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2024-04-11

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通用8篇)

篇1: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一般说来,语体成分从色彩上可分为通用成分和专用成分两种,但是在语体分析中还出现了跨体成分.通用成分是通用于大部分语体中的成分.专用成分是只用于或常用于某一语体的成分.跨体成分是在具体的言语成品中出现的非本语体的成分,是本语体的.言语成品中引入的其他语体的专用成分.这三种成分,在词语、句子、辞格、篇章等方面都会出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体现象.研究它们是语体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同时对于语言学的其他部门也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作 者:袁晖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8(1)分类号:H15 H030关键词:语体分析 通用成分 专用成分 跨体成分

篇2: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本文的数据收集自《中国食物成分表》[1], 经过仔细筛选, 确定了如下指标作为解释主食营养的指标:能量 (千卡) X1;蛋白质 (克) X2;脂肪 (克) X3;碳水化物 (克) X4;维生素E (毫克) X5;铁 (毫克) X6;钙 (毫克) X7。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以上指标重新组合成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采用的标准化处理方法是对指标进行正态化。即令xi*= (xi-X軍i) /Si, 其中X軍i和Si分别是指标xi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2 主成份分析模型

主成份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也称主分量分析或矩阵数据分析, 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的变量变为若干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变量[2]。

若某研究对象有两项指标ζ1和ζ2, 从总体ζ (ζ1, ζ2) 中抽取了N个样品, 它们散布在椭圆平面内 (见图1) , 指标ζ1与ζ2有相关性。η1和η2分别是椭圆的长轴和短轴, η1⊥η2, 故η1与η2互不相关。其中η1是点ζ (ζ1, ζ2) 在长轴上的投影坐标, η2是该点在短轴上的投影坐标。从图1可以看出点的N个观测值的波动大部分可以归结为η1轴上投影点的波动, 而η2轴上投影点的波动较小。若η1作为一个综台指标, 则η1可较好地反映出N个观测值的变化情况, η2的作用次要。综合指标η1称为主成份, 找出主成份的工作称为主成份分析。

可见, 主成份分析即选择恰当的投影方向, 将高维空间的点投影到低维空间上, 且使低维空间上的投影尽可能多地保存原空间的信息, 就是要使低维空间上投影的方差尽可能地大。[2]

3 主成份分析法的应用

3.1 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标准化

首先对所选14种主食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标准化, 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后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矩阵 (表1) 。

3.2 中国主食营养成分主成份分析的计算结果

利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后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公因子方差 (如表2) 、解释的总方差 (如表3) 。

第一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33.311%, 第二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27.931%, 第三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18.000%, 第四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14.689%。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931%。这说明四个主成分能够解释这7个变量约94%的信息。

列出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并计算综合得分。如表4。

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为:F1=-0.023X1-0.388X2+0.895X3-0.448X4+0.853X5-0.626X6-0.244X7。同理可得其他主成分F2, F3。

构造综合营养指标函数。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构造各种主食的营养指标函数, 公式如下:

最后算出主食的综合得分并排名, 结果如表5。

3.3 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四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称作脂肪维E因子, 第二主成分称为能量碳水化物因子, 第三主成分称为铁钙因子, 第四主成分称为蛋白质因子。

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或脂肪溶剂, 它在生物体内的存在与吸收都与脂肪有关。故维生素E和脂肪是一对好搭档, 常态下, 维生素E就溶解在脂肪里, 它们组成第一主成分显然合理。多食用第一主成分高的食物, 可以帮助我们由内而外抗氧化, 从身体内部到皮肤外表得到全面延缓老化的效果。

在人类膳食中, 能量的60%-7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 故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具有正相关性, 组成了第二主成分, 反映了食物的能量含量。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 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碳水化合物可以保障人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改善胃肠道环境和预防龋齿。我国营养专家认为碳水化合物产热量占总热量的60—65%为宜。

第三主成分由钙和铁组成, 反应了食物的矿物元素含量。其中矿物质元素是核心, 如, 钙不仅仅是造体元素, 也是生理代谢不可缺少的元素, 许多疾病都与缺钙有关。铁是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酶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人体生理代谢、营养平衡的必需元素, 一旦缺乏就会引起铁缺乏症。

第四主成分为蛋白质因子, 反应了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4 结论

本文得到了中国主食营养因素的四个主成分。分别是:第一主成分称作脂肪维E因子, 第二主成分称为能量碳水化物因子, 第三主成分称为铁钙因子, 第四主成分称为蛋白质因子。

本文中, 脂肪维E因子含量最高的是玉米 (白, 包谷) , 能量碳水化物因子含量最高的是稻米 (大米) , 铁钙因子含量最高的是小米, 蛋白质因子含量最高的是稻米 (香大米) 。而综合排名第一的是玉米面 (白) 。推荐以上四种作为日常主食。荞麦、大麦 (元麦) 、苦荞麦粉排名靠后, 不推荐作为日常主食, 但可以和其他主食搭配食用, 取长补短。

对于加强营养, 我们要考虑三方面, 即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3]首先考虑蛋白质。普通健康成年男性或女性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0.8克蛋白质。目前大众饮食日趋高热量化, 我们要防范蛋白质及热量摄入过多的危害。其次, 考虑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矿物质和维生素都属于人体生长发育的六大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是功能性营养素[4]。以稻米为主食的南方人, 应该多吃些小米、荞麦, 增加钙铁等矿物质的摄取。由于不同谷类的营养侧重不同, 食用多种粮食可以弥补单一种类营养物质的不足。比如我们经常吃的八宝粥、杂粮馒头等, 不仅美味, 而且营养丰富。改变主食结构、丰富主食种类, 对提高健康意义重大。

注:可食部分均计100.

摘要: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以中国传统主食为研究对象, 选择小麦粉、稻米、玉米面、高粱等14种原料, 查找其能量、蛋白质、脂肪、钙等7种营养相关因素的含量, 通过SPSS软件进行降维分析, 得出四种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称作脂肪维E因子, 第二主成分称为能量碳水化物因子, 第三主成分称为钙铁因子, 第四主成分称为蛋白质因子。它们解释了样本所研究的营养因素总数的93.931%, 较好地概括反映了样本的营养值。主食营养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提出了改善主食结构, 加强主食营养的建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营养成分,中国主食

参考文献

[1]中国食物成分表[M].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12.

[2]汪应洛.系统工程[M].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54-60.

[3]王晓芳, 李林轩.专用小麦粉生产中的品质监控[J].现代面粉工业, 2010, 6:27-30.

篇3: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与修饰成分

She will make him a good wife.

这个句子里全是我们最常见的单词,但是有些读者却不能正确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究其原因,主要是读者没有深入理解英语句子的基本逻辑结构。本期笔者就来为大家讲解英语句子的成分。

从本质上来讲,理解一个英语句子的关键是分清句子成分。一般来说,英语中有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足语(注:在讲到英语句子成分时,我们通常还会提到表语,但事实上,表语属于补足语的一种)。这六种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足语属于句子的基本成分;定语和状语属于句子的修饰成分,其中定语用于修饰名词,而状语用于修饰动词。下面笔者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六种句子成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足语作为句子的基本成分,其功能和特点各有不同。

1.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必备成分

主语和谓语是一个完整句子的必备成分(essential elements)。主语就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也就是句子要谈论的话题。但是句子只有主语还不够,还需要谓语部分。例如,我们要谈论美国已故的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时,只说出主语“Elizabeth Taylor”是不行的,因为听者关心的是“泰勒怎么样”,这就要求我们说出句子的谓语部分,比如我们可以说“泰勒去世了”(Elizabeth Taylor died/passed away)。此时,句子才算完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谓语就是围绕谈论的话题(即主语)来展开讨论和详述的部分,即说明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部分。谓语部分的谓语动词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只有主语和谓语同时存在,一个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才基本完整。

2. 宾语和补足语是受谓语动词支配的成分

宾语和补足语是受谓语动词支配的成分,依据谓语动词的性质而定。一个句子是否需要宾语和补足语,要根据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来确定。如果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已经确定,那它后面的句子成分也就可以确定。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宾语和补足语的用法与区分。

宾语

宾语是否存在是由谓语动词的性质决定的。在英语中,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两类。不及物动词本身语义完整,其后不必接动作的作用对象或承受对象。因而,如果句子的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其后就不需要接宾语。而及物动词本身语义不完整,其后需要接作用对象或承受对象才能构成完整的意义。因而,当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时,其后需要接宾语。以kill (杀死)为例,如果我们只说“He killed”,句子的意思是不完整的,因为kill是一个及物动词,作谓语时后面必须接作用对象,所以我们应该给它加一个宾语,比如:“He killed a rich person.”

宾语分为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是谓语动作的直接作用对象,比如上面提到的句子“He killed a rich person”中,a rich person就是killed的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相对应的是间接宾语。间接宾语不是谓语动作的直接作用对象,而是这个动作的受益对象。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合起来统称为双宾语。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的存在都是由谓语动词决定的。下面我们来比较一组例句。

1.a. I will buy your house.

b. I will buy you a house.

解析:在这组例句中,谓语动词buy (买)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需要接宾语,其语义才完整。在a句中,buy后面接的宾语是your house,your house显然是buy的直接作用对象,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将要买你的房子”。而在b句中,buy后面接了两个宾语:you和a house。虽然you紧跟在buy的后面,但它不是buy的直接作用对象,buy的直接作用对象是a house,you是buy的受益对象(“为你”买房子)。这也就是说,b句中的you是间接宾语,a house是直接宾语。

补足语

补足语是用于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身份、性质和特征等的成分,分为主语补足语和宾语补足语。宾语与宾语补足语组合在一起统称为复合宾语。下面笔者就通过例句来对之进行一一分析。

2. He died a rich person.

解析:看到这个句子,读者一定觉得纳闷: die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接宾语,怎么这里却把a rich person放在die后面作宾语了呢?事实上,这里的a rich person不是宾语,因为它不是die的作用对象。这里的a rich person与主语he构成逻辑语义关系,属于主语补足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he的身份特征。我们可以将这句话改写成:“He was a rich person when he died.”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死的时候是一个有钱人”。

若将句2与上面列举的句子“He killed a rich person”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He killed a rich person”中的主语he与宾语a rich person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人,而句2中的he与主语补足语a rich person指的是同一个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宾语与主语补足语的区别:主语与直接宾语通常分指两个不同的人或物,即具有“二分性”;而主语与主语补足语通常说的是同一个人或物,即具有“同一性”。

下面我们举一个宾语补足语的例子。

3. I will make you a good English speaker.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将让你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里的a good English speaker便是宾语补足语,其说明的是宾语you的特征。

双宾语与复合宾语的区分

在很多情况下,双宾语和复合宾语的构成相似:直接宾语和宾语补足语都位于第一个宾语之后。那如何区分两者呢?笔者推荐一个区分的方法:将第一个宾语看成主格形式,然后在其后添加系动词(am/is/are),若能构成一个语义合乎逻辑的句子,那么谓语动词后面就是复合宾语;若不能,则是双宾语。以下面一组例句为例。

4.a. I will make you a cake.

b. I will make you a good English speaker.

解析:在这组例句中,a句和b句谓语动词make后面的宾语形式类似,都是“代词+名词词组”的形式,那它们究竟是双宾语还是复合宾语呢?我们可以利用上文提到的区分方法进行鉴别。对于a句,如果我们在you与a cake之间加入系动词are,就变成了“You are a cake”这样一句话,这显然不合逻辑,因而a句中的you和a cake构成的是双宾语。对于b句,如果我们在you与a good English speaker之间加入系动词are,就形成了“You are a good English speaker”这样一句话,这显然是合乎逻辑的,因而b句中的you和a good English speaker是复合宾语。

例4中两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是make,但其在两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均不同,进而使得make后面的宾语构成不同。由此可知,我们不能仅凭谓语动词来判断它后面的宾语是双宾语还是复合宾语,而要根据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来作出判断。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谓语动词为make的例句。

5.a. She will make him a good husband.

b. She will make him a good wife.

解析:乍一看,这组例句中的两个句子在形式上非常相似,只有一词之差。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并不相同,意思差别也很大。对于a句,我们按照上面提到的区分方法,将谓语动词make后的宾语him看成主格he,然后在he后加入is,形成了这样一个句子:“He is a good husband.”该句合乎逻辑,由此可知,a句中的him和a good husband构成复合宾语。对于b句,我们按照上述方法添加系动词后,形成的句子为:“He is a good wife.”这句话显然有悖常理,由此可判断b句中的him和a good wife构成双宾语结构,a good wife是一个直接宾语。那为什么句子形式相似,句型结构却相差如此大呢?原因在于谓语动词make在a、b两句中的意义不同。a句中的make是大家熟悉的使役动词,英文解释是“to cause to be or become”,表示“使……成为”;b句中的make并非使役动词,英文解释是“to develop into”,表示“成为,变为”,因而b句的含义是“她会成为他的好妻子”。

最后,上文提到表语(即位于系动词后面的成分)属于补足语的一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表语是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身份、特征和性质等,这与主语补足语的作用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将表语归为主语补足语中的一类。

句子的修饰成分

英语句子除了包含上面讨论过的四种基本成分外,还有两大修饰成分——定语和状语。定语用于修饰名词,而状语用于修饰动词。对于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笑话中获得一些直观认识。

6.Hairdresser: I’ve had a lot of strange customers in my time.

Customer: Have you ever shaved a man with a wooden leg?

Hairdresser: No. I always use a razor.

解析:这段对话的幽默之处在于对话双方对介词短语with a wooden leg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有不同的解释。对话中的顾客是将with a wooden leg作为定语来使用,用于修饰名词man,因而,顾客想表达的意思为:“你为装有一只木头假腿的男子刮过脸吗?”但从理发师的回答可知,理发师将with a wooden leg理解成了状语,修饰动词shaved,因而将顾客的话理解为:“你用过一支木头假腿给男子刮脸吗?”由此造成理发师答非所问,令人发笑。

顾客所说的话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是因为介词短语with a wooden leg中的with具有不同的语义和用法。With既可以表示“具有”的含义,又可以表示“使用……工具(或方式)”的含义。当with表示“具有”时,其构成的介词短语通常用作后置定语;而当with表示“使用……工具(或方式)”,其构成的介词短语通常充当的是状语成分。比如,我们可以将理发师最后的回答改写为:“I always shave a man with a razor.”此时,with表示的就是“使用……工具(或方式)”,其构成的介词短语with a razor显然是作状语修饰shave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我们不仅要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句子成分,还要结合我们的常识、生活经历以及上下文语境来判断。

Direct Object

Bobby’s class was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 and the teacher, Miss Judd, called on Bobby to recite a sentence with a direct object (此处是“直接宾语”的意思,同时其也可以理解为“直接目的”的意思).

Bobby stood and thought, and then said, “Miss Judd, everybody thinks you are beautiful.”

“Well, thank you, Bobby,” the teacher said, blushing. “But what is the direct object?”

篇4: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多元线性回归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分析与预测技术之一,它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简称OLS)估计回归系数,以使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但当数据观察次数n小于自变量个数p时,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此时OLS方法失效。而这种自变量之间多重相关性问题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危害非常严重,但又普遍存在。为消除这种影响,目前学术界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1)采用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s Regression,简称PCR)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消除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多重相关性,但由于提取成分时没有考虑到与因变量的联系,因此经常出现主要成分对因变量的解释性不强的情况。(2)针对PCR的缺陷,文献[1]中提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简称PLSR)方法。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PLSR的成分提取和参数估计依然会受到自变量严重多重相关性的影响[2]。此外,其迭代算法容易产生较大的累计计算误差。

本文从经典主成分回归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PCR的优点和不足,重点探讨了主成分个数m优化选择问题,并用我国沪指数据与所有的沪市A股交易波动数据进行PCR实证分析。

1主成分回归基本原理[4]

因变量Y与p个自变量X1,X2,…,Xp,做n次观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记Z=(Z1,…,Zr,…,Zp),则

Z=X·A,X=Z·AT,由主成分原理知,Z1,…,Zp即为X的所有主成分。

由高斯-马尔科夫定理可知,式(2)中,回归系数B的最小二乘线性无偏估计为:

主成分回归方程为:

2 PCR方法性能分析

评价线性回归模型的性能可从两方面进行:拟合的有效性和模型的稳定性。下面从式(4)中分析Y与X的回归性能(特别情况下,可从式(3)中取数分析)。

3主成分个数m与模型性能关系分析

4 PCR方法实证分析

设pij表示某j只股票第i周的收盘价,其对数收益为:xij=lnpij-lnp(i-1)j,现从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沪市A股65个交易周中,滤去有停牌的股票,共选取640只股票及相应的沪市A股大盘指数周收益数据Y=(y1,…,y65)T,得数据矩阵如表一所示。

图一前30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图二主成分个数m与残差平方和、回归系数的均方误差

(4)当m=27时,由Matlab7.0编程,得主成分回归模型:

图三应变量Y与其估计值的拟合

后13周预测拟合图如图四所示。

图四应变量Y的预测与其观测值的拟合

5模型检验

6结束语

从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可看出,对于自变量个数p较大,而样本数m较小的情况下,PCR是一种非常有效且适用的技术方法,其拟合和预测效果均比较理想。

摘要:针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问题,本文根据主成分回归原理建立模型,对主成分个数选择与模型的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用沪市A股收益波动性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主成分个数m增加时,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ES会下降,而回归系数的均方误差MSE会上升,因此m的选择应以SES和MSE的变化趋势交点为宜。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主成分回归

参考文献

[1]Wold S,Albano C,Dunn M,et al.Pattern Regression Finding and Usingr Egularitiesin Multivariate Data[M].London:Analysis Applied Science Publication,1983.

[2]王惠文,王吉力,黄海军.主成分回归的建模策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34(06):661-664.

[3]童恒庆.理论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高慧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曲双红,李华,李刚.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几种常用改进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1,(05):155-156.

[6]韩汉鹏.偏最小二乘法在回归设计多因变量建模中的应用及其优化[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02):303-307.

[7]熊幼林.病态线性回归模型系数的主成分——岭估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09):121.

篇5: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关键词:普通话地域变体強势成分弱势成分

一、普通话的地域变体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纷杂的国度。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我们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不难发现,普通话的运用呈现出的是一种层级变化的状况。从普通话运用的具体实践来看,并非所有的汉语使用者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绝大部分人最后形成的是一种介于标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语言体系。这一体系带有汉语方言特点或说话者母语特点。以往研究中所提到的“中介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准普通话”“兰青官话”“亚普通话”等,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方言特点的普通话。我们认为这些带有方言特点的普通话可以看作是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因为这些普通话都带有明显的地域方言特点,例如:江浙地区的人说的普通话和湖南境内的人所说的普通话就有明显的差异。

应该说各种不同的普通话地域变体目前是标准普通话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都将长期存在。目前,对于这种普通话地域变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二、普通话地域变体的特点

普通话的地域变体非常丰富,从大的方面来看,吴语区、湘语区、西南官话区的普通话都是不一样的,从小的方面来看,湘语区的长沙和湘潭,两地虽然相隔不远,但是所使用的普通话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因为地域的不同,普通话就会存在差异。尽管各地的普通话都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地域变体还是显示出一定的共同特点。

(一)过渡性

普通话的地域变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过渡性,它兼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成分,既不是方言又和标准普通话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层级性

各个方言区都会有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它们之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构成方式。但是不论从历时还是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普通话的地域变体都呈现出层级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大众的普通话水平是不一样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众的普通话水平越来越高。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在同一时期,大众的普通话水平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由于各种原因,普通话的水平会存在差异。

(三)可变性

正是由于普通话地域变体的这种层级性使得其内部的语言成分表现出可变性。普通话地域变体内部的语言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层级性的变化呈现出可变性。随着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普通话地域变体语音系统中的方言成分会逐渐减少,普通话成分会逐渐增多。

(四)稳固性

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停滞,不再变化或者很难再发生变化,语音系统内部的要素趋向稳定。例如:普通话受到长沙方言的影响产生的变体,普通话程度中等的和普通话程度较好的在对普通话翘舌音的吸收上就基本是一样的,两者都没有习得普通话的这类音,在语音系统的变化上处于停滞。

三、语言成分的強势与弱势

普通话的地域变体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一成不变的系统,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系统。在由母语方言向普通话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放弃自己母语中的成分,从而获得普通话中的成分。但这个放弃与获得过程并不是所有语言成分都是同时进行的,而是会有先后差别,甚至有的母语成分永远也无法放弃,有的普通话成分永远也无法获得。这种语言成分获得的不平衡性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由此我们认为,不仅仅是语言有強势和弱势之分,语言系统的内部成分之间也会有弱势和強势之分,也就是说,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強势成分和弱势成分。每种语言中都会存在这样的強势成分和弱势成分;在同一语言中,这种強势成分和弱势成分会表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方面。

具体到普通话的地域变体来看,我们认为,对于普通话来说,那些普通话说得比较好的人都无法掌握的成分,就是普通话中的強势成分;而那些普通话水平很差的人都已经习得的成分,就是普通话中的弱势成分。例如双唇音,即使是普通话水平很差的人在双唇音这个系统上习得效果都是很明显的。长沙人说普通话,到中等水平时双唇音的错误已经全部消失,这说明普通话中的双唇音这类成分是一个弱势成分,因为人们很容易掌握。但是舌尖后音这类语音成分却恰恰相反,即使是普通话水平较好的长沙人也无法完全掌握,这说明舌尖后音是普通话中的強势成分。对于方言来说,那些普通话水平很差的人都已经放弃的语言成分,是方言中的弱势成分;那些普通话较好的人都保留的语言成分,是方言中的強势成分。例如普通话在上海地区的变体,浊音成分是很容易消失的,这说明浊音在上海话中是一个弱势成分;入声却是很难消失的,我们发现,即使是喉塞韵尾没有了,普通话水平较高的人依然会把声调读得非常短促,也就是说入声是上海话中的強势成分。

在对同一地域变体普通话好、中、差三个层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语言成分的強势与弱势是以线性连续统的形式存在的。水平层次的普通话地域变体,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从方言到普通话之间逐渐过渡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表现出的语言成分间的強弱对比也应是一个动态、连续的集合,而非静态、离散的简单个体。例如在对普通话在长沙地区变体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长沙人来说,普通话声母的強弱势线性连续统基本如下:双唇浊鼻音—双唇清塞音、舌尖中清塞音、舌根清塞音—舌面前清塞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浊擦音—唇齿清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清塞擦音、舌尖后清擦音、舌尖前清塞擦音、舌尖前清擦音—舌尖中浊鼻音、舌尖中浊边音。

在对普通话不同地域变体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母语方言背景的不同,不同地域变体的強势语言成分和弱势语言成分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某一部分不同的地域变体又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由此,我们认为语言中的強势成分和弱势成分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的。上文说过普通话地域变体的強势语言成分和弱势语言成分是以线性连续统的形式存在的。稳定性表现在线性连续统的主体是基本一致的,可变性表现在这个线性连续统的具体要素能够发生变化。例如:吴方言区的上海市、湘方言区的长沙市和西南官话区的武汉市,在普通话语音声母的线性连续统上都是基本一致的。三个地区的普通话声母的线性连续统顺序大致如下:双唇浊鼻音—双唇清塞音、舌尖中清塞音、舌根清塞音—舌面前清塞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浊擦音—唇齿清擦音、舌面前清擦音—舌尖后清塞擦音、舌尖后清擦音、舌尖前清塞擦音、舌尖前清擦音—舌尖中浊鼻音、舌尖中浊边音。

四、产生语言強势成分与弱势成分的原因

从前文对普通话地域变体的描述与分析中可以看出,普通话地域变体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各地方言与普通话长期自然融合的过程。所谓“融合”,并非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所有语言成分的简单混合,而是各自语言成分之间对抗式或侵入式地自然选择。其结果虽然是一部分方言成分被保留,一部分受到了普通话的強烈影响而由普通话的成分所取代,还有一些发生了更为特殊的变异,但其过程却是异常复杂的。每种语言成分都在不同因素影响下有互不相同的变异方式。我们认为影响到语言成分变化进而产生強势语言成分和弱势语言成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语言内部原因

普通话地域变体的语言系统其实是一个两种语言碰撞而不断自我调整的系统,从语言内部来看,方言的自然融合是语言结构的互协过程。在这个互相协调的过程中,有的语言成分会首先达到一致,而有的语言成分会很难达到一致。每种语言都有一个自给自足的语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使用者很难感受到哪种成分更強势或哪种成分更弱势。但是在方言与普通话两个语言系统相互碰撞形成普通话地域变体的过程中,这种语言系统中不同成分的強势和弱势之分就显现出来了。

应该说这种语言成分的強势和弱势首先是由语言系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这种语言系统的内部原因总的来说和这个成分的困难程度、常用程度等多方面都有关系。例如普通话中的音变现象,“一”“不”的變调、上声的变调属于弱势成分;轻声、儿化、“啊”音变属于強势成分。“一”“不”的变调、上声的变调比较简单,从困难程度上来看是比较小的,不同的地域变体在这几个音变上出错较少,很容易掌握,因此,这几个音变是普通话中的弱势成分;轻声、儿化、“啊”音变从音变本身来看比“一”“不”的变调、上声的变调要复杂,困难度比较大,不同的地域变体在这几个音变上错误都很多,甚至普通话水平比较好的人也会有错误,这说明轻声、儿化、“啊”音变比较难于掌握,因此,在普通话中属于強势成分。

(二)语言外部原因

语言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所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到内部的原因往往是不全面的。语言的強势成分与弱势成分也是一样,它会受到经济、文化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普通话的语调特征,这是普通话中的強势成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听到的绝大多数是一种用本地方言语调说出的普通话,普通话带有方言语调,一是受“乡土情结”影响,二是受个人普通话水平的制约。虽然“乡音”最容易唤起“乡亲”意识和“乡情”萦怀,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交际的需要,人们又不得不使用统一的语言。这就使得人们采取一种折中的方式,将自己方言的语调特点带到普通话中,这样,既便于交际,又能获得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汪平.上海口音普通话初探[J].语言研究,1990,(1).

[3]劲松.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J].民族语文,2004,(2).

(傅灵长沙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史系410005)

篇6: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所用仪器分别为BrukerARX-300型核磁共振仪;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 (未校正) ;P-E241MC分光旋光仪;ESIMS质谱仪。

1.2 所用材料均经过鉴定

硅胶用于薄层色谱和柱色;所用的硅胶生产地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2提取与分离

对5 kg干燥的瑞香狼毒进行粉碎, 对其进行三次的回流提取, 所需材料为浓度95%的工业乙醇, 每次回流提取需要2 h。对乙醇进行回收、浓缩, 最终获得乙醇浸膏, 重量约为1kg, 再用石油醚、乙醚、丙酮超声依次进行提取, 分离出4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极性均不相同。运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15 g丙酮提取物, 进行洗脱是是逐层进行的, 洗脱液为氯仿-甲醇, 其氯仿-甲醇的比例为10∶1。运用硅胶薄层分离洗脱的部分, 进行分离时是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其比例为6∶1, 得到重量为10 mg的化合物[1]。运用硅胶减压柱对氯仿-甲醇进行分离, 氯仿-甲醇的比例为5∶1, 经硅胶减压柱对洗脱部分进行分离, 洗脱是选用石油醚-丙酮, 其组成比为10∶1。

3化学成分

经研究表明, 瑞香狼毒中含有胡萝卜苷、皂苷、三萜、鞣质、富马酸、多糖、蒽苷及苯丙素类 (烯酚醇糖苷类) 等化学成分。现今经过分离, 明确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香豆素类, 二萜类和木脂素类等。我国的化学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分离出第一个名为狼毒素的单体酸性物质, 后来有学者对其成分进行了测定, 得出其构成为双清双黄酮[2]。前苏联学者T ikhomirov a、M odonova 和蒙古学者 Narantuyaa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到香豆素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瑞香科植物的主要成分。

4结果

这篇文章是对瑞香狠毒中的挥发油进行了粗略的研究, 根据气相色谱制定分离的方法, 通过运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离, 共测得72种成分, 对其中有21种成分能够确定[3], 列出了这些化合物的名称, 其中3, 7, 11-三甲基十二碳-2-反-6-顺-10-三烯醇 (麝子油醇) 和10, 13-十八二烯酸甲醋为其主要成份, 还有一些化合物的名称在表中列出, 表1。

5讨论

瑞香狼毒的应用很广, 主要有:用于药物的组成、有机农药, 很多工业原料也是从中提取, 还可以供观赏使用。有些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其毒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总结[4]。瑞香狼毒的根茎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纤维组织, 纤维柔软、细长而且韧性很好, 很多高级纸张就是用此来生产的。其根部含有淀粉的百分比为34.77%, 如果加以去皮, 淀粉的含量可高达64.49%, 生产工业乙醇时就可以用此来发酵[5]。瑞香狼毒还可以用于新型植物杀虫剂的制作, 能够有效防止杂草滋生和蔓延, 预防农作物受到虫害, 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用量。为将来对此物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瑞香狼毒的效用还有泻火、清热解毒、治疗溃疡以及去腐生肌等, 也可以治疗腹胀水肿、肺结核、心腹疼痛、恶性肿瘤、慢性气管炎、瘟疫、滴虫性阴道炎、跌打损伤以及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疾病[6]。

瑞香狼毒为草地植物经过长期逆向演替所得的产物, 8月时在高寒的草原上进行采集, 其含有的灭蚜物质活性较高, 将其晒干后磨成粉末可以有效杀死害虫, 但其对畜牧业的危害较大[7], 具有很强的独享和异族克生等特点, 能够有效杀灭农业上的害虫、使病菌的生长得到控制, 所以很多学者对瑞香狼毒的生物活性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虽然瑞香狼毒是中国本土的传统药用植物, 但是其分布范围有限, 不能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使用[8]。如果能够将其制成药品、农药或者与其他药用植物一起制成复方药剂, 用来代替农药的作用, 这是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

摘要:目的 通过对瑞香狼毒的化学组成进行分离, 分别鉴定其化学成分。方法 所选取的方法 为超声提取, 乙醇提取, 以及硅胶柱层析进行分析, 通过IDNMR, 2DNMR及MS方法 来确定瑞香狼毒的组成结构。结果 分别得到5种化合物, 通过对其光谱数据进行分析, 确定这5种化合物分别为新瑞香素 (I) , -谷甾醇 (II) , 伞形花内酯 (III) 、东莨菪素 (IV) 和胡萝卜苷 (V) 。结论 其中为新天然产物的是化合物I, 首次分离得到的为化合物3, 即旋光纯的7-甲氧基狼毒素。

关键词:瑞香狼毒,挥发油,化学成分,S- (+) -3-羟基-1, 5-二苯基-1-戊酮

参考文献

[1]孔洁, 吴佳君, 史冠莹, 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试验动物急性毒性及活性的初步研究.四川动物, 2009, 2:56-57.

[2]梁海英, 陶科, 张新刚, 等.瑞香狼毒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354-355.

[3]薛小平, 王茂胜, 陈懿, 等.瑞香狼毒提取液防治烟草黄瓜花叶病药效试验.安徽农业科学, 2008, 9:236-237.

[4]Wang Yawei, Zhang Guozhou, Xu Hanhong, etal.Biologicalactivity of extract of Stellrachamejasme againstfive pestinsects.Entomolo-giaSinica, 2002, 8:162-163.

[5]欧阳秋, 黄晓, 陶科, 等.瑞香狼毒对石膏样毛癣菌的抑制作用及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 2008, 1, 105-106.

[6]温哲屹, 师光禄, 苏学友, 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病原菌及桃酶的生物活性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 1:79-80.

[7]Jiang Z H, Tanaka T, Sakamoto T, etal.Biflavanones, diterpenes, and coumarinsrootsStellerachamaejasmeL.ChemPharmBull, 2002, 50 (1) :137-139.

篇7: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摘要]目的:对酸模属中药的化学成分及与药效相关联的指标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类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综述。结果:酸模属中药主要含有五大类成分,其中蒽醌类、酸模素及酸模素苷、黄酮类、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等为其代表性的指标性成分。结论:酸模属中药指标性成分的明确对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酸模属;巴天酸模;皱叶酸模;化学成分;指标性成分

酸模属(Rumex L)为蓼科第二大属,全世界约有150种,主产于北温带。我国有26种,2变种。该属多年生草本的根部均可药用,其植物形态相似,习称羊蹄类中草药。常用有11种,全国各省区均产。在民间这一类中药常作为“土大黄”使用,具有杀虫、止血、清热解毒等功效。有些品种已被收录于各地方药材标准或炮制规范中,本文仅针对目前收载品种如羊蹄、齿果酸模、巴天酸模与皱叶酸模、钝叶酸模、毛脉酸模等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指标性成分进行综述。

1.主要化学成分

目前,酸模属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被基本揭示。研究表明,羊蹄类中药含有蒽醌类、黄酮类、还原糖、多糖及其苷、氨基酸、多肽或蛋白质、有机酸、酚类、三萜类、内酯、香豆素及其苷、强心苷类。而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蒽醌类、萘衍生物、黄酮类、及二苯乙烯苷类。

1.1蒽醌类 邱晓梅等采用有机溶剂和柱色谱等手段对羊蹄根进行分离,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其含有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1,6,7-三羟基-3-甲氧基蒽醌。刘景等从巴天酸模中发现了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秦春梅等。从羊蹄中分离出了6-羟基芦荟大黄素。吴琪从羊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大黄酚-8-0-B-D-葡萄糖苷、大黄素-8-O-B-D-吡喃葡萄糖苷等。

1.2萘衍生物 萘衍生物主要有酸模素和酸模素苷。吴琪从羊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了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和3-乙酰基-2-甲基-1,4,5-三羟基2,3-环氧萘醌醇等。

1.3黄酮类 邱晓梅从羊蹄根中分离了槲皮素。王振月等首次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芦丁(rutin)。苏跃增等从巴天酸模全草中分离得到5-羟基-4-甲氧基黄酮-7-0-B-芸香苷(5-hydroxy-4-methoxyflavone-7-0-B-rufinoside)以及山奈酚,槲皮素-3-0-B-D-葡萄糖(quercetin-3-0-B-D-glucoside)等。赵海鹏等从毛脉酸模根中分离得到1个新色原酮苷。

1.4二苯乙烯类 二苯乙烯苷类在羊蹄类中药中的发现主要为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

1.5其他 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化合物,有研究表明土大黄中还含有壬酸十五醇酯、B-胡萝卜苷、5-甲氧基-7-羟基-1(3H)-苯骈呋喃酮和没食子酸。范积平等从皱叶酸模全草中分离得到(+)-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等。

2.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根据酸模属中药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主要药理作用,笔者认为酸模属中药可能的有效成分是蒽醌、酸模素及酸模素苷、黄酮类、白藜芦醇等。

2.1蒽醌类

2.1.1抗菌作用 有实验证明大黄中所含的游离蒽醌类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酸等皆有较强抑制胃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其中大黄酚虽无抗菌作用但可抑制其生长。谢宗波等用实验确定了芦荟中蒽醌类化合物对供试菌株的抑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木霉、大肠杆菌和米曲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酿酒酵母。杨中铎等报道诱导耐药实验后芦荟大黄素产生耐药性,但大黄素不产生该作用。

2.1.2止血作用 羊蹄中的大黄素及大黄酚对激动剂诱导的血管能显著性抑制血管收缩。张振凌等发现茜草在炒炭后止血作用成分为1,3-二羟基蒽醌。

2.1.3抗病毒作用 有研究表明大黄素在光照影响下,对HSV-1显示较强的灭活作用,其衍生物对人巨噬细胞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2.1.4抗癌作用 蒽醌类具有抗癌的作用。有实验表明大黄素为较理想抗癌生化调节剂,与5-Fu、顺铂、丝裂毒素C、氨甲蝶呤、阿霉素等合用,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增强对黑色素瘤、人肺癌A549的细胞分裂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增强对人肝癌BEL7402的细胞毒作用,对癌基因HER一2/NCU过表达的肺癌细胞产生协同杀灭作用。

2.1.5促智、抗衰老作用 陈万生等对大黄素-8-0-B-D-吡喃葡萄糖苷(PMEG)的促智活性以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PMEG能提高正常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对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障碍具防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对胆碱脂酶可逆性的抑制。李淑娟采用避暗实验,观察大黄酚对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常压耐缺氧、断头耐缺氧、亚硝酸钠中毒造成的缺氧以及负重游泳实验,观察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观察大黄酚对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发现大黄酚能明显改善记忆障碍、提高小鼠耐力、并且能明显提高急性衰老小鼠血中SOD活性。

2.1.6对慢性肾衰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大黄素能抑制人胚肾成纤维细胞(KFB)增殖,抑制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能抑制肾脏肥大,减轻肾小球高濾过,减少蛋白尿,调解脂质代谢紊乱,抑制细胞外基质增加。黄伟峰发现大黄蒽醌类能抑制亢进状态细胞的代谢,在减轻细胞耗氧量的同时,还对肾脏系膜细胞DNA及RNA的合成有影响,从而减少肾硬化,延缓肾衰竭。

2.1.7抗诱变作用 陈秋冬等论述决明子中的大黄酚在黄曲霉毒素B1(AFBl)致鼠伤寒沙门氏杆菌ATl00或TA98诱变的反应中起到显著的抗诱变效果。

综上,酸模属中药中蒽醌类成分有止血活血,抗病毒抗癌的作用,可以延缓慢性肾衰竭,延缓衰老的功能。蒽醌类作为羊蹄类中药的重要成分,与古籍中记载药用药效类似,且其含量较高,目前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趋于稳定,有的地方标准中仅将大黄素作为其含量测定指标,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主要的蒽醌类成分如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之和作为酸模属中药的指标性成分。

2.2黄酮类

2.2.1抗癌作用 酸模属植物中含有的槲皮素具有癌化学预防作用,能降低二甲基苯并酿诱导大鼠乳腺癌的发生率并抑制肿瘤生长,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并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能诱导HL-60人白血病细胞程序性死亡。

2.2.2抗氧化作用 牡荆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提高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2.2.3降压作用 酸模叶中含有的牡荆素通过阻断神经节而显示明显的降压作用。

综上,酸模属中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癌、降压、抗氧化作用,现今酸模属黄酮类成分研究较少,根据药理作用可以将黄酮类成分作为酸模属中药的质控成分。

2.3萘类衍生物的抗氧化作用 该属植物中多含有1,8-二羟基萘及其衍生物,如大部分酸模属植物中均含有2-乙酰基-1,8-二羟基-3-甲基萘,即酸模素。酸模素用于保存脂肪和油,抗氧化活性远优于苯酚抗氧化剂丁羟基乙醚(BHA)和6-维生素E(6-TOC)。

2.4二苯乙烯苷类

2.4.1抗真菌作用 白黎芦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导致顽癣、汗疙癣的深红色发癣菌、趾问发癣菌有很强的抗菌能力。

2.4.2心血管保护作用 白黎芦醇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细胞中组织因子(T)F和细胞质的异常表达,从而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白黎芦醇及其苷对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增强心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加快心脏收缩频率,加强收缩幅度。

2.4.3其他作用 白黎芦醇可以对抗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

3.小结

酸模属中药多以根及其根茎入药,其中羊蹄、皱叶酸模及巴天酸模的根临床用于治疗各型白血病和淋巴癌,尤以热毒内炽、血热妄行、气血凝滞者最为适宜,这一临床药效与蒽醌类和黄酮类成分抗癌的药理作用相对应。马金华和荣小乔等以羊蹄根汤和西药合用在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而且能明显减少复发率,另外临床研究表明羊蹄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特效,这与蒽醌类止血作用对应。羊蹄在民间还用于治疗疥癣、疮疡、湿疹、手足癣、体癣、白癜风等皮肤病,采用内服、外用取得显著疗效。

篇8: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被列为草部上品。丹参, 味苦, 性微寒, 入心、肝经, 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古有“一味丹参, 功同四物”的说法:补血生血, 功过归地;调血敛血, 力堪芍药;逐瘀生新, 性倍川芎。丹参主要通过“养血”的作用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丹参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 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主要中药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近年研究发现, 丹参在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等方面有药理活性[1]。

为了更深入阐明银线草的药效物质基础, 本实验对银线草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 共得到10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手段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苜蓿素 (1) 、苜蓿素-4′-O-葡萄糖苷 (2) 、地芰普内酯 (3) 、丹参酮Ⅰ (4) 、隐丹参酮 (5) 、丹参酮ⅡA (6) 、柳杉酚 (7) 、槲皮素 (8) 、咖啡酸 (9) 、β-谷甾醇 (10) 。化合物1~2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与材料

JASCO P-2000型旋光仪;JASCO V650型紫外光谱仪;Nicolet 570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gilent 1100Series LC/MS型质谱仪测定ESI-MS;Agilent Technologies6250 Accurate-Mass Q-TOF LC/MS型质谱仪;Inova 500M核磁共振仪, 溶剂峰为内标;Mercury-400核磁共振仪, 溶剂峰为内标;SX-600核磁共振仪, 溶剂峰为内标;Agilent1100 Series液相色谱仪;柱色谱硅胶 (160-200目, 200-300目) , 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硅胶GF254, 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Sephadex TM LH-20, 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 AB生产。

2 提取与分离

干燥的丹参根及根茎8 kg, 粉碎, 用95%Et OH 80 L浸泡2 h后, 加热回流提取4次, 每次2小时, 提取液减压浓缩, 得到200 g浸膏。将200 g浸膏悬浮于水中, 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各提取液分别减压浓缩得石油醚部位60 g, 乙酸乙酯部位60 g和正丁醇部位80 g。取乙酸乙酯部位浸膏60 g经硅胶 (200~300目, 500 g) 柱色谱, CH2Cl2-Me OH (100:1→1:1) 梯度洗脱, 相同部分合并, 得13个流份 (Fr.1~Fr.13) 。Fr.2 (8.0g) 再次进行硅胶 (200~300目, 100g) 柱色谱, CH2Cl2Me OH (40:1→10:1) 梯度洗脱, 得化合物1 (20mg) 、2 (15mg) 。Fr.3 (5.5g) 进行硅胶 (200~300目, 80g) 柱色谱, CH2Cl2Me OH (30:1→10:1) 梯度洗脱, 得化合物3~5粗品, 再经Sephadex LH-20柱色谱纯化 (Me OH H2O 2:1洗脱) , 得化合物3 (13.2mg) 、4 (20mg) 、5 (15.0mg) 。Fr.5 (4.5g) 进行Sephadex LH-20柱色谱, Me OH-H2O (10:90→90:10) 梯度洗脱得4个流份 (Fr.5-1~Fr.5-4) , Fr.5-1 (110mg) 再经半制备液相[Me OH-H2O (1:71) ]纯化得到化合物6 (10mg) 、7 (15mg) 、8 (20mg) 。Fr.5-4 (80mg) 再经半制备液相[Me OH-H2O (40:60) ]纯化得到化合物9 (22mg) 和10 (16mg) 。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黄色结晶;ESI-MS m/z 353[M+Na]+, 结合核磁共振数据推断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17H14O7;1H NMR (500MHz, CD3OD) δ:7.04 (1H, s, H-3) , 6.35 (1H, d, J=1.8Hz, H-6) , 6.83 (1H, d, J=1.8Hz, H-8) , 7.35 (2H, s, H-2′) , 7.34 (2H, s, H-6′) , 3.87 (3H, s, OMe-7) , 3.88 (6H, s, OMe-3′, 5′) 。13C NMR (125MHz, CDCl3) δ:163.9 (C-2) , 104.7 (C-3) , 181.9 (C-4) , 161.1 (C-5) , 98.0 (C-6) , 165.1 (C-7) , 92.7 (C-8) , 157.3 (C-9) , 103.7 (C-10) , 120.2 (C-1′) , 104.4 (C-2′) , 148.2 (C-3′) , 139.9 (C-4′) , 148.2 (C-5′) , 104.4 (C-6′) , 56.1 (OMe-7) , 56.4 (OMe-3′, 5′)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此化合物的数据[2]一致,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7-甲氧基-苜蓿素。

化合物2:黄色粉末;ESI-MS m/z:493[M+H]+, 结合核磁共振数据推断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23H24O12;1H NMR (500 MHz, CDCl3) δ:6.95 (1H, s, H-3) , 6.11 (1H, d, J=2.0 Hz, H-6) , 6.64 (1H, d, J=2.0 Hz, H-8) , 7.23 (2H, d, J=1.8 Hz, H-2′, 6′) , 3.77 (6H, s, OMe) , 5.03 (1H, d, J=4.5, H-1′′) , 3.23 (1H, m, H-2′′) , 3.11 (1H, m, H-3′′) , 2.98 (1H, m, H-4′′) , 3.47 (1H, m, H-5′′) , 3.46 (1H, d, J=4.5, H-6′′) , 3.22 (1H, d, J=4.5, H-6′′) 。13C NMR (125 MHz, CDCl3) δ:163.5 (C-2) , 104.9 (C-3) , 182.4 (C-4) , 161.9 (C-5) , 99.4 (C-6) , 164.8 (C-7) , 94.8 (C-8) , 157.9 (C-9) , 104.3 (C-10) , 126.2 (C-1′) , 105.4 (C-2′) , 153.4 (C-3′) , 138.0 (C-4′) , 153.4 (C-5′) , 105.4 (C-6′) , 57.2 (3′, 5′-OMe) , 102.4 (C-1′′) , 74.6 (C-2′′) , 77.1 (C-3′′) , 70.3 (C-4′′) , 77.9 (C-5′′) , 61.2 (C-6′′)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此化合物的数据[2]一致, 故鉴定该化合物为苜蓿素-4′-O-葡萄糖苷。

化合物3:白色无定形粉末;ESI-MS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z 197[M+H]+提示其分子量为196;结合1H NMR, 13C NMR谱数据, 推断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1H16O3;1H NMR (CD3OD, 500 MHz) δ4.15 (1H, m, H-3) , 5.68 (1H, s, H-7) , 1.21 (3H, s, H-9) , 1.45 (3H, s, H-10) , 1.68 (3H, s, H-11) ;13C NMR (CD3OD, 125 MHz) δ37.2 (C-1) , 47.9 (C-2) , 67.2 (C-3) , 46.4 (C-4) , 88.9 (C-5) , 185.7 (C-6) , 113.3 (C-7) , 174.4 (C-8) , 27.4 (C-9) , 31.0 (C-10) , 26.9 (C-11) 。以上数据与文献的数据[3]基本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为地芰普内酯。

化合物4:棕红色柱状结晶;1H NMR (500 MHz, CDCl3) δ:9.30 (1H, d, J=8.8 Hz, H-1) , 7.59 (1H, dd, J=7.0, 8.8 Hz, H-2) , 7.39 (1H, d, J=7.0 Hz, H-3) , 8.36 (1H, d, J=8.8 Hz, H-6) , 7.87 (1H, d, J=8.8 Hz, H-7) , 7.34 (1H, s, H-16) , 2.32 (3H, s, Me-17) , 2.73 (3H, s, Me-18) ;13C-NMR (125 MHz, CDCl3) δ:124.8 (C-1) , 130.7 (C-2) , 128.4 (C-3) , 135.2 (C-4) , 133.7 (C-5) , 133.0 (C-6) , 118.8 (C-7) , 129.7 (C-8) , 123.3 (C-9) , 132.8 (C-10) , 183.7 (C-11) , 175.8 (C-12) , 121.8 (C-13) , 161.3 (C-14) , 120.6 (C-15) , 142.1 (C-16) , 8.8 (C-17) , 19.9 (C-18)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4]的丹参酮I数据基本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4为丹参酮Ⅰ。

化合物5:橙红色针状结晶, 1H-NMR (500 MHz, CDCl3) δ:3.22 (2H, t, J=6.4 Hz, H-1) , 1.79 (2H, m, H-2) , 1.65 (2H, m, H-3) , 7.63 (1H, d, J=8.0 Hz, H-6) , 7.49 (1H, d, J=8.0 Hz, H-7) , 3.60 (1H, m, H-15) , 4.89 (1H, t, J=9.4 Hz, H-16a) , 4.37 (1H, dd, J=6.0, 9.2 Hz, H-16b) , 1.35 (3H, d, J=6.8 Hz, Me-17) , 1.31 (6H, d, J=1.2 Hz, Me-18 and Me-19) ;13C-NMR (125 MHz, CDCl3) δ:29.6 (C-1) , 19.1 (C-2) , 37.8 (C-3) , 34.8 (C-4) , 152.4 (C-5) , 132.6 (C-6) , 122.5 (C-7) , 128.4 (C-8) , 126.2 (C-9) , 143.7 (C-10) , 184.3 (C-11) , 175.7 (C-12) , 118.3 (C-13) , 170.8 (C-14) , 34.6 (C-15) , 81.5 (C-16) , 18.9 (C-17) , 31.9 (C-18) , 31.9 (C-19)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4]的隐丹参酮数据基本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5为隐丹参酮。

化合物6:红色针状结晶, 1H-NMR (500 MHz, CDCl3) δ:3.21 (2H, t, J=6.4Hz, H-1) , 1.82 (2H, m, H-2) , 1.68 (2H, m, H-3) , 7.65 (1H, d, J=8.1 Hz, H-6) , 7.57 (1H, d, J=8.1Hz, H-7) , 7.24 (1H, s, H-16) , 2.28 (3H, s, Me-17) , 1.33 (6H, s, Me-18 and Me-19) ;13C-NMR (125 MHz, CDCl3) δ:29.9 (C-1) , 19.1 (C-2) , 37.8 (C-3) , 35.0 (C-4) , 150.1 (C-5) , 133.5 (C-6) , 120.2 (C-7) , 127.5 (C-8) , 126.5 (C-9) , 144.5 (C-10) , 183.7 (C-11) , 175.8 (C-12) , 121.2 (C-13) , 161.7 (C-14) , 120.2 (C-15) , 141.3 (C-16) , 8.8 (C-17) , 31.8 (C-18 and C-19)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5]的丹参酮ⅡA数据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6为丹参酮ⅡA。

化合物7:白色针状结晶;1H NMR (500 MHz, DMSO-d6) δ:8.41 (1H, s, H-14) , 7.12 (1H, s, H-11) , 其中1.16 (3H, s) , 0.87 (3H, s) , 0.83 (3H, s) 为三组甲基质子信号;13CNMR (125 MHz, CDCl3) δ:37.9 (C-1) , 18.9 (C-2) , 41.3 (C-3) , 33.3 (C-4) , 49.5 (C-5) , 36.1 (C-6) , 198.6 (C-7) , 124.7 (C-8) , 156.4 (C-9) , 37.9 (C-10) , 110.0 (C-11) , 158.1 (C-12) , 132.5 (C-13) , 126.6 (C-14) , 26.8 (C-15) , 22.3 (C-16) , 22.5 (C-17) , 32.6 (C-18) , 21.4 (C-19) , 23.2 (C-20)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6]的柳杉酚数据基本一致, 故鉴定化合物7为柳杉酚。

化合物8:黄色无定形粉末, 盐酸-镁粉反应阳性;1H NMR (500 MHz, DMSO-d6) δ:6.18 (1H, d, J=2.4 Hz, H-6) 、6.40 (1H, d, J=1.8 Hz, H-6) ;7.76 (1H, d, J=2.4 Hz, H-2′) 、6.89 (1H, d, J=8.4 Hz, H-5′) 和7.54 (1H, d, J=8.4, 2.4 Hz, H-6′) 将其1H NMR数据与文献对照[7], 故鉴定化合物8为槲皮素。

化合物9淡黄色粉末, Fe Cl3反应显阳性, 溴酚蓝反应阳性。1HNMR (500 MHz, DMSO-d6) δ:6.16 (1H, d, J=15.9 Hz, H-2) , 7.35 (1H, d, J=15.9 Hz, H-3) , 7.00 (1H, s, H-5) , 6.91 (1H, d, J=8.0 Hz, H-7) , 6.74 (1H, d, J=8.0 Hz, H-8) ;13C-NMR (125 MHz, DMSO-d6) δ:169.1 (C-1) , 114.6 (C-2) , 143.4 (C-3) , 125.9 (C-4) , 114.6 (C-5) , 148.0 (C-6) , 145.7 (C-7) , 116.6 (C-8) , 120.8 (C-9) 。上述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 故鉴定化合物9为咖啡酸。

化合物10:白色针状结晶 (石油醚-丙酮) , 10%硫酸乙醇显色呈紫红色;与β-谷甾醇标准品进行TLC比较, 二者Rf值基本一致;将该化合物与β-谷甾醇对照品混合, 混合物熔点不变, 故鉴定, 化合物10为β-谷甾醇。

4 讨论

目前已从丹参中发现了100多种化学成分, 其新化学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离鉴定。丹参的化学成分是丹参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为丹参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发提供科学实验依据。丹参中部分化学成分得到较全面的药理活性评价, 如丹参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心血管疾病预防和保护作用, 丹酚酸类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抗氧化作用, 是丹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对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化合物1~2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丹参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对于丹参这味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 进一步深层次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 发掘丹参新的作用靶点和功效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柱色谱 (ODS) 、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 (pre HPLC) 等技术对丹参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苜蓿素 (1) 、苜蓿素-4′-O-葡萄糖苷 (2) 、地芰普内酯 (3) 、丹参酮Ⅰ (4) 、隐丹参酮 (5) 、丹参酮ⅡA (6) 、柳杉酚 (7) 、槲皮素 (8) 、咖啡酸 (9) 、β-谷甾醇 (10) 。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丹参,根及根茎,凝胶柱色谱,波谱解析,丹参酮Ⅰ

参考文献

[1]马丙祥, 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 2014, 25 (7) :663-665.

[2]Wang HB, Yao H, Bao GH, et al.Flavone Glucosides with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from the Leave of Pleioblastus amarus[J].Phtochemistry, 2004, 65 (7) :969-974.

[3]刘川玉, 唐建红, 何洁.芦荟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和体重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1, 33 (11) :1405-1407.

[4]薛明, 史彦斌, 崔颖, 等.甘西鼠尾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0, 12 (6) :27-32.

[5]董蕊, 郑毅男.丹参中丹参酮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 :100-101.

[6]林立东, 戚树源.印楝愈伤组织的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0, 12 (1) :15-17.

[7]许婧, 李铣, 张鹏, 等.金刚藤的黄酮类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4, 21 (6) :424-42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相关文章:

规章制度的语体特征05-14

语体要求范文05-18

语体选择范文05-18

专业语体范文05-18

导游语言语体05-09

浅谈通用技术课专用教室的建设09-10

语体教学管理论文04-19

语体作文教学管理论文04-17

通用的自我介绍05-22

通用的猴年春联04-28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写景作文下一篇: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