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2024-05-24

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共8篇)

篇1: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学校与社区间沟通合作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长期与社区取得联系,相互沟通,共同都本着坚持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科技特色,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学校文化”为主线,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与社区相互沟通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相互沟通的主要工作任务: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在校内和社区开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班级要制订好班级的活动计划,鼓励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记好“成长记录袋”,注意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各班级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导处。

4、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各学科的教师,教导处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5、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社区资源、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起来,也要与学校课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办出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一是学校的图书室进一步增添藏书量,并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让图书进入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二是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三是继续完善以科技、艺体教育为特色的各类专用教室和宣传阵地,四是继承好学校传统活动,办好艺术节、体育节,同时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建设好心理咨询室。

(2)开发社区资源。

一、是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活动;

二、是继承和发扬社区文化特色,利用社区教育条件建立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三、是聘请关心学校教育而又有特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我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在实践过程中,要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大指定领域融合在一起实施,使之彼此渗透,形成整合。

3、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长短线活动安排,一学期拟定一个长线活动,一个短线活动。另外的时间用于非指定领域中的团队活动及学校传统活动的教学上。在长线和短线活动的设计上,应以“研究性学习”的大方向为原则,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学生感兴趣的有地域特征,学校特色的,要以身边的小问题加以开展。各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

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现结合我校科技特色教育及社区文化特色,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参考其中一个长线活动的课题,制定好相应的活动计划。

长线活动:

主题一:小小种植家(研究菌类、蔬菜、花卉、农作物等与环境的关系。)

主题二:家庭小医生(了解感冒、甲流、腮腺炎、中暑、牙疼、红眼病、狗咬等的起因、症状、治疗预防)

主题三:环保小卫士(进行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提出整治环境的举措与建议。)

主题四:收看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栏目,增长见识。

主题六:在社区的指导下开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德育活动。

短线活动:

主题一:校园安全警示。

主题二:每年三月学雷锋活动在社区的指导下开展

主题三:我与家长共联系

主题四:爱心献给留守儿.2010.09.05.

篇2: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甲方: **************

乙方:****************

为适应传媒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各类传媒人才,促进高等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双方同意携手共建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达成以下协议,并由合作双方共同遵守。

一、双方合作的目的合作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平等协作的原则,愿意在乙方所在单位共同建立满足甲方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需要的、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在完成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共同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共同进行节目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功能。有关双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一)双方单位情况简介

1.甲方情况简介:*********

2.乙方情况简介:********

(二)基地建设目标与受益范围

1.实习专业:

2.实习人数范围:每批不超过__人。

3.实习时间安排:根据甲乙双方需要具体协商确定。

4.实习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由甲乙双方有关领导、教师和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实习领导小组,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政治思想、业务、学习、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权利和义务

1.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及管理制度,负责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人才优势,为乙方提供业务咨询和培训服务,优先与乙方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技术问题;

3.优先满足乙方对毕业生(实习生)的需求;

4.甲方教师、学生在教学实习基地工作、实习期间,应遵守乙方的纪律约束,接受乙方的管理。

(二)乙方权利和义务

1.根据甲方的教学安排,乙方同意根据自己情况为甲方的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安排实习生在对口岗位实习,满足甲方实习需要;

2.乙方应确定一名负责人与甲方保持联络。实习期间乙方应选派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和甲方人员共同完成教学实习任务;

3.优先考虑甲方毕业生(实习生)的就业要求。

三、协议合作期限

双方同意,由************学院与************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合作期限*****年***月至*****年*****月,如需要延长,由双方另行协商,并最终以文字形式确定。

四、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

五、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篇3: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一、希斯公司的基本情况

德国希斯公司(SCHIESS)是一个具有14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知名机床制造商,位于德国萨克森·安哈特州阿瑟斯雷本市。其制造技术始终处于世界机床制造领域最高水平,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公司产品主要为三大类:一是重型龙门铣车中心;二是重、大型立式车铣加工中心;三是重型落地镗铣加工中心等。产品重点服务于国际尖端用户,主要销往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地区。在中国的许多大型加工制造企业中都有希斯的重、大型立式车床、落地镗铣床和龙门铣床等设备。2004年,我国沈阳机床集团收购该公司,希斯公司成为沈阳机床集团的控股公司。目前,希斯公司主要从事产品的研发、精密部件的提供、机床的维护、市场推广等,主要产品运用于能源行业、风电行业、核电行业(反应堆炉)、汽车行业、轨道交通、造船和军工行业。

二、德国及希斯公司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实行双元制教学(一元在企业,一元在职业学校),以企业为主导,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三年或三年半或者两年的学制。德国职业教育的基础是联邦职业教育法(1965年颁布,2005年修订),各联邦州有各自的学校法,开展职业教育的理念基于国家和私有经济的合作,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人的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与我国不同的是,在德国,要想上“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首先需要选择他喜爱的企业和工作岗位,到企业申请学位。企业与学生形成用人关系,学生由企业招收,入学也是到企业入学。例如,2011年希斯公司收到80多份简历,大概20人参加了面试,最后录用6人。企业招生数和专业是由企业的人事部门、培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从企业人员的需要出发,制定出未来两三年新学员的招生数量。对录用的学生,企业和学生(或者家长)签订职业教育培训合同,明确培训的周期、假期、每月工资,填写企业职业教育学籍档案,由马格德堡的商会进行审批,再由商会签字、保管合同、归档。其后,学生进入公司学习(培训),学习(培训)严格按照合同进行。

那么公司把他们放到哪些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呢?每个州有一个类似教育局的机构,它会给学校提供一个本州的职业学校名录,注明哪个学校能进行哪个工种的教学,这些学校经过中小学管理委员会严格审批,培训的资格是不用企业担心的,企业只需从职业学校名录中选择对口的提供给学生即可。

由于是“双元”培训,招工招生相结合,学生基本是18周岁以下的,涉及青少年保护法,因此,培训过程受到马格德堡商会的监控。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践,一天到对口的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具体细节校企双方商量协调,招收的学员毕业后一般为企业录用。

企业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行动教学”,第一年末到车间,工作是跟随熟练工学习。在希斯公司,培训专业涉及机加工、切削机械工等工种。而在学校进行的职业教育部分,可以一次性去一、两个周,校企双方协商而定。希斯公司第一年付给学员每月500欧的工资,最后一年涨到900多欧,但公司不为学生提供食宿条件,学生的工资足够支付他们的租房费用。

希斯公司招收学员的学习计划大致是:三分之二为专业基础知识,三分之一为学科基础知识,在“学习领域”框架内以行动导向的理念来传授。例如英语的学习,学生有四周被派往爱尔兰学习(住家),因为公司的装配工被派往世界各地,需要进行通用语言的交流,费用可由欧盟委员会提供,有时是由企业提供。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工商业考试联合会)组织,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毕业考试占60%。考试的第一部分,是期中考试,由学校进行;第二部分是实践考试,按照图纸加工组装机器,由国家或者企业组织进行。

双元制高中学生三年半学习结束后,有权决定自己的去留,并不一定属于希斯公司。而双元制大学生则不同,希斯公司有自己的规定,学生毕业后必须为企业服务三年,因为在学习中已经获得公司的奖学金,有合同约束。双元制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还可以获得双元制学位。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

(一)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

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多赢性作为校企合作的价值追求,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德国希斯公司所在的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几年前做过一个调查,发放了1万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企业。主要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参与职业教育,统计结果如下:

学员符合企业的要求94%

市场上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90%

留住人员80%

可能获得最佳的学员74%

避免错误雇佣73%

节约招聘费用58%

完善企业形象57%

学员成为积极的员工42%

节约新雇员工费用35%

可以看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不符合企业需要,企业得不到益处,校企合作很难开展。

(二)必须联合企业进行招生

要开展校企合作,必须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果中职学校在招生时,能够和企业一起,变招生为招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会高涨。在深圳市某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企业曾多次提出要对所招的学生进行面试,录取的时候参考面试成绩。但由于我们目前的招生政策,企业很难参与。而在德国,由企业决定职业教育招收学生的人数,由企业招聘学员。

(三)允许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设计

在德国,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占到学习总时间的70~8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20~30%。而中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最多一年。在德国,350种职业的学习领域是国家立法规定的。各个州商会、工会等可以根据各个州的行业不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教材基本是统一的,学校选择的范围不大,因为这些是职业学习、考试和技能要求的的底线要求,也是为了全国的统考,内容注重实践性和工作领域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如参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应该是在企业(用人单位),而不是在学校。

校企合作确定教学内容,还要有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参与,结合国家级的职业资格考试、技能等级考试。这样对学生转岗会有帮助,避免因为一个学校和一个企业联合开发的教材(或制定的教学计划)不能涵盖整个行业的标准,也不能完全代表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得不到广泛的认可的问题。

(四)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制定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如何确定?希斯公司认为,企业和社会认可就是标准。德国职业目标是让每个年轻人学习一门技能、从事一个职业。德国技术人员很自豪,他们是专家,工资高,不会失业,有比较高的社会认同。

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分为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都是由独立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由商会组织。考核不只是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独立考试委员进行的考试,地点可以在企业、学校、化验室、跨企业培训机构。考试流程、考试标准、考试任务和题目由独立的考试委员会制定。考试委员会的考官会在考试中与学生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职业考试不像德国的考试是统一的、独立进行的。我们是以笔试为主,因此,考试的形式也要进行改革,把权利给予实习企业、企业的师傅或者企业的指导教师。

(五)企业要执行政府制定的实习补贴标准

在德国企业,行业不同,工资高低也不同。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讲,学年不同,工资也不同。德国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近成人,在其在企业期间,企业给其一些工资(我国称实习补贴),鼓励其学会独立,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每月收入在500~700欧之间。例如,学习建筑方面的职业学校学生的月收入可以达到1000欧元。而我国职业学校实习补贴的标准,虽有政府的相关规定,但企业往往不执行,这对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障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找不到实习企业进行对口的专业学习。

(六)避免校企合作的风险性

篇4: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握手神龙,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2006年,学校与东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六大工种(汽车维修、汽车钣金、汽车涂装、汽车电器、汽车装配和汽车返修工)的培训合作协议。几年来学校已为神龙公司输送了4000多名员工和各类优秀的技术人才。

2012年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学校在神龙公司内建立了员工培训中心,首期开展新员工的准入培训,这种将学校建在企业中的方式时刻跟踪了企业的发展,方便了企业的生产,做到了生产培训两不误。学校与神龙公司的校企合作成为“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典型案例。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多方共赢。

服务行业,延伸校企合作新途径

为汽车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与汽车企业校企合作,是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办学的一个优势和特色。学校成立专门机构,配备过硬人员,主动与企业联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努力为汽车行业多输送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

2007年,代表我国商用车先进技术的“东风天龙”、“东风天锦”车型投入市场,学校抓住这一时机,主动与企业联系,组织教师同企业的专家一起制定培训大纲、开发培训教材,为东风公司在全国的售后服务站开展发动机、变速箱、整车电器等系统的培训。

2011年,企业出设备、出资金、出技术、出专家,在学校正式建立了东风商用车销售服务维修培训站,由学校负责吃、住及培训一条龙服务,当年办班67期,达830余人次,2012年上半年培训学员已超过500人。由于教学模拟教具都是企业最新产品,员工们实现了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服务站维修技师的技术水平滞后于东风商用车技术的现状,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国际合作,拓展校企合作新领域

注重与德资企业的联系是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又一特色。2005年,学校与德国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江苏太仓市舍佛勒公司合作,为该企业输送了一名既懂德语又懂专业的教师担任该企业培训中心主任,为企业开展员工岗位培训。随着企业的发展,学校分两批共选派了近400名学生到该公司培训中心学习、培训,并在该公司实现就业。

2009年,学校主动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武汉工厂洽谈合作事宜。经双方商议,从当年9月开始合作,专门培养一线焊接技术工人,其中两个月在学校用校企共同开发的教学大纲、教材开展培训,然后到企业再开展两个月的岗位培训。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培训场所、优秀的教师和基本的实习培训设施,企业为学校提供新型的CO2气体保护焊机9台,从瑞典进口的焊丝和生产一线中使用的焊接工具、焊接材料,让学生在学校培训中体验企业生产。截至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了近300名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受到德资企业的高度赞赏和好评。

今年,学校又开展了与保时捷汽车企业的合作,为其培训在上海、西安、天津和武汉4S店的维修保养人员,第一批30多名学生经过企业的严格考核,已成为保时捷在华公司的骨干员工。

培育能力,提高校企合作水平

在校企合作中,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校十分注重提升自身核心能力。近年来,学校先后派100余名教师到德国进修学习,每年派几十名教师参加人社部、教育部各类培训,还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

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探索,得到了人社部、教育部的认可,先后被确定为两部教师培训基地。五年来,学校承担了由国家人社部、教育部、湖北省人社厅、教育厅、德国汉斯·塞德尔基金会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工长班培训、校长培训等多项师资培训项目,开办培训班40余期,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2011年,学校汽车修理专业被选为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教师培训基地,两年来为全国各技工院校培训教师近200名。2011年教育部专家组对培训基地进行了评估,基地顺利通过验收。

篇5: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XX市场调查公司合作计划书

 学校概况

第一章 学校简介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四川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院由四川大学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的副校长、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和杰出教授陈爱民博士任院长。其全球视野、全新理念以及与国际教育水准接轨的举措,正引领学院向“全国一流独立学院,中国式的小常青藤”目标迈进。

学院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为了创办最优质的本科教育,学院从四川大学和海外名校聘请了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及资深教授,并率先实行年薪制、教师全职住校制和终身教职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全新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氛围。学院已获得“中国最受欢迎独立学院”、“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学院现设9个教学系、23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文、理、工、经、管、艺术等门类,面向全国招生。所有专业均为四川大学优势专业,且就业前景良好。学院按照“先通后专”、“社会需求导向”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并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因材施教。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组织结构图

第二章

办学理念目标和校训

办学理念: 学生为本

通专并重

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 办学目标:创全国一流独立学院

建中国式的“小常青藤” 校训: 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第三章 办学特色

 学院有着四川大学的强力支持,并由四川大学全球公招、具有现代办学理念的海归副校长兼任院长,标志着“中国独立学院已把目光投向国际教育水平”;

 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举办的相关规定来办学,明确和规范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

 系室主任全部由著名学者和资深教授担任,并亲自给学生上课;

 学院强调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社会需求调整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 硬件设施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建设,在同类院校中达到一流水平;

 学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学生就业心态、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后劲足;

 管理科学、规范,并结合中国实际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办法;

 学校注重国际化办学,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机会;

 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晨练,并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诚信教育,并全方位努力,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 教学质量优异,师生关系密切。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当作第一要务来抓,系主任和院领导也亲自给学生上课,并进行双语教学。学生特别认同学校的这些举措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 学院要求教师全职住校,学生能天天在校园里见到老师和领导;老师们在这里有安静的工作环境,能够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市场的诱惑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校园内师生互动很多,校园生活和谐有序;有着安静、祥和、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学院不仅建成了数字化、生态化校园,还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第二课堂活动。第四章 人才培养

我院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措施:

帮助学生制定成才计划:以学生为本,开设《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成才计划。

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院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需要的同时,向全体学生免费提供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可在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构建多重教学评估体系 :构建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听课和督导组评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学院教学、育人质量。

开展国际化办学 :与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以“4+1”和“4+2”(4年国内本科+1~2年国外硕士)等合作办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出国深造、工作的机会。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把新闻中心、学院广播站、锦江学院报报社等作为学生校内实习基地,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众多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打造全方位就业体系:

●精选优势专业:根据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院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加强学科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 23个专业均是从四川大学100多个本科专业中精心选择的,具有学科优势明显、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

●加大教改力度:我院狠抓教学质量,严肃考风考纪,围绕学生培养深化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面,变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课程改革方面,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都瞄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众多专业实验室全面开放,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型、创新型、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方面,我院开设的《大学学业与职业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学习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提升学生将来职场生涯过程中的职业能力。

●实施因材施教:在对学生就业意向深入调查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并为学生提供不同服务。比如我院大力实施的国际化办学,为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为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尽量创造实习、与就业相关的技能培养的机会等。

●强化就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邀请企业家开设创业讲座,开展就业形势研讨会等;我院设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面对面为学生进行就业心态、职业能力、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 合作流程

当我校与贵公司确认了合作意向以后,贵公司可以从我校全体学生中筛选(或由我方推荐)所需人力资源并得到相应的政策和技术支持。我校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和工作机会。

一、实习岗位确立

XX公司和我校商讨后确立所需相关实习岗位和实习工作时间。

二、实习人员确立

1、选拔

可由XX公司在我校直接设立广泛选拔或者定点选拔,我校提供资料,场地和宣传的支持。

2、推荐

由我校经过长期考评,向XX公司推荐我校相关专业品学兼优、吃苦耐劳,符合XX公司实际需要的优秀学生。

三、实习人员培训

由我校对将要进入XX公司实习的同学进行为期1天的相关培训,以使我校学生更好更迅速的适应企业交付的相关工作。由XX公司需我校培训提供相关信息。

四、实习

XX公司保证实习期间学生的基本安全,并确保使学生得到相关的锻炼。

五、实习人员总结

XX公司填写实习实习证明并给与评价。

联系人:韦妙

电话号码:***

电子邮件:jwcz@scujjedu.cn

学校地址:四川.彭山.锦江大道1号

邮政编码:0833-7601111

篇6:学校企业合作意向计划书

一、合作原则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设立 “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意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科研合作。

二、合作内容及方式

经双方友好协商,合作方式及内容参照以下条款执行。未尽之处,可做其他补充。

(一)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及职业能力训练方案。

(二)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实训、员工培训合作

1.作为甲方的校外实训基地,乙方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实训工作;甲方定期邀请乙方管理及技术人员参加甲方组织的专业建设有关的座谈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2.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甲方应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乙方要求,为乙方提供包括相应员工职业培训等人才培训服务。

3.乙方向甲方提供本企业职业岗位特征描述,各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级,为甲方制订相应各专业培养目标,审订合作专业培训计划、员工培养计划提供依据。

4.双方将定期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5.甲方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乙方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

6.乙方选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技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

(三)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

1.甲方从合同签订之日起,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指定年级、专业的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具体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甲乙双方协商决定。

2.乙方作为甲方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同时也是甲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应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等方面的需求。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长效的合作机制。

3.乙方若在甲方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乙方应向甲方交纳一定的费用,如管理费、设备使用费、人员开资、水电费等。

4.甲、乙双方应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订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保证顶岗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甲方应加强对学生的岗前思想教育,指导教师、班主任老师必须定期下企业协助乙方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乙方应为顶岗实习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轮岗计划,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5.乙方为甲方学生顶岗实习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生活环境,顶岗实习期限一般为4个月,甲方向乙方提供_________元/生(____仟____佰_____拾_____元整)的实训资金。

6.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协议的要求应服从乙方管理人员的管理,遵守乙方规章制度(含考勤管理和技术管理),同时不得违反甲方的有关管理规定。乙方应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同时乙方应负责实习学生在乙方单位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管理。

7.因实习学生或甲方原因提前终止实习,甲方应提前一周告知乙方。反之亦然。实习结束,乙方应向甲方提交学生实习的证明和评价。

8.甲方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协调乙方和实习生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

1.甲方聘请乙方相关专业的中高层领导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客座教授,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并参与甲方的教育教学工作。

2.乙方聘请甲方高层(校领导)担任乙方企业发展顾问,并定期进行系列讲座。

3.甲乙双方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可以通过《辽宁师专学报》刊登相应的科研成果。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使双方的合作切实收到实效,合作双方须严格履行以下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

1.优先为乙方提供有关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提供技术咨询和开展技术协作;

2.为乙方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转岗工人提供服务;

3.根据乙方企业的要求,培养我校的优秀学生成为乙方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优先、或择优推荐我校的毕业生;

4.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1)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提前三个月至半年申报实习计划,认真制订实习大纲,指派较好的实习指导老师,于实习前1个月到实习单位共同商订实习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乙方的保密制度及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二)乙方:

1.协助甲方制定、完善专业建设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

2负责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教育及岗前培训;协助制定实习实训计划,为甲方(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委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并对实习提出考核意见;

3.为学生实习、实训及教学参观提供方便。为支持甲方的教育发展,在实习经费方面按有关规定予以优惠;

4.为学生就餐、休息等活动提供条件;

5.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劳保用品;

6.提供实习必需的技术资料、样品及原材料等。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为认真执行协议条款,双方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甲方任组长,乙方任副组长,定期研究有关协作事宜。

五、协议期限:

本协议有效期为五年,自11月至11月止,协议期满如需要延长双方另行协商。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共3页,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两份。 以上协议如遇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未尽事宜时,双方另行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或备忘录),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二份,自签订之日起执行。

注:各培训、实习、实训计划以附属文件形式形成,并作为合作实施的目标文件。 甲方代表签字:____乙方代表签字:____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

篇7:公司与学校合作计划书

今年,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启动之年。校企

合作处任重而道远,无教材可学习,无经验可借鉴,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将全面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各项任务,确保验收能够顺利通过。

一、指导思想

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建设以“教学

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力争突破校企合作瓶颈,圆满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的任务。

二、主要工作目标

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巩固创建成果,打造特色品牌,强化内涵建设,以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扩大校企合作成果。

三、具体实施步骤

1、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的办学格局

以合作办学为途径,以合作育人为目标,以合作就业为导向,以合作发展为动力,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拓展校政合作广度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公室将利

用申办国家示范校为契机,加强外联工作开展力度,主动走访相 1

关部门,做好宣传、联络和沟通工作,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建立紧密的合作模式,使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挖掘校企合作深度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学院的校企合作面临新的挑战,校企

合作要注重塑造品牌和创建亮点。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扩大校企合作成果

2012年,拟走访企业30家(本地企业20家);加强与签订“订单班”协会的沟通,把校企联合办学落到实处;新增校外实训基地若干个。

②推进办学理念的更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

理体系,更加强调学校“以他方为中心”的办学行为以及争取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这对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师,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所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认识它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教职工中广泛宣传,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校企合作的涵义和重要性。

③树立校企合作典范

以树立典范的形式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及时地

对校企合作的情况加以总结,鼓励创新,积极推广成功做法,树立校企合作成功典型案例,开拓学校开门办学新途径。

(3)以合作就业为基础,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订单培养班级为切入点,抓住企业的合作要求,进一步挖

掘合作的内涵。当企业有订单班的合作意向时,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理念。对于订单班的部分教材,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对于订单班的教育过程,要求企业参与;对于

准员工的培训要求提前融入,如:工学交替;对于企业文化的植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我们积极引导他们能够投入资金或设备,提高企业的影响。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育人,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增加学生上岗后的稳定性。

2、围绕难点下功夫,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1)难点之一:校企合作一头热

企业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动力,对于费时费力地参与育人的热情较低,尤其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企业更多的是“只摘桃子不种树”,对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各种企业的特点,对症下药。第一:五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提供校企合作相应信息制作成统一的宣传材料,由校企合作处主动上门宣传校企合作带给企业的益处,宣传合作的内容和优势,以吸引企业的加盟。第二:通过驻园、驻厂、驻地工作站收集各种信息,抓住与校企合作相关内容,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上门洽谈,提高合作的成功率。

(2)难点之二:企业资源的引入

要吸引企业来校投资,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第一:形成开放的格局,利用学院的土地、厂房、实验室等优势,吸引企业来校投入资金或设备,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第二:对提供信息并促成企业最终投资者,予以一定数额(2%)的奖励。

(3)难点之三:学生的意愿

随着学生中生源素质和独生子女等因素影响,在订单班的组

建和上岗后的稳定性等方面,需要各系切实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的进行。

3、规范日常工作程序,做好服务工作

(1)树立服务理念,经常换位思考,为学校着想,为学校服务。

(2)制订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校企合作工作特点是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工作中强调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有序进行。

(3)利用网络优势,及时互通信息,及时宣传报道。

四、进行校企合作现状的调研

广泛征求学校各部门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相关建议和意

见,包括:开展校企合作情况;订单培养情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情况;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情况;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或实践教学情况等,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解决办法或思路。

面向社会开展校企合作调研,选择已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

业,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需求,主动为企业服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基础。同时,吸收校企合作方面的典型经验,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企业,拓宽和企业的合作渠道与途径。

五、建立校企合作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践

中不断完善。为了确保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应落实相对固定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加强沟通协调,搭建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管理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六、建立学院校企合作资源库

广泛收集、系统整合学校校企合作相关资源,建立校企合作

资源库,搭建现代化管理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的科学管理。

七、校企共同推动合作就业

协助招就处在六月份举办我校一年度的校企共需见面会,确保校企合作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

八、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校校企合作办公室

篇8: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一) 学校教育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自有人类产生, 承载着文化与生活传承功能的教育便出现了。随着人类的发展, 教育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从萌芽到实体化、形式化, 再到制度化的发展, 呈现了它从社会生活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历程。当然, 学校系统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分离。但是, 发展至今, 实现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确实面临与社会阻断的危险, 正规教育的封闭、划一与狭隘不容否认。学校以外的多种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影响, 虽然在制度化教育的辉煌中黯然失色, 但其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当前对于封闭、划一的制度化教育的反思, 就是在探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再次融合的可能和方向, 以形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在微观层面, 无疑必须关注学校与社区的融通, 从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使原本呈现对立状态的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逐渐走向统一和融合, 奠定学习社会的基础。

(二) 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变

学校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 其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组成社区体系, 满足居民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学校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 在以血缘型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末期, 养老场所或习礼乐的场所兼具教养职能, 其社会功能在社区的体现就是族群生存经验和规范的传递, 学校本身没有独立性, 模糊地融合于族群社区之中。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后, 地缘型社区的学校开始成为专门机构, 有特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 但又是家庭、教堂、庙宇等价值的延续, 是社区居民的中心, 发挥教化民众的功能。

自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 学校作为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机构, 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 在社区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中常常充当主导角色。根据西方社会学校和社区关系发展的程度和特征, 有学者将这一动态发展过程概述为三个阶段[1]:学校与社区相互隔离阶段;学校服务社区, 社区依附于学校阶段;学校与社区合作阶段。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都领先于我国, 上述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我国1949年以来的稳定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 但真正引起重视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改革学校教育与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在于:一方面, 现行学校教育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比如, 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 社会整体环境的变迁要求学校教育主动改革, 从而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也表明, 仅仅依靠发展制度化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是不切实际的, 必须在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促进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要以促进人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社会为改革方向, 推进教育社会化, 充分发挥其社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 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要从管理体制着手, 改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 吸引社区参与监督管理学校, 服务于学校, 同时, 学校回报社会, 服务于社区。建立社区教育中心, 完善教育信息交流、管理体系, 实现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 已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包括青少年) 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 以适应教育与社会的相互需要。社会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最终走向统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社区教育要走向未来, 实现学习化社会, 其途径是教育要走向社会, 社会要教育化。这也是社区教育的必由之路。而社区教育的共同参与, 社区与学校的双向服务便是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 学校要敞开大门,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参与学校的监督、评价和管理, 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参与学校发展规划, 以及参与培养与教育学生;另一方面, 学校向全体社区成员开放, 服务于社区成员, 回报社会。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不断推进。199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 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 参与学校管理, 优化育人环境, 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而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已经从最初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学校回报社会的阶段, 进而发展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阶段。这种趋势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内容上, 就是由最初将社区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而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拓展到学校利用自身教育、文化等优势参与社区建设, 帮助社区发展, 再到目前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 互相促进, 其中典型的就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四) 终身教育理论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最初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这一理念虽然逐渐获得全世界教育界人士及普通民众的关注, 但迄今为止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还不存在相同的价值基准和主张。笔者赞同保罗·朗格朗的观点, 即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张:“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3]这一主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时间都应该有教育的在场;二是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在垂直方向上的统一综合。

在此概念下, 终身教育不单单是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 而更是一种对教育的思维方式的深层变革。它“包含着对每个人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新的态度、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 [4]。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也就是说, 人的基本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并不局限于宣扬“以人为本”的口号, 而是期望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一种对于人性和人的愿望更加尊重的更有效和更开放的社会”[4], 以使人真正实现生命及精神的自由。二是赋予教育新的历史责任。长期以来, 教育对于社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工具, 而终身教育则要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即一种精神的需要, 其责任被拓宽和重新理解。三是在实际操作层面, 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教育。在时间上, 人的一生都应该享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并且是平等和自由的;在空间上, 终身教育的理想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化。四是综合所有可用资源实现教育社会化。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的机会将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也可以说社会已经教育化了。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创建学习型社会, 学校与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们不仅是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 更为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条件与保证。正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使学校和社区这两个互相独立的领域开始有了沟通和合作, 在教育的认识上达成了统一。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实践意义——基于社区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双重价值

我国的社区发展缘自城市管理体制变革。在我国, “通常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为社区的地域空间”[6], 这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地域的概念。在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结构中, 有纵向的“单位”和横向的“地区”两个系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地区”系统还占有一定的分量, 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绝大多数居民的生存依赖都转到了单位, 单位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独立, 街道的行政权力被分割和空置, 原有的社会组织功能亦被侵蚀。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非单位性的组织和活动的出现, 社会人口流动的频繁使得单位的行政能力越来越弱化。“传统条线式的‘行政一体化’社会结构体系向以地域为依托的结构体系转变”[7], 带来了权力和资源的重新组织, 以地区为组织系统的结构重新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区发展的政策法规, 并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2000年年底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首次提出较为权威的定义, 即“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8]。

社区建设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一是以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区教育的开展;二是学校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有学者认为, “社区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被认为是对“社区教育”概念的最初诠释[9]。此后, 社区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充和完善, 其教育理念和活动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主要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对局限在一定范围或特定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实施民众教育的泛称。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 已逐步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 (包括青少年) 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有四个:社区教育可以形成社区居民的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社区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可以培养居民良好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10]。

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在实践中, 发展社区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 提升社区教育的整体合力是十分关键的课题。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依存于社区的地域空间, 其在发展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是社区发展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首先, 肩负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使命的学校, 拥有丰富的知识文化资源, 但这些资源本来具有专属性, 由教育行政部门用于特定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将其用于发展社区教育, 必然期待重新定位学校所属资源, 在肯定其专属性的同时, 也要承认其公共性的一面, 它既用于特定群体或部门, 又对社区居民开放。其次, 学校能够通过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而产生文化辐射功能, 这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如何将这种以往呈现隐性状态的功能显性化, 促进学校对社区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提升, 这也是学校定位其社区角色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的发展, 既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又受其所在的社区的影响。在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下, 学校是各种单位管理系统中的一支, 属于教育行政系统, 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 并对其负责, 纵向的行政关系十分密切, 而横向的和周边环境的互动则极为松散。1995年, 《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法人地位。近年来, 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也在分化和改组, 逐渐发育出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等三个相互制约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逐渐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以往, 学校只需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如今学校需要越来越多地与周边单位和社区打交道。目前, 学校公共关系研究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的重要课题。学校如何处理与社区的关系, 获得社区组织、居民对学校发展和教育的支持, 是其重要领域之一。

总之, 学校自产生之日起, 其发展就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 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 社会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在这种交叉互动中, 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从萌芽阶段的互相融合, 发展到制度化教育与社会的隔离, 进而又发展到教育与社会的再次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在具体实践层面表现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学校与社区也从两个独立的系统发展到单向服务, 再到互相合作, 其关系越来越紧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本来不同的系统, 也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中也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和合作的基础。如今, 学校与社区加强合作, 互相服务, 共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我国, 以街镇、 (村) 居民点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学校是社区地域范围内的专门教育机构,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促使原本封闭的学校在资源、管理等方面寻求与社区的合作与共享。文章追溯了宏观历史背景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近代学校制度形成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进, 以及当代终身教育理念对学校与社区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然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校与社区,合作,背景,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生, 康瑜.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44-47.

[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3.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0.

[4][5][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 陈树清, 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53, 74.

[6]丁水木.论街道社区和社区行政[J].社会学研究, 1997, (5) :14-18.

[7]马西恒.社区建设:理论的分立与实践的贯通[J].天府新论, 2002, (4) :70-76.

[8]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N].新华日报, 2000-12-13.

[9]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 1999, (3) :20-24.

上一篇:福师120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拟试题下一篇:读《学前教育学》心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