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中成功

2024-07-01

在成长中成功(精选8篇)

篇1:在成长中成功

在品德中享受成功

在成功中快乐成长

华埠镇中心小学

傅彩霞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我尝试着在品德教学中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教学观念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记得最初接触这门学科是多年前我被安排任教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原想,这样的“小科”肯定是枯燥无味,无非是照本宣科罢了,不曾想,几节课下来,竟让我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两年后我接着任教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几年下来在喜爱上这门课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困惑,促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这一门课。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任教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感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这样两点:一是我们如何看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二是我们如何实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相结合,是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我尝试着在品德教学中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叩开学生学习兴趣之门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是严肃而认真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头脑里形成的都是空洞的理论。而今天,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课堂观念,课堂必须植根于生活体验,以此为载体,创设出学生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把课堂开放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感知书本内容的同时,强调让他们走出去,亲身体验,然后再与课堂相结合,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云梯。比如说:我在教学如上《生活中的你我他》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生了病就没有地方医治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通过播放保安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二、创设开放教学环境,启迪学生自主学习之门

儿童的天性是幼稚的、天真的,他们对外界的认识与感知往往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那些具体的情景、鲜明的图像、亲身经历体验的东西往往在头脑中频繁出现,激活了头脑中潜在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儿童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力和生活能力。但联系现实的教学过程看,有些内容和经验是无法或难以让学生亲历、体验的,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而且这种情景与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例如我教学《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上可开始,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进入教室,慌乱中把一名同学的书本碰下了桌子,这名同学看都没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后请同学们就这件事展开了讨论:说一说,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刚进来的同学做得不对,碰下了人家的书,应该给人家捡起来,并给人家说声对不起才对。”有的说:“是呀,碰下了人家的书,一声也不吭就走了,搁谁身上谁也不愿意,要不是老师在的话,甚至还能打起来呢?”刚才被碰下书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他不懂礼貌,我自己捡起来,不跟他一般见识。”说完弯腰捡起了自己的书。可看上去,也不是那么情愿。在这种情况下,我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这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投入,他们很快就名明确了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产生了矛盾,要及时沟通,相互宽容,教学效果非常好。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的创设触摸到了儿童的心灵,并且能够得到儿童心灵的真诚认可,也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抓住生活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之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谢谢您我的父母》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红绿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组织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让他们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崭新的课程,我通过几年的教学,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谈,只想把教学中点滴的花絮一吐为快,其目的是寻求更多的知音参与讨论,以期望寻得更多教育火花的迸发。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解读》

2.《新教育之梦》

3.《品德与生活课儿童活动之主体性教育》

篇2:在成长中成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期待用成功的奇迹来点缀生命,却不去关注自己的成长。许多人不知道成功其实是向某个目标前进的成长过程,而成长又是成功的蓄势待发的渐进精神。

一个人的成长就相当于是孕育的过程,而成功便是一个新生命的呱呱坠地。人们看到成功者的辉煌,却看不到成功者成长过程的艰辛,其实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当年在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举行庆功的宴会上,袁隆平突然“失踪”,人们到处寻找,最后在试验田的田埂上发现袁隆平正坐在那里发愣,面对沉甸甸的稻穗,袁隆平心潮起伏,上千次的试验,几十年的劳累,数不清的失败,如今的成功其实是讥讽、白眼、劳顿、辛酸堆积而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在向成功挪近一点,而其中任何一步的放弃,都会前功尽弃,成功也就擦肩而过。

在杨澜职业生涯的前15年,她都是一直在做加法,做了主持人,她就请求导演:是不是可以自己来写台词?写了台词,再问导演:可不可以自己做一次编辑?做完编辑,又问主任:可不可以做一次制片人?做了制片人,还想:能不能同时负责几个节目?负责了几个节目后,更想能不能办个频道?杨澜在其人生中一直这样在做加法,“加”到阳光卫视,“加”到成为一个传媒巨头的当家人。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两个节点,表现于外在,由别人去评论;而成长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内在,在内心体验存在。

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成功,却忽视了成长。其实成长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很多。珍惜自己的成长过程,才会让自己变得成熟,变得优秀,乃至走向成功。

当媒体记者采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崔琦,询问成功时的心情时,崔琦出人意外地说,“我其实并不在乎,如果我留在农村,也许我的父母就不会饿死。”崔琦的父母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活活饿死的。此前,崔琦远离父母,远离农村,去异乡求学。

崔琦对成功的体验让人唏嘘不已。当他成功时,他想到的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片断。

篇3:在成长中成功

刘昆副省长总结本次论坛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格高、规模大。中、泰、俄三国政府高层官员联袂出席本次论坛, 同时汇聚了各方面的精英和智者。二是视野广、观点新。各位演讲嘉宾以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深刻分析了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形势,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三是主题鲜明、各有侧重。三国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 必将对促进中、泰、俄各方中小企业应对挑战、互利合作和加快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论坛以“创新助力成长、服务助推转型”为主题, 探索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尤其是金融服务创新的新路子新办法, 突出解决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管理、服务等核心问题, 为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在“推动创新, 完善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十二五”时期, 既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国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 把技术创新作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 加强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 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营造创新政策环境。发挥中央财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小型微型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是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 推动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服务, 促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初步建成信息畅通、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重点培育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通过资质认定、业务委托、购买服务和奖励等多种形式, 鼓励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促进创新资源整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研发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资源, 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联合研发及开发项目、共同培养人才, 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是加强创新成果保护。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 加强培训, 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 提高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 既要积极防范中小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也要主动尊重和维护其它企业的知识产权。

五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 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中小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六是推动创新引领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技术升级,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 拓展发展空间, 寻求形成新的增长点;支持科技型、高成长性和优势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七是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按照“政府倡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 对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培训, 推动百万中小企业上网, 开展网上产品交易和技术交流;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 开发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加快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环节的普及推广和深化应用。

八是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 推动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鼓励各类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 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的作用, 鼓励和支持创新导向的创业活动, 以创新提升创业水平和创业企业的成长能力。

朱宏任在论坛现场正式向社会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 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

泰国是东盟第二大经济体,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 创15年来新高。中小企业是泰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企业共有300多万家, 经济总量占全国37%, 出口总量占28%。泰国工业部部长汪纳腊·参努坤详细地介绍泰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指出中小企业是泰国经济的新基石, 以丰富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为基础的创意经济是泰国发展的新方向。

泰国政府也在采取一些大刀阔斧的经济政策进行相关的经济改革。泰国的中小企业首先要调整自身, 能够更好地去解决中等收入的差距问题。在竞争力方面, 我们可以参照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些相关的数据, 在泰国也有自己的劣势, 包括技术应用方面的基础, 我们经过研究可以更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比如环境、技术、商业等生产效率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汪纳腊·参努坤认为, 泰国中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政府方面必须在协助企业提高产能、鼓励创新发明以及促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及环境责任等三个方面提供扶持。一、提高产能方面, 应辅助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鼓励使用新型的生产设备以及通信系统, 协助提高劳工技能, 改善物流运输系统的效率等。二、鼓励创新发明方面, 应辅助中小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改良产品, 政府应推动研究单位与业者的连接, 让更多的科学技术转变为具体的产能, 另外, 也要支持科研单位投入更多能进行商业化生产的研究。三、促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及环境责任方面, 应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了解到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保护环境并非企业的成本, 反而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益处。

汪纳腊·参努坤认为, 在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泰国必须实现从以前劳动力以及原材料经营生产方式向接受国外的高新技术的转变, 实现商业的创新, 具备一定的发明技术能力, 并更多地使用新科技, 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同时也更有效地保护环境,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泰国还必须实现从低成本生产基地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知识经济国家的转变, 这也是泰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泰国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这要求公共部门和一些私有企业的共同参与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一是要发展相关措施, 更好地促进泰国中小企业提高生产率;第二是建立相关的中小企业竞争力促进的计划, 包括中小企业的管理、中小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发展, 同时能够增进一些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应用, 同时能够更好地去扩展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机遇;第三是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合作, 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区域的合作, 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来更好地加强他们对于国内应用和区域资源的应用, 同时也要加强他们在国际经济体当中的竞争力, 更好地融入国际的经济体。我们可以加强泰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方面的合作, 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宜商的环境。

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副部长卡拉瓦耶夫·伊戈尔介绍, 俄罗斯联邦有关机构高度重视促进中小企业家的发展活动, 并每年为此从联邦预算专门拨出大额款项。

俄罗斯国家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支持, 并在不同领域使用广泛机制方式执行下去。

比如说, 采用小额金融支持, 通过保证资金会帮助, 支持发展小型创新企业和一处楼为主的中小企业, 为了创造个人事业提供补助金等等。目前, 俄罗斯优先支持的领域包括:加工制造产业, 农业及为居民服务业。

俄罗斯支持中小企业关键措施之一, 是在各个地区上成立保证资金会。保证资金会的任务是为了中小企业的义务 (包括在贷款、借款以及租赁合同范围内) 提供保证。在2009年期间, 在得到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广泛支持下, 这些保证资金会的数量从33个扩大到72个, 并且它们的资本估值提高2.5倍, 即从1亿欧元到5亿欧元左右。

从2010年开始, 中小企业发展纲领的要点之一是对小型创新企业的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措施, 其中有:为了成立实际使用智力活动结果的创新公司提供补助金, 为赔偿创造发展新产品的相关开发费用提供补贴性的借款等等。同时俄罗斯实行专门培训, 再培训以及提高技能水平的教育纲领。

在论坛的第二节,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保罗·海登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巴曙松、中国银行总行风险管理总部总裁王建强、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等四位嘉宾, 分别围绕“新形势下企业的创新与成长之路”做主题发言, 并展开研讨对话, 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出意见和建议, 体现论坛“创新、成长、服务、转型”的制高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做了题为“2011年中国宏观金融政策走向——全球经济弱增长格局及中国的政策应对”的演讲。

他说, 当前我们在讨论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成长的问题, 跟其它时间有什么不同, 它一个非常大的背景就是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二次探底。中小企业在经济回落时期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和压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传统融资方式占主导的金融结构体系下,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经济回落时期, 特别是在危机冲击时期受到的紧缩压力比大企业要大很多, 这应该是下一步我们在宏观经济决策里面必须要充分正视、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他说, 现在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和2008年底有一些改进的, 有一些没有改进甚至恶化, 对这些进行冷静分析, 是下次二次经济探底中国经济进行评估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第一, 中国经济在这两三年形成冷静的应对经济危机形势对外依存度明显降低, 2008年底出口对中国经济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广东首当其冲, 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在2007年达到中国历史的新高。

第二, 中国经济跟上一次经济相比, 区域和行业的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 对经济回落形成一定的对冲, 首先经历这次危机之后, 包括广东这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东西部迁移, 使得中西部的投资和增长速度在这次危机之后开始快于沿海发达地区,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

第三, 从库存角度来看, 在2007、2008年之前, 国际资源价格持续三四年大幅上升, 使全球企业原材料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经济危机中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

既然有这样的情况, 如果下一步外部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推进全球经济进入真正的二次探底, 中国怎么应对呢?它不可能像上次那样那么大规模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大量投资, 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投资, 它的重点也不会是以基础设施地方政府为主体的, 更多的是要配合服务与整个经济的转型、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创新, 在投资和消费之间找到平衡, 用改善民生和推动消费为重点, 具体来说, 总体来看, 因为通胀压力很可能会中期化, 所以货币政策不存在贸易放弃的空间, 所以要推动这个转型。

巴曙松认为, 要在财政政策上做更多的应对, 因为我们现在财政状况非常好, 支出总量在扩大。同时对于小企业来说, 要通过政府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中小企业, 要通过税收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小企业说减税见到的效果最明显。中国地方债务的形成和欧美的这些债务不同, 欧美的这些债务很多用于福利等开支, 中国的这些债务是他们在形成城市化债务所形成的真实的资产, 只要它建成之后, 对于推动城市化形成有效的资产是有很大的回旋余地的, 如果在现在体制下中国城市化还要继续推进,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中期还会存在, 与其回避不如正视这个问题, 我们要建立相应债务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决策制衡机制等, 来推动城市化债务发展, 使债务在可控范围之内。

具体来说, 可以考虑的政策组合, 有几个方面:第一, 在保持整个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 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出现一些调整, 准备金率在适当时候可以适当调低一些, 来维持企业银行的流动性, 加息也是可以考虑的。第二是财政政策发挥更多的导向作用, 减税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是放松管制, 不要让我们这些小企业集中在一些已经过度竞争的领域, 我们要把长期管制的行业降低门槛, 改善环境, 推动小企业转型。

中国银行集团执行委员会执委、风险管理总部总裁王建强就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助推中小企业转型跨境发展为题发表了演讲, 从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多类型的担保方式、全面化的产品服务、科学化的风险管控、合理化的风险补偿、多渠道的合作平台七个方面就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要不断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自主创新是中小企业突围的唯一路径, 在技术日新月异, 尤其是信息化、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技术革命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带来怎样的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呢?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先生以网络和交换的理论, 发表了以“云计算: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主题的演讲, 生动阐述当前中小企业怎样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实现突围。

从一个更广义的角度来讲,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又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创新财富的机会。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确实也遇到一些困难, 像融资难、用工荒等挑战, 挑战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以及金融成本的能力。所以我们讲采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 能够大幅度降低营业成本。

中国移动也正致力于构建一朵公众服务云, 利用企业自身的规模和成本优势, 建设绿色节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为中小企业搭建强大的云平台, 提供低廉的云服务, 加快部署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虚拟主机、云存储、海量数据处理、应用开发和托管、企业私有云等云服务, 向中小企业开放中国移动的网络、IT资源, 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通过云计算和TD/TD-LTE等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互补, 引入产业链领袖级中小企业客户, 实现“中国移动卖锹, 客户掘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将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构建一个美好的蓝图, 即通过云计算构建无所不能的信息化系统, 通过移动通信实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云计算的出现, 契合了我们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发展方向, 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越过传统信息技术, 直接进入云计算时代。

篇4:让学生在成功中成长

一、成功教师: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没有“成功”的教师,就没有“成功”的学生和学校。基于“成功教育”的理念,学校提出首先要建设一支“成功”教师队伍,为学生的“成功”保驾护航。

正确理念导“成功”。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学校通过组织学习、研讨交流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明确成功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一种进步。成功是没有标准、终极意义和止境的,它具有多样性、发展性、迁移性等特点,人人希望成功,人人可以成功。“成功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为方法手段,使学生由获得成功体验(喜悦、快乐、自信等),进而产生成功欲望、尝试成功,再到自主争取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学校要求教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成功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内化于行动,做“成功”之师。

高尚师德助“成功”。教之道,德为先。在我校,“成功教育”理念落实到师德上,要求教师要冲出"生源决定论"的误区,消除"朽木不可雕也"的悲观情绪,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明确“把薄弱生都能教好的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优质教育”、“把薄弱生都能教好的教师,才算得上真正的优秀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践行“成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多方面成功和发展。在职业规范上,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明确师德要求,规范教育行为。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明确自己的职业是“创千秋业,塑未来人”,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崇高感、神圣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坚定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尽职尽责。

二、成功德育:奠基学生全面成长

1. 健全机制,给力成长

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下的六条线互相交织、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有效联动的德育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班级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社区育人等措施,协同、合力帮助学生成长。

2. 导师引领,呵护成长

实行学生教育导师制度,要求所有科任教师担任学生导师,每位导师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按照“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的要求,通过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及时跟进指导、谈心谈话、沟通交流、表扬鼓励,加强与家长、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协调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提高学业成绩等,使学生在老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呵护下成长。

3. 主题教育,引领成长

成功主题教育。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传统美德、公民道德、法制安全、环境保护等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成功主题教育。如:习惯养成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成功”专题教育、励志自信教育、学习态度教育等。

成功主题活动。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每月一节主题活动”(9月尊师节、10月体育节、11月科技节、12月艺术节、3月志愿节、4月读书节、5月感恩节、6月环保节),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获得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和喜悦,认识自己,唤醒自我。

三、成功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以“低、小、慢、精、快、多”为教学基本要求。“低”即“低起点”,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把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获得成功;“小”即“小坡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分解成若干个呈递进上升的层级,将知识的难度上升梯级坡度降低。在教学中分层渐进,拾级而上,轻松爬坡,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慢”即“慢节奏”。针对我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放慢节奏和进度,给学生记忆、理解、领会、消化、掌握的时间,稳步前进;“精”即“精练习”,针对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精神容易涣散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篇5:在成长中成功

成长的道路崎岖不平,有欢乐也有烦恼,其中有几件事让我至今难忘。

第一件事是学骑自行车:那是我6岁时的一个下午。阳光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我在操场练习自行车。那时我还不会骑,只能让妈妈扶着后座,帮我把持住自行车。但是,每当妈妈一放手,我就一下子向一边倾斜过去,重重地连车带人摔到地上。时间过得很快,夜色笼罩了大地,我只能回家。虽然今天没学会骑,但我依旧很开心,因为我已经掌握技巧,只要多加练习,就可以学会骑自行车了。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刚洗漱完毕,我就推着我的自行车到楼下练习去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第一次骑上自行车就学会了骑,根本不用妈妈扶,就可以在操场上自由地骑来骑去了。我高兴极了,在小区里骑了一上午的自行车。可是,在我骑最后一圈的`时候,不幸发生了。在转弯口,一个大坑出现在我面前,我急忙刹车,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我在自行车颠簸时松了手,人一下子摔下地,车也在我前面侧翻了。自行车倒没什么事,可我却擦破了一大块皮。

第三天,我决定忍痛去会会那个大坑,于是我骑上自行车,在小区里骑了起来。又到大坑转弯口了,我一边缓慢地刹车,一边向大坑冲去,经过一阵漫长又痛苦的颠簸,我安全通过了大坑转弯口,我高兴地欢呼起来:我学会骑车啦!太好了!......

成长时不仅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还有一件事让我受益匪浅。第二件事是竞选大队委:那是我十岁时的一个星期五,学校的报告厅里坐满了人,他们正在举行大队委竞选,我也坐在其中。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终于轮到我了,我走台去,开始演讲.3分钟过去了,演讲结束我走下台来,期待着宣布新一届大队委名单。四十分钟过去了,所有票数已统计完毕,开始宣布名单:5号,7号,10号,13号,19号,23号,28号,30号。我仔细听着,但没有我的号码.回到家,我伤心地坐在椅子上,发着呆,妈妈似乎知道事情的情况,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成长道路上难免有些挫折,人也必须在挫折中成长,这次不行,下次再来!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篇6:在成长中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有挫败感,是因为这个社会把成功定义的太狭隘了,如果成功的定义是狭隘的,那么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却没有人在意成长,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成功还是成长?杨澜做客中央财经大学,跟学生们分享她对成功和成长的理解。

杨澜的开场白:这是一个个人价值得以释放的时代,人人都在寻求成长的一种方式。在当今社会,成功已成为生活的第一目标,但更多的人却存在着不安全感和挫败感。怎么办?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问题。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

成功是一个点,而成长则是一个过程;成功源自外界评价,而成长则是一种内在知觉;正是我们担心失去的成功往往转瞬即逝,而经历痛苦的成长不会被别人剥夺……

成功与成长

李连杰做客《杨澜访谈录》时谈到他在马尔代夫海啸后对生命的思考时说,生活中的每个人似乎总是感到不满足,快乐与痛苦是否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在杨澜看来,当下释放个性的时代要求与人们实际生活体验中挫败感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比较成功的人看到有比他更成功的人,就要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得不到以及怕失去的心态鼓励我们继续占有,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安慰。如果没能达成目标,将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这种对成功目标的追求似乎让我们永远不会得到快乐和满足,或许正如歌德所说:“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成功是一个点,而成长则是一个过程;成功源自外界评价,而成长则是一种内在知觉;正是我们担心失去的成功往往转瞬即逝,而经历痛苦的成长不会被别人剥夺。“寻找自我、表达自我,并感到快乐”是杨澜对于成长的理解。这种对成功的广义诠释才能有助于培育我们的智慧和健全的人格。

成功与选择

盛大网络的陈天桥对杨澜回忆说,当他用30万美元购买一款网络游戏时,人们都说“陈天桥是门外汉干门内事”。选择已经开学一个月的时间投放产品无疑将因“淡季”而遭遇惨败。面对与所有人预期相反的事实,选择没有竞争对手的“淡季”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盛大成功的原因,而也正是这样的选择成就了这个“门外汉”。

有了采访500余位成功人士的积淀,杨澜觉得每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经历困境,而有的时候选择是要靠直觉做出的。94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杨澜放弃了央视的平台,辗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当时没有什么象后来别人说的激流勇退之类的太多想法,就是不想做‘花瓶’,想见识更大的世界,实现自己的增值。”她这样回忆。

无论是陈天桥,还是杨澜,都是在不能清晰预见结果如何的情况下,凭着直觉放手一搏的。但这种直觉的选择却并不是凭空而来,寻找到什么样的自我、以何种方式表达自我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运气与机遇、才华与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但这种影响只是中期、甚至短期的,选择和性格才会在更大尺度上决定你的人生。所以寻找自我是成长的关键,做出选择之后也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风险。“人生无非活该二字”,杨澜很同意演员李琦的这句话。

带来快乐的不光是自身的成长,更应包括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行为。2001年杨澜采访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女士,给她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这个经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磨砺之后能够对当初施加迫害的“仇人”以德报怨,如此宽容的胸怀是一种何等的品质。成长的动力也来自于情感的力量、对于善意的信仰,杨澜对席琳迪翁和丈夫深厚感情的描述让在场师生不禁热烈鼓掌。

在杨澜对这些卓越人物的娓娓道来之中,记者突然觉得,对于善的追求也许正是她将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这一选择的初衷吧。“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所以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杨澜说。人生的减法

90年毕业的杨澜是第一届面临自主择业的大学生中的一员,凭借运气、实力和“厚脸皮”,她从7轮考试中脱颖而出,并主持了《正大综艺》、成为全民偶像。4年之后,这个给人感觉精明、干练的名主持人就消失在央视的舞台上了。回国之后,杨澜主持了《杨澜视线》、《天下女人》等节目,而大家所熟知的《杨澜访谈录》,她一做就是9年。

从娱乐节目到高端访谈,再到探讨女性成长的大型脱口秀节目,作为主持人,杨澜一直备受欢迎。进入21世纪,这位成功的职业女性更是一步跨入商界,成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主席,实现了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主持人转变为独立电视制片人的转型。

如果说她一直在转型之中找寻自己,那么这找寻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记者:在我理解,传媒人的职业荣誉在于深刻的关注和记录社会并影响社会进程。所以传媒人要有一种儒家所谓俯仰天地、悲天悯人、大彻大悟的文人气质。而随着社会发展“媒介也经济”了,作为一个传媒人,您也有过一系列的商业运作。请问在自我寻找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自己“文人”和“商人”的角色的?

杨澜:平衡很重要,我一向反对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而是要在人生的“光谱”上选择自己的颜色。从世界范围来看,传媒普遍面临着保障收视率等运营压力,因为市场机制使得竞争激烈、资源被摊薄。这个平衡点是要作出比较具体和量化的选择的,比如说做3集比较吸引人的节目,像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作一集深刻记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目,像我四天前就香港回归10周年采访了曾荫权。

可以说现在的发展不能不商业化,而完全的商业化绝对难以走远。2000年,我觉得设立“人文纪录片频道”是一个将“文人”和“商人”追求结合的比较好的理想选择。因为随着人们需求的发展,纪录片门类一定有着广泛的需求。而最后并不成功是因为注册于香港的电视台不能在大陆百分之百落地,而且收费电视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尚需时日。但一路走来,我对自己最满意和骄傲的是一直忠实于自己的想法,还是那“活该”二字。

从失败之中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局限,做好人生的减法,其实一辈子做好一两件事足已。所以我现在又回到自己擅长的媒体内容制作上面来,通过《天下女人》栏目,我希望能了解现代白领女性的生活状态,做都市女性“精神补给站”。

杨澜会中所提及的22点成长与成功启发:

1.成长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表达自己的过程。

2.成功是一个点,成长是一个过程。

3.成功要靠外界的评价,成长要靠内心的感受。

4.人一旦成功就害怕失去,而成长是可以延续的。

5.失去成功比退潮还快,而成长却是一棵树,只有根扎的深“树”才会永远不倒。

6.成功固然很重要,但每个人经历更多的却是困境。

7.如果只甘于做一个花瓶,你迟早会失去光彩。所以人要不断地学习、深造,不断地提升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8.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清醒。

9.机会、才华、性格都会对人的成长起到作用。

10.不断的选择塑造了你的生活,不是因为机会,甚至不是因为你的才华。

11.人对自己的了解不是一开始就是知道的,寻找自己的过程是成长的根本。

12.一个人要想成功,脸皮要足够“厚”。

13.有时候成功要靠直觉。

14.年轻的可贵是敢于愤怒、敢于突破。

15.我从不相信成功是一种爆发,我相信成功是一种积累,是一种对人的善意。

16.偶然都是存在于必然之中。

17.如果你伤害了别人,请你说声“对不起!”;如果你欠了别人的钱,请你不要忘记还上。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篇7:在成长中成功

我们不妨来看看奥运冠军的成功奥秘。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健将叶乔波,先后共获得过100多枚奖牌,她有句名言是:“用荆棘编织桂冠。”正是因为她先踏遍了荆棘,所以她才获得桂冠。她是如何为美丽的桂冠做编织工作的呢,在作家鲁平所着的《志趣·抉择·奋斗》一书中,有这样三个镜头:

镜头一:7月流火,热得人透不过气。叶乔波练滑板,地上即刻甩下一滩汗水。别人做这个课目,血乳酸能达到6至7个摩尔就算不错,叶乔波却常常超过15个。累得实在受不了,她便靠哭来平衡自己。

镜头二:叶乔波宿舍的训练计划周表,每张上面都有一句警言:

“距冬奥会还有222天,明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练出来的。”

“距冬奥会还有206天,成功属于那些不吝(lin)惜自己汗水的人。”

镜头三:速滑队一位男队员,某天有事起个大早。路过冰场时,发现叶乔波正在滑冰,心里好生纳闷:她今天不是出国比赛吗?怎么还上冰?一问顿生感慨:8点多的飞机,6点钟还要练练,真是练疯了!

我想,这三个镜头就足够说明问题的,如果没有比赛前的这些准备工作,成功的桂冠怎么可能戴在她的头上呢?她又怎么可能让国歌一次次在冰坛上响起呢?

运动员是在一次一次的大赛中经受考验、磨练意志、积累经验。而作为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再过半个月我们就要参加杭州市的期末统考。这次期末考试,对高一的同学来说是进校后的 木,两者兼有,才能成为攀向成功的梯子。我觉得这话说得真好。如果你希望在期末考试中获得成功,就快做准备吧,从现在开始。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比赛演讲稿:成长在党旗下

八十年前,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象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象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骨,这个坚强、光荣的集体在黑暗的灰烬中 爆出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八十个风雨春秋,八十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的洗礼、土地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十年~、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共产党一次次面临历史的重要关头,又一次次实现历史性的抉择。

不管是雪山草地大渡河的霏霏雪雨,还是井冈山太行山的腥风血雨,不管是延安窑洞的斜风细雨,还是改革开放的惊风急雨,中国共产党同全国人民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中国命运的脉搏一起跳动,从单薄走向厚实,从年轻走向成熟,从二十年代走来,驶向一个新的世纪。

我,生在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雨露,度过幸福的童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知识的海洋,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乡村孩童,培养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我学会唱的、春蚕到死的蒋筑英……

这一刻我也陡然意识到了为什么要把党比作母亲? 因为这一生我将和她同荣辱、共命运。我们的党哺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也曾牺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才使日月变新天,如今我们母亲生息之地的繁荣昌盛,我们儿女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真正的党员,要挣挣铁骨,耿耿正气;真正的党员,要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从这一刻起,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就象一滴水融入了长江、大河,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共产党的大集体中奋斗,心灵获得充实,生命变得更有价值。毕业后,我来到上海电力学院社科部工作,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党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篇8:在成长中研修, 在研修中成长

去年9月开学之初, 学校就接到了市教科所送教下乡的任务, 这次送教不同于以往, 送教的学校是平山外国语中学 (一所程度比较好的学校) , 我有幸承担了这次作课任务, 但同时又面临时间紧迫 (中间正好赶上中秋节的假期) 、教材不同 (县中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 等困难, 这给我试讲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为此学校领导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区教研员郝老师、学校领导和组里的教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跟我一起听课、评课、改课, 克服了许多困难, 终于完成了8遍试讲, 课基本定型, 包括每一句关键性的语言。虽然自己觉得课的设计不错, 课堂语言、问题的设计也比较流畅, 但总觉得上不出味道来, 其实每一次讲课、评课、改课, 再讲课、评课、改课, 感觉真是一种煎熬。

9月12日我与郝老师来到了平山外国语中学, 同行的还有市教科所的张慧英副所长, 她是数学界的专家, 专门来听课的。按照我们的教学设计这节课应该说是比较流畅地上下来, 学生的表现真的很棒。记得我一讲完张所长问了我一句话:“这样上课累不累呀?”这句话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回来后, 我进行了深刻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还是更多地考虑了教师能够顺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的预设过于明显, 没有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说白了就是给学生画好了一个圈, 就让学生在这个圈里活动, 千万不能跳出去, 一出去, 教师就驾驭不了了, 暴露出自己在驾驭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方面还有欠缺。再有一点感受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够灵活, 生怕说错事先准备好的语言, 太关注自己的语言, 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通过这一次活动, 与专家近距离接触, 让我这个有着将近20年教龄的老教师看到了自己在教学观念上与现代教学观的差距, 真是不学习不行, 不改变更不行。

我在今年的2月20日和5月19日又进行了两次作课展示, 这两次作课的内容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组) , 这既是一节开篇课又是一节概念课, 而且作课的对象也不一样, 前者是在我校作的一节展示课, 用的是我自己的学生, 后者是参与了由河北师范大学牵头的“行动教育”赴宁晋送教下乡。有了上次经历, 在这次准备课的过程中, 我深入地学习了由张慧英主编的《中学数学课堂活动设计及其案例》, 其中有概念课的授课范例, 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之后, 我按照范例对这节课进行了恰当的设计, 尤其是课的主线围绕着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 但同时我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得到了二元一次方程 (组) 的概念后, 放手让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答案尝试着求解, 一些反应较快的同学完全可以利用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令听课的教师们为之惊讶, 课后的交流中我也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相信学生, 总有思维超前的学生能想到也能做到, 为下节课学习解法做了铺垫。而在宁晋六中上的这节课, 与在学校上的又不完全一样, 到那里我才知道学生已经讲过这节课了, 但是我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完美地展示了概念课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精彩的表现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达到了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节课得到了教研员郝老师和在场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上完课后我还意犹未尽, 久久回味。这一次作课由于时间和内容的关系我没有进行试讲, 这也是我最大的自豪, 一节课你要明确什么是主要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展示,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 把全部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当然能放还要能收, 这就是一节好课, 一节成功的课。

去年12月份, 教研员郝老师接到了由张慧英副所长牵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研修下的集体备课研究”的任务, 这个子课题同时又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网络研修与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郝教师成立了专项课题组, 成员由桥西区7所中学的10位骨干教师组成, 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课题组的第一次准备会, 会上对每位成员的工作进行了布置。虽然以前也总是听其他学科的老师提起课题研究, 但是我从来没有参与过数学学科课题研究, 这一次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挑战。由于课标的修订版在年前就已经发布, 而“几何直观”又成为了十个关键词之一, 张所长想就“数学直观”用网络研修下的集体备课的模式暨课例研修来进行解读, 2012年2月22日, 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研训室召开了由郝旭岚老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的“网络研修下的集体备课”课题组第二次准备会, 一起制定本学期研修活动主题———对“数学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并对本学期围绕着活动主题“数学直观”进行研讨。

这次研讨会之后, 经过一段时期紧张、周密的准备, 在2012年6月1日,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专家组成员进行了以“几何直观”暨课例“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为主要探讨内容的在线交流。参加交流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綦春霞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张彬老师, 首都师范大学王瑞霖老师等。研修活动一开始首先由郝旭岚老师就几何直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一是对几何直观的认识;二是课例“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直观体现;三是几何直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四是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接着由我就课例“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教学设计进行了详尽的展示, 之后是与专家的交流, 张所长对我们整个的准备及交流的过程给予较高的评价, 并对“几何直观”的概念又进行了详尽的解读。经过这次网络研修集体备课活动的筹备、实施等过程, 我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 这又是我教学生涯的一次收获与成长, 使我转变了以前对几何直观肤浅的认识,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网络研修下集体备课是一种新的尝试, 更是高效备课一种全新模式的开始。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会继续, 并将在下半年再承担一次主发言人的任务。

上一篇:美式地道用餐口语下一篇:女子如花素素开优秀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