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2024-06-24

《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土壤里有什么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上节课课探究的方案,然后学生在熟悉探究的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探究。最后学生进行汇报探究的结果,比对学生的猜想得出结论。我想在探究的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多方面需要改进。

1.试验的方案和步骤的明确上需要书写在黑板上。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的发现学生没有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试验操作。导致试验的重复操作,以致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试验的设计,或者是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听。我想首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交流。首先给出实验器材,然后学生进行单独的思考,接着学生进行讨论将他们的想法相互说一说,形成统一的意见,再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倾听。然后老师将实验的布置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2.学生讨论要充分。这就需要老师在讨论前给学生以充分的器材,以提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讨论之前,要求学生首先进行思考,想一想用准备的材料怎样进行探究,以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

3.组织良好的讨论交流秩序。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注意交流的规则,及小组的活动秩序。良好的活动秩序是进行高效讨论交流的关键。

篇2:《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黑山寺寄宿制小学 孙雅彬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又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感受科学实验过程,逐步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土壤里有什么》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四课,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再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来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下面是我对我们这节课一些教学反思。

首先是在教学设计阶段,由于准备的土壤原因,进行土壤沉积分层试验中效果不是很明显,由于时间原因,土壤中含有盐分和腐殖质的试验没有进行,而是直接引出的书中结论,这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在课堂中,我们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在发放实验器材的时候应该注意交代清楚学生保管好实验器材,在老师说要求之前不要随便玩弄器材;二是在你每一次实验当中有些小组做得实验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助教应该及时引导,在做完每一个试验之后我们的主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总结实验结果,这样有个强化的效果;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纪律和教学组织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应该多多学习总结。这节课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实验课,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但实质上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讲台上的传授转入了多功能的巡视、课堂启发、提问、辅导、评估和参加学生讨论等工作。他们的责任并没有减轻而是加重了。在活动前,把实验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确的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要求不仅要在口头上解释,还要写在实验报告上,对一些关键的较为复杂的步骤要用演示法。老师在活动中不断的巡视各小组的进展情况,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问题,但对学生的讨论不要轻易干涉,即使学生犯一些错误只要他们大方向是对的也不要急于纠正,教师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纪律,同时在巡视时积极鼓励学生间的交往、合作。

另外我们以后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该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篇3:《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师:同学们, 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 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 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 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 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 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 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 (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 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

生:还有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 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 (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 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是从科普读物上读到的, 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 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 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 生物化石数量稀少, 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 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 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 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 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 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小组里讨论一下, 如果有困难, 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观察计划的制订能让后续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高效。学生往往只局限于用肉眼观察和借助于工具观察这两种方法, 对于“倒入水中观察”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想到。教师让学生在讨论观察计划时参考课本, 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第三种观察方法, 避免了枯燥的说教, 同时又能结合组员的智慧得出第三种观察方法的操作顺序, 可谓是一箭双雕。】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 (1) 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 (2) 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 (3) 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 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种观察方法, 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 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 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 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 然后再搅拌、静置, 观察现象。

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补充吗?

生:同意。

师: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 (1) 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 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 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 (2) 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 (3) 观察要仔细, 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 他们组想得很周到, 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 让学生搞清楚“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 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 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实验, 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 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指导纠正, 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实验结束,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 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

生:我们用肉眼观察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 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 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 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 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给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 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 (板书:腐殖质、盐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有意识地用观察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 说明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正在形成。学生的观察引出了腐殖质, 通过阅读验证了腐殖质的存在, 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盐分, 整个过程自然顺畅。】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 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 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 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 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 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 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 通过阅读, 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 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 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 这些碎石继续风化, 越来越小, 于是变成了土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尝试解释土壤形成的原因, 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又将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师:真不错, 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 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 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一下, 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 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 最后沉下来。

师:对, 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 用手捻一捻, 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生:感觉很细腻, 说明了颗粒很小。

【设计意图: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 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积在杯底的土壤, 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颗粒要小。】

师:最后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 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 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设计意图:整个观察活动, 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 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 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 弥补了这一点, 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总结实验, 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 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 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 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设计意图: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 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六、研读课本, 认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 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 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学生自学课本第54页)

师:通过研读课本, 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 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 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 这样会污染土壤, 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 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 培养了自学能力, 获取了深刻的感受, 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评析: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 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 并在体验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 教师多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 且每一次阅读, 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讨论制订观察计划环节, 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 获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交流, 学生对于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并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 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各自的名字, 土壤中还存在着腐殖质和盐分, 这些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的, 有利于学生在描述概念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入课本中相关的科学术语, 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确、科学。

篇4:老师,你的眼睛里有什么

如今儿子已经8岁,再玩这个小游戏时,我总会温柔地告诉他:“妈妈眼睛里有一个好孩子。”望着儿子满意、高兴的神情,我能感觉到儿子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信!同时我的心中也溢满了对儿子的爱。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职业——人民教师。如果学生们问我:“老师,你的眼睛里有什么?”我能不能只用一句“你是一个好学生”敷衍了事呢?

曾经观摩过一节体育课,内容是《跳,跳,跳》。当老师正讲解和示范怎样跳过障碍物“小河”时,一个学生叫起来:“老师,子涵摔倒了!”原来是班上一个好动的孩子没有注意听老师讲解,自己凭感觉跳“小河”,结果不小心摔倒了。老师脸上露出不快,但还是急忙跑过去把他扶了起来,并接着讲解动作要领。那孩子揉着摔破的膝盖,伤心地看着老师。这是观摩课,也许这位老师怕影响课的进程因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真正渴望的也许就是老师的一句安慰。无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只要让他觉得老师站在自己这边,时刻关心着他,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心中有爱,眼里才会有人。每天穿梭于孩子们中间,观察和体会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我们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要正确引导外,更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心理需要。也许仅仅是你一个充满关怀的眼神、一个把孩子扶起的举动、一句“还疼不疼”的询问,就会让孩子的心田里充满阳光。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生理解爱、传递爱,教师首先得做到眼里有人,心中有爱。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数学老师站在讲台上,细致周到地对重点难点再三讲析,不时严厉批评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除了对学生的个别提问,学生们大多被动听讲,师生之间很少互动。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如何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到达事先设定的“理想”的彼岸。学生在活动中是被动的、压抑的和受约束的,又谈何积极主动性。

这种教育实践中的“低关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的眼中没有学生,对儿童缺乏关注。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帮助孩子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注意学习过程中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是促进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所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想法、看法,与孩子平等交流,赏识孩子的才能等等,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不用粗话骂孩子,不用冷漠、厌恶、鄙视的表情看孩子,不阻止孩子的活动。教师要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首先要把儿童看作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所以,我们每天都应问自己:老师,你的眼中有什么?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县

黛溪街道办事处城里小学)

篇5:《土壤里有什么》科学教学反思

《土壤里有什么》科学教学反思 一、一条主线贯穿整课

本节课以“土壤里有什么”为主线展开对土壤的研究,通过观察“土壤里有什么”,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有什么”,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腐殖质、砂、粘土、无机盐、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设计了几个大的环节:

1、观察土壤:

土壤像妈妈一样养育了许许多多的的动物和植物,那么她是用什么来养育他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先来观察土壤。

2、借助水来研究土壤:

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下面继续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借助水

3、借助火来研究土壤:

除了用水研究土壤,我们还可以用火来研究--给土壤加热会怎样呢?

4、学生尝试总结:土壤是一种怎样的物质(混合物)?

二、两种实验展开探究

本节课我设计了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研究当中,力求让孩子们对土壤的每一种构成成分都有一种直观的、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一)分组实验

1、观察土壤:土壤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要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亲自观察一下,所以我就让学生尽早的去接触土壤、观察土壤,这里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有效性,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⑴把土壤放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必要时可以借助放大镜,⑵用镊子把发现 的东西分类放成几小堆。

2、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有水、空气:学生观察到土壤里有腐殖质、砂、土,老师启发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土壤里还有什么?(水、空气)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土壤里有水、空气吗?

(二)演示实验

验证腐殖质、无机盐的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观察和交流,也考虑实验安全性(验证无机盐的实验,玻璃加热后很容易爆裂),我设计了演示实验。三、三维目标全面落实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除了要落实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目标,也要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孩子们知道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我们应该怎样树立一种爱护

土壤、保护土壤的意识。课前,我向学生出示墨勒阿格的名言”大地,你是万物之母。”师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后,引导学生合理处理实验后的土壤,都是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情感的内化到具体行为的外化。

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绪和效果来看,应该说基本达到了课前预设的三维目标。反思课堂,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课始学生比较紧张,不敢发言。老师虽然鼓励和表扬,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在第一个环节的设计上还有所欠缺,应该考虑重新设计。

篇6:《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展示了一幅小学生大美丽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观察记录,为课堂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只有两个活动,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前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土壤里的情况进行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大致的了解。活动二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物质,不少学生玩过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本课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要的目的。通过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由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观察土壤。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根据情况拿到课堂上来进行。

拓展活动是让学生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让学生把课上的对土壤成分的研究转为课下对土壤形成的研究,让学生对土壤继续研究下去。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描述:

一、播放视频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播放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并配以相应的语言)

土壤妈妈养育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2、学生猜测。

(生猜测,教师随机板书)

【课前,学生已经历过自己去采集土壤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猜测有些就是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的是学生的推测。如果有的学生提到有动物尸体,可能有的学生会质疑早都烂没了,这时教师适当解释:动植物在土壤中腐烂以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它在燃烧时会有一种烧糊肉的气味】

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

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对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学还持有不同的意见,土壤里是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

(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老师已经给学生准备了教师准备的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及学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实验材料。根据材料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通过烧土壤的办法试试是不是有腐殖质;通过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气的存在。对于砂、黏土和无机盐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会根据书中插图的提示也设计出来。也可能设计不出来。如果学生想不到也不要强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时,指导学生去进一步的进行实验研究。学生设计的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水分种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热,有的可以放在纸上挤压等。】

2、交流设计的方案。

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说的不恰当的、不严密的地方,可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可适当补充,在这儿师生要一起把实验方案设计的明明白白。】

同学们真棒,想到这么多方案。如果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此实验活动大约需要10—15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能扎扎实实地进行完自己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也会有其他的发现。这些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学生在对土壤加热时还可能会看到有“热气”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对于没有设计出洗沙这个方案的小组可引导学生观察静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用手捏一下上层的泥和底层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对于没有设计出研究无机盐方案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质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随机发现的问题。】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

都研究好了吧,现在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如果有不同意见,等他汇报完了你可以再来补充。

(学生汇报,对于汇报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及实验结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在简单汇报自己的做法后重点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时间允许尽可能让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最后全体师生汇总交流的结果。】

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空气、砂、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丰富,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它无私地奉献着,那我们应该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那我们面前这些土壤怎么处理呢?

(学生自由回答)

三、引导学生拓展活动,把课堂研究拓展到课下

说得真好,有了我们这些小卫士,相信土壤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这么富饶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老师帮忙。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把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下,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时也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甩给学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土壤和生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自由活动作为了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学生通过采集活动的亲力亲为,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对土壤的感性认识。比如说从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虽然教师还没有提出探究问题,但学生却通过采集活动,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经验、感性等多方面的准备。

2、教学时,教师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到的东西了,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象。这样就达到了启发学生深层感知土壤目的,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确。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观察,而是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探究教学的重点所在。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交流时收获就越大。如有的学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气存在。也有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对比实验,把松散的土壤和结实的土壤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松散的土壤比结实的土壤冒出的气泡要多很多。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就说到了我终于明白农民伯伯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无意间的发现也要给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们那颗发现之心就是成功的。这样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本组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喜和收获,别的小组的学生也能从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的表示肯定,这使学生更加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精彩的发言,这才是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本课教学,还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作为探究伙伴,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

2、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现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3、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借助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达成共识。

本节课在实施中也有几点令人遗憾的地方:

1、实验小组活动过程中,所谓“好”的学生掌握着设计、操作实验的权力。看起来小组活动既能设计、操作实验,又能通过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组中的交流、合作不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没有很好达成共识,出现了你研究这个内容,我研究那个内容的现象。

3、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够,进一步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面的不足。

篇7:《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学难点: 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解读“土”字。

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

3、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4、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二、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学生的根据就使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体会一种快乐,这样也使学生能够亲近自然,体会到一种真切的泥土的芳香,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味道。而且,学生从挖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将确信不疑。在挖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菜园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 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 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活动过程:

1、告诉学生我们将去干什么,然后将学生每两人一组分好。在出发之前,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泥地里去挖土壤。

3、让学生在泥土现场讨论,他们在泥地里看到了什么?现场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的真实存在,可以培养学生对土地的亲切感。

4、让学生清理好现场,注意要尽量恢复泥地原来的样子。

5、再回到教室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挖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6、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观察土壤的样品

回到教室以后: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土壤观察记录表格)说说土壤里有什么?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课桌用报纸盖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材料角上去土壤样本。

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然后用手持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在记录的过程中,发给学生观察提示卡: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让学生将土壤、放大镜和碟子交还到材料角。将土壤倒回到容器中,用水清洗塑料杯子。将报纸中的所有东西卷起来,并扔到垃圾中,并用抹布擦干净桌子。

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感受的老师的关注。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范围,打通了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4、让学生将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5、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并且写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6、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搜集有关土壤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提醒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摘录在自己的《我的土壤书》上。

六、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生: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灰色的了。

师: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生: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七、总结学习的收获:

师:今天上的这一堂课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研究了土壤被泡过和被烧过以后的颜色和味道。

生:我会判断土壤的种类了。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他的水分就被蒸发掉了,就会变硬了

生:土里有许多营养,这些营养是由烂叶子和烂草根变的,这需要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土壤被烧过以后会变颜色。

生:我知道说话要有一定的根据,不能乱说。

生:我知道可以用一种方法来验证土是从哪里来的!

八、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

1、课后对土壤的处理谈话:好,土壤观察完了,你们打算怎样处理它呢?(保护土壤,还归自然)不过,今天同学们先别急着把土壤送回大自然,因为后面的学习还要用。

篇8:土壤里有什么 科学教案

一、根据自己平时对土壤的了解,谁来预测一下土壤里有什么?生回答。请将自己的预测写在实验记录表1。

师:大家的预测是否准确呢?我们就用自己准备的新鲜土壤进行观察,将观察记录下来。生观察、记录,师巡视。哪个小组上来展示、说明一下他们的发现。生上台说明(投影)师板书。还有哪个小组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或要进行补充?

二、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壤,老师准备了干燥的土壤颗粒,你要用什么方法或借助什么器材观察这些颗粒呢?生:手摸,放大镜、手指揉搓。请小组选一种方法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表2。生观察,师巡视。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师板书。

三、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地质专家给他们起了专用名字。请阅读P52。土壤的颗粒这么细小,我们用肉眼根本分不清,有什么简单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分呢?生:用水来沉淀。用水来沉淀我们称为沉积实验。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操作的要领(课件)。在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请记录在实验记录表3。小组操作,师巡视。

我们的沉积实验还需要等待一点时间,先来看看四(1)同学们已经做好的成果。师:通过观察你发现土壤颗粒有了什么变化?生:分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层?生:颗粒越重沉积的位置越下。这是四(1)班的实验成果,等一下会再和我们自己的进行比较。

师指板书:除了以上这些,土壤中还有什么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请阅读P54。结合今天的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回答小土壤的问题了吗?生回答。

四、土壤中物质这么丰富,动植物都非常喜欢土壤。请看P54插图,说说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又为土壤做了什么?生回答。我们来朗读高士其的《土壤妈妈》。

篇9:《7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观察、触摸等方法比较沙土与黏土的差异。

2、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3、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学生采集的土壤、烧杯、水、玻璃棒、三脚架、酒精灯、火柴、蒸发皿、一卷卫生纸、白纸、放大镜、渗水装置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谜,想不想猜

2、学生猜谜,板书课题。新课讲解:

一、认识土壤的成分

1、谈话:同学们,关于土壤,你有什么问题想要提出来研究吗?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活动意图: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科学课上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至关重要。善提问题,会提问题,能提出能够 着手研究的问题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

3、教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土壤的成分好吗?那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什么呢?

4、学生猜测。

活动意图: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

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5、教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呢?除了实验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呢?

6、引导学生说出用眼睛看、用手摸、鼻子闻等。

7、教师:现在同一实验小组的同学相互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摸到、闻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

篇10:《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内容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 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认识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形成会进行一般科学探究的技能。

3、增强学生记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与环保教育。

学习重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学习难点:

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挖土壤;

分组材料:

土壤、玻璃棒、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塑料袋、火柴、蒸发皿、一张记录表、一个放大镜、试管夹、滴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第一幅图片)图片上画的什么? 生:略

首先我们重温一下泥巴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泥巴是能够使植物生长的土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一下土壤里有什么?

导出课题并板书。

(出示课件)看,小狗也加入到我们的探究活动中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生:略

二、新课:

同学们也在课前采集了土壤,谁能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生充分谈发现,略。教师小结:

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物质啊,哎,小狗说,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出示几个问题)。

在科学上我们通常用哪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啊? 生:略 那你就用实验的方法以小组的为单位帮助小狗解决把。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25分左右)

教师演示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忙解决,我先用吸管汲取一些澄清的水,滴在玻璃片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猜测一下,过一会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略

说明什么? 生:略

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无机盐。那土壤中有什么呢? 学生汇报

生:略

教师总结并板书:水、空气、沙和黏土、腐殖质、无机盐

三、小结:

土壤的成分这样丰富,难怪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土壤就像我们的妈妈,他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我们能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保护土壤,做环保小卫士等等

四、拓展:

关于土壤你是否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问题呢?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下,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一下其中的一两个你喜欢的小问题,好吗?

五、板书设计:

7、土壤里有什么

水、空气、土壤里有: 沙和黏土、腐殖质、无机盐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班级:有的学生在家种植过植物;有的学生知道蚂蚁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还有的可能对土壤的外部特征具有一些经验,课前我又带领学生到室外花圃,让学生亲自参加挖土活动感到非常兴奋,作为城里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现通过挖土活动获得的有关土壤的信息,真实可靠,学生深信不疑。在挖土过程中,学生不怕脏,用眼看、手捻、鼻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观察,真切地体会到泥土的芳香,对土壤里存在的物质感到好奇。根据学生的经验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是否研究“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怎样判别几种不同的土壤”这一类的问题,即在用各种方法认识土壤,研究土壤,由于学生之前并没有专门学过土壤的有关知识,所以课题也相应地改为“土壤里有什么”。以前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实验做完,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教材观、教学观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的联系,新的教学理念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智力凭借,激发学生创新的起点,这一点是我在这一堂课的突破。

在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土壤之前,让学生进行预测——他们在土壤里发现什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的土壤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同伴共享信息。同时,也通过预测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时的目的性,使学生的观察行为显得有意义。同样,由于预测的结果来自于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所以,当学生观察到真实土壤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寻找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欲望的产生,学生往往能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东西,观察的收获会更大。由学生亲自参加的挖土活动,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去感受、理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外在体现。在交流环节中老师用轻松、随意、巧妙的直观的课件,点拨和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一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课堂上我们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心中想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状态,眼中观察的应该是学生的反应,自己所做的应该是怎样让学生的眼睛里显出那种出自内心的满足和微笑。而不是如何让学生记住自己设定的那几条知识目标。

因此,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的处理方式、还是教学过程的运作等方面都没有搞“齐步走”,承认孩子的差异和区别,多了一些弹性、多了一些灵动,因此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拢”,拓宽教学进程的人本空间,达到教学活动开放,搞活学生素质发展的较好效果。

篇11:《土壤里有什么》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2.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教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教师小结。

教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篇12: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篇13:《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2)

三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的内容,那时侯是重点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现在这一课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从一开始的肉眼观察,到借助放大镜观察,再到放入水中观察,观察沉淀时的分层,最后小结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讨论土壤与生命体之间的一些共存关系结束。

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在一个班的施教后发现课本这张记录表的填写几乎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填的内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观察沉淀现象会明显吗?(自己课前尝试后发现根本不明显!)

我在修改后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观察土壤,为了让学生既能够发现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够发现粉沙,考虑到干土不易发现水分,湿土不易发现粉沙。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分干土、一分湿土。考虑到借助放大镜效果不是很理想,删除了借助放大镜观察的部分,使得观察活动更加的集中。观察水中的土壤时,考虑到要发现空气,必须现场操作,但考虑到分层,必须要沉淀很长的时间,所以我首先通过演示投影让学生发现土中有空气,然后演示搅拌沉淀…学生发现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让学生观察分层现象,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但在这节课上我作假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篇1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去取新鲜的土壤。

2.教师将学生取的新鲜土壤进行干燥。

3.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把格尺、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新鲜土壤观察记录单,以上材料每组一套。

4.观察土壤时的发现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

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都能认真地听,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中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师: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

师:这位同学对第三种观察方法的补充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等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

生:我们用肉眼观察确实见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解释给大家听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板书:腐殖质、盐分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

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精彩,最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六、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土壤和生命”。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上一篇:物业服务纠纷案例摘录下一篇:景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