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2024-04-17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共14篇)

篇1: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生存的意义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最近,我同爸爸妈妈有幸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毕,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与生存的意义。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少年派与他的亲人由鳊移民西班牙的途中,船在大海上航行时,不幸沉没。他的父母与哥哥都遇难了,只有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幸存,他们在大海上孤独地漂泊着,经历了无数生命的挑战,生存的威胁,终于,派与那只凶恶的孟加拉虎成为了生死相依的朋友。经过长达半月的人虎台作,长达半月的孤独漂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派和孟加拉虎幸运地被路过的船只救走。

在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片段,派与他的伙伴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后,发现了一个小岛,岛上食物充足,水源充足,有许多动物在这里生活着,派准备带着老虎在那儿生存下去。但是,在那儿生存了几天后,他在一片树叶里发现了一个人的牙齿,当晚,他思绪万千:“这颗牙齿的主人也一定是遭遇了海难,而且也发现了这个岛,并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最终没有走出大海,不行,我一定要回到大陆,我不能在这个岛上生存一辈子!”于是,他在第二天早晨便带着孟加拉虎出发了。

看看少年派的遭遇,再想想自己,我真是羞愧万分。派

他经历过多少坎坷与挫折,多少磨难与挑战,可他从不言弃,而我呢,像一个娇生惯养地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我似乎还不满足,问父母要这要那,做作业时还满脸不高兴,和派相比,那真是有着天壤之别,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地去面对,而我,要是有和派一样的遭遇,早就崩溃了,更别谈什么去面对了,所以,我们要像派学习,学会坚强,永不言弃!

篇2: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今天,我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派出生在印度,小的时候同时信仰三种宗教。他的父亲是一个动物园的园长,因为动物园不到政府的资助,被迫计划全家移民加拿大,连同动物园的动物们。可是船在行驶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时候,一场风暴摧毁了它,只有派一个人活了下来,还有几只动物——斑马、狼、猩猩,还有一只老虎——理查德·帕克。他们都在救生船上。开始的时候,狼咬死了斑马;然后,狼又咬死了猩猩;最后老虎咬死了狼,又对派虎视眈眈。为了能和老虎正常相处,他想尽了各种方法。为了喂饱老虎,他学会了捕鱼;他用船上仅有的材料建造了另一个小船,和那只老虎一起经历了飞鱼和风暴,后来小船停靠在了一个岛上,上面有许多树、海藻和海岛猫鼬。但晚上的时候,种种暗示以及一颗人的牙齿让他决定离开那个岛。最后,他登上了墨西哥海岸。但是那只老虎头也不回地走了。几个小时之后,派被人救走。后来当他在医院休养的时候,那艘船所属的公司的调查人员询问他的时候,他说了两个故事,那两个人始终都不相信他说的故事是真的。很多年过去了,他成家立业,给一个人讲述了上面的事。

这部影片为什么能获得奥斯卡奖呢?看完影片,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故事情节。这部影片情节惊心动魄:当派拿着肉把手伸向老虎笼,老虎即将接近那块肉的时候,我的心都悬了起来。然而就在此时,他爸把他一把拉了回去。当那艘船遭遇风暴的时候,两个水手拉着救生艇的绳子,派正要回船上,但水手不答应。就在此时此刻,一匹斑马突然冲了下来,水手们掉了下去,连同着救生艇。而派和斑马在救生艇上。当派和老虎遭遇风暴的时候,不管是谁都会为他们捏一把汗的。

二、故事内容。故事内容很积极向上:故事描述了一个人在种种困难之下顽强求生的经历,很感人,充满正能量。

三、特效,尤其是沉船、飞鱼、风暴和海岛猫鼬的情节。

篇3: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对于纯个人生存层面的意义而言, 如何评价个人的信仰选择, 这也纯粹是个体化的。如果你未曾经历过少年派的那种磨难, 你也不会去接触到所谓的上帝和神;如果你未曾知道过有关神的一切, 你也不会去在那样的时刻去寻求所谓神的庇护。你也许会质疑说, 作为一个未曾接触过宗教的某个中国人, 他即便不知道上帝、真主阿拉和毗湿奴, 他处在少年派在海上的困境时, 也肯定会祈求老天爷的眷顾。然后, 你就会总结道:“其实这个中国人眼中的老天爷就是上帝和真神, 或许, 你还会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们:‘少年, 不要被名字和称号迷惑了双眼, 那不过都是神的化身。’”我尊重有信仰的人, 我也不是对宗教信仰有不敬之意, 有人说:你不能给我证明, 我便不会去信;也有人说:正因为荒谬, 所以才信仰。有些时候, 一些极端言论的出现和使用总让人感觉很别扭, 本来完全不用这样说的, 为何要如此之绝对?

非也, 我们在评价古代中国之礼法之争的时候, 儒家与法家关于法律的态度, 也是如此的让人难以理解。比如, 儒家说法律这东西只能是低级的, 社会秩序的维护要靠礼之教化, 靠圣人、君子之德性来引导民众, 曰: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又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讲“为人君着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 则臣为之;上行之, 则民从之” (礼记·乐记) ;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 。而法家则反对此种人治之思想, 而重视客观的工具, 将赏罚之规则客观化, 名为法或律、刑、令。方式是通过重刑威慑。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 尧不能正一国” (韩非子·用人) 、“无庆赏之劝, 刑罚之威, 释势委法, 尧、舜户说而人辩之, 不能治三家” (韩非子·难势)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商君书·画策) ”。儒法之争看起来是针锋相对, 水火不容。其实在明眼人看来, 为何要如此争得头破血流, 其中之缘由无非政治企图耳。如果儒法两家之代表人物都将其思想作为治国之根本思想, 并以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相互攻击的极端化就可想而知。然而, 众所周知的是中华法系的特点就是以礼入法, 礼法结合。在中华法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儒法两家各自绝对之观点互相吸取精华慢慢走向融合之路。

那么说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是否一定要划清一条界线、两者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吗?在我看来, 大可不必如此, 理性和信仰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暂且不说康德的“在理性之外给信仰留下地盘”, 还是克尔凯郭尔的伦理阶段还是宗教阶段。没有理性的反思和追问, 就如同没有理性的怀疑, 就不会有真理的答案或意义的评价。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内对价值的判断是两种相对区分的系统, 在自然科学内, 以理性的逻辑演绎推论而求真为最大的价值目标;在社会科学内, 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范式, 来试图解读社会价值背后的意义, 没有终极价值标准, 只有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真相以及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价值选择。由于后者没有绝对, 人就会在没有绝对中寻求一种绝对、超越性的存在, 那一部分是信仰层面的事情。

如果说, 人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层面上的思考导致了宗教信仰, 这完全是纯全个人的思想自由, 你可以选择信仰一个神, 也可以选择信仰成百上千个,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选择其中之一来寻求慰藉;然而, 如果说, 群体层面上的信仰, 最大的价值就是秩序, 关于如何维系这个秩序以及如何定义这个秩序的价值追求, 这就很难说必须用到宗教信仰。关于秩序的看法, 有种信仰叫世界观信仰, 有人认为无政府主义的秩序是其认定的最美好的秩序, 那就是这个无疑就是他的信仰, 有人固执地认为人间天堂的存在, 我们也无妨称其为一种信仰。至于信与不信, 一曰看教育, 二曰看实效。前面提到了法律人, 法律人对于秩序构建和维系方面的基本世界观, 仍不妨称之为信仰的部分。法律人对秩序构建以及秩序的价值追求, 在笔者看来, 法治是必然之势, 用什么词汇来指代这种信仰, 笔者以为不要回避, 也不要怕解释, 无非法律信仰耳。明明说的是法律信仰, 为何要避而求法的信仰、法律信任等词汇?就如同那些宗教信仰者可以告诉你, 你在信仰老天的时候, 他会告诉你, 其实老天就是上帝。你为何不能说, 你在说关于法治对社会秩序的价值时, 其实, 那就是法律信仰呢?有信仰的人是可敬的, 有人选择信仰上帝, 有人选择信仰天命, 也有人信仰主义, 也有人信仰某个人, 于是他们都获得了理性以外的力量。他们活得从容而自信, 只因他们有了信仰。你问他为什么?他也许会说, 我就是信。我想, 这也可以算作信仰的一部分, 来自内心深处难以明说的确信和遵从。可是, 如果我要信仰法律, 在大家都认为法律仅仅是一个工具的语境里, 我就不得不去解释我为何要信仰法律。也许, 信仰法律的人大可以说, 我就是信仰法律, 那是我的事。可是, 如果要更多的人去信仰法律, 如果信仰法律可以带给我们更良好的秩序、更能保障我们的权利、更能约束政府权力的滥用等, 那么, 我们就必须对法律信仰做出很好的解释。

法律信仰论者注定因为现实中法律所遇到的种种困境而倍加痛苦和艰难, 可这些都不能阻挡法律信仰的合法性、合理性, 并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正如塔马纳哈教授在《论法治》一书的末尾处所说:在整个历史上, 法治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政府官员和一般民众接受法治的价值和正当性, 并逐渐视其为理所当然之事。也许有些人会说, 我们的传统中, 就不存在什么法律信仰, 我们的文化中就没有这样的因子。所以, 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以过去不曾有什么, 来否定现在和未来不能有什么的逻辑, 也没有多少可信性。

法律信仰代表了最大层面上的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作为个人而言, 你鄙视和抵制法律信仰的说法和价值, 那完全是纯全个人的信仰自由, 但是对于一个社会、国家而言, 这种信仰是无法鄙视和抵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的讲话里, 说宪法的伟力来自人民真诚的信仰。法治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手段, 更是一种信仰。于是, 少年派在海上漂流的时候, 他不会想到什么法律信仰, 但是他来到了陆地, 他必然生活在世俗社会的秩序中。不要因彼信仰而忽视了此信仰。非此即彼, 在信仰领域不必如此。

摘要:时下有关信仰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 有关信仰的讨论也逐渐深入。然而究竟何为信仰?通过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解析与探讨, 可以把握信仰与理性的辩证关系。而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理性设计的规则体系。那么, 法律信仰就代表了最大层面上的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追求。

篇4: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题记

耶稣曾对其门徒多玛说:“你只相信你所看到的,但那没看到就相信的,有福了。”因此当来访作家说他相信派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时,派诡谲地一笑,说:“所以你跟随上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的是少年派与一只斑马,一只猩猩和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故事。

诚如李安所言:“这个电影,是关于信仰的宏大叙事,它所传达的重点,是故事的价值以及分享故事的价值。”就电影本身来说,最出彩的部分,是讲述的电影语言和方式、亦真亦幻的3D效果,美轮美奂的瑰丽场景,目不暇接的奇幻经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包含了多种意味——关于信仰、信任、依赖、力量、生存、自然、博弈、苦难……不仅如此,电影行将结束时,成年派讲述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将动物置换成人类:幸免于难的水手、厨师、派以及他母亲在太平洋中捱过227天,最后仅剩一人。李安向观众揭开一个残酷的真相,出人意料,又让人恍然大悟。

既息息相关又彻底悖反的叙事元素,像是预先埋在观众思绪中的火药,瞬间被引爆,摧毁所有对美好的预想,成了众人千引万续都揣测不尽的黑洞。也就是说,李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讲述了一场既惊心动魄又意味深长的冒险,同时还对信仰与救赎,和解与成长,上帝与善恶等抽象的精神命题展开讨论——它就像奇幻版的“罗生门”,可以多层次和多角度挖掘,观者在为派做出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这是一个披着奇幻漂流的外衣,演着残酷现实的故事。少年派的两个故事向观众传达了“理性科学治人,感性宗教自人”的观点。“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这无疑是对信仰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电影结尾,派得救的同时,对白响了起来:“然后,那个让我生存下来的理查德·帕克,那个让我痛苦,使我害怕的凶狠伙伴,径直向前走,没有回头,永远消失在我的生命里。”派像个孩子一般放声哭泣,就像在说,我以为它会回头,但它只是朝着森林深处望去,然后永远消失。

正因为李安懂得怎样包装寓言,知道如何把深奥的艺术哲思转化为精彩影像,并在不失故事本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所以不同层次的观众,可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看到不同的故事,而且对他们而言,无论是美好童话,还是残酷现实,都不再重要,只要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慰藉就够了。毕竟,总是怀疑事物美好的人类,也在拒绝接受现实的残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非恣意纵情的电影,即便水紧浪高,它也要喃喃自语出弥撒之音,更何况其中还有无尽的深邃海洋、浩渺星空和接踵而来的绝佳谕示。

【作者系湖南省邵阳县第一中学花季文学社社员】

篇5: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英文电影,名字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字幕现得很快,有时候妈妈给我讲解。这部电影确实很好看,电影院里全场满座,和我们当初看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一样很火。

故事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学校里,同学们都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小便”,他很不喜欢这个绰号,就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叫“派”,为了证明自己,他背诵了一串很长的数字。我不明白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这是数学里的一个名称,妈妈还告诉我说她会背前面的几个数字,3.1415926,后面就不会了。后来他们全家还有动物全部搬到别的地方了,在途中他们遇到了暴风雨,让派失去了一切,就剩下了几只动物,动物们为了生存只能把那些小动物吃掉,最后就剩下了派和老虎在船上。派知道老虎饿了连他自己也吃掉了,为了不让老虎吃掉自己他想了一个办法:这是我的地盘。他撒了一扒尿,老虎也不甘落后,也给他撒了一扒尿,来证明:这是我的地盘,你也不要过我的这个地方哦。他们两后来又经过一场暴风雨,成为了朋友。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岸上。结果老虎头也不回的走进森林,这让派很难过。这个故事派讲给了同胞们听,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又编了另外一个故事给他们听。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遇到任何苦难很挫折都不要退缩要勇往直前。

篇6: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湖南长沙市湘一外国语学校 何小晟

星期五晚,我与同学一道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所讲述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1.信仰与理智。这是影片反复探索的东西。影片一开始,派的父亲就告诫信奉三种宗教的派要理智对待,不要盲目地信这信那,但派依旧保持自己“复杂”的信仰。从这里开始,理智与信仰的对抗就一直穿插于影片中,直到最后,影片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你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是相信信仰,还是选择理智?在第一个故事中,是信仰,让派在孤身一人与一只老虎漂泊于海上时不至于绝望,是坚信上帝、神、安拉会向他施以援手,从而让他乐观地活下去,并最终获救。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理智的作用,正是理智地思考,让他从荒岛死里逃生。而理智同时也告诉我们,上帝、神和安拉都是虚假的。第二个故事比第一个故事更符合实际,尽管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我的答案是:做一个有信仰且有理智的人。有信仰,却不狂热,只是奉行不悖;有理智,却不麻木,只是沉着冷静——这或许是一种最好的做人方式。

2.毅力与决心。派这个名字的由来在引起我们发笑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决心与毅力。日后,正是这种决心与毅力支撑着他在海上漂流了227天。如果光有信仰,缺少毅力与决心,他仍难以活下来。这也告诉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

3.人与动物。在给老虎理查德·派克喂食时,派说老虎的眼神像是在说些什么。派的父亲说那只是派的倒影,派却发现那里除了他的倒影之外,还有别的某种有灵性的东西。最终派救了快要淹死的老虎,并和它一起活了下来。如果没有老虎,派也活不下去。影片中派和老虎的关系或许就是人与动物的最佳关系,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存共亡。影片最后,老虎没有回头,走人了莽莽丛林。派很伤心,却不后悔。派爱老虎,这种爱不止于老虎。我们对其他动物也应如此,不管它们是否有灵性,都要爱它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让这个星球永远生机勃勃。

4.自己与上帝。在派漂流的时光中,他无数次祈祷上帝显灵来救自己,而实际上是他自己救了自己。这说明天助自助者。在险境中能救自己的,唯有内心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唯有博大的爱与坚强的意志。

编辑絮语

篇7: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黑夜中,暗黑的风暴将派沉入无边的海底。经过短暂的惊慌无措,派被强烈的求生本能推动,回到了救生艇上。到了白天,灰蓝色的海面让命运多舛的派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心。

刚开始,救生艇上有一头斑马和从海上救上来的猩猩,还有一条豺狗。这条豺狗看起来很饿,它开始攻击斑马,不一会儿,斑马就被它咬死了,再开始吃斑马的肉。又去攻击红猩猩,战斗了一会儿,红猩猩也死了。

派召唤出了他们家圈养的老虎把豺狗咬死了,派暂时活了下来,但是他召唤出来的老虎却随时想要吃了他。一开始,在与老虎的较量中,老虎处于主导地位。黄色的日出照耀出派的迷茫和恐惧,担心老虎将自己吞没,不知道如何与老虎相处。他祈求神明的指导,学习海上生活的必备技能,来淡忘对老虎的恐惧。

随后派渐渐坦然,不断学习老虎的习性,通过他曾经见到过的驯养技能,和老虎和平共处起来。他也曾经想遗弃老虎到海里,直接杀死老虎,但也许那样,他的心里反而会住下老虎。

虽然派没有杀死老虎,但是他杀死了鱼,饥饿让派也坦然的接收了肉食。随后派又捕获了飞鱼,看到飞鱼间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后,男主抢占了最大的一条,气势上控制了老虎,成为了王者,与老虎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随着镜头一起晃了一个小时的我们也终于来到了陆地,与他生死相依的老虎最终被流放到适合他生活的地方,也许才是正确的方式。男主终于回到了人间。

电影中极其精美的画面,那奇幻的水母、雀跃的海豚群、蔚蓝的海底大白鲸、灵异的梦境、海天相接的闪电、人形的食人岛见证了老虎和派的相互精神依赖。读后感·也许所有这些超自然的美景会让观众惊艳,而对于亲身经历这些的派却是痛苦的磨难与成长。派磨掉了戾气,只剩下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让他重新归于宗教的安宁。

篇8: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寻找故事的作家和成年派作为外层叙事的显在叙事者。二者的言谈内容将派的少年生活经历、青年时期的海上漂流之旅勾勒出来。内层叙事被置于外层的叙述话语之中。这种复式叙事模式通过闪回、插叙等方 法具有了极大的时空自主性,将少年派、青年派、成年派的多重时空及复杂人物关系合成一个有机故事整体,以新的时间关系构筑起隐蔽的意义结构。

一、“上帝”的抽象:内层叙事的复调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内层叙事的表意系统由一系列对立冲突的符号和声音构成,具有指示性和象征性。[1]对名字指称的意义阐释上,具有多声部的特点。从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到音似的“小便”,再到圆周率π,其语义从“纯净的灵魂”到生理上的排泄,再到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构成了从灵魂到肉身,再到理性认知的意蕴流转,意义对立冲突而又并列共存。此外,影片中的一些意项在影片中相对独立而又互不融合,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某种抽象的象征意义,成为表意的符号。如莲花于母亲是精神信仰的表征物;派的初恋女友阿南蒂,则是通过独特莲花状手势,将精神能量传达给神。派在其失却宗教信仰和价值来源,不断寻找意义之域的时候,正是阿南蒂对神的这种倾望的表达吸引了派,并唤醒了心灵深处尘封的信仰。到了派的海上漂流及漂浮岛部分,莲花化为水中的精神幻觉图景,充满神迹的光华。这些表意符号都具有各自的声部,相互叠层,具有复调特征。

影片中的人物具有观念自主性。不同的意识主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处于不断的冲突和对话中,具有复调叙事的多声部特征。[2]如一家人在餐桌谈话的争执中,父亲强调理性认知的重要性,告诉派信仰之路的探寻应该从理性开始。哥哥对派三种宗教信仰的并存嗤之以鼻。母亲坚持在理性认知领域之外,应给心灵留一席之地。派的宗教观则是最为独特的。派是天然的印度教信徒。由一个无聊的赌注闯入教堂,对上帝牺牲其子为人类受难有所触动,久久难以释怀而成为基督教信徒,并将此归结印度教毗湿奴的指引。一次偶然的伊斯兰教礼拜,阿拉伯语的词语和音调及和头碰及地面的触感给派带来了“一种晴空万里和兄弟一样的感觉”而皈依真主阿拉。这是一种超越此在时空所带来的自在感和愉悦感。如是来看,派宗教观是在遵从感性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然而,不同的声音、多元的观点交错混杂,并不存在一种主导的统一意识,共同构成充满冲突和张力的对话结构。

将这个复调式的对话结构视为一个泛文本系统,则与自中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宗教与科学冲突的这个文化语境的大文本形成“互文关系”。[3]如若说父亲、哥哥和母亲、阿南蒂关于科学理性和宗教信仰歧见的产生是对以上帝为核心的彼岸世界的消失和以理性为中心构筑世俗化社会的反应, 那么派宗教观则是在作为传统价值支撑的上帝不断祛魅化而产生的价值之域空无的结果。派将宗教从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彼岸世界拉到此岸的存在,而成为切实可感的意义域。从少年派的三次皈依宗教的叙事行动序列来看,毗湿奴、上帝和真主阿拉是类似意项的符号,在纵轴上具有“聚合关系”。[4]聚合关系轴可以不断延伸,生成更多的变异体,即派还有将更多“上帝”置于意义域,皈依更多的宗教可能。这一点在派后来支持犹太教及其以房子和房间的个数和复数关系的比喻中得到了说明。

上述部分占了影片三分之一的时长,其在整部影片表意结构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影片在深层的叙事结构上同样存在着多声部的特点。少年派经过了皈依三种不同宗教、以目睹老虎吃掉活羊为转折、追问阿南蒂的莲花手势意义为复苏 的“信奉———毁灭———苏醒”的信仰探索历程。青年派的海上漂流部分则依靠祈祷、对话等信仰方式维系生存、以暴风雨为上帝的抛弃和漠不关心、漂浮岛重生为上帝的复归,延续着相似的“信奉———抛弃———复归”的历程,从而形成结构性的多声部平行对位关系。在影片内层叙事的文本结构来看, 这两部分共同表达了宗教探索的精神主题,具有叙事结构的复调特征。海上漂流部分中化作大鱼的毗湿奴、象征着人类理性的求生手册、生吃鱼肉而引发的灵肉冲突、内蕴着上帝神迹的暴风雨、漂浮岛上获得上帝的神启而发现的包裹着人 类牙齿的树叶莲花等,其和前一部分的意象形成映射关系,延续了理性和信仰的对立融合,共同构成内在的意义结构。在这种结构性对话之下,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抽象为同一“上帝”:一种价值意义和精神体验。

二、“上帝”的悬置:外层叙事的解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外层叙事按照作家和成年派两个显在叙事者交谈的线性时序流程进行。内层叙事则在两个叙事者话语的牵引下形成合理的故事发展逻辑。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外层叙事却解构了内层叙事所确定的意义。

在影片的结尾,派向作家讲述了在两个日本船舶公司调查员质疑下的另一个没有神、动物和漂浮岛的“可信”的海上漂流之旅:厨师吃了海员,而信奉佛教的海员则乐于以自己的死亡奉养生者。厨师杀死了母亲,抛尸大海。派杀死并吃掉了因为理亏而没有反抗的厨师。这个“可信”在纳入整个象征叙事的序列之内时,“可信”的故事就转化成为科学理性和经验实证的指称。颇具意味的是,作家在这个“可信”的故事中, 分别从动物与人的一一对应中得出“派是老虎”的结论。这就暗示了第三个更为隐蔽的海上漂流之旅:从两个严谨对等的叙事序列来看,从老虎吃了猩猩推测出派吃了母亲。这是作为外层叙事者作家所给的一种海上漂流的隐含表述。这三个版本的海上漂流故事依次呈现出宗教神性的递减和理性认知的递加,精神性的递减和肉身性的递加的变化。如此,影片的外层叙事便打破了内层叙事稳定的逻辑秩序,解构了其所确定的意义。内层叙事所精心编织出来的,由科学理性指导海上生存,由信仰支撑意义的精神漂流,此时化为一个倍受质疑的、经过润饰的“白日梦”。

派在第一重叙事中作为显在叙事者,同时是内层叙事的主要叙述对象。派身份构成了双重叙事的“同一关系”。由此, 派处于内外层叙事的关键位置,有至高无上的叙事权威性。然而,派以“发生就发生了,为什么必须意味着什么”拒绝进行意义阐释。此外,对事实真实性不置可否,蓄意保留了的话语权力,并以一句“那么这个故事是你的了”,将叙事话语权转交给了同为叙事者的作家。同时,由于外层叙事所进行的解构,派从一个“可靠的叙事者”变异成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5]不仅真相缺席,意义也产生了含混性。那个充满神性荣光、饱经考验的精神漂流之旅成为“说谎者”编织的美丽寓言,一如父亲所告诫派的:“不要被这些故事和美丽的谎言所愚弄”。

此外,派和作家从相识、吃饭、到出门散步、回家,这一线性事序得以展示,其背后必然有一个一直审视着派与作家的“隐含叙事者”,[6]也一直保持客观的“内聚焦叙事视角”。[7]“隐含叙事者”没有违规地读出作家的内心独白,也没有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派的内心世界。其以内聚焦叙事视角的严格的局限视角、置身事外的不干预叙事态度最终悬置了真相。

由于外层叙事对内层叙事进行的解构,外层权威叙事者的缺席和隐含叙事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都使内层叙事建构起来的意义结构的确定性和真实性被解构。由此,内层叙事生成的“上帝”的象征意义也随之被悬置。

三、“上帝”的生成:多元阐释的并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者在文本系统中有意留出了结构上“不定点”和意义阐释上的“空白”,[8]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9]由于外层叙事者所给出的意义不足而“召唤”不同的电影接受者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主动参与到叙事建构中来,形成多元的阐释,最终完成意义的生成,自行选择对“上帝”的理解。

影片外层叙事是自然朴素的写实风格,内层叙事却凸显了浓郁的诗化格调和写意性。内外层叙事风格的对立更使内层叙事的真实性成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作家和日本公司的调查员作为故事叙述的直接接受者,作家表示了“不可思议”, 并意味深长地将派对应为老虎。日本调查员则明确提出了质疑。然而作家在日本船舶公司的调查报告上读出的关于“勇气和耐力”的话,说明两个接受者共同作出了肯定性的选择。这就导致了否定性的叙述接受者的悄然隐退,为影片受众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篇9:《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Pi是一位少年。Pi得名于π,他的价值观也受到如无理数一般神秘力量的冲击。他在南太平洋的海面上经历了一段永生难忘的漂流生活,为了求生不得不一次次突破底线,做出令自己也难以置信的事。在这段风雨飘摇的历程中,他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一头饥肠辘辘的孟加拉虎为伴。Pi最终获救,然而曾经平稳有序的生活已然面目全非。Pi最终懂得了什么?

缘起何处

午后阳光灿烂,成年后的Pi和慕名前来拜访他的作家悠然谈起自己的童年。Pi本名Piscine Molitor Patel,他的名字源于法国的一个游泳池Piscine Molitor,而他从小就接受游泳训练,冥冥中仿佛与水十分有缘。由于Piscine的发音与“pissing (小便)”十分接近,Pi在小学时总是被同学们奚落,于是在上中学的第一天,他决定用自己的“行为艺术”来解决这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

Pi: Good morning, I am Piscine Molitor Patel, known to all as [在黑板上写下Pi] Pi. The sixteenth letter [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圆周率符号π] of the Greek alphabet (字母表), which is also used in mathematics to represent the ratio of any circle's circumference (周长) to its diameter (直径), an 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 of infinite length, usually rounded (四舍五入) to three digits (数字) as 3.14. [指着黑板上写下的Pi接着说道] Pi.

每节课点名时,Pi都要跑到讲台前发表这番演讲,直至在开学当天的最后一节数学课上表演了默写圆周率的“奇功”、成为校园里的传奇后,他才终于让同学和老师记住了这个新名字。除了父亲经营着一座动物园,Pi的童年经历和很多同龄人没什么不同,然而他在少年时代却有过一次奇特无比的经历。而这似乎也是这位作家此行的目的。

Writer: [对Pi讲述的成为校园传奇的故事笑了笑后说道] Mamaji (Pi父亲最好的朋友) tells me you're a legend among sailors, too. Out there, all alone.

Pi: Oh, I don't know even how to sail. And I wasn't alone out there. Richard Parker was with me.

Writer: Richard Parker? Mamaji, he didn't tell me everything. He just said I should look you up when I got back to Montreal.

[作家告诉Pi自己在印度一家咖啡馆里认识了Mamaji,经由介绍便慕名前来]

Pi: Well, I haven't spoken about Richard Parker in so many years. So what has Mamaji already told you?

Writer: He said you had a story that would make me believe in God.

Pi: [笑道] He would say that about a nice meal. As for God, I can only tell you my story. You'll decide for yourself what you believe.

众神的信徒

Pi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印度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生态孕育出了众多宗教共生的土壤。生长在这个环境中的Pi养成了惊人的宗教观:“Faith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他先后皈依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对印度教的信仰来自母亲Gita和周围人们的熏陶;对基督教的信仰则源于哥哥Riva的一次恶作剧,Pi阴差阳错地闯入教堂,却在和牧师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基督教义的奥妙;不久后,受到伊斯兰教宗教仪式的感召,Pi又开始信奉真主阿拉。而Pi的父亲Santosh对Pi皈依诸多宗教的行为不予赞同。Gita和Santosh为了Pi的信仰辩论起来,而这也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辩论。

Santosh: You cannot follow three different religions at the same time, Piscine.

Pi: Why not?

Santosh: Because believing in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is the same as not believing in anything at all.

Gita: He's young, Santosh. He's still finding his way.

nlc202309021014

Santosh: And how can he find his way, if he doesn't choose a path? Listen, [看着Pi] instead of leaping from one religion to the next, why not start with reason? In a few hundred years, science has taken us far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than the religion has in ten thousand.

Gita: That is true. Your father is right. Science can teach us more about what is out there, but not what is in here [指向心的位置].

Santosh: Yeah, some eat meat; some eat vegetable. I do not expect us all to agree about everything, but I'd much rather have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I don't agree with than to accept everything blindly. And that begins with thinking rationally.

尽管父亲Santosh苦口婆心,可Pi还是坚信自己的信仰。直到不久后的一天,Pi被自家动物园饲养的一只野性十足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眼中的灵性深深吸引,相信自己已经与笼中的猛虎建立了信任,想要徒手喂它生肉,幸而被及时赶到的父亲拦下。父亲告诉他:“Animals do not think like we do. People who forget that get themselves killed. That tiger is not your friend. When you look into his eyes, you are seeing your own emotions reflected back at you. Nothing else.”为了让Pi意识到这一行为的危险性,愤怒的父亲决定给Pi上一课,他强迫Pi目睹了老虎猎杀小山羊的全部过程。这一幕在Pi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却也给Pi的信仰造成了沉重的一击。

万劫海难

时光飞逝,故事中的Pi已长成一位翩翩少年。母亲Gita有意帮助Pi进一步思考信仰问题,便送他去学习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Pi为跳印度教舞蹈的少女们击鼓,邂逅了美丽的少女Anandi。Anandi向Pi解释舞蹈中莲花手势的含义,Pi则带她“拜访”威风凛凛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对彼此萌生了朦胧微妙的好感,然而初开的情窦却没能继续绽放。因为家庭与镇议会间的一些问题,Santosh决定举家迁往加拿大。Pi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无奈米已成炊。就这样,一家人和准备出售的各种动物乘坐一艘日本轮船,奔赴加拿大。

远航比Pi想象的更不愉快。信奉印度教、不可以吃荤的Gita希望船上的法国厨师能给她提供一份素餐,但傲慢无礼的厨师拒绝了她的要求,又对为妻子挺身而出的Santosh出言不逊,双方几乎大打出手,幸而一位信仰佛教的中国水手及时制止并安抚他们,事情才没有激化。然而,对于Pi来说,真正的劫难才刚刚开始。在海上航行的第四个晚上,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翻腾的海水不断滚入船舱,水手们穷其所能,却还是无法摆脱沉船的命运。夜晚悄悄起身到甲板上观望惊涛骇浪的Pi被水手们推落救生船得以逃生,而熟睡中的家人却和整艘船一起沉入了大海。Pi震惊于眼前的事实,无依无靠的他如水中浮萍,独自一人在狂躁暴怒的海面上挨到天明。

致命旅伴

风暴平息已是翌日。筋疲力尽的Pi惊愕地发现他还有几个动物相伴:一匹从大船上直接跳上救生船、后腿骨折的斑马,一条偷偷窝在船头、狡猾凶悍的鬣狗,一只和Pi关系很好、温驯聪明的猩猩。它们在海难中凭借强大的求生意志活了下来。

斑马和猩猩都与Pi相安无事,但饥饿的鬣狗不断制造事端。它先咬死了受伤的斑马,把斑马肉当成食物,又在打斗中杀死了Pi的猩猩朋友。愤怒的Pi不得不与鬣狗搏斗,孰料船上的油毡布下还隐藏着一位幸存者,只见它一跃而出,不费吹灰之力就了结了鬣狗。这位幸存者正是Pi自幼以来心目中力量的象征——充满野性、难以驯服的老虎Richard Parker。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ichard Parker虽然无意中帮助Pi消灭了贪婪的鬣狗,但它本身比鬣狗凶猛百倍,对Pi的威胁更大。Pi不得不逃到用救生圈和船桨制成的简易救生筏上,用一根绳子维持自己与救生船的联系,他不敢弃船而逃,因为在Richard Parker虎视眈眈守卫着的“势力范围”里,还有大量淡水和干粮储备。

人的求生欲是如此强烈,在经历重重浩劫和短暂的消沉之后,Pi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他一边按照船上的求生指南收集淡水、保存体力;另一边建立哨声和晕船之间的条件反射,学着威慑老虎Richard Parker,并给它珍贵的淡水,让它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不过Pi所做的一切收效甚微,Richard Parker并不是纸老虎,它依旧我行我素地霸占着救生船。随着时间流逝,老虎的温饱问题也浮出水面。

Pi: Richard Parker will be getting hungry soon. Tigers are powerful swimmers, and if he gets hungry enough, I'm afraid the little bit of water between us won't be any protection. I need to find a way to feed him. I can eat the biscuits, but God made tigers carnivores (食肉动物), so I must learn to catch fish. If I don't, I'm afraid his last meal will be a skinny vegetarian boy.

nlc202309021014

奇幻漂流

就在Pi开始学着捕鱼时,他与Richard Parker之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饥肠辘辘的孟加拉虎实在抵不住食物的诱惑,为了捕鱼跳到海中,但身躯庞大的它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回到救生船上。Pi趁机夺回了救生船。但面对水中无助的、想爬上来的老虎,他犹豫了:该用斧头杀死它,永绝后患吗?还是不计前嫌,把这头随时可能吞噬自己的猛兽救上来?或者干脆坐视不理,让它在海水里游到精疲力竭,自生自灭?在一番纠结之后,善良的Pi还是将老虎救了上来,人与虎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Pi不得不继续捕鱼去喂Richard Parker,而这对于Pi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信仰印度教、素食的Pi必须要去杀生。第一次杀鱼的经历让Pi异常痛苦。流光溢彩的荧光鱼在他的斧头猛击下渐渐褪去颜色,最终停止挣扎,一命呜呼。Pi唯有安慰自己,这是神化作鱼来拯救他。之后的漂流经历变得愈发离奇,真实与梦幻的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夜晚,他们被一群发光的浮游生物包围,一头荧光巨鲸腾空跃起,翻滚而落,打翻了Pi的小筏子,所有食物被一冲而散;翌日白天,一大群飞鱼自投罗网般地冲向Pi和Richard Parker,落满了船舱。没有食物的Pi不得不与Richard Parker争抢一条落入船舱的大鱼,也不得不开始吃荤。

Pi很快意识到,他与Richard Parker不能再“分船而治”下去。“It's time to settle this. If we're going to live together, we have to learn to communicate. Maybe Richard Parker can't be tamed. But for God's will, it can be trained.”在Pi“胡萝卜加大棒”的驯服下,Richard Parker对Pi多了一份信任和服从。Pi也承认,Richard Parker已经成为他海上漂流的精神支柱:“Without Richard Parker, I would have died by now. My fear of him keeps me alert. Tending to his needs gives my life focus.”

Richard Parker变得更通人性,它和Pi一起观望雀跃的海豚群,在Pi呼叫救生船未果、绝望之际,它也流露出善解人意的一面。Pi因为错失获救机会而变得一蹶不振,他的眼前出现了幻觉:光怪陆离的深海生物好像近在眼前,时而化作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时而化作印度教的莲花图腾,时而又化作亡母Gita和蔼的面庞。Pi沉沦在幻想中,岌岌可危。

遗憾告别

海上的日子当然不会总是风平浪静,Pi和Richard Parker又遭遇了一场大风暴。精神几近崩溃的Pi一声声怒吼着,向他信仰过的神发出诘问;Richard Parker则躲避着电闪雷鸣,显得无比脆弱。风暴过去后,伤痕累累的Pi让奄奄一息的Richard Parker枕在自己膝上,身心俱疲的他流下了绝望的泪水,准备随时迎接死亡的到来。

然而世事难料,在绝望的边缘又出现了转机。一个苍翠的岛屿突然出现在Pi的眼前,这是Pi自漂流以来在汪洋上遇到的第一方陆地。Pi小心翼翼地登陆,却发现岛上除了数以万计的猫鼬外再无旁人,参天榕树的繁茂须状根覆盖了整个岛屿,岛中心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淡水湖。这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然而Pi很快又发现:岛上的植物很危险,淡水湖更是会在夜晚海水涌入的时候变为盛满酸液的大缸,融掉安歇于此、斗志尽失的芸芸众生——这是一座食肉岛。

怀着复杂的情绪,Pi离开了这里,带着Richard Parker重新起航。他深刻地领悟到:“Even when God seemed to have abandoned me, he was watching. Even when he seemed indifferent to my suffering, he was watching. And when I was beyond all hope of saving, he gave me rest and gave me a sign to continue my journey.”

Pi和Richard Parker在海上漂流了两百多天后饿得奄奄一息,最终漂到了墨西哥湾的温暖海岸上。Pi一头栽倒在沙滩上,而一直以来陪伴他的、激起他求生欲的老虎Richard Parker却头也不回地走入丛林,消失在他的眼前。那一刻,Pi号啕大哭,只因Richard Parker就这样随意地离开了他,让他无法和经历的一切好好告别。“I suppose in the end the whole of life become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always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就像当年获救后,日本船舶公司派出的事故责任调查人员无法相信少年Pi的经历一样,听完成年Pi讲述的作家也哑口无言。他们都需要一个听上去更接近“真相”的故事,没有奇迹、幻觉和动物的故事。于是,Pi又讲了另一个版本,一个无比残酷却又异常合理的故事。

逃过海难坐上救生船的不是四只动物而是四个人:善良的佛教徒水手、阴险的法国厨师、Pi的母亲Gita和Pi自己。水手在跳上船时摔断了腿,厨师认为他是累赘,于是残忍地杀死了他,还把他的肉做成鱼饵。之后厨师又因为Pi抓不住海龟而对其痛打一番,愤怒的Gita与厨师争执起来,熟料怀恨在心的厨师竟对Gita痛下杀手。Pi因此深受刺激,愤怒之下杀了厨师。他独自一人漂流,最后被冲到了墨西哥湾的海岸上,成为海难唯一的幸存者。

头脑敏锐的作家立刻发现了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斑马就是水手,鬣狗是厨师,猩猩则是Gita,至于Richard Parker,也许就是Pi的另一面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无疑是个内涵丰富的故事,关乎生命,关乎宗教,关乎信仰,关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抛开所有复杂艰涩的哲理,Pi想探讨的道理或许可以概括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上:人性复杂,带着神性光辉的超我、平凡的自我和兽性未泯的本我能否和平共处?或许就像英国诗人Siegfried Sasson不朽的名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所表达的,这种人格中与生俱来的对峙制造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却也让生命更丰富、更厚重、更调和。当作家得知Pi如今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娶妻生子,尽享家庭温情时,他松了一口气。相信观众看到此处亦是如此。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欣慰,因为我们对于Pi的那份喜悦、那种悲伤、那满心的愤怒和深深的自省都感同身受。我们也会颠覆自己的信仰,也会在绝望中找到新的希望,也会犯下过错,也会虔诚地忏悔……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篇10: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看着看着就会带我进入另一个奇异世界,而其中的少年派更是时时刻刻牵动我的心。

男孩派的一家人住在印度,开了一个动物园。从小喜爱动物的他和家人带着动物迁移到加拿大的途中遇到了海难,大风暴吞没了派的家人和动物,只有他和一只孟加拉虎侥幸存活了下来。在海上漂流的227天历程中,他不仅时刻要和大自然搏斗,还要想方设法和这个“朋友”和平共处。然而,正是这只老虎激发了他的求生意志,让他时刻保持清醒,不沉入绝望的深渊。派用他的机智和勇气驯服了总想吃掉他的“朋友”,最终登上了墨西哥海岸获救。

事实上,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是少年派,都在学习如何与困难这只猛虎打交道,激发出我们的潜能。正如派说的:“没有老虎,我早就死了。”是啊,老虎就如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它们会帮助我们成长,遇到了,不要退缩,不要恐惧,而是要正确面对和想办法如何解决困难。

我曾经最怕写作文,只要老师布置写作文,我就一个头两个大了,每次盯着题目看,憋半天都写不出几句话来。想不出独特的内容,写不出优美的词语,当时我好无奈啊,怎么办呢?是否就向写作文低头了?不行!我得想方法学会写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我平时多读别人的优秀作文,多向老师请教写作方法,自己多练笔,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写作,拿到作文题不再无从下手了,还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我想这和故事里派和老虎“和平共处”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要绝望,只要想办法找到突破口,那么你就会成功。

篇1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近,有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书叫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认为那里会带给两个儿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父亲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们也带走然后卖掉。于是,派和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登上了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这条死亡之船。在货船进入太平洋后的第四天遇上了风暴。除了派自己他的家人全部遇难。跟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橙汁’,一只斑点鬣狗,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他们在救生艇上飘荡。其中,斑马被鬣狗杀掉,鬣狗又杀了猩猩,最后老虎杀了鬣狗。派和‘理查德.帕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终登陆了墨西哥海岸。这部书叫惊险离奇,让我心惊肉跳的,一直为派的生命安全所担忧着,捏一把冷汗。

派说过,“我在正在太平洋里的一艘救生艇上漂流,惟一的伴侣是一头450磅重的孟加拉虎。怎么会这样?一言难尽,就别提了。现在我只想着一件事,如何对付这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

一号方案:把它推下救生艇。那有什么好处呢?老虎可是游泳健将,他会爬回船上,让我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代价。

二号方案:用6支吗啡注射器杀死他。他会乖乖让我连续注射6支吗啡?不可能。我只能用针刺他一下,而这会换来他的一虎掌。

三号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袭击他。荒唐。我又不是人猿泰山。四号方案:勒死他。一个聪明的自杀计划

五号方案:毒死他,烧死他,电死他。如何实施?用什么实施?

六号方案:发动一场消耗战。我只需顺从无情的自然规律就能得救。等他渐渐衰弱、死亡。但是,我说实话吧,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部分的我很高兴有理查德·帕克在。一部分的的根本不杨让理查德·帕克死,因为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因此我有了:

七号方案:让他活着。”

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时停了下来但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这个片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没有回头来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为看了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篇1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想,任谁看过这电影,都会被幕幕如诗似画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导演李安亦毫不吝啬地包罗了各种罕见的大自然和动物生态奇观,以及一些人类的宗教仪式和舞蹈,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夺目景观并非只是虚空的画面。当画面配合到剧情,便带领观众进入了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循环脉动,让我们体现到弱肉强食的残酷、物竞天择的无奈,也揭开了美丽的大自然实际内藏危机,太过安逸,只有死路一条。

有些人一生也不会成长,有些人则经过苦难,茁壮地长大。戏中小主角的家庭巨变,可能离观众很遥远,但那场沉船戏拍得逼真,观众很自然地在翻船的时间,投入了小主角成长的心路历程。导演又把困兽斗移师到救生艇上;人要与老虎搏斗,与上天抗衡,也不断经历生存意志的砥砺…在这等劣势中悟出的人生道理,自然丰硕。

从电影各个章节,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讯息 : 做人要充满希望;激发我们的生存欲望,除了是希望之外,也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在人生路上,每个小细节,都可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启示………但最叫我刻骨铭心的,是导演彷佛饰演了上天的角色,夺去小主角的一切,让他只剩下「生存」两个字。

当设身处地代入主角的困境,我们会等死还是求生 ? 其实这等同半杯水的道理 : 小主角看似失去所有,但只要把眼界超越人类世界和物质以外,我们可以看到无限的大自然风光,拥有的可能更多。独处可以让人感觉寂寞,但同样地给人享受宁静的机会。

这电影用了一个简单直接的求生故事,讲述了绝不简单的人生感悟,除了用眼睛去观赏之外,也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而李安导演就是有本事在大家看惯的求生桥段里创造出新鲜感,让人耳目一新。

篇13: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

本文在研究之中将借助这一概念,主要从象征手法的运用角度分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各类动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影片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即人的本能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人类如何做到与自己相处。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本片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既可以使人物形象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还可以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同为海上漂流历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改编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改编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比,除具有相同的历险元素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因其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了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拓宽了思想的深度以及作品的表现空间。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动物象征含义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电影,反思人性。

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动物象征含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动物可以说与派关系密切,父亲经营着动物园,给年少的派较常人更多的机会了解动物习性,这也给具体情节设置的派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同相处,创造生还奇迹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老虎在此,成为了重要隐喻。

首先,老虎眼里自己的倒影——人性恶的隐喻。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均存在一个猛虎,它会在我们身处绝境时被唤醒。同时,它一样告诉我们,想要绝处逢生,就意味着要表现出我们的虎性,直面人生。就像影片之中少年派最终可以与老虎和平共处一样。首先要做的就是正面面对它,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同时也要与之周旋的智慧与能力。派在爸爸的动物园之中与老虎第一次见面时,爸爸就告诉他:“你在老虎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这句话可以说也是一个象征含义,象征着其后少年派与老虎是密不可分的。片中派如此解释,恐惧是人的生活中惟一真正的对手,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他心中的老虎帮助他存活下来,战胜恐惧,更多的是展现了他内心深处求生的欲望。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只孟加拉虎,而在虎的眼睛里我们是比虎更厉害的东西。

理查德·帕克是动物园里的一只猛虎,它虽然保留着猛虎的特性,但它毕竟是被驯化的,而派则是理性与智慧的象征。最终,派与孟加拉虎的和平相处则隐喻着理性与智慧战胜了人的兽性。而派与孟加拉虎的相互依存则又体现了面临绝境,兽性被激发是生存下来的重要条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残酷法则。

其次,斑马、鬣狗、猩猩象征不同类型的人类,以及其人性的弱点。少年派在遭遇海难之后,与斑马、鬣狗、猩猩、老虎等共同在一条救生船上进行生命的漂流。斑马由于在跳船的时候,跌伤了腿,同时斑马也是其中最为温顺的动物,所以,在斑马一出场,就被鬣狗咬死吃掉。而猩猩与少年派本身就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所以在文中猩猩一直保护着他,但是最终还是被鬣狗吃掉,而鬣狗最终被老虎吃掉。老虎与少年派一直漂流到目的地。斑马象征着人类之中最为温顺的群体,而猩猩则象征着母亲的角色,鬣狗象征着无恶不作的坏人,老虎则象征着少年派自己。可以说这是一部极具象征手法的隐喻大片,在故事之中,温顺不懂得反击的人永远都是最先被处置的人,而母亲则永远会为了保护孩子付出生命,坏人虽然可以逞一时的“英雄”,但是最终还是会受到惩罚。而我们自己,只要内心足够强大,那么什么困难都是无所畏惧的。

其次,从动物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实质就是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故事。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中都会遇到困难与考验,如何进行抉择,就是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勇敢地面对苦难,与自己内心的阴暗斗争,真正地战胜困难,迎接考验。故事的结尾处,少年派与老虎一同抵达大陆,老虎一去不复返,而少年派则瘫软在了沙滩上,被人们所救。故事的隐喻已经告诉了我们这实际上是李安用宗教的力量,唤醒人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可以说,这个影片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可归结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如何经受挣扎、矛盾,与自己平和相处,然后说服自己如何与他人乃至世界相处。而这个故事中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

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借助动物所要传达的观影感受

一方面,有关宗教的处理及深意。影片的开头李安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交代少年派的宗教信仰,即为一个朦朦胧胧的有神论者、泛神论者。而故事所讲述的是一个毫无敬畏的少年走向坚定信仰的过程。难能可贵的是,本片采用了包容的心态,抛却对宗教本身的评判,取而代之的是对宗教的终极目的的探讨。通过创设海上历险的特殊情境,派用他自己的生命去体悟与探寻宗教文化对人生的意义。相对于绝对的孤独,派的历险过程是和动物如影随形的。一次意外,开启了派和斑马、鬣狗、猩猩、老虎共同漂泊的命运。当老虎吃尽船上的活物,少年派认识到如果不给他找到食物,老虎最后吃的就是自己。但是派祈求了神的帮助,这是一种救赎的观念,隐喻着人们的生命需要救赎,需要真正指引自己生命个体前进方式的“上帝”。

另一方面,相信奇迹。所谓奇迹,即为不平凡之事。对于普通人而言,海难后与老虎共同漂泊,存活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在派讲出第一个故事后,日本人不相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果仅仅止步于第一个故事的话,它也仅仅是一个历险的故事而已。在此,体现了派处理心理创伤的独特方式,借第一个故事隐喻第二个血腥故事,体现了他努力释放海难带给他的心理重负。第二个故事的隐喻,似乎是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展示了在面对困境之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性善恶的激烈冲突。所以当派得知作家相信第一个故事时,派说:“你相信上帝!”这句话的隐喻是:相信奇迹即意味着不言放弃,意味着宗教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此外,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的成功,当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这部电影既融合了灾难等极具商业性的叙述模式,又包含了寻求人类最真实的心灵的动物象征含义,拓展了它的主题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也是不争的事实。

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格外引人注目之处,除了具备海上历险元素外,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让其具备了广泛的阐释性,除具备炫目的视觉元素之外,作者对创伤的演绎与表达,同样引人深思。本文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动物象征含义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表象之下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动物,老虎,象征

参考文献

[1]黄婧秋.解析《喜马拉雅》中道具的运用及其内在含义[J].电影文学,2010,(11).

[2]周远梅.从象征的角度诠释《盲点》[J].电影文学,2010,(15).

[3]孙海姣.探寻电影美术中的道具艺术[J].电影文学,2012,(10).

[4]陈昱西.谈色彩在影视中的艺术表现力[J].电影评介,2008,(7).

[5]李一成.浅谈影视叙事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6]王坤宇.生态视域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J].山东社会科学,2014,(9).

[7]吴艳华.浅析汽车旅馆在电影《搜索》中的象征意义[J].电影评介,2012,(24).

[8]田秀峰,张倩.解析电影《可爱的骨头》中苏茜的爱与仇[J].电影文学,2013.(19).

篇1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它们不是原来就在船上,就是某一只动物带上来的,很可能是鬣狗带上来的。但无论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都没有待长久,两天之内它们全都消失了。鬣狗从斑马身后猛地朝它们咬去,吃了好多。其他的也许被风吹到海上去了。也许有几只幸运的尽其天年,得享高寿。

傍晚近了,我也更加焦虑起来。一天结束时,一切都让我害怕。夜里,船只会很难发现我。夜里,鬣狗也许会活跃起来,也许“橘子汁”也会活跃起来。

夜幕降临了,没有月亮,云层遮住了星星。物体的轮廓变得难以辨认。一切都消失了,大海,救生艇,我自己的身体。海面平静,几乎没有风,因此我甚至不能让自己置身于声音之中。我似乎漂浮在纯粹的抽象的黑暗之中。我一直盯着我以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同时耳朵一直警觉地听着动物的任何动静。我无法想像怎么能熬过这一夜。

夜里的某个时候,鬣狗开始嗥叫,斑马开始发出吠叫声和长长的尖叫声,我还听见不断的敲打声。我害怕得发抖,而且——我不想在这儿隐瞒——尿裤子了。但是这些声音是从船的另一头传来的。我感觉不到能够表明动静的摇晃,那只恶魔般的动物显然离我很远。在黑暗中更近一些的地方,我开始听见很响的呼气声和呼噜声,还有各种边吃东西边发出的咂嘴声。我的神经实在承受不了“橘子汁”在活动这个想法,因此我没这么想。我只是不去注意这个想法。在我下面,在海里,也有声音,突然的拍打声和哗哗的挥动声,瞬间便消失了。那里也在进行着保卫生命的战斗。

黑夜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多么缓慢啊。

我冷。这是我不经意之间注意到的事情,似乎与我无关。天破晓了。白昼来临得如此迅速,却又是令人难以觉察地渐渐到来的。天空的一角改变了颜色。空气中开始充满了光亮。平静的大海像一本书一样在我身边打开了。四周仍然感觉像是黑夜,突然就变成了白天。

当太阳像一个被电点亮的橘子冲出地平线时,空气才开始变得温暖起来,但我要感觉到温暖,却不需要等那么久。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射下来,温暖的感觉便在我心中活跃起来:那是希望带来的温暖。随着物体的轮廓渐渐出现,充满了色彩,希望也不断地增长,直到在我心中变成了一首歌。噢,沐浴在希望中多好啊!事情终归会解决的。最糟糕的事已经过去了,我活过了黑夜,今天我就会得救的。想到这儿,在心里将这些词串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希望的源泉。希望之中又滋生出新的希望。当地平线变成―条简洁清晰的线条时,我急切地仔细地看着地平线的方向。天又晴朗起来,能见度很高。我想像拉维会第一个欢迎我,取笑我。“这是什么?”他会说,“你给自己找了一只了不起的大救生艇,在里面装满了动物?你以为自己是诺亚还是什么?”父亲肯定没有刮胡子,头发凌乱。母亲会看着天,把我拥进怀里。我想像了十几条救援船上的情景,各种甜蜜团圆的画面。那天早晨,地平线可能朝一个方向弯曲,而我的嘴唇却坚定地朝另一个方向弯曲,弯成了一个微笑。

可能这听起来很奇怪,但我确实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去看救生艇上正在发生什么事。鬣狗袭击了斑马。它的嘴是鲜红的,正在啃一块皮。我的眼睛自然地开始寻找伤口,寻找被袭击的部位。我害怕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斑马断了的腿不见了。鬣狗把断腿咬了下来,拖到了船尾,斑马的身后。一块皮松松垮垮地挂在外露的残肢上,血还在滴。受害者耐心地忍受着痛苦,没有做出引人注意的抗议。它在慢慢地不断地磨着牙,这是惟一能看得见的痛苦表示。震惊、厌恶和气愤猛然传遍我全身,我恨透了鬣狗。我想要做点儿什么,去杀死它。但我什么也没做。我的愤慨没有持续多久。这一点我必须老实承认。我不能对斑马长久地表示怜悯之情。当你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的同情便被恐惧和求生的自私磨钝了。它非常痛苦,这太让人伤心了——它这么高大,这么强壮,它受的折磨还没有到头呢——但我无能为力。我感到它很可怜,然后便不再想这件事。我并不以此自豪,我很抱歉,我对这件事如此麻木不仁。我仍然没有忘记那匹斑马和它所忍受的痛苦,没有哪一次做祷告时我不想到它。

那天下午的某个时候我见到了第一种可能成为我亲爱的可靠的朋友的动物。船壳上有碰撞声和刮擦声,几秒钟后,一只大海龟出现了,它靠船那么近,我弯下腰去就能抓住它。那是一只玳瑁,它懒洋洋地划着鳍,从水里伸出了头。它丑陋的模样十分引人注目,坚固的发黄的棕色龟壳有大约三英尺长,上面长着一块块的海藻,深绿色的脸上长着一张尖尖的嘴,没有嘴唇,两只鼻孔就是两个实实在在的洞,黑色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我。那副表情既傲慢又严肃,像一个坏脾气的老头,心里总在抱怨。这只爬行动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最奇怪之处。和线条优美的滑溜溜的鱼相比,它模样古怪,浮在水里显得很不协调。但是显然它是在自己的环境中,格格不入的是我。

鬣狗一整天没有从狭窄的船舱里出来了。现在,它把前腿搭在斑马体侧,伸过头去,用嘴咬住了一块皮,用力地拽。斑马肚子上的一长条皮被拽了下来,像礼物外面的包装纸被撕开了边缘整齐、又长又宽的一条,只是现在被撕下来的是皮,因此没有声音,而且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血立刻像河水一样喷涌而出。斑马恢复了生气,吠叫着,喷着鼻息,发出长长的尖叫声,来保护自己。它匆匆迈着前腿,昂起头,想要咬鬣狗,但却够不到那头野兽。它摇晃着那条好的后腿,却只说明了前一天晚上敲打声的来源:那是蹄子敲打船侧发出的声音。

斑马保全自己的努力只让鬣狗突然疯狂地嗥叫和撕咬起来。鬣狗已经不再满足于从斑马背后伸头去咬,它爬到了斑马的腰上。它开始从斑马肚子里拽出一团团的肠子和其他内脏。它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律,它在这儿咬一口,在那儿吞一口,似乎被眼前这么丰盛的食物弄得不知所措。吞下半个肝脏以后,它又开始用力扯发白的气球一样的胃囊。但是胃囊很重,而且斑马的腰部比它的腹部要高,血又很滑,于是鬣狗开始滑进受害者的身体里。它猛地把头和肩膀伸进斑马的内脏,连前腿膝盖都进去了。然后它又想把自己拖出来,却滑了下来。最后它固定了这样一个姿势:一半身体在里面,一半身体在外面。斑马在从身体内部开始被活活吃掉。

它反抗的力气越来越小,血开始从它的鼻孔里流出来。有一两次,它笔直地昂起头,似乎在向上苍乞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那一刻的憎恶。

(转载自梦想文学网)

上一篇:办信用卡介绍信怎么写下一篇:和夏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