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少年毛泽东有感

2022-07-01

第一篇:观少年毛泽东有感

观《毛泽东》有感

曾几何时,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立下复兴中华的志向。

当他写下论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那一刻,

当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理论的那一刻,

当他遭人排挤却依旧心系革命的那一刻,

当他当机立断审时度势决定长征的那一刻,

当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

他孩提时的志向终于实现,

他被全中国人记在了心中,

他的名字,就是毛泽东!

十七岁的毛泽东,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离开了韶山冲,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毛泽东就有如此之伟大的志向,在他的行动和话语之间,流露出的自信和坚毅,都是我们现代青年所缺乏的。看如今社会,网络游戏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人生最好的年华就这样荒废在了这些对学习生活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上,哪还有当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种精神。而我自己呢,也经常把时间荒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丧失本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啊。想想当年的毛泽东,总是那样的斗志满满,似乎随时准备着与敌人作斗争,而如今的我们,在金钱和欲望的诱惑下,渐渐在这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原本的理想和愿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壮年时代的毛泽东,是不畏艰难的,他有着常人所没有决心,纵使在政治生涯中被人排挤,他也依旧坚持着为党、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时刻奋斗。为了革命胜利,为救国救民,在战火纷飞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他身经百战,指挥千军万马,以眼观全局的战略才华,用一杆毛笔杆子赶跑了小日本,打败了蒋介石,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才华横溢,他运筹帷幄,他将一次次的困难一一化解。他的这些品质造就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如今的我们,也应当学习他身上的精神品质,不畏艰难,敢于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发展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毛泽东的晚年,是带着淡淡的凄苦的。岁月不饶人,毛泽东老了。外貌变得憔悴,动作变得迟钝。他的手总是颤抖着,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也吃不下几口。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晚年确实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文化大革命的风波,带走了无数知识青年的青春年华。但是过并不能覆盖他的功绩。他的一生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和贡献的一生,到了晚年他也依旧致力于改革中国社会,虽然犯“左”倾错误,但是出发点是好的。我们不应当只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而忽略其一生的贡献。

1976年9月9日,一位纵横历史的伟人,就这样撒手人寰,然而,他却留给了我们无数值得回忆和学习的东西。无论如何,没有毛主席,就不会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他,打走了日本人,平定了内乱;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带领红军渡过艰险,完成一个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是他,创立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他,倡导了中华民族的崭新的文化品格,这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化品格;是他,开辟了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历史前程,带领中国走出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是伟大的,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一个辉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一生,充满辉煌,在战火中熊熊燃烧,照明前进的道路,带给人们无限的幸福!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今的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的手中掌握着祖国未来的命脉,几代伟人共同建立的国家的命脉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所以,请奋发地读书吧,请努力地汲取知识吧,请尽全力地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二篇: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还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深为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一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为伴,腹有诗书自华。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毛主席同他的随从人员们一起去爬山,他们还未爬上山顶,太阳已经快西沉了,他的随从人员对他说:“毛主席,天色已经暗了,再继续往前走也是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回去吧!”毛主席听了他们的话之后,转过头来幽默地对随从的官员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再晚,也得继续往前走。”说完,便拄着他那根心爱的拐杖,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之中。在革命道路上,他凭着这种坚韧精神,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危险,有多艰难,他总是用自己的脚,为人民开辟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现在生活环境改观了,学习条件也提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学习,把握好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的四有新人,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为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三篇:观毛泽东故事有感

观《毛泽东的故事》有感

专业班级:工程技术学院2010级4班学号:20100343042姓名:吴秋宏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以后,我观看了有关毛泽东同时的影片《毛泽东的故事》。通过影视观摩,我有很多感受,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位伟大领导人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这段历史的认识。

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层层展现伟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将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影片中的毛主席严肃而又失亲切,深沉而又不失开朗,庄严而又不失随和。

影片中的毛泽东不怕面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对群众亲切又随和,影片中放到毛主席在鸭子楼无意间被一个妇女看见了,她的喊声招来了一大批的群众,而钟二牛却关上了窗户,毛主席立即斥责了他,说:“难道你怕群众吗?”然后就打开窗户和群众亲切地打招呼。

影片中的毛主席工作十分辛苦,生活却十分简朴,衣服和袜子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却不肯换一件新衣服。

影片把我们又带到了那艰苦卓绝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当毛主席知道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非常悲伤,但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回忆。

影片通过展现一些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为人鲜为人知的一面,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他更像一个战士,不屈不挠,绝不妥协,最终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领导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了终身。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经过数十年的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并使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他老人家老年的时候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仍然是伟大的,是前无古人的。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保卫祖国,保卫我们的国家。在红军长征中,我们的毛主席带领红军腾越五岭,险走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等,他在长征中与战士们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难从不低头,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长征怎样艰苦。爬雪山,

过草地时吃不好,穿不暖,有时候一两天喝不上一口水,但是我们的毛主席与红军战士依然坚持,依然乐观。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没有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遇到困难又算什么。跌倒了,再站起来,只要有这种精神,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长征能坚持下来并且取得伟大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毛主席的聪明才智,还有红军战士门的友爱互助,在艰难面前,我们的红军战士手拉手,心连心共同面对困难,在饥饿面前,大家相互推让,舍己为人的精神更为高尚,更能显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表现了红军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毛泽东虽离我们已近30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无不影响着新时代的每个人,每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人民。看了影片让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听如平常的话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的一生实质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领导农民群众搞起义到一系列革命战斗,再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一个伟人的形象时刻留在大家的脑海中,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角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冷、暧、疾、苦始终放在他的心中。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他高兴,人民生活遭受疾苦他就痛心,这也是他被广大群众基础所尊重瞻仰的原因。同时他是个很随和的人,如果不是主席的高位,可以看得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群众性的,只不过他想得更多的是人民大众。

其实,毛泽东小时候是一个爱劳动、爱读书的人。他在上学前和放学后都要帮助家里人做许多的事情,虽然很累了也坚持每晚睡觉前看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他的父亲很严厉,他的父亲要求孩子们也要像他那样不许闲着,如果孩子们稍微犯了点错误,父亲就打他们。他父亲也从来不给孩子们一文零花钱用。就这样,毛泽东从小就磨练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劳动,都养成了勤劳不懒惰的良好习惯,这一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到老。

毛泽东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少年。他小的时候,要到离家很远的学校去读书,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早上就从家里带一点饭,用盒子装好,带到学校去,等到中午放学后再吃。一天中午,有个同学没有饭吃,他就把自己的饭分给这个同学一半。后来他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没有反对他的做法,而是每天给他带的饭多了一半,让他给没有带饭来的同学吃。毛泽东不仅是这样,还经常和她母亲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送给一些很贫穷的人家。就这样,毛泽东 从小就养成了接济

穷人的良好美德。这与后来他一直关心人民的疾苦是分不开的,与他要带领全国劳苦大众闹翻身求解放的大事分不开的,这与他后来成为国家主席分不开的。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旦读起书来,天上的打雷声他都听不见!他看书十分认真,每次阅读总要标出重点,写下评论和感想,在段落上都画了许多圈圈和圆点。更可贵的是他锻炼自己在最嘈杂的菜市场、城门洞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为了中华民族辛勤操劳的精神。长征开始时,疾病缠身、重病数月的毛主席走不动路,组织上为他配备了一副担架。但毛主席在担架上不肯睡觉,而是展开了特殊的“办公”——他一路上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研究,主张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争取到大多数领导者的大力支持,为长征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我敬佩毛主席,敬佩他有坚强的意志。他曾经说过:“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锻炼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吃大苦、耐大劳的能力!”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雨天他在外面淋;大风天他在墙上让风吹身体;下霜时节他去野外露营。这样的锻炼是他日后在井冈山、长征途上,在延安,历经无数磨难而始终不曾倒下。

看了《毛泽东的故事》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毛泽东为什么受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那是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严格要求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乐善好施的母亲。他在父亲的教育下,成了一个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的人;他在母亲的影响下,能体察人民疾苦,同情人民,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读了毛泽东的故事,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学习,从小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长大了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四篇: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环境102齐晨1003070202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这门学科的第二堂课上,老师组织了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的一部分,其余部分我利用课余时间也进行了观看。虽然我对于历史不是那么的热爱,但是对于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毛泽东这样有很多故事的历史人物,我还是很感兴趣的。以前对于毛泽东的了解和认识很有限,这次视频的观看正好为我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在观看之后,对于毛泽东,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是毛泽东一生所留给后人的印记,就像是一张名片,最精华地传达给每个想了解但还不了解他的人一个最明确的信息——这是一位伟人。但通过《走近毛泽东》,我似乎看到了这些称谓背后的故事,就比如说从前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却不知他还有个“石三伢子”的乳名,也不知道中共曾有一个奇男子“二十八画生”。这些事可能意义不大,但对我来说,它们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

谈起整部纪录片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事,不得不提到毛泽东的“笔杆子”和“枪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泽东在面对大革命失败后所提出的口号。这句话,不知敲醒了多少梦中人,这句话也为中国革命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枪杆子”的威力不言而喻,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一生从没有开过枪,仅仅在一次演习中一时兴起摆了摆姿势。我想如果毛泽东生在其他的年代,那么他的生平简介很可能是以诗人作为开头的,甚至只有诗人。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是放不下他的“笔杆子”的,只不过在那个深深印有他的印记的年代,他没能用他的笔抒发更多的深情,而是拯救了一个民族。

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就要说是晚年的毛泽东了。对于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死还是畏惧的。“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这是毛泽东在闲暇时同身边的工作人员聊天所说的话。他还曾用自己的生死,形象的解释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我活着的时候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可以见得,在生老病死面前,毛泽东还是很豁达的。

他是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但他归根结底还是普通人。《走近毛泽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生活化、平民化的伟人,并极大的丰富了我对于毛泽东的了解。希望老师以后也可以多开展类似这样的活动,或者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资源。

第五篇: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看了《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看完这部记录片后,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主席很普通,普通得和其他人一样喜欢抽烟、游泳、偶尔地幽上一默。毛主席又不普通,他有常人没有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在艰苦环境下不畏艰难地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观看片子时,我真的由衷庆幸,我们的毛主席在做关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时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这条道上,而不是与蒋介石一起做有损民族利益的事。他的不普通还体现在他的自我牺牲上,他的多位亲人都献身于中国革命,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悲痛啊!但毛主席没有多余的时间悲痛,他只是一次又一次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毛主席喜欢游泳和走访,他的梦想是游遍祖国的山河还想游密西西比河,但在他年青力壮时世界形势不好,他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梦想,甚至因为身份而不能随意到各国游历,他唯一去过的祖国境外就是苏联------而且是为中国的将来去的。

毛主席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与各界人民吃饭时,他会主动发烟给他们,还会劝菜,甚至在宴会过后亲自送他们上车并目送他们离开。1974年非洲领导人访华时,其妻子对毛主席行屈膝礼,毛主席热情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也还以屈膝礼;毛主席在接见尼克松的女儿女婿的时候已经体力不支,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因为腿疾无法起身,只好目送各位代表离场。在这些场景中我看到岁月催人老的无奈和感慨。主席为了人民奔波一生终也将离我们而去。

看了《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作为9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不要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跑步。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向毛主席敬礼!

材料1112班

朱志飞

20111401318

上一篇:高速收费员辞职信下一篇:告诉你如何做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