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2024-05-13

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通用9篇)

篇1: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派问作家,你愿意相信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作家想了一下,说,第一个。于是派说,那么你选择了相信上帝。

如果不是结尾令人称奇的剧情反转,这部电影将不幸沦为一部制作一流的奇观风光片,但显然,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而只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实际上这部著作是非常不适合拍成电影的。没有大的起承转合,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或者角色冲突,仅仅一个男孩和一只老虎,在一艘小小的船,除了求生之外,让人很难想象应该用什么东西填充起整个故事。因此在时空结构上,导演下足了功夫,主角和作家交谈的现在时,航海前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少年与虎的航海历险,让整个电影呈现出了三个时空序列。倒叙式的开场,漫谈式的铺垫,那些关于家庭和成长的记忆,不管是派的初恋阿楠蒂还是刚开始提到派的父亲为了教育他认识猛兽,都调整了故事的节奏,用了一匹活山羊,羊是系在笼子外面的,可是下一个镜头,羊却被拖走了。这个点显然也有别有寓意的,而主角父亲对他所传递的关于生存和动物的观念,也是故事结尾处拔高人生“遗憾”的铺垫。最后派和老虎终于飘到陆地上,不管派怎么哭,老虎终于头也不回的回到了丛林中,或许从刚开始起,真实和幻想已经分的不那么明晰了。

再有不得不提的是,画面、特效和配乐是做到极致的美轮美奂,让电影重新成为一件“艺术品”。其拍摄的手法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也不同于动画电影那般夸张,很好的依靠三维技术,把写意和写实,把浪漫和现实巧妙地杂糅的天衣无缝这些尝试,创作技巧角度的一种贡献,首先是对于大海的描绘,是那么万变风情,从暴风骤雨到平静深邃,海洋中的奇妙生物,那银光闪闪的鬼头刀,成群起拍子的飞鱼,跃起水面的鲸鲨,荧光浮动的水母海洋,整个影片对于大海的表现是认真而细致的,把大海拍的并不残酷,例如观众们会担心派与鲨鱼的一场恶战,却是匆匆几个镜头带过,而坏天气暴风雨则成了主角呐喊的理由与场所,这么看,李安无疑是敬重而热爱大海的。最后,与前面的写实相比,这个食人岛要梦幻很多。这是抒情的意象为主,那些盲动的黄鼠狼,无根的漂浮之树,树生莲花美丽的花瓣内却藏着人的牙齿,这些诗意的梦幻的情境,你可以联想到很多玄妙的东西。但是你不觉得更接近故事吗?在派站在暴风雨中向神责问之后,很可能这个岛完全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吧。由于技术效果的美妙,海上漂流的特定情景,以及动物角色本身的神奇魔力,都对故事的单调性进行了一定的弥补。其实,不论哪一个版本的故事,也不论真相为何,有多残酷,少年派在海上历尽险阻,他的起死回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所以,派强调的重点,显然不在他神奇生还的结果,而在于这个结果的形成方式。派信仰三个宗教显得如此刻意,对命运的追问如此执着,在暴风雨中如此快乐的舞蹈,这些情节,已经让影片在精神层面飘得更远。

篇2: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在近期的奥斯卡获奖作品中,更是囊括了几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大家如此大反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信息的可解读性。本文从影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本我与自我 父法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其唯美的画面,缓缓的音乐以及富有哲理的话语赢得了广大观影者的喜爱。片中的海洋,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海洋的美丽以扩大十倍的手法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一个画面都是一副视觉佳作。3D效果更是出色,感觉一切奇幻的美景就在你周围,看到夜晚静逸的海洋会让你也变的安静,看到猛虎出现,你也会忍不住闪躲,大叫。有很多人说,这是继《阿凡达》之后又一部视觉盛宴。

一、剧情简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述的是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皮辛·墨利多·派特尔(派)经历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特意前来拜访他。于是派开始讲他的故事。他成长于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整天与老虎、斑马、河马和其他异国动物为伍。他从小就接触宗教信仰,并且信仰了不同的派别。在宗教的影响下,他对动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然而当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视。在派17岁那一年,印度发生了全面性的改变,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以追求更好的生活。派不得不离开他的初恋情人。在选择移民加拿大之后,派的父母关闭动物园、收拾所有家当以及动物、搭上一艘日籍货船。在船上,他们与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发生了争执,经一位佛教徒的劝阻下,才得以平息。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船沉了,然而派却奇迹似的活了下来,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清楚的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知道该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派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惊险而血腥的险境。在派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快要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奇迹般的漂到了一座岛屿上。派本打算在此度过他的余生,但他发现这是个食人岛。惊恐的派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走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如果电影就此结束,那它就是一部对派奇幻漂流的简单表现,可事实上,李安所要讲的并非如此简单,在影片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派讲到,他住院期间,日本公司派人来调查沉船原因以及派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他们并不相信派所讲的故事,于是派讲了另一个故事:他、厨子,母亲,断了腿的水手一起上了救生艇,厨子先把水手杀了,然后由于派放走一只海龟,厨子就打了派一巴掌,母亲很生气,就与他厮打起来,并把母亲杀害,扔入海中。派为了为母亲报仇,把厨子杀死。影片最后,派问作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派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第二个故事出现后,以前的镜头就不再是随意打趣的画面,而成了富有深意的伏笔,这使整个故事融会贯通起来,打破了原本充满和谐和爱心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变成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

淋淋的故事。

二、本我与自我从表面看,李安只是在谈论信仰的建立与毁灭。可细想,其实不然。影片在最后,提出了对整个剧情真实性的质疑,那绚丽的海洋,生动的生物,惊心的斗争突然变的不再那么简单。就仿佛是一场梦。由于长期缺乏食物,饥饿频频触及着人的底线,激发着人的潜意识——兽性。所以我们可以把整部影片看做是在对人性进行的反思,是在描写一场理性与欲望的斗争。

弗洛伊德学说的无意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共同形成的一个动态结构。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只顾自己快乐,毫不顾忌现实是否允许,这也就是“本我”。“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死的本能则是以破坏为目的的攻击本能。意识遵循的则是现实原则,只让本能按照现实所允许的方式出现,即“自我”。它同“本我”相对立,因为本能冲动在人类文明社会中是不能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自我”就如一个看门人,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符合现实标准的本能

①冲动。而无意识时刻想冲破意识的防线,意识则时刻加强防范和抵制。老虎在梦中是本能和欲望,是对食物的渴望,代表着人兽性的一面,即“本我”。而派在梦中是“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他要时刻防卫着本能,同时,又有中介职能,监督“本我”的动静,适时满足一些本能的需要。而“超我”是最高层的,它是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理想型态,“超我”一方面对“自我”起监督作用,②另一方面又与“自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在影片中,派信仰的宗教,就是超我般的存在。派在影片中同时信仰着三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他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实这只是为派不断原谅自己的行为埋下了伏笔,也是他原谅自己的出口。

影片在结尾简单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显然这个故事比较接近真实,可是它也有明显的错误。第一,派说母亲是坐香蕉来的,可一大把香蕉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第二,派说厨子把母亲杀死后,扔入了海里。可在当时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厨子已经把水手吃了,怎么会放过母亲。所以第二个故事也有所隐瞒。参照第一个故事,应该是在厨子杀死母亲后,派很气愤,杀死了厨子,把他吃掉。派在吃厨子的时候也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在影片中表现为他捕到了一只大鱼,在把鱼打死后,他哭着说:毗湿奴,感谢你赐予我食物。他只是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在饥饿的逼迫下,派不得已把水手也吃掉了。面对茫茫大海,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派生的本能不断的与“自我”斗争,而“自我”在不断的为了“本我”而耗尽体力。最终,“本我”战胜了“自我”——派吃掉了自己的母亲。理性世界、信仰世界一瞬间崩塌,这是派不愿意面对的现实。

于是,派开始制造一场虚幻的梦境,来逃避良心的谴责。他将吃掉母亲的“派”幻化成一只老虎,老虎是百兽之王,以此来说明“本我”战胜“自我”的可能性。影片中的派试图战胜老虎,他学习各种方法,如以尿液来霸占领地,恐吓老虎,把老虎赶下水、为老虎捕鱼,以食物来驯服它等等。可食物并不多,捕到的鱼已经吃完,又来了一场暴风雨,在这场暴风雨中,派向上天喊道:“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此时,派的信仰已经瓦解,派也与老虎和谐相处了,束缚“本我”的链条已经被挣脱。在派和老虎都绝望的时候,他们登上了一个岛,这个岛白天美丽的不可思议,它给派和老虎提供了食物。可到了晚上,派躺在树上,摘下一朵类似莲花的植物,一点一点的剥开后,里面有一颗牙齿。莲花在影片中出现过很多次,并且都与母亲有关,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派和拉维看。另一次是派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最后叠加到了沉船等等。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派把女朋友阿南蒂离别时送给他的手链留在了岛上,这条手链代表着告别,这是派在与母亲道别,因为他即将要

吃掉她。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派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派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在离开食人岛不久后,派和老虎在墨西哥着陆了,老虎消失在了丛林中,派获得了新生。自我重新建立。

三、父法的建立

派同时信仰多个宗教,派的父亲曾经在饭桌上教导过派: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派的父亲希望派拥有自己理性的思维,甚至与父亲有冲突都没关系,只要是出于理性的。在影片开头,提到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并且母亲还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派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派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派选择了父亲的对立面,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认同,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说,这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派的人生中遇到了各种挫折和苦难,在这些痛苦的经历中,派逐渐的与母亲告别,走向了理性了。这是父法建立的一个过程。在影片的最后,派自己也成为一个父亲,肩负起一个家庭。当成为一名父亲时,表明父法的真正建立。

四、结语

《少年派》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影片,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以上是我从影视美学之精神分析学角度的浅析,如有不足之处,请予以改正。①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篇3: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李安导演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获得了一片盛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Pi深入人心。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而对于该作品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片末少年Pi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的真假, 跨文化现象和艺术特色等方面, 而很少有学者从生态批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 建立新型生态型社会的任务也被提上政府日程。生态批评是一种对环境恶化问题的关注而应运而生的文学批评潮流, 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文拟从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 的视角来解读该作品,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对现实生态问题的思考, 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自然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原文本内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扬·马特尔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本书也是近10年来出版界的大事件之一。这部小说赢得著名的曼布克奖, 并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长达1年多。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 影片讲述了一个十六岁的印度少年Pi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故事, 交织着人与自然、宗教与动物学的哲学思考……

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 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海上奇幻之旅。主人公Pi从小生活在他父亲经营的一家动物园里。动物园的特殊生活环境, 使得Pi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Pi17岁那年, 全家决定乘坐日轮移民加拿大, 与他们同船的还有他父亲想要高价出售的动物。然而在举家迁往加拿大途中, 他们遭遇了飓风海难, 日本货轮失事, 除Pi以外, 家人全部丧生。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 当然同时踏上救生艇的还有一只成年孟加拉虎。接着, 17岁的少年Pi开始了为期227天的海上漂泊, 也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他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 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 也变成了Pi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

三、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判这种文学批评模式, 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今已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学批评流派。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彻丽尔·格罗费尔蒂 (Cheryll Glotfelty) 为生态批评下的定义是: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打破了以往文学理论研究以人为中心的传统, 倡导以自然为中心, 把文学批评讨论的作家、文本与世界的关系中世界的概念由人类社会拓展到整个生态系统。格罗特费尔蒂认为生态批评的主题是自然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 生态危机是文化的副产品。批评家通过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文学研究, 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生态批评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经典作品被重新解读, 目的在于发现其中的生态意蕴和智慧。

四、对《少年派》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指出:“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 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 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 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 (Schweitzer, 1990) 影片中的Pi正是这样一个人, 即使当他父亲告诉他“别被这些事物和光景蒙骗了, 孩子们, 社会很复杂。” (Don't be deceived by these things and scenery, children, the society is very complicated.) 他也依然同情每一个所遇到的生物的遭遇, 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在他心目中, 生活中的生物, 都是他的朋友。

也许你会说, 可是Pi在海上漂流时也杀死过动物, 比如鱼。确实如此, Pi为了生存不得不杀死一些动物, 但他这样做是符合深刻生态学的。阿恩·奈斯 (Arne Naess) 所过:“深刻生态学的基本规则之一是, 每一种生命形式原则上都有生存和繁衍的权利。由于世界是由程序构成的, 我们不得不为了吃而杀生, 但在深刻生态学中有一种基本的直觉;没有足够的理由, 我们没有权利毁灭其它生物。” (Naess, 1995) 在茫茫大海中漂流, 要想生存,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首先必须满足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 , 即食物, 水等, 这也是最基本最低级的需求。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要想生存下来, 你就必须学会适应你周围的环境,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门。因此他只能以鱼为生, 这也是他仅有的生存资料。

少年Pi与孟加拉虎在漂流过程中,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 其实是人与自然的象征。船难之后, Pi被抛到太平洋里, 只身面对无头无尾的大海, 太平洋变幻莫测, 险象环生--烈日、风浪、暴雨、鳌鱼……每一样都向死亡逼近, Pi说:没有什么会比生命失去意义更令人绝望的事, 恐惧, 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 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在他束手准备沦为鬣狗餐肉的时候, 一只老虎从沉睡中醒了过来, 是这只老虎带给了他恐惧, 也激起了他求生的本能, 他生命中的第一要务就是如何在虎口下保持清醒和生命的活力, 学会与它相处, 和它共生。所以Pi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求生方案, 顽强的和自然界作斗争:他用鱼叉和鱼钩索取食物, 用用蒸馏器提取淡水。除了养活自己, Pi还要养活食量巨大的老虎理查德·帕克, 因为老虎一旦饥饿, 随时可能会袭击他。Pi这样做也是要让孟加拉虎明白, 在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上, 能够为它提供饮食的只有他, 也只有顺从他才有生存的奇迹。一开始, 孟加拉虎占据上风, Pi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尝试, 逐渐扭转了局面。孟加拉虎是少年坚持的动力, 如果没有虎的陪伴, 少年可能已经早早丧失了求生意志。如果不想葬身虎口, 就要时刻保持警觉, 努力寻求获救的机会, 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Pi失去了家人, 失去了这唯一的情感寄托, 一个人面对太平洋的恐怖, 也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便秘、演疡、和失明威胁着他, 孤独、恐惧也时常折磨着他, 但Pi从未诅咒过大自然, 他一直保持着对自然的好奇和虔诚, 与自然融合, 和谐相处。渐渐地, Pi和凶猛的理查德帕克, 和脾气反复无常的太平洋交上了朋友, 正因为有后面二者的陪伴, 主人公才被激发了勇气, 他的漂流生活才变得生动有趣。远古时代, 人类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中想要生存下去, 就要想办法和自然作斗争。人由自然脱胎而来, 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 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前行, 可以说自然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少年Pi最终与虎和谐相处在救生艇上, 便是人与自然共存的象征。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述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 1984) 李安在《少年派》中精心建构的少年Pi和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斗争情节中就体现了这种辩证关系。

五、结论

文章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从新的研究视角——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了少年Pi的形象, 同时也更深刻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伙伴关系, 相互依赖, 和谐共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使大气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 水荒逼近、沙尘暴侵袭, 再看近日报道的我国泥石流, 地震, 暴雨, 大气污染等自然灾害, 皆是因为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 因而遭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作为自然界的一员, 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 更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也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对少年Pi的生态批评解读, 可以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借鉴, 让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才能实现双赢 (win-win) 。如此, 人类才能最终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华人著名导演李安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 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文章作者希望通过生态批评理论对少年Pi与孟加拉虎斗争的解读,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关键词:《少年派》,生态批评,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1]Naess, Arne.Deep Ecology for the 21th Century:Reading on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ism[C].In George Sessions (ed.) .Boston:Shambhala, 1995:28-29.

[2]Schweitzer, Albert.Reverence for life[M].Henry Holt and Company Publishers, 1990.

[3]陈金刚, 刘文良.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J].北方论丛, 2007 (05) :48-51.

[4]陈梅.生态视野下的《老人与海》[J].语文建设, 2012 (4) :23.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 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304-305, 922.

[6]老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哪个故事是真的[J].商周刊·文化, 2012-11-26, (75) .

[7]孟宪印, 高全喜.《红字》的生态批评解读[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123-125.

[8]夏敏.从生态和谐角度浅析《老人与海》[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2 (12) :29-30.

篇4:“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打开“少年派”的网站(www.nq.org),绿色调的清新风格、图形化的设计模式,首先就予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似乎不像是传统的助学项目,没有呆滞的脸庞或期盼的眼神召唤你的眼泪与同情心,却代之以灿烂的笑颜、活泼明朗的氛围,还有充满Geek风格及梦想色彩的语言,感染着你并引发你的好奇心:在现实中,真的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吗?

此“派”当然不是电影中漂流于茫茫大海的少年,而是被送往乡村地区的一部部iPad。

“少年派”公益机构的发起人Echo认为:在城市里的孩子已经是人手一台iPad的今天,乡村的孩子最需要的也不再是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这些初级的物质资源,而是接触最新科技产品,开阔眼界,尤其是将它们切实运用到学习与探索过程中去的机会。在乡村的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大部分孩子还没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网络,更别说借助搜索引擎、电子书及各类APP应用等进行自主学习,或用“谷歌地图”、“维基百科”等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但是,Echo坚定地认为,不发达地区的孩子,其实并不比城市孩子差,如果他们也能接触到网络教育,他们同样能走得很远,并获得更多人生选择。

如今,科技的迅猛发展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少年派”的年轻发起人决心要以“科技”作为乡村教育援助的切入点。他们的计划看起来很简单:通过募捐,向乡村学校里的学生提供標准配备(包括硬件及预装软件)的iPad mini,即“少年Pad”(每台标准价格人民币2098元);同时通过招募全职的项目老师,常驻相关学校,为学生提供使用指导,并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借助iPad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目前,这个正处于初创与起步阶段的年轻公益组织,已在贵州龙额镇中心小学、云南沙河完全小学展开捐赠与教学试点。在“少年派”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完善的硬件采购与运送流程,还可以看到项目老师(包括外籍项目老师)与当地学生共同探究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结合使用方式的种种实验与有趣故事:他们正在尝试的引导与陪伴方法、所遇到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这一切都在几个年轻人的主导下,在“平等、自助”的公益与教育理念下,充满活力地、充满可能性地,蓬勃发展着。

“小而美”的公益实践

与“少年派”相似,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从成立之初(2007年),就为乡村学校与学生提供最新科技的教学工具:从前是给每间梦想中心(在每个合作学校建设一间教室,被称为“梦想中心”)提供7~8台PC电脑,并结合自主开发的“梦想课程”,将电脑与互联网应用融入到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今年,他们对“梦想中心”进行升级,将PC电脑换成两个学生共享一台的平板电脑。因为,基金会的负责人认为:未来将是触摸屏的时代,而教育正应当面向未来。

看起来,“自主学习”、“面向未来”,是这些新型助学机构的共同指向。这其中包含着对教育理念、公益理念的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为孩子们提供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提供情感上的陪伴及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此外还包含着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新科技的运用。这一切都吸引着新一代的、更为理性的公益从业者。

不过与已经拥有超过1300个合作学校、大规模标准化业务网络,主要借助乡村教师的力量推广实现其教育理念的“真爱梦想”不同,“少年派”在尝试走一条“小而美”、精而深的公益之路:派长期志愿者,扎根于一个个乡村学校,切实地将公益服务做深、做透。在他们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宣传语:“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一些小事。”

科技助学的未来发展

不过在目前“少年派”的项目方案中,还有许多可以探讨的要点,值得感兴趣的人一起来参与。譬如在硬体方面,目前“少年Pad”是用户和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直接购买iPad mini新机。考虑到城市家庭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每年都会有许多仍然很好用、但已并非最新型号的iPad多余出来,如能设计出好的回收再利用渠道,以及解决掉旧机翻新过保问题,这一块就能够为许多乡村孩子提供资源。

还有数据管理方面,虽然目前“少年派”已经在做的“少年云”平台,可以把每个孩子的学习数据、作品等,都传输到云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总结能力;同时还提供给了项目老师一个方便整理和管理学生作品的系统。但是,如果还能衍生出对每个学生的动态学习效果评价系统,将远远好过当下备受诟病的“考试-分数”系统。

当我们说到“科技助学”,除了要提供给乡村孩子接触和运用最新科技产品的机会,事实上这个概念中还包含着另一层针对公益助学从业者的全新思维:如何利用信息时代的科技与数据,为公益和教育引入更高效的方式。能否将当下大热的“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公益与教育行业,以“产品经理”的方法论进行规划与实践?——你也可以来试一试!

篇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近,有一本书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这部书叫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认为那里会带给两个儿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父亲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们也带走然后卖掉。于是,派和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登上了日本货船“齐姆楚姆号”这条死亡之船。在货船进入太平洋后的第四天遇上了风暴。除了派自己他的家人全部遇难。跟随他一起的还有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婆罗洲雌猩猩‘橙汁’,一只斑点鬣狗,一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他们在救生艇上飘荡。其中,斑马被鬣狗杀掉,鬣狗又杀了猩猩,最后老虎杀了鬣狗。派和‘理查德.帕克’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27天。最终登陆了墨西哥海岸。这部书叫惊险离奇,让我心惊肉跳的,一直为派的生命安全所担忧着,捏一把冷汗。

派说过,“我在正在太平洋里的一艘救生艇上漂流,惟一的伴侣是一头450磅重的孟加拉虎。怎么会这样?一言难尽,就别提了。现在我只想着一件事,如何对付这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

一号方案:把它推下救生艇。那有什么好处呢?老虎可是游泳健将,他会爬回船上,让我为自己的背叛付出代价。

二号方案:用6支吗啡注射器杀死他。他会乖乖让我连续注射6支吗啡?不可能。我只能用针刺他一下,而这会换来他的一虎掌。

三号方案:用所有能找得到的武器袭击他。荒唐。我又不是人猿泰山。四号方案:勒死他。一个聪明的自杀计划

五号方案:毒死他,烧死他,电死他。如何实施?用什么实施?

六号方案:发动一场消耗战。我只需顺从无情的自然规律就能得救。等他渐渐衰弱、死亡。但是,我说实话吧,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一部分的我很高兴有理查德·帕克在。一部分的的根本不杨让理查德·帕克死,因为如果他死了,我就得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加可怕的敌人。因此我有了:

七号方案:让他活着。”

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时停了下来但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这个片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没有回头来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为看了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篇6: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想,任谁看过这电影,都会被幕幕如诗似画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导演李安亦毫不吝啬地包罗了各种罕见的大自然和动物生态奇观,以及一些人类的宗教仪式和舞蹈,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夺目景观并非只是虚空的画面。当画面配合到剧情,便带领观众进入了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循环脉动,让我们体现到弱肉强食的残酷、物竞天择的无奈,也揭开了美丽的大自然实际内藏危机,太过安逸,只有死路一条。

有些人一生也不会成长,有些人则经过苦难,茁壮地长大。戏中小主角的家庭巨变,可能离观众很遥远,但那场沉船戏拍得逼真,观众很自然地在翻船的时间,投入了小主角成长的心路历程。导演又把困兽斗移师到救生艇上;人要与老虎搏斗,与上天抗衡,也不断经历生存意志的砥砺…在这等劣势中悟出的人生道理,自然丰硕。

从电影各个章节,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讯息 : 做人要充满希望;激发我们的生存欲望,除了是希望之外,也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在人生路上,每个小细节,都可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启示………但最叫我刻骨铭心的,是导演彷佛饰演了上天的角色,夺去小主角的一切,让他只剩下「生存」两个字。

当设身处地代入主角的困境,我们会等死还是求生 ? 其实这等同半杯水的道理 : 小主角看似失去所有,但只要把眼界超越人类世界和物质以外,我们可以看到无限的大自然风光,拥有的可能更多。独处可以让人感觉寂寞,但同样地给人享受宁静的机会。

这电影用了一个简单直接的求生故事,讲述了绝不简单的人生感悟,除了用眼睛去观赏之外,也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而李安导演就是有本事在大家看惯的求生桥段里创造出新鲜感,让人耳目一新。

篇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当派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得铺垫,全都不是闲笔吃肉汁饭的王柏志,不尊重信仰的约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派妈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喊地的狗血方式可要高明多了。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得残酷,而记者在犹豫了一会儿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派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而又明确的回答。

篇8:浅析少年派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寻找故事的作家和成年派作为外层叙事的显在叙事者。二者的言谈内容将派的少年生活经历、青年时期的海上漂流之旅勾勒出来。内层叙事被置于外层的叙述话语之中。这种复式叙事模式通过闪回、插叙等方 法具有了极大的时空自主性,将少年派、青年派、成年派的多重时空及复杂人物关系合成一个有机故事整体,以新的时间关系构筑起隐蔽的意义结构。

一、“上帝”的抽象:内层叙事的复调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内层叙事的表意系统由一系列对立冲突的符号和声音构成,具有指示性和象征性。[1]对名字指称的意义阐释上,具有多声部的特点。从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到音似的“小便”,再到圆周率π,其语义从“纯净的灵魂”到生理上的排泄,再到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构成了从灵魂到肉身,再到理性认知的意蕴流转,意义对立冲突而又并列共存。此外,影片中的一些意项在影片中相对独立而又互不融合,在叙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某种抽象的象征意义,成为表意的符号。如莲花于母亲是精神信仰的表征物;派的初恋女友阿南蒂,则是通过独特莲花状手势,将精神能量传达给神。派在其失却宗教信仰和价值来源,不断寻找意义之域的时候,正是阿南蒂对神的这种倾望的表达吸引了派,并唤醒了心灵深处尘封的信仰。到了派的海上漂流及漂浮岛部分,莲花化为水中的精神幻觉图景,充满神迹的光华。这些表意符号都具有各自的声部,相互叠层,具有复调特征。

影片中的人物具有观念自主性。不同的意识主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处于不断的冲突和对话中,具有复调叙事的多声部特征。[2]如一家人在餐桌谈话的争执中,父亲强调理性认知的重要性,告诉派信仰之路的探寻应该从理性开始。哥哥对派三种宗教信仰的并存嗤之以鼻。母亲坚持在理性认知领域之外,应给心灵留一席之地。派的宗教观则是最为独特的。派是天然的印度教信徒。由一个无聊的赌注闯入教堂,对上帝牺牲其子为人类受难有所触动,久久难以释怀而成为基督教信徒,并将此归结印度教毗湿奴的指引。一次偶然的伊斯兰教礼拜,阿拉伯语的词语和音调及和头碰及地面的触感给派带来了“一种晴空万里和兄弟一样的感觉”而皈依真主阿拉。这是一种超越此在时空所带来的自在感和愉悦感。如是来看,派宗教观是在遵从感性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然而,不同的声音、多元的观点交错混杂,并不存在一种主导的统一意识,共同构成充满冲突和张力的对话结构。

将这个复调式的对话结构视为一个泛文本系统,则与自中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宗教与科学冲突的这个文化语境的大文本形成“互文关系”。[3]如若说父亲、哥哥和母亲、阿南蒂关于科学理性和宗教信仰歧见的产生是对以上帝为核心的彼岸世界的消失和以理性为中心构筑世俗化社会的反应, 那么派宗教观则是在作为传统价值支撑的上帝不断祛魅化而产生的价值之域空无的结果。派将宗教从神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彼岸世界拉到此岸的存在,而成为切实可感的意义域。从少年派的三次皈依宗教的叙事行动序列来看,毗湿奴、上帝和真主阿拉是类似意项的符号,在纵轴上具有“聚合关系”。[4]聚合关系轴可以不断延伸,生成更多的变异体,即派还有将更多“上帝”置于意义域,皈依更多的宗教可能。这一点在派后来支持犹太教及其以房子和房间的个数和复数关系的比喻中得到了说明。

上述部分占了影片三分之一的时长,其在整部影片表意结构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影片在深层的叙事结构上同样存在着多声部的特点。少年派经过了皈依三种不同宗教、以目睹老虎吃掉活羊为转折、追问阿南蒂的莲花手势意义为复苏 的“信奉———毁灭———苏醒”的信仰探索历程。青年派的海上漂流部分则依靠祈祷、对话等信仰方式维系生存、以暴风雨为上帝的抛弃和漠不关心、漂浮岛重生为上帝的复归,延续着相似的“信奉———抛弃———复归”的历程,从而形成结构性的多声部平行对位关系。在影片内层叙事的文本结构来看, 这两部分共同表达了宗教探索的精神主题,具有叙事结构的复调特征。海上漂流部分中化作大鱼的毗湿奴、象征着人类理性的求生手册、生吃鱼肉而引发的灵肉冲突、内蕴着上帝神迹的暴风雨、漂浮岛上获得上帝的神启而发现的包裹着人 类牙齿的树叶莲花等,其和前一部分的意象形成映射关系,延续了理性和信仰的对立融合,共同构成内在的意义结构。在这种结构性对话之下,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抽象为同一“上帝”:一种价值意义和精神体验。

二、“上帝”的悬置:外层叙事的解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外层叙事按照作家和成年派两个显在叙事者交谈的线性时序流程进行。内层叙事则在两个叙事者话语的牵引下形成合理的故事发展逻辑。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外层叙事却解构了内层叙事所确定的意义。

在影片的结尾,派向作家讲述了在两个日本船舶公司调查员质疑下的另一个没有神、动物和漂浮岛的“可信”的海上漂流之旅:厨师吃了海员,而信奉佛教的海员则乐于以自己的死亡奉养生者。厨师杀死了母亲,抛尸大海。派杀死并吃掉了因为理亏而没有反抗的厨师。这个“可信”在纳入整个象征叙事的序列之内时,“可信”的故事就转化成为科学理性和经验实证的指称。颇具意味的是,作家在这个“可信”的故事中, 分别从动物与人的一一对应中得出“派是老虎”的结论。这就暗示了第三个更为隐蔽的海上漂流之旅:从两个严谨对等的叙事序列来看,从老虎吃了猩猩推测出派吃了母亲。这是作为外层叙事者作家所给的一种海上漂流的隐含表述。这三个版本的海上漂流故事依次呈现出宗教神性的递减和理性认知的递加,精神性的递减和肉身性的递加的变化。如此,影片的外层叙事便打破了内层叙事稳定的逻辑秩序,解构了其所确定的意义。内层叙事所精心编织出来的,由科学理性指导海上生存,由信仰支撑意义的精神漂流,此时化为一个倍受质疑的、经过润饰的“白日梦”。

派在第一重叙事中作为显在叙事者,同时是内层叙事的主要叙述对象。派身份构成了双重叙事的“同一关系”。由此, 派处于内外层叙事的关键位置,有至高无上的叙事权威性。然而,派以“发生就发生了,为什么必须意味着什么”拒绝进行意义阐释。此外,对事实真实性不置可否,蓄意保留了的话语权力,并以一句“那么这个故事是你的了”,将叙事话语权转交给了同为叙事者的作家。同时,由于外层叙事所进行的解构,派从一个“可靠的叙事者”变异成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5]不仅真相缺席,意义也产生了含混性。那个充满神性荣光、饱经考验的精神漂流之旅成为“说谎者”编织的美丽寓言,一如父亲所告诫派的:“不要被这些故事和美丽的谎言所愚弄”。

此外,派和作家从相识、吃饭、到出门散步、回家,这一线性事序得以展示,其背后必然有一个一直审视着派与作家的“隐含叙事者”,[6]也一直保持客观的“内聚焦叙事视角”。[7]“隐含叙事者”没有违规地读出作家的内心独白,也没有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派的内心世界。其以内聚焦叙事视角的严格的局限视角、置身事外的不干预叙事态度最终悬置了真相。

由于外层叙事对内层叙事进行的解构,外层权威叙事者的缺席和隐含叙事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都使内层叙事建构起来的意义结构的确定性和真实性被解构。由此,内层叙事生成的“上帝”的象征意义也随之被悬置。

三、“上帝”的生成:多元阐释的并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者在文本系统中有意留出了结构上“不定点”和意义阐释上的“空白”,[8]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9]由于外层叙事者所给出的意义不足而“召唤”不同的电影接受者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主动参与到叙事建构中来,形成多元的阐释,最终完成意义的生成,自行选择对“上帝”的理解。

影片外层叙事是自然朴素的写实风格,内层叙事却凸显了浓郁的诗化格调和写意性。内外层叙事风格的对立更使内层叙事的真实性成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作家和日本公司的调查员作为故事叙述的直接接受者,作家表示了“不可思议”, 并意味深长地将派对应为老虎。日本调查员则明确提出了质疑。然而作家在日本船舶公司的调查报告上读出的关于“勇气和耐力”的话,说明两个接受者共同作出了肯定性的选择。这就导致了否定性的叙述接受者的悄然隐退,为影片受众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篇9:《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Pi是一位少年。Pi得名于π,他的价值观也受到如无理数一般神秘力量的冲击。他在南太平洋的海面上经历了一段永生难忘的漂流生活,为了求生不得不一次次突破底线,做出令自己也难以置信的事。在这段风雨飘摇的历程中,他绝大多数时候只有一头饥肠辘辘的孟加拉虎为伴。Pi最终获救,然而曾经平稳有序的生活已然面目全非。Pi最终懂得了什么?

缘起何处

午后阳光灿烂,成年后的Pi和慕名前来拜访他的作家悠然谈起自己的童年。Pi本名Piscine Molitor Patel,他的名字源于法国的一个游泳池Piscine Molitor,而他从小就接受游泳训练,冥冥中仿佛与水十分有缘。由于Piscine的发音与“pissing (小便)”十分接近,Pi在小学时总是被同学们奚落,于是在上中学的第一天,他决定用自己的“行为艺术”来解决这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

Pi: Good morning, I am Piscine Molitor Patel, known to all as [在黑板上写下Pi] Pi. The sixteenth letter [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圆周率符号π] of the Greek alphabet (字母表), which is also used in mathematics to represent the ratio of any circle's circumference (周长) to its diameter (直径), an 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 of infinite length, usually rounded (四舍五入) to three digits (数字) as 3.14. [指着黑板上写下的Pi接着说道] Pi.

每节课点名时,Pi都要跑到讲台前发表这番演讲,直至在开学当天的最后一节数学课上表演了默写圆周率的“奇功”、成为校园里的传奇后,他才终于让同学和老师记住了这个新名字。除了父亲经营着一座动物园,Pi的童年经历和很多同龄人没什么不同,然而他在少年时代却有过一次奇特无比的经历。而这似乎也是这位作家此行的目的。

Writer: [对Pi讲述的成为校园传奇的故事笑了笑后说道] Mamaji (Pi父亲最好的朋友) tells me you're a legend among sailors, too. Out there, all alone.

Pi: Oh, I don't know even how to sail. And I wasn't alone out there. Richard Parker was with me.

Writer: Richard Parker? Mamaji, he didn't tell me everything. He just said I should look you up when I got back to Montreal.

[作家告诉Pi自己在印度一家咖啡馆里认识了Mamaji,经由介绍便慕名前来]

Pi: Well, I haven't spoken about Richard Parker in so many years. So what has Mamaji already told you?

Writer: He said you had a story that would make me believe in God.

Pi: [笑道] He would say that about a nice meal. As for God, I can only tell you my story. You'll decide for yourself what you believe.

众神的信徒

Pi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印度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生态孕育出了众多宗教共生的土壤。生长在这个环境中的Pi养成了惊人的宗教观:“Faith is a house with many rooms.”他先后皈依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对印度教的信仰来自母亲Gita和周围人们的熏陶;对基督教的信仰则源于哥哥Riva的一次恶作剧,Pi阴差阳错地闯入教堂,却在和牧师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基督教义的奥妙;不久后,受到伊斯兰教宗教仪式的感召,Pi又开始信奉真主阿拉。而Pi的父亲Santosh对Pi皈依诸多宗教的行为不予赞同。Gita和Santosh为了Pi的信仰辩论起来,而这也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辩论。

Santosh: You cannot follow three different religions at the same time, Piscine.

Pi: Why not?

Santosh: Because believing in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is the same as not believing in anything at all.

Gita: He's young, Santosh. He's still finding his way.

nlc202309021014

Santosh: And how can he find his way, if he doesn't choose a path? Listen, [看着Pi] instead of leaping from one religion to the next, why not start with reason? In a few hundred years, science has taken us far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than the religion has in ten thousand.

Gita: That is true. Your father is right. Science can teach us more about what is out there, but not what is in here [指向心的位置].

Santosh: Yeah, some eat meat; some eat vegetable. I do not expect us all to agree about everything, but I'd much rather have you believe in something I don't agree with than to accept everything blindly. And that begins with thinking rationally.

尽管父亲Santosh苦口婆心,可Pi还是坚信自己的信仰。直到不久后的一天,Pi被自家动物园饲养的一只野性十足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眼中的灵性深深吸引,相信自己已经与笼中的猛虎建立了信任,想要徒手喂它生肉,幸而被及时赶到的父亲拦下。父亲告诉他:“Animals do not think like we do. People who forget that get themselves killed. That tiger is not your friend. When you look into his eyes, you are seeing your own emotions reflected back at you. Nothing else.”为了让Pi意识到这一行为的危险性,愤怒的父亲决定给Pi上一课,他强迫Pi目睹了老虎猎杀小山羊的全部过程。这一幕在Pi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却也给Pi的信仰造成了沉重的一击。

万劫海难

时光飞逝,故事中的Pi已长成一位翩翩少年。母亲Gita有意帮助Pi进一步思考信仰问题,便送他去学习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Pi为跳印度教舞蹈的少女们击鼓,邂逅了美丽的少女Anandi。Anandi向Pi解释舞蹈中莲花手势的含义,Pi则带她“拜访”威风凛凛的孟加拉虎Richard Parker。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对彼此萌生了朦胧微妙的好感,然而初开的情窦却没能继续绽放。因为家庭与镇议会间的一些问题,Santosh决定举家迁往加拿大。Pi不愿离开熟悉的生活,无奈米已成炊。就这样,一家人和准备出售的各种动物乘坐一艘日本轮船,奔赴加拿大。

远航比Pi想象的更不愉快。信奉印度教、不可以吃荤的Gita希望船上的法国厨师能给她提供一份素餐,但傲慢无礼的厨师拒绝了她的要求,又对为妻子挺身而出的Santosh出言不逊,双方几乎大打出手,幸而一位信仰佛教的中国水手及时制止并安抚他们,事情才没有激化。然而,对于Pi来说,真正的劫难才刚刚开始。在海上航行的第四个晚上,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翻腾的海水不断滚入船舱,水手们穷其所能,却还是无法摆脱沉船的命运。夜晚悄悄起身到甲板上观望惊涛骇浪的Pi被水手们推落救生船得以逃生,而熟睡中的家人却和整艘船一起沉入了大海。Pi震惊于眼前的事实,无依无靠的他如水中浮萍,独自一人在狂躁暴怒的海面上挨到天明。

致命旅伴

风暴平息已是翌日。筋疲力尽的Pi惊愕地发现他还有几个动物相伴:一匹从大船上直接跳上救生船、后腿骨折的斑马,一条偷偷窝在船头、狡猾凶悍的鬣狗,一只和Pi关系很好、温驯聪明的猩猩。它们在海难中凭借强大的求生意志活了下来。

斑马和猩猩都与Pi相安无事,但饥饿的鬣狗不断制造事端。它先咬死了受伤的斑马,把斑马肉当成食物,又在打斗中杀死了Pi的猩猩朋友。愤怒的Pi不得不与鬣狗搏斗,孰料船上的油毡布下还隐藏着一位幸存者,只见它一跃而出,不费吹灰之力就了结了鬣狗。这位幸存者正是Pi自幼以来心目中力量的象征——充满野性、难以驯服的老虎Richard Parker。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Richard Parker虽然无意中帮助Pi消灭了贪婪的鬣狗,但它本身比鬣狗凶猛百倍,对Pi的威胁更大。Pi不得不逃到用救生圈和船桨制成的简易救生筏上,用一根绳子维持自己与救生船的联系,他不敢弃船而逃,因为在Richard Parker虎视眈眈守卫着的“势力范围”里,还有大量淡水和干粮储备。

人的求生欲是如此强烈,在经历重重浩劫和短暂的消沉之后,Pi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他一边按照船上的求生指南收集淡水、保存体力;另一边建立哨声和晕船之间的条件反射,学着威慑老虎Richard Parker,并给它珍贵的淡水,让它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不过Pi所做的一切收效甚微,Richard Parker并不是纸老虎,它依旧我行我素地霸占着救生船。随着时间流逝,老虎的温饱问题也浮出水面。

Pi: Richard Parker will be getting hungry soon. Tigers are powerful swimmers, and if he gets hungry enough, I'm afraid the little bit of water between us won't be any protection. I need to find a way to feed him. I can eat the biscuits, but God made tigers carnivores (食肉动物), so I must learn to catch fish. If I don't, I'm afraid his last meal will be a skinny vegetarian boy.

nlc202309021014

奇幻漂流

就在Pi开始学着捕鱼时,他与Richard Parker之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饥肠辘辘的孟加拉虎实在抵不住食物的诱惑,为了捕鱼跳到海中,但身躯庞大的它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回到救生船上。Pi趁机夺回了救生船。但面对水中无助的、想爬上来的老虎,他犹豫了:该用斧头杀死它,永绝后患吗?还是不计前嫌,把这头随时可能吞噬自己的猛兽救上来?或者干脆坐视不理,让它在海水里游到精疲力竭,自生自灭?在一番纠结之后,善良的Pi还是将老虎救了上来,人与虎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Pi不得不继续捕鱼去喂Richard Parker,而这对于Pi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信仰印度教、素食的Pi必须要去杀生。第一次杀鱼的经历让Pi异常痛苦。流光溢彩的荧光鱼在他的斧头猛击下渐渐褪去颜色,最终停止挣扎,一命呜呼。Pi唯有安慰自己,这是神化作鱼来拯救他。之后的漂流经历变得愈发离奇,真实与梦幻的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夜晚,他们被一群发光的浮游生物包围,一头荧光巨鲸腾空跃起,翻滚而落,打翻了Pi的小筏子,所有食物被一冲而散;翌日白天,一大群飞鱼自投罗网般地冲向Pi和Richard Parker,落满了船舱。没有食物的Pi不得不与Richard Parker争抢一条落入船舱的大鱼,也不得不开始吃荤。

Pi很快意识到,他与Richard Parker不能再“分船而治”下去。“It's time to settle this. If we're going to live together, we have to learn to communicate. Maybe Richard Parker can't be tamed. But for God's will, it can be trained.”在Pi“胡萝卜加大棒”的驯服下,Richard Parker对Pi多了一份信任和服从。Pi也承认,Richard Parker已经成为他海上漂流的精神支柱:“Without Richard Parker, I would have died by now. My fear of him keeps me alert. Tending to his needs gives my life focus.”

Richard Parker变得更通人性,它和Pi一起观望雀跃的海豚群,在Pi呼叫救生船未果、绝望之际,它也流露出善解人意的一面。Pi因为错失获救机会而变得一蹶不振,他的眼前出现了幻觉:光怪陆离的深海生物好像近在眼前,时而化作动物园里的飞禽走兽,时而化作印度教的莲花图腾,时而又化作亡母Gita和蔼的面庞。Pi沉沦在幻想中,岌岌可危。

遗憾告别

海上的日子当然不会总是风平浪静,Pi和Richard Parker又遭遇了一场大风暴。精神几近崩溃的Pi一声声怒吼着,向他信仰过的神发出诘问;Richard Parker则躲避着电闪雷鸣,显得无比脆弱。风暴过去后,伤痕累累的Pi让奄奄一息的Richard Parker枕在自己膝上,身心俱疲的他流下了绝望的泪水,准备随时迎接死亡的到来。

然而世事难料,在绝望的边缘又出现了转机。一个苍翠的岛屿突然出现在Pi的眼前,这是Pi自漂流以来在汪洋上遇到的第一方陆地。Pi小心翼翼地登陆,却发现岛上除了数以万计的猫鼬外再无旁人,参天榕树的繁茂须状根覆盖了整个岛屿,岛中心还有一个又一个的淡水湖。这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然而Pi很快又发现:岛上的植物很危险,淡水湖更是会在夜晚海水涌入的时候变为盛满酸液的大缸,融掉安歇于此、斗志尽失的芸芸众生——这是一座食肉岛。

怀着复杂的情绪,Pi离开了这里,带着Richard Parker重新起航。他深刻地领悟到:“Even when God seemed to have abandoned me, he was watching. Even when he seemed indifferent to my suffering, he was watching. And when I was beyond all hope of saving, he gave me rest and gave me a sign to continue my journey.”

Pi和Richard Parker在海上漂流了两百多天后饿得奄奄一息,最终漂到了墨西哥湾的温暖海岸上。Pi一头栽倒在沙滩上,而一直以来陪伴他的、激起他求生欲的老虎Richard Parker却头也不回地走入丛林,消失在他的眼前。那一刻,Pi号啕大哭,只因Richard Parker就这样随意地离开了他,让他无法和经历的一切好好告别。“I suppose in the end the whole of life become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always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就像当年获救后,日本船舶公司派出的事故责任调查人员无法相信少年Pi的经历一样,听完成年Pi讲述的作家也哑口无言。他们都需要一个听上去更接近“真相”的故事,没有奇迹、幻觉和动物的故事。于是,Pi又讲了另一个版本,一个无比残酷却又异常合理的故事。

逃过海难坐上救生船的不是四只动物而是四个人:善良的佛教徒水手、阴险的法国厨师、Pi的母亲Gita和Pi自己。水手在跳上船时摔断了腿,厨师认为他是累赘,于是残忍地杀死了他,还把他的肉做成鱼饵。之后厨师又因为Pi抓不住海龟而对其痛打一番,愤怒的Gita与厨师争执起来,熟料怀恨在心的厨师竟对Gita痛下杀手。Pi因此深受刺激,愤怒之下杀了厨师。他独自一人漂流,最后被冲到了墨西哥湾的海岸上,成为海难唯一的幸存者。

头脑敏锐的作家立刻发现了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斑马就是水手,鬣狗是厨师,猩猩则是Gita,至于Richard Parker,也许就是Pi的另一面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无疑是个内涵丰富的故事,关乎生命,关乎宗教,关乎信仰,关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抛开所有复杂艰涩的哲理,Pi想探讨的道理或许可以概括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上:人性复杂,带着神性光辉的超我、平凡的自我和兽性未泯的本我能否和平共处?或许就像英国诗人Siegfried Sasson不朽的名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所表达的,这种人格中与生俱来的对峙制造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却也让生命更丰富、更厚重、更调和。当作家得知Pi如今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娶妻生子,尽享家庭温情时,他松了一口气。相信观众看到此处亦是如此。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欣慰,因为我们对于Pi的那份喜悦、那种悲伤、那满心的愤怒和深深的自省都感同身受。我们也会颠覆自己的信仰,也会在绝望中找到新的希望,也会犯下过错,也会虔诚地忏悔……因为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上一篇:昆明教师学时管理平台下一篇:全国卷高考作文素材题目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