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2024-06-07

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共8篇)

篇1: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是一个农业大县,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好农民的家园,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药、茶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的成果,以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以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开发以柑桔、木瓜为主的林果业,不断提升以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择优发展以优质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围绕市场发展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构建鄂西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托资源建龙头,抓紧建设一批以木瓜、柑桔、蚕沙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二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壮大郧特粉丝厂、肉联厂、白羽乌鸡公司等一批“老”字号的龙头企业;三是优化环境引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发展;四是转化体制变龙头,引导和支持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利用生态提升农业**较之发达县市相比较,县内工业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着力打造秦巴绿色屏障,不断发展生态型区域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村镇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栏)、“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园净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以“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营销”为主的“三绿”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龙之故乡、神奇郧阳为品牌,抓紧恐龙时空隧道、恐龙模型和恐龙科普、恐龙展馆的立项和建设;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境内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国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满足人们节假日到近效休闲、娱乐、体验生活、采摘食用品的需要。

依靠科技改造农业依靠科技,才能不断改变农民传统的手工插秧、鸡鸭散养、人畜混居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力争通过3-5年的教育培训,使全县每户达到一个科技明白人,每村至少涌现5-10个专业大户,每组至少有5户科技示范户。同时,要根据**的产业布局,科学确定科技成果的推广内容。二要注重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引导作用。近年来,**县直单位在柳陂等乡镇建立了花卉、苗木示范园,优质蔬菜示范园,高产油菜示范园,优质水果示范园,中药材示范园,使农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在全县选择3-4个条件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积极推进农业优质化。打好“郧阳调水源头”、“汉江”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域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篇2: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要求,县委在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确立了争创省级党建先进县的目标。

为确保以“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农村党支部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围绕县委“一三三”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通过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活动内涵,提升创建标准,强化创建措施,健全创建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建整体水平,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富裕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建活动必须围绕县委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展开,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稳定”为着力点,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结合实际、分类指导。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联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开展创建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工作标准和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丰富创建内涵,探索创建形式,强化推进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使整个创建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3、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根据省、市委的目标要求,县委、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都要对照标准,明确职责,稳步实施,扎实推进。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乡镇站所要根据各自职能,把积极开展基层满意的涉农部门和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创建活动,同创建党建先进县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紧扣、整体提高的运行机制。

4、求真务实,整体推进。要以扎实的作风,深入细致地开展创建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确保创建活动的健康发展,从整体上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目标要求

创建活动的目标要求是:

1、组织坚强有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健全,设置合理,隶属关系明确,各项制度配套落实,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党员作用突出。广大党员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理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牢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3、工作得到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4、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党建工作体现群众意愿,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和发展,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五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人:

6、县政法委:负责健全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和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入推进县乡村平安创建活动,全面开展矛盾排查调解年活动,近三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位于全市前三分之一,未发生严重涉农案件。

责任人:

7、县文明办: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 、“文明和谐村组”、“文明和谐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和谐创建活动;近三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位于全市前三分之一以内。

责任人:

8、县民政局: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一事一议”、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圆满组织实施村委换届工作。

责任人:

9、县安监局:近三年无重大采矿事故(矿难)发生。

责任人:

10、县环保局:近三年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未收到上级环保部门“区域限批”,能够较好地解决群体性环境污染上访案件。

责任人:

11、县信访局:能够及时妥善处理县乡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没有到省级以上机关集体上访事件。

责任人:

12、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积极开展争创计划生育“三无”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年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符合政策生育率控制在规定的指标以内。

责任人:

13、县新闻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做好全县创建党建先进县的宣传报导工作,利用广播电视和周刊开辟专栏,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创建氛围,加大外宣力度。

责任人:

14、团县委:健全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做好共青团员“推优”工作。

责任人:

15、县妇联:健全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使基层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重视做好妇女培训教育工作,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做好妇女“推优”工作。

责任人:

篇3: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体系是指一切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动的总称。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正常金融需求,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长久以来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阻碍因素。近几年,在中央、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政府和银行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使得江苏农村金融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工程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建设农村金融体系,从而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省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早日实现。

一、江苏省农村金融支持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江苏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也同时创下三项全国第一,分别是:在全国第一家出台了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16项财政奖补政策;农村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存款2012年余额为25 716.03亿元,比2011年略有增加,贷款余额为20 012.86亿元,比2011年略有下降。截至2012年末,江苏全省62家农村信用社法人单位中,其中改制成功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达到5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仅剩4家,各类营业网点2 956家,从业人员41 129名,这标志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和公司治理迈上新台阶。1

江苏省农村目前有70多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和信用社等,其中农商行是全国最多的一个省。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最早在2008年3月,经省银监局批准同意,江苏首家村镇银行———江苏沭阳东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该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及贴现等业务,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六年来江苏省村镇银行越建越多,如2012年成立的江苏东台稠州村镇银行、江苏省南通如皋包商村镇银行等,2013年成立的常州新北中成村镇银行、江苏上银村镇银行等注册资金在2 000万元。如此多的村镇银行的建立为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资途径,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江苏省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

虽然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成立了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数量上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各家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在本区其他地方设立的服务网点普遍较少。同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经营网点,仅使其网点设立在城镇,而交通状况一般的农村地区只有基本的农商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

(二)农村金融机构惜贷,农民惜借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由于农户自身的风险特点,如其收入来源主要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进而还贷资金来源就凸显出不稳定。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贷款风险考虑便会严格审核贷款,在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中更倾向于后者。而对于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贷款,农村金融机构往往也考虑到其回收资金缺乏保障而不愿放款。另一方面,农户往往由于自身经济实力问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并且农村经济中历来存在的民间借贷要便捷得多,这就使得农户为了方便快速地获得所需资金而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虽然这一现象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得到重视,政府出台了相应措施鼓励银行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但还未能在全省农村区域普遍覆盖。

(三)农村金融工具缺乏创新

无论是农商行还是村镇银行在提供以上产品时都存在同质性,没有针对农户的不同特点开发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产品。这种同质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金融机构缺乏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成本较高而不愿进行;二是农户对金融产品的认识具有习惯性,不太容易接受新的金融产品,这也使得一家金融机构在推广新的金融工具时面临诸多困难,进而打消创新金融工具的积极性。

(四)农村金融活动区域性差异明显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存在较显著差异,通常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区域,而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依赖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三个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有差异,进而其需要配套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相比较而言,苏中和苏北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而这又会影响其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如何进一步消除农村金融活动区域性差异也是农村金融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设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一)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

中国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定位,竭诚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升级。同时央行应该增加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促进信贷资金更多的流向农村。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应该给予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等。比如在一定限额内增加农村政策性贷款投入,实施城乡差别贷款利率政策等。这样可以使农村的个人和企业负担较低的融资成本。

(二)积极培育农村商业银行、勇于鼓励村镇银行

目前农村进驻的银行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各类合作商业银行,但总体来说机构类型还是过于单一,因此应该积极培育农村商业银行更多的网点。同时应该鼓励村镇银行的建设,这样能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目前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民丰银行)前身为宿迁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宿迁市区唯一一家独立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现有网点42家遍布城乡。2011年,民丰银行在省联社、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银监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各项业务均保持较快发展,同时实现了跨区域经营的重大突破,相继在江苏、山东、安徽等地筹建9家村镇银行,并有8家正式对外营业,成为宿迁市首家对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筹建速度与数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可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能很好地为农村金融服务。

(三)金融工具创新

目前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吸引农户应该大力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农村经济季节性比较明显,银行无论在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时都应该考虑到这点,创新短期金融工具。除了传统的农业贷款需求,农村农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增加了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分别结合这些需求特点进行产品开发。另外农民对保险的看法发生改变,逐渐接受保险对其的保障功能,因此农村保险机构可以适当的开发针对农户的险种。

(四)尝试省内龙头企业注资银行

目前江苏省内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具有产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显著以及较强的经济实力等特点,如雨润集团、南京远望富硒以及徐州大蒜产业集群等等。当地政府在发放贷款方面以这些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充分满足其贷款融资需求,支持其重点建设项目。为了解决农村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江苏省内农村可以尝试龙头企业作为民营资本注资村镇银行,因为他们更能了解农村企业的困难以及对行业发展有更好的预测,因而能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更好地控制风险。

(五)注重区域金融发展平衡

鉴于苏南苏中苏北金融发展差异大的现状,首先政府应该在苏北地区执行更加优惠的农村金融政策,比如对某些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的商业银行给予财政鼓励等,对愿意到银行贷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这样在供需两方面的措施能更好地促进地方金融平台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其次应鼓励苏南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苏中苏北地区相关机构甚至是在苏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以其经验带动苏中尤其苏北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其实这一点江苏已有银行这样操作,早在2009年张家港农商行宿豫支行就正式开业,直到2011年末,苏南农村银行已经在苏北市场设立了近50家异地支行。在已有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内应该大力推荐这种资源互相流动的方式,进而促进南北共同发展。

摘要:江苏省确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工程的进程与相对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江苏省金融体系存在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少、金融工具单一以及地区金融发展失衡等缺点,因此通过分析对其提出相应对策并以期望对江苏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最终促进江苏省早日实现全面的农业现代化。

篇4: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电子商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63-03

信息化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每个行业及领域都汇聚了大数据,它为“三农”问题提供了各种数据和权威参考。使用好以及管理好大数据,能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现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建议。会议中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共享。

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外关于大数据的话题和研究如火如荼,数据被认为是一种抢占市场先机的战略资源,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宝藏。据云计算带来的计算能力革命,针对大数据资源的处理挖掘和分析,找到这些数据相对应的人群,再将这些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分析、总结,并以此展开个性化的服务逐步成为可能。农业数据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构成,数据量大,涵盖领域广、数据类型多,属于典型的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目标内容广泛,个性化需求强烈,将大数据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不仅可为农业和农村新型服务带来革命性进展,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整体进步。大数据的概念已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有学者提出搭建一个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的设想,但对农业大数据资源的处理挖掘和分析技术还不多见。农业信息服务要主动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必须着力克服目前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实现和发展新型农业与农村电子商务,逐渐形成农业大数据体现数据价值的重要途径。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农业电子商务对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影响重大,是信息时代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渠道,也是利用数据直接调节生产、消费的重要平台,是当今农业大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

一、农业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农业信息服务应主动跟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机会,把重点放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业数据的重要途径反映数据价值逐渐形成,从地区位置上看,要以国内数据为核心,以国际农业数据作为参考,这不仅包括在国家重要数据,还包含省级市级提供具体区域研究。从专业角度看,应该实施有效步骤,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一个专业的数据资源,其次应循序渐进地规划数据资源。如市场需求的猪、牛、鸡、鸭等动态数据,每年农业研究活动都有大量数据集成,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对现代农业发展极为重要。

二、 农业大数据力助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对人类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元素。另一方面,农业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做好了基础铺垫。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之一,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营模式,调动生产积极性是发展农业的基本,因此,农业生产中我们必须注意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据的采集、数据挖掘、数据的统计,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变化,方便预测或者调整农业生产、资金投放、技术改进等。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指导,收获与预期误差比较大;使用农业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避免数据的丢失现象,分析所有的数据,可以大大提高预测精准度,在农业生产中做出及时的响应,可以为选育新品种、化肥的使用现状、收获的成长提供信息。

三、农业大数据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应用于某些领域,但人们对于农业数据仍存在着错误的理解。首先,大数据有过度炒作的嫌疑,许多人还认为大数据只是海量存储,是获取更多信息的平台,缺乏核心价值。其次,一些人过分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认为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将被大数据取代。这两种极端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大数据的存在和发展是信息进步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用其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大数据概念、技术、方法尚不成熟,大数据预测结果并非准确无误,只是依靠算法和过程提供可能性,更多的还需要人来指导。

四、我国农村发展电子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有6.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6.3%。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但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 农村地区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字,截至 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8.6%,规模达1.77 亿,相比2012年增长 2101万人。不过我国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相比城镇居民的62%有不小的差距,这也预示着其未来成长空间很大。

在淘宝发布农村淘宝全国各省TOP10排行榜中,广西购买量排名前十的土豪村都在南宁市横县。据悉,今年7月21日,横县与阿里巴巴签订了农村电子合作协议,成为全区首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

农村淘宝全区TOP10排名:

1.校椅镇校椅街,2.陶圩镇陶圩街,3.六景镇八联村,4.云表镇蓬塘村,5.六景镇良圻农场,6.校椅镇东圩街,7.校椅镇横塘村,8云表镇宿龙村,9.平马镇苏光村,10.校椅镇六凤村。

五、广西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三农,让广大农民成为受益者。如今,广西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电子商务没有引起县(区)政府的足够重视

农村电子商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乡镇基层政府缺乏专业知识技术人员,硬件设施差,电脑数量少,利用率低,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人员严重不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二)市辖县(区)缺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政府、平台、网商、供应商、服务商五个主体组成部分需求网状交织在一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保障。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而广西许多市县(区)缺少这样的平台,无法发挥公共服务中心的作用;无法挖掘地方特色产品,提供平台对接与进行营销推广;无法培育、支撑、服务县(区)电商发展。

(三)农村电子商务缺乏完整、畅通的物流渠道

很多地区的物流配送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农村市场的配送范围却很有限。除了中国邮政外,顺丰、圆通等主要的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最多只能设到乡镇,并且乡镇的网点布局也并不全面,有些乡镇都没有网点。尽管有的配送范围能够到乡镇,但仅提供自寄自取服务。由于缺乏完整、畅通的物流渠道和电商的介入,农民即使有电子商务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更谈不上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了。

(四)农村缺乏素质高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

农村电子商务人员普遍没有受到职业培训,对于商品收集和传播信息、社会的反馈缺乏了解,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农民会使用计算机还比较少,农民使用的物流配送方式落后,冷冻与保鲜的方式落后也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

六、农村信息化发展探讨

(一)要建立农业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农业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可以通过政府服务外包的方式,以招标形式来建设农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农业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应具备如下信息:

1.三农政策信息、扶贫信息,包括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扶贫地区的各种扶贫、惠民政策,文件及扶贫措施。让贫困群众及时了解,灵活运用有效政策,提高贫困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贫困地区的详细信息,包括家庭人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家庭财产,致贫原因等信息,要保证贫困信息的透明公开。帮扶责任人信息,包括帮扶措施方式、责任、脱贫进展情况等扶贫单位或引导考评信息。农村产业开发信息,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推广信息,如各市县地方特色产业,农化各产品发展信息,流通信息,农家乐旅游开发项目。

2.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即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等信息。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形成一批有质量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养殖大镇,形成一村一品,引导农民的“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盟。农村金融扶贫信息,要主动发挥区域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进行金融扶贫工作。如广西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借助金融扶贫数据平台,推进扶贫工作,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学习推广借鉴。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包括安居工程、生态移民、道路修建等信息。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包括社会力量对口帮扶、跟踪帮扶、农业保险、农村信用、农贷担保等服务信息。农村教育扶贫信息,包括扶贫家庭学生资助、技能培训、就业培训信息,提升贫困户的就业功能。

(二)政府要做好实地研究,制订发展计划

电子商务要在农村地区发展,政府必须做好发展的计划和融资政策,利用国家相关发展政策对农村进行适当的电子商务设施建设,并同企业联系沟通,让企业能参与其中。此外,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倾听农民的意见和观点制定发展规划。

(三)加强知识教育,进行分批发展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独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农村电子信息的宣传,使一部分人先主动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这部分人学会利用电子平台后可以带动其他人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让他们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改善农村电子商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农村正一点一点地走上发展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为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发展排除困难。

[ 参 考 文 献 ]

[1] 涂兰敬.专家观点:“大数据”与“海量数据”的区别[J].网络与信息,2011(12).

[2] 白云川.迎接大数据时代[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12).

[3] 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

[4] 韩蕊.淘金大数据 业务创新才能赢[J].互联网周刊,2013(11).

[5] 王爱萱.新农村视角的农业电子商务风险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6] 徐先海.湖南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7] 马存.广西农业产业化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8] 刘鹛.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现状与服务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9] 石鲁达.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10] 王珏辉.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篇5: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更好服务“三农”,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市科协、市科技局、市通信分公司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全市农村科技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意见》(哈科协字[2005]82号)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筹建木兰县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

服务网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1号文件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拓宽农民信息渠道,使农民准好范文版权所有确、及时地了解掌握农业科技和经济信息,更好地进行农业投资、生产和农副产品销售。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要目的,以“合理布局、总量控制、市场运营、部门监督”为原则,建立上下贯通、方便快捷的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全县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工作内容和形式

1、主要职能。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的主要职能是:在具备条件的村(屯)设立一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点,冠名为xxx村(屯)农业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负责为广大农民免费上网查询农副产品价格信息和种养殖业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公布。

2、经营方式。各村(屯)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坚持投资多元化。鼓励村集体、企业、个人(优先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等各类主体进行投资,投资者有偿服务、自负盈亏。费用标准以现行网吧服务收费标准为高限,结合各村(屯)居民实际消费能力自行确定。

3、网点标准。服务点必须达到“五个一”,即有一间房子;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一条电话专线;有1名工作人员;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每个信息服务点网络终端设备(电脑)以3-5台为宜。不能超过5台,服务场所要符合消防安全标准。

4、审批程序。由个人申请,经乡镇政府同意后,报县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办公室,由县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办公室负责对服务点进行审批(办公室成员由公安、消防、文化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县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办公室为经营者发放“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标志牌,作为经营许可,其它单位可不办其它手续。由于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虽为市场化运营,但为“三农”服务是其主要目的,所以在对网点的审批方面,一方面要严格审批程序和审批标准,一方面免收相关的费用。

5、组织管理。除常规的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进行监管外,在县科协设立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站,负责对村(屯)服务点的日常管理。

三、工作要求好范文版权所有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是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代表着农村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工作中,各部门要把握趋势,从大局出发,切实改变个别职能部门把信息点看成黑网吧的错误观念,要从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角度出发,积极加以扶持,保证这一惠民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2、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支持与配合,形成党政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负责制。县科技局负责做好布局规划、网点发展、审批和日常管理,同时在县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和部署下,履行工作职责,协调工商、文化、消防和公安等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县科协负责搜集、整理、发布涉农科技、经济信息,搞好科普宣传,培训信息员。通信公司负责线路的辅设与宽带终端设备的安装、维护和调试。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和技术支撑,在对信息员培训时,负责提供场所和授课教师。

3、热情扶持,严格管理。

积极扶持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同时也要严格管理,使其规范运营。由县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信息点管理制度(经营者必须杜绝未成年人参与及黄、赌、毒出现),保留对站点的监督检查和关停取缔的权限。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木兰县农村科技和经济信息网络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__________

篇6: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工作方法,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户参保率,逐步建立起常态化的、持续长效的农业保险保护制度;稳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将能源与生态相结合,生产与生活相结合,不断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力争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2010完成4.5万亩水稻、3万亩油菜、1100头能繁母猪保险任务;建设2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县级沼气服务中心1个。

三、主要内容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

1、试点品种。选择种植面广、对促进“三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宗农作物和饲养量大、对保障人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的养殖品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10年试点品种为:水稻、油菜、能繁母猪。

2、保险责任。种植业保险责任为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养殖业保险责任为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强制捕杀所导致的投保个体直接死亡。

3、保险金额和费率。补贴险种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确定保障水平。其中:种植业保险金额按保险标的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机耕和地膜成本等直接物化成本确定;养殖业保险金额为投保个体的生理价值(包括购买成本和饲养成本)。

4、保险模式。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模式,经营风险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担。养殖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自营”模式,保险经办机构在政府保费补贴政策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5、保险范围和经办机构。保险范围为大圩镇、淝河镇、义城街道、烟墩街道、骆岗街道、望湖街道、常青街道,经办机构为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6、保费补贴与资金管理。鉴于我区实际,近几年区级和农户所承担的保费都统一由区财政交纳(能繁母猪保险自筹部分除外),今年将继续按原方式进行。区财政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农业保险经费的管理,按照“专户储存、单独核算、封闭运作、财政监督”的管理办法,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划转手续;建立种植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积极运用再保险等手段,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7、保险赔付责任。发生灾害赔付时,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规定保险金额,及时足额赔付。发生超赔时,以镇街为单位核算,由镇街与保险经办机构自行确定赔付责任。如镇街发生整体绝收,专题报区政府研究。

(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

2010年,在大圩镇圩西村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2个,县级沼气服务中心1个(设在区能源办)。每个村级沼气服务网点至少配备1名技术服务人员,负责300~500户沼气池的维护维修、沼液沼渣进出料、综合利用和安全使用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应按照自主经营、自主服务、自负盈亏的原则,依托区农能源办,配备沼气技术巡回服务多媒体车、大功率远程进出料车、应急处理专用摩托车、培训和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场地及工具、维修工具盒检测仪器、“一站式”服务业务用房。

四、实施步骤

(一)成立组织(2010年3月1日~ 3 月31日)

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区农委、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区民政局、国元农业保险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及农村沼气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方案,领导、组织和协调各项民生工程工作,落实相关惠农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具体负责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日常工作。各街镇也要成立民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具体负责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人员名单报至区农委办公室。

(二)宣传发动(2010年4月1日~4月10日)

召开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动员大会,进行广泛动员和具体部署。各街镇、区直相关部门和国元保检机构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农民参保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组织实施(2010年4月—10月)

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以农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制定分户清单,确定投保品种和面积,统一办理参保手续。要求种植业保险工作10月20日前完成,养殖业保险工作11月30日结束。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方面:8月底前要完成网点建设场所的确认、网点设备的招投标以及网点服务人员的落实,并开始试运营。

(四)考核验收(2010年11月—12月)

区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将在8月底到各街镇检查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抽查农户参保手续和计保面积是否符实,沼气建设工程项目是否按规范进行,项目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以及随机了解一些农民对国家民生工程政策的认识,并根据实际检查结果,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进一步强化部门沟通,确保全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分工协作,共同做好民生工程的宣传工作。针对城市和农村不同受益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宣传活动,努力让各项民生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民生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群众知晓度、满意度与支持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街镇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制定民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在资金管理上,区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民生项目资金投入,实行专户管理。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做到政策公开、程序规范、支付到人、互惠到民;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要严格国家发改委的投资标准,完善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项目实施规范化、标准化,资金管理严格化,不得有任何截留、挪用现象。

篇7: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畜牧)局,万州区、南川区、梁平县、忠县水利(水利农机、水务)局,潼南县蔬菜办,忠县果业局,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07]16号),就全市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履行好农业部门职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领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客观分析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在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指引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2006年,在遭受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劳务经济呈现积极变化,“百万工程”效果更加显现,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基础条件有新改善,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物资装备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因此,对当前的形势要有科学把握,对肩负的责任要有清醒认识,对存在的困难要有足够估计,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既好又快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二)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的科学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是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由之路,是“打好库区牌、直辖牌”的重要内容,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占有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围绕总体部署,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

(三)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三百工程”,努力强化“四大支撑”,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扎实办好十件实事,着力培育“三种型态”的现代农业,参与服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目标。2007年,计划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50万亩,粮食产量恢复到1150万吨以上;蔬菜、水产品、水果、茶叶等适销对路大宗农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肉类总产量增长4%、达到183万吨,生猪出栏2050万头;水果总产量156万吨,其中柑橘产量11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5万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4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关系农业发展的各项基础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实施原则。坚持城乡统筹,抓住我市构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直辖市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突出“千百工程”重点区域,从参与1小时经济圈建设抓起,促进资源流向农村、农民进入城市;坚持扬长避短,注重劳务经济和特色产业培育,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注重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坚持政策、科技、基础和人才四大支撑,健全政策落实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夯实农业基础,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坚持机制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农民受益,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三、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同模式

(六)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包括1小时经济圈内与主城区紧密相联的农业区县。重点依托大城市带动功能,科学配置、利用、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发展会展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精准农业和超市农业,努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农产品档次,力争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

(七)发展特色型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三峡库区各区县。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山、水”优势,突出抓好劳务经济;在确保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培植优质柑橘、优势畜牧业、生态渔业、特色蔬菜、优质粮油等产业,构建劳务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努力将库区柑橘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柑橘第一品牌。

(八)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主要包括渝东南地区各区县。重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创建山区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品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建成全市的绿色家园和生态屏障。

四、突出劳务经济,畅通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九)坚持四项原则。深入贯彻“劳务经济是第一经济”的战略思想,把农村劳务开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顺应农村劳务产业发展态势,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以中长期技能培训为重点,务工增收与“转人转户”相结合、以稳定就业为重点,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以三峡库区转移输出为重点的原则,全年开展示范性培训20万人、新增转移就业40万人,确保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增加140元。

(十)开展四大行动。开展培训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力争中长期培训比重超过50%、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全部参加技能培训;落实库区移民、农村贫困特困家庭、城市低保户子女、复员退伍军人、大龄孤儿等“五类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扶持政策。开展“两转”落实推进行动,办好劳务对洽会,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新疆等劳务输出基地及企业的对接工作,培训2000名摘棉劳务经纪人,推进优秀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普查农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户,推进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转移就业。开展城乡和谐促进行动,推广对农民工善待好、教育好、组织好、管理好的“四好经验”,开展为促进农民稳定转移输出包括土地耕种、子女上学、老人供养等农村改革试点。开展农村劳务体系构建行动,促进农村劳务信息服务“三网联动”,建立从市、县到乡镇、村社的劳务开发工作体系。

(十一)实现六个突破。在农民进城落户转变为市民上取得突破,全年实现5万名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变市民。在促进农村“零转移”家庭就业上取得突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零转移”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任务,年底前完成全市总任务的25%以上。在创新季节性务工组织发动、利益连接、财政补贴、经纪人培训运作机制上取得突破。在落实“五类学生”资助政策上取得突破,年内实现“五类学生”资助全覆盖,享受政策的“五类学生”户口转移率达100%。在壮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上取得突破,重点培育1个核心基地、10个示范基地和100个区域性重点基地。完善政策,在建立农民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上取得突破。

五、培育特色产业,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十二)恢复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抓好科技入户、“三农”培训和高产示范等重大活动,完善主导品种推荐、粮油直补和粮食生产考核等制度,加强生产资金落实、国家级项目争取、科技兴粮及恢复发展宣传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小麦、油菜的“双补”政策,做好国家对粮食生产试点省市的良种补贴试点准备工作。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计划水稻、甘薯示范推广50万亩。推进免耕栽培技术,其中,小春生产推广200万亩,大春生产示范100万亩、带动100万亩以上;推广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实施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力争粮食作物病虫害产量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推广无盘抛秧技术50万亩,增窝增苗技术100万亩。打造水稻、甘薯、马铃薯、油菜四大产业,建立超级稻商品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中稻再生稻基地150万亩和高产、高淀粉甘薯原料基地50万亩。

(十三)做大做强柑橘产业。实施瞄准两个市场、建成三大基地、做强四大龙头的“234”发展战略。坚持加工与鲜销、内销与出口两个市场相结合,建设以江津为中心的晚熟柑橘鲜销基地、以长寿至万州沿线的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以奉节为中心的脐橙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汇源集团、三建集团、恒河果业及博富文公司四大龙头企业,全力打造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优势产业带,将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逐步做成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启动实施三峡库区柑橘非疫区建设,落实柑橘种苗补贴政策,重点打造重庆库区柑橘优势产业带。推进百万吨优质柑橘产业化工程建设,新发展高标准柑橘果园7.5万亩。继续实施柑橘“百千万”技术培训计划,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万人次。推广柑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营养诊断、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提高柑橘产业的科技含量。

(十四)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大力发展健康畜牧养殖业,以祖代种畜禽场恢复为重点,加强良繁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养殖方式转变,加强饲料安全监管;开展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试点工作,逐步规范养殖行为。大力发展健康名优水产品养殖业,加强名特优新品种原良种基地和苗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推广优良品种;完成市引育中心和1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创建3个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检疫水产品4万吨以上;抓好酉阳大鲵、北碚胭脂鱼、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建设,落实“禁渔”及渔业许可制度,开展保护青蛙、打击非法捕捞作业、清理整顿江河网箱养鱼行动,创建1个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

(十五)积极培育特色蔬菜。突出无公害蔬菜和特色蔬菜重点,深化结构调整,扩大种植面积,千方百计增加菜农收入。实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完善基地规划布局,指导和扶持建设一批骨干叶菜、库区蔬菜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蔬菜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强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落实无公害蔬菜生产直补工作。发展以榨菜、加工型辣椒、魔芋等为重点的特色蔬菜,支持集中育苗、新技术应用、新品种引进示范,提升蔬菜生产水平和档次。

(十六)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立足不同的自然和人文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作用。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按照科学规划、综合利用、保护生态、农民增收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指导城郊地区重点发展花卉产业、风景名胜区打造旅游度假农业、巴南区“百里生态长廊”集中连片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提供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养体验、农业科普和传统教育等多种服务,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六、促进科技进步,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十七)深入开展“三农培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由市和区县两个层面组织,以村为单位,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知识培训,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以富裕农民、减少农民为目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抓好目前具备转移条件的农民和已转移农民的培训工作,重视新生劳动力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向职业教育并轨。坚持以乡镇为主的方针和片区培训的方式,加强以优化服务为根本的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对现有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建立农技人员到农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鼓励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创办示范园区,增强基层农技人员服务农业、带领农民的本领。

(十八)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以重庆农科城、西部畜科城、中国柑橘城为主体,着力构建重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攻关,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无公害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技术攻关,抓好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攻关,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主导品种,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重庆在“全国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零的突破。提高优良品种和重大技术引进的水平,坚持引进、消化、吸取、创新相结合,不断增强农业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

(十九)大力促进科技入户。以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探索和推行农科教企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农业专家与农民“手把手”行动,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三进村”,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结合全市“千百工程”布局,新建75个村级农民科技书屋,实现100个示范村全覆盖的目标。

(二十)积极推广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探索推广“猪—沼—果”等模式。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完成重点区域农业野生植物普查,强化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示范区管理,加强以紫茎泽兰和福寿螺为主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强化重庆库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和农产品市场质量监测工作。

七、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二十一)切实加强耕地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开展耕地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加强耕地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农民以地养地,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正确处理粮经比例关系,提高粮食生产复种指数,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为促进粮食生产奠定基础。深入开展新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试点。以生产发展为目标,配合财政部门继续推进村社便道试点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十二)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推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力争全年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1万户。加快“三沼”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家园示范户和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参与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完善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加强沼气池建管技术培训与指导,延伸县级服务网络,发展进村入户的服务站点。重视项目村技工培养,使之成为一线服务的主体。探索农村沼气服务管理体制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建管分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十三)有序提高疫病防控能力。深入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开展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落实强制免疫、产地屠宰检疫、疫情监测预警、消毒、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疫情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强违禁药品查处和兽药市场专项整治,力争不出现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按照市政府关于综合建站的统一规划,配合建设基层综合检查站。指导区县建立和实施相对完善的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动物诊疗机构和兽医从业人员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认可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二十四)切实加强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基层农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项资金,按照“有房屋、有设备、有人员、有经费、有基地、有效益”的标准,扶持一批乡镇公益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兼顾示范作用和经济效益,扶持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对本专业毕业的基层农技和农经人员实施短期继续教育5300人次,对非本专业毕业的基层人员实施中专学历教育700人。加强对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考核监管,创新农技推广责任制等运行机制,开展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动态监测。

八、落实监管措施,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

(二十五)完善构建市场网络。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市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乐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推广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优化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配合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

(二十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履行农业行政部门主管职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加强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认证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突出重要领域、重要环节和重点区域,从产地源头、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方面找准突破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开展“三进”活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进万家、放心农产品进市场、标准生产进基地;抓好“三个一批”,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业主,推进标准化生产、扶持一批生产基地,加强认证管理、命名一批名牌农产品。建立和推行主城区半月信息发布、重大节日专项整治和业主循法诚信制度。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整合检测资源,形成支撑体系。发挥综合执法机构作用,切实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职能。选择部分区县开展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编制发布“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白皮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月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聘请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深入推进整体认证工作。

(二十七)推进信息支农扶农。实施“金农工程”,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完善“重庆农业信息网”建设,促进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和农户延伸,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的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利用“12316”、“巴渝新农网”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畅通专家服务热线,接受农民群众咨询和投诉。坚持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农业内部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内部整合、外部共享的机制。

九、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机制体制(二十八)参与各项改革。切实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配合完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参与服务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巩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成果,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力争乡镇委托代理面超过90%、电算化乡镇达到400个,新增80个农村财务规范化试点乡镇。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指导直属单位搞好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建立国资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十九)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扶持“四位一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产业培植、信贷担保、科技指导、质量标准、市场信息等方面入手,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拉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优化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支持标准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探索创新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推广农户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引导农民建立利益紧密型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开发性金融合作,发挥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机制,缓解农户和农村贷款难问题。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三十)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农产品贸易促进计划,组织50家农业企业参加境外农产品展销和招商引资活动,抓好与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实施南南合作等国际项目。突出抓好“重庆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指导督促完善规划、道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台招商,力争引进2-3家台资企业入驻。搭建农产品国际贸易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农产品信息,开展国际农产品供求政策调研。加强国际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十、改进服务方式,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

(三十一)认真落实支农政策。推动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现代建设投入机制。抓住中央和市级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增加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金投入。将农业部门现有各渠道的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强现代农业有关项目建设,力争尽快见到实效。坚持“一事一议”,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认真研究有关鼓励政策,多途径、多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十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开展农业法律进100个示范村、100户重点龙头企业、100个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和100个重点产业大户行动,大力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多形式开展法制培训,提高农业部门公务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依法治农的能力和水平。按照“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优化农业局系统的行政审批服务,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加强后续监管,防止管理脱节;对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采取有效措施,依法规范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完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审批预约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坚持农业综合执法的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更好地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篇8:改进农业科技实施农村建设

2009年10月19~20日, 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会上讲话强调,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业农村经济的巨大进步, 农业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 提高到目前的51%, 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湖北省农业厅获悉, 2009年在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下, 湖北2009年粮食再次喜获丰收, 实现连续“六年丰”的好局面, 打破了过去“两年丰一年减”的常态, 这是该省首次最长时间的丰收纪录。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 2009年湖北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01.25万hm2, 增10.584万hm2, 增2.71%;单产达383.97㎏/667㎡, 增3.9㎏/667㎡, 增1.03%;总产231.1亿㎏, 增8.38亿㎏, 增3.76%。湖北粮食喜获丰收, 省农业厅厅长祝金水认为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贡献凸显、农业抗灾减灾工作主动有效是其中原因之一。从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来看,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结合部,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层次。鉴于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那么依靠科技加快各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就是促进各个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崛起的最为强劲的动力。实践证明科技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依靠科技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 以加快科技知识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使科技生产力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 现有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发展要求看, 农业科技面临的任务艰巨。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约束日益突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靠改革, 靠投入, 归根结底要靠科技。从现实条件看, 虽然农业科技成绩巨大, 但农业科技差距还不小, 还有很多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地方。多年来, 广大地区各级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和农技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研究和推广了大量农业新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 为实现当地粮食的稳产高产, 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 随着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机构、人员、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弱化。同时, 受传统思维的约束和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条件下服务机制与模式的惯性束缚, 技术服务体系自身活力不足, 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二是县乡镇领导重视不够;三是科技服务队伍中人员老化, 知识退化, 素质降低的问题突出;四是国家科技兴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经费保障不力, 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 服务功能下降;五是科技推广服务机制不活, 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六是多元化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服务渠道单一。

3 改进和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的对策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正确认识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理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 对于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现存的问题, 结合对科技部门的工作实际的调查认识, 通过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做法, 就县域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3.1 面向社会, 构建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为主多元化的社会化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体系是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各地政府要全方位打造科技信息服务的载体平台, 着力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3.1.1 以现代互联网络为主体, 建立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网络信息容量大, 传递速度快, 查询方便, 覆盖面广, 是科技信息服务的新生力量。易于实现与各县 (区) 的互动连接, 建立上下联通的科技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3.1.2 科技信息和传统媒体相结合, 建设大众科技信息传播体系。

报刊、电视、广播三大传统新闻媒体, 灵活直观, 易于农民收听 (看) , 农民投资小、新闻媒体覆盖面广, 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也是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3.1.3 以声讯电话为平台, 建立直接的科技信息服务通道。

为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技术难题, 创办科技服务热线。采取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形式, 随时向人们提供科技成果、技术项目、供求信息等。

3.2 面向农村, 构建以科技下乡、领导责任明确、科技中介组织

和民营科技企业等为主的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创新服务模式

3.2.1 推动“一抓一”领导责任制。

将乡镇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激发乡镇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树立以科技为动力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 在本地域形成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行各业共同抓的大科技格局, 全面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3.2.2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改革及其科技人员

的监督和管理, 使农机、水利、林业、畜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并在有条件的重点村成立相应的技术服务组织, 组建科技下乡服务队, 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服务。

3.2.3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结合本地区实际, 根据农业和农村需求, 有针对性地向新农村选派科技特派员。让科技人员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更让派驻村的农民得到科技的实惠, 实现供需对接, 形成面向发展的结合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专家自愿参加科技特派员队伍,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帮助农民提高务农技能, 促进科学种田, 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实现增值增效。

3.2.4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充分调动农业科技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积极性, 重点抓好优质粮油、蔬菜、瓜果、畜禽、水产等实用技术的进村入户工程,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并把农业科技推广纳入招商引资项目, 列入有关乡镇和部门的招商引资任务, 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院校参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 逐步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 切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推进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 使农村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达到30%以上。

3.2.5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成果, 切实加强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 推行和完善“专家大院”、“专家+协会+农户”等科技服务模式。依托农科院所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实行引进、繁育、推广一体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3.2.6 延伸科技载体服务、发展农村科技推广中介组织。

采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加快技术市场建设, 利用好现有的农村集贸市场和营销网点, 进一步规范技术交易场所和中介机构的行为, 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易活动, 优化技术交易环境。

3.2.7 建立以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带动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民营科技企业与农民关系最密切, 它们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推广能力, 以技术服务为纽带, 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可以共同抵御风险, 共同发展, 是近年来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 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如河南科丰种业有限公司, 以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为主, 公司成立了多个科研机构, 建立了万亩良种繁育基地, 在发展过程中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精心培育科技示范户, 免费进行技术指导, 由示范户带动种植户, 带动了5000余户发展。

3.2.8 实施好国家提出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和“科技入户”工程, 创新推广模式。依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等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市场动态、供求信息、购销服务等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实现农民与科研院所专家、地方技术能人、种养能手的信息互动, 是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方式。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 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和“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技术到户率和到田率, 着力培育科技大户, 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十一五”期末, 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3.3 面向涉农企业, 构筑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主的多元化的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依靠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主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为涉农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人才交流、管理咨询等多方位、多层次服务。另一方面加快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涉农企业自主开发能力。

二是构建以涉农科技中介机构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精心培育涉农科技中介机构, 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多种类型的涉农中介服务组织, 为涉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涉农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以咨询诊断、科技培训、技术开发与推广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3.4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

在现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上, 加强队伍建设, 选拔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采取异地学习、“充电”、学历教育等形式, 培养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完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激励机制, 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 制定切实可行优惠政策, 选拔一批紧缺、急需的城市高层次人才来农村创业。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建立以科技园区、星火培训学校和农技推广学校为主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开展不同形式的星火人才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 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县级劳动保障局、农业局、扶贫办现有的培训服务平台, 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 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 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实现有条件的重点村75%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1~2门专业技能, 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全部拥有农业绿色证书。

3.5 营造良好的农村科技服务环境

3.5.1 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工程。

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范农业协会服务功能, 加大对现有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力度,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主要农产品专业技术经济协会。

3.5.2 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使农业科技深入人心, 形成共识, 提高全社会农业科技普及、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升到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上来。

3.5.3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立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区域特色, 集中引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 提升自主培育水平, 带动周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打造本地区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3.5.4 注意抓好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配套的保障体系建设。

对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法律、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加以研究解决, 保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顺利建立, 并发挥出对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摘要:农业科技进步与推广应用对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但是目前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和总结部分全国农业推广先进县市的经验做法, 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 2004, (05) .

[2]智华勇、黄季焜、张德亮, 不同管理体制下政府投入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07, (07) .

[3]朱小梅、柏振忠、王红玲, 湖北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12) .

上一篇:教师与领导的沟通下一篇:如何建立班级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