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案

2024-06-25

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案(精选6篇)

篇1: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案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小数、分数与小数、数射线上的小数、小数的组成、小数数位顺序表及测量活动等等理解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呈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的比赛前三名成绩,引导学生思考排出名次名,引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本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有助于数感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及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的大小比较,掌握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知识起点,今天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小数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学生在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迁移过来的同时也会带来负迁移,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小数的大小比较也是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做好从整数到小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迁移、类推、比较分析很重要。另外,学生学习本内容虽说有知识层面的起点,他们中多数学生在比较小数大小时会自然而然地从高位比起,逐位比较从而得出小数的大小关系,但很多学生仅仅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三)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复习引入部分,先复习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巧妙地点上小数点,变成两个不同位数的小数。通过问题“猜一猜,哪个小数比较大?”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是把这节课要突破的难点直接抛出。由于有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经验,往往会有学生认为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一样,位数越多,这个数就越大。在引发学生知识正迁移的同时也会有负迁移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他们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热情。猜一猜环节设计,让学生感悟到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开启了整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通道。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部分,从问题“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开始让学生各抒己见。借助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迁移,学生能想到从高比起,诸位比较的方法,但学生更多的停留在知识表层,没有了解比较方法背后的道理。为了沟通方法与道理的联系,借助0.5和0.8这两个小数比较大小方法的探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透过多种形式比较大小的表面现象看到小数比较大小的真正本质。试一试的三组小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回顾反思猜测环节的比较结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知道小数并不是位数越多这个数越大,深刻理解小数与整数大小比较的不同。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部分,基础训练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际应用题解决生活中有关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并让学生知道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比较的结果,在知识的巩固应用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发展推理能力。

3.在小组合作中激发探究热情,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出示两组卡片(□□□□

□□□)

师: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哪个整数比较大?为什么?

师:整数是怎样比大小的?

2.两组卡片点上小数点(□.□□□

□.□□)

师:猜一猜,哪个小数比较大?

3.学生猜测小数大小

4.揭示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师: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

(2)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关于小数大小的比较,大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以0.5和0.8为例,请你比大小。(生口答)

(3)师:为什么0.5小于0.8?说明理由。(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单)

学生汇报

①借助数射线比较

②借助画图比较

③利用数的组成比较

④利用分数知识比较……

(4)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其实质就是比较两个数里各包含了多少个相同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在比较相同数位上数的大小。

2.试一试: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0.29○0.26

10.1○0.99

5.314○5.34

师:说一说,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归纳: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板书)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出示之前的两组卡片(□.□□□

□.□□)

师:现在你能解释这两个小数比较的结果吗?

5.再出示两组卡片(□□.□□

□.□□□)

师:比较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

6.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比较方法相同,高位比起,逐位比较。

区别:整数比大小,位数多的整数就大;小数比大小,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书第28页试一试)

3.14○4.13

5.192○5.129

12.001○12.01

0.473○0.46

10.347○10.343

7.281○8.001

2.小数大小比较的实际应用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小数大小比较来解决问题。

(1)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比赛中,刘翔(中国)、特拉梅尔(美国)、加西亚(古巴)摘得金银铜牌,三人的成绩是13.20秒、12.91秒、13.18秒,你们知道他们三人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名次

110M栏成绩

冠军

刘翔

亚军

特拉梅尔

季军

加西亚

师:跑步比赛中用时少的人速度快。我们要根据具体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比较的结果。

(2)下表是小胖、小丁丁、小亚、小巧50米跑的成绩。但他们成绩单上的一些数字被墨水不小心弄脏了。根据现有信息,你能推测他们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名次

姓名

50米跑步成绩

小丁

0

.4

小亚

.4

小巧

.5

小胖

.5

四、课堂总结

篇2: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的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

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生素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感知角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角、画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图形王国走一走,大家准备好了吗?

由上面几个图形及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学生心中形成角的概念,并引出——角。自主学习,找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利用手中的三角尺,让学生用视觉和触觉来总结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课堂练习,巩固角的概念。

二、学画角

利用幻灯片,并在老师的带领下画出学生最喜欢的角。找学生上台展示,可以随时指正。

三、比一比

利用折扇让学生感受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

比较幻灯片上的两个角,引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利用活动进一步验证这个说法,用活动角告诉大家——角的两条边分开越大,角越大;相反,两条边分开越小,角越小。

四、巩固练习

利用练习巩固本课内容。

五、总结提高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想知我的大与小,要看张口不看边。

板书设计:

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课后作业:

篇3: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51-03

在课标的倡导下,数学课堂不断回归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之路,但在课堂中,仍然有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生往往是教师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实,教师的教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人类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自学能力,它在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而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好地体现。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几年来,在使用学案教学中,欣喜地看到了教师及课堂随之而来的变化,在学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研讨和思考,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不断提升课堂实效。

一、学案的编写特点

(一)学案的编写者来自基层教师

学案由基层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等逐课编写,更接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学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提前“预演”,且学案的思路清晰:首先,“学习目标”明确,确定了方向和要达到的效果;“学习说明”紧随其后,提醒学生准备好各种课上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种课堂用具的齐备是一个细节,也是培养学生事前做好准备的一个良好习惯;接下来,“课前预习”,学生就要认真与课本“对话”了,能明白多少?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做做“自学检测”就测量出大概了;进入“课堂探究”这个程序后,就进入了课程的“实战阶段”了,最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边按照学案的提示做题,一边参考书本答疑解惑,一边展开思考,循序渐进不知不觉地发现,原来自己可以给自己当老师,原来自己完全具备自学的能力,原来在兴趣的指引下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再试着做做课后练习,再看看资源链接,丰富一下知识……

(二)学案的设计力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兴趣引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来源于生活,引发思考,再引出原理,让学生觉得数学就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案是一个不见面的老师,没有课堂的压力。学生在学习中面对的是自己,不用担心因为回答不上问题而带来的尴尬。没有心理的负担,反倒以轻松的心态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学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当一个学生发现通过学案的引导,自己竟然能够在课前掌握了上课的内容时,他必将获得令人欣喜的成就感。

二、依据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五步法——自学方法的指导

将课前预习概括为以下五步,即一看、二读、三画、四问、五做。一看——看学习目标;二读——读懂教材,三画——画关键词、重点词,四问——提问、质疑;五做——做自学检测。经过几个月的坚持练习,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课前预习的习惯,为后面的课堂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中探究——体验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在学习目标的解读指导中渗透学习方法。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重难点和方向,在多次实践和研讨后,确立了由目标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思路。

上课伊始,老师先让学生静心研读目标,初步检测自己,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大家通过自学都有了一定的收获,那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你能达到几个?(课件呈现学习目标)请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哪些目标能够达到,自己打上“√”,四个目标都能达到的同学请举手?达到三个的请举手?哪个目标有困难?给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学完新课后,再回望目标,梳理知识,再次落实目标的完成情况,给自己做出评价。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学习,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逐步的培养。

2.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中,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本组的同学,再把自己遇到的困惑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并试着解决,之后全班交流。在学生独立剪、拼以及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谈话:谁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上台用剪拼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把作品留在黑板上。老师充分让学生边展示方法,边用语言叙述给大家,并鼓励其他同学勇于质疑,学生通过动手剪拼、语言介绍、交流互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趋于清晰,黑板上留下的诸多学生的剪拼图形,无疑提升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主动性。此时教师提出:我发现你们的剪法虽然不同,但是却有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是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沿高剪,再平移”。“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呢?对于目标一大家还有疑问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追问、质疑中,思考、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交流互动中得以彰显。

3.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培养自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因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谈话:同学们在讲解的时候,老师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呢?(学生困惑,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为什么不任意拼个图形来计算面积?比如,三角形、梯形?(学生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叙述,我们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面积,是因为我们学习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转化)(课件呈现目标四)谁现在明白什么是转化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尝试叙述对转化概念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梳理总结,学生不仅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还在学习中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在课的结尾处,课件出示图: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紧接着出示两个三角形,你能很快说出阴影部分(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这一环节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主探究其阴影部分(三角形)面积,巧妙地渗透了下节课所讲的知识,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学生的自学探究顺势延伸到课下。

(三)课后延伸——挑战中总结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题。学案中的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提高题和小升初试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可是,若想逐一讲给学生,又受到时间的限制,经过研讨交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组为单位互讲、互学,第二天汇报交流,这样以点带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勇于挑战难题的勇气增强了,逐渐形成了生生互讲、互学的研究氛围,达到了预期效果。

2.自主整理、归纳知识,形成脉络。每讲完一个单元后,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把一盘散沙的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让学生以数学日记的方式整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内容回顾。(2)经典题型举例。(3)易错题分析。(4)收获以及困惑。现在,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归纳,乐于总结”的良好习惯,自主整理、归纳的能力得以较好的发展。

篇4:沪教版六年级数学学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理念。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的过程,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之间的联系,培养数据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掌握分类标准和记录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谈话:小朋友们,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建立的名叫“童心园”的课余活动场所。大家想去看看吗?

引导: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二、大胆尝试

1.提出问题。

引导: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先独立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各种问题,并把学生所提出的的有价值的问题展示出来。

2.讨论分类标准。

引导:小朋友想知道的问题真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怎么办呢?

交流:你准备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

小结:主要是想弄清这里每种人有多少。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图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揭示课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如:想了解图中看书、下棋、做游戏的各有多少人,就要按参加的活动进行分成三类。想知道图中男的多,还是女的多,就要按性别进行分成两类。也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3.选择分类标准。

引导:要解决大家提出的各有多少人的问题,在分类以后还要整理出每一类各有多少人,才能知道结果,这就是整理数据(板书)。

小组合作,选择上面的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结果。

教师巡视,注意找出表示分类结果的不同方法,准备全班展示,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汇报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说明:整理数据时,要先按一种标准分类,再写文字或画图画、画符号记录每一类的人数,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出各是多少人。

4.分析和解释数据

大家看整理的数据,你们一开始想知道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课本上的问题能解决吗?

引导:比较整理得到的不同结果,说一说,这都是对同一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的,为什么分类的结果却不同?

小结:对同一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三、多维梳理

引导学生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小结: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四、灵活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看懂下面的表了吗?要按哪两种不同标准分类整理?

全班交流。学生整理数据并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想想做做”第2题。

介绍邮票画面的具体内容。说说根据分类的结果,能知道些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们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如果让你分一分,你会按什么标准分?说说自己的想法。

你能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说出各有几人吗?独立地分一分、做一做,整理结果。

篇5: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2、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所描绘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读诗想画面,入境悟情感。

教程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刚刚经历了的第一场雪,下雪了,你都干了点什么?

看来雪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可是,有一个人,他和大家做的事一点儿也不一样,他呀,顶风冒雪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他是谁呢?他是一首诗的主人公,这首诗叫《江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江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以前我们也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一说学一首古诗都要学些什么?

2、目标呈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雪》。学会生字“孤”。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抓住诗中关键字词,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预期效果: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完成这些目标。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古诗。

任务呈现: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民主学习:学生自由读诗。

展示交流:

1、指名分句读诗,适时纠正。

2、指名领读整首诗。

3、同桌互读检查。

任务二、想象画面,适时理解重点字词和诗意。

任务呈现:

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把《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试着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交流:

1、指名说想象到的画面,并说清这样想的理由。适时指导理解:千山、万径、绝、灭、蓑笠翁。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他说完,你来说说他哪些地方说得好。不好的地方,你来说得更好一些。

2、听了画面描述,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板书:寒冷凄凉。

任务三、体会诗人的感情。

任务呈现: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孤独、寂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民主学习:学生轻声朗读、思考以上问题。

展示交流

1、这个老翁很孤独。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千万孤独,渔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啊!板书:孤独寂寞,学习生字“孤”。

谁能把渔翁的孤独寂寞读出来。(朗读指导)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1、捕鱼为生

2、独享清静

3、排解忧伤

4、喜爱钓鱼

5、心中孤单

3、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想解开这个谜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资料一:柳宗元生平简介。“

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是他当时所处的寒冷凄凉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

那么,面对寒冷,他畏惧了吗?面对残酷的现实他退缩了吗?看资料二。

从他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

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练习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练习背诵。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结合插图,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这首诗。

三、检测导结

1.请你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

2.《江雪》的作者是( )朝诗人( )。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 ),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 )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 )的人格化身。

3、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读读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篇6: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窦 献 江

中三家镇中心小学

1、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标:

能学会演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及听赏表现形式不同的同名作品,并将感受写下来。教学重点:

学习简谱,及“波音”、“连音线”这些乐理知识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并能够结合山歌风格特点演唱,注重对同学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教学过程:

1、引出民歌主题。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有万里长城,长江黄河,56个民族团结一家,安定祥和,因为受生活地域性和风俗人情的影响,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我们把各民族间带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歌曲称为民歌。在今天的音乐课上,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四川民歌的风格。

了解民歌种类:

劳动号子: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服务于劳动的歌曲。它的音乐大多坚实有力,粗犷豪迈,歌词一般比较简单,但节奏感强,劳动者可以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性。也是在民歌中产生最早的一种。比如民间的“打夯歌”、“划船歌”等等。

山歌:产生于山野劳动和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较为热情奔放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代表作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等。

小调: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这种类型是流传最广泛、普遍的一种形式。小调歌曲大都抒情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江苏等地的“茉莉花”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2、学生听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采花》,听赏钢琴独奏曲《巴蜀之画》中的《晨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介绍相关知识。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

4、介绍词作者、作曲家:

1)、《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词作者名叫金鼓,是重庆梁平县人,现居于上海。金鼓本名李犹龙,1917年出生在四川梁平县(现属重庆)。1953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川籍教授蔡绍序,想用家乡的民歌调为基础创作新歌,请金鼓作词,一首新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此诞生了。

2)《太阳出来喜洋洋》是黎海英作曲。作曲家黎海英,是中国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身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在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老师把《太阳出来喜洋洋》唱给学生欣赏

6、学生学唱

2、小步舞曲 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背唱歌曲主旋律。

3.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4.学跳小步舞。教学重点:

1.背唱歌曲《小步舞曲》高声部

2.知道音乐家——巴赫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1.演唱歌曲《小步舞曲》的高声部,能表现出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所欣赏的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复习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

2.观看视频《皇后小步舞》了解小步舞曲。

3.介绍巴赫

4.欣赏巴赫两部《小步舞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小步舞曲》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愉悦)

2.有节奏的读歌词

3.视唱曲谱

4.学生自主填歌词,如有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6.处理歌曲按照这首歌曲的情绪演唱

7.巩固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8.背唱歌曲

三、小步舞的学习

1.基本动作教学。

2.学生边唱边加入动作。

3.两个学生一组配合进行舞蹈。

4.随音乐进行歌表演。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步舞的风格特点,学习了歌曲《小步舞曲》,并为歌曲编排了动作,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出教室,下课!

3、小杜鹃 教学目标

1、欣赏、演唱表现“杜鹃”的几首歌、乐曲,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其表现的优美意境,体验音乐所描绘、刻画的可爱、活泼的杜鹃形象,以及蕴含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与伙伴合作表演。

2、在聆听、比较、模仿、体验的过程中欣赏乐曲、学唱歌曲、掌握技能;运用创设情境、体态感知、自主学习与合作表演等方法表演歌曲《小杜鹃》。

3、认识并初步掌握顿音记号,能用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整齐明亮的声音,以断连对比的方法有感情演唱歌曲《小杜鹃》。

教学重点

掌握顿音唱法,并能用力度的对比表现歌曲中杜鹃“咕咕”的歌唱声。

教学难点

能以正确的弱起拍感觉,初步运用断、连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并用不同的力度变化描绘杜鹃的歌声,表现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情景体验中渗透技能(5分钟)

(一)欣赏: 《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选配画面

2、复听乐曲,体验力度,认识顿音

(1)复听乐曲,根据意境选择杜鹃鸣叫的力度和图形

(2)认识顿音记号

(3)用弱的力度和顿音方法模仿杜鹃“咕咕”

(二)欣赏:《杜鹃圆舞曲》片段

1、感受情绪,感知、体验杜鹃鸣叫的力度

2、总结

二、歌曲学唱,交流互动中自主学习(18-19分钟)

(一)听、唱、动交互,强化音乐体验

1、看动画、听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2、听教师范唱,熟悉“咕咕”旋律,体验旋律弱起感

3、初步运用顿音技巧模唱“咕咕”,进一步感知旋律弱起感

4、玩游戏“捉迷藏”,全面熟悉旋律

(二)唱奏结合,熟悉歌曲曲调

1、吹奏“咕咕”的曲调,熟悉歌谱

1)学生试奏“咕咕”的旋律,教师示范以顿音方式吹奏

2)师生合作演奏乐曲

2、哼唱旋律,找出旋律规律

3、完整演唱歌谱

(三)互动、反馈与评价,自主学唱歌曲

1、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2、开展反馈、交流与评价,在互动中解决歌曲难点

3、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合作学习中展现个性(11分钟)

(一)比较、欣赏朱逢博演唱的《小杜鹃》

(二)小组合作进行歌曲处理

(三)交流与展示

(四)综合表演

四、课堂小结

4、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深情的情感来唱)

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对祖**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

4、模唱。

(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

5、学唱歌曲。

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

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5、阿里山的姑娘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了解台湾并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风格,引导学

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图中闪烁的部分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别看台湾面积小,但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特别丰富,被称为“樟脑王国”。

在山明水秀的台湾,有美丽的“日月潭”,“日月潭”是一个很大的湖,它坐在海拔760米的高山上,湖水被一个小岛隔开,一边像圆圆的太阳,一边像弯弯的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阿里山”是台湾名山之一,它以奇特的林涛和云海为人们所称颂。

“高山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那舞姿优美动人,歌声清脆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里山的姑娘》

二、新课教学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是台湾高山族民歌,又名《高山青》,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由歌唱家邓立君演唱的,歌曲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的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大家听过歌后,你的感觉如何?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复听歌曲,整首歌曲分两部分,我们先来听一下引子,在欣赏时要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这段旋律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听了这段旋律你的感受如何?(课件5引子部分)

师: 这段旋律呀非常优美,老师听到这段旋律就仿佛站在高山上,唤起对往事的回忆,你听了这段旋律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我认为这段旋律应以优美、抒展的歌声来视唱,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 生:

师:引子四小节旋律优美、抒情,让人陶醉,如果我们用线将音符连起来,你们看象什么?

生:

师:这段旋律听起来连绵起伏、婉转优扬,接下来的旋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课件7)

师: 这段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部分和引子部分有什么区别?(从速度、情绪„)

生: 欢快、热烈、活泼„„

师:那这部分应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唱呢?(活泼、欢快)大家随着音乐试着唱一唱

师: 引子优美抒情使人陶醉,接下来旋律热烈欢快,你听了想做什么?我看有的同学都坐不住了。

生:

师:如果我们用舞姿表现出来也别具特色,谁愿来

生:

三、拓展部分

师:高山族的歌曲还有很多,歌曲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我们欣赏一下歌曲《站在的高岗上》(课件8歌曲)

师:这首歌是台湾艺人张惠妹演唱的又一首高山族民歌,更具有山歌特色,从歌曲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

生:

师:这首歌更加热烈火爆,我看有些同学都等不及了。那我们就随着音乐舞起来好不好。

生:

师:欣赏了这两首台湾民歌之后,我想大家对台湾民歌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有哪些台湾歌曲?

生: 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熊猫咪咪„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其实音乐是非常美妙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唱、去感受,我们就能听懂音乐,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伴着音乐,有感情朗诵散文诗《啊

台湾》。课件9《诗歌》

四、总结部分

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唱着阿里山的山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早日团聚。到那时,让我们手拉手,唱啊、跳啊,共同庆贺吧!课件10(学生听音乐表演)

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结束了,让我们唱着歌,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教室吧!

6、雪绒花

教学目标 :

1、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2、通过吹奏歌曲《雪绒花》,区分什么是非连音吹奏和连音吹奏法。教学重点:掌握吐音的技术和连音吹奏的方法。

教学难点 :

1、“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2、连音奏法时舌头和气息的运用。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三、竖笛吹奏

1、划拍唱谱。(师竖笛伴奏)同时找找这首歌里哪个音的指法没学过?开动脑筋,自己找这个音的指法。

2、音阶练习(从re到高八度re)。①师唱唱名(上行音阶),生无声按指。②师范奏后生吹。③用同样的方法练下行音阶。(一口气,连音奏法。)

3、讲解吐音技术和连音、断音奏法。

① 学习吐音技术。吹奏竖笛时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板书)连音奏法和断音(又叫非连音)奏法。它们都与“吐奏”有关。那么,什么是“吐奏”?就是舌尖轻轻地碰一下牙齿,堵住吹口的气流后马上向里缩回,离开吹口,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②连音奏法是:在连线“⌒”内,除第一个音用吐奏外,后面的音都不吐奏,只是按孔的手指按各音的指法运动,气息保持而舌头不动,吹得连贯圆润。

③断音奏法则是每个音都发出轻轻的“吐”的声音。

④以吹奏音阶为例:教师用两种方法吹奏音阶:上行用连音奏法,下行用断音奏法。师范奏后生练习(上、下行各练两次)。

⑤再用两种方法练习同一条练习曲。

4、探究、选择吹奏方法:《雪绒花》这首歌哪些地方用“连音吹奏法”比较好?并在歌谱上加上连音线。(学生各自试吹,两分钟后回答,并说明为什么?再在歌谱上画上连音线)。然后互帮互助,自由练习。(重点练第三乐句,教师到学生中进行个别辅导。五分钟后问有没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

5、师带领重点练习第一、三乐句。

①师唱唱名,生无声按指。②师慢速范奏生模仿。③师按原速吹奏生模仿。

6、生跟师一起吹奏全曲。

7、师用钢琴伴奏,生吹奏。

8、请有把握的同学站起来吹奏。师用钢琴伴奏。

9、唱吹结合:一组唱,一组吹,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配乐。(三角铁、铃鼓等)比一比,最终获胜的是哪一组?(师钢琴伴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我们不但会唱,而且会用竖笛吹。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址: 打开以后再在对话拦打上:外国电影《音乐之声》。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对不对?!

7、回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剧《猫》的选段《回忆》,了解音乐剧的特点。

2.欣赏音乐剧的经典作品,了解音乐剧这一体裁的特点。

3.积极参与创编和表演,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尝试音乐剧的表现艺术形式。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体会音乐的乐曲风格和乐曲表达的音乐情绪。

2.听辨歌曲节拍,感受12/8拍对表达歌曲情感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视频音乐剧《猫》片段。

师:从播放的视频片段中你们都听到、看到了什么?这种音乐的表现体裁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有唱歌、边唱边跳。

2.揭示课题。

生:歌剧,跟戏剧一样,有对白说话。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片段在音乐体裁中叫音乐剧。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它融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体,音乐通俗易懂,很受大众欢迎。

二、了解音乐剧体裁特点

师: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伦敦西区新伦敦剧院。今天,音乐课为大家带来音乐剧《猫》有名的唱段《回忆》(Memory)。

1.角色与剧情介绍:“领袖猫”──猫族中的首领,充满智慧和经验,他必须出席一年一度的猫会,并最后决定哪一只猫能够升天获得重生;“魅力猫”──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2.《回忆》歌曲欣赏。

师:(初听《回忆》)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几拍子的?

生:歌曲很抒情,好像是三拍子的。

师:这首歌听起来很流畅,这是因为它的拍子为12/8拍,我们以前没有接触到,大家再听听,这样的节拍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再听一遍《回忆》。)

生:很连贯,有起伏荡漾的感觉。

师:好!这种感觉是节拍带给我们的,那么,这样的节拍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歌曲中有两个地方最能表现悲伤的心情,你能听出来吗?请你边听边举手。(听第三遍《回忆》。)

生:这样的节拍表现主人公留恋、悲伤、憧憬的心情。最悲伤的两个地方是音区低的地方。

3.作曲家的介绍:安德鲁·洛依德·韦伯是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的一颗作曲新星,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年)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4.随钢琴跟唱《回忆》的旋律。

5.师生讨论音乐剧特点。

生:音乐剧有剧情,表演,音乐,舞蹈。

师:从《猫》剧中看出,音乐剧中的舞蹈和音乐相当突出。为了传情达意,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剧中的“富贵猫”“保姆猫”“剧院猫”“摇滚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形象鲜明,各不相同。这群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可以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艺术。

三、拓展

1.欣赏《猫》剧中音乐剧《猫》片段──《回忆》唱段的视频,请学生注意其中的表演。

2.表演唱:教师让1—2名学生扮演老猫,独立表演唱,全班学生小声随唱。

四、课堂小结

音乐剧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音乐体裁,在课上我们只能了解和学习很小的一部分,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分成小组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继续探究、找出答案,扩大自己在音乐剧这一音乐体裁方面的知识度。1.音乐剧起源是怎样的?

2.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有哪些作品? 3.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有哪些代表作?

8、伦敦德里的小调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体验《伦敦德里小调》的音乐情绪,知道两个乐段情绪和音区的不同。

2.能分辨小提琴的音色。教学重点与难点

辨别两个乐段的情绪和音区。教学过程

1.导入、初听乐曲

(1)课件展示伦敦德里风光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游览美丽的英国小镇吧。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叫伦敦德里,又名“德里”,是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小城。

今天的音乐课我们要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去《伦敦德里小调》,这是根据流传在伦敦德里的一首古老民歌改编而成的。

(2)聆听乐曲、初步感受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乐曲,听完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宁静的小城,感受到小城的人民对自己故乡的情感。

2.分段欣赏

这首乐曲有两个乐段,我们来分别欣赏一下,听听两个乐段有没有不同。

(1)欣赏A乐段。课件展示A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速度中速稍慢,听起来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

(2)欣赏B乐段。课件展示B乐段旋律片段。

这段旋律的速度也是中速稍慢的,但是情绪却显得高昂,色彩也比A段明亮,带有颂扬性。同样速度的旋律为什么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旋律的音区。

(3)课件出示阶梯图,对两个乐段旋律的音区作对比。

A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低音区演奏,印象听起来厚重朴实;而B乐段的旋律主要在中高音区演奏,就显得明亮高昂。这就是同样速度的旋律听起来给我们不同感受的原因。

3.复听乐曲、了解乐器

(1)再次欣赏小提琴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感受小提琴音色的悠扬。

(2)介绍乐器并听辨。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表现力强,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王后”。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耳朵,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你们听听,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

4.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伦敦德里小调》是一首有着悠久历史的爱尔兰民谣,流传至今已近四百年,它舒展、优美、纯朴、轻柔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数百年来,这首曲子被改编成各种版本,其中最常见的有小提琴的演奏和长笛的演奏。最后让我们来欣赏长笛演奏的《伦敦德里小调》。

9、摇篮曲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三、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二)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c、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四、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上一篇:监控整改报告下一篇:2010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情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