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2024-07-0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共8篇)

篇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读书心得

范晶莹

虽然担任小学科学学科好多年了,但是对于小学科学课怎么上,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还是有许多地方要学习的,因此我就仔细研读了《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以下我就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读后感。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宗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应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多层次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事先我让每个同学作好相关的实验准备,根据孩子们可以提供的实验材料,教师仅需要补充准备好一些欠缺的材料即可。这样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因为很多孩子在了解和准备实验材料的同时往往会在课前进行一些小实验,这样就为他们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土壤的渗水性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自已去收集各种土壤,然后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2)多角度开放学生

学生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当我们敢于放手的同时我们就会由衷地发现学生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学生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我在教《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很乐意研究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于是在教师准备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富有意义的材料:有苹果、土豆、牙签等不同的材料,还有许多有趣的玩具等。比我“精心准备的材料要合理得多,也极大地吊起了他们探究的“胃口”,所以当我宣布请各小组自由找5样东西由重到轻、由大到小排好顺序,再猜测、实验,比较、思考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是那么高昂,他们的发现又是那么新颖和科学。他们发现橡皮泥有时是沉下去的,有时是上浮的,这不仅和它们的轻重有关也与它们的形状有关;他们还发现牙签有时沉,有时浮,具体要看牙签有没有浸透水,浸透了,就会沉;没浸透就会浮上来。就这样,当我们在开放材料的同时,我们也开放了孩子们的“大脑”!

(3)多元化评价学生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持愉悦的情感体验。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我在课堂中经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我知道你能行的!”……此外还让孩子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这样,从个体差异出发,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所付出的丝丝努力,所取得的点点进步.学生在一种友好的充满激励的氛围中逐步改善着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高着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我们以前设计教案都是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他们都是三维目标,而小学科学是不同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应设计成四维的,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这四维目标分别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目标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更全面。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起点

我们要让科学课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远。例如听教学《搭支架》一课时,我发现有的老师就充分的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与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灯架、折叠凳、人字梯、高压线塔、井架等各种物体,观察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支架呢?教师再演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不同的平面支架,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而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架都容易变形?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他们都迫切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想动手探个究竟,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搭高塔”比赛开始了。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开始让学生去观察,从而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例如教学《果实与种子》一课时,我先启发学生说说,谁看到过屋顶瓦片上或墙根,石块中长有植物?这些植物是谁种上去的呢?这种现象大部分学生都看到过,但平时不十分注意,这时经过教师提出,感到新奇却难以回答,就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植物怎样传播种子”的学习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较好地发挥出来。

总之,科学课的教学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真正的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方法是多样的,思路也是无穷的。无论怎样,我们都应以科学的观点教好科学课,都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们!

篇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它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篇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 教师的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要诚实, 做一个诚实的人。在学生面前, 教师不是装出一副样子, 而是如实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师生之间坦诚相见, 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其次要接受, 无条件地接纳学生。教师要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 无论学生的想法怎么样, 甚至是荒谬都不足为怪, 都能接受。最后要理解,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 以同情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所感所想, 随时把握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还应以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种子里有什么》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 刚上课, 学生看到桌面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种子, 心里很快产生了“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种子, 你最想研究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种子里面有什么?”“种子怎么发芽?”“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植物?”“为什么种子开花、结果后会结出更多种子?”“种子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 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和关注, 引领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撕一撕等多种方法观察种子外面的情形, 大胆猜想种子里究竟有什么, 促使学生带着预测去寻求答案, 激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然后每位学生自选一种种子, 仔细地撕皮再剥开, 看种子里面有什么, 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快, 从而揭开种子的内部构造秘密。在这里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 更多地应关注学生是怎样观察研究的, 了解研究情况, 把握研究时间, 并及时调控进程, 不时地给学生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保证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二、民主平等的参与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包办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者。课堂上,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些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 除了轻松地说“我不知道”外, 还应该再补充一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 与学生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例如:在教学《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一课时, 上课伊始, 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制电磁铁装置吸大头针, 然后汇报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结果有部分学生提出异议:“为什么同样都是一个电磁铁, 一节电池, 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却不同?”“用两节电池, 一个电磁铁去吸大头针比用一节电池吸得多?”“电磁铁吸铁的本事大, 秘密在哪里?”这时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线圈匝数、电池数量多少、铁心等有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 让自己也当一个“无知者”, 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探究, 通过改变线圈匝数、增加电池节数进行实验, 从中发现“串联电池数量多, 线圈匝数多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 然后师生比一比, 谁制作的电磁铁磁力最大, 把整节课推向气氛的高潮。在这种互动参与的课堂里, 教师既是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幕戏中的导演, 又是戏中的一个配角, 一边指导学生怎样排演, 一边跟着学生一起演, 与学生一起交流, 与学生一起活动, 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从而体现了教学民主。

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科学课堂是由许许多多的活动组成的, “材料引起学习, 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美国的科学教育专家劳伦斯教授说:“准备好最精练的上课材料, 并且思考材料出示的次序和步骤, 这是我们老师在做课前准备的时候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科学探究前, 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 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 根据学生需求在材料的选择上力求体现趣味性、生活性、直观性、结构性、代表性、适量性, 在材料的呈现上合乎时间, 体现层次性。比如, 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一课时, 我先提供给各小组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 要求各组利用这些材料, 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在此基础上, 我再分给各组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1根导线, 问学生:“你们能否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再点亮一盏小灯泡吗?”各组同学纷纷动手组装了一个串联电路。最后又给各组提供1根导线问:“能不能添加1根导线, 改装出一个新的电路?”各小组同学兴趣非常浓, 全身心投入思考、操作, 终于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

由此可见, 教师适时、分批提供所需的材料, 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随着材料的不断提供而向前推进, 材料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 牵引学生走上认知、发展、探究之路。当然, 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 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 教师可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 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 高不可攀, 它其实就是研究自己身边的事物。

四、谦虚好学的学习者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我想, 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广泛的今天,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 “一桶水”远远满足不了“一碗水”的需求, 更何况桶里的“水”极易成为“死水”。如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静”下心来读书, “动”起手来实践———让认识变成实践;“静”下心来思考, “动”起笔来写作———让实践变成认识。只有这样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 不断研究、反思,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变革。另一方面,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虚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 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这样, 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 将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比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 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地震资料, 课堂上通过模拟岩层褶皱实验、岩层断裂实验, 分析地震的成因。老师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波”“震源”“震级”“地震裂度”“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情况”“地震的前兆”“最早的地震仪”等资料, 通过师生间的互教互学, 资源共享,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从而达到所谓的“教学相长”。

特级教师李镇西常对自己提这样的要求:有追求、有激情、有理想、有阅读习惯、有写作习惯。这也是本人需要学习和坚持的目标。只有把教学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 不断拜师求学, 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才能使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只有充满激情, 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开拓许多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只有多读书、多读教育理论, 才能以最新的理念来更新自己陈旧的思想, 与时俱进;只有善于思考, 坚持写好教育手记, 才能及时将教学中的点滴汇成精神的洪流, 在教学行为中处处闪烁智慧之光!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要依据实际, 灵活把握教材,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以教材为参考, 不迷信教材, 不停留在教材上。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开发教材, 选择教材, 修正教材, 注意吸纳时代生活的课程开发资源, 为教学注入生命的源泉, 让教育教学活动洋溢着青春与时代精神。开放教学时空, 让我们的教学活动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区、走向学生可以求知的每一个角落。比如, 在教学《蜗牛》一课时, 我先提前一个月的时间, 组织学生在家饲养蜗牛, 在一个月的饲养过程中, 对蜗牛进行认真观察并且设计实验。如蜗牛的进食情况与排泄的关系, 蜗牛的趋光性, 蜗牛在冰箱里能否生存等。然后开发社区课程资源, 在家长的帮助下, 从书店购买关于蜗牛的书, 研究发现蜗牛身体的构成、蜗牛进食方式“用舌齿吃东西”、蜗牛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蜗牛的种类、蜗牛的运动方式等信息。最后开发学校课程资源, 学生将养的蜗牛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 组织蜗牛赛跑等活动。再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油菜园, 先整体观察一株油菜的结构, 再重点观察、解剖一朵油菜花, 仔细观察油菜花的构造, 最后观察整株油菜上的花, 了解花与果实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充分利用与开发大自然的资源, 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到学生感兴趣的实事、科技等课程资源, 为教学提供广阔、生动有趣的素材。

总之, 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 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 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毋庸置疑, 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科学教师要以实际行动走进新课堂, 扮演新角色, 培养更多新型人才。

篇4: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切实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灵活运用教材,因地制宜,结合具体情况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按教材的进度3月份的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而长春市三月份是冰雪交替出现的天气。不适合本单元的教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中有《水结冰了》和《冰融化了》等课正适合此时教学。学生很容易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到这些现象,我就调换了教学顺序。教学《冰融化了》一课的实验时,在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中,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呢?学生们观察到杯子的外壁上布满小水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适时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教能规范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想后面的《水珠从哪里来》和《水和水蒸气》两课设计实验,反复研究——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验证假想,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中自行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这样儿童是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要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地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的举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例如三年级下册《冰融化了》一课,在观察冰融化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学生们观察到杯子的外壁上布满了小水珠、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呢?为下一课《水珠从哪里来》起到了新旧衔接作用,而真正解决水珠从哪儿来还要通过《水和水蒸气》一课学习结束后。

探究材料生活,体验成功。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盒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學探究实验材料。例如教学《造一艘小船》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用各种材料造出小船,引导学生结合电路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制作出了带小电机能航行的小船。这样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实验材料,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巧妙利用废旧物品,注重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提高物品的利用率,实现科学教学的生活化。

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要求的习惯。如酒精灯的使用,夹试管的方法,电路检测器的方法等。学生实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用酒精灯给蒸发皿加热,要使蒸发皿均匀受热后,才能继续加热,使学生能够形成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习惯。科学的实验,只有材料准备充分,才能使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要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制作一些教具,也可发动学生收集一些器材,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学生们多数实验都能成功。但也有失败的时侯,此时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例如《生活中的静电》实验时,有些学生用塑料木梳梳头发后吸引起碎纸屑没有成功。引导学生查找原因,知道了由于头发湿使实验失败。再重新做实验经历失败以后获得成功,他们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学习《杠杆》一课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制作简易杆秤,加深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

篇5: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五)从“自然大纲”到“科学标准”的变迁。

科学课程标准语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定位上——倡导了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研制核心组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所倡导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行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最核心部分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中间部分是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最外围部分是科学行为与习惯。这是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问题。我们仔细地回顾一下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次把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实质性的飞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感受到其中的变化:首先,“从自然到科学”,可以理解为从自然教学大纲发展为课程标准,这是一种进步。过去的大纲很抽象、很简略,《标准》与之相比则具体多了,而且操作性强,这一点看到《标准》的人都有共识;其次,“从自然到科学”,还可以这样理解:自然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其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本身,但科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它还包含了我们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科学这个概念比自然内涵更丰富,它涵盖了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发展;第三,“从自然到科学”,较好地诠释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教育),代表了当今世界理科教育的发展方向:趋向综合、强调融合、重视高新技术、注重能力,这是一种突破。

伴随着《标准》出台的一系列新的《科学》教材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课程定位。它们都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整套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视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使教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在教学行为上——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是学和做的,而不是教的。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学生应该是科学学习的主角,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和学生有着互补的责任。教师负责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标准》中强调的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应确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这样,或许会激活孩子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冷和热》(苏教版《科学》教材)的教学片断:冷和热是物体的特征之一,通常学生能用感官直接感知和判断。这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科学。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经历、体验由热到冷的过程,首先设计情境讨论: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冷下来?你怎么知道热水变冷了?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接着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充分感知由热变冷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且能自觉地使用温度计,自觉地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热变冷的过程。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因为人人经历了“冷和热”的探究活动,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冷和热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

3、在学习方式上——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一句话,看重的是过程。这同时也意味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对知识的复现率以及相当多的时间当作代价去付出,因为探究式学习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还一无所获。这岂不是效率低下?是的,大工业生产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讲效率,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效率。一册小学自然课本,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大概不用三个小时,记忆力强的学生就能将书中所有结论性的知识记住,然而,学生究竟能学到什么、能体验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选择这些内容教学生掌握的真正意图,不在于这些知识本身,而在于凭藉这些知识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以体会科学家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解”、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借以渐渐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这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耐心和鼓励尤为重要。

例如关于早已灭绝的史前爬行动物--恐龙,学生的研究兴趣就特别浓。有关的资料、媒体介绍也比较多,一些学生或多或少也有所了解。如果教学中以此为契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搜集恐龙的资料,带领他们去图书馆查阅,上互联网搜索,去音像室查看,最后再来开个恐龙研究科学发布会,那学生所认识的恐龙世界一定是奇妙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搜集信息资料的主人,又是愉快的合作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相信孩子的研究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那么他们的收获定会是无穷的。这样的教学师生两方面可能都兴趣盎然,而这些也许正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魅力所在呀!

4、在价值取向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整合。

考察一下现代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状况,我们知道,最初科学是从人文中分化出来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又成为人文的基础。科学与人文整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与人文整合是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与人文整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充实人、发展人,完善人。科学的发展史也表明,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人性的光辉,反映人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精神品格。

我们的科学教育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例如,苏教版《科学》教材在《金色的秋天》一课就安排了这样一首小诗:“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我知道,秋天来了。”接下来是这样写的:“凉爽的风儿钻入衣领,我知道,秋天来了。”然后让孩子们继续往下说他们眼里的秋天的样子,为什么这•

样做?也许这就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吧。怎样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呢?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环境,使他们置身于一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中,不仅让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等,还让学生感受科学作为生活过程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5、在评价方式上——追求主体多元与过程多面的统一。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评价做法,必将引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将其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又将成为科学课的基本原则。

篇6: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梁才学校 卓之洪

2011年10月我参加了四川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回校后,我又从新读了《3-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新修订的《1-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再结合学习中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德。

(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进展及问题

1.实施进展

2001年7月,全日义务教育《盗版党(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地根据(标准)编写了8个版本的教材,分别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湖南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我们所使用的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使用至今也经历了几次修订。

2.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从课程目标看,“三维目标”落实缺乏整体性,不协调。科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科学三个领域的目标整体化,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体化。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科学知识”的落实为主,而别外两方面却被淡化了。

(2)在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误区1:不能区分科学课堂中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误区2:只要学生参与 了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就能得到落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合格的甚至是成功的科学课;误区3:只要学生能考好测试,科学素养就提高了,科学教学目标就实现了;误区4:所有的科学课都必须以科学探究展开教学;误区5:探究式教学太花费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教学方式;误区6: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方式是对立的。

(3)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实践偏差

一些科学教师不愿意使用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是教学难度太大,教师自己不熟悉,对教师实施有挑战。探究教学设计比较困难,工作量大,还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另一方面,学校实验仪器的教学设施缺乏严重,班容量大,耗时较多,效果还不一定好。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这样导致一些学习被动的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自我放弃和自我退缩。

(4)鼓励学生探究,但忽略指导程序,不指导具体方法

教师自己尚未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随意“放羊”或是按部就班。有的老师把自主探究理解为自流,认为控制学生的活动就是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给予筛选,学生愿意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该讲的也不讲了。有的则怕学生偏离主题,严格控制,把学生套牵在教师既定的条款中。

(5)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充分,科学探究没有真正落实。设计活动零碎,探究不深入。活动时间太少,走过场。

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对科学探究教育价值的认识,要掌握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与策略,要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

(二)“课标”实施的调研意见和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关于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有“多、高、难”的现象,即内容偏多教不了,要求偏高学不了,操作偏难实施不了。建议修订一部“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的课程标准。另外,现行标准的内容既有与其它课程的重复内容,又存在着与其它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如“品德与生活”、7-9年级科学课程等与小学科学课标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又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内容的脱节。

(三)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一)恢复1-2年级的科学课,以便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衔接,这也是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教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把科学课列为核心课,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对待。

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始于上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教育和中华民族强国之旅相伴相随。无论在清末,还是在民国时期,小学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在低年级都占有一定比重,其受重视程度不亚于算术。文革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用)》于1992年得以通过,重新又确立了科学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无论是国际组织如欧盟,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提出的明确建议;还是在西方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韩国、南非等国的国家标准中,科学课程的安排都至少从5岁儿童开始,连续进行到12岁。从我国多年《自然》课实践和七年多《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实施情况看,小学一、二年进行科学教育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对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有益。

(二)小学科学科课程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 的学习方式,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分目标上,除“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地阐述科学课程的目标。

(五)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内容

选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学习内容目标(突出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不作具体活动动建议),帮助标准使用者理解和实施。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三部分,以弥补我国小学缺乏技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删除原课标中“情态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将“科学态度”方面的目标渗透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等过程中体验和培养。

(六)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

从科学探究五个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得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顺序逐条展开分解并附举例说明,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篇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讲稿

学习内容讲稿

今年初,教育部修订完善颁布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作为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我们应当及时了解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我们的科学教育工作。相比老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标准有两大改进:第一,一、二年级开始上课学科;第二,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新标准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共分4部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什么是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课程的性质: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基础性的课程,它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通过学生直接参加实验、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和提高。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内容广泛,无所不包。

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有四个: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思路分三个方面:1.时段:这是新课标的改进之处,六年学习,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低年级段,三四年级为中年级段,五六年级为高年级段,增加了低年级段,是新课标的改进。2.目标:培养四项科学素养。3.内容: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这些接下来还要细讲。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知识目标,二、科学探究目标,三、科学态度目标,四、科学、技术、社会与 环境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知识总目标有四项内容: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 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 相互转换。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 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 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4.了解技术是人 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 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进行描述的。下面我们以物质科学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知识在各学段的要求:物质科学的科学知识在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常见的力。物质科学的科学知识在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体的运动,认识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五、六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二、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探究的总目标也有四项内容: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 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 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2.知 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 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 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 日常生活问题。3.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力和 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4.初步了 解通过科学探究达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 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和深入,甚至会发展变化。科学探究学段目标是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进行描述的。下面我们以提出问题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探究在各学段的要求: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在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相比低年级和中年级,要求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只是要求“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而中年级的要求是“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到了高年级这个要求就变成了“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科学态度目标

科学态度的总目标是: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 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 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4.在科学探究活 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 度。

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是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4个维度描述的。下面我们以探究兴趣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在各学段的要求:在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在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到了高年级,要求变成了“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总目标是:1.初步了解所学的科 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 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初步 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是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3个方面来描述的。下面我们以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例来认识一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学段目标在各学段的要求:在一、二年级学段的要求是,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在三、四年级学段的要求是: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到了高年级,要求变成了“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

一、物质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领域包括六个基本概念,分别是:

1.物体具有一定 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包含5个知识点。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包含2个知识点。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包含3个知识点。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 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包含2个知识点。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 运动状态;包含2个知识点。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包含16个知识点。下面以“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这一基本概念中的知识点“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例来说一说各学段学习目标的不同。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中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下面再以“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这一基本概念中的知识点“水在自然状态下有种存在状态”为例来说一说各学段学习目标的不同。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中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到了高年级段,这部分的学习目标是,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以前上过这个部分内容的老师都知道,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二、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也包括六个基本概念,分别是: 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包含5个知识点。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 自身的生存;包含3个知识点。

9.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包含3个知识点。

10.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 活动;包含5个知识点。

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包含4个知识点。

12.动 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包含4个知识点。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包括三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13.在太阳 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包含4个知识点。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包含5个知识点。

15.地球是 人类生存的家园;包含3个知识点。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技术与工程领域是新课标的又一个改进的地方。它也包括三个三个主要概念,分别是: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 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包含2个知识点。

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 用和改造;包含3个知识点。

18.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 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包含3个知识点。四个领域,18个基本概念,共分为75个学习内容。分散在低中高各年级段。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包括教学目标建议、教材使用建议、教学活动建 议、科学学习场所建议、学科关联建议和教学媒体建议。与我们科学老师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前四项建议。

(一)教学目标建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只有通过连贯、进阶的科学习与躬行实践才能达成。

(二)教材使用建议

各个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据此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加工,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 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三)教学活动建议 1.动手动脑做科学 2.开展探究式学习

(1)重视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 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 流、反思评价等要素。(2)精心设计探究问题。(3)处理好探究 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 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科学学习场所建议

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 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五)学 科 关 联 建 议(六)教 学 媒 体 建 议

这两项建议不再细讲。

二、评价建议

(一)学习评价的原则

1.学习评价必须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有关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以本标准为基本依据来。2.学习评价必须做到主体多元、方式多样。

3.学习评价必须覆盖本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 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二)学习评价的内容

1.科学知识。考查学生对本标准所规定的18个主要概念的掌 握情况。

2.科学探究。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科学探究能 力。

3.科学态度。考查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所必须具备的基 本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了解,以及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 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三)学习评价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

(1)学情诊断

(2)评价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纸笔考试、表现式的考试、学习总结汇报、成长记录等。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篇8:浅谈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工作者针对自然界提出问题并寻求问题答案的活动过程。探究过程包括细致的观察和测量、实验、提出假论、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反思并确定自身方法的优缺点等。

那么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什么呢?

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一样通过探索研究、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探究中, 既可由学生自己根据己有经验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究, 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课题。如与化学有关的探究问题:钢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空气中的CO2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不管问题的来源如何,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 即学生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探究中,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积极地质疑, 独立提出猜想, 制订探究计划, 设计与控制实验, 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 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得出初步的结论, 并适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中出现的失误及时补救修正, 以及对探究结果积极交流。

化学教学中的探究与科学研究中的探究有共性和特殊性。

共性:①科学探究要发现和提出问题, 围绕问题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 问题贯穿于探究的始终。②科学探究需要事实和证据。③科学探究需要作出科学解释。④科学探究需要作出评价, 评价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⑤科学探究的进行运用科学方法, 如观察、实验、调查, 事实和证据的处理、比较、分类, 归纳和概括等方法, 还要运用一些非逻辑思维方法, 如想象、猜测等。

特殊性:①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同 (科学工作者, 学生) 。②科学探究的对象不同。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 化学知识) 。③科学探究的手段不同 (先进仪器定量为主, 试管实验定性为主) 。④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同 (独立进行为主, 离不开教师指导) 。

二、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

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点, 而科学探究是课改的突破口, 怎样实施呢?

首先, 以典型实验和典型事例分析总结科学探究的要素。①用一个一次性杯子装满水, 探究能放多少颗小粉笔头水才能从杯子中溢出 (典型实验) 。②用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 罩上一个大烧杯, 探究蜡烛燃烧的情况 (典型实验) 。③一个故事:广西某县“鬼楼”的探究过程 (典型事例) 。

由两个典型实验和一个典型事例, 分析、归纳、总结, 让学生明白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八大要素) 。

其次, 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主要包括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发、组织与指导、反思与评价等三个基本阶段。

1.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发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发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阶段, 其功能主要是创设探究情境,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探究状态, 思考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将探究情境创设得越接近实际, 学生心理上探究的动机越强烈, 探究的欲望越大, 探究过程的收获也就越大。

2.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①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探究性学习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教师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班额大、教室空间小、学习时间少等。因此, 如何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广大化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面临的新课题, 迫切需要加以解决。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一是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分工指导, 二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指导。

3.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进行自我反思。

例如, 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钢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班上分成若干小组, 教师指定或自选组长, 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仪器, 如试管、橡皮塞或自己寻找相应化学用品。学生进行探究, 写出实验报告。

反馈后知道:有的小组探究比较仔细, 每天都有记录, 注重了实验。有的小组做了实验, 查阅资料, 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过系统讨论后, 都总结了铁生锈的条件。尽管有些小组探究还很幼稚、还很肤浅, 写出的实验报告比较简单, 我认为这不是失败, 最闪光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感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把讲科学变为做科学, 是观念的更新, 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在新课标中, 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实施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 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 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在现阶段化学教学中, 不仅在课堂内, 在学生实验、在课外兴趣活动乃至在习题教学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1. 课堂内的科学探究

课堂探究内容的选择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应是教材中的核心知识, 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价值。 (2) 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3) 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 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案1:教师讲授“将CO2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 溶液变红”。 (教师讲实验)

教学方案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的CO2”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

教学方案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CO2的实验,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做实验)

教学方案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 向其中通入CO2。②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 向其中加入少量水, 充分振荡, 待溶解后, 向其中通入CO2 (学生探究实验, 采用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 。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 从最大限度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从而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 学生实验中的科学探究

有些学生实验进行适当地改进, 使它们带上探究的色彩, 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 探究O2的制法、性质。

①探究O2的制法:KMnO4加热制O2双氧水制O2。②探究O2性质、采用比较法。

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违章实验, 红热木炭一下子伸到瓶底会有什么结果?铁丝上不系火柴结果会怎样?试验后同桌讨论原因何在?然后教师点拨。

教材中CO2的制取和性质也可设置为探究性实验。

3. 课外兴趣活动中的科学探究

课外探究是课内探究的延伸, 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学生主动开展。

4. 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

例如:O2和CO2气体的鉴别。

探究问题:现有两瓶气体, 其中一瓶是O2, 另一瓶是CO2, 如何鉴别它们?学生提出的探究方案:

①在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放入一只害虫, 比较存活的时间。②在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点燃一支蜡烛, 比较燃烧的时间。③在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比较浑浊的程度。④在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加入适量水, 用石蕊检验。⑤在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加入适量水, 比较气体在水中溶解的量。⑥在盛有气体的瓶中分别放入一株植物, 比较生长情况。⑦用带火星木条检验。⑧称量两瓶气体的质量……

从该例可以发现, 虽然同学提出的O2和CO2的鉴别方案中有些操作难度较大, 有些方案还不够严密, 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出,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还有黄金、黄铜的区别, 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区别真假黄金, 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结论。

平时的教学中, 尽量要求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 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去解决问题, 这不仅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好处,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结果告诉我们, 它不仅对好的学生, 而且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都能起到培养兴趣, 激发创造性的目的。

四、科学探究中的几个问题

从实施新课程后, 出现了一些认识上和做法上要解决的问题。其中, 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科学探究的神化与泛化问题。

神化问题:将化学课堂中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完全等同, 认为学生不可能进行科学探究, 或者认为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足够的实验技能和能力基础, 学生不能进行科学探究。要进行科学探究, 就一定要有完备的实验室条件, 进行完整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作用无限夸大, 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万能的, 只要一搞探究, 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泛化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将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 边讲边实验完全等同起来, 认为既然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局部的, 那么只要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多做几个实验, 是多向学生多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甚至只追求探究的形式, 而忽视探究的目的和内容。

其次, 科学探究费时问题。

认为探究式教学太花时间, 完不成教学任务, 是一种十分不经济的教学方式。但从新课程教学目标上看, 不进行科学探究就不能完成三维目标。从整个教学过程上看, 是花费时间还是节约时间, 这就需要取舍, 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实验应做好。

最后, 科学探究的运用范围问题。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说,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那么, 哪些内容适合探究, 那些内容不适合探究呢?我认为, 有关物质的性质、组成、物质间的关系等大都可以采取完全探究的形式, 即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 但探究问题的提出要尽可能来源于学生, 收集证据也应由学生来完成, 其他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应地调整。物质的制备原理原则上不要求作过多的探究, 但制备的方法、手段可结合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进行优化设计。概念原理性知识也可以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实验的基本操作, 不要求作为探究内容刻意去进行探究设计。

摘要: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还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文比较系统地解读了课标中的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2019培训学校年规划下一篇:小学六年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性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