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2024-05-19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精选6篇)

篇1: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个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温度变化的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在活动中设计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案,注重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能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4、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教学难点:设计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案,寻找出混合后水温变化的科学规律。

课前准备:

实验记录表、2只温度计、有热水的热水壶,一水槽冷水、两只量杯,一只烧杯,一只大塑料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体育课一结束,同学们又渴又累,小刚第一个跑进教室,拿了一个杯子,倒了一杯水(热水),一喝,(作烫状)出什么事了?水很烫,小刚又很渴,谁来帮帮他?

热水中加入一些冷水后为什么能喝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二) 猜测两杯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两杯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温度、水的多少)

想要知道饮水机的两个水龙头放出的水的确切温度怎么办?

说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

请两位同学测两杯水的温度 。

三) 研究等量的两杯冷热不同的水混合的温度变化。

你觉得水混合后的温度与两杯水本来的温度有什么关系?

刚才我们已测了这两杯水的温度,如果将这两杯水混合,你能比较准确地推测出它的温度吗?

怎样的情况下你能较准确地估测出来?

刚才测过的两杯水,取一样多的混合后温度会是多少?你为什么这么想?

我们做这个实验时,你还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完成实验把结果填写到汇总表中。

汇报交流: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为什么等量的水混合后的温度略低于平均温度?

篇2: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本节内容在前面学习物质及其变化、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地介绍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的作用及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现阶段的先进科学技术实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学好自然科学,为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作贡献。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分析、讨论、总结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作用。深化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2.可适当串插播放现代科学技术的录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所见所闻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进行教学,明确学习自然科学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

⒉明确学好自然科学的意义和方法。

㈡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富于钻研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然知识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⒉教学难点

学习自然科学的目的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

有关利用电为人类服务、环境污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㈠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

复习提问:

⑴自然环境中的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⑵自然界中的运动形式有哪些?最简单的运动是什么?最复杂运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物质都在不断变化与运动。自然科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它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就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

教师提问:

⑴在原始社会,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什么?(石器)

篇3:小学科学课程内容

关键词: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科学探究,研究方法

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调查结果表明,新加坡的数学和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1年TIMSS数据显示,新加坡成为成绩最好的国家,8年级学生的科学成绩均居全球第一,4年级学科成绩均居全球第二。[1]新加坡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把科学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科学知识、技能并利用它们促进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新加坡的科学教育成绩是显著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前沿的进步而不断改革科学教育。在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的背后,新加坡的科学课程大纲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加坡科学课程框架(Science Curriculum Framework)[2]

1.科学课程框架基础

科学课程架构源于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政策框架。它概括了新加坡科学教育的主旨,为学生成为高水平技能的公民做准备,有助于学生在日益以技术为主导的未来世界发挥作用。

课程框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探究实施是建立在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和过程;道德和态度基础上。这些领域都是科学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见图1)。

科学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探究者。其出发点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探索周围的事情,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享受科学,并将科学视为探索自然世界的重要工具。教师是科学探究课堂上的指导者,他们将有价值和令人振奋的科学传授给学生,他们是课堂探究的推进者和榜样。教师创造一个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探究意识。

2.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科学素养

(1)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基于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历认识环境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掌握周围的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和世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必需的技能、思维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个人的决定;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如何影响人类与环境。

(2)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目标。知识、理解和应用:科学现象、事实、概念和原则;科学词汇、术语和公约;科学设备和仪器,包括操作技巧和安全事宜;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技能与过程:技能包括观察、比较、分类、使用设备与装备、沟通、推断、提出假设、测算、分析、确认可能性、评估;过程包括创造性问题解决、确定调查规划、制订决策。道德与态度:好奇心、创造力、诚信、客观性、开放的胸襟、毅力、责任。

(3)小学科学素养。未来科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他们也需要了解科学的特征,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形式;并知道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创造我们的财富、知识和文化环境。为了掌握人类活动、自然界变化规律,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提出问题,以证据为基础给出结论。最后,他们需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3.科学课程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学技能,如从媒体的报道中分析数据,观察趋势和模式;适应科技进步,能够做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明智的决定,如转基因食品消费、健康选择等。

(2)社会中的科学:学会与他人从事有意义的科学对话;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科学知识的进步。

(3)科学与环境:理解人类在宇宙中位置;认识安全和生物问题,如SARS、艾滋病、污染等损害等;关注环境。

4.科学探究的内涵及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1)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和学生参与研究我们周围自然世界的活动和过程。最简单的形式,科学探究可以看做由两个关键方面构成:即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含“是什么(内容)、如何发生(过程)”。因此,科学探究教学必须超越仅仅呈现科学研究事实和结果的模式。必须让学生看到科学家如何得到了科学研究的结果,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提出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和环境相关的问题;学会收集和使用的证据;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证据的收集和使用中,并基于科学知识形成解释并交流。

(2)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依据在提出和解决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和评价、交流学习过程中,学生承担责任的程度与教师承担责任程度的大小不同,区分为学生导向的探究与教师引导的探究两种学习方式,学生将从这两种探究学习方式的变化体验中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调查研究能够认识自然界,运用探究的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科学实践所必需的情感态度。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将科学探究归纳成问题、证据、解释、连接和交流五个要素,并且将五个要素从学生自主的程度和教师或材料指导程度的强弱两个维度列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表1),越往左表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越强,需要教师的指导越少;反之,表中越往右表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越弱,需要教师的指导越多。

二、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内容[2]

1.小学科学教学大纲的概述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免去课程时间的束缚,通过完成定制的校本课程,教师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教师为学生创造有意义、愉快的学习机会。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具体包括:

多样化:在低段(小学3—4年级),学生掌握生命和非生命物体的多样性(一般特性和分类)以及物质的多样性。

循环性:在低段,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循环性(生命循环)、物质和水的循环;在高段(小学5—6年级),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循环(繁殖)、物质和水的循环。

系统性:在低段,学生掌握植物系统(植物各部分及其作用)和人类系统(消化系统);在高段,学生掌握植物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人类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细胞系统、电学系统。

相互作用:在低段,学生掌握相互作用力(磁铁);在高段,学生掌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重力,在弹簧力)、环境的相互作用。

能量:在低段,学生掌握能量的形式和用途(光和热);在高段,学生掌握能量的形式和用途(光合作用)以及能量转换。

2.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具体内容

(1)多样性。

世界有种类繁多的生物和非生物。人类要组织安排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和非生物,以更好地认识由它们组成的世界。

A.生物和非生物的多样性。

知识、理解和应用。描述生物的特性:为了生存,需要水、食物和空气;增长、反应和繁殖;识别各类别生物:植物(开花,不开花)、动物(两栖类,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真菌(霉菌,蘑菇,酵母)、细菌。

技能与过程。观察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并推断它们之间的差异;基于共同观察到生物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它们分成类别(植物和动物)。

道德与态度。通过提出问题,显示探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的好奇心;通过尊重个人不同观点,认识个人努力和团队工作的价值。

B.材料多样性。

知识、理解和应用。各种材料(陶瓷、布艺、玻璃、金属、塑料、橡胶、木材)的用途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

技能与过程。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材料的物理特性:强度、灵活性、防水、透明、水中浮/沉能力。

道德与态度。利用数据来说明对有关材料属性和用途的观察和解释,显示其客观性。

(2)循环性。

自然界变化存在重复模式。这些循环的实例即是生物的生命循环和水循环。理解这些循环有助于人类预测事件发生,并认识作为一个自我维持系统的地球。

A.植物、动物的循环性。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理解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循环特征:植物与动物;5,6年级理解生物繁殖是它们种群连续性的保证,一个生物体的许多特性是通过从父母到子女传递的;确认开花植物的有性繁殖过程:授粉、受精(种子生产)、种子传播、发芽;认识人类有性生殖的受精过程;认识开花植物和人类有性繁殖在受精方面的相似性。

技能与过程。3,4年级在一段时间内从种子成长过程,观察、比较植物的生命循环特征;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比较动物(蝴蝶、甲虫、蚊子、蝗虫、蟑螂、鸡、青蛙)的生命周期。5,6年级研究植物繁殖的各种方法,并交流研究成果:孢子、种子。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探究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好奇心,并质疑他们的发现;展示对植物和动物(如自己的宠物)的责任感;认识个人努力和团队工作的价值。5,6年级通过提问,显示探索周围的植物和动物的好奇心;展示对植物和动物(如自己的宠物)的责任感;通过尊重个人不同观点,认识个人努力和团队工作的价值。

B.物质和水循环。

知识、理解和应用。3,4 年级阐述物质有质量并占据空间;区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5,6年级认识水可以在物质3种状态存在的互换;理解水如何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熔化(固体至液体)、蒸发/沸腾(液体到气体)、冷凝(气体至液体)、冻结(液固);理解冰的融点(或水的冰点)和水的沸点;理解水循环中蒸发和冷凝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对生命过程的重要性;描述水污染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影响。

技能与过程。3,4年级使用适当的仪器测量质量和体积;5,6年级比较水的3种状态;探讨热增益或损失对水的温度和状态的影响,并交流结果。当冰被加热,在0摄氏度融化,变成水;当水被冷却时,在0℃冻结,变成冰;当水被加热,在100℃沸腾并变为蒸汽;当蒸汽被冷却,它凝结水;调查影响蒸发速率的因素,包括风、温度、暴露表面面积。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探究周围物质的好奇心,并质疑他们的发现;5,6年级关注水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节约用水。

(3)系统性。

A.人类系统。

知识、理解和应用。3,4 年级认识人的器官系统并阐述它们的功能(消化,呼吸,循环,骨骼和肌肉);确认人体的消化系统各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并描述他们的功能。5,6年级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识别人体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器官,并描述它们的功能;在生命进程中,认识到有不同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整合作用。

技能与过程。5,6年级比较植物、鱼类和人类如何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导管运输食物和水。人类:通过导管运输消化的食物、氧气和二氧化碳。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探索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并询问身体的结构或功能。5,6年级通过寻求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自己的身体客观性。

B.植物系统。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识别植物的不同部位,并说明叶、干、根的功能。5,6年级确定植物输送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说明它们的功能。

技能与过程。3,4年级观察植物各个部分。5,6年级调查植物部分的功能,交流调查叶、干、根的结果。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探索周围植物的好奇心,并质疑他们的发现;显示对植物的关心。5,6年级通过寻求数据和信息来验证对植物部分及功能的观察和解释,展示其客观性。

C.细胞系统(5,6年级)。

知识、理解和应用。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识别一个典型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部分,并阐述各部件的功能。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叶绿体;动物细胞的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技能与过程。比较典型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道德与态度。展示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并质疑他们所发现;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不同观点的团队工作。

D.电子系统(5,6年级)。

知识、理解和应用。确认电路包括一个能量源(电池)和其他电路元件(电线、灯泡、开关)形成了一个电子系统;理解:电流只能在闭合电路流过;确认电导体和绝缘体。

技能与过程。构建简单电路的电路图;调查电路中一些变量对电流的影响,并交流调查结果:电池数量(串联排列)、灯泡的数目(串联和并联)。

道德与态度。需要保护学生正确地使用和处理电;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不同观点的团队工作。

(4)相互作用。

A.力的相互作用。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认识到磁铁能产生吸引力与排斥力;确认磁铁的特性。可以用铁或钢制造磁体,磁铁有两极。自由悬挂的条形磁铁静止指向南北方向,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铁吸引磁性材料;知道日常事物中的磁铁的一些用途。5,6年级识别推力或拉力;理解的力的作用。力可以移动一个静止的物体;力可以加速、减速或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力可以阻止一个物体的移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承认并给出不同类型关于力的例子,如:磁力、引力、弹性弹簧力、摩擦力;认识到由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引力而产生物体的重量。

技能与过程。3,4年级比较磁体、非磁体和磁性材料;通电导体产生磁性。5,6年级研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交流研究结果;研究弹簧力的效果,并交流研究结果。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好奇心,探索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途和质疑他们的发现。5,6年级通过使用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有关力的客观性;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不同观点的团队工作。

B.与环境的相互作用(5,6年级—普通水平)。

知识、理解和应用。确定影响有机体生存的因素:环境的物理特性(温度,光,水);食品供应;目前其他有机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讨论:不利环境(生物适应并生存下来,转移到其他地方或死亡)对生物体的影响;通过跟踪万物来自太阳的能源途径,确定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掠食者,猎物)的角色;区分有机体、种群和群落: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一个群体被定义为: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一组同类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和繁殖;一个群落是许多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不同的栖息地支持不同的群落(园林,田野,池塘,海边,树,红树林,沼泽)。给出人类对环境造成影响(正面和负面的)的例子。

技能与过程。观察、收集、记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因素。

道德与态度。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团队工作。

(5)能量。

A.能量形式和利用。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了解光被物体完全或部分遮挡,形成阴影;列出一些常见的热源;物体的温度是衡量其热的程度;区分热与温度的关系: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温度是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从较热的流入较冷对象/区域/位置,直到两个达到相同的温度;物体的热量增加或损耗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列出的热量收益/损失所产生的影响:收缩/扩张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改变物质状态;确认好的和差的热导体,良导体:金属;不良导体:木材,塑料,空气。5、6年级阐述生物都需要能量来完成生命进程;太阳是我们主要的能量来源(光和热);区分植物和动物获得能量的方式。

技能与过程。3,4年级研究影响阴影形成的变量,并沟通发现结果: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对象;光源与物体距离、物体与背景距离;使用温度计和温度/热传感器数据记录仪测量温度。5,6年级研究光合作用(糖和氧气)所需的条件(水,光的能量和二氧化碳),交流发现的结果。

道德与态度。3,4年级通过使用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并解释有关灯光的客观性;通过寻求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有关热量的客观性特征。5、6年级利用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有关光合作用,显示其客观性。

B.能量转化(5,6年级—普通水平)。

知识、理解和应用。承认能源来自太阳;确认各种形式的能量的例子。如:动能、势能、光能量、电能、声音能量、热能。

技能与过程。研究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交流发现结果。

道德与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节约使用能源。

三、突出探究的科学———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的特点

1.“五大主题”关联学科内部不同分支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包含五个主题:多样性、循环、系统、相互作用和能量。这些主题涵盖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的核心概念。选择这些核心概念,因为它提供了人们对环境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科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其中有很多知识内容是交叉的,如“能量”主题下的知识内容既在物理出现,又在生物知识中涉及了。利用不同主题把各个学科内部的不同分支联系到一起,呈现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彼此联系,这样更加有利于选拔出其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

2.课程目标以掌握知识为基础,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为了体现科学本质,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构建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社会实践中的科学和科学与周围环境三方面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课程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探究技能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该大纲按照“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与过程;道德与态度”三个领域确定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特别是“道德与态度”在各个部分有具体要求,而不仅仅是课程目标中有要求。尤其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在课程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很明显,新加坡尤其重视学生在科学的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表现。

3.基于学生生活环境设置课程,重视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技能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总目标的第一条并不是要求学生学会具体知识,而是强调课程提供学生经历认识环境的过程,为其创造探究的机会;教学内容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依据学生日常所见的生活和自然现象选择课程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课程内容知识,在知识结构和深度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计较为合理。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以及学会根据观察结果和数据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科学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学会发现变化模式的规律性,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

四、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1.加速科学课程的综合化进程

对照新加坡颁布的新版小学科学课程大纲,我们应该加速科学课程的综合化进程,加强科学内部各个学科之间、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形成整体的、全面的认识水平。既要考查学生科学知识水平,又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领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当今先进的科技成果,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都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及教育发展进程,协调好科学技术的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科学课程标准设计中,既要强化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利益,又要看到它给人类造成了无情的灾难和威胁。

2.课程设计突显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

在科学课程标准设计中,从小学阶段起,科学教育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尽可能学会使用定量的术语来解释论点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他们解决科学问题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设计科学实验探究是为解决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步骤。强调数据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这些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要知道科学家是如何搞科学研究的,他们要有机会发现与日常生活、社会和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敢于提出质疑,同时积极地参与到收集和使用证据活动中,并基于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并交流。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激励小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在不能通过表面观察得出结论的情况下,学会动手操作和实验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比如制订调查研究计划、获得数据、归纳结论、思考和评估等。

3.课程内容设置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设置符合由易到难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水平和逐渐加深的科学知识上重新学习科学概念和技巧。螺旋上升的方法使学生对科学概念与技能的学习跟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对概念已有的理解,轻易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更加有效提升和巩固科学探究技能。

参考文献

[1]MICHAEL O MARTIN,INA V S MULLIS,PIERRE FOY,et al.TIMSS2011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scienc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2012.

篇4: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

地球与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天文学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为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点燃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但终究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的发展水平有限,浩瀚的宇宙使孩子的空间想象无法达到的范畴,所以学生难以真正了解星空。许多科学老师为此进行了努力。但因为教学时间、地点、经费和个人研究水平的限制,难以真正落实该领域的教学。目前,天文学还不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许多学校已经把它作为选修课讲授,开展了许多天文科普活动,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但大部分学生对星空知之甚少。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引领孩子遥望星空呢?

一、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和六年级下册的《宇宙》两个单元,内容虽不多,但组成了小学天文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认真上好科学课,落实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对天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见表1、表2)。

二、充分发挥工具和虚拟软件的作用

认识四季的代表星座是教学中难点,但是如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以后的天文学习和观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虚拟软件来学习和观测。

1.活动星图

活动星图又可以称为旋转星图,它是由一个可转动的星盘底座与一个带椭圆开口与时间刻度的圆盘组成,它能显示不同日子和时间实际所见的星空,部分观星者用来计划一晚观测的程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旋转星图一般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刚入门的观星者使用。活动星图比较适合天文的入门者使用,主要是教天文初学者辨认星座的。

要将活动星图的方位与实际的星星位置对应,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他高举在头上,并正确对应出东西的方向,有经验的使用者则只需平举在胸前,将活动星图上的方向与所面对的方向对正即可。

2.全天星图和星空伞

全天星图,就是把全天所有的星及深空天体等,按照一定的规律绘制在纸上,称为全天星图。 相对旋转星图,整张全天星图比较折中,既适合一般天文爱好者,也适合天文发烧友,特点是全天所有星座及深空天体绘制在一张图上,类似地图大小,“全天”的整体感较强,星等达到6等及以上,深空天体也较多,可以观星参考,也可以了解学习使用,不足是户外观星携带不太方便。

为了便于携带,人们发明了星空伞——将全天星图绘制于伞面上。这是学生学习认识星座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3.虚拟天文馆(Stellarium)软件

Stellarium 是一款免费开源的GPL软件,它使用openGL技术对星空进行实时渲染。软件可以真实地表现通过肉眼、双筒望远镜和小型天文望远镜所看到的天空。Stellarium还被应用于天象馆中。不同编译版本的 Stellarium 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运行,目前支持的操作系统包括:Linux/Unix、Windows 和 MacOS X。

Stellarium可以根据观测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天空中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的位置,并将其显示出来。它还可以绘制星座、虚拟天文现象(如流星雨、日食和月食等)。

Stellarium 可以用作学习夜空知识的教具,还可以作为天文爱好者星空观测的辅助工具,或者仅仅是满足一下好奇心。由于其高质量的画质,一些天象馆将 Stellarium 用在了实际的天象放映中。有些天文爱好者还使用 Stellarium 绘制他们文章中用到的星图。

4.谷歌星空等手机软件

手机上使用的星空软件比较多,有谷歌星空(Google Sky Map)、星空星座知识(The Night Sky)、移动天文台(Mobile Observatory Pro)、星空(Starmap)等。相比之下,安卓系统的谷歌星空使用方便快捷。

谷歌星空是谷歌推出的一款星空观测应用软件。它如同一个微型的天文望远镜,带您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的奥妙。谷歌星空可查看各种天体,包括星体、星座、星系、行星和月球,允许用户自由设定显示哪些天体。

谷歌星空完全依赖手机内建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加速器,精确地利用您的所在位置,包括你所面对的方向、手机倾向何方等等,就可向您显示当前所在位置的星空图,而且星空图会随您而动。所以当用户用手机分别对着头顶和脚底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天顶和天底。面对满天的星星,用户要想找到自己想找的星星好比大海捞针。不过可以点击菜单键,选择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如“大熊座”,谷歌星空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圈状的箭头指示星座方位,用户只需调整手持手机的方向和角度,就可以轻松找到想要找的星座了,而且此时手机所指向的方位就是真实的星座在天空中所在的位置。

三、开展天文观测活动

天文观测是小学生天文学习中最振奋人心的环节,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小学中开展天文观测科普活动有效地配合了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的拓展。

1.成立天文社团

在校园开展天文科普的目的,一是普及,二是提高,所以活动的组织宜采用“金字塔”型结构。最底层是天文爱好者,它由全校所有对天文感兴趣的师生组成,中间层是在众多爱好者中,对天文特别感兴趣,并能坚持参加各项天文活动的师生,顶层是天文骨干和核心,它是由具有天文科技知识,有责任心的老师和一些在艰难观测中能坚持、能吃苦,并且在活动前能充分作好各项准备的学生组成。对这一部分师生,建议成立天文社或天文兴趣小组等社团。

开展天文观测的初始阶段,在全校层面开展天文观测活动不太现实,所以天文观测要先在人数不多的天文社团开展。

2.软硬件准备

天文社团要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主要用来讲授天文基础知识、播放科普视频、课件,要配置天文望远镜等观测仪器,还要订阅或购买天文科普读物。为了发挥辐射作用,还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天文观测活动专栏。学校要为社团确定业务水平较高的指导师,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

3.确定观测内容

观测活动的初期,应该选择难度较低、效果较好的观测内容,比如月球。由于月球的视面大,表面清晰可辨,可观测的项目多,而且要通过认真的观测,比较容易获得观测的成果,因此,月球观测是开始进行天文观测的首选。学生有了一定的观测经验和能力以后,可以循序渐进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观测内容,如星座辨识、太阳黑子的观测等等。

4.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

天文观测活动因其特殊性,大部分要晚上进行观测或有些观测可能存在的伤害。所以在老师组织学生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安全,没有安全保障宁可放弃观测。这里的不安全因素有来自观测环境和观测对象,就观测环境而言,社会治安情况,通往观测地及观测地的环境情况等。就观测对象而言,还要充分考虑来自观测对象对观测者的伤害,如观测太阳时可能伤害到人眼等。

5.交流与拓展

观测活动结束后,要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以让他们交流观测的技巧,也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交流积累经验,激发他们继续观测的欲望,延伸拓展新的观测内容。

篇5:浅谈如何设计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小学科学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来实现。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学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学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及本人收集到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内容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特点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大自然。

如“种子的萌发——由种子到芽、由芽到植株”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教学牵涉到的实验过程长,学生一时半会很难形成对种子萌发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

活动目标:种子萌发的过程和条件。

活动过程:(1)设置三组实验,对比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第一组是透气与不透气;第二组是在合适温度与不合适的温度下;第三组是在合适的湿度与不合适的湿度下;(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和材料。(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吸胀、生根、发芽。种子的哪部分形成根,哪一部分形成叶。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发芽时有何不同。比较三组实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水的循环——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设计则以采取另一种方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科学现象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实验设计也可以叫活动设计,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如“我的手”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就可采用活动的形式: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一双手。

活动过程:(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看看手上有什么——手指、手纹、关节。(2)动一动自己的手,感觉很灵敏——可以拿起很多东西。(3)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手摸摸、拿拿各种物品——感觉热、冷、软、硬、轻、重、薄、厚、光滑、粗糙等等。(4)让学生印下自己的手纹,比较一下每个人的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知道警察可以根据手纹破案的奥秘。

活动总结:教师总结出手的功能、用途,告诉学生要爱护自己的手。又如“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可采用的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叶子。

活动准备:(1)让学生捡一些落叶或收集园林工剪掉的叶子。

(2)教师也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叶子。活动过程:

(1)学生自己分一分,算一算自己有几片叶子?有几种?(2)看一看,比一比。

观察叶的大小——通过观察挑出几片叶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在大纸上。观察叶的颜色——通过观察挑出几片叶子,在大纸上按颜色变化顺序排列叶子。

观察叶的形状——如针形,扇形,圆形,箭形,带形,心形,卵形,掌形等。通过这些比较,学生会领悟到叶子真的是多种多样。(3)画一画,做一做。

画叶子或用叶子作画:每个学生在纸上画几片漂亮的叶子,或用叶子做一个漂亮的叶子画,粘到大纸上。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子大小、颜色、形状的多样性。

(4)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想一想:

我观察的叶子有几种颜色,都是什么颜色——如绿色、深绿色、浅绿色……。我观察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如像扇子、针形、心形、卵形……。我观察到的叶子大小如何——如这片叶子能座下一个人,这片叶子有巴掌大小,这是一片芝麻大的小叶……用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叶子的描述,来加深学生对叶子多样性的认识。

(5)想一想,问一问。

看谁提的问题多?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做科学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下课后查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活动拓展:想一想,叶子有什么作用?

活动总结:教师要告诉学生植物的叶子有很多种,它们的作用是光合作 用,制造供动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和释放供我们呼吸的氧气,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把爱护环境的意识贯输到学生心目中。

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科学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科学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如“毛细现象”一课在设计实验时可采用的活动形式:

活动目标:认识毛细现象和了解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影响发生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于毛细现象学生大多见过。因此一上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将一支白粉笔插入红水中,仔细观察粉笔下端发生的现象,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并使学生产生质疑:红墨水为什么会往上爬?

(2)探究“生活中发生毛细现象的一些物体”。

利用毛巾浸入水盆中、彩色笔芯吸墨水、餐巾纸一端浸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很多物体“可以发生毛细现象”。

(3)探究“毛细现象”产生的条件。

活动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利用放大镜观察刚才发生这种现象的物体结构。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从而真正认识毛细现象的发生。(5)探究“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

①拿两片玻璃片,一端夹一根火柴,用橡皮筋捆住,竖立在红水中; ②将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同时插入红水中。③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实验现象。分别观察水在玻璃片之间、玻璃管中爬升的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影响毛细现象发生的条件因素,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6)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课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扩展和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水盆、抹布进行自动浇水,让学生进行解释,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开阔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以此类推,每上一节《科学》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三、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标准》明确规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科学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们地处平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科学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外出活动时间,精心设计外出活动的过程,活动中,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及每一个小生命。告诉他们,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趣味无穷,要精心采集动植物标本。指导他们把标本分类,这些标本会成为他们搞发明创造的最好素材。还要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大脑储存更多的信息,使之成为学生兴趣的重要源泉。教学活动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 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科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活动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什么样的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参考资料:

篇6: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及主要内容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构建了五大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并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和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做为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习中受益,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贯穿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先天遗传有着极大的关系,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表现也各不相同。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以此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从中受益,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体育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的目标,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和体育的特点出发,吸收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领域目标特点构建体育活动内容体系。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将小学划分成三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相当于小学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小学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小学5~6年级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中、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使这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变为可观测性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价,从而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有效地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我国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教育的成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体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程标准并没有对如何评价作出统一的规定,只是要求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

五、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学习领域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三)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五)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

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二、运动技能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二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水平三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观看体育比赛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一

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运球等;

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

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

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

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技术;

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二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

水平三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正确应对运动中出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三、身体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一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发展体能

水平一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水平二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水平三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

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一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

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

描述身体特征

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比较自己的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

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三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知道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

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

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四、心理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二

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体育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水平三

体育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小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

体育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水平三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

消除因身体形态问题(如太胖、太瘦等)可能产生的自卑感;

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消除因运动能力较弱产生的烦恼。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一

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

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

水平二

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水平三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

了解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了解体育活动对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

了解体育活动对产生良好情绪的作用。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一

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

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

水平二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

水平三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未曾完成的动作;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等。

五、社会适应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一

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

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

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

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知道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

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水平三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

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

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三

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

[1]

全文显示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在现代教育形成过程中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逐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对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能不断地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地体育各种复杂的情感,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理解解和习惯一定的社会规范,学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已的行为,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精神。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体育课程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它的许多内容是不能够或不完全能够通过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传授学习的。体育知识是一种操作性和技能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和谁知性知识的学习,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运动欣赏能力;

2.关于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3.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

4.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5.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与科学锻炼的方法。

三、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的目标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就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构建了五大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并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相关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和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做为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习中受益,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贯穿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与先天遗传有着极大的关系,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表现也各不相同。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以此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从中受益,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体育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的目标,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和体育的特点出发,吸收我国体育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领域目标特点构建体育活动内容体系。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体育学习特点,将小学划分成三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相当于小学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小学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小学5~6年级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中、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使这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变为可观测性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评价,从而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有效地保证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我国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教育的成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课程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体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程标准并没有对如何评价作出统一的规定,只是要求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

五、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学习领域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三)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五)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标准

一、运动参与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

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二、运动技能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二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水平三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观看体育比赛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水平一

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运球等;

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

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

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

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技术;

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二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

水平三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正确应对运动中出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三、身体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一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发展体能

水平一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水平二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水平三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

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一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

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

描述身体特征

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比较自己的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

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三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知道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

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

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四、心理健康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二

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体育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水平三

体育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小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

体育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水平三

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对生长发育的变化(如月经等)采取坦然的态度;

消除因身体形态问题(如太胖、太瘦等)可能产生的自卑感;

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消除因运动能力较弱产生的烦恼。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水平一

说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心情;

体验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

水平二

观察并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

观察并说出同伴退步或失败时的情绪表现。

水平三

知道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节情绪

了解不良情绪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了解体育活动对减缓学习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

了解体育活动对产生良好情绪的作用。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水平一

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

在陌生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和游戏;

与陌生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

水平二

在一定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

参加较剧烈的游戏或运动时,在身体有轻微难受感觉的情况下坚持完成运动任务;

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

水平三

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

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未曾完成的动作;

在教师指导下敢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如支撑跳跃等。

五、社会适应领域

领域目标

水平

水平目标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一

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区别

比较并尝试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

按顺序轮流使用同一运动场地或设备。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

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不妨碍他人参加游戏或运动。

水平二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

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队游戏时的感受;

知道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

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水平三

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弱者的尊重与关爱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身心障碍者。

表现出与社区活动的联系

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

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水平三

了解体育与健康资源

从报刊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

上一篇:小学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下一篇:党校党性锻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