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进校园作文

2024-06-22

戏曲走进校园作文(精选8篇)

篇1:戏曲走进校园作文

4月21日,《戏曲进校园》首发暨出版座谈会及戏曲展演在湖北黄冈市实验小学举办,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就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戏曲进校园进行了多维度研讨,并邀请著名戏曲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彭青莲、李春华为黄冈市实验小学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展演。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独具作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x年1月,xx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戏曲进校园”,这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达成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中小学生艺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

为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助力戏曲进校园工作,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郑传寅领衔编写了《戏曲进校园》中小学生普及读本。《戏曲进校园》的出版为湖北省中小学戏曲教学提供权威读本,同时也为振兴戏曲艺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应有之力。

《戏曲进校园》从剧史、剧目、剧人、剧种、剧艺等方面向中小学生介绍中国戏曲,展示中国戏曲的辉煌成就和杰出人物以及对于世界戏剧发展的伟大贡献,对中小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培养学习戏曲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编写体例独特、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流畅,配有大量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舞台剧照和艺术图片,并附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倾情录制的配套教学视频。

在戏曲展演中彭青莲、李春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以及黄冈市实验小学学生演唱了《葛麻》《原野情仇》等经典曲目。会上,湖北教育出版社向黄冈市教育系统赠送了《戏曲进校园》。

篇2:戏曲走进校园作文

主持人上场了,他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但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一直在想着这群戏曲艺人是怎样表演的。主持人大声说:第一个节目是“戏曲广播操”,台下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见一个个貌美如花的阿姨们伴着悦耳的音乐登上了舞台,她们都面带着动人的甜甜的微笑,个个动作做到了最好,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个体操是我们天天都要做的,但任何人都没有这几个阿姨做得好。这几位阿姨做完这套广西区广播体操后,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二个节目是川剧表演――变脸。”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想看看这表演“变脸”的大师在哪里?看着看着,一位身穿红色和黑色大袍的人上了台,不用说这位就是表演变脸的大师啦。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变脸大师的精彩表演。大师表演着威武标准的动作。“看变脸啦!”有一个同学尖叫道。我一看,真的,从红脸变成了蓝脸了,这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师转了几圈,袍子一甩,又变了,蓝脸又变成黑脸了,看的我目瞪口呆,张着嘴巴半天合不上。黑变粉、粉变白……这也太神了,这位叔叔真的太棒了。

篇3:戏曲走进校园作文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 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戏曲, 了解戏曲的无穷魅力, 展示戏曲的特有色彩。

我们在展示时要注意如下技巧:

一是掌握第一手材料, 增强感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冲击, 同学们已很少有“满村人挤到一起看大戏”的经历和体会了, 也有不少同学对戏曲很陌生了,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多方收集材料, 增强对戏曲的感性认识, 这样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游刃有余。我们既可以访问戏曲专家和表演艺术者, 向他们询问戏曲的有关特征和相关知识, 也可以询问身边长辈, 请他们说一说他第一次观看戏曲的经历和感受, 让他们说说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戏, 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查阅资料, 搜寻一些戏曲家的名家轶事, 力求对戏曲知识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二是严格筛选, 选择可用之材。经过上一阶段的收集材料之后, 下一步就是选材了。选材是为了避免把所有的材料都收集到文章里, 为了把作文写的扎实、精炼, 必须对所收集的材料认真地进行选择。袁枚曾说过:“着意原资妙选材”。选材“妙”文章的“意”才会表达得好。我们在选材时一方面可将以前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再分类整理。诸如家乡戏的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 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我们在选材时一要注意材料要真实可靠, 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正确地反映戏曲的特征,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戏曲。二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 材料是用来表现主题的, 因此, 选材必须要围绕主题, 为表现主题服务。三要选材要典型, 要选有代表性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经过以上步骤之后, 就可以选取一个主题, 圈定可用材料, 拟出作文题目, 就可以行文了。

三是精心锤炼语言, 文采飞扬。在经过以上两步的储材和选材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心锤炼语言, 写出文采飞扬的习作了。生动的表述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戏不是一般的产品说明, 也不应该写成枯燥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引用几个相关的精彩小故事, 运用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 采用形象活泼的修辞方式, 尽力让作文鲜明生动起来, 以抓住读者的目光。

【素材超市】

名人论戏曲:

1.中国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戏曲, 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 它也是我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虽说时代的潮流在改变, 群众文化也需要改变, 但我们不能随便摒弃那些有着民族特色的东西, 更不能摒弃国家的象征、民族的艺术和先人的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象征都不要, 那还凭什么说是一个国家、民族, 如果人们只注重流行而不注重传统, 那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就将从此被这些“流行沙尘暴”所掩埋掉了。

所以请留住我们宝贵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吧!

2.中国戏曲剧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是独具一格的。

(一) 简练而集中的艺术手法, 是许多优秀戏曲剧作的共同特色。戏曲作家们是不浪费笔墨的, 他们在写作中, 把一些旁枝杂叶毫不吝惜地统于删除, 甚至—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单独演出的独幕剧。例如窦娥, 在她被冤杀之前, 她的漫长而悲惨的生活经历, 剧中只用了七十几个字, 就把窦娥的全部生活经历详尽地介绍了出来, 使人只觉得明确、具体, 全部了然。

(二) 浓厚的抒情气氛, 是中国戏曲剧作的另一特色。中国戏曲是由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这种形式特点, 要求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必须具备像诗的那种更高的提炼, 因此, 它很适于作抒情的描写。中国戏曲剧作大部分都有着浓厚的抒情成份和诗的境界, 特别是在曲词的写作方面。有才华的作家们写出了大量美丽感人的诗篇。

(三) 干锤百炼的语言, 也是每一部优秀剧作的共同特征。从很多戏剧作品中, 可以看到大量准确、形象、丰富、洗炼的语言, 以此展示出鲜明逼真的图画。这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杰出的戏曲作家, 如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 汤显祖……他们无一不是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戏曲作家们为了掌握语言的技巧所花费的功夫, 是难以想象的。“古谓百炼成字, 千炼成句” ( 明王骥德《曲律》) 。这正说明, 他们在戏曲语言上是呕尽心血的。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成就。

同窗笔下的戏曲艺术

1.“书房门前一支梅, 树上鸟儿对打对……”

婉转, 悠扬——我这样形容它。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错, 就是它——戏曲。

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 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 然后, 喜欢上了它。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诉说着千古的绝唱, 诉说着永恒的经典, 诉说着世界的惊叹。我想, 它需要听众, 我愿意听它诉说, 用心。

2.夜幕降临了, 皮影戏也开始了。奶奶告诉我说, 今天演出的是鼎鼎有名的《三请樊梨花》。至于这经典名戏的故事情节我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只觉得新奇和好玩。后来甚至一定要拖着奶奶到后台去看了一回, 看那三五个演员是怎么的演的这么精彩和热闹。现在回头想想, 演皮影戏不仅仅是手头的操纵, 那口技的艺术更是难得。

篇4:戏曲脸谱走进校园的研究

关键词:戏曲脸谱;校园文化;研究

自古戏曲脸谱的艺术就源远流长,戏曲艺术的传承,使得戏曲脸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内涵积淀得愈加沉厚。而今,戏曲脸谱不仅作为戏曲表演中特有的一种舞台化妆形式,还由于脸谱的样式夸张、性格鲜明常常被当作素材或元素运用在视觉设计的作品中。戏曲脸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今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戏曲脸谱的起源和发展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相传净角脸谱出现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人阵曲。”这就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剧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12至13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面具就不戴了,艺人们直接用粉墨、油彩、锅烟子在脸上勾画,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化妆脸上,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艺术。

我国古老戏剧剧种,如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36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风姿。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吸收了不同剧种的精华,经过艺人们创作,脸谱多达几百种,形成绚丽多姿的脸谱艺术,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2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的艺术价值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此外,在体现戏曲艺术审美价值的同时,带给观众视觉享受,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戏曲艺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综合艺术,可视性很强,身段动作的模仿可以促使学生兴趣更浓。戏曲脸谱也是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切入点,由色彩勾勒出的脸谱角色,让学生亲身体会色彩的魅力和张力,了解戏曲人物行当、角色和性格,如青衣的铁镜公主,花旦的李铁梅和红娘,武生的孙悟空,红生的关羽,花脸的包拯、张飞,丑行的蒋干和时迁。

让现在的年轻人领略了戏曲艺术的美,慢慢明白了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中散发出来的艺术魅力,充分领略了我国戏曲宝库中的古典美、传统美,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3 戏曲脸谱在设计艺术中的文化传承

中国的戏曲脸谱属视觉语言,脸谱色彩是戏曲艺术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元素语言特征。戏曲脸谱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当然是其绚丽的色彩,其次才是它的图案造型。脸谱的装饰图案设计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其色彩的运用及夸张的表现力是关键,也是成功塑造戏曲人物性格形象的一种审美理念的体现。戏曲脸谱色彩的成功应用,非常有力地加强了戏曲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力。色彩元素的内涵以及独特的语言功都能在每个脸谱图案中完美地诠释其象征的社会作用及自身的作用,阐述了中华民族的色彩观。因此,每种脸谱设计造型的色彩应用都会立刻左右观看者的视觉成效,吸引观看者的眼球。

对戏曲脸谱色彩寓意的传达取决于人们对审美的标准以及各地的风俗习惯。因此,中国戏曲脸谱中每一种颜色都带有全民族特定的含义,色彩运用的适宜可以对人物脸谱的性格特征起到增强的作用。角色的图案设计,色彩的应用都含有丰富的蕴意。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相对特定的作用,人物的脸谱设计,除了图案造型外,其色彩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色彩的加入,图案只是图案,不可称其为脸谱,因此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其有形有色的造型,从而在历史的审美考验中保留至今。

传统的中国戏曲脸谱造型设计的独特引人之处还得归功于其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元素。因为戏曲脸谱文化在发展中具有传承其历史与民族特点,因而脸谱造型的设计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留给后人的一种智慧型的创造理念,灿烂的民族文化经历了历代大浪般的傳承,去其糟粕,留下的精华,在脸谱图案的创作设计中可处处发现其奥妙。我国戏曲脸谱造型艺术在现代动画技术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影响下,其将不断进行开发与拓展,并且将传统的古老艺术丰富的文化知识与民族精神在开拓中积淀得更加厚重,是戏曲脸谱创作设计的精髓所依。

总之,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长期发展的历史岁月中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誉。

参考文献:

[1]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1.

篇5:戏曲进校园作文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一群小朋友踏着标准的踏步,小身子拧成“子午式”,大眼睛瞪得炯炯有神。在活泼明快的戏曲音乐下,北京回龙观育新学校京剧社团的孩子们用既规矩又稚嫩的嗓音,演唱京剧经典花旦戏《卖水》中的表花片段,为即将到来的“国戏杯”戏曲小票友大赛做准备。

当下,“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将古老戏曲融入当代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现在,很多家长重视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而戏曲中不乏中华思想文化和名著经典,其表演手法也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从中小学戏曲教育入手,开设戏曲课堂,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传承国粹,另一方面也能成为中小学特色教育建设的强大助力。

不少戏曲专业教师在刚踏进校园时,会面临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像“京剧是什么”“为什么唱戏时的声音那么奇怪”。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中小学生在成长环境中接触到戏曲的有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灿烂的戏曲文化一无所知。戏曲初进校园时,一些学校在政策扶持下,免费为学生聘请了专业戏曲教师、开设戏曲特长班。但受大大小小的辅导班、艺术班的冲击,戏曲在很多家长那里遭受冷遇。

导致戏曲被忽视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判定戏曲无法带来直接的效益,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戏曲在中小学考学、升学中不占优势。另外,大部分年轻家长自己没接触过戏曲,不知道引领孩子去学习。

事实上,戏曲并没有落伍、跟不上时代节奏,只是需要我们赋予其赖以生长的环境。作为一名中小学戏曲教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戏曲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远比人们想象得大。手、眼、身、法、步,每一个动作和声腔呼应――戏曲课堂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艺术细胞,让他们更积极、活泼地发挥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中国这片深厚的土地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优秀的戏曲艺术都应当被传承。如果说戏曲能够让当代青少年增加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那么当代青少年对戏曲的学习、吸收和探索,则滋养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篇6:戏曲进校园作文400字

活动一开场,宋老师上台做了自我介绍,随即倒数十个数,在节奏震撼的倒数后,戏曲表演正式开始。我们看到有三个人上台表演了戏曲,他们衣着鲜艳,声音圆润,同学们听到津津有味,喝彩声和掌声不绝于耳,桌椅、背景、服饰等方面很有古代的感觉,大家全都凝神屏气,仔细观赏。

第二个节目叫《拜别爹娘离家园》,同学们对装扮花木兰的演员很感兴趣。看她一会儿抬起腿转圈,一会儿耍枪舞棍,一会了说着音调优美的对话。接着演员的服饰有了变化,有一个人衣着金色,头顶华丽头冠,像皇上似的。接着又到了另外一个场景,椅子和桌子相比之前都变了,变的破破烂烂,像穷人家的场景,有个老奶奶衣着破烂,裤子上两个大洞,膝盖都露出来了,步履蹒跚。接着来了很多官府的士兵,手持令牌。

篇7:戏曲进校园作文500字

第一节课一下课,我的心里非常激动,因为要准备开始了。老师带我们排好了坐位,随后主持人上台了,她身穿着金光闪闪的礼服,十分的耀眼,主持人带领我们数了十个数“十,九,八......”表演开始了!

老师们上台了,她们一个是蓝色衣服的一个是红色衣服的一个是黄色衣服的。其中身穿黄色衣服的应该是一位老祖母,手上还拿着金色的拐杖。唱着“那一旁有一个南极老人,寿桃寿礼......”十分有气质。

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花木兰征途》表演者身穿绒衣、披挂,手上拿着红色马鞭,头上有三个小红球。唱得也十分精彩。忽然舞台上来了几个同学,表演花木兰的老师开始教他们唱最经典的一段“谁说女子享清闲?......”台下的同学们都开心的唱了起来,我也很开心。

然后是《见皇姑》只见台上来了很多人,有四位身穿粉色衣服的室女,一位皇姑,一位皇上,还有一位包青天。皇姑的衣服是日月龙凤衫,她长的年轻貌美。包青天的头上有一个月牙,带着黑色的官帽。过了一会儿,一位名为秦香莲的人身穿深蓝色衣服,走上了舞台。她们唱着唱着......最后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送走了他们。

篇8:让戏曲走进音乐课堂

一、让小学生懂一点戏曲知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在这片文化沃土的滋养下,诞生了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戏曲用鲜明的民族形式来表现人民的生活内容,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内容到形式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艺术瑰宝。然而,目前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戏曲普遍比较冷漠和陌生,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戏曲似乎是老年人的艺术,它节奏慢,情节陈旧,没有看头,从而引起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误解。学生们对戏曲不感兴趣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戏曲知识不了解。因此,学校应从各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懂一点戏曲知识。

比如,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初次相见时的对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学校老师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徐玉兰、王文娟表演的录像,而且让学生参与演唱,颇受学生钟爱,还有效地消化了语文内容。

二、让小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戏曲艺术走进小学校园,将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好评与喜爱。因为,当学生面对紧张的升学压力,厌倦了频繁的考试,而享受到戏曲艺术的视听盛宴后,他们就可以感悟到戏曲所蕴涵的巨大的文化艺术含量。戏曲艺术走进小学校园,将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小学生并不是拒绝戏曲,而是不了解戏曲。其实学生们只要了解它了,再通过与戏曲的零距离接触,很快就会喜欢上的。戏曲走进校园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普及:一方面能够改善和缓解戏曲不景气的现状,有利于戏曲的推广与普及。另一方面,加强小学生戏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既是科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当然也包括艺术教育。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大力加强民族戏曲的教育,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戏曲是在舞台上演出的活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保护戏曲艺术也必须在传承和创新中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中国戏曲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加强小学生戏曲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

戏曲是通过唱、念、做、打演绎故事的艺术形式,观众看戏听戏,不能只图看热闹,而要懂门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看戏观剧,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看了淮剧现代戏《党的女儿》后,学校组织了看戏剧后谈感想的征文比赛,帮助学生提升欣赏水平,使他们步入了“看门道”的内行行列。由爱戏到懂戏,由懂戏到演戏,由演戏到赏戏,是引导学生逐渐步入戏曲殿堂的四个层次,而学会欣赏,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热爱。

三、不断拓宽小学生戏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以音乐课为切入点,不断拓宽戏曲教育的途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戏曲教育教学的方法。

1. 口传心授

传统戏曲、音乐应该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如果按照视唱法来教学,就会显得机械,无法充分表达戏曲的韵味美,学生在学唱过程中也无法体验到戏曲、音乐真正的魅力所在,从而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时,老师们采用了“口传心授法”,老师范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工、润腔、再创作,并通过脸部表情、动作、眼神等形体表演,让学生体会了戏曲韵味美的所在。

2. 赏、演同步。

老师不仅自己动手编教案,开展戏曲讲座活动,而且邀请名家来校讲座,还开设了戏曲欣赏课,培养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中的“戏盲”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戏迷。学生们自编自演了小型戏曲节目,或在班级演出,或在元旦文艺晚会上亮相,或下乡进厂献艺,或到市内参加演出,从而使学生们对戏曲更加钟爱。

在欣赏戏曲片段时,老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比如,学习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时,他们先向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抗日战争时期,在常熟县的一个联络站沙家浜,活动着新四军撤离时留下的18个伤病员,联络员阿庆嫂以开茶馆为掩护,严密地保护着他们。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和参谋长刁德一,率军进驻沙家浜,为日本侵略军搜捕伤病员。阿庆嫂与他们进行了巧妙的周旋,最后利用胡传魁结婚之日,与新四军主力配合,将胡、刁及日本驻军一网打尽,抄家提又竖起了红旗。讲述完背景故事后,再通过听录音、看录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唱一唱,演一演。实践证明,通过“赏、演同步”进行戏曲教学,让小学生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可以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得到提高。

上一篇: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成功背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