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2024-04-22

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篇1: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无论是书、电影,抑或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凡是可以触动我的,都乐意与大家分享,一起剥落在心灵厚结的茧层,让它柔软鲜活。复仇是爱情带来的唯一回忆,短暂的十五分钟记忆,却能伸张正义!有孤独的陪伴,不寂寞!

《未知死亡》是部印度电影,是我有生以来看的第二部印度电影。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挺心痛,是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最深的感觉。决定看它,是因为某人介绍的。看了它之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和影片展现的情境所吸引。就以《未知死亡》插曲《kaise mujhe》的中文歌词作为开头吧,影片浓郁的悲伤,还是感染到了我,有些不能自拔,那些惯用的文字,似乎都不能表达此刻的心情。

影片主要是男女主人公由一场女主角制作的恶作剧——向媒体谎称电信大亨即男主人公向她大胆示爱而相识的。女主角不过是印度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的模特,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偶尔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做美丽的白日梦。但是她是一个调皮、美丽、善良颇具爱心的女孩。善良永远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品质,卡尔帕谢蒂固然是美丽的,但是最吸引男主人公的地方是她的善良。

一次误会,广告公司老板及员工,以为她与印度通讯公司的总裁在谈恋爱,她也将错就错,编织了一个她期望的爱情故事,并告知了采访的记者。后来男主角找她理论,男主角看到她帮助残疾人巧妙度过水沟,帮助盲人过马路,给露宿街头的小朋友送圣诞节礼物,还给他讲马路上的见闻,变卖自己的车筹钱给以为是穷小子的准老公的母亲治病„„一次次善举感动着电信总裁。于是他将错就错,爱上了她,后来她也爱上了他,所以一个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开始上演了,俗套但不失浪漫,其实生活中的爱情很多都是相似的,但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即便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也可以有无穷个版本。美妙的音乐舞蹈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美好的情感!用音乐和舞蹈展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是该影片的一大特点,使影片显得即时尚又新鲜。但有一点,男主人公没有向她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影片结束,他都没有来得及向他心爱的人公开身份。幸福太短,痛苦太长!很多人为此感到遗憾,可是我觉得这却是让影片深入人心最妙的一笔。现在我以文字的形式重温影片中浪漫、美丽、悲怆的爱情故事,让感动和愤怒再一次包绕自己„„

影片没有在他们相恋时结束,它当然不能在那个时候结束!于是又有了后面的情节,女主人公在去果阿的火车上为了救被拐卖的幼童,而得罪了黑社会。她的世界温暖纯洁。但是她忘记了,这个世界毕竟有肮脏的东西,所以她在救出25个被拐卖的儿童后,又为了那两个惨遭沉海的无辜生命呼不平。可你并没有感觉到死亡的脚步已经慢慢的向你逼近。黑社会老大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杀掉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在女主角离开的那个夜晚,他捧着鲜花,去了她的公寓,但是一切太晚了。迫切地想要把这一切美丽的真相告诉你时,那一刻的一个电话却把你推向了死亡。男主人公 眼睁睁地看着那恶魔将匕首插进你的身体,又将铁棒砸向血泊中奄奄一息的你,男主人公 无法忍受面对我爱的人倒下去无能为力。女主角在临死时她都不知道自己编织的爱情故事,走到了现实,她的确是和通讯公司的老公相爱了,并且即将成为他的妻子。我清楚地记得女主人公愤怒质问黑社会老大那两个失踪的小女孩去处的情景,在那一刻我好佩服她的勇气。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换成了我面对黑势力会不会有那种义气凛然之气。难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善与恶的较量吗?难道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共处吗?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黑暗和无奈?当黑老大用铁棒用力锤女方头部,男主人公发出痛彻心扉的“不,不”的时候,()他头部也受到重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未婚妻倒在血泊里„„那是怎样一种痛,彻透心扉。我突然对这个世界深感绝望!

其实,不止影片,现实生活中如此残忍的例子不是也有很多吗?也许人活着注定要经历无奈!也许叹息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样说,可能略显悲观了,可是,我还能怎么说呢?男主人公被他们击中头部后眼睁睁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因爱心而死于非命,自己却患上了短期记忆丧失症,他脑中的记忆只能存留15分钟!他为了给自己深爱的女人报仇,每15分钟里都不停地重复着那恐怖而痛心的画面。头部受创加之强烈的精神刺激,他虽然活下来了,但仅能记住15分钟之内的事情和未婚妻遇害的残缺片段。他要为她报仇,手刃凶手,所以他自己身上纹了仇人的名字,在房间的每一处角落,都贴了提示自己的标识„„当他将仇人按到在地,狠狠击打时,我同样感受到了复仇的快感,并不觉画面血腥,当然我并不提倡这样的复仇方式。

报仇的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是无奈的!他错杀无辜的人,甚至伤害了警察!警察是正义的象征,可是有的时候正义在事实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有残忍才能对抗邪恶!没错,有时候我们只能试着残忍一点,才能活下去!男主人公最终在一名医学实习学生的帮助下记忆起自己痛苦地过去,并找到了那个黑社会头,那个残忍无道的家伙!他和他打斗!有些观众说为什么影片中不用枪,我在想,何必用枪呢?他赤手空拳把黑势力打得落花流水,不正体现了他内心对仇恨彻底的宣泄吗?他愤恨地活着,在痛苦记忆中练就钢筋铁臂,不就在等这一刻的到来吗?用枪,就太多余了!

他在与黑势力打斗身负重伤之后清晰地回忆起了未婚妻临死的那一幕,她的身影重现,给了他站起来的力量,痛失爱人,也再一次激起他内心无比仇恨,他选择了残忍!上帝夺走了男主人公的记忆,却留下可以让男主人公 复仇的强壮身体。男主人公不再是那个成功的魅力人士,而是只有15分钟记忆的智障者。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杀人狂、复仇者。男主人公 将仇人的名字注入我身体,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我终于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用那根曾经无情的落在你头上的铁棒狠狠的击中那个杀害你的恶魔。

最后男主人公被送往了一所幼稚园,和孩子们在一起,天真无邪,他忘了怎样的爱以及怎样的恨,重新归于平静,画面温暖,这也算一种慰藉吧。

篇2: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韩文文

摘要:《未知死亡》是一部集动作、剧情、神秘、爱情、惊悚诸多定位于一身的印度商业大片。该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电影叙事风格的杂糅,把爱情故事片的细腻与惊悚动作片的剧烈相互掺杂,节奏调度非常讲究。同时在电影叙事中还运用了多重的叙事视角,不仅增添了电影的深刻内涵也有益于观影者理清电影叙事的整体线索。而在电影叙事时间的运用上导演也驾轻就熟,用闪回、压缩、现实时间、镜头变换等电影叙事时间的手法将整部电影的节奏控制的十分明朗。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者

一、《未知死亡》叙事视角的运用

影片以悬念开头,首先是医学系的学生沙提娜在决定选取一名短期记忆丧失病症的患者哈尼亚作为研究对象时意外遭到教授坚决否定和告诫,在沙提娜的再三恳求下教授允许公布哈尼亚这名患者的头像。而同时男主人公杰辛制造了一起杀人案也引起了一名警察的注意,因此这名警察也成为了叙事者之一。

1、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

在影片《未知死亡》中,由于男主人公哈尼亚只拥有十五分钟的记忆,因此需要一些第三人来推动电影叙事的发展,这也就促成了影片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

第一重叙事视角是由男主人公哈尼亚复仇展开的,过程并不复杂。而第二重则是由一名警察对于男主人公哈尼亚的杀人案做调查,从而查到了男主人公哈尼亚的家中找到了他的第一本日记即2005年的日记,这本日记中记录了哈尼亚和女主人公卡尔帕蒂娜的相知与相识。而第三个回忆部分记录也就是男主人公哈尼亚与女主人公卡尔帕蒂娜相爱则记录在了另一本日记本中即2006年的日记,这本日记是由医学系的学生沙提娜的视角来展开的。这样就给影片制造了一个很成功的悬念。

2、调查式视角的切入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于日记仅仅记录到男主人公哈尼亚和女主人公卡尔帕蒂娜的分别离开孟买去到不同的地方。电影叙事回忆由此便断了,接着便是由沙提娜开始展开对于后续情节的调查,分别找到了当时的报纸报道还有被救出的孩子们,调查逐渐深入,当年的事情也浮出水面,因此导演接着将事情的后续发展开始展开,将所有的真相娓娓道来。

这种叙事视角的切入,有助于观影者对于事件发展的整体把握,调节整部影片的节奏,塑造出一个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同时调查式的叙事还紧紧的把影片的前半部与后半部连贯起来,避免电影叙事生硬不流畅的现象出现。

二、《未知死亡》中的叙事者运用

从电影艺术的完整意义来看电影叙事的完整过程实际上涉及到三方对象即作者、叙事者和观众,作者即电影制作者。往往是集体制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创造虚构叙事电影的故事世界。人物和事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制作者,他们规定确立了叙事电影中虚构故事世界的种种情境和规则,确保观众在欣赏故事时相信认同故事世界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能沉浸于虚构的故事世界中。观众同电影制作者一样都处于现实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欣赏理解和阐释电影。

在《未知死亡》这部影片中的叙事者属于故事内的叙事者,也就是说整个塑

造的人物是属于这部影片的主线或者副线人物即男主人公哈尼亚、医学院学生沙提娜和一名警察,他们都是这不影片发展的主要线索人物,而不是毫无关系的第三者。这种叙事者的运用对于理解电影叙事传达的过程和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电影叙事逻辑的必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叙事角色的层次,确定虚构故事世界中的真伪性和领会作为某种信息的为整部电影事件提供了调控的原则。

三、《未知死亡》追述叙事手段的运用

《未知死亡》主要运用了追述的叙事手段。整个影片的叙事由女医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出哈尼亚杀人案件,通过一本日记进行追述,交代他进行复仇的原因,形成一定的时间跨度。

影片在按正常的时间顺序线性发展的情况下,中间插入描写两人爱情故事的局部性追述,整个广度处在第一叙事文,也就是完全发生在哈尼亚复仇的时间之前,因此属于外在式的追述,其目的是向观众交代第一叙事文中复仇故事发生的原因,为男主角的复仇行为做铺垫。对于整体性追述的叙事作品来说,不仅要解决每一部分内部各自的连续性问题,还必须连接追述段落和第一叙事文,同时要求这一连接不能造成重复现象。

《未知死亡》中爱情故事的追述,结束点发生在复仇行动之前,其整体的时间广度也完全在第一叙事文之外,属于外在式的追述,追述时间段在影片开始与第一叙事文的时间点汇合,两者在时间线上构成一个没有间断的整体。影片设置了医学院女学生这样一个形象为线索,串起男主角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交叉叙事手法,将复仇现实和追述时空巧妙的链接在一起。

四、《未知死亡》中叙事时间的运用

影片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以往的现实时间为主的电影叙事模式,而是以多种前期拍摄手法以及后期的剪辑手法构成一种多元化的时间叙事模式。由于男主人公被设定为只能保持十五分钟的记忆,影片更是多处运用了不同的叙事时间,从而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断断续续的模糊的片段,形成了一系列的悬念,推动着影片达到高潮。这就使整部影片在前半部片子疑云重重,后半部揭示了让人吃惊的黑暗社会和残忍暴行。

1、闪回、压缩的叙事时间运用

在电影《未知死亡》中,多处运用了闪回、压缩的时间叙事手法。例如在男主人公哈尼亚对于往事的回忆以及另外两个推动电影发展的日记本,都运用了这种叙事时间的手法。

压缩这种叙事时间的运用可以将电影叙事情节进行简化,将不必要的内容不进行拍摄或剪辑掉,只留下几个部分来表现一件事情,如在影片开始男主人公哈尼亚杀完第一个人之后寻找自己需要的线索时,导演便只用了他在几个地方找线索的镜头,而不是从开始找一直拍到结束为止。而闪回这种叙事时间的运用则更加符合电影内部蒙太奇的使用方式,如在男主人公哈尼亚每次回忆女主人公被杀的那个画面时,都会快速闪现镜头,还有就是对于他们过去爱情的甜蜜回忆等等,都是运用了闪回的这种叙事时间。

2、镜头变换、现实时间的叙事时间运用

所谓镜头变换就是指对于电影画面叙事的快放与慢放。在影片《未知死亡》中,发现被男主人公哈尼亚所杀的人时,就用了这种叙事时间的手法。加快了发现尸体、检查尸体、下雨等等的电影叙事时间。这种手法的运用加快了影片的叙事节奏,使电影发展的情节具有神秘感。

而现实时间就是相对于闪回压缩等时间的记录。现实时间是真实的时间也可

说是电影内部正常的叙事时间。比如在影片《未知死亡》中,表现男主人公复仇的主线内容就是电影中的现实时间,它是和过去的叙事时间相对的。这种叙事时间的运用有助于整部电影叙事的明朗化。

参考文献:《论电影叙事中的时间畸变》李显杰

《影片<未知死亡>的叙事学解读》巩攀

《灵魂的突围表演——印度电影<未知死亡>评介》石磊

篇3:论电影《弥留的时光》的死亡叙事

在他的很多作品里,死亡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且大多很荒诞。如《失魂家族》里父亲吃了老鼠后变成一只大老鼠被家人打死;《看海》中女游客杀死了好心帮助她的女房主;《花容月貌》中纯洁的伊莎贝尔卖淫时,老嫖客在高潮时突然死亡等。

纵观奥宗的作品,他对死亡的思考以及人们面对死亡的反应,其实不只是浮于表面。奥宗的作品中有著名的死亡与哀悼三部曲,继《沙之下》后,第二部是2005年的《弥留的时光》,就较为直面地营造了一个死亡即将到来的故事。年轻的摄影师罗曼(梅尔维尔·珀波饰演)在拍摄时昏倒,医生检查出来他患了癌症,治愈率极其微小,但罗曼放弃了治疗,准备安然度过剩下的三个月生命。在弥留之际,他与身边的亲人、同性爱人用自己的方式告别,化解了多年来的心理纠缠,渴望情感关系能得到最后救赎。

1 死亡与生命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一个很正常的自然现象,无人能抗,没人可逃。因此,无论在哲学界还是美学界、艺术界,大家都有着百花齐放的论述与思考。关于叙事手法来说,无论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传统的死亡叙事作品重点在于表现死亡这种行为的目的和价值,而现代死亡叙事就很少表现死亡的意义,常偏重于死亡的外在感受。奥宗导演2005年的电影《弥留的时光》中的死亡叙事手法就具有这样的代表性。影片通过描绘罗曼温情又决绝的死亡体验,使观众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导演仿佛在用70余分钟的慢镜头向观众灌输一段令人窒息的濒死体验。

导演奥宗擅长以女性为主角,这部《弥留的时光》的主角则是男性,他选用了帅气男星梅尔维尔·珀波来饰演年轻的摄影师罗曼。片头仅用六分钟就告诉观众一个悲痛的事件:罗曼患了癌症,即使进行化疗治愈率也很低,只剩三个月的生命。哪怕一个将死之人,也能被珀波塑造得那样迷人,这当然离不了导演的深情拍摄和细腻打造。或许这与奥宗是一个同性恋导演有一定关系,他总能轻易看出男性、女性各自独特与性感的部分,并用自己的镜头展示出来。在他的作品中,不只有荒诞的死亡,也有美好的情怀。然而,越美好的越是转瞬即逝,奥宗似乎是想斩钉截铁地告诫大家,死亡就是这样不期而遇,就是这样威胁着每一个看似健康又阳光的人,这个未知的结局不一定会在人生中哪一天突然降临。

死亡面前,大多会衍生出暴力、欲望、丑恶、神秘等多层意义,人们会感到孤独、焦虑、冷漠等消极态度。罗曼一直很坚强,但是当他得知病情,从医院出来捂着脸哭时,他是无比痛苦的,似乎痛苦的程度越深,观众对他的怜悯心就越强,对生命的感受也就越多。死亡恐惧,是人的本真状态之一。电影真实地敞开了罗曼生命最后的阶段,直到结尾他躺在沙滩上一个人静静地死去,观众也跟随着亲历了一场死亡的身心体验,这种生命将要逝去的感受随处可见。罗曼躺在沙滩上,嘴角微笑,闭着眼却有一滴眼泪流下,这是对生命真诚的留念,也有对人生不得不中途退场的无奈和遗憾。影片开头就是沙滩上罗曼童年时的背影,最后罗曼回到沙滩上还看到了幼时的自己在玩耍。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生命的轮回,死亡前的最后一次情感迸发。

2 死亡与情感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是奥宗电影最集中的主题之一,在本片中,罗曼同样与家人缺乏沟通,奥宗说:“完美的家庭不存在,所有的家庭都有缺陷。作为导演,我感兴趣的正是这一点。”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每个人都是伤害者也是受伤者,他们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终究将随时一触即发。罗曼与父亲、母亲、姐姐的关系一直没有和谐美满,他对所有人都有着不可诉说的陌生感与距离,乃至于对男友萨沙也没有开口说出自己的病情,或许他依赖的只有毒品,冷冰冰地慢慢消瘦。或许越是爱得深刻越是无法开口,罗曼与他们都有很深的感情,遗憾的是他们终究难以完全和解。

奥宗用罗曼童年的回忆来叙述他的每段情感经历,因此影片穿梭于成年与童年的小罗曼之间,每次童年的自己出现,都会引起自己的记忆喷涌。罗曼知道病情后在父母家卫生间吸毒时,第一次从镜子里看到了小罗曼。从此小罗曼意味着他灵魂最深处记忆、内心最深处感情的流露。罗曼跟姐姐吵架后,爸爸开车送其回家的路上,他想起了幼时跟姐姐挨在一起睡觉的温馨场面。内心中,他也是柔软的,其实是爱着那个一起长大却天天吵架的女人。车内罗曼跟父亲的一段对话,表现出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所以他没有对父母开口诉说自己得癌症的事。不完整的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是可怕的,讽刺的是,再完整的家庭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奥宗一直这样坚信。罗曼回家乡跟奶奶告别后,到树林里从前跟姐姐一起搭的小木屋看看。记起来之前他在小路上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兔子,想救回家遭父亲阻止,父亲说:这是自然的法则。从此他便对命运产生了顺从感,医生说化疗也有治愈的可能性,他还是选择了放弃,不再挣扎。罗曼走到了教堂,想起了小时候跟萨沙调皮玩耍时的场景,被萨沙亲了一口后楞在那里,从此便没有走出和萨沙的同性恋情。他心底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心理认同就这样被固定了。

奥宗对年轻人渴望融入正常化的状态同样很感兴趣,本片中年轻帅气的罗曼正值事业上升期与爱情美满期,虽然他孤单地一个人迎接死神,但临终前还是希望与所有人和解。他努力想跟姐姐和解,想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离去,偷偷站在远处给她打电话看了外甥最后一眼,却没有勇气走上前做一个最后的告别。奥宗用死亡来临为契机来开始探讨人生和情感的意义,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纵观其发展,他其余的作品也同样或多或少都用生与死带动着人与情感的微妙关系。

3 自我救赎

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奥宗在《弥留的时光》中没有重点突出生命的意义或垂死的痛楚,而是通过描绘罗曼死前的举动来反衬出对生活的希冀。影片营造了一个死亡的背景,但必然需要超越死亡本身。导演没有直接对人性进行批判,只是给了罗曼一个自我审视与救赎的机会,他用毒品来消除内心的恐惧和身体的痛苦,竭尽全力在最后的时光里留住人生最重要的美好。

奥宗带领观众以偷窥者的身份,看着罗曼在困境中如何接受现实并且自我救赎。在病情的最后阶段,他痛苦不堪、渐渐消瘦。作为一个摄影家,罗曼在影片中一共四次举起相机,除了开端是举着单反在工作时拍摄模特。他晕倒且得知病情之后,都是用自己的卡片机拍摄,可谓每次举起相机,都是对自己生命中重要情感的救赎。

第一次,罗曼从医院走出来,看着公园里眼前的一切美好,阳光明媚,草绿花香,生机勃勃,人们嬉笑聊天,自在悠闲。他举起相机,拍摄了眼前的这个世界。第二次,罗曼跟男友萨沙分手后,罗曼走到沙发旁,温柔地看着熟睡的萨沙,又一次举起相机拍了一张,似乎是对爱情最好的纪念。情欲也是人身体的欲望,这也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性爱也是一种对肉体追求的救赎,是生命力最直接的代表。终于,罗曼在再见到萨沙时,提出了最后一次性爱的请求,他需要的是最后一次的宣泄,遭到了拒绝。重新审视死亡的衰竭,性爱是生命的形而下的状态,死亡则是生命的形而上意义,他的影片总是这样,看似是在欲望的表象下,但却能让人体悟到感情的潜在能量,激情而不色情。第三次,罗曼躲在树背后给姐姐打了告别电话,却没有勇气走到她面前,悄悄给姐姐和外甥拍了一张照片,匆匆离去。这是对亲情最无力又无声的告白。第四次,罗曼走到沙滩上,看着身后玩闹的孩子,又拿起相机拍了起来。这是对自己的一次解放,从厌恶孩子到渴望孩子延续生命,再到最后把遗产都留给孩子时嘴角露出的微笑。我们知道,他对生命已经有了新的期待。

奥宗对死亡的想象性超越,已然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救赎情怀。他将自我救赎后的死亡当成一种审美对象来描摹,使观众内心夹杂着无数惋惜却看着罗曼这样暖暖地消逝,干净、宁静、简单、祥和。死亡也可以看成愿望的一种实现,是幸福。虽然罗曼身患疾病,结局已定,但临近生命终点时对家人的和解与对新生命的重新审视,坦然面对的勇气,成就了罗曼生命最后时光的平凡与超越。

4 死亡本体论

海德格尔提出了,死亡本体论的建构是向死而生,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存在主义观点认为,死亡是人回归本真的唯一存在方式,涵盖了美、自由、超越等各种方式。死亡也是生存的一种形式,奥宗实则是为了生存而描绘死亡。奥宗电影中的死亡已不仅仅是关于叙事中的一种手段,而是把死亡叙事上升到本体论的意义层面。死亡到底是什么?与生存的关系是怎样的?尤其是奥宗擅用的中产阶级家庭中,死亡究竟能否意味着生存的时矛盾得到了化解?面对死亡,人们最需要的是勇气还是放弃?

奥宗没有把罗曼的死塑造成可悲、恐惧的场景,而像一幅暖人的画作。夕阳西下,余晖温暖地洒在他身上,没有了人群的嘈杂声,没有海鸥的鸣叫,只有大海的声音,吞噬着罗曼的最后一点气息。大海在这里是个隐喻,是一种宿命,一股纯洁的力量。法国人总是浪漫地认为大海就象征着母亲,法语中的大海与母亲是谐音,罗曼选择在海边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意味着回归母体子宫般充满羊水的起始点。周而复始,向死而生。

参考文献

[1]李正光.“第六代电影”中死亡叙事的特异性分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4).

[2]颜翔林.死亡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李雪.标准之外——弗朗索瓦·奥宗电影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盛柏.法国电影新导演创作风格研究(1984-2010)[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3.

[5]王铎.文质彬彬的异教徒:弗朗索瓦·欧容[J].电影世界,2009(3).

篇4: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电影宅们,先来膜拜一下金像女神吧!这位全身赤裸、仅用胶片遮住关键部位的妙龄女郎每次金光闪闪地出场,都能引起人们的神秘遐想。它的形象临摹自1979年港姐冠军郑文雅,她曾是中文版《花花公子》创刊号的封面女郎,身材惹火,凹凸有致,真乃尤物!但你可知道金像奖杯曾有过数次改动?

从第一届的简陋金属人到第二届举着星球的肌肉男,从第三届的蓝立方到第四届的双头怪,金像奖杯真可谓几番波折、历经坎坷。“双头怪”奖杯曾经一度作为金像奖的固定形象。但随着金像奖的规模逐渐扩大、层次不断攀高,香港影人对这个造型诡异的奖杯产生了不满,遂在1990年邀请艺术家联盟设计,先后10次易稿,终于敲定现在的女神造型。从抠脚汉子到大波女神的奖杯演变史并不简单。郑文雅从影多年,大银幕成绩平平,从来没得过金像奖,却有幸留影于每一个金像奖杯,也算一件金像趣事。

女神的演变史一路坎坷,金像奖本身的发展也是风雨同行。1979年,香港电影界权威杂志《电影双周刊》诞生,当时香港电影发展已然形成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席之地,但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电影双周刊》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逐渐成为香港电影界的“春天茶话表彰大会”。唱唱歌、唠唠嗑、叙叙情、颁颁奖成为主要内容,舞台越来越豪华、女星越露越多成为主要趋势,直至今日。

原料有了,如何拼盘上桌是关键,金像奖这道年度盛宴自然少不了主菜——奖项评选。究竟是哪些人投出的结果?别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金像奖也得分两步走。第一步先选出提名名单,这个名单是由两部分人敲定。一半是100人的专业评审团,另一半是金像奖选民。第二步才是筛选出最终获奖名单。55%的专业评审团加45%的会员。最初因为规模较小,只设立了5个奖项: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后来又陆续增设了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新演员奖等。1990年,开始设立“终身成就奖”。为了扩大金像奖的影响力,评审团还设立了“十大华语奖”和“十大外语片奖”。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星光熠熠的电影节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影帝”和“影后”两个奖项。每年电影节前的预测前瞻、红毯上的争奇斗艳、颁奖现场的戏剧性场面、俊男靓女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勾心斗角最是精彩。

说到心目中的金像奖影帝,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香港男演员,他们有的家中已藏有多座金像奖杯,有的还未尝过胜利的滋味。他们堪称港片里的独特风景线。对着柬埔寨的树洞倾吐秘密的忧郁作家周慕云、爱光顾快餐店的编号为633的小警察、望着阿根廷伊瓜苏瀑布思念恋人的黎耀辉,梁朝伟在金像奖上留下了诸多令人难以忘却的经典角色。金像女神同样宠爱着梁家辉,《92黑玫瑰对黑玫瑰》里装僵尸的善良警官吕奇令人捧腹,《黑社会》里要抢龙头棍的黑社会领导大D则令人冷汗频出,百变梁家辉在银幕上演绎着不老神话。那个他,或者还是如梦如幻的张国荣、几近痴狂的吴镇宇、千年戏精黄秋生、大智若愚的刘青云,抑或风流倜傥的周润发、功夫了得的成龙与李连杰、喜剧之王周星驰。香港的电影院从来不缺优质的雄性荷尔蒙,他们戏路广、演技精,借由不同类型的香港电影,在银幕上展现着不同人物的魅力。

今年的颁奖典礼上,55岁的梁家辉四夺小金人,紧随梁朝伟的五冠王。周润发、刘德华也以三次夺冠的好成绩紧随其后。刘德华曾说,他的生命因演戏才越来越好。尽管他“笨小孩“式的演技常遭人质疑,但不得不承认,许多演员却没有华仔这样的福气,吴镇宇还在感慨“我连颁奖词都准备好了”,60岁的成龙有着11次提名的好纪录,却每每都不能笑到最后。郭富城曾说:“偶像和演员的区别在于能不能忘掉摄影机的存在。”他努力摆脱偶像的影子,朝一流演员进发。恨不得多唱一句“想问天问大地”,为什么金像奖始终不曾青睐于他。刘青云就是郭富城的榜样,这位被杜琪峰导演称作“最香港”的演员,12次提名影帝却只有一次加冕。在短暂的金像奖历史上,他陪无数影帝、影后跑了一程又一程,却在一部非银河电影中,磕磕绊绊拿到了影帝。或许电影奖项对于演员来讲,本身就是个五味杂陈的存在,那感觉就好像,我明明是个做烤鸭的厨子,但食客只认可我的鸭架子熬白菜。又有几个人能够猜到,黄秋生凭借着一部三级片,得到了金像女神的垂青?要怪就只能叹黄秋生在《人肉叉烧包》里将“魔鬼”演到了极致。杀人不眨眼的变态狂魔在私家作坊里磨刀霍霍,那血喷四溅的惊悚场景,那捉摸不定的鬼畜表情,相信会令港片迷永生难忘。那些与金像女神擦身而过的男星们,你们真该听听前辈秦沛的话,给自己打打气:“只承认自己运气不好,从不否认自身的才华。”

相比影帝们的激烈竞争,影后们就显得相对平静。张曼玉毫无争议地以5次登顶的成绩领跑,《不脱袜的人》、《阮玲玉、》《甜蜜蜜》、《宋家王朝》、《花样年华》,金像奖获奖是玛吉张小姐从花瓶到演技派女星的转折点。《阮玲玉》中的影星阮玲玉、《甜蜜蜜》中的李翘、《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她们都曾有过凄美哀婉的爱情。张曼玉用细腻的眼神、灵动的身姿,以贴近人物灵魂的高度彻底征服了观众。她用电影诠释着“爱情是什么”,是李翘在橱窗前与黎小军的再相逢,更是身着旗袍的苏丽珍面对“多一张船票”,与周慕云的藕断丝连。由于近年来,合拍片原则中对内地和香港演员比例的要求,香港女星在规模性的合拍大片中一展身手的机会大大降低,甚至在今年的颁奖典礼上,不多见地将最佳女配角颁给了三级片女星。与香港女星相反的是内地女星,内地女+香港男的配置组合在合拍片中屡屡可见,“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又吸引了章子怡、汤唯等人加盟。获得了这个便利,就可以在合拍片时代有更便捷的合作。事实证明,从第24届开始,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一栏依次被章子怡、周迅、巩俐、斯琴高娃这4位内地女星连收4年。斯琴高娃是目前香港电影金像奖历史上唯一两度摘得最佳女主角的内地演员。无论是1984年《似水流年》中不露痕迹的诗意表演,还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悲喜交加的绝妙演绎,皆堪称表演范本。姨妈为了真爱,不惜身穿红泳衣下水,既夸张又滑稽。姨妈回到东北,在冰天雪地里啃着大饼,既悲情又寒酸。一张一弛,一悲一喜,斯琴高娃的表演堪称范本。而在港片景气之时成名的一批女星,却难觅佳作。嫁人的嫁人、生娃的生娃,没了肉毒素和减肥药,要不是忙着给孩子赚奶粉钱,又有几个真心愿意再上大银幕?毕竟在全民PS时代里,电影镜头还保留着一份真,香港女星的不尴不尬,短时期内看似无快速解药。

篇5:《未知死亡》的观后感

主动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分辨出,他们是出于何种缘故对你好。有的出于感情,有的出于利益,有的出于同情,有的出于热心。有的明明心怀不轨,还要把“动机”打扮成善良清纯的小姑娘。

利益和感情的出发点好分,但热情和同情就不好分辨了,需要分辨它们,是由于这两者导致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电影《未知死亡》里,女学生对男主角主动的好,实际上一半是出于自身利益――也就是有兴趣研究他的病情,另一半是出于同情与热心。

我必须提醒你,每一个主动介入你生活的人,对生活都是风险。

其后,她“通风报信”就造成了对男主角身陷险境。而她之所以报信,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热心肠。再后来她知道了真相,明白了正义的一方,又反过来帮助男主角,更说明她热心肠这一点。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女学生的性格实际上还是善良的,并且热情大方,有正义感。但是,她的多管闲事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在许多电影里,多管闲事都会有喜剧效果,而在生活中,多数酿成悲剧。

热心于同情心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热心是心理上强制性帮忙,别人不需要你帮这个忙,而你却帮了倒忙。通俗的例子,扶一个不需要过马路的老人。

再例如,一位老奶奶硬是要职业道德感极强三轮车主多余的钱,他却不肯要钱,认为这是同情,其实你这是太热心,真正的同情绝对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他所以不肯接受也不是因为“施舍”伤害了他的自尊。但在他需要时,他就意识不到这是“施舍”了。

你以为你帮助了别人,其实只是为了满足了自己的心理。

甚至有的热心像糖衣炮弹一样,一开始,表面的热情就是为了掩饰内在的丑恶嘴脸。所以车站会有那些莫名其妙走过来为你提行李的人。

而同情心则是1,首先明白对方身处需要人帮助的境地,无能力应付。2,对方是否该受到帮助?3,甚至忽视自己去帮助别人。4,

也是在《未知死亡》里,富有同情心的人,女主角是典型。她在那些孩子,那些老人需要帮助时候帮忙,是真正的及时雨。

我们现在很多人,把主动帮助都叫做热心,我觉得并不妥。别人帮助你,自然是有一颗热心肠,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热心肠和抬高自己的道德贞操,而做这件事。

没人习惯把主动的帮助叫做同情,因为有些人觉得同情心是一种施舍,那些高贵自尊的人受不了别人的“施舍”,甚至“临死不屈”,明明需要,还要拒接,那是高贵?那是装!我对这部分人表示深切的无语,我们赖以在地球上生存怎么,可能脱离身边人的施舍?你国王么?这等高贵。就算国王也是依赖百姓施舍的税务过活。

还有人觉得同情心都是出于同理心,就是帮你的时候想到自己可能也会有这么一天(或者是自己曾今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这才是真正的为自己想。是的,这的确是在为自己想,但关键是你的遭遇与他为自己(设想的)遭遇的确相同,所以他为自己想也就是在为你想。而且还有,很多富有同情心是“直接的”,没想那么多出自内心的情感,同理心只是“间接同情”。

我并不是觉得热心不好,我只是希望热心的人也要清醒,不要热过头。毕竟都是好心,都是善良的。

说这些,并不是要你在身处无助的时候对帮助你的人其动机加以分析。那时你也分析不出来。有人忙你就不错了。

我想要阐明的是,帮助别人的动机同情心要比热情效果好。可操作性也更强,更何况热情是与生俱来的,有人性情冷漠也不能强迫他。而同情心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性情冷漠的人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生病需要别人帮助时,也会伸出双手。

篇6:未知死亡影评

今儿并不是没有事情做,但累得不想做,就准备翻部片子出来放松下。正好同学吐血推荐了部印度电影《未知死亡》,就下载了来看。

看完之后,挺想告诉同学,以后别轻易吐血,对身体不好。

我不介意电影理想主义,但是,你也不带这么不靠谱的。初看影片是悬疑片,再看是复仇片,发展成浪漫爱情片,再演变为悲剧,之后又演变成R级片和动作片。警察的作用就是跑龙套,当故事发展不下去的时候,警察就出来推动一下。唉,导演,拍不下去了吗?跟我回警局吧,出来后就有可以继续发展了...你大爷的,第一次发现警察还有这种功效。

不过,要是就电影来说,就部片子也算不上难看,只是...让我很头痛。3个小时呐,我一直觉得3小时长的电影都是神作,无论是《美国往事》还是《泰坦尼克号》都让人景仰。可是这部片子,让我很纠结。刚开始看5分钟就发现他在镜头和剧情上有借鉴我颇为喜欢的模仿《记忆碎片》,以为这会是部悬疑片、剧情片或有一定哲思的片子;这部片子又有很多动作戏、感情戏,所以前半段也让人感官上比较享受。可是连两个半小时的阿凡达都会让人有些视觉疲劳,你玩3小时长的动作片未免太挑战观众忍耐力了吧。记忆碎片的风格,但剧情却疏漏百出,中间又跟很多印度片一样,带有强烈的港片色彩。最让我郁闷的是,里面有好几处可以单独剪下来做MV,导演大哥啊,你到底是拍电影、拍MV还是拍广告啊?不带这样媚俗的啊~长得像汤姆汉克斯的男主角,刚开始也被他一身肌肉所吸引,多帅的印度富二代,并且是商界精英,空手道高手,刚开始的时候那一副阳光的笑容迷死人不偿命,怎么出了场事故后就只会用“狗吠式演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呢?3个小时啊,导演哥,你模仿你借鉴你突破你创新我都没话说,你追求商业、娱乐、艺术的平衡也说明你是一积极上进的四有青年,可是,你也不用把一些没用的MV加进来拖长电影的时间呐,你把它缩成2个小时有那么难么?

算了,你剧本有硬伤,我也不打击你。印度电影里有很多香港电影的影子,让我有些怀念以前的港片。就这点,表扬下导演,知道学习咱华人的东西~

上一篇:《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评课稿下一篇:林间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