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挂点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2-1

2024-06-06

市统计局挂点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2-1(精选3篇)

篇1:市统计局挂点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2-1

2011年市统计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作为挂点帮扶单位之一,点帮扶安远县三百山镇梅屋村围内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紧紧围绕“发展富民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创建文明和谐乡村、强化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牢记使命,以村为家,真帮实扶,因村而宜,抓好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情况

我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把驻村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帮扶领导小组。我局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听取有关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时研究布置各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力的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调研,详细了解了驻点村的实际情况,局分管领导结合“三送”工作经常深入到驻点村,现场指导,商讨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帮助其制定建设方案,成立理事会等,与村干部一起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试点村进展情况

以试点村规划为前提,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六改四普及”硬化、绿化排水设施、公共设施等几项工作,较好地改善了该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1、突出抓好亮点工程设施建设,为村民创造更优越有利条件。采取“政府引导、村组自治、部门帮扶、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通过宣传发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我局对围内组休闲广场和梅屋宗祠进行了重点维修,提升了品位。共投入资金32.4万元,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960平方米(含宗祠),全部铺设地砖,建有凉亭2座、健身器材4个,太阳能灯2盏,有石桌石椅、有草坪有风景树、假山,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在活动中心装备了一间农民知识化培训中心,配置了电视、书刊报纸和农业科技知识图书等,我局为此捐赠了一台电脑,让村民们有机会学习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2、扎实推进“三清三改”工作,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在示范点中,我局一次性投入帮扶资金5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了排水设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结合上级相关部门下拨的资金,共协助改水48户,全部完成;改厕45户,拆除危旧房、旧厕8间,约250㎡;清理路障12处,硬化村巷道0.5公里,砌排污沟330米,硬化、绿化、美化公共用地1420平方米;普及宽带网5户,以及普及太阳能7户。建垃圾池2个,聘请了一名保洁员,对垃圾进行清理,集中处理。

三、壮大一村一品产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建设新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产业发展是基础。我局围绕农民增收 2 这个核心,指导当地农民立足实际,精心打出“果业牌”,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积极与各部门联系,通过村干部、党员先行示范,以脐橙和柑橘种植为龙头,同时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引导群众参与金银花产业和灵芝产业。使围内组产业收入得到发展,目前,年产业收入达47万元,人均年收入2860元。

四、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大力开展了文明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塑造新风貌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加强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制定了村规民约、理事会章程等制度,进行了“文化中心户”评选,有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五、几点体会

1、广泛发动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充分调动起来,使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到建设中去,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得到广泛、深入开展。在工作中,我局紧紧围绕“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这一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发动,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有力的激发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热情。尤其是通过成立“五老”理事会,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哪里发动群众搞得好,哪里新农村建设就搞得好。

2、培育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切实提高群 3 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培植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强大的经济支柱,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3、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狠抓了文明村创建工作。成立新风貌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理事会章程等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创建活动。

4、强化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保证。在工作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因势利导,规划先行。执行了新村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严格规划管理,对未按规划建设的进行清理,改变了农民规划意识不强,乱搭乱建的旧习,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一年来,我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克服问题和困难,力争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成就。

赣州市统计局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一十一日

篇2:市统计局挂点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2-1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1、为实现包村帮扶工作精细化、具体化,确保包村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把包村帮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包村和包户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每季度要进村开展调研、指导。

2、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包村工作各种材料,及时上级部门反馈包村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年初有计划、每季有汇报、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

二、因地制宜,落实措施

1、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从单位办公经费中抽出***元资金,帮助抓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重点抓好路、水、厕和绿化等工作。

2、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从资金、技术上帮助村培育一个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扎实开展“三民”活动

为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我局深入**村扎实开展“三民”活动,每到一户都详细了解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收入来源、生活中的困难、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一一记录在册,收到有关交通、水利、就学、民生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问题**多条。在走访中还为*位特困家庭共送上了**多元的慰问金,并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发家致富的决心。

四、加强交流,促进作风转变

篇3:新农村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社会和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人口的2/3以上, 农村是我国的主体, 农村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然而, 长期以来, 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却严重滞后,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三农”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只有真正解决了“三农”问题, 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才能使农村、农民与农业得到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

我党自2000年在农村推行税费改革以来, 就着手大力解决“三农”问题, 把农村的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天,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的指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严格保护耕地, 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发展乡镇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1]

胡锦涛同志的话掷地有声,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解决, “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不深入落实,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如果说中国革命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奇迹, 那么中国的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则延续着农村支持城市的格局。如今, 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现在则是城市反哺农村的大好时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 更加坚定了公众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国家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 全方位扶持农村的政策。农民将是十七大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最佳的惠民方式, 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那么, 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2]按照统畴城乡发展的要求, 把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加大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通信设施等的建设。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加强投入,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给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农民乐于农业、安于农业、发展农业,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给农村的发展赋予新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 把最有效的资金、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中来, 鼓励其服务于农村, 使农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人才优势,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3]农村有了优秀的人才, 农业的科技含量升高, 农民有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农村的发展就有了新的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是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逐步建立新的农村管理体制。当前的管理体制是多年以前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 难免出现不适应新农村发展之处。破除二元结构体制, 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使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使工业反哺农业。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是大多数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心愿,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出新型的农民。只有使农民的观念更新了, 才能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素质, 使农民有文化, 懂技术, 擅经营, 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4]农民朋友历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代表。他们极需要新的知识的指引, 极需要新的理念, 新的技术, 他们从来都愿意刻苦学习, 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型农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社会要和谐, “三农”问题就必须要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综合提高农村的经济实力与社会竞争能力, 提高农民素质, 让农民通过自身的完善来改造农村、发展农村,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6]党的十七大报告表明:我们党将会时时关注我国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解决不和谐的问题, 将会长期重视“三农”问题, 时时关注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7]贫穷也肯定会造成不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使城乡协调发展, 就要让工业反哺农业, 让城市反哺农村, 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让农民、农村真正富裕起来。使农民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8]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2-23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2-23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22-23页;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55页;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17页;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17页;

[7]《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三卷第261页;

上一篇:汉语拼音教学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