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机器人

2024-05-26

为什么要学习机器人(共9篇)

篇1:为什么要学习机器人

现在社会信息量如此之大,每天都应接不暇,不学习,或许你将与良好机遇失之交臂,或许你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许你将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学习是贯穿人一辈子的过程。

为什么要学习

首先是为了能独立生存,吃饭靠自己的嘴,走路靠自己的腿。其次知识驱动的时代,学习就是最厉害的武器。最后学习好,眼界更宽广,前途不受限。

只有你读的书足够多的时候,你才不会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站到一定高度上,看到的风景才会更与众不同。

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你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片面,不武断。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只不过是知识海洋的一滴微小的水珠,便会怀着谦卑之心、敬畏之心、善良地看待这个世界。

当你学习得足够优秀时,你便有能力去为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你为他们答疑解惑,你把万千世界的奥秘讲解给他们听。你成为了你希望的样子,成为自己喜欢的那种人,幸福感便很容易得到满足。

知识是无穷的,知识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学习,是一个自我成就的过程。

学习有什么好处

1、学习使人明理。

通过学习,可以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掌握一些处理事情的方法。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学过的道理和知识,就有可能会让你找到解决事情的办法。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习,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

2、学习使人强大。

人类社会发展都今天,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然后运用在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所以,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来掌握一些技能和技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3、学习使人充实。

人活着,不是简单的吃喝拉撒,还应该有精神层次方面的追求。通过学习,可以去欣赏别人思想的精华,可以去感受别人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感悟。所以,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来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16138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得生存技能的手段,更是人类社会能够继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篇2:为什么要学习机器人

闭幕后,在《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一文中指出,学习党章是全党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对强化全党党章意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时隔三年之久,中共___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中再次强调,全党同志要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实际上,这里已经深刻地阐述了学习党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全体党员学习党章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了使党员干部更好地理解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的必要性,充分领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党章的重要性加以解释。

党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旗帜

在近代社会中,绝大多数政党或社会团体成立之时都会制定一部章程,并按照章程把自己组织起来、开展活动。一般而言,一个组织完备、纪律严明的政党,通常都会有一部更为完备的党章。与其他政党相比,近代以来诞生的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着更为伟大而艰巨的使命,这就要求党不仅要有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把自己组成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的高度集中的组织。显然,要达到这个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一部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础上的章程。

在1847年召开的共产主义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正式发布。这标志着第一部无产阶级政党章程的诞生。这部章程规定了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确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基本组织原则,规定了同盟者各级组织的机构及其职责,以及盟员的条件、各级组织和盟员必须遵守的纪律等。这些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方向,为后来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遵循。

作为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党章沿袭了第一部无产阶级政党章程的基本精神,并结合自身实际和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先后产生了十七部党章(含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这些党章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治路线、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以及党员条件与纪律等,都作了明确而清晰的规定,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十分注意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并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到党章中,使党章在推进党的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党章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党员为着党的事业而奋斗,指导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贯主张。那么,这个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显然,只能依靠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的制度体系来管党治党。正如所指出,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这突出强调了党章的特殊地位、性质与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党章的创立、修改、解释及停止生效,全部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他机构或部门均无权决定。从我们党成立至今,党章的每次修改与颁布,都是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完成的。它集中了全党的信念和愿望,体现的是全党的整体意志,代表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至于为了贯彻执行党章而衍生的具体党内法规、条例、细则,也必须由中共___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经授权并审查批准,才能拟订与颁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党章在党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党章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决定了其作用的关键性与根本性。一部科学的党章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调整党内关系上,党章通过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职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每位党员,各得其所、互相配合,保证党内正常秩序。在改善组织工作上,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为党的各项工作有序运转提供了党内法规依据。在严肃组织纪律上,党章是权责分明的规范性文件,它明确告诉党员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保证党的纪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总而言之,党章是保证党在政治、组织上的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武器。

当然,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它要解决的是关系党的性质和战斗力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它不需要、也不可能规定一切方面和一切细节。否则的话,党章不仅会显得十分冗长,而且会大大降低它的权威性。有关党内生活及党的活动等具体问题,一般用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以及决议、决定等法规来加以规范。相对于这些规章制度而言,党章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是党内其他一切规章制度的基本依据;反过来,其他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党章精神的具体化。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的制度和规矩体系。

党章是检验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尺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是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根本准绳与依据。党章对于我们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党章无论有多么重要,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才能发挥其旗帜引领与总规矩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组织在处理党内问题时,不是按照党章的规定,而是按照某个领导个人意志;一些党员心中没有党章意识和党纪约束,而是目无党纪、我行我素。这种以个人意志或领导权力代替党章的现象,是党章党规意识淡薄的典型体现,其破坏性十分严重。

篇3:为什么要学习新闻言论的写作

其一, 新闻言论往往比新闻报道更能够体现舆论导向。新闻言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是那些关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或重要事件、重大意识形态文体的文章, 这类文章常常以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媒体的重要版面, 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如果我们能够驾驭这类文体, 那么就会更有力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其二, 当今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开放, 大兴安岭地区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一些落后的观念亟待解决, 更多新的理念需要树立。这个时候, 尤其呼唤新闻评论要挺身而出, 以先进理念的春风细雨来滋润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力促整个社会形成发展的共识, 凝聚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

其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有了更多的利益群体, 人们想知道对于某件事情别人是什么看法。这就为新闻言论提出了大量社会性的课题, 也提供了受众群体。

其四, 任何一个优秀的编辑、记者, 都善于使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言论这“两个武器”, 现在, 我们一些同志特别是青年新闻工作者, 写起通讯、消息往往可以一挥而就, 但是一拿起笔来写新闻评论, 就觉得挺为难, 有时勉强写出来了, 自己却又拿不准在领导和编辑那里能不能通过, 或者通过了, 稿子也被改的面目全非。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在新闻言论写作上下功夫, 必须把“两个翅膀”都练得硬起来。

从概念入手把握新闻言论的写作要求。什么叫“新闻言论”?就是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 由新闻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表议论或做解释或提批评意见或发号召的一种新闻体裁。这个概念对新闻言论的题材作了明确的界定。重大问题如党的十八大精神, 感动兴安人物的评选结果等等。有新闻由头的言论才是新闻言论, 才能刊发在新闻媒体的新闻版面或播发在媒体的黄金时段, 否则, 就不是新闻言论, 只应在其他位置、时段刊发和播出。

新闻言论是衡量一个媒体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 是媒体的旗帜、灵魂。这一文体一般包括八个特征, 这些特征也是判定一篇新闻言论质量的标准, 换句话说, 新闻言论在写作上必须遵守这些标准的要求:1.强烈的政治性2.准确的针对性3.突出的时效性4.鲜明的思维型5.独特的新鲜性6.严密的逻辑性7.广泛的群众性8.高度的简洁性。

新闻言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 又因题材不同而千变万化。这里仅谈常用的几点。

材料。一般而言, 我们新闻言论的写作任务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领导 (编委会) 的安排, 二是个人的写作冲动。前者是“命题作文”, 写什么, 题, 是指令性的;后者是“灵感作文”, 缘于作者对所写题材的“有感而发”。不同的任务, 不同的主题, 便有着不同的收集写作材料的内容和方法要求。如按照指令来写“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那么, 就要了解“发展林下经济”是谁提出来的,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官方对这项工作有过怎样的部署和要求: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尤其是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等等。再如出于个人愿望要写作的言论, 可能在产生写作动机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了一些相关材料, 但常常是在动笔要写时, 又忽然发现自已的材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原因, 大致是由于对事物的“点”和“面”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深度的把握。例如当下“学子宴”之风盛行, 群众对此大多持反感态度却又不得不去“随风而动”、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金钱化”、“庸俗化”程度加剧。对此, 倘若泛泛地去加以议论, 恐怕难有好的效果, 而如果收集到个案的相关细节, 在以这些细节为基础的情况下再加以评论, 可能就会使文章既言之有物, 又入木三分。

调子。新闻言论是有调子的, 即如一首乐曲, 调子定在什么位置上, 有一定的讲究。新闻言论定调或高亢, 或平和, 或激昂, 或冷静, 或直率, 总应有一个同主题相契合的选择。调子同立论有关, 同选词用字有关。应高亢激昂的, 可以高调出手:应冷静分析的, 可以如剥茧抽丝, 应表明立场, 观点鲜明。

语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新闻言论的语言尤其应干脆利落, 有节奏有起伏。文章写完之后, 应反复推敲, 有逻辑缺陷的地方要修改完善。好的新闻言论, 甚至十分注意上下句尾部的平仄关系, 注意句式的工整和长短句的穿插使用。

篇4:为什么要学习

当你离开学校以后,生活当中,你也许永远都用不着“二元二次方程式”或“恺撒大帝”。但上学除了学到这些以外,它还可以:

找出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从学习多样科目(例如:地理、物理、计算机、数学、语言等)中找出你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这样对你将来有帮助。(你觉得合理吗?)

锻炼自己的头脑

也许你讨厌数学,但是你用来解决方程式和几何问题的逻辑思维也可以用来解决你生命中遇到的难题,我们说的是磨练和武装你的脑袋。(就好像短跑选手用举重来锻炼身体,你利用“思考重担”来锻炼头脑。)

加强自信

你也许在学校学习英语,而你的生活中根本不需要英语。但是,这样你便能证明你是有能力学习语言的。或者有一天你得到一份在里约热内卢的工作,那时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我以前的英语考试能及格,说明我有学语言的天赋,现在我也可以学点葡萄牙语。”

让自己不断寻找新的挑战

你或者会想:“如果学校的功课不是那么难、那么深的话,我想我会爱上学习的!”错!你才不会呢!

假设我是你的数学老师。如果我对你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轻松的数学题。你一定会喜欢的。这就是今天的题目。你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来思考这道题。”

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上:2+3=?

你会说:“这道题简直是侮辱我的智力,给我一点挑战!”

不要再希望学习变得很容易。当事情变得太容易时,我们便会觉得沉闷而离开,去找寻新的挑战。

篇5: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普及,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识中,认为键盘比手书更实用。然而事实上,不管电脑打字多么方便快捷好用,都永远无法取代书法所带来的益处。学习书法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过书写本身,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益处。

首先,学习书法可以修养品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学习硬笔书法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黄庭坚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致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古来许多书法大家,都有高尚的品德,它们都以独特的形式熔铸于书法作品之中,我们学习硬笔书法,也能从历代书家的高风亮节中得到熏陶。其次,学习书法可以倡兴学问,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学习书法中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歌赋、礼仪道行德、修养文章,这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气质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由学书而悟到读书的重要,这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第二个收获。陆维钊先生在谈学书“三利”时说过这样的话:“由学书而导吾人于向学之途,以兴起探求学问之兴趣,又其作用之一也。”确是很有见地的。

篇6:为什么要学习法律

笔者在大学任教经济法,每学期上课让学生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学生大致回答:学习法律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或者,因为开了这门课所以不得不学。接着又问:你对法律如何看待?回答是千篇一律的:法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没有人认为法律是目的。再问:你认为中国目前是法治社会还是人治社会?大多数谨慎一点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或不好说;个别胆大一点的学生则肯定说是人治社会。

笔者到浦东去参观,看见金茂大厦下面有一块铭牌,号称世界第三高楼。紧临金茂大厦的环球金融中心号称世界第一高楼正在破土动工。整个陆家嘴高楼林立,绿草鲜花掩映其中,环境整洁优美。乍一看,似乎上海的水平离世界第三也差不了多少。笔者所任职的高校,只过了一个暑假,所有的教室、宿舍、办公楼修缮一新。但思想还是以前的思想,观念还是以前的观念,人还是以前的人。总之,物质文明的进步是相对容易的事,而精神文明——人们精神的改造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恐怕都会认为虽然中国现在在物质上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文化上、精神上是不落后甚至是领先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中国有莱文斯基吗?有褒拉琼斯吗?普通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是克林顿的性丑闻,关心的是克林顿和多少女人睡过觉,却并不关注克林顿的性丑闻能大白于天下的原因和背景。难道中国就没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吗?以堂堂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官僚之众,可以断定的是,中国肯定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样的牺牲者,却没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样的平民英雄。此话怎讲?想那褒拉琼斯不过是阿肯色州一介村姑,胆敢把堂堂大总统告上法庭,法庭居然受理并且向堂堂总统发出传票,这才引出白宫实习生莱文斯基。想这莱文斯基脸皮也恁厚,当总统矢口否认的时候,竟敢拿出自己珍藏的内裤,以证明总统曾经“到此一游”,这才引出总统涉嫌向法庭说谎作伪证,以致引起国会的弹劾动议。要知道,把总统告上法庭,这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别说告国家主席,就是告一个乡长村长也是极难的事情。拿法制较发达的上海而言,上海一个区法院一年受理的以区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不过两三件(这还是公事)。当我们在为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的勇气喝彩的时候,是否想到过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法治在为这两位弱女子撑腰壮胆呢?当克林顿的性丑闻曝光之后,克林顿的支持率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媒体就此事采访一位支持克林顿的普通老太太,老太太理直气壮地回答说:“I hire him to take care of the country.I don’t care who takes care of him in bed.It is Hillary’s business”(我雇佣克林顿照管这个国家,我不在乎谁在床上伺候他,那是希拉里的事)。“我雇佣克林顿”,“雇佣”一词用得多好,这个老太太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是因为全体美国人民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反观我们中国人,我们绝对不敢说是我们雇佣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单就这一点而言,美国人民的智识就远远超过了我们中国人。然而美国人民的智识还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一般中国人并不知道克林顿其实是因为在法庭上否认与莱氏有性关系因而涉嫌作伪证妨碍司法而遭弹劾,还以为克林顿是因为性骚扰而遭弹劾。美国人对公与私、法律与道德、才干与品德分得很清。人民选举克林顿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能,与其花时间看住他的裤腰带,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监督和考察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克林顿与谁睡觉是克林顿的私事,克林顿是否说谎作伪证则与公共利益有关。这涉及到他是否欺瞒公众和选民以及是否滥用权力的问题。公职人员作伪证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总统也不能例外。当然,虽然公众人物也应当有自己的私事,但是公众人物的私事又不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为了公众利益不得不牺牲一些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因此,普通人的隐私你不得曝光,而克林顿的隐私你却可以公开宣扬。

也许有人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出名图利,那么请问,她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又有多少人多少事与追名逐利没有关系呢?求名求利,事关生计,本是无可厚非之事,只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才会只许自己追名逐利,不许他人求名求利。因此,把她们称为平民英雄绝不是什么过誉之辞。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案件曝光呢?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平民英雄呢?难道是中国人生性怯弱,天生就是懦夫懦妇吗?如果说中国人生性怯懦,谁都不会承认。唯一可信的回答应了那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谓“齐人在齐则为良民,齐人在楚则为盗贼”,环境使然。美国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类橘子生长的环境,而中国则只有妓女、二奶和情人这类枳子生长的环境。一句话,美国有这类平民英雄诞生的环境,而中国则没有。

一句“环境使然”,使许多人松了一口气。问题是环境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你我的环境?环境可以分为多种,例如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学生在课堂里上课,教室大概就是他的地理环境,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坐在前后左右的同学大概就是他的人文环境或社会环境。你我在这个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你我所在的城市或乡村就是你我的地理环境,你我的邻居、同事、亲朋这些熟人和其他陌生人就是你我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相对较死,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则相对较活。如果你的邻居、同事、亲朋是你的人文环境的话,那么反过来,你也是你的邻居、同事、亲朋的人文环境。如果我是你的环境的话,你也是我的环境,你我其实互为环境,正是你我的相互活动和影响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所谓“环境使然”说白了不过是“你我使然”。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笔者愚见,大概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当总理或议员才能对这个社会发生影响,而是说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论和行动都会对他人、对社会发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言行的良莠善恶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兴衰都会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目前的状况不是他人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而是你我这些社会成员过去和现在的言行造成的。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的兴衰也取决于你我目前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的确,我们中国目前的状况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成的。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公安部发布的消息,说是四千贪官携款五十亿在逃。当然,我们在其他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消息。所谓少见多怪,多见则少怪,也许我们实在是见得多了,也就不以为怪。但值得反思的是在通讯日益发达、民主思潮日益泛滥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这些事情还是如此的熟视无睹,如此的麻木不仁?不说美国的那两个美妞,我们甚至也比不上将埃斯特拉达赶下台的菲律宾人民和将藤森赶下台的秘鲁人民。算算这笔帐,四千贪官携款五十亿,人平一百二十五万,有人说还不止这个数字(看来的确如此,最近,笔者又看到一篇报道,湖南娄底市不过一个副厅级的副市长竟然受贿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共计2660万)。人人好象都觉得这个事情与己无关,暗地里只恨自己不是贪官一份子,只恨自己没有骑在他人头上拉屎拉尿的机会,只恨自己没有携款潜逃的机会。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社会。人人都以他人为手段,人人都以攀龙附凤、做有权势之人的工具为荣,人人都追求奴役同胞的权力。某某长是我的亲戚,某某官是我的朋友,某某头是我的熟人,凡此种种,是我们最常用的炫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干着贬抑自身而抬高官吏的蠢事,最终我们的心态也是如此——自轻自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因此,在我们抱怨“苛政猛于虎”的时候,别忘了我们是自作自受,是我们自己“养虎遗患”。

说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文革已过去二十多年,但是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对这场民族的浩劫做过深刻的反省。大家一说文革,就是毛泽东的错,似乎与己无关。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说毛泽东是这场灾难的发动者,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话,那么,谁又是胁从者呢?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文革英雄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志新,一个是遇罗克,这两个人是当时极少数清醒者和真正的民族英雄。那么,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不是帮凶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想想张志新是怎么死的。为了摧毁张志新的意志,侩子手把她关在一间只能站立不能躺到睡觉的极小的牢笼里;临刑之前,张志新仍在不停的呐喊和抗争,于是侩子手就首先割断了她的喉管,再用胶带封上,这样她就不能讲话,然后才把她拖到刑场枪毙。让我们想想,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我们并不太远,就是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同胞、甚至是我们自己干的呀。扪心自问,我们、我们的亲朋戚友就没有责任吗?而现在,我们对文革又做过多少真正的反省呢?张志新和遇罗克是牺牲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他们的价值?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没有人弘扬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精神。就笔者所知,有人慷慨解囊甚至给那些刚刚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足球运动员雕塑了铜像(试想他们这些人背着几十吨重的铜能在世界杯足球场上踢球吗?),但是没有人为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塑像。笔者也在大学课堂上做过调查,没有人不知道刘德华和郝海东,但是只有极少极少大学生知道张志新和遇罗克。我们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就是这个样子,其他人可想而知!难道英雄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难道千百万文革死难者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如果我们不反恭自省并找出文革发生的、根植于我们民族固有劣根性的真正背景和原因,那么我们并不能排除类似文革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文革我们是盲从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是否清醒?

近两年清宫戏、清官戏、廉吏戏流行,似乎好皇帝、清官廉吏层出不穷,远的不说,这至少反映或者迎合了社会上一种企盼好皇帝,企盼好官吏的潜在心理——正如前些年流行伟人像是这种心理的明显反映一样。一部包青天,唱了几百年,但是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包青天。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包拯是否是真正的青天——据笔者所知,包拯并非圣人完人,充其量不过专制皇帝下的一个好官僚而已,就算包拯是青天,几百年来再无第二人。中国人民盼了几百年,再无后来人。看看现在的政府和法院,不说“侯门深似海”,也是“有理无钱莫进来”。而在民主国家法治社会,不说个个法官都是包青天,但完善的制度要求每个法官都去做包青天。报载,香港一法官在一离婚案中将一子女的抚养权判给一位来自大陆的女子。这位女子胜诉后,按照大陆的习惯给法官送去礼金礼物。法官不但拒收钱物,而且立即将该女子以行贿法官罪名移送廉政公署。我们在乞求好皇帝、清官廉吏救我们的同时,别忘了中国历史上好皇帝几乎没有、清官廉吏屈指可数的事实。还是西谚说得好:“自救者上帝救之”,除了我们自己救自己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

目前的中国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甚至连党的十五大也不否认这一点。中共十五大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潜台词,即法治国家是一个有待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也就是说现在并不是法治社会。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似乎无须回答。人治自然是少数人的统治,而法治似乎也不是多数人的统治,其根本差异不在于统治人数的多寡,不在于是多数无产阶级的专政还是少数资产阶级的专政,而在于这少数人是在法律之上还是在法律之下进行统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是多数人在法律之上对少数人进行专政,那就有可能演变成暴政和无政府;如果是少数人在法律之上对多数人进行专政,那就是典型的专制。当然,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法律是善法还是恶法的问题。有人说恶法非法,这个姑且不论。就我们的人生经验和司法实践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法律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相比之下,法律的善恶是个次要问题。

为什么说法律不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而且应当是目的呢?对皇帝和贵族而言,法律当然是手段,法律是他们制订并为他们所用的工具。但对普通百姓或公民而言,法律就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应当成为目的。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却是人人视法律为手段和工具。当法律被人人都视为手段和工具的时候,它当然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不可能成为目的。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很多学者著书立说详加论证分析,其实本质上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是人在法之上,还是人在法之下?如果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法律之上,那么这就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是一个人治社会,例如封建社会皇帝的金口玉言即是法律,皇帝一人居于法律之上,就是专制人治社会的典型;反之,如果所有人,特别是政府首脑,都在法律之下,没有人在法律之上,那么这就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一个人治社会。如果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认为法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换言之,即认为法律应当在人之下,则法律自然不会跑到人的头上去。因此,要建成法治社会,首先需要树立法律是目的和信仰而非手段和工具的观念。如果人人抬起头来把它当作一种信仰,则法律就是目的,那么法治社会的实现就不是一个很远的事。正如一句西方格言所说的那样,如果法律不被信仰,它就不会有效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权利与权力、或者说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于是学法律时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我们普通中国人历来不太清楚的一个问题。“权利”一词就像“沙发”一词一样是个舶来品,不过,“沙发”是音译,却并没有背离“sofa”的本意;而权利是“right”一词的意译,却背离了“right”的本意。在英文语境中,“right”的本意是“正当的、应当的、正确的”,“这是你的权利”意味着“你做这事是正当或应当的”,意味着“他人妨碍你做这事是不正当或不应当的”,“这是你的权利”也总是可以替换成“你做这事是正当或应当的(”This is your right means what you do is right)。而中文的“权利”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则是“权衡利益”的意思,丝毫没有“正当的或应当的”这样的含义。“权衡利益”是基于价值的判断,而“正当或应当”则是基于道德的评判,二者相差远也。如果从“权衡利益”的字面意义出发,“这是你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做这事应当权衡利弊,对你有利就去做,对你不利就不去做”,一个基于公共道义的评判嬗变成一个基于私利的评判。这种语境的差异粗看起来无关紧要,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它反映的是文化和观念的巨大差异,反映的是东方和西方对权利的不同认识,如果说权利意味着正当或应当性的话,那么把权利嬗化为权衡利弊的一种工具性评判则是极其错误的。

此外,关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何者是第一位、何者是第二位,何者是本源、何者是派生,何者是本位、何者是从属的问题,也是我们普通中国人历来比较模糊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关系是以公民权利为第一位、政府权力为第二位,公民权利是生而就有的、是本源,而政府权力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公民权利派生的。公民出于管理和组织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例如外交、国防和治安——的需要,自愿让渡和委托部分权利给政府,从而形成政府的公共权力。因此,政府权力是派生和从属于公民权利的,是为公民权利服务的,而公民权利是主导和处于本位的,这种关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权利本位”。另一类关系则是以政府权力为第一位、公民权利为第二位,政府权力是主导和本源,而公民权利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政府权力赋予的、公民权利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在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封建专制年代,臣子犯错甚至连死的权利也没有,而要由皇帝来“赐死”,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要“谢恩”。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官本位”。无论是权利本位还是官本位,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所代表的资源和利益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因为无论这个国家或社会多么大,其人口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所代表的资源和利益总体上是一定的情况下,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就表现出一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关系。公民权利越大,则政府权力越小;反之,公民权利越小,则政府权力越大。在权利本位的情况下,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自由”,因为公民首先是自由的,除非法律限制其自由;对政府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禁止”,因为政府首先是不自由的,政府的所有权力都来自公民的同意、委托和让与,来自法律的授予,否则就是政府不得做的。在官本位的情况下,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禁止”,因为公民首先是不自由的、是没有权利的,除非法律授予或赋予其权利,否则就是其不得做的;对政府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自由”,因为政府首先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和控制的,政府的所有权力往往是通过革命和流血夺取来的,无须公民的同意、委托和法律的授予,某种意义上,政府本身就是法律。这种权利本位和官本位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东方和西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能实行有效的责任政府制度而东方的古老中国则缺乏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制度的深层次上的原因。从权利本位的立场出发,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和政府权力的委托人,自然享有了解、知悉和监督政府运作情况的权利;而政府作为公民权利的代理人和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自然负有将其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公民并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从官本位的立场出发,因为公民权利来自政府的赋予,政府官僚无须对公民负责,公民是否享有一些权利完全取决于政府官僚是否格外开恩,自然,政府也不负有将其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公民并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我们中国是个官本位传统十分深厚和悠久的社会。只要睁眼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对此就会有切肤之痛。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以“科长、处长、局长”这种表明官职身份的用语来称呼人,这种称呼隐含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女士、先生、小姐”这种西方人习惯称呼则凸显出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

篇7:我为什么要学习?

作者:樊捷 演讲者:樊捷

我,为什么要学习?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他们怎么对待学习的?

日本,东亚边陲岛国,无论国土面积、还是土地资源都和中国没有可比性,然而日本却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为什么“家底”不好,却逆袭成功?学习过历史我们可窥得蛛丝马迹,日本——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学隋唐迈入封建社会,摆脱落后奴隶制束缚!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嗜读。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做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

篇8:为什么要学习机器人

新兴的学习科学认为, 一个人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建构和理解新知识的;好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给学习者创造机会去建构知识;理解专家和专长知识, 教学应帮助新学习者不断逼近专家的思维;学习者需要知道所学知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 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习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等等。

新兴的学习科学认为, “学习者”是一个含义深刻且广阔的概念。从广义上看, 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应是学习者, 学习成为人的生存方式。从狭义上看, 学习者主要指各种教育机构中的学生, 但学习者不是一个学生固有的身份。只有那些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意义和身份的双重建构的学生才是学习者。

新兴的学习科学认为, 教师也是学习者。由于学生的成长变化、知识的淘汰更新, 以及教学理念、方法及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历程。教师需要知晓自己的教学可能对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应。因此在实施教师教育时, 学习科学既是必要的学习内容, 也是内在的行动依据。

新兴的学习科学认为, 全球教学变革已经呈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愿景。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社会性、真实性和情境性, 是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学习科学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行途径。目前, 以学习者为中心已成为各专业领域改善培训并提升人力绩效的基本出发点, 也正在成为学校情境中实现课程与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设计教学系统就是设计学习环境, 即设计一个将知识、学习者、学习情境、学习工具与技术和评价方式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系统。

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我们还并未真正启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改革。一方面, 教育传统长期把注意力聚焦于教, 将教与学视为因果关系, 而对学习者和学习发生机制的重视不足;另一方面, 在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植入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上准备也不够充分。近年来,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积极支持学习科学的研究, 使得对学习和学习者的研究以及学习技术的开发有了长足进展, 主要表现在, 从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方面对学习者的研究, 对复杂知识与技能习得的研究, 对信息技术在人的思维与行动模式上产生的影响的研究等等。

篇9: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一、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智能空间

人的知识结构是多方面的。学习数学主要是让学生提供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算、统计与概率、方程与不等式等领域的学习观察、了解现实世界,从而充分认识到数学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大胆尝试猜想、仔细合情推理、严格科学论证等;建立和增强数学的意识,如化归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量化意识等。

数学重思维训练,而思维品质又是智能素质的核心。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数学思维训练得以改善和提高。數学教学中提倡的一题多解,训练学生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有模式或传统思维的轨道上跳出来,做到另辟蹊径、曲径通幽,以此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而是要运用合情推理,辅以精密计算、逻辑论证,以此训练思维的严谨性;鼓励学生敢于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盲从,以此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鼓励学生对一个数学事例做出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形式表达、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让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挥和锻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思维品质因此逐渐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空间也因此得到完善和拓展。

二、倡导钻研精神,健全心理素质

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钻研精神可以健全人的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并不绝对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适应环境,能否赢得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在人的素质形成中起着平衡调节作用。

问题是数学产生、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问题往往源于好奇。从牛顿观察苹果自由落地到瓦特发明蒸汽机,从电话的发明到镭的发现,无不源于强烈的好奇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充满神秘与趣味的学科,著名的“四色问题”、“七桥问题”等都可诱发天真儿童的好奇心,激活数学天才的智慧。数学探究往往伴随着困难,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挫折和失败,这正是磨练意志、锤炼心理素质的绝佳时期。有位著名数学教育家对此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三、感受数学美,完善审美结构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即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没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是不可能感受数学美,更不能发现数学美。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上的美感。

四、体现严谨态度,健全人格

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品质,会对其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严格,使学生们将来在工作中减少随意性;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的精辟论证和精炼表达,使他们的表达简明扼要。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美国的语言学硕士导师更愿意招录理工科的学生,这样做不是因为律师工作或语言研究与数学有多少直接联系,而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那就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能够使之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

总之,数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许很少有机会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或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数学的精神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学习数学,就是在提高人的素质。也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也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吴振奎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中的美》。

上一篇:三八节领导的祝福短信下一篇:浅谈失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