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2024-05-14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精选8篇)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Q1001怒、恐:《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肝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肝藏血,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Q1001孙络外溢: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孙络水溢”,并注:“孙络如水之溢。”

2、从《内经注评》、《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类经》十四卷十八作“孙络外溢。”

Q1001经有留血: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大经之内,有留止之血也。”

2、《内经校释》“经”作“络”,并云“原作‘经’,据《甲乙》卷六第三改。”

3、在经脉留有血络。

Q1301形有余……则四肢不用: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脾脏之虚实也。‘泾’,水者也。‘溲’,尿也。脾湿胜则气壅不行,故腹胀而泾溲不利。脾主四肢,故虚则四肢不用。此与《本神篇》义同。”

2、王冰注:“泾,大便也;溲,小便也。”

3、《本神》LS08-Q0113“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即为本解。

Q1401形有余……补其阳络: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经穴络穴皆足阳明者,以胃为脾之阳也。故实者泻之,泻脾之阳邪也;虚者补之,补脾之阳气也。”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阳经、络,足阳明经及络也。或为‘阳营’,非也。”

3、《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形有余则泻其阳明之经,不足则补其阳明之络。”

4、《素问直解.调经论》注:“阳经,阳明经也。阳络,阳明络也。”

Q1501复:据《说文》:“复,往来也”、《易.复》:“反复其道。”取往来意。

Q1501邪气乃索:

1、张景岳注:“索者,散也。”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索,散也。”

3、《礼.檀弓》:“吾离君而索居。”注:“索,散也。”邪气乃索,即邪气就会散去。

Q1601志有余……则厥:

1、《素问直解.调经论》注:“肾志有余,则水气盛,故腹胀飧泄;肾志不足,则生阳内虚,故厥。‘厥’,手中逆冷也。《本神论》云:‘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2、《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肾脏之虚实也。肾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肾邪有余,则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肾气不足,则阴虚阳胜而为厥逆上冲。《本神篇》曰:‘肾藏精,精舍志,肾之气虚则厥,实则胀。’《解精微论》曰:‘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3、《内经校释》译作“足厥冷。”

4、姚春鹏译作“手足厥冷。”

5、《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不足则厥逆而下陷。《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解精微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

6、据《五脏生成篇》LS10—C0119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厥论》SW45-Q0101“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可知:此厥,当解为“寒厥。”

Q1601动:

1、《内经校释》校注:“《甲乙》卷六第三作‘伤’……指骨节间似有物鼓动。”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骨节有松动之意。”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注:“骨节动者,肾志病微也。”

4、前有心、肺、脾之“刺微”,而肝、肾未言“刺微”,故宜从本经,不宜解为“微动”。据《经脉》十二经“是动”可知:动,即“异动”。

Q1701然筋:

1、王冰注:“然谓然谷,足少阴荥穴。”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志有余则泻然谷之穴,足少阴之荥穴也。”

3、《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然筋足少阴营,在足内踝之下,名曰然谷,足少阴经无然筋,当是然骨下筋也。”

Q1801即取之: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刺肾经骨节之邪也。即取之,即其邪居之所而取之。”

2、《素问悬解.调经论》注:“刺血气之未并,宜乘其邪微而即取之。”

3、《内经校释》译:“应当在骨节有鼓动感时,立即刺治。”

Q1901阴阳相倾: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失,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

2、阴者,寒也;阳者,热也。倾,倾斜、失衡也;阴阳相倾,即寒热失衡。 帝问虚实之由,故此阴阳失衡,当指寒热失衡。

Q1902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1、吴崑注:“血并于阴脏,是为重阴;气并于阳脏,是为重阳。惊狂,癫狂也。”

2、阴者,腰以下,下部也;阳者,腰以上,上部也。血并于下,则上部营养空虚;气并于上,则上部阳气旺盛,故为惊悸、发狂。

Q1903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类经》十四卷第十九注:“血并于阳,阴在表也;气并于阴,阳在里也,故为炅中。炅,热也。”

Q1904惋:《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六第三作‘闷’,《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作‘悗’,义同。”

Q2101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血并则血有气无,气并则气有血无,是以言虚不言其实,论实不废其虚,故在身未曾无血气也。”

2、《类经》十四卷十九注:“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

3、有其物者为其实,无其物者为其虚。

Q2101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凡络脉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大经之内,血与气一有相并,则为实焉。”

Q2101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血之与气,凡其并走于上,不拘气并与血并,则为大厥。”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作“血与气,并走于上。”

3、《类经》十四卷十九注:“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

Q2201俞会:

1、《内经校释》注:“俞,指俞穴。会,指经气所会之处。张志聪注:‘俞者,谓三百六十五俞穴,乃血脉之所流注。会者,谓三百六十五会,乃神气之所游行,皆阴阳血气之所输会者也’。”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阴与阳,皆有穴腧相会。”从之。

Q2301传入于:《内经注评》作“传之于”。

Q2401皮肤收:收者,收缩也。皮肤遇寒湿而收缩者,热胀冷缩之理也。

Q2401聂辟:

1、《类经》十四卷十九注:“凡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皆气不足也。”

2、《内经注评》注:“聂辟,积渐、重叠之意,引申为逐渐积叠气不足而成虚证。”

3、《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虚者聂辟气不足(聂辟,虚损之象),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也。”

4、《内经校释》注:“注家解释不一。1、认为指皮肤皱折。如王冰注:‘聂谓聂皱。辟谓辟迭。’2、认为系指气怯弱不足。《素问经注节解》注:‘聂辟,怯弱也。’今从王注。”

5、聂辟,湘楚方言有“聂屁”、“夹屁”之谓,即坏了、完了之意。聂辟,又载于《灵枢.根结》LS05—Q0303“肠胃聂辟”;有本亦作“摄辟”,摄者,夹也,“摄辟”与“聂辟”义同。

Q2501喜:

1、《类经》十四卷十九注:“下文以喜则气下为虚,而在此所重在怒,故曰实也。观阴气上逆之意,言怒可知。又《举痛论》曰:‘怒则气上’正此之谓。”

2、当解作“喜欢”、“容易”,而非喜乐之情绪,因Q2601有“喜则气下”之情志专论。

Q2501阴气上逆: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因于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少阴心气厥阴肝气上逆)。”

2、怒伤肝,阴气上逆,独指肝气上冲异常。

Q2501阳气走之:

1、《内经注评》注:“走之即凑也。阴逆于上,则必虚之于下;下部阴虚则阳气必凑合之。”

2、《类经》十四卷十九注:“阴虚则阳邪凑之。”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阴气既上,是则下虚,下虚则阳气乘之,故名为阴实也。”

4、《说文》:“走,趋也。”走即跑;之者,至也,来也;阳气走之,即阳气跑来。

D2701《经》言:

1、王冰注:“谓上古经言也。”

2、《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经言,《八十一篇》经也。”

3、《类经》十四卷二十注:“经言,引古经语也。”

4、经言所引,与《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6“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Q0301“阳胜则身热”、Q0302“阴盛则身寒”、《疟论》SW35-Q0903“夫疟气者……阳胜则热”等句,义近而理同。

Q2701阳: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阳,卫气也。卫出上焦,尽行二十五周,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2、张声聪注:“阳,谓诸阳之气。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

3、据《营卫生会》LS18-Q0401“上焦,出于胃上口”可知:阳为热量。热量,源于胃中水谷之消化。

Q2901致、密:紧致、固密,达到汗液难以排泄之程度。

Q2901玄府:《水热穴论》SW61—Q0304云:“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即为本解。

Q3001温气:

1、姚春鹏注:“阳气。”

2、温气者,热量也。

D3101阴与阳并:

1、姚春鹏译:“阴与阳相混杂。”

2、《内经校释》译:“阴与阳相并。”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作“阴之与阳。”

4、《素问直解》注:“复承上文阴阳血气病形,问补泻虚实之刺,以为调经之法也。”

5、阴阳何指?诸家未注。阴阳未明,不译待考。

Q3101经隧: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刺此者,取之于经隧之中。”

2、据《新华字典》“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道路。”可知:经隧,指经脉内部通道,即血管。

Q3101取血于营,取气于卫:

1、《内经校释》译:“病在血的,刺治其营;病在气的,刺治其卫。”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取血于营分,取气于卫分。”

3、《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注:“刺已成病,法有三别:一则刺于大经别走之道,隧,道也,别走之道通阴阳道也;二则刺于脉中营血;三则刺于脉外卫气。”

4、闹血络在脉内,刺卫气在脉外。血在营分(血脉内),气在卫分(血脉外)。

Q3101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1、吴崑注:“因四时多少、高下者,如曰以月生死为痏数多少之谓也。春时俞在颈项,夏时俞在胸胁,秋时俞在肩背,冬时俞在腰股,高下之谓也。”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用人之形度其丰减,因天之时酌其寒温,以定针刺多少之数,高下之宜也。”

3、《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用针之状,须因四时之气,观病轻重,发针多少,又须量病高下所在,取之会中,不同刺微之易也。”

4、用针于此病啊,要考虑四时气候、血气多少、病位高下。

Q3201气盛乃进针:

1、《内经注评》注:“谓吸气时入针。”

2、《内经校释》译:“即在病人吸气时进针。”

3、《八正神明论》SW26-Q0501“泻必用方……以息方吸而内针。”即为本解。即正当吸气时方能进针。

Q3201如利其户:

1、《素问悬解》注:“利其路。”

2、吴崑注:“刺其俞穴,所以开邪出之门,盖邪之壅实,欲出无户,斯乃利其户也。”

3、《说文》:“户,半门曰户”、《字书》:“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利者,润滑也。如利其户,即润滑门枢,以利开门。

Q3201大气乃屈:

1、《内经注评》注:“大气,邪气也,邪气退屈之意。”

2、《内经校释》注:“大气,指亢盛的邪气。屈,穷尽。《吕览》安死:‘智巧穷屈’。”

3、《类经》十四卷二十注:“大邪之气可以屈伏。”

4、霸王邪气才会屈服。

Q3301持针勿置:

1、《内经校释》注:“即持针而不立即刺入之意。”

2、《太素》卷第二十四注:“持针勿置入肉中。”

3、据《说文》:“置,赦也。”取搁置意。持针勿置,即持针勿要搁置。

Q3301以定其意: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必须安神定意。”

2、《类经》十四卷二十注:“谓宜详审补法而后下针也。”

3、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意为回忆。以定其意,即用于确定用补之意。

Q3301方实: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注:“方,正也。候气正实。”

2、《素问直解》注:“候气聚方实。”

Q3301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

1、《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所生》作“动无后时。”

2、人卫影印作“动气候时”,并注:“《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动无后时’。’”

3、《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近气不失,远气乃来,动气候时,是谓追之。”并注:“近气既不失,远气乃当来,动气候时而不失,是谓追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追而济之,恶得无实是也。”

4、《内经校释》注:“王冰注:‘近气,谓已至之气;远气,谓未至之气也。’”

5、《内经注评》注:“动气,谓针下引动经气。候时,留针以候经气来至之时乃出针;近气,是已至之气;远气是未至之气。”

D3401被:

1、《内经校释》注:“及也。如《书》尧典:‘光披四表’。”并译作“波及”。

2、据《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当取波及意。

Q3401经、络、支、节:

1、《内经校释》译:“经络和肢节。”

2、经脉、络脉、四肢、关节。

Q3402其病所居:

1、《类经》十四卷二十、《素问悬解》、《素问直解》、人卫影印诸本,均作“其病所居。”

2、《内经校释》校:“此前《甲乙》卷六第三、《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均有‘视’字,似当据补。”

Q3402病在骨,调之骨:

1、《内经校释》校:“《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无此六字。”

2、《素问直解》注:“病在骨者,骨痹也,病在骨,则焠针。”

3、《素问悬解》注:“肾主骨,病在骨则调之骨。”

4、《类经》十四卷二十注:“此二节如《终始篇》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是虽以手为言,然凡病之在筋在骨者,可于此而类求矣。又筋痹、肌痹、骨痹义,详针刺类五十。”

Q3402燔针劫刺:

1、《内经注评》引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燔针劫刺,就是把针刺取人体后,用火烧其针,也就是温针法。”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病在筋,燔针(烧针)劫刺其下及于急缩不伸者。”

3、筋痹之刺法,详见《经筋》全篇及LS13—C0104“燔针劫刺”之注。

SW64——《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4—C0101→C0106‖→‖SW62—Q3401‖迁移说明:

1、所迁之论,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不属,前后文意不接,显见漏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十六诊候之三《杂诊》,依诊候分类;

3、《类经》置于十七卷七十《六经痹疝》,独立成篇;

4、《甲乙》置于卷四第一(中)《经脉》;

5、所论为经脉有余、不足及脉之滑涩时相应病症,皆为虚实之论,迁入本位,详论经脉虚实与五脏虚实之对应关系,依经脉分类,与《调经论》主题相符,与前文“经脉虚实,何以合之?”义理相合。《痹论》SW43- Q0702“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及《缪刺论》SW63-Q0322“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即为支持迁移之至要依据。

C0101阴痹:

1、《内经注评》注:“阴性的痹病。”

2、姚春鹏注:“偏于寒性的痹症。”

3、《素问悬解》卷七《四时刺逆从论》注:“厥阴,心主,有余病阴痹,阴盛而火衰也。”

4、依后文例,“阴痹”,当言痹之部位。肝合筋,此“阴痹”,当指宗筋所聚之阴部痹症。

C0105善时: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四第一中作‘时善’,义长。”

2、《灵枢悬解》卷七《四时刺逆从论》作“时善”。

3、原文义顺,无需改经。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岐伯说:五脏,本来匹配六腑,与其互为表里。经脉、络脉、四肢、关节,各有虚实之症:

‖SW64—C0101→C0106‖→‖SW62—Q3401‖SW64—C0101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厥阴脉气有余,病阴部之痹;厥阴脉气不足,病生热痹;脉动平滑就病狐疝风;脉动滞涩就病小腹积气。

C0102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少阴脉气有余,病皮痹、暗疹;少阴脉气不足,病肺痹;脉动平滑就病肺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尿血。

C0103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太阴脉气有余,病肉痹、寒中;太阴脉气不足,病生脾痹;脉动平滑就病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心腹满。

C0104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阳明脉气有余,病脉痹、时而身热;阳明脉气不足,病生心痹;脉动平滑就病心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常受惊。

C0105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太阳脉气有余,病骨痹、身体沉重;太阳脉气不足,病生肾痹;脉动平滑就病肾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易时生头部疾病。

C0106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少阳脉气有余,病筋痹、胁部撑满;少阳脉气不足,病生肝痹;脉动平滑就病肝风疝;脉动滞涩就病积聚、时而抽筋、目痛。

Q3402【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

其病所居之位,根据虚实而调整:病在经脉,调治血液;病在血液,调治络脉;病在卫气,调治卫气;病在肌肉,调治肌群;病在筋膜,调治筋膜,病在骨节,调治骨节,燔针劫刺病位以下及痉挛处;病在骨节,用艾灸、针刺、饮药、温熨法调治。

Q3403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发病不知痛位,调治阴阳两跷为上策。身形有痛,而九候脉象未病,就要缪刺它;痛在左侧而右脉有病者,巨刺它。必须谨慎考察九候脉象,用针之道就齐备了!

SW62——《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D0101《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与《灵枢.根结》LS05-Q0302“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句基本相同,《根结》本句又被《疟论》SW35-D0901引用,故可认为:经云“《刺法》言”,实指《根结》篇刺法类论。

Q0201神有余:

1、《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作“神有有余”,后文仿此;

2、据《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九针论》LS78-Q0423可知:“心藏神”,神乃心之神。

Q0201气不等: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各有虚实,故其气不等。”

2、据《吕氏春秋.召类》云:“士阶三等。”可知:等,即等级。气不等,即脏气虚实不等。

D0301精、气、津、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精气津液,详脏象类二十五。”张景岳所谓脏象类二十五,即《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篇,张景岳深明四名之异,慧也!

2、据《灵枢.决气》LS30-Q0101、Q0201、Q0301、Q0401四句可知:此即本解。精即精气,气即真气,津即津液,液即骨髓。

D0301十六部:

1、《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肢合手足,故有十六部。”

2、高士宗注:“形体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

3、《内经注评》引张隐庵注:“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任脉二,一十六部。”

4、《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十六部谓手足十二经、督任两跷四奇经,皆营气之所行也。”

5、众说纷芸,无有定论,不译待考。

D0301三百六十五节:

1、王冰注:“三百六十五节。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

2、据《九针十二原》LS01—Q0201“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知:三百六十五节,即三百六十五穴,此即本解。

Q0301脾藏肉:参《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Q0301而此成形: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甲乙》卷六第三《五脏六腑虚实大论》均无此句;

2、《素问释义》云:“四字衍”;

3、《素问吴注》作“而各成形”;

4、不从诸删改,因本节实言五脏及身形之形成,与《灵枢.天年》LS54-D0101→Q0201义同,故从原作“而此成形”,全句即:由此构成五脏雏形。

Q0301志意通:

1、《内经校释》注:“此后《甲乙》卷六第三有‘达’字。”

2、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意即回忆;志即记忆;志意即意识。志意通,即意识通达。

Q0301是故守经隧焉:

1、姚春鹏译:“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畅通。”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但守五脏之经隧也。”

3、所以要保护经脉啊。

Q0401悲:

1、《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灵枢.本神》LS08-Q0114“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即为本解。诸本“悲”、“忧”之争,可休矣。

Q0401血气未并:据《广韵》:“并,合也”、《说文》:“并,从二立。”可知:并,即合并、融合。血气未并,即血气未能融合。

Q0401洒淅: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洒淅振悚”。

2、洒淅,即隐隐约约。

Q0401神之微:

1、姚春鹏注:“心经的微邪。因心藏神,故有此说。”

2、《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神之微病。”

3、神之微,即心神之微动。本句之解,宜参《经脉》LS10-D0218“是动”之论。

Q0501深斥:姚春鹏注:“推针深刺。”

Q0501虚络:姚春鹏注:“指虚而陷下的络脉。”

D0601微:

1、《素问悬解》注:“若刺神之微病,则按摩勿释,着针勿刺,移气于不足之处,神气乃得平复也。”

2、《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刺外邪之在心经者,即上文所谓‘神之微’也。”

Q0701上气:

1、姚春鹏译作“上逆。”

2、《内经校释》译作“气上逆。”

3、《类经》十四卷十八注:“此肺脏之虚实也。《本神篇》曰:‘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大略同也。”

Q0701息利、少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作“短息少气。”

2、姚春鹏注本作“息不利、少气。”并译作“呼吸不利,气短。”

3、《内经校释》注:“呼吸虽通利,但气息短少。”

4、《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泻注:“以肺气不足则出入易,故呼吸气少而利也。”

Q0701白气:

1、《素问悬解》卷八《调经论》注:“肺主皮毛,其色白,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泻。”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肺脏外主皮肤,内主于气。今外言其皮肤病,其内言于气之微病。五色之中,肺为白色。泄者,肺气泄也。”

Q0801无泄其气:

1、《内经校释》注:“此句与气有余的泻法不合,疑为衍文。”

2、《太素》二十四卷《虚实补泻》注:“泻大阴别走经隧者,不得出血出气也,所谓泄阴实者也。”

3、《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无伤其大经,出其血,泄其正气。”

4、从张景岳。其非衍文,非指不泄邪气,当指不泄正气。

Q0901 出针视之,曰:

1、姚春鹏译:“拿出针让病人看并徉说。”

2、《内经校释》译:“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

3、“之”,代词,指医者所示针具,而非病人。“曰”,指医者徉装看着针具,自言自语,宽慰患者、调节精神之态。

Q0901适人必革:

1、《类经》十四卷第十八注:“适,至也。革,变也。”

2、据《说文》:“适,之也”、《玉篇》:“革,改也。”全句即:针到身上必有变化。

Q0901休:《太素》卷第二十四《虚实补泻》作“伏”,并注:“邪气伏已,邪精散于腠理,无由更聚也。”

篇3:黄帝内经调经论(上)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SW60—Q0112‖→‖SW61—Q0401‖迁移说明:

1、本节所论水俞五十七穴,与《骨空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迁入本位,承上句帝问“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直接交待水俞五十七穴,论述尤为完整;且迁入部份正好被后文作解,主题紧扣水俞之论,义理通畅。

SW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3—D0801→D1201‖→‖SW61─Q0906‖迁移说明:

1、所论与《评热病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六《腹中论》,即SW40—D1701句后,并云:“二段旧误在《评热病论》。”所论虽与腹中相关,然不仅限于腹中,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类经》将D0801→Q0901部份置于十五卷三十一《肾风、风水》,与《奇病论》SW47-D1401→D1501合而成篇。并云:“肾主水,风在肾经,即名风水。论在刺法中,即《水热穴论》也。”张景岳所识,然也!惜乎张氏所据之本素有脱简,脱失了后续重要解论,故而有“此节诸释,俱如下文,惟热从胸背上至头及手热等义未之及,或脱简也。”之叹!然事实是:张氏所言脱简,俱在后文解论。

4、《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风水论》,后接《奇病论》SW47-D1401→D1501,从杨上善之分类处置,及两部份紧密关联处置;

5、本段所论“肾风“,实为“风水”所致,既涉肾之“水”,又涉风之“热”,与《水热穴论》SW61-Q0303“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相合;与《水热穴论》主题相符,而且《水热穴论》之“至阴”,又与迁入所涉“至阴”前呼后应,浑然天成,义理相通。却此久悬之惑,幸福油然而生!

D0801肾风:

1、《太素》卷第二十九《风水论》于《素问.奇病论》SW47-D1401→D1501节下注:“庬然者,面皮起之儿。肾风之状,凡有六别:一面庬起,二脉大紧,三身无痛,四形不瘦,五食少,六喜惊。人有此六状,名曰肾风。心不痿者,可疗得生,痿者死矣。”

2、此言“肾风”,并非真“肾风”, 仅疑似而已,后文已有明示。《风论》SW42—Q0205:“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疣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即为本解。

D0801胕:

1、《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注:“皮里肉外曰胕。”

2、胕,fu1,通肤,即皮层。

D0801庬:即痝,mang2,肿起状。

D0801壅:

1、姚春鹏注:“形容下眼睑浮肿。王冰:‘壅,谓目下壅如卧蚕形也’。”

2、《广韵》:“塞也。”即壅塞。

Q0901正偃:

1、《内经注评》注:“偃,仰面躺下。《说文》:‘仰卧即偃。’正偃,即正卧”。

2、偃,yan3;正偃,即正态仰卧。

Q0901风水:《内经校释》注:“此处之风水症,系肾阴虚而风热邪气伤所致,其主要症状,均是由于风水扰动肾水,使水气上溢泛滥形成, 文中之‘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腹中鸣’、‘食不下’、‘月事不来’等,病由风而动风水。”

Q1001凑:凑集。

Q1004上迫肺也:

1、姚春鹏译:“是水气上迫肺脏。”

2、是水气上行压迫了肺气。

Q1101至阴:

1、张景岳注:“太阴者,至阴也,水邪上乘于腹,始伤胃而渐及于脾,故微肿先见于目下,脾主约束也。”

2、《素问悬解》卷之三《评热病论》注:“脾为腹中之至阴,而主腹,是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3、张景岳、高士宗所引,源自《金匮真言论》SW04—Q0109“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金匮真言论》所言“至阴”,实指脾脏之相对部位;本文所言“至阴”,实指肾水温度之相对高低。

4、地者,阴也;水者,阴也;阴中之阴,至阴也;至阴者,水也。依据如下:《水热穴论》SW61—Q0101“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SW61—Q0301“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Q1102真气:

1、《素问直解》卷之三《评热病论》、《类经》十五卷三十一作“正气”。在《素问直解》附录《内经避讳字初探》中,孙国中认为:本作“正气”,因避讳秦始皇赢政之“正”,而改作“真气”。

2、张志聪注:“真气者,脏真之心气也。心属水而恋水邪,水气上乘,则迫其心气上逆,是以口苦舌干。”

3、《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均译作“心气上逆。”

4、《太素》卷第二十九《风水论》注:“以水在腹,故真气上逆。”

5、《太素》卷第十四《真脏脉形》,杨上善注:“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皇名‘正’,故改为‘真’耳,‘真’、‘正’,义同也。”

6、诸家之注,机理莫明,不译待考。

SW47——《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7—D1401→D1501‖→‖SW33—D1201‖→‖SW61‖迁移说明:

1、所论与《奇病论》主题无关,漏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六《腹中论》,接于《评热病论》SW33—D0801→D1201之前,并云:“此段旧误在《奇病论》。”从黄元御之衔接处置;

3、《类经》置于十五卷三十一《肾风、风水》,正接于《评热病论》SW33-D0801→D1201之后,独立成篇。张景岳慧眼,从之;

4、《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九《风水论》,且接于《评热病论》SW33—D1201“黄帝曰:善哉!”句后,杨上善之分类处置及衔接处置,甚是,从;

5、所论肾风,迁入本位,与《水热穴论》主题相符,论述集中,义理相通。

D1401痝:痝,mang2。王冰注:“谓面目浮起而色杂也。”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SW19—D1802→D1903‖→‖SW65─Q0113‖迁移说明:

1、本段所论实为五脏病传,与原篇《玉机真脏论》主题不符,与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六《本病论》,并云:“旧本此篇误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黄元御识此玄机,颇具慧眼。惜乎其拘泥于《素》、《灵》分类,且兼有《本病》亡佚之虑,故作此无奈之补;

3、所论与《标本病传论》之五脏病传主题相符,作为病传之论的完整归纳,迁入本论本位,义理相通,尤为完善。

D1802所生:

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气舍于其所生,生己者也。”

2、“所生”,即生我之脏。下文D1803句解论,其义明确。

D1802其所不胜:

1、《内经校释》注:“即疾病最后传到克我之脏而死。如肝病传至肺而死。”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死于其所不胜,克己者也。”

3、所不胜,即胜我之脏。

D1901黄帝曰:

1、《内经校释》校:“《素问释义》认为衍文。按,此三字在此无着落,若非是衍文,即是此后有脱文。”

2、黄帝圣智善悟、极善归纳,常于岐伯宏论之后,作些简要归纳,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事实多证,故此“黄帝曰”,为不可或缺之文。

D1901法三月,若六月;法三日,若六日:

1、《内经校释》注:“此指患病之后,传变的过程,有快慢的不同。慢者或三个月就传遍五脏,或六个月就传遍五脏;快者或三天或六天就能传遍五脏。”

2、《素问直解》注:“法三月者,病在于肝,剧于孟春,越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若六月者,病在于肝,越春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五脏仿此,可以类推。若三日者,肝病土虚,剧于戊己,从戊至庚,剧于甲乙,从甲从己,六日也,至庚则木受金刑,故六日乃死。五脏仿此,亦可类推。”高士宗之注甚明,令坤目若拂尘,心犹敬之。

D1901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黄元御云:“别于阳者四语,与《阴阳别论》重。”

2、《阴阳别论》SW07—Q0101→Q0103“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即为本解。

D1901至其所,困而死:

1、姚春鹏译:“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2、《内经校释》译:“病气传至被克胜之时乃死。”

3、病传至五脏,受困而死。

D1902疝、瘕:疝,疝气;瘕,腹中积块。

D1902发瘅:

1、姚春鹏注:“发黄,吴崑:‘瘅,热中之名。’”

2、《素问集注》注:“瘅,火瘅也。风淫湿土而成热,故湿热而发瘅也。”

D1902出黄:

1、姚春鹏注:“小便黄。”

2、《内经校释》注:“王冰注:‘出黄色于便溺之所也。’吴崑、张介宾均指为黄疸黄。张志聪指为小便黄。《素问识》云:‘下文有出白之语,志注似是。’今从后说。”

3、《素问直解》注:“热邪下泄,则尿出黄。”

D1902蛊:

1、姚春鹏注:“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故名。”

2、《素问集注》注:“蛊者,言其阴邪居下而坏事之极也。”

3、蛊,gu3,《说文》:“蛊,腹中虫也。”即寄生虫病,或如血吸虫病状。

D1902瘛:chi4,即瘈,抽搐。《玉机真脏论》SW19—D1902“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即为本解。

D1902三岁:

1、《内经校释》引《读素问钞》注:“三岁当作三日,夫以肺病而来,各传所胜,至肾传心,法当十日死,及肾传之心,心复传肺,正所谓一脏不复受再伤者,又可延之三岁乎?”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姚春鹏注本均作“三日”;

3、《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三岁。”从之。

D1903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据《宣明五气》SW23-C0103“精气,并于心则喜。”可知:心喜太过,火气盛极而衰,必有大虚;心火之胜气来乘,即肾水之气乘虚而入。

D1903肝、肺、悲:

1、《素问集注》注:“肝当作肺,肺当作肝,悲当作思。”张隐庵已略明本节五脏与五志对应之乱,录以奉考;

2、与五脏相应之五志,《黄帝内经》全书,可见于如下句段:

其一、《宣明五气》SW23-C0103“五精所并……虚而相并者也。”作“喜、悲、忧、畏、恐。”

其二、《九针论》LS78-Q0415“五并……并于脏也。”作“忧、喜、悲、恐、畏。”

其三、《九针论》LS78-Q0413“胆为怒。”

其四、《九针论》LS78-Q0422“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其五、《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9“天有四时……以生喜、怒、悲、忧、恐。”

其六、《阴阳应象大论》SW05-Q0203、Q0206、Q0209、Q0212、Q0215作怒、喜、思、忧、恐。

其七、《五运行大论》SW67-Q1303、Q1307、Q1311、Q1315、Q1319作怒、喜、思、忧、恐。

上述表述各异,存疑待考。

D1903传,乘之名也:

1、姚春鹏注:“乘,乘虚侵袭。”

2、《内经校释》译:“传,就是相乘的意思。”

3、本句乃前文“传”之解论。传,是指乘虚而入之五脏病名。

LS42——《病传第四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2—D0501→Q0508‖≈→‖SW65—Q0113‖迁移说明:

1、《病传》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将LS42—D0501→Q0801部份,仍置于卷八《病传》,并曰:“此与《素问.标本病传论》大略相同。”黄元御所言甚是;

3、《素问悬解》卷六《标本病传论》篇下,黄元御曰:“病传之义,与《灵枢.病传》相同。”黄元御所识甚是。

4、所迁入部份,看似基本重简,实为《标本病传论》病传部份之解论,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义理相合。

D0501大气:张景岳注:“大气,大邪之气也。”

Q0501三日不已,死:据《玉机真脏论》SW19—D1802“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可知:脾病传至我胜之脏,即脾病传至肾。全文即有三天不愈,传到肾,将死。

Q0504膂:lv3,通【月吕】,脊梁骨。

Q0504人定:

1、陈云秀《古代人定时辰法》云:“一说为亥时,即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

2、《黄帝内经》全书历法,年分十二月、日分十二辰,从子时到亥时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据《实用万年历》十七之《古代的时辰制度》可知:人定,即亥时,即现代21:00-23:00。

Q0505二:

1、《灵枢悬解》卷八《病传》作“二”;

2、本篇作“二”,而《标本病传论》SW65—Q0111作“六”。或作“二”,或作“六”,必有一误。孰是孰非?未敢妄断,存疑待考。

Q0507下晡:

1、姚春鹏注:“下午1—3时。张景岳:“夏之下晡在未。”

2、王冰注:“下晡,谓日下於下晡时,申之后五刻也。”

3、《玉篇》:“晡,申时也。”晡时,即申时,即15:00→17:00;又据《实用万年历》十七之《古代的时辰制度》可知:下晡,即晡时下段,即现代16:00→17:00。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D0116‖→‖SW19—D1902‖→‖SW65‖迁移说明:

1、本句与《生气通天论》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将本句置于《本病论》(实由《素问.玉机真脏论》SW19—D1901→D1903段构成)篇,且接于SW19—D1902“此病之次也”句后。黄元御云:“旧本此篇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黄元御关于本句与本段、本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本句显见为病传之论,镶嵌本位,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前后义理相贯。

D0116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见迁移说明及本句直译。

篇6:《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1、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2、张介宾注:“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也。”

3、据《书.酒诰》:“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地”可知:肇,即创建。肇基,即创建基础。若考虑“肇基、化元”中动名、动名之词性,元当为名词,物之种类,即物元;化元,即化生物元。全句即创建基础、化生物元。

W0302资:

1、张介宾注:“资始者,万物借化元而始生。”

2、资,即资养意。

W0302布气、真灵:

1、黄元御注:“布气真灵,实众妙之门。”

2、张介宾注:“布者,布天元之气,无所不至也。气有真气,化几是也。物有灵明,良知是也。”

3、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空气也;真灵者,生物之精神、意识也。全句即布撒真气、意识。

W0302揔统坤元:

1、姚春鹏注:“天之气统摄着生化万物的大地。揔,总。统,统摄,统领。坤元,大地。”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作“总统乾元。”

3、张介宾注:“虽万物形气禀乎大地,然地亦无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地’。然则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太曰总统坤元。’”

4、揔,音zong3,即总;坤,《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元,泛指诸元物类。全句即:总统地上诸元物类。

W0302九星悬朗:

1、王冰注:“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盖从标而为始,遁甲式法,今犹用焉。”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黄元御注:“九星,蓬、芮、冲、辅、禽、心、任、柱、英。”

3、张介宾注:“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冲三,天辅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见《补遗.本病论》及详《九宫星野图》,今奇门阴阳家皆用之。”

4、九星,从王冰、黄元御、张介宾之注,直译作“九颗恒星高悬明朗。”

W0302七曜周旋:

1、王冰注:“七曜,谓日、月、五星……周,谓周天之度。”

2、《内经注评》注:“曜,日、月、星,皆称曜。古称日、月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为七曜。周旋,周而复始的旋转。”

3、曜,yao4,通耀。七曜,即七星木、火、土、金、水、日、月。译作:七颗行星周天环行。

W0302曰阴曰阳,曰柔曰刚:

1、王冰注:“阴阳天道也。柔刚地道也。天以阳生阴长,地以柔化刚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此之谓也。’”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曰阴曰阳,天道也;曰刚曰柔,地道也。《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W0302幽显:

1、姚春鹏注:“昼夜的明暗有固定的规律。幽,暗。显,明。”

2、《类经》二十三卷第三注:“阳主昼,阴主夜,一日之幽显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显也;春夏主阳而生长,秋冬主阴而收藏,一岁之幽显也。”

W0302弛张:

1、吴崑注:“往者为驰,来者为张。”

2、弛,据《说文》:“弛,弓解也”、《广雅》:“弛,缓也”、《刺要论》:“病热则筋弛。”取弛缓意;张,据《说文》:“张,施弓弦也”、《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取紧张意。寒暑弛张,即寒则收缩暑则膨胀,此热胀冷缩自然之理也。

W0302品物咸章:

1、张介宾注:“《易》曰:‘云行施化,品物流行’。又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

2、品,《说文》:“品,众庶也。”即众多;咸,即全、都;章,即彰,即昭然显形。品物咸章,即众多物类都昭然显形。

W0303臣斯十世:

1、王冰注:“传习斯文,至鬼臾区,十世于兹,不敢失坠。”

2、张介宾注:“言传习之久,凡十世兹者,此道之谓也。”

3、斯,此指《太始天元册》之天体起源学说。全句即:为臣世家研究天体起源十世。

W0401知迎知随:

1、张介宾注:“迎者,迎其至也。随者,随其去也。如时令有盛衰,则候至有迟速,至与不至,必先知之,是知迎也。气运有胜复,胜微者复微,胜甚者复甚,其微其甚,必先知之,是知随也。知迎知随,则岁气可期,而天和可自保也”、“此气运迭为消长也。始,先也。随,后也。以六十年之常而言,如甲往则乙来,甲为太宫,乙为少商,此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也。乙往则丙来,乙为少商,丙为太羽,此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也。岁候皆然,以盈虚之胜负言,如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灭,阴衰者阳凑之,阳衰者阴凑之,皆先往后随之义也。盖气运之消长,有盛必有衰,有胜必有复,往来相因,强弱相加,而变由作矣。”

2、《六元正纪大论》SW71-Q0301→Q0814所载甲子六十年中,其气太过、不及交替运行,迎随来往之气,鱼贯相接,一目了然,宜详参。

W0401气可与期:

1、气者,气候也;与者,给予、发出也;期者,信号也。气可与期,即气候可以给出信号。

2、鬼臾区此言无虚,堪为真理。当下广为流传之《万年历》,即可对将来每年之日数、节气、气候,包括闰年、闰月、日食、月食、二十四节气气象作出精准预报。可见,自然虽玄,但有规律可寻,此自然之道也。

W0501三阴三阳上奉之:

1、《内经注评》注:“六气有阴阳性质的不同,且有多少的区别,故用三阴三阳配合它。则厥阴配风,少阴配暑,少阳配火,太阴配湿,阳明配燥,太阳配寒。”

2、黄元御注:“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故三阴三阳上奉之,谓厥阴奉其风气,少阴奉其火气,太阴奉其湿气,少阳奉其暑气,阳明奉其燥气,太阳奉其寒气也。”

3、奉,《说文》:“奉,承也。”全句为:有三阴三阳之气在天上奉召。

D0501→W0502帝曰……下应之:

1、《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天之五气,热分暑火则为六,地之五行,火分君相亦为六,文异而理同也。”

2、“木、火、土、金、水、火”,看似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学说冲突,然此实乃《尚书》、《论语》、《左传》时代所载“六府”之共识也。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行乃两火并故也。《黄帝内经.素问》,真实记载素来学问之演变,合情合理,素问名之由也。

W0504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

1、《内经注评》云:“《类经》中删去此十六字,甚妥。因上句概括上文,此系重出,义又不全,恐系衍文。”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并无,已删此十六字。

3、《内经校释》校注:“《吴注素问》无,《素问释文》以为衍文。”

4、《内经校释》云:“此后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十六字,《吴注素问》、《类经》均删,《素问释义》、《内经评文》亦以为衍文,故从删。”

5、不从诸删,不从诸注衍文之说。其一、虽为重简,然宁重勿删;其二、本句特别强调“地亦有阴阳”,当有特别强调以正视听之深意。详见后附《对〈黄帝内经〉木火土金水火所涉六府之认识》。

W0504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1、王冰注:“阴阳之气,极则过亢,故各兼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言气极则变也。故阳中兼阴,阴中兼阳。《易》之卦,离之虚,坎之实。此其义象也。”

2、本句归纳,说明了三点:

其一、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之对立统一体,即言阳必有阴,言阴必有阳;无阴即无阳,无阳即无阴,阴阳互为存在;

其二、天地万物之化变,及人身之疾病和病变,皆为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移动,而新的阴阳平衡所建立之结果。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其阴阳之气有相对多少,化变因此产生,平衡因此而移动;

其三、阴中还有阳,阳中还有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万物皆可无限分割。譬犹水可分出氢原子、氧原子,原子可分出质子、中子、电子;譬犹食盐晶体可分出钠之阳离子、氯之阴离子一样,皆合阴阳之道,大道归一,此之谓也。

W0505五岁而右迁:

1、姚春鹏注:“每五年五运自东向西转换一次。如甲子年为土运,至己已年又为土运,这就是五岁而右迁。”

2、在《六微旨大论》SW68—Q1901→Q1905有“六气终始”之详尽论述,即“初六”之气到“**”之气,四年完成一个循环,第五年重复前述循环。

3、右,古人书写时,从上至下,自右而左,故右即前方;右迁,即重复前述循环。

W0505六期:

1、姚春鹏注:“六年一周,所以说‘六期而环会。’”

2、《内经校释》注:“每六年环周一次,故曰‘六朞而环会’。”

D0601上下周纪:上,指天之六气;下,指地之五气。周,即循环。纪,规律。全句为天六气与地五气之循环规律。

W0601五六为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据《六节脏象论》SW09—Q0401“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可知:每年24气,三十年则为30年×24气/年=720气。

W0601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1、《内经注评》、《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姚春鹏注本均作“皆”,从之。

2、甲子六十年中,其不及、太过之年,就都有出现了。本书《六元正纪大论》SW71-D0301→Q0814部份,甲子六十年太过、不及,论述详尽,即为本解。

D0702上以治民,下以治身:

1、《内经注评》注:“大的方面,可以此理治国;小的方面,可以此理养身。”

2、王冰注:“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圣之至教也。求民之瘼,恤民之隐,大圣之深仁也。”

3、本句与《师传》LS29—D0102“余愿闻而藏之……可得闻乎?”几乎完全重简,亦可说明黄帝为国为民,仁心之切!上者,官方也;下者,民间也。全句为:官方用于治国安民,民间用于治病养身。

D0702百姓:百姓者,百官也。详见《师传》LS29—D0102“百姓”之注。

W0701至数之机,迫迮以微:

1、《内经注评》注:“迫,即切,指无限接触;迮,ze2,通窄,狭窄。”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迫迮以微,切近而幽微也。”

3、本句SW66—W0701与《玉机真脏论》SW19—D1801重简。迫,即迫切、逼近;据《说文》:“迮,迫也。”可知:迫迮,即无限接近。至数,由五运六气组合而成的至真至要之数。排列组合之法在上古之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算术,故称至数。 全句为:五运六气组合之玄机,无限迫近微妙。

W0701昌:据《说文》:“昌,美言也。”可知:昌,即美誉。

W0701亡:据《说文》:“亡,逃也。”可知:亡,即逃亡。

W0701真要:

1、黄元御注:“真要,至真之要也。”

2、真,此即真谛;要,即简要。真要,既真且要,当指至数之真谛和要领。

D0801匮:

1、《内经校释》注:“此为贫乏的意思。”

2、匮,kui4,据《广雅》:“匮,乏也。”可知:匮,即缺乏。

W0801桴:fu2,鼓槌。

W0801响之应声:

1、《内经校释》译:“又象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

2、响,回响、回声;声,喊声。响之应声,即如空谷之喊,回声回应喊声。

W0801五运与十天干对应关系图(如下图):

W0901阴阳六气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图(如上图):

W0901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1、《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六气以少阴为首,厥阴为终,标即首也(六十花甲,起于子午,终于己亥,故少阴为标,厥阴为终。)”

2、张介宾注:“标,首也。终,尽也。六十年阴阳之序,始于子午,故少阴谓标,尽于厥阴,故厥阴谓终。”

W0902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1、《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是谓六元,元即本也。”

2、风热湿火燥寒,亦即风暑湿火燥寒,此气之六元,乃三阴三阳六气之根本。

D1001匮:gui4,即柜。

篇7:黄帝内经调经论(下)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篇8:《黄帝内经素论》第六:调经论

‖SW64—C0101→C0106‖→‖SW62—Q3401‖(已迁至《调经论》)

C0107气:

1、姚春鹏译作“人的气血。”

2、《内经校释》译作“人气”。

3、据后文Q0101“人气在脉”可知:此“气”即“人气”。

C0107是故,春气在经脉……冬气在骨髓中:

1、《素问悬解》卷七仍置于《四时刺逆从论》SW64—D0101句前,原序不变,从之。且此前必有脱文;

2、本句与《终始》LS09—C0128“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论述有异,录以奉考。

Q0106入客:据《小针解》LS03-C0601→C0701“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可知:《黄帝内经》全书喻血气为正气,为主人;喻邪气为居留不定之客人。“入客”,为进入身体之客人。此拟人修辞之法也。

Q0201令人上气:

1、《内经校释》译:“使人气上逆。”

2、黄元御注:“令人上气,胃逆而肺阻也。”

3、《类经》二十卷十九注:“喘满上气。”

Q0202【亻亦】:yi4,无力。

Q0202内却:

1、姚春鹏注:“内弱。吴崑:‘令血气却弱,是以善恐。’”

2、据《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却,节欲也。”可知:却,即控制、受阻意。内却,即血气进入受阻。据《调经论》SW62-Q1001“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可知:血气进入受阻,则血必虚,故“令人善恐。”

Q0204内气外泄:

1、黄元御注:“内气外泄,留为大痹,火泻而阴凝也。”

2、《全本黄帝内经》译:“使内敛的真气向外散泄。”

Q0204大痹:姚春鹏注:“五脏痹。张志聪:‘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Q0204阳气竭绝:

1、黄元御注:“阳气竭绝,令人善忘,脾陷胃逆,戊土不能降蛰,阳气升泄而失藏也。”

2、阳气者,胃脘之阳也,胃气也;现代医学表明:营养不良,导致记忆力下降、健忘。故此阳气,当解为胃之精气。

Q0206正气:正气者,血气也。《小针解》LS03-C0401“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也有余、不足,可补泻也”、《小针解》LS03-C0601“神者,正气也。”即为本解。

Q0206与精相薄:

1、《内经注评》注:“精,即精气,真气也。薄,张景岳云:‘邪正相迫也。’,意思是说邪气与精气相搏争。”

2、黄元御注:“正气内乱,与精气相薄,正气乱常,与未乱之精气彼此薄迫也。”

3、据汉晁错《论贵粟疏》:“薄赋税、广畜积,以实仓廩。”可知:薄,即减少、削弱。与精相薄,即与精气相互削弱。

Q0206精气不转:

1、王冰注:“谓不逆转也。”

2、张志聪注:“精气不逆回矣。”

3、《说文》:“转,运也。”转,转移也,流失也;精气不转,即精气不流失。

D0301噫:ai4,《说文》:“噫,饱食息也。”即喛气。

D0301帝曰……候知其死也:

1、《素问悬解》卷七仍置于《四时刺逆从论》,并注:“刺五脏,中心至其动为吞一段,与《刺禁论》同。动即变也,五脏之变动有远近,依其脏之所变而候其动,则知其死期矣。”

2、《素问.四刺逆从论》SW64—D0301句,与《素问.刺禁论》SW52—Q0102→Q0106句相重。

LS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4—D0501→Q0901‖→‖SW64—C0107‖迁移说明:

1、原篇《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名牵强,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十一输穴《变输》篇首,与《水热穴论》SW61-D0501→Q0801合而成篇,杨上善对两段关系之判断和处置,甚是,从之;

3、《灵枢悬解》卷四将D0501→Q0605置于《四时气》,并云:“此段旧误在《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4、所论均为四时及反四时、五变、五输之相关刺法,帝问伯答,迁入本位,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501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内经注评》注:“言针刺有五种变化,分别与五输穴相应。此五种变化即或刺井,或刺荥,或刺俞,或刺经,或刺合。”

Q0601牡:《说文》:“牡,畜父也。”父为阳,牡脏即阳脏。此以五行时而论阴阳。

Q0603牝:pin2,《说文》:“牝,畜母也,”母为阴,牝脏即阴脏。此以五行时而论阴阳。

Q0701荥:荥位穴。

D0801致:《说文》:“致,送诣也。”即达成……之意。

Q0801原:六腑井、荥、输、原、经、合等原穴。

Q0801以经合之:

1、《内经注评》注:“上文只论五输和五时相应关系,而没有论及六腑的原穴,是因为原穴和经穴相合而不单独应时,即长夏应经亦应合,经、合相合的应五行之数。”

2、《灵枢悬解》卷四《四时气》注:“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并主长夏,以应其数,故六腑之六六三十六腧合于五脏之五五二十五腧也。”

上一篇:商场经理助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怎么才能有效学习拼音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