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24-06-07

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精选8篇)

篇1: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师们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但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却一直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

首先,语文教材重阅读轻作文,作文训练不系统。

阅读教学有教材教参辅助,教学轻车熟路,而作文教学教参少之又少,虽然教材中有作文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但总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甚远。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但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层出不穷,老师恨不得一上高中就让学生接触高考作文。与之相对的,社会上的“创新作文”“新概念作文”此起彼伏,喊得响亮,使得学生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会写作了。试问,哪一位教师能无视高考这场江湖的血雨腥风,气定神闲按部就班地实行作文大计?

写作缺乏宏观的教学规划,每一次作文与全学期甚至整个高中阶段作文计划脱节,缺少具体的训练重点,作文教学变成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得学生缺少一步一步积累学识和经验的机会,也丧失借文章表达心声的欲望。更严重的是,有的老师未能及时备课,把作文课当成临时应急的法宝。学生缺乏系统的训练,再加上原本就有的畏难心理,作文水平不稳定,久而久之,对作文也就缺乏了兴趣。以往,我们常常批评仓促应考的学生是“临时抱佛脚”,而此刻,我们的老师真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了。

其次,教师对作文有畏难和懈怠心理,缺乏奉献精神。

高中作文讲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项教学工作。有的老师写作水平不高,自己几乎不写“下水”作文,更无法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自然无法指导学生作文。有的老师业务不专、学业不精,甚至认为写作是一种神秘的个体行为,是无法进行教学的。有了懈怠心理,自然也就懒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耐心品读,讲评学生习作了。

再者,作文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

以往教师在讲评时,都大同小异地先概述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先列优缺点,最后拿几篇优秀习作念一念。表扬写得好的,批评写得不好的,而偏偏忽略了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或者是指望一堂课把所有问题都能指正,学生不会再犯。这势必造成教师的终极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产生巨大的落差。

因此,我们的老师,即便有了“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还不够,还应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是最见功力的环节。曾有前辈这么说过:“语文老师的任何一丝中气不足,都可以在命题和评题中显露出来,我们测试评价学生的同时也是在测试评价自己。”所以,在批改讲评中,一位老师要在智力上和精神上获得尊严就必须拥有独立面对文本的勇气和认真解读文本的定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热爱写作,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理论修养。

由此观之,作文的提升关键是要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指导,转变作文评改的传统观念,力求一文一得。我想,同行们不妨试做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作前准备――备作文、备批改、备评价

语文老师应该在高一就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高中三年的作文训练方向。结合教材,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科学、人与社会四个维度出发。每一次作文均要紧密结合规划,确定教学目标,对命题进行有效选择。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文一得,力求每一次作文都有所侧重,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于漪老师曾指出,“重点突出,学生可获得实实在在的启迪”。

同时,写作前的“示例指导”必不可少。切不可命题一抛,让学生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地瞎想瞎写,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对此,叶老曾指出:“教师凡有指导必有示例,不靠多讲,恰当举例,足以启发而已。”提倡老师在准备命题时也“下水”作文,进入作文情境,更深刻地领悟。多看同篇目的优秀范文,多品味他人的评价,从中揣摩文章的精妙之处。再根据学情,考虑学生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确定批改形式,并写下作文教案。

二.作后批改

1.改变传统观念,批改形式多样。

改变传统批改方式,变“先改后评”为“先评后改”。把“改”的优先权交给作者本人,要求学生限时写作,写完后让学生站在读者角度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是否上口、顺耳。自己审核,并做适当修改。习作按组收取让学生进行交叉评改。评改之前,要给学生制定标准。要求一人分别评价两篇习作,评改人要写评语,签上姓名。之后同桌互换,依照第一篇标准进行第二篇的评改。这样做,既减少评卷误差,也增强学生评判的能力。

生生互评,进入以往只是教师才能涉足的领域,这种批改“权力”的让渡,自然会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神秘的吸引和刺激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在评改他人作品的同时,也比较自己的作文,时间一久,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自然得到了提高。当然,在评改之前,还需转变学生心态。一般来说,不自信的学生很害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文。这需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抛掉自卑,形成积极、健康的良性竞争。

2.变作文讲评为再写指导

作文讲评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讲评时切不可匆忙应战,老师“一言堂”,指出缺点若干,学生云里雾里,好似热闹非凡,但只是“水过鸭背”,收效甚微。也不可急急另拟题目或进入下一个写作专题。变作文讲评为再写指导,可将学生互评的作文有针对性地复查一遍,了解此次训练重点是否达标,学生评判有无误差。最后对学生习作进行集体评价。在评价中,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叶老曾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哪怕学生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应关注到。

以笔者讲评的一次作文为例。作文题是这样的:

2004年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中华小姐”大赛中,一位西安小姐在回答主持人提问后遭众人非议。在“丈夫与钱”“钱与父母”“祖国与钱”三个非此及彼的选择题上,这个西安小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钱”“父母”“钱”。媒体一片嘘声,有人指出西安小姐根本不能代表西安这个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城市来参加比赛。如果你是选手,你将如何作答?

以下是集体评价的评语:

西安小姐的选择,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物质利益的大潮正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极端,为了利益,为了浅薄的精神娱乐,为了迎合低级趣味,人们正出卖着道德良知,做着各种令人痛心的事情。对这种行为,我们理应批判。观点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只是也有少数同学“怜香惜玉”,为西安小姐主持公道,从“说真话”的角度出发,大说特说“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佩服西安小姐说真话的勇气,乃至胆识。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是置材料于不顾,走到了材料的对立面。

此次习作仍有不少同学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有以下问题:①材料作文不引述材料;②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能高度概括;③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现或者是把材料降到普通论据地位;④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观点游离在材料之外。

集体讲评要有时效性,学生完成习作,对教师的评价非常关注。教师应趁学生思考尚未冷却之时,进行总结评价,并将集体评价形成文字讲义,发给学生,乘胜追击,再进行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针对习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立即进行纠正,对原有习作进行修改提升,或者干脆重新构思成文。

以下是学生的再写片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钱。钱只能构筑保护我们身体的房屋,却不能守住我们心灵的那一片净土。因此在一时的利益面前,我们要理性对待,不要让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熏黑了自己的心智,抛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如此方能无憾。

经过讲评之后进行再写,学生熟练掌握了考场作文开门见山的写法。一文一得,一评一得,说明了这堂课的目标达到了,也证明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

三.整理教案,建立学生档案

诸如此类,在进行几次有针对性的批改和再写之后,学生在理解材料、构思立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学生的作文得分也逐步上升。但教师的工作还未结束,应整理教案,建立学生档案,形成“命题写作――师生批改――讲评交流――修改升格――建立学案”的循环运作模式。相信这必定能使许多青年教师少走弯路,积累经验,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总之,作文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学生习作的提高,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写作水平,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形成有效的、充满活力的作文教学。

覃福来,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本文编校:老猛

篇2: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最能体现语文综合素质的优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不同的表述。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为“写话”,中高年级称为“习作”,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对写作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心态下学会书面表达。

作文教学是所有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或者说是根本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平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作文教学准备的。有人常把习作训练比作建造一座房屋,土、石、砖、瓦、钢筋水泥则是日常阅读教学所做的一切繁琐准备,阅读教学做得越扎实、充足,这座房子便会盖得越高大、坚实。仅有充足的材料准备还不够,还得有熟练精湛的技术,于是各种写作技巧应运而生,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写作专用术语铺天盖地。是不是掌握这些写作技巧便可以如法炮制出一篇精美的作文?恐怕不是,有的学生提起写作技巧,口若悬河,可一旦让他下笔写文章,便是笔拙语塞,吞吞吐吐,东拼西凑。看来只学技巧还远远不够。分析其中的原因,恐怕还得追溯源头――作文教学的课堂。

一起来看看现在作文的教学实际状况吧,有的教师在第一节课读一两篇范文(作文选中的标准作文),然后让学生谈谈这篇作文如何精彩,最后再让学生写同题作文;有的教师读几篇上次作文的佳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好在哪里?有何启发收获,再布置这次作文的题目,学生只管埋头写,下次作文课亦是如此,循环往复;还有的教师布置好作文题目,大谈特谈这篇作文该写什么,该怎样写,甚至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把每段的提纲都列出来,再列举出一大堆写作技巧、手法,好像这样就锦上添花,美不胜收了。也有用些心思的教师,先用两三分钟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联想到的内容,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写作„„不少语文教师都是这么上作文课的,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假如没有校本培训,或许我也会这么一直教下去。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校本培训学习,使我意识到这种作文教学方式需要反思。

那么,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种作文教学读标准范文,会极大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很难从标准范文的框架中跳出来,难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真实的作文。第二种教学法方法虽然关注本班学生的作文实际,但每次范读的优秀作文往往是班里的佼佼者的习作,久而久之,其他学生便会失去信心,认为只有那几个优秀生能写出好作文,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会被教师欣赏,所以容易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慢慢地便会对作文失去兴趣。第三种教学方法看似很专业,其实是在卖弄学识,学生既听不懂也不感兴趣,所以收效甚微。至于帮学生写好提纲的做法就更愚蠢了,这是一个学生在写一篇作文,是几十个学生在写几十篇作文,仅一个提纲怎么够用呢?学生的个性表达何在?学生的独特体验何在?第四种教学方法似乎进步了许多,但短短两三分钟不能引发学生太多的联想,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引发学生联想也要有方向,有深度。

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著作《文心雕龙》中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写作是一种感情冲动,要解决目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的现状,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体验开掘,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思路。

情感是一种心理因素,它不是客观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引起的主体内在体验。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与“恨”。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加大名著阅读量,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勤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大有裨益的.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领悟以下两个重要的心理素质。

一是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胸怀诗意,对生活产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自身的这两种心理素质,“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味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发达、灵敏的个性化境界”。

如果契合语文教材中课外名著导读,培养学生多读名著,读好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摘抄、读后感,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好读书的兴趣,读好书的兴趣。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外阅读会带给学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每周都会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并要求摘录精彩语段或写几句感想,利用早读、自习课的时间检查、讲评,逐渐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少学生的文笔都有很大进步。

每学期结束之时,我会布置学生利用寒暑长假读长篇名著,推荐1―3篇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作品,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海底两万里》、《水浒》、《西游记》等中外经典名著,下学期开学时会利用两节课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常常是高谈阔论,兴趣盎然.有一次讨论古典名著《水浒》,学生们就梁山好汉是不是真英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英雄,有人反驳占山为王,烧杀抢掠此乃草寇„„看他们争的面红耳赤,趁机布置他们写一篇评论文章,效果很好。

二、增强劳动锻炼和挫折体验,激发写作热情

鼓励学生参加劳动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体验。“艺术源于生活”,而劳动创造着生活,学生如果每天只坐在教室里读书,只靠教师的讲解和传授来理解生活人生,那么他一定不能全面深切地理解。“听不如做”,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促进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可以体察劳动的辛苦和收获劳动的快乐,从而能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珍宝。

没有劳动,更谈不上挫折了,人在经历挫折时,情感往往最为丰富,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几乎都是在经历种种挫折的过程中才勃发写作的欲望,作品往往真实感人。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这篇文章中谈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蹶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挫折是激发写作冲动的最直接、最有利的情感因素。有一次,学生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那节作文课让学生讲述活动经历和体验,许多学生感言离开家,没有父母的庇护,在外打工的日子太苦太累,根本不是想象中浪漫和潇洒的。还有一部分学生谈到对集体力量和团结精神的真切体会。学生畅所欲言,趁着兴致,布置他们写一篇《劳动的滋味》作文,学生欣然而作,效果极佳。

求知的挫折,实践的挫折,劳动的挫折都是写作的宝贵的情感财富,日积月累,也许就能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因此,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体验挫折,反思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财富。

三、培养学生爱心,丰富写作情感

有爱才有恨,一切艺术表现出来的,无非都是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爱”和“恨”。爱是一个人的情感基础,一个人只有有“爱心”,才会真正关注社会、人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情感写进文学作品,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美的心灵,美的事物,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引导他们去发现,去认识。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带学生去田园野外观察感受,引导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尊老爱幼,关心集体,孝敬父母„„,以此来培养学生纯真、美好的心灵,提高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志趣和能力。记得有一回正在上课,窗外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放下书本,去室外赏雪。学生欣喜若狂,欢笑着投入雪的怀抱„„回到教室,看满身是雪的孩子们激动的心难以平复,我让他们即兴抒怀,学生们边创作边朗读,“一场大雪染白了初冬的校园”、“雪是上帝派来的天使”、“雪的精灵欢笑在大地上”„„就连平时最恐惧写作的学生也动起笔杆来,描绘这美丽的雪景,我明白那场雪已经落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间。

篇3: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一.缺乏写作兴趣, 畏惧写作训练

初中学生已有多年的作文历练了, 一般来讲都有一定的作文能力。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 消极被动, 被束缚了手脚, 写作动机不纯, 写作兴趣全无, 视写作为畏途。”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 多重激励, 提高学生作文激情。激励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 在作文指导和作文评价中多鼓励学生, 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让学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快感, 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当然, 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恰如其分。其次, 自主命题, 张扬学生作文个性。在作文训练中, 教师恰当点拨, 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写即可。这样, 学生才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有情可抒。再次, 创造灵活多样的作文环境与作文实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作文观, 把作文同生活相结合, 和人生经历相结合, 和情感态度个性相结合。

二.作文内容空泛, 感情贫乏, 思想颓废, 缺乏创新精神

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 毫无自己的真情实感, 更别说创新意识。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要在400万字以上。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这是开拓学生视野, 陶冶情操, 发展思维和获取写作材料与经验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说明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对写作而言是学习﹑模仿﹑浸润与积淀。所以, 要提高写作水平, 多阅读是必由之路。其次,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作文观, 纯洁学生心灵, 端正作文态度, 真正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心灵, 恢复作文高雅而美妙的本质。再次,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类社会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它的文字和内容必定是空洞苍白的。想象是心灵思维的翅膀, 有了丰富的想象, 我们才能妙笔生花;有了丰富的想象, 许多宏大的场景和动人的情节就会美妙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作文语言混乱, 文章思路不清

当前, 学生作文水平总体不高, 遣词造句语病不少, 谋篇布局条理不清, 主题表达立意不明, 大都是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就尤其迫切而重要。第一, 注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作文训练中可利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为“圆心”,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由此及彼,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让生活中的“表象”成为作文中丰满的形象;第二, 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特别是议论文, 写作与思考是同时产生的, 写作的过程即是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逻辑常识或列举逻辑性强的段落文章供学生体会学习;第三, 提倡多思勤思和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

四.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功利性太强

当前, 作文训练被技术化﹑标准化﹑功利化。作文技术被放在首位, 教师向学生传授所谓的作文“套路”, 这样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 作文中学生丧失真我。

推行素质教育是改变现状的首要思路, 让知识与能力代替技术与分数。教师还要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作文训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笔者认为, 教师的评价理应成为推动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利器, 教师的评价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灵活性﹑发展性﹑鼓励性的, 要充分体现作文评价的基本功能。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改、互改的形式, 营造民主自由氛围, 让学生在掌握作文修改的基本规则过程中, 促进作文水平的直接提高。

篇4: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

(一)让学生融入生活,有感而发

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把写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用自己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汲取新鲜事物,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写文章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

把心灵的感受既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非两方面: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实,让人可信,从而引起人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真情实感,当然不会怕写作文了。

(二)培养观察能力,重视生活积累

文坛前辈沈从文老先生曾说:“生活是一本大书。”作文素材到处都是,学生却不知道撷取,只知道抱怨两点一线生活的枯燥,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既要用眼睛去观,还要用脑用心去察。用眼看世界,用心察百态,用脑思世事。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写作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以便他们积累成长的财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大幅度增加写作数量,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作文练笔中,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坚持积累语言的好习惯。通过摘抄成语、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通过课前一分钟演讲、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通过造句或通过仿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练笔等方式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妙文、美文。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构思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首先要追求结构完整,即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自然,过渡合理,材料安排有层次、不紊乱。其次要力求构思的巧妙。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作家叶文玲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新鲜味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构思别出心裁呢?可运用彩线穿珠法、巧设悬念法、烘云托月法、片断组合法等巧妙的构思,还要选择自己拿手又适合表达的诸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日记、演讲稿、童话、诊断书、访谈录、起诉状等等文体,学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构思方式,段落安排要疏密适宜。

(五)立意新颖深刻,让作文迈上新的高度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首先文章的主旨一定要鲜明。文章的主旨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情感、主张,因此主旨一定要鲜明。其次要突破思维定势,力求创新。若能抓住细节,并从自身的独特感悟出发,以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文章若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别人脑中无”,若能激活读者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能探求出人生的哲理,给人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一定是立意深远、高屋建瓴的好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学会观察社会、分析生活,把自己时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去评论,去完善。

篇5: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河北省赞皇县阳泽学区 张旭海 邮编:05123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也就是说作文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然而,目前,多数中小学生畏惧写作文,这恐怕早已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一提到作文,中小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不住地抓耳挠腮。他们视作文为畏途,惧怕写作文。作文难,难在哪里呢?据调查了解,用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话说就是:“写作文不知道如何开头写,怎样写,写什么?”;总而言之,中小学作文教学不理想,学生写作能力水平低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写作义务水平偏低

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语文教师谁都会讲阅读课,并且有的教师讲得绘声绘色,令学生侧耳倾听。但是一提写一篇总结论文就感到为难。这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在中小学、师范、乃至大学学习时,在中小学受传统语文教学“写作不需要教”理念的影响下而没打好写作基础,加之到师范、乃至大学以后学得写作课又大多是空头理论,而没有写作的实践能力。故导致了目前一代又一代中小学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较低、甚至根本不会写的现状。

(二)是教学方法不得当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就仿佛当年的“北大荒”,犹如辽阔的从未开垦的“处女地”,教师是从不教作文的。上作文课时,教师将作文题往黑板上一写,要求学生两节课写完。教学过程就算完了。作文不需要教,这种观点是有理论支持的,其理论基础是:

A是传统教法。教师们认为,千百年来,学生如何写作文,先生是从来不教的。然而,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当年李白、吴承恩没有坐过火车,曹雪芹、罗贯中没有用过电脑,难道我们就因而不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了吗?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B是文无定法。不错,文章如何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没有固定章法。把学生导入固定的死框框,谁都不赞成。然而,这“文无定法”的后面却是“有规可循”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运用深入浅出的教法,把动笔写作的基本方法示范指导给学生,那才是必要的。

C是阅读。他们认为只要多读书,学生自然就会作文。许多中小学教师都是这样告诉学生的。社会上一些知名作家也讲过,“我的写作能力来源于看课外书,多读多写”。这当然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事情还有另一面。调查一下吧,在我们周围的成年人群中,那么多人一辈子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但只要动笔写一篇工作小结时,却十分吃力。这种只会读而不会写的知识分子在哪个单位不是占多数呢?

D是读写等同。有的教师告诉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写”,“说和写是一回事”。这话也有道理。有见解要表达,“说”与“写”两条道都可用。不过,两者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说,用的是口头语言;写,用的是书面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口才特好而不善动笔的人,少言寡语而笔头出彩的人,都不鲜见。可见,说与写并不能相互取代。

E是语文基础。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学好阅读,作文自然就会了。不错,阅读确实是写作的基础。但是,读与写毕竟是两种能力。读,是看别人怎么写,是信息输入;写,是进行自我表达,是信息输出。

无论是大学生(含部分研究生、博士生),还是中小学生,那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在喊作文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

总之,尽管上述五种观点各有道理,但得出的结论是:“作文不需要教”显然是早已不适应现代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需要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板书命题后,硬是让学生写作文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在农村更具普遍性。这种现象继续存在的原因并不能完全责怪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想把作文课教好,但不知该怎样教,或者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但效果微乎其微。

(三)是中高考制度的导向作用淡化了作文

在中高考时,虽然语文科目也考作文,并且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太低。然而,在教师阅卷实际操作中主要是看学生所写作文书写是否工整、字数大体上够不够、开头和结尾是否精彩。其次,虽然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但是在中高考之前,教师大多采取让学生从获奖作文选书上有选择地背几篇,以备考试之用。因此在中高考中似乎并看不出学生因作文水平低而影响语文考试成绩。此外,作文在中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有点偏低。

(四)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低已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

虽然在中高考中似乎从表面上并看不出学生因作文水平低而影响整个语文学科的考试成绩。但是,由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它又具有工具性的特征,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低,笔者深有体会,笔者目前已在各级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近几年来已有数十名大学生或研究生家长慕名拿着上大学的子女退回来的贫困生贷款证明信找到我,求我为其写证明,这足以说明不仅是中小学生、就连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低已经影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此外,笔者还常听到不少化学、物理等学科的老师在抱怨:“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千方百计地给学生讲疑难题,学生已经理解了类似疑难题的意思,就是在做题时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因此不难看出:学生由于实际写作能力水平比较低而已经在实质上制约着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二、对今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写作业务水平

1、自修是关键。教师就像教练员,试想,如果一个汽车教练员自己连自己都开不好汽车,又怎能教好学员开汽车呢?。誓如我国著名的作文教学泰斗王有声先生说:“我从二十几岁写《王老师与小学生谈作文》起,几十年没停过笔,教学札记呀、教案选编呀,如今30多本近百万字立在书柜里呢!教师爱写文章,学生是看得出来的。身教胜于言教,这可算是我的真经”(曾经出版的《王老师和小学生谈作文》畅销半个世纪,平生发表作文教学类著作40余种,连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文章共800多万字。)。

2、培训是手段。为了尽快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应站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度,更新观念,转变培训方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分期分批培训语文教师。使他们尽快地提高写作业务水平,保持与时俱进。

3、竞赛是。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几乎每年都在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举办各科优秀课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各科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很少看见有作文课这一项目,为激发广大语文教师切磋、交流作文教学的积极性,要尽快将作文课纳入优秀课竞赛范围

(二)、改革“作文不需要教”为更需要教

作文作为课程表中的一门功课,其他课程需要教,作文更需要教。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地将学生导入写作之门。正如著名作文教学泰斗王有声先生的真经:“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只要一提写作文,学生们就愁眉哭脸地诉说:“数学课,认真老师讲例题,只要听懂了例题,多做练习就行;语文也好学,照着书多读多写多背就行;连唱歌还有谱子呢!就是作文最难学。”倘若在学生作文还没有真正入门,十分厌恶作文的前提条件下,你给学生讲什么写作要贴近生活,要写出真情实感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空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就需要教师讲完写作知识后、结合具体事例给学生做出示范(指导),使他们感到学有榜样。如我在以“小灰兔”为题教学生写作入门时把课件中多种形态的小灰兔照片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面对小灰兔给学生示范(指导)观察:

师问:小灰兔的尾巴是长还是短,大约多长,象什么样呢?

生:它很短,只有一寸来长、像一个灰色的小绒球似的在屁股上缀着。„„

如此获取材料之后,给学生示范(指导)立意、选材、谋篇„„(过程略)。如此示范完后,学生们兴奋地说:“老师,您这样教我们学写作文,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俺们觉得作文以后也好学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做出一个榜样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哲理吧。

其次,在学生初步进入写作之门以后,最好创办一张定期出版的班级手抄报或印刷报,择优发表学生作文,既能不断激发发表作品学生的兴趣,又能鞭策其他学生奋起直追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读写的良好习惯。

再次,随着学生读写习惯形成以后,鼓励学生写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真人、真事、真话、真情富有情趣的日记。日记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学生倾吐心里想说的话,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琐事,喜怒哀乐、经验教训得失,他们都会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及时把一天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言所行,择其主要内容记录。避免以往学生作文不是空话、套话、大话,就是从书上东拼西凑的,让你看不到真实的学生。这样鼓励学生自由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既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大有益处,又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崭新、自由翱翔的蓝天。

此外,注重形式各异的修改与点评。“文章不妨千遍改,一遍更比一遍精。”这句话道破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学生写了文章,多么希望能得到老师在字、词、句方面的改正,在篇章结构方面的调整,在选材立意方面的肯定,也多么希望老师打个好评语,或批上几句肯定或鼓励的话语。可以说细致的修改和恰当的评点,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修改和点评,同时也可让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和教师修改点评相结合。修改内容应有的放矢。每一学习阶段修改内容各异,有时统一修改文题,有时修改开头„„这样学生会有明确的认识和心里所得,渐渐地对写作文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最后,在讲评时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从“建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听了褒扬的话信心倍增,感到倍受激励。

(三)、强化中高考对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篇6: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不被重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师或规定“范本”让学生套作,或者放任学生完全随心所欲写作,使得学生的习作没有真情实感,问题也不够鲜明,这样作文水平就得不到提高。教师要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模仿中求创新,在问题规范的前提下,自由写作。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评改方式。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 兴趣 模仿创新 自由写作 批改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作文教学不重视,学生鲜有写作兴趣。

一些教师虽然知道作文分数很重,但并不十分重视作文教学,因为“教了往往跟没教效果相差不多”。不少教师上作文课都没准备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基本是随心所欲。作文教学缺乏循序渐进的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很多教师都是处于“无序”状态,甚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校一般要求每学期不少于6篇作文,而一些教师仅满足于作文的数量,不立足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时还会让学生从一些作文选刊中抄袭。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么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呢? 2.范文模式束缚学生思维或淡化文体致使学生“胡写”。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有些老师总是先展示一篇范文,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写法.接着让学生仿写。作文教学本是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思想的一个活动,范文讲解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失去可贵的写作灵气。

而与之相反的做法是淡化文体,放任学生任意写作。在个性化作文的呼唤声中,创新作文、创意作文、个性作文以及新概念作文等纷纷登上写作的舞台。但在个性作文之下的教学并不是不要文体。高考作文要求文体不限、文体自选也不是不要文体,而是给学生自由选择文体的权利,是为了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文笔写出更精彩的文章。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文体淡化,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放胆”,结果学生作文开始“出格”,有不少学生因缺乏文体的必要训练而写成“四不像”作文。

3.过于追求写作技巧,导致学生作文失去真情实感。

一些教师为了应对考试,经常针对各种文体,教给学生各种写作技巧。套用模式。例如:议论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要使用何种修辞手法。还有如何写主体部分,要用什么论证方法等、,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训练, 与学生每天经验的、感性的、真实的、个体的生活相去甚远,把作文教学搞成了作文技术培训。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习作怎么会有真情实感? 4.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不到位。

很多教师面对一百多位学生的作文,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去一一批改,有时效果确实也不佳。所以,作文是收起来了,但只在后面简单地写个“阅”字,或者批个日期,或者干脆把收上来的作文又发给学生,让学生用课余时间互相批改,改完了就写下一篇,也不利用课堂时间评讲。那些认真写作的学生想写出一些自己的东西,又因为缺少老师的指导而导致作文出现偏题,中心不突出,文体不明等问题。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1.教师情感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语文标准》中说: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非常重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就要靠语文教师的感情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作文兴趣。

教学中可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小品激发法,课前安排几名学生演练小品,在课堂上表演,作文题目便由此生发出来。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收集名人事例、哲语和歌词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还可以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对生活进行思考,洞察社会现象。这样 1

在写作文时就有东西可写,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运用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保证文体规范,指导学生在模仿中求创新

模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是再创造的基础。钱钟书先生曾说:“善用不亚于独创。” 模仿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会写记叙文、议论文及常见的应用文是必要的。每种文体,都是有它的固定要求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熟习“套路”,从一些比较死板的“模式”学起,达到活学活用、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写作境界。也就是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活”,但是这个“活”必须从“死”开始。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种格式后,教师因势而导,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同中求变”,写出更多的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文章。

3.让学生自由写作,抒发真情实感

老师要想方设法保护学生的写作欲望。我们都知道学生的随笔或周记要比他们的课堂作文鲜活得多,中看得多,因为那是他们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正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真实就会产生真情,真实就有个性,就有创新,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在认识生活、积累素材的基础上,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自己的灵性,充分体会写作的乐趣。老师的任务只是引领他们如何观察生活,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想境界。渐渐地他们对写作就有了信心,便能养成写作的习惯,在不经意间他们就学会抒写自己了,再也不怕写作了。所以自由写作应该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4.采取灵活多样的评改方式

作文教学的评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上。魏书生老师很早就采用学生评改作文的教学法了,他觉得“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很多教师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精批细改的作文,往往是劳而无功的。大多学生只关注分数,真正去琢磨老师的评语和批注的人很少。

首先,教师评改、学生评改相结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评,学生先评价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写出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老师针对学生的评进行适当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再写上鼓励的评语。

其次,个人评改与小组评改相结合。教师可以打散写作水平高和较低的学生,分成小组,由一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评改时,可以先人手一篇,在作文中圈点评改。

最后,精细批改与浏览评改相结合。精批细改是收效最大的评改方法,但一味地精批细改会浪费时间。所以应采取精细批改和浏览批改相结合的方法。

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真的做到有实效,既要与时俱进,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勇于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实践。【参考文献】

篇7: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篇8: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原因:一是学习任务重, 时间紧, 没有耐心写好字;二是老师要求不严、指导不力。

对策:抓写字训练, 练好书写基本功。

以写字教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较快地提高书写水平。写字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写好字, 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磨炼学生刻苦顽强的品质, 养成学生高雅乐观的情趣。

现状二:写作“无米下锅”, 文章语言干巴, 内容空洞。

原因:绝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面狭窄, 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 无暇光顾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所以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一些小学、初中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 毫无新鲜感, 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 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语言干巴, 内容空洞是情理中事, 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对策:以人为本, 把阅读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走作文的正道——广泛阅读, 增强语感, 丰富文化底蕴, 积累素材, 建立知识储备的仓库, 同时认识客观世界, 感悟生活, 引作文之活水。

阅读的材料, 一是《语文读本》。阅读《语文读本》可实行点读法:延伸性的文章在学习课文之后马上读, 趁热打铁, 与课文中的知识挂钩,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宽知识面;知识性的文章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提纲, 归纳出知识要点, 默记数遍即可;鉴赏性的文章要求学生自由快速阅读, 根据老师指出的鉴赏要点, 学生自己去领悟。

二是时文选读。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精选一些文章, 编发《时文选读》, 学生大都对《时文选读》兴趣浓厚, 阅读效果会很好。

三是坚持每节语文课前记三句名言, 背一首古代诗词。只有多读多吟, 才能获得写作必备的起码的文字功底。

四是利用寒暑假, 落实每个学生至少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任务。只有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书, 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 且用词恰当, 语句流畅, 内容充实, 析理深刻。

现状三:教师作文指导不到位, 带有随意性, 写作的序列性不强, 写作的次数过少。

原因:教语文辛苦, 认认真真地教好作文更辛苦。在作文教学方面不少教师存在指导不到位, 写作次数过少的现象, 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 文体意识不强, 写来写去总是那个样, 甚至有写作能力倒退的现象出现。

对策:加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悉心指导, 精心设题, 反复训练, 形成技能。

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序列, 按照教材每个写作单元的安排, 专项过关。一是要拓展每个单元相关的写作知识, 多提供一些写作范例。二是指导要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三是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自由写作, 可长可短, 教师适当进行抽查。四是进行快速作文, 引进竞争意识。

现状四:作文批改粗略, 评语笼统空泛, 千篇一律;作文讲评简单, 指导不得要领, 流于形式。

对策:课内作文坚持适量面批, 抓典型, 赏优改劣;导方法, 学生互批, 共同提高。课外作文坚持勤检查, 多批少改, 传优促懒。

面批时, 领着学生把文句读下去, 碰上错别字要学生自己纠正。读到错句, 要进行点拨;思维混乱表达不清, 就帮助分析。至于文字思路和段落过渡上的毛病, 经这么一读, 基本上都暴露无遗了。等读完全文, 立刻与学生讨论立意、构思和选材的问题, 提些建设性的意见。

作文讲评时, 一般选优、差作文各两篇, 印出来发给学生。好的进行赏析揣摩借鉴, 再对照自己的作文, 找出差距。差的找出毛病, 进行修改, 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 引以为戒。

学生互批互改时, 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 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通读文章后可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 要有针对性, 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 同时听取原作者的意见。这样一来, 在互批互改当中, 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共同提高。

上一篇:艺术思潮讲稿下一篇:初中作文立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