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app应用

2024-06-08

医疗卫生服务app应用(精选7篇)

篇1:医疗卫生服务app应用

无线互联网+医疗App调查报告

移动医疗app,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类应用软件,目前已有多款移动医疗app,主要提供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以及查询专业信息等服务。在互联网越发普及的现在,互联网app融入走进我们的生活,对于医疗app来说也是越发越普及,有人对中美的医疗app做了对比研究,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数据。

近些年,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各种各样的移动App纷纷涌现出来,App成最为主要的创业方向。健康作为当下人们首要关注的话题,无线互联网+健康也已经成为众多创业者锁定的目标行业。

根据美国IMS Health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在AppStore与Google Play中可下载的`26864个具有代表性的常用移动医疗应用中,IMS对其目前的实用性和使用情况做出评价。所谓移动医疗(mHealth),即在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中支持移动设备,如手机、病人监控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和其他无线设备。

从以来,可供消费者使用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mHealth apps)已超过了165 000种。并且自20以来,人们对移动医疗的认识及其在主流医学界的应用都在逐渐增加。后续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移动医疗应用程序都聚焦于大健康领域,集中在健康管理(占65%),疾病与治疗管理类占24%,其他类型占11%。

中国无线互联网+医疗行业出现井喷

相对美国而言,国内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无线互联网+医疗出现井喷式发展。根据AppBase的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出现了大量移动医疗类的App。

在AppBase无线互联网+医疗行业象限图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行业中出现了大量的进入者,而在领导者象限中虽有三家存在,但是丁香医生、快速问医生以及微医等App也已逼近领导者象限。

在相关的调研中显示,美国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程序聚焦于前五大治疗领域的分别是:心理健康(29%),糖尿病(15%),血压与循环系统(8%),人体肌肉骨骼(7%)和神经系统(6%)。相较于美国,目前国内主要以糖尿病、挂号、问药以及处方咨询与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研究还发现,有超过50%的应用程序只有狭窄或单一的功能,这限制了它们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绝大多数的应用程序只能提供以下功能中的一项,包括:提供信息;提供指导;提供记载;提供显示;担任向导及提供沟通和交流。其中最缺乏的是与医疗服务提供系统的沟通交流功能,只占整体应用程序数量的2%;另有约2/3的移动医疗健康App功能是为消费者提供医疗健康的信息与指导,如消费者如何测试血糖等。通过连接和集成与医疗服务提供系统进行沟通的能力,将是移动医疗App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基础;大多数移动医疗健康App正向继续增加多功能和限制只开发单独提供信息与指导功能的方向努力。

在AppBase数据报告列举了目前中国市场中排名前50的无线互联网+医疗类的App。

春雨医生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丁香医生 观澜网络(杭州)有限公司

1号药店 广东壹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壹药网)

微医 浙江康健绿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平安好医生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问医生 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

好大夫在线 北京互动巅峰科技有限公司

微糖 上海格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就医宝 深圳市华康全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贴心医生 北京天信博易科技有限公司

预约挂号 深圳无线城市

糖医生 海思德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健康医生 上海百庄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医口袋 杏树林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掌上药店 佰邦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嘟嘟医生 北京紫藤康桥科技有限公司

医脉通 北京金叶天盛科技有限公司

39问医生 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趣医院 上海京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康大预诊 上海亿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康爱多掌上药店 广东康爱多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病历夹 杏树林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抗癌卫士 北京我要奇迹科技有限公司

微问诊 成都富顿科技有限公司

阿里健康 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心理记 上海心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杏仁医生 上海爱海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春雨诊所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百度医生 百度云计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就医160 深圳市宁远科技有限公司

微医生 挂号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

叮当快药 叮当快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掌上浙一 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医事通 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微医良药 北京金象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医评心声 医评心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怡诺糖医生 天津时代怡诺科技有限公司

家庭医生在线 广州市家庭医生在线信息有限公司

掌上医讯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就医助手 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春雨掌上医生经典版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两性医生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

大糖医 汇马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嗵嗵心肺医生 北京易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医生助手 深圳市宁远科技有限公司

掌上医生 广东健客医药有限公司

搜疾病问医生 青岛联创优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医联 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

U糖 上海甩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医生树 北京山海树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市场上大量没有专业医疗健康人士指导的选择,限制了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在医疗健康中的有效应用。而由专业医疗人士开“处方”的Apps则留存较高,体现在移动医疗App价值的临床试验正在逐步积累。

各利益相关方认同移动健康App可提供很高的价值,但其全面应用依然存在障碍,接纳并充分利用App的进程将取决于移动医疗生态系统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与协调。

从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到医疗系统与保险支付方,移动医疗App改善医疗结果将使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将获得长远利益。

篇2:医疗卫生服务app应用

1 医院专属手机APP针对就医者的功能体现

1.1 手机预约挂号系统

目前,对于预约挂号有三种方式,分别是现场挂号、电话挂号和互联网挂号,现场挂号需要大量时间排队,电话挂号经常出现占线和不方便了解挂号情况,而互联网预约挂号则需要电脑,不便于随时随地进行挂号。

通过医院专属手机APP,接驳医院自身的号池系统,能够很方便地了解到挂号和接诊医生的情况,就医者或家属不出家门、不用排队就可预约一周内的门诊,也可直接通过手机APP进行挂号费结算,凭挂号支付成功的短信直接到科室就诊,无需排队取号,缩短了就诊时间,极大地避免了传统三种挂号方式的弊端。并提供即将到号的短信提醒服务,使就医者有充分的时间前来就诊而不至于过号,在提升就医者就医体验的同时,也有利于门诊就医环境的改善。

1.2 智能分诊系统

在传统体制中,就医者到医院看病,常常不知道该挂什么科,出现挂错号,重新排口等候取单的烦恼。在医院专属手机APP中,就医者可以进行病症的简要信息查询,疾病的相关部位和临床症状描述,然后经过APP分析后给出就诊科室的建议,这项功能避免了就医者盲目挂号或不知该挂哪个科室的现象,并能提前对自己要找的大夫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医准确性更强。

1.3 结构化报告文档系统

医院专属手机APP在自助注册时需要提供就医者的身份资料,并办理就诊卡,再将个人账号和就诊卡进行绑定,身份识别就算完成。当就诊结束后,就医者可以不用在医院窗口或自助终端机旁等待,登录就医者的个人账号就能第一时间读取结构化检验检查报告单。同时,还可通过比对检查正常参考值进行解读,进一步了解报告的具体指标意义,医生根据检查的结果开出医嘱直接到就医者的手机,即使就医者不在医院同样可以接收到医生的医嘱。

1.4 余额支付系统

在医院专属手机APP里,持有银联卡,或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解决方案,就医者均可绑定个人虚拟账户,以后就医者只需一个个人账户,即可在医院一站式余额交互支付平台使用。就医者只需持申请单到检查科室后,便可在自助设备上扫描二维码进行缴费确认,此时即进入到排队系统中。如果这时需要增加检查的项目,接诊医生通过手机APP亦可直接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就医者的手机上,然后就医者按照医嘱进行接下来的检查,这就避免了就医者来回往返医生诊室和收费室的情况。

1.5 个人健康辅助系统

医院专属手机APP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通过健康百科、健康资讯等功能模块,定期更新慢性病防治方法、养生集锦、急救方法等健康医疗知识,使安装医院专属手机APP的就医者手机成为一部随身的健康百科全书。将健康信息传播给广大群众,变“治病”为“防病”,让健康人群远离疾病。

2 医院专属手机APP针对医生的功能体现

2.1 电子病历系统

当就医者达到诊室后,医生可以从医院专属手机APP里调阅就医者的就诊卡号,就能够获得病人电子病历、以往医嘱、远程会诊等信息,然后询问就医者目前病症,以确保就医者的信息准确。随后还可跟踪查看就医者的化验、检查结果,随时掌握就医者的健康信息,从而有效地节省了就医者大量的时间,实现就医便利。

2.2 互动交流系统

医院专属手机APP可以分享医生工作中的心情、逸闻趣事,甚至是一些疑难杂症。这种分享行为,可以相互讨论疾病,分享经验,对于拥有相同心理体验的同行来说,分享类的社区亦能够获得较高粘性。而且,就医者可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形式发送即时消息给医生,也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医生的状态,更多地了解医疗工作者,更多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最终形成医生与就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2.3 医生评价系统

医院专属手机APP里的评价系统是就医者在就医后给予医院医生、护理人员各方面服务进行评价的一套系统。就医者可以利用医院专属手机APP来查询医生、护理人员的简要介绍、特长及资质,以及其他就医者咨询过的历史问题和评价,方便就医者进行比较,进而自由选择出就医者心目中最理想的医生,帮助就医者在以后的就医中能够收获更好的医疗服务。评价积累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当医生所具备的评价非常高时,会促使更多的就医者选择到医院来就医,从而促使医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4 药物查询系统

通过药物查询数据库可帮助医护人员随手查看检索药品名称、药品标准、国外药典、药品中标、药品价格、药品注册等内容,便于医生处方,并能同步讲解就医者的适应症、禁忌症等,更好地进行医疗工作。

3 医院专属手机APP针对医院的功能体现

3.1 医院宣传门户

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的生命力,是医院的无形资产,通过医院专属手机APP微官网宣传建设医院形象,表达出医院对待就医者热情的态度和致力提供的周到的服务。同时,对一些日常性的医疗行为,比如“三九贴”、公益义诊活动进行宣传,就会给就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3.2 医院电子导航

通过集成电子地图完成院外院内导航。展现院内平面图,查看院内楼层、科室所在位置,就医者在医院就医时,可以顺畅地找到相应的诊室及主治医生,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大量寻找诊室楼层的时间,可以帮助就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给就医者更好的看病体验。

3.3 医院OA互连系统

OA模块主要用于医政管理,可以向医护人员推送重要信息,如医院重要通知、会议纪要、科室工作绩效指标等;还包含有医院宗旨、医疗管理制度的推送,以增强医护人员宗旨意识、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并可设置一些工作安排和工作提醒,帮助医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出诊时间、手术安排等,为医生的医疗工作提供便利。

4 医院专属手机APP存在的一些问题

4.1 预约挂号使用率高

手机APP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功能使用集中在分诊前,使用比例最高的依然是“预约挂号”模块,预约专家号的人数基本约满,而预约主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的人数相对较低,未能充分体现智能分诊的效果,许多就医者觉得花差不多的钱能看专家号,便不愿意看一般医师。

4.2 下载率较低

在来医院就医者中,使用医院专属手机APP的人还相对较少,而手机APP无法获得来自搜索引擎的导流,搜索对于PC时代的互联网来说是下载量的重要来源。而医院专属手机APP所做的推广基本在医院内显眼位置设置的广告、手机APP二维码,并通过导医引导使用,而真正肯使用的多为年轻人。

4.3 签约率不高

完成一系列的就医支付,就需要就医者绑定银行卡或其他支付账号,对医院专属手机APP安全措施的不信任,致使签约率并不高。而不能使用医保卡进行结算医疗费用,实现医保报销,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4.4 对专属手机APP缺乏信任感

相比网页,手机APP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留存用户的就诊信息。通过手机APP问诊,未得亲见医生,医患之间的核心医疗目前仍然无法实现远程,所得到的医疗诊断就医者始终感觉心里没底。而且电子处方的有效性依然得不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虽然电子处方有医生签名,就是凭证,但目前人们更愿意相信纸质的处方。

4.5 对专属手机APP缺乏安全感

现在最有价值的便是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就医者的个人信息及病史不外泄,这些都需要很强的技术支持,而目前许多学技术的人并不懂医疗,而医疗的专家亦不懂技术,会影响着广大用户是否愿意使用医院专属手机APP。

5 医院专属手机APP的展望

未来的医院专属手机APP功能将更加丰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安全性越来越强,从而更好地满足就医者各种就医需求,因此,其应用的前景尤为广阔。因此,在医院推广时还应注意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理念的提升,只有更多地采集使用者的体验感受,才能提高其应用价值与适用范围,实现改善全体就医者就医体验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尉建锋,叶建统.基于智能手机的医院移动应用探讨和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2,8(7):25-28.

[2]牛启润.移动医疗APP建设方向[J].中国数字医学,2014,9(4):26-28.

[3]张合华,孙永强,赵虹玉.移动医疗健康需求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5):8-13.

篇3:丁香园:医疗APP时代

“用药助手”的背后,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专业人士交流平台——丁香园。作为一个原本针对专业人士的移动终端医疗应用产品,“用药助手”出人意料地受到普通用户的欢迎,上线后的短短4个月就突破百万下载量,这让丁香园CEO张进始料未及。

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类市场正在成为跨界焦点,张进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或许是丁香园这样的专业网站在核心用户与患者之间找到创新模式的一个好机会。

有限的商业化

张进之前是浙江某大型公立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每天下班回家后,他都会坐在电脑前,跟丁香园论坛里的同行交流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案。这个网站对生物医学的学生、医生,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不需要忍受漫天广告和推广,能找到一切和生物医药产业有关的资讯、话题和工作学习上的解决办法,创始人李天天的这份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使得非常窄众的医药专业网站丁香园一直幸运地生存着。2005年3月,张进做出一个决定——投身丁香园。据说,不少丁香园的资深用户都像张进这样最终都成了丁香园的员工。

除了张进,丁香园的另外两个创始人也都是医学背景出身——李天天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周树忠从事过多年的医药研发。除了有一腔热情想做好这个项目之外,三人对这个网站的商业模式、如何赚钱一直没有太明确的想法。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商业化,但这与纯粹的专业性学术论坛有着天然的矛盾。丁香园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学术,才吸引到一大批活跃用户,尤其是医生群体。在丁香园上,一个好帖常常可以得到上千条跟帖,几乎条条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而那些一贯习惯于探讨纯粹的医学、医疗话题的医生,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满眼商业广告和营销推广。对丁香园来说,商业化的方式充满了风险,一旦摧毁了学术形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于是,三个人开始逐个拜访资深版主们进行沟通,试图让他们接受转型并为丁香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出谋划策。最终的结论是,“丁香园进行有限的区隔化商业运营”。

从2006年开始,丁香园决定坚持把论坛和子网站分开运营,也逐步建立起多元盈利模式。一方面,他们通过关键词数据分析发现,“招聘”、“实验试剂”两个方向的关键词搜索最多,于是就建立两个子网站——生物医学人才招聘、生物试剂耗材的电子商务平台“丁香通”。另一方面,主页医药生命科学资讯和子网站中,植入领域专家调研、学术会议直播等学术推广形式的广告。目前,两个子网站共有500多家会员企业,而药企学术推广则主要来自包括辉瑞、赛诺菲、阿斯利康等几十家国内外制药企业。

为保持论坛学术探讨的中立性,丁香园建立了一套用户发表内容的规范性管理制度,还特别制定了针对避免学术与商业行为相冲突的论坛管理方式:由论坛内部推举选出7个人组成独立管理机构,任何需要论坛配合的商业性项目、推广及广告,都要向机构提出申请并备案,经鉴定通过的方案才能最终落地实施。

很快,丁香园的生意就来了。不过从2006年起的三年中,一直处于间断性盈利又持续投入,直到2009年1月才开始持续盈利,年底收入超过500万元并获得第一轮200万美元融资,而去年整体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

移动医疗的机会

虽然丁香园在商业上实现了突破,从单一学术论坛转向了专业媒体互联网平台,但又不得不面临专业网站未来发展空间的问题。

丁香园经过12年的发展,用户数量积累已经达到一个峰值,拿张进的话说,“常上网的医生都已经在丁香园上面了。”未来,丁香园很难再基于扩大现有目标人群覆盖面,去做更多的创新。另一方面,医疗行业整体发展相对缓慢,造成丁香园在内容创新方面很难再有较大突破,同时,社会需求非常大的医患互动市场目前并不适合开展。“医患之间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想把医患互动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往往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医患矛盾,风险非常大。”张进表示。

不过,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市场已经成为丁香园下一个发展重点。拥有优质、丰富的医生资源,几乎相当于掌握了医疗行业的核心环节,对丁香园来说,新终端意味着更广阔的用户市场和产品延伸空间。

但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张进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什么类型的产品。直到去年年初,李、张二人在美国参加了一次以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为主题的医药行业会议。“当时,有一家名为 Epocrates 的公司做了演讲,他们介绍说正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且他们只有一款医疗类APP。这太让我们惊讶了!”张进回忆说。

于是,他们很快成立无线产品小组,并在公司提出“用药助手”这款应用产品的设计方案。从3月份开始筹备,到8月就在App Store顺利上线。“丁香园网站会员大部分是医生,所以还是希望给医生提供一款更方便的产品,随时随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找药、查药遇到的问题。” 张进认为,药品是医生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方向入手,容易找到盈利点。事实上,去年年底用药助手已经有超过100万下载量,除了专业版99元的收费,还有药企广告、学术推广方面的收入来源,基本已经达到盈利。接下来,团队还会对该产品进行深度升级,比如基于地理位置的药品价格查询、个人用药管理以及交互界面设计。

随后,丁香园又推出了针对医生与医生之间互动社交移动产品丁香客,以提升丁香园的医生社会化媒体属性,未来还会把开发重点放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大众用户移动应用上。丁香园CTO冯大辉说,“其实移动医疗领域机会非常多,几乎现在看到的模式我们都想过,但有很多环境、政策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医生是核心,我们更想从这些核心用户、资源出发,利用核心环节为更多环节创造价值。”

事实上,目前移动医疗类产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仅苹果的App Store就已经有多达8740个不同类型的医疗类产品,国内39健康网的个人用药管理类产品“药品通”,好大夫针对医患互动的预约、咨询类产品“好大夫在线”,以及自查+问诊的健康咨询工具“春雨掌上医生”等,都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下载量。

但国内和美国市场的环境有很大差别,在可操作空间和商业价值上差距也非常明显。美国一家名为Zocdoc的网站,就为病人提供寻医平台,让病人能够通过网络寻找到合适的医生并进行预约,去年8月,DST向其投资5000万美元,9月份再获高盛2500万美元,并被高盛认为是30家最具IPO可能初创企业之一。这样的模式,也一直是丁香园关注的焦点。但并没有急于开发,张进解释说,“国内医疗环境和美国差距很大,一是公立医院占主导,医生完全没有时间去往线上发展;二是医生做线上咨询没有政策法规的允许和保护;三是很多产品没有足够好的医生资源,最后可能发展到只能依赖民营医院的医生,变相成为民营医院的赚钱工具。”

篇4:医疗App应用的瓶颈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冲击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运行机制。医疗App的出现,不仅使健康管理从理论层面向医疗服务层面的转化成为可能,同时对加快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

1 医疗App发展现状

移动医疗App是智能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结合的产物,其实本质就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类应用软件,面向个人或者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2]。有机构对中国市场做了调研:80%的调查对象对医疗App的应用价值表示肯定,54%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App能帮助人们提高健康状况,45%的调查对象希望医疗App能应用于医院门诊住院等医疗服务的预约,36%的调查对象相信医疗App对减少个人医疗费用和降低社会综合投入有作用。《中国移动医疗:创建一个制胜的商业模式》报告认为,中国社会的市场规模和实际需求决定我国面临着医疗App的良好发展机遇。

基于医疗App的应用需求和市场前景,近2 a,移动医疗投入风起云涌,表现在:(1)国家“十二五”863计划指南明确鼓励“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随之大数据浪潮为临床医学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指引并带动了移动医疗成为热点。医疗App应用功能逐渐完善,实现手段不断提高,诸多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穿戴式设备与医疗服务、医疗应用和健康应用等产品技术性能逐步走向市场[3,4]。(2)2013—2014年,医疗App领域各类投融资蜂拥入场,如果说2013年还是暗流涌动,那么2014年则是行业大批量争相进入,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都呈现爆炸式增长,投资项目超过80个,融资资本接近7亿美元,是前4 a投资总和的2倍。

2 医疗App发展存在的问题

移动医疗是公认的朝阳产业之一,几乎所有的预测都认为我国的医疗App产业将迅速成熟和快速膨胀[5]。据统计,现在中国区上架医疗卫生类App2 000~3 000种,但从市场规模来看仅有25亿元,大约只有音乐播放类App的一半,而且产业收入主要是运营商服务造就的,客户端的医疗健康服务应用所占成分很低[6]。尽管作为其客户端的医疗App的运营被乐观地预计将在2017年超过50亿元,但相对于2014年中国医疗卫生投入超过3万元人民币而言,医疗App的作用和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的。即使是移动互联网专业人士,可以对医疗App的技术实现和应用前景信心百倍,但对其应用实践的商业推广模式心存诟病,这其实是国内医疗App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7]。

尽管医疗App理论体系完善、实现方法可行、应用前景巨大,但是整个行业对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商业推广模式仍然束手无策,这是制约目前App发展应用所遇到的重大障碍[8]。这种障碍的解决除了需要资金优势和技术能力外,还在于医疗App涉足了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受到其他行业不会遇到的政策壁垒、资格门槛、专业限制等制约,存在诸多一时之间难以逾越的瓶颈[9]。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主导

医疗App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医疗信息管理和医疗事务处理,其应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提供随时随地的、普适的医疗服务。医疗App的实现必须打破现有的医疗模式,重塑新型的医患服务关系。这就要求从社会层面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各方需求、突破障碍与制约,建立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全民医疗卫生服务机制。这些事务只有政府主导才能完成,表现在3个方面:(1)需要协调政府卫生和社会保障主管、医疗保险、医院、医生、民众等多方由于其实际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各类冲突。(2)解决医疗和健康数据信息规范性和统一性问题,主要包含3个要素:①信息数据管理方面要标准统一、统计规范、共享性强、数据分析应用充分,以使各医疗服务提供商(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各级医院、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保险公司等)之间能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对接区域医疗信息、第三方检验/影像资料;②为人们提供更多以主动医疗和移动服务为代表的新型卫生保健运行模式;③通过居民医疗健康信息库和网络建设,实现新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与新农合及社会医疗保险的结合。(3)医疗App应用必须要采集服务对象资料或病患信息,但这意味着用户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被第三方记录和存放,如何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就成了极为重要的问题。

3.2 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医疗App设计和开发是面向医疗卫生的发展需要,满足国民卫生保健需求和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10]。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没有广大医疗机构的参与,医疗App就成了空中楼阁。在目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若是出现了先进的产品和富有前景的市场但却没有医院介入,就说明这种产品的盈利性没有很好解决,医疗App正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处境。国内各级医院正在如火如荼地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其信息化系统中不同程度地包含着门诊住院预约、就诊导医、联络医生、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个人资讯等功能。上述信息化系统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与医疗App基本相同。只是其功能仍然是以医疗机构为中心,重点解决医疗机构内运行的流程再造问题,未形成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建立以民众为中心及健康保证为目标的医疗App服务模式,对医疗机构来说,不能完成盈利目的,因为医疗机构的服务收费受政府制约,医院巨大的基础投资和运行成本没有补偿来源,医疗机构对医疗App的引进和应用缺少内在动力。

3.3 医药分开与药价改革

医疗App的运行设计和目标是以广大民众的健康保证和优质服务为中心,与现行医药产业链完全相左,所以建立医疗App良性循环,必须彻底打破医生和医院的既有利益格局。(1)打破医院的收入结构,医药分开和药价改革是必须和必然的,同时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将药品收入和医院主体分开,这种收入成分的调整,虽然没有完全改变医院收入的结构,但这些转变会刺激医院从以过度医疗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畸形状态,逐渐转变到以控制综合成本以求利益最大化的良性经营。借助医疗App的桥梁作用,医疗重点将集中在用完善的措施、先进的手术、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向患者提供服务,而不再是通过大处方和过分检查及过度治疗来赚钱。(2)药品经营方式改变。医院的改变逼迫药厂销售方式的变革,药价和回扣不复存在,用灰色收入攻关医院和医生的药品营销将自动退出舞台。医生会更在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效果反馈,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的、良性的药品市场循环,药企将选择通过增加服务来提升竞争力,重视药物实际效果,关注患者病后管理,比如用药、慢性病干预等手段。

3.4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强化对商业保险的支持

医疗App不仅解决的是民众的医疗问题,而且包含深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以完善的健康管理降低医疗综合成本支出。国家加快健康保险的政策出台,加大优惠扶持力度,直接刺激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类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补充。健康保险市场份额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有动力和能力去控制医疗成本,健康保险成为支付方后,商保的地位才能得到保障,才会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具备话语权,才能对医院的医疗方案和过程起有效的监督作用。保证诊疗过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从而更有动力去促进医院做服务和质量方面的变革,医疗App的核心价值因此才更得以彰显和发挥。

3.5 医生配合

医疗App层次提升是必须介入医院医疗活动,因此只有医生成为云端或后台资源,才能真正塑造新型的医患服务关系,正式步入专业化的服务轨道,这是医疗App推广应用的基本特征。从医生群体上讲虽然已经认识和接受互联网对医疗活动所带来的冲击,但从个体上讲从业人员仍然存在重复性高但技术封闭性强的工作被替代的担心。如何帮助医生顺利完成医疗模式的转型,使医生能更多地关注患者的留存率尤其是慢性病,让医生有更好的App应用体验等,也是医疗App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环节。

3.6 App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除了政府和医疗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存在的障碍外,移动医疗还处于初创阶段,比如信息采集、诊断恰当性、用户操作和信息保密性等问题尚未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医疗App真正能产生价值的应用还不太多,尤其是因为服务层次还不高,大部分应用被阻挡在医院医疗门槛之外。医疗App应该专注于高级的技术领域,更多地关注能被纳入医院医疗卫生的应用系统。只有医疗机构广泛应用的大门打开了,配备有智能手机的用户借助这些应用能够获取健康的咨询信息、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特别是慢性疾病患者接受和使用慢性病管理,终端应用的客户才会越来越多,医疗App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4 结语

医疗App的推广应用既有赖于移动医疗市场的形成,又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正确指导,需要社会卫生资源的活化。瓶颈问题解决了,在新一轮卫生医药改革中,医疗APP作为资源分配和提升利用效能的工具,将有足够的理由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稼辛.医疗APP时代将至?[J].决策与信息,2013(3):3-5.

[2]吴海云.移动医学的前景与陷阱[J].健康管理,2014(4):5.

[3]徐倩,赵文龙.国内外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启示[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9):1 295-1 297.

[4]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10(4):10-14.

[5]张文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潜力巨大[J].中国医院院长,2012(18):28-29.

[6]任行.国外移动医疗体系发展现状[J].中国数字医学,2013,8(4):95-97.

[7]王巍.浅谈移动医疗技术在医院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风,2010(16):250.

[8]乔羽,褚淑贞.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监管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4,25(29):2 702-2 704.

[9]肖强.移动医生工作站的功能和类型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3,8(2):8-10.

篇5:APP:移动医疗时代来临

2010年3月,在加州洛杉矶召开的TED科技峰会上,心脏病医学专家埃里克·托普对着台下数千位科技公司领袖、风险投资人、创业者、科技博客和媒体侃侃而谈。

“你们谁还记得听诊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那是在1816年。不过到了2016年——听诊器发明200周年的时候,就没人再需要一个听诊器了,取代它的将是无线数字设备。”埃里克说,“作为一名心脏病医生,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到病人的心脏和脉搏跳动情况。在我身上,这一切已经发生了。”

埃里克·托普是全美最早把诊疗和对病人的服务搬上移动平台的医生,也是一名传统医疗工具的终结者。在他看来,移动医疗才是医疗行业的未来。

何为移动医疗?据悉,全球128项最新的“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比如,通过智能手机收集、存储、分析和上传生命体征、位置等数据,医生可以更及时地开展病情监测;利用覆盖完善的移动网络,能通过手机对偏远地区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远程支持;无线跌倒预防设备把加速过滤器和重力传感器与手机网络相连接,以监测老年人的行走状态,预防他们的“跌倒”;“移动医疗” 甚至还能够开发一个专门的交流系统,供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受难者互动沟通、恢复信心。

中东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到2030年,该地区糖尿病人数将达到5170万。为此卡塔尔电信将重点提供人们饮食方面的建议,而目标用户群是那些不便前往医院的人们,他们通常居住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

在英国,病人可以使用沃达丰提供的3G医生移动视频咨询服务,通过拨打3G视频电话向医生咨询,只需支付35英镑咨询费,就可享受专业医师提供的咨询服务。

移动医疗的运用在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人感觉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风险投资者对回报的更多期许。

GSM协会2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五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医疗设备厂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收入。

市场研究公司ABI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体育与健康移动应用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4亿美元。到2016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亿美元,届时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这些无线医疗感测器(如血压监测器、血糖仪)都是“无创”、“非侵入”式的,体积十分小,佩戴后就能对自己的体温、心跳律动等数据进行监测。这些数据还能够接收和发送到你的移动设备、网络平台等,方便你查询。

某些公司已看到了这一点。开发富于创意的数字无线通信产品的美国高通公司,不久前宣布成立高通无线医疗公司,运营无线医疗业务。同时,还将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用来扶持相关的移动应用创新与设备研发。

它的第一个产品是用于无线医疗终端的2net平台和集线器。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球最大医疗IT展会上,高通无线医疗公司展示了一种家庭无线医疗解决方案“2net”。医疗机构可通过基于云端的2net平台,随时查看家中患者的体温、脉搏、血糖值等生命体征数据。

在ABI的报告中,其预测的13.4亿美元无线医疗与健康的市场规模中,有4亿美元将来自那些与健康和医疗相关的移动应用程序。

ABI Research首席分析师乔纳森·科林斯说,他预计下载量的增长将两倍于营收的增长,到2016年时,每年的应用下载量会超过10亿次。

人们似乎开始愿意为这些程序付费,我们进入了一个用App和软件改变医疗与健康行业的好时代。

在苹果零售店内有一款产品是Lark“睡眠腕带”,这一医疗服务工具,在这里起码卖到了几十美元。乍一看,你会认为Lark是苹果的产品——它的简单、弧线、设计甚至包装盒的装置,都与苹果的产品一模一样,而实际上它是一款移动应用程序,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目前,仅仅在iPhone上才能运行Lark的睡眠监控程序,使用者只要用Lark iPhone App设定好起床时间,并且在睡前戴上感测手环,手环将透过无线通讯和iPhone交换资料,等设定的时间到了,就会以轻微振动唤醒使用者。更重要的是,Lark的睡眠腕带能追踪一个人的睡眠情况,睡醒后可以查看过去几小时的睡眠质量,比如你醒了几次,什么时候醒的。

另一款全球热门软件是Epocrates,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的信息查询。通过它,医生们可以查看用药的剂量正确与否、是否有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据称,其可以检索到3300种以上的药品。Epocrates公司在移动应用领域的成功,基于其建立了十多年的药品数据库,超过100万的卫生领域专家,包括全美超过45%的药师,都是它的用户。

风险投资掘金医疗健康产业

“下一件创造沟通体验的大事一定是医疗,这是可以被连接的未来。”与Twitter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一样,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也看到了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

美国一家名为ZocDoc的网站就得到了投资公司的青睐。ZocDoc通过为病人提供寻医平台,让病人能够通过网络寻找到合适的医生并进行预约等服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医生们支付一定的费用后,他们的信息就可以进入ZocDoc的数据库。去年8月,DST向其投资5000万美元,9月份该网站再获高盛2500万美元投资,并被高盛认为是30家最具IPO可能的初创企业之一。现在ZocDoc拥有200名员工,总共筹集到了9500万元的资金。

在旧金山和硅谷,出现了专门针对医疗健康创业的投资俱乐部和孵化器。比如去年早些时候推出的Rock Health,一个针对移动医疗创业项目的投资基金、创业训练营和孵化器。

虽然医疗保健得益于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但大众的健康水平仍然不高,而且与健康相关的成本也在增加。美国人在2008年花在医疗保健上的费用高达2.4兆美元,但患者的治疗效果却比同类国家低。

Rock Health希望能扭转局面,吸引更多的资金。他们是这么做的:在你提交完申请表格后,会有投资者与医疗健康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估,每期选择10个项目展开为期五个月的“夏令营培训”,参加的团队将得到一笔至少2万美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并由Rock Health提供办公场地,以及医疗、品牌、传播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业内专家的指导。

Rock Health拥有着强大的创业导师和顾问阵容,包括Path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大卫·莫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副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该计划的顾问包括Twitter的工程副总裁迈克尔·阿贝特等。

参与Rock Health首期学习班的初创公司,大部分从事简单而有趣的应用程序开发。

比如BrainBot能帮助监测并了解大脑活动。BrainBot利用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的最先进技术,让你轻松地提高大脑性能(从压力管理技巧,到提升冥想的效果)。

Skimble通过有趣的互动应用程序促进你的健身活动。它提供两个优秀的免费医疗保健与健身应用:一个是Workout Trainer (适用于iPhone/iPad),它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教练提供多媒体训练指导,激励你保持合适的运动量;另一个是GPS Sports Tracker(适用于iPhone和Android),你可以通过它共享45种不同的运动。

nlc202309040614

Omada Health则是第一个将社交网络原则运用到合法的临床治疗上的公司。它正在创建一个糖尿病的预防方案,其特点是强调社交、教育和指标测量,既为患者提供激励,又对结果进行验证。

这些围绕着医疗的创业项目,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正在一步步走向商业成功。

中国移动医疗APP正起步

在中国,移动医疗健康类市场也在成为跨界焦点,一些企业已开始了尝试。目前39健康网的个人用药管理类产品“药品通”,针对医患互动的预约、咨询类产品“好大夫在线”,针对医药专业人士推出的丁香园“用药助手”,以及自查+问诊的健康咨询工具“春雨掌上医生”等,都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下载量。

而丁香园显然是其中的翘楚。2000年,丁香园起步于为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两年之后,转型做专业论坛。丁香园上一个好帖常常可以得到上千条跟帖,几乎条条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在专业学术领域受到了医生的欢迎。

从2006年开始,丁香园决定坚持把论坛和子网站分开运营,逐步建立起多元盈利模式。一方面,它建立起两个子网站——生物医学人才招聘、生物试剂耗材的电子商务平台“丁香通”;另一方面,主页医药生命科学资讯和子网站中,植入领域专家调研、学术会议直播等学术推广形式的广告。目前,两个子网站共有500多家会员企业,而药企学术推广则主要来自包括辉瑞、赛诺菲、阿斯利康等几十家国内外制药企业。

2009年,丁香园开始持续盈利,年底收入超过500万元并获得第一轮200万美元融资,去年整体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

丁香园在商业上实现了突破后,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市场。

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丁香园的CEO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什么类型的产品。去年初,他在美国参加了一次以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为主题的医药行业会议,听到Epocrates 的公司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消息,而且这家公司只有一款医疗类APP后,丁香园很快成立无线产品小组,并提出“用药助手”这款应用产品的设计方案,并于当年8月在App Store顺利上线。

考虑到丁香园网站会员大部分是医生,药品是医生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能给医生提供一款更方便的产品,随时随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找药、查药遇到的问题,从这个方向入手容易找到盈利点。

到去年底,上线才四个月的“用药助手”已经有超过100万下载量。除了专业的医生外,不少网友也会拿出手机,打开“用药助手”,下载一些常见病病症和治疗方法,研究对比药品疗效和禁忌,然后把用药方案收藏起来,以便及时预防治疗。

“用药助手”除了专业版99元的收费,还有药企广告、学术推广方面的收入来源。丁香园通过搭建详细的药品数据库黏住了一大批专业的医生用户,以此对医药厂商构成了可变现的影响力。

如今,丁香园又推出了针对医生之间互动社交的移动产品“丁香客”,使得丁香园真正成为医生的社区(BBS+SNS),为医生的交流带来更大的便利。

与“用药助手”类似的医药APP软件,还包括“春雨掌上医生”,只不过“春雨”将目标客户群定在了普通用户上。

从2011年11月上线App store到今年2月,“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迎来第100万个下载客户。“春雨掌上医生”在健康信息推送、身体健康自查、门诊预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已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春雨掌上医生”的创始人张锐曾担任网易副总编辑,自离开网易后,他把创业点选在了医疗服务。创业伊始,他就获得了千万级别的风险投资。

虽然确定了医疗健康作为创业方向,但到底从何处切入?张锐和他的团队发现,诸如减肥、心理咨询等APP虽然颇受欢迎,不过商业延展性似乎不够,如果切入到求医问药的咨询,为患者提供就医前服务,这样一种起点式服务,可以为以后的衍生商业化做铺垫。

“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向用户提供自诊和向医生问诊两大功能,软件和所提供的服务全部免费。用户可选择自诊或向医生问诊,实现自我检查、紧急求助、专人护理等个性化智能“家庭医生”服务,提前知晓身体状况,实现了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实时跟踪。该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据悉,“春雨掌上医生”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种:从国内外购买数据库,并且不断补充来自海外权威的药典、医典的记录;采用互联网方式获取一些疾病数据;聘请专家帮助编辑。

在问诊上,“春雨掌上医生”采用的是聘请专业医生与用户互动方式。为了解决医生问题,张锐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国内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另一种是与医生个体签约,有全职和分时段的兼职两种。聘用医生的标准,一是须在三甲医院工作过,二是须有博士以上学历。

在“春雨掌上医生”获得千万元风险投资后,它的商业模式引人关注。据悉,它今后将采用“免费+增值”商业模式,每天100个医生免费线上问诊,超过数量则通过增值收费满足用户个性化和进阶的问诊需求。“春雨”提供的是一种基于EHR(电子健康记录)的家庭私人医生服务。另外,药品广告也是“春雨”赢利点之一。

张锐认为未来盈利模式“充满想象空间”。比如提供B2C服务,“春雨”充当平台,嵌入药店数据库,使用户可以像上淘宝购物一样购买药品以及服务。现在,不少线下民营医院医疗闲置资源很多,“春雨”也将激活这块资源为用户服务。

尽管国内推出了诸如“春雨掌上医生”、“用药助手”等软件,但和国外移动医疗市场相比,可操作空间与商业价值上的差距仍相当明显。比如,目前用户对移动医疗方式的接受程度还不高,产品的收费空间也非常小,向医生支付的费用过低也无法产生线上服务的动力。

值得庆幸的是,毕竟中国的APP移动医疗市场已起步,或许它的未来也会像Facebook和 Twitter那样创造神话呢!

篇6:医疗卫生服务app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也影响着政府治理范式的革新。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推广, 网络化政府管理成为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新公共管理强调社会管理权力的回归, 这种追本溯源的概念, 强调政府推行“善治”治理理念, 并重视对公众诉求的回应性以彰显政府对公众的负责任态度。在此背景下, 建立网上虚拟的政府管理系统, 疏通与创新公共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并提高传播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实现现代化社会治理、打造服务型和责任回应型政府的必然趋势。

1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政务

1.1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所谓电子政府, 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方式, 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 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1] (第311页) 。电子政府 (e-government) 的构建旨在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 并建立积极的回应机制, 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中运用的必然结果。1993年美国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发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 开启了以信息化开启政府再造的潮流, 英国和日本紧跟其后, 推动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而我国在1999年也开始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新世纪的10年里, 中国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不光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实现了政府网站的普及, 并建立了公共管理部门专有的中文域名, 此外, 政府通过网上信息平台更加迅速的发布公共管理信息, 政府高层官员在网上实时与民众交流也愈加频繁, 尤其在2003年“非典”公共危机中, 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更加注重利用“电子政府”回应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电子政务是一个与“电子政府”如影随行的概念, 是公共管理部门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服务、事务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这种服务方式并非简单的将传统政务服务功能搬到互联网上, 而是通过政府再造实现服务功能的创新与优化, 推展服务领域, 并以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目的。这种政府再造过程, 能够更好的实现政府、政府公职人员和社会公众间的良性互动。电子政务的本身不仅能推动政务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进程, 也必然会促进公共管理范式的衍迁。

1.2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 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已初具规模。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课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个政府机构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 实现基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发布功能;?单个政府机构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上, 对内 (包括机关内部及其下级机构) 实现集成的网上办公, 对外实现网上业务受理, 并与内部办公业务集成, 实现简易交互功能;?多个政府机构在信息交换平台上实现数据处理、在线互动, 为公务员、普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 从而形成面向社会的政府服务职能。[2]现在, 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第二、第三阶段的过渡期, 且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平台从单一的门户网站逐渐扩大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强调“服务”的理念。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我国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在政务领域提出“要把网站办成为民服务的窗口”、“积极推进网上办公”、“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能力, 提高决策效率”等一系列要求。[3]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基本实现了门户网站的搭建, 而部分政府机构及官员还开通了微博、微信等平台, 加强了与普通民众的互动和沟通。但是,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巨大,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电子政务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不高。各级政府机构积极响应电子政务建设, 纷纷搭建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电子政务平台, 但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重视却较为肤浅, 导致各类电子政务平台普遍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内容不完整、信息开放程度局限、信息质量不高、信息缺乏动态连贯性等问题。

(2) 电子政务缺乏互动性。尽管搭建了众多的网络平台, 但目前的电子政务信息沟通渠道单向化, 普通民众通常只能被动接受信息, 而缺乏主动参与的渠道。普通民众在办理各类证件、缴纳税款、查缴水电费、交通违章查询等各方面依旧困难, 甚至不得不分别跑到专门的各类服务大厅。如果有个人意见或建议更是无法向上反映, 造成信息沟通的滞后和阻塞。

(3) 电子政务体系混乱。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缺乏规范和长远的统一规划, 各地、各机构自行发展建设, 难以成网, 造成资源大量浪费、服务效率低下、信息沟通传递不畅、建设及服务标准差异巨大、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4) 电子政务开放程度较低。传统的门户网站形式受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 很多偏远山区及落后地区信息高速路没有修通, 而有的地方网络服务质量较差, 使得很大一部分普通民众难以成为电子政务的受众。[4]

1.3 电子政务与现代行政管理变革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中国政府社会治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加入WTO之后, 为执行WTO透明度原则, 实行政策和政务公开, 对把国家治理政策方针视为政府机密的传统治理范式提出了挑战。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深入, 政府流程再造成为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时兴话题。

政府再造是指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 涉及政府治理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 也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 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5] (第367页) 。这种政府再造是社会治理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是现代公共治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以服务公众为价值追求的电子政务, 一方面反映了政府治理伦理的革新,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政府的根本目标, 实现社会治理的“帕累托最优”, 突显了权力来源的本质, 社会治理权力的回归与重心的转移反映了在中共中央领导下政府从“传统的‘敢治’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能治’, 再到90年代以后的‘善治’治理理念的转变”[6]。另一方面, 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治理的革新之处在于, 要求简化公共事务的处理程序, 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并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此外, 信息化的电子政务旨在改变传统政务的金字塔形、垂直化分层结构, 建设网络化、橄榄球化的辐射结构, 使公共管理治理范式系统化和程序化。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变革的本质在于其目的是构建公众服务导向型政府, 改变了传统的治理审批、行政干预的导向, 并建立服务型、回应型和责任型的政府, 这一转变是政府在新时代环境下维护其执政合法性所作出的合理化选择。

2 APP 电子政务的应用与发展

2.1 APP 应用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APP (Application) 以其便捷、迅速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模式在信息传播和政府与企业服务创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APP应用作为一种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苹果公司于2008年7月推出了App Store, 为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及手机用户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交互平台, 使得用户能够方便的购买或下载各类第三方应用软件。2013年1月App Store上的应用下载就达到了400亿次, 连苹果公司也不曾想到App Store竟然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国家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9月底,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20亿户, 对移动电话用户的渗透率达到67.9%。手机上网用户达7.88亿户, 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重提升至96.2%。[7]目前, APP应用已经在商务业务拓展、数字资源推送、用户服务与体验、游戏与网上电子交易等领域发展成熟, 并且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不仅APP电子应用开发已经泛众化, 电子商务APP应用与开发也开始发力。

与其他APP应用相比, 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发展速度要滞后得多。据调查统计, 我国大陆及港台地区政务APP数目不足200个, 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管理的国家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和机关中, 仅有外交部、国防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国家统计局开通了苹果客户端, 所占比例不足9%。在接受调查的31个省、市、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地区) 中, 仅17个省市发布了政务APP。[8]电子政务APP应用落后于其他APP应用一方面是因为主体单一造成的创造力和动力欠缺, 另一方面则是包括信息安全在内的政府再造的障碍和挑战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2.2 移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 APP 化的服务革新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 而信息化的出现及发展为人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加强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信息与信息等的互动性, 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接入Internet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如何让电子政务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 打破信息交流单向性的坚冰, 让普通民众更好的接受电子政务, 使电子政务真正服务于民?手机APP应用的模式或许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曙光。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 用户使用手机上网已成为主流, 传统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显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受到巨大束缚, 而APP应用相比手机WAP网站在提供便捷化的公共服务过程中体现出诸多优势:

(1) 信息集成度高, 功能齐备。APP应用是一个安装在手机里的应用程序客户端, 集成了更多的有效资源, 而WAP网站依赖于链接地址对不同网页的整合, 信息检索和查阅能力远不及APP应用, 而功能更比不上APP的多样化。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平台, 需要容纳多方面的信息, 并为普通民众提供诸如证件办理、报交个税、信息查询、信息登记、故障申诉、水电费缴纳、违章查询及罚款缴纳等众多服务, APP应用能够把这些功能模块化集合于APP应用客户端中, 同时提供友好和谐的用户界面, 极大的方便用户的使用。

(2) APP应用降低了对网络的依赖性。APP是一个独立的运行程序, 能够支持一部分功能的离线使用, 而WAP网站则完全依赖于网络。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 其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将涉及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需要接入网络就能使用电子政务服务必将大大提高电子政务的效率, 也极大地方便了普通民众的使用, 并且节省了接入互联网而产生的通讯费用。

(3) APP应用增强了开发者与用户的联系。APP应用是一个交互式的平台, 电子政务APP化能够极大的拉近民众与政府机构及公职人员的距离, 使得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加通畅, 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能够更加便捷的了解民情、民声、民意, 也能更好地向公众解读公共政策。

(4) APP应用可进行消息推送。无论用户是否接入网络, APP化的电子政务系统都能够将重要信息及时以消息形式推送给用户, 当用户接入网络后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消息, 这无疑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率。这种推送在政府发布信息中尤为重要, 公共部门不仅能将新出台的政策和方针推送到手机终端,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发生重大社会问题如公共危机时及时迅速的发布官方消息, 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5) APP应用可助力服务型政府、责任性政府和回应性政府建设。传统的信访制度在公众服务导向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 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创新收集民众意愿的途径和方式。虽然这一领域现在尚未发展成型, 可以预见的是APP应用终端将成为政府、公职人员和公众间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目前, 电子政务APP应用这一交互式平台将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和发挥社会监督的最优选择。

合理利用电子政务能够有效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为普通民众办理各项事务提供方便, 更能拉近政府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提高公众政治生活的参与度, 加强政府回应性, 集中力量和智慧为公共管理注入新的活力。APP应用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产物, 理应成为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据点, 并成为公共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前沿阵地。

2.3 电子政务 APP 化前景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 随着手机APP应用的不断发展与渗透, 部分政府机构已开始探索和开发电子政务APP应用, 但电子政务APP化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电子政务APP应用十分缺乏、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信息发布不及时、涉及领域不均衡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可供研究和参考的资料和实例匮乏, 不少观点尚属纸上谈兵。正是这种发展的滞后使得电子政务APP应用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对政务信息化提出“为民服务”的理念, 而APP应用与传统的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相比, 有着显著和独特的优势:交互能力强劲、功能设置齐全、界面设计友好、使用方式简单、信息整合方便, 无一不彰显出“为民服务”的理念。

可以想见, 一款真正高质量的电子政务APP应用, 其开发设计理念都应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的感受。因此, 电子政务APP化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和特征:首先, 电子政务APP应用应采取公共服务发展导向型。电子政务APP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及信息, 涉及的受体极为广泛, 既要注重普遍适用性, 也要注重使用人群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生理状况等多方面情况, 界面设计简洁友好, 操作方式简单实用。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 突出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开发过程中无论界面设计、模块划分、功能设置、信息交互、视觉效果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感受, 力争提供最优质的电子政务服务。出于保护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的考虑, 还应设计优良的保密系统。传统数字字母组合方式的密码不方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记忆, 应该开发例如图形或图像解锁的新型便捷密保系统, 使每个公民的信息安全都得到保障。

其次, 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功能设置应该多样化。把涉及公民日常生活的各类政务服务都各自形成模块集成到一个APP应用中, 让民众足不出户即可办理日常事务。例如费用缴纳、政策信息查询、网上申请、手续办理、电子民意调查和建言献策等公共事务, 实现APP化的集中服务平台, 将极大的方便普通民众的公共生活, 激发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最后, 创造主体的多元化趋势。随着政府行政事项功能的分解和公共第三部门的发展, 公共服务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此外, APP开发单纯依靠政府, 单一的开发主体使得创新动力不足, 也是导致目前电子政务APP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为推动其发展, 国家和政府不仅需要鼓励公共部门创新APP应用, 在合法监管的条件下助力作为公共产品的APP开发, 创造多元化的开发主体, 并依托专业的开发设计团队, 激发市场创造活力, 推动电子政务APP化发展。

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以人类的需求为导向的, 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发展也不例外。其功能的开发和设置并非一次性的工作, 为了更加高效的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和信息资源, 应及时了解和分析民众需求, 及时对APP应用进行升级和维护, 保证其运行正常, 并不断推动APP服务应用的革新。信息化是21世纪最富活力的关键词, 而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开发和发展与时代潮流相适应, 切合用户需求, 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蓬勃的发展趋势。

3 基于APP应用的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的实现

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增长, 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了掌上电脑。目前, 除了App Store外,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运营商推出了自己的APP商店, 如Google Play、Android Market等, 国内的百度、奇虎360、豌豆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各家运营商也纷纷开发了自己的APP商店。众多的APP商店为电子政务APP应用的推广搭建了良好营销平台和渠道, 使其发展和能够顺利进行。有了这一基础, 如何开发电子政务APP应用就成为个中关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APP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市面上甚至还出现了诸如App Maker、App Can等一系列简单实用的APP应用开发软件, 即使不会编程也能开发APP应用, 且这些软件多为免费使用形式, 极大的方便了有创意却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和开发者。

与此同时,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我国的各层次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专业, 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储备和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也纷纷将目光聚集到信息技术领域, 提供计算机相关应用开发教学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为我国的技术人才储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但是, 不得不承认电子政务APP化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加之其所涉及的信息量巨大、信息价值高, 对APP应用开发团队的实力要求也较高。因此, 为实现APP电子政务服务创新, 我们提出以下电子政务APP创新开发模式:

(1) 政府与专业的APP开发公司合作。专业的APP开发公司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开发团队, 能够提供更优质的电子政务APP开发服务。

(3) 政府可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例如百度、奇虎360等, 虽然其并非专业的APP开发企业, 但其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中处于领跑低位, 长期从事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服务和开发和推广, 且均有其各自建设的专业的APP商店, 提供海量APP应用供用户购买和下载。这些企业对互联网应用的相关调研及了解十分深刻透彻, 能够为电子政务APP化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 并且这些企业已经初具规模, 具备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能够为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开发提供保障。

(3) 建立起属于政府的技术开发和推广运营团队。电子政务APP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除了初期的开发及推广, 还需要不断对应用进行维护和升级, 改进和完善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功能和配置。除了与企业合作, 政府还应重视自有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目前, 我国的公务员招考所设岗位大多倾向于法学、会计、金融、经济等文法类、经管类专业, 工程技术类专业在公务员招考中所受限制较大, 处于劣势。发展电子政务APP应用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就催生了大批专业性较强的公务员岗位空缺,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平衡了各专业的人才需求。

(4) 电子政务APP要多平台共同发展。目前手机操作系统两大巨头分别是Android系统和苹果IOS系统, 此外还有并列第三的Black Berry和Micorsoft phone以及其他小众系统。但是仅Android和IOS两大系统就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 电子政务APP应用至少要同时开发适用于Android和IOS两大平台的客户端, 有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和完善PC端应用, 能使电子政务APP体系更加完整。

(5) 除了电子政务APP应用设计的技术支撑, 也必须加强政府的领导,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设计规范和开发设计激励机制, 加强财政和人力资源配给支持力度, 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 加强对公务人员APP应用与开发的培训, 完善立法监督体系, 既要使电子政务发展充满活力, 也需要规范化发展, 切实保障公众利益。

4 APP 化电子政务的挑战与对策

APP化的电子政务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公共管理范式必然形成挑战和冲击, 打破原有的科层体制, 以信息化服务和系统联动为发展方向的公共管理正面临着革新的潮流。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力不足, 不仅因为我国地域广阔、人数众多、协调困难等因素制约, 政府传统科层体制的制度惯性、电子政务工作方式的技术脱轨和认识欠缺使我国电子政务APP应用发展动力不足。此外, 电子政务作为公共管理部门的延伸, 其涉及的信息规模、信息价值、保密级别都非常高, 保障国家机要、民众信息等安全不受侵犯, 保护好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 使其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泄露, 以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确保公共信息和公共服务的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抵赖性、可控制性和可审查性, 也是电子政务APP化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此, 应对电子政务APP应用的挑战, 一方面,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不仅需要形成电子政务APP应用的发展共识, 做好顶层设计, 推动以公共部门为主体的电子政务APP应用创新, 创新政府业务流程, 提高设计开发运用的协调性。另一方面,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管管理、督促落实、定期考评, 加强政府公职人员对电子政务APP应用的重视。

保障信息安全方面, 需要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 对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安全保护分级, 建设完整的信息安全框架,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树立起人人自觉保护政务信息的社会意识。技术支持层面, 应该使用多重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加密和认证两大类技术是常见的信息保护手段。加密能够防止敌人获得机密信息;而认证则可以防止敌人的主动攻击, 辨别信息真伪、防止信息在通信过程中被篡改、删除、插入、伪造、延迟和重放等。加密和认证从两个方面保证了信息的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两类技术结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安全保护效果。还应采用国际电信联盟 (ITU-T) 推荐方案X.800, 即OSI安全框架。OSI框架关注三个部分:?安全攻击:任何危及系统信息安全的活动;?安全机制:用来保护系统免受侦听、阻止安全攻击及恢复系统的机制;?安全服务:加强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安全性的服务, 通过利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阻止安全攻击。OSI构架的设计立体化的关注了信息安全系统的各个方面, 以其为骨架, 不断扩充和完善安全保护系统才能让电子政务APP应用涉及的信息安全可靠, 才能让普通民众放心的使用电子政务APP应用。[9]

5 结语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渗透, 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也促进着公共管理范式的创新和改革, 与“学习型组织”、“信息化管理”、“善治”等管理理念同时出现的“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或“政府上网工程”成为时兴的公共管理与信息技术交叉的研究领域, 而电子政务APP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发展困境, 其建设并非几个项目或工程就能一蹴而就, 需要系统的规划设计、统筹协调才可能完成。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公共服务变迁。总而言之, 电子政务APP应用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 是政府完善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的客观要求, 更将成为是政府、公职人员和普通民众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政府对社会治理范式的变迁, 也为政府业务流程再造提出了挑战。电子政务APP应用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应用平台, 将成为打造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为公共服务和信息发布构建新的平台, 并成为政府回应性的重要渠道, 为促进政府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众的政治参与度提供有效措施。

关键词:电子政务,APP应用,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闫丰:《浅析我国地方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宁: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年第3期.

[3]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4]姬泊:《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 宿州:载《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姚宏志:《从“敢治”、“能治”到“善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跃迁》, 合肥:《安徽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6期.

[7]数据来源http://www.cctime.com/html/2013-10-25/20131025750590540.htm.

[8]朱燕:《我国政务App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传媒e时代.

篇7:移动医疗APP怎么做?

移动医疗之所以在国内不温不火,除了创业的高门槛之外,团队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移动互联网知识,也还得想法子聚拢优质医师团队资源。再者,民众接受程度的不高,也给移动医疗的发展带来阻碍,比如很多60后、70后或者孕妇等特殊人群,对医疗需求较大,但同样他们也对移动医疗持谨慎态度。

正因为类似这些问题的存在,移动医疗类APP在发展难度大的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就目前来看,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应用还较为局限,这类APP在技术上以及模式上,都还没有产生一个典型的“模范APP”做引导。

经济学人智库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调研结果也表明:患者方面,64%的患者表示未来愿意尝试使用移动医疗与医生交流,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73%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进行病情的远程监控,且几乎所有患者表示愿意为此付费;另外,46%的患者未来愿意尝试借助移动医疗获得更多的医疗知识,3/4的患者愿意为此付费;医生方面,38%的医生认为移动医疗可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11%认为移动医疗能降低患者的成本;几乎所有医生愿意尝试这种新的互动方式。

移动医疗APP在中国

目前国内已经有好几家移动医疗品牌,比如《春雨医生》、《杏树林》、《口袋体检》和《掌上药店》等,就目前来说,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春雨医生》。其生产商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mhealth(即Mobile Health)为业务方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春雨医生》是该公司第一款“自查+问诊”的健康诊疗类手机客户端,提供用户自诊和向医生问诊两大功能。

尽管被业界普遍看好,但以《春雨医生》为首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类APP,都还在寻找自身与市场相契合的产品模式,以及如何累积用户评价、公众认知和消费体验。这些条件所带来的良好用户基础,便将是未来开拓成熟商业模式的前期发展资本。

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春雨医生》并不局限于仅是传统的症状“提问等答”模式,而是在用户提交自己的症状问题后,由《春雨医生》通过智能分诊推送系统,再自动根据用户的问题推送给相关科室的医生。这期间不需要用户做科室或者更为复杂的病症选择,自然会有空闲医师领取并回答该问题,并且凭借后台医生的庞大数量,这些提问被确保在了30分钟内有回复。当然,如果用户对自己的病症不了解,也会有详尽的列表选项来进行初步的自我鉴定。总的来说,这种方式给用户的第一感觉就是“即时性”与“详尽性”非常好,这对于建立用户口碑很有帮助。

经过前期的用户积累,目前春雨平台有1 400万用户,约10 000名来自全国的二甲、三甲医院执业医生。日活跃用户40万,每日为用户解决超过20 000个问题。

有了用户数的积累,《春雨医生》的一系列商业模式也在开发进程当中,并试图用之打破“有病就问谷歌百度”这种桎梏思想的垂直医疗搜索。比如《春雨育儿医生》根据用户预先填写的宝宝年龄、性别等信息,推荐宝宝每周所需的物品等的内置电商服务。再比如《春雨医生》结合地方特殊情况推出的定制版本……。这一系列商业模式的探索,也似乎是在逐步印证其CEO张锐的豪言:做能改变中国人就医习惯的产品。

生态基础的培养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把用户的智能设备打造成连接医患的渠道,靠服务收费,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商业模式。此外,借助智能设备的定位功能,引入LBS服务体制,可以向有需求的用户推送附近的药店、诊所等,方便用户获取医疗服务。目前《春雨医生》也已经引入LBS服务体系。

此外,对于一些用户(孕妇、育儿夫妻和多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而言,传统的会员制服务也被看作是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不错方式。据我们了解,《春雨医生》已在行业内首推会员制服务,在开通“春雨会员”服务后,这类用户将享受到更直接、更个性化和更多的增值服务,例如线上的优先回答权利,更多个性化如化验单解读、食谱指导和诊断后问询等。

最后,在业内还有一种主流看法,即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的结合,会为两者都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穿戴设备的移动性不言而喻,而其隐藏的即时性也将会在医疗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那么移动设备与移动医疗产品相结合,必将会在前者的功能扩展,和后者的使用体验上得到长足发展。

后记

上一篇:2011年中考作文热点主题(四)成熟篇下一篇:上海市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发展专项扶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