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

2024-05-12

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通用9篇)

篇1: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

哪些情形是工伤呢?

出差过程中,突然病亡算工伤吗?

案例:某企业工程师郭某因公到某市出差期间,一日晚在旅馆突发脑溢血,迅速送当地医院抢救后无效死亡。郭某能否按工伤处理?

分析:不能认定为工伤。理由:(1)脑溢血是一种突发性疾病,郭某具有这种病史,随时有发生的可能,并非外出才会导致。(2)郭某突发脑溢血是在旅馆里,并不是发生在出差途中的飞机、火车等旅途工具上。因此,郭某不能被认定为工伤。

违章作业导致伤亡,应该认定为工伤|

案例:某工厂铆工皮某,正在车间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时,同车间吊车工谢某为赶进度,违章使用三角皮带超载起吊钢材,皮带断裂,钢材下落,致使皮某左大腿粉碎性骨折。皮某能否被认定为工伤?

分析:皮某应被认定为工伤。因为皮某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遭受非本人所能抗拒的意外伤害致残,故应认定为工伤。

因外出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应当认定为工伤

案例:职工王某,系某食品厂采购员。在执行采购任务的途中,忽遇强台风袭击,王某被一块大风吹落的广告牌砸伤,造成骨折。王某是否可以被认定为工伤?

分析:王某应当被认定为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负伤、致残、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王某为本厂去采购物资,其受伤是因为工作原因所致,因此,应当认定为工伤。

发生纠纷被人打伤,不算工伤案例:职工张某驾驶机动车为单位送货途中,一小孩突然横穿马路,张某立即刹车,小孩由于过度惊慌而摔倒,但未造成任何伤害。张某出于人道精神,上前扶起小孩,此时小孩家长及几名亲友冲过来,不由分说将张某殴打致残。张某能否被认定工伤?

分析:不能。因为这属于民事纠纷,派出所已立案并将主要责任人逮捕,故不能列入工伤保险范围。

职工下班途中与自行车相撞受伤不算工伤

案例:职工孙某下班时骑自行车与另一骑车人相撞,造成手臂骨折,孙某以上下班时间和必经路线发生交通事故为由提出工伤申请,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未认定其为工伤,孙某不解,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

分析: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处理是正确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认定工伤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企业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二是上下班必经路线,三是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事故,四是与机动车相撞发生的伤害事故。本案中前三条孙某都符合,但最后一条也是很关键的一条他不符合,因此,不能认定为工伤。

篇2: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

一、工伤认定申请

(一)职工发生事故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统筹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附件1),并按《兵团工伤保险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提供相应的材料。

二、延长申请时限

当遇有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申请者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向所在统筹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延

长申请时限,并填写《延长申请时限审批表》(附件2)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限不得超过30日。

三、材料补正和受理

(一)对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15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者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附件3)。申请者按要求补正材料受有关部门工作进展影响的,应出具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

(二)申请者提供材料完整的(包括已按要求补正材料的),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应当受理,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附件4)

(三)对不符合受理范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附件5),并明确写出不予受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条款及具体内容。

四、调查核实

(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

核实。调查核实时,应有2名以上人员共同进行。

1、调查前应向被调查人告知调查人姓名、单位及调查事项。

2、询问被调查人时,应单独逐个地询问,并当场做《调查笔录》(附件6),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均应在《调查笔录》上签名。

3、若需要进行现场勘验的,应及时到现场进行勘验,并填写《现场勘验记录》(附件7),勘验人、记录人及其他在场有关人员均应在《现场勘验记录》上签名。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者提供的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时,可以根据需要,委托其他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五、工伤认定会议讨论

组织召开工伤认定小组成员会议,对事故伤害调查情况进行讨论。参加事故调查人员应全面汇报调查情况,并提出意见,会议应提出认定工伤或不予认定工伤的初步意见,由工伤认定小组负责人签名后,报主管领导审签。

六、工伤认定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60日内(依法定程序处理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并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附件8),决定书必须写明认定工伤或不予认定工伤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名称、条款、政策依据。

七、工伤认定决定送达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工伤认定决定做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送达工伤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送达时应填写《送达回执》(附件9),由接收人签名确认。对采取挂号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达的,应将凭证留存。

八、《工伤证》核发

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的,由做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发《工伤证》,并根据医疗诊断情况,将伤害部位、职业病名称以及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与工伤有直接关联的伤病情况,记入《工伤证》。《工伤证》由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印制。

九、档案管理

篇3: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

现行审计业务通常是按业务循环来审计, 按经济业务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经济业务来影射财务报表项目, 把相关财务报表项目结合在一起, 一并进行审计。目前整个审计实务环节包括四个业务循环审计和一个独立报表项目审计。四个业务循环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费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一个独立报表项目审计是货币资金审计, 它与前面每一个业务循环都密切相关。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是四个业务循环审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和舞弊的环节。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业务活动

1. 接受顾客订单

顾客提出订货要求是整个销售与收款循环的起点。并不是每一位顾客都要先提交订单, 这与顾客的购货情况有关。如果是老顾客, 经常订货, 而且每一次订货数量、质量都未发生变化, 这个时候可能不需要顾客填写订单但是要签订购货合同。如果是新顾客初次、少量购货, 那每一次购货的时候都要提交订单。实际上接受顾客订单就等于签订购销合同。只有在签订购销合同之后才能认为销售业务是可以执行的。

2. 批准赊销信用。

销售部门应先将销售单交给信用管理部门进行审批, 信用管理部门应审批赊销的可行性。销售部门在接受顾客订单之后签发销售单, 这个内控是对销售业务发生的约束, 而由信用管理部门逐张审核销售单中的赊销比例、赊销金额, 这是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额。无论是在销售部门还是信用管理部门, 目前都只生成了一种原始单据——销售单。

3. 按销售单供货。

经过信用部门审批的销售单应该传给仓库, 仓库根据销售单所列的商品种类、数量备货。

4. 按销售单装运货物。

仓库备货工作结束之后, 要有出库单, 仓库将备好的货物交至运输部门。运输部门在正式装运货物中, 要有装运凭单, 装运部门在装运货物的时候也要拿到经信用管理部门审批的销售单。销售单为一式多联, 要分别传递给仓库和运输部门。

5. 向顾客开具账单。

账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票, 销售发票的出现表示有了相应金额的计量, 证明业务的发生以及对应的计价是否准确。无论是销售单、装运凭单还是销售发票都要连续编号, 而且这三张原始单据出现的日期应该在同一会计期间。装运部门要将附有相应销售发票的装运凭单交至顾客。有时候运输工作是顾客自己负责的, 这种情况下顾客直接收到信用管理部门审批的销售单和装运凭单或提货单, 同时还应该收到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签发的销售发票, 之后去仓库办理提货手续。

6. 记录销售。

按销售发票等原始单据编制转账记账凭证或现金、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再据以登记销售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或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7. 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

处理货币资金收入时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全部货币资金都必须如数、及时地记入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或应收账款明细账, 并如数、及时地将现金存入银行。

8. 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

顾客如果对商品不满意, 销售企业一般都会同意接受退货, 或给予一定的销售折让。顾客如果提前支付货款, 销售企业则可能会给予一定的销售折扣。发生此类事项时, 必须经授权批准并确保办理此事的部门和职员各司其职, 分别控制实物流和会计处理。在这方面, 严格使用贷项通知单无疑会起到关键作用。

9. 提取坏账准备。

赊销会涉及应收账款管理问题, 要按期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进行分析、如果可回收性出现了下降, 可适度提取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的提取数额必须能够抵补企业以后无法收回的销货款。

1 0. 注销坏账。

销售企业若认为某项货款再也无法收回, 就必须注销这笔货款。对这些坏账,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获取货款无法收回的确凿证据, 经适当审批后及时作会计调整。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原始单据

1. 顾客订货单

顾客订货单是用来证明销售业务真实生的依据。

2. 销售单

销售单也是用来证明销售业务真实发生的凭据, 同时连续编号的销售单可以证明销售业务入账的完整性。

3. 发运凭证。

发运凭证是用来证明销售业务真实发生的一个原始单据, 同时如果连续编号的话, 可以证明销售业务入账的完整性。

4. 销售发票

销售发票用来证明销售业务的真实发生及入账的准确性。

5. 商品价目表。

商品价目表是印证销售发票上所列单价是否正确, 证明销售业务金额的计价和分摊的。

6. 贷项通知单。

贷项通知单除了证明销售的折让、折扣和退货业务是真实发生的, 同时贷项通知单中的金额是证明对应的折让、折扣和退货业务金额入账准确性的一个原始单据。

7. 汇款通知书。

汇款通知书的作用是提请购货方将相应的款项打入指定账号。汇款通知书只是通知对方付款, 只有对方提供了付款的原始凭据之后, 才能证明收款业务已经发生。

8. 坏账审批表。

坏账审批表是确认坏账的一个依据。坏账审批表针对的是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计价和分摊的认定, 该表是证明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计价和分摊的一个原始单据。

三、销售与收款循环相关认定

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涉及销售部门、信用管理部门、仓库部门、装运部门, 这四个部门的配合是经过原始凭证的传递来进行的。销售部门决定销售, 首先签发销售单, 销售单的出现首先涉及营业收入项目的发生认定。接下来要由信用管理部门审批, 审批赊销会涉及应收账款项目的计价与分摊认定, 经过信用管理部门审批之后的销售单传递至仓库, 由仓库备货, 备货过程中会填制出库单, 出库单的出现不仅证明营业收入项目的发生认定, 同时也涉及了营业成本项目的发生及其计价准确性认定。接下来装运部门要根据信用管理部门审批后的销售单来装运发货。装运凭单的出现首先涉及营业收入的发生认定, 其次由于装运凭单的附件要有销售发票, 所以同时会涉及营业收入计价准确性的认定。

上述原始凭证的连续编号还可涉及营业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应收账款项目完整性的认定。如果原始凭证属于同一个会计期间, 要涉及相应的截止测试。当然这些凭证都是发生在被审计单位内部, 所以涉及期末账户余额的权利和义务认定。

四、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思路

如果想对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某一个报表项目的某一类认定进行审计, 只需要对相关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查就可以。例如, 想查验企业本期一些重要的、金额比较大的营业收入项目的发生是否真实, 我们只需要查验与该经济业务有关的销售单、装运凭单、销售发票就可以了;如果要验证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某一个数据是否真实存在, 也只需要证实与该应收账款赊销业务有关的销售业务是否真实发生。相当于把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真实性转化成了赊销业务真实性的审计。这个赊销业务真实性的审计实际上就是刚才所提到的销售业务真实性的审计, 只需要审查有没有销售单、装运凭单、销售发票、顾客订单、销售合同即可。

摘要:现行审计业务是按业务循环来进行的。按经济业务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经济业务来影射财务报表项目, 把相关财务报表项目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计。在业务循环审计中, 遵循业务循环的特性, 针对管理层的相关认定,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特性及相关认定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销售与收款循环,原始单据,相关认定

参考文献

[1].丁瑞玲.审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篇4:停工留薪期及相关待遇的司法认定

摘 要:停工留薪期待遇是工伤保险待遇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工伤保险待遇纠纷的重要争点。医院出具的休息证明是认定停工留薪期的客观依据,当事人可以以此为依据,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具体的停工留薪期限。至于原工资福利待遇可以借鉴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以求客观反映工伤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对于工资标准的证明既要坚持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性,又要兼顾企业管理的现实,灵活认定。

关键词:停工留薪期;工伤待遇;举证责任

一、停工留薪期期间的确定

(一)停工留薪期的认定模式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33条的规定,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据此可以认为,停工留薪期期限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停工留薪期总时限在12个月以内;其二、根据具体情况,经社区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在12个月停工留薪期的基础上做适当延长。对于第二种情况而言,法律规定了延长的确认主体和确认依据(客观病情),比较容易操作,但对第一种情况而言,并不是任何工伤都可以以12个月为上限认定停工留薪期,由此导致了确定相应停工留薪期期限的混乱。那么应该由谁,依据什么对具体的停工留薪期期限作出认定呢?对此,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和操作模式。

1.仅有认定依据,没有明确认定主体

据笔者搜集的相关资料反映,有些省市的法律文件规定,停工留薪期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休假证明确定,即以医院建议休息治疗的最后一天,认定为计算停工留薪期结束的时间。如《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22条规定,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应当凭职工就诊的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出具的休假证明确定。我们以为,尽管此种操作模式明确了确定停工留薪期的客观依据,即医院出具的建议休息证明,但并未明确认定停工留薪期的责任主体,显得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在实践中,工伤职工不知道向谁主张具体的停工留薪期,使其应有的权利得不到落实,往往还衍生出其他纠纷。当纠纷进入劳动仲裁、司法程序后,往往是仲裁委、司法机关充当了实际认定主体,由仲裁委、法院根据劳动者提供的休息证明情况认定其应享有的停工留薪期。如果劳动者提供的休息证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连贯,就给法院的认定工作设置了障碍,从深层次上也对司法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行提出了挑战。

2.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病情或具体文件认定

为了克服前种做法的不便,有些省市在出台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完善,通常情况下赋予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为停工留薪期的认定主体,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仅相对简单的规定由劳动能力鉴定机关予以确认;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明确认定主体的同时明确了确认依据,并对认定后的告知程序作了规范。前者如《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36条规定,停工留薪期根据医疗终结期确定,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者如《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试行)》第4条规定,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与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确认,并通知单位和职工。山西、河北等省份都作了类似规定。相比而言,前种操作模式,仅规定依据医疗终结期认定,仍然无法避免小伤大养,休工无期限的不良现象;后者则通过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对具体的伤情确定了对应的休息时间,在认定停工留薪期的时候再结合具体病情,实施起来更为便捷、科学。

3.由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文件认定

根据笔者统计,截止目前至少有北京、山东、重庆、陕西、黑龙江等多家省市将停工留薪期认定的权利赋予了用人单位。具体做法是,通过工伤职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方式,由用人单位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或休假证明确定。如《山东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第2条就规定,工伤职工应及时将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报送给所在单位,申请停工留薪。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协议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按照《山东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确定其停工留薪期限,并书面通知工伤职工本人。该种操作模式首先倡导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停工留薪期,可以缓解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及情绪对立带来的不良后果。现实中,很多工伤职工在受伤治疗后,不将住院休息情况及时通报单位,单位因无法联系劳动者,从而不能就工伤待遇和复工问题进行及时磋商。对用人单位而言,工伤职工此时处于“下落不明”状态,其不得不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解除劳动关系,从而引发纠纷。纠纷成讼后,双方又自说自话,难辨事实。

(二)停工留薪期认定模式重构:程序及主体

我们认为,对于12个月以内的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或者人民法院来直接认定都有越俎代庖之嫌。仲裁部门及司法工作者都不是专业的医生,对工伤职工的病情缺乏深入了解的能力。如果在没有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前期协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后期介入的情况下,直接由司法机关作出认定既缺乏权威性,又会使法院成为当事人攻击的目标。有些法院为了维护工伤职工的权利,在医院建议休息证明的基础上,往往会做出对其有利的认定,从而成为用人单位提出上诉的主要理由和攻击法院的一大借口,双方当事人都不认可法院认定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因此司法机关应保持中立的态势,尽量避免自由裁量权的使用。

从共赢角度出发,法律首先应尊重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促成劳动关系双方的和解,对于停工留薪期的安排交由双方当事人在不违反强制法的前提下自由协商确定,以便作出对双方都有利的安排。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督促工伤职工及时将病历、医院出具的休息证明等材料交由单位申请停工留薪期,对于用人单位违背事实,侵害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权利的,应赋予工伤职工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确认的权利,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院出具的诊断、建休情况作出认定。具体而言,工伤职工可以就此问题在申请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时一并提出,将劳动能力等级鉴定与停工留薪期认定合并处理,既可以节省认定的环节和成本,又可以借助劳动能力鉴定这一权威机构使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化解,还与《条例》的规定在立法精神上保持了一致,也为司法机关的后续审判提供了裁判的客观依据,可谓一举多得。当争議进入诉讼环节后,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案情,结合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的停工留薪期做出合理的评判。各地在出台规范性文件时,也应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努力,对停工留薪期认定中的各种情况予以明确,同时出台类似“停工留薪期目录”等文件予以配合使用。在时机成熟后,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

二、停工留薪期待遇的确定

(一)原工资福利待遇的认定标准

停工留薪期待遇核心的就是工资待遇。①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之规定,劳动法上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国家奖励等不计入工资的范围。即便有了关于“工资”的一般性定义,大量纠纷并没有因此而解决。因此处的工资是针对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期间提供正常劳动时,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义务而言的,不适用于停工留薪期待遇这一特定事实。以该标准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停工留薪期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毕竟职工在工伤期间没有为单位提供劳动,将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加班工资也计算在内不妥。为此,有权威机关曾指出,这里的原待遇是指职工在受伤或者未被诊断为职业病前,原用人单位发给职工的按照出勤对待而发给的全部工资和福利待遇。[1]职工病事假造成的工资减少或加班造成的工资增加均不属于正常出勤情况下应支付的工资。

在明确了停工留薪期工资范畴后,就可以讨论原工资待遇这一特定概念了。以字面意思来看,所谓原工资待遇,应参照工伤职工受伤或被诊断为职业病前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然而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多数时候受伤前当月工资无法反映工伤职工的真实工资水平。为了克服这种状况,很多地方并不按照特定月份的工资作为停工留薪期待遇支付的参照系,而是借鉴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法,选取一个期间的平均值作为计算停工留薪期待遇的标准。通常做法是以职工工伤前或被诊断为职业病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但不包括加班工资。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不再区分工资和福利,避免了个别月份工资畸高或畸低的极端,较好兼顾了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利益,较为客观,易于为双方接受。但现实生活各式各样,不能机械理解适用,如果企业给工伤职工的工资待遇就是由基本工资和加班工资组成,而基本工资较低时,就会产生新的不公平,所以在具体的案件中还要灵活把握,不能一味的排斥加班工资。

(二)原工资福利待遇的举证责任分配

在确定了停工留薪期待遇的支付标准后,尚需明确受伤职工前12个月的工资支付情况。实践中,有很多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发放不规范,如有的企业直接向劳动者发放现金,并不区分工资的组成;有的企业则以平时发放生活费与年底总结算的方式支付工资。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和方式支付工资,如有的企业在劳动合同中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基本工资,以加班工资、补贴、奖金的方式支付实际工资等。尽管工伤职工在请求停工留薪期待遇时,会提供其工资的初步依据,但用人单位一般不予认可,导致司法机关难以判断。当这种情况发生后,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或双方均举证不能的情况下,如何查明事实值得探讨。

我们认为,在诉讼过程中工伤职工提供了银行打卡记录或者领取工资记录的,可以认为其尽到了举证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予以否认的,举证责任相应转移,由用人单位提供更为切实的证据以反驳工伤职工的主张。根据《劳动劳动合同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姓名及签字,并保存2年以上备查。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也就是说,提供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的凭证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果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保存相关证据而用人单位拒不提交的,应承担不利后果,直接采信劳动者关于工资标准的主张。如果用人单位确实管理不规范,没有制作工资发放记录或者没有完整保存工资记录导致事实难以查明,而工伤职工主张的工资标准明显不合理的,可以参照用人单位相同岗位职工的工资标准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公布的上年度相同(相近)行业的平均工资标准予以确定,通过上述方式仍然难以确定的,可以考虑采用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确定。

注释:

①尽管此处的立法表述为“工资福利待遇”,但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福利待遇的法定意义,通常意义上的福利是指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保险、实物、股票期权、培训、带薪假等。用人单位应依法缴纳职工停工留薪期的社会保障费用,至于其他的福利待遇,因工伤职工处于治疗休养阶段,未实际参加劳动,是否发放应根据具体情况,由用人单位根据规章制度自行安排。另外,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期间生活不能自理的,用人单位应安排人员护理,用人单位不予安排护理的,可以借鉴人身损害赔偿中关于护理费的认定规则,由工伤职工自行聘请护工,相应费用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司等编.工伤保险条例释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张朴田(1983.09~),男,漢族,山东济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现为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庭助理审判员;

篇5:工伤处理程序及相关

办理程序: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用人单位应于24小时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参保分中心工伤保险科书面备案。用人单位如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办理书面备案的,应先通过电话或传真告知参保分中心工伤保险科,并于5日内向参保分中心工伤保险科补报两份《工伤事故备案表》。

特别提示:1.填写《工伤事故备案表》时要说明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经过、伤害部位及伤害程度、现场证明人和医疗救治情况。经单位法定代表人和经办人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报分中心工伤保险科;

2.对职工上下班途中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还需说明工伤职工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单位和家庭地址,是否向交管部门报案等情况;

3.用人单位在结算期后招录的职工,当月未能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应当在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5日内,书面向参保分中心登记部门进行参保预备案,并于次月参保缴费时补缴上月的工伤保险费;

4.用人单位发生事故后,应在30日内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药费报销所需单据

(一)门诊

1、红兰联收据

2、费用清单、处方、检查结果、放射报告

3、就诊病历

4、诊断证明(盖诊断证明章)

如医生有开药,一定要写病历本。

(二)住院

1、红兰联收据

2、费用汇总明细(住院期间费用清单)

3、出院诊断证明(盖诊断证明章)

4、按照医疗机构的规定可以复印的各项病历材料(包括住院病历、首次病程

篇6:工伤保险申报管理程序及相关规定

工伤保险管理办法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会通过,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公司全部职工、雇工,或者公司下设项目部雇工(以下简称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适用本办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条 公司应依法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并将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公司、项目部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公司、项目部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第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六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第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公司或者项目部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九条 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第十条 公司或者项目部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公司或项目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公司或项目部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公司或项目部偿还。公司或项目部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第十一条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十二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发生工伤事故后由项目部填写《湖南省参保单位工伤事故备案表》一式三份,提交公司工程部管理人员按调查报告实际情况审核后盖公司公章,自事故发生3个工作日内向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送。同时由项目部填写《常德市建筑施工企业务工人员工伤认定申请表》,受伤工人或亲属签署意见,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并盖项目部章后提交公司工程部管理人员按调查报告实际情况审核后盖公司公章同意确认申请。并由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报送相关单位,自事故发生30内向事故调查股报送工伤认定所需材料。

公司工程部根据调查报告确认属于工伤,方可同意工伤事故备案及申请工伤认定,鉴定伤残等级,工伤人员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部按规定缴纳了工伤保险的,该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一个月之内不申请的,在一个月之后一年之内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也可以申请工伤认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赔偿项目有:医疗费、交通食宿费、住院伙食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间工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次性就业补助金等。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在于劳动者一方。解除劳动关系,即可一次性算断;保留劳动关系则按月享受相关待遇。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发生工伤事故后,项目部与工伤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与工伤劳动者达成并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在《工伤赔偿协议》中因工伤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全部由项目部负责支付到位。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由项目部先行垫付。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必须按规定先存入公司工伤专用账户。

项目部向公司申请拨付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时必须提供以下资料原件:

1、由公司工程部审核签字的项目部财务领款单;

2、工伤人员在项目部领款的手续复印件;

3、项目部与工伤劳动者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原件;

4、项目负责人对公司写出工伤事故一切后果及工伤人员后遗症由项目部负责到底的相关书面承诺书。

篇7:非工伤医疗期及相关待遇的规定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医疗待遇应该实报实销。

按劳动部《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病假应该给工资的第一条 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二十九条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第三条 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

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

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第四条 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 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第五条 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企业职工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不能

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应当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 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 系,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 合同。

第七条 企业职工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医疗期满,应当由劳动鉴定

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 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并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

第八条 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者,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问题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篇8: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

一、婚前全款购买的商品房, 产权归购房人所有

婚前以一方名义全款购买商品房, 并在结婚时已经领取房产证, 房产证上记载一方的名字。在此情况下, 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关于房产权属的书面约定和其他特殊情况, 属于婚前个人财产, 离婚时不再分割, 房产归房产证上记载名字的一方所有, 并且这种财产状况不随婚姻时间的长短发生变化。但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前 (或婚后) 对该房产有特殊约定 (特殊约定的内容既可以约定房产共有, 也可以约定房产由某一方独有, 可以约定共有份额, 也可以不约定共有的具体份额) , 离婚时按约定内容办理。

二、婚前一方贷款购买的商品房, 产权归购房人所有

《婚姻法》解释三第10条首次明确, 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离婚案件中, 按揭房屋的分割是焦点问题之一。如果仅仅机械地按照房屋产权证书取得的时间作为划分按揭房屋属于婚前个人财产或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标准, 则可能出现对一方显失公平的情况。

根据《婚姻法》解释三第10条的规定, 一方在婚前已经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向房地产公司支付了全部购房款, 买卖房屋的合同义务已经履行完毕, 即在婚前就取得了购房合同确认给购房者的全部债权, 婚后获得房产的物权只是财产权利的自然转化, 故离婚分割财产时将按揭房屋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相对比较公平。对按揭房屋在婚后的增值, 应考虑配偶一方参与还贷的实际情况, 对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补偿。在将按揭房屋认定为一方所有的基础上, 未还债务也应由其继续承担, 这样处理不仅易于操作, 也符合合同相对性原理。婚前一方与银行签订抵押贷款合同, 银行是在审查其资信及还款能力的基础上才同意贷款的, 其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合同相对人, 故离婚后应由其继续承担还款义务。对于婚后参与还贷的一方来说, 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 离婚时根据《婚姻法》第39条第1款规定的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 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三、婚后全款购房和贷款购房均属夫妻共有

婚后全款购买的房产如无特殊约定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离婚时应当平均分割。具体方法如下:第一, 如果一方要房, 另一方不要房, 得房者可给另一方一半补偿。房屋价值按市场价计算。第二, 如果夫妻双方都要房, 可采取竞价方式获得产权, 以出价高者获得房屋。如果竞价不成, 可由法院判决确定。第三, 双方都不要房, 可拍卖房屋, 所得价款平均分割。

婚后贷款购买的房产如无特殊约定应属夫妻共同财产, 离婚时应当平均分割。如果离婚时贷款已还完, 双方按市场价值平均分割即可。如果离婚时贷款尚未还清, 双方应当平均分割房屋净值, 房屋净值为离婚时房屋市场价减去未还款。

四、婚后父母出资购买且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房产归子女所有

《婚姻法》解释三第7条明确规定, 婚后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 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 该不动产可认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 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从《婚姻法》解释三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情况看, 作为出资人的男方父母或女方父母均表示, 他们担心因子女离婚而导致家庭财产流失。在实际生活中, 父母出资为子女结婚购房往往倾注全部积蓄, 一般也不会与子女签署书面协议, 如果离婚时一概将房屋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势必违背了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初衷和意愿, 实际上也侵害了出资购房父母的利益。所以, 房屋产权登记在出资购房父母子女名下的, 视为父母明确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比较合情合理, 多数人在反馈意见中对此表示赞同, 认为这样处理兼顾了中国国情与社会常理, 有助于纠纷的解决。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不动产, 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 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 更为符合实际情况。《婚姻法》解释三第7条规定, 从我国实际出发, 将产权登记主体与明确表示赠与一方联系起来, 可以使父母出资购房真实意图的判断依据较为客观, 便于司法认定及统一裁量尺度, 也有利于均衡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

五、夫妻双方共同出资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 登记在一方父母名下

《婚姻法》解释三第12条明确规定, 在此情形下, 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 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出资, 可以作为债权处理。这一条特别体现了登记公示效力, 同时体现房改房的政策效果。父母才有权参与房改, 子女当然不能享有该房改权利, 但是可以视为对父母借款来处理。这实际上是由于物权的公示原则所决定的, 物权的公示原则主体体现在《物权法》第9条第1款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依法登记, 发生效力;未经登记, 不发生效力,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关于公房使用权与产权认定问题

1. 婚后一方购买公房未贷款

在婚姻存续期间, 虽以一方名义购买公房, 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关于房产权属的书面约定和其他特殊情况, 其所购房屋仍为夫妻共有财产, 在离婚时应当平均分割。如在离婚时尚未领取房产证, 并且夫妻双方对房屋产权达不成一致意见诉至法院时, 人民法院对尚未取得房产证的房屋归属不进行审理, 也不作出判决, 只对房屋使用权作判决。等到领取房产证之后, 任一方可以另行起诉要求法院确定房屋归属, 人民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

2. 婚前一方购买公房未贷款

婚前一方全款购买公房, 其所购房屋为一方个人财产, 如果夫妻双方没有关于房产权属的书面约定和其他特殊情况, 在离婚时无论是否取得房产证都不进行房产分割, 即房屋属于一方所有。

3. 婚前一方贷款购买公房

婚前以一方名义贷款购买公房, 婚后夫妻双方共同偿还借款, 其所购房屋为婚前购房一方所有, 但该房共同还款部分和婚后房屋增值部分为双方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应当就婚后形成的共同财产进行平均分割。如在离婚时尚未领取房产证, 并且夫妻双方对房屋产权达不成一致意见诉至法院时, 人民法院对尚未取得房产证的房屋归属不进行审理, 也不作出判决, 只对房屋使用权作判决。等到领取房产证之后, 任一方可以另行起诉要求法院确定房屋归属, 人民法院将依法作出判决。

4. 公房使用权的分割

篇9:工伤认定及相关案例

一、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制定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涉农解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程序,决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分配已经收到的土地补偿费。此规定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有权实施分配的主体是村(居)委会或者村(居)小组,即法定的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参与分配的对象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居)民;三是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如何分配。实践中,当土地补偿费到帐后,依据土地的权属关系,土地权人有权决定土地补偿费分与不分、分多少、参与分配的对象等以及如何认定村民资格等问题。如果决定“不予分配”或者“予以分配”,只需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或者村(居)民大会讨论通过并予以公示即可。但因农村问题复杂、涉及因素多,真正依照法定程序形成有效的分配方案确实很难。可以说,大多数村(居)委会或者村(居)小组出台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都与《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相违背。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提请召集会议讨论分配方案的主体与法律规定的提请主体不符,所蕴酿的分配方案很难获得通过。在农村自治组织中,凡属需要以会议形式决定的事项,往往都由书记一人召集支委会或者党员大会蕴酿,村(居)小组则由小组长召集党员、户长、小组自选代表讨论,因参会资格缺失,加之人多嘴杂、家族氛围浓厚,讨论形成的方案难以服众。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村(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对于涉及村(居)民利益的事项应由村(居)委会主任提请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由村(居)两委委员及各小组长列席,支委会行使监督指导职责;如果土地权人属村(居)民小组,则直接由小组长主持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分配方案,并自觉接受村(居)两委和小组支部的监督,所形成的方案应报村(居)委会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予以公示。这样出台的方案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力。

二是讨论蕴酿直至出台分配方案的主体混乱,与土地权属对应的补偿款相互冲突。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地所有权分属于各个村(居)小组所有,小组内又分属于各小队所有,其分配方案理应由土地权人依程序作出,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村(居)两委为平息纠纷,竟然不管不顾各小组的实际情况,硬性作出统一的分配方案。更有甚者,还冠冕堂皇地报乡(镇)党委书记签署意见并加盖党委印章,直接以行政权力剥夺土地权人应享有的权利。其实,只要村(居)委会和小组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村(居)“两委”对如何拟定直至形成分配方案加以指导和监督,及时化解和平息纠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等,完全可以将方案的酝酿与出台交由土地权人实施,而不必大包大揽、取而代之。

三是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虽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听取了部分村民的意见,也形成了文字性的分配方案,但未经必要的公示或者公示的方式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村民对方案的形成过程及方案的内容条款不知情,既使对方案存有异议,也失去了表达的就会,最终只能被动、抵触地接受分配方案,这严重剥夺了村(居)民的知情权、话语权。

四是方案的形成及内容受家族势力的牵制,很难代表大多数村(居)民的利益。作为村、组的议事或“权力机构”,事项的议定往往以户长(族长)的意愿为主,所谓的小组代表只是“摆设”,方案的公平合理性受到严重质疑,引起连锁上访甚至诉讼在所难免。

对于以上普遍存在的违反民主议定程序的情形,其直接后果是因方案存在瑕疵而损害了部分村(居)民的利益。笔者认为: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是村民实行民主自治的权力机构,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强化民主“议定程序”的指导监督,而不能强行介入、取而代之。特别是由村(居)小组讨论拟定实施方案时,上级部门应派专人实地宣讲,对某些法定性和原则性较强的事项拟定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以避免方案形成的随意性和违法性。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涉农解释”,征地补偿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此解释中的“资格”即为“村民资格”,其资格认定是拟定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缺乏依据甚至违法,或者资格认定标准含混不清,就会使方案囿于“自我”、“情感”等的主观意断中。法律法规之所以未对“资格”作出规定,原因就在于“资格”的认定涉及村(居)委会的自治权和村(居)民的身份权,不能简单地以法规形式加以界定。因此,村(居)民资格认定的标准,应更多地依靠《村规民约>,并结合农村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认定。在实践中,主要同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户口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人口。如果户口已迁出但有承包地或者户口未迁出,但长期不在集体内生产、生活、居住,与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任何联系,即“离土又离乡”。这种情形显然不能以户口或者承包地主张村民资格。这主要针对外嫁、入赘他地不迁户口的人员,《村规民约》虽有规定,但大多存在违法嫌疑。

二是现在和将来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生产、生活、居住,与集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无承包地和户口,同样应视为本村村民。这主要针对新生儿、服役、服刑、入托、入学等特殊情形的人员,因其他原因暂离户口地,但最终都要回到户口地生活,即“离土不离乡”,它区别于“离土又离乡”的情形。

三是本村村民(仅限于成年人)应亲自和实际履行村民义务。这里的“义务”应作广义的解释,不能只局限于家庭承包土地上的附属义务,而且必须是本人亲自和实际履行,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主要是限制离异、死亡、外嫁、入赘等情形的人员,因与原家庭还存有土地承包关系而主张村民资格,此中情况应当区别对待。

四是主张资格的人是否与集体经济组织有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否主要依靠家庭承包土地作为基本的生活来源。这主要是对退休、下岗以及为学习、经营、照管等需要而迁入户口的人员的限制。这类人员是典型的“空挂户”,虽然在集体内生活居住,但其户口以及生活居住因素与村民资格的认定没有实质联系。

以上所述的村民资格认定标准,虽然主观随意性较强、法定依据缺失,但确实反映了农村自治管理的实际情况和村民资格认定的复杂性,与《村规民约》的相关条款较为接近,村民容易理解和接受。

上一篇: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开题报告下一篇:写小白兔的动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