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时代变迁的作文

2024-05-27

初三时代变迁的作文(共14篇)

篇1:初三时代变迁的作文

回想起,古代的代步工具,有马和轿子,还有人力车。在那个时代,是很新鲜,普通的人家,走多远的路,必须步行。

后来,新中国成立,代步工具有大梁自行车,也是很少的。妈妈说,小时候姥姥家有一辆自行车。有一位邻居,要去外地摘棉花,妈妈威胁邻居:“你经常借我家的自行车,今天你必须带我去,”邻居答应。一直到晚上,妈妈和邻居才回来,问妈妈下次还去摘棉花吗?妈妈说不去。我不理解妈妈的做法,是想坐自行车,还是真正的去摘棉花呢?

90年代,姐姐小时候,渐渐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妈妈说,那时候,她还会骑摩托车呢。我第一次听后,还有点不相信,没有想到的是,妈妈那个时候那么威风呢!我还故意的问道:“现在,你还会骑吗?”“会,但不敢,”妈妈说。现在,见摩托车都很少,有时候是警察叔叔骑的和年轻人骑的飙车。

现在,有了电动车、公交车、公共汽车、电三轮车、汽车。时代越来越好,自己的家里都有一辆汽车,代步工具越来越好,却使人变懒。有时候,冬天开车还限号,就是为了不让污染环境,爸爸骑着赛车去上班。

妈妈有一辆电动车,骑惯以后,骑自行车都追不上我和弟弟,我们外出的时候,会一直催妈妈快点儿。大人们,开汽车,我们青少年会认为骑自行车好,还能锻炼身体呢!

外出游玩的时候,在景点堵车,走到哪里都有汽车。我不禁感慨道:时代不断变迁,让国家发展的是越来越好。

有时候,我们会说汽车污染环境,可是它很方便。

车辆的时代变迁,相信国家会发扬光大,相信国家的实力。

篇2:初三时代变迁的作文

开学时,我们惊异地看到学校西边那条臭气熏天的水沟被“活埋”了,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老师们都用上了笔记本电脑,这些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增加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后来,我们才知道学校积极响应教委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暑假里对老师们进行了电脑培训,并出巨资为每间教室都安上了多媒体,全校师生无不拍手称赞。

回想当初我们刚入学的时候,道路坑洼不平,水沟臭气熏天。只过了一年,教学条件就得到极大改善,可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拥护。

是啊!这几年来县领导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县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几年前,县里的房屋还以平房为主,住宅楼更是少的可怜。如今,县里高楼林立,公路连接村村落落。随着家庭号,新世纪,成和商厦几座大型购物超市的先后落成,平原人民可以就近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给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烟波浩淼的东湖,风景秀丽的琵琶湾公园式镶嵌在古城东面的两颗明珠。东湖南岸的三国文化广场,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群雄逐鹿的历史。琵琶湾在设计施工上,体现了动静相随,张合有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增添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篇3:追梦时代职业观的变迁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被冠以“史上更难就业季”。走进社会所感受到的竞争的激烈和现实的落差,让曾经的“天之骄子”开始由原来的“高不成,低不就”,逐渐转向“高也成,低也就”,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得越来越务实。

而受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转变的影响,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80后、90后年轻人职业取向更加多元、职业选择更加自由。他们更愿意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迁就于“铁饭碗”;他们更勇于探索一些另类的行业,而不是墨守成规……种种迹象表明,在这个鼓励每个劳动者都能有体面和尊严、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追梦时代,青年一代的职业梦早已迥异于父母辈。

更加务实的就业观

过去大学 生一直被 誉为“天 之骄子”,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后工作由国家分配,去向也大多是机关事业单位。即使在扩招的前几年,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工作,但大学生依然是稀缺资源,往往也是非“白领”岗位不就业。随着高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就业难题愈发显现。现在,大学生普遍认同“先就业再择业”; 很多大学生主动放下身段,面向传统上被认为相对低端的行业就业,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开始发生变化。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的姿态已逐渐放低,不切实际地追求热门行业、暴利行业、光鲜职业的现象在减少。知名社交网站人人网最近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四成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

家住黑龙江、求学内蒙古的郭晓彤觉得北京的发展机会更多,就独自一人跑到北京来求职。她表示刚开始工作时起薪3000元就可以接受,“够自己生活就行”。当然,她还是很看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的,因为这和员工的未来息息相关。

来自“鱼米之乡”江苏无锡的薛修能打算今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无锡虽不及北上广那么发达,但交通、商业氛围、优惠政策等方面都不差。另外,离家近什么都方便。”家住河北邯郸的杜骏对此也有同感, 他觉得小城市幸福度会高一些。

苏州大学物流专业毕业的顾盼,现就职于南通自来水公司某水厂,主要负责水厂清洁池的巡检工作。“虽然干的活不是学的专业,但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能找份工作已不错了。”顾盼表示,很多朋友都像她一样,先找个工作干着,有机会再找更理想的岗位。

一名“落脚”于某房地产公司从事楼盘推介的新闻专业女生说:“想一下子找到理想的工作太难了,不管怎样,先养活自己再说。”

南通大学大四学生杨欢对学校的招聘会一场不落。他认为,与其毕业时“毕其功于一役”,莫不如“曲线救国”,找一份“临时工作”当做“练兵场”。

这些都代表了当下毕业生就业更加务实的趋势。但有职业顾问也表示,“先就业后择业”是把双刃剑,固然可以让毕业生以务实的态度选择工作,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则可能走入不断就业、辞职、重新择业的怪圈。因此,“骑驴找马”不能心中无“马”,还需要明确目标,做好规划。

与此同时,对于“铁饭碗”的追求, 在一次次激烈竞争的跌倒后逐渐消退。很多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发展,而相对于求职难度较大的国企,毕业生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到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工作。

在西安俏江南,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目前就吸引了大批的大学生前去应聘。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企业招聘人员表示,像驻总、副总、前厅经理、前厅主管、领班等岗位,已经开始考虑招收研究生来担任。

但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务实的就业观,更多还是体现在本、专科学生中,具有更高学历的研究生,在单位和就业方向的选择上,对专业依然很执著。据2013年的麦可思调查显示,仅有14.2%的研究生对工作是 否与专业 对口表示 无所谓 , 而74.6%的研究生希望在毕业后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研究生或者更高学历的人才,也应该逐渐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就业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有所用,真正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我的职业我做主

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80后、90后年轻人受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转变的影响, 职业取向更加多元、职业选择更加自由。种种迹象表明,在这个鼓励每个劳动者都能有体面和尊严、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追梦时代,青年一代的职业梦早已迥异于父母辈。

28岁的大学生周凯曾经不得不以“离家出走”来对抗父母要求他考公务员,“他们总想让我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端上所谓的‘铁饭碗’,但我根本不想去,那种安稳的生活不适合我,我想趁着年轻闯一闯。”进入体制内工作,一个月的“杳无音讯”最终让父母妥协了。

最后,父母不仅放弃让他考公务员,还拿出多年积蓄,支持他创业。在周凯集办公和生产于一体的宁夏宝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厂房内,他颇有感触地说:“父母看我和朋友已经开起了公司,业务也还可以,再加上听说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多,慢慢改变了观念。只要我自己干得开心,收入也还可观,他们总会接受的。”

与50、60、70后想法不同,在80后、90后心目中,是否有丰厚的薪水和显赫的职位并不是评价一份职业的关键指标。在他们看来,平衡工作与生活,职场上受到他人尊重,职业与自己的个性、价值观等相匹配,以及实现个人梦想更为重要。

正在国内一家珠宝杂志实习的佟宇, 2012年从国内重点大学韩语系毕业后,没有立即工作,而是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国外培训项目。因为特别喜欢珠宝,佟宇在选择职业时没有听从父母的回南方家乡做公务员的建议,而是开始了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的生活。

跟着“老板”学习扎气球的大学生王海明对自己的前景非常看好,“你别看我现在吹气球的工作很不起眼,实际上气球艺术如今在婚礼、百日宴、企业活动中运用得非常多,市场的潜力非常大。”王海明给自己的目标是“三年之内学好气球艺术,升级为老板”。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也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成为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出路。大学生马秉蓉就是追求创业潮流的一员。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了种植芽苗菜的宣传材料后,她毅然放弃了在北京干电商的白领生活,回到家乡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当起“菜农”,花了1800元在北京农科院专门学习种植芽苗菜技术,然后回到家乡注册了“绿馨芽苗菜培育中心”。

2013年底从上海回到家乡河南省息县的贾良琴,在县城最大的商场门口开了间美甲工作室。当她向母亲解释自己的工作时,母亲怎么也不相信有人愿意把一斤大米的钱花在一个指甲盖儿上。可现在,母亲成了贾良琴的帮手,每逢亲戚朋友问起她姑娘从事什么工作时,她总是说:“说了你也不相信,360行里找不着!”

除创业之外,一些另类的就业途径也正悄然兴起,成为“90后”毕业生们的新选择。当保安、卖猪肉、当掏粪工、当小丑、硕士男月嫂、入殓师、收破烂……随着公开报道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与“大学生”身份看起来关系不大的职业,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90后”践行。

但作为当下毕业生的主体,90后为职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过于张扬个性、兴趣至上让他们在职场上广受诟病。有多家用人单位吐槽, 90后不仅面试爽约,得到OFFER也会跳票, 辞职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据了解,人才市场常年招聘的职业包括营销和客服,岗位流动性非常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一些年轻人被说两句就甩手走人,走前还得一天不差地给他们结工资。而在一些工厂,90后的年轻人最不稳定,一走就是一群人,随意性大,在用工荒大环境下,他们不怕找不到工厂接收。

对于这一现象,智联招聘校园招聘高级咨询顾问孟广认为,90后选择工作更围绕自我需求。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好意愿,如果所要的东西达不到,就会决然选择放弃。

《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中分析说,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观念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 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

对此,有人认为,90后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中智集团副总经理、外企服务分公司总经理程功则表示,对于90后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果雇主仍然沿用对于70后、80后传统的集体管理模式,忽视个性化管理,必然会造成90后频繁“出走”。而所谓的“特殊关照”,就是要针对90后的特点,设立专门的心理疏解人员或者管理者主动担当起导师责任。

歌美飒风电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冯军则表示,不管在哪个时代,年轻人更显得个性张扬,这很正常。她指出,90后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要有胸怀去接纳,需要专业人士的技巧去引导。

多元化的成功观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的新闻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陆步轩曾被讽刺为“浪费了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失败者”。而今天,开米粉店的北大硕士、“海龟”卖菜、大学生擦皮鞋都已不再是新闻。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何三杰放弃保研资格,选择回家种地发展循环立体农业,被看做农村孩子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梦想的典范。今天,人们对成功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传统的职业评价正在被颠覆。

有媒体报道的表兄妹三人或可代表人们职业评价的变迁。这个家庭中,大表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社会地位较高;二表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成为大城市中的一名白领;小表弟十几岁开始玩音乐,没有上过正规的大学,现在仍在自己喜爱的音乐里转,同时做着音乐家教等几份工作,年收入也有二十几万元。

二表姐说,曾经在家长们眼中,大表姐“很优秀”,她自己“还凑合”,小表弟则是反面典型,属于“混”的人。但这些年,父辈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关于职业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不再纠结于是否当官、是否属于“国家人”。家人现在经常对外夸赞表弟是家里的骄傲。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 书中自有 颜如玉 , 书中车马 多如簇。”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中的成功观影响了中国人上千年。如今,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事事皆可为,人人皆可成英雄, 各行都有成功者。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能有发展空间,老一辈人口中的“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职业, 在当下已难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过,尽管社会成功观正不断变得多元、立体、人本,但其中一些“流行”的成功观并不可取。当今社会,“金钱、名誉、权力、地位”等功利性的外在物仍然是评判成功与否和成功大小的关键标准, 其中财富和权力又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 很多成功榜样的原型从之前的道德楷模转变成为财富精英。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财富积累得越多,他就越成功。在这种观念误导下,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大多数人对成功的理解,无非是赚钱、高升、豪宅、名车之类。渴望成功本无可厚非,但若把成功简化为财富的多寡,这对于一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篇4:礼品文化的变迁映射了时代变迁

建国以来的60年,中国人送礼的形式有了哪些变化,“礼品”的内涵发生着怎样的演变,人们对待送礼的态度又有着怎样的不同。针对这些问题,三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社会背景的嘉宾畅所欲言,有的从亲身经历出发,有的带上了老一辈的回忆,还有的侧重于敏锐的社会观察,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对“中国式送礼”有了更深的体悟和理解。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礼”很多时候是通过礼尚往来彰显的。时代不同“礼”的内容也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这几十年里,“礼物”不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价值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特征。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中国社会政治气氛浓烈,而经济发展则处于较低水平。那一时期,物质十分匮乏,老百姓收入普遍低下,加之国家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物质享受,所以那时的礼物价格普遍较为便宜,主要以满足温饱、或改善生活为原则。礼物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如水果食品、布料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人走亲访友送礼,大都为“黄篮头”。黄篮头是一种竹条编制的篮子,一般用来装梨和苹果。这个时期水果属于奢侈品,老百姓平时很少有机会享用。所以,那时送礼主要是为收礼者改善生活所用,充分体现了“礼轻情意重”的送礼观念。

60年代,两个重大的事件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改变了送礼习惯和观念。其一是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物质匮乏,人们很少有条件送礼。即使送,也只送米面、鸡蛋等食品类礼品。其二是“文革”。1966年“文革”开始后,礼尚往来也带上了浓烈的革命色彩。加之此时国家并不提倡送礼之风,若逢年过节需要,也首选毛主席宝像、毛主席语录或样板戏剧照作为礼物。

70年代早中期,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社会环境仍未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虽然逢年过节人们又开始提着“黄篮头”走亲访友,但礼物还是以红宝书、革命题材的年画等为主。而到后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物质生产水平也逐步提高,此时的礼品也开始送烟酒,那时上海常见的礼品是"七宝大曲"、"大前门"等。如果遇到结婚、生孩子等喜事,还会送被面、布料、毛线等较为贵重的礼物。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在满足了温饱后,开始追求生活享受。礼物也因此发生改变,逐渐从温饱型走向了享受型。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标志性十年。在这十年中,礼品开始丰富起来,有乐口福麦乳精、奶油蛋糕、大白兔奶糖、牛轧糖等等。传统的“黄篮头”虽然已经下岗,但水果依然是人们喜爱的礼品,人们用塑料袋装上各类水果送礼。这一时期,国外的名酒名烟、雀巢咖啡、外国打火机也逐步加入了中国人的礼品中,成为昂贵礼品的代名词。

90年代,礼品发生了量的变化。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礼品装箱、装进花篮,从而能够使礼品看起来更加精美。与此同时,“请客吃饭”更是成为了送礼的替代形式。餐饮业由于人们走出家门而兴隆起来。另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保健品自然成为了礼品佳选,“脑白金”等成为送礼送健康的代名词。

到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整体社会的送礼环境更是发生了质的转变。礼品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新世纪后,礼物是否贵重,不仅要看价格,还要礼品的品位和收礼者的需要。为此,手机、数码相机、手提电脑等数码产品,字画、古董、瓷器玉器等文化产品也成了礼品,更有以现金卡或消费卡形式呈现的礼品。同时,送礼节日的多样化。不但是传统的“土”节日,“洋”节日,如圣诞、情人节等也加入到送礼佳节中。送礼群体的年龄逐步下降,学生更是成为其中的生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本人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礼品文化的变迁折射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人的礼品,从无到有、从小数量到高质量再到环保意识的提升,都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但另一方面,礼品消费中也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在此概括三点作为文章的结尾:

首先,典型的例子是请客送礼的价码日益抬高。如今,婚礼的酒宴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甚至几万元。而婚丧嫁娶送礼的金额也不断上抬,成为老百姓一笔不小的负担,有悖于中国文化中“礼轻情意重”的优良传统。

其次,当前我国虽然已有了环保意识的萌芽,但是礼品的过度包装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如天价月饼的过度包装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

最后,也是最为需要警惕的,是假借送礼之名行腐败之实的现象屡屡发生。近年来揭露出来的许多贪腐大案,其犯罪无不在请客送礼的名义下实施,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必须坚决予以禁止和杜绝。

助理编辑:姚培琪 justiceqiqi@gmail.com

篇5:变迁_初三作文

下了火箭后,我眼前的景象让我呆若木鸡:一个接一个的机器人站在街上,其中一些在清扫街道;一些人正在帮助老人过马路。有些人在指挥交通,有些人在帮助人们搬运东西......

原本低矮的广场现在变成了高楼,路边的小摊和小贩在哪里堵车?

我叫了一辆出租车,上了公共汽车,刚回过神来,我又被吓了一跳:车是无人驾驶的,车里有一台苹果电脑。这不是给你玩的!这台电脑就像一张小地图,上面有浙江省所有地方的名字。如果你觉得一次找一个地方太麻烦,你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输入地名,然后点击“确认,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当我下车时,我的父母已经“等待”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

一进屋,我又惊得差点尖叫起来:原来的木桌已经换成了张大大的智能玻璃桌。凳子也被智能凳子所取代。天气闷热的时候,凳子会变得很凉,天气冷的时候,凳子会变得很暖和。

晚饭后,我走进房间,看了看房间里的一切。我感觉像做梦一样:原来那张硬的小床已经变成了一张又松又软的大床,睡觉的时候,会有一台机器为你按摩。过去,小壁橱被大壁橱取代。当衣服被放进壁橱时,机器会对衣服进行分类,并很好地匹配它们......

篇6:时代变迁的作文

于是他们便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就比如说三四年级在一个教室,三年级的同学朝前坐,而四年级的同学朝后坐。

老师前半节给三年级的同学讲课,四年级的同学上自习;到了后半节课,老师给四年级的同学讲课,又让三年级的同学上自习。

在那时艰苦的条件下,在这里上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懂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生活。

正是因为如此,听老师说村中当时在村中这个小学读书的孩子也一个个都走出了大山,有了成就。

篇7:时代变迁的作文

奶奶在一旁解说着相册里的故事。以前人们都是穿着朴素的衣鞋,边边角角带着层层补丁,饥肠辘辘,脸色憔悴。房屋也很窄小,一家子就挤在一间小瓦房里。通讯和交通也很不发达,去哪里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他们那个年代,学堂也是破旧不堪,墙上处处是裂痕,遇到下雨天就会漏水。晚上读书的时候,只能点煤油灯,甚至很多人为了温饱,去田里干活,不得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对于过去的生活,我无比惊讶,那时候的人啊,没有方便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也没有钱,这样艰苦的生活,根本无法跟现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怎么熬过每一天的呢?我继续将那些相册一页页的翻动着,感受着时代的变迁,相片从黑白到彩色,家里人从枯瘦到肥美,景色街道从简陋到繁华。

走进二十一世纪,我生活在这样的幸福的年代。海上架起座座大桥,柏油马路宽阔结实,高楼座座挺拔,空中的BRT、脚下的地铁在我们的眼前一辆辆如影子般穿行而过。科技高速发达,手机、电脑、平板、监控、翻译器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我们家里人住上了一百来平方的房子,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一间宽敞卧室。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交通很方便,每当妈妈出差的时候,我就可以打开手机视频,跟妈妈面对面地聊天,彼此间都能看到对方,这样就像妈妈呆在我身边一样。智能系统起来越普及,在我家小区,安装了一个联掌门户APP的软件,不管人隔多远都能遥控,只要手机一点,就可以将大门轻轻松松打开。厦门的夜晚,让人陶醉,洒下了耀眼的光辉,看上去仿佛是一座灯城花园。我们学校设备先进、课程丰富,学生生活多姿多彩。奶奶经常感叹地说:“现在的人都这么厉害,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奇迹,真是太方便了!”

篇8:《山河故人》:时代变迁下的宿命

一、贾樟柯的故乡情结

贾樟柯善于运用长镜头, 影片的纪实风格明显。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曾说过, 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电影之所以感动人, 其核心原因是在于它记录了原始的现实, 从而会产生一种影响我们的原始心理冲击力。在 《山河故人》中, 长镜头如实地再现了空间的原貌, 关于汾阳的镜头多半都是长镜头。他通过移动摄影、景深透视以及变换焦距等方法, 保持了影片空间的真实感, 然后把汾阳的人和事物放入长镜头, 让汾阳的街道、老城楼多次安静地出现在长镜头中, 无不显示出导演的故乡情结。

《山河故人》是过去、现在、未来, 三段式的故事脉络。 贾樟柯非常追求影像对现实的剖析, 他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方式来阐释中国的现实, 观众可以透过贾樟柯的电影了解中国平凡人民的生活、农村的现状和社会的深层状况。贾樟柯的纪实风格叙事沉静平稳, 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 而是让观众自己在他的影像世界中去感受, 然后从影片中得到思考, 最后找寻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的悲伤基调, 并不是贾樟柯故意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悲伤, 只是贾樟柯影片的主题、对象和环境, 本来就带有一种悲剧色彩。其作品有一种逼迫感, 是会逼迫着观众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审视自己的生命, 会有种让人崩溃的意味。

二、山河不再依旧, 故人无处可寻

贾樟柯的镜头永远都是在关注被这个时代洪流所裹挟的个体生命, 既不回避也不美化, 只是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正以超速度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真实风貌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境遇。自从《三峡好人》开始, 导演便开始了物非人非的叹惜。不同的是, 贾樟柯这次更进一步, 拓宽了《山河故人》的叙事空间, 让它更有自己的特点。

贾樟柯是一个满怀社会关怀的导演, 他的镜头也聚焦于当下转型中的社会所暴露出的创伤。相较于一线大城市, 汾阳这种小县城更能代表贾樟柯心目中最真实的中国社会。吉登斯指出, “现代史是一种断裂的历史, 现代性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它的绝对速度。”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 社会节奏加快, 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诸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严重分化以及全国性范围的大量人口流动带来的普遍乡愁情绪。《山河故人》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变迁史,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就像我们每一个人。1999年的他们还生活在汾阳小县城, 当时间线穿越到2025年, 三个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 已经物是人非。他们的人生也映射出在全球化时代下, 我们的故乡似乎已经沦陷, 成为了那个到不了、回不去的故土, 我们已经很难辨别出不同的地理和空间上的区别。

三、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迟早是要分开的

以谢飞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执著于伦理道德的阐述, 以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迷恋于历史寓言的再现, 当第六代导演在都市的浪潮中沉醉、当在中国电影日趋被好莱坞同化、当华语电影沉沦于浪漫主义题材而摒弃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 而贾樟柯还是一直执着于对中国现实的人文关注。

回想当初在火车上, 涛说选择了晋生, 父亲虽然不同意, 但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这也预示着涛的婚姻可能不幸福。 曾经的三个汾阳青年几十年后过着不同的生活, 当他们做出选择的那一刻, 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涛是幸运的, 梁子也曾是个有点文艺情怀的矿工, 然而三角关系的失败依然在重复阶层固化的牢不可破, 命运的枷锁不只会扼杀爱情, 还让你被生存折磨到奄奄一息时面对旧情人的施舍再无负气转身的勇气, 都是可怜人, 都是无力打破既定轨迹的底层人。

那一年, 晋生是用炸药放飞荷尔蒙的暴发户青年, 鲁莽地追逐爱情, 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无能尚未展开。只是炸裂的冰面依然是一霎那的烟火, 好像那一年飞扬的舞步终要归于无声。愤怒的老年手握枪杆却依然焦灼, 迷失的少年握着家门的钥匙却再难踏上归家的路。影片有一种复杂的情绪, 既难以释怀又泰然自若。过去恍如隔世, 未来寥无生机, 在时代巨轮下的我们, 不得不前行, 每前行一步又是如此痛苦。 就像片中台词说的那样,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迟早是要分开的。终究, 还是一个人, 同样的山河, 却只是故人, 一切都只是过客。

注释

1 顾峥.贾樟柯的钥匙——评影片《山河故人》[J].艺术评论.2015 (04) .

篇9:时代的变迁

无论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无论是谁在这次变革中占据了先机,新的时代都已来临。面对新的时代,却并非谁都愿意跟随,在这新旧交替的过程中,碰撞总是激烈的

紧凑级城市SUV是所有厂商的必争之地,这是一个熟透了的细分市场。传统紧凑级SUV该做到的事儿就摆在那里,做不到就是不合格。可是想从合格产品变成出人意表的产品就不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在这个正在革新的时代。

帅气两小生

荣威RX5着实长了一张漂亮的皮囊,荣威的家族式前脸,横贯的镀铬进气格栅与前大灯相连,拉宽了车子的视觉感受,而那全LED的前大灯更是让RX5有了点儿天外来客的未来感。厚实的车身,鲜明的腰线,整个侧面看起来颇有欧洲车的风格,坚韧而稳重,18英寸的轮毂也正是这个级别的SUV最合适的尺寸,花瓣状的造型极具动感和时尚气息。尾部有一条横贯的镀铬饰条,直穿两侧的尾灯,造型很具国际范儿。RX5的尾灯设计非常欧范儿,在夜晚你会觉得这尾部绝对来自国际大厂。

韩国车的设计一向具有时代感,它们将当今的流行风尚都堆砌在这款车上。LED日间行车灯配合带有透镜的前大灯组成了一个英气的表情,而六边形的大嘴进气格栅同样是家族式的设计。途胜的侧面曲线很流畅,相对于RX5来说,不是那么的庄重。而尾部的造型同样也更“软”一些,显得有些小气。当然,造型对于消费者来说见仁见智,有人喜欢活泼跳跃,必然就有人爱那成熟稳重。

外修内练

这个级别的SUV不仅该有靓丽的外观,内饰的优雅舒适同样重要。来到荣威RX5的车内你必然会被车子里那个超大号的娱乐系统所吸引,这也是RX5最大的亮点之一。纵观现在的车子,也便只剩下特斯拉能跟它比比了。这个彩色大屏有着出色的分辨率,同时触摸操控手感也属上佳,而它具有的功能更是让你乐此不疲。RX5的内饰有着“同级别最大的软包面积”之称,相信这句话就能充分表明RX5在用材上的实在。用材水平上去了,做工方面同样也让人满意,整体的感觉非常不错。白色缝线、红色皮质的座椅非常舒适,手感也很出色。皮质方向盘的握感很扎实,转向的感觉也是一样,电子转向助力调节非常下功夫。

说来也巧,我们拿到的途胜和RX5采用了相同颜色的真皮座椅,门内饰板也都采用了红色皮质覆盖,看起来还真有点儿容易混淆。途胜的中控台采用同色设计,相对有些呆板,而二者最大的差别来自于中央屏幕——途胜这块也太小了。虽然屏幕小了点儿,好在功能方面还比较齐全,导航、蓝牙,常用的功能还都能够满足。但是,看途胜和RX5的内饰,总觉这两个家伙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中间隔着一条宽阔的代沟。

增压+双离合,必须的必

荣威RX5搭载了2.0T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162kW,峰值扭矩则达到350Nm,账面数字非常出色。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一台6挡湿式双离合器变速器,虽然是一款双离合器变速器,但是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荣威将它调校得更偏向舒适,在相对更小的牺牲换挡速度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变速器的舒适感,它的换挡冲击很小,动力输出非常舒畅。RX5还搭载了适时四驱系统,并且可以强制将车子锁定在四驱模式——如果没有它恐怕我们就把RX5留在了那个拍照的平台。

这台途胜搭载的是一台1.6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0kW,峰值扭矩为265Nm。变速器则是一台7挡双离合器变速器,这台变速器的调校同样是偏向舒适的,换挡速度不快,换挡的冲击也不大,开起来同样很轻松。从账面上看,途胜比RX5差了不少,反映到实际的驾驶感受上也是如此,起步、中段加速以及动力储备方面均与RX5有着一定的差距。要说,现在2.0T的发动机是绝对的主流排量,谁家的紧凑级SUV要是没装个2.0T恐怕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也许日后途胜也会入列2.0T的产品,毕竟它家有现成的发动机可以选择。这台途胜同样配备了适时四驱系统,在轻越野的状态下,同样得心应手。

紧凑SUV的大空间

虽然这个级别的SUV被叫做“紧凑级”,但是它所呈现的内部空间绝非“紧凑”二字。前座自不必说,腿部、头部都有着出色的空间表现,后排的状态才是重点。RX5的后排可以用“轻奢”来形容,2700mm的轴距为后排预留了足够的腿部空间,得益于车子的造型,后排头部空间同样很充裕。虽然车子搭载了四驱系统,但是后排地板上的凸起几乎可以用忽略不计来形容,即便后排坐满3个人,中间的那位也绝对不会被亏待。

相比RX5,途胜的轴距稍短一些,有2670mm,好在韩国人也是处理空间问题的好手,所以你并不会觉得后排有拥挤的感觉,但是后排的靠背相比RX5稍稍垂直了一些,所以坐姿方面稍微有点儿“正襟危坐”。与RX5相同,途胜也搭载了四驱系统,所以,你便会在后排的地板上见到一个相对更明显的凸起,多多少少会让中间的那位乘客有些“微词”。

新时代的到来

途胜是一款典型的传统SUV,传统SUV该有的东西它都有,该做到的它也都做得不错,但是新时代来了,传统与创新必然会经过激烈的碰撞。2014年,上汽和阿里巴巴签署了“互联网汽车”的战略合作协议,而RX5则是这次合作的全新产物。RX5在完成了传统SUV该做到的方面后,又对大脑进行了创新升级——YunOSforCar系统。这套系统让RX5与互联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整合阿里的大数据、通信、导航、云计算、音乐等生态圈资源,RX5可以做到传统SUV做不到的很多事儿——互联网与汽车爱情的结晶已经到来。而不到1个月全系订单就超过了25000辆这样的事实也证明了消费者对于这新时代的产物充满了信任。

篇10:时代变迁的作文

小时候,每到周六晚上,我的姥爷就会在村里的广场上放电影。天色渐暗,广场上的幕布升起,村庄也变得热闹起来。放映开始前,大家纷纷拿着小板凳坐在放映场地上,大人们嗑着瓜子唠唠家常,小孩子则在一旁嬉戏打闹,广场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电影正式开始放映后,大家便聚精会神地观看,还会随着电影情节的演进或开心大笑、或感动流泪……等到放映结束,大家都依依不舍回到家中,盼望下一个周六的到来。全村一起看电影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温暖的回忆。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渐普及,电视也增加了点播功能,各类电影、电视节目数不胜数,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样。人们的选择多了,大家自然也不再热衷于观看那一周一次的露天电影。因此,有两年的时间,姥爷的生活变得“清闲”了,可他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

再到后来,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国家出台了公益电影放映计划,在给电影放映员增加补贴的同时,还及时更新片源,几乎与大城市同步放映。自然,姥爷又忙碌了起来,他带着新设备、新电影走进小村庄。村里的老人们怀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愫、孩子们则怀着满满的好奇心,大家一起说说笑笑,祥和欢乐的景象再一次“上映”。

篇11:时代的变迁初中作文

曾经的童年只能在回忆中慢慢的回味了,现在只能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中,看看曾经的自己那时候是多么的天真,脸上总是带着无忧无虑的微笑,做着那些在现在看起来很幼稚的游戏,在一起玩就是朋友。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现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只有自己手工制作的玩具,比如说折纸游戏,丢沙包,玩弹珠,跳空格,抓七子等等,玩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现在这么宽裕的生活,那时候的东西很便宜,都是几毛钱都可以买到吃的东西,不像现在吃上一顿肯德基,没有个几十百把块想都不用想,那时候的我们不用为食物安全担心,现在的食物这个不好,那个出了问题,想想都觉得可怕。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多少人家有电视机,也没有多少动画片可以看,那时候的就图书馆多,没事就会去看看图书,不像现在的小孩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

那时候的我们可以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泳,可以钓钓鱼,捉虾、蟹,但现在清澈的小河没剩下多少条了,现在的小孩也不会去游泳了,当年的景象只能曾了回忆了。

时代变迁中的我们,曾经的快乐换成了忧愁,曾经无忧无虑的笑容只能伪装了,曾经的那些游戏只能留在回忆中了,曾经的曾经都成了回忆了。

现在的我们身边都是电子产品,没有原始的足迹了,现在的小孩,很多都只能在冰冷的房屋中独自玩,没有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了。

青春的路上,只留下我们曾经的足迹,岁月中,我们只是过客,有过快乐,有过忧愁,有过彷徨,有过无奈。

篇12:时代的变迁优秀小学作文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东西都能在手机、电脑上查到。以前,每逢年过节,挑剔的妈妈都会带我和哥哥去买衣服,一家店铺,不段试衣服。穿了脱,脱了穿。常常要逛好几家店铺才能买到满意的衣服,真是苦不堪言呀!自从互联网的到来,注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就如,今年过年前,妈妈在淘宝网上为我买了两套衣服。

打开包裹并帮我穿上,瞧了瞧,整了整,妈妈点了点头,十分满意。我十分开心,大声喊道:“我终于摆脱上街买衣服的烦恼了!”这时妈妈不禁感慨万千……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刚会走路的我,依稀记得妈妈还有同村的几位阿姨在我们家的后面那两间老木头房子里踢踏踢踏地踩着黄色桌面黑色机身的老式缝纫机。做好的衣服颜色不是很鲜艳,连包装袋都没有。简单点好后放进几个大点的布袋里。第二天天蒙蒙亮,由身强力壮的父亲走几十多里路,挑到集市上去卖。”妈妈停下来了,我忙追问:“那然后呢?”妈妈笑了笑说:“然后啊,随着时代进步,家庭小作坊里的设备,人员数量不断增长。衣服的颜色也随之变得鲜艳绚丽,款式也变得简单时尚。日夜操劳的.父母双鬓斑白,整个人变得苍老。

耳濡目染的我也常常去帮他们,读书也比较勤奋。父母总觉得干这一行太辛苦,不希望我接手,想让我毕业后干点别的。”我打断了妈妈的话,问道:“妈妈是不是那时候互联网没有普及呀?”妈妈笑而不语。她继续说:“大学毕业的我已经可以自立更生了,我劝他们不要再干这一行了,他们已经衣食无忧了,当放不下这份工作,其实这不只是份工作,还是一份情怀,一种舍不得!我其实很想去接受这份工作,帮他们减轻负担。

篇13:初三时代变迁的作文

关键词:视听媒介,信息状态,信息爆炸,信息收敛

纵观20世纪, 电影、广播、电视、卫星通讯陆续在中国出现, 互联网也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走入中国。随后, 光纤、宽带、大容量移动存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铺天盖地的涌来。在大众的印象里, 电视与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完全是两回事, 但时至今日, 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010年中国迎来了三网融合元年, 传统电视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升级改造, 逐步开放互动点播平台、即时通讯、电视银行、网页浏览等多项功能;互联网在推出门户信息、IM通讯、邮件服务、电子商务、搜多引擎、网络音乐等众多功能后, 又开发出SNS、微博、网络视频等业务, 截至2011年12月, 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 年增长率达到296%[1];尤其是基于无线网络的各种手持智能终端普及, 为整体视听媒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2011年手机用户突破9亿, 其中有3.56亿用户使用手机上网, 视频社交、LBS交友、即时信息发布、移动便携等特性, 显示出移动终端的巨大潜力。“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终端”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的目标已初现端倪。

一、视听媒介社会发展概述

我们的视听媒介社会大致经历了“现场媒介社会——电子媒介社会——数字媒介社会”三个阶段。其中, 现场媒介社会以群体性、仪式性的剧院、影院、露天电影等为主, 体现为真实环境下人际交流的传播体验;电子媒介社会阶段, 无论是电报、电话通讯系统, 还是广播电视系统, 采用的均为模拟信号, 媒介信息传播体现为模拟信号所还原的虚拟人际图示;而数字媒介社会横向打通媒介壁垒, 互联网将数据库连结, 构成规模庞大的内容群, 给大众带来了真实、丰富的视听体验, 至此形成了由数据库、网络渠道以及多元化智能终端所构建的全媒体信息平台。“云”、“社交”、“移动”成了2012年视听媒介发展的趋势和关键词。

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关键转折点, 数字化进一步引发内容、网络和终端的标准化和规模化;而网络化则促进交互化、个性化信息传播观念的产生。

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 由0和1构成的数字化浪潮推进了内容生产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传统内容的数字化, 即对传统平面内容、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的数字化整转;二是新的数字化内容的生产。在数字时代的催化下, 内容逐步与原有专属媒介分离, 如电视剧、电视节目不再专属电视, 电影不再专属院线, 内容产业开始成型;加之技术、网络协议的标准化, 使得媒介间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 内容数字化、网络标准化、使平台间横向打通, 多元媒介出现对抗性融合与互补。

二、模拟时代:信息匮乏与集体记忆

在一个大众传媒与物质双重匮乏的年代, 广播与影视成为人们弥足珍贵的记忆。在那个时代, 不管电视播放什么, 也不管电影院上映什么, 人们都照单全收, 不加选择。人们对社会的看法, 对生活的理解更多地收到电视节目中的观点影响, 甚至言行举止也在接受电视的教化。[2]

萌芽时期, 我国广播电视生产能力十分有限, 基本处在播出技术的试验与探索阶段;直至改革开放后, 广电事业才开始恢复和发展, 电视节目类型与电视观念逐步丰富起来。虽然电视连续剧、名著改编、情景喜剧、电视综艺节目、谈话节目等相继出现, 但有限的电视剧集和节目产量、固定的节目编排方式和单一的视听媒介终端, 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大众多样化的影视需求。并且视听信息内容强调文化的公共属性, 是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精英文化的集中体现。所以, 此时期是一个视听媒体信息匮乏的时代。

《话说长江》、《大西洋底来的人》、《排球女将》、《姿三四郎》、《少林寺》、《西游记》、《红楼梦》、《蹉跎岁月》、《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等, 以及由这些影视剧所带来的刘慧芳热、出国潮、下海、麦克镜、喇叭裤等潮流都成为那一时期人们难忘的回忆。

集体记忆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 即一个组织对共同经历事件的一种记忆[3]。集体记忆的积累可以来源于国家重大事件, 如体育赛事、政治事件等;也可来源于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源于国家事件的集体记忆具有共同性和民族性, 而关于群体生活的记忆则具有分散性、地域性。虽然二者有所差别, 但集体记忆的产生, 终究需要经历者在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振。八十年代, 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保守与开放产生着激烈的碰撞, 人们渴望去追求影视剧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活, 但又不期望自己稳定的生活受到影响。既犹豫又期盼, 既困惑又看到美好生活的曙光, 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影视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忧愁与希望伴生”的集体记忆

此外, 模拟时代, 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内容的增加,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 改变人们惯有的时间安排, 收看电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环节, 尤其是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 每年春节收看央视春晚, 成为传统春节中实现家庭团聚、寻找民族认同感的新民俗;其二, 电视普及后, 改变了现代家装设计的格局, 无论在客厅还是卧室, 电视的位置是首先被安排的对象。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闳认为, 电视机的位置居于室内空间的中心, 这个中心正是传统家居空间中供奉家族祖先牌位的位置, 可见电视之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4]

三、数字Web2.0时代:信息爆炸与快节奏

上世纪90年代, 互联网的出现, 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生活。文化市场、影视生产、内容产品的概念也相继出现, 传统的视听内容开始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生产与消费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从Web1.0的图文时代发展至Web2.0的交互时代, 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变得更加便捷, 其模式由单纯的“读”到“写”再到“共同建设”, 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 也是生产者。传统广播电视也进行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整转, 数字付费频道多达上百套, 基于EPG的点播、预约, 基于回传通道的网页浏览、资源搜索、电视银行等都为传统电视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收视体验。此外, 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公共视听载体等使媒介的触角伸向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多元化、智能化使大众传播逐步走向分众、小众。

(一) Web2.0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要特征

1. 快节奏的信息聚合: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个人博客信息的更新以秒计算, 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有着庞大的内容数据库的支持, 尤其是微博产品出现后, 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体现着极强的及时性和交互性, 而相应的网站或客户端变成了信息聚合的平台;

2. 用户制作与分享, 强调集体智慧和以人为中心:大部分网站除了PGC内容, 也承载众多的UGC内容, 网络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公司提供的网络平台上传个性化信息, 如优酷土豆网、新浪微博、QQ空间、CNTV爱布谷等等, 传统电视机构也开始采纳用户制作的内容;

3. 公共话语空间放大, 用户依据兴趣作为集合点:百度的贴吧、各种类型的BBS社区、QQ即时通讯工具中组群的建立, 都是信息爆炸时代, 用户结合自身兴趣点进行的集结;

4. 无限开放的平台:除了UGC内容的集散, 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炒股、旅行预订、网络银行、P2P视频直播等网络应用统统融入互联网的大平台之中,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二) 信息爆炸与表现形式

Web2.0时代信息的更新以“秒”为单位, 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 超快的节奏与频率, 造成“信息混沌”和“信息过剩”, 一时间, 来自数字电视、IPTV平台、门户资讯、用户原创、微博、RSS订阅的信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 让大众不知所措, 使人们在信息洪流中提取自己需求的信息变得非常困难, 互联网呈现出信息大爆炸的状态。

信息爆炸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讯量猛增, 各个电视机构、门户网站间盲目聚合大量信息, 甚至有的是信息的重复建设, 广播和电视频道 (率) 也骤然增多, 让人们无从下手, ;二是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真真假假都混迹其中, 有的甚至对用户造成信息误导;三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应用, 使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路径与日俱增, 信息集散的速度在加快, 但盲目性也在上升 (表一) ;四是大众的信息承载力严重“超载”, 碎片化的时间几乎被全部占据, 作息时间、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三) 信息爆炸的副作用

信息爆炸的环境中, 大量信息冗余, 出现了诸多负面现象, 如:

1. 创新力的匮乏, 出现“文化啃老”、“同质化”现象, 许多制作者开始吃老本, 2005年后出现了翻拍热和续拍热, 大量经典剧集被重复解读, 文化内涵不断被稀释, 尤其是戏说剧的出现, 使许多历史被扭曲和篡改, 在大众文化传播中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有一段时间“雷剧”不断上演, 成为荧屏上大众戏谈的笑料, 同时也受市场盲目性的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婚恋节目、谈话节目、宫斗剧、穿越剧等互相跟风模仿、同质化十分严重, 最终造成“信息垃圾”的产生;

2.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谈到, 在中世纪以前, 人际间以口语传播为主, 成人所有的秘密被公开, 所以那个时代不存在所谓的“童年”, 度过婴儿期, 便直接步入成年期;而印刷文化的出现, 文字对成人的信息进行编码, 通过教育, 使得成人信息的公开有了年龄界限, 这便出现了“童年”的概念。但是波兹曼所批判的是, 电视出现后, 声音与图像的双重信息结合, 使世界的一切尽收眼底, 一览无余的媒介打造了成人化的儿童, 这在他看来是极其痛心的。在文章的后一部分, 波兹曼又在设想, 电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由于编程和电脑操作技术的要求, 在他看来, 或许又可将成人的信息从儿童接触的信息社会中剥离出来, 从而保持“童年”的存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 电脑操作变得十分便利, 无论在电脑知识接受上还是技能操作等方面, 大部分少年儿童要远远超过许多成年人, 这样一来, 不但“童年”继续保持的一线希望破灭, 而且童年在数字社会很可能消逝的更加彻底了。

巨大的信息量, 用户市场进一步细分, Web2.0时代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信息, 但是这种方式进行的信息提取仍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动则几百条甚至上万条的检索结果, 仍然将用户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Web3.0时代, 信息的分发强调微内容模式, 更多的是按照用户预先设定的信息标签进行信息的匹配和分发, 因此, 信息收敛并不意味着信息会减少, 相反随着用户兴趣、个性、需求的进一步细分和拓展, 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而进行的信息生产会使信息的规模更加庞大, 但是无效信息、重复信息、垃圾信息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

四、信息传播的下一站——数字Web3.0时代:信息收敛与信息的有效和有序

(一) 三种信息收敛模式

信息收敛时代是一个有序的信息环境, 从信息的生产到信息的传播与分发, 都按照标签、定制、分发或推送等既定的机制有序进行。目前存在的几种信息收敛形式主要有:

1. 专业机构内容筛选

这是依照传统视听媒体信息生产方式延续下来的模式。由专业的电视机构、门户网站的专职记者、编辑进行信息的生产、筛选和发布, 与用户自制内容相比, 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大众中的认可度比较高。

2. 基于社交而产生的推荐内容

国内SNS网站、微博等社交工具快速发展, 2011年微博成为年度用户数、使用率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基于这些社交工具所产生的内容推荐也成为信息收敛服务方式的一种。众多视频网站以社交产品为中心, 布局内容运营战略。另外, 基于社交网站上传与分享的用户自制内容也制造了许多社会热点;在公益事业方面, 这类信息推荐方式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可小觑;新兴的基于LBS位置签到的交友、信息推荐逐步获得众多用户的喜爱和认可。

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信息筛选

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用户键入关键词的语义分析, 对媒介内部数据库进行智能筛选和匹配, 并通过用户多组关键词的综合分析, 向用户推荐多元信息产品, 并且这些推荐信息会按照信息的相关度进一步优化。淘宝网中, 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商品的同时, 在页面右侧和底部就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所产生的相关产品推荐。基于此技术的信息收敛方式能够更加有效促进信息传播, 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 Web3.0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的主要特征

1. 有序与有效:与Web2.0时代信息的无序积聚相比, Web3.0时代所实现的信息积聚是有效的聚合, 即在信息积累的过程中, 无效信息会被信息过滤机制排除, 进入数据库的信息会根据标签进行自动归类, 诸如分发、检索、存储、编辑、推送等一系列信息处理活动都将围绕信息的DNA——标签 (Tag) 而进行。随着渐进式语义网的发展, 将会为3.0时代打造内容与应用的聚合平台, 实现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数据挖掘;

2. 真实下的虚拟:3.0时代, 网络实名制将普遍推广, 通过对用户身份信息的后台核查与认证, 保证虚拟网络环境中, 信息源的真实性与可靠度, 有效提高信息使用率, 减少信息搜集与筛查的时间损耗;

3. 多元终端与信息个性化:Web3.0时代将实现不同终端的兼容与衔接, 从数字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到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多元媒介, 为用户打造无缝对接的全媒体使用体验, 并通过用户设置的个人资料、过往关键词、信息标签等诸多信息节点, 分析用户使用兴趣, 为其筛选和推送个性化信息。“云”概念的提出, 为上述无缝对接和信息个性化提供初步解决方案——“一云多端”, 当某一信息资源纳入云平台, 将按照既定机制与程序, 转换为适合多元终端播放的信息质 (图片分辨率、视频码率等) , 并匹配相应电子标签, 实现个性化传播。云计算的实质是不同用户、不同终端的按需索取。

(三) Web3.0时代的微众传播逻辑

3.0时代, 网站内的信息可以与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 并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多家网站进行信息的整合;用户在互联网上也拥有自己的数据库 (即个人门户) , 并可以在不同平台间使用 (账号、数据互通) , 尤其是微博的到来, 使得受众消失, 微众来临。

微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性和认知性能力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提升, 不断形成以自我个性化为中心的认知圈, 凡是不能“嵌入”或者与个性标签匹配的资讯, 哪怕是信息的狂轰滥炸, 也很难进入人们自我划定的认知视野。因此, 信息的分享意义和价值穿透力被推到制高点, 如何嵌入人们的生活逻辑、工作逻辑和社会逻辑, 成了当今微众时代信息传播致效的关键。[5]

五、视听媒体信息过滤机制[6]

在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 信息生产与发布模式的论述中, 都涉及到一个必备环节, 即“信息过滤机制”。模拟时代, 信息的生产和流通, 主要遵循“先过滤后发布”的原则, 充当过滤器 (即把关人) 的通常是大众媒体的记者、编辑, 亦或是学校、教育机构、专家学者等, 经过审查, 合格的媒介产品才可进入传播领域。

而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 尤其是网络社会, 通常是“先发布后过滤”。新的过滤机制主要在用户间的分享、评论、推荐等行为习惯中生成, 其主要模式有两种, 一是搜索引擎, 另一种是协作过滤。所以, 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数字时代, 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 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

(一) 搜索引擎机制

搜索引擎主要是指一套“能即时捕获和抓取网络信息并将之自动编目, 而后存入数据库, 当接收到用户的搜索请求时, 按照索引关键词, 将搜索结果发送至用户客户端”的复杂索引系统。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截至2011年底, 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07亿, 网民渗透率高达79.4%, 是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网络应用。

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匹配, 按照相关度对结果进行优化, 进一步减少用户在信息洪流中鉴别信息的时间损耗;另一方面, 基于其内容抓取数据库, 用户无论错过什么样的媒介信息, 如过往电视节目、新闻资讯、热映电影等, 都可以通过关键词在搜索引擎界面一键解决。

(二) 协同过滤机制

协作过滤在数字社会的个性化、微众化的信息传播中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 其因人而异向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协作过滤系统将依据与“目标浏览者”有相同或类似喜好的“邻居浏览者”的信息获取状况, 向“目标浏览者”推荐个性化信息。如在购物网站中经常会有“喜欢该产品的人也浏览了以下产品”、“收藏该商品的用户也喜欢如下产品”等的提示。

另外, 在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搜索库中还会有开放分类标签, 其面向所有用户开放, 打破原有的分类标准,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 为信息资源添上个性化的标签, 这样的协作机制不仅可以使用户找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 也可以让用户根据标签找到自己新的兴趣点, 从而在信息的搜索和使用过程中, 获得额外有益的价值。

六、视听媒体信息整体迁移状态与驱动力

(一) 整体状态

1. 控制力的迁移:视听媒体内容生产的控制力由以计划为主导变为以需求为主导, 即控制力由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内容稀缺阶段, 信息的生产及传播按计划进行, 主题、选材、制作、传播、内容的存储与管理, 都有生产机构全权负责, 而在数字时代, 用户对信息的选择是按需索取, 众多信息生产者要全方位考虑市场变化、大众兴趣等情况进行信息生产、传播和互动, 甚至在信息收敛时代还会出现针对小群体用户或单个用户而进行的信息定制。

2. 媒介表达模式的变迁:传统信息生产方式是封闭式的逻辑表达, 即信息整体具有极强的完整性, 是一个封闭结构, 大众只是通过媒体终端观看媒介整体的逻辑表达, 用户的态度与意见, 基本无法左右信息生产。数字社会逐渐出现开放式的媒体表达结构, 可分为:不完全交互, 如基于数字电视终端或互联网终端的信息点播与定制、信息评分与反馈、网络游戏;完全交互, 如基于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电视宽带、交互类节目、SNS和微博等。

3. 用户媒介使用态度的变迁:网络运营商公信力、信息安全、服务水平与质量、收视体验的不断提升, 用户不再关心信息是来自广播、网络、电视, 也不关心信息运营商是广电还是电信, 他们只关心内容质量的强化、产品更新速度、用户体验的提升等, 媒介的“使用——满足”理论得到充分体现。另外, 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 大众的媒介使用状态也由经常性离线转换为经常性在线, 交流与沟通、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4. 融合趋势:随着传统电视数字化、网络化的升级改造, 网络标准逐步统一, 视听服务权利的逐步开放, 整体视听媒介产业的上中下游分别出现了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 融合后, 平台间、终端间互联互通, 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将更加便捷。

(二) 视听媒体信息状态迁移的驱动力

1. 技术推进:媒介技术的飞快发展, 是信息由稀缺状态发展到过剩状态和收敛状态的内在驱动力, 数字化技术使所有信息产品变为比特流, 流通于多渠道、多终端间;海量存储技术, 使大规模数据库的建立成为可能, CNTV拥有亚洲最大的视频数据库, 很多电视、网络机构也拥有自己的媒介资产管理库, 实现了信息的聚合与存储;渠道技术, 传输网络的不断升级, 使高速、高清、交互式传播变为现实, 增强了媒介信息分拣能力;技术标准统一、各类中间件、平台优化和解决方案、云技术、3D技术都为视听媒体信息状态的变迁提供了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2. 用户个性化需求: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也会进一步促进生产, 用户不断发展多样化需求成为视听媒体信息变迁的外在驱动力。

技术的革新与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会不断提升信息产业链整体的创新与增值, 这种二元驱动力会持续推动中国视听信息产业和传播模式的发展。

中国视听媒体的飞速发展, 使视听信息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不断改变, 中国媒体发展格局不断调整。视听媒体的信息状态在媒介技术和大众需求双效联姻作用下不断向前推进, 先后经历了三大阶段, 而且信息爆炸状态仍然存在, 信息收敛状态也才刚刚萌芽, NGB、LTE、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智慧家庭 (城市) 网络等新型技术从实验到实际投入应用, 将持续推动信息网络与信息状态的转型, 视听媒体信息状态在未来的世界里又会有怎样的特征, 它的基本规律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与思考。

参考文献

[1]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 (1) .

[2][4]宋强, 郭宏.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M].漓江:漓江出版社, 2009:16, 380.[3“]集体记忆”概念参照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446153.htm.

[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292.

篇14:春联,时代变迁的缩影

50多年春联情结

这一天,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美协名誉主席王学钊早早起床,乘车赶到市区温州书城,参加温州书城与瓯海区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送春联活动,这是他连续4年参加这样的活动了。一个星期前,他刚参加了一次由茶山泉川艺社组织的送春联下乡活动,为瓯海泽雅、潘桥的农民朋友写春联,“写了一上午,都没有停笔”。

73岁老人王学钊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书画家,50多年来,每年春节,他都要写几副春联贴在自家老屋的大门口。王学钊对春联有着深深的眷恋,因为在他看来,春联的内容变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化。

在他的记忆中,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与春联有关的笑话:20世纪50年代,有一名山区农民到温州城里去买春联,城里卖春联的老先生问他,是要五言的还是七言的春联。这名村民一听急了,赶紧说,“不要贴这么长时间的,只要贴一年就够了。”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原来,他把“五言”“七言”听成了“五年”“七年”。

王学钊说,这个笑话其实也反映了春联在农村的重要性。当时,很多农民朋友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但他们每到过年的时候,总要在家门口贴上大红的春联,图个吉利,辞旧迎新。

“春联是所有对联中,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温州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桂生说,过去,在一些偏远地区,识字人少,无人能写对联,许多人家也要贴上两张红纸以代春联,这就是“无字对”,取其年年平安无事(字)之意。“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往往带有全民性的文化内涵。小小的春联,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变迁。”

写春联赚香烟

春联年年写,年年贴,年年浓缩着一份寄托和祝福,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70多岁的章英杰,对春联有着一段特别的记忆。

1958年12月,章英杰一夜之间从温州市工业局一名干部变成了右派,在当年除夕到来之前,他被下放到了农村。在日记中,章英杰记录了自己一次写春联的难忘经历。

“今天是农历除夕,农村虽然穷得人人吃不饱,但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能废。有些守旧的人家还买些红纸写副对联贴贴,买几个爆竹放放。越是困顿、落魄,越不应该显得死气沉沉,纵然不张灯结彩,也必须装出点欢乐的节日气氛来。大队长宣布今天不出工,我上午为农民们写了几副对联,他们给了我10多支‘双燕牌香烟作为酬劳。有一位农民竟然给了我8支‘大前门,我不禁眼睛一亮,两个多月没有抽到这样的好烟了。下午没事,想回城里过年,去向书记请假,他说:‘前天接到管理区通知,你们不能回去过年。年饭也在食堂里吃粥,不过比平时稠了许多,并按人口分配0.25斤猪肉……”

章英杰说,当时写的春联内容大都已经忘记,印象中只记得写过“坚定立场明辨两条道路,加强团结高擎三面红旗”这副春联。

对这副打上深刻时代烙印的春联,王学钊感受深刻。他说,以前每年要买一本历书,并一直保存到现在。每本历书的开头就是“新春联”内容。如1950年版本的历书中,有“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感谢共产党”“江山千古秀,社稷万年春”“镰刀割断旧世界,斧头劈出新乾坤”等春联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群众寄望伟大的新中国千秋万代,所以很多人家门口都贴着这些春联。”王学钊如是说。

春联的前世今生

春联虽然字数不多,却具有诗的韵律。它对仗工整,辞藻优美,还蕴含着书法艺术。春联因人而异,富有特色,不少佳句令人回味无穷。那么,春联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张桂生说,春联最早叫“桃符”,明代以后才称春联。春联是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始于五代,兴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春联。后来随着春联的普及,一些春联也有写在竹板和木板上。

“春联一直都有它的时代特色,紧扣时代脉搏,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春联。”张桂生说,春联内容的变化反映了百姓生活的变化。

“文革”期间,很多人家门口都贴有“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之类的春联。那个年代,毛主席很多诗词也直接被引作春联,比较常见的有:“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等。

在张桂生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有一副典型的农村春联:“致富人家春长在,勤劳门第幸福长”。他说,这是从古代春联“向阳门第春长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改编而成的。

20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我国经济建设步入了正轨,百姓的日子日渐红火。人们赞美改革,拥护开放,春联也越写越有豪情,春联也出现了一些现代词汇,寄托着百姓富裕、快乐、幸福等期望。比如“积极改革千秋岁月千秋美,勇于开拓万里河山万里春”“学科学一代农民展新貌,讲勤劳万里神州留古风”“开拓路上春丽,改革枝头花繁”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神州各地充满生机活力,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国力强盛,百姓富庶,于是春联也有着写不尽的浓浓春意,写不尽的喜乐安康。“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样的传统春联,被新一代“生意人”重新拾起作为新年的彩头,并涌现出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的春联:“文明经商货流五湖四海,礼貌待客心向万户千家”“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爆竹欢唱丰收曲,春风敲开致富门”等。

小春联折射时代大变迁

近年来,城市中高楼建筑不断增加,春联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每逢过年,仍会去市场上买一副印刷体春联,贴在家门口。在他们看来,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大红的春联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在温州书城与瓯海区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送春联活动中,春联内容基本还是一些较传统的吉庆词汇,但也有反映国家大事的,如“奥运成功圆世梦,神七飞天扬国威”就是很应景的一副春联。

前几年,市场上开始出现印刷精美的春联,以其物美价廉取胜。可这几年,人们怀念传统的“写”春联,又开始喜爱用毛笔书写的春联。

“特别是书法家写的春联,更受欢迎,因为这样的春联更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由于城市建筑特点有所改变,春联也就从门外贴到了屋内,或者有新的形式出现,现在有的小区就把这些春联刻在木头上,挂在小区明显处,非常美观实用。”供职于温州市委党校的叶良中这样说。叶良中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其创作的嵌名联、春联深受人们喜爱。

47岁的叶良中从16岁开始接触嵌名联,并一直致力于对联的创作和学习,曾经为鹿城区160多个社区、500多座大厦等创作嵌名春联。日前,温州市文明办把这些嵌名春联结集出版《温州社区民居嵌名联》一书。其中,他为市区鼓楼社区创作的嵌名联是“铜鼓震天庆佳节新年朝气,高楼遍地见春光古邑雄风”;西屿社区嵌名联是“西村貌变小城镇,屿地名新又社区”;航标社区的嵌名联是“人逢升平世富民政策指航向,景遇改革年温州模式作标灯”。这些嵌名联突出社区特色,讴歌时代,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上一篇:运输公司百日行动方案下一篇:施工项目选简易计税还是一般计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