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2024-05-27

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共12篇)

篇1: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1.在文中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A. 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落 神态自若 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 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D)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①~⑦自然段写的内容是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班上学生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作者详写了风雪像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的恶劣天气,略写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及其细节。

4.请从文中找出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

答案:“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篇2: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难忘的一课》

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跟头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地望着他。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为什么?”几十双眼睛在问。

“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衣服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

阅读题:

1.在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

A.丢今非昔比惊叹

B.降神态自若惊恐

C.栽一反常态惊异

D.飘判若两人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1)-(7)自然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4.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8)自然段补充叙述了“一课”之外的另一件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

1.C

2.D

3.欧阳老师在风雪交加的一天带领全班学生到操场上站五分钟——上了一堂令人难忘的课。恶劣的天气人物活动的过程及细节环境气氛

4.面对困难……困难不过如此

篇3: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六定”要求教师上课前对整堂课要全盘考虑,要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写好教案,遵循教学原则,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所谓“四读导学”,是教师设计的一套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即: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生字词,读通课文,理解段落层次;导读—深入领会,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文章中心;品读—运用提高,品读精彩词、句、段,抓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理解和运用;熟读—巩固效果,通过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增加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该教学模式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特别是符合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特点。下面我以《难忘一课》为例,重点谈谈“四读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难忘一课》是五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法及在叙事中运用朴实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根据这些要求,备课时我即对“六定”的内容予以确定。

一、定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作者在叙事中用朴实的语句表达真情实感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真挚”“光复”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定重难点

重点: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白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难点: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的不同情况,体会作者感情升华过程。

三、定教学步骤(全文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了解课文内容,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第二课时: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在叙事中用朴实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品读重点词、句、段,体会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熟读有关句段,通过改句练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定教学方法:“四读导学”法

五、定训练内容

分别用下列关联词语造句:因为……所以……、既然……就要……、凡是……应该……;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改写成反问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定板书内容

“六定”内容确定后,即实施模式的第二阶段“四读导学”。“六定”是“四读”的前提,通过“四读”又能检验“六定”内容的完成情况。因此,我在讲授《难忘的一课时》,第一课时即选用了“四读”中的第一步—自读。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以下问题:读通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生字、新词障碍(也可联系上下文);理解段落层次;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检查时尽量让学生质疑、排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动口、动脑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了这四个问题,那么这个课时就算完成了。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第二个课时运用“四读”中的“导读、品读、熟读”。

“导读”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教师运用多种读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及在叙事中用朴实的语句表达感情的方法。笔者是这样做的:

让学生听录音、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看看这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几次。

再让学生细读课文,了解中心句每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引导学生从“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还有什么别的话能比这句最简单的话题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眼睛湿润了” 等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台湾人民那种爱国的真实情感。

紧扣精彩句段,反复品读体会感情。“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人”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出现都体现了作者不同程度的感情,体会作者感情的不断升华是课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分角色朗读)。

“熟读”是“四读导学”环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熟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分析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增加语言积累。因此,我在组织学生对好词佳句的“品读”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完成练习。

文章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主线贯穿全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详写了哪两个场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因为……所以……、既然……就要……、凡是……都应该” 造句,改写句子“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篇4: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群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课》/《最后一课》 (都德)/ 《最后一课》(郑振铎)

【教学目标】

1.理解“闽南语”“国语”“光复”等词的意思。

2.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细节描写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1.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作者回到七十年前的台湾乡村小学,共同上一堂《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是怎样的一堂课,再读课题。

2.检查读词语:闽南语:准前鼻音,什么是闽南语?“闽”是哪个省的简称?国语: 我们的国语是什么?光复:“光复”是什么意思?通过拓展资料理解“光复”。

3.指导方法:借助资料,可以读懂一个词语。

(设计意图:《难忘的一课》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本环节设计力求通过借助资料理解词语,从而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读这一类的文章找到一种方法,也使文中的“1”到群文的“X”做一个情感的铺垫。)

二、了解大意

1.《难忘的一课》就写在台湾刚刚光复之时,那课文写了台湾光复后“我”的一件什么事呢?

出示:台湾“光复”后,“我”______________。

2.指导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细节

1.《难忘的一课》哪些地方打动了你,让你最难忘?

2.交流反馈,随机出示:

3.齐读难忘语段,谈谈发现。

(1)反复手法。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出现3次。

(2)细节描写。

①引导发现 “一笔一画、一遍一遍、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激动地重复着”等词只描写“写、读”两个动作。

简简单单两个动作,却要这样细致地描写,这就是细节描写。齐读,了解细节描写。

②小组讨论:这么简单的两个动作有必要这样细致地描写吗?

③引导发现:细节描写背后藏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

4.齐读: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怀啊!

5.小结: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正是有了这样细致地描写,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真正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中感受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怀,为文中“1”到群文“X”找到一个衔接点。)

四、群文链接

1.同学们,古今中外,有很多名家都曾写下他们心中难忘的一课,这节课我们再读两篇文章,一篇是郑振铎写的《最后一课》,一篇是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你们又从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读出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怀!

2.汇报交流。

3.小结:这节课,我们阅读中外作家笔下《难忘的一课》,感受到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怀。最后,我还想再推荐老舍写的《第一堂课》和台湾民族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课后读一读,看一看,我们下次再聊!

(设计意图: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他们对本民族独有的认同与归属及基本感情是一致的,很多民族,他们有着与中华民族相似的经历,很多作家也都写过相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希望在这一类的文章中,凭借寻找这种情感的缔结,既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为其写作留下一些可迁移的方式、方法,将课文的“1”和群文的“X”,彼此交会,无限延伸。)

篇5: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阅读《难上的一课》,完成11—15题。(共16分)

勇是那种男孩,单亲,长发,穿拖鞋,在牛仔裤上剪洞。他喜欢听音乐,喜欢吹口哨,喜欢怪腔怪调地乱叫一通——即使大家都在努力地上晚自习,他还为自己辩解是为了“调节气氛”。你批评他,他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一副虚心接受的样子,可一转身,他就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做他的“流民”去了——坚决不改。

今晚勇没来,教室里就安静了。玲很自然地想起临走前忘记吃的一大堆药。她怕感冒,只是不想在学生面前打喷嚏——年轻人嘛,除了美丽和风度,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于是半节课后,玲以极快的速度冲到了自己的宿舍。

没想到勇正在她的宿舍里翻着抽屉,并把几张人民币放进自己的口袋。他显得那般旁若无人——主人的自然、镇静也不过如此。

难怪他没去晚自习,他是认准了她会在教室!

玲在恍然大悟的同时,有些尴尬,仿佛恨不得自己没看见,又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在她对面,意外、惊愕、紧张等神情同样交织着出现在勇的脸上。僵了差不多半分钟之后,玲讷讷地说:“我……我回来吃药……你……你可以走了。”

勇走后,玲又生气又懊悔。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也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怎么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都没有提过这样一幕!也许她该把他揪住,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跟所有善良而又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一样;也许她该冷静智慧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跟所有曲折而又生动的小说情节一样?

第二天,玲走进教室。勇在,只是从脸上的表情到坐着的姿势都有些不自然。当玲瞥见黑板上“值日生”一栏写的是勇的名字时,心中就有了主意。

“勇。”玲微笑着,眼睛亮亮地看着他。

迟疑半晌,勇站了起来。

“今天是你值日吗?”玲的语气跟平常一样亲切,“瞧这讲台,你能上来帮我清理清理吗?”

勇迟疑地走上来,迟疑地按玲的指示把一个小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勇正要转身下去,玲又微笑着叫住了他:“唉呀!糟糕,我发现纸上写有昨天那份练习的答案!勇,你帮我把它找回来,好吗?”然后,玲和同学们一起,看着勇艰难地低头,艰难地在同样大小的纸团间辨认,拿出一个,不是;又拿出一个,不是;再拿出一个,还不是。

“算了,”玲对勇说,“不找了,你下去吧。”

一直到下课,玲再也没看勇一眼,只是在上课前淡淡地说了些令大家匪夷所思的话:虽然那份答案找不到了,但是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一张有用的纸扔进垃圾桶很容易,要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即便找出来,也不再是同样的纸了,因为那上面已经沾满了灰尘——我们的人生,恐怕也一样啊!

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装在信封里的还有那天他没有当场还给她的几张人民币。

看着信中艰涩的文字,玲像办公室里每一位老教师一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心想:难上的一课终于过去了,可上课效果如何,谁知道呢?我不知道,勇不知道,只有时间才真正知道啊!

(摘自《美文》第8期 作者 张晴雯)

11.阅读全文,说说“难上的一课”“难”在哪里。(3分)

12.对“玲生气,懊悔”的相关心理活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是因为她觉得仿佛偷钱的是她自己。

B.玲发现勇在偷自己的钱,没有当场揪住勇,狠狠地训他,苦口婆心地劝他,是因为她想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C.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窝囊的老师,是因为她学的所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里没有提过学生偷老师钱的一幕,她不知道如何处理。

D.玲觉得自己是世上最蹩脚的演员,是因为她没有冷静机智地说:“你是来找我请假的吗?你在找纸和笔吗?哦,它们在那儿,旁边那个抽屉。”

13.说说你对玲在上课前说的“令大家匪夷所思”的一段话的理解。(4分)

14.“当天晚上,勇把一份感谢信投进了玲的信箱”,请联系文章内容,设想一下,勇在信中会写些什么?请将信的内容要点写在下面。(4分)

1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改为“难上的一课终于结束了,玲如释重负”,你觉得哪种结尾好?为什么?(3分

答案

11.①学生勇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调皮捣蛋;②勇不愿改正错误,不是用一般的教育方法所能奏效的;③学生勇偷的是老师玲自己的钱;④勇是未成年人,既要保护他的合法权益,又不能放纵他,姑息他所犯的错误,更不能放弃对他进行教育。

12.B

13.这句话既是对学生勇说的,意思是一个人犯错误容易,改正错误就难了,即使改正了错误,但在人生经历中也留下了不光彩的污点;也是对自己说的,意思是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应该给学生自省自悟、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将学生犯的错误公布于众,那么这个学生即使改正了错误,也在同学中很难抬起头来堂堂正正地做人。

14.没有标准答案。要点:①感谢老师在同学面前保护了他的自尊心;②明白了老师所讲的道理,成为他终生难忘的一课;③表达痛改前非的决心。

篇6:《难忘的一件事》阅读训练及答案

我经常听叔叔、阿姨们议论,个体商贩爱骗人。他们把土豆包上泥当松花皮蛋,给鸡肚子充水卖给人,卖一斤香蕉只给七两。我对个体户没有好感,我也从来不去买他们的东西。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们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第一段

那是一个寒冬的下午,我上体育课时,忽然觉得脚下漏风,低头一看,原来棉鞋开了一个口子。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冬天就要过去了,买新鞋又不上算,还是补一补吧!”可我家附近没有补鞋店,我只好穿上球鞋,和爸爸一起去找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位补鞋老人。‖第二段

这时,太阳快要从西边落下去了。寒冷的西北风刮起了地上的沙土,人们顶着寒风,急急忙忙地走着。那补鞋老人已经收拾好了补鞋箱,准备回家。爸爸见此情景,急忙走上去说:“老大爷,你能给这孩子补补鞋吗?他上体育课时鞋线开了。”老人望着怒号的狂风,犹豫了一下,但又一看我穿着破球鞋,就说:“好吧!”

老人重新打开补鞋箱,坐在凳子上,拿起我的鞋,看了看,就补起来。我仔细端详这位老人,他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色,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额头上有几道皱纹。由于长年补鞋,他那双手上结满了厚厚的茧子。他一手拿着鞋锥,一手拿着线,一针一针地缝着。天气太冷了,他不时停下来,用嘴对着手哈哈气。不一会儿,裂口缝住了。可他并没有停手,又一个个地把那快要开线的地方拉开,重新缝上,并自言自语地说:“孩子穿的鞋不结实不行。”说着又仔细地缝补起来。可我心里却在想:哼,你还不是为了多收我的钱吗?‖第三段

鞋补好了 老人的手也冻僵了 爸爸轻声问他 要多少钱哪 他伸出右手那两个贴满胶布的手指 头也不抬地说 两毛 我愕然了。

爸爸一边掏钱,一边问他一天能赚多少钱啊,他说:“哎,什么钱不钱的,还不是为大家图个方便!”老人的话像是一把小锤一下一下敲在我心上。……‖第四段

1.给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补鞋老人外貌的句子。

3.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各段段意。

4.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7:难忘的一课

那一天我在上学的路上可能是因为刚上小学有些害怕,在路上我哭了起来。而妈妈也安慰了我一路,一直到学校门口才止住。到了教室,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感到自己十分孤单。不过孤单只是暂时的,不一会儿就和班级里其他的小朋友玩到一起了。

上课了,第一节课是语文课,上课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裘老师。上课时裘老师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裘老师还和我们大家互动,做了个小游戏。连上课不怎么认真听课的我都聚精会神的认真听,直到下课铃声响了,我才感觉到原来一节课的时间这么短。

篇8:难忘的一课阅读答案

片段1 先理清文章的脉络,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五部分: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然后把教学点聚焦到第三部分 (第三自然段) 。

师:我们看第三自然段是怎样让文章掀起波澜, 完成从五战士到五壮士的转变的? (出示第三自然段)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 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 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 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我们逐句来看。读第一句, 这句话联系文中哪几部分?

生:联系第一、二自然段, 就是“接受任务”和“痛击敌人”这两部分。

师:好, 第一句是前面两段的小结, 也表示新的事情要发生了。那第二句中的“前面有两条路”, 这两条路有何不同?

生1:走第一条路他们能活下来, 走第二条路他们只能牺牲。

师:真了不起, 读出了言外之意。

生2:五壮士走第一条路, 主力部队和老百姓会被敌人追上, 就会不安全;走第二条路敌人就不能追上部队了, 他们就安全了。

生3:这两条路的选择决定了他们是“战士”还是“壮士”!只想到完成任务的就是“战士”, 而想着群众的生死, 心中有他人的, 就是“壮士”。

师:是呀, 这第二句的悬念设置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了。

师:那么这一段中剩下的句子, 联系了文章哪几个部分?说说理由。

生:联系“顶峰歼敌”和“跳下悬崖”。

师:理由呢?注意要抓文中关键词进行思考。

生1:“顶峰歼敌”和“跳下悬崖”这两部分都是班长马宝玉的一个“走”字引起的, 因为有这个决定, 才有后面的事发生。

生2:这个“走”字, 就意味着五壮士最终和敌人顶峰相遇, 必然有一个力量悬殊的战斗。

生3:班长马宝玉在这个“走”字说出时, 就知道了不可能活着回来, 已经做了牺牲的准备。

师:好, 我们来整理一下, 第三自然段先把前面的内容小结一下, 又在选择哪条路时设置了悬念, 一个“走”字联系了后面两部分, 引出了下文, 掀起了高潮。这种写法叫起—承—转—合。那么这个转折部分就是什么?为什么?

生1:就是“走!”

生2:文中, 马宝玉在说“走”的语气是斩钉截铁的。

生3:他们决定走三面悬崖的棋盘陀, 目的是把敌人引上绝路, 也做着自己牺牲的准备。

生4:一个“走”完成了从“战士”到“壮士”的转变。

师:是的, 走这条路意味着舍己为人。这五个战士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 最小的胡德林、胡福才只有十七八岁。这样的行为称得上“五位壮士”。

师:第三自然段起—承—转—合, 跌宕起伏, 最难写的就是———“转”, 此文写得好!以后我们在阅读情节比较曲折的文章时, 要关注这样的段落,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

启示

1. 解读文本必须慧眼识珠

听过该课的很多节公开课, 发现在教学中, 都忽略了第三自然段。原因在于教师从理解内容的视角解读文本, 认为作者仅是寥寥几笔, 平铺直叙, 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 所以教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顶峰歼敌”“壮烈跳崖”这两个场景中, 认为这是文本的重点, 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章节, 最能体现五壮士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但是, 李老师却慧眼识珠, 一下子抓住了看似并不起眼的第三自然段, 在看似平常处发掘其独特的价值:从表达的情感而言, 这段是战士从接受命令、完成任务到为了人民利益、舍生取义的转变, 是从战士到壮士的升华, 从而使五壮士形象更加丰满可信。壮士不是一下子铸就的, 只有在群众和自己的安危之间舍生取义, 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该段中那个斩钉截铁的“走”, 荡气回肠, 一个平凡的字却意蕴深刻, 抓住“走”这个关键词进行教学, 点到了品味语言的穴, 把准了品味文章情感的脉。李老师抓住了这一段, 无疑抓住了理解课文、把握情感的核心, 抓住此段教学, 突出了重点并突破了难点。从表达的视角看, 该段是故事发展、推向高潮的支柱, 是文章的“腰”, 起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抓住这一段, 不仅能洞悉作者的行文线索, 还能明晰文章的内部结构。

文本解读的到位决定教学的效果。所以, 在未来的教学中, 教师解读文本时, 不能粗浅地停留在文章显而易见处, 只是模糊地意会文本, 或者仅是关注内容和情感, 而是应该从作者的视角, 深层领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 知道写法, 才有正确的学法, 才有教学的最大化。

2. 学习课文必须关注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所以,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 必须在篇章的层面, 进行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学。但是, 综观教学现状, 由于难于操作, 教师对文章结构的教学仅停留在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上, 对文章结构的内在机理弃之一边, 进行段和句的肢解, 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 教学结果自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盲人摸象一般盲目, 留下的是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李老师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 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 进而品味出文章的精妙构思。此环节到位的教学, 不但使学生明晰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知道了故事行走的轨迹, 使文章的各个段落在学生的思维中, 不再是各自为政, 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每一部分是整体观照下的有机组成, 更重要的是, 学生阅读那些叙事类的文章, 如果篇幅比较长, 情节比较曲折, 要细细地咀嚼, 慢慢地体悟, 从而获得解读长文的一把钥匙。

片段2 学习文章描写群像的方法

师: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写五个人和写一个人一样吗?把写五个人的句子全部找出来。

师:李老师把“痛击敌人”和“顶峰歼敌”中描写五壮士的句子显示在大屏幕上, 大家对比思考, 写法不一样在哪里?

出示:

生1:“痛击敌人”场面, 作者是五个壮士的一个一个写。

师:这叫逐一描写法。

生2:“顶峰歼敌”是班长马宝玉一个重点写, 别的壮士一笔略过。

师:这叫有点有面, 点面结合。

师:读一读, 体会一下:为什么“痛击敌人”一个一个写, “顶峰歼敌”重点写一个。

生1:动作不同, 所以一一列举, “顶峰歼敌”动作是相同的就不必一一列举了。

生2:马宝玉是五壮士的代表, 所以“顶峰歼敌”重点描写他。

生3:这样写文章有变化。

师:大家真了不起, 能发现文章描写的秘密, 以后写人物群体时, 我们可以逐一描写法和点面结合法交错来写。

启示

教学内容必须基于文本特点。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 都是当作普通的写人文章来教, 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的情感。但是, 李老师敏锐地把握了这篇文章的特质:它是我们小学阶段唯一一篇写人物群体的文章, 五壮士的行为融合在掩护群众这个特定的事件中, 都有共同的精神和气节, 所以从教材的教学价值而言, 还承载了如何写群体人物的目标。如何写, 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李老师在教学中, 把“痛击敌人”和“顶峰歼敌”这两部分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顿悟:作者逐一抓住人物的特点, 进行各具神采的描写, 展现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风采, 这是群体描写的根本;但是如果仅仅都是逐一描写法, 那么会变得面面俱到, 成了人物介绍的罗列, “红花需要绿叶衬”, 所以要点面结合, “点”是对人物细致刻画, 突出典型的人物, 体现深度;“面”是顾全大局, 体现广度。这样, 学生以后在描写群体人物时, 用“逐一描写法”和“点面结合”相结合的方法来写, 甚至可以迁移、延伸到场面描写中。

二、合起来, 浑然一体

这两片段看似是独立的两个环节, 但是合起来看, 是层层叠加、逐步深入的, 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从两环节安排的序列来看, 前者是把握文理, 从篇章的角度;后者是典型的段落对比, 遵循了阅读教学的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从体会表达的角度, 前一部分是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 后一部分是关注细节, 从遣词造句的层面;从学生能力培养而言, 让学生获得阅读写人文章策略, 先从整体上关注事件的发展, 再关注人物的细节。李老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点、保持点都归结于既适合于语言文字教学又利于学生语言学习上,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最大化。

该课教学不仅是一个视觉上的盛宴, 也不仅仅止于 《狼牙山五壮士》 这篇课文的教学, 而是为改变目前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给一线教师未来的教学诸多的启迪, 具有深远的后续价值。

摘要:撷取李卫东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两个核心片段进行剖析:分开看, 各具神采;合起来, 浑然一体。

关键词:片段剖析,文本特点

参考文献

篇9:难忘的一课

星期天学校举行篮球赛,谁也没心思去上什么课。我是班篮球队的,一点钟之前我班那场比赛就结束了。但我不准备去上课,尤其是我自认为那课书已弄懂。

我不愿看下面的比赛,于是转身回教室换鞋,早忘了语文老师说补课的事。我走到教室门口,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埋头擦汗的语文老师坐在前排。我不觉一愣,觉得有点对不住老师,心跳也加快了,我再一次把脚步放轻放慢。"来上课的?"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前排响起。我感到一种深邃的目光在望着我,我没敢吭声,坐在座位上换下球鞋,刚起身想避开出去,这时语文老师转过身,一字一句地说:"一个人,这课我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这句话犹如一枚钉子,把我钉在了凳子上。他走向讲台,显得有些老迈,眼光带有几分失望。他打开厚厚的教案,一丝不苟地板书,开始讲课。他的声音依然洪亮,空荡荡的教室里响起一种震撼人心的回声。我悄悄地拿出课本,放好,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去捕捉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

后来,很多同学都从后门溜了进来,来听语文老师讲课。他们不敢正视语文老师,他们心中有愧,我也一样。老师真诚地对待我们,而我们却辜负了他。

啊!时间过得真快,我真希望它过得慢一点,好让更多的同学来听他的课,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片苦心。讲完课,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们点点头,夹起教案走出教室。

篇10:难忘的一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一首七年前的歌你听过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这首歌唱的是谁回归我们祖**亲的怀抱?(澳门)

师:九年前的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得又是谁回到祖**亲的怀抱?(香港)

师: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时候,还有哪位游子没有回家?(台湾)

(二)、介绍背景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但也正是由于它的美丽富饶,使这块土地历尽沧桑,经常被侵略者践踏。明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由郑成功收复;中日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再次被日本侵占并血腥统治了台湾整整50年,在这50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人权侵略,台湾人民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不能写汉字,不能崇拜中国伟人,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中国人民蒙受着种种巨大的耻辱,过的是奴隶般的生活!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才被中国收复,也就是课文中将的“光复”。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在刚刚光复的台湾的乡村小学共同来上一堂——同学们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A、找出课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用“----”画出来。

B、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学生汇报

(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出现了三次。)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引发自己深切感受的事。)

(四)、围绕主线,体会情感

1、同学们按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生:(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引发自己深切感受的事。)

(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共出现了三次。)为什么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表达了台湾师生的爱国之情,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2、现在让我们走进课堂,看看台湾师生是怎样来写这句话的?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的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

现在我们每个人拿起笔来,写一写这句话。(师生共同写这句话)

师:你写的时候是不是一笔一画写的? 是不是认真来写的? 你吃力吗?

生谈(能写的又快又好,因为对这几个字太熟悉了,一年级会写)

为什么台湾的老师却吃力呢?

生来谈谈。在这50年里,日本对台湾进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人权侵略,台湾人民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准学,不能写汉字,不熟悉。

那从他一笔一画认真的写你又感受到什么?

现在能写自己中国的文字了激动之余又感慨万千,这几个字包含着50年的心酸与血泪,所以写的很认真,也很吃力。他们的心情是很凝重的。

3、师:写完这句话后,老师又是如何教自己的学生读的?(他先用闽南话,然后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样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A、师:你从他们读的过程和他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了什么?

(能看出他很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B、从哪些字、词能体现出来一遍一遍,严肃认真,而又那样富有感情,师:同学们,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没有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祖国的语言文字,虽然写的吃力,但是他们还是一笔一画地写。虽然他们读得吃力,可是他们却读得那么一一(严肃认真、富有感情)

现在让我们跟着台湾师生一起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C、看着这些饱含爱国情意的师生,听着这些饱含爱国情意的话语,作为一个热血沸腾的中国人,假如你就站在窗外,你会怎么做? 我也会走进教室,跟着台湾师生一起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是的,在这种爱国情意的感染下,我想,任何一个爱国的中国人都会被吸引,会被感动,不会为台湾人民的这种感情而产生敬意呢? 作者也不例外,于是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室里,跟着孩子们大声的,整齐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D、我的举动,台湾的老师和孩子们却没有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呢?

谁来谈谈。

师:他们不吃惊,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讲的都是中国话。就像张明敏歌中唱的那样:“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4、师:下课之后在上小礼堂的过程当中发生了下面的一幕。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然后领着“我”到了小礼堂去参观—(中国伟人的画像。)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学校的礼堂参观吗?下面自己先反复读上几遍课文最后一部分,然后三人一组,自由组合,分工扮演老师,学生、扮和船员,去学校的礼堂参观一番,自编自演你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一会儿老师要采访你们,看看同学们是否读懂了,并且进入角色感受到不同人物当时的心情。

(开始讨论准备表演)

学生先自己表演,再到前面表演。

师生共演,师扮演台湾教师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船员介绍中国伟人的图像及其他伟人)这位是教育的鼻祖----孔子;这位是智慧化身----诸葛亮;这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位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出示祖冲之、张衡等图片并介绍(争取让学生感受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包含浓郁、真切的爱国感情)

5、师:大陆朋友就要和我们告别了,就让我们伴着《思乡曲》,共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来送别船员。正如《乡愁》中所表达的一样,台湾,祖国饱受磨难的孩子,至今还未能回到祖**亲的怀抱,两岸关系还不能正常化,一些顽固分子还要坚持台湾独立,企图分裂我们的祖国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可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心里就只会涌出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沉浸在浓郁的爱国情感中。相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已烙在你心中相信你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这句话。

师:可以说,这是一堂人生感悟课,是一堂爱国主义课,当然可以成为—— 难忘的一课!(教师在课题后边加上叹号)

板书:

篇11:难忘的一课

(1)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2)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______地望着他。

(3)“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4)几十双眼睛在问。

(5)“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6)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7)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8)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9)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1.在文中第(2)自然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

A.丢 今非昔比 惊叹 B.降 神态自若惊恐

C.栽 一反常态 惊异 D.飘 判若两人惊诧

2.下边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

A.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

B.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

C.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如室外的天气

D.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

3.文章第(1)-(7)自然段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略写了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通过____________的渲染,突出文章的中心。

4.文章中揭示欧阳老师在操场上给学生上这“一课”用意的一句话是: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在教师节到来之际,你最想对欧阳老师说句怎样的话?

篇12: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抒写作者难忘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难忘”

1、师:朱老师给大家上过许多有意思的课,哪节课最让你难忘?学生(停顿后议论纷纷)

师:这些课都是本学期刚上的,如果再过几十年你们还会记得吗? 师:但是我们的作者对一节国语----也就是语文课铭记于心。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 难忘的一课

2、师: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感到这节课永远铭记在心上。请自由读课文,找找原因。

二、初读,感知“难忘”

1、师:我们先来看看大家是否扫清文字障碍。出示课件

(“闽”是前鼻音,“诸”是翘舌音,“葛”读“gě”,不要读成第二声)光复 闵南语 国语 停泊 熟练 崇高 初学 宽敞 湿润 重新 高雄 诸葛亮 “光复”?(是指原来是自己的,现在失而复得。)

“国语”?

2、、师:我们和书中的文字静静地对话,一定被作者跳动的心所感染,也一定有所了解作者难忘这节课的原因,请说说。(生:作者感到难忘是因为这个老师教中文的还不会写中国字,写起来很吃力。真的很想不到。)

师:这是作者难忘的第一个场景。(板书:写 一笔一画)请继续交流,让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场景。(生:在教室里听老师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板书 :读 一遍又一遍)再交流。(生:在小礼堂里参观,看到中国的伟人,作者非常激动)(板书 看 流泪激动)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让作者感到难忘的原因?(作者难忘这节课是因为他看到一个中文老师很吃力很认真地教孩子写中国字,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参观小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像时内心十分激动。)三、一咏三叹,体会“难忘“

1、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有一句话不断地反复,你找到了吗?(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教师板书)

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出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出句子。师: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交流。出示课件。

师: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文中一次又一次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来看第一次出现的句子。

2、出示课件:

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生朗读句子。师: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师: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中你看出什么?

出示课件: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 师:谁来谈谈?(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师:谁知道什么叫台湾光复。(台湾原来是受日本控制的,现在恢复了自己的原先的地位。)出示台湾光复的资料

师:日本侵略者还想让台湾人民忘掉什么?(日本侵略者想让台湾人民忘掉自己是中国人;忘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忘掉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一切。)师:可台湾人民永远也不能忘掉的是——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同学们想一想,50年没有写中国字,写起来会怎样? 师:50年没有说中国话,说起来会怎样?

师:此时,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什么?(生: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日本人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他们想奴役中国人,不让中国人学自己的文字完全是梦想,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国话了,多么兴奋啊!)(生: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台湾教师没有忘记祖国,尽管写得不熟练,但他写得很认真,因为每一个写都包含了他的爱国之情。)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你读懂了什么,写写批注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师:一个国家如果都不会说本国的语言,就等于这个国家灭亡了。现在终于“光复”了,他们的心里非常激动,虽然吃力,但他们是那样认真。这一切怎么不让作者内心激荡呢?我们齐读这个句子。出示课件:

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学生读句子

师: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没有忘记祖国,也没有忘记祖国的语言文字。再读这个句子。

师:老师满怀爱国之情写这句话,又是怎样教大家读的呢?

3、出示课件: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虽然读得很吃力,可是他们却?(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

师:自己在这句话边上写写体会。(生:让作者内心激荡的是看到老师写得那么认真,那么吃力,听到师生读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特别感动。)

师: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句话。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遍)教师手势引导。师:老师和同学们看见我,为什么没有觉得意外?

师:“法国作家都德曾说过: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让我们牢牢握住这把钥匙,一起说——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同学们,我们的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欺压了整整50年,这是600个月,18000个日日夜夜啊!此刻台湾人所读的不仅仅是祖国的语言,同时也读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尊严,中国人久违的自豪感啊!

50年没敢堂堂正正地说这句话了——

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苦不堪言,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神情怎能不严肃?再读——再读——

看着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我怎能不怀着崇高的敬意,一遍又一遍地齐读——

师:这一遍遍地读,读出了台湾民众埋藏在心底的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谁来读读第三次出现的句子。

4、出示课件: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师:这一幕发生在哪里?

师:他参观小礼堂的时候,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

师:请你读读看,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感到无比自豪。)

师:中国的伟人才是“自己“的,中国才是自己的祖国,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浓厚的爱国情意.你们了解这些伟人吗?谁能来介绍下?依此出示课件介绍伟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他有弟子三千,最杰出的有七十二贤。我会背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已知彼胆识过人,他是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故事有《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精彩极了!)(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华国民第一任总统,在台湾人民的心中 是“国父”。)

师: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领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的骄傲。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伟人还有很多很多。(介绍屈原、岳飞、张衡等)师:作为中国人,我们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带着中国人的自豪,让我们一起读。出示16自然段中的反问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句的全部感情呢?),指名读。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师:五十年了,台湾人民终于可以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像画出来了。同学们,墙上画的仅仅是伟人像吗?画的更是——

预设:祖国的尊严;祖国的骄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光辉历史„„ 师: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此时此刻,只有这句简单的话最能表达我全部的情感了。

课件出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齐读。

师: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我”一次次被台湾的老师和同学所打动。(板书 民族魂,爱国情。)

四、抒发心声,畅写“难忘”。

师:这样的一段经历,这样的一堂课我能忘吗?齐读课题——难忘的一课。

让作者难忘的不只是这一幕幕,而是激荡在心中的是一种情怀。(出示课件)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心潮澎湃,我永远忘不了

学生写话。(生:我永远忘不了墙上画的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些伟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生:我永远忘不了,我们终于驱走侵略者台湾,台湾终于回归祖国怀抱了,台湾人民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我永远忘不了,台湾师生的爱国情意。忘不了那一声又一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会永远激励我,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难忘的是(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难忘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难忘的是——台湾师生的爱国情意。忘不了那一声又一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会永远激励我,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如今的中国强大了,在外的游子怎能不想家,看哪,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也于1999年回归祖国。相信中国内战遗留的台湾问题,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台湾和大陆终究会得到统一,因为我们听到他们的呼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出示课件 齐读

五、总结升华,道出心声。

师:全体起立,请同学们一起朗诵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让我们感受台湾的沧桑,中国人渴望台湾回归的那份心情。

朗读。

师:应该说,这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当然可以成为———(师生齐说)难忘的一课。

六、布置作业。

想必你现在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在下次的口语交际课中交流。

板书设计:

难 忘 的 一 课 写---一笔一画

上一篇:NapoleontoJosephine拿破仑致约瑟芬双语译文下一篇:整顿学风专题教育活动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