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2024-05-16

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共7篇)

篇1: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亲子教室―――

周末带4岁的儿子到公园玩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孩子蹿到草坪上玩耍,母亲从后面追过来嚷嚷:“快出来,叔叔阿姨抓你来了!”相信大家都看到过类似的场景,而且对此也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但我觉得,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反思。

我们教育孩子的传统观念,就是培养“好孩子”,其标准往往是“听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出门要听叔叔阿姨的`话。这种“听话”教育,模糊了事情的是非界限,弱化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对一件事,是否可以做,应该以其本身的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的标准来判断,而不能是别人说可以做就做,别人说不能做就不做。比如说上述孩子践踏草坪的事,之所以不能做,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这么做不对,这么做最起码是破坏了美好的环境,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而不仅仅是因为叔叔阿姨或别的什么人不让做。

作为父母,应该把正确的是非观念灌输给孩子,引导和启发孩子去思考和探究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应该做的就努力去做,不应该做的坚决不做,而不是看他人的脸色行事,以他人的是非为是非。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以后,才会多一点科学和理性,少一点迷信和盲从,牢固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其实,我的孩子平时也时常会跑到草坪上玩,我总是对孩子这么说:“快出来,小草会被踩死的,没有了小草,这里就不美丽了!”或者“叔叔阿姨辛辛苦苦种的花草,把这里打扮得多漂亮,你要是给踩坏了,多不好啊!”时间长了,我的孩子不但不去随意践踏草坪,而且当看到别的孩子到草坪上玩时,他还会用我的话来劝这些孩子。我因此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想提醒天下父母: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上什么,就会给孩子终生留下什么,所以不可不慎重。如果我们能将正确的是非观念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那将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

篇2: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那么,当孩子们在一起出现争执的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会谦让呢? 幼儿心理专家分析,对待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矛盾,处理孩子的谦让问题必须要采用正确的方式。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关键在于要引导他们思考事情的“对与错”,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自己做饭是错的。而且要在适时适宜的情况下,帮助犯错一方的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初步体验是与非。这种体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谦让行为,解决他们今后在社会交往中的各种问题。

虽然谦让是一种美德,如果家长一味的谦让,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感,产生相反的效果。

比如:我们对任玉容郭淇两个孩子进行调查,任玉容年龄大些,郭淇小一些。在他们互抢玩具时,我们不能简单的要求任玉容让着郭淇,而是教郭淇很有礼貌地跟任玉容说:“能让我玩一会吗?”并且告诉郭淇如果抢,小朋友就不会给她的。如果任玉容得到了玩具,我就再跟任玉容商量:“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玩一会儿,大家要轮流玩,玩具也喜欢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呀。”以后,当他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发现,这样的处理方法会更好,等他们长大之后就自然养成的礼貌谦让的习惯。

解决孩子之间的谦让问题,并非简单之事,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从发生矛盾到解决矛盾,在这过程中还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商量,学会等待,学会轮流。这其中,让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也增强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习了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一些沟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成材打好基础。

当然,家长和老师不可以过多的批评与指责,让孩子从中树立是非观念,学会友好沟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尊重理解别人,学会谦让。

西方的教育方式和东方一直有着很大的差别,注重培养与宝宝的甜蜜情感。在美国曾经有个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把出生不久的小猴子放在两个很软的棉花里面,就像是妈妈的怀抱一样舒适,但是时间久之后,小猴子依旧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长期没有与真的妈妈相处,长大之后的猴子性格非常孤僻,思想上也极度地呆板,而且难以适应生活的能力。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在现实的生活中非常的重要,现在就一起进行学习吧。

教你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专家认为,对婴儿发育有着帮助作用最好的交流方式:

1、靠嗅觉交流

宝宝的嗅觉是非常的敏感,带着一点点不熟悉的闻到,一旦接近小孩子的鼻端,宝宝就会有异样的情绪发生,但是当熟悉的母乳靠近小孩的时候,婴儿立刻能够停止哭泣。

2、靠听觉交流

当宝宝出生大概一周之后,就渐渐地会对声音有着很强烈的需求,他们自己也会时不时地想要发出一些音调,但是宝宝还太小,并不能完全发音,但是婴儿依旧可以分辨出每个人声音的不同。所以,大人们通常可以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来配合婴儿的肢体语言,能够有效促进与宝宝的交流,让小孩更加喜欢你。

3、靠视觉交流

宝宝在出生的时候,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眼睛能够看见的距离一般是不超过40厘米,基本能看见眼睛正对面的人事物,但是宝宝又有着独特的记忆力,对人的脸有着天生的识别能力。妈妈们要是能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你在喂母乳的时候,宝宝总是一边喝奶一边很聚精会神地看着你,在这个时候,母亲应该对宝宝经常微笑,能够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

4、靠触觉交流 宝宝在小的时候,最直接接触的就是母亲的乳房,所以跟母亲会显得格外的亲近,这就是靠触觉达到了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的良好效果。婴儿比较敏感的一般是来至于口角和唇边,长期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在宝宝的大脑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甜蜜的味道,增加对母亲的爱意。

篇3:更新观念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

重视更新观念而不重视思想方法, 不重视思想方法是否正确与科学, 恐怕是诸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想方法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观察、研究事物和现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即科学的思想方法, 是保证人们确定的方针措施符合客观实际,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科学、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实现观念更新的“桥”和““船船””, , 确确立立科科学学、、正正确确的的思思想想方方法法是是实实现观念更新的前提。

然而, 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座通往观念更新彼岸的桥梁, 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比如, 重视改革意义的描述和宏观改革目标的确定, 忽视改革具体目标和方法步骤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师观念更新, 却把希望简单地寄于培训等。结果, 观念更新事倍功半, 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学习培训可以给教师送来新风, 引发教师思考, 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教师思想观念。要根本改变教师思想观念, 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才是决定力量。

考虑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更新观念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应坚持五项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原则。当前, 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一是学校和教师担心改革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学校和教师, 但学校和教师现在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 教育教学质量是如此重要, 它既关系到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又关系到学校和教师的前途、荣誉。另一方面,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人才强国,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必须。面对这种局面, 学校和教师既不能盲目改革, 拿学生的前途做赌注;也不能因噎废食, 因害怕改革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而放弃改革。学校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基本不降低为底线, 统筹考虑推进改革和保证质量两项任务, 大范围保持稳定以掌控全局, 小面积大胆突破以取得经验。否则, 哪一方面出现问题都足以把学校拖入泥潭。

二是试验示范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二是怀疑素质教育的先进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事实是消除怀疑的唯一良药。在学校层面上, 最适宜的方式是根据统筹兼顾的原则选取少数自然班进行改革试验。试验的主要任务是检验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一定要认真研究, 精心组织, 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 但决不可对教师、学生过分筛选。

三是勇于借鉴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三是思维惯性。本来, 先进的理论方法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首先发现、发明, 这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但是, 一些学校和教师大概看多了假冒伪劣的东西而形成了思维惯性, 以为世事皆假。看到先进的理论方法, 不是认定“作秀”, 就是归结于客观因素或个人因素, 认为自己学不会、做不来。正确的思想方法应该是实事求是, 既不追风, 也不固执己见,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善于发现先行者的先进性和必然性, 并勇于实行“拿来主义”, 大胆尝试。

四是敢于否定原则。教育改革的障碍之四是迷信。许多人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几千年的教育经典、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其实, “好”是比较的结果,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 从或长或短的教育经历中获取的教育经验, 都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教育也不例外。“更好”从来都蕴含着对过去的“好”的全部或部分否定。要敢于否定经典和权威, 更要勇于否定自己。学校特别是教师都应把追求“更好”作为工作信条, 把哲学意义的否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否则, 就难有创新和发展, 更容易陷入抱残守缺。

篇4: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健康关注

不久前,美国纽约市公立初中因为增加了一门强制性课程——性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如何使用避孕套,何时避免发生性行为等引发轩然大波,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学课堂开设这样的课程绝对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对某些人文和治安环境完全不同的城市而言,此类教学内容反倒可能会有教唆的嫌疑。再者说,由于性教育牵涉到文化背景、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社会意识等多方面问题,因而不能采用一个标准,一种方式,一个声音。

随着性早熟、少女坠胎等现象的日益增多,对于那些身体快速发育却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究竟该怎么办?怎样看待性、情感和自己的身体?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地度过危机四伏的青春期呢?

个案一:8岁女孩“乳”早熟

8岁女孩晔晔在其父母陪同下到了医院,经检查,晔晔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性早熟的症状,包括乳房发育与阴毛生长。晔晔从小跟着外婆生活,不知道乳房提前发育是性早熟。经过检查化验,医生诊断该患儿为单纯性早熟,B超检查卵泡发育接近成熟,很快就会来月经。

近年来,儿童性早熟呈显著上升趋势。女孩在10岁以前乳房下有硬节、肿痛等迹象日益增多,男孩在12岁前出现变声、长胡须和体毛等现象也不少,这些青春期過早出现的现象,即为儿童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可对儿童造成心理行为和体格发育两方面的危害。患儿可能因自己在体型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而产生自卑、恐惧和不安;过早来月经的女孩子,往往精神十分紧张,进而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此外,由于性早熟患儿多伴有骨骼提前发育,骨骺提前闭合等,虽起初身材较同龄儿童高,但成年后身高往往不够理想。

由于性腺的不同,一般而言,女孩比男孩性发育早,因此发生早熟的女孩也相对比男孩多些,男女性早熟比例约为1∶3甚至1∶5。随着营养状况的明显改善,儿童生长发育的提前现象已在多项指标中有所体现,另外,误服含雌激素药品或食用含雌激素食品,如各种饮料、滋补保健品及各种肉、禽、水产品类蛋白质在日常饮食中所占比例较大,部分假性性早熟明显高于真性性早熟。

现在增加较多的性早熟六成左右与吃有关,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大约占到四成,如环境污染、长期使用成人美容用品、不良的心理刺激,包括网络、影视等色情内容;此外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质量、所处学校社区环境特点、同伴的喜好等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个案二:14岁少女堕胎辍学

今年14岁的初一女生小娟,因好奇跟一名初二男生同居。小娟竟然对避孕一无所知,直到怀孕4个月后被母亲发现,才被送去医院堕胎。为此,父母不得不让孩子辍学。

“我的女朋友今年13岁了,能否发生性行为?”“我吻过楼下小妹的额头,她会不会怀孕”……如今,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困扰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对未成年女孩来说,普通性行为造成的创伤比成年女性要大得多。因为未成年女性的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阴道黏膜发育较稚嫩,宫颈上皮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而连续流产等意外,更可能造成子宫穿孔,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造成出血量比较多等严重后果;远期的并发症,则可能造成子宫内膜移位症、盆腔炎症以及不孕症。

据调查,许多出现过早性行为与意外怀孕的孩子,其家庭普遍存在亲情不足、经济贫困等问题,而父母长期忽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观点:父母是孩子性别启蒙老师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性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们安全度过青春期呢?

当“小豆子”还在妈妈腹中时,家人已经对他(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男孩,爸爸愿意带他到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如果是女孩,妈妈更愿意把她装扮成可爱的小公主,教她跳舞,让她学琴,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必然带着性别的标签,按其性别赋予的角色慢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爸爸妈妈则是孩子性别启蒙中最重要的老师。

女孩喜欢布娃娃,男孩子喜欢汽车,这种偏好差异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加上父母的导向的双向作用结果。有些特殊的家庭,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而父母这种意识行为会使孩子产生角色的转换,例如电影《失恋33天》的男主角王小贱,行为中总带有一些女性的特质。

实质上,不同的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差别是天性使然,以玩积木为例,男孩、女孩的玩法就不一样。男孩会把积木玩得乱七八糟的,女孩则相对规整地来回堆放;又如汽车玩具,有些男孩喜欢把车子拆来拆去,多数女孩则只是把车子推着玩。可见,男孩更多表现出操作性行为,女孩则更多表现出社会性行为,这种表现应该是天性或者遗传的结果。不管是天性,还是在父母的导向下,孩子的性别角色出现分化和固定,父母的引导起更重大的作用。

新知:孩子性别意识发展有迹可循

孩子性别意识的发育可总结为萌芽期、肛欲期、性器期、沉默期、青春期共5个阶段,家长可以通过这些阶段的特征,有意识地以身作则教育孩子。

第一阶段,1岁前(萌芽期)

孩子会通过发声、眼神、行为等,简单地辨别爸爸和妈妈的区别。例如,孩子喜欢跟妈妈玩躲猫猫,但不愿意跟爸爸玩躲猫猫,取而代之的是跳来跳去,举高高等大动作运动,当妈妈想参与进来的时候,孩子同样不愿意跟妈妈玩同样的游戏。可见,孩子是通过游戏方式对父母进行区别对待。这是孩子的天性本能,但是有性别认知障碍的孩子,这种区分能力是较低的,属于性别认知萌芽期。

第二阶段,2~3岁前(肛欲期)

该年龄段排泄机能成为孩子得到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孩子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在学习排泄的过程中,孩子渐渐学会区分男性与女性的区别,如男孩要站着尿尿,女孩则要蹲着尿尿,这个时期也是性别分化比较明确的时期。

第三阶段,3~6岁(性器期)

孩子在该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在飞速发展,也是性别角色建立非常重要的时期,他们渐渐知道了性别是固定而不会发生改变的。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我们称为三角关系时期。这个时期,女孩认同妈妈,仰慕爸爸;男孩认同爸爸,模仿爸爸。这也是孩子将来能形成良好亲密关系的基础。

nlc202309032152

第四阶段,6~11岁(沉默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稳定的同性伙伴,不愿意跟异性玩,即使男孩与女孩一起玩也易发生冲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性别角色刻板地遵守,认为逾越性别角色的行为不能容忍。例如男孩只能玩男孩的玩具,不可以玩女孩玩的布娃娃。

第五阶段,11~19岁(青春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让孩子真正明白性别,是生理与心理的真正统一的时期。有些性别认同障碍的孩子,在这个时期能表现出来。这些孩子会出现心理性别角色的混乱,导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异性,还是同性。

建议: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健康的性别意识

其实父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教育工作,假以时日,让孩子养成健康的性别意识并不难。

首先,父母就是健康的性别榜样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模仿学习的性别榜样,明确的性别角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性别认同意识。例如爸爸对孩子来说是偶像,不管男孩女孩都一样。男孩更多地模仿爸爸,而女孩则仰慕爸爸,模仿妈妈的角色。如果爸爸的角色定位偏差,就容易出现问题。有些爸爸很会带孩子,甚至连妈妈也比不上,这样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容易对性别角色的分工产生偏差。在正确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中,爸爸应该起到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妈妈则主要是起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作用。当然,爸爸有时候也可以帮妈妈分担一些工作,例如换纸尿裤,即使笨拙一些也没关系,孩子能从中感觉到爸爸和妈妈的差别。另外,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很重要,爸爸妈妈的关系越融洽,孩子的安全感会越好,性别差异意识会越明确。

其次,针对不同性别玩不同的游戏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日常游戏,引导孩子认知性别差异。例如家里的男孩,爸爸可以多带孩子在户外做些肢体运动,陪孩子一起搭建玩具车跑道,或者拿着玩具枪打枪战等,培养男孩的气质,如果是女孩,妈妈不妨陪孩子给芭比娃娃换装,用玩具烹饪工具玩过家家这样的小游戏,培养女孩的气质。

当然家长有时也不必太刻意地区分,即使有时候男孩会跟女孩一起玩洋娃娃,也可能他们是在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假如男孩抱着娃娃喂奶,妈妈可以这样问:“你在学爸爸用奶瓶喂奶啊?”通过这样的方式区别开男性與女性。假如男孩看到妈妈涂口红,想跟着学,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女孩子才会涂口红,你是男孩子应该跟爸爸一样涂润唇膏。”千万别对孩子异常的模仿行为表示认同,否则孩子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第三,男孩女孩,要区别对待

除了游戏外,在日常的养育方式上,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区别对待。例如男孩在公园跑动的时候摔倒了,爸爸要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培养男孩坚强的性格。例如鼓励女孩养可爱的小动物,像小白兔、小仓鼠,培养女孩的同情心和细心的性格。

当然,家长也无需太刻意地关注孩子的性别教育,早期的孩子性别意识还不会太明显,例如男孩也会玩女孩的游戏,当孩子困惑,甚至行为异常时,我们就需要特别关注,到底是哪出现了问题,假如采取了措施而问题得不到解决,则要及时求助专业的儿童心理专家了。

没有好的社会环境,便不会有好的性教育。好的性教育,就是合情合理,就是要考虑到让性教育适合孩子的年龄和成长环境。好的性教育绝不会鼓吹禁欲,它会给青少年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能,帮助他们懂得性安全、性约束、性道德,并学会尊重他人及正确认知健康的两性关系。

好的性教育离不开好的教授方式,互联网可能是最好的平台,也必将成为最好的传授方式。建立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各级别的性教育网站可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好建议。当孩子们一个人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安稳地学习性知识时,他们便摆脱了面对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的尴尬和担心。

(编辑 墨非)

篇5:告诉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非观念;明辨是非;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其中,培养初中生的“是非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明辨是非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努力学好的一堂课。

那么,怎样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呢?笔者通过本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体验,感受是与非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在是与非面前的心理变化和真实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言行,得到了诸多发现,如有的学生跟同学闹别扭,受了气,不找老师,不告诉家长,而是喜欢找自己的同学帮忙出气。针对学生中间存在的“哥们儿义气”这一现象,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天,强强在放学的路上被高年级的同学劫去20元钱,心里有点窝火。但强强没有告诉家长,也没有告诉老师,而是找了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将高年级的同学打伤。最后,强强和其他同学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这个事例来源于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这个情节,重点让学生表演事发后所造成的后果。当然表演结束,要组织学生讨论:强强的选择是否正确?强强和其他同学为什么受到严厉惩处?这种哥们儿义气该不该?如果以后你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怎么做才真正体现所谓的义气呢?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们最终感受到了真正的朋友是应该在学习上相互鼓励,生活上相互关心,人生的道路上相互信任。这样一来,学生对是非的感性认识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归纳,铸造学生心中的良知标尺

生活中做人处事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判断是非善恶离不开一个正确的标准,即心中要有杆“秤”,这杆秤就是人们心中的那把“良知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会影响学生在是非面前做出的评判与选择,将左右着学生人品与人格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为思想尚不成熟的学生铸造好良知标尺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通过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归纳,不失为一计良策。

譬如,苏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善于交往”,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如何交往”的话题。笔者用投影仪映示讨论内容:1.“等价交换”:甲同学不愿值日,乙同学不愿写作业,于是双方进行交换,即甲帮乙写作业,乙帮甲做值日;2.“打抱不平”:两个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彼此找第三者帮自己报复;3.“酒肉之交”:同学之间为了增进友谊,经常请客吃饭。接下来,笔者按照下面的步骤指导学生开展活动:①阅读材料;②让学生思考问题1,分别分析这三件事情是否也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做出是非判断;③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情,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④引导学生归纳怎样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让学生认识到应时时把自己心中的良知标尺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相处要讲原则、明是非。通过一番讨论与归纳,学生认识到生活、学习中许多事情都存在着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学会了理性分析,进而铸造自己心中良知的标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抵御诱惑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探索人生,幻想未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然而,青少年置身的生活世界既丰富多彩、遍布阳光,也复杂多样、充满诱惑。对于每个青少年学生来说,要迅速地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困难。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其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所限制,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还较弱,不能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分清是非、荣辱、美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行动来明辨是非,拒绝诱惑。

譬如,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册四单元围绕“分清是非”这个主题安排了如下的教学内容:心中要有杆“秤”、面对诱惑,学会说“不”;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明辨是非善恶观念是人的最基本品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一些不良诱惑,使学生明白冲动、好奇心强、喜欢从众、生活经验的缺乏等,都是导致自己拒绝不了身边不良诱惑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要通过“分清是非”这一单元的学习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明辨是非,拒绝诱惑,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分不清是与非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课前做了充分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学生抗拒不了的不良诱惑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吸烟、迷恋网络游戏、赌博、甚至吸毒等不良诱惑进行了一一列举,然后依据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这些诱惑,组织学生辨析、讨论,掌握拒绝诱惑的方法,提升抵御诱惑的能力。通过有效讲解,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人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远大的追求,是明辨是非、拒绝诱惑并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6:羞耻心:孩子明辨是非的拐杖

案例一:据《山西晚报》报道:14岁的中学生张红、刘芳、马丽和13岁的王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学骗到歌厅被迫卖淫,3天接客50余人。第4天晚上,歌厅老板拦了辆出租车,让司机送4人到熟客家过夜。行至半路,趁出租车等红灯时,4人趁机下车逃跑。然而,逃脱“魔爪”的她们并没有回家。当家长报警后,警方找到她们了解案情时,她们竟然没有半点羞耻心,对自己的遭遇表现得满不在乎……逃跑后的少女,除马丽外,其余3人还用卖淫所得住宾馆、美容、买衣服,却不愿意回家。王婷甚至评价与她发生关系的每一个男人,说话的口气酷似“小姐”。她们每接一个客人,能挣50元。“来钱真快!”4个少女被带回刑警队时,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话。(案例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案例二:很多老师和家长也在为一些孩子没有羞耻心而头痛。“很多学生学习不动脑,作业向别人抄,受到老师批评不以为然;有的学生贪求享乐,挑吃挑穿,逃避集体劳动丝毫不以为耻;有的学生做了损害别人或集体的事却毫不在乎。”一个老师提到学生羞耻心培养时说道。一个老师去上课的时候,因为班级秩序太乱,就说“看我们班学生……”,话没说完,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不要说了,反正我们都不要脸了。”常常听到很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怎么不知道害羞?你批评他,他笑眯眯的;同学笑他,他也发乐,不知道丢人,更别说认识错误了,唉!

以上两个案例只反映了一部分孩子没有羞耻心的情况,绝不能代表全部。但我们却从这一部分孩子身上看到如果孩子没有了羞耻心,那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可以说,抄作业、逃避劳动、笑面批评等行为在学生中已经见怪不怪。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惊讶,也会感到诧异:自己小时候稍微犯点小错,就觉得没脸见人,为何现在的孩子却能够“坦然”面对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呢?其实,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关键是他们不知耻、不懂耻。在他们的观念中,对什么样的行为、做法是耻辱,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面对一些道德情境,他们内心没有标准、没有约束,随性而动,犯错而不知,丢人而不自觉。谈到这里,很多家长都会问:为什么羞耻心竟然会成为稀缺品行?为什么孩子们就不知道羞耻呢?实际上,我们不应该责怪孩子,这并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也不应该为此负责,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正因为我们道德教育和羞耻心教育上的缺失,才导致了孩子们道德感和羞耻心的丧失。

一是学校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虽然这几年教育在逐渐改进,但实质上偏重的仍然是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在孩子们心灵的需求和心智的成长方面,还很不够。学校开了很多门课,社会办了不少的班,但和孩子真正有心灵沟通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教育家韩愈就把“传道”摆在了教育的首位。然而今天,在中考、高考压力下的教师们,却不得不把考试、排名、分数摆到教育的首位。这就使得孩子的品德教育有所缺失,面对自己做的错事没有羞耻感,也不知改正。

二是家庭教育的疏忽和父母的“反面教材” 影响了孩子的道德培养。反叛、寻求刺激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恰恰在这个敏感时期,在骤然加重的课程压力下,在一些正值中年在单位是工作主力的父母的疏忽中,孩子们的身心需要没有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得到完善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脆弱、敏感的孩子往往会在做事、做人方面无所顾忌,出现各种不道德行为。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还不知羞耻、不懂羞耻,对事情没有认识,也不改正,更不知道如何改正。当然,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很多家长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观念上起了很大的变化,以追逐物质享受为目标,未达目的不折手段,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一些“榜样”成功造就了一批不讲道德、不懂羞耻的孩子。

三是一些不健康传媒的宣传,干扰了孩子的道德判断。多数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常常对个别社会不道德现象或社会阴暗面进行大肆报道。这就会导致很多孩子丧失对道德感、羞耻心、良心等的正确定义,曲解其内涵。同时,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和成熟,自我判断能力还不够理性。网络上千奇百怪的巨量信息和观念、观点,往往会让价值观尚未确定的孩子迷失自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然就可能导致我们认为丢脸、羞耻的事情他们不以为然,我们认为该做的事情,他们却觉得那样做太丢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孩子羞耻心的缺失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坦白地说,作为家长,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学校教育的现状,更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家长最方便也最可能做到的就是从家庭教育出发,培养孩子的道德感,进而让孩子懂耻、知耻,在孩子心中铸就一道道德防火墙。

一是家长要做有心人,分析孩子羞耻心的产生与发展,并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在孩子做错事时,要善于运用他们的羞耻心,去激发他们歉然、反悔的情绪体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培养和爱护孩子的人格及自尊心。有的孩子做了错事,要求父母“保密”,家长应理解和保护这种正常而脆弱的羞耻心,切忌挖苦、讽刺、羞辱,甚至体罚,因为那样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羞耻心逐渐淡化,或者走向极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习以为常;或在极度羞辱的情况下,成为胆小自卑、拘谨的人。

二是家长要爱护孩子羞耻心的幼芽。常言道,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幼儿都有羞耻心,其羞耻心往往在别人知道其过错时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受尊敬的、亲近的人面前。幼儿有了过错以及因过错而受到批评或处罚,总是希望家长、老师和同伴帮他“保密”,不要宣扬出去。比如女生赵梦雪,平时妈妈来学校接她时,总喜欢在教室里玩一会儿再走。可是那天,因为犯错我批评了她,她妈妈来接时,我正和她妈妈说着话,赵梦雪就在一旁拉着她妈妈一个劲地要走。可见赵梦雪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怕我告她的状,这正是羞耻心的表现。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理解孩子的心情,该讲的要讲,该“保密”的要“保密”,一定要珍惜和爱护孩子羞耻心的幼芽。

三是使孩子的羞耻心在同伴舆论中深化。3岁左右的幼儿有了过错,一般只在成人面前才有羞愧感。5岁以上的孩子开始懂得同伴舆论的压力,会在同伴面前自觉地产生羞耻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并力图避免再发生类似令人不愉快的羞耻体验。因此,让孩子多同小伙伴交往,可使幼儿的羞耻心在同伴舆论中得到深化。

篇7:两地分居,孩子教育的是是非非

思思妈妈的烦恼:我们是属于两地分居的家庭,我和女儿在深圳,孩子爸爸在阳江,每周相聚一次。女儿刚满3岁,两个城市的差距比较大,考虑到深圳的学前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比较好,所以我们让孩子在深圳接受学前教育。这样,孩子就只有周末才能和爸爸在一起,即使爸爸将周末的全部时间都给了孩子,但每次到爸爸回阳江上班,孩子都会哭得很伤心,有时半夜醒来还找爸爸,以后的几天也是闷闷不乐。看到孩子这样,我真的心疼又无奈!

盼盼妈妈的烦恼:我和盼盼爸爸两地分居,盼盼大多由我带。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孩子又小,再加上平时工作比较忙,我常常会感到孤独和苦闷,沉重的家务负担也使得我烦躁不安。盼盼经常围着我要这要那,问东问西,我要么随口敷衍,一推了之,要么对孩子大发雷霆。在我身边还有些两地分居的母亲,她们则对孩子百依百顺,宠溺娇惯。我想请教一下有经验的家长和专家,如何对待这种情况?

孩子的生活需要照顾,教育需要辅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在长期夫妻分居两地的家庭中,一方父母的缺位容易使3岁之前的孩子有缺乏信赖感和支持感的表现,例如无端哭闹,情绪起伏较大,易怒。接触久未见到的爸爸或妈妈时,也会表现出回避和烦躁。长期的父亲或母亲的缺席,会使孩子的行为出现性别角色的偏差,比如主要由母亲养育的男孩,会表现出更多女性行为和性格特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听听大家的经验之谈吧。

经验妈妈支招

笑笑妈妈:我觉得减少我们两地生活在情感方面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办法还是有的。可以尽量利用各种方法,如在家里经常放一放父亲的录像或进行电脑网络上的视频聊天,让孩子经常看到爸爸的形象,听到爸爸的声音。我家笑笑2岁半了,在他1岁半时爸爸就被公派去日本留学,家里只有我和外公外婆照顾他。为了让笑笑知道还有个“爸爸”,我经常对笑笑说,“爸爸喜欢笑笑,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国外,爸爸很快就会回来看笑笑”。我们经常和笑笑爸爸视频聊天。如果上述有些条件不具备,也没太大关系。你在家一心一意把孩子培养好,使他既聪明又懂道理,善解人意,以后孩子长大一些,知道了父亲不在自己身边的原因,理解了父亲在外工作的意义,他也会主动克服这种生疏感的。

航航妈妈:父母先要从意识上调整和孩子互动的行为模式。首先要明白,两地分居不等同于单亲,因为孩子可以同时获得父爱和母爱。如果两地辛苦奔波的爸爸妈妈能够时时刻刻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支持和理解,那么在两地分居的家庭中建立起安全、积极的亲子关系也并非难事。主要是沟通交流,比如我家哲哲现在2岁半了,我和他爸爸每天都通电话,我会告诉他孩子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和我同时感受、了解孩子的成长。虽然孩子爸爸不在我们身边,但他回应了孩子的言行。不管父母一方的距离有多远,可以让孩子通过电话或视频进行交流,在孩子有需求时,及时给予回应。同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结合他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合的方法给予爱护。

琪琪妈妈:要让孩子慢慢了解接受父母两地分居这一事实。父母不在一起生活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已的分开。我觉得,不管孩子跟爸爸在一起,还是跟妈妈在一起,都不应该忽略对孩子的教育。事实上,如果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是从不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的发展,那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也几乎为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不要紧,重要的是你们之间互动的质量。所以,两地分居的夫妻,如果孩子跟妈妈在一起生活,妈妈要经常跟他说,爸爸在什么地方,爸爸在做什么,爸爸是很爱你的,甚至指着爸爸的相片、爸爸的来信,不断地加以强化,让他知道有一个爱他的父亲。周末才能回家团聚的妈妈或爸爸们,应处理好各种家庭琐事,多分配一些一家三口专属的温馨时间。哪怕是必须要做的打扫卫生、逛街添置家用,也试着让一家人一起做,在一家人说笑合作的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丫丫妈妈:用心经营与另一半的关系。你或许会认为,夫妻双方的关系与子女教育无关,其实不是的。事实上,长期分居会造成夫妻沟通上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吧,平时在家独自照看孩子,很辛苦,好不容易盼到对方回来了,可回来后他却倒头大睡,休息了半天,醒来后就一直陪着孩子,这样到第二天走的时候我们的交流和沟通都非常少。我也知道他坐车很辛苦,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不好好陪陪我,这样我免不了抱怨,他觉得自己大老远跑来看我,我应该对他好点,为此我们不免发生争吵。以前宝宝小不懂事,现在他都快3岁了,每次看到我们争吵他就夹在其中不知所措。后来,我和他爸爸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我们一起用心来经营与另一半的关系,他爸爸明白了难得与家人相聚,要好好珍惜。现在,孩子爸爸回来后,我们就带孩子出去,社交情境中的家庭温馨互动能让孩子最强烈地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存在,并从周围小朋友的羡慕眼光中增强自尊感。总之,父母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参照。倘若父母间争吵、冷战,那无论单方怎样努力,也无法让宝宝对人际关系产生信任感。因情感问题产生的压抑情绪往往会让父母变得烦躁,更加容易误读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作出不适当的回应。

给爸爸妈妈的温馨提示:

对于男孩的养育,妈妈请在制定规矩之外,更多地给予详细的行为指导。不要一味地对孩子的“调皮”加以反对和斥责,这容易让你和孩子的关系陷入“严管-逆反”的恶性循环。总是说“不准那么做!”不如心平气和地告诉他“试试可不可以这样……”“这样做,是不是更好?”

上一篇:换届选举阶段性总结下一篇:2020年X局机关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