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2024-06-01

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通用7篇)

篇1: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近年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打造全省一流的检测监管机构为目标,不断强化能力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按照“规范、完善、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使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确保了我市城乡居民的餐桌安全。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

(一)产地安全管理稳步推进

连续几年来,我们通过开展全员包镇包点活动,结合各镇街道具体情况和全市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包镇包点活动实施方案》,实施属地管理,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单位人员联系包镇包点,在各镇街道打造多个生产示范亮点,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安全水平和对外形象。同时在强化监管指导的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展认定认证工作,并且认证逐步由重视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的合作组织向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社转移,由抵挡的无公害向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转移,对基地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目前,共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7个,无公害农产品67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2个,省 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3个。为进一步加强产地安全监管,我们正组织相关人员,着手制订《济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见》、《济源市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和《济源市名牌农产品评选管理办法》等,为产地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二)市场准入不断规范完善

自2007年10月1日开始,按照省农业厅、市政府的要求,实行了蔬菜、水果市场准入,并且将监管范围由当初的南街集贸市场、丹尼斯沁园店扩大到目前覆盖市区所有市场、超市、门店的9个检测室,各检测室不断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频率,检测数量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58885个到2009年的139971个,再到2010年的170352个,并且创造出了对不同类型经营场所的监管模式,目前各种经营场所的抽样、检测、公示、台帐、销毁等已形成固定模式,正步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三)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们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市级补助资金等办法,建成了面积1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大中型仪器设备150余台套,全省设施设备领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设立了重金属检测室、农残检测室、土壤检测室、种子检测室、微生物检测室等专业检测室,2006年通过了省质监局实验室资质认定和省农业厅机构认可,成为具有法定检测资质的实验室,今年元月又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复审,目前具有69类产品、48项参数的检测资质。同时我们还不断强化人 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连续5年通过省农业厅盲样考核,承担省农产品例行监测项目。

(四)监测监管网络初步建成

2004年以来,我们逐步构建了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为主导,镇、街道为补充的两级监管体制,以市级检测中心——镇级检测站——市场、基地检测室三层检测室为支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对全市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目前,全市已建立农产品检测室26个,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和主要农产品产地,并聘用了19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在全市各重点基地开展工作,构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网络平台。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较高,并且连续10次省例行监测第一名,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顺、作用没有发挥。在市奖补政策的刺激带动下,我市已经初步建成了监管网络,每个镇办均建成了检测室,但是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除市区五个街道因实施市场准入进行检测外,各镇和基地检测室基本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检测和监管业务,没有尽到属地管理的职责,各镇和街道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监管员,许多监管措施难以真正落实,仅凭我们有限的监管人员,很难保证对全市的监管。二是市场准入监管范围有限。尽管我市实施市场准入已经将近四年,但由于人员、经费、检测设备等问题,我市市场准入却仅限于市区的蔬菜水果,各镇镇区和农贸市场没有列入监管范围,同时市区的粮食、水产品等品种还没有列入准入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真正全方位得到监管。

三是农业投入品和标准化生产存在薄弱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在于农业投入品和符合安全标准的生产环节。在投入品方面,我们的监管重点在销售环节,目前我市已经基本杜绝了有机磷等高毒农药的销售,但是在蔬菜水果上使用限用农药的行为却时有发生,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不按标准生产、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却大有人在,造成农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四是检测监管能力有待加强。尽管近几年我们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实施了县级质检站项目,同时市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人员也不断外出学习,但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目前还存在着人员专业检测人员少、检测能力不强和仪器设备不配套等情况,已经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一些检测项目还存在检不出、检不准、不会检等现象。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措施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小事,事关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和市民健康,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们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建议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按照“13431”的工作思路,即抓住一条主线(服务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三种能力(检验检测能力、执法监管能力、应急处臵能力),构建四大体系(组织建设体系、检验监测体系、标准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三项机制(应急预警机制、质量追溯机制、品牌建设机制),实现一个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争取政府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学习先进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力争在几年内实现“按标生产、科学认证、企业自律、保障供应,体系完善、监管有力、质量可溯、风险可控”,有效杜绝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安全隐患。

主要工作

根据新时期、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任务、新特点,要敢于迎难而上,敢于破解难题,敢于责任担当,积极探索监管的新思路、新做法。要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达到服务现代农业的目的,要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向现代农业规划区集聚,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强化认证和创建名牌农产品等,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种能力:

检验检测能力。检验检测是有效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现安全隐患的重要技术形式,由于仪器设备不配套、检测人员少、检测技术不全面等原因,制约着检测能力的提升,我们要通过规范实验室样品管理、流转、检测数据保存、检验报告编制等程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积极争取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检测队伍中,并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盲样考核等,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检测技术水平,熟练掌握计量认证检测参数和产品,掌握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的检测技术,使检验检测能力再上新台阶、再有新进展;要抓住食品安全机遇,继续争取项目,完善配套检测设备,逐步打造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测机构。

执法监管能力。通过加强学习,严格执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管重罚,重点整治农产品生产基地违规使用农药、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等案件,坚决杜绝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安全和侵害农产品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切实强化产地和市场尤其是基地的监督检查,使执法监管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实现认定产地检查率、认证产品抽检率、监管执法覆盖率三个100%,不断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诚信美誉度。应急处臵能力。要尽快出台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类型农产品突发事件的特点,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应急制度,完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敏感性,做到科学预判、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妥善处臵,及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争取把握好尺度,做到反应不过头、处臵不过度。

四大体系:

组织建设体系。积极建言献策,调整和充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会议,安排布臵工作,加强监管指导,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形象和水平。各镇街道也要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并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具体负责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划、计划,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指导,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搞好执法,及时处理突发安全事故。

检验监测体系。不断加强市、镇、产地(市场)两级三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引进或招聘专业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市级监管能力;督促指导各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备1—2名专职检测员,开展对本辖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协助执法监督等工作,推进产地自检、市场把关、市级抽检机制的形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内检员制度,增强企业自律行为,保障源头安全。

标准推广体系。协同市技术推广部门、镇农技部门和重 点基地的技术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科学指导进行生产,形成市、镇、村配套的标准化推广体系,确保生产出安全合格的农产品;结合我市实际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制定并推广落实主要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信息服务体系。要逐步探索并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的电子化、质量追溯的信息化、检测信息的公开化和实验室、检测室、重点基地的视频监控,通过建立GIS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将生产记录、产地环境、销售流向等录入电脑,实现短信、互联网、触摸屏等远程查询;将市场准入检测数据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济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等进行对外公示,方便群众查询,提高市场准入形象;同时将互联网延伸到重点基地,有效解决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项机制:

应急预警机制。通过及时收集监测信息,分析监测结果,将日常监测、安全信息等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机结合,建立反应敏锐、快速会商、及时发布、准确预警的长效机制,使应急预警制度化、日常化,有效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质量追溯机制。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运作模式,将批发市 场凡进必检和零售市场(门店)轮检、抽检和抽样、检测、公示、信息发布制度化、程序化,强化检测结果运用,在监督销毁不合格产品的同时,进行追根溯源,彻底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通过完善产地准出运作模式,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流出基地;建立GIS质量追溯系统,确保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最终实现问题产品必须彻查根源、消除隐患的追溯机制。

品牌建设机制。要着力强化品牌创建,尽快出台《市级名牌农产品评选管理办法》,启动市级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通过规范生产过程,严格管理质量控制,尽快培育具有我市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

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在各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建设的同时,真正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机制,要逐步探索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镇办主要领导政绩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落实属地管理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协同配合。要在尽快提升农业行政执法地位的同时,加强与工商、质监、卫生、食品、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在 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形成定期召开会议、预警会商等机制,共同配合致力于不合格产品查处、标志使用、检验检测等工作,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有机统一和无缝对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机制保障。要在加强机制创新的同时,积极建言献策,争取政府在政策、资金、机构、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真正实现体系健全、功能配套、监管到位、保障有力,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必要保障。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

2011年5月9日

篇2: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安全水平提升

一、平原县概述

平原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全县辖8镇2乡2个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耕地面积104万亩。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畜牧强县”、“鸽子之乡”。

二、总体目标

平原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我们在工作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两手硬”,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实践探索符合县情和农情的监管模式,培植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努力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消费安全放心地区。

三、重点工作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执法三大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深入开展专项执法。保持高压态势,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行为,斩断非法利益链;严格落实农药经营告知和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凡具备“两证一号”标签符合规定要求的国家允许生产销售的农药产品,经登记备案后,方可销售;不定期组织开展种植业产品、“瘦肉精”、兽药、农资等内容的专项整治,通过排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二是扎实推进质量安全检测。制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乡镇每年定性检测总计不少于3120次,县检测中心每年定性检测4000个样品,定量检测样品不少于600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产品自检制度。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委托农业部标准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标准所对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规划设计,围绕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农业品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业执法监督工程、信用体系建设工程、社会共治管理工程进行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加强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在已建设县级监管平台1处,镇街监管站13处,标准化生产基地追溯平台4处,收贮运环节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追溯平台5处,农资示范店26处的基础上,确保监管信息、过程追溯、投入品监管、检验检测四个系统全部运行,实现入市农产品全批次自律检验和信息追溯。

(二)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既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又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覆盖全县对接全市的主要农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从生产到产品保鲜、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标准化,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二是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新格局。三是围绕果菜产业,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生产模式,改善生产条件,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为重点,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等方式,打造引领全省蔬菜产业振兴的制高点,提升全县果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信息化技术为核心,通过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实现果菜生产管理环节信息采集自动化、生产过程可控化、管理过程智能化的要求,所有产品统一包装,附加标识、实现自动化查询。建立统一的追溯手段和技术平台,提高追溯体系的有效性,达到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

(三)积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质量、价值、声誉、文化的载体,是农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重点培育和打造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努力走出一条“开发一个商标,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路子。重点以粮食、瓜菜、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对“杲”牌黄瓜、“坊欣”牌西葫芦、“北侯”西瓜、“鸣店”牌西红柿等农产品品牌营销宣传力度,努力塑造我县农产品安全、优质、放心的良好形象。力争全年“三品”认证农产品5个,认证面积6万亩以上。

(四)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国家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强化了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进一步延长,参与的主体进一步增多,污染因素更加复杂,出现安全隐患几率越来越高,我们承担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管理迫在眉睫。

1、农产品合格证管理。随着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重新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分段多部门管理转向相对集中的两部门管理。按照《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共同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制度是平原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一大亮点。我们的五大蔬菜批发市场承接全县85%的产能,四大标准化基地集成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推行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执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管理,市场、基地各自开具农产品质量合格证,实行“谁开具,谁负责”制度。

2、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可追溯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新理念,目的是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按照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召回问题食品,消除危害。平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对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已经演变成一种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控制、品牌化营销和信息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它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不清的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公众对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问题,解决了高风险农产品溯源和责任追究问题。

以信息化手段强化全程追溯管理工作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平原县按照统筹规划、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培训指导、理念普及六大原则,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3、农安信用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对县域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农安信用星级化管理,是平原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又一创举。对全县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电商物流企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行产品质量“红黑榜”曝光制度,让消费者直接参与评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有利于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

平原县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围绕信用信息采集、动态管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失信行为有奖举报、跨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等内容,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规范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有效运行,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我们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其他专业培训等途径,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树立企业诚信文化理念,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形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质量安全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诚信典范,使全行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以及德州市市长陈飞、副市长董绍辉等各级领导视察平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

篇3: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十三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产出来”主要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管出来”主要是依法严管、全程监管,治理突出问题,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能力:

全面提升源头控制能力。“十三五”第一位的是要按照中央部署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产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示范,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推广绿色防控、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做到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同时要有效实施生产档案记录和休药期制度,力争5年内在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中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十三五”要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和转化应用步伐,力争5年内农兽药残留标准达到1万项,与国际食品法典同步。要高度重视标准实施问题,面上要抓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推广按标生产技术;点上要抓好“三园两场”,扩大建设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产品上抓好“三品一标”,加强品牌培育,推动形成优质优价机制,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生产基地。总之,要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国"菜篮子"大县规模经营主体和规模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第一位的是防范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最重要的要强化预警能力,加大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力度,摸清本行业、本地区突出风险隐患及“潜规则”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实施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大的问题隐患基本得到解决。要始终绷紧应急处置这根弦,更加重视舆情监测和舆情应对工作,进一步加强敏感热点问题科普解读,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点上。

全面提升质量追溯管理能力。目前已有很多地方开展试点,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再加上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追溯管理时机已经成熟。当务之急要搭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追溯标准及编码规则,抓紧在一些产品和行业上把全国性的追溯试点开展起来,积极推广“二维码”“耳标”以及农产品包装标识,尽可能争取一些扶持政策,力争5年内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主要获证农产品、农资产品实现可追溯。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五化”“五个率先”的要求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力争5年内基本覆盖“菜篮子”大县,从而推动健全省地县乡四级监管机构,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机,筹划实施“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积极争取中央及各地财政资金支持,以此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和装备水平。要通过培训、练兵等多种形式来提升基层监管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特别是要抓紧解决好基层检测机构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问题以及法定资质不具备的问题。

在制度机制层面,推进两个完善:完善监管制度。“十三五”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法律法规方面,要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药、畜禽屠宰、转基因等配套法规,将一些有效管用的办法上升为法律制度,实现与《食品安全法》两法并举、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在监管制度方面,要围绕农业产业链条,抓住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种植养殖、收贮运、畜禽屠宰等关键节点,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提出管理要求,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用管用的制度来规范生产经营主体行为,提升监管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十三五”需要在长效机制上下更大力气。要强化协调配合机制,对内要细化农口相关单位的职能任务,形成统分结合、有统有分的工作格局;对下要强化绩效考核和工作指导,推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对外要加强与食药等部门的合作沟通,一起谋划全程监管措施,推进无缝衔接,形成监管合力。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有关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认可、检测结果、行政处罚等,要依法向社会公开,鼓励各方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要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4: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该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五项教育”活动,自觉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检察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组会、检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党组票决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三是加強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2015年首次启动动议程序,全院共有83名干部在此次选人中职务职级得到晋升。连续两年举办了鞍山检察机关新进人员培训班,并会同相关业务处室开展各类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检察人员办案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是加强规范管理工作,加强队伍的司法作风。该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和落实机关管理各项制度,强化日常监督和管理,坚决纠正“四风”和司法作风突出问题。

五是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提高队伍的工作活力不断。该院积极开展评先评优活动,大力挖掘和宣传干警身边的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积聚正能量,并在院内制作先进典型事迹展板,布置在楼梯两侧,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文/洪伟)

篇5: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在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中, 以“强化理论、锻炼党性、扩大教育、提高素质”为原则, 以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谋服务为重心, 以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工作需求为准则,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创新实施多种教学方式, 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提高党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为梧州培养忠诚于党的事业、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为推进梧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以课程模块式教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教学工作坚持以“党性教育是关键, 理论教育是根本, 知识教育是基础, 能力提升是重点”为标准, 精心设计了“党性分析与党性锻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公共管理、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教学模块, 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干教学专题。通过教学, 不断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理论水平、领导素质和履职能力。

二、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开展现场教学, 联系实际学理论,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梧州市委党校从创新教学方式、延伸培训课堂方面着手, 近年来先后在该市建立了以加强党性锻炼和革命传统教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多个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一方面, 该校在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基础上, 让“广西特委旧址”、“夏郢镇多贤村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转化为干部教育的新课堂, 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干部教育的鲜活教材, 教师联系实际教, 学员联系实际学。学员们通过了解革命历史, 把继承革命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使自身的党性得到锻炼, 思想得到升华, 精神得到激励。另一方面, 该校依托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梧州工业园区、梧州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教学平台, 组织学员入园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听取园区工作人员对园区的规划、现状、远景的介绍, 帮助学员进一步领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学员们结合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由点及面, 对当前梧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拓展第二课堂, 推行现场教学, 使学员们在特定的真实情景中亲身体验、交流研讨, 在参与、思考的动态形式中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2.开展异地培训, 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中共梧州市委党校根据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 在每年的主体班教学中大力推行异地培训, 注重把干部教育培训与推进梧州发展实际相结合, 把加强党性锻炼、弘扬革命精神和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创新发展作为异地培训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学需要按班次、分主题、有目的组织学员到区外各省、市党校开展异地培训。近年来, 分别组织了处级班、中青班学员赴贵州省的贵阳、遵义, 陕西省的西安、延安以及江西省的南昌、井冈山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及到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学习, 增强综合素质, 提升领导能力;组织乡镇 (街道) 党委书记班学员赴苏州、杭州等地学习现代工业园区发展经验;组织乡镇长 (街道办主任) 班学员赴四川成都进行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开展异地培训, 学员们进一步提高了宗旨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增强了用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推动梧州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浙江嘉兴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开展现场教学时, 学员们通过实地参观、与镇村干部进行座谈等方式, 了解了当地“两分两换” (征地与拆迁分开, 承包田与宅基地分开;农村住宅换城镇房产, 土地承包权换社会保障) 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具体做法, 启发了学员探索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推动梧州跨越发展的新思路。

3.加强校际合作, 增进学员学习交流。中共梧州市委党校抓住“粤桂合作, 党建先行”的有利时机, 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全面加强与相邻的广东省肇庆、云浮两市党校的战略合作, 在创新干部培训模式和提高干部培训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 年11 月15 日和2013 年6月18 日,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先后与肇庆、云浮市委党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就干部培训、教学管理、科研资政、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多层面的交流合作。此后, 肇庆市委党校组织了2013 年秋季中青班、处级班学员来梧开展异地培训,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也组织了第17期、第19 期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和2013 年秋季科级干部培训班前往肇庆、云浮市委党校开展异地培训。通过交流学习, 使学员们对两省 (区) 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增长了见闻、开拓了视野、得到了启发。

4.开发利用学员资源, 探索学员自我教育新方式。学员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2013 年以开设学员讲坛的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共梧州市委党校从2013 年第19 期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开始, 在主体班中开设学员讲坛, 每个班次举办3 次左右。学员讲坛是学员思想和工作经验交流的新平台, 以“人人参与, 主旨鲜明, 兼容并包, 重在实践”为原则, 做到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学员讲坛在班主任指导和协调下进行, 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 从主题的选定, 主发言人的产生, 到讲坛的主持, 均由学员做主。从实际操作看, 学员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都希望安排更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员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学员的主题发言精彩纷呈, 同时, 每次发言完毕还进行互动, 对主题进行深化, 讲坛气氛轻松活跃。从效果看,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的学员讲坛办得非常成功, 既充分展现了学员的才能, 又弥补了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的缺憾, 促进教学相长;既使全体学员得到新思想、新启发、新经验, 又使主发言学员获得锻炼的机会;既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又促进了党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1.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员充分参与, 增进教学的互动, 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向学员转变, 变由教师单一灌输式地教为教师引导学员思考、研讨问题, 不断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研讨、交流、答疑等互动环节。在课堂上, 学员们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敏感问题先进行分组讨论和集中交流, 再由任课教师做引导, 让学员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学员在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中提高了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收到了互动共享、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近年来,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半数以上教学专题采用了研讨式教学方法, 采用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专题, 教师也尽量增加研讨或与学员互动的环节, 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对本地或外地发生的典型案例, 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理, 形成教学案例, 教师以教学案例为中心, 组织学员开展研讨。案例式教学重在培养学员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中共梧州市委党校进行案例式教学采用的典型案例有“梧州六堡中学围墙坍塌事件”、“藤县太平镇群体事件”、“梧州三冲地质灾害整治”、“梧州市爱心超市联盟”、“梧州市社会管理创新”、“梧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等。

3.情景模拟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 学员通过模拟某一事件中的某一角色, 使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求学员在模拟的环境在代表模拟的角色处理各种问题, 模拟结束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指出模拟得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领导干部与媒体沟通》情景模拟课, 学员分别扮演新闻发言人、媒体记者等不同角色参加新闻发布会。学员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但大多是第一次体验这样一种经历, 参与的积极性极高。这种身临其境的角色体验, 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

4.科研成果进课堂。党校工作, 教学是中心, 科研是基础。“教学出题目, 科研做文章, 成果进课堂”, 没有一流的科研, 就没有一流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 使讲授的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书本与生活的对接, 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学专题的实用性和说服力。一直以来, 中共梧州市委党校紧紧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共广西梧州市委、梧州市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 以及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不断加大调研力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 对此类专题优先安排在主体班授课。此类专题有:《梧州市基层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研究》、《梧州市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研究》、《梧州市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研究》等,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烟台市委党校课题组.市 (地) 级党校教学规律探析[N].学习时报, 2007.11.27 (14)

[2]马先权.以创新精神推进党校教学改革[OL].2010年8月7日]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8/07/content_1206872.htm

[3]广西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组 (艾新强, 曾志东)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培训实效[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 第22卷第6期:89-92.

[4]党校教育规律研究课题组.党校教育规律探索[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

篇6:创新方法方式 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

1.强化属地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为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榆树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业、水利、畜牧、政府办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具体负责创建工作日常管理。

2.健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2年,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市农委的文件要求,经市编办批复,在28个乡(镇、街道)农业站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化、专业化、网络化。2015年,在全市388个行政村,设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388个,聘请村级监管员388人。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2010年,争取国家质检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新购置仪器设备68台套,改扩建实验室200平方米。2013年12月,该站顺利通过省农委、质监局组织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考核“二合一”评审,在全省率先取得了省级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合格证书,具备了向社会公开出据数据的能力。三是配合市食品安全办,完成市区超市及批发市场快检体系建设。积极配合市食安办,在6家超市完成自检室建设,配备快检设备,实现农产品上架销售前的自检初步筛查,在超市明显位置设立公示牌,有效地预防和扼制外埠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榆树市销售。

3.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一是摸清“家底”,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奠定基础。召开了基层乡(镇)农产品监管站站长参加的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规范生产行为,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监管,坚决排除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隐患。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计划》、《榆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榆树市秋菜抽检计划》、《榆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基本制度》等相关制度,并抽调相关人员,对全市各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市区集贸市场,重点围绕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等方面定期开展专项整治。三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为全程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以“科技拉动、示范带动、政策推动”的形式,对全市各大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进程。四是依法开展例行监测,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对各乡(镇)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市区集贸市场、超市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定期开展例行监测,主要采取快速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快检结果呈现阳性,初步判定为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告知并暂时停止销售,并由实验室定性定量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仅2015年,市级农产品实验室完成速检蔬菜、水果样品3041个,检测合格率98.5%。五是完成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建设。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在蔬菜大棚生产集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有明显地域优势的五棵树、弓棚、于家、太安、新立等乡(镇)建设区域中心站,改善检测场所,完善速检设备,提高检测人员水平,真正能够承担起本乡镇及周边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区域性网格化监管。六是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可控。在八号镇北沟村、五棵树镇进步村和于家镇三道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测点3个,主要包括建立气象服务站3个,终端监测设备50个,能够完成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大气、日照、温湿度、土壤及农业投入品使用进行全程智能管控,并开通二维码验证,实现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产前可跟踪,产中可控制,产后可追溯。七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集中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领域知名专家,对市乡两级农产品监管人员开展集中培训。2016年,举办培训班二期,培训人数200人,培训时间不少于24课时,现已培训一期,完成培训任务100人次。

4.强化宣传力度,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责任感

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日和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宣传日等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举办电视讲座等方式,在市区繁华地带和全市重点乡(镇),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下一步,榆树市将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进程,实现制度完善,体系健全,能力提升,标准规范、意识增强等预期目标,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与水平。

篇7:苗圩: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品质量

P13《意见》的重要性

国务院《意见》出台不久, 业内人士不断分析总结其重点所在。苗圩也不例外, 在会议上, 苗圩长达12页的发言稿, 将《意见》的重要性总结为了4点。他说, 《意见》是指导农机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是对农机行业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意见》为农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农机行业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P14推动农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机行业不是发展速度太慢, 就是发展质量跟不上速度, 近几年更表现出了行业集体浮躁, 发展后继乏力的态势。如何推动农机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向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瓶颈”。

苗圩认为, 若要突破“瓶颈”, 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和可靠性提高;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水平。也就是说, 要推动农机行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行业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提升。

P16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临床技能大赛方案下一篇:个人房屋租赁合同简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