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阅读答案

2024-06-01

《孟子》阅读答案(共14篇)

篇1:《孟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告子上,第十七章)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尊贵的地位需要靠自身的修养和努力获得。

B.人人都有可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到它罢了。

C.别人尊贵的东西,不是正真的尊贵。

D.精神上的富足比华衣美食更加可贵。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下面选段,说说孟子的修养观。(3分)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第十六章)

参考答案:

9. (1)C(应为别人给予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因为赵孟给予了一个人尊贵,赵孟也能使他低贱。) (2)孟子认为要坚持自身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尊贵,如果为了名利地位而放弃培养自身的美好品德,那么名利地位最终也会丧失。

篇2:《孟子》阅读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4.理解填空。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1.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2.B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篇3:《论语》《孟子》阅读训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⑵写出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B(未讲“学习方法”)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阐释了学习的正确态度,“虚心使人进步”,学无止境,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进而提升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⑴-⑵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注:斯:指代道理。赤:公西华。兼人:勇气过人。

⑴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⑵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两者所共同蕴涵的教学思想?并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B(无中生有)。⑵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三、阅读《孟子》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⑴-⑵题。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⑴有不少成语源自于《孟子》,如“一曝十寒”“缘木求鱼”;请依据第二则内容概括出一个成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的话语,蕴含着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即“仁爱”思想。请简要概括以上文段所揭示的相同思想,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舍近求远。⑵“亲亲而仁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儒家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这是孔子认识到的一种从“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的爱,是爱惜它,而不是仁爱;之于世人的爱则是仁爱,但不是亲爱。亲爱你的亲人而推及仁爱世人,又以仁爱世人之理而推及爱惜天地间的万物。

四、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1—4题。

[甲]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

[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问:“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注:斯:指代道理。赤:公西华。兼人:勇气过人。

[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丁]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下问 耻:感到羞耻

B.由也兼人,故退之退:劝阻别人

C.与朋友共,之而无憾 敝:使用坏了

D.愿无善,无施劳 伐:讨伐征伐

2.下列对选段[甲]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为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孔子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教育弟子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孔子解答了子贡提出的有关孔圉的问题。

3.下列对选段[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学工作切忌搞“一刀切”。

B.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素质,教学中要采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C.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抓住时机,顺势导引,解答疑惑。

D.针对不同的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4.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依据[乙] [丙]两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两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伐:夸耀自己)

2.B(未讲“学习方法”)

3.B(无中生有)

4.⑴①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②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⑵①因材施教。孔子能够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多么的重要。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公西华所面对的实际困惑,抓住时机,顺势导引;由此可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应是解答疑惑的最佳时机。

参考译文:

[甲]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乙]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丙]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丁] 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好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

篇4:《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

B.反身而诚 反:反过来

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方:违背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突然出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功成名就

②金就砺则利

B.①天下恶乎定

②非恶其声而然也

C.①仁之端也

②仁,人之安宅也

D.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②强恕而行

9.下列对原文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的可贵。

C.“人之有是四端也”比喻人有四肢。

D.“非由外铄我也”的“铄”是用金属自外至内而熔化比喻从外部给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虽然很少,但也有几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有。

B.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

C.仁义是君子努力推行的结果。

D.“强恕而行”中“恕”的意思是宽恕,而非推己及人。

11.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5分)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5分)

参考答案:

7.贼:残害。反:反省。暴:残害。8.就:成就/靠近。恶:疑问代词/讨厌。之:的。而:转折连词/修饰连词。9. 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的发端。B.“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没有太大价值。C. 用“其有四体也”比喻“人之有是四端也”。D.正确。 10. A:“但也有几点”改为“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改为“一般人丢弃了它”。B:与“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一致,正确。C:与“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矛盾。D:“恕”的意思是推己及人,解说在67页相关链接。

篇5:《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 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九)

[注] ①或:同“惑”,怪。②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齐宣王。③数:技艺。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大王穷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和上面选段孟子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请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篇6:《孟子》阅读答案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材料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尽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1)孟子以“大匠”“羿”为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参考答案:

(1)是要说明教学不能降低“道”的标准。

(2)①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义,从第二则料可知,“中道而立”强调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联系第一则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断出“中”其实就是“中庸”。明确了“中”的含义后,结合两个语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篇7:《孟子》阅读答案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①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②。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③。(《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容光:细小的缝隙;②不盈科不行:不流满坑洼就不会向前流淌;③不成章不达:不通晓文理,精熟所学,就不能通达事理。

(1) 根据下面的内容提示,填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不忧不惧,这样的说法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与“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圣贤的语录常为后代文人墨客所援引化用。孟子所说“故观于海者难为水”,就曾被元稹化用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与挚爱之情。他在《离思》(其四)一诗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 上述两则选段中,均涉及“君子”这一话题,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请你谈谈二者对“君子”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的选段,回答问题。

公伯寮愬①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②”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③君,君以是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④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愬,谮也,进谗言,诋毁。②这句话的大意是:季孙已听信谗言,而有疑惑子路之心。但对于公伯寮,景伯自认为尚能有力为子路辩护,并使季孙诛寮,然后陈列其尸体于市朝以示众。③沮,通“阻”,阻止。④尼,阻止。

(1) 下列选项对上述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道是否能实行,全在于天命,与人力无关。孟子将是否能与鲁侯遇合,也归因于天命使然。

B. 从两则材料来看,孔孟二人均认为人力在天命之前,无所作为,主张听天由命。

C. 对于子服景伯想杀公伯寮一事,孔子不置可否,只是感慨天命难违,道的推行与否和公伯寮无关,均由天命决定。

D. 对于鲁平公不见孟子一事,孟子一不埋怨鲁平公,二不埋怨嬖人臧,只是认为鲁平公不见他,是天命所为,不能强求。

(2)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结合上述选段,谈谈你对他们“天命思想”的理解。

3.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②,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注释]①奉养父母时脸色常常和悦,是困难的。②彻,通“撤”,撤除。

(1) 根据下面的内容提示,填空。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其中孝是指_______,悌指______,并传说孔子专门为此创作了一部《_______》,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 孔孟二人十分注重孝道。请结合上述两则选段,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4.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论语·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①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④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⑤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⑥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终食之间,指一顿饭的工夫。②造次,匆忙。③颠沛,指生活困顿,四处奔波。④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他的子孙如著名的赵文子赵武、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无恤等都因袭赵盾而称赵孟。这里以赵孟代指有权势的人物,不一定具体指哪一个。⑤愿:羡慕。⑥文绣: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 下列对上述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B. 孟子认为,人们都希望获得显贵,这种显贵并不是靠谁的施舍,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很多人都没有好好去探求而已。

C. 孔孟二人都认为,想要获得显贵,是人们普遍的心理。只要合乎道,富贵是可以去追求的;不合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D. 孔孟二人都认为,应该把高尚的精神追求放在首位,而不应去沉湎于对物质的享受。

(2) 结合上面选段,孔孟二人对“贵”的理解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3分)

篇8:《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1)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孟子·尽心上》)

(2)归,还也。有,实有也。言窃其名以终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亦通。旧说,久假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孟子集注》)

(3)正义曰:此章指言仁在性体,其次假借,用而不已,实何以易,在其勉之也。而行仁,本性之自然者也。汤、武利而行仁,视之若身也。五霸强而行仁,则力假之而已。然而久假而行之,而不归止,安知其非真有也。杨子曰:“假儒衣书服而读之,三月不归,孰曰非儒也。”亦同其旨。(《孟子注疏》)

1.出自(1)段文字的一个成语是 ;根据三段文字,(1)段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 。(2分)

2.试评析第(2)(3)段文字对第(1)段中孟子观点的.不同理解。(3分)

试题答案:

1.久假不归;仁义(2分)

篇9:孟子和论语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篇10: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1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参考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B D C B

篇11:《孟子》选段阅读练习题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 选段,回答问题。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①色重!往应之曰:‘轸②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轸,则不得食,则将轸之乎?’”

注:① 翅:同“啻”,只。② 轸:扭转.

( 1 )文段中孟子用 和 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 分)

( 2 ) “告子曰:‘食、色,性也。’”文中孟子是阐明“礼重”还是“食、色重”?试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9 .文化经典

( 1 )诡辩 比喻论证(每空1 分)

篇12: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篇13:《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 ②明:明白地,清楚地 ③使:让

④挞:鞭打 ⑤引:带,带着 ⑥居:居住

篇14:《孟子》阅读答案

滕文公上选自《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下面是关于《孟子·滕文公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快来看看吧!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尧的号)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受一廛而为氓 百姓

B、举舜而敷治焉 选拨

C、治于人者食人 供养

D、不为厉陶冶 鼓励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独可耕且为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尽弃其学而学焉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许子以釜甑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行等农家学派的主张是解决剥削与反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办法。他们不但从理论上这样认为,而且还身体力行到滕国为氓,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B、许行的学术在当时影响很大,连儒学弟子陈相也和其兄弟陈辛从宋国赶来滕国做了许行的门徒,愿弃自己的儒学而向许行学习。

C、陈相见孟子时表明了自己对许行靠编鞋织席为生亲自从事农业劳动很赞许,并且他还认为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之君。

D、本段文字体现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特征,多用反诘句和排比句。反诘句不直接说出正面结论,让对方思而得之,更有启发诱导力量。排比句使句式整齐,表达有气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3分)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4分)

(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3分)

参考答案

4、D

5、B

6、C【“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是陈相转诉许行的话,不是他自己讲的。】

7、翻译:

(1)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明之君呢!

(2)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3)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附文言文翻译

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上一篇:大学生七一思想汇报下一篇:统计方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