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调查报告

2024-04-27

“器官捐献”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器官捐献”调查报告

对论文的分析及汇总情况

一、概念

1、器官捐献:是指公民自愿将自己具有生理机能的器官、组织以及公民死后的遗体赠与他人的行为。

2、器官(或遗体)捐赠协议:即捐献者签订的表示愿意将其身体器官或遗体捐献给有关医疗单位以救助需要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的协议。

附:①器官捐赠合同可以被分为三种:其一是人体器官捐赠合同,其二是动物器

官捐赠合同,其三是人工器官捐赠合同。

②人体器官捐赠合同不适用《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规定,动物器官捐赠

合同与人工器官捐赠合同可以适用《合同法》关于赠与合同的规定。

③器官(或遗体)捐赠协议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论理性、无偿性、可撤销性。

3、器官捐献激励机制:是指制定和运用有效的器官捐献制度政策,和器官捐献立法,保障捐献者的利益,补偿捐献者的损失,来刺激和促进自愿的器官捐献事业链条的形成,遏制非法的黑市器官交易。

附:器官捐献在进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高额的费用,包括检查费、住院费、旅费、住宿费等。而纯粹的无偿捐献也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应该给予捐献者一定的补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非等额的高额补偿机制”,这种机制是和有偿捐献有区别的。在费用的补偿上可以因情况而定,但是对于捐献者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是手术后需要关注的部分,所以高额补偿包括供体的所有损失,除了手术费、误工、医疗和康复费用外还包括供体身体完整性受损的补偿、因器官分离而产生的心理痛苦以及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等的损害、器官储备功能丧失的损失等。如果不重视这些补偿,那么对于器官捐献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二、数据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兼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申卫星,在“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的立法原则”中提供到的数据如下:

1、我国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就更为突出:2000年的统计数据即显示,当时我国有200万到300万由于角膜病而致盲的人,但是由于角膜捐献者太少,所以他们当中仅不到5000人成为幸运者;我国大约有150万尿毒症患者,但每年仅能提供4000~5000例肾移植手术;有400万白血病患者等待骨髓移植,但全国骨髓库的资料仅3万份;当时我国约有3000万晚期肝病患者,绝大部分都因等不到器官而死亡。2、2002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进行肾移植手术约2000例,而需要手术者则多达30余万人,仅为0.7%;占我国残废人总数15%的约500万盲人中,有近400万人可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但由于供体严重缺乏,每年只有1000多例病人能够接受角膜移植。

三、方法

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调查表由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目的并参照国内外有关报道自行设计,并经预示后加以修正。内容除个人一般特征外,主要包括有关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知识的了解情况、了解途径及对身后捐献器官所持态度。

2、统计分析方法:问卷收回后,有课题组成员进行分类整理和计算,并进行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

四、对论文提供方向的事实及观点

1、《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器官移植的明文法规。经2007年3月21日国务院第171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为了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人体器官移植,适用本条例。全文共五章三十二条。

2、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开展器官捐献最成熟、最完善的地点是深圳市,深圳市颁布了《移植用人体器官规范》等地方法规,同时深圳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具有较为完善的办理流程。而且深圳市红字会在我国首先设立了“劝捐员”。

3、在器官捐献分配机制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法律来规范器官捐献的社会行为用行政规定及独立的监督系统保证捐献系统的正常运行,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制定脏器分配规则,用公平正义和高尚的伦理学即对生命的尊重贯穿器官捐献的整个过程,全面建立在法制框架下,法规及监督系统完善的器官捐献与分配制度化体系,以达到长治久安。

4、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知情同意原则

②优先考虑供体利益原则

③充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利益的原则

④禁止器官交易原则(无偿原则)

⑤器官捐献的激励原则

⑥器官分配的公开与公正原则

⑦非优先原则

⑧技术准入原则

附:上述原则不仅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立法时应遵循的原则,还是当事人在进行器官移植的医学实践当中应予以遵循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未来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的原则。尤其在当前我国尚未进行统一器官移植立法的情况下,明确当下器官移植医学实践的总体行为准则和器官移植的立法原则,是立法过程中的第一要义,也是指导医学实践的需要。

5、精神病人作为另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法律是否允许其作为器官的供体: 各国对未成年人捐献器官的总的原则是,父母可以同意未成年人捐献可再生性器官,但该未成年人必须能够理解和表达他/她自己的意愿,同时捐献必须有未成年人本人的同意。由此可以推知,本人同意是捐赠的先决条件,如果本人没有意思表示能力,则父母或监护人不得单方为其设定任何器官捐赠的负担。所以,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意思能力或意思能力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保护其人格利益不受侵犯,法律应当禁止任何人,包括其父母或监护人在内,代替精神病患者本人作出捐赠任何器官的意思表示。

6、物质激励的论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这样一个措施能够促使更多的人愿意捐献器官,从而保证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以及避免由于缺乏激励所带来的器官浪费。

由于现行的体系要考虑包括医师、协调人、社会工作者、医院等在内的所有相关方的利益,被称为“生命礼物”的利他型器官捐赠的分配被很多人批评为有失公允和不明智,甚至有人认为只有捐献者及其亲属才是惟一没有从捐赠中直接受益的一方,因此,某种形式的补偿并无不当。

7、⑴器官捐献在中国社会面临的社会传统思想伦理困境:

①伦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中国是个伦理社会,古代社会的一般道德准则是将死者入土为安。现在很多地方的人依然墨守成规,固执的遵循着那些旧习俗。很多人对于捐出亲属或自己的遗体,感情上很难接受。②利益观念的影响

器官捐献作为一种公民自愿履行的善行,只许捐赠,不可买卖。完全是无偿和公益的,于是一些人就会想“捐献器官给他自对我有什么好处和收益呢”。

③社会观念的缺失

中国人重自我,轻社会,私民、小民意识根深蒂固,社会责任感差。在人们心目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陌生他人的漠不关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⑵现实困境:

器官移植缺乏有力的立法规范和保障,一方面导致一部分有捐献意愿的人不得不放弃捐献,另一方面也易滋生和助长的非法器官交易黑市的形成。

8、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

①器官捐献的认知程度和态度(我们的研究课题)②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

③医疗技术与医院态度 ④器官捐献立法

9、器官捐献的分类:

①供体的生命状态不同:a.活体捐献 b.身后捐献

③捐献的目的不同: a.临床医疗用器官捐献 b.非临床医疗器官捐献 ②器官捐献的对象不同:a.对象特定的器官捐献 b.对象不特定的器官捐献

五、疑问

1、如何对待器官捐献者在捐献之后可能出现的身体问题,应如何予以保障,并且应有哪一方来保障。

2、当代青年人的观念尚不成熟,社会责任感缺乏,且有着强烈的自我观念,应如何鼓励青年人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对于器官捐献的认识和理解?

3、器官捐赠者对于器官捐赠协议都有哪些疑问?

4、器官捐赠协议的可撤销性是否对于受赠者也同样适用?

5、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器官捐赠是否会触及伦理道德的边界?

六、总结

通过对论文的探讨性学习,我们了解到,在我国这种崇尚传统的国家,大家对器官的捐赠还没有普遍的认同,长辈会认为解剖人体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在我国面临器官捐赠的道德伦理问题不容忽视,它严重束缚着我们国人的思想。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做《再说一次我爱你》,其中就讲了心脏捐赠的感人故事,那时还是觉得器官捐赠这种伟大的行为离我们很远,我觉得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在中国,公民需要向《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填写完整后由捐献者本人或委托他人交到当地红十字会或者已开通试点的省份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并携带捐献者本人的身份证原件,经公证处公证自愿申请捐献登记,再等待其单位将捐献者信息登记至管理系统。相比德国医疗保险公司为所有年满16周岁的公民主动寄发书面问卷调查,以及美国各州在申请驾照时签署,在线签署,或在享受医保的过程中随时签署等多种方式,中国公民想要捐献器官,单是申请就相当复杂。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违法买卖器官的行为这么猖獗的原因。

另外,技术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能否妥善保管所捐赠的器官,并且能否恰到好处的用到需要的人身上,众所周知,器官捐赠者捐赠器官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有用器官能用到患病者的身上,得到生命的延续,但是,病人的家庭情况、支付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再者,地域问题也是很大的因素,这也涉及到公平性原则。所以这需要建立健全器官捐赠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器官捐赠工作的监督。

最后,我们全组成员都还是信心满满地坚持着这个主题的研究,相信国人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会向更阳光地方向发展的,一个人的呼声或许听不到,一组人的呼声可能使身边的人开始了解,但整个民族的声音必然使一项公益事业蓬勃成长。

对哈市大学生关于“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和态度的调查

目录

一、概念

二、数据

三、方法

四、对论文提供方向的事实及观点

五、疑问

六、总结

附:本次小组作业,先由个人找出两篇与“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及态度”有关的论文,并把自己的发现通过文字形式发至整理人邮箱,最后由整理人做统一汇总。

汇 总 人:王青青(1班)

小组成员:路建秀 魏庆鑫 司维

赵媛媛 王 旭 刘影

组 长:吴天淼

篇2:“器官捐献”调查报告

今年以来,从歌手姚贝娜捐献眼角膜,到清明节四川男子脑死亡捐献器官至少救活7人,器官捐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器官捐献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记者赴京、沪、鄂、赣、粤等省市调查,试图解开器官捐献之惑。

能做移植手术的医院都有人排队等器官 捐献人体器官,被誉为“献上生命的礼物”。如此“贵重礼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不久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移植中心2名病人,就因等不到合适的肝源离世。

我国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2015年起,我国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北京、江苏、湖北、上海等地从事器官移植的医学专家认为,器官来源原本就很紧张,现在就更加紧张了。

禁用死囚器官,是法治中国的应有之义。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说,过去“由地方司法部门与移植医院获取死囚器官”的方式是不透明的。

然而,等待器官救命的患者的痛苦、绝望又让人刻骨铭心。记者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大医院采访了解到,凡是有资格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几乎都有人在排队等待器官救命。遗憾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病房内几十个病人仍在苦苦等待合适肺源。”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无锡市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去年底发的这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

国内较早开展肺移植的中日友好医院,“已经4年没做过肺移植手术了,就是找不到供体”。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及胸外科主任刘德若说。

作为器官移植的专家,刘德若、陈静瑜等太了解器官稀缺带给病人的痛苦了。“由于供体太少,一个受体从决定可以接受肺移植开始,通常需要等待1.5至3年时间才能如愿,很多患者就在等待中死亡。”陈静瑜说。

30万适移者仅1万多获移植 我国器官捐献事业,除了规范禁用死囚器官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较流行的说法是: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每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黄洁夫对此有不同看法:“无法进行移植不都是因为缺少供体,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因经济原因放弃手术。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我国能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生只有几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只有169家。”

不过,记者在医疗机构采访时,众多从事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认为,在医患矛盾突出、官办慈善机构又陷入信任泥沼的当下,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捐献者义举得不到应有肯定。

江西省大余县一位农民捐献罹患肾衰竭去世的3岁儿子眼角膜,事后许多村民指责他“拿儿子的身体卖钱”。“免费捐器官,换个器官却要花几十万”等,人们的这些认识,与对器官捐献政策不了解和器官分配不够透明、公开有关。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2012年在武汉和广州进行民意调查,40%以上的人表示不确定是否会捐器官。“他们不知道这个器官捐献是不是公平公正的。”黄洁夫说,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黄洁夫说,我国自开始自愿捐献器官以来,至今年1月31日,全国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案例3326例,仅2014年实现近1700例,超过之前历年总和。“这表明器官移植依赖死囚的局面已经打破。”

“器官捐献率低,落后的不是传统观念,是行政管理的体制,把管理体制搞好,公民捐献意愿就会提高。”黄洁夫说,“公开、透明、可溯源的器官分配体系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研发并启用了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以患者病情紧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国际公认的客观医学指标对患者进行排序,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排除和监控人为干预。公众的期待是,让这些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下去。

签了捐献协议,医院会不会不积极救治 如何认定患者死亡,是影响器官捐献的关键问题之一。患者依然担心,“会不会我签署了捐献器官的协议后,医院就不会积极救治我了。”

黄洁夫说,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我国器官捐献工作以心死亡为法律依据,制定了中国器官捐献死亡判断3类标准:脑死亡;心死亡;心脑双死亡。此标准由神经科与重症监护医生等经过严格训练后判定。

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疗界专家指出,“心死亡”“脑死亡”和“心脑双死亡”三者并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三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产生法律纠纷。

参与过多次器官移植手术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一位专家表示,假如死者家属质疑医生因摘取器官而抢救不力,医生将百口莫辩。

多位器官移植专家共同建议,国家层面虽然出台了死亡认定技术规范,但希望建立严格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从制度上明确捐献者、医务人员和受捐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制度设计面临的几个问题 当医生发现一个潜在器官捐献者时,他应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指定的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负责与家属沟通、抚慰、处理法律方面问题,中国医院协会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联盟专业协调员则负责与医生沟通,进行医疗专业评估。

现在全国在册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仅547位,其中169位是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其余为中国医院协会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联盟专业协调员。“相比于我国的器官捐献发展趋势和需求,这个数量远远不够。”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普说,在禁用死囚器官,完全依靠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当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对捐献者的身后事没有配套优惠措施。记者采访时,有人表示,一个人捐献了自己的器官,救了另外一条甚至数条生命,在他的身后事上,比如火化、殡葬费等方面却得不到任何抚恤,会令捐献者寒心。

再就是医疗费用问题。2014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处理的捐献案例1699个,挽救了3400多人。“这些捐献者往往面临大量的医疗债务,1200多人需要这方面的救助。去年国家大约拨付了84万元,远远不够。”高新普说。

针对上述问题,高新普说,我国正在对660名协调员进行培训,通过了资格认定考试,即将上岗。

黄洁夫等专家特别指出,对捐献者身后的困难家庭给予救助,绝不等于器官“买卖”或“交易”。要明确捐献者家庭申请救助的程序,掌握适宜的救助标准,既要确保捐献人和法定受益人的基本权益,又不能让器官捐献“自愿无偿”的原则被扭曲。

一些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表示,希望对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进行人道抚恤或困难救助,并协同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缅怀亲人的场所,建立纪念墓地、纪念林、纪念碑或纪念网站,缅怀和纪念器官捐献者。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1960年,我国内地进行了首例临床肾移植。对捐出器官的人来说,无疑是给患者献上了“生命的礼物”。

湖南岳阳一位器官捐献者的妻子说:“丈夫因车祸死亡后,我选择将他的肾脏等器官捐献出来,挽救他人的生命,也让丈夫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篇3:“器官捐献”调查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合肥市8所不同级别医院的660名医生、护士和研究生进行调查,在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后发放问卷,匿名填写,自行完成。

1.2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参照国内学者对器官捐献的调查研究[3],自行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器官捐献认知状况,以及参与器官捐献工作的意愿。

1.3 统计学方法

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Excel和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3%。调查对象的一般基本情况见表1。

2.2 对器官捐捐献的认知情况

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对器官捐献常见知识了解率达75.21%,器官移植的公平分配题目的正确率达到了94.98%.但对于器官捐献潜在供体的判断能力不足,全部回答正确的仅为8.41%。见表2。在器官捐献潜在供体条目中,合适的器官移植供体为:车祸患者,心跳呼吸停止,经现场心肺复苏回复心跳,送院确诊脑死亡;脑出血至严重脑疝,且预计撤除心肺治疗后1小时内死亡者;需要机械通气和(或)循环支持的严重神经组织损伤和(或)其他器官衰竭,无法避免心脏死亡。见表3.

2.3 对器官捐献的态度

在此次调查中,有376名(60.84%)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持支持态度,238名(38.51%)医护人员保持中立态度,仅有4名(0.65%)医护人员对器官捐献持反对态度。

2.4 对器官捐献的参与意愿

调查对象中,88.93%的医护人员同意在医院设立器官捐献宣传栏,而且有63.11%愿意参与到器官捐献工作中,但是愿意主动向患者家属提出捐献的只有26.87%,愿意积极与红十字会联系的仅有25.90见表4。关于器官的劝捐工作,被调查者认为应有如下工作人员执行:主管医师(37.79%)、红十字会(64.33%)、器官获取组织(51.95%)、器官捐献协调员(70.68%)、器官移植中心医师(49.84%)。

2.5 进一步了解器官捐献的意愿

88.60%的医务人员愿意进一步了解器官捐献,从获取器官捐献知识的途径而言,64.50%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从学术报告中获取相关知识,64.33%倾向于器官移植宣传栏,61.73%倾向于报刊书籍,56.03%倾向于媒体新闻,56.03%倾向于网络。

3. 讨论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目前我国人群器官捐献率仅为1.2/100万[4],而我国每年器官移植供需比约为1万/30万[5]。器官供体短缺,严重限制了器官移植的发展,导致那些等待移植的患者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器官捐献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包括合适供体的发现,向患者家属提出器官捐献,与红十字会或器官捐献协调员联系并配合其工作,以及对供者进行管理与终止治疗。只有让医护人员有效地识别潜在捐献者,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才能为下一步的器官捐献提供可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患者死亡后器官捐献率[6]。

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对于器官捐献的认知情况尚好,正确率达到了75.21%,但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对于发现合适潜在供体的能力。医护人员对于向患者家属提出器官捐献和与红十字会或器官捐献协调员联系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情况是制约当前器官捐献与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问题。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如下:

3.1 加强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

只有各有关部门加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认同度,才能更好地解除医护人员的顾虑[7]。同时,组建器官移植宣讲团队,以宣讲会、专题讲座、培训等形式对各级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宣教,使其进一步了解器官移植,才能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参与器官捐献工作的积极性。

3.2 加强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与各级医院的沟通联系

红十字会肩负着开展和推动器官捐献工作的责任,协调员在器官捐献的过程中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8],只有加强与各级医院的沟通联系,医护人员才能更为便捷地将潜在供体的信息上报,才能在捐献过程中更好地配合相关工作,从而使器官捐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3 医院内设立器官捐献协调员岗位

在器官捐献协调员处在医院,可以及时有效的衔接医护人员发现潜在供体后的工作,由于协调员经历过更专业地培训,强调更有艺术地沟通,可以由器官捐献协调员向患者家属提出器官捐献,以解决医护人员不愿向家属提出捐献的难题。

3.4 加强医院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

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经验丰富的医院、地区可以将经验介绍给经验不足的单位,相互借鉴,共同探讨,资源共享,才能将器官捐献的工作推广,加快器官移植的进程。

器官捐献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参与,只有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潜在供体,以合理的方式向患者家属提出器官捐献,并积极主动地与红十字会和器官捐献协调员联系,才能共同推进器官捐献的良性发展,挽救更多的患者,将生命的火炬传递。

参考文献

[1]程姝雯.明年起中国器官移植将全面停止死囚器官捐献[N].南方都市报,2014年12月4日:AA21版.

[2]焦怡琳,高丽,金艳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器官捐献知识、态度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3,20:2100-2102.

[3]谈雅莉,谢文锋,陈丽,等.我国ICU医务人员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认知度的调查[J].中国医学工程,2015,04:112-113.

[4]代树平.我国公民器官捐献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黄柳.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新动向[J].中国医院院长,2014,07:38-39.

[6]黄丽婷,杨顺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培训对医护人员认知水平的影响[J].器官移植,2016,03:201-204.

[7]余浩杰.提高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率的理性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2,06:26-27+70.

篇4:中国器官捐献调查

能做移植手术的医院都有人排队等器官 捐献人体器官,被誉为“献上生命的礼物”。如此“贵重礼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不久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移植中心2名病人,就因等不到合适的肝源离世。

我国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2015年起,我国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北京、江苏、湖北、上海等地从事器官移植的医学专家认为,器官来源原本就很紧张,现在就更加紧张了。

禁用死囚器官,是法治中国的应有之义。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说,过去“由地方司法部门与移植医院获取死囚器官”的方式是不透明的。

然而,等待器官救命的患者的痛苦、绝望又让人刻骨铭心。记者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大医院采访了解到,凡是有资格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几乎都有人在排队等待器官救命。遗憾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病房内几十个病人仍在苦苦等待合适肺源。”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无锡市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去年底发的这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

国内较早开展肺移植的中日友好医院,“已经4年没做过肺移植手术了,就是找不到供体”。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及胸外科主任刘德若说。

作为器官移植的专家,刘德若、陈静瑜等太了解器官稀缺带给病人的痛苦了。“由于供体太少,一个受体从决定可以接受肺移植开始,通常需要等待1.5至3年时间才能如愿,很多患者就在等待中死亡。”陈静瑜说。

30万适移者仅1万多获移植 我国器官捐献事业,除了规范禁用死囚器官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较流行的说法是: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每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黄洁夫对此有不同看法:“无法进行移植不都是因为缺少供体,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因经济原因放弃手术。还有一个现实原因是,我国能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生只有几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只有169家。”

不过,记者在医疗机构采访时,众多从事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认为,在医患矛盾突出、官办慈善机构又陷入信任泥沼的当下,器官捐献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捐献者义举得不到应有肯定。

江西省大余县一位农民捐献罹患肾衰竭去世的3岁儿子眼角膜,事后许多村民指责他“拿儿子的身体卖钱”。“免费捐器官,换个器官却要花几十万”等,人们的这些认识,与对器官捐献政策不了解和器官分配不够透明、公开有关。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2012年在武汉和广州进行民意调查,40%以上的人表示不确定是否会捐器官。“他们不知道这个器官捐献是不是公平公正的。”黄洁夫说,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黄洁夫说,我国自开始自愿捐献器官以来,至今年1月31日,全国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案例3326例,仅2014年实现近1700例,超过之前历年总和。“这表明器官移植依赖死囚的局面已经打破。”

“器官捐献率低,落后的不是传统观念,是行政管理的体制,把管理体制搞好,公民捐献意愿就会提高。”黄洁夫说,“公开、透明、可溯源的器官分配体系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研发并启用了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以患者病情紧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国际公认的客观医学指标对患者进行排序,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排除和监控人为干预。公众的期待是,让这些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下去。

签了捐献协议,医院会不会不积极救治 如何认定患者死亡,是影响器官捐献的关键问题之一。患者依然担心,“会不会我签署了捐献器官的协议后,医院就不会积极救治我了。”

黄洁夫说,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我国器官捐献工作以心死亡为法律依据,制定了中国器官捐献死亡判断3类标准:脑死亡;心死亡;心脑双死亡。此标准由神经科与重症监护医生等经过严格训练后判定。

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疗界专家指出,“心死亡”“脑死亡”和“心脑双死亡”三者并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三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产生法律纠纷。

参与过多次器官移植手术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一位专家表示,假如死者家属质疑医生因摘取器官而抢救不力,医生将百口莫辩。

多位器官移植专家共同建议,国家层面虽然出台了死亡认定技术规范,但希望建立严格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从制度上明确捐献者、医务人员和受捐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制度设计面临的几个问题 当医生发现一个潜在器官捐献者时,他应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指定的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负责与家属沟通、抚慰、处理法律方面问题,中国医院协会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联盟专业协调员则负责与医生沟通,进行医疗专业评估。

现在全国在册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仅547位,其中169位是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其余为中国医院协会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联盟专业协调员。“相比于我国的器官捐献发展趋势和需求,这个数量远远不够。”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普说,在禁用死囚器官,完全依靠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当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对捐献者的身后事没有配套优惠措施。记者采访时,有人表示,一个人捐献了自己的器官,救了另外一条甚至数条生命,在他的身后事上,比如火化、殡葬费等方面却得不到任何抚恤,会令捐献者寒心。

再就是医疗费用问题。2014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处理的捐献案例1699个,挽救了3400多人。“这些捐献者往往面临大量的医疗债务,1200多人需要这方面的救助。去年国家大约拨付了84万元,远远不够。”高新普说。

针对上述问题,高新普说,我国正在对660名协调员进行培训,通过了资格认定考试,即将上岗。

黄洁夫等专家特别指出,对捐献者身后的困难家庭给予救助,绝不等于器官“买卖”或“交易”。要明确捐献者家庭申请救助的程序,掌握适宜的救助标准,既要确保捐献人和法定受益人的基本权益,又不能让器官捐献“自愿无偿”的原则被扭曲。

一些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表示,希望对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进行人道抚恤或困难救助,并协同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缅怀亲人的场所,建立纪念墓地、纪念林、纪念碑或纪念网站,缅怀和纪念器官捐献者。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被誉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1960年,我国内地进行了首例临床肾移植。对捐出器官的人来说,无疑是给患者献上了“生命的礼物”。

湖南岳阳一位器官捐献者的妻子说:“丈夫因车祸死亡后,我选择将他的肾脏等器官捐献出来,挽救他人的生命,也让丈夫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篇5:器官捐献倡议书

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每年生老病死循环不息,仅因车 祸而失去生命的每年就在10万人以上,我国的人体解剖教学资 源不可谓不丰富,但实际情况呢?

据山东省红十字会统计,截止到20**年12月31日,山东省共 有3348人报名遗体捐献,但其中仅有381人实现了遗体捐献,遗 体资源非常缺乏,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4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但由于解剖教学 遗体严重不足,有的学校20名甚至40名学生才能分到一具解剖 遗体,有的学校因遗体严重不足,甚至已取消遗体解剖内容,仅 让学生看看已经解剖好的标本、录像及图片,读书5年无缘解剖 一具遗体。

而在美国,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配备四五具遗体进行实践! 而我们却无奈的,眼睁睁的看着无数宝贵的遗体、器官资源化 为灰烬,随风而去!

您不觉得惋惜?您不觉得该干点什么吗?

为了你,为了他(她),为了子孙,更为了我们自己,行动起 来吧!勇敢的破除千年以来人死“入土为安”的风俗,打破封建迷 信的紧箍咒,树立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移风易俗,以“人道、博爱 、奉献“的精神境界,为医学“献身”,实行文明“医葬”,给予 他人生的希望!

篇6:器官捐献倡议书

器官移植被列入二十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其宗旨是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的人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或者为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事业服务。志愿捐献器官给他人,是造福人类,有利于后代的善举,是社会文明的体现。1997年2月19日,世界伟人邓小平身后捐献了角膜与遗体,感动了华夏儿女。

来自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余例,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整体生命不可挽回时,让我们的部分生命借助现代医学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将生命的句号改写成其他人生命的省略号,这将是多么具有社会公德的义举。

挽救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我们献出一点爱,生命就会因你而精彩。过去我们可能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现在只要拿出一点勇气,就有可能会延续一个人的生命,挽救一个几乎破碎的家庭。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甘于奉献,让红十字会所提倡的“捐献器官、永续生命”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最后我们向全市市民发出倡议:

让我们献出一份大爱,投身到身后捐献器官的活动中来,奉献生命的礼物,让众多的患者同胞重获新生,重见光明,让世界变成更好的人间。实现我们“身前多奉献、身后再捐献、要留爱心在人间”的诺言。篇二:遗体器官捐献倡议书

遗体器官捐献倡议书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行业,她与人们的健康、幸福、生命息息相关。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健康卫士的摇篮,熟知、研究人体结构是每一位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连人体 结构都不搞懂得医生给您诊疗您能心安吗?

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每年生老病死循环不息,仅因车 祸而失去生命的每年就在10万人以上,我国的人体解剖教学资 源不可谓不丰富,但实际情况呢?

据山东省红十字会统计,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山东省共 有3348人报名遗体捐献,但其中仅有381人实现了遗体捐献,遗 体资源非常缺乏,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4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但由于解剖教学 遗体严重不足,有的学校20名甚至40名学生才能分到一具解剖 遗体,有的学校因遗体严重不足,甚至已取消遗体解剖内容,仅 让学生看看已经解剖好的标本、录像及图片,读书5年无缘解剖 一具遗体。而在美国,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配备四五具遗体进行实践!而我们却无奈的,眼睁睁的看着无数宝贵的遗体、器官资源化 为灰烬,随风而去!您不觉得惋惜?您不觉得该干点什么吗? 为了你,为了他(她),为了子孙,更为了我们自己,行动起 来吧!勇敢的破除千年以来人死“入土为安”的风俗,打破封建迷 信的紧箍咒,树立唯物主义的生死观,移风易俗,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境界,为医学“献身”,实行文明“医葬”,给予 他人生的希望!来吧,加入到志愿遗体器官捐献的行列中来吧!篇三:捐献物资的倡议书 捐献物资的倡议书

——捐赠一件冬衣,温暖一颗心灵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社会爱心人士:

你们好!乐善好施、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帮助、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它既体现了人类最高尚的品质、最美好的情感和道德情操,又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当你收到这封轻盈的倡议书时,也收到了我们殷切而厚实的期盼。你是否知道在偏远贫困的山区,孩子们在冬天就是这样,他们需要一件能温暖他们幼小身体乃至心灵的冬衣。这种爱会传递到千里之外的西部—西藏类乌齐,让孩子们在冬日的清晨能感受到暖阳的温暖,这种温暖就来自于大家的心灵的给予。同时,在这里有一群渴求知识的孩子,虽然他们热爱学习,但是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他们无法用心学习,他们没有舒适的课桌椅,只有破旧的黑板和残缺的粉笔;他们的本子用了正面用反面,他们的铅笔短到无法握起;他们依然热爱学习,满怀理想,一支铅笔,一个精美的文具盒,一件旧衣服,一床旧被褥,一条旧裤子??也许只是你们家压在箱底的负累,但对于贫困山区的农牧民来说,却能为他们营造出一份温情。

为了度过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冬天,为了表达我们的一份爱心,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主题为“为贫困山区学生和农牧民捐赠爱心”的物品捐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教育队员们要拥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和农牧民,给他们带去温暖与祝福。同时也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和社会。

人行其善,物尽其用,让不用的旧衣物可以继续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我们共同携手,用我们的爱温暖远方的他们!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发出倡议,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热情,让这个社会充满爱心!捐赠事项如下:

1、捐赠对象:贫困山区中小学生以及农牧民

2、所捐赠衣物尽量无破损,内衣请勿捐赠。外衣裤、毛衣、大衣等均可捐赠。(衣物最好是完好无破损、需消毒、洗干净)

3、所捐赠文具(如:铅笔、彩笔、文具袋、橡皮塞等),应干净、整洁,无破损、残缺和污渍。

4、物流费:因为我们是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所有的活动费用全部来自爱心人士的捐赠,请大家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奉献一点物资运输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5、捐赠地址: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文化局

6、联系方式:***(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尤海)

7、本次捐赠活动系自愿。

同学们,或许你捐出的一件衣服,不足以让一户贫苦人家,摆脱贫困的艰辛与无奈,但它是你弥足珍贵的爱心!慷慨地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让西部冬日的阳光分外温暖。

篇7:捐献遗体器官倡议书

遗体(器官)捐献是指公民去世后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展现了人类特有的博爱之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遗体捐献对于提高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意义重大,而器官捐献可以帮助他人延续生命、恢复健康、重见光明,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人们受传统风俗习惯影响,很多人仍然崇尚故去后厚葬,并且在葬礼时大搞祭祀活动,这种行为既是一种浪费,更背离了社会发展进步和城市文明建设的要求。生老病死本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是身后如过眼云烟般留下没有灵魂的躯体和器官让其化为灰烬,还是无偿捐献造福他人,将自己的灵魂传递和升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选择前者,无可厚非;而选择后者,更体现了一种博爱、奉献的高尚的人性,需要的一种勇气和决心。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疾病也在不断变化,仍有许多医学领域的未知问题和未解难题需要用人体来探究;许多被病痛折磨的同胞还急需接受器官移植才能恢复健康,与巨大的需求相比,还需要更多的人献出爱心,而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其实,人的生命很脆弱,谁都无法掌控。既然死亡我们避免不了,那么就让我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自己做出一次重要的决定吧!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请一切相信科学,富有爱心的人,让我们摒弃传统落后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让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最后的贡献,为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倡议人:XXX

篇8:“器官捐献”调查报告

一、国外器官捐献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 归功于其专业化的捐献措施、移植协调员团队以及充足的配套资金, 使得西班牙成为世界上捐赠器官比例最高的国家, 其捐献比例达到了每百万人口38人, 法国名列第二, 德国、荷兰、奥地利组成的欧洲器官移植集团位居第三, 第四是英国[2]。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如今国外器官捐献都有了较明显的进步。在器官捐献领域, 西班牙是当之无愧的领先者, 2011年器官捐献人数为1667人, 并成功进行了超过4200次器官移植, 比上一年增长11.8%。2011年西班牙每百万居民器官捐献者为35.3人, 打破了由其创造的世界纪录[3]。而同时2010年美国每百万居民器官捐献者为25名, 欧盟的平均水平则为18.4人。按照西班牙器官捐献法的规定, 所有西班牙公民都被视为器官捐献者, 除非公民本人在生前表达了拒绝捐献。人口总数不到7000万的英国, 已经有至少1700万人登记同意死后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 约占总人口的1/4, 其中多数人尤其是驾车者同意在致命车祸等意外发生后, 捐献自己所有的器官, 也有少部分人希望能在死后给自己留下一双眼睛。在2005年, 美国尸体器官捐献 (7593例) 超过活体器官捐献 (6902例) 。而肾移植作为活体器官捐献的主体, 在2005年为6571例, 占全部活体器官移植的95%;2002年, 活体肺叶移植25例和肝移植362例, 较2001年 (活体肺移植49例, 活体肝移植519例) 均显著减少, 可能与媒体对供体死亡案例进行报道有关。2005年, 活体肺移植和活体肝移植数量进一步减少, 分别为2例和323例。所有活体捐献均以成年人为主 (>99.9%) , 不提倡进行18岁以下儿童的器官捐献。1993年至2002年共实施35例18岁以下活体肾脏捐献, 在活体器官捐献中所占比例小于0.1%。而活体移植中, 亲属间的器官捐献占主导地位 (>80%) , 但不容忽视的是非亲属间器官捐献比例正在逐年上升[4]。过去, 收集用于医疗教学的志愿者的遗体对日本大学医学部而言是件困难且痛苦的事情。可是近年来, 希望捐献遗体的日本人却越来越多, 在日本“笃志解剖全国联合会”的大力推进下, 目前愿意捐献遗体的人数已经从20年前登记在案的不到10万人激增到21.6万人, 其中在神户大学接收遗体组织登记在案的志愿者已达到5500名, 而且人数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5]。

二、国外器官捐献的程序

1. 国外器官捐献的管理制度。

国外器官捐献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 推测同意 (不反对即代表同意捐) , 即除非患者特意申请死后不捐献器官, 患者在诊断为脑死亡后就自然地成为供体。但是, 在大多数推测同意的国家中, 医生仍需得到亲属的同意才可以进行器官捐献。比利时和西班牙采取此类政策。第二, 指定同意 (选择参加) , 即志愿捐献器官体系, 如果患者志愿在去世后捐献器官, 就需要提前提出申请, 亲属在患者去世后允许捐献器官。欧盟成员国中大约一半的国家, 包括英国、荷兰、德国和瑞典等, 其政策都是“指定同意”。第三, 请求捐献, 负责器官捐献的医生有责任向家属提出器官捐献的请求, 该政策主要在美国实施。

2. 器官捐献的类型。

尸体器官捐献:最常见的器官来源之一。通常被诊断为脑干死亡的患者是最合适的尸体器官供者。这些尸体器官供体通常在ICU病房继续治疗而且需要辅助呼吸。患者年龄是能否成为供体评估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 75岁以下的脑死亡患者可以利用其肾脏、肝脏, 65岁以下的脑死亡患者可以捐献心脏, 而对角膜和组织一般没有年龄限制。活体器官供者:第一例成功的活体移植手术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Joseph Murray医生于1954年在一对同胞兄弟之间完成, 成为移植学界的第一项重要成就。捐献的器官类型以肾脏最多, 并且通常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进行。其次为部分肝脏, 小肠和胰腺则更为罕见。心脏移植术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医学成就之一, 心肺联合移植使活体供心在极少数患者之间成为可能。无心跳器官供者:这类供者通常是因为事故死亡, 脑死亡通常伴随心脏停跳, 心脏停跳和器官无血供时间必须非常短暂, 在恢复灌注之前肾脏只能存活30~45分钟。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组织协调, 包括原位冷缺器官和灌注后切除器官。这类供者只适用于肾移植, 每年为数极少, 一年移植肾存活率约80%。西班牙马德里Clinico San Carlos医院Sánchez-Fructuoso等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 以无心跳供者 (如心梗死亡者) 作肾源进行的肾移植, 其移植物存活率不但可媲美肾源为较年轻 (<60岁) 有心跳供给者, 而且优于肾源为较年老 (≥60岁) 有心跳供给者。

三、国外有关器官捐献的法规及相应的促进措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器官移植及移植数量最多的国家, 早在1968年就出台了《联邦遗体捐献法》, 早在1984年, 美国国会就投票通过《国家器官移植法》, 并成立专业机构负责器官的捐献与分配。尽管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 美国器官捐献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之中, 而专业、公正与宣传始终是该体系发展的着力点。在美国, 负责全美器官捐献与移植信息采集、管理及器官配型的是器官获取与移植网络 (OPTN) 。该网络具有独立、统一、公开的特点。根据法律规定, OPTN组织在财务、人员等方面具有非赢利性和独立性;美国各地的器官信息都可以在OPTN中查询, 患者不会因为地域关系而影响器官信息的获取;患者的排序情况也是公开的, 随时接受公众和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在器官分配过程中, 该网络严格根据公认的医学标准, 考虑患者等待时间、病情轻重缓急、年龄、血型等因素, 并考虑已捐献器官者及其近亲属的优先地位, 配型过程透明化。负责为联邦政府管理美国各地器官移植、搜集全国移植数据的独立机构“器官分享联合网络”根据1997年至2004年间实施的移植手术数据得出:65岁以上的接受心脏移植手术者中, 85%至少存活一年, 75%之上存活3年, 65%存活5年以上。英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目前不仅有立法支持, 还有专门的政策调研团队, 以及多年来一脉相承的实际运行管理机构。可以说, 英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正处于稳步发展中。英国目前负责管理人体器官捐献的机构是国家医疗服务系统血液与移植管理处, 该机构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72年成立的国家器官匹配和分配服务系统。该机构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管理人体器官捐献的办法。同时, 英国卫生部门在捐献器官普及性宣传上的多年努力, 使民众参与度很高。人口总数不到7000万的英国, 已经有至少1700万人登记同意死后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 约占总人口的1/4, 其中多数人尤其是驾车者同意在致命车祸等意外发生后, 捐献自己所有的器官, 也有少部分人希望能在死后给自己留下一双眼睛。根据英国卫生部2010年出台的计划, 政府希望在5年内使英国公民去世后捐献器官的比例提高50%, 即每年增加1200例捐献。力争在2013年登记捐献人数达到2500万。从2006年9月1日开始, 英国针对除苏格兰的英国地区推出新的《人体组织法》, 赋予那些在临终前决定捐献器官的人, 坚持个人意志的权利。

四、我国器官捐献移植现状及对策

我国早在1960年即成功实施第一例肾移植手术, 仅比世界最早开展此技术晚6年。目前, 已有164家医疗机构经国家卫生部门批准并可以开展器官移植项目, 累计肾移植例数已跃居世界第一, 器官移植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中国已成为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国, 当前世界上所有的移植技术几乎都能在中国进行。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郑树森院士介绍说, 我国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到99%以上, 移植受者的1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已经分别高达90%、80%和70%。通过器官移植, 换一个健康的器官就能让生命延续。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遗体捐献开展较晚, 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人志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解剖学教学, 直到进入90年代, 在南京、上海等城市开始较大规模地接收志愿者的遗体捐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 但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 供求比例达到1∶150[6]。而世界卫生组织所统计的全球平均数是20~30∶1, 美国是5∶1, 英国是3∶1。器官供应奇缺, 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献率极低。据统计, 2003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字还是零,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每百万人捐献率达到0.03。而在美国, 每百万人中有26.5人捐献器官, 欧盟每百万人中有17.8人捐献。可见, 器官移植伦理原则方面建设的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符合国际伦理原则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是解决器官紧缺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应加强对我国器官捐献法规的探索, 2007年5月, 我国第一部关于器官移植的行政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开始施行。对于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 《条例》的颁行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但并未能详述最为紧迫的器官捐献问题。《条例》的实施只是设立了器官移植的“准入门槛”, 并没有解决器官捐献的“绿色通道”。应加快脑死亡立法的进程, 进一步明确死亡标准, 以便医生在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器官捐献后能及时做出捐献标准的判定;应加强在器官分配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 增强器官分配的透明度。

总之,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遗体捐献开展较晚, 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发展缓慢。在我国, 器官捐献体系建立还处在试点阶段。西方国家通过立法和一系列人性化捐献措施的设计, 遗体捐献率远远高于我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良好的经验及措施,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器官捐献流程及法律, 挽救更多的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同时, 我国还应加强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该领域的研究, 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器官捐献是拯救生命、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一种善举。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 器官移植作为治疗器官功能障碍的终极方法已经相当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很多国家都已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器官移植体系。供体不足是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 而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器官捐献移植流程的不规范, 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外为器官捐献移植所采取的促进措施及不足之处, 分析其效果并探索促进中国器官捐献的途径, 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我国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器官捐献,现状,对策,启示

参考文献

[1]黄丽萍.2010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移植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4) :322-326.

[2]Rhee J, Kern B, Cooper J, et al.Organ donation[J].Semin Liver Dis, 2009, 29 (1) :19-39.

[3]Febrero B, Ríos A, Martínez-Alarcón L, et al.Information received by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personnel about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a study in the southeast of Spain[J].Transplant Proc, 2013, 45 (10) :3589-91.

上一篇:服装店录音广告词下一篇:生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