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专业自荐书

2024-06-07

轻化专业自荐书(通用9篇)

篇1:轻化专业自荐书

本文系应届大学生自荐书范例,各位应届大学生如果不知道自荐书怎么写,不妨就本文予以参考。希望各位从此篇自荐书范文中有所收获,掌握自荐书的格式及其写作要点。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让这封求职信带去我诚挚的祝福。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毕业于xx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轻化专业的本科学生,主修的课程在成长经历里。我的爱好广泛,现欲谋一份适合本研究方向或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工作。我的具体情况请参阅本人的个人简历表和毕业推荐表。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经济学、管理学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C语言,VB等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们公司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希望能给我一个机会,谢谢。

此致

敬礼

篇2:轻化专业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让这封求职信带去我诚挚的祝福。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毕业于xx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轻化专业的本科学生,主修的课程在成长经历里。我的爱好广泛,现欲谋一份适合本研究方向或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工作。我的具体情况请参阅本人的个人简历和毕业推荐表。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经济学、管理学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C语言,VB等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们公司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希望能给我一个机会,谢谢。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篇3: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

1 实验课程改革的思路

1.1 轻化工程专业的特点

轻化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由原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和染整工程合并为轻化工程的3个方向, 后又增加了日用化工方向。轻化工程涉及制浆造纸、日用化工、纺织染整、皮革等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轻化工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轻化工程所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轻化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学科, 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特点。

1.2 专业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

专业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先修完《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学》《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分析与检测》《染整助剂》等课程之后开设的, 是配合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实验研究方法。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能, 为学生今后从事染整分析测试、工艺过程控制、科学实验、技术开发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1.3 专业实验课程改革的内容

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化工程》专业规范规定了轻化工程专业各方向知识体系, 根据规范中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方向知识体系中“染整工艺实验”课程的内容要求确定本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专业实验课程共分为两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和一个不独立设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来开设。两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分别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程, 不独立设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主要由选修课程、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构成。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上, 《专业基础实验》是由验证型和综合型的实验组成的, 《专业实验》是由综合型和设计型的实验组成的, 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中的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所包含的创新型实验。

2 实验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2.1 “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开设

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是实验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能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先于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课, 并对以往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做了重新安排。一方面, 将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加大训练内容及难度;另一方面, 将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实验更改为连续几个验证型实验相组合, 达到综合实验训练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同时又能验证理论与反应。采用“教师讲授、演示+学生实验”的授课方式, 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2 “专业实验”课程的开设

学生在掌握了基础实验技能后, 为学生开设“专业实验”课程, 安排数个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题目。通过综合型实验训练, 学生的基本操作得到了加强, 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 同时还学习并验证了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型实验题目是由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述设计实验的要求、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方法, 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动手动脑, 利用本专业综合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任务。在设计型实验中, 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做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予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指导, 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3 “创新创业型”课程的开设

“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创新基金, 重点支持以学生为主体参加的创新、创造性题目;实行导师制,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原创能力;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 实现由纯方法的训练向研究思维和过程训练的转变。对于“开放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的开设, 先由指导老师给出题目, 有兴趣的学生提出申请, 再由实验室审批。学生需经历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 到实验准备、仪器组装及调试、开展实验过程, 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和交流答辩等一系列过程,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3 实验课程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 调整了实验课程结构, 优化了课程内容,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实验成绩评定显示, 学生在预习效果、回答提问主动性、操作主动性、报告完成认真程度等方面均显著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发表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更踊跃。近三年来, 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5篇, 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比例达13%,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比例超过20%, 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16%。

总而言之, 在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上, 不断调整优化实验内容, 更新实验项目,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变化, 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 与之相适应的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专业实验课程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将专业实验课程分为两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和一个不独立设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来开设;对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 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统筹安排, 创新型实验项目在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中开设;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启杰, 王萍, 方碧波.轻化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2) :88-91.

[2]李佩燚, 林春涛, 王志杰, 等.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化工高等教育, 2011 (2) :98-101.

[3]韩振邦, 杨文芳, 杨丽, 等.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 2014 (1) :140-141.

[4]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5) :35-45.

篇4:轻化专业自荐书

[关键词]3+1培养模式 探讨轻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21-02

湖北工业大学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本校对学生教学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能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优秀人才是各届领导和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并结合本校的实际,3+1培养模式在近几年不断受到重视并实际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中。

一、什么是3+1培养模式

“3十1”专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4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6个学期,为学习理论知识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为实践就业阶段。

第一阶段,在大学一、二及三年级时间里,首先,学生主要集中精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以四大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理论基础为主线,贯穿一些初级的机械及物理学知识,为将来进入工厂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打下基础;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植物纤维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等,培养学生职业目标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最后一年的第七个学期开始,以学校名义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到学校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学习。第八个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老师主要从从事相关专业实际生产的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际生产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同时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3+1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尽可能接受到一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为了配合本专业的3+1培养计划,我们在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中,从学科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专业选修课中的设置、方向特色课的增减、授课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在近几年的计划运行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课程内容不适合3+1培养计划的要求,因此对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否、设置学期、设置顺序、课程性质等进行了修改,其中停开课程2门,增开课程6门,并将所有专业课向前调整一个学期,并针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达到了整合课程设置与内容适应3+1课程体系结构的要求。

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本学科基本上形成了以下三个大的课程组:

1.学科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电子电工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基础化学实验、植物纤维化学、过程控制系统。

2.专业核心课: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加工纸工艺、轻工自动化仪表、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3.专业选修课:轻化工环保、造纸厂设计概论、纸和纸板结构与性能、专业仪器分析、轻工产品设计、专业英语、造纸化学品、造纸湿部化学、废纸再生利用技术、现代制浆技术、高得率制浆、纸张品种及生产技术、造纸设备与设计选型、水处理技术原理、生物质能源工程。

三、3+1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难度最大的是第四学年的企业实践教学。对于像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以工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企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长期对口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与对口专业数家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第四学年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工作的学生,主要由学校或本专业负责人精心选择有长期合作历史、以往接收本校学生较多的企业,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中进行学习,熟悉每一个工段,将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进行联系。近年来,经过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努力,已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华海纸业以及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签订的《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明确提出:企业根据需要接受我校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为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各类学生提供专业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条件。

第二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由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研究的方向进行选择,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使得毕业论文题目与提前进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一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2年,轻化工程08-3班的蔡攀鑫同学在大二时就跟随王磊老师进行烟草废水的处理研究,在毕业时其毕业论文《Fe-CA仿生物酶体系深度处理烟草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三种方式,学生进人已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课程的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专业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及实际应用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学习”的优势互补,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有机结合的优势。

四、3+1培养模式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机理的探讨,很少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习锻炼,缺乏实践经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第一,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主要追求科研硬指标而忽视教学软指标,这就使得中青年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文章、申请科研项目上;第二,由于绝大部分工科专业教师均不是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进行授课,虽然在上岗前有短暂的岗前培训,但其考核方法也是以理论知识考查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教学经验也相对缺乏;第三,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也没有机会进入社会锻炼,很少有工厂生产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践本专业的3+1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就我院而言,企业作为我校职工的定点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我校职工提供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培训,同时我们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湖北省博士服务团”的机会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2012年,我院青年教师杨海涛作为“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进入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进行挂职锻炼,作为工学博士毕业的他非常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在企业挂职的一年间,他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水平,同时积极促成我校与该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协议书》。鼓励年轻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精通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庄立辉,于贞杰,黄冬梅,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

[2]李勇,尚会超,王洁.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原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3):38-40.

[3]廖隆理,王坤余,但卫华.轻化工程专业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西部皮革,2000,(5).

[4]吴赞敏,姚金波.轻化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1).

[责任编辑:左芸]

篇5:轻化工程专业概论

轻化工程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由于它具有产品品种多、更新快、附

加值高的特点,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的发展将减“重”增“轻”,向着以满足人民的生活必需、美化和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为目标的都市型工业发展。轻化工程专业就是为适应这种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为

满足社会对高级轻化工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

轻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一般认为包括材料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工、食品化工、烟酒、皮革、染整、制浆造纸、涂料、电子化学品等工业领域。

与重化学工业相比较,轻化工业的特点是技术密集,产品品种多、更新快、附加值高,并且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轻化工程专业包含四个培养方向:添加剂化学与工程、皮革工程、染整工程和制

浆造纸工程,其中添加剂化学与工程方向是通过提炼轻化工领域中共性部分所形成的。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日用化工,食品化工,精细化工,皮革,造纸,烟酒

类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教学在为学生打

好人文、社科、数理化、外语、计算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有关洗涤剂、助剂、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各类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技术以及皮革、烟草与酒类的加工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既能从事新产品开

发,又能从事生产过程的设计放大和优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隶属化工学院产品工程系,以首批

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为办学依托。创办至今十年,形成了“添加剂化学与

工程”专业方向,研究对象涉及材料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化工、香料香精、皮革、造纸、染整、烟酒等诸多领域,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添加剂是一类能赋予产品特殊性能、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学品,加入少量的添加剂

就能赋予产品特殊性能、拓展产品用途、延长使用寿命、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可以

说添加剂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影响着轻化工业的发展。我国许多工业产品质量与国外

知名产品的差距并不在于缺少主要原料,而在于缺少高性能的添加剂。添加剂产品的技术进步,影响着化工、材料、轻工、纺织、日化、石油、食品、饲料、建筑材料和

汽车等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轻化工

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华东理工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以化学和化学工程为基础,主要研究添加剂的合成、添加剂分子结构与产品性能调控的关系、添加剂应用对象的特性、添加剂生产和应用

中的工程设计问题,覆盖化学品(添加剂)的合成、生产和应用等各个过程。本专业的特点是理工并重、多学科交叉、专业覆盖面广。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高等

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界面与胶体化学、流变学基础、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添加剂合成原理、材料添

加剂化学、添加剂生产设备及设计、化工厂设计、轻化工程专业实验等,同时开设有

大量选修课程和学科前沿讲座。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适用于下列单位和部门:

1.食品化工材料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工、电子化学品、化装

品、烟酒等生产制造企业和部门;

2.工科高等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

3.轻工或化工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和设计工作。

篇6:轻化工程专业实习目的

通过认识实习,对染整工艺原理、染整工艺实验、染整工艺设备等具有初步认识。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对大三专业课的开展起引导作用。

实习要求:

了解纺织和染整的基本过程

了解染整产品的类型、加工方法、工艺流程以及染整加工工艺的制 定方法和内容

篇7:对轻化工程专业的不同认识

轻化工程(本科):轻化工程专业涉及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皮革等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理论及工艺原理等内容,目前,东华大学、青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这个专业。

这个专业就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轻化工类,主要是一些染料,助剂公司;还有一个方向是纺织品染色后整理方向,就是面料的染色,定型,后整理。

职位规划可以选择做技术类的,也可以选择做业务销售类的,看个人兴趣喜好和能力。

总之虽然是冷门专业,但是开这个专业的学校不多,而中国的纺织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所以说这个专业就业完全不是问题。

浙江纺织业发达就业前景不错

口述者:黄震,2005年理科考生,555分

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轻化工程

工作轨迹:2009年应届毕业生,任职于SGS检测公司。

大学生普遍都说工作难找,但我们那届确实还可以。当然,很多人当时选这个专业,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

后来进了学校才有学长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的轻化工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在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等轻纺化工领域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

因为本专业要掌握以多种天然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产品等的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所以在大

一、大二时,轻化工程的学生要必修《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大

三、大四就专修《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等。此外,还有《染整工艺试验》、《现代有机分析实验》等相关的实践课程。

在大学期间,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外,还可以通过专业老师推荐,积极争取实习的机会,为就业增加筹码。在课程安排中,本专业的学生还会进行相关的染整专业认识,制浆造纸认识等实习课程。大四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会

进行两个星期的专业实习。

浙江纺织领域的若干行业、产品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是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所以浙江的相关企业对于纺织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轻化工程的学生就业还是不错的。当年,我们班级一部分同学去工厂做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同学去纺织品的外贸公司,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在国企从事纺织品、品牌服装等营销工作。

篇8:关于轻化工程专业内涵的学科认识

纺织领域的染整行业、轻工领域的制浆、造纸行业、皮革行业及添加剂是满足人类基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基础行业,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研究,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有关练、染的文字,这表明商朝已有练染工序,据记载周朝在官府作坊中设置了掌染草、染人等负责练染生产的专门管理机构[3]。染色、皮革技术较早的实物证据为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文物:彩帛与革制品(革履、革囊)。造纸技术按正史记载至少可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算起。几千年来,制革术、染色术、造纸术作为人类文明标志始终支撑着行业的发展,满足着人类物质与文化的需求。其存在形式为作坊式,教育方式为师徒单向技艺传承。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强行进入中国,清末的洋务运动使得染整、皮革、造纸行业呈现出现代工业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也陆续产生:如1920年燕京大学的制革系,1912年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染色科,1932年南通学院纺织科的染化系,1939年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的染织、造纸、皮革三个学科等等,旨在按西式教育方式培养有基础学科根底,理论与实践并重,有设计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修学科人才[4]。这时期的教育形式已从师徒间的技艺相授转向西方文明体系的教育方式,注重科学基础,引入化学、化工、物理、数学等教学内容。即由东方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自身的全面修炼再衰减式的传向学生,转变为西方教学方式的教师按特长分科相授,学生修习内化,全面素质提升。按照行业的多重需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基本形态经历几十载传承至今,已成为轻化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办学的基本模式。

1 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1.1 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

根据科学学的研究成果,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需求,是技术和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共同根源和动力,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模式;18世纪中叶后,科学的革命引起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使得科技发展模式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而进入现代社会则从上述的单向发展模式上升到科学技术生产的双向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阶段上述双向发展模式进一步被扩展为“五联一中心”规律,即科学、技术、生产、经济、社会五个因素已经联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技术处于这个整体的承上启下的位置(中心)。科学研究按照对象和任务的不同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和发展研究(工程研究)三大类。科技研究发展战略存在选择规律,发达国家重视基础研究,以此带动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突破,维持其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选择模式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发展中国家受国力和科技水平制约,常重视引进、消化、使用国外先进技术,以积累国力和提升科技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再研发创新,其选择模式为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等能力国家更为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以此为中心促进发展研究和基础研究,其模式为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5]。我国以及轻化工程专业所处的染整、造纸、皮革行业近30年来的科研发展战略,实行的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的选择模式。随着国家和行业的迅猛发展,现在国家的综合实力已居世界前五位,而染整、皮革、造纸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前列。不少发达国家因纺织、轻工领域的产业转移,已逐步放弃了相关的高等教育,并正在撤消该领域内国际顶尖的研发机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即轻化工程专业所处行业的科研发展战略的选择模式需要调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已无现成的先进技术可供引进,而不得不面对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结合前述科学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所处发展阶段,选择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中心的科研发展战略已成为必然。

1.2 高等专业教育的地位

科学教育是人类迄今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以及科研技能的培养;技术教育是当代各类技术的传授和训练。前者在大学的理科教育中实施,后者则在大学的工、农、医等教育中实施。科学学的研究表明,这两者已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综合成科技教育。从结构上讲,高等专业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核心部分,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的主要基础,对于科技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即科技人才的再生产及科技知识的再生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等科技教育阶段,教育除具有知识简单再生产功能,还具有知识的扩大再生产功能。历史上,德国从洪堡教育入手,倡导科技教育,一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二战后美国面对前苏联、日德等国的竞争,两次检讨科技教育体制,使其渡过危机,几十年来处于全球领先地位[5]。结合我国国情与前述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很显然其选择模式的调整应从科技教育入手,结合高等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来实现。

1.3 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科学学的研究揭示:从综合到不断分化,又从分化到更高水平的综合,这种不断上升的“综合→分化→综合”的否定之否定式的运动,以及加速度式的发展,是纵贯全过程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客观时间过程性规律[5]。科学技术的分化在形式上的表现为专门化,精细化,实质上是其向纵深发展的途径。科学技术的综合在形式上更多的表现为横断学科与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其实质更多的是围绕某一领域的需求,在各门相关学科间产生新的结合层与结合点,形成一个新的结构的整体。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点是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大综合的趋势,突出表现在研究的完整性,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研究成果的统一性上[6]。轻化工程专业所处的学科:纺织科学与技术、轻工科学与技术处于技术领域,其发展历程同样也符合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遵循着科技发展趋势,也是该领域教学科研人员应自觉遵守的规律。

2 轻化工程专业内在的特殊规律

2.1 专业研究内容

染整的研究对象是纺织品,包括天然与合成的可纺纤维及其制成品;造纸的研究对象是纸浆及其制品,包括可制浆的植物与用于增加其强力的纤维;皮革的研究对象有两部分,其一是动物的毛皮,包含胶原与蛋白纤维;其二是合成革,与纺织、染整、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对象有重叠。如果深究,造纸与皮革的研究对象在属性上各有侧重,前者偏于纤维素,后者重于蛋白质,但都与染整的研究对象有交集,纺织品中的天然纤维就包括纤维素纤维与蛋白质纤维。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形态与规格的不同,化学属性相近。

染整、造纸、皮革虽分属三个行业,但研究任务大同小异:①通过加工的方式改变研究对象的服役性能与服役方式;不以制造材料为主要目的。如纺织品与毛皮不属于染整与皮革制造的;纸浆纸张虽是制浆造纸制造的,但其原料的化学性能没有根本的改变。②上述加工均以化学反应、化工操作为基础,并不改变加工对象的化学属性,只是将其纯化,如将天然的混合物趋向单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观和形态。这其中各有不同的化学反应与化工操作。③因均面向行业需求办学,故加工工艺研制、操作与技术管理亦是共同的行为方式。但归属行业不同,加工手段与工艺各有不同。④均面临资源与环境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共同瓶颈,按工业生态学发展规律改变行业生产技术与产品循环亦为共同的任务。

2.2 与邻近学科的联系

化学是为人类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的基础学科,不但能够大量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而且能够根据人类需要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能够提供组成分析和结构分析手段,使人们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的、合成的物质与材料组成和结构,掌握和解释结构-性质-功能的关系,并且能够预测某种结构的分子是否可以存在,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依此可针对需要剪裁和设计分子;化学掌握了决定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从理论上指导新物质(如催化剂)和新反应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设计和创造,达到大自然所不能达到的目标[1]。

化学工程包括分离工程、反应工程和过程工程。研究物质的化学、物理、生化转化过程中的物质的运动、传递,形态和反应及其相互关系。其任务是创建高效清洁的物质转化工艺、流程和设备。涉及对化学过程系统地分析、设计及优化放大,研究层次从纳米规模(分子过程)、微观规模(颗粒、液滴、气泡等)、介观规模(反应及分离设备)、宏观规模(工厂系统)直至巨观规模(环境及生态系统)。在新的功能分子结构被发现和确立之后,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向人类提供最经济的产品是实现这些物质价值的必经途径[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作为学科基础,以材料制备、成形加工和应用为工程背景,按材料科学二级学科设置的专业[1]。传统上是在化学化工类专业中形成、发展进而剥离出来的,现阶段是在结合材料共性规律(材料科学四面体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四要素是指材料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服役应用[7])的基础上,研究高分子材料的专属规律。

轻化工程归属技术领域,化学化工学科是其主要的学科基础,与高分子材料科学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轻化工程的加工对象纺织品、纸品、皮革等归属于高分子材料,有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也有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如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等。这些材料的生产制造并不是轻化工程的主要任务,但是对其结构性能的研究,尤其是在经轻化工程的加工前后性能变化的研究多采用高分子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评价系统。对这些材料的除杂纯化,分子结构中键的结合与破坏,化学计量等均采用了化学化工学科的基本手段和分析方法。但轻化工程更多需处理非均相体系中的均匀性问题。这是科学诞生后,对染色术、制革术、造纸术进行系统改造重构的成果。在人类文明史上,由于轻化工程对口的三个行业在满足人类物质与文化需求上具有基础性地位,人们不断将当时最新技术用于该领域,以提高品质和生产效率,这一做法时至今日仍历久而不衰。这也使得轻化工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专业,并不断吸收新的学科方法为己所用。如现阶段正在引入工业生态学的成果来有效的处理与自然生态学系统的关系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针对自身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并与之交叉综合是轻化工程专业发展的基本轨迹与走向。

2.3 专业发展趋势

西方工业国家在轻化工程的行业领域无法有效处理与自然生态学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转移来保护本国的自然生态体系。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其自然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中国如果不能在技术上有效解决行业发展与自然生态间的关系难题,也只能再次发生产业转移。如目前已开始的到东盟国家的投资设厂活动。西方工业国家的产业转移,使得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大幅下降,已导致西方高校撤消这类专业,并关闭了研发机构。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社会的中期阶段,在轻化工行业又居世界前列。由中国来解决这个西方工业国家无法解决的难题,改变产业转移走向,已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与社会需求。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科技发展规律,需要对科技发展战略做出调整,如前述实施技术为中心的研发战略。在国家层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了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从科技教育入手,重点建设轻化工程的高等专业教育,是有效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科技实力的基本措施。通过轻化工程与各门学科的有效结合、交叉,实现该领域知识的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使该专业办学从行业层面进入到学科层面,在专业建设上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国内轻化工程专业教育始终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的局面得到根本的改观,也将处于承接该领域高等教育的国际转移和研发的国际领先机遇的有利地位。将轻化工程专业办学从行业层次提升到学科层次,不仅是高等专业教育在该领域的教学改革方向,同时也是国家和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转移对该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3 对轻化工程专业内涵的学科表述

在2001~2005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承担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达的教学研究项目《轻化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科学学的学习研究,对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主干课程等进行分析,并针对染整、皮革、造纸的学科特征在科学和技术哲学高度进行归纳、抽象后,进行了有益总结形成如下文字:

轻化工程学科是以改变和改进纤维材料服役行为为主要目的,以化学化工为主要手段的一门工程科学。该学科对纤维材料,特别是对天然动植物资源中所具有的纤维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和服役四要素的研究具有独到优势。该学科在以往常被认为是化学化工学科一个延伸的应用领域。以目前的认识,即便在化学化工范畴内,该学科不仅关心化学化工中流动相的梯度分布及影响,更关注本学科领域的纤维相(或纤维集合相)的梯度分布及影响。因此说,对轻化工程学科当前的认识应当是化学化工学科结合材料学科实际形成的交叉学科。

从已有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考察,轻化工程学科还有与生物学、农学、林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及数理科学等学科进一步交叉结合的可能。如对清洁生产技术、功能与智能材料的研究等,使该学科存在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个表述得到了上届和本届轻化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们和相关院校同行专家们的广泛赞同,为今后轻化工程专业办学从行业层面向学科层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国涛,刘晓虎.四川大学2009届轻化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0,20(3):74-78.

[3]朱新予.中国丝绸史(通论)[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4]中国纺织大学校史编写组.中国纺织大学校史(1951-1986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关普西,汤步华.科学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

[6]孟振庭,傅志军,陈永庄.自然科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篇9:面部年轻化

皮肤老化是面部老化的外部表现,其组织学改变:棘层细胞变性,真皮乳头变低;网状纤维消失,弹力纤维弹性减弱,胶原纤维更新减慢;细胞间质透明质酸含量减少,真皮含水量降低,汗腺、皮脂腺萎缩。临床表现为皮肤变薄干燥、弹性减弱,失去光泽;皮肤松弛,出现皱褶、肤色不均、色素沉着和老年性色素斑等。

面部年轻化手术始于20世纪初,手术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手术部位从局部到整体,剥离范围从无到有,剥离层次由浅层到深层,并且由单层次剥离到多层次剥离,对面部老化组织的处理由简单皱纹切除术到面部上提术(face lift),面部上提术不但要去除皱纹,还要向上提紧松垂的面部软组织,发展至现代要求面部年轻化术(rejuvenation)。面部年轻化手术是一种再造手术,以恢复年轻时面部各层组织的解剖位置和动态关系。Miller(1906年)、Kolle(1908年)较精确地在皱纹局部设计呈新月形或椭圆形的切口,直接切除皮肤组织,不行皮下剥离达到去除局部皱纹的目的。Bomes(1927年)、Burian(1930年)开始了皱纹部位皮下局部剥离。Lewis(1954年)、Mayer(1956年)强调皮下广泛剥离的第一代面部除皱术。Gonzalez-Ulloa提出全颜面除皱术的“耳岛法”,使第一代除皱术更加精确标准。

Skoog(1974年)根据他的解剖发现,认为面、颈部组织是一个复合形态单位。首次实施面、颈部双层组织(皮下、筋膜下)剥离提紧复位的除皱术。Mitz和Peyronie经尸解证实了Skoog的发现,并将这个复合形态单位命名为“表浅肌肉筋膜系统”(SMAS)。并详细介绍了SMAS的解剖学意义和在面部老化过程中的意义,从而开创了SMAS下剥离的第二代除皱术。为了使SMAS下剥离除皱术效果更加理想,手术操作更加安全,人们对SMAS的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面部除皱术中的作用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使SMAS下剥离除皱术既被广泛应用,又使术式更加多样化。因为SMAS下剥离对矫正下颌垂肉和颈部老化征象效果较好,对矫正深鼻唇沟效果不理想,所以Hamra(1990年)提出深层次除皱术,并在(1992年)深层除皱术的基础上提出复合除皱术,其手术关键是强调皮下有限剥离,保留皮肤和深层组织间的纤维联系,在眼轮匝肌颊脂肪、SMAS-颈阔肌下广泛剥离,松解,将松垂的整块复合组织向上提紧复位。Teimourian(1994年)提出多层次面部上提术,他强调皮下和SMAS下均行广泛剥离,形成两个独立的皮肤瓣和SMAS颈阔肌瓣,分别向上提紧这两个组织瓣,对矫正面中部老化征象效果很好。

Tessier(1982年)首先将颅面外科技术应用于美容外科,提出骨膜下剥离面上1/3和眶周,同时处理皱眉肌和降眉肌的功能,术后取得更好的眉上提效果。Psillakis(1988年)先进行了尸体解剖,并将骨膜下剥离扩大至面中1/3,取得满意的术后效果,并总结了105例手术的经验。Maillarlld(1992年)及mirez(1991年)、(1995年)对骨膜下技术进行了改进,主要强调骨膜下扩大性剥离,尤其颧弓部位的剥离要彻底,打断面中份组织向上提紧的屏障。他们认为改进后的技术对矫正面中份老化征象尤其是深鼻唇沟有独到效果。

我们国家除皱术开展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宋业光(1990年)首次在国内报道了面部骨膜下剥离除皱术。王志军(1992年)报道了国人SMAS和面、颈部维持的韧带的解剖研究,提出了国人SMAS的不同构成区域,为国人行SMAS下剥离奠定了解剖学基础。王佳琦首次提出面部三层剥离除皱术,将皮肤骨膜和SMAS同时剥离上提,此后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改良以往方法,提出浅表肌腱膜系统等多重悬吊的全面除皱术,有关术式我们还会作详细介绍,以飨读者。

面部皱纹的分类

自然性皱纹:此皱纹主要位于颈部,呈横弧形。一般出生时即存在,主要便于颈部的自由运动。颈部大范围运动需要充足的皮肤,自然性皱纹开始存在并不一定代表老化。但随年龄增加,颈部长期运动,颈阔肌长期收缩,皮肤进一步增多,使自然性皱纹变深,皱纹间皮肤松弛隆起,加上皮下脂肪堆积,表现为老化的征象。

动力性皱纹:动力性皱纹是表情肌长期反复收缩所致,所以表情肌较丰富的地方皮肤皱纹也较多。由于个人表情习惯和动作不同,皱纹出现的部位、严重程度和时间均不同。由于表情肌附着于皮肤,肌肉反复收缩,使皮肤与肌肉收缩成角的方向出现皱纹。如额肌收缩所致的额横纹,眼轮匝肌收缩形成的放射状鱼尾纹,眼轮匝肌收缩所致的下睑垂直或斜行皱纹,皱眉肌收缩所致的眉间垂直皱纹,颊肌、上唇方肌和笑肌收缩所致的颊部斜形皱纹。由于口轮匝肌的面积较大,与表面的皮肤紧密粘连,所以口轮匝肌收缩所致的上、下唇皱纹数目甚多,深浅不一,在两口角呈放射状,在上、下唇呈垂直方向排列。动力性皱纹的特点是一旦出现,即使表情肌没有运动,皱纹也不消失而且长期存在。

重力性皱纹:重力性皱纹是由于皮肤弹性下降,逐渐松弛,深层组织老化,支持力下降,骨骼脱钙,体积变小,骨性隆起下降甚至消失,加之重力的作用而逐渐发生,一般在40岁左右才出现。重力性皱纹多出现在有骨性隆起的部位:如上睑皮肤和肌肉渐松弛,逐渐下垂,形成上睑赘皮,上睑外1/3部位最为严重,出现典型的三角眼。下睑由于皮肤肌肉松弛,眼轮匝肌向外下方向下垂,形成典型的颧部半月形隆起老化征象。在颊部和下颌缘处,由于软组织的松垂,形成典型的下颌垂肉畸形,使颌下线中断。在颈前部,由于颈阔肌内侧缘松弛和皮肤下垂形成两条下垂的蹼状皮肤皱折,形成典型的“火鸡颈”老化特征。由于颈部皮肤弹性下降,颏下脂肪堆积,重力的作用加重,形成典型的双颏畸形。

上一篇:电子琴兴趣小组计划下一篇:乡镇普法依法治理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