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2024-05-14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共10篇)

篇1: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篇2: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

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篇3: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一、地域文化的诠释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传承至今、独具魅力且继续起到影响作用的文化, 是特定区域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态、民族习俗等文明的表现。因为这些文明在一定的区域内与周围的地理环境相融合, 所以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文化顾名思义, 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人与自然、社会互动产生的具有极强传播能力的文化, 因此具有本区域所独有的特征, 例如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等。

(2) 地域文化的延续性特征: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要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其文化形态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是经过人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区域历史时间发展越长, 它的历史文明与历史文化就越发达。长江、黄河流域的历代古国虽已不存在, 但其文化、民俗却传承、延续下来。

(3) 地域文化的兼融性特征:事物形态是与周围环境相依相存的。随着历代政权的更迭、人类的迁移与流动, 文化与生活习俗相互交融渗透、互相影响, 从而形成了兼有其他文化特征的地域文化, 并得以发展。

二、青州历史文化环境背景分析

山东青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古城文化、名人文化、佛寿文化、古军事文化和现代文化共存互依, 东夷文化、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1. 东夷文化

青州, 为古“九州”之一, 在远古时期古青州地区为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据考证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 历经北辛文化、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 这些都是东夷人创造出来的历史文化, 被史学家称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2. 名人文化

青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 它一直处于山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贸易的中心地位。在青州做过官的有寇准、范仲淹、宗泽、张叔夜、王曾、邢玠、钟羽正、冯溥等历史名臣;文坛巨匠郑道昭、欧阳修、王世贞等, 学术巨擘燕肃、于钦等都在这里诞生;名流雅士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冯惟敏都曾流连于青州,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3. 佛寿文化

青州自古就是一个佛教文化兴盛的地区, 1996年10月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文物的出土, 印证了青州为我国东方佛教文化区域的中心。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雕刻极为精美, 其兼具北方佛教艺术的粗犷、南方佛教艺术的细腻、印度佛教造像的风格、青州地区古代石刻艺术的传统。除此之外, 在青州云门山、驼山上还有两千多尊隋唐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云门山摩崖巨寿也是青州古文化的一件瑰宝。

三、山东青州东夷文化广场地域文化展现设计分析

东夷文化广场的建设, 不但展示了青州地域历史文化, 而且展示了整个东夷文化的历史面貌、发展历程和历史贡献, 实际上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具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意义。该项目位于青州云驼风景区内, 总面积1133333.3平方米。东夷文化广场有十二个功能区, 主要包括主题雕塑区、二十四官职图腾展示区、东夷文字展示区、东夷分布图、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演艺区、东夷文明体验区 (陶艺园、狩猎园区、玉坊、耕织酿酒园区、太昊伏羲八卦图、鱼乐园) 。还有1.4万平方米水体面积, 主题喷泉两处, 主题雕塑、历史文化浮雕各一处, 大型图腾柱二十四根以及仿古建筑若干。

1. 主题雕塑区

该区域位于广场中心, 是展示东夷文化的主题形象区, 主题标志“夷人”雕塑。该雕塑以“夷”字结构为设计理念, 即一人左手拿弓, 右手握箭, 上身袒露, 身体健壮, 颈佩胶州三里河龙山文化时期的鸟形玉串, 下身披挂树叶围裙, 赤足, 人物背后为圆形太极透雕图案, 整体造型呈现一种原始时代的壮美与粗犷的野性。人物雕塑为青铜铸造, 整体高约6米;背景圆形太极透雕直径13米, 雕塑底座呈八面太极图形, 雕塑高约16米, 重量约14吨。主雕塑四周, 围绕四个小型雕塑, 雕塑以东夷人日常生活为主题, 体现了勤劳善良的东夷人原始的生活状态。

2. 东夷文字展示区

该区位于主题雕塑区北侧, 主要是使用铺地元素来展示古文字的文化魅力。青州位于东夷文化圈的中心, 东夷地区是中国文字起源的主要地区之一。历史上就有山东寿光仓颉创造文字的记载。在这些区域发现的骨刻文, 对于研究东夷文化文字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真迹资料。由于文字的造字法首推象形, 而象形起源于事物形象的摹画, 东夷骨刻文恰好处于形象摹画向文字符号过渡的历史阶段, 也正是象形文字形成的初始阶段。该区域采用地嵌文字、黑色花岗岩凹雕拼贴的方式, 以古今对比形式, 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体验东夷文化的魅力。

3. 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

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位于主雕塑区南侧, 展示近9000年的东夷历史文化画卷, 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以东夷文化代表性的抽象和意向符号、形象构成浮雕主体部分“东夷之都”, 以写实风格直观表现历史神话故事浮雕, 塑造成为可令人触摸的历史。“东夷之都”主浮雕融合东夷先民的耕种、作战、狩猎、文化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元素, 以装饰风格结合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的塑造手法, 令人充分感受东夷文化的博大、浩瀚、深邃、悠远。神话故事浮雕采用写实性的叙事手法, 从构图形式到表现艺术手法都区别于主浮雕, 以免产生视觉疲劳。施工工艺采用石材与锻铜相结合的工艺, 使表现力更加丰富。

4. 二十四官职图腾展示区

青州, 是东夷文化的中心。在大汶口文化后期, 在以青州为中心的区域内的原始居民以凤鸟为图腾。到少昊时期, 他们以鸟来命名部族, 以鸟作为族徽, 以鸟作为官员的标识, 在这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有玄鸟氏、青鸟氏等二十四个氏族。二十四官职图腾柱以传统纹样风格作为艺术表现手法, 以二十四职官鸟及幻化人形、东夷文化图腾和代表职官鸟职能的意象符号构成柱身, 以花岗岩石材为主材, 整体呈装饰风格, 呈现远古、神秘和崇高的感觉, 与主雕塑和谐相应。二十四官职图腾柱位于文字展示区北侧, 是广场中轴线的第一个序列。以中轴线为中心, 两侧各设十二根立柱, 和南侧的夷人主题雕塑相呼应, 营造了一种宏大威严的气势。

5. 东夷文明体验区

该区包括陶艺园、玉坊、耕织酿酒园区、狩猎园区、太昊伏羲八卦图、鱼乐园, 主要分布于广场周围绿化景观区, 是为了展现东夷文化创造的历史文明。东夷文化主要是长达两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富有活力和创新力, 其中制陶业表现尤为明显。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器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陶艺园、玉坊、耕织酿酒园区、狩猎园区等区域通过创建原始文明环境, 采用展示与参与体验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并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6. 地域文化在广场空间设计要素中的展现分析

(1) 东夷文化广场铺地设计分析。本广场景观与休闲区铺地的主要材质为青色的花岗岩, 入口区域采用小面积鹅卵石铺设作为行进引导, 体现了较强的艺术性。主雕塑区铺地采用红色花岗岩, 与大型青铜相互辉映。休闲区域、植被景观区小路铺地采用了毛面花岗石、碎拼花岗石、多彩鹅卵石、青石砖、园林彩砖等, 将各种石材有机组合成各种富有艺术效果的图案, 既具有防滑的作用, 又灵活运用各种地域材料设计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铺地。

(2) 文化广场绿化设计分析。广场周边有大面积的树木植被区, 根据地形分成几个植被区。树种主要选择北方树种, 主要有银杏、松树、国槐、樱花、紫叶李等, 以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设置原则。为了展示广场的历史属性, 还点缀了一定数量的直径在60厘米以上的大树, 形成了高中低的景观层次, 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一种历史的认同感。

(3) 文化广场水体设计分析。东夷文化广场的水体设计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位于中轴线北部音乐喷泉, 另一种是蜿蜒崎岖贯穿于广场东西的人工河。音乐喷泉约20米见方, 与东夷文字展示区相结合, 有大气、古朴、美丽的视觉感受。喷泉的水声和背景音乐相融合, 可以使人身心得以放松, 产生愉悦之感。广场还用大面积人工河来展示东夷文化, 静谧的水面和斑驳的水岸隐喻着东夷人生活的环境。河两岸的亲水设计可以方便市民在水边戏水。

(4) 文化广场小品设计分析。广场内建筑小品还设有古建凉亭、精致的拱桥、便于市民休息的木石结合的休息座椅、古式景观长廊、广场景观灯等, 全采用古代图腾纹样装饰, 并辅以东夷文化文字简介, 广场入口处建有两处四座原始茅草建筑, 古朴素雅, 使人在休闲游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东夷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在城市休闲广场中的展现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城市休闲广场的建设要对设计范围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在设计中突出强化本地域环境的特征, 运用不同的空间元素展现不同的环境特点, 体现本区域内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 营造一个本地区独具特色的场所, 同时要注重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2) 社会发展使人们生活内容日趋丰富, 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现代休闲广场的设计要不断满足市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广场的设计要有浓厚的人情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广场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发掘, 发现并反映传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性的文化元素, 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朱雷.镇江城市休闲广场设计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 2007.

篇4:浅谈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表达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文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113-02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广场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城市的“市民客厅”,承载着城市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但不少城市广场在设计与建设中,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创作,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之一”[1],如何将文化融合到环境中去,是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城市广场设计的文化表达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 体现城市广场的场所精神

1979年,挪威的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2]中首次提出了场所精神,迅速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反响。诺伯格认为所谓“场所”并非只是某一抽象的地点,而是由不同的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是一种质量上的整体环境[3]。

每一个不同的场所都依着自身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也包含了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人们在场所中通过物质层面的要素来确定自身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通过精神与文化的要素来了解自己的生存文化,在场所中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场所精神”所要表达的含义。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场所”的一部分,自然应当在城市中体现自身的场所精神,带给城市居民以认同感,这才是人性化的城市广场所应当追寻的目标。

要体现城市广场的场所精神,首先要提高广场自身的可识别度,让城市广场在城市居民和游客中广为熟知,让人们产生“我们今天x点约在xx广场前见面”这样的影响,让城市广场成为人们脑中的一种特定映象。在实际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在城市广场上设立地标性的建筑、选择特殊的地理交通位置、承载特殊的城市活动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的170m的41层浙江环球中心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加强广场空间的可识别度,让人们对广场空间形成良好的认知关系,加深对广场的印象。这就要求广场从自身的图底关系开始就应当重视起来,让人们形成良好的图形知觉,另外,可以在城市广场空间中利用小品、构筑物等特殊景观要素来为人们识别方向提供参照物。再次,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引入,注重对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了解,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广场的细部设计中去,创造出适合本地城市居民的城市广场,让市民们对城市广场产生认同感。

2 注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当前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一种惯性思维,即城市广场是一种西方的舶来品,不少城市广场只是对西方城市广场进行简单的模仿,如某些城市广场中耸立着罗马柱式的柱廊,某些城市广场中有大面积草坪,却不种一棵树。盲目学习西方并不合理,中国人对广场的理解与西方并不完全相同,虽然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形成类似于西方的城市公共空间,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取,恰恰相反,儒学思想中成长的中国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西方的城市广场自古以来强调开放性,且由于发展时间长,相关理论与实践都领先于中国的,但是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不能一味遵循西方的设计标准,而应融合贯通,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城市广场,既体现中国“顺应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观,也引入西方城市广场的开放性与民主性。在广场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古代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利用障景、点景、漏景、对景等不同的设计手段来创造城市广场,同时也要注重广场的开放性,创造出具有文化交融性的新型城市广场。

3 注重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应当注重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尊重城市的固有历史和文化,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不同城市都有其独(下转115页)(上接113页)特的历史文化体系,因此,在城市广场的设计过程当中,要注意在设计中融入这些文化元素,从广场设计的各个方面入手,将文化元素嵌入到广场的物质要素中去,注重对地域性、民俗性特色的体现,以广场反映城市的历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同时,也用历史文化来丰富城市广场,提升城市广场的品味;且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广场,既能给予市民地域归属感,又兼有教育功能[4],市民在广场中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对本地的地域文化与城市历史有所了解。

4 积极组织城市广场的文化活动

当地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在城市广场中组织文艺表演、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城市广场的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挪威)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北:台北尚林出版社,1986:4-21.

[3]简舜.场所精神在城市广场中的体现-重庆市三峡广场评析[J].中外建筑,2004(01):6-48.

[4]毛縯韬,孙一卉.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人性化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3(02):109-111.

篇5:谈城市文化广场建设论文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作为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窗口,作为市民经常性的活动场所,其文化品味非常重要。应该在广场建设时将城市文化(如:风土人情、自然地理、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加以提炼、挖掘、创新并发扬光大。突出文化特色,使市民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使城市、地段具有可识别性。使市民感觉处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在少数民族居住地方,还应该结合民族特色,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和场所。

3.2 突出特色原则

特色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包括社会特色与自然特色。城市文化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文化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以及市民的认同感、归宿感与自豪感。如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另外,城市文化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文化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3.3 “以人为本”原则

广场是人们活动的场所,任何广场都应该以人为基本尺度,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要处处“以人为本”。应该配有各种人们日常需要的服务设施,如电话亭、阅报栏、书报亭、休息座凳、公厕、垃圾箱等。这些服务的设置,要注意美观耐用,符合人体基本尺度,有较大的观赏效果,同时,应该考虑人们的心理因素,例如:坐凳作为广场最基本的服务设施,就应该在空间上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有一定安全感和防护性的地方多设置。如利用台阶、花池、矮墙等作为辅助座位,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坐凳尺度应满足人体尺度要求,宽、窄、高低适度,连排椅、凳应该有座位划分,公共空间中所有的坐椅都应成双布置,这样会扩大人们的交往热情。并且应该考虑不同年龄、性别、阶层、职业、收入的人群使用要求,能够让他们都能在广场中找到自己的归宿,都能各得其所。

4 结语

篇6:谈城市文化广场建设论文

目前国内大部分广场都仅仅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或硬质铺装,而缺乏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人们在炎热夏日无处藏身,可参与性差,也不利于城市空气环境的改进,专家普遍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但实施的时候却面目全非。广场服务设施也严重缺乏。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不同人群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各种人群都能在广场内得到便捷的服务,能够各得其所。而有些广场,一些常用的服务设施,如公厕、电话亭、坐椅等,都极其缺乏,丝毫不人性化。

2.2 贪大喜功、不切实际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广场,由于当地官员盲目追求第一、贪大喜功,全然一副农民爆发户的架子,要求建设某某地区第一大广场。使得许多广场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没有科学地界定尺度与规模,导致广场规模庞大,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及资源的浪费,使广场空旷无物而不具备亲和力。

2.3 不顾历史,漠视特色,割裂文化

对于一个广场来说,它的主题和个性是其灵魂,它或以厚重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只有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才能展示当地的风采。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片面追求图案化、表面、肤浅的造型,使得广场失去了地方特色。

2.4 重建设,轻管理

篇7: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广场文化,是指在城市广场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广场文化中体现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位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所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是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感染力。政府、社会和部门要积极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把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正确引导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示范活动。如:利用节假日、休闲人群流量扩大,举办各类专场广场文艺晚会、书画、舞蹈、器乐表演等,抓住“寓教于乐”的主题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浓厚兴趣达到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城市和谐建设的作用意义。

一、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能够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带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迫切,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日益明显。广场文化作为公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文艺演出、文艺晚会、文艺赛事、健身健美、展览、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场文化活动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持续时间长、演出场次多、受益范围广,在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满足了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为此,要保证广场文化、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考率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注重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更适合高品位的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城市建设中的广场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让现代生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魅力。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要抓住与掌控广场文化活动的四个特点与四个功能是关键。广场文化之所以一直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广场文化具有四特点与四个功能:开放性、公开性、免费性、群众性。辐射功能、教育功能、窗口功能、引导功能。四个特点提升了面积的局限性、扩大了参与群众的范畴与不同层次。在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中,作为城市建设窗口文化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在内容上要积极健康、围绕政府部门弘扬主旋律,催人奋进,讴歌祖国、体现地域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与引导功能。如:利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体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风俗的文化活动,即受到百姓欢迎、又起到了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利用春夏秋三季季节气候的特点,举办有品位的大中型广场文化活动,让走出户外的群众感受文化的气息,享受精神的食粮,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即受到群众的欢迎还可以为城市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好坏同样也可影响到一个城市建设的进步的软环境好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前社区建设是国家、社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社区党政组织作为其中的主导力量,应当努力培养社区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中发挥骨干作用。目前还是有很多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够去高档的营业文化娱乐场剧院等处消费,如果没有优秀的爱好,其他的不良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而发展、提升社区、广场文化活动的水平与范畴内容的丰富性于无形中就激发广大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创文明生活的良好氛围。社区文化包括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与自发性、没有约束的集体参与性特点。主要有健身广场舞蹈、交谊舞、秧歌舞、太极拳、太极剑、等形式。这些活动综合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并发挥着它的作用。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综合缩影,因而成为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眼界的开阔,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也相应得到提升,这些提升促进了社会得文明程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篇8: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

城市广场蕴涵着各种意义、象征还有使命, 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体现各个不同城市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同时, 地域性对景观的影响是完全不容小觑的, 在建设一个城市广场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对首先我们会对城市广场所在的区域内的, 风土人情、特色植被、地形、地貌等做一个系统的调查。这样在设计阶段就能够把掌握的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加工和提炼融入到设计当中去, 这样才能对所造景观进行一个系统的地域性的融合。

二、建立地域性文化特色主题广场景观的意义

一个广场的景观, 分为外观的表现和内在的涵义, 同时也有静态的一面和动态的一面。城市文化广场既能够反映当地的物质文明, 又能够积累长时间的地域性的精神文明。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包含了地域性和文化性, 他们相互影响协调缺一不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首先是体现地域特征, 同时文化是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灵魂。1地域性包括地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点, 文化性结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是地域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结合, 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的地域性和特有的文化, 把握好整体性和统一性, 创作有特色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三、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广场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适宜的聚居地必须符合市民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的生活习惯和形式。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围绕着“人”为中心, 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 让城市广场适用于市民的生活。2衡量一个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的好坏和它吸引人的程度, 从根本的意义上来看要看它满足了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的程度有多大, 看它能不能符合市民的户外行为。现代城市广场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群体优先, “以人为本”。因此, 在现代城市景观城市广场的使用中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2. 突出地域个性的原则

各个不同的现代城市中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色, 包括当地的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每个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 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 不同的地方风情民俗文化, 市民也有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习惯,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和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突出把握该地域个性。城市广场景观的地域性能够反映表现当地城市特有景观、风情民俗和文化内涵, 使得当地城市有鲜明的自我特色, 同时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也能反映出当地市民精神素养和人文特性。因此, 城市广场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形象重要的表达,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突出地域个性原则。

3. 倡导、承继与创新的历史文脉原则

城市中历史文脉对城市广场景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让让人们从心理上得到共鸣, 往往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设计, 引起人们对过去的追忆, 在文化上会有更多的认同感。城市广场景观设计首先应该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 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做一个深刻直观的调查研究, 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样就能很精准的分析出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和市民的精神追求, 在功能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使得城市广场景观的形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新景观的。3

4. 整体性原则

这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条, 城市广场景观作为时代的一个开放艺术品, 它和这个城市的其他的空间形式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在城市建设中要通过多次的规划设计才能完成, 由于当地各种客观的条件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的建筑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修建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广场的修建做到因地制宜, 与自然、当地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 互相协调, 达到一个突出整体特色的效果。

四、地域性文化的主题城市广场设计理念

1. 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

许多城市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城市建设中, 都在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 开始重视地域性文化的的发展。城市广场景观文化逐渐深入人心, 城市广场是以文化活动为主要的内容, 地域文化的特征就更加的明显。城市广场成为了各地展现民俗文化, 市民文化, 显示城市文化广场个性的具象。广场的景观设计是对本地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的作用, 同时城市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事业, 它的建成将促进广场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2. 加强人性化的广场设计理念

设计是为了生活, 为了让人有更好的内在体验。人性化设计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在设计中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们的心身需求强调功能多过于形式。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好坏和合理性与否最大的程度上是看他的人性化设计到不到位, 能否满足人们对广场活动的需求, 是否符合人们户外活动的基本特性。城市广场设计中我们贯彻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将人的物质精神文明、身心行为规律这些方面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来, 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城市新景观环境。

3. 注重地域性生态的城市广场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城市”“绿色环保城市”这些理念是我们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全球变暖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广场的建设。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设计,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的人类聚居环境, 是许多城市明智而符合现实的选择。4在城市广场设计中, 注重生态是非常必要的。在设计广场生态环境时, 城市的地域生态特征, 各个城市的特有的气候条件、特色植被、该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品种我们都应该结合在一起并且融入到我们的地域性生态的广场设计钟来。

五、结语

地域性文化城市广场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问题, 具有生命力的城市都有自己特有个性。我们在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中要强调它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表达, 并且要强调它的“文化”主题。具有地域性文化主题的城市广场不仅有利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展, 也能让人们在感知上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

注释

11 .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工程技术版) , 2006, (1) :23-36..

22 .金英伟.景观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77-81.

33 .《大众文艺学术版》, 大众文艺杂志社2011年第24期.

篇9:浅谈城市文化广场的地域性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一个具有人群集散、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地域精神的一张城市“名片”,它以自然和艺术交融的手法塑造着美的空间。本文通过例举当下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为例,分析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归纳总结,探讨城市文化广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性,并寻求城市文化广场的地域性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文化广场 地域性 公共空间

广场从广义上来讲,是经精心规划和设计后,由建筑物、构筑物和绿化等围合而成的,提供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学习的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的一种现代开放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由自然和人工环境简单围合的三维空间,还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心理活动以及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1.当下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设计定位过低,地域文化体现不够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文化广场设计方案被提出并建成落地。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广场建设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文化广场设计大都简单地模仿西方的广场设计理念,缺乏新意,千篇一律。设计者大都忽略了城市广场除了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休憩空间之外,还承载了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我国大多数城市文化广场在设计初期就背离了城市的发展脉络,割裂了城市历史文化,丧失了地域特色,致使大部分的城市文化广场大同小异。

1.2缺乏考虑对地域人群的行为关照

公共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承载者,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许多广场在设计时缺乏考虑人作为广场活动的主体,是受服务的对象。人的行为与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人的行为选择空间,空间又影响着人的行为。缺乏考虑对地域人群的行为关照,意味着切断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地域人群的行为模式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群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活动空间的要求各有不同,例如小孩的嬉闹、青年的散步、中老年的锻炼等,这也要求广场根据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做出合理的设计。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存在着某些共性,不符合人体尺度的空间会让人产生不适。当设计者忽略了从不同人群对空间尺度需求去设计积极或消极空间时,环境因素无法适应人群活动的需要,导致无法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广场环境。

1.3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城市文化广场服务设施不完善将极大地制约其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国内许多广场设计时由于服务设施设置不到位,使得广场服务功能无法良好发挥。广场在建成后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维护水平滞后。虽然许多广场在建设初期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了较大的成本,但后期维护及管理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广场当中已损坏的设备设施未能及时得到更换或维修,广场整体环境无法达到协调统一,其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

1.4广场尺度空间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城市的广场在建设时盲目追求广场的的宏大气派,没有系统科学地界定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布局不合理,广场尺度与地域空间不匹配,导致广场大而不当,失去了亲和力,使得广场部分空间利用率底下,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损失。

1.5植物配置不合理,缺乏空间层次

在对广场进行植物配置时,追求一时的美观,将不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移植到广场中,忽视了植物地域性生长的特点,使得广场建成一两年后,部分植物死亡,导致广场呈现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许多广场在设计时将大片的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置于设计中,使得广场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造成了广场景观的单调和机械。

2.城市文化广场地域性设计的立足点

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六号大街与沿江大道交叉口,于2008年由下沙经济开发区投入建设,包括雕塑群,公共设施及绿化等多个项目,绿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下沙围垦文化广场交通便利,北边靠近中兴景冉佳园,江语海小区等,南边有朗诗国际小区,梦琴湾小区,多蓝水岸小区,伊萨卡国际城小区等。围垦文化广场工程是一个结合休闲娱乐、围垦文化展示、群众集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下沙围垦文化广场在设计上深入挖掘了地域文脉,凸显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在用地受限的情况下,极力满足当地人群的功能要求,合理地把握空间的尺度,与其地域空间相匹配。

2.1凸显城市地域的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一张城市的“明信片”,是人们认识一座城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弘扬地域文化,宣传城市历史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广场能展现其所在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座城市的生命,对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记忆。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是以在围海治江造田的过程中孕育生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围垦文化为主题,在设计初期较好地抓住了钱塘江北岸“滩涂变良田”的历史文脉,将围垦文化融入到广场设计当中,充分挖掘自身特有的文化脉络,较好地把握广场定位,以透过城市的建造和人类的活动来回顾城市的发展轨迹。在利用大型围垦文化主题群雕与农作物体现设计主题,顺应了围垦的设计出发点的同时,赋予了广场新的文化内涵,将当地的历史文脉与周边环境特色融入到设计当中,在大的时代潮流背景下,寻找自身独特的文化加以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图1)

2.2满足地域人群的功能要求

城市文化广场在除了弘扬地域文化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休憩停留、市民交往、交通枢纽等功能,使之成为区域环境的核心空间。建立一个具有地域认同感、归属感的城市文化广场,在赋予它场所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各类人群地不同活动的需求,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较好的体现了对所处地域人群需求的关注,在设计中把握了人的主体地位,按照使用者的实际要求,更好地发挥其存在的价值。根据对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进行数月的实地考察,对活动人群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分析,下沙围垦文化广场除了文化展示的功能以外,还结合了群众休闲娱乐,群众集会等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广场。广场上在特定时间段内,如早晨、傍晚时段内都会有大量中老年人群集中晨练或是跳舞,也有少部分人进行轮滑、钓鱼、散步等娱乐活动。同时,广场整体被一条城市主干道划分,广场因地制宜,根据地形与周边交通环境与小区环境划分成南北两个空间,依河而建。各个空间都预留了大面积的空间提供给市民进行集体活动,同时预留小面积空间提供给游人休憩。这样的规划既满足人群活动的需求,也较好地缓解了周边交通环境拥堵问题。(图2)

2.3营造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需考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注重广场整体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植物配景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地域性特点合理配置植物,注重植物栽植的自然性,形成主次分明,层次丰富,季相鲜明的广场绿地景观。除了植物对景观的营造之外,硬件设施和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深刻广场设计的主题思想。另外合理把握广场的空间尺度,与地域空间相匹配,提高广场的利用率,达到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尤为重要。

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在设计时以植物造景为基础,减少了硬质铺装的比例,增加绿色植物面积。广场植物配置和谐统一,从下沙当地的水土条件及气候特点考虑,对观花观叶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搭配,考虑不同季节的色彩和季相的变化,植物背景层次丰富,具有较好的起伏感和韵律感,同时增设特定的农作物,瓜果蔬菜,丰富植物种类的同时,较好地契合围垦文化的主题思想。广场设置了一批以围垦文化为主题的雕塑群,雕塑群的设计风格谐趣,紧扣城市的环境和历史,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追求。在突出主题,回顾历史的同时,丰富、美化了广场景观空间。雕塑群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为广场增添了一丝活力与生气。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规模与广场的功能、级别、位置等因素相协调,在规划时有意将广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北部广场设置开敞的绿地空间,南部广场设置多处积极的小空间,绿地与活动空间合理分配,打破了连续绿化的单调,同时南北的分割也有效地疏导了交通,使得广场整体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图3)

3.城市文化广场的发展趋势

3.1整体布局的系统化、完善化。

城市文化广场发展应该同城市发展定位相一致,在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中,应结合自然、人文、以及现代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使之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文化广场整体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与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肌理习惯相一致。同时把握广场的整体布局需要抓准活动人群的需求,根据活动人群的现实需求,考虑人群在驻留、休闲、交流沟通时需要的可能性,完善广场中的基础设施,并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设置无障碍设施,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完善照明配套设施,兼顾夜间活动,塑造夜间城市形象。

3.2突出地域的个性化、多样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它具有独一性和专有性的特点,把握其独有的文化脉络,才能够將一个地方同其他地方区分开来,树立地域独有的文化内涵,为城市的贴上一个个性化标签。除考虑地域文化外,广场建设还应当考虑地域地势地形、气候因素等条件,把握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将自然与人文特色融入到设计的构思当中,塑造有特色的文化广场。

3.3功能的复合化、立体化、多元化。

城市文化广场的面向群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应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层、不同生活方式的广大群众的多样化活动提供支持。在城市空间利用已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运用多向穿插和层叠的方法,发挥城市空间的潜力,进行地上地下多层次的同步开发。同时,广场的活动边界将变得更加模糊,广场活动空间将渗透到其他公共空间当中,这些空间将承载一定的特殊活动内容。广场也将变得更加开放,广场的活动空间将承载更多的活动诉求。

杭州下沙围垦文化广场设计顺赃了下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与其总体规划相协调,设计打破了大而空的广场的传统形式,充分利用居民区与江边留下的部分闲置空间,在不破坏周边布局的情况下,为城市空间添加丰富的景观,使得广场真正拉近与^们的距离;围垦文化广场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广场的设计构思当中,以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城市的亲和力,给人留下个性鲜明深刻的印象;围垦文化广场的开放性设计使得活动场地不仅仅局限于广场有限的空间内,广场的活动边界向外延伸,广场的活动空间与周边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承载了更多的活动诉求。

4.结语

篇10: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

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

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4]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

上一篇: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下一篇:市级小学校园消防安全演讲稿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