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2024-04-18

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共6篇)

篇1: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为了全面及时反映宝鸡市返乡农民工数量、流向、就业、收支、社会保障和创业情况,我们利用春节假日在全市12个县区、60个乡镇、299个行政村、抽选了1495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家庭进行了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快速调查。总体来看,金融危机虽然对宝鸡市农民在外就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冲击,当前农民工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感到满意,对继续外出务工依然充满信心。

调 查 结 果

一、外出农民工家庭基本情况

1、这次调查的1495户农民家庭共有6641口人,户均4.44人,其中男性3514人,占调查户家庭人口的52.9%。

2、1495户农民家庭实际从业劳动力4497人,户均3.01人,占家庭人口的67.8%,其中2008年外出从业劳动力2781人,户均1.86 人,占家庭实际从业劳动力的61.9%。

3、1495户农民家庭2008年全年总收入4285.4万元,户均28665元,人均6453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3079.4万元,户均20598元,人均4637元,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71.9%。

二、外出农民工就业现状

我们从被调查的1495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家庭中,每户选择一名外出务工时间最长的人员进行入户访问,从中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条件、就业现状和社会保障情况。

(一)外出农民工的自身特征:

男性居多。被调查的149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劳动力1219人占81.5%。

青壮年为主。年龄在25岁以下的564人占37.7%,年龄在26—35岁的438人占29.3%,年龄在36—45岁的 339人占22.7%,年龄在45岁以上的154人占10.3%。

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427人占28.6%,初中学历的1025人占68.5%,小学及其以下的43人占2.9%。

半数以上接受过技能培训。有854人接受过技能培训,占被调查者的57.1%。

(二)外出农民工的就业特征:

从业形式---自主外出为主。从外出务工组织形式看,通过政府组织外出的135人占9.0%,通过中介机构组织外出的234人占15.7%,而通过自主外出的1126人占75.3%。从业地点---省外从业为主。从外出务工就业去向看,省外为主,省内次之。被调查者中省外从业的963人占64.4%,其中在广东从业的310人占全部被调查者的20.7%,在江浙沪从业的224人占15.0%,在京津地区就业的125人占8.4%,在其他外省从业的304人占20.3%;省内从业的532人占35.6%,其中在省内县外从业的420人占28.1%,县内从业的112人占7.5%。

从事行业---工业生产为主。从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看,从事工业生产的605人占40.5%,从事建筑业的293人占19.6%,从事贸易餐饮业的229人占15.3%,从事交通运输业的83人占5.6%,从事家政服务的29人只占1.9%,从事农业的仅仅只有6人占0.4%,从事其他行业的250人占16.7%。

务工时间---以长年外出就业为主。从外出务工人员从业累计时间看,从业时间在9个月以上的1335人占89.3%,从业时间在6-9个月的89人占5.9%,从业时间在4-6个月的49人占3.3%,从业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只有22人占1.5%。

(三)外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特征:

劳动保障程度较好。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946人与用工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占63.3%,其他没有得到劳动保障。

社会保障程度低。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只有462人由用工单位给办理了养老保险,只占30.9%,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三、农民工返乡原因及其就业意向

在被调查的1495户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家庭中,2009年春节前已经有1000人返回家乡,另外495人未回家。

(一)从返乡的原因来看,82%的人属于正常的回家过年,6%的人因企业关停被迫回家,3.5%的人因收入太低而放弃已有工作回家,4.5%的人因企业裁员回家,因其他原因回家的只占3.4%,仅仅只有0.6%的人打算回乡创业。

(二)从返乡农民工节后从业意向看,外出农民工流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即62.1%的农民工仍然回原务工地务工,对在原地找工作充满信心;10.9%的农民工打算回到地方从业;

6.4%的农民工准备离开原务工地到新的地方务工,但能否找到新的工作还很难保证;20.6%的农民工目前无明确目标外出找工作或已经闲散在家。这部分农民工可以说处于一种失业状态。

(三)从就业地点看,回原务工地务工的,其就业的地域性特征基本未变,即省外为主,省内次之。外出农民工仍然选择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和其他外省地区就业,分别占15.9%、18.7%、7.3%和20.0%,其余38.1%的农民工选择省内县内就业。但是选择新的务工地就业的农民工中,其就业地域性特征与回原务工地务工农民的就业地点形成了鲜明的反向思维定势,即以省内为主,省外次之,而省外亦按其他外省地区、京津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反向排列,且半数以上的人已经选择县内省内就业,占比达到51.6%。

四、返乡农民工的四大期盼

被调查户中有1179人回答了“希望政府在就业方面给予哪些帮助”,其中,47.9%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多提供就业信息,能在本地有更多的就业机会;24.3%的农民工希望政府对自主创业给予扶持;18.0%的农民工希望政府组织联系推荐就业;9.8%的农民工希望能得到政府贷款担保。

存 在 问 题

从调查结果看,宝鸡市外出就业农民工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不太高、竞争能力不太强,社会保障程度比较低等问题。另外,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宝鸡市已经有20.6%的农民工失业,已经外出的农民工因不能及时就业或因企业开工不足还存在很大的隐性失业现象。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受冲击的地域和行业领域也有不断蔓延之趋势,已经受到严重冲击的地域和行业的经济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转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农民工再就业压力加大,从而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增大。

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沿海地区企业出现

经营困难或者倒闭情况也已经波及宝鸡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使一些农民工就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今年预期仍处于下行阶段,这同样存在减少农民工就业的机会。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大量减少,势必会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变得缓慢。就宝鸡市而言,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全年收入的42.1%,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6%,加之,农牧产品价格由高位开始明显回落,因此,近年来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局面面临很大压力。

对 策 措 施

1、注重政策引导,多渠道促进就业。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及时调整和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扶持性和激励性的政策,倡导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愿望的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可免费参加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学习,在了解鼓励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激发其创业热情,提高创业能力,同时要在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个体经营者收费等方面给予最优惠、最实惠的扶持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2、抓好就业援助,完善培训服务。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按照宝鸡市“三集中”推进“三化”的发展要求,结合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回乡人员参加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开展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实现与企业用工定向对接。二是加大对企业单位农民工使用情况的监督监察力度,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整治非法用工、打击欠薪活动,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巩固就业成果,三是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从资金、技术、法律、政策、经营及管理等方面,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援助和服务。

3、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区划。

从长远来看,进行农业产业区域划分,实施适度的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而农业产业优势集中,区域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因此,要以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全面实施《宝鸡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规划》,整合农业优势产业和资源,启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大项目,着力延伸农业加工链,加快农业产业区域划分,增强农业对返乡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篇2: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践报告

内容摘要近些年,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寒假的空闲时间对我市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时间2012年1月10日——2012年2月5日

实践对象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生存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

一直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本人就近几年农民工务工情况做了一定的调查走访。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属皖南山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约147万。2009年全市共有返乡农民工17.85万人,节后农民工外出共有15.52万人,占年前返乡的86.9%,其中长三角11.52万人(浙江6.91万人),珠三角1.32万人,京津3164人,省内1.58万人,其它地区7795人,尚未外出2.33万人。在走访部分农民工时得悉,节前返乡的农民工在原外出务工地的就业基本上比较稳定,特别是产品内销的行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基本不大,他们在节后将陆续返回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经济与迅猛发展的沿海城市经济之间形成的差距,带给农民们一个直接的信息------入城打工。他们认为进城打工能赚到更多的收益,这明显好于在家务农。过去几年,黄山市的民工潮与其他地方的一样,具有中国特色-----陈佳群 第 1 页 2012/2/6

数量多,规模大,周期性强。农民工在外务工受到的待遇和人身保障也不尽如人意。现给出相关调查结果:

一、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普遍都存在一些“共性”,他们的年龄区间大多在15至35岁,在调查中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就占了90%多;以男士居多;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是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的,约占50%,而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仍有约15%之多;农民工多数来自相对较贫困的地区;可能因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因此在从事的职业中以干重体力活居多。

农民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五花八门,近1/3的农民工感到缺少安全保障。工钱一直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从调查中显示,现在老板拖欠工资的现象有所好转。总能按时领取的占了约60%;总不能按时领取的只占约15%。不过调查中也发现,还有将近10%的老板会经常克扣农民工的血汗钱。农民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按月领取,有的是计件领取,有的是在工程结束后领取,还有少数的是计时、计日和计周领取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农民工竟然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安全保障,认为只是有一定保障的约占50%。其实农民工的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曾经因工受伤。可是发生因工受伤的情况后,只有少数的老板会亲自送农民工上医院,更多的老板只是让别人送去或让农民工自己去,只在事后稍微过问一下,甚至还有极个别的老板会不理不睬,这着实让因工受伤的农民工的心凉了大半截。更有甚者,有些黑心老板不会支付任何的补偿,这使得许多农民工在因工受伤后,都会因为工伤保险与老板发生不同程度的矛盾,这也使得工伤保险成为目前农民工最需要的保险,其百分比为38.72%。还有,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对不上医院。他们离乡背井到城里来打工,可他们每周的休息时间近乎“苛刻”,只有不到10%的农民工有双休日。从劳动时间上看,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没有劳动保障的“工作狂”。极少数农民工是八小时工作制的,绝大多数是超时工作的。除了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负荷外,农民工每周的休息时间也近乎“苛刻”。为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也为了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很多农民工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此外,由于一些大城市的房租普遍都比较昂贵,于是“住”成了农民工留在城市必须解决的又一个大问题,部分农

民工得到了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近五成的农民工选择了与别人一起租房子,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是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住房里的,如工地简棚等,而这些房子一般来说是不太安全的,容易发生火灾,如果遇上强台风,还会发生倒塌的危险。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市民对于农民工群体不了解,存在许多的偏见,甚至有些人态度恶劣,歧视农民工。但是,随着这些年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大部分农民工表示市民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平等、友好和友善的,这种变化是可喜的。但还有许多农民工表示,希望市民能够摈除对他们的偏见,友好地对待他们。

目前,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任是个很大的问题。大部分农民工每月的收入,只能是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农民工一个月平均收入主要是在600至1000元,其中600至800元的约占30%,800至1000元的约占25%。少部分农民工由于出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月平均收入也比较低,其中3%~4%的农民工月收入不足400元,约15%的农民工月收入在400至600元。剩下的农民工收入较为可观,15%左右的农民工有1000至1200元月收入,近10 %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更是达到了1200元以上。在打工的收入中,有12%的农民工的收入是家庭的全部总收入,除了他们在外打工所赚的钱外,家庭基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30%的农民工所赚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大部分,30%的农民工的收入为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只有25%的农民工赚的钱是家庭收入的小部分。

在发生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农民工显然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是很难受到保障的。他们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一系列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是不太了解的,有部分农民工对其是一知半解,近三成农民工只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上,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2/15/的农民工竟然从未听说过。因此,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25%的农民工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自认倒霉,近50%的农民工会找老板理论或者是找有关的劳动部门投诉,但真正意识到要拿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还不到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而其子女进城读书所需费用对农民工来

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二、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

自金融危机以来,黄山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城乡统筹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就业的积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保持返乡农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截止2009年4月15日,全市返乡农民工共18.38万人,已外出务工农民达17.32万人,占94%,其中长三角12.56万人(浙江省7.30万人),珠三角1.60万人,津京0.4万人,本省2.99万人,其它.97万人;暂未外出就业农民工1.06万人,约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针对尚未外出的农民,劳动保障部门将采取五个一批措施,促进转移就业。一是实施对困难企业的“五缓、三减、三补贴、两协商”的政策扶持,稳定和新增一批;二是引导农民就地参与全市十大工程、三条高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吸纳一批;三是做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转移就业一部分;四是完善政策、开展创业培训、加快创业园建设,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就业一部分;五是参与泛长三角地区分工与合作,做好劳务对接与交流,针对性地引导外出务工一批。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几年,黄山市的农民工中返乡务工的比例逐年升高,在回拢劳动力、推动本市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民工们也得到了与其在沿海城市相近甚至较之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给农民工返乡就业,转移就业地域创造了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多数农民工返乡就业。

黄山市近几年多举并进,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再就业。以下为部分措施: 贯彻一个“实”字。积极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就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意向和资金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该市歙县联社北岸信用社信贷人员深入辖内北岸工业园区和部分村委会,对辖内支农及信贷资金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组织人员对未开展信用评级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并根据信用评级核定授信额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贷款证发放到返乡农民工手中。

做好一个“牌”子。重点做好农户小额信贷品牌。辖内各行社围绕农户资金需求,重点投放小额信用贷款,优先支持春耕备耕,最大限度地满足辖内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据统计,黄山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逾52270万元,贷款户数逾72049户。

突出一个“快”字。积极提高办贷效率,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手续,全力保

障返乡农民工的资金需求。歙县联社郑村信用社在受理农户贷款申请时,及时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农户,每笔贷款从受理到发放,保证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落实一个“惠”字。积极采取多种利农惠农措施,营造和谐信贷环境。一是对无力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农民工,允许其延期偿还;二是适当降低利率上浮幅度,减轻利息负担。

做到一个“活”字。对返乡农民工的资金支持,体现“灵活”的特点。一是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截至目前,祁门县联社共投放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黄山万年红门业有限公司和三艺模具厂等18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带动了该县近3000人就业。二是创新信贷产品,稳定企业生产。农信社重点开发了“企业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的便民贷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坚持一个“优”字。黄山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要求信贷人员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走村串户开展信贷调查研究,做到贴近业务,贴近客户,贴近“三农”,为农民工兄弟解忧,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优。

诸多措施的有效实施,为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给农民工返乡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减少农民工的思想顾虑,让他们安心返乡就业、创业。

总结通过营造关心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理解、尊重、保护农民工意识,开展关心帮助农民工的公益活动,对优秀农民工给予表彰奖励,总结推广关心支持农民工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对农民的服务水平,必能使返乡农民工早日走向工作岗位,维护社会治安环境,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致谢至此,由衷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调查走访的返乡农民工朋友,感谢职能领导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对协助开展活动的同学、朋友表示感谢!

篇3: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一、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笔者在带领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生产实习时, 对慈惠农场的农民外出务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9份。在调查过程中, 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归纳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为以下方面:

(一) 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中有27%的从事建筑业, 有38%的从事餐饮服务业, 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两者加起来的比例达到65%, 而只有18%的从事制造业, 从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行业更是少之又少 (见表1) 。为什么形成如此状况, 在调查外出农民选择所从事行业的原因时发现, 行业没有技能限制、肯吃苦占调查比例的33%, 懂得相关行业知识的占34%, 而选挣钱较多等原因的占1/3 (见表2) 。这反映出大多数外出农民均未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 而且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事实上一半以上的外出农民是中学以下的文化程度, 只能得到一些低技能的工作岗位, 所获得的待遇也很低。

(二) 外出务工的流向主要是本地企业

在收回的99份调查问卷中, 有6份外出务工的地区是珠三角地区, 有2份是长三角地区, 有2份是北京、天津地区, 有61份是本地的企业 (见表3) 。其中在本地企业务工的占到外出农民的62%。在对该地区吸引外出农民原因选项进行调查时, 有63份选择离家近、方便, 占到调查比例的64%, 有19份则是由于工资待遇较高 (见表4) 。可见, 大多数外出农民选择务工地首先考虑的是离家远近, 其次才是工资报酬等问题。东西湖区是武汉市的一个工业生产基地, 不仅有统一、百事可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 而且还有许多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些中小型企业, 对当地的农民有一定的吸纳能力。这种状况反映出农民工流动具有近距离流动性之特点。

资料来源:笔者调查

资料来源:笔者调查

(三) 个人外出寻找是农民工外出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 65%的外出农民是个人外出寻找的, 由亲朋好友介绍或带领下外出的占28%, 通过中介机构及其他形式外出的仅占7% (见表5) 。这一方面与当地中介机构的有限作用性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则与近年大量16岁-22岁的农村小伙外出有一定的联系, 他们思想更为开阔, 外出的意愿也更为强烈, 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 更愿意自己出去闯荡世界。

(四) 大多数外出务工的性质是常年性的

绝大部分外出农民已经放弃自家土地的耕种, 常年在外打工 (见表6) , 农民外出务工是常年性的占所有外出农民的73%, 只有18%的是农闲时外出的季节性打工, 9%的农民偶尔在家附近打点短工。常年性外出农民大多数打算长期在外务工,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 约有65%以上的常年性外出农民准备一直在外务工, 而且有41%的农民计划在外地待5年-10年, 有34%的农民打算在外定居。当然也有一部分外出农民打算结束打工生涯, 这部分农民主要是感觉年龄较大已不适合在外, 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问题, 也有的是由于打工地的工作环境较差, 不适应而考虑回家。

(五) 外出务工的收入较低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 涉及到收入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所以用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均工资来反映全年的收入状况。总体来说, 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状况比在家务农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并不是很理想 (见表7) 。71%的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均工资在1500元以下, 其中38%的在1000元以下, 只有11%的外出农民月均工资在2000元以上, 可见这种收入水平很难在外地买房安家, 外出农民的收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状况的因素分析

影响慈惠农场外出务工状况的因素有很多, 通过分析可以将影响农民外出的因素归为两大类:一是激励因素, 即促使农民外出的力量, 或者说是有利于农民外出的正面积极因素;二是制约因素, 即阻碍农民外出的力量, 或者说是不利于外出务工的负面消极因素。

(一) 激励因素

1、城乡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经济动因。自1991年以来,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1700.6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93元, 15年间增长了6倍。而东西湖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 但也只有4979元, 相当于同时期城镇居民收入的1/3。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势必持续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农村, 进入城市。另外, 不同行业间收入的悬殊也是农民弃地而外出的重要原因, 如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见图1) :2002年从事农业的人均年收入几乎仅有从事制造业, 建筑业等行业年收入的一半。事实上, 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 大部分的农民谈到外出务工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多挣钱。74%的外出务工农民认为外出务工的最大收获是能挣钱, 10%的认为在外学到了一技之长, 8%的认为在外开阔眼界 (见图2) 。因此, 可以说城乡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只要存在, 农民外出务工的趋势就不会改变。

2、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加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越高, 第二、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无疑对农民外出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 快速发展的经济可以使农民很容易在外找到工作, 还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另一方面, 在外务工也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城市里比较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随着武汉市东西湖区的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些大型企业相继落户, 对农民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调查发现, 与传统外出农民将主要的收入反哺家庭不同, 一些刚成年, 或者可以称之为新生代的农民, 他们不想留在农村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农村受苦受累。他们一般生于20世纪80年代, 处于农村教育的普及阶段, 对于他们来说, 繁荣的城市、良好的生活是一种巨大的吸引。

(二) 制约因素

1、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调查发现, 一些农民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都不够重视, 认为书读不起, 读了也难以找到好工作。这种较低的素质, 不仅制约了外出农民对一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而且制约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制约了转移的层次, 这是影响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因素。调查显示, 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 91.9%的农民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约一半的农民为初中文化程度。相关研究表明, 农民外出的劳务收入与外出就业率呈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高达0.9595。文化程度越高, 就越容易在城市找到工作, 劳动收入也普遍较高。在调查过程中, 同样也发现外出收入与学历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2、外出农民的就业环境比较差。

主要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有效保护, 绝大部分外出农民工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政策, 以养老、就学、医疗和失业保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农民进城务工仍然受到许多不合理限制, 一些城市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限制措施。这些都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制度障碍和经济成本。例如, 在上海用工单位必须先招聘本市劳动力, 招聘不足的, 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招用外地工。

3、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

当地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规划和调节还不到位, 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一些外出农民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通过中介机构和其他形式外出的农民只占外出农民的7%。虽然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的农民接近城市, 但由于许多农户家里没有电脑和报纸, 对外面的一些就业和农业信息了解不全面、不及时, 致使他们丧失了很多机会。一些农户想出外就业, 但不知道去哪里, 还有一些想进行特种蔬菜种植, 但苦于没有销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 不少农民发出如此感慨。这些都说明政府的管理服务还有待加强, 要从各个环节真正为农民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作用。

三、对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的思考及建议

(一) 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劳务输出只是缓和农村贫困的权宜之计, 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长期出路。东西湖区慈惠农场的“慈惠牌”蔬菜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蔬菜品牌, 慈惠农场可以抓住这个品牌优势,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慈惠农场已经拥有“三高三省”的基地和万亩绿色食品基地, 这些基地的形成有效保证了慈惠蔬菜的供给量。然而光有基地是远远不够, 如何依托这些基地, 拉长慈惠蔬菜的产业化生产链条是关键。因此, 如何把农民与蔬菜大市场连接起来, 形成一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开创农村劳动力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新局面。

(二) 统筹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对社会资源的开发, 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搞活均有积极的作用, 但若缺乏相应的流动管理机制, 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个人、社会、经济问题。因此, 一方面要注意到外出务工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 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特别是慈惠农场有位于武汉市市郊的区位优势、慈惠品牌的精品蔬菜, 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以郊区农业为基础的。因此, 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做到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 也应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一是为农村的土地转包、土地的流转创造条件, 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效能, 减少土地撂荒等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二是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改造中低产田。三是针对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的现状, 更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培训使用。

(三)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与农业生产的技能

首先, 加强农村教育, 力争做到职业教育和农业培训相协调。一方面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 难以适应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现状, 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特别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改变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 适应流入地产业升级的需要。在培训过程中, 可以实行“订单培养”, 既避免农民盲目外出, 也可以节约本地的财政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对留守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 如特种蔬菜种植、良种的推广, 这些对提高农民收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 还应加强对劳动力的智力、体力等食品营养健康的基础投资, 以便为未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质的提高, 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强化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针对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外出务工农民的外出方式以个人自我寻找为主, 东西湖区政府和农场必须加强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发扬政府和劳务中介组织在农民外出务工信息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引导外出务工农民有序流动。一是区政府和农场要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 建立包括年龄、文化、技能培训、从业状况等要素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电子档案。二是致力于建设覆盖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劳务信息网络, 搭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便捷的绿色信息通道。鉴于东西湖区的本地企业需要大量的农民工, 政府既要在企业与农民之间做好牵线的作用, 又要依托本地企业对农民工技能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

摘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分析基础上, 归纳出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农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几点现状, 并从激励因素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 对影响武汉市东西湖慈惠农场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统筹农民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能力与农业生产的技能, 强化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四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外出务工,慈惠农场,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2]、李尚坤, 方迎辉.“进城务工”:农民的理性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2) .

[3]、刘正芳.民工潮:起源、效应与对策[J].财经科学, 2004 (4) .

篇4: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关键词:劳务工;队伍管理;探索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153-02

随着油田用工形式的改革,劳务工已经成为油田员工增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新成立的油田二级单位新源公司而言,员工总数186人,劳务工154人,劳务工比例占员工总数的82.8%,劳务工队伍管理的好坏,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和安全生产,进而影响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调动劳务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工作热情,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智,努力使他们尽快融入企业,成长成才,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1 与时俱进,正确看待劳务工队伍的新变化

新入职的劳务工精力充沛富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想敢干富有竞争进取的锐气,观念新颖富有突破传统的新气,知识前卫富有挑战权威的胆气,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优势,需要精心呵护。但是,这些“80后”、“90后”新人的成长环境、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获取信息的途径等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处世态度、行事方式、行为习惯、看问题的角度、思想观念、心理特性有许多方面与石油职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有效鼓励、引导、使用好这些职场新人,如何畅通他们的成长通道,使他们既保持清新靓丽的现代气息,又传承好石油人的优良传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深入研究、反复实践、持续改进,以适应新入职劳务工队伍的新变化,满足科学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需要。

就新源公司的情况来看,一面是劳务工群体作为员工队伍增量的重要来源成为形势所趋,一面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地方劳务工难引进、留不下、稳不住成为客观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机制建设,努力营造引得进、稳得住、留得下、干得好的用人环境,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非烃类人才

队伍。

2 深入剖析,准确把握劳务工队伍的新特征

当今的劳务工群体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1)独生子女多,自我意识强。油田劳务工独生子女在参加工作以前,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家庭待遇,吃、穿、娱等都处于优先考虑的中心地位。大部分劳务工养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想问题、做事情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和换位思考意识,不太注重他人的评价和感受,对于制度和规定敬畏意识不强,我行我素,较为任性;有的人心理比较脆弱,缺乏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韧劲,遇到困难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有的工作时与他人交流沟通不多,不善于多看、多听、多问、多思,做事情凭主观、想当然、简单化;有的作风稀拉,工作纪律、劳动纪律比较散漫,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检点、自我控制的能力;有的不安心于本职岗位,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对眼前工作不满意,动不动就冒出跳槽走人、另图高就的念头。

(2)接受信息多,自主意识强。新入职劳务工对于网络几乎都存在着难舍的情结,网上信息来源的快捷性、多样性大大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但是,网络信息存在着真伪难辨、泥沙俱下的特性,许多信息需要时间和事实的检验。部分新入职劳务工在认知方面缺乏辨别能力,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先入为主地评价事件、表达观点、发表见解,缺乏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对于网络信息不加分辨地予以接收和传播,自以为知道的东西多,对于传统的、正面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对于正统的说教比较反感,大道理听不进,小道理不接受,津津乐道于社会新闻、八卦新闻,看社会比较负面,看问题比较片面,看现象比较表面,由此模糊了自己的是非观念。

(3)埋怨情绪多,自怜意识强。部分新入职劳务工时常纠结于埋怨与无奈之中,有的新入职劳务工工作还不到半年,就抱怨于工作环境,抱怨于人际关系,产生了跳槽或离职等想法;有的入职后不满足于企业安排的集体宿舍,而是个人承租套房,享受清静、宽敞、方便;有的人嫌食堂餐饮不符合自己的口味,隔三差五要到餐馆改善伙食等等。由于这些新入职劳务工缺乏理性消费意识,时常把自己置身于“月光族”,普遍存在对于物质的追求比较强烈,对于利益的分配比较敏感,常常与薪酬高于自己的员工比,跟收入高于自己的同学、校友比,感到所在单位工资低、待遇差,心理时常处于失衡状态。由此而对前途缺乏信心,弱化进取精神和争先意识。

3 创新管理,力促劳务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

(1)狠抓教育管理,筑牢思想根基。注重思想引导。针对新入职劳务工思想多元、诉求多样、情绪多变的特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自觉把个人的美好愿望与社会现实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务实奋进的进取意识。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立体式的教育体系,党支部、工团组织齐抓共管,特别是基层领导在安排新入职劳务工具体工作时,要坚持安排工作与思想教育的同步实施,抓工作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工作出发,多一些沟通说服,多一些以理服人,多一些指导帮助,少一些强制命令,使劳务工员工发自内心地理解工作安排,愉快地接受工作安排,圆满地完成工作安排。

对于新入职劳务工群体,必须严格落实定期学习和会议制度,要强化纪律观念。针对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的差别,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范、工作业务流程、企业员工守则,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把握遵守纪律、规程与树立形象和做好工作之间的关系,自觉提高受约束意识,增强自我管控能力,准确定位自己。用制度规范和约束大家的行为,切不可抱着无为而治的态度放任对新入职劳务工的管理,基层领导要经常性地与他们谈心交心,对于他们存在的缺点要毫无保留地指出来,并给他们指出改正的方法和途径,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引导有机结合,坚持典型示范与反面警示有机结合,多管齐下,实现思想教育的全方位、全时态、全覆盖。否则,一旦形成“破窗效应”,就会积重难返,要想走上管理的正轨必定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2)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关怀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劳务工,避免和克服挑剔怀疑、以偏概全的观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正确看待新入职劳务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多看他们的长处,正确对待他们的不足,真心宽容他们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好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要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观念。客观看待他们的理论功底与实际能力的关系,不要因为动手能力差而将他们贬得一无是处,也不要因为能够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而把他们捧上了天,而是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通过接受任务、个别交谈、业务测试、才艺展示等方法,切实摸清每一个人究竟有多少墨水,有多大能耐,长处在哪里,弱项是什么,针对他们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心理特征、身体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与引导,培养能力、锤炼意志、校正行为,使其逐步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要防止和克服泾渭分明、厚此薄彼的观念。坚持新入职劳务工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统筹培养,平衡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以能力、以贡献论长短,鼓励相互学习,良性竞争,促使不同年龄、不同资历各类人才竞相涌现。要在现有政策制度框架内,研究岗位流动机制,对于能力强、表现突出的新入职劳务工,可以安排到更加适合他们发挥作用的岗位展现才能,对于能力弱、责任心差、不安心岗位工作的新入职劳务工,也可以安排到技能操作岗位去学习和锻炼,经过不同岗位的实践,提高他们对各工作岗位的了解,拓宽知识视野,拓展能力空间。

(3)搭建成长舞台,促进优势转化。要抓好培训。培训是企业的重要福利。一名新入职劳务工能否得到持续地学习进修机会,是企业对其培养使用意图的“风向标”,培训机会多,必然成长进步快,更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单位的年轻劳务工长期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这个单位的吸引力肯定受到影响。为此,要针对新入职劳务工学习、求知、成才欲望强烈的特点,注重加强学习与培训阵地建设,给他们学习求知提供条件支持;同时,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经常性地选派劳务工特别是大学生劳务工参加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习培训,做到适应性培训与储备性培训相结合,为他们提供更新知识、开阔眼界的机会。基层单位在开展内部培训时,要把大学生劳务工纳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之中,广泛开展“我来当老师”活动,按照职工培训计划给新入职劳务工安排培训专题,既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机会,更让他们在担当教员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教学相长。

创新劳务工的管理模式,激活劳务工队伍的战斗力,是新形势下三个油田建设的需要,更是新源公司非烃类产业发展的需要。要通过“军队化管理、学校式教育、家庭式关爱”等多种渠道把企业的关心、爱护传递到每一位劳务工员工,在劳务工中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局面,为我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油田再创十年黄金发展期奠定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

篇5: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土地是农民的传家宝和命根子,农民非常强调土地占有和经营关系的稳定,除非极端情况,他们决不会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而且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非农就业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等原因,农民将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化解风险的工具。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依然保留土地,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回到农村留下一个保障。(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所谓的“土地流转”是一种通俗和粗略的说法,其本意是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及转移。由于行政力量的干预、土地流转的封闭型和土地流转的不规范性,导致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和有效信息的缺乏。这也使得农民工宁愿将土地抛荒。

土地流转的提法和实践在中国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就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来又在“18号文”中对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提出了“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于土地承包权流转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并且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一系列政策决议,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坚实的政策基础。

那么,在土地流转不断阳光化、进城务工的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以及他们的投资渠道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将通过对农民工收入和投资结构变化的实证研究,对这一制度变迁的影响做出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关于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综合来看,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而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农业经济取得显著成绩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断解禁,从模糊走向明确,从非法走向合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

刘淑春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流转可以分为3各阶段:(1)明令禁止阶段(改革开放之初——1988年)改革开放之初至1988年之前,制度层面不允许进行土地流转。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方上出现了一些土地流转现象,但这些流转都是农民自发形成的,没有政策制度依据,因此也都是隐蔽、的非法的,基本上没有公开。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2)解禁阶段(1988年-2002年)

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关于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打开了农地流转的政策口子,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而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经集体同意后进行转包。”1988年宪法修正案承认了农地流转的合法性。经过此后10余年的发展,这一阶段农地流转实现了合法化。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3)规范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5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明确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法律规定,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原则约束,为土地流转实践奠定了法律基础,这标志着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农业部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流转方式、流转合同的签订以及土地流转管理作出比以前法律政策更为详细、明确的规定。这一阶段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化。

2、当前土地流转所遇到的阻碍

尽管政策层面对于农地流转的限制逐渐放宽,土地流转的面积和比重在逐年增加,但是进展十分缓慢,尤其是相对于中国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而言,流转的比例仍然很小。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造成土地流转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流转条件受约束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农地转让作出了必须经发包方同意的规定,这实际上违背了农民对使用权的自由行使。经发包方同意的规定实际上将土地转让过程的终极处分权赋予发包方,而承包方作为真正权利人却没有最终发言权,这样无疑会扭曲权利人的真实意愿,扰乱流转秩序。

(2)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

一方面,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非农收入不稳定,农民把土地视为命根子,作为社会保障的载体和防御风险的工具,加之由来已久的土地情结,很少有农民愿意放弃土地;另一方面,承包地的频繁调整使得农民没有稳定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期限不确定使得农民缺乏流转的动力。这也是经常提到的土地产权残缺所带来的弊病。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由于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的干预过多,以及土地流转的封闭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经营很不规范,成交量低。

3、农民工进城务工对于土地流转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允许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更合理有效的配置农地资源,带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复旦大学贺振华在《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一文中指出,土地流转能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为在平均化的家庭承包制下,造成了土地的分散化、细碎化,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土地流转由于能够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从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认为土地流转会通过所谓的边际产出“拉平效应”,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土地向能够更有效使用土地的人转移。由此,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他通过分析主动外出和被动外出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对农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当存在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时,农户外出总是能够通过土地流转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可能使得土地配置更不平均。当不存在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时,土地调整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收益率很低的情况下,农户外出可能使得土地流向那些不能有效使用的农户,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国内的相关文献还分析了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及其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水平

关于受教育水平对于外出的影响,北京大学赵耀辉教授在对四川案例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外出就业模型、多重选择模型等,得出受教育水平对外出影响不大的结论。但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受教育水平越高,外出就业的激励可能就会越大。

2、家庭规模与家庭支出状况

一般而言,由于农业收入比较低,如果家庭人口规模大,人均土地收入少,需要供养的人口数多,以及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支出较多,就会迫使部分农民被动外出。

3、土地拥有量。

土地拥有量对外出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土地比较少的家庭中的劳动力外出的概率比较大。如果把家庭人均占有耕地减少一亩,该户劳动力外出的概率就增加4.6个百分点。因为土地是影响家庭农业收入的重要因素,减少土地对外出的影响应该来自农业的预期收入的降低。

4、政策建议

在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和问题做了上述深入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农地流转市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坚决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维护农村土地政策的稳定性,增强农民对于土地稳定使用权的信心和对土地经营收益的稳定预期,是刺激农民增加长期投资和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条件。只有“稳制”,才能“活田”。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抛弃“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工作方法,淡出农地流转市场,给农民以充分的权益。(2)农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农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流转;农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流转收益应全部归农户。同时,要规范合同契约,用法律形式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权益。

(3)围绕市场化流转,健全流转机制。尊重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属性,在流转中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在确保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定价机制、管理机制、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

(4)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为农地流转的进一步完善奠定思想和社会基础。同时,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增强其竞争力。

篇6:对农民工对外出务工的调查和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近年来出国务工的人员愈来愈多, 对外劳务合作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来说, 有利于减轻国内就业压力, 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增加务工者的个人收入, 也有利于劳务输入国缓解某些行业人员短缺的压力,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对准备出国务工人员进行出境前生活英语强化培训和职业英语知识培训, 帮助他们掌握在境外与外国人交流所需的英语基本语言知识和与他们所从事工种相关的专业英语基本知识, 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在国外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对出国务工人员十分重要。但是, 这些出国务工人员都是成年人, 年龄层次相差很大, 有的从未学过英语, 有的刚刚接触英语就离开学校务工。对这些“逻辑理解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强, 而记忆力相对较弱” (王薇薇, 2012) 的成年人而言, 重新学习一门外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尽管他们有迫切的学习欲望。周宝强 (2007) 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分析了接受英语培训的成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用的情况。宋莉 (2009) 研究了成人英语培训的教学策略。朱宏梅 (2006) 就出国护理人员的英语培训从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王建苹 (2013) 从教材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出国务工人员的英语培训。但是对成人英语教学, 特别是对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出国务工人员的英语培训需求研究较少。因此, 对目前英语培训市场现状及出国务工人员的不同需求还需要做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1 成人英语学习者的特点

成人英语教学是中国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学习外语, 特别是同年龄层次的成年人,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职业的需求。

1.1 目标明确, 基础不同, 需求各异。

目前泰安市接受英语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动机是工作需要, 由于自身的需求, 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是积极和主动的, 期待短时间内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实用水平。但是他们的英语基础差别较大, 将来所从事的工作类型各异, 对英语培训的需求各不相同。有些学习者由于年龄和薄弱的英语语言基础, 他们对英语学习有焦虑和自卑感。这也是对他们进行英语培训面临的困难。

1.2 逻辑思维能力强, 记忆力减弱

Rod Ellis (1994:493) 认为儿童对输入语言的接受能力强于成年人, 但成年人更擅长意义的构建, 成年人学习外语主要依靠概括和归纳的学习能力。成年学习者生活经验丰富, 擅长联系实际寻找规律、归纳总结, 但是母语的负迁移以及复杂的社会与家庭生活对他们外语的接受构成一定的干扰。另外, 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机械记忆力相对减弱, 但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逻辑理解能力, 也需要较强的记忆力。

2 成人的英语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前, 外语培训产业更多的关注焦点在青少年, 成人的外语培训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职业外语培训和劳务输出公司对出国务工人员的外语培训。这些出国务工人员接受英语培训主要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他们不仅需要生活日常英语用语, 更需要他们所从事的行业英语培训。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在出国务工人员的英语培训教学中, 大部分出国务工人员英语基础薄弱, 学英语耗时多, 但收效甚微, 学习者普遍存在学习焦虑和自卑感。很多培训机构为了降低成本, 聘用兼职教师或在校大学生, 师资参差不齐, 而且教师更换频繁, 行业英语培训没有专业的教师, 开设的课程单一, 专业性不强, 教学缺乏针对性, 培训质量没有保障。

3 出国务工人员的英语培训策略

鉴于目前的成人, 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的英语培训现状, 各成人培训机构应该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改善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3.1 根据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行业需求, 进行分级分行业教学

在培训前, 培训机构的教师首先要测试对学员的英语水平, 调查分析学员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员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接受英语培训的成人进行分级教学, 确定培训内容, 设计课程等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用英语的培训应设置多层次和多形式、专业齐全、科目全面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出国务工人因材施教;专业英语知识需涉及农学、建筑、管理、机电、电子等各种行业, 尽最大可能地丰富与他们所从事工种相关的英语知识, 提高他们在国外工作场所与外籍管理人员和外籍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能力。

目前接受英语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动机是工作需要, 而他们最需要的是将生活与行业结合的实用英语培训, 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对他们的培训应采用基础语言知识与职场专业英语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生产操作、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测等实用性强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实用英语课程要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和翻译的学习与工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将两种知识和能力糅合进行语言培训。根据学习者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进行重点培训。针对出国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求, 各培训机构和任课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选择合适的教材, 制定相应的课程培训计划, 有针对性的提高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英语应用水平。

3.2 培训要突出实用性和延续性

为帮助他们快速增强适应国外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培训机构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 要遵循简约和实用原则, 尽量模拟真实情景演练, 对他们进行现场交际的实战培训, 教师与他们进行模拟现场口语对话训练, 系统练习日常生活英语和职场专业英语, 培养他们出国后与外国人沟通的能力。培训机构建立个性化、科技化和实用化的英语学习网站, 开创适应他们练习口语、听力、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英语知识网站, 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为将来出国后在工作闲暇之余利用网络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在终身教育成为教学目标的今天, 发展成人社会外语教育培训日益受到社会各领域人士的关注。从调查情况看, 各培训机构, 特别是针对成年人的外语培训机构, 其师资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不稳定, 开设课程单一, 专业性不强, 教学硬件设施滞后, 管理和教学理念落后。为保证教学质量, 外语培训机构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尽量聘用专职教师和专门用途外语教师, 师资水平不仅影响培训机构的声誉, 也会直接关系到培训机构的效益和长远发展。培训机构可以与地方高校院系联合, 充分利用高校良好的师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学科的优势, 大力拓展实用英语和职业英语技能培训, 当前本地英语教育培训已成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之一, 这对地方高校外语院系自身发展、社会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目前在成年人英语培训教学中发现, 出国务工人员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专业需求各不相同, 部分出国务工人员英语基础薄弱, 学英语耗时多, 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根据成人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 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英语培训机构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英语培训应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具有长久性, 切实保障出国务工人员在境外工作和生活期间能不间断地自主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提高他们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对我国的劳务输出和英语培训产业也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程晓棠,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朱宏梅.出国护理人员英语培训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 2006:20.

[8]王建苹.网络环境下出国务工人员实用英语培训研究[J].中国成人教, 2012:23.

[9]王薇薇.提升成人英语培训有效自主输入的措施[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上一篇:科护士长年终总结下一篇:妞妞扭牛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