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

2024-05-24

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精选9篇)

篇1: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

个人简历的重点内容

有些个人简历能够为求职者获得面试机会,而有些则在投递之后了无回音。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求职优势出现了差异,而是因为制作个人简历的方式出现了差异。想要制作出完美的个人简历,就需要在编写个人简历时将自己当做招聘人 员。换位思考才能够了解招聘人员的喜好,从而打造出能够获得招聘人员认可的个人简历并且获得面试机会。

I )将个人简历篇幅控制在一张纸内

有些求职者在制作个人简历时喜欢将自己全面展现给招聘人员,于是在编写个人简历的过程中失去控制篇幅长短的概念,选择将个人简历制作成为一份个人论文。这种篇幅冗长的个人简历最终只会被招聘人员弃如敝履,因为招聘人员每天的. 工作量非常大,所以想要看到篇幅简短一些的简历模板,既能够节省阅读时间又能够一目了然,看到个人简历的重点内容。

II)可以将自我评价在简历着重编写

在编写个人简历时很多求职者都会将重点放在工作经验上,但是有些人不具备工作经验,因此可以在个人简历中编写时可以着重编写自我评价,要知道自我评价——能够作为个人简历的重点。在编写自我评价时需要凸显自己的性格优势,以及自己对待工作经验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招聘人员的好感,从而才能够战胜其余竞争者获得面试机会。

篇2: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

二、介绍你的学习经历。重点描述大学期间学习内容,要清晰明白的告诉招聘单位你的毕业院校,学习的专业,所取得的学历,是否有第二专业,资格培训认证(比如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

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把成绩单、奖状附上。

三、介绍你的社会经历、工作经验。如果你有过实践、实习等经历比如参加促销、实习等一类的活动,要认真写出来,这样会提高你胜出的机会。

篇3:论医保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和重点

一、外延扩张是医保发展的必经阶段

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式。所谓发展方式是指发展的方法、手段、途径和模式。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包括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工业化等等。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不仅要强调数量变化,更要强调质量和结构优化。可见,讲经济发展比讲经济增长更为科学。借用发展方式的内涵,考察评估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轨迹,也应该有从外延数量扩张向内涵质量发展的转变过程。

一种发展方式的存在本身并无价值好坏的判断。它具有在综合条件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特征。当一种发展方式的综合条件没有被新的条件替代时,想要在主观上让这种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是不现实不可能的。这就能理解,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导向型、消费内需拉动型虽然较政府驱动型、出口投资拉动型更为积极,但始终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的原因。医疗保险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如此。在改革初始阶段,制度从无到有、待遇从低到高、覆盖从窄到宽,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是医保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当时,我们的工作不是排斥外延式扩张,恰恰相反,认为这种扩张还不够,年年盯着扩面人数增加就是一个最直接的标志。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医保一年一大步,2007年启动试点,2008年试点扩大,2009年全面推进,2010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

辫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量变在先,质变在后。要彻底改革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旧制度,创立社会医疗保险新制度,必须让新制度实施范围不断扩大,让旧制度实施范围不断缩小,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检验新制度的成效,不足以撼动旧制度。可以说,建立制度并扩大新制度的覆盖人群,通过外延扩张是医保改革发展必经的阶段和初始的目标。

扩大参保面,在实现数量增长的同时,还有着追求起点公平的效果。一般而言,制度覆盖面越宽就越公平。所以,不论职工医保还是城乡居民医保,都尽力实现全覆盖,让更多人享有起点公平,尽管这些制度之间存在着待遇差别大等不公平因素和无法衔接融合等影响人员流动的制度缺陷。

让更多人参保是保险模式的本质要求。大数法则是保险的黄金法则,扩面、扩面、再扩面是所有保险制度实施的不懈追求。参保人群越大,患病率、门诊率、住院率等就越有规律可循,就越容易控制风险发生而实施精确管理。

因此,外延式发展是继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千万不要一提发展方式转变,便一古脑地否定曾经走过的外延式发展道路。

二、发展方式及时转型是医保科学发展的需要

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基于主观判断,更基于现实客观需要。随着外部条件的许可和目的性的改变,发展方式应当及时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倡导统筹协调,要求实现外延和内涵的统一。

首先,外延式发展往往注重人数、规模等外在指标而忽视效果、效率和效应。回顾我国医改历程,如何扩大覆盖人群,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选择了不同路径。由于缺乏经验,职工医保采取的是探索式渐进发展,政府鼓励各地试各地改,像当年创办革命根据地那样,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因此,实现全覆盖需要的时间较长。探索式发展的优势在于有利于迅速打开局面,有利于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有利于更密切地结合当地实际。但这种发展方式必然带来制度、政策、管理的不统一和缺失公平性。有人批评医保制度碎片化和管理分散化,其实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探索式发展方式的产物。

其次,外延式扩张是单向推进,无法实现广度深度多维的立体发展。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改革目标,医疗保险必须自外入内、由表及里、从制度政策到机制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从无到有,建立适用不同人群的基本制度框架。在有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后,要求医疗保障水平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够保基本。在更多人享受了基本医疗制度的好处后,要让更多人公平地享受,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的待遇差异。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还要让参保人履行的缴费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利相协调,得到合理的性价比服务。这就不能停留在扩面、征缴、付费这些具体事务上,也不能停留在收钱结算的技术手段上。

第三,外延式扩张解决不了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外延式扩张能解决发展中的显性问题,不可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隐性问题。如公立医院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层次提高、医疗服务监管等,这些老大难问题不是像扩面征缴那样,或通过简单行政强制力能够解决的。世界医疗保险实践证明,医保难不在扩面和征缴,而是对医疗服务的购买、评估和监管,这种管理之难在于不是仅靠方法能奏效,而是要靠机制,以及与机制相伴的体制,许多问题跨越医疗保险领域,与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甚至与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相关。

三、医保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和重点

总的说,医疗保险发展方式应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数量扩张式发展向质量提升式发展转变。体现内涵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公平、统筹和绩效。换言之,没有公平、统筹和绩效的发展就不算是有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在从理念到政策、到管理的诸多方面,公平、统筹和绩效贯穿始终。

医保理念。理念决定发展途径。是坚守治病补偿还是注重管理健康?众所周知,保险是通过筹集资金分担责任化解风险,这是医疗保险最初始的理念,这种理念管用。在中国,缴费保险型更切合实际。但治病补偿这种理念的局限性在于是一种事后补偿机制,是在既定概率下解决危机的一种方案,它不会改变患病概率,还可能因为治病有补偿而漫不经心,放松了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反而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管理健康理念的引入,从改善参保人健康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将管理前移,通过低投入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人的素质,降低患病概率,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进绩效的崭新发展模式。

推进方式。增长也有选择新的方式的空间。是分头改革还是依法推进?医保起步阶段的推进方式比较适合没有经验的情况。在总结了职工医保的成功经验后,特别是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全民医保推进方式上,应该改弦更张,减少分散性,增强统一性,减少自发性,增强指导性,在统一制度、统一筹资模式、明确政府责任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市场机制手段,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推广,根据中央政府统一部署和工作进度时间表,确保基本公平的全民医保的实现。

覆盖目标。不同的目标会影响发展方式。医保发展是旨在制度全覆盖还是人员全覆盖?为了真正实现医保全民化,需要将医保制度覆盖对象目标从职工向城乡居民转变,建立面向城乡居民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达到制度无缝隙。但是,制度全覆盖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考核目标要从增量转向存量,从应保人数转向实保人数,弄清漏保数量和原因,去掉重复参保水分,引入一卡通,提高覆盖质量,真正达到应保尽保,人员全覆盖。

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对于实现发展质的提升至关重要。是重收还是收支并重?以收定支的筹资原则本身说明收决定支,因此,重收是对的。在多渠道筹资、政府对弱势人群补贴、增加征收强制性手段等问题没解决时,一切都免谈。但是,随着合理稳定筹资机制的逐步建立,仅停留在怎么收钱问题上是不够的,要研究怎么花钱,花得对不对、值不值,研究提高资金统筹调剂的广度和力度、资金利用绩效、基金结余率和个人自付率,通过选择更能调动医疗机构内部良性机制的支付方式,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价格,提高性价比。研究如何防止骗保现象发生、如何提高反欺诈效率,利用信息系统准确锁定可疑目标,依法实施打击等。

保障程度。这是发展的内涵。是致力提高待遇水平还是在提高低水平保障的同时努力缩小待遇差异?毋庸讳言,城居和新农合的医保待遇水平需要提高。通过降低门槛、提高报销比例,扩大门诊统筹范围等途径来实现。与此同时,更要着力缩小三个制度之间的待遇差,首先达到居民医保待遇的大体统一,再缩小与职工医保的差距,把公平性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经办角色。保险经办人的角色定位对医保事业发展关系重大。是被动付费者还是主动团购者?要从被动式事后付费者向主动式事前团购者转变,从分散付费向集中付费转变,从研究付费的合法性向研究付费的合理性转变。

支付方式。这是撬动医疗机构机制体制改革,改善医保发展品质的杠杆。是选择支付方式还是通过选择支付方式改变医疗机构的体制机制?要从按服务项目单一支付方式向组合运用预付制和后付制的复合式支付方式转变,不仅研究支付方式,而且研究支付标准和支付途径,使标准更合理更科学、途径更方便更快捷。支付便捷也不局限于本地,要扩大直接结算范围。研究支付制度要抓住机制转变这一关键,通过支付方式、标准、途径的改革,促进和培育医疗机构内部良性机制形成,内控服务成本,外升服务质量。

工作重心。这是均衡发展的需要。是着力设计出台新政策还是着力提升执行力?政府工作重心要从初期注重制度政策设计,向注重经办管理服务转变。改变粗放分散式管理,实施精确管理,让参保人在获得性价比高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获得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方便参保缴费,方便就医,方便结算,与看病难、报销难现象彻底告别。

参考文献

[1]王东进.坚持基本方针不动摇[J].中国医疗保险,2011,29(2):6-9.

篇4:中国外交的重点和亮点

采访人 / 徐?波《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被采访人 / 蔡?润?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

羅照辉?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陈晓东?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

张汉晖?外交部欧亚司司长

刘海星?外交部欧洲司司长

张?军?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

欧阳玉靖?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

秦?刚?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2010年底,本刊约请若干学者与外交官,研判中国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的“势”与“事”(2011年首期)。2011年底,本刊再约若干外交高官和学者,总结世界热点与中国外交难点(2012年首期)。2012年底,本刊组织对外交部若干地区司和业务司司长的采访,请这些外交精英谈谈他们心目中中国外交的难点、重点和亮点。

2012,世界大事接连不断,特点何在

2012年,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一年,呈现出稳中有乱、乱中有变、变中求治的基本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形势不容乐观。欧债危机仍在深化蔓延,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大宗商品价格频繁波动,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显著抬头。总的看,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二是大国关系正经历着新一轮调整互动。俄、法、美、日等国先后举行大选,给这些国家的内外政策带来影响,也牵动大国关系的调整演变。各大国抓紧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积极增强自身实力地位,抢抓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围绕国际格局、秩序和规则的较量向纵深发展。

三是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叙利亚、伊核、巴以冲突等地区新老热点问题联动升温,埃及、利比亚等国进入政治过渡期。伊斯兰力量在本地区继续发展壮大,将对地区政治走向和力量对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四是亚太地区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太地区依然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各主要力量纷纷加大对亚太投入,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俄罗斯把亚太作为外交重要优先方向,欧洲等各方也加大参与亚太事务的力度。虽然本地区海洋权益争端升温,区域合作中的安全因素上升,但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地区形势的主流。

回顾2012年的国际形势,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2012,中国外交成就如何

中国外交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稳中有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我国领导人积极参与一系列重大多边活动,广泛开展对各地区国家的双边访问,成功出席在国内举办的各种重要涉外活动,促进了同各方的合作,引导了重要国际议程,维护了利益,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形象。

二是针对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事件、越南通过《海洋法》、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等事态,我国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展示了我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争取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立场主张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大局。

三是全方位推进了同各方关系。中美关系在美大选年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双方就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我们成功接待普京复任俄总统后首次访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不断深化同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政治、经贸、安全、人文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是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六点主张”和“四点倡议”,在伊朗核问题上推动有关谈判进程,积极斡旋南北苏丹冲突,妥善处理朝鲜“射星”问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五是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广泛宣介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我国对外政策。协助推进自贸区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谈判等,维护我国发展利益,拓展我国发展空间。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妥善处理一系列海外公民和机构领事保护案件,维护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2013,中国外交仍有重点亮点

2013年将确保实现十八大之后外交工作的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013年,按惯例,我国领导人将会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要多边会议。我国还将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涉外活动。外交工作将加强统筹谋划和政治设计,为我国领导人出席这些活动做好各方面工作,积极宣示我国的内外政策,维护好国家利益,同时通过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增进与各主要力量的战略互信与务实合作,努力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继续巩固睦邻友好,加强双边和区域合作,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努力使中国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动有关合作项目进一步向社会民生领域倾斜,注意增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以实际行动体现中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更多贡献“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人的工作特别是青年交流工作,增进同各国的相互理解,夯实与各国关系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篇5:对于简历里的重点内容

对于简历里的重点内容,我们是否需要将其加入醒目的标记?先看看加上标记的.好处有哪些,加上标记之后可以令这部分内容被招聘者一眼看到。比如招聘者刚刚阅读简历不一定按照顺序去看你的内容,因为你里面的重点内容被打上了醒目的标记,所以他们可能会看了开头那么一点点的内容后,就注意你简历里面打标记的地方,那么对你可以有一个快速的了解。所以说标注这些内容可以防止遗漏,此外还可以让招聘者对你的亮点印象更深。因为这些亮点都被特殊符号标注起来了,为此从这方面来说特殊符号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姓 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86年07月07日 婚姻状况: 已婚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身 高: 165 CM 政治面貌: 团员

教育程度: 本科 毕业时间: 07月

户 籍: 抚州市 现居住地: 深圳市

职业概况/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机械制造·机电·重工 现从事职业: 工程/机械/能源

现职位级别: 初级职位(两年以下工作经验) 工作年限: 3年以上

目前薪水: 海外工作经历: 无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期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深圳市

期望从事行业: 机械制造·机电·重工

期望从事职业: 机械工程师

期望薪水: 面议 到岗时间: -12-27

教育背景:本文信息来源于www.dxsxy.com大学生校园网。请注明。

学校名称: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9月 - 207月)

专业名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历: 本科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深圳泽瑞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8月 - 9月)

所属行业: 机械制造·机电·重工 公司性质:

职位名称: 机械工程师

工作描述: 负责有非标设备工作原理方案开发与后期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状况的跟踪。

公司名称: 深圳龙峰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4月 - 207月)

所属行业: 机械制造·机电·重工 公司性质:

职位名称: 机械工程师

工作描述: 负责电热管生产设备机结构的改进及新型电热管设备的设计制造。设备类型包括自动化设备生产线和部分包装设备。

自我评价/职业目标

自我评价: 做事踏实,有团队精神,开朗、谦虚,自律,对工作热情负责

篇6: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

习总书记谈改革决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啃硬骨头”“涉险滩”,“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

利益固化成为藩篱,突围破障满怀期待

当前改革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依赖改革的突破。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半年时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未来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为世人关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我们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更需要我们大胆稳妥、小步快走、永不回头。

凝聚改革共识,让公平正义成为“最大公约数”

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动力。

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包括:城乡差距、社会保障、房价物价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于碰硬,敢于正视发展理念偏差带来的各种问题。

10大看点,十分期待

改革,这个当下最时髦的词汇,对普通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在日前本报微博“@军报记者”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网络调查中,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得票数位居前列。对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景,人们翘首以待——

1、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亮点】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发言人表示,将协调推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实施细则出台,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

【专家点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紧密相连,需要标本兼治。下一步将通过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提高劳动者工资、控制高收入者不合理收入以及降低居民税收负担等,构筑公平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2、“单独二孩”

【改革亮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据悉,北京市“单独二孩”政策已率先进入立法程序,有望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专家点评】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改善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实现人口“质”的发展、人口结构“质”的调整。同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不仅顺应了民众的期盼,而且将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打破“一考定终身”

【改革亮点】教育部发言人日前透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领域改革实施意见,将于2014年上半年发布。为打破“一考定终身”制度,普通高校将从今年起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专家点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领域最为敏感的地带。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打破 1

一考定终身,既是广大考生选择权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通过改革,把考试从“指挥棒”变为“服务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加大自主招生的透明度。

4、“1元钱开公司”

【改革亮点】 2013年底出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中,提出修改公司法的12个条款,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放宽了市场主体准入管制,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

【专家点评】 “1元钱开公司”、申请登记注册的材料最快一天办理完毕……这些看似做“减法”的政策法规,实则是在增质上做文章。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从体制、机制上给市场主体松绑,赋予企业和个人更多“放下包袱、追逐梦想”的机会,既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又有利于解决就业难题,增加税收。

5、新型城镇化规划

【改革亮点】 到2020年要解决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修改完善,2014年将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年。

【专家点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政府应积极为外来人口及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提供越来越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让城镇化的含金量更高。

6、不动产统一登记

【改革亮点】 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2014年,我国将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为全面发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提供法律依据。近日,国土资源部发言人表示将按中央部署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加快组建不动产登记局开展不动产登记。

【专家点评】建立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我国产权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建立统一登记制度,对于公众关注的抑制房价、开征房产税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建立统一登记制度将为制度反腐再添一件利器。

7、绿色政绩考核

【改革亮点】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明确部署。目前,全国十几个省份已将环保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今年初,环保部与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

【专家点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进入“第二季”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污染防治要把政府的“独角戏”变成社会、政府和行业的“大合唱”,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倒逼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8、制度反腐

【改革亮点】 2013年,反腐败是不容忽视的字眼。不仅因为有这样一份“成绩单”:13个月内1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近2万名公职人员被处理。还有这样一份“进度表”: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到整顿“会所歪风”,中央和有关部委禁令接二连三出台。

【专家点评】约束权力要靠制度。2013年岁末,中共中央发布反腐5年规划,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新格局悄然呈现,这将改变当前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的突出问题,也有利于解决腐败案件责任追究不够、纪检监督存在死角等现实问题。

9、“渐进式延迟退休”

【改革亮点】现行的退休制度,存在包括退休年龄偏低而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养老金缺口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专家点评】 “渐进式延迟退休”作为涉及多群体切身利益的政策,需要进行全面审慎的研究。这不仅需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更需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兼顾不同群体感受,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延迟退休政策还需要配套改革方案,全方位做好这篇“大改革”。

10、新一轮资源价改

【改革亮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2014年,新一轮资源价改大幕将再次开启,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文,要求2015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阶梯水价。

【专家点评】新一轮资源价格改革,将进一步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国2014年大事前瞻

2014年,从今日开启。这一年,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履职次年,也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当下,改革已成中国各界共识。在新的一年里,诸如收入分配改革细则等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方案将面世,养老金并轨等“硬骨头”有望获得积极进展。改革为年满65岁的中国注入动力的同时,将为世界带来什么,各界期待。

1、建国65周年: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得以公布。这份2万余字的纲领性文件,共计137次提到“改革”一词。

中共改革的决心,还体现在专设机构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3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即决定成立上述机构,由习近平任组长。这被解读为“有利于突破利益固化对深化改革的障碍”。

“提低、扩中、控高”被公认为是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专家指出,要通过改革,消除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对中低收入者减税,控制高收入,并消除社会保障上的待遇差异,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分配改革中,饱受争议的养老金双规制有望在今年破题。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2014年在社会保障方面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双轨制”、“待遇差”问题。

2014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

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注:这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是同学们复习的重点,最好可以背诵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014年中国改革路线图

李克强总理讲,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这一宣示勾勒出了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路线图。

7.5%:一个既推进改革又保障改革的“改革速度”

关于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是7.5%左右,尤其是增加“左右”两字更是意味深长。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什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不协调的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经济驱动力、低效益的产业模式等等,所有这些叠加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大背景下,使得中国进入了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增长速度换挡期。

对策:要想缩短阵痛期,减缓换挡期引发的大起大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已经刻不容缓。

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才能保持改革的热度

李克强总理讲,“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2014年的改革同样要紧紧围绕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展开,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什么是群众最期盼的领域?通过改革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两大底线目标,让人民群众有业可就,有业可创,更进一步要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收入是民生之源,政府工作报告把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作为改革要求。这“普遍”两字说来不难做到却实属不易,怎么办?通过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等手段来缩小收入差距;社保是民生之基,民生改善不能只瞻前不顾后,没有坚实的社保基础就没有真正高质量的民生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安全”这样的大众话语成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用词,以及“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等等举措,也凸显了新一届政府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的决心。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清醒面对改革的难度

全面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改的东西,如何权衡轻重缓急,如何选择切入点与突破口,让改革从宣示真正变成现实的行动,我们要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什么是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现在来看,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掉错装在政府身上“多余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共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源配置方面,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资源的价格不再是什么权威部门说了算,而是在市场中让市场定价,资源也不再是哪里级别高、哪里官位大就往哪里去,而是在市场中流动,听从市场的召唤;在市场准入方面,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昔日为非公经济所吐槽的“玻璃门”将会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从李克强总理“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以及“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等等话语中,我们看到了政府自我革命的决心。这一决心之所以可贵,在于它不仅要求政府不能再“乱干事”,还要求政府不能借机“不干事”,更要求政府必须“干好事”并且“多干好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列起来讲的深意所在。

篇7:个人简历重点在于内容

个人简历首先要自己的求职定位目标那么在写求职简历时最好先将自己的优点先一一例出来,然后再写上求职简历中,简历重点内容分为以下两种:

1、第一种那就是学历与专业水平,现在有不少的招聘企业首先要求的就是学历没有达到企业要求的学历是不会接收求职者来面试的,当然我学历不能说明什么,那都是家庭跟自己个人已定下来的了,要是可以谁不想在名牌大学毕业又有谁不想留学还是博士后,生活的不同所以学历上也有不同。专业水平那么就看自己的.在学习时有没有努力学习了,现在有很多学生刚刚毕业的对于他自己的专业水平都是很高的,比如:计算机类的,研发类的,但是求职是专业还是按自己的水平填写,会做的就写会做,不会做的就写不会做,这个不要吹牛,要是在简历中吹出来了面试时又说不会那么丢脸的就是自己了。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浪费了金钱坐车必然要钱吧。【本文首发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请注明,谢谢!】

2、工作经历与自我评价:

工作经历相信现在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时间都有去做过兼职还是实习过了吧,在写这一项时尽量将自己的实习所学到的东西写出来展示自己的另一方面才能。另一方面实习过的学生比没有实习过的毕业生好很多最少没有学生的那种思想,不完全像个学生。

篇8: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

一、在安全运行的情况下电力配电线路的基本要求

在电力输电线路运行的状态中, 要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对于每个步骤的技术要求都要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区实施。国家的标准规范对于线路的安全运行都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架设的电力线路要与周围的建筑物、织物等具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 比如强风带来的危害会使架空的电力线路发生一定的偏移, 造成不利的影响, 安全距离将会预留出最大的预测偏离距离。当现场的安全距离达不到标准时, 要将现场清理干净, 避免发生跳闸现象。除此之外, 还应该在测量工作中充分的按照制度实施, 将可能发生的危险做评估, 做好检查工作。

二、电力配电线路安全检查工作主要涉及的内容标准

(一) 线路巡视的主要内容

1线路巡视的主要规章制度

线路的巡视工作进行需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 首先设定专业的工作人员, 定期的时间、针对线路的特点等来进行诸多方面检查工作。在进行线路巡视路线过程中, 路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安排及调整。在巡视的过程中, 也要将检修保养相结合,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保证其切实可行性。并且在巡视的过程中, 要了解配电线路巡视工作的职责及工作内容。在面对比较大范围需要线路检修的时候, 要将严密的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人员的安排提前性的安排好。保证检修工作平稳有序并及时的完成, 不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在交接巡视工作的时候, 要将交接记录记好, 保证工作中不出现漏项的现象发生, 提倡责任制管理。

2线路的巡视工作需满足的标准

线路的巡视工作要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文件, 并明确检查巡视的需要满足的标准。现如今的线路巡视工作主要是依照国家电网的标准及一些指导性文件的参考, 来约束日常巡视工作的的执行任务。采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性, 将巡视指导书的相关文件注入到GPS巡检器中去, 保证规范化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检查的力度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360°的环绕检查, 在确定此段范围内的线路没有问题的情况下, 才要进行下一段的线路检查工作。如果检查线路杆塔, 要着重的对于杆塔所有部件一一的排查, 全部满足规范要求才可以进行下一区域的检查。如果在期间遇到什么问题导致检查工作不能完成时, 要进行详细的情况说明及备案。在各作业段内的人员全部检查完毕后, 如果未发现故障原因, 应该相交叉的进行转换作业, 找出问题所在。

3线路巡视的主要内容

线路的巡视工作是为了及时的发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中所潜在的危险源, 妥善地进行记录将会帮助检修人员在线路出现问题的时候有依据的内容可参考, 快速的找出故障原因, 及时的维修, 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正常配备的巡视器将会记录巡视的内容, 如没有则可以选择将巡视的内容记录在巡线卡上, 在进行交接工作是避免对目前线路的状态不明确。记录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设备主体的运行情况及线路的防护实际情况等。如果在巡视的过程中, 发现有不满足标准规定的异常情况, 应该及时的记录, 并将所有的安全隐患项目分类写好, 以保证维修人员一眼明确系统异常的状况。在特殊的气候条件里, 要增加巡视的力度及次数, 保证其不受环境的影响, 运转正常。在巡视过程中, 如果发现有威胁到线路安全的活动作业, 应该及时的制止, 保证电力系统不受干扰。

(二) 涉及到主要的安全隐患问题

在进行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时, 要详细的明确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区域, 巡视时应该重点注意观察, 确保其安全性。下面将详细介绍线路中具有的安全隐患包括以下几点:

(1) 防雷隐患。由于配电线路的分散及雷电的无规律性, 就会产生最大的安全隐患。

(2) 绝缘隐患。线路外的绝缘体保护会受到自然界侵蚀, 出现破损现象, 这种状态下极易发生事故, 绝缘隐患发生。

(3) 防风隐患。用电量需求的增多会导致电网的建设更为复杂, 大风天气对于电网来说很难抵御, 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威胁。

三、季度年度电力配电线路安全检查的重点

在季度或电度线路巡视检查中, 重点是做好防盗、防风、防损工作。在重点路段的巡视上, 需要尽量缩短巡视周期, 加大巡视密度, 增加巡视人员数量, 在重点巡视季度上还要做到每日一巡并做好记录。由于输电线路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大, 应当及时观察天气状况, 尤其在大风、大雾、暴雨等恶劣天气前后, 需要及时做好线路检查和放电工作, 当风力在六级以上时, 还要预测导线偏向, 以便及时对偏移的导线进行归位处理。

结语

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性是要保障安全检查工作的有序的开展,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的上报维修解决。要针对线路安全检查工作的重点及内容进行分析, 遵守相关的行业标准执行。工作人员要拥有责任心, 详细的记录巡视检查的各项指标。反复的排查隐患问题将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因此, 应该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 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卫来.化工厂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8) :140-142.

[2]钟家蒙.从安全运行的角度分析输配电线路的影响因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06) :59-60.

篇9:简历的重点是内容和自己的亮点

对照历届党代会决议,此次《决定》对国企改革有哪些新提法和新变化?

很多章节里散见一些涉及国企改革的内容,这些关联内容又有哪些?

《决定》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了回应,但仍有许多疑点未能详细表述。这些疑点在哪里?

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实践中,如何找准政策落地的着力点?

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下发后,各地国资委对今后国企改革的走向十分关注。广东省国资委率先组织省内资深国企改革专家对《决定》和《说明》进行研讨与分析。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梁军以多年的研究心得,为此做了一份详尽解读,得到了广东省国资委相关领导的肯定。在《国企》看来,这堪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国企改革的最全面、最完整的解读。

为此,本刊记者对梁军进行了专访,将国企改革的重点、亮点、关联点、疑点和着力点,为《国企》读者一一道来。相信这有助于各级国资委及各地企业在学习贯彻《决定》的具体工作中,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面审视涉及国企改革的内容,围绕重点依次梳理出可以马上开展的、需要协同推进的、应该尝试突破的、必须谨慎对待的各项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而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赢得先机。

重点:

《决定》涉及国企改革领域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言以蔽之,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国企》:《决定》对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这一系列部署中,您认为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梁军:《决定》从起草到最后通过,一定存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乃至争论,尤其是在尚未取得基本共识的国企改革领域。这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说明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我看来,《决定》涉及国企改革领域的内容尽管非常简练,但相当丰富。在第一板块的总论部分就提纲挈领地有所阐述;在第二板块的分论部分,在排第一位置的经济篇第一条“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做了集中、全面的阐述;在其他各章节部分,都有一些涉及国企改革的相关阐述。

这说明:第一,国企改革仍然需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第二,实践过程中依然要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第三,改革的真功夫在于对细节的准确把握和实施。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国企国资处于政府与市场的中间。因此,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就是一句话: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和与市场的关系。

—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中,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中,解决公平竞争、共同发展问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与政府的“分开”和与市场的“结合”,要把握住四点。

一是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开,而不是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国家及全体人民分开,亦即不能搞全盘私有化或变相的私有化。

二是在去行政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程中,国企国资拥有更健全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而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所有者缺位”。

三是国企国资市场主体地位的强化,不能以牺牲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为成本代价。

四是所有的改革努力,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如果我们的改革措施,看似完美无缺,满足市场化的所有预期,但是最终指向了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比重中越来越少,或产生了“一放就乱”的倾向,或最终仍旧是国企自身独享改革发展的红利,改革就是失败的。

亮点:

对照历届党代会决议,《决定》有哪些新提法和新变化?

《国企》:《决定》本身并不是类似于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样专门性的国企改革文献,因此在一些改革方向、领域和环节上,只有非常简练的概念表述,以致很多媒体认为,此次关于国有经济改革方面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突破。在您看来,《决定》有哪些新提法和新变化?

梁军:对照历届党代会决议,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张宇教授的提法,我认为此次《决定》有许多亮点。

1.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这是从管理具体资产、实物、人员形态的“企业”,向管理资本股权、重点行使公司股东权利“出资人”身份转变的信号。这意味着,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条件下,大量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下层级的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即使仍然是国有控股,但是其“国有企业”的身份和现行管理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

2.对国企国资经营的目标进行了阐述,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此前的中央文件关于国有经济控制范围的表述,用“行业”和“领域”的概念,容易产生所谓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是否该退出的争议。《决定》的范围表述,更多是强调了“功能”和“作用”,巧妙地规避了“进”与“退”的纠缠,使国企国资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清晰、科学。

3.对国企国资的性质和作用作了新的阐述,提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国企国资“全民所有”的性质,在以往的中央文件里已有表述,但是这一次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作用一并提出,具有全新的含义。这意味着在阶段性完成国家赶超战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的当下,让国企国资作为全民所有的“资本”,让全体人民分享资本的红利,既是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手段,又是社会主义制度本源的回归,是对“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之问的解答。

nlc202309040144

4.肯定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成就,明确“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对这一点的解读也很关键。35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十六大以后建立了国资监管新体制以来,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是,国内外总有那么一股力量,试图否定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成就。《决定》这个评价,明确地表明了党中央的立场和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明》:“全会决定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论述”。下一步的国企改革,是在既有成绩基础上的全面深化,是不断地“完善”,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5.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与此前的中央文件要求相比,《决定》更加关注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改革目标,不再刻意要求国企国资体量上的“大”和表面形式上的“强”,而是要求体格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新提法抓住了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内在价值。

6.在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资本改革的具体要求。“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同时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规范企业的行为,提高经营的效率。”

—这一具体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明》中有比较针对性的背景,即“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同时,把该项内容的改革与政府改革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改革所需要注重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问题,抓住了改革的核心要领。

7.提出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这一条依然是关注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关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提法,可能预示着国企国资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一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现有的国资监管、考核、聘用、薪酬、激励等众多受现行体制限制的改革瓶颈,都将迎来革命性的突破。

以上这些新提法和新变化,总的思想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更好结合,发挥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关联点:

《决定》的很多章节中散见着一些涉及国企改革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有哪些?

《国企》: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同时又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改革紧密相关。我们发现《决定》中其他章节里也散落着一些涉及国企改革的内容,如何理解这些内容呢?

梁军:一些涉及国企改革的内容的确散落于其他章节里,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这些内容计有:

1.“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这对于地方国企国资习惯于享受当地政府各种或明或暗政策优惠的做法有所影响。

2.“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对一些国企内部不规范的用工制度和不合理的工资结构会有所影响。

3.“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地方国企国资的主要投资与经营领域就是城市基础设施。要坚决反对将有较强赢利能力的项目用来招商引资,却将没有太大赢利能力的项目交由国企国资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城市周边高速公路项目)。在该领域,国企国资要发挥《决定》中主推的混合所有制作用,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混合运营,统筹管理,降低边际成本。

4.“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这是国企国资全民所有属性的回归。这里用“加强”概念,并无具体规划,说明人大尚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这一定是国企国资改革的重大突破口。

5.“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

—国有文化资产历来都是党委直接监管的领域。这里提到党委和政府两个平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共管,也可以理解为向政府即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过渡。这取决于各地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进度和力度。现在一些省市的委托监管,事实上已经奠定了集中统一监管的格局。破解此局,要关注对“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理解。所谓特殊管理股,应该是指西方国有公司治理中的“黄金股”。意思是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文化国企国资,但赋予党委占比极少(如1%)的黄金股,在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表决中(如涉及导向)有权一票否决。

6.“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合理的监管格局是: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土资源部门集中统一监管自然资源资产,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监管行政资产和国家预算。其中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原则上需经过公开招投标有偿获取,各种所有制企业一律公平竞争,标的所得即时转入财政部门监管。行政资产不得进行任何经营。一旦转为经营性,即时划转由国资委监管。国资委的准确名称,应在适当时机改为“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委员会”。

7.“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nlc202309040144

—取消国企行政级别后,党政部门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仍可相互转任;取消对公务员参评专业技术职称的限定,使高素质人才在各个行业或领域顺畅流动,实现类似美国的“旋转门”制度设计,将对国企国资产生重大利好,使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市场经济体制无缝对接。

疑点:

如何厘清一些改革实践中的疑点?

《国企》:您在解读中曾称,《决定》中有一些“或激进或保守或清晰或模糊”的表述。在我看来,这些表述往往对应着国企改革实践中的一些疑点,对此您如何看待?

梁军:《决定》中的确有一些“或激进或保守或清晰或模糊”的表述。对于它们的理解,可能方向相同,但若做法不同,程度不同,存在着一定的量变差异,积攒过多后很容易产生质变,导致结果完全不同。因此,一些改革实践中的疑点有必要厘清。这些疑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问题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漏洞。长期以来,一直在说国有资产的产权不清,因此在清晰其产权的改革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清晰”到私人手中。其实,任何一家国企的产权,或其参股、控股的股权,都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国家所有。“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三、第四条)。

从法律上讲,国有资产经手的所有部门、个人,不管经营管理了多长时间,不管对资产增长有多大贡献,不管曾有过多少资产投入(个人除外),不管隶属关系多次变更后扯不清楚,产权就是国家所有。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解释,地市县说不清楚的就归省级政府裁决,省级政府说不清楚的就归国务院裁决。然后再实行资产(股权)划转,确定归属资产管理公司。必须警惕任何以“产权不清”为理由实行私有化的行为。

2.“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一个新举措,甚至不是一个严谨的法律概念。为什么《决定》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提出来呢?

解释可能有两个:一是市场派撼不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转而采取变相的“稀释”,留下一个没有标明混合“程度”的豁口;二是中央确实还没有找到国企国资因“所有者缺位”而导致监管不力的良策,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其他“到位”的“所有者”来共同监管,不失为权宜之计。《决定》高调肯定和提倡,可能会诱导在具体每一国企身上的“国退民进”,引发各地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尤其是针对那些没必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优质项目。另外,《决定》没有明确国资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所占股权比重的底线,各地在实践中必定五花八门,也有可能不了了之。

3.“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员工持股肯定不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员工积极性的必须条件。为什么员工在私营企业不持股却依然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国有企业不持股就不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这在管理学和公司治理原则中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是小型公司如家庭作坊式企业,员工持股可能会具有激励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壮大,股权多元化,尤其是成为上市公司以后,员工持股从来就不是一种主要的管理激励手段,它只对少数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才有正相关的作用。所谓“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是西方经济学“有恒产者有恒心”假设理论对中国国企改革的严重误导。《决定》有此一说,一定会撩起现有国企员工对持股的心理预期,结果可能更糟。

4.“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关于国资委和企业之间设不设资产管理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问题,历来就有争论。有说法认为,国资委不能一身二任,既当“婆婆”又当“老板”。国资委应该专心做好“婆婆”,管好资产管理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即可,企业的事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去管理。

问题在于,国资委本身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难题,资产管理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就能有效化解了吗?从委托代理链条的角度来说,多一层授权机构,就增加了一层弱化的几率。如果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约束制度来,将来的腐败将主要集中在资产管理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这一级,再往下到具体企业层面,将更加监管失控。

这个疑问同样反映在社保基金身上。凭什么说国资委管不好的事,到了社保基金手上就能管好?社保基金也是受委托代理者,也同样存在“所有者缺位”之惑。以社保基金的监管架构和人员构成,腐败漏洞只会更大。

5.“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二○年提到百分之三十。”

—这一提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要求。但是,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国有资产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资委以出资人身份,依法对出资企业享有资产收益的权利。资产收益收取以后,按照政府或人民代表大会的意图,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或其他用途。但是收取资产收益的方式、方法和尺度,应该根据《公司法》或出资企业章程的规定来施行。出资企业该上缴的资产收益,必须依法依规足额上缴;确实无法上缴或不宜上缴的资产收益,强行收取则无异于杀鸡取卵。

正确的做法是:只要是以公司形态正式注册运营的国有企业或控股、参股企业,产生了利润,按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由公司股东会或董事会决定实施分红方案,向国资委上缴资产收益。国资委根据实际情况授意股东会或董事会,对经营业绩好的国企作出多分红的决定,对经营业绩不好的国企作出少分红甚至暂不分红的决定。人为地制定一个30%的比例,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这或许可以视为党中央认同当前国资委监管不力、承认国企国资利益集团事实存在的一个无奈之举。

nlc202309040144

6.“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这里的两层意思其实是相互矛盾的。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哪一个不属于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政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既要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又要政府定价,实际操作该如何取舍?

这一段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部分表述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的一句话“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呼应。背后的因素在于,市场派及其西方跨国公司、大型私人资本所批评的行为、指出的弊端和提出的改革策略,都是冲着上述领域的国企国资而来。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内,上述领域形成垄断格局也是必然的。防止垄断危害市场行为发生,关键在于立法规制和政府监管,并不在于放开竞争。所以,《决定》中对此又表述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如果政府监管到位,为何一定要将属于全民所有的优质资本拆分,让极少数私人乃至外人进入?这样的矛盾表述,充分体现了两种立场、两种思想、两种主张的交锋与妥协。

着力点:

在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找到政策落地的着力点?

《国企》:理论先行的目的是服务更广泛的实践。公报和《决定》出台后,各地各单位都在紧锣密鼓地消化吸收中。那么,围绕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如何找到政策落地的着力点?

梁军: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和与市场的关系”。围绕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推进市场化这一国企改革核心目标,我认为今后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如下。

1.坚决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不论原来的隶属关系如何,也不论行业性质有多特殊,只要是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所控股、参股的国有资产,都必须接受国资委的集中统一监管。明确政令,严肃法纪,禁止政府组成部门直接经营企业。

2.限制政府的公共管理权力直接介入企业经营。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意图,应通过国有股东的权利表达机制向国企传导,不得以政府红头文件的形式干预国企自主经营行为。国资委通过有效的考核机制,引导国企服从国家大局,履行社会责任。

3.坚持国资委的直属特设机构性质和定位。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法律框架独立运作,监管行为逐步摆脱行政化色彩,向半市场化及完全市场化过渡。探讨国资委组成人员逐步向专业化、精英化转变。实施与国资监管作用相匹配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打造一支专事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的市场化专业队伍。

4.逐步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外部监管职能。国资委在接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同时,要主动接受人大的质询和检查,还应建立接受全社会监督的正常渠道和机制。推动人大发挥直接代表民意并表达民意的作用,建立开放式、直达式、一站式的监管信息收集、反馈、督办、弹劾机制,发动全体公民对国资监管与运营进行全方位监督。

5.探索改进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以及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探索党管干部与现代企业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之间的有效融合。坚决推进国企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国企高级管理人员完全市场化选聘。通过试行第三方人力资源评价和薪酬标准制定方式,避免暗箱操作,科学选人用人,化解社会的负面情绪。

6.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加强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扩大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上缴力度;明确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与财政预算之间的分配比例,并建立两者之间机动的调配关系;试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补充社保、医保及国民分红方式和途径,争取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最大民意支持。

上一篇:贫困村帮扶协议书下一篇:食品商会主题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