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2024-05-23

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共8篇)

篇1: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18期

5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召开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出席论坛,襄阳地区1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姚穆做了题为“中国纺织产业的机遇与对策及棉纺织新技术”的报告,杨峻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旨讲演。会后,他们共同考察了襄阳伙牌纺织工业园。襄阳是中国纺织织造重要基地之一,拥有棉纺绽230万,布机4万多台,已形成从棉加工到纺纱织布、化纤服装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值367亿元,同比增长24.3%;出口创汇

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吸纳20多万劳动力就业。襄阳市围绕纺织产业升级强化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促进纺织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立仁)

篇2: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造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世界造纸产业的技术源头,欧洲人在1000年后才通过阿拉伯人学习到造纸方法。但是,现代造纸技术发展是由西方主导的,中国的现代造纸技术则从1884年上海华章造纸厂的建立才形成。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迅猛,极大推动了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过去的造纸产业30年可大体分为二个技术发展阶段:

一、20世纪80-90年代,连续蒸煮、多段漂白、黑液提取、碱回收、中性施胶、涂布加工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纸和纸板的产量从1979年的493万吨增长至1999年的2900万吨,产品品种与质量逐步满足市场需求。

二、新世纪初始10年(2000-2009),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高效制浆生产线、宽幅高速纸机和涂布加工技术装备,结合清洁漂白、废水达标排放处理、热电联产、造纸化学品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纸和纸板产量达到9270万吨(2010年),产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2000-2009的十年间在产量增长183%(即两倍)的基础上,COD排放总量减少62%。产业技术提升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约束,明显推动了行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改善。

十二五期间,中国造纸工业基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转型升级步入可持续发展路径,针对目前产业结构性局部过剩、资源和环境制约愈加严厉的现状,在节能减排降耗方面关键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仍将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政策引导下,再生产要素约束下,在市场竞争逼迫下,现代生物技术、生物质精炼技术、膜材料处理技术、能源管技术已开始成功地应用于造纸行业,并呈现加速普及的现象。制浆造纸过程将进一步清洁化,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将进一步降低,原料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改善,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纸和纸板产品将更加多种化和专用化。

未来,造纸产业将完美融合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精炼技术,充分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组分,通过天然植物这种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工业材料和生活必需品。

篇3: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一、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概貌

(一) 产值规模

“块状经济”占据浙江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2007年, 全省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373个, “块状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全省“块状经济”的生产单位 (包括企业和个体工业) 有23.66万个, 占全部工业生产单位的27.2%;“块状经济”的从业人员有674.5万人, 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47.8%。据浙江省经信委统计, 截至2008年底, 全省共有10亿元产值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 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 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 从业人员831万人, 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62%、56%。可见,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在对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 浙江省“块状经济”产值规模基本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其中, 产值规模主要集中在10亿元-100亿元, 其区块个数的比例超过了60%, 产值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区块占区块总数的85%左右, 而超过200亿元的区块个数仅占总数的5%左右。

(二) 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 “块状经济”遍布于全省各地。代表性的“块状经济”有:杭州装备制造业、绍兴县纺织、海宁皮革制品、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义乌饰品、永康五金、萧山化纤纺织、余杭家纺、宁波服装、慈溪家电、乐清工业电气、瑞安汽摩配、嵊州领带、平湖光机电、黄岩模具、温岭泵业、长兴蓄电池、衢州氟硅、舟山船舶修造、缙云机床等。相较而言, 浙江“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主要所在县 (市、区) 包括萧山区、诸暨市、慈溪市、温岭市、镇海区、绍兴县、永康市、鹿城区、余姚市、余杭区、海宁市、桐乡市、乐清市、富阳市、平湖市、瑞安市、吴兴区、玉环县、上虞市、龙湾区等。

(三) 产业构成

传统产业尤其是轻纺和机械两大产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主体。在制造业30个大类中, 按工业总产值来核算“块状经济”的总量规模, 超过2000亿的4个产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953亿元) , 纺织业 (2690亿元)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2420亿元)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337亿元) ;“块状经济”吸纳就业10万人以上的有6个产业, 依次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2万人) , 纺织业 (78万人)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8.6万人) , 通用设备制造业 (57.2万人) , 金属制品业 (52万人)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4.4万人) 。从“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资金及技术密集程度相对高的产业的比重在逐步上升, 产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电器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二、依托产业技术创新助推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 紧迫性

从总体上看, 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目前还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 其“块状经济”内产业总体层次偏低、附加值不高, 呈现“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附加值”格局。“块状经济”之所以被喻为“草根经济”, 主要就是指其“低、小、散”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块状经济”内, 轻纺、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据主体, 尽管大部分企业已经把其主导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但由于“块状经济”的产业链延伸不够, 产业扩展力不强, 尤其是企业缺乏自主研发、国际营销、优势品牌等高增值环节, 导致出现了“高产能、低收益率”和“高市场占有率, 边际收益递减”共存的现象。推动“块状经济”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关键之一在于加强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 培育技术领先优势。因此, 浙江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集聚优势, 通过加快制约企业、行业、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创新,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集群的技术竞争优势, 提升其产业竞争力, 逐渐改变产业低端发展路线和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 带动整个制造业“块状经济”乃至全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 必要性

通过对2008年浙江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和行业研发规模的比较分析, 发现其研发活动企业数超过100家的行业与“块状经济”总量规模排位前列的行业基本吻合。这说明“块状经济”的经济总量与其行业研发规模密切相关。此外, 企业对行业内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动力严重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仍然不高。一方面, 由于技术模仿成本低, 作为“块状经济”创新主体的企业, 长期依赖技术模仿和装备更新, 致使“块状经济”的技术路径被锁定, 缺乏自主创新;另一方面, 鉴于关键、共性技术的“准公共物品”特性, “块状经济”内部企业进行利益的相互博弈, 导致个体企业对行业内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的动力和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 也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鉴此, 亟需依托产业技术创新, 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三、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技术基础

(一) 路径选择:现代产业集群

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就其动力而言, 可归结为市场驱动、政府驱动和技术驱动。现代产业集群是以创新为基础、以产业关键技术为支撑、走产业高端发展路线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其突出的特点是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产业层次高端化、市场业态新型化、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加快“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 既是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也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集群低成本竞争优势向差异化竞争优势嬗变的主要动力。浙江“块状经济”要真正成为产业集群并进一步向现代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除了继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集聚优势、营销优势外, 还迫切需要培育技术领先优势, 尤其是重大产业关键技术。依靠重大产业技术创新, 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 并通过先进技术的渗透, 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块状经济”, 进而提高制造业的产品附加值、国际竞争力, 促进区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 形成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二) 技术基础: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产业共性技术 (Generic Technology) 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某一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优先组织和实施战略性共性技术研发, 已成为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支撑重大产业技术突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共性技术的突破、应用与扩散, 促进技术的属性由“竞争前技术”向“竞争性技术”, 以及技术的形态由“通用技术”向“差别化技术”转变, 从而对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内部支撑效应、外溢扩散效应和网络互补效应, 产业共性技术助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关键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它的突破能带动多个产业的技术升级, 有助于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 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浙江装备制造业为例,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关节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产业关联度高、支撑作用强、带动性大, 是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着力点。

四、总结与启示

浙江“块状经济”总量规模庞大、地域分布广阔、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但也面临着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 是助推浙江“块状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也是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 地方政府应切实加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推动“官产学研”密切联合, 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现代制造模式和系统集成、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现代供应链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制造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 为提升“块状经济”提供技术后劲, 加快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应用, 构筑有利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

摘要:“块状经济”是浙江特色和优势。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视角, 文章阐述了依靠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浙江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必要性, 并深入探究了其路径选择、技术基础, 认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是推动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着力点, 对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共性技术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7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 2008 (17) .

[2]、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3]、陆立军, 赵永刚.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1) .

篇4:开放、创新与产业转型

很多科幻影视剧中,都出现过无人驾驶汽车的场景,特别是《霹雳游侠》中,那款科幻味十足的智能汽车更让很多人着迷。一些市民会问,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李德毅说,汽车电子和汽车数字化已经相当成熟,车辆动力学性质已相当完善。在此基础上的轮式机器人,主要不是改变车辆的动力学性质,而是实现智能驾驶。

国家每年都组织智能车(也称无人驾驶车)未来挑战赛。他的课题组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曾在京津高速公路上做试验。路段全长101.8KM,双向6~8车道,设计车速120km/h,路段上还有特大桥8座、大桥13座,没有隧道。

李德毅说,他们做无人驾驶汽车试验时,副驾驶座上有一个人坐着,让汽车自主驾驶,以检测汽车在混杂的正常交通流中从北京开到天津。试验进行了20次,累计智能驾驶4000公里左右。其中,軍交猛狮3号智能车,在京津高速台湖收费站至东丽收费站段,使用摄像头、雷达以及GPS,完成了自主超车等7个科目的试验,总里程114公里,平均时速79.06公里,最高时速110公里,自主超车12次,邻道超车21次,换道操作36次,油门操作1816次,刹车操作30次,转向操作11812次,油耗9.69升,全过程无人工干预,试验顺利完成,达到了预期目的。

篇5: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题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答案正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旧动能转换 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上均不对

2.“新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和形态,既不能(),亦不能泛化。??答案错误 唯物论 唯技术论 唯心论 唯历史论

3.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答案正确 较缓慢 较平稳 较快 一般

4.服务业增加值每年的增长率(较比于上一期)高于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并且服务业增加值率呈现()。??答案正确 缓慢下降趋势 缓慢上升趋势 下降趋势 上升趋势

5.在制造业内部新旧动能逐渐的进行分化,拥有新动能的制造业仍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的发展。??答案正确 化学纤维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6.信息技术是本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推动力。2015年()在全世界的已公布专利申请中占比最高。??答案正确 机械 数字通信 计算机技术 电气

7.我国传统政府监管主要是依据()设立,但“互联网+”经济下产业边界模糊,导致原有监管模式出现“要么多头监管,要么不知道谁来监管”。??答案正确 行业特征 群众观点 政府通知 现有模式

8.()作为共享单车的两大领头平台,摩拜单车和ofo单车双双宣布用户量超过1000万,故对这类跨界企业的监管以及传统监管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答案错误 42736 42767 42795 42826 9.加强法律政策协调。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中国已与()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19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落地签便利,以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的旅游交流。??答案正确 42 46 48 50 10.在效率低下的前提下,()仍然占据了大量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营企业有挤出效应。??答案正确 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个体户

11.由于政策的原因,某些行业为国有企业所垄断,也无须参与到全球市场,缺乏足够的国外与国内市场竞争,()为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提供了“保护伞”,且行业垄断地位妨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答案正确 行业垄断 完全竞争 单一性 政策化

1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内部因素的是()。??答案正确 创新能力强 产业链低端镶定

低成本战略导向难以为继 管理能力薄弱

13.()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22.87%下降到22.7%,而外资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率由2010年的19.25%提升到20.46%,实际税负率差距缩减为2.24%。政策优惠丧失,税费负担加重,结合成本上升以及竞争加剧,F选项4I的流入量也在不断下降。??答案错误 2010 2011 2012 2013 14.进入2017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三大新动能不包括()。??答案正确 国有企业分类推进 混合所有制改革 军民融合

集体所有制改革

15.()是指解决国有企业分类不清的根本措施是根据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不同,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类推进。??答案正确 军民融合

集体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企分类推进改革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国有企业的分类推进主要将国有企业分为()类。??答案正确 2 3 4 5 17.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影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答案错误 有利于优化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拓宽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

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18.各类企业中,()盈利能力最为堪忧,产能过剩最为严重,未来也将是产能去化的主要承担者。??答案正确 股份制企业 国有企业 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

19.()意味着需要逐渐剥离国有企业中的准政府债务,最终让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答案正确 去库存 去杠杆 去产能 补短板

20.在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方面,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答案正确 去产能 去库存

加速农地流转 补短板

21.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旧动能转化,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是()。??答案正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旧动能出现了两次重要转换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总体上处于脱贫和解决温饱阶段 现如今,我国正值新一轮的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以上均对 22.()重工业增长速度高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1993年高于2.3个百分点。??答案正确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23.房地产行业带动了()等多个制造行业的发展。??答案正确 水泥 钢铁 玻璃 以上均对

24.土地()也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贡献。??答案错误 价格下降 市场化 价格上升 价格稳定

25.2013年,美国开始推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其成员国美国和欧盟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答案正确 40% 50% 60% 70% 26.(),中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答案正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7.天然气可用于()。??答案正确 工业 交通 发电 以上均对

28.()1月,美国正式宣布退出TPP,使得TPP难以继续推进。??答案正确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9.“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三去”不包括()。??答案正确 去产能 去库存 去成本 去杠杆

30.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位。??答案正确 一 二 三 四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因素主要包括()。??答案错误 科技研发制度具有较强路径依赖 企业主体地位较强

对外创新投资和技术知识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对外创新投资和技术知识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2.“一带一路”倡议以区域的开放安排为经,以()的“五通”为纬,是推动我国企业主体进行全球价值链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新路径和全球治理新框架的重要开放战略。??答案正确 政策 设施 贸易

资金和民心畅通

3.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因素依然在增加。??答案正确 不稳定 稳定 不确定 确定

4.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但中国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等均制约了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答案正确 资金脱虚向实 金融业无序扩张 房地产风险积聚 企业负债率仍然偏高

5.产业结构变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答案正确

由于各产业技术进步速度不同,并且在技术要求和技术吸收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各产业增长速度的较大差异,从而引起一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一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国家的发展,而主导产业的更替直接影响了一国生产和消费的方方面面,在根本上对一国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 经济模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全面转型 经济动能正由传统增长的旧动能向新的增长动能全面转变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1.计算机属于传统行业。()??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2.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3.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一个短期现象。()??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4.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业化一直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部分省份和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工业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消失。()??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5.加大“三去一补一降”力度。重点仍然是“去库存”处置僵尸企业。()??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6.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形成多点多业支撑的新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改善以往的激励机制,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条件,全面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7.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历经沿海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两个主要开放阶段。()??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8.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优先领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所在,在装备、技术、人力、资金等各种优势,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9.贸易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量明显增长,说明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战略价值。()??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篇6:创新举措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4月26日至27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贵阳市、黔南州重点磷化工企业调研。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磷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参加调研。

如何加快推进磷化工产品创新、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孙志刚此行调研的重点。金正大诺泰尔化学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生产水溶肥、硝基肥、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远销东北、两广等地,孙志刚勉励企业负责人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并要求地方加强新型肥料推广应用,提高全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来到瓮福集团、开磷集团,在听取企业发展历史、矿产开采、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等情况汇报后,孙志刚要求企业坚持做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做强做优磷复肥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走精细化工发展之路,加快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等产品研发生产,尽快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在瓮福集团生产总控制室和开磷矿山远程控制中心,孙志刚强调,要结合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云”推进生产管理方式创新,找准生产、流通中的关键环节,切实降低成本。要加强大数据在企业新产品研发、目标市场分析等方面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孙志刚深入开磷集团马路坪矿井,实地考察磷矿开采工艺,详细了解装备运行、充填采矿技术等情况,对企业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全自动化开采给予充分肯定,叮嘱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安全。来到贵州天福化工有限公司,孙志刚对企业自主创新“煤焦掺烧”技术,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15万吨二甲醚装置,促进磷煤化工结合表示赞赏,他希望企业主动研究行业国际最先进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实际加快推广。

孙志刚十分关心磷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问题。近年来,开磷集团、贵州泰福石膏有限公司积极创新利用磷石膏废渣生产建筑装饰材料,取得明显成效。孙志刚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详细询问产品性能、市场销售等情况,鼓励企业负责人瞄准市场需求,丰富产品门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磷石膏“变废为宝”。来到贵州芭田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得知企业不但生产中实现了全程无废渣排放,还将硝酸磷肥、硝酸铵钙、硝铵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孙志刚非常高兴,要求加快推进磷化工产业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吃干榨尽”。

每到一地,孙志刚都详细了解企业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情况。他希望企业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每一类产品都单独成立公司,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充分调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对外合作、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的积极性,集聚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把产品做专、做精、做强,推动整个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

孙志刚在调研中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每家企业都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的具体方案,省直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裂变发展。

篇7: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

近几年来,惠东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工作如下:

1、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08年以来,我县共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93项,其中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惠东县鞋业技术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国家星火计划“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绿色环保、高性能、多功能、复合隔热保温外墙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彩色碳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重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我县。以上项目的实施,引导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县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四季鲜公司通过“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研发出对应配套设备相对少以及余热、余冷循环回收充分利用的节能、减排的冻干技术及装备,省去了传统加工装备的锅炉等诸多附属设备,比

传统装备节能30%,既节能减排,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美新公司通过实施“年产四万吨木塑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塑木生产线11条,塑木产量达到600吨/月,开发出不同系列的产品50多种,解决了塑木发霉、虫蛀、开裂和易变形等常见问题,得到国外苛刻的检测机构SGS的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国外,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马铃薯产业通过“出口型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果,在我县形成了马铃薯综合技术标准,增强了马铃薯作物抗性,减少了病虫害发生,节约了肥料、农药等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效益,带动我县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近几年来,我局重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带动区域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为止,我县组建了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家、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各5家。其中,依托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软包装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塑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猪肉产品安全控制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研发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组建了广东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农业

科技创新中心;广东艾希德药业有限公司、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容大油墨(惠州)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惠州市创亿鑫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了黄埠鞋业、铁涌马铃薯、梁化蔬菜三个省级专业镇与平海海水养殖市级专业镇。通过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推动了各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与开发的主体。

3、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增强我县特色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我县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我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和院地合作。2009年,我局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就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签订了协议,联合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珠江三角洲集约化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热带亚热带外向型农业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以及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专项“惠东县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及综合示范”。2011年,我局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4月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惠州市耐宝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与惠东县裕顺鞋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月份,我局组织吉隆镇、黄埠镇各大中型制鞋企业技术骨干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鞋样设计培训,希望以这次培训为切入点,双方广泛开展多专业的培训活动,实现校企技术的对接,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组织组织美新塑木、澳达树熊、艾希

德药业、裕顺鞋业、九华农贸、奕达农贸、富盈玉米专业合作社、四季鲜、东进农牧等一批较具实力的企业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广东海洋大学、惠州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致力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现共有10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派出了21位科技特派员和8名田园专家进驻我县14家企业,服务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长效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几年来,全县共实施了产学研结合项目33项,硕果累累。如瑞帝养殖场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实施“南美白对虾无病毒虾苗培育技术研究”,为我县对虾养殖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虾苗,养殖成活率95%以上,虾达到一级虾标准,无药物残留,符合出口欧盟国家的要求,促进了我县高位池养虾健康稳定发展;东进农牧(惠东)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出口冰鲜猪肉生产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改进了冰鲜肉的加工工艺,开发了符合出口标准的冰鲜肉产品,从而推动了我省肉类行业的技术进步;惠东美新塑木型材制品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废弃电子线路板回收残余粉末的综合利用”项目的攻关,使废弃电子线路板的残余废渣得到再生利用,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塑木复合材料产品,通过了要求严格苛刻的国际ICC、Warnock Hersey等机构的检测,长期批量出口欧美市场;澳达树熊涂料(惠州)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积极开展“环保

型高硬度高柔韧性自交联型复合改性聚氨酯水性乳液研究与产业化”的研究工作,使国内涂料及胶粘剂系列产品更加完善,带动国内涂料及胶粘剂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对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加大知识产权产出,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产出成为一个地区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助推作用。一是着力培养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带动企业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专利制度健全的企业,列为惠东县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企业,积极从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指导他们建章立制,把专利制度贯穿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将我县无专利企业纳入活动重点,用典型带动部分基础条件好、有潜力的企业,力争实现企业专利申请“零”的突破。2010年,实现“灭零”目标6个。二是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举办了两期知识产权实务培训,邀请市科学技术局的领导以及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对各镇(街道、度假区)、县直有关部门、企业分管科技、知识产权的领导、负责人等进行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企业如何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相关

政策和措施以及商标、专利的检索与申请策略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支持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项制度。制定并出台了《惠东县科技局专利奖励办法》。《办法》规定:给予国内或国(境)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三种类型的专利不同额度的奖金奖励,以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自主创新,主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我县专利拥有量。四是实施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2009年开始在黄埠镇实施省专项“鞋业专业镇知识产权行动示范镇”项目。选择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的5家企业进行试点示范,形成一批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示范企业,着力营造知识产权示范镇的技术创新氛围,以知识产权示范镇为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136件,同比增长54.5%。

存在问题:

一是全县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仍有待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一些企业科技投入的意识也不强,企业R&D投入远低于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手段不足。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科技服务机构及中介机构仍不健全,面向行业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乏力。四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型龙头企业不多。五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篇8: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1 城市绿色转型的本质

城市绿色转型的提出缘起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极限的忧虑和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物质规模扩张与自然资本消耗之间的矛盾深化。早在1898年英国学者EbenezeHoward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1930年法国建筑大师Le Corbusie提出了“绿色城市”理念[2]。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原有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思,并出现了“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卫星城市”等城市运动。这些城市运动既是对传统的以“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偏向化发展模式的否定,更是对人类绿色家园生活的一种向往。特别是当前我国多数城市发展存在着追求“更多的经济产出、更大的城市空间、更快的发展速度”的发展倾向。这种功能偏向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无疑将激化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重复西方国家曾出现的“灰色城市”模式。

从生态系统视角上看,制约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数、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城市产业结构、自然资源能耗情况、居民消费特点方式以及城建等因素。由于城市居住的人口总量的增长和经济增长总量的增长是自然趋势,故推动城市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必然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引领,化解资源利用率、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转变、城市建设优化等瓶颈要素。这些看似零散的制约要素,实质都是集中反映在现代产业技术这一逻辑框架之内。因此,城市绿色转型是指在现有生态极限范围内,以构建现代城市绿色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以培育和壮大绿色产业、构建城市绿色产业共生链为重点的城市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2 绿色技术生成与产业演化

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既成事物,其核心是绿色技术的演化与产业生成。这与传统产业形成与发展相比,存在着一个绿色理念的产业嵌入、绿色产业的空间演化、生态资本和绿色产业共生链的形成等过程(见图1),具体路径包括:

2.1 绿色理念与绿色技术生成

从时间维度上看,绿色理念嵌入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绿色技术生成过程,这既包括绿色理念的持续深化升华,也包括绿色理念与现有产业技术要素、资源要素的动态融合与演进更新。这一理念嵌入和产业表达的关键突破口是形成绿色产业关键技术、形成新的绿色产业技术标准。因为绿色产业关键技术和绿色产业技术标准的形成,不仅能改进现有产业流程、产品/服务内涵,而且还能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速绿色理念的扩散传播,扩大绿色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绿色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当然,绿色理念的产业表达,也离不开绿色技术参数、绿色工艺/流程、产品/服务集成技术等系列技术的形成,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作为软约束,才能构建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绿色转型实践行动。同时,由于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观念变迁等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或促进)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的产业嵌入与融合进程。

2.2 绿色技术的空间演化

从空间维度上看,绿色技术的空间演化主要通过竞争、博弈和协作等主要方式得到演进,表现为不同社会参与主体通过绿色实践行动推进绿色关键技术、绿色产业技术标准、绿色产品/服务在区域空间内各类产业内部的传播和扩散。由于区域产业中的各类市场主体为了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定位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必然形成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竞争主体唯有进行绿色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才能实现对最新绿色技术前沿的占领、取得绿色市场话语权、形成绿色市场控制力。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经济人(主要是企业)在利用环境资源时仍是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而不会寻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必然与地方政府、社会利益相关者等主体之间因绿色实践而形成的博弈关系,需要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利益相关者等主体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绿色运动等政治、经济、社会手段实现干预和介入,迫使市场主体采取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等方式在推动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实现帕雷托最优效应。当然,竞争和博弈亦非绿色技术空间演化的全部形式,在求同存异、合同共赢的发展态势下,特别是在绿色产业集群中,各种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以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目的的协作关系,存在着以共同的生态价值取向的发展基础。

2.3 生态资本和绿色产业共生链的形成

在绿色理念和绿色交往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社会文化下,凡是涉及绿色理念的技术、产品、服务及其产业以及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东西都是生态资本。在这生态资本形成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功能,还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设计出既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各种财税、产业、消费和金融等手段,如财政补贴、税收、产业、消费和贷款政策等,也要引导和鼓励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市场主体积极利用各种生态资本,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或技术方案,塑造有利于绿色技术研发、使用和消费的竞争优势。生态资本形成的标志是绿色产业共生链的形成与良性发展,即在整个绿色产业体系内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生态资本的双重价值:作为生态功能的自然价值和作为资本功能的经济价值。

3 城市绿色转型的绿色产业创新路径

从城市绿色转型的本质、绿色技术生成与演化过程来看,城市绿色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产业,并不是对现有产业体系的整体否定或抛弃,而是运用现代绿色技术对现有各类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或者对符合绿色产业要求的新兴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产业体系的培育过程。

3.1 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构建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遵循农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要针对企业(农户)、消费者两大群体,广泛利用宣传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绿色农业宣传活动,通过对农户加强科普、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教育,对消费者普及绿色农产品辨识、绿色食品消费理念。二是政府要在财政上对绿色农业技术的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借助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平台,继续加强在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类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业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绿色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对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化情况强化监管力度,出台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净化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规模化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更为严格、更为全面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四是构建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载体,通过创办生态农业园、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农业观光园等形式,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开发绿色种植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养殖产业和绿色土特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建立现代绿色农业体系。

3.2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城市工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化和产品周期缩短化等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快速地提高城市发展的水平,但往往造成对生态价值的忽略、对群体价值的轻视和对长远价值的疏远,这也是当前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中必须重点给予化解。培育和发展绿色工业则是以综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低消耗低污染和循环利用为特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绿色工业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要发展多个有规模的绿色城市工业集群,让大中小城市、大中小区域形成工业产业体系功能互补的绿色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地区间差异化的竞争与合作,实现生态价值、长远价值和群体价值,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中观层面,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绿色工业产业链,建立跨乡、县、市、省、国家的企业群体,形成资源共享、生产共用、市场互补的产业链群体优势。积极推进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增值、高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使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经济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微观层面,要对企业进行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把生态成本、生态服务、环境质量、生态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建立生态化与知识化、可持续化与集约化相统一的绿色企业。

3.3 构建生态服务业体系

生态服务业是以绿色服务技术为支撑、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服务型产业。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中,除了要在全社会注入现代生态服务理论之外,还因完善生态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绿色物流业、绿色商业和绿色金融以及相关的新兴服务业态。一是注入现代生态服务发展理念,助推研发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生态化、人性化产品,引领传统服务业态转型升级;二是完善城市生态服务业布局,根据城市规划部门对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设置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服务半径,最大限度的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积极为绿色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保障和服务。三是构建建立绿色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运输是经济活动全过程中连接生产、消费、生活的纽带,是城市良性运行的大动脉。应加大对新型清洁交通工具、新能源交通、现代物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的创新投入,构建高效运行的城市监控管理系统,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的同时,全面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高效性。四是加快发展绿色商业服务。发展绿色商业文化,创新现代商业模式,引入现代互联金融,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保产业或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提供资本和服务,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4 结语

上一篇:过年玩鞭炮的作文500字下一篇:现代化文明监狱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