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2024-06-08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共11篇)

篇1: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第四单元写作

语言要连贯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什么是语言连贯和怎样做到语言连贯。过程与方法

写作时能做到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教学重点:

写作时能做到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写作,集体评议。教学过程:

一、话题指导

(一)什么是连贯?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二)怎样做到语言连贯?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等,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有合理的顺序。

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应该将第三句与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3.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适当的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如:表示关联的“可是”,“比如”“例如”等这样的提示性词语来引出例子,使句子上下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二、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珍藏温馨的批语

有人珍藏衬衫,有人珍藏照片,有人珍藏邮票,而我珍藏的却是一张写有温馨批语的试卷。一看到它,我就想起了那治学有方的张老师。

记得那是上七年级时的第一次语文考试,本来基础就差的我考得一团糟。可以说当时我对分数已没有什么感觉,考不好无非是得到老师的一通训斥再罚抄几遍而已。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发考卷时我像往常一样等待着老师的“电闪雷鸣”,可奇怪的是张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从高到低念分数,念到不及格的同学还故意多停留几秒钟,好让你意识到自己考得有多么差;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了几个考得好的同学,然后没念分数就把考卷发到了我们手里。

打开试卷,让我惊奇的是从头至尾竟找不到一个“×”,全是对号,只是在分数那一栏赫然写着59分。仔细一瞧,发现有一些题旁边没有打对号,当然也没有打“×”,这让我感到浑身不自在起来。翻到卷末,发现老师留了几行字:

××同学,你的书写很工整,批阅你的试卷简直是一种享受。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你的头脑是很灵活的,只要你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老师相信,今天的59分将会变成明天的95分。

看着这温馨的批语,我的眼眶湿润了,从小到大,从没有一位老师这样夸过我,这样信任我。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同时又觉得自己这样的成绩简直太对不起老师了,并下定决心要考一个95分回报老师的厚爱。我抬起头深情地望着张老师,张老师也望了望我,还对我微微一笑,我立刻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像沐浴在阳光下一样。这时只听张老师说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这次考试有一部分同学没考好,主要原因是我这个当老师的不会教,今后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当一个会教的好老师,你们愿意跟老师一起努力吗?”“愿意!”全班同学异口同声,那声音超乎寻常的响亮。

从那以后,我便把那张写有张老师温馨批语的试卷小心地珍藏了起来,并一改以往吊儿郎当的形象,开始认真学习了。

说来也怪,那些知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老师讲的,我竟然全都懂,成绩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张老师那温馨的批语!

【点评】文章围绕老师在“我”语文试卷上的批语这个话题展开,先写老师发试卷,然后写老师的批语,接着写“我”发现批语后的感受,最后写我珍藏批语以及“我”因批语而转变。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也很自然。整篇文章语言连贯,条理清晰。

三、作文题目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3.注意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审题

1、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内容。该作文的核心词汇是“节日”,围绕某个节日来写。

2、明确要求中的重要信息,“话题的统一”“描写节日的场面”“节日里的心情”“表达你的感受”“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这些在写作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体现。

3、通过写作要求及提示,我们能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应该是以记叙文或散文为主,不能写成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在节日里的心情和感受。

四、范文赏析

节日

金阳暖暖,投射出一室静谧,轻启窗帘,钻进屋里的风儿,携来幽幽粽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不由得勾起我的绵绵思绪,似青烟般随风远去,飘向那个粽香淡淡、节味浓浓的午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父母和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旅顺的奶奶家。一进大门,扑鼻的饭香直冲鼻腔,顿时让早已饥肠辘辘的我精神一振。例行公事地和迎在门口的爷爷打了声招呼,我便奔向餐桌,操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狼吞虎咽了好一阵子。当我把目光从各色美食中“拔”出来时,恰巧瞥见被我忽视了很久的奶奶正满头大汗地在厨房中煮着粽子。

升腾的水蒸气带着灼热的温度扑向她的面颊,额头上、鼻尖上,那细密的水珠也不知是水还是汗,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她的一头白发如银似雪,散发着柔柔的光。那光,应是她对儿孙堪比

清泉般细腻、无私又源远流长的爱吧!她满脸的皱纹是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微微颤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原来奶奶已经这般苍老,可她现在这般辛苦又是为了谁呢?

想到这儿,我的双眸不禁泪光涟涟。忽然,眼前出现一个盛着还冒着热气的粽子的白瓷盘,托着它的是一双瘦削的手。抬头,眸光流转,竟见奶奶的脸。她慈祥的目光中盈满无尽的爱意,微笑着说:“尝尝吧,奶奶自己包的,烫啊,小点儿口吃!”我微微颔首,见她枯瘦的手灵巧地剥开粽叶,将莹白如玉的粽子放入我碗中。刹那间,幽幽粽香沁人心脾。夹下一小块,再蘸点儿糖,放入口中,淡雅的清香与浅浅的甜蜜萦绕心头,弥久不散……

“奶奶又托人捎来粽子了,快来吃吧!”妈妈的召唤将我从回忆中唤醒。望着桌子上一个个翠衣紧裹的粽子,嗅着渐渐氤氲开的淡淡粽香,想象着咬上一口后唇齿间那化不开的香,我不禁抿嘴一笑。这般清香甜美、回味悠长的味道,若没有浸透奶奶满满的爱,怎能散发出如此令人难忘的节日的味道呢?

我终于明白:节日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节日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家的味道!

五、写作素材

素材一

初五时不仅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就会好运早来;如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素材二

俗话说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十四的月亮十五圆。那天我与家人做在月下边吃月饼边赏月。那月饼带着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还伴有香甜的味道。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静静的。只留一片墨蓝色的天空。这我回想起小时候曾在北方生活过。那时有无数颗星星映在天上。那星星好像一个个金黄的梨挂在哪好似树藤的天上。反正在印象当中月亮要比这里大,星星也一样。而且是黄里透白的。

啊!我看见那月亮的下半部分有一些阴影。莫非那就是嫦娥的寒宫,我想象着嫦娥抱着玉兔坐在窗下看着天空。她的嘴里还嚼着月饼。那月饼的皮是像冰一样的精致,那馅是像沙一样软。

素材三

今年嫦娥也学会节省了,她也没做新衣服。她身上穿着那件白色的裙子配上长长的粉红色的披肩,好似回到几百年前的样子。别有风韵。玉兔戴着一个卡通型的眼镜,显得好斯文。寒宫里灯火通明不过用的都是蜡烛或是LED灯。门卫和佣人安排了很多。里里外外非常安全。生活不再是锦衣玉食,而是简单朴素。嫦娥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人生的俊美好似兰陵王。他陪伴着嫦娥度过了中秋节。玉兔也不再是千年小妖了,它变成人形后有不少人追它。为此寒宫里变得特别热闹。

板书设计

写作 语言要连贯

话题要统一 顺序要合理 衔接要自然

课后反思

篇2: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写作小专题 语言要连贯

【写作导航】

说话、做文章,应当语言连贯,衔接紧凑,文气通畅;不能上下文脱节,前言不搭后语。怎样才能做到语言连贯呢?

一、话题统一,句式一致。一段话中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该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写,使上下文叙述的对象保持一致;倘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就会让人产生疑惑,弄不清楚到底要表述什么。如汪曾祺《昆明的雨》中描写菌子的部分,作者写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等内容,其中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的笑话。虽然内容很多,但都是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一共同的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有时,在特定的语境里,还要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或相似,字数大体相同,句子形式对仗整齐,这样不仅能使语言连贯,节奏鲜明,而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使叙事抒情透辟。

二、顺序得当,合乎逻辑。

写文章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或空间高低、远近顺序,而对于那些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或某种工艺过程的先后程序的内容,还要合乎一定的逻辑。

如“晚上月亮非常好,她挂在中天,虽说只有半边,但她一样地把柔和清澈的光辉洒遍了人间。清溪乡的竹木、草垛、山峰、篱笆、田畴、屋宇……通通蒙在一望无涯的洁白朦胧的轻纱薄绢里。”这段话中描写的“竹木、草垛、山峰、篱笆、田畴、屋宇”等景物,就缺少一定的顺序关系,这些景物从高到低应是山峰、竹木,从远到近应是田畴、屋宇、篱笆、草垛,因而应该按照这一顺序排列出来。

三、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语言连贯还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行文中可以适当运用关联词语、提示语、过渡句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承上衔接还是启下衔接,都要根据句式特点和句子负载的内容,做到合理、自然、连贯。

【例文引路】

发丝中的爱

岁月,从爱中流过。

【开头简洁】用一句话导入,概括了本文的“爱”的主题。

梧桐树下,从枝叶缝隙中洒下的阳光,把母亲又长又黑的发丝照得更黑更亮。微风中,发丝轻轻飘动,母亲望着远处一蹦一跳的小女孩,满是笑意。

【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母爱的细腻,如一丝夏风一样清凉。

早晨,女孩背着书包出发之前,亲吻母亲的脸颊。母亲的发梢触到女孩的鼻尖,犹如夏天的一丝丝凉风,沁人心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夕阳下,女孩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回来了。母亲在门口静静等待,望着回家的女孩,绽开满脸微笑。女孩攀着母亲的脖子,将脸埋在那柔柔的黑发里,一股清香在发梢间流淌。

【巧用动词】“一蹦一跳”用得极妙,写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特征,也反映了那个年龄的天真与无邪。

傍晚,母亲为女孩清洗头发。女孩顶着满头的泡泡,在阳台上嬉笑。母亲用清水将女孩的满头泡泡冲洗掉,用手柔柔地抚摩女孩的眼睛和耳朵,然后用毛巾轻轻地为她擦头。母亲轻轻地抚摩着女儿的短发,满眼的爱顺着指尖流淌。

【细节描写】作者重点描写“母亲为女孩洗头”,女孩的神态,母亲的动作,清晰可见。长大后,女孩到了外地读书,离开了母亲。母亲为女孩洗着头,女孩的秀发瀑布一般散在母亲摊开的手里。母亲轻抚着女孩的发丝,对女孩的担忧和思念,流淌在女孩的每根发丝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里。

时间一点点地流逝,母亲的头发不再乌黑光亮。

当暮色悄然降临时,梧桐树下,母亲等待着,陪着她的是一地落叶。【侧面描写】陪同母亲一起等待的是“一地落叶”,暗含着凄悲的色彩。四下一片寂静,母亲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时间已迈入夏天,为何这风还是吹得如此寒凉。女孩已长发飘飘了,回来看望母亲。女孩露出幸福的微笑,母亲那枯草般的头发仿佛也有了精神。

傍晚,依然在阳台上,女孩乌黑飘逸的长发被夕阳镀上一层光辉。女孩为母亲清洗头发。月光下,母亲的长发闪着银色的光泽。女孩的手轻轻地拂过母亲的白发,一如母亲从前的手。

爱流淌在发丝里……,【突出中心】通过“长发飘飘”与“枯草般的头发”的对比,来突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名师点评】

本文角度新颖,把母女之间的亲情融入发丝里,微妙而传神。文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景物烘托,使浓浓的亲情从发丝流淌到心间。使读者不自觉地关注女孩黑发的变化;对母亲长出的白发,持有一份无奈的心痛。二者形成对比,字里行间笼罩着淡淡的愁绪。结尾十分简短,照应标题,意境幽深,耐人寻味。

篇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2.以“这本书的封面真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综合运用有关的说明方法。

课外练笔

1.以25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一处雕塑。

篇4: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不同事物的特征各不相同,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就要根据说明的对象,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呢?我们不妨运用下列方法:

一、同中求异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事物的形似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例如,同样是笔,硬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和软笔(毛笔)是不同的;即使同是硬笔,钢笔和圆珠笔的构造、特点、使用方法也有不同。如果能抓住这些进行说明,事物的特征就能表现得比较清楚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是这样来说明赵州桥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的——

(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大弓,因而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桥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同是对桥拱的说明: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同是对桥面的说明:前者是没有陡坡,后者是几乎与河面平行;同样是拱,前者是“像一张大弓”,后者则是“半圆形”。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同中之异、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两座桥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多面展示法——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这个特征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因此作者从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其它景物配合的灵活性、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设置及每个角落的布置等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使读者通过对各个局部的了解,整体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事物的整体特征,有时就是各个局部特征的总和。对事物的微观特点进行的说明,其实也就是对整体特征进行的说明。围绕某一点,多方面地展现事物的特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多面展示,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三、表里合一法——有些事物,其内在的特征是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充分地表露出来的。因此通过说明其外在的特征,同样可以说明其内在的特征。请看这样几段文字——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螯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螯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语言的。说明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外显的现象的描绘来表现这一内在的特征的。

当然,以上三种方法只是在作文时供选择运用的操作方法,要能抓住事特的特征,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细心观察。

【名篇精段】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限来……”。古人笔下的吐鲁番盆地,是一个炎暑咄咄逼人的地方。很早,这里就有“火洲”之称。

当今的“火洲”,气候又该是怎样的呢?从全国多年来的气温统计数据来看:它仍然是我国的“热极”。1941年7月4日,该地的气温曾升到47.6℃,创造了我国绝对气温的最高记录。1953年7月25日这一天,最高气温值也达到47.2℃,最低气温达33.5℃,成为我国最热的一天!一年中,如果把大于33.5℃的天数作为“炎热日子”的指标,那么,全国炎热日子最多的地方,也在火洲,每年达100天左右!盛夏的七月,每日最低气温都超过35℃,平均温度为40℃。夏季,午后的地面常达70℃以上,最高时可达82.3℃,把鸡蛋埋在沙中,不多一会儿,就能烤熟,如此看来,当今的吐鲁番盆地仍然是个“火洲”。

——李希圣《“火洲”》

长江流域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水能的储量达2.6亿千瓦,占全国水力总蕴藏量的40%。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能量又集中在三峡以上的长江上游河段上。从长江的源头到三峡出口处,水面之差达5000多米,而三峡以下的中下游河段,即三峡出口直到长江入海口之间落差却只有50米左右,也就是说,长江三峡以上集中了整个长江99%的落差。

如果在三峡筑一座200米高的大坝,就可以建造一座2500万千瓦的水电站。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目前已建成的水电站总容量的1.5倍。现在三峡水电站的设计已经开始,一旦施工建成,它不但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巨大水电站,即使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陈良瑞《前景诱人的三峡电站》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以“给你介绍一本课本”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你的某一本课本。

2.以“这本书的封面真好”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综合运用有关的说明方法。

课外练笔

1.以25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一处雕塑。

2.以250字左右介绍一下你最心爱的一种玩具或一张贺卡。

★ 校长要善于学习

★ 明确目标抓住重点论文

★ 写景要抓住特征作文

★ 写人要抓住特点范文

★ 办健康证要介绍信吗

★ 简历要重点突出

★ 办家家教案

★ 小学语文作文如何指导抓住事物特点和重点

★ 县农业办年度重点工的总结

篇5: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辨别形近字。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整体脉络和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四、教法、学法:

自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

五、教具准备:

问题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快乐传真)。

规则: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用动作表示让其他同学猜出来。

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二)引入新课。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会是什么样的呢?在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鸟语花香中我们能听懂些什么呢

(三)范读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它呢?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欣赏。

(四)自学课文,下发问题卡片.(一小组的形式,解决各自问题).1组:注音 衰草连天 连翘 问题: 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蓑衣 阻挠

2组:注音 纬度 销声匿迹 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

忌讳 悄然无声 义

3组:注音 候鸟 难测 问题: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诸侯 侧面

4组:问题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概括文章框架.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教师指导,对回答不准确的地方予以补充.精读6---10段,探究局部说明顺序.由小组轮换的形式进行提问.(一组提问,二组回答,依次类推)问题推测: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揣摩语言,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生齐读第一,第二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生找出体现语言生动形象的字,词,句子.例如: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教师提示看课下注释.问:如果把文章的题目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为什么

知识拓展,展示农谚.清明前,开秧田.柳毛开花,点豆种瓜.馒头云,天气晴.你还知道那些农谚(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现象 本质

逻辑顺序

篇6: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写作教案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写作教案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朱湘前

[训练目的]

1、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内容要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楚。

[训练题目]

1、参观一个小区、商场、养殖场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自己拟题,写一篇文章。

2、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3、初一班全体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学校食堂不应再使用饭菜票购买饭菜,而应使用磁卡,这样既卫生又方便。请你以初一班班委会的名义,向学校总务处提出建议,仿照“附录一”应用文示例中“建议书”的格式,写一份建议书。

4、课外练笔:写景物观察笔记,注意观察各类景物的特征,并用文字把这些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

[训练指导]

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了解参观单位的历史、规模、特点,了解游览景区的风光景物、建筑特点、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注意自己有什么感受。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还要注意顺序。

第1题

写小区,要写出它的建筑风格、物业管理,特别要写出这一小区与其他小区不同的地方。写商场,要写出它商品的丰富,景象的繁荣,特别要写出它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特色,对顾客有特别吸引力之处。写养殖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样如此。要有对参观地区全貌的介绍,更要有对参观地区风光特色的描绘,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深刻的印象。

第2题

如果你外出旅游过,那就从你游览的风景名胜中,挑选出印象最鲜明乃至使你流连忘返的,写成一篇游记。要着眼于那里的风景特色,有山写山,有水写水,有树木写树木,有胜迹写胜迹。要把那里景物特有的美写具体,写生动,令人喜爱与向往。

如果你没有外出旅游过,那就写你故乡的景物。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家乡的景物定有那与别处不同的特有的美。再去观察一次,要努力看出与以往看的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家乡的同一个熟悉的景物,只要努力观察,都会有新的认识,只要细心描绘,都会写出它的特有的美丽之处。

第3题

建议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标题、称谓、正文和结语。正文要写清楚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使用磁卡比使用饭菜票,既卫生又方便。建议能否被采纳,关键在对原因的阐发是否准确与透辟,因而要着力并简要地写好这一部分。

第4题

这一练习,既是观察能力的训练,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因而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指导学生共同观察同一个景物,再各自凭借语言对景物的特征作思考与描述,看谁表达最恰当,最贴切。

口语交际

假如我是导游

[训练目的]

1、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交际能力和鉴赏水平。

2、了解作为一个导游,在引导游客游览欣赏景观,形象描述景物时要注意的地方。

[训练题目]

1、有一批游客要参观考察当地的园林建筑或风景区,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园林建筑或风景区的特点和价值,要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其他同学以游客的身份口头或书面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选择家乡的一处新景点,每人设计一段解说词,轮流做导游,向同学们作介绍。

[训练指导]

第1题

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一处园林建筑。要介绍园林建筑,首先介绍者要全面了解该处园林建筑的历史、特征及有关的人文知识,导游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带领“游客”游览的路线,确定介绍的顺序及重点。实践时要注意自己“导游”的互动,即达到题目要求的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介绍时可以运用课文所提到的方法,或形象描述,或穿插人文知识,或启发游客想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要针对园林建筑的特征,采用不同的介绍方法,介绍有详有略,切忌一个模式,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游览结束后可以请同学评点自己的导游工作,完成题目要求的以游客身份向有关单位提建议。

第2题

要完成本题,先要确定解说对象,再紧扣解说对象的特征设计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口语化,要着力于形象的描述,解说时要将自己的浓情融汇其中,借景抒情,以情动人。新景点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结果,对家乡的巨变每个中学生都是由衷地感到欣喜的。因此,解说词里一定要渗透你的热爱之情。具体实践时,可以一人解说大家评点,也可以大家先解说,众人再评点。

篇7: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使学生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1.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2.在写作时做到语言连贯。引导法 案例分析法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不能颠三倒四,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前后照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几种方法。

二、探究语言连贯的方法 1.要保持话题的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中心。例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 的笑话。虽然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2.表述角度要一致。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只要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例如下面一段文字:“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就在私塾读书,12岁时适逢辛亥革命,便又进了新式学堂,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他的学问正是在褶皱新旧冲突、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造成的。”这段文字前后都是从“他”的角度叙事的,只有“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一句转换了陈述对象,从“他父亲”的角度叙述,应改为“刚满18岁被他父亲送到欧洲留学”就连贯了。3.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提示语或过渡语,可以帮我们衔接句子。例如《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我寻找爱情”一段,作者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提示语,由主到次地表明追求爱情的原因。

三、写作文题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3.注意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四、佳作欣赏 节日

在一阵阵爆竹声中,一阵阵欢歌笑语中,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家家张灯结彩,街面上修饰一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爸爸妈妈也早早地把家里布置一新,置办了年货,我眨着幸福的眼睛,穿着新衣服在大衣柜镜子前照来照去,真是美极了!

大年三十,爸爸领着我把鲜红的对联贴在院门上,那喜庆的金字映衬得我家满院都生辉了。最温馨的是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心中感到是那样的温暖,看着异彩纷呈的春晚节目……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轰”的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大年初一上午,亲戚朋友们都赶来拜年了。大家相互问候,热闹非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爷大娘还给我压岁钱了呢!中午时分,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大家平时难得见上一面,和他们在一起吃饭真是高兴极了!餐桌上摆满各色美食,鸡、鸭、鱼、肉丰盛极了,还有我最爱吃的鱼香肉丝呢!大家举杯同庆,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提议拍张合影留作纪念吧,爸爸拿起照相机拍照,大家立刻欢笑起来,大声喊道:“茄子!”镜头里映出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庞……

晚上,在美丽的月光下,我和姐姐们一起点燃了手中的烟花,顿时就喷出了美丽的火花,漂亮极了!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听着一阵阵火花声,别提有多开心了!

崭新的一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增加一份动力,收获满满的喜悦!

篇8: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著名歌唱家刘和刚的《父亲》,感情澎湃,唱出了父爱如山、父子情深。父亲是一部大书,但有些东西,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1 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板书课题)

2、学生介绍朱自清。

3、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二、走进文本,寻觅背影

有感情地快速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三、批文入情,感受父爱(泪光中的背影)

1、你认为文中哪个场景最感人?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

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

让学生找出句子读。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示屏幕)。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儿?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

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3 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3、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衣着、外貌)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从文中哪儿看出父亲生活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4 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4、文章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从这些动词中,你品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带着感动去读)老师给他配点音乐。一生配乐朗读,评点。

5、文中除了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还有语言描写,跳读课文,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几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情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小结:这些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修辞,很简短、朴实,但特别感人。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四、流泪满面,回应父爱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作者流泪了。流下了感动的泪水。)6 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1、面对如此伟大、深沉、细致的父爱,作者是什么反应?(流泪、不理解)

2、“我”在文中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四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作者晶莹的泪水中还包含哪些感情?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父亲的来信,找出信中的矛7 盾,父亲写信的用意是什么?

补充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8 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3、儿子多年后读父亲的信,更理解了父爱。那作者当时与父亲车站送别时他是否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呢?他当时是多大年龄?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

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请找出表现作者自责的词句。

文中还有一些作者的心理描写,请找出来。

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来加以理解。明确: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

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9 完全不能领会父爱,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作者当时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送我,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20岁的儿子,父亲还要如此照料,突出了父爱。

现在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再来感受一下这个伟大而艰难的背影。(播放视频)

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父子说什么?

五、走进生活,品味父爱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对于父母的爱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回报。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深祝福,共同朗诵这首《父亲》,送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并捎去我们的祝10 福:愿天下所有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幸福!起立,齐读。(配乐)

板书:

泪)

背影 朱自清

父亲(背影)儿子(流

思念

篇9: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初一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优秀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写作 思路要清晰 教学目标

1.通过提供典型示例,让学生了解一般文章的结构及写作顺序。

2.通过写作实践,了解使文章思路清晰的基本方法,体验设计提纲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一般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学会思路清晰地进行写作的一般技巧与方法。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哪一段文字说的思路更清晰。

(乙段)为什么?(这段文字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首先、其次、第三、最后)。好!同学们真聪明,看得真仔细。那就带上你的聪明与智慧一起开启“条理清楚”的写作之旅吧。(多媒体展示目标,师强调)

二、知识讲授

(一)使文章思路清晰的基本方法

在本单元我们所学的文章,有的按逻辑顺序来写,有的按时间顺序来写。像《纪念白求恩》就是一篇思路清晰的好文章,我们回顾一下它的主要层次。

例:《纪念白求恩》(屏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师小结: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要使文章思路清晰,首先对写作的内容要有整体构思。先想清楚文章要写的中心是什么,并据此取舍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确定好写作的顺序。才能让读者明白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如果不事先想好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写到哪,写出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的。

对写作内容的整体构思可分五个步骤:明确中心→取舍材料→定好详略→确定顺序→拟好提纲(二)拟写提纲的方法

同学们,对于写作内容只在大脑中有了整体构思,安排了写作顺序还不够,写文章就像建造房屋一样还要设计出蓝图,也就是预先设计“写作提纲”,如何拟写提纲呢?拟写提纲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明确教师归纳)1.拟写提纲的方法: ①设计好整体结构; ②安排好详写略写; ③确定好写作顺序;

④简要概括出每个层次的意思。2.拟写提纲的好处: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了;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3.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一文,学着提炼主要信息点,写出这篇文章的提纲。(学生合作交流,明确)教师写作提纲总结归纳(屏显)

三、知识小结

我们来归纳一下使文章思路清晰的基本方法。(屏幕显示)

四、写作点拨

刚才我们探究的是一篇说明文,其实写记叙文也一样,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思路清晰。下面我们就以《我回家最晚的一天》为例分析一下,怎样布局谋篇才会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清楚。(一)品文题,理思路(板书)1.找题眼。从题目看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写作内容为“回家晚的原因或结果”。

2.明中心。文章的重点是要讲述回家晚的原因,交代清楚这件事的意义。

3.选材料。选择给自己印象最深,最能触动自己的事情来写。

(二)悟技法,巧运用

1.定顺序。要做到行文思路清晰可采用顺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依次写清回家晚的原因,回家后的情景,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采用倒叙,先写“回家最晚”的后果,再交代回家晚的原因。(板书)2.确详略。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最晚”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最晚”的后果,则原因可略写。

五、范文欣赏

同学们,在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回家晚的时候,因为这一次有我的学生陪伴,觉得印象特深,感觉无比欣慰,我也写了一篇《我回家最晚的一天》。(多媒体展示)(点评:这篇文章先交代了“我”回家晚的感受,又详细叙述了周末放学后我和几个学生为整理教室里的书橱而晚回家的经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学生的无限关爱之情。)

六、写作实践

同学们,请回想一下在你的记忆中回家最晚,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天,然后口头讲述一下“回家最晚的一天”的情况。提示:大家可从回家晚的原因是什么、回家后的情景怎样、自己的感受如何几个方面来讲。

1.下面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让几位同学口头叙述。2.根据讲述列出提纲,我当堂选取两篇点评,鼓励为主,指出不足。

七、布置作业

篇10: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2.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通过梳理文章抒情线索,感知白杨树的“形美”,再充分理解文章写“楠木”的作用,在对比中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就是理解白杨树的“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朗读感悟法、对比阅读理解法

配乐朗读音频资料;含有作者信息、散文常识、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领略过“大雪压雪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今天我们将走进挺拔的白杨树,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白杨礼赞 茅盾)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此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

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2.语文知识——象征

象征指的是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它可以通过作者对象征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出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还可以延伸表达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小组讨论、交流: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不平凡”就是伟大。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4.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文章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篇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讲,首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实在”一词充满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深刻印象。从结构上来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而且点明了文章的描述的对象——白杨,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自由朗读第2~3段,要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的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音。

3.课文着力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4.学生朗读第5~6段,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用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形象的特征?

作者用“力争上游”“笔直”来写白杨树,既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它力求上进的内在气质。

(2)文章是如何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的?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内在气质,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段话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6.第7段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连用四个“难道”的反问句,像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四个反问排比句句法同中有异,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连贯有力,赞美之情到这里发展到了顶点,这几句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境界。

上一堂课,我们由远及近地认识了白杨树,认识了它的不平凡,认识了它的质朴、坚强与挺拔。我们还通过朗读,学习了文中饱含激情的抒情语句,领略反问排比的激昂气势。可以说白杨树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究竟是在赞美树还是在歌颂人,或者是在讴歌一种精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揭晓这个谜底吧。

1.作者怎样由白杨树自身特点联想到要象征的事物的?

由白杨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品格,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由傲然挺立的品格,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由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格,联想到抗日精神和意志。

2.怎样理解和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出来,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事物(白杨树)来表现某种意义。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北国风物,气象万千,作者挑选白杨树为描写中心,由于它的枝叶一律向上,傲挺,引起对那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于是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优秀儿女。

3.文章第7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8段是不是多余呢? 不是,第8段用抒情议论的笔调,“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作者所描述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于抒情议论的点染,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4.作者在篇末交代楠木,有什么作用?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表明了作者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深化了中心。

5.本文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选取了哪些材料,又是怎样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特点的? 主要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部气质以及它的象征意义。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空旷、辽阔,外部形态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内在气质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点点滴滴都显示着这种植物的不平凡。这就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6.本文是怎样巧妙运用对比烘托的?

文章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大的背景,渲染了粗犷、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了“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的比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场,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对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一开头就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写尽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干——笔直枝——靠拢外形特征叶——向上(形美)白杨礼赞皮——光滑力争上游内在气质紧靠团结(神美)倔强挺立生长环境——“雄壮”“伟大”(景美)



坚强不屈

朴质严肃

力求上进

篇11: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为世界的更加美好承担一份责任,对社会负责,并且培养合作精神是更好地对社会负责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2、能力——通过讨论、活动、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3、认知——让学生明确对自己负责与对社会负责是密切联系的,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社会;明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社会,关爱社会就是完善自我。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关爱社会,对社会负责。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共同的责任》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二、关心社会就是关心自己

读教材P.79文章《人类会毁灭地球吗》,展开讨论,分组总结回答

(提示: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否则就会危及到自己。关心社会就是关心自己)

考考你,你关注过这些问题吗? 用教材P.76页六个测试题,考考大家 问:这些与我们自身有何联系?

师:我们要关注社会,这不仅是关注自己的表现,也有利于自我的发展与成长。

三、关爱社会 完善自我 对社会负责,首先完善自己 问:我们怎样算对自己负责?(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学习上 认真听,作业独立完成、及时上交,注意预习、复习等 健康上 注意锻炼,不挑食,加强营养等

情操上 自觉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心胸开阔、乐于助人等 对社会负责,要关注社会公共事物 由教材“检硬币”活动引申,你参加过公益活动吗?请参加过的同学谈谈感受。如果全班同学都参加了,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对社会负责,需要合作

看神州5号发射成功的投影片,问:这样的壮举与个人的责任和合作有何关系? 联系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教育,并完成教材P.77的“写一写”。

四、教师总结

师生再次听歌曲《共同的责任》,结束全课 单元活动设计 活动一:

利用节假日进行一次公益性活动(例;上街打扫卫生;关爱敬老院老人;上街宣传交通法规等等),并写出体会文章

要求:

1、活动前,教师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为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2、做好活动前的动员工作,提出安全要求

3、活动后做一次总结,利用校园广播、墙报、队报等进行宣传交流 活动二:

资料查阅,了解“臭氧空洞”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了解它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类对此的补救措施

活动三:

开展一次关于《责任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

目的:通过讨论个人是否遵守纪律对班集体的影响,教育学生热爱班集体,明确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要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而承担一份责任。重点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勤奋、认真的学风。

附件:(仅供参考)1.实施责任教育案例

我校自承担责任教育这一课题以来,加大了宣传力度,落实到具体人员,我作为学校的思品教师,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要人员。为了更好地使责任教育落到实处,我在各中队都安排了一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被跟踪调查学生,并且逐个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然后,再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找准定位,培养他们全方面的高度责任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教育实践,终于结出累累硕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年三班的夏春雨同学。她平时胆小怕事,性格比较内向,自己学习也不算努力,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对社会了,她就是一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同学。

针对她的这些缺点,我在第一次找她谈话时,很策略地从她对学习、对集体的态度方面进行了指导,她刚开始的时候,不愿与我谈出自己的心里话,我立刻转变方法,第二次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与她交流,在我的诚意打动下,她终于向我说出了心里话。她说:她的父母很忙,是干个体的,整天起早贪黑,很辛苦,没有太多时间管她,对她学习上的事只是偶尔问一次,有时没赚到钱还发脾气,学校组织活动她父母也不是很支持她参加。所以,就形成了她现在的状况,知道了她的这一状况后,我立即从正面做出指导,告诉她:“你还小,不能这样,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必须要努力,未来社会是竞争的时代,你现在不努力去多学知识,将来靠什么去竞争呢?你父母不就吃了知识少的亏吗?他们很忙、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你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应多理解父母,应培养对自己、对父母的责任感,同时你也是集体的一份子,要有集体荣誉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改变你的命运,你父母才会得到安慰。”此次谈话结束后,为了使我的教育效果更明显,我又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了家访,小春雨的父母也很明理,表示愿意配合我的工作。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一次又一次地教育实践,发现小春雨对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增强了,终于在2002年11月30日,她途经金穗小区4号楼时,发现了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1000多元钱。她左顾右盼,希望失主能来找,可是,等了许久没人来找。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回到家里,向父母说明了情况。父母看着孩子那焦急的目光又是心疼又是惊喜,心疼的是孩子着急上火伤身体;惊喜的是自己孩子有着一颗金子般美好的心灵。于是,她领着孩子来到四号楼前四处打听失主,由于住户太多,没有找到,不得已,母女俩只好暂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夏春雨再次和妈妈来到现场,经多方询问,有人告诉她们,前一天看到四号楼七单元202室女主人曾在此晾过被子,她们便敲开了202室的房门。经询问了解到,202室主人叫沙元增,他的爱人在为婆婆晾被子时,不小心把老人多年积攒的1100多元钱失落在花坛内,虽经多方查找,但仍没有找到,老人由于伤心过度病倒了。沙元增的妻子更是后悔不迭。钱失而复得,沙元增一家激动不已,一家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沙元增激动万分,抽出几张百元钞票塞到小春雨手中,可是孩子坚决不收„„。12月4日上午,沙元增手拿书有“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来到学校,对三年三班夏春雨同学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

学校马上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夏春雨的事迹,很快在全校掀起了向夏春雨同学学习的高潮。全校同学认识到位,时过不久,又结出硕果。一年四班孙鹏宇同学在玩耍时捡到现金70元,及时交还了失主,受到了失主、老师的好评,同时也使我校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及家长们的认可。象捡到1元、2元钱交给失主或老师的事迹举不胜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夏春雨事迹的带动下,我校在举行“每天节约一分钱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中,全校同学涌跃参加救助了多名贫困同学,使她们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在党的阳光哺育下茁壮成长,感受了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真正做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责任意识真正进入学生的脑里,深入学生的心里。

我校近年来掀起了“责任教育”的高潮,通过班队会、社会实践、家长学校等活动,以及各种渠道,大力提倡宣传责任教育,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培养学生责任感,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的智力、知识、品格等同步和谐发展。

2.停止抱怨,学会负责

卡内基18岁时,受聘于宾州铁路公司任电报员,好不容易得到这样的工作,心里很是感谢珍惜,每天早上他都会提早到岗。有一天,他刚进公司就收到一封紧急电报,原来是东部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耽误了西向的列车,而东向列车则需仰赖信号员慢慢地引领才能前进,由于正值上班时间,所以双向列车几乎陷入无法行驶的状况,已持续近四个小时了。

情况相当紧急,卡内基知道危急的程度已经不允许等到局长来再处理了,所以,他决定冒着可能被解雇、处分的危险,冒用局长名义发出指令;将电报发出后,他小心翼翼地坐在机器旁边关注着每一个信号,直到一切都顺利运转了,才松了口气。

几个小时后,局长走进办公室见到桌上急电,马上铁青着脸写了封电报,要卡内基赶快把电报发出去。这时,卡内基鼓足了勇气说:“电报已经发出去了。”局长大惊,问:“谁发的?”他回答:“是我,因为当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我才会大胆冒用您的名字发了电报。”当局长看完卡内基所写的电报内容,心情很是复杂,因为他虽然违背了规定,理应给予处罚,但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则是功不可没。从这件事后,局长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甚至将他这次的表现向铁路总局报告,对于他日后升迁发挥了极大的助益。

如果你是卡内基,你又会如何选择呢?我相信大家的选择可能很不同。这个故事中的卡内基,颇有一些胆量,但是不是蛮干的胆量,而是负责任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胆量。“责任”在组织行为的五大人格特质研究中,是惟一一个经过研究发现与绩效(表现)有着直接和强烈的正相关的特质,而不是情结稳定性、性格内外向等等其他特质。我也不止一次听到公司高层在被问到选择新员工或者决定提拔时,把责任心放到所有指标的第一位。

负责任很容易异化。平日里我们常听人说:“我在单位里负点小责”,这该翻译成:他有些小权力。事实上,管理中设置某种职位,就是希望在这个职位上服务的人负起相应的责任来,但我们看到的,却常常是倚权而不负责的情况,这堪称是一种责任病毒。所以,社会上流传着“当官要当副”的顺口溜,这是一种责任心缺失,当然,也包含着一种安全感的困惑。

我并不怎么给励志图书很高的评价,因为人们往往会几十分钟翻完,就大叫“我懂了”然后扔到一边去了。但是,我还是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三类人群:一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二是转制或者变革中的企业员工,三是充满矛盾的家庭。

上一篇:优秀员工颁奖台词下一篇:初三励志班会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