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2024-05-15

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共6篇)

篇1: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By-AbleWong 原始工艺美术

原始工艺美术虽然展现着先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其创造却往往有直接的功力目的,器物固然可以利用,但其造型,特别是装饰还与其意想中的生存发展直接关联。在这里,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的作用尤其突出。

彩陶的五个类型: 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2)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3)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4)其著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1.半坡类型:距今约7000-6000年,造型以盆(圆底)为主。装饰多鱼纹或人面纹。表现

手法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形。结构单纯,图案严整,风格质朴。

2.庙底沟类型:距今约6000-5000年,造型衣鼓腹小平底钵为主。装饰多鸟纹、变体鸟纹

以及花瓣纹。表现手法为双关手法(色彩双关,曲边三角形)。形象秀丽,构图丰富多变,富韵律感。

3.马家窑型:距今约5000年。造型以罐、杯、豆、勺为主。多以点、螺旋纹和波纹做装

饰。表现手法为繁彩和内彩。风格旋动流畅。

4.半山型:距今约4500年,造型多为直颈鼓腹壶。多用漩涡纹、葫芦纹和锯齿纹做装饰。

表现手法为多效装饰法、双关手法(形体双管,黑彩、红彩合用)。风格秀丽精巧。

5.马厂型:距今约4000年。造型多小口双腹耳罐,有提梁、双连、带流单把杯、豆等器

形。装饰突然以四大圈纹、人形纹、网纹和网格纹为主。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浮雕发达,嵌骨珠。风格刚健粗犷。

青铜器产生直接原因:

青铜器的制作:青铜一般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古代铸造青铜器主要利用陶范,也有少量使用师范。主要经过制内模、制外范、制内范、合范、浇铸、修整六道工序。

失蜡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青铜器铭文:

毛公鼎的铭文是最长的,有499字,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铭文的价值不仅在会记叙缺载的重要史实,还能为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依据,而其本身,除去书体的重要一种之外,往往还是精妙的书法艺术。

青铜器造型与功用:

鼎:被归入烹煮器,但烹煮肉食仅是其功用之一,也作为礼器或祭祀用品,代表地位与权力。按造型有方圆差异,按足形划分则有柱足、袋足、扁足的区别。

鬲:用来煮粥,其典型特征是带形足,足的上端较丰满且中空,作用是为了增加受火面积,便于加热升温。

簋:盛饭食用的器具,也是重要礼器。

盉:酒器,也能做注水器。

盂:造型近似于簋,可盛饭食,也可容水容冰。

五瑞六器:

五瑞(壁、圭、琮、璜,璋),六器(苍壁,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带有礼仪化的象征,要符合礼制,因此形制也变得程式化。

十二章纹:

十二章,上柜天子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黻、黼十二个纹样,最晚自西周始,它们或绘或织,装饰于帝王上衣,下裳,尽管组合方式会有变化,但十二章始终是帝王的标志。诸侯将相,衣物上的纹样,数目多寡,纹样选取,视等级而定。

战国漆器胎制:

战国漆器的胎质有夹纻、皮、竹、木等。夹纻胎出现在战国中晚期,但数量尚少,流行在西汉中期。皮胎作品基本为甲胄和盾牌,竹胎的制作大体分斫、锯和竹篾编制。木胎为数最多,有斫制、旋挖、雕刻三种做法。做法的差异往往因为器形的不同。也因为器形的需要,有些木胎的制作会三法并用。(曾侯乙墓雕绘漆豆)

耳杯:又称“耳觴”。古代的一种饮器。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的耳。多为木胎涂漆,也有两耳上鎏金铜饰或全体铜制者。战国晚期数量已多,入汉,则更加风行。

《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1)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

2国,(2)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3)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4)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素纱禅衣:

出土于马王堆1号汉墓,是汉代纱的代表。素纱禅衣身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但连同领袖上的锦边,重仅49克,折合每平方米12-13克,而结构精密细致,孔眼均匀清晰。靠着丝线的纤细,达到薄如蝉翼的效果,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锦:①是用两种以上颜色的经纬线,织出图案花纹的一种提花织物。是丝绸中声誉最隆的高档品种。

②汉锦以经丝显花,即所谓经锦。③经线多至三色,纬线只用一色,由经线显示出织物的花纹。三种经线的颜色,二种作为底色,一种织花纹,一种做轮廓线。特点:同一图案,同一色彩,直行排列。

铜灯:

设计最精妙且装饰很华丽的是釭灯。其灯体设吸烟管,能将烟气导入灯身,灯身常可贮水,以使烟气溶于水中,可降低空气污染。灯罩的罩板可以开合,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灯罩的方向。釭灯形状不一,有人形或动物形,或写实或夸张,凝聚了当时工艺之美。最受关注者非

人形釭灯——长信宫灯。

云气纹:成熟不晚于战国,是汉代主要的装饰纹样,(1)其流行同神仙思想有关。(2)它增加了图案的动感,既可分割画面,(3)又能使各装饰区产生统一的效果。(4)常与动物纹搭配,组成“云虡”图案。

越窑:

分布在浙江绍兴、宁波一带。这里烧造的瓷器始于东汉,终在北宋。在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达到黄金时期。产品胎体坚细,釉层均匀,透明度高,硬度大而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三国两晋时代,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瓷器器形多,有餐饮具、文具、照明具,盥洗具等许多种类,器形多样,且富有时代风格。摹防动物是此时期造型对的一大特点,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东晋南朝,此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是托盏。三国西晋器物造型常常浑圆饱满,进入东晋南朝则走向清秀修长。

隋唐文化背景:此期工艺美术前后差异明显。安史之乱是其转向的根本。安史之乱前,隋唐帝国繁荣富强,中西交流频繁。粟特人为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起到桥梁作用。此时期工艺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富有世界主义色彩。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中断,中西交流靠海路维持,联系减少。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工艺美术格局转向南方,形成北方雄强,南方秀美的地区差异。

唐三彩: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系白色陶土,采用二次烧制而成。先用温度1150度左右烧胎,然后以900度温度,施釉再烧。造型多以人物、动物类器皿为主,一般作为明器。唐三彩的主要特点是釉面色彩斑斓,釉中铁、铜、锰等金属元素使器物表面呈现绿、黄、红、蓝等多种色彩。铅的使用,增加了釉面的光亮,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令呈色的金属元素浸润流动,形成釉彩伶俐酣畅的独特效果。在唐代陶瓷艺术中,唐三彩不仅是最华丽的,也是最具文化内涵的一种。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通体镂空花纹,体做球形,分上、下半球。用合页连接,可以开合。上有链钩,能够随身挂配。内部有两个平衡环和一个焚香盂,它们成直角小胡铆接支承。其设计至今仍有典范意义。

金银平托:做法是把厚度一般不超过半毫米的金品箔纹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用色漆鬆涂数道,再经打磨,使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出色漆地上的金银图案。同螺钿一样,金银平托也较多应用于漆器,昌盛在8世纪中叶。

印染的三个方面:

绞缬:古代民间常用的一种印染方法,大体同近日扎染。以线等在织物上钉扎出各种形状,然后入染。效果呈抽象简洁的结构和奇特晕色,诗人领略到天然的意趣,引发无限遐想。夹缬:发明于唐玄宗时的宫中,而后遍行天下,属当时印染作品最精美者。制作方法:以两块图案相同的花版夹住按幅宽对折的胚料,而后从两面施染,其图案往往对称。

蜡缬:即之蜡染。做法是在胚料上,绘画、点染或借助镂空花版涂填蜡汁,蜡液凝结后,先入染,再加热脱蜡。因有蜡的部位不同,故脱蜡后,可得到花地异色的效果。

联珠纹:中国6世纪中期到7世纪后期流行的装饰题材。由连续的圆珠构成,典型为丝绸上的联珠圈纹,应受经中亚传入的萨珊波斯影响。8世纪初,逐渐退出中心地区的装饰主流

刑窑:窑址在河北内丘,其历史可追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暂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达到鼎盛,晚唐呈衰败趋势。

以素面百次驰名,追求“类银类雪”效果。白瓷器型不多,分粗、细两种。粗白瓷均施化妆土,有色灰白或乳白,通常施釉也不满。细白瓷器形周正规整,胎质坚实细腻,器体莹薄,胎色大多洁白,釉质细腻而透明,釉色纯白光亮。

辽白瓷:

白釉的风靡是辽代陶瓷的一大特色。在契丹亲贵及汉族达官显贵的墓葬里,常有“官”或“新官”款白瓷出土,是辽瓷中最精致,最考究的一类。而白瓷的风靡且精美,还是因为北方草原民族尚白的传统。为了满足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辽瓷的一大特点是宜携。皮囊壶是其中代表者。装饰题材以牡丹和芍药为主,装饰技法有刻、划、剔、印和绘画、捏塑等,深受北宋定窑和磁州窑影响。

刻丝:

①即“缂丝”。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制成的平纹织物。②纬线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线仅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故纬线不贯通全副,而经线贯穿织物。③因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丝断痕,有如刀刻,具立体感,这既所谓“通经断纬”。

古人称之“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

宋瓷:特点:造型简洁,优美,恰当的比例和尺度。装饰题材千姿百态,以缠枝纹和折枝花卉最多。装饰技法无所不包,以刻、划、印、绘最甚。图案繁简皆宜,装饰效果以纹釉同色居多,体现出对和谐淡雅的追求,而绘画、剔花虽然必定要形成颜色的对比,却往往不带丝毫火爆气,显示出另一种优美。特殊的装饰是釉中的文章,如窑变、开片,他们展现出对天然美的渴求。

开片:

指瓷釉中的裂纹。它是因胎、釉不同的收缩率而在焙烧后的冷却中形成的。原为烧造过程中的缺陷,但因其纹理有特殊的效果,成了一种人为的特殊装饰。开片也因形态的不同,而有了多种名称。

元青花:

元代陶瓷最大的贡献就是青花的成熟。青花是种釉下彩绘瓷器,它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胚体上绘画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器物呈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效果。形成这一效果的原因与蒙古族尚白、尚蓝的民族特性有关。

釉里红: 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

红。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现存数量少,一来是烧制难度大,二来恐怕与元代贵红有关。

《髹饰录》,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艺专著,(1)作者为明代新安的著名漆工黄成。(2)详细记录了制作漆器的工具、材料和方法,(3)也涉及了漆器的创作原则和漆器史。(4)明末,嘉兴的杨明为它逐条作注。(5)“堆朱杨成”是日本人尊称我国元代著名缂丝大师张成和杨茂的。<张成杨茂:元代雕漆大师。张成作品(栀子花纹圆盘)杨茂(剔红观瀑布图八方盘)代表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

斗彩:明以来的一种彩绘瓷器。(1)装饰以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组成。(2)创始不晚于宣德年间。(3)成化斗彩最负盛名,(4)产品多为秀雅的小型器。

明式家具:以明代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1)制作年代延续到清初,(2)以苏州作品为典型。(3)品类繁多、注重选材、做工考究,装饰简洁,(4)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4)具有意匠美,材料美,结构美,工巧美。

景泰蓝:景泰蓝又名珐琅,起源于元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

它也叫“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根据所画的图案粘出相应的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景泰蓝的制作既运用了青铜和瓷器工艺、又溶入了传统手工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粉彩:也叫“软彩”,属于釉上彩的一种。粉彩是景德镇窑在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鉴珐琅彩的制作方法,在康熙年间创烧、雍正年间盛行的瓷器新品种。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和铅粉。产生乳浊效果,以渲染等技法进行彩绘,经第二次入窑600~900烘烤烧制而成。其色彩有柔和淡雅且层次各异,中间色调使画面粉润柔和更为生动,艺术效果更强,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由于粉彩是以玻璃白掺入彩料之中,因而产生不透明的“粉”感,故称“粉彩”。

在技法上从以前的填涂变为明暗晕染。在艺术风格上有突出的中国绘画的风格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见到的图像于粉彩中均有所见。

宜兴紫砂:清代宜兴紫砂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①著名紫砂专家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时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②继承了明代紫砂制作的优良传统,又开启了清代的新风格,紫砂陶的制作发展到了 新的高峰。此外,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阳茂,陈觐侯等紫砂名家,由于他们的作品遗传不多,后人对其了解程度远不如陈鸣远。③宜兴紫砂制作方法:明捏塑,有手印,胎体少均匀,另用套烧,体表有飞釉泪痕,烧结不够,因而体疏

松;清代片接成型,壶胎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也有制壶大家仍然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

刺绣:名品主要有:

1苏绣-平、齐、细、密、匀、顺、和、光。

2湘绣-胡莲仙的五彩霞绣坊。

3粤绣-也叫潮绣。特点:花卉繁缛,善用百鸟、鸡图,色彩艳丽,善用金线。

4蜀绣-以成都为中心。特点: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5京绣-丁佩的《绣谱》;沈寿的《雪宦绣谱》

桐萌侍女玉山:白玉桐荫侍女玉山清乾隆,长25cm,宽10.8cm,高15.5cm。现藏故宫博物院,白玉桐荫仕女图摆件,是用琢碗时剩下的弃料做成,设计巧妙,别具匠心。此器中间开启一道门缝,两侧两位婀娜仕女相互探望,底部刻有乾隆御题诗。

篇2: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正身侧面律:古代埃及人有把锑研碎,经调和作为眼镜膏的习惯,这种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被称为“化妆石板”的器具上进行的,尤其是纹饰中人物头部呈侧面、身体呈正面的表现方法,奠定了埃及艺术风格的基础,此后古代埃及艺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这种所谓“正身侧面律”。

汉谟拉比法典:它就是现藏于巴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碑。这块石碑造型遒劲大方,装饰古朴典雅,被视为巴比伦王国时期最出色的是工艺作品。石碑上端以浮雕的形式装饰着太阳神沙玛什授权标于汉谟拉比王的庄严情节,下半部分镌刻着楔形文字的法典条文,它是古代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相当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是研究、考证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珍贵材料。

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月一百八十四公分,是希腊时期的雕塑,现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雕像中,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估罗斯、阿典诺多罗斯三人创作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拉奥孔位于中间,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雕像中是 三个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现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和极度紧张,让人感觉到似乎痛苦流经了所有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

舍利:梵文的音译,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摩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

犍陀罗艺术:犍陀罗的匠师们吸取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摩尼的各种形象,从而形成了一种带有古希腊罗马风的佛教艺术。

布尔镶嵌法:是路易十四时期最优秀的家具工艺家,长期在宫廷任职,他创造的“布尔镶嵌法”即将金属片和龟甲重叠在一起,刻成一样的图案,然后镶嵌在橱柜家具的表面。

圣遗物箱是用来安放基督教圣者遗物或骸骨的容器,在中世纪工艺美术中是最典型的一类。遗物箱有各种材料制作的,尤其以金属制作并以宝石、象牙、珐琅、玻璃等材料加以装饰的作品最为精美。圣遗物箱的造型主要有三大类型:即

1、建筑型

2、人物型

3、动物型。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先决条件,以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在文化上的创新、思想上的解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既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在意大利是14至16世纪,欧洲其他国家则为15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指的是从中世纪的文化向近代文化过度的时期,是西欧历史转折、思想解放、人民运动逐渐高涨的时代,是学术发达、巨人辈出、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的时代。

“巴洛克”:一是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的“畸形珍珠”、“不合常规”等;二是中世纪拉丁文的“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的“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它被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学风格,认为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后为史学界所沿用,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括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

“罗可可”:源于法文“罗卡伊尔”,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纹样。

“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期在欧洲流行的一种

崇尚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的艺术风格。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反对罗可可艺术的过分雕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重新创建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普遍要求所致。

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审美意义:

1、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可以说是宗教的产物。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有与之相应的各类工艺美术。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是中世纪工艺美术共有的特征。

2、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加大的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与宗教直接发生关系的工艺美术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与当时衰落的纯美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在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在较教权的影响下,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反映了当时特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神权和威严,其基调是低沉而凝重的,表现出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息。

4、中世纪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 的联系更为密切,它不是通过存在于人们具体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从而达到一种享受或美感,而是通过宗教活动,将基督教精神渗透到人们的心灵之中,以调节和平衡人们心理活动,感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

伊斯兰工艺美术在艺术法则上注重:

1、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2、弧线与直线的统一

3、简介与繁缛的统一

4、造型与装饰的统一

5、文字与形象的统一。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

1、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制度是产生工艺美术繁荣的社会基础。

2、富于想象力的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工艺美术繁荣繁荣精神资源。

3、古希腊的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效果上都达到了极其完美的程度,它是立体与平面、造型与装饰、实用与审美的结晶,不仅具有美的视觉,同时具有美的触觉。

4、古希腊工艺美术在其发达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创造出优美、典雅、和谐的古典美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体现在陶工艺、金属工艺等作品的造型比例、装饰构成诸要素之中,从而获得了美的形式和优雅的气质。它为日后的古罗马乃至欧洲其他区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工艺文化的兴盛,奠定了美学和艺术法则上的坚实基础。“人文主义”思想特征:

1、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

2、肯定现实世界,鼓吹享乐和名利,反对禁欲和修行,批判经院哲学。

3、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

4、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实验科学,探索自然,推崇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出现的几个转变:

1、所谓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变成了宫廷性质的工艺美术。

2、工艺品的生产与社会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3、中世纪传统的工艺美术种类已成衰落倾向,符合广大市民阶级需求和材料自身价值较低的木制家具、玻璃器皿和陶器等则获得了广阔的发展。

4、注重造型或色彩等方面比例协调的感觉,造型也更加考虑到实用和便利的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总特征:

1、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宗教特征。

2、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呈现出庄重典雅、充满古典意蕴和世俗情调的风格特征。

3、工艺美术开始真正渗透到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领域。

4、品类繁多、材质丰富、造型典雅、装饰瑰丽、制作精良是这时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

5、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为欧洲工艺美术史上的黄金时期——巴洛克和罗可可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现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

1、传统风格——现在人使用现代材料,表现传统工艺美术的造型与装饰风格,追求怀旧情思和复古意趣。

2、装饰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功能,忽略材质肌理的展现,但实用功能依然占有主要比重。

3、现在风格——强调工艺美术作品的材质肌理本身的美感效果,同时考虑到实用功能,但忽略装饰性的表现。

4、前卫风格——无视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功能,强调单纯的“美”和“刺激”,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工艺家个性的表现,有意改变作品材质肌理的感觉。罗马式工艺美术1发展于11世纪,成熟于12世纪上半期它首先出现于法国然后遍及所有不受拜占庭艺术影响的欧洲国家.2金属工艺的制作风格主要是以平面化自由化处理形象占主

导地位3罗马式家具的主要特色是素朴无华的装饰风格.它们大多以薄木雕刻作为装饰手法并且延续了古代家具的某些风格.4纺织工艺,主要作品是在贵族的府邸与教堂中悬挂的壁毯,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和规模上,这一时期的欧洲纺织工业都有巨大的发展.代表作:贝叶挂毯.罗可可形成的生产时间、背景、风格艺术特征、形成因素或原因:

1.产生时间:十八世纪在法国,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2.形成因素(原因):法国统治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巴洛克艺术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的组成部分。3.罗可可式工艺特征:

1、是纯粹的宫廷艺术,十分注重装饰性,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

2、其创作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的浮华的色彩;工艺细腻、造型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常规的装饰,倾向给人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

3、奢丽纤秀、华贵妓娼,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刻的表现手法,是罗可可式工艺作品的风格特征。罗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继古希腊以后的有一个艺术高峰。

《温卡小型陶像》:是南斯拉夫的温卡遗址发现的,发现了大量的精美陶器和陶塑,尤其是小型陶像十分精致,温卡小型陶像是其代表,其特征是有立体的“面具”脸,配以显著杏仁形状的双眼和高大的鼻子构成,有时其动态设计为坐在椅子或脚凳子上,十分生动活泼,其穿着及头发式样充满了装饰意味,同时可以看到手镯,项链,耳环等佩饰品的表现。

《玉佩》:玉石工艺,是被称为“海蒂基”的玉石小人像,是毛利人极为敬奉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祖先偶像。作品的圆形头部斜置于躯体之上强化了姿态的动势变化,双眼圆睁格外有神,有的还嵌入白色贝壳,是眼睛更加醒目而富有光彩。阔口跨长到极限,而身体却极为简洁,手臂和腿脚大胆地处理成富有动感的曲型,与躯干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此类小型玉制品一般在10厘米左右。但需耗时数月方可雕成。因其材质昂贵而稀有,且加工过程冗长,所以它被称为最珍贵的圣物,仅在部落首领的家族中代代相传。

《虎面人像玉斧》:是用翡翠精心雕刻而成的人像玉斧,那方中见圆的造型首先给人一种沉厚庄重的感觉。头部与身体各占二分之一,浓缩的身体仅用线条象征性地刻画出手臂与腿脚的轮廓。这件材料珍贵、做工精美的玉斧非日常劳动工具,而是宗教礼仪中的一种祭器,具有保护性灵和生命的神圣作用。人物立像也是翡翠制品,造型大胆夸张,在肃穆和谨严的气质中又透出一丝幽默的感觉。这种对称而呆滞的形态似乎成了奥尔梅克玉石雕像的特征。此类作品并非每个人物的肖像,它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祭祀和礼仪之用。因此在此类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表情轻松愉快,姿态生动活泼的人像。

《木制凳子》:十分巧妙地利用一段整圆木雕琢而成,中间的跪妇据说是“神灵之女”。她两腿并跪在圆盘地座上起着稳定作用,双手支托的圆盘为了坐用,同时亦达到上下呼应的艺术效果。妇人腹部精心雕刻出凸起的文身,它是成人的标记,也是部落的标志。这是非洲黑人雕刻工艺中十分常见、非常重要、不容忽略的表现手法。在这些用品上的雕刻纹样大都与地神的造型有关。

《鳄鱼纹彩陶钵》:陶器的形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西亚风格的影响,纹样结构已形成一定格式。这种装饰手法在埃及的陶工艺中十分鲜见,在土红色的器壁上用白土绘以图案化的动物纹饰,口缘部分是交叉的白色线条组成的装饰带,在中间的鳄鱼与河马的表现手法亦相当精练。鳄鱼身上布满了交叉线条,大概是在表现鳄鱼身上的硬鳞,它与口缘部位的交叉线装饰带形成统一而和谐的整体,极富形式美感。这种构思与表现也许受到了作为渔猎生活不可或缺的渔网的某些启示。

《黄金王棺》:黄金王棺是古埃及金属工艺作品最典型的代表,这是第18王朝为安置图坦卡曼王的木乃伊而做的其中一层棺材,长约180厘米,耗纯金200余公斤,局部以珠宝翡翠点缀,装饰性极强。其形象是按照图坦卡曼王本人的相貌制作的。古埃及人由于“再生”和“不

灭”的信念,对来世生活的粉饰远远超过了对现世生活的美化,十分注重死者所处的环境。为了保护好木乃伊,他不惜一切代价为法老建造金字塔式的陵墓,并以3层棺樽加以保护,进而以最昂贵而珍奇的物品来陪葬,为此往往不惜倾尽国力。

《翼狮与牡鹿》是一件大型青铜工艺作品,它制作于杰姆狄特那斯尔末期至苏美尔王国初期,在长方形铜板上,装饰着一头正面的翼狮和两只侧身的牡鹿,构图以翼狮的头和身体为中轴线,呈严格的左右对称状,因而,作品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翼狮突出的头部和鹿角的“出格”表现,打破了长方形带来的局限和呆板之感,翼狮的头部、翼纹的刻画和牡鹿的枝条状的细腻表现,体现了工匠卓越的工艺技能。

《奥古斯都的玉佩》:现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一块玛瑙雕制品,这块用阿拉伯产的缠丝玛瑙制作的精美浮雕,为罗马奥古斯都大帝生前珍藏的宝物之一,在暗黑色的底子上利用浮雕手法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面雕刻着公元12年奥古斯都战胜日耳曼人的凯旋场面。浮雕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的长椅上坐着和罗马女神谈话的奥古斯都,他在胜利之后卸下了戎装,裸露着健美的上身,双足踏盾,左手持矛,显示大战方停。罗马女神戴着头盔,右手持矛,左手扶箭囊,脚踏盾上,她帮助罗马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奥古斯都的背后为海神和大地之神,家神则在前侧向他献上桂冠,对面是刚从战车上走下来的将士,通过这7、8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天人共庆的宏伟情景;下段的左边是4个正在竖立胜利纪念柱的罗马士兵,地上坐着反缚双手的战俘和他哀愁的妻子。右边是两个士兵押送着一男一女两个俘虏。4个俘虏代表着日耳曼千军万马的的覆灭。在约20厘米见方的玛瑙上,用如此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众多的人物,高超的技艺代表了罗马盛期工艺品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其对服装、鞋帽、车、椅、武器装备等精细入微的雕刻,成为后人研究古罗马1世纪社会风俗的珍贵资料。

1、约5万年前,除了原始的石斧之外,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的出现,此期称为“中期旧石器时代”。

2、大约在5万年至1.5万年之前的“晚期旧石器时代”,人们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图腾”崇拜。

3、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这意味着农牧业的出现。5000年至3000年之前之一阶段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4、耶莫陶器出现在公元前6100年之后。这种彩陶是将成型的土陶浸挂一种黏土溶液,或在表层涂以液状黏土,这就是所谓的“化妆土”。

5、哈森文化可分为古拙哈森纳斯、标准哈森纳斯和萨马拉期三个时期。

6、在古代美洲染织工艺中,纳斯卡织物被誉为“世界纺织品的奇迹”。

7、古代埃及人把锑研碎,经调和作为眼影膏的习惯,这种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被称为“化妆石板”的器具上进行的。

8、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金属工艺的总特点:一是大量使用黄金材料;二是作品几乎都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三是工艺制作细腻精致;四是黄金与宝石等材料的相互结合。

9、两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式”陶工艺十分兴盛。

10、所谓白地多彩釉陶器,就是将白色泥釉施挂在红褐色胚胎上,再用铅釉系的铜绿釉和铁褐釉描绘纹样,白地衬托出绿色和黄褐色纹样,类似中国的“唐三彩”。

11、华丽彩陶器也是一锡白釉胚体为基础,然后用氧化金、氧化银、氧化铜等彩绘,具有金属光泽感,所以称“华丽彩”或“彩虹器”。

12、“米奈”型陶器,用“米奈手法”制成的陶制品,首先用钴蓝在白釉底上画草图,经过一度烘烧之后,再加上各种色彩固定,再烧一次。

13、伊斯兰教的象征纹章——“新月”、“虎纹”以及帖木儿标志有关的三个水晶球。

14、日本绳纹式陶器,纹样有“押型纹”、捻绳纹“、”贝壳纹“。

15、日本最早的金属工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是——铜铎。

16、在特洛伊东南的约尔坦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初期青铜时代的“约尔坦式陶器”。这些陶器大多为带盖容器,呈黑色,饰有“之”字形刻线或描线纹样。

17、古希腊陶器演变过程:几何纹样式期、东方纹样式期、黑纹样式期、红纹样式期、白地彩纹样式期。

18、古罗马玻璃“穆拉诺”、“热熔马赛克”、“万花玻璃”。

19、錾花技法有两种:一是在金属片錾出各种纹样,类似阴刻效果;二是在器物本胎包金上施錾花技法。

20、拜占庭的金属工艺在铸造、雕金、錾花和镶嵌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艺术效果看:浮雕式和色彩式。

21、哥特时期家具的地方性特点:英国家具结构沉重,装饰稀疏,具有单纯而庄重的风格;法国家具线条明晰,装饰简洁,具有严谨而朴实的特色;意大利家具注重雕饰,尤其是骨片和象牙的镶嵌显得精美工艺,有时却亦失之于繁缛琐碎。

2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陶器在工艺史中常被称作“马略卡式陶器”。制作工艺首先是成型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干后绘饰,再二次烧成。绘饰色彩以黄、青、绿、紫为主。早期内容为图案化的植物、鸟兽和文字组合、纹章等,还保留晚期哥特式装饰痕迹。晚期主要表现神话故事、寓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手法写实,造型严谨。

23、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马略卡式陶器” 象征性线描画。定制某种纪念物来庆贺某一纪念日如订婚、结婚或孩子出生等,这种风俗相当盛行。

24、16世纪后期,法国的陶器工艺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创造了所谓“田园风味的陶器”。

25、文艺复兴时期德国陶器工艺的两项重要成果是出现了带有盐釉高温烧制的炻器和“哈夫拉式陶器”的铅釉陶器。

2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玻璃工艺是以“穆拉诺式玻璃器”著称于世的。威尼斯的“钠钙玻璃”和意大利的“森林玻璃”。

27、意大利贵金属工艺,著名的金属工艺大师是贝维努·切利尼,代表作是《法兰索奥一世的盐缸》。

28、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国家里,法国是贵金属工艺的中心,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菲利特尼三世的高杯》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亨利二世之盾》。

29、在德国,纽伦堡是银器制作工艺的最大中心,丢勒就是一银器工匠的身份跨进艺术殿堂。

30、“田园风味陶器”的特点:以写实精细的手法表现了昆虫或其他爬虫类,从而形成了趣味别致的装饰效果。

31、意大利木工艺手法利用了绘画、嵌木、雕刻和着色涂金的石膏浮雕等。木工艺的三大中心地是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卡萨帕恩卡”万能家具。佛罗伦萨的胡桃木、扶手靠椅。威尼斯总样式是哥特式窗格装饰与文艺复兴式装饰的结合,装饰手法有石膏浮雕、贴金、漆绘骨片和象牙的镶嵌、嵌木细工。

32、法国木工艺的中心是巴黎,代表作是碗橱。

33、英国文艺复兴式的家居装饰风格特征是单纯而明快、刚劲而严谨。四柱床。

34、尼德兰,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和里格是文艺复兴早期木工艺的三大中心,安特卫普的装饰艺术家瓦德里曼·达·瓦利斯的《装饰木工术》,装饰风格是涡旋纹和螺纹。

3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木工艺的突出成就是

1、反映了文艺复兴文化艺术的某些共同特点,2、在木器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各个国家出现了木工艺风格的迥异,从而形成了欧洲木工艺史上繁荣灿烂的局面。

36、象牙工艺分为两大类(德国和波兰)

1、(德国)纯粹作为装饰和陈设用的小型圆雕人像或浮雕饰板,浮雕装饰板《亚当与夏娃》

2、(波兰)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兼而有之的饰盒、权杖以及刀鞘。

37、古罗马时期,意大利玉石工艺,青金石饰瓶,作品通体呈蓝色,局部以景泰蓝和黄金装饰,增加了作品的豪华瑰丽的程度。

38、法国巴黎织物师尼古拉·巴达尤和画家阿奴卡·托·布尼奇合作完成了巨型《默示录》长24米,高5.5米。路易十四时期“戈贝兰织物所”负责人是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伦,代表作“戈贝兰式花壁毯”。

39、安德烈·夏路·布尔在1680年创造了“布尔镶嵌法”。

40、巴洛克时期德尔夫特的所谓的“希诺瓦兹里”(中国样式)“中国的形象”。

41、罗可可时期的染织工艺中心是巴黎,方形连续纹、蛇形纹和贝壳纹。

42、伯蒂格尔和切恩豪斯在1708年7月烧制出朱红色瓷质炻器,人称“伯蒂格尔炻器”。在1709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43、法国塞佛尔瓷窑,“玫瑰色蓬巴杜式”。硬质瓷

44、托马斯·齐彭代尔探索过“中国风格罗可可”的可能性。

45、新古典主义时期,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帝国风格”。

46、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玻璃工艺制品在造型上表现出对称、和谐的特征,一般都是同心圆的处理手法,因此,尽管玻璃器皿的造型线变化多样,但其对称的基本形式决定了造型的庄重典雅与和谐统一。

47、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最著名的石工艺是在古埃兰都城苏萨遗址发现,现存于卢浮宫的汉漠拉比法典碑。

48、一般认为,日本最早的金属文化始于弥生时代,即公元前200年左右。

49、“黑顶陶器”是古代埃及的陶工艺制品,约制作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

50、《黄金王棺》是古埃及的金属工艺杰作,它是十八王朝时期按照图坦卡曼王本人的相貌创作的。

51、古代波斯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以翼狮形角杯为代表,而萨珊王朝时期的则以八曲长杯为代表。

52、古代波斯称做“大流克”的是金币

53、“克里特——迈锡尼文化”亦称爱琴文明。

54、古希腊的《乳形陶杯》是黑纹式的。

55、“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萘人。

篇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探究

关键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现状

史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是设计类院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来自史论课自身特点、学生自身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老师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其主要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样存在课率低、学习氛围差、学生成绩差等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针对客观的教学条件, 合理利用有利的因素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在体验经济中, 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 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一种产品, 把学生当成客户, 把课堂学习当成是一种消费过程, 那么, 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消费并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是课程设计的关健。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状

(一)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性质的要求和教学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它是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 科学地、系统地阐明工艺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首先是通过学习工艺美术史, 使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技术提高、生产发展的历史;其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理论思维能力;再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和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是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的工艺美术。

(二)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 完成固定的教学大纲任务的教学模式;美术史论课练习作业一般文字理论阐述和根据某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两种形式;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内容一般和平时作业一样分为两个部分, 都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过程, 无论试题的科学性如何, 学生更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 其结果只是对分数关心而不是对自己理论应用能力作反思;另外, 对作业和试卷的评价缺少直接、有效的沟通, 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且单一的作业和考试形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环境分析。

在信息环境方面, 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使老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主体, 学生发现老师所讲内容可以轻易获取, 也因此对史论课老师作出了更高的期望。而由于史论课老师一般讲授纯史论性的内容, 从而散失了吸引力。组织环境方面,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一般每周上两节课, 时间相对较少, 而设计类的课程如技术类、软件类课程作业较多, 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和学习理论;实践教学方面, 工艺美术史的内容量很大, 一般课堂上不会有时间进行实践性的练习, 这样理论只停留在欣赏方面。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工艺美术史论的学习也是如此。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表明, 应把学生作为主体, 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程体验设计的概念

体验设计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相应发展起来的, 谢佐夫 (Nathan Shedroff) 在《体验设计》 (Experience Design) 中将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 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 产品作为“道具”, 环境作为“布景”, 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课程体验设计是结合体验设计和课程教学的特点,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程内容为依托, 使学生在课程当中产生美好体验的设计。把课程当成是一件产品来进行体验设计, 老师是产品的设计者, 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学生参与体验的整体过程和感受成为体验设计的最终产品。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特点, 要求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时强调以下几点:

(一) 人性化、愉悦性。

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大纲的要求, 采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方法, 在传播方式上也主要是结合图片讲授, 因此课堂往往过于沉闷, 效率低下。而体验设计更注重学生的感受, 注重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科学性, 以设计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目的。

(二) 参与性、互动性。

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知识传达、作业展示、等方面进行设计, 提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突出学生参与体验的全面性和主体表现性, 强调交流方式的有效性。同时, 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互动的主体性表现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丰富性。

课堂教学不同于产品销售, 它是长时间针对同一体验受众, 这要求方式方法要多样性;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因此也要求体验的方式要多样化。

(四) 时效性。

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时间阶段和时间长度限制, 合理设计体验的时间, 即时的作出评价, 强调体验的效果。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

(一) 教学方法的体验设计。

1. 综合教学法

综合法是从内容的多维度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中国工艺美术是人类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与其它文化同在一个时空中存在并相互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应该展示的是一个全面生活的场景, 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相关的地理、政治、哲学等人类生活的其它方面, 以能够建立一个全方位体验, 如同一部历史剧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这里可以通过图片或视听材料加强体验效果。如讲到周代工艺美术史时, 可让学生欣赏电影《孔子》。通过讲解, 学生一方面可以大致了解那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影里的艺术设计相关内容与书本内知识的对比, 了解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的利用和表现方法, 这样既加强了理解, 又提升了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动力。

2. 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除了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进行对比外, 还可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作对比。通过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对比, 把点的体验变成面的体验, 把断续的体验变成连贯的体验。因为对比需要确定相应的主题, 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能加强体验的可能性。如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装饰与希腊同一时期的装饰风格进行比较。在纹饰的题材、纹饰的风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异的地方。中西方这一时期都出了长有展翅的神兽形象, 希腊在东方样式这一时期的陶器纹饰频频出现这种翼兽, 在中国的战国时代的装饰中也发现有这类题材, 此种现象耐人寻味。那么,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有如此浪漫的想法, 它们在造型和装饰上又是如何凸显各自的美感形式的?它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讲解欣赏, 学生会加深时空体验, 从而形成更深的记忆, 明确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各自的特点气质, 为以后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吸收利用做好准备。

3. 专题教学法

工艺美术内容非常广泛, 每一种类在不同时期又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把工艺美术分类进行专题讲解, 一方面可使点成线, 进行前后对比, 加强记忆和理解。如在把陶瓷工艺美术分出来专门讲解, 对陶瓷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专题讲解要求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造型与空间的设计、装饰的线条运用等, 这种严谨的分析和学习可与其它专业课相结合、相联通, 对将来的设计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4. 实践教学法

中国工艺美术使用的广泛性、中国工艺美术材料的准备为现代网络多媒体提供了各项体验的可能。加之设计类院校一般有相应的实训基地, 如服装染织、服装材料、陶艺、铁艺等实训工作室。比如, 在讲到青铜及陶器造型时可安排陶艺实践课教学, 以加深学生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理解,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空间环境不一定总是教室, 可以是展示厅、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等, 场地选择以突出课程内容的体验效果为目的。综合地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 根据具体需要, 对环境和材料进行选择和安排, 使其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

(二) 作业与考试的体验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练习常用的方法是结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风格进行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这种纸面的练习由于评价的单一性和滞后性, 几次过后便失去了吸引力。由于教学方式的设计带来课程形式多样化, 学生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 如主题性的辩论、造型装饰的临摹和创作、作品解说等。学生作为表现的主体, 能够参与和互动, 可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很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考试的形式、时间、评价方式都可以进行设计。理论测试与学生的作品展、学校演讲活动等都可成为平时成绩或试题的组成部分。作业和考试作业的评价要讲时效性, 最好是当场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

四、结语

体验设计的概念已在产品设计领域广为使用, 很多企业已把消费者的体验作为企业开发项目的依据。这与学校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突出受众的体验是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 无论是从理论教学的目的还是理论教学的效果来讲, 把学生推到前台, 让他成为事件真正主体都将使其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有效。当学生将来参与到实际的案例当中时, 表达的能力和求知的方法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3.1.

[2]B.H.施密特等著.周兆晴编译.体验营销, 2003.1.

[3]范凯熹.设计教育方法论.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2.

篇4: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entitled “Absorbing Ancient Nutrition ·Forging Ahead

into Today”, is unveiled in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 This exhibition not only presents this

masters rare classical works, but also shows historical

evolution materials and photos of jade tablets b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isplay. Masters

artistic life, creation notes, precious drawings, publications

and others are also on exhibit. This exhibition is first-ever

one launched by Liu Zongrong, which attracts widespread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汲古·开今》刘忠荣玉牌艺术文献展于2014年6月7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揭幕,展览呈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师经典作品,更以提纲挈领的学术梳理和专业展陈方式,展示玉牌演进的背景史料、图照;以及作品背后大师的艺术人生、创作笔记、珍贵画稿、出版物等。无论大师个体还是玉雕行业,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因而引发圈内外广泛关注。刘大师当年三届劳模的奖章、奖状,让参展的美院学子印象深刻;在与大师的对话互动中,更使大学生们立体地认识了大师成就卓然的理由,成为了一堂学习的励志课。

6月20日,作为本次文献展的系列活动之一,《玉雕研究与文献》研讨会假座刘忠荣创办的忠荣玉典工作室举行。来自相关协会、学会、非遗保护主管部门、博物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授10余人热烈发言,高度评价本次文献展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强调关注和积累文献之于玉雕艺术研究的重要性。

上海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钱振峰认为:“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展览,其价值意义可以归纳为1、记载了历史的真实,还原了历史真实。 2、记载了行业发展的脉络。大师的这些资料虽然不是很全,虽然是个体积累的片段、零碎的资料,但却是上海玉雕发展的一个佐证。上海玉雕的发展以及海派玉雕艺人的传承,将海派玉雕的海纳百川,包容创新穿成一线 ,它浓缩了一位成功的大师从艰辛走向辉煌的历程。3、记载了大师创作技艺成长的历程。这给今天学玉的学子们带来丰富的启迪。劳动模范小小的奖章,为什么引起参观者特别的关注,这至少证明了在我们玉雕行业,大师不仅仅是艺术的精英,也是做人的模范,因此我们提倡德艺双馨,所以这些奖章、奖状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教材。4、完全进入了一个与玉对话的高境界,在读玉、读史中赏玉、析玉,心物交融 。刘大师总结了他的六面围雕、双面凹凸雕等不断创新的雕刻技巧。这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一个范本,极大丰富了玉雕的艺术表达语言。”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王敏副院长指出:“玉牌是玉雕艺术的一个品类,一个点,但通过玉牌,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玉雕艺术的演进;而在玉雕作品后面,就是做玉雕的人。所谓的文献,展现的是文脉,通过这些东西把脉络找出来,对玉器,无论你喜欢也好,崇拜也罢,它其实是一种精神,我们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技艺,更应关注艺人,关注精神,揭示“玉人”身上体现的一种“玉风”。手艺反映的是人的精神,留住手艺是留住精神,这是中国工艺文化教育的价值。今天非遗保护,要求保护实物以外,更要保护艺人对艺术的一种精神,而刘忠荣大师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高春明认为:“研讨的立意很好。我们来到忠荣玉典,门一开,是企业,看到的是玉器,是物质的;门一关,研讨学术,是非物质的。通过文献,揭示玉背后的精神,研究中国文化的DNA。今天从文献研究谈玉雕,这是很好的角度。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刘大师的作品,认识刘大师其人。我想了几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理论研究,一个是媒体宣传,一个是产权保护。日本在工艺记录方面,在文献的整理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除了文字,应当把刘大师雕刻技艺的每一个过程都拍下来,做好数字化保护。另外,我觉得在媒体宣传上,我们有点误区,工艺大师并不是要成为所谓的明星,是要自己能在这个行业里认可,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的宣传上。关于理论,我们很多的艺已经超越了过去,达到了高峰,但是我们依旧存在着理论滞后的问题。在古代要求文武相配,像刘大师如此精美的雕刻,值得做理论的研究阐发。关于原创和知识产权,又是一个值得展开的内容。真正的知识产权要靠自己来维护,还有很长的路。总之,这次文献展给我们提供了多重视角,值得总结。我很希望我们的文献研究再继续深入、升华,不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要扎扎实实地做事情。”

上海博物馆古玉研究专家张蔚指出:“以物见人”很重要。古代玉器的研究,我们通过研究“物”后面的“人”,研究人是如何凭借他的艺术构思和精神、他的技艺来构造这个“物”的,这正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形而上、形而下的东西。形而下是讲“器”,形而上就是论“道”,这个境界就不同了。我们讲的通过“器”来见人、见精神。这个层次就不一样了。文献研究要落到实处,要有专门管理文献材料的部门机构,要有专门经费,使这些史料的研究有持续性和延续性,落实到保护,落实到人才行。

上海同济大学周正宇博士强调:“文献让我想到了桥梁的作用,想到文献研究的顺乎逻辑的体现,那就是当好社会公众的桥梁,历史公众的桥梁,艺术公众的桥梁、学术公众的桥梁。工艺展品只诠释材质工艺,是远远不够的。桥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知道更多的东西,文献到最后是不是可以满足这四个桥梁的需要?对文献材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有各自的见解,但留下大师们作品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材料,留下最好的最真的最精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资深文艺理论家方立平说:“从研究和文献的两个角度来看是并列的两个方向。文献有文化理解的需要,有历史性的认定,但我们面临的是对社会产生的热点,因为任何一个事情成为热点,它都有道理的,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刘大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深入研究的点,是推进文献研究中一个非常好的个案。文献研究推进工作一定离不开两个层面:一是个案;二是社会层面的文化形态, 从个案,到更多个案,汇集成一个形态,这两个方面要连接。今天的研讨会很明确地思考两点,一是对个案的重视,除了刘大师以外可以进行共同的探讨的个案,二是要有理念的先导性,即一个预设的标准,一个比照的标准,文献保存上面就是有一个社会研究的需求与过程,那么我们从个案到整个行业的推进中就有依据可说,这两点如果有的话,我们汲古开今的研究,就可以梳理出一个研究的思路和一个文献的整理框架,也许我们平常经常讲的整体判断,那么我们玉文化的梳理就能够更加的清晰准确。”

参加本次研讨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文献记载的严重缺失,形成强烈落差。那些巧夺天工的巅峰创造,那些各领风骚的大师巨匠,由于没有留下姓名、故事,没有记录工艺流程、因而留下无法弥补的空白和遗憾,通过文献来考察玉雕艺术从器物到技艺,从作品到大师,从基因到流变的方方面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启迪,应当成为玉雕研究的一个有效契口。刘忠荣的幸运在于,他得到了其他大师暂时还没有拥有过的作品加文献的共同青睐,这是能够获得更为长久和精准的历史性评价的基础之一。相信伴随着对既往史料碎片的归绎和梳理,对当下活态嬗变的生成与积累,将为我们复原更加真切的中国玉雕、大师及他们身后的时代,提供更有效的路径辅助。

篇5:工艺美术复习题

2. 画像砖: 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隋唐之后逐渐衰落。汉画像砖是两汉时期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和墓壁上的一种模制、模印、雕刻和彩绘的画像砖。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

3.陵阳公样:由唐代窦师纶设计的对称形式构成的纹样,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式。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

4.金字塔:埃及古王国法老的陵墓,始建于4500年前的埃及古王朝时期。因其方锥形与中国汉字“金”字相似,故称金字塔。其中间经历了一个从长方形石墓到梯形金字塔的演变过程.它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

5.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雕漆作品具有胎薄体轻、纹饰华美、坚固耐用等特点。

6、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

7、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8、巴罗克艺术: 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9、唐三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谓唐三彩,是指中国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明器和俑。

古希腊陶瓶的几种风格及其特点。

几何风格:流行于公元前9--前8世纪,主要产地在雅典。前期以平行线条、交叉线、三角形、S形和回形纹装饰为主,后期以图案化的人物装饰为主。

东方风格:流行于公元前7世纪,主要产地在科林斯阿提卡。纹饰有棕榈纹、莲花纹、狮身人面纹、狮身鹫头像、狮头像、羊身、蛇尾等。

黑绘风格: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末的古风时期,主要产地在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卡地区。在赤褐色或者黄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做剪影式的描绘,而事物的结构以线勾方式表现,以黑和红两色为主,简单而高贵且极具装饰意味。

红绘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产地在阿提卡地区。在黑色的陶壁上呈现红色的图像,轮廓线已经改用毛笔,线条比原来更为流畅。装饰主题以描写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具有更多的生活气息。主要器类:一是酒器和双耳瓶,二是杯、盆、钵等小型器。白地彩绘风格:流行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的希腊各地。先在陶器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然后上面用各色色料绘饰。先用黑色勾线,器皿烧成以后彩绘,但是颜料没经高温处理,容易脱落,一般也绘制得自由草率,器形多为香油小瓶,用来装化妆品,也有祭葬用物。

1.唐三彩的艺术特色。

答: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3、简述哥特式艺术特色。

答: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论述题

1. 中国四大名绣的艺术特色

答:苏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作品有“长毛猫”、“金鱼”等。

粤绣: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粤绣针法丰富,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3大类,直针、续针、捆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5种。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百花篮”、“我爱小鸡”、“鹦鹉”、“晨曦”等。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的蜀绣,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代表作品有“芙蓉鲤鱼”、“水草鲤鱼”和“大小熊猫”。

篇6:工艺美术史

2.3.陶器的装饰方法:

4.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花纹。

5.马厂型彩陶的造型:灌的气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罐是其典型。

6.7.8.9.以上爵、斝、角、觚、觯五器皿合称五爵。

10.11.花土:是在水器上雕花,然后涂上朱红的漆色,因木器腐烂,这种朱红色漆印在 土中就成了“花土”。

12.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周礼·考工记》

13.《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壮甚长,上下皆曲。

14.15.16.17.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炉柄镂空,炉体饰以错金云气纹,造型庄重饱满,线条优美,是一件典型的作品。

18.19.20.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以分为

21.圆瓦当。

22.23.用多层构图的处理方法,各种物象多作正侧面描写,装饰性极强。

24.25.三国时魏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纺织工艺家——马钧。

26.27.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生产外,白瓷也已经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28.29.常以鸡、羊、凤、麟为题材,组成对称形式,所以称为对鸡、斗羊。还有天马麒麟、花树对鹿等共十多种纹样,因“窦师纶”封爵“陵阳公”,当时就称这类花纹的“瑞锦”、。

30.唐代的刺绣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辮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紜襉绣等

31.宋代官窑的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纹等开片。器形以洗、碗为多,32.33.元代的工艺美术,其中较有成就的,在染织工艺中有织金,即在丝织物中采用加金技术,34.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5.谣烧造。而青花则是陶瓷中的主流。

36.明宣宗三年(1428)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成为宣德炉。

37.《髹饰录》是我国古代一部漆艺专著,是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作。

38.故又有“郎红”之称。

39.40.清代家具已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依其生产地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苏作、广作、京 作。

41.42.唐代的牙雕十分精美,创造了拨镂的发方法。是将象牙染成红绿诸色,表面在刻以花纹。更有在刻纹上涂以其他色彩的,倍增华美。

43.44.45.46.在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形花纹具有特色。

论述题

47.论述汉代漆器的特点:①汉代的漆器,在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②漆器的生产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严谨,分工很细。③汉代漆器的出土地很多。如湖南长沙、河南洛阳、四川成都等,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反映了汉代使用漆器已十分普遍。④汉代漆器的造型,比战国更为丰富。以前的漆器多为小件器皿,此时则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漆器的品种,有耳杯、漆盘等。⑤汉代漆器装饰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总的来说,汉代的装饰花纹不似战国时期以描写为主,而是更加程序化、图案化,注重装饰效果。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工整、精致而富有韵味。⑥汉代漆器的装饰手法,仍以彩绘为主。所用颜料,有点调油,有的调漆,所以经久不脱,色泽鲜艳。还有针刻。铜扣在汉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贴金片的应用也更广泛,这种做法,应是唐代“金银平脱”的前身。用玳瑁片镶嵌在漆器上,也是后来“螺钿”技法的最早应用。此外,还发现有推漆的方法。⑦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它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纹样的多样统一,富于装饰性。

48.技法的运用,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用“满”字形容;由于其富于情趣化,所以也可用“情”字来形容。

49.的形体,因而使绘画适应了装饰的要求。它和清代机械地搬用绘画的方法不同,使人感到自然合体。明代的工艺美术领域明显地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宫廷工艺是为少数封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它的作法细巧严谨;民间工艺则为人民自己创造、自己使用,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质朴、豪放、自然、健康等特色。以致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前者侧重在技术上,后者侧重在艺术上。明代的工艺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特色的主要特征。所以,明代的工艺美术,是值得我们重点学习的。清:清代的工艺美术,在艺术上,缺乏较高的美学境界,把艺术和技术等同起来,虽然做到了技艺精绝,使人赞美,但不能使人得到美的陶冶。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是繁缛、精巧。绘画式的装饰,占主导地位。这种装饰手法,不论在和工艺品用途的结合方面,还是在和器物的协调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清代工艺美术不仅品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工艺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也具有时代特色,这样不但可使某一工艺多用化,还可取长补短,提高效益。在清代工艺美术领域中,已逐渐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宫廷工艺两个体系,产生各个不相同的艺术风格,为不同对象服务。前者淳朴自然,富于生活气息,后者矫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

50.陶瓷的特点: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康熙的五彩、雍正的粉彩、乾隆的珐琅彩,其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②对于流传民间的吉祥图案,我们应做出正确的评价,即如何分辨它的精华和糟粕,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应当认识:1吉祥图案的绝大部分,是反映对于幸福和美好意愿的企求,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民间图案的特色是它的主流,应当肯定它。2吉祥图案所以流传时间很长,应用很广,说明它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它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群众基础。3吉祥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追求生活的幸福美好。4吉祥图案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传统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5吉祥图案中有一部分内容宣扬了封建迷信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忠孝结义、升官发财等,是其中的糟粕,应当加以批评和摒弃。

51.架类、瓶座类。②明代家具的材料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楠木、樟木等。③明代家具的特色是:1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质的树种,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2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而不加油漆。3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架构的结构。④明代家具发展的原因:1园林建筑的兴起2木材的丰富3木工具的提高⑤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用四字概括,即简、厚、精、雅。⑥明代家具的艺术成就,它巧妙地使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1注意意匠美2注意材料美3注意结构美4注意工艺美⑦明代的工艺美术在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雕刻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其艺术风格,达到十分精炼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简答:

1简述马家窑彩陶艺术特点:

1、满。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从器皿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饱满。

2、内彩、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2简述唐三彩发展的三个时期:早期流行凤头壶、天鸡壶、龙柄壶、高足钵、四耳罐等,且多大型平底或圆饼底;中期大型器物减少,多碗、盘、杯、盒、罐、盂等,出现圈足;晚期则多成套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高的圈足。

3简述商代、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的区别:

1、青铜器的装饰,商周时期是在器

磨上雕纹,此时已进入印纹阶段,这是工艺装饰的一大改革。

2、商代的装饰格式是单独纹样,而且运用中轴对称;周代则进而为左右连续反复的二方连续纹样;春秋战国则是构成上下左右连续的四方连续纹样。

3、在装饰部位上,器体的宽带,已渐由腹部转移至颈部。欣赏的视点上移,这可能与人们的坐卧逐渐升高的生活方式有关。4 简述汉代铜灯的艺术特点:汉代铜灯造型丰富多彩,灯体优美。即适应实用的要求,也符

合科学的原理;即可作灯,又可作为室内陈设品。做到了工艺品的多用化,达到了实用和美观的统一,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意匠和艺术构思。简述六朝画像砖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1、汉代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而三国两晋南北朝

则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一个题材往往用几十块砖或几百块砖组成。这种大型画像砖,不仅在整体设计上,而且在生产上都有着相当大的难度,没有高度的工艺水平,是制造不出的。

2、题材内容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画像砖除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齐禽瑞兽等题材外,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

3、除动物纹外,莲花卷草,山石树木,已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4、三国两晋南北朝画像砖多用飘举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形象,并多为浅浮雕的立体效果。

5、它不同于汉代的质朴古拙,而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点。简述明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大体分为七步,1、制胎

2、掐丝

3、烧焊

4、点蓝

5、烧

6、磨光

7、镀金简述元代金锦生产兴盛的社会原因:

1、贵族统治者的享受挥霍,“衣金锦”以显示其华贵

和权威。

2、用金锦作为赏赐物品

3、与喇嘛教的盛行有关简述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

1、薄胎。它的胎体很薄,不如汉唐铜镜的厚重。

2、卷边。

铜镜的边缘卷起,比镜身为高。

3、“川”字纽,或称弦纹纽。纽座较大而纽梁较细。汉镜、康镜的纽,都是园的乳钉形。

4、双层纹。战国铜镜的装饰花纹多作两层,即有主花,并衬托地文。这和商代铜镜的装饰方法相似。简述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

1、唐代的金银器制作于公元8世纪进入全盛时期,其

制造与纹样深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但多为两方造型,东方纹样,唐代比较重要的金银器出土地为何家村、丁卯桥、法门寺。

2、唐代的金银器,大都有精致装饰花纹。这种装饰花纹,有用毛雕的,有用浅浮雕的。花纹多用鎏金,在银白色的器皿上,显出金色的花纹,产生金色和银色不同金属光泽的辉映,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在有的银盘上,盘沿还有一道沟槽,用以装嵌金银珠玉组成的流苏,格外使人感到富丽华美。

3、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的时期。早期多用忍冬纹,做法工整精细,纹样程序化,富于装饰性;中期多以鸟或花朵为中心组成团纹,四周围绕缠枝,具有繁缛、富丽的风格,反映出盛唐时期的华美和丰满;晚期则多为单独的花枝或动物,常采用对称的格式,具有写实作风。简述元代陶瓷的装饰花纹可以分为哪几类?:

1、花卉

2、松竹梅

3、鱼藻

4、鸳鸯荷花

5、荷花

6、山石

7、龙凤麒麟

8、云纹

9、几何纹

10、人物

11、简述宋词的艺术特点:宋代的陶瓷,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从总体看,陶瓷的造

型简洁、优美,为我们创造了卓越的美的工艺形象。器皿的恰当的比例和尺度,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这是宋瓷之所以在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赏识的原因。陶瓷的式样很多,壶多为长流,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壶身往往做成瓜棱形。并有梅瓶、玉壶春等样式。碗有瓜棱形、葵花形,而以斗笠形为最流行,宋人称为(敝瓦)。陶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多种。刻花、印花是传统方法,绣花则是用针刺出花纹,画花则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的纪元。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规矩的几何纹很少,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点。

玉琀:是殉葬用品,作蝉形,放在死者口中。玉琀多用八刀刻成,俗称为“汉八刀”。蝉蜕

有再生的含义,也是取其吉祥意义。

长信宫灯: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的著名的长信宫灯,塑造出一优美的仕女形象,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的十分自然。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

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兵马俑:

1、1974年在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墓附近,曾先后发掘了一、二、三号陪葬的兵马俑

坑,称世界奇迹。

2、这些陶俑、陶马,体型高大,形态生动,用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再现秦军威武雄壮,严整壮观的阵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明快洗练,深沉雄伟的民俗风格,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在覆盖一层细泥,然后进行加工刻画着彩。

4、兵马俑的烧制,火候匀,色泽纯,硬度大,不裂、不变形,如此规模宏大的制陶工艺,反映了秦代烧窑技术的高度水平。顾绣:顾氏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称为“顾绣”。其住地为露香园,所以又称为“露香

园绣”。顾名世之子顾汇海妾缪氏所绣字画,气韵生动。顾汇海次侄顾寿()妻韩希孟,暗通六法,刺绣最精巧,所绣古今名画,称为画绣,也有别称为“韩媛绣”。饕餮纹:殷代青铜器的主要纹样,而且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总之是一种凶贪的怪物。自

北宋开始,金石学家们便以饕餮命名这种纹样,一直沿用至今日。

缂丝:通经断纬。缂丝原为室内或佛殿的装饰,或作为书画的装裱。宋代书画的装裱,上等的用缂丝,次等用绫锦,可见缂丝比锦缎更为贵重。宋时的缂丝除作实用外,已向装饰方面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品。

马踏飞燕: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它抬头扬尾,三足腾空,作飞奔状。右后腿

集全身之力,踏着一只飞燕。体态优美,富于浪漫主义设计意匠,是一件极为珍贵的青铜器工艺品。也是中国的旅游标志。青花瓷: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

上一篇:学生会竞选干事优秀下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导青少年刻苦上进的勤学故事_眼光要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