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2024-05-08

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精选8篇)

篇1: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曾经看过网上有一个帖子,其题目是“现在还在学马克思主义真令人失望”。看完这个题目我不禁在心里默默的嘲笑这到底是多么无知无脑的人发的帖子啊,但是抱着好奇心还是点进去看了一看,果不其然还是被众多三观正有思想的人批评炮轰了。但我想说的是这个发帖子的人根本不懂真正的马克思著作有多精妙深刻与迷人,真理怎么会落伍!那么现在人们中学都在学牛顿第一定律这难道是落伍吗?当然不落伍,因为这都是真理。

马克思的学说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坦言了解甚少,但是我会尽我所能谈一谈我的见解与看法。首先我们应该明白马克思的学说主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肥沃土壤下生活的一个大学生,我们骨子里其实完全确认其靠谱性,但是此处我们讨论起为什么靠谱,那最浅显的解释就自然就是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主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繁荣昌盛的中国。在和平,经济繁荣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这一份幸福自然就来源于这些正确学说和理论的准确引导,此处就可以看出其靠谱性。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因此可以总结出,真理永远都能够被人沿用和学习,实践证明马克思的学说是靠谱的。

篇2: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原创: 李璞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人民东方出版社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马克思靠谱》(内蒙轩主编)2016年6月第1版,这本书。

在这本书里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彩色的、依然“活”着的马克思。书的编写结构与以往读的书不同,在目录前是“阅读指南”,在“阅读指南”里编者用“马克思是谁?马克思还活着?我们眼中那个彩色的马克思和马上学习: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四个专题精准回应了读者开卷时的兴趣点,并潜移默化地明确了这本书开卷有益的意义所在。全书共九章,200多页的篇幅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马克思的一生。

读这本书,不会觉得枯燥,不会觉得无聊,不会觉得是学术说教,而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感觉,当你透过书的思想,让思绪穿越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你会感受到他的个体魅力与能量,深深地吸引着你,崇拜也油然而生。我们常说书是精神食粮,那么这本《马克思靠谱》就是营养丰盛的大餐,值得我们大快朵颐。

读此书的你会发现《马克思靠谱》的编者很时尚,动感元素十足,漫画、互动、微信朋友圈一一动态展现那时那刻发生在马克思及他的亲友们身上的内外环境,书上的人物活了,书上的社会时代描写成了脑海里一幕幕具体的场景,一切都如同观影,直观又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喜欢读这本书,因为它提供了平易近人地成书方式,让我走进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这种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让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书编写的很成功,已是当下畅销书籍。

作为一个思政课教师,书中的一些内容让我思想游离于书外,启迪了我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如书中第5页“马克思之所以从”坏“小子转变为大学霸,这里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内容让我理解了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探索中叛逆,但看似叛逆的背后,是对青春理想生活的探索与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信念追求实现抱负。有梦就去追,梦想会实现!书中第五章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中“美国不讲意识形态?”这部分内容,我觉得非常引人深思,编者直面回应时下的一种声音“国外没有思政课,美国学生上政治课?”,书中说理透彻,用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城》举例阐述美国的价值输出,点醒了我们停留于表象的认知。“迪士尼动画一贯”政治正确“,总要有意无意地黑东方一把。靠着爱能征服一切的普世价值,食肉动物都要爱上食草动物了,狐狸都爱上兔子了?你还好意思谈阶级吗?关键人家电影拍得精彩,我一边反感一边心服口服。”“每一种价值观,它不像自助餐一样,可以任你随意选择,随意配置。价值观是和这个国家、地区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是有历史根源与现实基础的。不是说西方的自由、民主就十恶不赦,而是西方的价值观在中国没有土壤,你硬是要学人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南橘北枳了。”读到这些,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感。

书的篇幅不长,很耐读。回想那个夜晚,某个午后,一杯清茶,与此结缘,读此书,收益颇多。

篇3: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以及《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都作过多种表述。对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必须通过对以上多部著作完整思想的分析上去把握。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一个关于政治、哲学、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原理。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才能得到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综合发展, 除此之外, 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的高度发展, 以上几方面的发展, 在一个人的身上须是充分的、协调的、有机统一的。有关一个人的发展的涵义, 它所表示的就是发展的内容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 也能理解为一个人的体力、智力、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各个方面怎么发展和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解释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发展, 也不能解释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所谓自由发展中的“自由”和“民主”、自由中的“自由”, 在词义上是不一样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 所谓自由发展具有这样两方面的意思:第一, 自由发展就是说一个人的发展不应受到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的限制;第二, 自由发展指的是人的发展不能超出自我的控制范围。

综合地历史地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到, 它的含义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是人的各项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 又包括智力;既包括各项能力, 又包括综合素质等。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 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适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第二, 人的全面发展还应是人在思想觉悟、道德面貌以及精神情趣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们“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他们自己的发展”, “除此之外, 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具体指出过,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 如人同自然的关系, 人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同自身的关系。

第三,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而且应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当代意义

第一,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人的全面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应的, 只有当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 我们每个人才能够全面地发展, 正如马克思讲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应齐头并进

只有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 也只有通过社会化生产, 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富足的物质生活也才有可能得以保障, 从而, 也保证了他们的体力与治理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表明人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但反过来讲, 经济的发展要服从于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中国必须要把经济搞上去,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能否一定要等到经济发展上去了, 国家强大人民富裕了之后, 再去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要齐头并进, 不可厚此薄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涵义十分丰富, 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现实性, 尤其对像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当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何处理好大力发展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丰富的内容解决了关于人的发展及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而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方式的探索使这一理想更具现实性, 在当今世界, 人的全面发展仍是各个领域共同面临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篇4: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关键词:剩余价值;劳动力;资本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的理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上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继承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的思想。

(一)威廉·配第的主要观点

1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及马克思对此的评价

配第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或者说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商品的自然价格是和采掘银子的劳动生产率和所费劳动成正比的,并且由它作为等价形态表示出来;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分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马克思与配第的最大区别在于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马克思对此认为;“他把交换价值看成货币,正如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的那样,而把货币本身看成存在着的商品,看成金银。他受着货币主义的观念束缚,把特种的实在劳动即采掘金银的劳动,叫做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他实际上是说,资产阶级的劳动应该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是那种在交换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转移而表现为金银,即表现为货币、交换价值、物化一般劳动的使用价值。”

2配第对地租、地价和利息的阐述

地租是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配第从他的工资概念出发,使他看到工资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他认为工资加上种子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费用,剩余的部分就是地租。

“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因而归结为剩余价值之后说道,土地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即一定年数的地租,或者说,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配第把一定年数归结为祖、父、孙三代可以同时生存的年数。“我们估计英格兰这三代人可以同时生存的期间为二十一年,因此土地的价值也大约等于二十一年的年租。”

配第在《货币略论》中指出:利息是“由于在约定的时期内,不论自己怎样迫切需要货币,也不能使用你自己的货币而获得的报酬”而利息的数量,至少要等于用借到的货币所能买到的土地所产生的地租。而由于放贷比出租土地更危险,因而,除了在正常情况下所应得的利息外,还必须加上一部分保险费。否则货币持有者就不会出贷货币,而宁愿自己去购买土地。同时,配第还认为,货币也是商品,那么利息的高低也要由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二)亚当·斯密的观点

1亚当·斯密对剩余价值的理解与阐述

斯密和其他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样,不可能认识到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并没有规定剩余价值概念,而是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利润,作为一般形式,并从利润对地租作了规定。因为这种认识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的,马克思说斯密有了对剩余价值纯粹形式的理论认识。在这种意义上,斯密直截了当地把利润和地租看成是工人劳动创造价值的扣除部分。或者说,斯密把工人加到原料上的劳动量相等的产品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是“扣除部分”。这已接近把工人劳动分为必要部分和剩余部分,并把“扣除部分”看成利润和地租的来源。“资本一经在个别人手中积累起来,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与货币、劳动或其他货物交换的完全制造品的价格,除了足够支付原材料代价和劳动工资外,还须剩有一部分,给予企业家,作为他把资本投在这企业而得的利润。所以,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来报酬他垫付原材料和工资的那全部资本”

2马克思对斯密剩余价值理论的评价

“可见,斯密在这里说得很正确:出售‘成品’时所得的利润,不是从出售本身产生的,它不是‘让渡利润’。情况恰恰相反。工人加到材料上的价值即劳动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或者说,已经用工人得到的工资支付。工人交还的这一部分劳动量,只等于他们以工资形式得到的劳动量。另一部分构成资本家的利润,它是资本家没有支付过代价而拿去出售的一定量劳动。因此,如果资本家按商品价值规律同别的商品相交换,那么,资本家的利润就由于资本家对商品中包含的一部分劳动没有支付过代价而拿去出售而产生。”

(三)李嘉图的观点

李嘉图在利润理论上比前人有所发展。首先他坚持了斯密利润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即利润来源于剩余劳动,是从劳动生产物中扣除的。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商品价值中一部分作为工资付给劳动者,扣除工资后剩下的就是利润,利润和工资两者的数量是对立的,一个增加,另一个便减少。他在分析中只看到可变资本,丢掉了不变资本,只把利润同工资相联系、相比较,因此,他这里说的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如果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不能生产出比每个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更多的生活资料,……那就根本谈不上剩余产品,也谈不上剩余价值。”这里马克思着重强调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2剩余价值分配的一般论述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论述,工人对剩余价值是无权参与分配的。工人得到的只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工资性收入);剩余价值只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剩余价值是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农业利润等形式分配于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的。这就形成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3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与特殊形式

马克思同以往的经济学家的重要区别在于:他是从剩余价值生产出发,专门考察剩余价值本身的起源和本质,不是从剩余价值的分配出发,专门考察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马克思在1867年8月24日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过:“我的书《资本论》第一卷最好的地方是……研究剩余价值时,撇开了它的特殊形态”。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就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揭示了资本、利润等范畴的社会历史性。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指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他还证明,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工资和利润的对立是资本对工人劳动占有、奴役和剥夺的结果。

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发展

(一)剩余价值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1肯定观点

“简单地说,剩余价值本质就是价值增值。随着剩余价值内涵的这种净化,它的外延也必然发生变化,就是说,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概念,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普遍概念,它将伴随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存在始终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值仍然可分为c、v、m三部分,同样包含着价值增值,只不过这时的剩余价值不再体现剥削关系,而只是剩余劳动的物化。”

2否定观点

剩余价值是揭示资本的剥削秘密,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钥匙,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不宜再沿用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可以改用净增价值这个概念;净增价值在性质上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所不同,而且在构成上也不同;净增价值是作了必要扣除以后。仅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的部分;同时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方案,应继续研究,充分讨论。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

1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

有的学者认为资本家对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分为“有偿占有”和“无偿占有”两个部分。所谓“有偿占有”就是指由资本的增殖本性所决定的对剩余价值占有的那一部分。如前所述,资本及其物化形态,虽然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其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因此按照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只要具备了价值增值的条件,无论是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它们都应有获取剩余价值的权利。所以,我们可以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这一部分的占有称之为“有偿占有”,所谓“无偿占有”就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超过“有偿占有”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马克思的机器大工业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剩余价值不再是全部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也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主要归资产者所有,但劳动者也能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配突破马克思时代的分配制度,发生了一种分配革命。其一,从企业内部来看,从20世纪开始,发达国家的公司和企业日益考虑让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状况甚至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特点、新趋势与新动向。发达国家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最主要方式有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其二,从社会范围来看,劳动者也能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中分享一部分剩余价值。统计表明,近40年间,西方国家的政府开支及其中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占GDP的百分比总趋势是上升的,而政府支出的主要财源是税收,特别是来自资本主义企业缴纳的累进所得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受益者主要是劳动者和贫困者。

篇5: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涵义,必须从多种表述的内在涵义的完整性上去把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又直接取决于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因而,它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是一个消除物对人的统治和旧式分工的`过程,也是一个革命的实践过程.

作 者:王冰  作者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 750021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 “”(4) 分类号:B2 F014.1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篇6:读 《马克思靠谱》有感

全书将马克思的学习、生活、工作、情感都详细的阐述一遍,当我读到马克思的学习这一段时,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感慨马克思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感慨马克思对学习的.批判和自我认知,没有盲目追随、没有浅尝辄止,有得是为弄清楚一件件学术问题而不懈去努力、去学习,去思考问题的本来矛盾点和谬误的关键所在,没有过分追求学习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点都认真剖析,“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自己的学习时代,可能没有将“思”与“读”分配好,才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现在,回想起来,学习的时光真是美好,如果在重新来过一次,真应该将大好时光好好利用,体会学习中的快乐和痛快。

马克思的工作用现在的观点来说,是一份可以叱咤风云的工作,但是当马克思意识到工作本身与自己所追逐的梦想相悖时,他果断放弃工作本身带来的好处与源源不断的利益。马克思这份坚持和信念非常值得我钦佩,不去在乎外在的物质带来的享受和美好,始终遵循本源,本来的信念和执着,义无反顾,感受内在的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伟大的人不只在某些方面值得人们钦佩,而是在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是领先的,走在时代前列的,这是常人所不及的。但是,马克思的执着和坚持信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应当去执着完成好,不应当有一丝的马虎和不认真,不应当有一丝懈怠和懒惰。

马克思的情感是非常让人向往的,有一位忠贞不渝的妻子,有一位有共同理想的朋友,马克思是自信的,不管马克思的穷困潦倒成什么样子,内心的强大始终坚持他完成自己的梦想,并将梦想变成现实,马克思内心充满爱的,爱家人、爱朋友、爱全人类,将小爱转变成大爱,奉献给全人类的爱。

通读整本书,马克思给予我们的不仅仅就是马克思主义,还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生活中的执着,工作中的坚持,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我将努力学习,改变自我。

篇7: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篇8:马克思的学说为什么靠谱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现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思考基点, 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是其现实性的基础

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 必须反映现实问题, 并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入分析。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机器工业大发展、资本主义工厂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 科技革命的兴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 还要大。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条件下, 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而广大无产者处于贫困边缘, 为生计所迫卷入产业大军,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生产力使无数的群体失去生活保障, 成为资本生产的活劳动, 劳动异化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阶级地位的不平等, 生产过程的剥削压榨, 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等现实问题纷纷进入马克思的视界,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才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有了现实土壤。

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的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分析

要素, 试图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最终走向指明一条出路是其现实性的最终旨归

为了解决所处时代的问题, 马克思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 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 实践的人“并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社会”。[3]马克思是从人的现实经济生活出发, 辩证地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政治革命只是实现了市民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解放, 现实世界并没有实现人真正的社会解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资本的异化与运作所产生的雇佣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严重束缚人的本性, 遮蔽人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为彻底改变现实中人的命运, 从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出发, 为人类的未来生活描绘了一幅蓝图:“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从物对人的支配活动中解放出来,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从事自由的活动, 人真正成为人, 真正实现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的高度和谐统一。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思维

维度, 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践主体:无产阶级是其现实性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 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实践主体—无产阶级。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状况和阶级品质, 指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马克思指出, 无产阶级不仅要消灭私有制和资产阶级, 还要消灭无产阶级本身, 无产阶级要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并脱胎换骨。同时, 马克思还指出,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马克思相信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力量。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对资本主义否定实践的过程, 无产阶级作为实践的主体, 就能在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中,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过程中逐步变革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

四、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运动过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

思考着力点, 对资本主义生产运动过程的深刻分析, 揭示共产主义的实现规律是其现实性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表现为人类解放历史形态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与之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7]。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否定, 共产主义要达到物质财富高度发达, 按需分配的目标, 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 共产主义本质是自身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认为,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 这是依据唯物史观得出的结论。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 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就把共产主义社会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物质作前提,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也是迈向共产主义的物质准备。

摘要: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考验而日趋发展、兴盛,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它是对空想的一种超越, 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现实性

参考文献

[1][2][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 第1页, 第264页, 第25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唐骏演讲下一篇:脚手架租赁协议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