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2024-06-05

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共8篇)

篇1: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08社会工作08206026李洁雯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也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社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目前,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有45.3万人,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急需社工队伍的补充。有一些基金会筹募的捐款,因为缺乏有执行力的基层组织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形成资源浪费。现有从业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7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如能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该领域发展,这样既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压力,又能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和提升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研究机构、公务员、新闻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教师等等。就业面还是比较广,虽然名字听起来像“冷门专业”,但是就业还是可以的。主要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类人才将具有广阔前景。就业方向主要在:一是民政系统;二是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体团组织;三是学校,司法部门,卫生组织;四是NGO,NPO等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及民间组织;五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六是儿童、老年等福利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七是其他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团体。因此我建议:一,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给予社会组织在法律登记、税收等方面更多便利与政策倾斜,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社工的工作待遇与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相应法规。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分阶梯地实行人员培训与资格认证。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投入机制。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对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凡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预算单位在年度预算中申报购买服务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审核安排。三,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目前的就业市场并没有饱和,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与学校一起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工作的知识普及与就业辅导和培训,并组织运作正规的社会组织开展招聘会等见面活动。四,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健全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和诚信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有效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服务承诺等管理制度。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在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鼓励引导更多高素质大学生走

向社会工作岗位,能缓解就业压力,让他们取得合理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满足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树立服务社会的良好价值观。同时此举也能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走上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促进社区安定和谐;也利于政府部门逐渐改变职能,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面向基层疏导社会矛盾,更有效地使用配套资金和资源。可谓一举多得。危机也是机遇,此举能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及社会的更和谐发展。

篇2: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一、就业指导课的必要性

我们的就业指导课是在大三的下学期开展的。在我看来,就业指导课应该是一门就业心理的辅导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据资料显示:现在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人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就业非常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就这方面来说就业指导课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正心,正行,方能正天下。

在没有上就业指导课以前,我不会去思考以后就业的问题,甚至对将来毕业以后如何求职这一方面根本就是一无所知。自从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以来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学院的指导老师从多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就业指导课的培训。培养学生毕业时能根据社会需要与个体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最终实现就业。

现在的就业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带来更多的自由。但是竞争和挑战也同样增加,所以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因为就业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平时很多学生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郁闷,这就给大学生心里产生焦虑的心态。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我们产生压力,消除自身的惰性,增强自我的进取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很多原因影响者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如果过度焦虑而产生沮丧不能化解这些情绪的话,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了自己的才华。用人单位在录用程序上也会在条件上给大学生很多的限制,很多的学生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会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就业指导课恰恰能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它在大学生的求职中充当了全面指导的作用。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因此,“就业指导”课主要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使学

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当地经济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我们更是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更应该在学校里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为毕业时在社会上能更好地立足打下基础!当大学生完成了在大学期间的必修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时,做好就业准备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参加到就业中去了。

二、对就业指导课内容与模式的建议

内容方面:在我看来,一个最近发生的事例远比一个经典的事例更要吸引我的眼球,因此我希望我的就业指导课上除了老师跟我们讲的就业的基本知识外,可以留多一点时间安排近几年已经成功就业的极富经验的师兄师姐来给我们讲述他们经历过的就业故事,那样子的课程就好比自己也身临当年的招聘现场,感受了一番找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例如,请一位大我们两届的师姐,她可能已经在中学教了两年,或者可能找工作找了两年,又或者她没有从事教师工作而是从事了其他类型的工作,当他们向我们讲述属于他们的一段求职经历时,或许是顺利,又或许是路途坎坷,这些对于我们还在校园这个温室里的孩子来说无疑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教会我们在面临选择、面临竞争的时候怎样去应付。

模式方面:以我个人的大学经历来说,我强烈的渴求能够从大一进入大学那时就能够接触就业指导这样的课程。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大

一、大二没接触这样子的课程,我很迷惘,做很多事情都没目标,因为从来没去思考过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也没有想过四年后的自己要如何走进社会。因此我建议大

篇3: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增的理工学科, 由于其功底不够深厚, 专业性强, 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针对这样的情况, 就必须对计算科学专业中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要想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原因

1从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

由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有原来的计算数学或者是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的, 使得该专业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 就会出现所教的专业课程不够明确的现象, 这样极容易造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

2从毕业生自身来看

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 一个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就是学生们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无论是哪一个专业, 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第一个规划, 如果大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那么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对于就业就很难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才能真正搞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哪里, 哪些方面是自己的特长和强项, 这样才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 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

3从社会来看

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率, 主要是看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是否是热门专业。如果所学的专业是热门, 那么就业率就会相应的高些;如果所学的专业是个冷门, 那么就业率当然就不会太高。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 很多的企业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清楚, 有的单位甚至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就会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从而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更难找到工作。

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宽口径、有侧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 要严格遵守“宽口径、有侧重”的课程设置原则。要充分地认识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因此, 在对该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 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基础的课程一定要加强设置, 从而使学生们有深厚的数学基础。

2走校企联合之路

高校要想在教学的时候将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时候, 还能掌握专业的技能, 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走校企联合的办学道路。首先有学校的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的理论知识, 然后让大家将这些理论知识牢记于心, 最后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可以将学生们送到产业科研单位进行实习, 让其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全部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运作中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肯定会受到社会各企业的喜爱。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与外校企业进行联手的时候, 由于社会上的很多企业都不是太认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高校可以自己来开辟一块实习基地, 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 就是说高校是根据社会上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按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 走校企联合之路最大的好处在于, 学校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所学的专业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习, 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检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并且让他们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

3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有效提高就业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观, 让学生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脚踏实地, 不要好高骛远, 踏实努力的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一份工作;最后,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 学校应该给与支持和引导,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给与最大的帮助, 而不能袖手旁观, 从而让学生们有一种家的温暖, 让他们能够做的更加的出色。

结束语

篇4: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专业化

G647.3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和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和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现阶段,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跟不上社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发展的要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因此,剖析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实状况,寻找缺点与不足,对于我校发展、大学生就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问卷调查背景

为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掌握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编制了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通过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就业观、择业观的调查,以了解他们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对就业形式的了解程度、参加过的就业指导内容方式、就业指导重要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是否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为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改善对策。

三、问卷的制定

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为单项选择题,共12道题。问卷均采取无记名形式,向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 400份 ,回收问卷 400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有效问卷 400份,有效率为 100%。

四、问卷整理与分析

问卷回收后,经过整理与统计,分析出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理论支撑比较薄弱,多数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很少对学生具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择业就业过程等方面进行专业性地辅导。

1.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您对我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是否了解”,受调查的400名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非常了解(0%)、比较了解(17.6%)、不太了解(51.5%)、不了解(30.9%)。这说明就业指导机构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参与度不高。“你对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如何”,有19.5%的学生选择“严峻,难”,有10.8%的学生选择“较好,容易”,选择“不了解”或者“完全没有考虑过”的学生达69.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较消极的态度,或者没有合理的进行自我定位,无法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您希望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就业方面的指导”,选择“从大四开始”占被调查者的59.8%。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时存在着一时性行为,即“大一、大二不着急,大三感觉来得及,到了大四乱着急”的现状。

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倾向于忙于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工作。同时,大部分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就业指导的对象,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各种信息下意识的忽略。学校的重视不够与学生的忽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互影响的,学校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进校时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而学生就业意识的缺乏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2.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您认为目前我校就业指导效果如何”,答案依次是作用很大(10.2%)、作用一般(31.8%)、作用很小(49.5%)、没有作用(8.5%)。在“您主要通过哪种渠道了解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社会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人才中介”以及“家长、亲戚、同学、朋友等社会关系”获得就业信息渠道占受调查人数的78.3%,而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得相关就业信息仅为16.3%。调查结果显示了我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不明显。

目前我校主要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而辅导员普遍没有接受过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没有丰富的求职经验或创业经历,所授课程照本宣科,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不够全面具体,无法在学生中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达不到教学预期目标。另外,辅导员在具体工作时往往倾向于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既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研究,也缺乏对大学生的实际求职动态和需要获得帮助的内容进行了解和研究。由于对实际情况的不了解,很难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3.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

在调查“您最希望学校提供哪项就业指导和服务”中,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指导以及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占64.5%,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更新较慢,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与服务在有关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心理指导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会”、户口档案、人事派遣、协议办理等事务性工作。

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具体形式调查中,学生对“在校期间,您主要是通过什么形式获取有就业指导与服务”,选择“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创业讲座占”占98%,而选择其他三项“个别咨询指导及就业心理咨询、优秀校友讲座、模拟招聘及实践训练”仅为2%。这充分说明了我校就业指导主要采取集中上课的形式,较少采用针对个人辅导和咨询等个性化就业指导形式。

在成功就业干扰因素分析上,选择“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就业信息量少”占受调查学生的61%。这可能进一步佐证了我校就业指导内容与形式较单一,或者是就业指导与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改善和加强。

五、问卷结论与建议

1.加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

在“您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吗”,选择“有,非常清晰”的学生占9.3%,“有个大概”占33%,“有一点”占39.5%,“完全没有”占25.7%。在专业与就业关联了解程度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占受调查学生的56.8%。这都说明学校开展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如大一开展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社会需求等情况。大二侧重于学生自我提升和就业技能的指导。大三侧重于自主创业指导,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四则侧重于就业政策流程、制作简历和面试技巧的指导。

2.构建合理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我校已建立全方位就业指导平台,如在平台上分类发布招聘信息与企业宣讲会信息,设置了国家政策专栏,增设常见问题栏目等。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网站平台,增设校友专栏,组建校友资源库,邀请校友在平台上发布就业和实习信息。根据校友意愿公开校友的微信、QQ、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与校友沟通互动,实时了解岗位或公司的情况。同时,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用人单位的合作。学校就业信息网应掌握全国各省各市、县级的招聘信息以及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与各地政府或用人单位等实时共享,建立一个最丰富、最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网,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方便的平台。

3.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力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应努力专业化。第一,具备熟悉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家的就业工作方针、政策、就业指导和生涯发展的内容知识,了解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的职业理论。第二、获取和整理就业信息的能力。能够主动了解就业市场,掌握用人市场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变化;具备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作出一定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预测与建议。第三、具备基本咨询和沟通能力。不断学习最新理论,掌握职业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协调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4.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率必须要丰富就业指内容,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同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安全教育、技能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等结合起来,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通过邀请优秀校友访谈法、社会知名人士举办报告,增长学生就业创业经验,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就业。通过开展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学生尽早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目标。通过组织简历大赛和模拟招聘等活动,提高学生求职择业实战技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实地参观法、讨论法、專题讲座法、焦点问题辩论法、模拟面试法、焦点问题辩论法、视频资料播放法等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技能,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学校必须突出重点、灵活多样的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期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2]胡秀俊、于建波.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构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04).

[3]徐晓颖.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6).

[4]田晓刚. 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4(06).

[5]李志锋.生涯辅导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01).

[6]郭冬娥.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学[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5).

篇5: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集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本专业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大多数院校都把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经济信息分析处理作为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该学科就业弹性大,看似万金油,实则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的签约率均不如人意。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浙江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900多人,签约率仅为76.91%,大大低于平均签约率。由此可见,如何有效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反思:影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初探

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肯尼迪曾说:“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然后才是技术”。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特殊产品”,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的发展总是靠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校毕业生来推动的。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质量的集中体现。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即: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附加竞争力。具体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附加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三种能力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才能显著增强。影响这三种能力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从自身、学校、家庭三方面来分析。

1、从学生自身角度看

作为信息人才,就工作能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综合业务能力主要指职业技能。National Instument公司曾经对信息人才的标准作过概括:在精通网站设计语言、数据库、电子商务工具等专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掌握商业类、文学类,甚至是游戏类的基本知识。这个目标很高,但很有代表性。职业素养主要指“软技能”,这对一个优秀的信息人才同样重要。软技能包括团队精神、好学精神、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取得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如:学习天赋、教育质量、家庭背景等等。

2、从学校角度看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学校在某一领域内学术研究水平集中体现了该领域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往往会优先考虑在本领域社会影响力大的学校。譬如: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纺织这两个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专业积淀、广泛的校企联合。因而,这些毕业生供不应求。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学科,最长的历史也不过7年,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成果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科的知名度不高、课程设计与安排不成熟、专业定位不明确、就业目标不明朗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择业的困惑,影响了就业竞争力。

3、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始终是就业市场兴旺发达的生命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会对照用人单位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学生会陷入无目标的迷茫状态。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社会普通认可程度不高。甚至不少用人单位把该专业等同于计算机。从各类招聘会以及网上招聘会对专业需求的数据来看,指定要该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微乎其微。甚至报考国家公务员几乎通不过专业审查。这些社会现象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越是工作找不到,越是不愿意学习;越是不好好学习,工作越是找不到。长此以往,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扬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优势探讨

随着中国加入W T O,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就业需求。有关专家预测:2002年——2006年,我国将在信息产业方面投资5000亿美元。每年至少需要20万人才,而目前每年只能培养12万人才。正如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0年的《国家信息化研究水平报告》中所说的“信息化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才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系统的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运行人员、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只能满足第一类人才的培养;其他几类涉及面很广,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来概括,需要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样的交叉学科来满足需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这门学科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天壤之别。计算机侧重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开发、运用,属于技术型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属于管理型人才。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以“信息科学”和“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不仅是指信息论、密码学,而且还指“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鱼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属于集技术型与管理型为一体的信息化人才。这些人才正是社会大量需要的。

三、超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和企业联系密切,能进行信息化管理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信息化人才目前相当缺乏。必须加快培养的步伐。笔者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上,找准定位、打造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如何培养特色人才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实现数学模型的能力。“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据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2、以市场为导向,走校企联合之路。

鉴于该专业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模式来教学,学生毕业后由企业来消化就业。学校通过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有利于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

3、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鼓励“一专多证”。

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与竞争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

4、探索就业教育走为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就业指导四年一贯制”是众多高校坚持的原则,但是以往的就业教育通过灌输就业政策,传授面试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创业教育。单纯的“就业”,只是学子通过竞争在有限的工作岗位之间进行选择。而“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比如:浙江理工大学05届信科专业的学生创办了梦溪网络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回母校招聘大量的毕业生,大大提高了该专业的签约率。

参考文献

[1]、柯羽.《从就业率评价到就业竞争力的评价》[A].江苏高教, 2004, (5)

[2]、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 2004, (11)

[3]、刘英.《进一步提高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初探》[A].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5, (4)

[4]、郑琼梅.《“职业刻板印象”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A].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 (1)

[5]、吴新化《.高职文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初探》[A].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6]、梁军罗雪平.《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A].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2)

[7]、罗智明《.经济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定位于培养模式》[A].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 (4)

篇6: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关键字】頂岗实习、实习与就业指导

中职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是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完成由学生向社会角色的转变,为正式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做好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对中职教育至关重要。

本人在2010学年担任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我校学生的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现对其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一)好的方面

校领导非常重视实习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并为其提供了基本方针和政策。各部积极抽调人手配合,给予大力支持。而实习与就业科亦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落到了实处。因此,我校在开展该项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每年组织实习动员大会,邀请校领导、老师提供实习建议,邀请上届优秀实习生回校讲述实习心得和成功经验。

第二,每年举办实习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单位面谈,把握实习机会。

第三,直接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系,了解单位情况,拓展实习渠道。

第四,鼓励学生自谋实习单位,倡导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增加实习机会。

第五,坚持签署学校、单位和学生三方实习协议,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六,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让学校、家长和实习单位各方尽快了解学生实习的详细情况。

还有,在校内宣传栏张贴实习报道,让未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提前了解信息,做好实习准备。

(二)不足的方面

一是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岗位与专业难对口。我校是一所公办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设了四大专业,共25个子专业,每年实习学生都超过两千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要自谋单位实习,岗位与专业难对口。

二是实习单位无法落实学生实习性质的工作,导致“顶岗实习”成为“顶岗就业”,学生等于提前进入社会就业。

三是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跟踪指导、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学生实习后,由于环境改变,学生身份的意识逐步淡化,社会身份的意识反而加强,距离学校实习管理目标渐行渐远。对此,我校出台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提交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和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的实习鉴定表。同时加强了三方实习协议的签定工作,增强校企和学生三方联系,确认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学生安心安全地完成实习任务。另外,还安排了实习与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探访,了解实习情况,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学生更换实习单位较频繁,工作稳定性低。频繁的离职、跳槽,使学生的实习过程形同虚设,无法实现预想的目标。

五是实习学生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2010年,我校2000多名实习生分布在1500多家实习单位中,管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六是实习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意外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我校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努力拓展更多实习渠道,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各种人才招聘会,同时利用网络发布我校信息,宣传专业和学生优势;搜集与我校开办专业相关的招聘单位信息,逐步建立校企联系。

鼓励学生自己谋求实习单位,对单位情况进行跟踪,逐步发展校企合作。

对有实力的、环境良好的、专业对口的、需求量大的单位,重点发展校企关系,争取将其打造成实习基地。

(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对已出台的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修订,保持其有效性。

进一步落实三方协议书的签订工作,明确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

教育学生端正实习态度,转变实习观念,把实习作为对自身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检验,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不要过于看重待遇。

重视学生的安全守法意识宣传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单位制度,保护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坚持“生本”教育原则,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对个别因不能胜任岗位要求而离职的学生,尽可能地与实习单位沟通和磋商,协助其妥善解决离职诉求、顺利办理离职手续。为其提供实习指导,积极推荐到其他单位实习。

在学校网站上向实习生发布各类单位招聘信息;实习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通过电话、QQ群、飞信等方式向学生发布信息,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并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

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回访学生,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实习。对表现好的实习生进行及时的小结表彰,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长足发展。

适当进行家访,或电话与家长沟通,了解更全面的情况,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五)继续加强实习过程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

2010年,我校选拔和培养了一支 “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跟进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一办法应该坚持。

加强实习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将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在学校网站上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让学生填写实习周记,了解学校信息。也让实习单位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六)增加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指标

我校目前的顶岗考核评价指标,由学生实习期间表现(占20%)、实际操作水平(占40%)和实习报告(占40%)三部分来做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单独计分,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建议增加一些诸如“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细化版块组成的指标体系,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量化体现考核评价结果,全面如实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篇7: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为深入了解辽东学院医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观念、求职意向、就业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对毕业生开展有效的指导, 同时为省级科研立项“促进高职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心理指导方法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2010年11月我们对辽东学院医学院2010届毕业生及近15年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 (1) 对2010届毕业实习生 (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 , 共发放问卷239份, 收回有效问卷211份, 有效回收率为88.3%。 (2) 对来自凤城、东港、宽甸及“三支一扶” (6份) 等近15年已就业的医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问卷, 共发放118份, 收回有效问卷113份, 有效回收率为95.8%。

1.1 就业地域意向

多年来, 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来说, 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确定性比较强, 就业单位及去向相对固定, 因而使医学毕业生主观上缺乏竞争意识, 对就业单位期望过高, 如就业时尤为关注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医院等级、工资待遇等硬性目标,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2]。

问卷第10题“您的第一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 55.5%的学生期望去公立大、中型医院, 9.9%希望去社区、农村卫生机构, 6.6%希望去私人卫生诊所, 11.0%希望去政府机关, 12.7%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选择自主创业等, 选择公立医院的学生超过50%。第11题“您倾向于在哪个地区就业”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0.9%的学生倾向于国外或政府、企业的驻外机构等, 16.4%倾向于京、津、沪、渝或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 分别有48.0%和27.5%选择留在本省城市或回到家乡, 有4.8%愿意去西部做志愿者, 2.4%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或农村, 可见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兴趣并不高。对于毕业生的期望月薪 (在校生调查问卷第17题) 的调查显示, 2.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1 000元以下, 34.6%期望1 000~1 999元, 39.3%期望2 000~2 999元, 17.6%期望3 000~4 000元, 6.1%期望4 000元以上。从统计结果看, 更多的学生期望月薪在2 000~3 000元之间。而跟踪调查问卷第8题对已工作的医学专业人员月薪情况统计显示, 62.8%的月收入在1 000~2 500, 27.4%在1 000元以下, 仅有9.8%达到2 501~5 000元。由此可见, 毕业生对于月薪的期望值偏高。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 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中, 我们特别设置了有关去乡镇医疗卫生院工作想法的选题 (13~16题) , 有32.7%的学生愿意去社区卫生中心或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 21.3%不愿意, 46.0%则选择实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时才愿意。对于“您认为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医院医疗状况如何”这一问题, 有53.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0.9%认为不好, 情况很严峻;25.6%表示不了解。在“与城市大中型医院相比, 您认为乡镇医疗机构哪些方面缺乏吸引力 (多选) ”的问题中, 有49.8%的学生选择薪水和福利, 49.3%选择医院发展前景, 55.0%选择个人发展空间, 51.2%选择硬件设施, 46.4%选择医疗队伍建设, 20.4%选择交通。在“以下哪几项会使您考虑到乡镇医疗机构 (多选) ”的问题中, 有25.6%的学生选择发展空间大, 54.0%选择医院发展前景, 56.9%选择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近, 22.3%选择回报家乡。从这一系列的调查中发现, 毕业生已认识到基层是实现就业的一个选择, 但仍很犹豫。大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基层就业避而远之, 考虑更多的是待遇、医院硬件条件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而“三支一扶”的调查问卷显示, 6名调查者的月收入都在1 000元以下, 对自己的工作, 有1人认为很满意, 1人基本满意, 3人较满意, 1人不满意。由此可见, 贫困地区的医疗机构工作状况确实比不上公立大中型医院, 但事实上, 最近几年, 乡镇和农村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基层单位急需医疗人员, 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因而,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服务西部等观念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地域意向集中于经济发达城市, 同时思想不够开放, 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他们期望找到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相对稳定又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卫生职能管理部门。过高的期望让一个又一个就业机会从身边溜走, 令人惋惜, 引人深思。

1.2 对就业过程的思考

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是有效就业的基础。在校生调查问卷第4题“您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的选题中, 有5.2%的学生认为形势好, 没有压力;21.3%认为形势较好, 压力不大;50.7%认为形势较严峻, 比较困难;22.8%认为形势严峻, 很困难。第5题“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中, 有8.5%的学生认为乐观, 很有信心;38.4%认为比较乐观, 有信心;48.6%感到迷茫, 没有信心;4.5%心灰意冷, 毫无信心。第6题“您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多选) ”中, 有34.1%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对口或面太窄, 17.5%认为是户口问题, 55.5%认为是缺少社会关系, 48.8%认为是信息不够。第19题“您在找工作时考虑最多的是 (多选) ”中, 有39.8%的学生选择个人的成长与发展;62.6%选择适合自己专长, 能体现个人价值;61.6%选择单位福利及发展前景;31.8%选择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11.4%选择从事的工作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第23题“您认为目前最欠缺的主要是 (多选) ”中, 有20.9%的学生认为是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39.8%认为是沟通协作能力, 22.7%认为是吃苦耐劳精神, 46.4%认为是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59.7%认为是相关工作经验, 36.5%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统计发现,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有较客观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 但在心理上并未做好相应准备, 感到迷茫, 没有信心, 认识到专业、户口、社会关系等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超过50%的学生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专长、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

而在跟踪问卷第10题“您认为就业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 有22.1%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 55.9%认为是综合能力, 15.0%认为是各种资格证书, 7.0%认为是社会关系。第11题“您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中, 有15.9%的人认为是社会原因, 48.7%认为是自身条件, 22.1%认为是单位待遇, 13.3%认为是发展空间。从统计结果看, 在具体工作中, 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

1.3 对就业渠道的准备

对在校生调查问卷第9题“希望获得工作的途径”的选择中, 有22.8%的学生选择自我推荐, 13.3%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 14.7%希望得到老师的介绍, 40.6%希望获得学校的推荐, 8.6%选择自主创业。而跟踪调查问卷第9题对已工作人员就业信息来源的调查中, 有13.3%的人依靠学校推荐, 16.8%依靠校外招聘会, 48.7%依靠亲戚、朋友, 21.2%依靠招聘网站。这些统计数据表明,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学生愿意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就业机会, 但也认识到仅依靠自身力量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有一定难度, 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其中学生对学校有着充分的信任, 希望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因而, 在就业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引荐, 发挥辅助作用。

1.4 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提高择业技能。了解毕业生的需求是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途径[3]。一方面, 我们调查了毕业生对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态度, 如在校生调查问卷第24题“您认为是否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中, 有72.5%的学生认为需要, 27.5%认为不需要。第25题“如果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 对于就业指导希望采取何种形式 (多选) ”中, 有34.6%的学生选择案例分析, 62.1%选择经验分享, 38.4%选择面对面咨询, 33.6%选择自我推销, 41.2%选择互动沟通, 28.4%选择专题讲座, 30.3%选择模拟招聘。从统计结果看, 超过50%的学生希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并更倾向于选择沟通交流,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 我们也对已经就业的人员进行调查, 跟踪问卷第15题“您认为是否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中, 同样有超过50%的人选择“需要”;对于就业指导课需增加哪些内容 (16题) , 有20.1%的人选择职业生涯规划, 31.0%选择素质拓展, 39.8%选择就业体验, 9.1%选择其他。从这些调查数据中,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业指导是一门必备课程, 医学生更需要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与指导。

1.5 就业与课程教学的关系

为使调查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特别是对具体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跟踪问卷第13题“您认为在校学习最实用的课程是 (多选) ”中, 有18.6%的人选择公共基础课, 3.5%选择外语课, 47.8%选择专业课, 39.7%选择校内实验课, 41.6%选择见习, 40.4%选择毕业实习。在第14题“您认为根据工作需要还应加强学习的内容是”中, 有47.2%的人选择专业技能培训, 37.8%选择人文素质, 5.3%选择外语, 9.7%选择计算机。根据以上调查数据, 专业课程对于医学人员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人员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既要实用, 也要有深度, 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课程的讲授, 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让学生自己动手, 不断总结与提高, 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2 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2.1 建立信息平台, 拓宽视野, 促进医学生广泛就业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 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如在就业前, 指导学生自觉收集信息, 积累经验, 经常查看正规的医学网站 (如http://www.yixuesheng.com) , 及时了解医学动态, 搜集最新招聘信息, 转变就业观念, 改善毕业生求职方式, 实现信息的无障碍沟通, 就业见习单位和见习生的充分对接, 达到双方利益的最优化状态[4]。据以往对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 64.9%的医疗机构及单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最好在校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约82.4%的用人单位表示在同等学历条件下会优先考虑录用“双证”学生;少部分单位表示愿与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前签订用人协议[5]。“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只有不断收集信息, 了解就业市场, 才能保障就业的成功。

同时, 笔者认为, 就业只是医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在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就业意向, 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 鼓励他们报考各级国家公务员, 到基层、西部、农村、县级乡镇医院、部队医院、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可以说, 基层、西部、农村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 那里缺少人才,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就为医学毕业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此外, 毕业生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诸如保健康复、产品销售、医药媒体、器械营销、新药开发等岗位就业, 扩大就业领域。

2.2 建立“校—医”合作模式,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

对医学生来说,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自身学习能力以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辅助能力。因此, 笔者认为,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施“校—医”合作模式, 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有效保障[6]。有关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就业率是有帮助的。因而, 学校和教学医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管理, 在操作上规范要求, 严格毕业实习各个环节的考核, 为提高学生求职能力提供条件。同时, 不能忽视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如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 让毕业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 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

2.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注重实效性

就业指导工作要切实有效, 不应局限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传递等方面, 要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的基础上, 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7]。如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分年级逐步实施就业指导, 对毕业生的价值观、择业观进行正确引导, 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及盲目心态, 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针对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只看眼前及自身利益, 忽视社会需要及自己的发展前景, 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的现象, 就业指导部门要加强思想引导和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参与有关就业、专业知识交流的讲座、座谈, 如鼓励毕业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就业想法, 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多沟通、多了解、多沉淀、多深入, 培养毕业生务实的工作态度, 引导毕业生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道德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

2.4 教学管理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齐头并进

笔者认为, 教学管理工作应围绕学生就业工作展开, 根据就业信息的反馈与总结, 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方法, 有的放矢。实践证明, 加强专业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是提高医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设置课程,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过关的高级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力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渗透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医疗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 增强医学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其次,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尝试情景教学模式, 以案例促思考, 练技能。如让学生广泛收集典型的或新近发生的医学案例,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讨论, 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总结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然后各组间互相沟通交流, 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最后,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一些有针对性、能提高能力的实践训练, 通过实际操作、互动学习、互相指导, 总结经验, 积累技巧。

综上所述,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医学生就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要拓宽眼界, 调整心态, 有客观的自我评价及理性的职业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同时学校及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有效的指导, 帮助学生转变心态和观念, 成功就业。

摘要:对我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观念、求职意向、就业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展开调查,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概况

参考文献

[1]岩磊, 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4 (17) :291~293.

[2]江凌凌, 童燕, 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专业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 2007, 9 (4) :108~109.

[3]谢杏利, 黄中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讨[J].职业圈, 2007 (20) :184~185.

[4]高鸿雁.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29 (10) :240.

[5]翟理祥.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职业, 2007 (21) :70~71.

[6]杨泰, 姜鹏, 陈敏.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7) :513~515.

篇8:关于大学生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就业感想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心理辅导;思考与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教育,全国的大学生近几年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竞争非常激烈,就业整体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成为全社会普遍管账户的热点问题。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才能使大学生充分的、安心的、满意的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毕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的心理问题的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大学生大学时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可以为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帮助,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 毕业生思想及心理现状

1.1 90后大学生群体的存在的问题

当代毕业大学生均为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一帆风顺,缺乏受挫经历,缺少社会历练,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长期处在以成绩论成败的应试教育中,对社会建设缺乏责任感,同时,由于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职业生涯教育,对职业也缺乏正确的认识。面临就业问题总是将薪资待遇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对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及人生发展的规划关注很少。这样的择业观造成当今社会很多基础的、较为辛苦的工作岗位缺乏人才,一些高工资、待遇好的岗位人满为患。

1.2 当今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区域择业心理

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发达城市成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首选,而西藏、新疆、西南、西北等不发达地区的缺乏人才。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离开家乡,不愿离开父母,这就大大降低了择业面,形成一种畸形的区域择业心理。

1.3 热衷于“铁饭碗”工作

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只愿意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工作,认为这样可以逃避社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做其他工作,这种贪图享受怕吃苦的心理在毕业生中较普遍。

1.4 在大学生中存在一些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学生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中学习成绩好,实践技能强,在面试时对自己评估过高甚至夸大自我能力,最终在面试过程中受挫,影响积极的就业心理;另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过于内向,不善言辞,在面试过程中过于紧张以至于词不达意甚至语无伦次造成求职失败[1]。

2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帮助

调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发生根本性改变,才能改变当前的就业形势,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2.1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修养中关于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学习

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修养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时,要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并掌握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的精神。

2.2 加强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理念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中“礼、义、仁、智、信”等优秀价值观念,是学生形成诚信意识的重要基础。由于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诚信观念,在求职过程中夸大自身能力甚至伪造优秀证书,导致用人单位与就业者两者之间诚信缺失,不利于就业活动的展开。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学习,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掌握,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真正将“中国梦”当做“我的梦”来实现。

2.3 创新高校教育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当前高校教育中,必须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他们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性格,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加优秀毕业生榜样的宣传工作,无论是就业或者创业成功的案例都可以,通过举办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消除错误的就业心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宣讲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积极扶持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活动,以此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3 关于就业心理辅导的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应该努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的挫折。择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自身的基本认识。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想要成功就应该具备极大的热情,专心致志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然后选择若干个目标为参照,是正确对待自己求职择业的重要前提,比如,追求理想,道德品质,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还有就是学会自我调适,积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毕业生通过自我调节摆脱消极因素的影响,方法有自我转化法、自我宣泄法、自我慰藉法、自我理性法、自我升华法。除此之外,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也要避免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让自己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学生的择业心理比较片面,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时代特点改变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与手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促使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参与就业竞争,最终实现顺利就业,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13-15.

[2]胡小军.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实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2:39-43.

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46

上一篇:保证不说话保证书下一篇:艺考生文化课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