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

2024-06-06

依法治理(通用8篇)

篇1:依法治理

市安监局执法支队

要求提升监察执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水平

目前在我境内市个别企业非法违法生产现象有所反弹,由此引发的事故有上升趋势。部分监管部门和人员思想认识有所松懈,认为我市灾害轻、没发生“重特大事故”,思想上存在麻痹、忽视、轻视和盲目乐观的事态。执法支队根据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和局相关文件,要求执法人员认真贯彻和学习新《安全生产法》提升监察执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程序,坚持“严标准、重细节、依程序、求闭合”;规范处罚标准,认真分析生产企业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情节程度、补救措施,依法依规实施处罚;规范制作执法文书,内容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做到事实认定清楚,格式要求统一,语言文字规范,适用法律准确。

二是加强执法分析,总结执法经验。定期开展执法分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执法工作。特别是对发生事故的企业,在督促落实防范措施的同时,做到举一反三,达到“检查一个点、牵动一条线、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三是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标准严格执法。认真编制执法计划,确定被检查企业,结合平时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了解的情况,制定具体现场检查方案,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平时掌握的不放心企业,实施重点监察,真正做到“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重实效”。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促进公正公平执法。向社会公开执法标准、依据、程序,公布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同时要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将行政处罚的决定与实施、重大隐患跟踪督办等纳入执法监督的主要内容,着力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防范失职渎职行为。

五是学习掌握前沿技术、装备、工艺,全面提升执法效能。为适应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应用的新形势,市安监局副局长苏琪均要求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环节、安全管理环节和检测装备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监管工作的效能。

篇2:依法治理

法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2013年是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周年,也是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义重大。为有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进程,现制定2013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

一、科学发展,加强法制宣传。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局2013年工作主线,坚持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局员工的法律素质,努力创造和谐、有序、稳定的办公环境,为建设生态型、创业型畜牧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项普法活动

(一)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把学习宪法放在首位,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构成,深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的主要内容,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理念。

2、深入学习宣传与畜牧养殖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局工作人员重点学习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行政处罚法》和《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行使权益的意识;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树立依法治局的观念;执法人员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依法管理事务的能力。

3、深入学习宣传与稳定养殖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抓防药物残留、防养殖无档案等为重点,深入学习《畜牧法》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职工的纪律安全教育,增强养殖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大力加强不同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

1、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执法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

2、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建设和实际实践,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将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与业务能力的提高、畜牧养殖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局职工学习法律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制度、阵地和载体建设

1、进一步健全法律学习制度。坚持以自学为主,同时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题会、法制讲座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培训。

2、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利用法制教育光盘等进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法制教育,提高职工的自觉性;创新“六五”普法的方法、机制,丰富内容与形式,提高学习宣传质量。

(四)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题活动

坚持集中宣传和日常普法相结合,积极开展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5”世界环境日期间,通过悬挂标语、张贴宣传画、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增强职工法制观念,为本县畜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结合活动制作宣传板报、宣传标语,营造学法普法氛围。

三、明确计划,狠抓落实,确保2012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六五”普法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标准。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督查,督促办公室工作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提高依法治局、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二)落实工作责任。根据局机关的部署、要求和阶段性的工作重点,结合普法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保证普法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新形势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注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效性。同时结合我部门工作实际,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及时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上台阶。

篇3:强化普法、依法治理高校档案

一、借力造势、借机造势

档案法律属于专业法范畴, 但其调整、规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保护档案是公民法定的义务。同样, 保护高校档案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义务。因此, 我们历来十分重视专业普法、行业普法同社会普法、全民普法的有机统一、紧密结合, 积极争取、紧紧依靠法制宣传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和配合。为了搞好高校档案普法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 积极组织各种档案宣传活动, 使档案普法工作打破原先仅仅限于档案工作网络内部的封闭局面, 溶入高校普法之中。这种“条块结合”的做法, 为档案专业普法提供了依靠宣部门双管齐下的有利条件, 通过充分发挥法制宣传部门的优势, 既形成了专业普法借力造势的工作机制, 又极大地扩展了专业普法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此外, 抓住时机、创造机会, 适时构筑各种宣传平台, 是搞好普法工作、提高普法效果的重要一环。要紧紧抓住《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 适时调整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各种档案普法会议并积极参与各种档案知识活动, 使高校档案普法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突出重点、区分对象

档案工作既是一种专业活动, 又是一项社会事业, 联系着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一行业特点决定了档案普法宣传不能仅仅针对高校档案部门或档案人员, 而是要拓展普法宣传面。为此, 应明确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作为重点对象, 坚持不懈地加强重点普法, 并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 落实不同的宣传内容。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普法宣传;通过普法宣讲、法律知识问卷测试、普法工作考核、法制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高广大人员普法宣传的覆盖率。为了适应档案法制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 应重视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工作的骨干队伍建设。普法以后, 每年规定学习任务, 严格培训、严格考核。通过强化普法, 切实提高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懂法水平和骨干队伍素质, 促进档案事业的依法管理。

三、创新形式、探索新路

法制宣传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和形式, 打破传统, 创造多样化的新型宣传渠道和宣传形式, 是新形势下加强专业普法工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 高校着力于创新档案普法的手段与形式, 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水平和工作实效。一是开展各种档案法律法规宣传和法律服务。二是积极探索档案普法的新途径。三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手段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 扩大档案法规宣传。四是丰富法制宣传工作的内涵。档案部门将档案普法同档案宣传结合起来, 同档案部门开发信息、服务社会的工作结合起来、赋予档案法制宣传工作新的含义。

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

严格执法、依法治理是法制建设的根本, 也是学法、普法的目的所在;而加强法治实践, 又是促进普法宣传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因此, 以“普”引导、以“法”为本, 普治并举, 是高校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根据档案工作的特点, 我们将依法治理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执法检查, 建设对高校档案工作严格依法监管机制。近年来, 组织了对高校各部门的档案执法普查。同时, 围绕学校档案资源建设、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建设项目档案依法管理, 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有力促进依法治档。第二, 加强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执法。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 对依法治理深刻内涵的认识不断提高, 改变只对相对人严格执法的思想观念, 增强依法治理从我做起、从自我治理做起的自觉性, 大力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 依照档案法律法规, 明确职权, 落实责任, 规范程序。

深化普法宣传、推进依法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总结档案普法工作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其他单位或部门开展专业普法工作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切实保障高校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高校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构建档案法制监督体系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 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要研究探索的重点课题。加强普法力度, 依法治理高校档案。

篇4:专用车要依法治理

一是外部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对专用车行业提出了巨大挑战,市场下滑的形势很不乐观。

二是行业自身的问题成为阻碍专用车发展的巨大障碍。多年来,专用车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日积月累,在市场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不断激化。今年上半年,国内发生了一系列重特大交通事故,这些事故中,危化品运输车成为肇事的“主角”。与此同时,专用车企业生产违规车辆、买卖合格证、生产一致性等问题也被媒体频频曝光。这些事件让专用车在公众面前显得有些“灰头土脸”。

那么,我国专用车行业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呢?

首先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问题。去年和今年以来,“调结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新常态”、“微刺激”等成为描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告诉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宏观经济环境,重新研判市场需求,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模式。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的惯性思维是寻找市场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比如,从2011年开始,我国专用车行业告别高增长,企业开始格外关注投资、出口和内需增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卡车、专用车企业更加关注细分市场和客户。卡车、专用车企业与物流用户的紧密接触,体现了商用车企业寄希望于从需求端入手,寻找转型升级突破口的迫切心情。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有了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转型升级的共识,未来我们还要有能力来持续满足这些需求。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困难的时期。就专用车行业而言,有困难,也有机会。国家通过“微刺激”的宏观调控手段,对高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和投资,保证了国内市场对专用车的需求,为专用车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过渡期。专用车企业应当拓宽视野,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其次是专用车行业如何解决自身问题。对于专用车来说,行业自身问题带来的危机,比外部环境给行业带来的压力更加可怕。今年以来一连串的危化品运输车恶性交通事故,以及被媒体曝光的事件,其背后的原因,有行业管理的问题,有使用环境的问题,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存在,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有些问题甚至愈演愈烈。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年底将要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已经确定为“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将是国家未来最主要的治理手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似跟专用车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密切。我国专用车行业缺标准法规吗?缺准入制度吗?缺生产一致性管理规定吗?不缺。问题的核心在于多头管理、有法不依、执行不力。要想彻底解决行业自身长期积累的问题,关键在于预防、执法、监管,以及对违规违法的惩戒。对此,汽车行业需要创新管理体系和模式,这是包括专用车在内的汽车行业借四中全会推动依法治国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预见,依法治理汽车行业既可以对专用车行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标本兼治,也能为我国汽车行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汽车强国梦”提供基础和保证。

篇5:依法治理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全面总结二十多年基本实践和经验,深入思考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时,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提出“以德治理”的重要思想,把道德建设摆在党的重要工作之中,摆在事关国家兴衰的全局性的位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必将对我国社会稳

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以德治理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近年来我国继续进行全民“四五”普法教育,各行各业全面推行依法治理,推进了民主和法制建设,中央领导以战略家的眼光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动员全体人民在学习法律的同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用传统的文化影响人,形成新的道德风尚。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紧密相连的,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律和道德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手段,法律属于外在的“他律”,道德体现内在的“自律”,道德治“本”,法律治“标”,依法治国是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采保证国家社会生产有秩序地进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国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人生价值和人的良知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来维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并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无论在民主法制建设,还是在思想道德领域,都面I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理想信念方面,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在一些地方盛行,封建迷信、邪教抬头,黄、赌、毒、娼和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渗入,一些行业的不正之风等等,种种表现不得不令人深思,德治不能忽视。

思想道德领域历来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无产阶级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的土壤,又有着时代特征,传统美德和现代美德的结合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我们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深入思考,深入理解以德治国的内涵,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的结合,自觉投入德治实践。

二、以德治理需要自我教育和养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传统的义利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平等竞争、讲求效率深入人心,同时见利忘义、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对人们道德积极的、负面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的看法上。究其原因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国内在改革开放中一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减弱了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所以在全面推进法制的同时,必须重视德治,消除思想上的误区。

法律和道德既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也不能割裂和相互对立。在我国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当谴责的不道德行为。当对有些行为不能够或者不方便实施法律制裁时,就可以用道德手段进行调解,靠道德手段解决不了的,就需要采用法律措施了。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也逐渐习惯用调解、仲裁、和法律诉讼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当今社会,人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守法。还需要遵守社会公德。道德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良知,需要人的价值,需要社会舆论,需要传统的习惯势力来维护。有些东西是属于社会提倡的,不可能用法律规定,属于道德的范围,它不能强迫人做什幺事情,也不能光靠处罚来解决问题。同样是服务,就有着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服务效果的问题。人的思想具有多元性,行为有不确定性,不是什幺问题都可以用法律解决的,只有道德才能启发人的思想,调动人的潜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不能靠天平衡量,只能靠大家自觉的维护。

社会稳定发展既需要法律的规范,也需要道德的维系,需要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所以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抓打击犯罪,另一方面要抓道德的培育,扶正祛邪,这样道德建设才能落在实处。

要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群众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加强教育和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在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中,要强化道德说服力和道德劝导力的作用,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操,强化人的道德意志和荣辱观念,从而使人们形成道德的内在动因,通过建立道德规范,建立规章制度、建立社会公约,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素质,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三、积极探索以德治理和依法治理结合的实践

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在供电企业有在长期的实践,我们在创建一流供电企业和文明行业活动中突

出抓好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把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结合起来,使供电职工具有时代精神,使供电行业成为成为精神文明的使者。但是思想道德建设是个艰巨的工程,是全员的活动,是长期的任务,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供电企业的工作涉及干家万户,我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体现了人民的愿望,所以供电职工要从大局出发,立足本职,干好工作。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中国入世,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有待提高,在高科技面前,我们已经看到职工文化技术有了阻滞现象,一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反映出某种不适应。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职工队伍的管理,加强职工文化、技术培训,就要关心人、尊重人,给每个人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推广应用新技术,调动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要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幺形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抓好职工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要通过“三讲”、“三个代表”的学习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出现的一些严重违背共产主义道德和行政伦理的问题,从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道德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明确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以领导干部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推进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效能。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服务于企业的精神产品,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多方渗透、侵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多样化,使宣传、思想和文化面临着挑战。只有坚持鼓励、提倡、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供电企业要坚持“竞争求发展,创新当先行”的企业精神,用“安全第一、服务至上、效益领先、工作一流”的企业格言激励自己,培养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重视人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加强企业民主建设,注重企业文化载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引导职工奋发向上。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感染、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促进职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升华。

四是要德治与法治并举形成合力。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和结合既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职工的行为,又善于用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才能营造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今社会逐步成为法制社会,在社会变革中,群众的法制观念也在提高,全社会呼唤打破垄断,平等竞争。现在电力企业已经走向市场,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正确价值观规范企业的行为,把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立足点。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反之虚设的规章制度,就会破坏制度约束的权威,削弱职工遵纪守法的社会心理,导致思想道德的滑坡。在企业改制中,要继承电力企业的优秀传统,用安全、质量、效益和真诚的服务重塑公司形象。

篇6: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工作第六个五年工作规划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普法依法治理第六个五年规划开启之年。也是深入推进经贸事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在焉耆县经贸系统干部和职工中更好的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全行业依法治理水平,为全县经贸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根据自治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总结“五五”普法的好经验,好方法。结合“十一五”期间经贸发展的实际,特制定2011年经贸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

2011年,我局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局党委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社会稳定开展普法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局建设工作。

今年,我局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认真做好“五五”普法总结和普法验收工作的同时,启动“六五”普法,做到开好局、起好步;按照上级的部署,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进一步推进法制宣传“六进”活动;继续加强局干部学法,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将法制宣传和法治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我局依法治理工作,维护和促进我局社会稳定。

一、做好 “六五”普法规划及启动工作。

1、结合我局实际认真做好“六五”普法的各项工作。今年,按照全县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要点,结合实际,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紧紧围绕全县普法活动要求和我局发展的总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加快我局法制建设,服务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认真抓好“六五”普法的启动工作。总结“五五”普法的好经验、好方法。加强领导,抓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把启动并组织实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到位,措施落实。

二、普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推动普法工作不断发展。

1、抓好《公务员法》、《公务员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法制讲座和板报等普法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促进我局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加大专业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坚持和完善我局的各项学法制度,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维护社会稳定、守法维权、公务员管理、社会热点问题与依法行政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3、结合系列活动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要结合“三八”

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五一”劳动节、“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集中一定时间,组织人员,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相关的法制学习活动,形成普法的规模效应。

三、切实加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工作。

在进一步落实我局领导干部人员学法用法各项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学法用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围绕建设法治单位、法治企业等活动,积极开展以《公务员法》、《信访条例》、《行政许可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的法制教育,结合我局正全面开展的商贸流通改革体系,继续推进我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起我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依法维权的意识。

四、加强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政法会议精神,把普法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规划。

2、健全机构。调整充实普法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进一步完善单位领导干部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篇7:依法治理超载超限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自古以来,法律的权威地位不可撼动。审视当下,公路超载超限现象屡禁不止,被形象地称为“掠夺性命的武器,道路设施的天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执法标准不统一、重复处罚、暴力抗法等问题都为依法治超埋下了隐患。故此,要想尽快跳出越管越乱的怪圈,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创新执法和科学执法。

执法不是儿戏,必须要严格。严格执法意味着秉公执法,严格遵照法律程序,同时也意味着执法主体恪守职责,勇于纠正执法行为。当前治超工作中出现个别执法人员对超载车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指挥超载车辆从小路逃遁,这种随意执法、人情执法的现象,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让执法成了儿戏,严重损害司法尊严。因此,执法人员必须要做到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依法办事,强化依法执政意识。同时政府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违规人员追究其相关责任,促进执法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提高执法效能。

执法不是守旧,必须要创新。在以往的治超治限工作中,由于科学技术的滞后,导致执法水平偏低,执法效率不高,执法手段单一,执法存在盲区。加强科技研发,能够为顺利开展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诸如电子秤、固定或移动称重设备、自动测重仪等高科技在南非、日本等国家的应用,对治理超载超限收效甚佳。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加强路政执法创新技术载体,做到高效执法。

执法不是滥罚,必须要科学。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背离了执法的初衷,执法目的趋利化严重,不仅不利于规范行政管理,还让地方政府执法与利益沾边,难以塑造执法公信力。在治超工作中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一些基层执法人员以罚代管,重罚轻管,将执法简单的等同于罚款、收费,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严重缺失。因此,必须加强执法培训,让执法人员明确执法目的,提高执法素养,做到科学执法。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公路运输超载超限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坚持严格执法、创新执法、科学执法,不仅仅是解决超载超限问题的灵丹妙药,更是构建法治型社会的妙计锦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成就法治中国梦。

生态文明是民意所在

近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走好这样的道路,关键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保护环境、转变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现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的集体焦虑。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区各部门理应思考,跟上要求、不负期待。

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如今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特别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触发相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必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必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申论写作好词好句及评

再漂亮的口号喊上千百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只能是空中楼阁。

【标准的对称句式,非常漂亮,有内容、有力度、有气势。开头亦可写成两段,但是一定要注意两段式开头的注意事项,即第一段的作用是引出话题;第二段的作用是表明观点,引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要“简”——一剑封喉;第二段要明——开宗明义。】

无论改作风还是干事业,要取得实效、赢得胜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持之以恒。

【此句为过渡句,从话题到问题再到观点的标准“三步扣篮”。】正因如此,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总论点呼之即出,没有小姑娘的犹抱琵琶,有的是铁汉子的挥刀斩麻。在申论写作中一定要记住一句至理箴言:不要胡编乱凑的鼠目寸光,要的是领导核心的高屋建瓴。】

把钉子钉好,前提是找准方位,革除作风顽疾也是同样道理。

【分论点一定要支撑总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分论点一:找方位;分论点二:坚持敲。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没有矫揉造作、文过其实。这种写法是广大考生要极力去学习模仿的。】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得怎么样,关键就看是不是真正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没有认真查摆出班子成员存在的“四风”问题,能不能严肃提出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此处为问题罗列,大家都会,但是请睁大双眼看一看评论员的语言功力。“是不是”、“有没有”、“能不能”——极其口语化的方式,且是设问的方式将问题摆在了台面上。申论中的设问多数是不要回答的,因为作者已经想得极其透彻了,基本都是自问自答的节奏。】摸清病灶、把准脉搏,边查边改、立行立改才有行动基础,建章立制、固化成效就不会实功虚做,从而严防活动跑虚、跑空、跑偏,杜绝“认认真真走过场”。【此处体会一下申论的语言风格】

钉钉子要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改作风、干事业,也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怕改作风一阵风、抓工作不落实。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埋首于会议多、文件多、讲话多这“三多”,演奏着看盆景、听汇报、作指示、上电视的“四步曲”,久而久之,渐成习惯,只愿意浅尝辄止,不耐烦脚踏实地。

【问题的生动表述。】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如果仅仅是认识上去了、目标清晰了、路线图规划了,但却在执行上走过场、行动中“挂空挡”,何谈收获实效,又拿什么取信于民?【深刻地分析问题。】“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唯有知行合一、久久为功,才能言必信行必果。【名言警句,借力打力,得出结论。】

政贵有恒,打好基础、谋划长远,尤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总结分论点,引申到“政绩观”这一话题,落点极佳。】把改进作风、促进发展的“钉子”,钉牢一颗再钉一颗,必然有大成效;反之,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缺乏整改思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势必令教育实践活动在效果上打折扣。【正反对比论证】如果对于发现的问题、找出的差距,不懂得以“钉钉子精神”逐一改正,事无恒心、人无毅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终难免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有大力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讲实效、出实招、办实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茬接着一茬干,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排比无处不在,才能彰显文章气势】才能力避空谈误国,践行实干兴邦,进而决胜改作风的攻坚战,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力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升华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恰入其氛。但,大多数同学只会无病呻吟,总以为写个“中国梦”放在作文中就能得高分,真是贻笑大方。写不写不重要,关键是写了是怎么写的,是为了写而写?还是文章的自然收束?当深思。】

专题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背景链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今天,“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依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科学的春天”依然在祖国的天空上播撒阳光,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着强大驱动。

创新型国家是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即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国家;是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发展的国家;是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权威论述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习近平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习近平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习近平

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习近平

创新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举措。中国经济升级,创新是旗帜,是脊梁!

——李克强

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法国作家雨果

二、原因分析

从历史来看,创新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明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条件,要求我们必须要创新驱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老路走不通,新路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弯道超车的需要。

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在传统科技的国际发展赛场上,规则别人都制定好了,我们可以加入,但必须按照已经设定的规则来赛,没有更多主动权。如果我们没有一招鲜、几招鲜,没有参与或主导新赛场建设的能力,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三、对策措施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四、经典范文

振自主创新之翼 助民族国家腾飞

《诗经·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正是因为这种废旧立新的“革新”精神,使得当时各部落在周文王的统治下势力强盛,为之后周武王伐纣灭商提供了物质准备和精神支持。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这种“革新”意识,在今天可解读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江泽民同志亦高屋建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但是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致力于主要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上讲,我国目前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背景,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自主创新这面大旗,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助推民族国家的腾飞。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务必营造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瑞典的创新之所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首要的一点即是其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政策促进体系。我国应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规范和促进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务必发展先进技术,培育创新组织。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在生产力上寻求突破。这就要求政府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如研究院(所)、研发型企业、大企业的研发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等。同时,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务必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经济及科技竞争的焦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打造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建设创新平台、营造环境等途径来培育和集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造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

篇8:广场舞纠纷的依法治理

一、由广场舞引发的纠纷类型

1. 因跳广场舞时大声播放音乐而引发的与其他社区居民需要安宁之间的冲突 (1) ;

2. 因广场舞长期占用空地导致的与社区居民间的场地使用纠纷。

类似纠纷常常见诸媒体, 特别是近来一些中外媒体一提到广场舞, 代表的含义已不仅仅是健身活动, 而是与纠纷、扰民相关的贬义词。广场舞引发的纠纷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考验着社会治理有效性。社会治理的手段具有多样性, 像社区居委会的劝解、公共场地管理部门的协调、与业委会和社区居民的协商等等, 但在这个过程中似乎都没有起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各种纠纷依然频现。即使在城管说理执法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大爷大妈们的围攻, 是不是所有的治理手段在广场舞面前, 都显得软弱无力, 只有业主们通过“泼粪”“放狗”这样以暴制暴的手段才能去达到广场舞与其它业主之间的利益平衡呢?

二、广场舞纠纷的依法治理

解决广场舞纠纷问题确实需要多种治理手段的有效配合, 但是在其它手段都收效甚微的情况下, 法律手段应发挥好作为最后救济手段的威慑作用。当前相关部门对广场舞的治理, 都以说服教育为主, 但是执法部门作为法律的捍卫者, 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 说服教育不应是执法者的唯一手段, 在执法效果不明显、矛盾逐渐升级的情况下, 唯有通过严格执法才能维护法律尊严和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权利最重要, 都希望其他人理解的同时, 还必须明确法律底线在哪里。

对于第二类纠纷,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首先由公共场地的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在小区内空地使用争议的, 由业委会和社区居民对空地使用进行协商, 手段方法确实应以协商说服教育为主。协商不成的, 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通过明确空地的规划用途, 确定空地的使用方式。如果规划用途也不明确的, 根据《物权法》第七十六条之规定, 通过业主共同决定的方式, 对空地的使用进行确定。不执行决定的,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包括业主个人可以根据《物权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三条的规定进行维权。业主个人可以直接依据《物权法》第八十三条之规定进行诉讼维权。对于因广场舞纠纷造成损害的, 如有的广场舞者为争夺跳舞场地而将在此停放的车辆的车漆划坏等, 就需要执法部门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被侵权人也可按照《侵权责任法》之规定要求加害人赔偿损失。

而对于第一类纠纷, 实践中纠纷更多, 争议更大。公共空间毕竟不同于私人空间, 对于其他居民来说, 只要不突破法律规定的标准, 适度的噪音就应该被宽容;突破了这个法律规定的标准, 在公共场所正当的健身娱乐也会演变为侵权行为, 必须受到法律的干预和调整。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45条、63条等规定已经明确执法主体为公安机关, 还明确了处罚的方式和数额。所以广场舞引发的噪声纠纷之所以屡禁不止, 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与执法环节难度较大有很大关系, 比如对噪音的测量需专业部门来测量, 广场舞者们保证换个地方跳舞, 几天以后又悄然回来, 让执法部门很头疼等。

在第一类纠纷类型中, 应严格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 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过大音量的, 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这就要求当地公安机关须依据法定程序作出明确具体便于规范当地普通民众行为的具体规定, 并可以在跳广场舞的场所和社区进行宣传和公示, 并切实按照规定进行巡查和执法。对于没有按照规定超分贝播放音乐的情况进行及时纠正, 做到执法常态化、标准统一化。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别人也这么做了, 为什么只处理我?” (2) 的不良对抗心理。还可以参考一些地方的做法, 在公安部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 适当扩大管理主体, 如《湖北省全民健身条例》第47条规定, 公民或者组织在健身活动中影响他人工作、生活和休息的, 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者或者健身设施管理者应当及时制止。这也是地方依法治理的有益尝试。

除了依法治理以外, 还要将法治思维渗透到其它治理手段中, 法治既为规则之治, 培养全社会的规则意识, 即使在社区居民自治中, 也要遵守法律所倡导的契约精神, 由居委会或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出面, 组织广场舞者在法律框架内对跳广场舞的时间、地点、时长进行协商, 力争达成协议, 并督促大家切实履行约定。此外, 城市管理部门也可以针对广场舞以及其他中老年社区健身活动的不断增加的现状, 就近指定室外公共场所作为固定时间的广场舞活动场地, 与居民区有一定距离。还可以采取国内一些城市的先进做法, 如多个音响小音量同步播放的办法, 在广场舞活动区域设置噪音分贝显示装置等。而广场舞这项娱乐健身活动会逐步在引导和规范下更加喜闻乐见, 大爷大妈们也要明白自己的健身与娱乐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安宁为代价。两者的相互包容、理解, 既是社会公德的范畴, 也是法律中自由的范畴, 这需要媒体的引导、法律权威的树立以及公民普遍法律意识的提高。这对执法人员的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要与广场舞的主要组织者、负责人多沟通、多开导。

结束语:广场舞纠纷, 既是社会问题, 也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执法难题, 社会需要为中老年的健身娱乐提供场所, 这是今后在城市规划、小区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对于罔顾他人权利的违法者施以行之有效的制裁, 才能督促其回到法律框架之内。要明确权利边界, 确保权利在边界内行使, 这是对良好公共秩序的维护, 是社会所有公民共同的权益, 也是法律的尊严所在。

参考文献

[1]典型案件网址[EB/OL].

[2]吴志刚.他也这么做了, 为什么只处理我啊?[J].法学家茶座, 2009 (5) :68-73

[3]胡玉鸿.公民美德与法律义务的关联[J].苏州大学学报, 2013 (2) :83-88

上一篇:成都初一语文期末试卷下一篇:美的的企业精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