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2024-06-24

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通用9篇)

篇1: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纠正预防措施单

被审方

陪审员

审核员

审核日期

不合格项条款

缺陷种类

一般□严重□

不合格项客观证据:

审核员:

被审方部门负责人:

期:

期:

不符合原因分析:

责任部门:

期:

纠正/预防措施计划(预计完成时间:)

责任部门:

管理者代表:

期:

期:

纠正/预防措施验证情况:

验证人:

期:

注:若无特殊要求,不符合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整改(严重不符合的纠正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篇2:皮带跑偏原因及纠正措施

从表中可以发现皮带跑偏占总故障的45.3%,因此找出皮带跑偏的原因,并及时找出对策,就可以降低在线故障率,实现设备连续运行作业,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1 导致皮带跑偏的各种因素分析

1)托辊和滚筒安装位置不当。托辊和滚筒安装位置与输送机中心线的垂直度误差较大时,托辊与皮带之间的摩擦力方向与皮带运行方向不平行,摩擦力可以分解为一个纵向力和一个横向力,而这个横向力使皮带偏离中心线运行,导致皮带跑偏。2)皮带机的张紧力调整不当。如果皮带空载时跑偏,而重载后跑偏减弱。这种现象一般都是皮带皮带机的张紧力调整不当造成的。张力过大,运转时皮带跳离托辊产生漂浮摆动;张力过小,滚筒与皮带自建的摩擦力减小,皮带纵向前进的动力下降,横向移动的阻力减小,造成跑偏。3)皮带接头不当或皮带本身有质量问题。运转时,如果接头处发生跑偏,主要是由于皮带接头两端不齐或者皮带切口同带端不垂直,皮带受到的拉力不均匀造成的。而如果皮带本身制造质量不好或者使用时间过长,使皮带两边长短不一,受到的拉力不一致,造成皮带跑偏。4)非承载面存有物料和水。如果皮带的非承载面存有物料和水时,皮带的两侧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发生不一致,造成皮带跑偏。5)落料点没有对中。如果皮带空载时没有跑偏,但加上物料后发生跑偏,一般都是由于落料点偏向皮带的一侧(如图),使皮带产生一个横向力,导致皮带跑偏。

2 空载皮带跑偏现象及对策措施

当皮带机发生跑偏,首先空载状态下检查皮带是否跑偏,首先从回程皮带开始,从头部滚筒向尾部滚筒开始检查,随后延皮带运行方向检查承载皮带。如果发生空载跑偏,则根据下列情况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1)皮带局部向一侧跑偏。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局部皮带机托辊支架安装不正引起或者局部托辊支架基础不平,导致皮带跑偏。解决方法为沿机架边缘拉一条直线来判断具体原因,如果是支架基础不平则调整基础然后进行校正。如果是托辊支架不正引起的跑偏,则按以下方法调整如果皮带向右侧跑偏,将托辊架向图中箭头所指方向移动。

图1托辊的调整皮带向左侧跑偏,将托辊架向图中箭头所指方向移动。

2)皮带整机向一侧跑偏。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皮带接头不正或者滚筒安装位置与输送机中心线的垂直度存有误差引起的。如果接头不正则应调整皮带接头。如果要调整滚筒,具体调整方法如图2:当皮带向右跑偏时,头部滚筒处按图中箭头所示进行调整。如果是尾部滚筒则调整方向相反。

3)皮带无规律跑偏。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皮带回程托辊沾有物料。如果皮带回程拖辊由于和物料接触,会在滚筒和拖辊上形成粘块,造成滚筒或托辊两侧厚度不均,皮带运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机头卸料处安装清带器。如果清扫效果不理想,则只能停机将滚筒和托辊上物料清理干净后,再启动皮带机。

4)皮带重载跑偏。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皮带空载正常,但皮带机载有物料后,皮带开始跑偏。它是由于物料没有对中造成的,转载点处物料的落料位置对皮带的跑偏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在两条皮带机在水平面的投影成垂直时影响更大。通常应当考虑转载点处上下两条皮带机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低,物料的水平速度分量越大,对下层皮带的侧向冲击也越大,同时物料也很难居中。使在皮带横断面上的物料偏斜,最终导致皮带跑偏。如果物料偏到右侧,则皮带向左侧跑偏,反之亦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加大两条皮带机的相对高度。在受空间限制的移动散料运输机械的上下漏斗、导料槽等件的形式与尺寸更应认真考虑。一般导料槽的的宽度应为皮带宽度的三分之二左右比较合适。为减少或避免因落料位置不对中导致的皮带跑偏,可在落煤管的下部与皮带的上部之间增加自动调中式缓冲锁气器或在落煤管内焊接挡料板改变物料的下落方向和位置。

5)安装自动调心托辊组。调心托辊组的作用为自动调整皮带,使皮带在皮带运输机中间位置运行,其原理是采用阻挡或托辊在水平面内方向转动阻挡或产生横向推力使皮带自动向心达到调整皮带跑偏的目的。一般在皮带运输机使用其他方法较难奏效的情况下使用,因为调心托辊组的使用会对皮带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结语

篇3: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关键词:物理笔记;问题;方法

对于高一新生来说,物理学习往往存在一定困难,究其原因,高中物理是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去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规律、定理公式等比较多,以前的记忆背诵学物理显然是行不通的。学习过程中除严格贯彻“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外,记笔记在高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笔记反映了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与自己的疑点。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掌握老师的思考方法、分析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必须记笔记,效果较好,但最近的一次笔记抽查以及抽查后的交流,发现学生在记笔记时存在几种典型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展开初步讨论。

问题一:不能坚持记笔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记笔记的重要性,认为好多内容就在教材或参考书上,自己已经理解了,没有必要去记。记笔记往往是兴趣使然,三分钟热度而已。作者要求老师要加强教育和指导,展示理解高分学生优秀笔记,讲述笔记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接受这一好的学习方法。

问题二:笔记内容零乱,字迹潦草,个别内容自己无法辨识

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理解笔记内容,不注意记笔记的方式与方法。追求笔记内容的完整,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抓不住记录重点和难点,太忙于记录,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导致记录匆忙、内容凌乱不堪,不便于整理和复习。

该问题较为普遍,作为探讨重点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了解记录内容,分清主次

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那么多,全部记下来没有必要,上课时又疲劳又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其实提纲是一堂课的骨架和脉络,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和要点,老师一般都要板书出来,记提纲可以条理知识、巩固记忆,笔记时要边记边体会,力争不重不漏。

2.注意记笔记方式,有的放矢

课堂笔记一般分三种情况来记: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所讲内容的重点记下来;二是一些经典的原话、定义、定理、公式、论点等,必须准确抄记;三是对不懂的问题和疑点,也要原样记下来,课后好去研究、思考、查对或询问。物理课前后内容紧密联系、逻辑性强,公式方程等各种关系式较多,因而只要掌握关键内容即可,其余问题可由此推出、迎刃而解。至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更不用详记,只要把推导过程中关键的假设、转移、使用的定理等记下即可。每节物理课都有学习的侧重点、难点和疑点。注意老师的启发诱导、分散讲解和设疑讨论,根据教师的阐释和板书,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整理在课堂笔记中。

3.掌握记录方法,提高效果

听讲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眼睛始终盯着黑板和老师,耳朵一直听着讲课,头脑里跟着积极思考,一旦碰到有值得记下来的内容,就快速记下来,不必在意记录的是否工整,文字是否连贯,同时并用几个器官,互不影响。为了提高速度,可以自创一些速写符号,课后再及时整理和完善。

问题三:忽视实验课堂笔记,只抄写实验报告

对于实验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记录相关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检查学生笔记时,我发现这一部分缺失较多,原因是在实验室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操作上,离开教师讲授就感到无内容可记。

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应明确实验课记录内容,让学生有据可循。观察并认真记录实验中的正常现象,有助于迅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力求认识现象的发生本质,沟通和理顺各现象间的联系,明确记录其实验结论。对于失败的实验,更不能忽视,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恰恰是迸发灵感的基点。要详细记录各项数据和过程,为分析原因奠定基础。

问题四:笔记不注重整理,不归纳总结

学生笔记内容无批注和增减,开学初记录内容持续一学期无翻阅痕迹。主要原因可能是课后补充不及时,使用笔记本随意,课下抄袭同学笔记。

整理笔记时首先是把课堂上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补充上,记得不太准确的更正过来。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而不是课堂的节录。

督促学生经常看笔记,温故知新,才不致遗忘。要经常温习。纠正过去笔记中的错误,可以补充新的认识,使记笔记的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及其整改措施,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应坚持多检查、多指导,通过测验及提问让学生感知到记笔记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逐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东跃.怎样记物理笔记.中学生数理化,2009(8).

[2]殷建楼.高中学生记物理课堂笔记行为的研究.物理教师,2009(8).

篇4: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建筑行业中, 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1.1 有些施工企业的技术规范缺少实用性

为实现施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和控制效果, 有些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了某些缺少论证的技术规范作为单位的技术标准, 这样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可是对建筑产品却造成了不良后果。如某施工企业采用的塑料卡对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控制。表面上避免了一些普通垫块在振捣过程中的错位, 但由于材料的膨胀系数是混凝土、钢筋膨胀系数的几倍, 对于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很严格的一些构件来说, 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可能会影响钢筋、混凝土之间的配合, 也可能会使建筑材料在一定使用环境外的其他环境里使用时很早形成裂缝, 影响建筑材料的耐久性。还有的建筑单位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现浇楼板的负筋下沉, 采用焊接技术代替原有的绑扎技术。用钢筋将现浇楼板的负弯矩筋、楼板底受力筋焊接联在了一起形成网架。达到振捣要求的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构件受荷后的效果。在设计中采用的弹、塑性设计方法, 可能就不能达到设计原理的某种要求和建筑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出现的核算规定。

1.2 施工规范的重点应明确

根据有关规定提出的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相应部位、特殊工序三方面的要求:

构件:指悬挑构件。应将控制重点部位放在悬挑构件上要求检查的构件中, 而且要占60%以上。这需要在实际的施工中, 对悬挑梁、挑板的钢筋摆位要不同于同点其它钢筋的摆放位置。

部位:指内力作用力大的部位, 如梁的跨度中间、支座部位。当构件起拱时, 应先保障特殊部位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值数。

工序:要多方面考虑混凝土浇筑及振捣等因素作用确定的工序。如楼板浇筑工序中的垫块布置密度, 应该考虑钢筋等级、直径、等具体布置;如混凝土梁的振捣, 要充分考虑构件的配筋率、绑扎的材料强度等, 采用合适的工具。考虑了特殊的工序, 才能突出机具设备的使用范围, 从而推动技术进步。防止出现从混凝土梁到楼板, 从垫块及板铺到柱一个模式粗放型施工方法。

1.3 提高对现有的检测手段的认同

对特殊构件的检测, 从实体强度而说, 我国现在的检测设备和方法以及检测手段的样式很多。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来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去要求。有些部门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 对检测手段的了解也不充分。经常用的检测设备可分为声学原理和电磁原理两大种, 如钢筋雷达检测仪、钢筋保护层检测仪。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 在其应用特点也不一样。如用此种方法对投影重叠的两根以上钢筋, 采用声学原理设备就不适合;在对含磁性骨料的混凝土, 就更不能采用电磁检测设备进行测定。

另外, 还有建筑物中的某些构件像基础, 在受到土方挖掘、钢筋配置方式、检测角度等因素影响, 到达后期施工时, 不能达到规范要求的检测条件。所以应用考虑其它方法对建筑实体进行掌控, 已定设备的必须对检测时产生的磨损、检测时所达到的深度以及不确定程因素进行考虑, 提出准确、安全、合理的检测预案。

2 建筑工程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

2.1 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各有不同

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结构类型的建筑结构, 其中混凝土构件起的作用也不相同。比如上部结构主体来说, 砖混结构中, 虽然这种结构现在很少应用, 阳台中挑梁要高于构造圈梁;广泛应用的框架结构中, 剪力墙及其暗梁、暗柱的部位要高于楼板。

其他技术规范、监理规范到现在还没有明确要求, 在建筑市场秩序应立即规范的环境下, 具体检验部位的确定必须在划分构件重要性依据的前提上进行, 才能制定出与建筑产品结构特点紧密结合的科学检测方案。

其次, 混凝土构件结构形式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多数建筑工程只对混凝土梁、楼板和其他重要构件粗略进行一下划分, 其实混凝土构件的划分形式是很广泛的。

3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应采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

目前主要表现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技术规程不配套、从而形成了施工与设计分离、工法落后等几方面, 但主要问题还是没形成标准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不能使质量控制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参照地方技术规范的灵活性和实际性的优势, 并完善地方

相关技术规程, 对做好国家技术规范工作奠定基础, 以客观、明确的标准, 逐步改善实际工作中的模糊、主观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3.2 在有关规定中明确设计中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要求;

确定设计单位对设计产品出现问题处理上应负的责任。制定国家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技术规范, 明确设备管理、施工操作、检定监测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

3.3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项目部要加强对新发现重点部位、重点项目的自检自查;

施工企业在施工方案和标准制定中, 应注重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并适时进行总结和论证, 以其取得最佳效果。

3.4 工程监督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监督指导作用, 给企业

篇5: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摘 要 一个跳水动作可细分为七个环节,起跳、连接、空中姿势、看目标、打开、控制身体入水和入水压水花。这七个环节环环相扣,最关键的是起跳,起跳技术不合理,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技术环节甚至整体动作的完成。本文就跳水走板起跳退板的后果和纠正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走板起跳 退板 纠正

一、走扳起跳

跳板是一种有弹性的器材,运动员在跳板上做踏跳和沉板起跳时,跳板板端的位置总是在不断地上下起伏,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运动员必须要做调整身体重心的动作,使身躯平稳、流畅地进行。踏跳步的控制调整技术是走板起跳的关键技术。目前运动员使用较多的有两种踏板技术,第一种是配合板的节奏,利用脚踝的提起进行大步前跨进行踏板,身躯的重心前移较大,通过单脚用力踏板和快速向上伸臂做调整身体平衡,为充分的沉板创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法的走板对体重较重的运动员有利,身体重心的移动相对稳定,男性运动员采用此走板技术占绝大多数。第二种踏板技术是在第四步时进行跳跃式立高,这种走板起跳练习,是在五步制走板的第三步就开始利用板的摆动节奏,从中取得较大的沉板能力。第三步开始颤板使身体有腾起的感觉,为第四步的单腿踏板做好准备,前提必须配合板的节奏进行压板,为第五步的压板打好基础。这样的压板起跳,可加大对板的压力,创造板的最大反弹力,给下一环节创下良好的条件。这种走板技术对年龄小、体重轻或女性运动员较有利。女性运动员的力量与素质相对男性运动员稍差,采用这种跳跃式走板,对发展她们的高难动作非常有利。但也有其不利因素,此技术对自身的协调性、柔韧性、腾空后的控制能力要求较高,有一环节做不到位,都会造成大的失误,从而影响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走板起跳退板的后果

走板技术是由助跑走动开始取得身体向前移动以及配合跳板的弹性节奏的运动。通过压板动作借助跳板的反弹力将身体前移的动力转为向上的运动,从而使最后的起跳获得最大的起跳高度。如果在第四步走板时身体移动出现前顷或后靠幅度过大,踏跳步就会出现晃动,无法踏到预定的板端,最后的起跳将无法取得合适的反弹角度,导致起跳时身体距离板端过近,造成身体碰撞板端的危险情况,这种情况为退板现象。走板退板现象是由于运动员对板的性能、节奏掌握不好出现技术走样引起的。退板情况的增多会使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变化,对走板动作产生急噪心理同时对掌握的走板技术产生怀疑,心理会出现厌烦,甚至会对练习跳板失去信心从而放弃跳水训练。

三、纠正走板退板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措施

(一)模仿

模仿练习作为一种训练手段,经常运用在基础和纠正技术的跳水训练中。模仿练习是跳水项目在陆上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模仿操树立动作实际操作的过程和纠正错误技术,使运动员体会动作的过程和技术要领在视觉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动作技能感觉,从而形成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模仿走板技术的练习可用三步走板模仿。强调第二步的提踵过渡到腿向下沉的力度和摆臂的幅度,带着正确的要领去做模仿使形态和意识结合。使动作的正确技能感觉得到加强,提高走板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二)弹网练习

在弹网上进行走网训练,最好能用弹性硬一点的弹网,这样可更接近于跳板的弹性和节奏。在弹网上练习走网的好处是,网的节奏比跳板要慢一点,能更好地去体会踏跳步的沉板技术。在弹网上练习以三步走网为主,走出第一步利用弹网的节奏在第二步脚着网后做提踵动作同时两臂大幅度往身体后方拉开,保持身体平衡配合两臂下沉做沉网(压板)动作,借助弹网的反弹力使身体垂直上升到达最高点时做拼腿动作。把模仿操建立的正确要领结合到弹网实践中,通过走网练习可提高走板踏跳步平稳过度的准确性和人体在空中的调整与控制能力,从而克服走板中的退板现象。

(三)弹板练习

在陆上板的走板练习可运用全过程的五步为主。走板要求首先做好前三步保持身体平衡移动,其次在第三步时注意由脚后跟过度到前脚掌并做提踵(立脚)动作,此动作目的是利用提踵使前三步的走板速度转为下沉的压板力量,为第四步的“踏跳步”能够从容平稳地做好最后的拼腿动作。当身体处于在垂直下落时做压板起跳动作,应保持身体重心的直上直下。在刚改进全过程走板退板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第四步(踏跳步)的步距过大或过小,落点容易出现踏前或踏后,导致身体重心的不稳,踏跳步腾空后对起点或落点的距离出现判断失误,导致退板。因此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的特点在跳板上做好标志,把每步的步距标记出来进行训练,特别是第四步(踏跳步)的步距落点,使运动员能够习惯成自然地掌握好正确而规范的走板技术从而减少退板的失误,为今后提高动作难度作好准备。

四、结论与建议

走板是为动作起跳创造条件的阶梯,走板准确性的好与坏是直接影响到下一个技术环节的连接。因此,在练习走板技术训练中应重视走板中出现的退板现象。要求运动员掌握好走板技术要领,提高走板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走板技术的各个技术细节要一丝不苟,为今后发展难、新动作做好准备。以上训练法要做到循序渐进和网板交替转换进行。改进走板退板的训练流程(陆上模仿—网走网—板走板)视运动员的进展情况交叉练习。经过一到两个月的训练,运动员的退板现象基本可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益明.跳水教练手册[M].国家体育总局游泳管理中心.2002.

[2] 吴国村.跳水实践讲课[M].全国跳水教练员(高、中级)岗位培训课程.2002.

篇6: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1 磕碰划伤不符合项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对“不符合项”进行了定义:性能、文件或程序方面的缺陷, 因而使某一物项的质量变得不可接受或不能确定[2]。在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因核电设备具有辐射的特殊性, 对部件的表面质量要求非常高, 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磕碰划伤, 以某制造厂2014年磕碰划伤的不符合项情况为例, 全年共产生不符合项596项, 其中磕碰划伤情况共计122项, 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制造厂处理此类不符合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严重影响生产周期和利润, 因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3]。

2 产生原因分类

按其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保存防护不当。部件在贮存过程中因防护不当、场地紧张、小件众多、长时间露天存放等原因造成的磕碰划伤共计24项, 磕伤部位包括部件外表面、端面、尖角、螺纹等处; (2) 吊运操作不当。部件在吊运、转运过程中, 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欠缺防范意识、缺乏跟踪监护、重要活件吊运没有技术交底、狭小作业区域未采取防范措施, 造成的磕碰划伤共计16项。

机加工操作不当

(3) 在机床上活、加工、卸活过程中, 因操作或防护不当造成对部件的磕碰划伤共计8项, 包括反应器组件、接管段、蒸发器筒节的表面、坡口等位置; (4) 设备故障。因天车失灵、托辊转速不均、偏移等原因造成对部件的磕伤和蹍伤共8项。托辊转速不均一是因为托辊轴承损坏, 二是因为减速机传动间隙大, 托辊偏移主要是因为横移丝杠轴向定位损坏; (5) 拆装操作不当。主螺栓、球面垫圈与相关工件相互接触产生磕碰划伤, 其次操作者对螺纹件装拆工艺过程中的细节和关键点缺乏深入的了解, 造成螺纹件在旋入旋出过程中磕伤划伤共计16项, 在水压试验时对专用辅具应用不当, 未均匀预紧造成部件密封面和密封件产生压痕、变形等不符合项共计7项; (6) 外协厂家原因。在制造、交检、包装、运输、入库等环节过程控制不严格, 外协厂家人员经常变动、产品验收不严格、工艺文件不够细化、包装和运输不当等, 造成外协件磕碰划伤共计31项。

3 纠正 / 预防措施的制定

不符合项是核安全设备制造过程中改进质量制定纠正措施的最好素材, 对磕碰划伤产生的不符合项统计分析, 有针对性的制定纠正 /预防措施, 以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将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从而达到自我完善, 持续改进的目的。

3.1 针对保存防护不当情况

(1) 制定工件暂存管理制度, 做好工件的日常防护工作; (2) 加强属地化管理, 定期检查现场的防护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对部件进行质量跟踪, 加强工序流转时的检查工作; (4) 针对螺纹件设计相应的保护套 / 塞, 小件存放时相互之间留有一定间隔并进行遮盖。

3.2 针对吊运操作不当情况

(1) 针对一般件和重点件, 编制通用和专用吊装规程; (2) 对天车起重人员进行通用规程的培训和考试, 重点件吊装前进行技术交底; (3) 对已有的通用吊装辅具进行改制, 并对重点件设计专用防护辅具; (4) 吊装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和操作细则; (5) 检查人员学习吊装规程, 对吊装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6) 工艺中明确上下工位需操作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3 针对机加工操作不当情况

(1) 工艺中明确装卸工件操作细则, 相关注意事项, 并对磕伤防护提出具体措施; (2) 机加工操作者严格执行操作细则, 若遇难点提前要求工艺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4 针对设备故障情况

(1) 定期对设备情况进行排查, 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更换或修复; (2) 加大检修力度, 对于频繁出现故障的设备提前做好检修预警; (3) 设备使用前注意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查, 使用过程中若设备出现问题及时停机; (4) 设备使用者认真学习设备操作规范及常见故障鉴别与初步处理方法。

3.5 针对拆装操作不当情况

(1) 对总装工艺和主螺栓装拆工艺规程进行细化, 对紧固件旋入旋出和密封件均匀预紧做出明确规定, 详细描述操作细节; (2) 加强与螺栓紧固件装拆相关工件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3) 针对特定螺纹部位设计旋入旋出辅具、防护工装等; (4) 对操作者进行工艺规程的相关培训及技术交底, 强调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加强对工件装拆关键点和细节的理解。

3.6 针对外协厂家原因

(1) 制定防止外包产品磕碰划伤的相关规定, 加强外协单位的管理; (2) 对重要外协厂家进行专项宣贯, 要求外协厂家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整改, (3) 对重要部件, 要制定专用的包装方案; (4) 加强外协件在各制造环节的过程控制, 每个环节都应注重工件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4 结束语

核安全设备在制造过程中, 产生不符合项是不可避免的, 应将不符合情况当做一种改善质量的时机, 对其进行归纳分析, 严格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认真落实纠正 / 预防措施, 同时严格执行核安全法规和质保大纲等文件的要求, 贯彻与推行核安全文化, 确保质量过程受控, 质量体系运行有效, 努力提升核设备制造的质量水平。

摘要:在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过程中, 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不符合项, 不符合项的处理是核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本文以民核设备制造中产生的磕碰划伤情况为例, 对磕碰划伤不符合项进行归纳分类, 原因分析, 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防止类似的问题的再次发生, 以实现民用核设备生产与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民用核设备,磕碰划伤,不符合项,纠正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邢修武.加快发展我国核电建设的意义与作用[J].大众用电, 2010 (04) :21-22.

[2]国家核安全局.HAF003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M].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1.

篇7: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幼儿教育应当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应在分析其表现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这种倾向的继续存在。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

教育教学内容“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有很多班级间接或者变相使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教学内容以学拼音、写字、做数学题为主,并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幼儿园虽然使用了幼儿园用书,但并不注重以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还是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

(一)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但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如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甚至选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材料,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对象。在拼音方面,要求幼儿掌握声母与韵母、能拼读、能书写;在计算方面,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在汉字学习上,要求幼儿会读、能写。这实质就是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中来,有的幼儿园所教内容甚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应掌握的水平。

(二)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教学方法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将幼儿教学课堂化,以课堂讲授代替活动与游戏。这种教学方式主导下的幼儿教育通常是只重视知识学习的灌输式教育,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领读、幼儿复读等死记硬背的传统授课与学习方式成为幼儿园教学常态。为了配合知识掌握的目标,很多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拼音,掌握10以上加减法运算。在教学中,教学现场呈现出教具演示少、图案色彩少、角色游戏少的特点;在教学后,教师常常布置大量单调、枯燥的作业。这种讲授式教学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幼儿长期处在这样机械的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整天在紧张与焦虑中度过,极易对入园和上学产生焦虑或厌烦情绪。

(三)在教育评价上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评价幼儿时标准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考核幼儿学会了什么,学会了多少,把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实质即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幼儿教师不关心幼儿如何学习,不了解幼儿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不清楚幼儿发现探索时的乐趣、遇到困难时的迷茫、尝试活动中的期待,也就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评价,完全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这种评价标准势必会制约幼儿创造的热情,泯灭他们活泼的天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一)家长的愿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尤其是以知识掌握度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的长期存在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诸多阻碍,各种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落实。这种教育现实也同样影响了我国的幼儿教育。在一些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而不顾孩子的身心需求,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不惜拔苗助长,渴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山西省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由此可见,家长的愿望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幼小衔接机制的缺乏

尽管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仍有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为了获得较好的生源而进行了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在此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小学的要求,为让孩子们上小学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民办园的逐利与幼儿教师素质的低下

新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园纷纷被推向市场,公办园大量减少,民办园数量迅速增加。这造成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的市场导向,为了获利,很多民办幼儿园丧失了教育立场,只是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不顾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设一些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长期不受重视,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进入了幼儿教师队伍,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致使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化倾向。

三、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

(一)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行政监管

幼儿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幼儿园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广泛的关注、理解与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监督管理,切实发挥监管与扶持的职能,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为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支持;另一方面要给改制幼儿园提供政策性援助,使幼儿教育在进行成本核算后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这是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根本。

(二)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幼教理念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要把幼儿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切实贯彻“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当前国际流行的入学准备教育包括五大领域:身体健康和动作技能、语言发展、认知和一般知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方式。幼儿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三)注重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

幼儿园应开展各种培训,帮助教师践行以下观念和行为:一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培养幼儿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幼儿是用“行动”来思考,靠“感官”来学习的。教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尝试。要使教师能够真正关注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主体性的发展,将教学目标与多方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教育行为上避免“小学化”现象。

(四)统一课程设置,编撰标准教材

目前,学前班课程设置大多照搬小学,教材编写不规范。有的编撰出版者功利思想严重,只注重效益,对教材胡编乱印。有的幼儿园直接选用一年级课本,这种教材并不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士统一编撰科学、适用的学前教育教材。

(五)加强家长教育,摆正家长幼教观念

篇8: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关键词: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错误,预防及纠正

正面双手垫球是指运动员用双手在腹前将球垫起的动作方法, 它是最基本的垫球技术, 是各项垫球技术的基础, 适合于接发球、扣球和拦回球, 是组织进攻的重要保证。其关键技术环节为准备姿势、击球手型、击球点和击球用力。在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中, 准备姿势的屈膝深浅和重心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来球的高低、角度以及学生的腿部力量, 在不影响快速启动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重心, 便于双手插到球下, 这样既便于低垫也便于高挡;击球手型常见的有抱拳式、叠掌式和互靠式;击球部位以腕关节以上10cm左右桡骨内侧平面为宜;击球点一般选择在腹前击球, 以便于控制用力大小, 调整手臂角度;击球用力依据来球的力量和弧度而有所不同, 垫轻球时主要依靠手臂上抬力量。垫重球时不但不能主动击球, 而且还要手臂随球后撤进行缓冲。来球弧度高时要提高身体重心去垫球, 弧度低时可采用低蹲方法垫球。垫球时手臂垫击平面与地面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击球弧度的高低, 夹角大弧度低, 夹角小弧度高。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经常反复地垫击各种不同性能的来球, 就能形成“球感”, 达到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但是最基本的动作往往最细腻, 如果在动作技能形成初期错误动作得到强化, 将会直接影响后续动作技能和整体技术的形成, 因此, 在学习正面双手垫球初期应及早地对错误动作和多余动作进行预防和纠正, 以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排球运动教学任务, 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正面双手垫球中击球点和击球用力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 下面我们就对其错误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和纠正策略进行探讨。

一、击球点不稳定

(1) 原因分析:技术概念不明确, 准备姿势不合理, 击球手型不正确, 时机把握不准确, 球的落点判断失误均以及初学者的畏惧心理等均可导致击球点出现过高或过低, 左右偏移, 漏接和“窝锅”等错误。

(2) 预防和纠正策略:第一, 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观看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演示或比赛中的镜头回放, 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运动表象和技术概念, 克服畏惧心理;第二, 准备姿势与移动练习组合的徒手练习, 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起动能力, 加速学生准备姿势和击球手型的动力定型;第三, 垫固定球, 可将软式排球装入网袋悬挂或一人持球进行垫球练习, 强调体会手臂与地面的夹角大小对击球弧度的影响, 找准合理击球点, 感觉适宜的手臂紧张度, 消除学生对于排球的畏惧心理;第四, 两人相距2m~4m一抛一垫练习, 要求双手轻抛球, 使球有一定弧度且落点尽量在垫球者击球部位, 当垫球者出现错误动作时, 抛球者及时停止抛球并指出错误, 当垫球者能够持续运用合理技术垫球时, 抛球者可用语言鼓励进行强化;第五, 两人相距4m左右一抛一垫练习, 要求球的落点在垫球者身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 同时高弧度与低弧度相互交替进行。开始时抛球者可提示抛球位置。对于处理高抛球, 要求学生准确判断落点后再接球, 不要急于找球击球;第六, 对墙垫球, 练习者自主选择人与墙之间的距离进行练习, 重点体会击球时机和落点的判断, 要求练习者不急于击球, 首先看球的轨迹进行身体移动, 要身体正对来球方向, 其次依据球的弧度选择准备姿势高低, 准确判断落点, 找准适宜的击球点进行击球。

二、击球用力不协调

(1) 原因分析:上下肢用力不协调, 没有蹬伸动作;肩关节紧张, 垫球后手臂下回不到位出现抱手移动;腰部发力挺肚子, 造成垫球平直或球往后跑;动作概念不清出现击球前拱手和击球时翘腕动作;判断不准确、移动不及时而急于击球出现屈肘撩臂动作;击球时重心下沉手臂回抽, 球触到手臂时向前滚动, 手臂没有平抬击球, 使垫出的球前旋;垫击球时, 手臂内旋不够、击球面未对准球出现体侧两臂横扫的错误动作。

(2) 预防和纠正策略:第一, 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蹬伸动作, 强调插、夹、提、移、蹬、跟的用力顺序, 让学生体会膝关节的屈伸和身体重心的上下起伏;第二, 拍膝垫球练习, 要求每垫一球后必须双手拍膝一次, 以养成垫球后下回手臂、降低重心的正确动作;第三, 教师做正、误示范对比, 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正误动作表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充分体验到反射原理在垫球技术上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对垫球的准备姿势、移动、取位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地按垫球动作要领去完成;第四, 反复做徒手练习, 强调抬臂垫球的同时要顶肘压腕, 手臂要向前上平抬不能有抽或撩臂动作;第五, 蓄势以待、主动出击, 要求每一次垫球完成后, 要迅速降低身体重心, 回到准备姿势, 要积极观察球飞行的弧度、方向、速度, 及时判断球的落点, 力争在适宜的击球点击球。

总之, 要提高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不仅要求学生从思想上对它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 作为教师, 要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地加以正确的分析指导,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甘建辉.吴义.排球[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苏颂凯.排球传垫组合教学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3) .

[3]丁金焕.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教学步骤[J].中国学校体育, 2008 (10) .

篇9:纠正及预防措施处理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张扬学生个性发展 误区 纠正措施

中国分类号:G451

众所周知,张扬,从浅层次上看,是其精神风貌“得意洋洋”的表现。从深层次上说,是其克服困境、增强自信、挑战自我、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具体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张扬个性,促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就成了小学语文新课改的首要目标之一。然而,纵观遍地开花的小学语文张扬学生个性新课改的现状,本人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其显著的误区有如下三种。

一、把个性张扬同绝对自由发展混为一谈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张扬是为了让学生自我发展,其核心应该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愿,让学生绝对自由地发展,如同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般,教师不应施加任何影响,否则,就是对其人性的摧残。本人认为,这一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小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有限,如果任其绝对自由地散漫发展,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假如一名小学生酷爱写字,对其爱好的程度竟达到了对诸如朗读、阅读理解、作文等语文常识性的学习不管不问的程度。换句话说,这名小学生除了写字还算是有一点优势外,其他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用却是一无是处,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其是否任其绝对自由地发展下去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当一名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出现了对某一“枝叶”绝对爱好的现象时,教师应加强引导,促其全面发展。

二、让张扬演变成“张狂”

本人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践中,曾发现如下令人费解的现象:上课的铃声已经敲响了5-6分钟,仍有学生自由出入;教师已经开始教授新课文了,有的学生仍在翻箱倒柜地找课本、笔记;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停地搞小动作;回答问题时,不加任何思索地脱口而出,全然不顾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刚布置完课堂作业,有的学生就胡乱涂抹,乱写一气,致使错误百出;下课铃声刚响,还未等教师喊出“下课”二字,有的学生就呼喊着张开双臂“疯”了似地冲出了教室。凡此种种,都是任其张扬演变成了“张狂”的表现。

三、让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变了味道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的大力倡导下,诸如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等等先进、时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得以大面积地推广。说句大实话,这些先进、时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经过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再发展、再探索,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效。然而,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则完全曲解了教育专家、学者的先进、时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含义,使小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方法完全变了味道。比如:在课堂上即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就随意地让周围的几个同学搬动桌椅,围坐在一起,没有注重让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搭配;也没有注重让思维敏捷和思维迟钝的同学进行搭配;更没有注重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进行搭配,而是随心所欲、毫无目的地就近搭配。这样的搭配,有的学习小组极有可能都是“学困生”,其结果就会是一塌糊涂……于是,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成了一场“闹剧”。

如上三种显著误区,必须快刀斩乱麻地予以纠正。

本人认为:应采取如下三种措施,予以彻底纠正,否则,就会成为误人子弟的千古罪人。

四、要正确处理好小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个性化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我们的教育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处理好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个性化爱好得到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说服等措施,让其驶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道。

五、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为了不让小学生的个性张扬走火入魔成“张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学习守则》、《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常规》是最好的学习教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约束”,学生的“张狂”行为才能得到矫正。小学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如此,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良好素质养成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六、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个性化学习策略

上一篇: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下一篇:csc留学基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