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

2024-04-20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精选6篇)

篇1: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

石 油 魂

——中国石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报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在黑龙江省中西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白山黑水之间,那就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半个世纪以来,大庆油田历世纪风云,伴祖国同行,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毛泽东同志号召“工业学大庆”,并多次接见铁人王进喜同志。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示“要把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1981年,中共中央47号文件把大庆精神内涵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献身”。1990年,江泽民同志把大庆精神进一步阐释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一部分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是我国石油职工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在上世纪60年代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并在火热生动的油田生产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就是心系祖国、奉献石油,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开发好、建设好大油田,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缺油,首都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一顶“贫油”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并断言,红色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支撑一场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战争。朱德总司令忧心忡忡地说:“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大炮不如一根打狗棍啊!”

面对如此严峻的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工业该怎么发展?道路在哪里?1958年,主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石油勘探重点要从西部向东部转移。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大同镇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油田。由于恰逢建国十周年大庆,就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是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结出的硕果,印证了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伟大胜利,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掀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大油田,怎么把它拿下来呢?当时我们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这让西方国家再次认为,离开他们,我们中国人根本就开发不了这样的大油田。

面对重重困难,难道就毫无办法吗?我们就不能自己开发吗?石油部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大会战。会战队伍更是响亮地回答:我们能找到大油田,就一定能开发好大油田!这矛盾,那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把几万会战大军集结松辽大地,打响了一场中国石油人必须打赢的战役!寂寞的荒原沸腾了,声势浩大的会战誓师大会,更是将人们的斗志激发到了极点。会战职工以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作指导,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前线后方,一心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帽子;一心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一心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钻井队,一举超过苏联功勋钻井队,夺得当时的快速打井世界冠军!这个冠军,不仅仅是速度上的第一,更是信念上的超越;这个冠军,不仅仅属于大庆油田的一个钻井队,更属于我们有志气的全体中国人!

凭着这种报国情怀,会战队伍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这个世界级特大油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继大庆石油会战以来,一代又一代创业人胸怀报国情、追逐石油梦,一个个油田相继投产,一个个炼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管道延伸四方,绘就了一幅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斑斓画卷。如今,中石油已拥有5个规模油气生产区,6个千万吨级以上油气田,7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3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5万多公里油气管道,1.8万座加油站和较完善的营销网络;“十一五”期间,资产总额翻一番,五年再造了一个中石油;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六,在世界10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五,全面彰显了中央企业的品牌和实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大庆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原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说,对一个国家来讲,就要有民气;对一个队伍来讲,就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要有志气。这三股气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当恶劣。石油会战又赶上了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许多工地和井场都被泡在水塘中,工人们经常站在没膝深的水中干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给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连绵不断的雨季,没有浇灭工人的会战热情,他们说:这次会战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就是天上下刀子,会战也不能停!油建有一个小分队,在荒原深处施工,被暴风雨隔绝,失去联系,困在野外。他们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艰难的7天7夜。

大庆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40度。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泥浆水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要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天冷,冻不掉我们的决心;地硬,硬不过我们的干劲。会战队伍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一场全员过冬突击战。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全战区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覆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以保持油水温度。地震工人破土勘探,钻井工人冒雪打井,采油工人坚守井场,确保油流欢畅奔涌。工人们说:任凭零下四十度,石油工人无冬天!

随着会战的逐步推进,工作量越来越大,粮食供应却越来越少,最严重的时候“五两保三餐”,就是一天只吃五两粮食。这一天五两粮食,就是身体再好,又能支撑多长时间呢!有的职工饿得难受,就跑到冰天雪地的野外,捡秋收后的白菜帮子、甜菜叶子、冻土豆来吃。有的饿的实在不行了,就喝点盐水,喝口酱油汤。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到1961年初,得浮肿病的就有4000多人,占会战职工总数的十分之一!为解决吃饭问题,5名会战职工家属,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五把铁锹闹革命。在她们带动下,油田迅速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热潮,形成了石油工业“六个传家宝”,有力地保障了石油会战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为什么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毫不气馁?为什么能在极限的条件下打赢会战?因为石油人身上流淌着激情的血液,心中鼓荡着创业的豪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现在,石油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逐步改善,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不丢,艰苦创业的激情始终不减,依然是“头戴铝盔走天涯”、“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在国内,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海拉尔,还是在炎热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无论是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还是在低洼泥泞的沿海滩涂,石油人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坚定信念,挺进荒原,奋战沙海,进军海洋,留下奋战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在海外,中石油大多数油气项目分布在像伊拉克这样的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局部地区矛盾突出、冲突严重、社会动荡、炮火纷飞。海外石油人远离祖国、家庭和亲人,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常年坚守在异国他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石油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艰苦奋斗、海外创业的新篇章。

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大地沉沉睡万年,人民科学变油田。石油,蕴藏在千米之下的岩石空隙中,看不见、摸不着。这就决定了石油人岗位在地下,工作对象是油层。要把石油开采出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干劲,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光有干劲,不讲科学,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那就是一股子虚劲,不是实劲,就会好心办坏事,产生严重的后果。

石油会战一上手,油田就强调,拿下大油田在于狠,开发大油田在于细;讲干劲要猛如老虎,讲细劲要细如绣花。为把千千万万的具体工作同千千万万名职工挂起钩来,落到实处,油田建立了一整套岗位责任制,并狠抓“三基”工作。

采油三矿四队,当时管理二十几口井,要用二十几盘钢丝绳,每盘钢丝绳2000多米。每次使用前,队长辛玉和都要用放大镜一寸一寸地仔细检查,看上面有没有砂眼,防止刮蜡时出事故。在交接班时,生产报表涂改一个字,灭火器上有一点灰尘,开关闸门差半圈或工具摆得稍微不整齐,都要交班人一一改正,才能接班。在这种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中,逐步培养出了“三老四严”的好作风。采油二矿5—65井组又提出干工作“四个一样”的具体要求。

“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得到大力倡导,在会战队伍中蔚然成风。领导干部自觉从严,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钻塔旁、井场上,做到广大职工的生活中、心坎里。机关部门坚持 “三个面向、五到现场”,广大技术人员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狠抓第一手资料。设计院有个技术员叫蔡升,他为了解决向火车上装原油,到底需要多高温度的问题,就选择最冷的天气,坐上拉原油的油罐车,先后跑了五趟,每趟是五天六夜,在没有任何保温措施的情况下,每小时出来测一次温度和风的流速,带的窝窝头,都冻成了冰块。就这样,他行程1万多公里,取得了2800多个数据,最后做出了正确的设计。

大庆石油人在坚持实事求是基础上,还不断解放思想,持续创新技术。目前,大庆油田每年产油4000万吨,其中近3000万吨靠的是水驱,就是向地层注水把油“挤出来”;有1000万吨靠的是聚驱,就是向地层注化合物把油“洗出来”。上世纪九十年代,聚驱技术就已应用于生产,但当时这种技术的关键组成——表面活性剂一直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为扭转这种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石油石化科技人员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用了三年时间,经过3500多次实验,最终研制出了国产表面活性剂,大庆油田的聚驱技术也因此站在世界同类技术巅峰。坚持走自主创新的科技之路,让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成果分别于1985年、1996年、2011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力油田采收率达到50%以上,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油田开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6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大庆油田时,对大庆油田自主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三超”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发展壮乾坤,科技行高远。正是靠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和“三超”精神,中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保持国内领先,岩性油气藏等地质理论和勘探配套技术,高含水、低渗透等复杂油气藏开发和三次采油等特色技术居国际前列;炼油化工技术稳步提升,催化裂化系列催化剂、高性能碳纤维成套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输管道在设计施工、大口径高钢级管材与制管、输送工艺等方面,实现了在国际上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石油科技亮剑神州、蜚声海外,自立自强于世界石油工业之林!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祖国至上,人民至上,这是每一个石油人执着的追求;为国家分忧,为祖国加油,这是中石油始终不变的情怀。

这种奉献情怀,镌刻在艰苦卓绝的会战岁月里。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既缺油,又缺钱。会战队伍提出,要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为节约资金,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盖起当地人称之为“干打垒”的土房子,来解决工人过冬的问题。经过120天的日夜奋战,完成了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只投资了900万元,如果建成砖瓦结构的房屋,大约需要6000万,在1960年经济建设最困难的时期,为国家节省了半个多亿的资金。“干打垒精神”感动了国人,《人民日报》报道大庆油田时这样深情地写到:看到了“干打垒”,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延安窑洞;来到大庆,就像回到了战争年代的延安。单独一段视频

这种奉献情怀,彰显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努力改善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矿区、助力员工发展,开展帮扶救助,投身公益事业,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保障油品供应、安全清洁生产、文明微笑服务,担起了中央企业之责。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危难关头,中石油抗灾救灾义不容辞,一马当先,用生命坚守、为生命加油,践行着“天塌地陷油不断、保供责任大于天”的豪迈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忠诚、什么叫奉献!

这种奉献情怀,挥洒在保油保供的前进征程上。继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庆油田后,石油人在“文革”期间,顶住冲击,实现油田快速上产,原油产量以每年18.6%的速度递增,于1978突破1亿吨,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解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1993年,我国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5%。石油人再次勇挑重担,率先走出国门,到海外找油找气。在29个国家运作81个合作项目,建设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石油在海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跨国腾飞路。目前,大庆油田在创造了连续27年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世界油田开发奇迹后,4000万吨以上稳产又走过了9年;2011年底,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4000万吨,同时,中石油作业产量1亿吨、权益产量5000万吨的“海外大庆”高水平、高质量如期建成。到“十二五”末,实现油气总作业量国内2亿吨,海外2亿吨,这必将让石油人为祖国加油的旋律更加激扬!

第二部分 铁人王进喜

随着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石油队伍已壮大成为一支奋勇拼搏、能征善战的百万大军。在这支石油大军中,有一个最响亮的名字,有一个最杰出的代表,那就是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家。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童年的王进喜受尽了苦难。

1950年春,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党组织的培养,火热的生产实践,培育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先进思想。1959年9月,王进喜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还被选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正是在这次“群英会”上,王进喜得到松辽发现大油田的消息。

1960年3月15日,他带领全队带上所有家当,从甘肃玉门出发,日夜兼程,奔赴大庆。3月25日,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又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让原油咕咚咕咚往外冒。在一望无际的大荒原上,他以西北人特有的豪迈呼喊到:“这回咱们掉进大油海里啦,甩开膀子干吧,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可等钻机运到后,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套钻井设备总重60多吨,正常情况下拆散搬家,要大吊车、拖拉机各4部,大型载重汽车10辆。可刚组建的萨中探区吊运设备非常少,怎么办?面对重重困难,让我们听一听当年王进喜是怎样说的。

一场人与钢铁、力量与困难的较量开始了。3天3夜,王进喜带领队友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硬是靠双手和双肩把这60多吨的钻井设备卸了下来,装上汽车,搬运到井场,靠人力把井架立在了茫茫的荒原上。

在人拉肩扛过程中,他们展现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的豪迈气概。

正当王进喜带领1205队准备开钻时,他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打井离不开水,正常情况,打一口井大约用水50多吨。但当时水管线没有接通,等罐车送水大约要3天。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说:“还是那句话,有也上,无也上,端水也要打井!”

附近老乡家的水井被淘干了,王进喜就带领全队职工到距井场一公里外的水泡子,把厚厚的冰砸开一个大窟窿,盆端、桶提,连铝盔、灭火器外壳也用来装水运水。指挥部的机关干部和附近的老乡也都闻讯赶来,组成了100多人的运水长龙。零下20多度,水溅在衣服上,顷刻成了冰铠甲,手也被冻的失去了知觉。可大家心中像装着一团火,不顾寒冷、一刻不停,一盆盆、一桶桶把水运往井场。天渐渐黑了,运水的人们点亮马灯,挑灯夜战。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端足了打井用的50多吨水,井场上一片欢腾。

当时,王进喜被安排住在房东赵大娘家,可他为了早日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领着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的在井场上拼命大干。赵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心疼地对工人们说:“这人是铁、饭是钢,整天不吃不睡怎么行?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赵大娘称王进喜为铁人的事儿汇报到余秋里部长那里,余秋里高兴地说:“大娘叫得好,我看大会战第一个英雄就树王进喜,名号就叫„王铁人‟。”铁人名号就这样传开了。

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中舍生忘死,冲锋在前。1960年4月29日天刚亮,王进喜在指挥工人放井架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不小心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了右腿。当天,他带伤参加了会战誓师大会,面对万人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

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在钻至700米深时,突然发生井喷,如果不及时制止,就可能井毁人亡。

在井喷的危急时刻,王进喜和队友们用血肉之躯,勇跳泥浆池制服井喷,谱写了一曲石油儿女的英雄赞歌。

王进喜从普通钻工成长为全国闻名的铁人;从朴素的报恩思想发展形成铁人精神、铸就石油之魂,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

铁人曾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1966年国庆节期间,铁人应邀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报告,演员李光复在后台见到铁人,请他签名,铁人就在这本毛主席语录上写下了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五讲”: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铁人五讲,是铁人毕生学习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

1970年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铁人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会议期间,铁人胃病发作。4月17日,铁人离开玉门到北京看病,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他住进解放军301医院,经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

10月1日,铁人以中央委员身份参加了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他遇见了邓颖超,邓大姐关切的询问他的病情,他乐观地对邓大姐说:“请转告总理,等我病好了,一定回大庆再干20年!请总理放心!”畅想着未来的铁人哪里知道,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大夫们正在为治不好这位英雄的病而流泪。

国庆节刚过,铁人的病情急剧恶化。弥留之际,他想到的还是党和国家的利益!一天,铁人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探望他的一位领导同志。里面是他住院后各级组织给他的500元钱补助费和这张记账单,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没有动。他说:“请组织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这五百元钱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铁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靠他一人的工资供养。这样的家庭是多么需要补助啊!可铁人心里装的永远是组织和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临终前,他还嘱咐家人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铁人王进喜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

正在开会的周总理得知铁人病危的消息,立即休会赶往医院。当他赶到病房时,铁人已于8分钟之前停止了呼吸。周总理俯下身深情地望着铁人,悲痛地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铁人呀,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铁人走时才只有47岁,正当盛年!铁人曾经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其实,他岂止是少活了20年!他把一生都交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

英雄风范塞沧溟,一代铁人石油魂;

铮铮铁骨昭青史,国强莫忘开拓人。

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和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时光如何流转,铁人的血脉始终在石油人的血管中流淌,铁人的风骨始终在一代代石油人中传承。

秉承铁人精神,“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奋力攻关,突破了低贫油层开采禁区,相当于为国家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胸怀铁人夙愿,“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带领1205钻井队,在国内创造了多项打井纪录,并坚持把井打到国外去,在海外打出了中国速度,叫响中国品牌。

一个个铁人在发展进程中接力,一面面旗帜在浩瀚油海上飘扬,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百万石油人,正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为打造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石油,建设忠诚、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而不懈奋斗!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在太空书写光荣与梦想

——航天科技载人航天精神宣讲报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飞天”,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古往今来,明亮的日月、璀璨的星河,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向往。从“嫦娥奔月”到 “万户飞天”,我们的先祖并没有把梦想止于幻想,而是付诸行动,用智慧与汗水拉开了征服太空的序幕。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有一群人,正在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再到神舟七号实现航天员空间出舱,再到如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太空完美交会对接,浩瀚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串串“足迹”。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征程,国人殷殷期盼,次次惊喜。而缔造神奇的,正是中国航天人!

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中国航天立足国情,自主创新,从1992年立项到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短短11年就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我国高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透过神舟飞船划过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短短二十个字,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央企业先进精神的代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航天老人和他身边的团队,透过他们付出的汗水与泪水,经历的风雨与彩虹,共同品味载人航天精神的真谛。

这位老人,曾经是共和国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如今已是最年长的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在他的身上,承载着中国航天太多的第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10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党和国家给予一位科学家的最高褒奖。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科院院士,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一支支优秀团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从“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到返回式卫星技术为载人航天奠定坚实基础;从“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探月征程,到北斗导航打造属于国人的首个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腾飞。他们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创造者,更是践行者、传播者。

对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

回首航天事业55载寒来暑往,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了一生的追求。

1958年4月,孙家栋带着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怀揣着为新中国研制飞机的美好愿望从前苏联学成归国。可是没想到,自己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当时,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刚刚起步,急需技术人才,孙家栋的名字被圈进了国防部五院的名单里。

孙家栋手拿一纸调令,义无反顾地放弃了钻研七年的飞机发动机设计专业,投身新中国的导弹事业。

导弹研制初期, 国内经济、技术都很落后,既无设备,又没资料,可谓是一张白纸,两手空空。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专家,其他研制人员基本都是“门外汉”。孙家栋虽然学的是飞机设计,但飞机和导弹毕竟不是一回事。导弹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大家心里都没底儿,一切要从零开始。

为了尽快掌握导弹研制技术,孙家栋如饥似渴地向书本学,向钱学森、任新民等专家学,向身边的同事学。大家立足自主创新,沉下心来集智攻关。针对技术瓶颈,老一辈航天人找准定位,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研究机理、吃透规律,通过优化设计、性能试车和仿真试验等方式,反反复复进行验证和改进,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导弹给研制出来了。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职责。1967年,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整整九年,我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而孙家栋也从飞机发动机专业的留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弹设计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孙家栋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重要选择。为开展卫星方面的研究,中央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亲自点将,推荐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此时的孙家栋已经在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如果转行,意味着放弃熟知的领域,转入完全陌生的天地,一切又要重新开始。许多人为他惋惜,而孙家栋自己却没有丝毫犹豫,只轻轻说了一句“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就这样,他挑起了研制卫星的重任。

为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如期发射,实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孙家栋从战略高度出发,大胆提出简化卫星设计方案,把研制工作分成“两步走”: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解决应用问题。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他又多次处理并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了技术总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东方红一号研制团队团结一心,刻苦攻关,用艰辛的付出换来了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太空。

伴着东方红的乐曲声,航天事业在勤劳和智慧的浇灌下,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花朵,中华民族进驻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面对国家需要,孙家栋义不容辞披挂上阵,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那一年,他已经75岁了。按理说,他早已功成名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用不着再去挑此重任。要知道,探月工程具有很大的风险,美国和前苏联早期发射月球探测器时都曾经遭遇失败。大家都为他捏把汗,但孙家栋自己丝毫没有顾虑,挂在他嘴边的依然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就这样,他带领这支优秀团队再次直面考验。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实现绕月,铸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2010年,嫦娥二号任务再获成功。为验证深空探测技术,嫦娥二号在实现既定目标后飞离月球,奔向远方,成功进入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点,实现了世界航天器由月球轨道飞往拉格朗日点的壮举,航天人第一次把国人的梦想送往如此遥远的天疆。

奋进,源自对祖国的忠诚!55年来,一批又一批航天人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在他们中间,有新中国成立后,立刻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历经万难,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潜心钻研技术,夜以继日,埋头不息,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技术带头人罗健夫;有在火箭发射出现故障的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次冲进残存剧毒燃料的火箭贮箱排除故障,最后壮烈牺牲的技术工人魏文举。正是这样一批人前赴后继,舍家为国,用生命诠释着载人航天精神。今天,当我们每个人追寻人生的意义,当民族复兴需要脊梁挺起,他们用行动证明,树立爱国奉献的信念是一切的开始。

对航天人来说,严谨与创新就是人生的追求

航天具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在困难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惟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惟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航天人的胜利就源于从挫折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

1974年11月5日,在一望无垠的茫茫戈壁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整装待发。这是孙家栋航天生涯中最难熬的一天。发射后21秒,火箭失去了控制,指挥员不得不发出火箭自毁的指令,卫星连同火箭在一声震天巨响中炸成了碎片,散落在离发射台不远的地面上,几年来的心血瞬间化为灰烬。从指挥室出来,孙家栋脑子里一片空白,眼前的情形让他止不住流泪:天寒地冻的戈壁滩,已是一片火海,脚下的大地都感觉发烫。落日靠近大漠戈壁的地平线,残阳似血,仿佛是孙家栋心情的写照。为查找失利原因,孙家栋带着两百多工作人员,含着眼泪在大沙漠里捡了三天三夜。他鼓励大家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大家顶着寒风,猫着腰跪在沙地里,一块一块的找残片,用筛子一遍遍地筛,任何一个小螺丝、小线头都不放过,愣是把偌大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回来后分门别类,逐一检查。最后发现,原来是一截外表完好、内部断开的小小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教训太深刻了!孙家栋切身体会到了航天事业对于质量的苛求。为了打赢翻身仗,孙家栋带领团队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重新开展产品研制,一年后就成功拿下了返回式卫星。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快40年了,但它时刻警醒我们,严谨不仅是作风和责任,更是航天人的生命。

孙家栋严谨、细致、不服输的劲儿,影响和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个人。在研制嫦娥一号卫星时,为确保卫星绕月姿态稳定,我们启动了紫外月球敏感器的技术攻关。月球敏感器,不但国内没搞过,国外也没有成熟技术,更没有星上应用的先例,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按照常规做法,一般采用蓝宝石作材料,但大体积的蓝宝石价格十分昂贵,仅购买原材料就是个天文数字,况且当时国内还没有加工蓝宝石的能力,只能到国外加工。怎么办?大家横下一条心,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就用国内的材料,自己设计加工,一定要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经过三年试验,我们采用光学玻璃和光学晶体的配组代替蓝宝石,一举攻克了材料关、重量关、像质关,为卫星绕月打下了坚实基础。记得嫦娥一号发射前,有记者问:“从没去过的月球,你们有信心吗?”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坚定地回答:“我们靠党心、良心、责任心干出来的卫星,请祖国人民放心!”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孙家栋团队中一大批优秀人才转战载人航天,挑起了新的重担。然而,连续成功的背后,令人刻骨铭心的是过程的艰辛。逃逸系统是“长二F”火箭所特有的,是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为了研制逃逸系统,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95年4月的一天,逃逸系统发动机进行首次热试车。点火后不到1秒钟,超过3000℃的高燃速火焰瞬间将四个前置喷管全部融化,整个试车台烧成了一片火海。在场的所有人惊呆了。为了这个外形酷似避雷针的大家伙,科研人员付出了多年的艰辛和汗水,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抱头痛哭。而此时,距首次飞行试验的时间只有半年!在最酷热的季节,逃逸火箭专家刘霓生带领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打响了“百日攻关”战。经过100多个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大家遴选了成百种材料和配方,做了上千次试验,测试了上万个数据,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

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集团公司先后攻克了飞船研制技术、高可靠运载火箭技术、轨道控制技术、回收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难题,发射了五艘无人飞船、三艘载人飞船和一颗目标飞行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实现航天员太空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的国家。尽管过程艰辛,但我们深知,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战略性的核心机密,花再多钱也买不来,唯有自主创新、刻苦攻关,才能夺取胜利、把握未来。

新世纪以来,中国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时期,年发射次数从三五发跃升至20多发。特别是,2010年以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了十余次发射,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就是为了这一飞跃,龙乐豪、贺祖明、岑拯、姜杰等一批火箭专家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刻苦攻关。无数个朝阳落日,无数个银月残钩,大家熬红了双眼,挥汗如雨,战斗在型号研制第一线,连续攻克上百项关键技术,为高密度发射铺平了道路。

目睹着火箭升空、卫星入轨、神舟巡天,茫茫太空一次次回荡起中国之声,我们深刻体会到,航天事业与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紧紧相连,航天人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追求永远不变!

对航天人来说,无私奉献就是人生的信条

在我们看来,能从事国家需要、国人关注的航天事业,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只有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去探索、去创新、去夺取胜利,才能不负这伟大的时代和历史的重托。

如今,83岁高龄的孙家栋依然奋战在航天型号的第一线,担任着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探月工程的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为航天事业奉献着光和热。尽管已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孙家栋却始终保持着谦逊诚恳、从容低调的作风。作为中国卫星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孙家栋常被外界称为中国的“卫星之父”,但是他从不认同。他始终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在他的境界里,“是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在他的荣誉里,“是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实现绕月,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握手拥抱。此时,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地擦眼泪。现场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感人画面,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为之动容。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在别人欢庆胜利的时候,自己却喜极而泣!

干航天,不仅要承受保成功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与亲人分离的孤苦。在距离成都近700公里的大巴山深处,生活着一批特殊的航天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央决策开展三线建设。老一辈航天人毅然走进了条件艰苦的偏僻山区,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安营扎寨。随着调迁政策的实施,一大批航天人陆续走出了深山。但根据国防战略布局和保密的需要,型号总装测试生产线必须留在原来的地方,与之相关的八百余名航天人毅然留在山沟里,组建成了担负国家重大武器装备总装测试任务的某事业部。从此,这里成为了中国航天最后的村庄,留在沟里的人们,被称作航天“八百壮士”。常年与家人两地分居,照顾老人、教育子女都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每年只能盼着“国庆”和“春节”的那几天才能出沟去探探亲。要是赶上任务忙,可能一年到头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一次。谁不想在父母膝前照料,谁不想跟爱人长相厮守,谁不愿与子女共享天伦?中秋时节,坚守在值班现场的同志们,望着天空中的一轮圆月思念着家人,手握月饼却难以下咽;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山沟里的男子汉们在大年夜里,望着窗外飘飞的雪花,遥想远方亲人欢聚的场面,面对热气腾腾的饺子,却潸然泪下……

在我们身边,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嫦娥卫星测试期间,研制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总体主任设计师陈向东,直到发现肝部出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才住院治疗。在即将被推进手术室前,他还坚持发短信回复组里的技术疑问。在卫星即将出场、总装工作最繁忙的时候,总装工人王树杰的母亲去世了。为保进度,王树杰强忍悲痛,坚守岗位,直到火化当天才请了半天假去送别母亲。这一别,就是永远……任务圆满成功后,总装班组被邀请到央视直播现场,当主持人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这位腼腆的汉子沉默许久,哽咽着说:“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再看看我妈!”神圣使命面前,航天人就这样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载人航天精神,已深深融入航天人的血液之中,化作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中国航天人以令世人惊诧的勇气和毅力,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从追赶别人的脚步到与美俄等航天强国一较高下,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光辉印记。当梦想成就光荣,光荣又孕育着新的梦想。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航天科技集团将承载神圣使命,大力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进驻月球,飞往火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浩瀚无际的太空,神秘辽远的宇宙,无穷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必将引领我们去实现新的梦想,创造新的光荣!

生命禁区开天路 雪域高原铸忠诚 ——中国铁建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宣讲报告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从来没有一项工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从来没有一支队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对这项工程魂牵梦萦、前赴后继,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这项伟大的工程,就是青藏铁路;这支英雄的队伍,就是昔日的铁道兵、今天的中国铁建。

50年来,伴随着青藏铁路建设的三次“上马”,我们这支队伍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三上青藏高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在生命禁区、世界屋脊铸起不朽的丰碑!

战天斗地,拉开青藏铁路建设序幕

1959年3月,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战场凯旋的铁道兵第一次踏上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揭开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序幕。

当时,共和国百废待兴,只能满足部队一半的给养。饿了,战士们就挖野菜充饥;冷了,就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没有像样的施工装备,就靠钢钎一寸寸地凿、铁锹一铲铲地挖、人拉肩扛一米米地修,硬是在海拔4900米的风火山完成了最早的冻土试验,在格尔木几百里的荒原摆开了战场。

遗憾的是,由于国力不支,9个月后,第一次高原之战匆匆画上了句号。正是从那时起,把铁路修到拉萨,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底。

1974年,铁道兵再上高原,开始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即从西宁到格尔木的建设。5年里,6万将士战严寒、斗缺氧、克盐湖。先后有400多名战士长眠在青藏高原,沿途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地方都建有烈士陵园。更多的人,则留下了心肌肥大、心脏位移、高血压等终生疾患。面对生死考验,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在生命禁区顽强地把铁轨一寸寸地铺上了高原,铺过了盐湖,一举把铁路向西推进了814公里,铺到青藏重镇格尔木,一步步延伸到了昆仑山脚下的南山口,以无私的奉献,再一次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组建中国铁建。这支英雄的队伍由军队转变为中央企业。但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梦想,不仅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而淡忘,反而如影随形,更深地萦绕在每一个中国铁建人的心中。

挑战极限,奏响时代最强音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青藏铁路第三次上马。中国铁建跨世纪的梦想,终于迎来了圆梦高原的历史一刻。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从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5公里,最高点海拔达5072米。施工区一年四季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生态极其脆弱,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刮6级以上大风,平均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一半以上的区域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西方专家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铁肩担当

恶劣的自然条件,洋“专家”的断言,丝毫没有阻挡住中国铁建三上高原的步伐。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青藏铁路第三次上马的第一时间,中国铁建人集聚了近半个世纪的激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写血书、递申请坚决要求上高原成为许多职工的自发行动,“挺进拉萨”成为20多万干部职工的共同心声!中国铁建迅速决定“精兵强将上青藏”。成立了由副总裁、总工程师夏国斌任指挥长,副总经济师彭江鸿任常务副指挥的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各单位也都从报名的干部职工中挑选出得力干将上青藏。一时间,中国铁建10万大军由全国各地千里跃进青藏高原,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时代的重任。

三上高原,中国铁建重担在肩,承担了全部勘测设计任务、60%的土建施工任务和19项重点控制工程中的13项;在全线最高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更是承担起海拔4900米以上100%的工程施工任务。

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

世界最高车站---唐古拉车站,海拔5068米

青藏铁路最长桥---清水河大桥,全长11.74公里

青藏铁路最高桥---三岔河大桥,墩高54.1米

一组组数字、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的背后,寄托着祖国和人民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无比信任,彰显出中国铁建人不计条件、不打折扣、不讲困难、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的豪迈气慨。

20局党委书记周玉成是1969年入伍的老铁道兵。上高原前,刚刚动过两次心脏手术,装了五个心脏支架。医生再三告诫他千万不要上高原,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但老周还是“我行我素”,九上青藏线,和职工们一起奋战在海拔5000米的施工现场。每当有人劝他,他都会反问对方:“职工都在高原,我呆在大后方,给谁当书记呢?!”

邵尧霞是一名年轻女技术干部,施工队伍上青藏线时,她的女儿刚刚断奶,婆婆又双目失明,父亲患脑血栓长年卧病在床。但为了建设青藏铁路,她毅然把女儿交给姐姐照看,把患病的老人托付给邻居,和丈夫一起踏上了海拔唐古拉山无人区。邵尧霞说,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既是人生难得的机遇和荣耀,更是我们年轻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就是不计个人得失,克服一切困难,为祖国、为人民勇担重任。在青藏高原,这种担当已深入到中国铁建每一名职工的血液。

17局项目经理李新月的女儿刚上初中,知道爸爸工作忙不能回家,就专门利用暑假来看望爸爸。但她在格尔木等了整整一个月,正值生产高峰的李新月却始终没时间下山。直到女儿要走的那天,他才急匆匆地赶到火车站。当他冲上站台时,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隔着玻璃窗,父女俩的手紧紧地贴在一起。女儿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流泪。火车徐徐开动,泪水也顺着李新月的脸颊缓缓流了下来......2002年7月的一天,司机赵士才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回?还是不回?!小赵很是矛盾。但施工任务实在太紧张,小赵硬是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埋在了心底。两天后,母亲不幸病故,临走前嘴里还喊着他的名字。小赵的父亲去世早,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和姐姐拉扯大,而他现在却不能为母亲送终。想到这些,赵士才不禁悲痛万分,泪如雨下。在工地附近的小河边,他面朝家乡,双膝跪地,叩头向母亲道别......愧对家人,却无愧于祖国和人民!为了青藏铁路,中国铁建人可以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可以毅然放下家庭的一切牵挂。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不能忘却的,是那份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沉甸甸的责任!

2002年6月到8月,正值青藏铁路施工的“黄金季节”,但正在楚玛尔河施工的12局,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此时也正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季节。看着成群等待产仔的羚羊妈妈徘徊在工地周围,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他们毅然撤下了所有的人员和设备,停工2个多月,为藏羚羊让出了一条宽阔的迁徙大通道。这条消息一经披露便引起极大震动,尤其是一贯挑剔的西方媒体,第一次集体对青藏铁路建设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就是中国铁建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央企的社会责任,什么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挑战极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建设青藏铁路,面对生命禁区,中国铁建人再次展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书写了“挑战生命极限”的传奇。

被称为“拼命三郎”的李金城是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5年里,他在格尔木和拉萨间往返上百次,行程数十万公里。强烈的高原反应、严重的体力透支、长期的睡眠不足,使他的体重一度从170斤降到了100斤。一次,李金城带领勘测队员在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连续徒步勘测两天两夜。返程时,由于体力严重透支,李金城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当同事把他拖到岸边时,他平静地说:“我没事,你们把仪器留下,赶紧走出去,明天再来接我。”所有队员都知道,如果丢下他,就算不被高原的野狼吃掉,他也会被活活冻死。于是,大家架着开始失去知觉的李金城,硬撑着走出了无人区。

在青藏高原,流传着“来到风火山,三魂已归天”的民谣。2001年,38岁的况成明受命担任风火山隧道项目的指挥长。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50%,冻土层含冰量高达85%。一次,隧道施工出现险情,因患严重角膜炎正在工地医院输液的况成明听到报告,立刻拔下针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为了彻底解决隧道缺氧、掘进和衬砌的难题,他带领大家在工地奋战21天,创造性地提出了隧道内弥漫式供氧、大型空调机组控制施工温度的方案,成功破解了高原冻土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等他回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他,如果再晚两天,就可能终生失明。

在这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而像李金城、况成明这样坚守生命禁区、挑战生命极限的建设者比比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铁建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11局轨排队女工班是全线唯一由清一色女工组成的班组,26名女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强烈的紫外线、刺骨的寒风,让一张张原本白皙秀丽的脸,结满了紫褐色的小疙瘩,时间一长,就一块一块地脱皮,又疼又痒。大家怕看到自己晒伤的脸心里难受,干脆把镜子锁进了抽屉。正是这群年轻、顽强的女职工,在海拔4700米的世界最高铺架基地,生产了570多公里的轨排,占青藏铁路全部轨排的一半多,撑起了青藏铁路轨排生产的“半边天”。

悠悠赤子心,拳拳报国情。在中国铁建人挑战极限的背后,蕴含的是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崇高的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勇创一流

60多年来,中国铁建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把每项工程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精品。

在青藏铁路,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全新指导思想,成功解决了高原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使中国的冻土工程建设技术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青藏铁路建设全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所承建的600公里区段内,我们投入巨资建立了8个大型制氧站和10个高压氧舱,在一个个工地建起一座座“流动氧吧”;建立了2个三级医疗机构、9个二级医疗站和93个卫生所、保健站;构筑起可与国内任何城市相媲美的医疗保障体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

在青藏铁路,我们开创了中国交通设施设立动物通道的先河;首次实行了全方位和系统的环评制度,首次对天然草皮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植保护和回铺利用。

青藏铁路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等几乎所有国家工程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青藏铁路建设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勇攀高峰,中国铁建续写辉煌

2006年7月,带着战胜天险、建成青藏铁路的荣耀,我们满怀豪情走下高原,投入到建设祖国更广阔的天地。

5年间,我们承担了中国高速铁路超过65%的设计份额和45%的施工任务,占据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超过1/3的市场份额,建设了京津城际、武广、京沪高铁、南京长江隧道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重难点工程,全面掌握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拳头品牌。

无论在汶川,还是在玉树;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我们这支从战火中走来的队伍,都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重任,被灾区人民誉为“脱了军装的子弟兵”,被中央领导称赞“还是当年的铁道兵”!

岁月悠悠,唯有忠诚永恒。青藏铁路建设已经成为历史,但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将在我们的手中传承、发扬、光大;那份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也必将成为我们中国铁建永恒的企业之魂!

建设雪域天路 铸就精神高原

——中国中铁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宣讲报告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在“世界第三极”修建青藏铁路,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也是中国铁路建设者的神圣使命。然而,青藏铁路建设条件之苦、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许多外国专家断言:“铁路不可能修到拉萨去。”但中国中铁人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典礼在中国中铁南山口铺架基地和造耳峰隧道同时进行,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拉开序幕。面对艰险的环境、艰苦的条件、艰巨的任务,中国中铁一局在南山口铺架基地的大墙上,打出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标语。此后,这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激励广大建设者征战雪域高原、建设人间天路的精神旗帜。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国中铁人靠聪明智慧攻克了世界性难题,靠满腔热血铸就了新的钢铁长城,靠忠诚信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拔。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充分展示了广大建设者“艰苦不怕吃苦”的伟大品格。

青藏高原千里冰封,人迹罕至。当地有句话“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由于高原反应,大家喘不上气,睡不着觉,煮不熟饭,也吃不下饭,即使普通感冒也会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甚至危及生命。然而中国中铁人视困难为考验,视挑战为机遇,越是艰险越向前!

中央作出建设青藏铁路的英明决策后,作为中国铁路建设主力军,中国中铁毅然担当起“开路先锋”的大任。各级组织层层宣传发动,激励广大员工“吃苦在高原、奉献在高原、建功在高原”。广大员工踊跃参战,纷纷写下请战书、决心书。全公司迅速组织6万建设大军和大批机械设备,从格尔木,经纳赤台,上昆仑山,穿可可西里,翻五道梁,跨沱沱河,越唐古拉,贯藏北草原,直抵拉萨,全线打响青藏铁路建设攻坚战。

中铁四局工地医院护士长丁太环是最早上青藏线的。在筹建海拔4750米的雁石坪工地医院中,由于条件所限,作为女同志,她只能和6名男同志同吃同住。既要克服自身的高原反应,又要护理反应严重的同事,还要夜以继日地筹建医院,两次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她的带领下,仅用17天就建成了这个“世界最高的医院”。她常说,“作为医护人员,我更清楚什么叫生命禁区,更知道生命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顽强!”

中铁建工集团青藏指挥长段永传,在拉萨火车站建设中,他和工程技术人员每天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测量仪,连续两个月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观测拉萨河水文地质,保证了拉萨站顺利开工。一次交通事故,他的颈椎错位、胸椎骨折,医生让他回北京治疗。段永传坚决地说:“我是指挥长,瘫了也要盯在工地!”在他的带领下,广大职工日夜奋战,出色完成拉萨站建设任务。10个月中,人均瘦了20多斤。竣工时,段永传激动地说,拉萨站的按期建成,是我们6000多兄弟12万斤肉换来的呀!

上了青藏线,就要做贡献。在这里有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的指挥长,也有顶风冒雪、顽强拼搏的一线工人;有强忍病痛、坚守岗位的工程师,也有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技术员;有只能尽忠、不能尽孝的儿子,也有牵肠挂肚、思念幼子的年轻母亲。然而,中国中铁人更有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豪迈斗志。中铁四局党工委书记于耀辉创作了“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无花无草无怨悔,有苦有乐有豪情”等对联,充分表达了广大员工“艰苦不怕吃苦”的伟大品格。就这样,中国中铁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充分展示了广大建设者“缺氧不缺精神”的崇高境界。

青藏高原含氧量仅为平原的一半。在这里,打火机打不着火,面条要用高压锅煮。人即使不动,心脏负担也相当于在平原背着几十斤的东西爬坡。如果没有“缺氧不缺精神”的崇高境界,别说建设青藏铁路,就连一天也待不下去。而中国中铁人却在这里坚守、奋斗了半个世纪。

1961年初,中国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就在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年值守的高原冻土观测站,对多年冻土进行长期、系统的观测和研究。风火山严重缺氧、冬季漫长,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多度,还经常有火球状的滚地雷,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为观测冻土,必须有三、四个人常年坚守在风火山。他们成年累月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连过往的人影也没有,既要克服生理上的缺氧,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孤独。为了防止狼的攻击,观测站站长常正功从兰州带回一条狗。上山途中,由于缺氧,狗怎么也迈不动脚。常正功就把它背上风火山,后来这条狗成了他们的忠实伙伴。

在认识冻土、掌握冻土规律过程中,风火山观察站涌现出一大批“坚守信念、献身青藏”的英雄:第一任站长周怀珍一干就是22年,直到退休,被誉为“风火山上不老松”。唐延华、唐雪松两代共产党员,成为坚守雪域高原的“父子兵”。这里还埋着“魂系风火山的好干部”王占吉的忠骨。他在临终前说:“活着没能看到青藏铁路修通,是我一生的遗憾。死后一定把我埋在风火山,我要看着火车从脚下通过。”后来,他的儿子又来到了风火山,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中国中铁三代人、半个世纪,默默奉献,矢志不渝,测取了1200多万个高原冻土区气象和地温数据,用青春乃至生命凝结成29项重大科研成果,为破解多年冻土难题、建设青藏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坚守在风火山上,不间断地观测冻土、气象和路基变化,为青藏铁路运行提供持续保障。

在青藏铁路施工中,机械设备因为缺氧不能正常运转,功率也大幅下降。我们就采取补氧增压等措施进行改造。机器尚且如此,人就更不用说了。为克服高原缺氧,指挥部每隔50公里设置一座制氧站,在隧道施工和员工宿舍采取弥漫式供氧和点对点供氧。在拼抢昆仑山隧道口施工中,工班长张鹏带领大家,背着氧气罐,一边吸氧一边工作,轮班倒、连轴转,不间断施工。这种坚守信念、无私奉献,挑战极限、拼搏进取的英雄壮举,在青藏线上不胜枚举。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充分展示了广大建设者“风暴强意志更强”的顽强斗志。

青藏高原多冰雪、多风暴、强日光、强辐射,“一年无四季,一日不同天”,常年冰天雪地,经常是狂风暴雪、飞沙走石。广大建设者以钢铁的意志,经受了恶劣气候、艰巨任务的重重考验。

铺架施工是全天候的作业,也是施工持续时间最长、遭遇风暴最多的。三岔河特大桥位于昆仑山北麓,海拔近4000米,是青藏铁路重点控制工程,也是全线的最高桥梁,桥面距谷底54.1米,建筑高度85.6米。2002年9月5日夜间,中铁一局正在实施大桥落梁任务,突然狂风暴雨夹着冰雹席卷而来。而此时,100多吨重的大梁正悬在空中,如不能及时下落,后果将不堪设想。紧急关头,指挥长郭秀春爬到54米高的桥墩上近距离指挥落梁,广大员工奋战40多分钟,安全完成落梁任务。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斗志,他们完成了格尔木至安多667公里、占全线58.5%的正线铺轨和3200余孔桥梁架设。

《西游记》中记载通天河“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中铁四局在通天河特大桥施工中,遇到汛期暴雨,汹涌的河水突然冲开施工大坝,涌向承台模板,广大员工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通天河,手挽手、肩并肩,在湍急的河水中筑“人墙”、打木桩、填沙袋、排积水,奋战三个小时,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承台,顺利建成通天河特大桥。

面对艰苦环境和艰巨任务,中国中铁党委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的政治优势,坚持施工战线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各级党组织围绕急难险重任务,开展了“青藏高原党旗红”活动,创“党员先锋岗”,建“红旗责任区”。中铁四局昆仑桥隧道项目部用高原上的石头铺成祖国的地图,组织火线入党和党员宣誓活动。15标海拔4700多米,通讯不便,职工们思念亲人,党工委就将指挥生产的唯一一部卫星电话,让每人每月免费使用3分钟,很多职工都是流着泪和家人通话的,他们把这三分钟称为“温馨三分钟”。

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拼搏热情。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共产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广大员工顽强拼搏、团结奉献,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这里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基础研究,也有科学的勘测设计;有冻土地带的路基施工,也有穿越无人区的铺架工程;有被誉为世界之最的昆仑山隧道、羊八井1号隧道,也有全线控制工程――长江源特大桥、拉萨河特大桥。所有这些,都已成为中国铁路建设者在雪域高原履行央企使命、彰显脊梁本色的历史丰碑。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充分展示了广大建设者“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科学态度。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其中格拉段1142公里,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段965公里,全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处的唐古拉山口5072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中国中铁人以“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建成了“科技、环保、和谐”的百年精品工程。

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青藏铁路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铁路混凝土施工、机械铺轨等获国家级工法,拉萨河特大桥“三联拱型桥面”和拉萨站“彩色混凝土”等50多项科技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昆仑山隧道含冰量超过50%,是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跨度最长的永久冻土隧道,中铁五局发明了拱顶作业车,既攻克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也创造了青藏铁路发明1号专利。在施工中,一线员工还发明了“空调路基”、车辆穿“棉袄”、桥墩裹“婚纱”、“汽车拉着火车跑”等工艺和方法,既确保了工程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保障参建员工的健康,中国中铁党委提出“上多少人回多少人,一个都不能少”,大力加强工地生活、工地卫生、工地文化“三工建设”,在格尔木建立了后勤保障基地,在各工点设立制氧站、医疗站,每天强制员工吸氧,建立了员工健康档案和“工前、工中、工后”体检制度,保障了员工正常的生产生活,创造了5年时间在青藏高原“大兵团”重体力劳动“高原病零死亡”的奇迹。

我们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建立环保责任制,设立环保监理,投入15.6亿元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种植和移植草皮58万平方米、设立防沙治沙点46处。在三江源特大桥施工中,中铁三局坚持不让一点污水流到江里,不让一片垃圾飘到江里,不让一滴废油滴到江里。他们在每个桥墩旁都挖了沉淀池,排出的泥浆必须经过二次沉淀,做到了“玉洁冰清,还诸天地;青山碧水,留以子孙!”

就这样,中国中铁人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促进和谐、争创一流,铺就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钢铁大道,演绎出一曲富有时代精神的绚丽华章。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赞扬青藏铁路建设者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他强调,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青藏铁路建设展示的是国家的实力,彰显的是产业工人的志气,在世界之巅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高原。青藏铁路建设精神,通过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通过新闻媒体和电影《青藏线》、电视剧《雪域天路》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一起成为中央企业先进精神的旗帜,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昭示的广大建设者“艰苦不怕吃苦”的伟大品格,“缺氧不缺精神”的崇高境界,“风暴强意志更强”的顽强斗志,“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科学态度,也伴随着中国中铁的跨越征程,不断得到传承、丰富和发展。

弘扬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我们勇当国家基本建设主力军。完成了京津城际、武广客专、京沪高铁等高速铁路建设,建成了全国3/5的地铁和1/10的高速公路;修建了一万多座跨江跨海大桥,建成了总长五千多公里的穿山越洋隧道;先后9次远征南极,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的建设维护任务,树立起一座座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

弘扬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我们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成功实施了公司制改造和境内外整体上市,企业规模以年均3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承包商,连续7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在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城市轨道、市政工程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弘扬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我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组成100多支抢险突击队,救出426名被埋群众,抢通宝成铁路109隧道,修复6条铁路,打通12条公路,捐款5577万元;在玉树灾后重建中,承担120个援建项目,是出图最快、开工最早、完成任务最多的企业,充分彰显了中央企业脊梁本色。

弘扬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我们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了100个“基层示范党委”、1000个“示范党支部”、10000个“党员示范岗”,党组织战斗力和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知识型产业工人、共和国双百人物”窦铁成、“全国农民工楷模、专家型技术工人”巨晓林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培育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使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中国中铁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添了时代内涵。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工程,伟大的工程培育伟大的精神。我们相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必将不断绽放出新的绚丽光芒!

篇2: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

立足岗位争贡献

5月25日,在公司统一组织下,我聆听了集团公司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西部钻探专题宣讲报告会。伴着主讲人员抑扬顿挫、富有深情的讲述,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跳进泥浆制井喷、五把铁锹闹革命、干打垒、战雨季、斗严寒、“五两保三餐”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以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等一句句激昂澎湃的豪言壮语,形象展现了50年代老一辈石油人为摆国家脱贫油落后的帽子,战天斗地,勇于奉献的壮烈情怀,让我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铁人,我是有着深刻的感情的。03-07年在大庆石油学院读书期间,我先后3次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在学校多次组织的“大庆油田老石油”座谈会上,也深刻感受了须首花白的老一辈石油人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大庆石油会战期间,他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吃粗粮、住地窝、打油井、抢产量的场景。因此,对于大庆油田的创业史以及涌现出的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我已是耳熟能详。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到原吐哈石油指挥部钻井三公司(国际钻井公司)工作,分配到玉门青西一个井队从事泥浆技术员。入场教育时,单位组织我们到铁人纪念馆接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教育,并参观了铁人故居,我才大悟:我是沿着铁人的脚步,从铁人精神的摇篮--大庆,走进到了铁人的故乡—玉门。

一种精神,延续了几十年,始终能让人心血澎湃,振 1

奋不已,就足以彰显她的崇高和厚重。这次宣讲,让我深刻认识了“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五条要求”、“三个面向”、“五到现场”“三三制”等大庆优良传统的历史渊源、深刻内涵及背后感人的故事。在我近四年的工作经历中,时时都能看到这些宝贵经验的影子,处处都能感到这些优良传统的光芒。她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三年余名国际钻井中外员工,沿着铁人的脚步,在异域疆场,不畏艰难,奋勇拼搏,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纪录,树立了一个又一个丰碑。正是秉承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我们才成功攻克了“四高一超”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中石油海外最深、中亚最深井—吉达4井的施工任务,并创造了十余项中石油海外钻井新纪录。正是凭着“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的英雄气概,我们才一一战胜了昼夜温差大、高寒风沙猛、长途供给难等重重超出想象的困难,在祁参1井三千八百米的无人区,竖起了隆隆钻机…….一种伟大精神的意义,在于能不断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深入学习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关键要以这种精神来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我们应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对照老一代石油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全面查找自身在思想认识、履行责任和工作作风上的不足,建标准岗、干标准活,从而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我们应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一种号角,置身于西部钻探“42111”和良性发展的征途中,置身于公司国际化经营持续稳定发展 2 的浪潮中,置身于市场开发、安全环保、精细化管理、钻井提速、员工培训等各项中心工作中,立足岗位,加强学习,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建设绿色国际可持续的中石油而不懈努力。

篇3:铁人精神的真善美

真, 是铁人精神的鲜明品格。真是铁人精神的浩然正气, 是铁人精神的崇高境界, 更是铁人精神从来都不可缺少的追求。铁人精神的真, 具有无比丰富的内容和蓬勃旺盛的思想活力。崇高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是铁人精神不可更改的政治本色, 是铁人精神内在的强大生命活力和激情, 包含着王进喜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全部理解和追求。王进喜贫穷困苦的童年、少年的生活经历, 帮助他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为什么像需要阳光、水和空气一样地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贫穷的中国老百姓思想天空中初升的太阳。正是有了这轮太阳, 一个百余年来积贫积弱的民族才挺起精神的脊梁。1949年, 玉门油矿的解放不仅改变了王进喜的生活境遇, 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他的精神。精神的解放是一个人的根本的解放, 总是能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王进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集中体现在他对党、对人民, 特别是对他所从事的石油事业的热爱。他的这一信仰终生都没有改变。

铁人精神的真也表现在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上。王进喜是一个最讲实事求是的人, 他遇事总是注意调查研究, 尊重客观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早在玉门油田时, 他就表现出了既有敢于接受考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又有善于调查研究的优良品格。王进喜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在中国石油的钻探史上, 王进喜有许多首创。钻机的“整体搬家”是王进喜最有广泛影响的首创,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钻井战线。1958年在玉门油田, 王进喜为了实现“月上5千”的目标, 根据钻井实践的要求, 带头向一切束缚人们思想的陈规陋习宣战。当时, 一般中型钻机配两部柴油机, 可规定不准用两部机子“并车起钻”。王进喜一直认为这个规定不合理, 经过试验, 结果两部机子并车起钻, 又快又好又安全, 1000多米钻杆不到2小时就起完了。用7寸半钻头打井, 以往规定只能加压12吨。王进喜认为还有潜力, 结果经过实验, 最后钻压加到24~25吨, 最高加到27吨, 大大提高了钻速, 井身质量得到保证, 机械也安全无损。以往规定打到800米以下不准快速钻进, 只能慢慢打。后来经过试验, 800米以下使用大泵量, 开三或四档车, 加重压快速钻进, 也取得了成功。过去规定打到1200米以后, 不准开双泵, 最后这条规定也被打破。在贝乌5队不仅开双泵, 还加了一个小泵, 经常是“三泵齐开”, 打得又快又好又安全。

善, 是铁人精神的伦理特征。善充盈在铁人精神之中, 善是铁人精神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善是铁人精神的本性。铁人精神的善是人类伟大博爱精神的充分展现。王进喜热爱党, 热爱人民, 热爱自己的队友, 热爱自己的家人, 王进喜是一个最具有博爱精神的人。关于这一点, 戴祝文在《铁人之路》一书中做了真实细致感人的描写。1960年3月, 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从玉门出发乘火车赴东北参加松辽会战。当时, 甘肃同全国一样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 农民家中没有粮吃, 依靠国家救济为生。许多人生活极度困难, 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 到处寻找生路。火车到了临泽东站, 上来两个小男孩, 他们衣着破旧, 瘦削的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看着两个男孩背着一麻袋骆驼草, 王进喜就问他们:“背这些草干什么?”“回家吃。”其中一个小孩说。“你爸爸妈妈呢?”王进喜又问。“……”孩子无言以对, 眼睛却含着泪水。王进喜把手伸进自己的背包中, 拿出了六个白面烤饼。这是离开玉门的时候, 担心路上买不到吃的, 每人发了15个烤饼。两个饥饿的孩子接过了王进喜的烤饼, 狼吞虎咽, 一会儿就吃完了。

王进喜对自己的队友感情深厚, 充满体贴关爱之情。王进喜的炒面袋、老羊皮袄和笔记本, 被工人称作“三件宝”。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 钻井工人粮食定量低, 很多人都吃不饱。为了不给井队增加负担, 王进喜叫爱人王兰英把苞米面炒熟, 用一个小布袋装上。不论到哪个队, 一到开饭时间他就抓把炒面用开水一冲, 就是一顿饭。队干部和工人看不过去, 就打来饭菜让他吃, 他一筷子都不动。他说:“现在粮食定量一人一份, 我吃了你们吃什么?”。

王进喜热爱人民群众, 热爱自己的队友, 也热爱自己的家人。王进喜的父亲在旧社会受过许多苦, 刚刚解放就去世了, 他就把一片孝心都献给了母亲。他在外打井, 无论怎么忙, 也要挤时间回家看望母亲。一次, 在北京开会, 有人给王进喜一个桃子, 王进喜带回来给了母亲。他经常向爱人王兰英讲家史, 说母亲为这个家吃了不少苦, 这辈子不容易, 一定要孝顺她老人家。王进喜有一弟二妹。大妹妹王进莲曾跟着父亲要过饭, 小小年纪就出嫁为王进喜换了亲。对这, 王进喜一辈子都没有忘记。二妹妹王立、弟弟王进邦都是在王进喜的关心下完成了学业, 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材。王进喜对自己的几个孩子爱得深、要求严。他自己下决心当好党和人民的老黄牛, 为石油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 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热爱大油田, 从小立志当个好石油工人。

美, 是铁人精神的人格魅力。美是铁人精神的迷人光彩, 也是铁人精神的真实内容。美反映在铁人精神的方方面面, 正是有了丰富的美, 才让铁人精神充满着亲近人和折服人的力量。

其一, 精神信仰的崇高美。始终如一, 真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是王进喜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构成了王进喜精神信仰的基本内容。王进喜的精神信仰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两个基础的形成, 是与王进喜贫苦的家庭出身、党的长期教育以及他多年艰苦的实践磨练分不开的。贫穷和饥饿是王进喜人生的第一课。正是贫穷让王进喜过早地品尝着生活的艰难, 也让他很小就懂得了劳动对于改变人生的意义。王进喜的堂嫂王德凤说:“王进喜十三四岁时就在河边捞石油, 冬天用筐子, 夏天用瓦罐装, 用毛驴驮到敦煌、高台去卖钱、换粮食。”饱受贫穷的磨难, 懂得劳动价值的人最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王进喜找到了这个真理, 就找到了自己终生都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 就找到了自己终生都不可改变的人生奋斗方向。精神信仰的美是铁人精神亮丽的“生命底色”。

其二, 挚爱人民的道义美。一种崇高精神的美不可缺少道义上的依托。正是充溢着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才处处表现出铁人精神的道义之美。也正是充沛着这种道义美, 她才亲近人心, 贴近民众, 饱含着激励人和鼓舞人的力量。铁人精神是富有人民性的崇高精神。王进喜对人民的爱是自然而然的, 是完全出自他善良人性本身的。贫苦的童年少年生活, 让王进喜养成了亲近人民、热爱人民的善良本性。对人民群众的关爱, 对贫苦者的帮助, 是王进喜善良人性的内在渴望。他总是把帮助他人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也总是在帮助他人中体会到那种心灵深处的幸福。王进喜在为人民的工作中, 在对人民的热爱中, 找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 他躺在病榻上, 还想着大庆石油工人的吃菜问题, 想着把北京的菜籽捎回去, 在大庆试种。还一再叮嘱到北京看望他的同志, 要对工人家属的生活进行一次普遍的检查, 解决工人家属的生活困难。在王进喜短暂的一生中, 他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求贯通起来了。

其三, 生命活力的蓬勃美。铁人精神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一种精神, 因为她是一个倔强生命的激情燃烧。“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铁人精神是春风中永远向上生长的野草, 她总是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 按照她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实现生命中最宝贵的价值。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铁人精神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铁人精神是在苦难、贫贱、屈辱、压迫中倔强地生长起来的, 是在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中磨励出来的极其刚毅、极其坚忍的精神。铁人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生长”。铁人精神的襟怀和境界、品格和力量都达到了时代所要求的高度, 她的无限生命活力是一个伟大民族生命中最活泼最新鲜最光彩的真实表现。

其四, 激情饱满的青春美。铁人精神不仅是蓬勃向上的, 也是永葆青春的。当一种精神与历史进步的追求、与人民利益的追求融汇在一起时, 这种精神就是不朽的。铁人精神的青春美是一种豪迈的人生境界不可缺少的内涵, 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的外在展示, 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的无限活力。具有饱满青春美的精神必然是乐观主义的精神。1964~1965年间, 大庆进行新开发区建设, 条件十分艰苦。人们常常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搞分层注水会战。有的同志写诗以抒发豪情:“身穿冰激凌, 风雪吹不进, 干活出大汗, 北风当电扇。”王进喜对此感怀, 写出诗句:“北风当电扇, 大雪是炒面, 天南海北来会战, 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这些诗句激励着广大职工战风雪、斗严寒, 拼命夺油的旺盛意志。

篇4: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

关键词: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焦裕禄在行走的期间发扬的精神是非常伟大的,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地的事情,但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精神足以让我们去尊敬学习,他不仅改变了人对待三害的态度,更在思想上跨越了一大步,这些精神上的食粮让人更加坚韧,发展自我品格,从而突破自己原先的层面。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没有权利与财力,但是重要的是实实在在,为大家的利益着想,可以说放在如今是很难的,所以学习这些精神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要理解到工作并不是赚取利益的目的,更多的则是负担跟职责。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无一不向我们昭显着它巨大的影响力,人不会轻易忘记某些表面朴素内在却震撼所有人的人,学习与继承发扬这些精神也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1、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彰显民族骨气

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在于心里装着全体人民,一个人要多么伟大才可以做到心里装着全世界却唯独没有自己,倡导这种学习精神的举措无疑带动的是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始终贯彻落实服务群众的风范,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断培养公仆精神。在整个大环境下摆正自己,将行动力放在首位,身体力行铸就服务的最高准则,对人来说,可以默默无闻的度过长时间的工作从而形成这种习惯,但是也同样可以以一个新的精神面貌改变周遭的生活环境,精神是一种心灵上的依托。关键是要弘扬焦裕禄的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精神,在宣传的力度下人们自然会受到感染,这种作风是值得信任的,树立勤俭的高大形象,在这种精神的渲染下,形成铁人一般的风格。

2、贯彻落实三项精神的核心意义

要坚持公正公平的精神,将一切出发点定义在求实上,这是最基础的品格素质,防止搞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心理,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所以在做每件事情前都要先考虑后果,将事情从头到尾的想清楚才是学习这种精神的开始。对我们来说,学习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正正的落实到行动上去,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得出:水能载舟,易能覆舟,这个小小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不得急躁,最起码的意识要清晰,从一言一行的小事做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在这种追求下,我国的发展才能如此迅速,石油目前是我国很重要的一项资产,石油的发展担负着我国能源命脉,这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与政治,石油的发展正式展现了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在这种历程中,所感受到的精神是不断积累的上千上百人的精髓,只要继续学习这种精神,那么就能为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想要担起重任,就要全力贡献出自己,发扬各种美德与精神,不断的传与他人,这样这种精神的延续才不会断开,才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新的感悟与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传承。

3、继承延续三项精神,铸就铁一般的意志

要本着为人服务的决心,而不是只为了利益而去,对自己一定要定位好,要严格的控制衡量自己,要有高要求的决心,作为高层人员要为民务实,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更要主动去深入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自己去参悟其中的意义,因为以往的精神是老一辈在困难条件下自主创立的一种历程,在历程中表现出的行为以及语言,这种无声的行为代表的就是这种精神,同时也需要新一辈的人自己去领悟出新的东西来。在那时仅用3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给中国人争了光,那么支持他们的是什么,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如今,要依靠科学的力量再突破这样的难关,就必须要继承这种精神,接着拿出劲头充盈自我不断发扬这种精神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所在。这些精神产生于我们之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学习过后就是继承,要真正的了解其中的含义与历程,对我们来说,这些精神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是长远发展的平台,缺少了这些精神,那么也不会有现在的成就。要让大众充分了解到精神的本质所在,全民进行学习并集成精神的活动,让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气,感染每一个人,能让千千万万个人继承这些精神就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如今要加强作风建设,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要有广阔的胸襟,奉献社会,造福人民。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要实事求是,在对事情进行调查时要认真仔细,实际的做出成果来,以结论来证明精神存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许还有很多对三项精神还不了解的人,但是只要去做了,带领着后继的人,那么这个大潮很快就会席卷整个地区,这才是继承的真正含义所在,并不是空谈,而是实际的看出它的影响力。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个人才是端正的,只有端正的人才能领悟到精神带来的充盈,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要尝试去触碰,都要去学习,都要去继承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努力加快大庆科学发展——大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J]. 大庆社会科学. 2006(04)

[2] 孙宝范.发挥“能源”优势 建设精神家园[J]. 大庆社会科学. 2005(05)

[3] 王昆.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开创油田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在纪念王进喜诞辰85周年座谈会暨《走近铁人》首发式上的讲话[J]. 大庆社会科学. 2008(06)

[4] 史金龙.传承大庆精神,为创建百年油田提供支持[J]. 大庆社会科学. 2009(01)

篇5: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

---------国旗下讲话讲话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铁人精神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如今,飞速发展的中国处于一个与铁人生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于特殊年代的铁人精神到底离我们这一代有多远?对于我们8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它又蕴含着怎样的内涵?

铁人精神是一种为国争光,为国分忧的高度觉悟的爱国主义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忘我拼搏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事业练就一身硬工夫、真本领的科学求实精神;

铁人精神是一种不安于现状,不拘于常规,奋发思变的创新精神。

看完视频回来后,通过互联网我又阅读了一些关于弘扬铁人精神的文章,记得有一篇文章提到过,大庆在创业之初曾提出,“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是要有民气;对一个集体来讲,就是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有志气。”细细品位这段话的含义,对我触动很大。是呀,人总得有一种精神,为什么说一些人死了可他们还活着,而另一些人虽然活着可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死了,这其中的原委就是有的人有一种精神,他虽死犹生,而有的人确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可以说,铁人精神就是这种令人虽死犹生的精神,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势不可挡的意志。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有了它就会前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如果说发自肺腑地感受到铁人精神的伟大是学习王进喜的一个“初级阶段”,那么如何将铁人精神转化为我们立足本岗、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实际行动,则是学铁人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标。

作为石油系统员工,学习铁人精神,查找自己的不足,我认为自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遇去和书本学,和老同志学,和实践学。要在自己的内心形成一种压力,让这种压力敦促自己,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新时代青年。今天在社会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环境下,我走上了如愿以偿的岗位,仍然不要忘记给自己施压,要拿出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的那种韧劲、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沉下来,学进去。因为“人不读书,不能成才;人不学习,不能生存”。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启迪心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只有学习才能总结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更是因为只有学习我们才不会被快速发展的时代所遗弃,才能永远做时代的宠儿。

二是要慎独慎行,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要经常自我反省。一个人如果不经常的自我反省,就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要经常在工作中从人格上、从道德上、从灵魂深处反省检讨自己,发现不足,及时修正,努力做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要求认真务实,扎实工作。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业务上的尖子,实践中的实干家,工作中要讲究细、讲究实、讲究准,讲究严,讲究精,讲究新,讲究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铁人这个神奇的人物,他为我们的前辈、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铁人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科技情报事业美好的明天,储备学识,储备能量。

铁人,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弘扬铁人精神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一九七零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个星星陨落了„„

看,数万群众含泪相送,送的是一位人民的好儿女;听,神州大地上响彻着同一种追忆的声音,忆的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是玉门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当我们观看一系列有关铁人的影片时,当我们手捧书卷解读“大庆精神“的内涵时,当我们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王进喜的苦乐人生就像一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回响在我们的耳际。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铁人的血脉始终在石油人的血管中流淌,铁人的风骨始终在一代代的石油人中传承。

翻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回到历史的47年前,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当王进喜带领工人打第一口油井时,日夜不离土地。打井前后一二十天,它一次没有回家吃饭休息;房东大娘十分感动,对回去的工人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铁人那!“从此王进喜就被叫铁人了,正是这句话,发自于中国普通人众者的声音,涵盖了对铁人王进喜的尊称。这声音像春雷,在中国大地奏响了”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的有力呐喊!从此,大庆会战成为中国人骨气和正气的代名词而永垂青史。

是责任和使命的驱使,让王进喜超越自我、透支生命,用47岁的年轮践行了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47岁啊,正值人生的壮年,47岁的他,还没来得及盘点自己光辉的业绩,就被无情的病魔iduozoule鲜活的生命。他像一颗明星璀璨了一片天空,她像一株奇葩唤醒了整个春天。

于是,有一种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传扬——那就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一个声音在每个人耳边回响,那就是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无悔誓言。有一种感动汇聚成无边的力量,那就是有条件上、没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的冲天干劲。

曾几何时,王进喜从普通的钻工成为全国闻名的铁人,从朴素的报恩思想发展形成了铁人精神,铸就了石油之魂,他的思想在不断的升华,他倒下去了,但是,他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

当我走进铁人纪念馆时,被一幅图片深深吸引:那就是铁人王进喜当年为了制服井喷,用身体搅拌泥浆的画面,冰天雪地的四十多年前,王进喜在这里纵身一跳,用身体完成了那至今仍令人感动不已的搅拌,那惊世骇俗的一跃,注定他成为了一个英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他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责任,是么是使命——那就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书里的公仆丰碑;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生命交响曲》,是保尔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活着,是一面旗帜,逝去,是一座丰碑!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进喜就是用辛勤的汗水为人民筑起了一座战天斗地的丰碑;用生命与智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一个具体的诠释;用赤诚和热血给世人留下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铁人形象;用燃烧的激情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有添上了一抹耀眼的亮色。

“英雄风范塞苍冥,一代铁人石油魂。铮铮铁骨昭青史,国强莫忘开拓人。”

铁人王进喜,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人让石油人引以为豪的名字,一个让不同肤色和信仰的人赞叹佩服的典范,他,是一面旗帜,鲜红夺目,催人奋进!他是一座丰碑,昂然耸立,催人向上!

让我们用行动一起回答:铁人,我们跟上来了!

大庆魂、铁人情。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当我们手捧书卷解读大庆精神的内涵时,王进喜的苦乐人生像一曲跌宕起伏的旋律回响在我们的耳际。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业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铁人的血脉始终在石油人的血管中流淌,铁人的风骨始终在一代代的石油人中传承。所以,我要说:大庆精神的灵魂便是铁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铁骨柔情。

是责任和使命的驱使,让王进喜超越自我、透支生命,用47岁的年轮践行了他“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47岁啊,正值人生的壮年,47岁的他,还没来得及盘点自己光辉的业绩,就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鲜活的生命。他像一颗明星璀璨了一片天空,他像一株奇葩唤醒了整个春天,于是,有一种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传扬,----那就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一个声音回响在每个人的耳旁,-----那就是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无悔誓言;有一种感动汇聚成无边的力量-----那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冲天干劲;有一批人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那就是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苦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老一辈石油人。曾几何时,王进喜从普通钻工成长为全国闻名的铁人;从朴素的报恩思想发展形成了铁人精神,铸就了石油之魂,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他倒下去了,但是,他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

秉承铁人精神,“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奋力攻关,突破了低贫油层开采禁区,相当于为国家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胸怀铁人夙愿,“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他带领1205钻井队,在国内创造了多项打井纪录,并坚持把井打到国外去,在海外打出了中国速度,叫响了中国品牌。

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铁人的的无私奉献,祖**亲贲张的血管里,“黑色”的血液才能滔滔流淌,社会主义的大厦才能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同学们,你们去过铁人纪念馆吗?如果去过,你是否对两个物件有所感动。一件是铁人王进喜当年为制伏井喷,用身体搅拌泥浆时穿的那件四十八道杠棉工作服,量一件就是现在用栏杆圈起来保护的那个泥浆池-----冰天雪地的四十多年前,王铁人在这里纵身一跃,用身体完成了那至今仍让人感动不已的“搅拌”。也许让我们现代人评价铁人那惊世骇俗的一跃,很多人都会说,他很傻。而我却要说,他这一跃,注定他成为了一个英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榜样、一曲壮歌,他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使命。那就是诸葛孔明“躯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生命交响曲》;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大庆的历史,让我们铭记代代铁人的功勋,告诉自己:有一种东西它不会因事物表象的演变而褪色,也不会因为时代的演进而落伍,那就是跨越时空,永葆青春的大庆精神。

精神永恒,大庆不老。大庆魂、铁人情让我们代代传承,高歌猛进。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伴我成长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好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这是我们一名石油前辈说过的一句话,他就是——铁人王进喜!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所有石油行业人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才叫爱国,什么才叫爱国主义,什么才叫爱国精神;“创业”,不是简单的创造一项事业,完成一项工程,建设一个企业,而是把创业文化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享受,一种成就。创业既有艰苦创业的要求,更有不断创新的内涵;“求实”,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正是这种求实态度,才使广大石油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做出了一个又一个贡献;“奉献”,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财富,也是人格魅力、人文精神的象征。大庆人创造的“大庆精神”,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而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展现,是这个时代所有为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强大而努力的人们的集体精神的展现!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我们现在还小,不能马上为祖国作贡献,但我们应从小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锻炼自我,为今后做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接班人打好基础。

我是一个独生女,养成了许许多多不良习惯,比如说:比较懒惰、总半途而废、依赖性很强„„当我学习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后,我羞愧万分,因为我生活的太自由、太幸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用我去操心,什么我都不用多管„„。可王进喜呢?铁人们在那么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下,永不服输,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举“把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了。在看《铁人王进喜》的电影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就往下落,尤其是他在腿部受伤后看到井喷,就奋不顾身的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一定要改变自己,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来鞭策自己。我在生活中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多帮助家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孝顺长辈,在学习上克服没有毅力和缺乏耐心的毛病,努力攻克难关,铁人他们连那样的困难都能战胜,我也一定能行!

一个英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一个个榜样,一曲曲壮歌,一代代相传!我们身边就是油田!我们更加爱华北!我们为华北油田而骄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伴我成长!

让不朽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敖林西伯蒙古族学校四年二班的参赛选手包慧婷。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不朽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同学们,是谁打破了荒原千年沉寂?是谁,肩拉背扛让高高的井架成为了荒原上的奇迹?是谁,纵身一跃,用血肉之躯搅拌泥浆,成为一个经典的佳话传奇?是谁,将生命之根扎进地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是谁,将青春之火融入岩浆,磨砺生命的历程填写了贫油的空白,成为了人们心中闪光的记忆。是他------铁人,是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是他们头顶雄性的太阳,脚踏炽热的土地;是他们使荒原变成了油城,是他们使黑土地绽出芬芳;是他们用坚实的跫音摇醒沉睡的土地。是他们让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吗?讲台上数不清的足迹,黑板上抹不去的记忆,这就是铁人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运动场上拭不尽的汗水,奥运赛场上顽强的拼博,这也是铁人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试验室里呕心沥血,工厂厂房内挑灯夜战,这还是铁人精神---------忘我奋斗精神。这一幕幕的平凡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切的一切令我们感动!铁人的精神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营养剂,行动上的指明灯。它在我们心中撒下了爱国、拼博、奋斗、奉献的种子,相信这种子将会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精神的沃土。装点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追随铁人的足迹,秉承铁人的精神,牢记铁人的意志,踏着铁人的脚步走下去。相信长大后的我们一定能用智慧和双手撑起祖国的未来!让铁人的精神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芬芳地绽放在你我的心头;让铁人精神像一颗耀眼的明星,永远点缀我们璀璨心空!

同学们,续写光荣历史、创造中华民族辉煌未来,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那么,就让不朽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吧!谢谢大家!

铁人精神伴我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铁人精神伴我成长》。

一座朴素庄严的主席台、一万多名热血石油人、一位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一场石油大会战---《铁人》《铁人》。毛主席画像高高悬挂,“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会标鲜红耀眼,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催人奋进的捷报、彩画、标语熠熠生辉。影片中的情景是那样遥远,却又那末熟悉。作为石油子弟,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禁不住泪落襟裳。

从我落地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上就弥漫着石油人的气息。我认识的第一个字是人,我听人们谈起最多的是铁人,我学习的第一个词语是石油。是呀,铁人,石油。听,那声音还在耳畔:“为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五两三餐保会战,一杯盐水分外香。”„„就凭这铮铮铁骨,铁人和他的队伍把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荒原变成了一个油气奔流的聚宝盆,创造了人间奇迹;创造了一个不用翻阅任何工具书就明晓的词;创造了一个子孙后代坚定秉承的信仰——铁人精神。

学铁人做铁人,一代代铁人在一穷二白上白手起家,建厂房建工地建社区,向贫穷要财富,向荒凉要繁茂。钢铁般的铁人精神,在二次创业里成为一艘鼓满风帆的舟舸,无坚不摧!“为了油田稳产,愿把心血熬干”,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几十年如一日忘我钻研,刻苦攻关,又一次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的奇迹。

沐浴着铁人的精神,我成长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石油人工作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这里是片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面安扎着在风中摇摆不定的帐篷,现在这里绿树红花,鸟语花香;一座座楼宇高耸挺拔:体育馆,游泳池,文化娱乐休闲场所一应俱全。过去一排排低矮的家属瓦房灰暗凌乱拥挤不堪,吵架喝斥骂人摔砸东西声不绝于耳;现在一幢幢住宅楼安静幽谧一片安乐祥和景象。职工安居乐业,精神饱满,干群邻里亲如一家。

我们的事业高歌猛进,我们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更可喜的是公司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抓安全生产更关注安全生产文化。连续三年的“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尽显公司对员工的关心,从HSE(健康安全环保)三个维度系统抓安全,把员工的健康放到首位。特别是今年,企业把职工的健康工作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配备业务精英专门负责搞好职工健康工作。让我们更深体会到了新时期石油人创造的文明并得到的更文明的回馈。

我自豪我是一名石油子弟,我骄傲我是新世纪的石油人。我生长在优裕的环境,住着温暖舒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生活在鸟语花香的现代化小区,没有吃过老一辈石油人的苦,却享受到了他们创造的却没有享受到的甜蜜生活,我惭愧,我心焦,前辈不愧于我们,我们怎样不愧于后人呢?对,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做新时代的铁人。

铁人石油会战艰苦创业谱写壮丽华章,我要热爱油田、感恩油田、回报油田续写新篇章。与铁人精神同行,让我们石油人的理想飞舞在苍穹之下。无论多么大艰难险阻,还是荆棘重生,我们都要迈步前进。我们不仅要嬴得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铁人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让我高举着它,去追随铁人坚实而有力的脚步。

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铁人精神永放光芒》。

世间什么才是永恒的?有人说是亲情,因为它血浓于水;有人说是希望,因为它代表着美好的明天。而我要说是精神,一种能影响每一代人的精神。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支撑,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黯淡。

没有重晶石,没有搅拌机,负脚伤的铁人扔掉拐棍在零下30摄氏度的酷寒中,毫不犹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充当搅拌机,随后大家一个一个的跳下去••这是电影《铁人》里感人的一幕,很多人看了后都潸然泪下,我们也许会问,他们靠的是什么?他们靠的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也知道要面临的困难有多大,这就是一种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的支撑,一座座井架才能从冰天雪地里拔地而起。时光荏苒,铁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但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却始终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翻天覆地人。生在油田,长在油田,如今我也成为石油战线上的一员新兵。2009年9月,我来到了素有“油愁人不愁,奉献争一流“美誉的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三区,从那个时刻起,我真正的走进了我的家乡辽河油田。在辽阔的大地上我看到了永不疲倦的抽油机,也看到了不分酷暑严寒始终奋斗在第一线的采油工人,一幕幕真实感人的画面印在我脑海里。“今天夜班的同志辛苦点,下午10-31刚刚作业完,晚上12点准时开井”下班前站长在交代夜班工作,夜班师傅十分憨厚的应和着“放心吧站长,开井的事情不用您操心,保证完成任务!”为了争取产量,即使是半夜开井大家也没有丝毫的怨言。“站长,7-K331的掺油表坏了”泵工姐姐面带焦急的跟站长汇报,站长看了看表,说:“下班你们先走吧,我和大班留下来修理”,第二天,7-K331的仪表又恢复了工作。在一线,只要您留心,像这样默默奉献的事情随处可见,皮带断了、盘根坏了,在雨里雪中奋力抢修的是我们石油工人;炎炎夏日,在计量间里挥汗工作的是我们的石油工人。整洁干净的采油站、整齐划一的采油树与苇田、稻田交相辉映,俨然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些都是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小事情,却每天都在上演,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榜样,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这就是榜样。伟大源于平凡,平凡的奉献孕育着伟大。石油人就是这样凭借着对油田的爱恋和执着的信念,用开拓者的激情,叩响了深邃的地层;用建设者的步伐,踏出了奉献的足迹。

自1970年3月22日,石油工业部正式决定在辽河盆地进行石油勘探会战到今天,辽河油田历经近40年的风雨洗礼,已经跻身成为年原油生产能力1500万吨以上,年天然气生产能力17亿立方米的全国第三大油田。我们的父辈在这条石油路上呕心沥血,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要做的事是绝不能辜负这份重托。经过前辈们的奉献和牺牲,今天的辽河油田已经进入了市场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的新时代,这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用更高的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亲爱的前辈们,请你们放心,做为80后的我们不在是稚嫩和自我的代名词,我们带着知识,带着青春,带着对油田的无限眷恋穿上了这身火红的工作服,我们会本着自觉、自强、合作的先进理念,展现中国青年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勤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我们会把自己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为企业服务中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树立起石油工人的现代形象,应对来自国外国内竞争的挑战。

篇6: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问卷

各位家长:

为了更好的实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地方课程,由大庆市教育局组织对家长课程实施等情况做一次专门的调查了解。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份答卷(可以多选)。问卷匿名,希望您能认真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1.您认为开设本课程有无必要?()A.有必要 B没必要 C不清楚 2.您认为开设本课程的价值是?()

A.能够提高大庆市的知名度 B.能够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C.能够为地方课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D.能够丰富幼儿园,中小学思想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 3.您认为本课程队学生人生价值关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A.能 B.不能 C.说不好

4.您认为顺利实施本课程的重要条件是?()A.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B.任课教师队这门课程心理上的认同与接纳,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 C.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校共育

5.如果您是任课教师,您感觉在本课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是?()A.学校领导对本学科教学不够重视 B.精力有限,没有时间备课 C.学生不感兴趣

6.学校是否已经召开这门课程实施的会议?()A.是 B.否 7.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了吗?()A.开了 B.没开

上一篇:夜幕降临了,山林里静悄悄 阅读附答案参考下一篇:2015年下学期校园读书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