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含义

2024-05-28

世界的含义(通用9篇)

篇1:世界的含义

“世界末日”的真正含义作文

最近在电视里看到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就快要到了,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而我呢,却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知道2012“世界末日”的真正秘密。其实,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是真的,只不过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恐怖而已。12月21日是玛雅人的一个重大的日子:在玛雅历法中,187天是一个轮回(也就是5125。37年一个轮回),接下来,长历法又要重新开始从0天开始计算了,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因此,2012月21日对玛雅人来说,仅仅表示重新开始一年的生活相仿,并没有其他含义。所以大家并不用怕“世界末日”的到来!

篇2:世界的含义

内容提要:

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二者之间隔着一道先验还原的界限。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也不同:在胡塞尔看来,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也是造成科学“危机”与人的“危机”的根源;后者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克服这种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

胡塞尔 生活世界 危机 自然态度 先验还原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1它不仅赋予现象学许多新的可能,也引起了不少激烈争论:“生活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我们日常周围具体的生活环境还是某种更原本的东西?它与先验现象学、先验还原的关系如何?它与科学和科学危机的关系又如何?它对于理解人的生存有何意义?关于这些问题,国内近年来已有一些深入讨论。2一般认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而近代科学危机以及与此相关的人的生存危机就在于遗忘了这个源泉。但本文认为,这些说法原则上虽然没有错,但都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的两种不同含义,即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3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及人的生存的关系截然不同,因而不说明这种区分,就无法澄清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以及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地位与意义,更无法揭示造成“危机”的真正根源。所以,笼统地把胡塞尔讲的生活世界看作一切意义之源,认为只要重返生活世界就能克服“危机”,只会给人造成误解甚至误导。

一、欧洲科学危机与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

让我们首先从欧洲近代科学危机说起。

此危机究竟何在?人们依据胡塞尔的著作,正确指出此危机就在于近代科学已丧失了它的“生活意义”或“生命意义”(Lebensbedeutsamkeit)。4而这种意义之所以丧失,又是因为近代科学已遗忘了它起源于“生活世界”这个事实。但“丧失意义”究竟是什么意思?科学又是“如何”起源于生活世界?危机本身与生活世界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澄清。

究其实,在胡塞尔看来,科学之所以出现危机,乃在于它已完全变成了“实证科学”,“科学的理念”已完全被“实证主义地还原成了单纯的事实科学(blosse Tatsachenwisschschaft)”(3/15)。由此,科学才不再与人的“生活”或“生命”(Leben)相关;即使相关,也已把人造成一种“事实”:“纯粹的事实科学造就纯粹事实的人(blosse Tatschenmenchen)”(4/16)。人被事实化了,人成了“事实”和“物”,成了诸如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事实科学、实证科学加以实证研究的对象。而这些实证科学“从原则上排除的正是对于在我们这个不幸时代听由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支配的人们来说十分紧迫的问题:即关于整个的人的生存有意义与无意义的问题”(4/16)。那么所谓“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又如何?胡塞尔认为,“精神科学当然……在人的精神的此在中,因此在人的历史性的视域中考察人”(4/16)。但是,它严格的科学性同样要求研究者要小心地将一切评价的态度,一切有关人性的和人的文化构成物的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全都排除掉(4/16)。因此,无论是事实科学还是精神科学,其所追求的真理都是一种“客观真理”、“实证真理”,它们仅仅“在于确定:世界,不论是物质的世界还是精神的世界,事实上(tatschlich)[着重号为引者加]是什么”(4/16)。它们都“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4/16)。但是胡塞尔说,人并不是单纯的“物”和“事实”;相反,人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是“特殊的哲学”问题,应该被作为“理性的存在者”来考察;因此如果考察人的历史,那么所涉及的也应该是历史中的“意义”、“理性”,而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历史事实”(7/19)。此外,像不朽、自由等,胡塞尔认为也都应该是哲学与“形而上学”的问题(7/19)。在他看来,所有这些问题,都超出了纯粹事实的世界,而且占有的地位也比事实问题更高。但实证主义却将所有这些问题都取消了,这在胡塞尔看来就等于将哲学的头颅砍去了(7/19)。所谓欧洲近代科学的危机,其实质就在于此。可见,危机的直接根源乃在于近代科学本质上的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它只承认“事实”是真的,只“将客观上可确定的东西看作是真的”(4/16),只确定世界“事实上”是什么,却放弃了、压抑了对根本性的“意义”问题的思考能力。

问题是,这种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的科学本身又从何而来?其根源何在?正是在对近代科学的这种追根溯源中,“生活世界”才浮出水面,因为按照胡塞尔的看法,近代科学就是从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或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中一步步生长出来的。

众所周知,胡塞尔认为近代科学是从伽利略将自然数学化开始,而这种数学化又是对自然的世界认识的直观性的彻底扬弃。但是正如克劳斯·黑尔德指出:“这种扬弃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在自然的世界认识中已经主宰着一种直观性和非直观性之间的张力”。5甚至,这种张力关系在感知中就已存在。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是直观,但是如果像胡塞尔那样将直观理解为“当下拥有”(Gegenwrtighaben),那么对事物的感知中便必然也同时包含有非直观的因素。因为,“感知的直观当下拥有所具备的突出特征在于,事物对于我决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当下”(《生活》9)。比如事物的背面对于我来说就是非当下拥有。尽管如此,它仍然以一种非课题的方式处于感知的视域中,否则,我就不能把这个事物感知为“同一个”事物或对象。因此黑尔德认为,在对事物的感知中,对事物的直观自身始终是对已处于视域中的、即当下恰恰是非直观的被给予方式的一种预期。正是通过这种预期,事物才能作为某物为我意识到,从而“这个某物的存在超越了其现时的被给予性,并且在这个意义上具有‘自在的’‘客观的’成份”(《生活》10-11)。

对于一个事物的感知是这样,对于作为整个视域的生活世界的意识又如何?显然,世界虽然实际上是通过视域,即以“透视的(perspektivisch)方式”显现给意识(正因此,我们才说生活世界是主观-相对的),但是在自然态度中,意识却是以“去除透视”(entperspektiviert)的方式在经验着世界(《生活》37),而这种“去除透视”的活动本身已经是一种“客观化”。因此,正是这种自然态度才把生活世界作为一个不言而喻地客观存在着的事实接受下来。所以当我们以这种自然态度生活时,我们是“迷恋于”(verschossen)世界的统一极中,是直向地生活着(dahinlebend)的(179/213)。用黑尔德的话说就是:“在我们的自然观点中,我们正是以无疑的自明性坚信这个世界的自在存在”,“世界和世界对象是作为某种客观的、自在存在的、即作为自身与意识无关而存在着东西而有效”(《生活》4)。总之在黑尔德看来,“胡塞尔的命题在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数学化最终植根于一种对此前科学的归纳性(Induktivitt)6的过度弘扬之中”(《生活》38),或如胡塞尔自己所说,“客观真理仅仅属于自然的-人的世界生活的态度”(179/213)。

显然,近代科学的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最终是奠基于自然态度之中,归根到底是自然态度的极端化。7既然如此,那么要想彻底克服由近代科学的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造成的科学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只由科学还原到生活世界、尤其是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或自然态度的世界生活,就够了吗?当然不够,因为危机本来就是从后者中一步步孳生出来的。因此在胡塞尔看来,要想克服危机,关键就并不在于返回到生活世界,而在于对诱发危机的自然态度本身进行反省(首先是悬搁),对被自然态度视为客观自在的生活世界进行“还原”。我们看到,正是通过这种悬搁和还原,生活世界的另一种含义——即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才被显现出来。胡塞尔认为,只有诉诸于对生活世界的这种主观先验的理解,才有可能从根子上消除孳生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基础,从而有可能彻底克服科学和人的危机。

二、先验还原:从经验实在的生活世界到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

自然态度把生活世界的存在当作“不言而喻的”(selbstverstndlich)事实和“不言而喻地有效的”“前提”(105/125)接受下来。但是,对于要排除一切未经考察的前提的先验现象学来说,生活世界的这种预先存在并不真的就是自明和不言而喻的,它只是自然态度对世界的存在信仰。在胡塞尔看来,它恰恰需要成为“一种独特的普遍的研究主题”(151/179)。这就意味着哲学家要对自然态度进行悬搁,要放弃继续以自然的方式实现世界生活,放弃在现成(vorhanden)世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无论是存在问题、价值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总之,对现实世界的持续有效性采取一种克制态度(151/179),使一切自然兴趣都不起作用(155/184)。这种彻底的态度改变,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普遍悬搁”或“先验悬搁”。通过这种先验悬搁,我们就从现成世界的存在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胡塞尔认为,实行这种先验悬搁也并不只是“停留在一种无意义的习惯的克制态度上”,而是要通过这种“先验悬搁”使得进一步的“先验还原”成为可能。所谓“先验还原”,就是“对世界与有关世界意识之间先验关联的发现与研究”(154/183),亦即通过中止自然态度对世界的存在信仰,把世界的构成本性、世界与先验意识之间的先验关联暴露出来。通过这种先验悬搁与先验还原,哲学家就“从最强有力的、最普遍的、同时又是最隐蔽的内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从世界的预先给予性中解放出来。在这种解放中,并且借助这种解放,世界本身与对世界的意识之间的、自身绝对封闭和绝对独立的普遍相互关联,就被发现出来了”(154/183)。

因此,就现象学的实事本身来看,生活世界乃是先验意识或世界意识的相关项。胡塞尔说,“它是纯粹作为赋予它以存在意义的主体性之相关物而落入到我们视线之中”(155/184)。我们必须从这种相关性的原则来理解生活世界,黑尔德认为,这种相关性原则乃是现象学的不可消除的方法原理,甚至说:“唯坚持这个原则的哲学思考,才配享有‘现象学’之名”(《世界》99)。正因为这种相关性,所以生活世界对于胡塞尔来说,“在一种完全本己的(eigenartigen)意义上变成了现象”(155/184)。这样,在经过先验还原之后,生活世界就再也不是自然态度中那种不言而喻、现成存在的经验实在,而成了先验主体性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成就”(Leistungen)(163/194)、一种“纯粹先验的现象”:“尽管就其特有的本质而言它在这里仍然是它以前所是的那个东西,但是现在表明,它可以说是具体的先验主体性中的单纯的‘组成部分’”(177/210)。

然则,生活世界又如何成为纯粹先验的现象、成为主体精神生活的成就、并从而与它内在相关?换言之,这种“相关性”如何可能?这还要归功于意向性:生活世界最终只不过是意向性活动的视域和构成物,意向性是连接先验主体性与生活世界的中介。8胡塞尔说,“如果没有它[指意向性——引者],对象与世界就不可能为我们存在于这里”(163/194),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个为我们而存在的世界”“理解为由诸基本的意向性形成的意义构成物”(171/203)。具言之,意向性之所以能构成生活世界,是因为任何一个意向性活动都必然有一个边缘构成域,这种边缘构成域是意向性活动的先天结构。按照张祥龙先生的说法,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普遍的“境域”(Reich)或“视域”(Horizont),就是将这种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边缘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孔夫子》36)。黑尔德教授也认为世界乃是普全的绝对非课题性境域(《世界》64)。如果没有这种潜在、匿名、前对象化和前课题的边缘构成域,我们就根本不可能有一个世界意识,从而生活世界也根本不可能,甚至连一个单独的对象都不可能(见本文第一部分)。还需指出,在意向活动的边缘域中以非课题方式潜在的东西,是作为可能性被我一同意识到的,我可以随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真实的直观,转变为现实性。我的这样一种“能力”,这种“在最宽泛意义上的积极的‘我能做’”,9被胡塞尔称为“权能性” (Vermglichkeit)。因此“视域”或“边缘域”作为一个可能性的空间,也就是“一个‘权能性’的活动空间”(《通释》479)或“游戏场”(《生活》10)。总之,生活世界以及其中的任何事物,就是意向活动或权能性及其“视域”和“游戏场”的相关项(Korrelat)、“标志”或“索引”(Index)。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不论具有什么意义,不论属于什么范围,都是主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之标志或索引(Index)”(168/199),或者“按意向性的说法就是,每一个直接地被体验为这里的这个的东西,即被体验为事物的东西,都是它的在反思的方向中变得可以直观的诸显现方式的标志或索引”(174/207)。于是所谓先验还原,就是把这些“标志”或“索引”,还原为先验主体性的意向活动与权能性,及其先天具有的活动空间或游戏场。因此,被自然态度误以为是经验实在的客观世界及其中的客观事物,在先验还原之后就只是先验主体性的各种权能性的活动空间和游戏场,只是它“幻化”和构造出来的各种成就。

三、讨论当前学术界对生活世界的三种不同理解

为了进一步理解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含义,现在让我们来集中讨论一下倪梁康先生、张祥龙先生以及黑尔德教授对生活世界的不同看法。

先看倪先生的看法。

倪先生一方面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效应》130),是“经验的实在” (《效应》127);另一方面又认为,生活世界是“奠基性的、直观的、主观的世界”(132)。如上所说,倪先生没有意识到,他的这种看法其实杂糅了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即自然态度的解释取向和先验态度的解释取向。在胡塞尔那里,当我们说生活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世界时,世界恰恰就不再是“主观-相对的”和“直观的视域”,而是“客观的实在”(见本文第一部分);相反,当我们说生活世界是“主观-相对”的和“直观的视域”时,我们又已经不再在自然态度中了——因为生活世界作为一个不断构成着的、主观相对的潜在视域,恰恰并不为自然态度本身所知晓;相反,正是通过对自然态度的悬搁和对作为客观实在的生活世界的还原,生活世界的这种主观相对性才暴露出来:“只有通过我们现在进行的思考(即先验反思——引者),才能最终澄清……自然的客观的世界生活,只是不断构成着世界的先验生活之一种特殊的方式,以致先验主体性在以这种方式直向地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构成着的视域,而且永远也不能觉察到它们。”(179/213)。不过,尽管倪先生没有明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但就他自己而言,他还是强调把生活世界看作是自然态度中的经验实在。他说:“严格地看,‘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中是经验的实在,因而是应当受到排除的东西,它与先验还原所要求还原的东西有关”(《效应》127)。显然,倪先生的这个断言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正如上文所说,他没有看到,从先验现象学的立场来说,生活世界的本性恰恰在于它不是“经验的实在”,而是“纯粹先验的现象”11。先验还原所要做的,就是要从根子上动摇甚至抽空生活世界表面上的经验实在性,暴露出在它的根部早已具有先验意识和“先验生活”,它们一直在默默而又永不停息地耕耘着、构造着。由于倪先生没有区分出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含义,他也就没有意识到,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科学、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关系就也可能不同。

与倪先生一样,张先生也没有明确区分出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取向。但与倪先生不同的是,张先生强调的恰恰是另一种解释取向。他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并非指现成在先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或‘历史条件’,而是将具有绝对自明性的意向结构中的构成域加以普遍化的结果”(《孔夫子》36),“所以,生活世界只应被理解为一个原本自明的境域,即现象学意向性研究中揭示的边缘域的普遍化形态。对于它,也就是这个非现成形式的、非对象的境域而言,‘复数已无意义’。所以,只有这样理解的意向构成化了的世界才是具有原初意义的‘纯粹的生活世界’”(《孔夫子》38)。张先生的这种理解从先验现象学的角度看当然也是正确的。但问题是:

一,我们并不能否认,那个在先验还原之前的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即倪先生所说的作为经验实在的生活世界,也的确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中的应有之义,而且就是人们日常以一种自然态度“沉睡”于其中的世界。

二,由于张先生否认前一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所以他也就没有意识到,他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正是对前一种生活世界的还原的`结果,如果没有前者作为参照,他所强调的生活世界的那种原发性、构成性、非现成性、非实在性、非经验性、非客观性(《孔夫子》38)以及“纯粹性”等等,也就呈现不出来。因此张先生所说的生活世界其实已经是经过先验还原的、作为纯粹先验现象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了。

黑尔德教授对世界现象学的思考既深且广:一方面,他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世界的发生现象学层次,把生活世界作为原习惯(Urgewohnheit)的关联物,从原习惯的被动发生来理解生活世界的发生(《世界》55-74),使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与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联系起来,并最终扩展到政治现象学和交互文化现象学(参见《世界》),大大拓宽了世界现象学的领域。本文当然无力对黑尔德教授的世界现象学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里仅就与本文有关的问题做一点分析。首先,黑尔德也已隐约意识到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方面,他首先认为生活世界是原习惯的关联物,而原习惯在他看来就是自然态度,因此作为普遍境域的生活世界乃是自然态度的非课题性意义上熟悉的关连物(《世界》60)。这时候的生活世界就具有一种自明性或不言而喻性。这相当于我们说的第一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先验还原,这种非课题性的普遍境域自身所具有的先行被给予性就脱落其自明性或不言而喻性,而成为“主体权能性的在非课题性意义上熟悉的运作空间”(《世界》62)。这时候的世界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第二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即作为先验的主观现象的生活世界。

但是黑尔德又似乎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区别,因为他在其《境域与习惯——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科学》一文中加了这样一个注,他说:“胡塞尔在《观念》第一卷中做的消除世界的思想实验,乃是笛卡儿主义及其背后的唯意志论的一个非现象学遗产。此种情形也出现在胡塞尔在同书以及后来反复进行的说明,即试图把世界之存在说明为‘构造成就’(Konstitutionsleistung);因为任何此类说明,如果不是恶性循环的话,就必定以如下假设为出发点,即:我们能以某种方式把世界设想为不存在的;但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一来,以世界为其关连物的原习惯就会受到扬弃了”(《世界》62,注①)。黑尔德教授的这个注释似乎蕴含着这样一种言外之意:如果胡塞尔的消除世界的思想实验是可能的,那这就意味着必须先有一个无世界的笛卡儿式的孤立主体,然后再由这个主体“构造”出世界。但这似乎并不是胡塞尔“消除世界”的原义。胡塞尔说的“消除世界”是什么意思?是消除世界的不言而喻的实存性(人对世界的存在信念)还是消除世界现象本身?或者说,他要消除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世界?是自然态度中的作为客观实在的世界,还是先验还原之后作为主观现象的生活世界?黑尔德在这里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区别。笔者认为,胡塞尔在这里要消除的显然应该是世界的实存性而不是世界现象本身,是人们对世界的存在信念或作为客观实在的世界而不是作为主观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作为主观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只是先验主体的先天境域,这个境域是无论如何都还原不掉、消除不掉的。先验主体总是已经活在它的境域之中了。那么世界的实存性是否可以消除呢?而这就等于问:先验还原是否可能呢?胡塞尔本人当然认为这是能的。这是他的先验现象学的前提。其实黑尔德自己也承认这(先验还原)是可能的,而且并不必然是唯意志论(见《世界》72)。其次,黑尔德教授认为“消除世界”之为不可能的直接的理由是:“因为这样一来,以世界为其关连物的原习惯就会受到扬弃了”。他的意思是说,世界与原习惯先天地关联在一起,就像意向活动(Noesis)与意向相关项(Noema)之间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取消了一个必然同时取消另一个。这里潜在的前提是:原习惯是不可能扬弃的。但不可扬弃是否意味着不可还原、不可悬搁?如果是,那么黑尔德就自相矛盾,因为他后面也认为原习惯(作为自然态度)是可以中止、可以还原的,尽管这种中止并不一定必然是由我们的意志发动因而陷入唯意志论(《世界》72)。当然,如果把“扬弃”理解为彻底取消的化,那原习惯当然是不可能被扬弃的。但胡塞尔所说的“消除”可能从来都(至少主要)不是这种意思,而是悬搁或中止其有效性或不言而喻性的意思。最后,黑尔德认为,原习惯并不是静态现成的,而是一种发生;它的存在就在于:它本身总是一再在这种习性(Habitualitten)的生成中自我更新(《世界》63)。这种理解的确已经非常深入了,但我们仍然可以进一步的问:这是什么意义上的发生?经验的发生还是先验的发生?如果是经验的发生,那么作为这种发生的原习惯本身是否也应该经受还原?经受“扬弃”?也就是说,原习惯本身是否可以置身于先验还原的权力之外?黑尔德似乎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因为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主要课题,就是这个“先验发生”的问题(《通释》194),而不是《算术哲学》阶段的“经验的发生”。总之,笔者认为,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尤其是先验转向之后的胡塞尔现象学,必须始终要注意先验与经验(empirical)、或先验与世间之间的那个微妙的、甚至神秘的区分,忽视或抹消这个区分,就会使胡塞尔的现象学重新落回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无论是关于意识的现象学还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都会如此。

四、结语:克服欧洲科学和人的生存“危机”之途

区分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这两种不同说法,对于正确理解他的“危机”观极为重要,因为之所以出现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归根到底就在于人们忽视了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区别,而只看到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从而把生活世界自然化、实在化和客观化了。因此必须思考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说明,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存在论意义并不一样:一个是作为已经被构成的、现成实在的客观世界,即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尚处于并永远处于构成之中的世界,它尚未现成,亦不实在,是纯粹主观的先验世界,甚至可以说就是那构成前一个世界的永不停息的构成本身、生活本身。它永远“先于”任何一种实在的客观世界,永远无法完全对象化出来和实现出来,因此它也比任何一种实在的客观世界甚至它们的总和都多。所以这两种世界的区分就绝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两个不同世界的区分,就像一般理解的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影像世界一样。毋宁说它更像海德格尔的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区分:纯粹先验的生活世界是“那些”各各不同的具体生活世界的“存在”,它构成着它们,并作为它们的“存在”显现于它们(“存在者”)之中。二者之间有一条先验还原的界限,但此界限又不是一个“实在的”(real)界限,因为它区分开的并不是两个“实在的”世界。但又不能因为它的不“实在”而将之抹掉,否则“存在”就将被误作为“存在者”,生活世界就将只等于自然态度中的世界。而以自然态度生活的人,最终将走向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从而导致科学危机和人的危机。这样生活着的人就像柏拉图洞穴中的那个囚徒,它被锁在事实的铁链上,只知直向地朝前看那个虚假的影像世界并自以为真实,而不知回过头来看(反思)那个更真实的世界。在这种“直接的自然生活中”,他“全部的目的都限定于(terminieren)‘这个’世界,全部的认识都限定于由证实而确保的现实的存在者”(180/214),因此他就“仅仅生活在实证性中”13,而忘记了探询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现在,让我们重提这个问题:究竟如何才能克服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答案仍然是:回到生活世界!但这个生活世界已不再是那个孳生了危机的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而只能是那个先验意义上的原本的生活世界或“先验生活”本身。只有当我们一方面以自然态度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同时(通过先验还原)又体验到这种“自然的客观的世界生活,只是构成着世界的先验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179/213),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一方面过着自然生活,同时又意识到它只是那各种可能的原本的生活方式之一种,而并不真的就是不可置疑的、客观实在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整个生活方式进行一种改变,它使得人们“完全超越于所有至今为止的生活经验之上”14,因而才有可能真正克服科学危机以及人的生存危机。

注释:

1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月第1版,第2页。此外,克劳斯·黑尔德甚至认为,“世界乃是现象学的真正实事”,见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下简称《世界》,凡引该文文献,将于文中夹注,不再一一注明),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三联书店,1月第1版,第97页。

2 比如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下简称《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10月版)中的有关内容;张祥龙先生的“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含义与问题”一文,见其《从现象学到孔夫子》(下简称《孔夫子》)一书,商务印书馆,204月;张庆熊先生的《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5月)中的第五章,等等。此外,20刚翻译过来的克劳斯·黑尔德教授的《世界现象学》应该是目前中文现象学文献中关于“生活世界”问题的最有深度的研究性著作。

3 倪梁康先生与张庆熊都对生活世界的不同含义作了详细区分,见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下文简称《通释》),三联书店,1912月第1版,第271页“生活世界”条;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第113页。两位先生尤其是倪先生的分析的确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胡塞尔生活世界学说的具体内容。但笔者以为,对于胡塞尔来说,原则的区分只有一个:就是先验还原之前与先验还原之后的区分。

4 Edmund Husserl: Die Krisis Der Europ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nomenologie, Haag, Martinus Nijhff, 1976, 第3页;中文版:[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下文简称《危机》),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年12月第1版,第15页。下引此书文献,将在文中直接夹注,页码前德后中,如不注书名,皆为此书文献。中译本将“transzendental”译为“超越论的”,自有其道理,但本文仍将采用“先验的”这个常见译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文中少数引文由于理解不同,与中译本稍有出入,其他基本上仍采用中译本。

5 [德]埃德蒙多·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下简称《生活》),[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6月第1版,第37页。下引此书文献将在文中直接夹注,不再一一注明。

6 “归纳性”是指“通过对各种同一性预测而进行的持续的去除透视的活动”,见《生活》第38页。

7 参见倪梁康先生的《效应》第134-135页;亦可参见胡塞尔《危机》第113/134页。

8 参见张祥龙先生的《孔夫子》第31页。

9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下简称《通释》),三联书店,年12月第1版,第479页。

10 这里涉及的只是倪先生在《效应》中的看法。他后来在《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中对“生活世界”给出了远比《效应》更为丰富的解释,但由于《效应》中的观点代表了目前国内现象学界对生活世界的一般理解,所以这里的讨论仍将只针对《效应》,还望倪先生见谅。

11 这一点其实倪先生在他的《通释》中也已注意到了,见《通释》第274页。

12 他认为,生活世界对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来说是一个学科之外的问题,见《效应》第126页。当然,作为经验实在的生活世界是先验现象学排除的对象,但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又如何呢?

13 埃德蒙多·胡塞尔:《现象学的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见《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倪梁康编,11月第1版,第340页。

14同上。

Abstract:

There are two ways to understand Husserl’s Lifeworld: one from natural or empirical point of view, and another from transcendental perspective. So the Lifeworld has double faces: it is an empirical, real world on one hand, and a pure transcendental horizon of phenomenon on the other. Without such distinction, the crisis of science and of the human would not be appropriately comprehended, and the way to overcome it not be found.

Keywords:

篇3:幸福的含义

青青小草

她就像小草一样,墙角里、大树下都有她的身影。青青的给人以希望,柔柔的给人以欢愉,美美的给人以慰藉。她陪伴着我,在我不如意的时候提醒我振作,在我高兴的时候分享我的快乐。有了她,我的生活中就有了绿色。她使我开阔了眼界,知道除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会有更美的新天地,就像春天满院的青青芳草,充满生机。

活力精灵

她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我的心上飞来飞去。她是那样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领引着我一直向前飞奔。她释放着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我,每天朝气蓬勃地向着自由的天空飞翔。她从不拘束,从不消沉。她带给我的是与众不同的快乐,使我的,心灵感受到久违的欢愉。她是我的开心果,也是我的忘忧草。小精灵有时就这样笑着跳着跑到我的梦里来。

悠悠白云

她就像白云一样美丽,她的心纯洁干净,没有一点世俗的污染。她带领我走进清雅脱俗的美妙世界。文学是我和她共同的话题。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畅谈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在阳光下,我们咏着古老的唐诗;在花丛里,我们吟着婉约的宋词;在柳树下,我们品着殊丽的元曲……我们时而游览在李白的天姥山上,时而流连在晏殊的小园香径上,时而驻足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下。她就是悠悠白云,纯净的心里藏着一个纤尘不染的文学世界。

深秋明月

他就像天上的满月,月华皎洁,不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而是普洒给大地清辉。他的心里装满了动听的歌谣,总爱向我讲述古老美丽的传说,让我的心灵宁静平和。

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我心中已有了答案。幸福是和“青青小草”一起倾谈人生,幸福是和“活力精灵”一起快乐蹦跳,幸福是和“悠悠白云”一起品味生活,幸福是和“深秋明月”一起追逐我们各自更美好的明天。

(指导教师:齐维娟、王洪丽)

教师点评

篇4:一村一品的含义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篇5:世界的含义

日常英语词汇:世界知名品牌的英文含义你知道吗

雪碧(饮料)Sprite小妖精/调皮鬼

乐百氏(饮料)Robust健壮的司麦脱(衬衫)Smart潇洒的舒肤佳(香皂)Safeguard保护者

纳爱斯(香皂)Nice美好的汰渍(洗衣粉)Tide潮流

雷达(电蚊香)Raid袭击/搜捕

飘柔(洗发水)Rejoice欣喜

捷安特(自行车)giant巨人,大公司

清风(面巾纸)breeze清风

篇6:世界的含义

一、填空题

1.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 原则上允许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2.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为提高本国产品的,推动本国的,保障出口商的 和银行的,提供风险保障的政策性支持措施,属于 的保险业务。

3.出口信用保险又叫。

二、判断题

1.出口信用保险属于营利性的保险业务。()

2.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和补充。()

三、单项选择题

1.出口信用保险责任的最后承担者是()。

A.政府 B.企业 C.行业协会 D.商会

2.通过国家设立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ECA,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承保企业的()、补偿企业的收汇损失,可以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A.经济风险 B.政治风险 C.金融风险 D.收汇风险 3.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类别属于()风险。A.无 B.中 C.低 D.高 4.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功能体现()服务 A.结果 B.过程 C.结果和过程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D.国家

2.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信贷安全、非营利性 1.补贴和反补贴协议 3.出口信贷保险

二、判断题 1.× 2.√

三、单项选择题

篇7:20岁的含义

20岁,人真正的长大了,身上又多了一些责任,人也应该变的更加的成熟,也真正正式成为成年人。从1跨到2,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跳跃。18岁是法定成年年龄,那个时候的自己始终觉得自己还在1里面活跃,身上充满小孩似的稚气,但也知道自己做错事要负刑事责任了。但是仍然暗

自庆幸着。也许生性反叛,别人眼里的自己一味的叛逆着,始终坚信着“没有放荡过就没有年轻过”,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直率,任性,冲动,叛逆,愤怒。

20岁,我不再是那么无知不懂事,我已学会了理解,理解这个竞争复杂的社会给与人太大的压力。理解责任,知道对自己负责,更懂得对她的幸福负责;

20岁,我学会了忍耐,忍耐痛苦,忍耐逆境,忍耐屈辱,忍耐辛酸。生活更是让我学会了热爱,爱自己,爱别人,爱生命,爱阳光。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坚韧。

20岁,最重要的我有了她的祝福......小时候,盼望着过生

日,过生日有新衣服穿,新玩具玩,会得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有很多人给自己庆祝,当然还有生日蛋糕吃,天真的没有想过其他任何问题。但今天我20啦,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生日本应该庆祝,但又找不到庆祝的借口。庆祝自己慢慢变老还是庆祝自己真正成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20岁之前曾经傻傻地闭着眼睛梦想自己未来的辉煌,也一次次皱着眉设想未来的坎坷。而在今天看来,那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自作多情罢了。生活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更不是我们主观所能控制的。而到了20

篇8:几何直观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也有过对几何直观的描述:“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 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也有学者这么描述:“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从这些描述中, 我们可以有以下的认识:第一, 几何直观是一种运用图形认识事物的能力, 或者说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二, 几何直观能力可外化为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的方法, 这种方法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典型特征在于它是以几何图形为工具的。第三, 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是运用几何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而是通过经验、观察、想象等途径, 直观地感知问题的结果或方向。

篇9:数字的含义

难题、阻碍与机会

我们的生命数字代表某项难题和潜力。在我们发挥潜力以前,必须先解决某些冲突。完成生命目标是不容易的事,许多生命数字为1的人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有创造力:生命数字为2的人则因过度合作而退缩;3则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困难;4号人则缺乏稳定度,而且忽略过程;而5号人则感觉不自由,看起来很有规范:6号人则是难以接受自己,同时也爱评断他人;7号人则无法接受自己与评断他人;8号人对物质的丰饶与权力有矛盾的感受:而9号人,则是无法长时间维持一致性。

我们拥有学习各种才能的途径,没有一种主要数字可以独霸一种特殊的性质。举例来说,1并没有独占创造力的才能,3不能专有表达能力;8也不会独享资源丰富与权力,由于我们的生命数字常常指出我们必须克服的障碍,没有某个特定数字的人,比起拥有此特定数字的人在此数字所代表的难题上面临较少的障碍。

生命数字由于根植于达成命运的深层心理需求,反映出内在的潜力。生命数字相关的内在驱动力,是源自于潜意识中害怕成功的恐惧害怕滥用我们想表达的东西。这种在驱动力与恐惧感所形成的动态紧张关系,构成我们生命的全部。

换句话说,我们都有一个生命目标的上坡要爬,当我们爬上山峰,真的达到目标以后,我们能够将生命数字的能量发挥到极致,以正向的方式呈现。一旦我们被赋予特定的山径,我们也有能力去完成旅程。虽然我们刚开始是起于泥沼,我们最后还是可以升上天堂。

以约瑟夫·格林斯坦为例,在爱德史班曼的书《万能的原子》中,格林斯坦在母亲怀胎六个月的时候就出生,体重只有三点五磅,他的母亲把这个几乎无法呼吸的小生命放在一个小盒子中,只有棉花和滴管陪伴他,医师们预测这个孩子无法活下去,但格林斯坦攀爬上生命之树,脆弱地成长下来。到了14岁,他又再度病重,母亲带他去看医师,他听到医师对他妈妈说,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的气喘病,很可能在18岁时离开人间。

回家的路上,他和妈妈经过一个帐篷展示场,这个孩子看见了一张海报,内容是一个叫作伏兰寇冠军(ChamDlonVolankO)的强人,就是这个伏兰寇先生日后把格林斯坦从一个衰弱的少年变成“万能原子”——历史上最强壮的人。这个少年不只打破了医师的预言,同时也成功挑战了生物、生理及物理的法则。在史班曼收集的报道指出,约瑟夫可以咬穿铁轨,甚至用一拳把铁轨木打成硬木。他也会用一根头发绑住一串链子,在跑道上挡住一架正要全速起飞的客机。这个原本瘦弱带病的男孩变成一个现代的海克力斯,他戏剧性地证明人们如何克服眼前的障碍与任务以实现命运的潜力。

当我们找到生命路径,并且决心要去实现,我们会找到朝向山峰所需的灵感。当我们要清除路上的障碍,还必须有经验智慧做武器,才能实现我们的生命目标。

1是显示创造力与信心。

2是完成平衡的外交官任务。

3提升表达能力与敏感。

4专注在达成目标的过程。

5经由规范找到内在的自由。

6看见宽广的视野,并且接受世界的内在完美性。

7,打开自己和别人的信仰起点。

8,为了完成更高尚的目的,使用丰富的资源与权力。

9,成为拥有高度整合与智慧的典范以启发他人的生命。

主要数字探究

当我们持续介绍能量、难题以及每个数字的意义时,请记住这个数字所隐含的力量和能力可能很明显,也可以忽明忽暗。因为像家族历史、个人习惯,及自我价值都会影响我们生命中操作的能量。

1代表创造与自信

当能量毫无阻碍,就会自然地流动形成创造力,这种能量的丰富性可以使1号人在任何领域中均能产生创造力。这种能量就像汹涌的大河,需要流动与表达,并可以修正因为错置而产生的沉溺行为。

2代表合作与平衡

数字2的能量使得这些人具有毅力与支援合作的特性,但首先他们必须理清自己的极限以及责任范围,他们常常会帮忙过度,然后退缩。他们必须学习避免被奴役的极端现象,以免造成事后的愤恨与反抗。

3代表表达与灵敏度

数字3的生命数字需要替世界带来建设性的情绪表达,把3号人的情感与理念用最直接、最正面、最诚实的方法分享出来。他们需要找到适当的方式去应用他们的敏感与表达能力,以便提升生命,而不是破坏生命。

4代表稳定度与程序的贯彻力

不管是建造房子或其他事情,4号人必须了解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基础是威功的开始,最后伴随的是耐心执行的过程,直到完成理想。当4号人具备弹性的平衡感以及直觉式的分析能力时,就可以达成任何目标。

5代表自由与规范

5号人重生的功课是经历一连串直接或感同身受的经验以寻求自由。这使得他们内心负荷过重,他们此生的目的是由规范与压力达成深度的经验。5号人会在依赖与独立的两个极端中摆动,直到找寻到内在的自由为止。

6代表远见与接纳

6号人对美感、纯洁与高尚具有理想的观感,是藉着如何评断自己、他人与世界而锻炼出来,学习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完美,而这些特质其实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接受现有的万事万物后才能朝高远理想迈进。

7代表信任与开放

7号人天生心智敏锐,能够读出弦外之音,他们倾向享受地球、海边、花朵、清风,天空的外在世界。他们信任智慧,并且深爱内在的自己——信任灵性能够从“隐藏”中开放出来。

8代表丰足与权力

大部分的8号人不是努力争取金钱,就是努力获得权力,享受控制、权威或是他人的认同。在这种金钱权位的范畴中,他们享有最大的挑战与最大的满足。8号人学习如何主导丰富物质与权力,最后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另一个更高尚的目的。

9代表正直与智慧

9号人的生命目的是要做最高的整合,事实上,9号人常用最高标准,作为他人的典范。由于天生的领袖魅力与气质,他们常常被放在领导的位子,成为那些缺乏整合、平衡与智慧的人景仰的目标。

O代表内在天赋

像敏感、毅力、表达能力、直觉,都是我们可以向内追寻的资源,对生命数字中有O的人们,更有潜力去感受到这种内在的力量。(19/10,28/10,37/10,46/i0,20/2,30/3,40/4)这些人更有能力接近自己的生命目标,强化生命目标的能量。举例来说,30/3有0号人的表达与敏感能量就特别强。由于达成生命目标任务不易,因此在内在特质成熟之前,带有0数字的人往往会遭遇到许多问题。

了解的关键

现在我们已经介绍数字1到9的基本能量与本质,包括0。我们现在从另一角度来探讨:每一个主题数字所代表的能量与难题都有可能朝向正面发展(建设性力量),或是朝向负面发展(破坏性力量)。因此,两个拥有同样生命数字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如果一个是正向发展,一个负向发展,结果当然是大相径庭。

举例来说,生命数字为26/8的人可能无法和其他人合作(这是2的负向发展),他们可能会因为过于完美主义(6的负向发展)而容易受到阻碍、感到挫折和失意,同时也会有对于丰富和权力的负面思想与潜意识的恐惧,而造成窘困的财务状况。而其他26/8的人也可能和别人合作愉快(这是6的正向发展),同时达到一定的富足和影响力(这是8的正向发展)。

先前的例子显现两种极端,有时候我们在某些方面会展现出生命数字的正向发展,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展现出生命数字的负向发展。因此我们很容易在一群有着相同生命数字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的发展。

没有一个生命数字或生活目标,生来就比其他数字好或坏。每一种都呈现独特的力量和阻碍。

(编辑:唐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世界的含义】相关文章:

橙玫瑰花语的含义不同朵数玫瑰的含义04-16

戒指的含义04-20

自信的含义05-17

楚辞的含义05-19

词语的含义05-12

质量文化的含义05-23

自我发展的含义05-24

公务文书的含义05-24

爱的含义范文05-15

创意的含义范文05-18

上一篇:温暖的雪的美文摘抄下一篇:小学家长说给小孩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