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

2024-05-26

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精选6篇)

篇1: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北京市十一学校建校于1952年,原为中央军委干部子弟学校,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聂荣臻元帅用新中国的诞生日为学校命名。

学校于1964年划归北京市海淀区管理,1968年开始招收地方子女。1992年提出并实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革,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底,学校回归公办,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教育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现为北京市海淀区区属全日制完全中学。

学校秉持“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宗旨,努力培养志向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障学校依法自主管理,保障学生与教职工合法权益,全面提高办学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校全称为北京市十一学校,英文名称为Beijing National Day School,简称BNDS。校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66号。

第三条

学校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举办,经北京市海淀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学校为实施六年制完全中学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教育机构,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章 治理结构

第四条

学校实行分权制治理结构。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党总支、学术委员会、学生会、教师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共同组成学校权力机构,分别决策相应事项。各治理主体互相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或某一方权力过度膨胀。

第五条

学校坚持教代会讨论审定学校重大方针政策的民主决策机制。对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包括学校行动纲要、战略规划、人事聘任方案、工资分配制度、职称推荐方案、学术工作管理办法等,必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投票结果必须当场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改变教代会通过的方案。教代会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制度,除会议议程等有关程序性事项外,所有方案不得采取举手表决或鼓掌通过方式。

第六条

教代会每年八月底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采取 无记名投票,并当场公布投票结果。达不到60%的信任票,校长必须自行辞职;达到60%但连续三年未达到80%时,校长也必须自行辞职。

第七条

教代会代表20人及以上提议,可临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提请对校长的弹劾或对有关政策方案修改的建议议程,经全体代表60%以上同意后,方可启动弹劾校长或修订政策方案的程序。

第八条

教代会每年八月底听取中层及以上干部述职,并进行无记名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提交校长,作为聘任干部的依据。对未达60%或达到60%但连续三年低于80%满意度的人选,新不得聘任为中层及以上干部。

第九条

为防止教代会决策因时间变化、上级政策调整等各种原因带来的失误,特殊情况下,校长有权对教代会通过的方案提出暂缓实施的建议,提交教代会主席团同意后,可对有明显问题的方案实施冻结,待下一次教代会审议修改后实施。如有必要,也可经主席团同意,提前召开教代会,对相应方案进行修订。如教代会认为原方案没有修改必要,则仍按原来的决策执行,校长不得再次干预。

第十条

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主要由校长、副校级干部和主持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干部组成。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主持,负责领导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决定教职工的劳动合同聘任,确定各年级各部门岗位编制及职级总量,决定财务预算,按照相关规定决定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奖惩。校务委员会采取审议制,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校长具有最终决定权,责任由校长承担。

第十一条

学校党总支要保障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落实,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党组织建设,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

第十二条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也同时作为教师职称初评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初评,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推荐,学校学术工作室的设立、管理与评价,重大科研项目的招标。组成人员由校务委员会提名,提交教代会审定,达到80%以上赞成票方能通过。学术委员会由三位委员轮流担任主席,每位轮值主席主持一年工作。学术委员三年一个任期,每个任期需调整三分之一委员。

为保证学校行政工作与学术工作的良好沟通,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列席学校校务会议,学校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校务委员列席学术委员会议。特殊情况下,校长如果认为学术委员会决策存在明显问题,可通过校务委员会审议,对学术委员会的决定提出重新审定的提议,学术委员会可进行二次审议,如二次审议仍维持原决定,校长则不得干预。

第十三条

学生会系学生民主自治组织,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如有关学生的规章制度、奖惩办法、校服选用、食堂管理等,学校应 通过学生会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每年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对学校相关事项可以提出建议案,学校相关方面必须做出回应。

第十四条

教师家长委员会由相关方面推选的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负责沟通学生教育、学校管理的相关事项。对一定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对学校相应管理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对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诸如行为规范、食堂管理、住宿服务、校服选用等事项提出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听取,随时协商,并做出回应。

第三章 管理机制

第十五条

学校实行扁平化、分布式、分权制、制衡型的管理机制。

第十六条

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学校管理层级,副校级干部直接兼学部(年级)主任或中层部门负责人,学部(年级)作为学校的事业部门,集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于一身。

中层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学部(年级)协商、合作开展工作,不作为一级管理部门,对学部(年级)工作不享有指挥权。各学部(年级)、各部门设计各自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应当按照扁平化的要求安排,以避免过多的管理层次。

第十七条

分布式领导。学校通过明确管理主体的责权利,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个岗位的领导作用。学部(年级)和 各部门要依据不同的任务特点和成员能力,确定不同岗位的领导职责,根据实际需求和实施效果,各岗位可以动态更替。

分布式领导的每一个岗位的负责人即是所负责领域的最高责任人,即使行政职务高于该岗位的领导者,在这一领域也应当接受其相应的领导。

第十八条

分权制。学校与各学部(年级)、各部门、各学科实行分权分责的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人事、财务诸方面明确不同层级的责任,同时赋予相应的权力。

第十九条

制衡型。学校所有的权力均应受到相应制约。不仅学校治理主体各方需要相互制约,管理机制内部各岗位、各领域、各环节,也要明确相应的制约机制。

第四章 课程与教育教学管理

第二十条

在课程与教育教学领域,校长通过课程研究院和各学科,负责课程规划,明确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确定相关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校长和学部(年级)不得以行政手段推行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各学科选用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提倡百花齐放,对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师,各学科应该允许他们以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探索,各学科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第二十一条

学校构建学部(年级)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机制。学部(年级)全面负责本学部(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学部(年级)设立学科教研组,接受学科 和学部(年级)的双重领导;学校设立课程首席教师,具体负责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接受学科和课程研究院的领导,并定期与学部(年级)保持沟通。

第二十二条

教导处负责教育教学计划的编制、教育教学资源的调配、日常教育教学事务的管理工作,以协商、协调、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

第五章 人力资源工作

第二十三条

副校级和中层干部、学部(年级)主任、学科主任每学年由校长聘任。新任干部由校长提名,党总支组织考察,民意测评满意度超过80%,校务委员会审议通过,方可聘任。

第二十四条

学校实行教职工与学部(年级)、部门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尽可能让教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校长通过校务会确定各学部(年级)、各部门的编制,确定各学部(年级)、各部门相应的薪酬总量,确定双向选择的相关规定;学部(年级)、部门与全体教职工实施双向选择,校长和其他没有相应聘任权的干部,不得干预聘任过程和聘任结果。招聘优秀教师,按上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新入职教职工的聘任必须通过简历筛选、试讲或职业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面试以及校务委员会面试四个独立操作、互不干涉的环节方可入职。任何人无权超越 任何环节录用新员工。

第二十六条

学校坚持按劳分配、按岗取酬、绩优酬高、薪随岗变的分配原则。

第六章 财务管理

第二十七条

财务工作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每提前由学校和各部门根据部门新计划编制财务预算,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校长批准后实施。学部(年级)、部门负责人为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财务总监负责预算内支出的审核工作,对是否符合财经纪律、是否符合预算要求予以把关。

第二十八条

财务工作必须相互制约。按照“不让有权的人理财,不让理财的人有权”的原则,校长只有批准预算和根据工作需要批准临时申请项目预算的权力,不能对任何具体财务支出签批。财务总监的签批权只能在预算内有效,不得签批预算外的任何支出。

第二十九条

实施财务审计制度。为确保财务工作安全、规范,学校从社会招标聘请资质高、信誉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的预决算编制、财务收支和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每进行两次。审计工作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相关人员负责,财务人员回避。

第七章 学校标识与文化日 第三十条

学校的标识为、、、,其寓意见附件一。学校吉祥物为“龙娃”,其寓意见附件二。

第三十一条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10月1日。学校设立各种文化日,具体见附件三。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在教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校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2: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

《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试图在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域明确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为构建学校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行动纲要是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今后6年工作的总纲,每3年一次提交教代会审议,确定重大原则与基本价值观;每年由校务委员会组织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对有关具体事宜进行修订,每年修订的行动纲要都应该成为面向以后6年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学校战略 第一条 愿景

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

十一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成为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杰出人才。

伟大的学校应该是一所师生品格崇高、才识卓越的学校。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

第二条 关键成功因素 总结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的历史经验,学校成功的基因为: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

展望学校发展的未来,学校今后6年的关键成功因素为:教师、机制、国际化、课程、生源、经费、数字化、改革创新。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量化分解,可以得出关键成功因素指标。学校各层级、各岗位对关键成功因素指标的全面落实,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基本保证。第三条 战略改进领域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课堂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与课堂是学校今后6年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第四条 学校文化与价值观

总结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学校倡导并强调以下价值取向。1.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2.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3.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4.海纳百川,包容共生;聚天下英才,做英雄事业。5.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

6.不为高考,赢得高考,追求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实现。

7.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8.学校未来发展:培养——研究型学校。

9.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10.干部行为准则:公、勤、谦、坦。11.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12.主体性教育: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13.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14.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所、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职工的幸福家园。

15.不可侵犯的教代会民主权利:信任投票决定校长是否继续任职,满意率评价决定干部是否继续任职,参与制定、修订甚至决定学校重大文件和方案。16.敢于否定自我,不断创新发展战略。17.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18.卓越的领导者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19.建设国际化学校,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一流人才。

20.一心办学,心无旁骛,敬业笃志,乐业奉献。第二章

培养目标

第五条 学校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十一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

第三章

组织结构

第六条 师生导向。学校组织结构的构建必须以师生为导向,有利于简化程序,快速响应师生、教育教学的需求;有利于创造以学生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的文化。第七条 扁平模式。学校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学校将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应。

第八条 矩阵结构。学校构建学部(年级)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机制;在矩阵管理结构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事业负责,而不是仅仅对某一位领导负责;每一个人都不仅仅属于某一个部门、都应该顾全大局,将有利于学校大局、有利于把事情办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章 教师

第九条 教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教师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教师的职业不仅是传承过去,更是创造未来。教师的职业定位在于,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

第十条 优秀教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十一条 优秀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和所在团队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

第十二条 教风决定学风,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影响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通过踏实的教风,影响和带动学生良好的学风。

第十三条 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那么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但永远不能原谅的是对学生和教学的轻慢态度。

第十四条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生;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教师不要埋怨学生,当教育教学效果不如意时,要先检视自己。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对公平的期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教师要十分小心地呵护每一位孩子的世界,即使她是不完整的。第十五条 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的“本来”在不断折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以实现自我保值和升值;教师要注意职业规划,不断刷新自我。

第十六条 学校重视班主任的选拔、配备与培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班主任教育管理观,引导优秀班主任逐步向辅导员过渡。第五章

学生

第十七条

勇于担当。十一学生应该胸怀天下,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应该勇于担当责任,自觉为国家、为团队、为家庭、为朋友排忧解难;自觉奉献社会,主动服务他人。志远行近,既胸怀天下,又脚踏实地,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动力。

第十八条 诚实守信。十一学生必须坦诚待人,信守承诺。第十九条 尊重他人。要尊重父母家人,尊重老师长者,友善同学,学会用谦恭的态度与人交往。

第二十条 拥有感恩之心。别人的帮助让我们获取幸福,帮助他人让我们传递幸福;懂得随时回报他人,并以感恩的态度回报社会。

第二十一条 克己让人。十一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健全的对话人格,“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坚持平等对话,学会换位思考,设立“道歉日”,培养协商与妥协的能力。

第二十二条 领袖气质与谦虚品格。十一学生应独立思考,具有自己的想法,谦逊而有韧性,质朴而无畏,不怕失败,勇于面对挫折,严于责己,归功他人。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参与,善于决策。主动锻造自己的领导能力。第二十三条 重视学术成就。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注意研究学习规律;踏踏实实,追求良好的学业成绩。

第二十四条 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在追求学业好成绩的同时,每一位同学都要掌握一项娴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并形成习惯。第六章

师生关系

第二十五条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亲情如父母子女,友情如同伴朋友,严而有格,爱而不纵。

第二十六条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就已经结束了。

第二十七条 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真正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靠人格与学识赢得。

第二十八条 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需要一定的相处时间,只有在师生相处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热爱是境界,热爱是胸怀,热爱也是有技能和技巧的,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第七章

课程

第三十条 课程建设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建设应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尤其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需要。

第三十一条 坚持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积极开发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各学科要明确本学科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方向,形成具体实施方案。第三十二条 加强学校课程的体系构建,重视对已有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建设。

第三十三条 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明确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的观念。第三十四条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积极开发与实施国际课程,在可能的领域里努力实现中外课程的融合。第八章

教育教学

第三十五条 坚持主体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第三十六条 重视日常行为规范落实。重视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学生习惯养成的战略作用,梳理不同年级应该强化的不同习惯,逐一落实;要求学生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细节。

第三十七条 重视教学常规。学科与教研组要全面关注备课、上课、留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教学“五环节”。不断完善与改进教育教学常规,注意用新的科研成果丰富常规。

第三十八条 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打造学生的亮点,用成功酿造成功与自信。

第三十九条 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的重大教育活动都尽可能办成学生的节日,并使学生终身难忘,学科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努力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第四十条 坚持多元评价。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形成全面、系统、多元的评价体系。

第四十一条 实施“接力棒计划”。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接班人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十二条 重视学生职业与人生规划。从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开始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目标,激发学生内在成长的动力。

第四十三条 重视学生情感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妥协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十四条 重视班集体建设,立足班风抓校风,遵循班主任岗位优先的原则调配学校人力资源。

第四十五条 重视校园欺负现象的解决,设立“同伴关系日”,营造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四十六条 敬重教学规律。学校将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改革,贴近学科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成就感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通过课程开发、教材整合、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更新,使教育教学不断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四十七条 调整教学关系,建设新的课堂文化。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来不提问的学生不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让每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己的手底下得到解决;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将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让知识树在学生心里扎根。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方面狠下工夫,设计并呈现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第四十八条 将落实进行到底。狠抓落实才能提高质量,学了要会,会了要对;在没有射中的靶子上再射一箭。第四十九条 教学诊断与评价。诊断出问题与考出好成绩同等重要;及时的教学反馈是调整教学的重要方法;理想的学习是及时知道结果的学习;将评价贯串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五十条 学校通过学分管理,引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第九章 教育科研

第五十一条 教育科研要着眼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趋势,立足身边问题,努力将基础教育领域方向性的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务实高效。

第五十二条 项目研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矛盾点正是创新处,要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从学生最不满意之处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改变可以改变的,选择能够改变的,选择必须改变的,选择能够在年内见效的项目;要致力于行动的改变,避免空泛与纸上谈兵;注意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寻找潜在的内在原因。第五十三条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素养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要通过教育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团队。第五十四条 寻找教育教学制高点,构建校际教研合作组织,通过教研学术年会、网络互动平台等方式,积极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

第五十五条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自主申报立项与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

第五十六条 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通过博士后项目、优秀校长培养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名家著作收藏馆等整合科研资源,为学校教科研提供支持。第十章 决策

第五十七条 推动不同层次、不同团队的思想解放和独立思考,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向领导请示工作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意见;提报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不少于两种方案。第五十八条 坚持“哪个层级获得的信息最充分,就在哪个层级做出决策,或者由哪个层级的人员参与决策”的决策原则。

第五十九条 明确决策程序,尊重决策规律,加强决策制约与决策评估;坚持重大决策前的听证制度与决策后的纠错制度,定期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民主评议。

第六十条 遵循民主决策、权威管理的原则,执行层面的集中与决策层面的民主同样重要。

第六十一条 重视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领域决策方式的研究与实施。特别重视教职工评职晋级、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的选择方式与实施方式、住宅购置与分配、教工子女入学、学生荣誉评定、学生干部产生方式、学生学业与综合素质评价、分班、座位排定等决策的实施。

篇3: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

雷露:十一学校非常推崇“个别化”教育, 我们提倡根据学生的需要, 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 所以“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是我们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贯穿始终的实施理念。学校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兴趣及职业需要的学科课程与职业课程, 也会请资深人士为学生推荐图书、营造平台, 使他们与相关专家沟通交流等, 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 所以学生的个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中国教师》:十一学校对学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指导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雷露:十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与课程, 十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我们分别开展了生涯规划的引领课程与实践课程。引领课程包括“名家大师进校园”、“校长有约”、“家长有约”、“学长有约”, 此外还成立了学生咨询中心。“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是自2008年1月24日开始的, 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拓宽视野、树立榜样, 学校每周三下午都会开展这项活动, 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166期了。学校聘请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这些人物一定是具有一定引领作用、有职业深度并且是学生喜欢的, 比如白岩松、莫言、央视主持人等, 学生采用网上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比如当我们请到一位律师, 对律师职业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就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向律师咨询。“校长有约课程”是为了了解学生真实需求而开设的。学校每天中午确定一位校级领导与学生共进午餐, 学生自己的问题与困惑, 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职业理想方面的都可以与领导面对面交流, 领导会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进行解答。“家长有约课程”是十一学校家长互助中心开设的, 以家长走进校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指导, 其中职业方面的指导成分占到了80%, 对学生了解职业还是很有帮助的。每次请到的家长都会限定在6个人之内, 人多就容易泛泛而谈。比如今天请到的是律师, 那些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向家长提问, 问题问够了、问足了就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学长有约课程”主要是邀请高年级在校生或已经毕业的校友与学弟学妹共同探讨。他们向学生介绍校园经验以及职业方面的经验, 这一活动在指导低年级同学的学习规划方面尤其有效。另外, 学校也设立了学生咨询中心, 咨询中心主要负责为国际部的学生提供留学等咨询服务。咨询中心设立有外国咨询官, 他们对国外大学、专业及专业与未来职业的联系都比较了解, 而且咨询中心也为本部学生服务, 本部学生如果将来想到国外深造也可以去咨询。

另一方面, 十一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包括“未来行业精英课程”、“社团课程”、“职业考察课程”、“行业校友课程”、“学生创业课程”以及创办社会实践基地。“未来行业精英课程”是 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及特长, 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而成立的类似社团性质的兴趣小组。目前学校已经有少年文学院、少年科学院、少年社科院、少年工程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生活学 院、植物学院等八大学院。这些学院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 也会出版自己的刊物, 通过这些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十一学校目前有15大社团联盟, 这些社团也都是与学生的兴趣及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相关。社团旨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为自己的成功生涯奠基。与此同时, 十一学校还开展了“职业考察课程”,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各个行业的职业体验基地100多家, 横跨30多个职业领域。每周及寒暑假学校都会带学生到职业体验基地考察, 这些职业基地通过开展讲座甚至现场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场景, 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性质与工作内容。另外十一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学生创业课程。学校专门开辟出“松林书苑”作为学生的创业基地, 学生们在这里开设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学生银行、咖啡厅, 这些公司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学校的宣传海报都来自于学生的广告公司, 学生银行也会给这些公司贷款。由家长与社区联合开设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正在建设当中, 因为家长直接参与, 这些实践基地将会提供比职业考察课程更深入的职业体验机会,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这些实践基地里实习。

《中国教师》:除了各种各样活动型的课程, 学校有没有专门开设职业与人生规划课程?

雷露:目前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 有时候是融合在政治或其他的课程当中, 这些课程有些章节会涉及生涯规划, 老师们就会给学生讲解。但目前生涯规划更多的是融合在各种活动当中, 不过十一学校的活动与社团是必修的, 也占学分。另外学校在其他课程方面, 也都会兼顾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我们有四千多名学生, 在课程方面就有一千多门。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比如高一数学按照难度分为不同等级,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选择。如果希望学文科, 那么高一理科就可以选择较为轻松的课程来学习。

《中国教师》:十一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咨询师, 这些咨询师是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咨询素养的?

雷露:高中没有行政班, 采取的都是走班制。“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愿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的班级上课, 不同层次的班级, 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 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所以, 每个年级都设立了咨询师。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就是为学生的人生与职业规划提供指导。他们的工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引进一些国外开发的职业兴趣与心理量表来为学生测量, 并由心理咨询室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另外十一学校的咨询师也采取其他的方法,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比如他们针对高三学生的情况, 会带领学生到某个大学里对这个学校做全方位的深度了解。又比如, 针对某些专业在中国哪几所大学实力比较强, 他们都会想办法让学生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另外, 对于一些学生在选择大学方面的问题, 他们也会把大学的招生人员请到学校开展讲座。总之, 学生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择校, 也不一定就直接奔着清华或北大, 可能也会更注重专业。

咨询师的自我提升一般是通过两条渠道。一方面他们要自我学习, 比如阅读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 而且有些咨询师还成立了专门的咨询师工作室, 他们就必须对某一行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与钻研。另外他们会通过与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交流与学习, 从中获取经验。

《中国教师》:对我们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指导, 家长与学生有什么样的反响?

雷露:家长们是很认可的, 反响很好。比如我们的社会实践考察课程每周名额有限, 有的学生如果没报上名, 家长还会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生为什么没报上。另外, 比如“家长有约”活动, 邀请到的家长都是很积极的, 他们大多40多岁, 已经从业很多年了, 对自己的职业也十分了解, 他们只要跟学生聊天儿就行, 但是他们有一些还是十分精心地备课并准备了很详细的课件。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也十分积极, 他们很喜欢在实践活动当中实际体验。虽然我们会给他们提供量表、理论上的支持, 但学生更多地还是渴望亲身去体验。每个月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 因为名额有限, 学生们都十分积极, 信息刚发布出来名额就报满了。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才打算这学期成立60个社会实践基地来充分满足他们的需要。另外, 学生也很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这样他们就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

《中国教师》:2012年中国儿童中心与美、日、韩合作调查了四个国家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对比情况, 结果发现我们国家的高中生中有很大比例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与倾向是什么, 对十一学校而言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雷露:其实学生们都是一样的,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很朦胧的兴趣, 但是这个兴趣与职业的距离还是很远的。比如有一个学生曾经对法律非常感兴趣, 他觉得法律是可以伸张正义的, 自己很喜欢。后来他就通过职业体验以及与专家沟通的方式去了解律师这项工作, 但他发现其实在法律当中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然后他就觉得自己的性格可能不适合当律师, 他感觉自己对法律的了解太理想化了, 于是就放弃了。还有一名学生, 家长为他联系的职业考察是去体验村官, 当时他也觉得当村官可以实现自己的报效祖国之志。后来他在参加村官竞选的时候, 发现有人贿选, 有人出钱买选票, 他就对村官这个职业产生了疑虑。但是更多的情况是, 学生通过职业体验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点, 加深了对这一行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在职业考察过程当中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其实这也挺好的, 这会比他在大学选择了某一专业, 最后发现不喜欢, 再回头调整好很多。所以, 如你所说, 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他自己喜欢什么, 但是学校有体验的机会, 他可以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明确自己的兴趣。有些学生当初参加某一活动时纯粹是觉得好玩, 但在体验的过程当中, 他觉得某个职业挺好的, 于是就喜欢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当时是抱着自己的兴趣去体验职业的, 但是发现事实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所以他可能将来就不选择那个职业了,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其实都是一个好的结果, 他会一步步明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所以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中国教师》:您觉得十一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最有成效的地方是什么?

雷露:最有效的是职业考察以及职业体验, 十一学校一直十分关注学生的体验而不是灌输。这些职业考察与体验工作对学生影响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明确, 也很坚定。他们在高考结束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轻松地选择自己希望读的大学与专业。

《中国教师》:您觉得目前十一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

雷露:难题是有的, 比如目前的职业考察我们做了很多工作, 但深度仍然不够。很多时候我们去进行职业考察时, 企业主要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最多是参观一下厂房、现场, 再深入一点可能是去实验室做一次实验。但这些对于学生了解职业来说还是不够的, 与企业开展长期深入的交流合作在目前的情况下也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中国教师》:为了使学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指导开展得更有成效, 您觉得还需要哪些条件来保障呢?

篇4: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

一、在六年一贯制实验中探索

初中高中衔接的新学制

由于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受课程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而实际上,首先,受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尤其是在大班教学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有了某些过高的要求,也仍不能满足优秀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在像北京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北京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中段教育已基本普及。因此,打破初、高中学制划分,探索初、高中六年一贯教育的可行性,就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取消中考,六年一贯地设置课程,将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进行最优化的课程设计。同时,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养成;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整体设置一贯制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我校六年一贯制实验区探索满足优秀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99年开始,十一学校进行了中学六年一贯制的学制与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起,初中学制改为两年,高中四年,即中学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学制课程,进入这个“实验区”的是比较优秀的小学毕业生。这一新学制打破传统初高中的学制划分,取消中考,使初中高中能连贯起来。为了一切学生的最优发展是学制改革实验的目标和宗旨,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发展,根据我们已经积累的经验和全国的标准,在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并且其中的2/3或5/6的学生能够优良地完成国家标准规定的三年的教学任务,这些学生无需参加中考而直接进入四年制高中,可以有比较充足的学习时间。

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的实验明确地定义为“六年一贯二四分段”,即在六年一贯制中,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划分为两年和四年两个前后贯通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在课程目标上,构建高于国家课程标准水平、面向优秀学生和优势教育资源的六年一贯制中学课程体系,建立具有十一学校主体性文化特征的课程资源平台,推进以学生人文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智能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并以此为重要载体推进我校“五大战略”和“十四项示范工程”目标的实现,推动我校向“培养研究型”学校转化。

中学六年一贯的学制实验,使初中和高中两个中学阶段的教育安排成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教育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让学生比较从容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安全进入高中阶段。

二、以课程体系为载体的学制衔接

与新学制相适应的是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课程改革实验,即在一个统一的中学六年课程框架中,创建相互衔接的二年初中课程与四年高中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这个基于十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国家标准、高于国家标准”,我们的实验属于国家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融于国家课程之中,但在基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基础上,又具有高于一般性之上的特殊性。

从六年一贯的整体构架中提出“文科重点下移,理科重心上移”的策略,即两年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初中课程任务,加强文科、数学与人文课程,而将物理的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整合到高中课程中,不开设化学课程。这样,产生了四年制高中的新学制,把初中阶段的一些理论课程和内容放在高中课程进行整合。六年一贯的课程整体规划详见表1。

实际上,四年制高一的课程内容是初中课程与有关高中课程经过融汇整合而成的新课程,这就为学生在知识体系上铺设了一条无缝链接的发展路子,比较顺利地承上启下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六年一贯二四分段的学制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四年,第一届实验班级学生现已进入四年制高中三年级,学生发展总体情况良好。

三、以“四环节教学”为渠道

实行学习方式的衔接

1999年7月,十一学校成立了两个“高中理科实验班”。这一举措本身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是相当普遍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为名牌大学输送优秀新生,而教育的目标并非是为了应试。这个理科实验班的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反之、各有特长的适应国际交往的新型的高水平的人才奠定扎实宽厚的基础”。2001年7月这届学生毕业了,两个实验班82名学生,全部是共青团员,有17位同学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个学生入党,1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两个班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示范班,高考成绩600分以上40人,上重点线81人,上重点率98.7%,总平均分590.1分,创造了十一学校高考新历史。李金初校长为当时的两个理科实验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四环节主体性教学。

“四环节主体性教学”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自学自研:学生根据自学提纲或读本,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解决基本的知识技能问题。

问难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讨难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整理的自学自研环节没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过程深化生成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精讲: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构建知识体系,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精要。

评价应用:通过检测和拓展应用,加深学习程度,开拓学习思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升华。评价是双向的、开放的。学生可自主作学习总结、自主检测、自主评价,来把握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也可对教师、对实验进行评价。学生的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

数学老师李久权认为:“自学自研环节是四环节教学的起点、关键和基础,它直接影响问难讨论环节的效果,也关系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通常拟定自学提纲,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在一定条件的时间、空间环境中进行。”在“数列”教学中,实验教师采取了有力的教学保障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一单元的教学突出三个特征:“特征一是时间长,用时一周;特征二是形式新,自学自研安排在课堂进行;特征三是目标高,自学自研检测达到会考要求。”

现在“四环节主体性教学”已经从理科教学扩展到了文科教学中,教师们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正是初中向高中过渡和转化的关键所在。从初中开始,实验区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四年制高一伊始,通过四环节教学,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

四、以主体性德育建设为引领

促进初高中的心理衔接

除了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实施“四环节主体性教学”,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十一学校还开展了以主体性德育建设为引领的学生主动发展工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心理的生成、构建主体性教育的环境和运用学生主体教育的评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校营造主体性德育环境,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成长。

1.坚持鲜明的主题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制定各具主题、层次有序、互相衔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计划并付诸实施。

主题班会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展示自我教育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班会提倡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关注学生苦恼,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体现学生道德成长的需求,并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时代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主题班会体现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传统形式的教育焕发出时代的生机。班会、校会、年级会、家长会,团队活动和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校德育中,参与面越来越广泛,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显。

2.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坚持在活动中育人

每学年高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20天,初中学生30天。重视开展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基地、军训基地的共建工作,加强实践育人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访革命老区和革命圣地,参加军政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各年级建立固定实践基地,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组织、有规划、有活动内容、有记录,有评价,及时总结、交流、表彰,加强引导,进一步提高实效性。

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春自护能力

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制订法制教育制度,追求法制教育的实效。我校加强社区共建、警学共建、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创设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内外教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学校树立法制教育典型,定期表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制标兵”,以榜样引路;每学期全员参加法制讲座,建立法制学习小组,激发学法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分析案例,小品演示,模拟法庭等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还组织他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讨论学生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开展处分学生听证制活动。对思想困难生开展施爱教育,在教师中实行“领养制”,注意他们,关心他们,及时给予点拨,指导。

4.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重要途径作用

通过学科教学育德,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充分发挥政治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认真挖掘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思想教育内容,并同德育大纲的要求相结合,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四备”即备德育目的、备德育要点、备学生、备教材。

期中期末总结教学工作时寓德于教的情况是内容之一,各学科的研究课、公开课都要把寓德于教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探讨本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路和方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艺术,把寓德于教、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利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判断是非能力。利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德。

5.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实现文化育人

重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在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以“十佳精神”为核心的学生观念文化;以将帅语林碑墙、校史陈列室、名家寄语、荣誉室为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生活动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文化育人功能。

第一,进一步丰富“十佳精神” (理想信念,不懈追求;挑战自我,决不言退;勤奋好学,艰辛奋斗;瞄准未来,全面提高)的内涵,发掘其在育人中引领、导向功能,使其在学生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校以“十佳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基本形成。源自于学生,并不断地引领和提升学生素质的“十佳精神”,体现了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成为学生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形成了我校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的主题。

第二,将帅语林碑墙是我校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矗立在十一学校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帅语林碑墙铭刻了建国以来110位元帅、将军和革命老前辈的题词。这道独特的校园风景,以其深刻的内涵警示后人牢记先烈嘱托,奋发图强,立志成才。

第三,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力求突破和创新。 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使五月的校园异常活跃。尽管每年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其以“传播人文情怀,展示个性化校园,在实践与参与中,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宗旨,成为我们设计、策划、组织活动的指南。Flash设计大赛、漫画比赛、相声小品比赛、辩论比赛、歌咏比赛、班刊设计大赛、科学原理擂台赛、挑战主持人大赛、现代舞比赛以及图书美食交流活动等等很好地展现我校学生群体的艺术才华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将会使文化艺术节的项目和形式不断创新。

围绕科技教育设计科技节主题,开展学生喜爱的科技活动,主要形式有专题报告、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小论文、学科竞赛、兴趣小组活动、科技作品展等。

6.坚持通过一“岗”二“校”三“仪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一岗”,即优秀少先队员站校园国旗岗,争当国旗小卫士,并以此为阵地通过讲故事、人物专访、演讲等方式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两校”指的是少年团校和中学生业余党校。1985年至今我们已成功地举办团校80期,万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到了良好的团前教育,举办了14期中学生业余党校,千余名学生骨干及时在高中时期受到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8年来我们发展了近30名学生党员。这些学生虽然数量不大,但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学习目的、政治方向明确、思想进步、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处处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身边的榜样,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形成了学理论,学党章,了解党,追求党组织的良好氛围。可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提高两校活动的质量,在对学生的政治方向教育中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三仪式”是指入团宣誓仪式、入党宣誓仪式和成年宣誓仪式。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在北大的五四广场,在雄伟的长城上,在清华学府……凡是参加的人,当时的情景都难以忘怀。升旗集会上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面对鲜艳的党旗,铮铮的誓言,回荡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成为全校学生的艳羡和向往,激发他们政治追求的愿望使仪式文化成为中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活动。

7.提升网络德育实效,创建学校网络德育文化

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

加强学生“三项道德修养”,即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增强道德情感,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

做到“五个上网”,即德育内容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德育活动上网,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8.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加强对中学生社团文化的研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纽带自由结合的青少年群众性团体。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就是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有持续作用。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每一个成员都是组织的主人,都有权利参与管理,有义务为组织的生存发展作贡献。这样的机制非常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主体意识,调动社团成员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能力。再次,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成功,增强自信。社团活动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有着共同志趣朋友的支持,使自身的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体验到成功。

十一学校在过去的十多年办学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中,进行六年一贯的中学学制与课程改革实验,从学制上实现了初中和高中的无缝衔接,从相应的课程改革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体系,从实施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模式入手,转变和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上顺利向高中阶段过渡,实施主体性德育,营造主体性学校文化,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使初中高中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充分交流互动。这些体制上、课程上、教育方式上和活动方式上的对策,有力地促进了初中高中的衔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北京市十一学校

篇5:北京市十一学校:发现那棵树

北京十一学校设有专门的“校服专卖店”。学校校服文化中心负责人表示,以前的校服就是统一的运动服,同学们不爱穿。为了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愿望,学校决定提供40款校服供选择。图/CFP

提名理由

它彻底消灭了“好学生”“坏学生”的称呼,让每个学生都为“成为自己”而骄傲;它给予孩子们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也赋予了他们自由、创造与责任。在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下,它细致入微地考量,用细水长流的韧性,为学生打造出一个造梦、追梦、圆梦的空间。它所描绘的教育,没有功利与成败,只有真实、宽容与创造,而贯穿其中的,是希望。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学生安阳的课程表独一无二。以星期一上午为例,他先要去上I级数学课,再去上II级政治课,然后是II级历史、田径和I级化学。

同在星期一,他的同学胡天寒的课程却是先上数学III级,然后是物理III级,接下来是III级化学,语文B级以及田径和英语B。当然,胡天寒的课程表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十一学校自2011年开始施行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高中部4174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张自己的专属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以及未来报考大学的方向,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与此相配合,行政班级和班主任取消。学生走班选课,学科教师只需专注本学科的授课和教学研究即可。

如此彻底地告别传统教学模式,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第一家。有人评价说,它“真正触动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但对北京十一学校来说,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触动什么核心,仅仅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选择”成为主题词

4000余名学生,每人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课表,其背后是庞大的课程体系。

十一学校用了几年时间,整合梳理国家和地方的课程体系,最终创建了265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课只有17门,选修课有248门。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和75门职业考察课程。即便必修学科,也分为5个不同难度。以数学为例,I级适合今后大学选择文科的学生,II、III级针对理科高考生,IV是竞赛班课程,V级则是大学先修课。课程选定也并非一成不变。学习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不合适,还可以重新选课。

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只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有些羡慕。“枣林村书院”院长、历史教师魏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上高中时,总也不明白,文科生为什么要学那么难的数学,但是在大一统的班级与教材体制下,他只好在一次次考试中正视自己在数学上的不足。“现在我的学生可比我幸运多了!”

十一学校的课间非常热闹。学生们抱着各自的教材,穿梭在学校的走廊里,偶而互相打个招呼,便兴致勃勃奔向271间不同的学科教室(每间教室门口贴着学科名称和教师名字),之后,仿佛船只入港,随着上课铃响,再次归于安静。“感觉学校就像个提供课程的大超市。”安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家超市不只可以选择课程,也可以选择学习方式。安阳、胡天寒选择按常规在教室上课,高二学生郑子豪则申请数学、语文自修,理由是他未来要报考导演系,需要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初二学生张帆则有专门为她度身定制的“一个人的写作课”。她酷爱写作,已创作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在网上点击率颇高。每周一下午,是她和老师一对一讨论写作方法及小说构思的时间。最近,她正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一部名为《户口》的小说。

课余活动更不用发愁,有272个社团可供选择。“超市”里没有的课程,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货”。比如,高二学生毛佳钰喜欢建筑,但学校没有相关社团,她便创办了少年建筑学院,亲自担任院长,由学校出面,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副教授担任指导。目前学院已招收了30多名会员,毛佳钰本人还完成了论文《北京钟鼓楼地区商业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议》。

甚至就寝时间也可以选择。十一学校每周有一次“与校长共进午餐”。一次,两名学生为就寝时间争论了起来。一名男生抱怨学校规定的就寝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则认为太晚。校长李希贵听后,便责成这两名学生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在全校范围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4个月后,拿出了一份详细的“分时睡觉”建议书。校方决定采纳。现在,十一学校的住宿生就有了3种不同的就寝时间。

他们甚至还帮助校长选择。每年最后一天是学校的“狂欢节”。这一天,校长要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大黄蜂”。被挑战的老师

学生获得自由,被挑战的却是老师。不止一位教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改革过程处处充满煎熬。

事实上,这场改革可以上溯至2007年。当时,李希贵刚担任校长不久,他发动全校教职员工要共同制定一份《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每个人都要参与,共同归纳总结出十一学校的价值观和普遍认可的文化传统。

在学校工作了30余年的于振丽说:“数十年来从没有这样与同事们酣畅淋漓地争论过。”据统计,制订行动纲要过程中,共有475人参与了三轮大讨论,提交各类意见和建议684条。“这个过程实际让《行动纲要》成了大家共同的作品。”魏勇说。在争论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许多学校历史中的成功基因,如“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在激烈的交锋中,他们也开始接受新的理念与价值观。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第一稿在2009年下半年形成,此后两三年,仍不断打磨,数易其稿,最终在2011年初正式对外公布。

《行动纲要》分为15章、100条,明确了在组织结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等主要领域内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其中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朴素表述。比如,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教师从事的是世间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之追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而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学校的产品,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此后,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课程改革逐步、分层展开。比如,语文和英语最初没有参与课改,因为教师普遍认为这两门学科不适合分层,怎么改没想清楚,索性先不动;拆掉教室里的讲台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哪门课、哪个年级时机成熟拆哪个,全部拆光用了两年多;最初改革成走班制时,学校带着顾虑保留了行政班和班主任,结果造成了班主任制与学科导师制的矛盾。后来,留学回来的学生讲述了欧美学校的气氛: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信任,而不是管理。校长李希贵听后下了决心,彻底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

配合课程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压缩。学校用了7年时间,陆续减少管理层级。年级学部成为课程与教师管理的核心,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于一身;而原来的中层管理部门变为职能部门,并最终压缩为4个: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工会。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学部、各部门双向选择,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下放到每个学科和每位教师。高一学部主任田俊说:“这里的改革没有‘一刀切’,也没有共同模式,它是一个百花园。”

变革带来了巨大压力。讲台拆掉了,教师讲课不再高高在上,平等对话成为常态;老师的权威不见了,有时候想找学生谈话,还要看学生是否有时间;过去教师只用教师参考书备课即可,如今参考书全部公开,老师被迫另外寻找教学资料;不止一位老师被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指出:老师,你刚才讲错了。

并非没有疑虑和担忧。比如,改革后每个学期设计有两个星期的“小学段”,没有老师和作业,学生自主安排。孩子们会不会“放羊”?许多老师担忧。但担忧仅仅是担忧而已。孩子们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人用来读书,有人重温物理实验,还有人走出校园去做义工„„

渐渐地,老师们找到了成就感。当教育不再依靠权威而依靠能力时,老师们被迫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当学习不再依靠权威和监督时,学生们的主动性和效率都大幅提高。虽然成绩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但成绩却并未因此有所下降。2013年,首届走班制学生参加高考,363名考生中650分以上达199人;取消班主任制,使得每位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等问题的责任,教师们与学生交流更多也更加熟悉了;甚至,老师们也像学生一样,期待每年6月的学校泼水节,水枪、水盆、水桶齐上阵,每个人都变成落汤鸡。谁说快乐只对孩子重要?

“过去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片森林,每一棵树都一样。”校长李希贵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这样讲述他眼中的学校,“但今天我们要发现那棵树。”但对老师们而言,发现的过程是双向的――为了发现那棵树,他们也发现了自己这棵树。北京十一学校

篇6: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心得

回归教育本真

----北京十一学校参观学习之浅感

本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株洲市教育局组织的“湖南省株洲市应对高考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转型提质专题研修第二期”的培训活动,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并认真聆听了北十一学校部分领导和老师们所作的精彩报告,所学所看让我真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可谓思想震动、灵魂震撼。当我们正困惑于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中学生的厌学情绪、高分低能和绩优质低的输出状况而苦恼无奈、彷徨无助时,北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教育风景画,给了我们一副美好且令人神往的教育愿景图,也给我们树立了工作的目标、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北十一的改革既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而是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一、定位培育人、造就人的办学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 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二、树立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 2 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三、让自主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 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四、让评价引导学生成长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五、让研究成就教师的专业幸福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 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总之,北十一学校的教育是基于人的兴趣、需要出发,通过唤醒和发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学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这里的教育尊重生命成长、回归了教育本真,这里的教育为我们竖起了一面旗帜,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努力学习。

株洲县第五中学 王忠

上一篇:教师资格评审个人总结下一篇:成长的故事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