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苏州中学概况

2024-06-02

榆林市苏州中学概况(共8篇)

篇1:榆林市苏州中学概况

榆林市苏州中学概况

榆林市苏州中学原名榆林市第三中学,坐落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塞上古城榆林,是榆林市内一所有重要影响的国立完全中学。1998年在苏州市人民政府的援助下,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由初级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并更名为“榆林市苏州中学”。2003年12月被榆林市教育局确认为市级“重点高中”,2009年12月被陕西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为32825平方米。学校现有7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为5300多人,在岗教职工281人,其中高级教师43人,一级教师66人,二级教师112人。学校教学主楼建筑面积3625平方米,投资250万元,其中苏州市人民政府援助100万元;西教学楼建筑面积3874平方米,投资290万元,其中苏州市人民政府援助50万元。学生餐饮楼建筑面积7900多平方米、造价1200万元,其中苏州市人民政府援助50万元。2002年8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向学校捐赠电脑50台,并配备了价值114万元(其中学校配套50万元)的现代教育设施。学校因此建起了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多功能报告厅、校园智能广播网、教师备课系统和电子阅览系统,学校现代教育水平大大提升。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崇德尚志,务实创新”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了“勤学、守纪、求真、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学校连续九年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取得辉煌成绩,武敦煌等多名同学被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录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8年高考我校取得的辉煌成绩,二本上线人数比07年增加20多人,居全市市重点中学第一,得到榆阳区委、区政府22万元奖励,并被授予“教育先进集体和高考优胜集体”称号。2009年高考我校高敏同学获全市文科第八名的好成绩。2010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212人,其中艺术、体育类31人,二本上线率达25.56%。学校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基地”、“全国教育创新示范基地”、“陕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以法治校先进单位”。并先后承担“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委员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试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国家级课题研究。

榆林市苏州中学是联结榆苏两地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是窗口学校,倍受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陕西省原省长陈德铭、副省长朱静芝、苏州原市委书记王明、苏州原市委书记王荣先后率团亲临学校指导工作,使全校师生倍受鼓舞。1998年—2001年三年中,苏州市共派7位优秀高中教师到苏州中学任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传递了教改信息和教育动态,使苏州中学教师结构得到优化,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学校将不负厚望,以省级标准化高中为起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榆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地址:榆林市西人民路33号 电话:3883195

篇2:榆林市苏州中学概况

榆林市苏州中学紫风铃文学社成立于1999年,至今已走过整整十三个春秋。紫风铃,所谓“风吹玉振”,即以青春之风,叩响悦耳清脆之音;以端雅气韵,静阅人生;以深邃之蕴,观照生命。

紫风铃文学社隶属于校团委学生会。自成立以来,成为许多拥有文学梦想的青年学子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也促进校园浓郁书香气氛的营造,带动更多的芳华少年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

篇3:榆林市苏州中学概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农业生产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粗放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设施农业以其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苏州作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农业生产可用土地面积规模小、劳动力成本高, 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尤为迫切, 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 苏州农业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 全面推进“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 基本形成了优质水稻、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农业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高效化的加快推进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设施农业的重点在设施园艺, 设施园艺的重点是设施蔬菜, 蔬菜生产设施化和机械化是设施蔬菜未来发展的趋势。

文章从农机推广角度分析了苏州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1苏州设施蔬菜生产概况及农机装备发展情况

1.1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概况

苏州设施蔬菜生产起步较早, 截至2012年, 全市高效农 (渔) 业面积累计达12.5万hm2, 包含了蔬菜、水产、畜禽、桑果茶等四大产业。其中设施农业面积2.13万hm2、大中棚设施面积0.81万hm2, 蔬菜总产量295.6万t、总产值达45.6亿元。参照全省农机化考核验收办法, 我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为57%, 耕整地环节、育苗移栽及播种环节、植保环节和喷滴灌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87%、12%、77%和50%。

近年来, 随着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特别是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实现, 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1.2农机装备发展情况

截至2012年, 全市设施蔬菜生产农机装备总量达60 136台 (套) , 主要集中在耕作、田间管理和灌溉环节, 这3个环节农机装备数量分别为2 013台、55 948台和2 033套, 占总保有量的99.8%。其他如播种、育苗移栽、收获、分拣包装等环节农机装备保有量仅为0.2%, 且大多以进口机型为主。

2存在问题

2.1各作业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 机械化水平低

全市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仅为57%, 远远低于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 (95%以上) 。各作业环节之间机械化水平差距明显, 耕整地、田间管理环节机械化水平均已超过50%, 而劳动力强度高、用工量大的播种、育苗移栽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12%, 收获环节甚至为0。

2.2机型种类繁多、关键环节农机装备多为进口, 适用性差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中, 各作业环节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较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以耕整地环节为例, 目前全市在用机型就多达9款, 各机型间通用性差, 操作使用及维修保养各不相同, 难以统一开展技术指导和维修服务。一些重点、难点环节引入的机型多为直接进口, 适用性较差。以移栽环节为例, 目前在用机型基本都是日本井观和洋马公司生产的双行和单行移栽机, 因价格昂贵、适用性差、对秧苗和操作人员要求高, 目前仅有部分规模较大的园区引进。

2.3各作业环节间衔接性差, 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机械化作业模式

蔬菜品种多样, 所需机型种类较多, 造成蔬菜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差距明显, 相互间衔接性差, 尚未形成切实可行的机械化作业生产模式。

2.4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设施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是农业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载体, 亟需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然而因传统就业观念限制和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优秀人才纷纷选择进入到二、三产业中, 造成目前农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以我市农机从业人员为例, 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9%、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高达68%。

2.5设施蔬菜农机化装备投入不足

用于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机装备购置补贴环节单一、力度小、补贴政策不延续导致农户更换新型农机装备的意愿不强, 装备更新换代速度缓慢。

3对策分析

3.1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园区为载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原则。逐年增加各级农机购置补贴中设施农业机械补贴的比例, 加大在设施农业上实施的各类农机科技项目的数量和资金投入, 加快农机装备的引进、示范、推广进程。

3.2分清主次, 加快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重点环节农机装备的发展

在继续巩固和提高现有设施农机装备机械化水平基础上, 集中精力、财力狠抓设施农业机械化关键环节, 做到升级换代常规的、加快推广成熟的、引进示范先进的、研制开发急需的。

3.3加强农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目前, 科研推广、培训、管理等方面已有的农机技术人员知识能力大都停留在应付稻麦生产机械的推广服务上, 要通过参观考察、技术讲座、专题调研、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 加快培养设施农业农机技术及管理人才, 以适应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

3.4加快基地建设, 提高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

要将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与省、市农业示范园区紧密结合起来, 借助于园区平台, 加快甚至超前引进国外一些先进机具加以试验示范, 为合作生产或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建议省、市每年在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中选择一批设施好、产业代表性强、运行机制优、地方政府配套有保障、自身积极性高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 加快新机具新技术引进示范。

4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劳动力资源紧缺正逐渐成为制约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实践证明, 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是设施栽培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曾平欧.蔬菜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预测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11 (2) :12-14.

篇4: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同学录

从本期开始,“红色记忆”将开辟一个“影印历史”的版块,分三期影印连载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陕西省立第四中学这三所中学的《同学录》,为研究陕北早期党史提供一些原始资料。在此,我们之所以用“影印历史”这个概念,本质上是对时下盛行的“口述历史”的一种反动。众所周知,影印史料的价值,相比于历史当事人在漫长岁月后“口述”又经别人整理的历史,二者之间真实性与权威性的巨大差别,不言而喻。

1920年前,陕北教育极其落后,广袤的大地上仅有“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一所中等学校,是名副其实的陕北最高学府。1918年杜斌丞担任校长后,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学。1923年在绥德成立了“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5年又在延安成立了“陕西省立第四中学”。至此,陕北才有了三所中学,陕北精华,多出其中。当时,陕北文盲占绝对比例,识字人为数极少。上几个月冬学,就算脱了盲;上两年私塾,就算识字人;能上三四年初小,就是文化人;再上两年高小,就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了;读到中学,不管毕业还是肄业,就是公认的大知识分子;如果再能上四五年大学,那真是惊天动地了。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战乱频仍,统治者力量不足,统治力有限。教育权是能够与军权、行政权分庭抗礼的三大权力之一。当时流行着“若要强,背钢枪;强上强,上学堂”的说法,就是这一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因此,各级各类知识分子在陕北的社会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成为引领潮流的精英。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马克思主义通过魏野畴、李子洲等新兴知识分子在陕北开始传播;1924年秋冬,第一个中共党团组织在王懋廷的组织下在绥德师范诞生;1925年春夏,王懋廷在榆林中学也组织成立了党团组织;同年秋,党团组织与延安四中同时出现。马克思主义来到陕北后,首先被陕北知识界所接受,然后扩展到其他阶层,使得这一思潮一度成为影响全社会的风尚与潮流。这是陕北革命的特点,也是陕北革命的优点。陕北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后,利用学校阵地与教师身份,到处播撒革命种子,使得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1927年春,陕西的大革命进入高潮,中国共产党依托这三所中学,成立了中共绥德、榆林、延安三个地委,极大地推动了党在陕北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共绥德地委及时抓住杨明轩担任省教育厅长的机会,把陕北23县的教育局长全部换成党团员,从而掌握了全陕北的教育阵地。这一举措,是陕北党能够从大革命失败一直坚持到1933年土地革命大爆发的两大关键原因之一。掌握了教育权,闹革命就有了阵地,有了经费,有了干部,更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因此,陕北人民在中共陕北特委的领导下,浴血奋斗,前仆后继,终于建立了全国硕果仅存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尽管在漫长而残酷的斗争中,大浪淘沙,早期参加过革命的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后来脱离了革命,有的甚至背叛了革命,但坚持下来的优秀分子,在血与火的阶级斗争中,完成了知识分子工农化的转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组织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成长为革命的领导者,并培养了数量更为庞大的工农干部实现了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二者相鼓相激,终于汇成革命巨潮,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创建了强大的西北红军,形成了巩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从1924年建立党组织到1935年中共中央抵达陕北,陕北知识分子中,不管是革命者,还是不革命者,甚至反革命者,都可以在这三个名单中找到他们的来历。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人物的经历,构成了波澜壮阔的陕北党的历史。这正是我们刊发名录的目的所在。

备注:

一、本《同学录》刊印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即1925年12月,共收入榆林中学此前毕业及当时在校师生619人,分教员、学生两类15栏。原件藏于陕西省档案馆。

二、序言作者高祖宪(1870—1943),字又尼,米脂人,杜斌丞之姨夫,于右任之师兄。早年师从关学大师、一代大儒刘古愚读书。曾任教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张季鸾、张奚若、杜斌丞等皆出其门下。1907年带学生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投身反清斗争,辛亥革命中参加西安反清起义。张凤翙督陕时,任都督府秘书长等职。1915年赴北京,参加反袁运动。其长子高建白,女儿高佩兰,皆为陕北著名人物。

三、“现任教员”栏收录27人,其中党史上著名的人物有杜斌丞、崔焕九、高竹轩、孙丽生、朱横秋、杜良奎、马济川、曹又参、高崇、吴碧云等。“前任教员”栏收录25人,党史上著名的人物有曹颖生、李鼎铭、田伯英、呼震东、柳砚琛、魏野畴等。

四、《同学录》共录入学生563人,分为13栏,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9栏合计393人;另有“师范”41人,“职业”31人,“预科生”41人,“职业科”57人,4栏合计170人。

1、1917年秋招83人,分为甲、乙两班。时为四年制中学,不分初高级。1921年7月毕业52人,18人考入大学,7人考入军事学校,升学率近50%,为全陕中学之冠。“甲级”栏收录27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白冠英、贺家瑞、杜宝棻、李卓如、马飞鹏、姬嗣昌(伯雄)、杜立亭等。“乙级”栏收录25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王子元、张光远等。

2、1918年因校舍紧张未招生,故1922年无毕业生。

3、1919年春招34人编为丙班,1923年毕业27人,均录入“丙级”栏,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徐绍林、尤仙航、白明理等。

4、1920年春招49人编为丁班,1924年毕业60人,均录入“丁级”栏,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白自强、霍世杰、董耀卿、张蜀卿、郭朗亭、杜聿明、营尔斌、阎奎耀(揆要)、刘韶华、白自立、白自成、杨尔瑛等。

5、1921年春招30人编为戊班,1925年春毕业47人,均录入“戊级”栏,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史巍然(唯然)、曹必达、曹力如、杜润滋、郭天锡、杜守智、杨怀瑛、赵耀先等。

nlc202309020232

6、1922年春招59人编为己班,应为1926年春毕业,“己级”栏录入53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刘景桂(志丹)、艾捷三、张肇勤、李登霄、李宗白、白作宾、霍作霖、唐嗣桐、汤登科、钱维新、刘文蔚等。

7、1923年招43人编为庚班,“庚级”栏录入47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霍仲年、周梦雄、周发源、王季明、栾本植、窦增荣、柳长青、樊峻、曹创业、霍学光、王怀德、王乃屏、王子宜、龙施普、高之钰、张崇仁等。

8、1924年招29人编为辛班,“辛级”栏录入53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陈宝学、周家骐、师俊伟、苗从权、武开章、刘景向、马健翎等。

9、1925年招54人编为壬班,“壬级”栏录入54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白树棠、郝显德、高仰云、安志铭(子文)、常学恭、王怀智、杜聿德、杜绍林、李含芳等。

10、“戊级”栏后为“师范”栏,录入41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杜嗣尧、营崇本、白又尼等。据《榆林中学校史》(榆林中学校史编写组,2013年第一版。以下简称《校史》)载,1921年榆中附设师范讲习所,3月1日开班,学制一年,初招60人。

11、“师范”栏后为“职业”栏,录入31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贺延年、高锦尚等。《校史》载,1923年,榆中开设了职业科,学制2—4年。

12、“壬级”栏后为“预科生”栏,录入41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乔乃文、王东皋、庄培、张崇礼、尤镜堂、郭鸿恩(洪涛)、焦维炽等。

13、“预科生”栏后为“职业科”栏,录入57人,党史中有名的人物有崔逢运、乔钟灵等。

五、《同学录》中有部分人名重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早期的学生后来成为教员,如马济川、曹又参等,故教员和学生栏中都收入;一种是同一人在不同班次中出现,如霍世杰、高锡爵在丁级与戊级中两次出现;杨怀瑛、安尔凯在戊级与师范中两次出现等。

六、本《同学录》亦有遗漏之处。如“前任教员”栏中未录李子洲、王森然等。另据《校史》载,谢子长于1920年春由西安陕西省立一中转入榆中丁班,《同学录》中没有记载。《校史》载,杨国栋于1921年春考入榆中,应为戊班学生,《同学录》中没有记载。《校史》载,焦维炽于1923年考入榆中,应为庚班学生,《同学录》中录在“预科生”栏下。《校史》载,1925年秋招收郭洪涛、张秀山、高崇德(高岗)等癸班学生58人,但《同学录》中只在“预科生”栏下有郭鸿恩,而无张秀山、高岗。

篇5:榆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2006-09-0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隆重举行的“煤炭科技万里行——走进榆林”活动,是我市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煤炭工业实施科技兴煤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我代表榆林煤炭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前来榆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榆林煤炭工业的发展情况,分三个层面:资源概况、发展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各位做一简要介绍。

一、榆林煤炭资源概况

榆林是煤炭资源富集区,是国家规划13个大型煤炭建设基地之一。全市含煤炭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4%,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为2800亿吨,探明储量为1460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按照规划分为神府矿区、榆神矿区、榆横矿区和吴た笄?BR>

榆林煤炭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聚煤作用,从而形成了三个不同地质时代的煤系,即石炭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煤田。石炭二叠纪煤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府谷、吴堡一线,探明储量70.49亿吨,可采煤层11层,单层最大厚度15.47米。煤类主要为气煤、肥煤、焦煤。三叠纪煤主要分布在子洲、米脂一线,总储量为0.33亿吨。侏罗纪煤主要分布在榆、神、府、横四县区,含煤面积24561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357.33亿吨,主采煤层5层,煤层单层最大厚度12.5米,每平方公里地下平均储煤1000多万吨。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煤质具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0.8%)、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6800---8200大卡/千克)的特点,是优质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是理想的环保用煤,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竟争力。

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我市煤炭工业从“七五”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煤炭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已具雏形,已形成1亿吨/年的生产规模。“八五”以来,煤炭工业产值和实现的税利一直占到全市GDP和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煤炭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具有转折性、标志性和历史性的五大突破:一是全市煤炭产量突破亿吨大关,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1.06亿吨,同比增长30%,占全省产量1.55亿吨的68.5 %;二是煤炭工业产值突破百亿,达到115.5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5 %;三是全行业实现税利费突破50亿,达到54.78亿元,纳入财政部分为42.43亿元,占财政总收入62.69 %;四是全市煤炭铁路发运煤炭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102万吨;五是地方国有煤炭运销企业实现税利突破5亿,达到 5.21亿元,同比增长13.5%。

回顾煤炭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煤矿建设成效显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神府煤田的开发带动下,国家和地方共投入资金近300亿元用于我市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大柳塔、榆家梁、榆树湾等现代化矿井为代表,大中小矿井齐全,国家、地方和个人联合开发的格局。目前,全市境内共有各类生产矿井395处,其中中央企业矿6处、省属企业矿2处、地方煤矿387处。“十五”期间,我们抓住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高起点、新机制、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矿建设方针,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了榆树湾、锦界、冯家塔、拧条塔、何家塔、三道沟、南梁、海湾、中能榆阳、杨伙盘等一批现代化矿井。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前期1000万吨,后期4000万吨榆树湾煤矿,年底可建成投产。南梁煤矿和中能煤矿,为地方煤矿的技术改造树立了榜样,成为榆林煤炭工业发展史上璀璨明珠。

(二)煤炭产销趋于合理。我市通过铁路外运经营煤炭始于1982年,当年由2万吨起步,经过20多年努力,出口煤计划增加到120万吨,内销煤计划增加到565万吨。发运线路由过去的在山西庄阴线发运到现在的神朔、包神、西包三条线路发运。发运站点由过去在山西庄阴线借站上煤到现在的在神朔线上的新城川、黄羊城、孤山站;神延线上的凉水井、大保当、牛家梁、鱼河;包神线上的大柳塔石圪台、瓷窑湾等站上煤装车发运。全市经省政府批准的公路煤炭计量站点36处,其中出省、出市地界站点24处,县乡公路12处。截止2005年,全市国有重点煤炭运销企业通过铁路外发运经营煤炭计划量为3145万吨,实际发运煤炭4228.5万吨,实现税利费16.44亿元,出口煤创汇2.67亿美元。

(三)安全状况基本平稳。各级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重视安全程度普遍提高,深化煤矿专项整治,强化监管,加大投入,综合治理,促进全市煤矿安全状况总体稳定。2001年至2005年,全市地方煤矿原煤百万吨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分别为1.72、1.23、1.16、0.81和0.90,总体呈下降趋势,未发生5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连续十六年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四)结构调整有重大突破。“十五”期间,煤炭工业逐步实现了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转变,由资源粗放型管理向严格保护型管理的转变。

一是“三个转化”进程稳步推进。2003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与转化并重,把转化放在首位的方针,突出煤炭主业,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了一批涉煤转化项目的建设。着力走科技创新、项目带动、转化为主的路子。

二是标准化矿井建设成效明显。从2003年起,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累计投资2.04 亿元,建成标准化矿井68处,初步改变了地方煤矿小而散、脏而乱,无序竞争、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局面,促进了资源与生产、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三是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53 亿元,完成3549.67 km2的煤田地质勘探任务,为后续规划发展创造条件。完成了神府、榆神、榆横矿区的总体规划,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积极实施资源整合,关闭516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对45处地方煤矿实施了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对86处乡镇煤矿进行了联并。全市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小焦化厂的清理整顿,共关闭兰炭企业49户、焦炉78 台;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煤矿生产、生活区绿化,矿容矿貌得到了改观;共投入1.5亿元资金,对煤矿开采已形成的地表塌陷、水体泄露,植被破坏等进行了补偿和治理;累计矿区植树种草面积4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较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组织专家开展因采煤造成地面沉陷的治理调查研究,制定了榆树湾矿井保水采煤实施方案;规划了六个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中发展,环境集中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新建煤矿实施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三同时”;新建电力项目都采用空冷装置,同步建设了脱硫设施,并完善了节水环保工艺和设备。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榆林是煤炭资源的禀赋条件,特别适合大规模开采和就地转化。我市煤炭企业要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有利时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三个转化”的方针,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过程中,把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电化、一体化项目作为主攻目标,打破产业界限,以多种形式推进煤电联营、煤焦化联营、煤路运联营,延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循环经济的格局。

当前,我们要着力处理好以下我市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系和问题。我市煤炭工业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自身内部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直制约着我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市地方煤矿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含量低,从而形成盲目开采,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比如在我市,集矿、路、港、电、航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中央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单井单面产量、全员工效等多项指标创世界记录,是世界煤炭工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与地方煤矿落后的采煤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们深信通过这次“煤炭科技万里行”活动,为我们榆林煤炭工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榆林煤炭工业发展中,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供各位领导、专家进一步研究。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跨越式发展和适度开采之间的关系。我市地方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是行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产量的增加很大程度是靠煤矿超能力生产;企业效益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产量增加和价格提升。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跨越式发展和适度开采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榆林煤炭”、“平安榆林煤炭”。

二是正确处理开采与塌陷的关系。煤炭开采必然造成地表塌陷,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320平方公里,仅神木县采空区面积达99.12平方公里,现已塌陷44平方公里。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在开采中治理,在治理中开采,力求把塌陷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绝不能再走山西、东北等老工业区的曲折道路。

三是正确处理煤炭开采和水资源保护的关系。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7.3%。现有的开采方式,已造成了水体泄露,这就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因此,在煤炭资源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煤炭开采和水资源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保水采煤新技术。

四是采煤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全市现有地方煤矿普遍以炮采为主。高档普采、轻型综采和综采等先进的采煤方法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应用煤矿先进适用技术,改革现有的采煤方法。

五是采空区治理已成为煤矿亟待解决的问题。受采煤方法限制,房柱式硐室开采导致工作面无法实现全负压通风,工作面空顶作业,顶板事故频发。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强,采空区面积范围越来越大。近年来大面积冒顶次数不断发生,已经成为我市煤炭安全生产的心腹之患。

六是煤层自燃发火倾向严重,矿井防治水任务艰巨。我市榆神矿区、神府矿区属侏罗纪煤田,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煤层自燃发火自燃发火指数低,极易自燃。近年来,全市有多处煤矿发生井下煤层自燃,虽然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榆神矿区大部分煤矿采用竖井开拓方式,工作面离涵水层较近,极易发生透水。

七是煤炭产品结构单一,转化率低。我市现有给类煤矿395处,2005年共生产原煤1.06亿吨,原煤生产和输出的比重过大,大量原煤以直销为主。受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因素限制,全市原煤就地转化1330万吨,转化率仅为12.5%,煤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电铝、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洁净煤项目建设和劣质煤、煤矸石、与煤共生伴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接续产业的培育更是滞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水平和综合效益不够理想。

八是煤矿安全欠账多,技术装备落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市地方煤矿起点低、先天不足,矿井采、掘、机、运、通以及排水、供电系统等普遍缺乏先进技术装备,井下采用非防爆车辆运输,没有实现矿井全程电子监控,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安全基础薄弱,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同志们,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能源政策的调整,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作用、地位在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市场需求会进一步推动产量逐年提高。榆林作为全国产煤大市,既要做到产量有序增长,又要避免走过去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装备煤炭企业,逐步提高我市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

这次煤科总院前来我市,秉承“立足煤炭、服务煤炭”的基本宗旨,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煤炭产业,不断创新煤炭开采、洗选和安全防范技术、安全保障能力。这对于我市煤炭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次极好的机会,“煤炭科技万里行—走进榆林”,为我们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我们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重点在资源勘探、采煤方法改革、中小煤矿技术改造、煤矿安全、洁净煤技术利用、产业延伸转化、保水采煤技术、采空区治理、环境保护、煤矿信息化、矿井标准化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请参加会议的代表,要针对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寻找与煤炭科研单位对接的切入点,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为榆林煤炭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携手合作,共同奋斗!

衷心祝愿“煤炭科技万里行”活动在榆林这块圣洁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谢谢大家!

篇6:吉林市概况导游词精选

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奇特,人文荟萃的吉林。 【地理位置】

吉林省位于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腹地、中国东北中部,东西最长约750千米,南北最宽约600千米。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相望,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连黑龙江省。

全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总人口约为2700万,也是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吉林省是地处边疆的多民族省份,有汉、满、朝鲜、蒙古、锡伯等个56个民族。

【省名来源】

吉林省名源于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吉林市。“吉林”满语音译为“吉林乌拉”,“吉林”是“沿着”“乌拉”是“大川”,“吉林乌拉”意思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简称吉林。以省内城市名定为省名在我国仅此一例。

【吉林省的历史】

说到吉林的历史,可谓久远。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省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两汉、南北朝时期主要有夫余人、高句丽、肃慎人在此活动;隋唐时期有肃慎人后裔建立的少数民族权渤海国;辽金元明时期有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人在这里生活;清朝认为长白山是其祖先“龙兴”之地,同时为达到皇室贵族独占东北特产的目的而将此“封禁”起来;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朝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中华民国成立后,设吉林都督和民政长官,统辖全省军务和行政事务;19奉系军阀张作霖称霸东北,在吉林设巡阅使、保安司令、主席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傀儡政权满洲国的属地;1945年之后,东北划分九省;1948年末全境解放,省会设在吉林市,1945年省会迁至长春。

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素有“北国春城”的美誉,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的中心。还有吉林、四平、白城、白山、通化、辽源、松原7个地级市,以及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还有1个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省政府直属单位,地级管理。过去我们将吉林省的行政区划概括为 “两白加两原,长吉通四边”。

【吉林省的省情】

吉林省的省情突出特点是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优势” 。“一个中心”是指吉林省地处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腹地,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积极支持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两个基地”是指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省的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吉林省地处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因此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吉林省的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于全国第1位。“三个优势”主要指吉林省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全省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3%。吉林省有自然保护区36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26%。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4%,

东部地区能达到70%以上,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省矿产资源丰富,油页岩、、硅灰石、火山渣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开发潜力巨大。

【吉林省的旅游资源】

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说自然与人为并重。东部绵延千里的长白山,风光秀丽、森林茂盛。以垂直景观和天池闻名于世,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中部以长春和吉林为中心形成了生态与冰雪旅游带。长春净月潭绿荫如盖,潭水清澈,森林浩瀚,其规模人称亚洲人工林之最,堪称“大都市中难得的一块净土”;长影世纪城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伪满皇宫及伪满八大部被国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吉林雾凇冰清玉洁,每到冬季在适宜的条件下,松花江岸十里长堤“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西部草原、湖泊、湿地相间分布;郭尔罗斯大草原一望无际,查干湖水域浩瀚,鱼儿成群,水鸟飞翔,岸上一片蒙古族风情;向海自然保护区,在中国七大湿地中面积最大、生物种类最丰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并被载入世界著名湿地名录。

【四种颜色】

吉林省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暖短促;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寒冷漫长。一年四季四种风光、四种颜色。冬日银白色、春日浅绿色;夏日深绿色;秋日金黄色。我们用四句优美的话语来形容吉林的四季:冬天的寒冷为大地披上了银白的雪衣、春风的吹拂使万物生机盎然、夏日的骄阳哺育了花草绿荫,秋日的金风是整个城市爽然明丽。所以说,吉林省是多姿多彩的世界,相信这次吉林之旅会给您带来无限的回忆!吉林将是您春踏青、夏避暑、秋赏景、冬玩冰雪的理想旅游胜地!

篇7:苏州概况导游词

中国有句古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到了人间天堂——苏州。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83.9万人,其中市区212.4万人。苏州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此建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各位游客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城市。许多城市几乎大同小异。但是,苏州的城市形象相当有个性。大家是否注意到苏州民居楼房的基本色彩,一白一黑,两种极色。为了打破这种极强的反差,有时会用上一点青灰来过渡。苏州的城市也和园林一样,十分素雅。

苏州园林是苏州的骄傲。她有许多桂冠。拙政园等四个园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个园林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典型例证。苏州园林为什么这么多,又这么精美呢?这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苏州的地理、人文都有关系。我们知道,从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而苏州在隋唐时期经济已相当发达。白居易诗中就说过,湖州殊冷僻,苏州太繁雄,还说,杭州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苏州的繁荣仅次于首都长安。经济的发达奠定了文化的发展。此后,范仲淹创建了宋代历史上第一个、又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府学————苏州文庙府学。苏州真正成了文人荟萃之地。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了科考,不论是衣锦还乡还是告老隐退,他们在苏州营造了一个与自然相融、与天地共存的生活空间。他们把文学、书画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渗透到园林中。所以,苏州园林不只是物质空间,更是古代文化人的精神世界。

和苏州园林密切相关的还有昆曲。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全世界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中国唯一得此殊荣的就是昆曲。昆曲以其文雅的吐词、柔糯的唱腔、舒缓的节奏与苏州园林贴切地糅为一体。当昆曲在园林中响起,其悠扬回环的旋律是园林建筑节奏的最好诠释。刚才我们讲了许多关于苏州的文化人,现在讲讲苏州的老百姓。苏州的普通人也心灵手巧。说起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用两个字概括:精致。何以见得? 先说说苏州刺绣。苏州农村号称有十万绣娘。在十万绣娘的庞大基础上垒起的是高高的塔尖。在全国四大名绣中,苏州刺绣以其色泽淡雅明丽、针法细腻丰富而独占鳌头。传统刺绣和现代绘画技艺的糅合、变异使苏州刺绣不仅仅是古老的家庭式手工业,而是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龙头、数家刺绣厂为舰队的,既艺术又商业、生机勃发的产业大军。

丝绸,是苏州的又一传统。苏州一年四季出蚕茧,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蚕茧质量好,且丝绸工艺历史悠久。苏州曾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名。丝绸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出口量占到全国三分之一。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苏州在全国名列前茅,称苏州为丝绸之乡是恰如其分的。

苏州人能干,又富裕,当然就会讲究吃。苏州菜自成一体,口味清淡,略带甜,讲究色、香、味、形。尤其船菜、小吃,新鲜、精细,品种多。苏州人吃菜还讲究时令。什么时令吃什么菜、什么鱼。尽管现在反季菜越来越多,但时令菜仍受青睐。现在整个碧凤坊也成了美食街。从嘉裕坊往南五十米是东西主干道,这里可容千人的大餐馆沿街林立。再往东二百米又是一条美食街凤凰街。这里列举的仅仅是市中心周围的餐饮。除了餐馆,还有茶楼、咖啡吧。难怪都市人到苏州,都由衷地发出感慨:苏州是“活”人的地方。的确,苏州人活得很滋润,很休闲,很优雅,很文化。

苏州还是年轻人闯荡的地方。古城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扩出了两个大区域:中新合作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美国《商业周刊》罗列的世界九大新兴工业城市,亚洲唯一的一个是苏州。苏州已经成了国际投资的热点,高新技术集中的区域。只要一走出古城,城东、城西两大区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气息,以及和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小苏州已经发展成大苏州,苏州已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年轻的现代化城市。

篇8:苏州导游词概况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公元前5,吴王阖闾在此建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各位游客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城市。许多城市几乎大同小异。但是,苏州的城市形象相当有个性。大家是否注意到苏州民居楼房的基本色彩,一白一黑,两种极色。为了打破这种极强的反差,有时会用上一点青灰来过渡。苏州的城市也和园林一样,十分素雅。

苏州园林是苏州的骄傲。她有许多桂冠。拙政园等四个园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个园林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典型例证。苏州园林为什么这么多,又这么精美呢?这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苏州的地理、人文都有关系。我们知道,从隋朝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而苏州在隋唐时期经济已相当发达。白居易诗中就说过,湖州殊冷僻,苏州太繁雄,还说,杭州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苏州的繁荣仅次于首都长安。经济的发达奠定了文化的发展。此后,范仲淹创建了宋代历史上第一个、又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府学————苏州文庙府学。苏州真正成了文人荟萃之地。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了科考,不论是衣锦还乡还是告老隐退,他们在苏州营造了一个与自然相融、与天地共存的生活空间。他们把文学、书画以及对生命的理解渗透到园林中。所以,苏州园林不只是物质空间,更是古代文化人的精神世界。

和苏州园林密切相关的还有昆曲。昆曲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全世界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中国唯一得此殊荣的就是昆曲。昆曲以其文雅的吐词、柔糯的唱腔、舒缓的节奏与苏州园林贴切地糅为一体。当昆曲在园林中响起,其悠扬回环的旋律是园林建筑节奏的最好诠释。 刚才我们讲了许多关于苏州的文化人,现在讲讲苏州的老百姓。苏州的普通人也心灵手巧。说起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用两个字概括:精致。何以见得? 先说说苏州刺绣。苏州农村号称有十万绣娘。在十万绣娘的庞大基础上垒起的是高高的塔尖。在全国四大名绣中,苏州刺绣以其色泽淡雅明丽、针法细腻丰富而独占鳌头。传统刺绣和现代绘画技艺的糅合、变异使苏州刺绣不仅仅是古老的家庭式手工业,而是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龙头、数家刺绣厂为舰队的,既艺术又商业、生机勃发的产业大军。

丝绸,是苏州的又一传统。苏州一年四季出蚕茧,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蚕茧质量好,且丝绸工艺历史悠久。苏州曾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名。丝绸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出口量占到全国三分之一。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苏州在全国名列前茅,称苏州为丝绸之乡是恰如其分的。

苏州人能干,又富裕,当然就会讲究吃。苏州菜自成一体,口味清淡,略带甜,讲究色、香、味、形。尤其船菜、小吃,新鲜、精细,品种多。苏州人吃菜还讲究时令。什么时令吃什么菜、什么鱼。尽管现在反季菜越来越多,但时令菜仍受青睐。现在整个碧凤坊也成了美食街。从嘉裕坊往南五十米是东西主干道,这里可容千人的大餐馆沿街林立。再往东二百米又是一条美食街凤凰街。这里列举的仅仅是市中心周围的餐饮。除了餐馆,还有茶楼、咖啡吧。难怪都市人到苏州,都由衷地发出感慨:苏州是“活”人的地方。的确,苏州人活得很滋润,很休闲,很优雅,很文化。

苏州还是年轻人闯荡的地方。古城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扩出了两个大区域:中新合作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美国《商业周刊》罗列的世界九大新兴工业城市,亚洲唯一的一个是苏州。苏州已经成了国际投资的热点,高新技术集中的区域。只要一走出古城,城东、城西两大区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气息,以及和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小苏州已经发展成大苏州,苏州已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年轻的现代化城市。

上一篇:课文:11《 永远的歌声》教案(六年级上册)下一篇:志愿者协会教师节活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