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024-05-11

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标准(精选6篇)

篇1: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分四大类:第一类为电路分析基础,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阻电路分析和正弦电路分析。第二类为三相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电动机及其控制。第三类为模拟电子技术,内容包括放大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分析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介绍。第四类为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该课程将“电路基础”、“电动机控制”“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电工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工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

2、课程基本理念

 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 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充分体会有关电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 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有机结合时代的新产品;  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 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知能力; 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

能够识别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的电气符号,能利用一些方法分析直流电路;能说明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能归纳区别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能识别三相交流电路的连接方式;能说明变压器的原理与特性;能说明安全用电常识;能学会分析电机控制电路常见的故障排除及维修;能识别常用的半导体元件的名称与作用;能理解整流电路与基本稳压电路的原理;能说明放大电路的作用;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 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 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具有团队精神;

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基本概念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应该让学生把精力放在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上。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简单分析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为后续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评价建议:

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操作相结合。成绩 = 笔试70% +操作30%。

3、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最基本的知识,可以采用以项目为模块,注重电路分析方法。

篇2: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课程,让我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网络、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他们与学科之间的深刻联系,它们为教学创造的不一般的教学环境。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学习如何规划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单元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化解了平日教学中的不惑、不解。平日教学中对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单元评价、研究性学习,主题问题,专题问题搞不清楚,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问题有了进一步提高。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陈旧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学习过程结束了,但学习还在继续,今后,我会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研教改中。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利用“评价量规”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篇3: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关键词:实验技术标准,教学标准,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环境监测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 主要介绍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物、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空气、水质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采集、样品处理、测定原理及相关检验技术, 为今后从事卫生检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因

1.1 学生方面

(1) 学生对具体实验步骤不清楚。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实际上是依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 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检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学生无法掌握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实验过程中反复提问, 实验失败率高。

(2) 学生对实验步骤的具体要求不清楚, 与检测行业对分析测试人员的要求有差距, 分析结果准确度不高。

(3) 学生实验安全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环境监测课程每次实验都会涉及很多化学试剂, 而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估计不足, 对可能造成的伤害不会应急处理[1], 是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隐患。

1.2 教师方面

环境监测实验每次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都非常多, 在实验准备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人数估计试剂总用量, 如果计算不精确, 就会造成试剂浪费和环境污染, 如用量不足则需要教师在实验期间临时配制, 影响教学质量和实验成功率[1,2]。

2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要解决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按一定课堂教学规范进行教学。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实验, 而该课程实验的突出特点是流程化、操作性强。根据这个特点, 结合环境监测岗位人才需求, 我们专门编写了《环境监测学生实验技术标准》和《教师教学标准》, 作为教学补充材料。

2.1 学生实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1) 学生实验技术标准的核心是实验流程图。流程图是将比较繁复的实验内容精简, 并按照授课时间加以合理设计。国家对环境监测十分重视, 制定了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检测标准。依据检测标准制定流程图, 能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验关键点。同时, 在每一个流程后附上该步骤的具体操作要求[3]。

(2) 实验安全是技术标准的保障[4,5]。环境监测实验主要是一些化学分析实验, 学生常常要接触有毒、易燃的化学试剂, 易发生中毒、化学灼伤、烫伤、割伤事故。在实验技术标准中将实验可能存在的危险列出来,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就能够提前预防, 发生事故时也会进行有效的医学处理。

(3) 评分表是检验技术标准的质量保证。实验成功与否和结果正确与否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学生通过评分表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 检验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检验项目, 有哪些操作错误还需要纠正。

以水质氨氮检测实验为例 (见表1) , 实验技术标准涵盖学生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3个阶段, 学生通过技术标准了解实验流程和内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除以上内容外, 在实验技术标准中还可以增加其他辅助教学内容, 比如仪器试剂图片、简单的操作视频等直观、鲜活的素材, 使技术标准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学习更加立体、直观。

2.2 教师教学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2.2.1 实验前准备

环境监测实验前的准备时间相对实验操作时间更长。教师希望每个学生都有操作机会, 但是考虑到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数量, 有时需要两人或多人一组进行实验。因此, 必须合理设计不同项目的实验分组数和每组试剂用量, 保证更多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教学标准和教案类似, 但又不同于教案, 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仪器和试剂用量等实训条件准备。

2.2.2 教学流程图

教学标准中还包含了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方便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如水质氨氮检测具体教学流程 (见表2) 。本课程教学流程图的编制以张新仁教授[6]提出的与R·M·Gagne的内在认知教学模式[7]相对应的9项外在教学活动为基础: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回忆先备知识或技能;呈现学习素材;提供学习辅导;引发学习表现;提供回馈;评量行为表现;加强学习保留与迁移。

教学流程图对教师的教学步骤和过程提出要求, 意在确保实训教学的规范性, 同时对教师岗位胜任力提出明确要求, 有助于新任教师成长。

2.2.3 实验后的质量管理针对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验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 总结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计算中的问题, 思考哪些因素成为实验成败的关键, 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8~10]。

3 结论

实验技术标准的制定意在确保实验项目设计的科学性, 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学生实验内容对接行业技术标准, 并依据行业要求开展实验;实验结束时能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并切实提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应急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执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学标准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规范教师教学, 帮助新教师成长,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新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 7 (4) :23-26.

[2]张云梅.质量控制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71-74.

[3]陈杰山, 胡彩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工学结合深层次改革的关键[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2) :69-71.

[4]李诚, 宋文芳, 陈海燕.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2) :97-98.

[5]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 :167-170.

[6]张新仁.学习与教学新趋势[M].台北:心理出版社, 2003.

[7]加涅·皮连生.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李仪, 罗绪强, 杨鸿雁, 等.关于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思考[J].广东化工, 2014 (21) :245-246.

[9]蒋全胜, 吕家云, 宁小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46-148.

篇4: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03-03

【作者简介】李传珊,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南京,210018)电子电工类专业教研员,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是在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的大背景下,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正确理解本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背景和思路,有效实施课标,将进一步推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依据省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遵循“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正确处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四大原则,结合本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和搜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理念,确定学习任务,重构学习内容,系统开发课程标准。

二、核心课程的选择及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开发组在充分调研、参阅资料、专家论证的前提下,从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本专业岗位需求,确定先期开发“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技术应用”和“EDA技术”4门核心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4门课程皆为基础平台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并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相衔接。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说明7项内容为本专业课标开发的框架结构。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标设计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岗位要求,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平台课程,其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自觉遵守电子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然后层层分解,提炼出学生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第一,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第二,会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原理图、简单PCB图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会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填写测试记录,排除简单电路故障。第三,能规范使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示波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第四,具有资源检索、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养成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样的梳理,把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糅合在一起,便于教师整体把控。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立足“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表”,对接四级电子产品装配工、无线电调试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结合课程性质,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确定教学内容。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围绕课程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电路类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共划分二极管及其应用、三极管及常用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高频信号处理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等8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电子电路为载体设置教学单元,以常用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为综合实训项目。如“高频信号处理电路”模块,按序设置正弦波振荡器的制作与测试、检波电路的搭接与测试、调频与鉴频电路的认知、混频器的认知、调幅调频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等教学单元,课程内容呈现模块化、系列化特征,教学活动设计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有机融合。

技术应用性课程则以典型电路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课程内容项目化。以“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为例,安排了认识单片机开发环境、LED流水灯的制作与调试、计数器的制作与调试、电子钟的制作与调试、远程控制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简易数字电压表的制作与调试6个项目,其中“LED流水灯的制作与调试”项目分为安装和使用KeilC开发软件、LED灯点亮控制、LED灯闪烁控制、制作与调试LED流水灯4个教学任务。项目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任务设置环环相扣,形成“螺旋递进”式结构层级,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为有效落实“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提供了保障。

在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能级表述上,采用了可观测的描述方式。对于认知性目标要求采用“了解、认识、理解、熟悉、掌握、知道、懂得、识别、比较、表述”等词语;对于技能性目标要求,采用“会操作、会使用、会制作、会测试”等词组;对于体验性目标要求,采用“感受、养成、树立、体会、具备、体验、观察、形成、感知”等词语。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为例,在“三相正弦交流电路”模块“认识用电安全”教学单元中,要求:第一,能说出安全电压的规定;第二,了解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的原理,会进行接零保护,知道其应用;第三,知道人体触电的类型及常见原因,初步体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保护人身与设备安全的措施和触电现场的处理方法;第四,熟悉电气火灾的防范及扑救常识,并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法。这样的要求可观察、可测量,方便考核评价。

(三)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遵循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规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入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两种呈现形式:一是“模块—教学单元”式,此形式适用于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二是“项目—任务”式,此形式适用于技术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专业教学建议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第一,学生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需要经历的关键过程;第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形成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第三,授课计划的总体安排、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生成问题的解决以及其他应该注意的教学事项。

以“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标准为例,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实践教学建议使用与51兼容的STC89C51RC单片机,使用计算机USB口就可下载程序,实现在线下载,省却编程器。第二,建议“LED流水灯的制作与调试”“计数器的制作与调试”两个相对简单的项目可采用万能板组装电路进行项目学习,“电子钟的制作与调试”与“数字电压表的制作与调试”两个较为复杂的项目可预先设计PCB板进行电路组装,“远程控制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则可以在“电子钟的制作与调试”基础上添加相应串行口模块实现。第三,教学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集中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要将单片机和C语言基本知识有机融入各项目的相关实践中。教学活动要有阶梯性,技能训练要有连续性,关键技能要反复训练。第四,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结合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开阔学生视野。第五,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融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检测,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具有鉴定、诊断与调节、教育教学、激励等功能。本专业教学评价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提出: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应关注的方面、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多方评价的作用。第二,评价应尽可能与企业技术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除关注操作过程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等方面外,还要重视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树立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电路工作原理及电路参数的计算等理论知识,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评价;对电路安装与测试等技能性知识,要多采用实践操作和面试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第四,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启发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本专业先期开发的4门核心课程标准依据岗位需求,对接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对学习内容及要求进行梳理和建构,在教材选用时应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如无合适版本,要开发校本教材进行补充。编写时,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编写应体现科学性,要符合课程特征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编写应体现整体性,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体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的应用过程。第四,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第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弹性,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第六,编写应体现可读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易为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为例,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如下:第一,教材编写和选用应依据该课程标准;第二,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学情状况、实训设备、师资条件等因素,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性,为相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教学留有空间;第三,教材结构、呈现方式应新颖,图文并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应配套参考资料及信息化资源,为教学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主要指如何开发与利用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第一,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第二,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特别是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第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第四,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学科知识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实验室等。第五,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篇5: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评价建议

第二节 课程评价建议

一、关于发展性评价观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评价和课程本身发展的评价,这里讨论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反思以往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

针对评价中的问题,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评价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的学业下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

通用技术课程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视为与教学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最能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容易考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等结合起来;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

二、对“评价原则”的具体说明

在对学生进行通用技术课学习的评价时,要遵循的原则:

1、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智能方面存在差异。在技术学习方面,不同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往往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技术素质、生活经历、爱好、长处和不足等,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评价要能及时反映每个学生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学习水平,以正面鼓励为主。

教师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多方面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行有效指导,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他们提出适合其技术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学习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技术实践中,由于目的设定的合理性和技术手段完善性等因素的困扰,不可能保证每一次活动都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技术活动不等于没有价值。有的学生的技术作品,独立地看其技术目的性是合理的,技术方案也是可行的,手段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却有可能暂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在这一技术活动中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以及从中获得的一些技能、方法、经验和对技术的独特体验等。只关注技术学习的结论,会导致学生求平庸而不思创新、图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对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

题或困难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技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就被摒弃在了评价的视野之外。过程性评价,一是应把评价融入技术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二是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地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片面地倾向某一方面,都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意,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他修改或重试,直至满意。

3、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力避简单化的倾向,那种一学期结束或一个模块学完后,由教师笼统、含混地给每个学生打个分数的做法,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的支持,科学性规范性不够,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起不到激励鼓舞的作用。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9个模块中,不同模块的不同内容,均对应着一定的目标和内容,评价的项目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设计过程”主题,评价项目侧重于能否合理确定设计对象,能否根据要求确定设计方案,能否正确表达设计意图,能否对方案进行反思和改进等,而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的“服装与文化”主题中,评价的项目侧重于对服装的基本要素的了解和对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服装款式、服装色彩等等。对于同一内容,还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见,技术活动中的评价标准不是千篇一律的,既要关注学生技术活动的整体评价,还要同时关注各个环节和不同维度的评价。

4、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由于技术学习的丰富性,使得单纯的阶段性评价(如期末测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鲜活的、最有意义和最现实的状态。

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方法领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判,需要在技术设计与问题解决的特定情境下进行动态的、实时评价,要对学生技术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及时了解他们在技术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将这些日常技术活动中的各种学习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技术活动的日常评价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日常评价要求教师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评价学生,所谓质性评价,是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的,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的目的,质性评价中包含了对量化的研究。第二,对日常评价的结果要及时作好记录,形成良好的评价个案资料积累的习惯,避免走过场和流于形式的状况出现。

三、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仅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同学、家长以及校外相关机构等参与评价,使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这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动力;第二,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家长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调动家长参与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助于学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运用技术

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校外相关机构参与评价的好处在于: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的评价,增加了从实践出发,检验学生学习技术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角度,使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中,仍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家长和校外技术场地指导人员,依据技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参与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改变以往多以书面测试为主的评价,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及作品的评析、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技术活动报告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模块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和范围。在评价方式的选择时,应该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和评价现场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或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书面测试: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性技术原理和知识,利用书面测试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在书面测试的试题内容上应有所改变,应不同于刻板生硬的测试题,采用较为灵活的试题形式,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评价结果可以百分数出现,也可以以等级的形式出现。方案及作品的评析:学生的通用技术课程作业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以方案或作品的形式出现。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有的作业可以采取先由学生互评,给作业写出评语、评出等级,再交由教师评定,教师一是从作业本身的创意、合理性、简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从中了解学生对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容、标准等的把握程度,同时写出评语,确定等级。

访谈: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有一定深度的考评形式,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或书信交流或电话沟通或网上交谈,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随机进行,其目的是以与学生沟通、答疑、解惑为主,它不同于其他评价方式,进行一次就可确定一个成绩,而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多次讨论和对话,共同作好访谈内容的记录,作为学生技术活动档案的重要信息之一。

技术活动报告:是过程记录的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作品的图片、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的方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等等,记录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受均可记入。教师记录的内容可以有:与某位学生交谈的记录,每一位学生每份作业的评定,学生在各阶段的评价成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等等。其他评价主体也可参与技术活动报告的记录,这些记录构成每个学生技术学习的活动性信息。

不论何种评价方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确定有效、可行的评价方式。

四、对“评价的内容”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知识,也称说明性知识,是指事实性的信息,即“是什么”的知识,该类知识是描述性的,能够被叙述出来;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是指

怎样进行认知活动的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其特征是难以可言传。通用技术课程中,既有陈述性的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识。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陈述性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水平,而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所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际的操作步骤、方法和规定等。技能考查则是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考评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技术课程中知识类内容的评价一般采用书面测试、课后访谈等方式进行,技能方面的评价多采用方案及作品的分析、技术报告等方式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不可能截然分开,很多技能的评价中就包含了知识的成分。技术课教师应依照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本校学生的基础水平,提出不同技能所对应的评价要求。

例 关于“技术设计的交流”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

会使用常用的技术语言表达设计

会绘制技术草图

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

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

会识读简单的效果图

会识读线路图

会使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

会采用技术图表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技术模型与他人交流

会利用计算机演示文稿或网页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对某一项的评价还应有具体要求,如“会识读简单机械加工图”,是指学生能读懂简单的加工图纸、部件的加工要求等,能看明白图中标出的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从局部剖面看懂部件的内部结构和特殊加工要求等。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评价还是技能的评价,评价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应出现缺乏真实性的孤立的问题或测验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需要了解的是学生信息的筛选、知识的运用、思考的性质、方法的形成、方案的确定、模型的制作等技术活动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以及对技术活动的过程的体验等。

例 “自动注水式电热水器的水位控制方案的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会运用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进行方案的设计

影响水位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列出被控参数、控制参数

检测水位的传感装置需要有什么功能

确定一种设计方案,指出它的特点

画出设计方案的若干草图

会使用适当的装置和材料(模拟)实现设计意图

可以选择哪些水位检测装置

你所选择的装置有什么独到之处

注水管、注水开关等的选择有什么独到之处

水位的上下限如何选择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是否事先做过试验

试验、调试中的偏差如何处理

会对本设计的方案和实施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客观评价

本系统的设计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科知识

设计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

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中的哪一点创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例是从这一简单控制装置设计所要经历的方案设计、方案实现和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中,列出了一些需要分析、比较的问题作为过程和方法评价的“点”,为教师提供评价的参考,并非都是按照这些条目来做,因为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同一技术学习内容的评价标准和要求是不同的或有所侧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并非一般性的过程呈现。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两难问题,过程与方法评鄣牧榛昃褪强贾ぱ诖碚饫嗉际跷侍馐彼泶锍龅乃嘉牧槠淼那ㄒ疲榈奶嵘椒ǖ娜诤希椎娜ê猓杓频拇匆猓寄艿耐黄频鹊龋枰淌脱餐蹲健⒓锹己屯诰蛘庑┥凉獾恪?br>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对学生技术活动的精神层面的分析和评价。

对学生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首先,评价要使学生保持对技术的亲近感、新鲜感、持久的兴趣和激情,有激情才可能有创新;第二,评价要让学生懂得技术活动不总是圈定在冷冰冰的技能传授和功能实现的范围,技术世界除物质性以外,更有其精神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面性;第三,评价要树立学生对技术应有的态度和品质,技术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发展的,正如学术意味着争鸣,技术也意味着探索,多一份对技术的执著,就多一份创造的可能。

对技术活动的价值观的评价过程,是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文化的过程。技术文化是技术的精神家园,学生对“技术是文化”、“技术中的文化”和“技术与文化”等的理解,不是凭借陈述性知识所能表述的,是在具体的技术活动的体验中,在对其技术实践的评价(他评与自评)中逐步生成的。它体现在技术的人性化关照,技术的美学表达,技术的生态意识,技术的伦理意识,技术的批判意识等诸多方面。通用技术课程各模块的内容标准中均体现了对技术文化的关注。

在对技术活动的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可操作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根据评价的内容对其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对难以提出评价指标的内容,则可模糊一些,由评价者依据经验、在一定的资料支持下进行质性描述,避免轻易量化、固化一种不成熟的模式,以防片面的评价而挫伤学生对技术的热情。

例 关于“城市人行天桥的构造设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生活中你是否会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诸如人行天桥之类的建筑

面对一座人行天桥,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哪些知识、原理或资料

能否想起给你印象较深的人行天桥是哪一座,它的特点是什么

从物质的角度看,这座天桥满足了什么功能

你是否喜欢与人交流对这座人行天桥的看法

如果有人与你持有不同看法,你如何对待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还应满足人的什么需要

天桥的上下行道路是否方便行人负重、推车等行动

天桥是否方便人们在特殊天气中的行动

天桥的是否方便特殊人群(幼儿、老人、残疾人等)的行动

你认为这座人行天桥的具有哪些文化特征

天桥是否符合一般人的审美标准

天桥具有哪类建筑风格

天桥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保持和谐的格调

天桥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

这座天桥与其他人行天桥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座人行天桥

你认为这座天桥的设计缺陷有哪些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装饰

你认为人行天桥是否需要绿化

你对人行天桥的设计构思有什么独到之处

篇6:《中餐烹调技术》课程标准

制作人:唐良德

一 课程名称:《中式烹调技艺》。二 对象:三年制中职厨师专业学生。三 课时:174 四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与厨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热菜烹调的概念及基本原则,传统名菜制作的技艺;训练基本菜品的操作技能,为学生继续提高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转换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烹饪行业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热菜烹调技术,熟练掌握刀功基础、火候、调味和常用的热菜烹调技法,具备设计、制作宴席、制作一定数量的风味菜、特色菜的娴熟技能和一定的菜肴创新能力。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和应用专业技术;

2、正确理解中式热菜制作过程中烹调技法对菜肴制作的重要性;

3、具有根据菜品需求变化更新和发展菜品的能力;

4、能熟练运用热菜制作技术制作传统名菜;

5、掌握制作宴席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合理搭配宴席菜品;

6、具有勤学苦练、爱岗敬业的意识。

五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由联办单位专家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定位,以中式餐饮业相关业务为引领,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设计依据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加以拓展,使学生掌握中餐烹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旨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达成目标。

六 内容纲要

序号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项目四 项目五 项目六 项目七 项目八 项目九

项目名称

中餐烹调常识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刀工刀法 勺工技术

出肉及整料去骨 干货原料的涨发

烹饪原料的初步热处理 热菜的配菜 火候知识 12 16 6 10 16 14 8 8

课时

项目十 项目十一 项目十二 项目十三 项目十四 项目十五

调味 制汤

上浆、挂糊、勾芡 菜肴的烹调方法 热菜装盘 宴席知识

10 28 6 4 164 177

机动13

项目一 中餐烹调常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举例说出烹调的概念,懂得烹调的意义和作用。2 能阐明中式烹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能概述中式菜肴的特点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

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传统烹饪技艺。模块一 烹调概述

(一)任务内容 了解烹调的概念。2了解烹调的重大意义。3理解烹调的作用。

(二)理论知识

烹饪的有关概念、意义、作用和发展历史。

(三)实践技能

模块二 中式菜肴的特点及风味流派

(一)任务内容 了解中式菜肴的特点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培养热爱烹饪事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传统烹饪技艺的情感。

(二)理论知识

中式菜肴的特点及主要地方风味流派。

项目二 鲜活烹饪原料的初步加工

教学目标

1能说明常用新鲜蔬菜、水产品、家禽、家畜内脏及四肢的初步加工过程。

能概述鲜活烹饪原料初步加工的基本原则。

3应用常用水产品、家禽、家畜内脏及四肢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对其进行初步加工。

4树立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遵纪守法的职业意识,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品德。

模块一 新鲜蔬菜的初步加工

(一)任务内容 了解鲜活烹饪原料初步加工的概念

2能概述鲜活烹饪原料初步加工的基本原则。3掌握新鲜蔬菜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二)理论知识

1鲜活烹饪原料初步加工的概念及基本原则。2新鲜蔬菜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实践技能

1根茎类蔬菜初步加工的方法。2叶菜类蔬菜初步加工的方法。3花菜类蔬菜初步加工的方法。4瓜果豆类蔬菜初步加工的方法。模块二 水产品的初步加工

(一)任务内容

1掌握水产品的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能对常见水产品进行初步加工。

(二)理论知识

水产品的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实践技能

1鱼类的初步加工。2虾类的初步加工。3蟹类的初步加工。4贝类的初步加工。

5鳝鱼的初步加工方法。6甲鱼的初步加工方法。

模块三 家禽、家畜内脏、四肢及头尾的初步加工。

(一)任务内容

1理解家禽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2掌握家禽初步加工的步骤。

3理解家畜内脏、四肢及头尾的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4掌握常用的家畜内脏、四肢及头尾的初步加工的方法。

(二)理论知识

1家禽、家畜内脏、四肢及头尾的初步加工的基本要求。

2家禽、家畜内脏、四肢及头尾的初步加工的步骤和方法。

(三)实践技能 1家禽初步加工。

2常用的家畜内脏、四肢及头尾的初步加工.项目三 刀工刀法 教学目标 能说出烹饪刀工(以下简称刀工)在烹饪中的作用。2 能使用常用刀具、墩,并对其进行保养。3能根据刀工技能要求,进行基本功训练。

4能运用常用刀法根据烹调和食用的要求,将烹饪原料加工成不同的形状。

5加强身体各部位协调性的练习,注意动作和节奏的变化,强化刀工技能要领。6树立信心、勤学苦练、科学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模块一 刀工刀法

(一)任务内容

1了解刀工的使用工具:种类、用途和保养。2.理解刀工的基本要求、作用,及原理。

3掌握刀工的基本姿势,以及各种刀法的操作要领。4掌握原料成型的刀工技术操作要领。

(二)理论知识

1刀工的使用工具:种类、用途和保养.2刀工的基本要求、作用,及原理.(三)实践技能

1刀工的基本姿势,以及各种刀法的操作要领.2原料成型的刀工技术操作要领.。

项目四 勺工技术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勺工在烹调中的作用。2能使用勺工设备,并对其保养。

3能根据勺工的技能要求,进行基本功训练。

4加强身体各部位协调性的练习,注意动作和节奏的变化,强化勺工技能要领。5树立信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科学训练、勤学苦练。

模块一 勺工基本知识和姿势

(一)任务内容

1了解炒勺、炒锅、手勺、漏勺的种类及用途,并能对其保养。2理解勺工的基本要求。

3掌握勺工的基本姿势。

(二)理论知识

1炒勺、炒锅、手勺、漏勺的种类及用途.2勺工的基本要求.(三)实践技能

勺工的基本姿势

模块二 翻勺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任务内容

1理解翻勺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以及翻勺的作用。2掌握翻勺的操作要领。

(二)理论知识

翻勺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以及翻勺的作用。

(三)实践技能 翻勺的操作训练

项目五 出肉及整料去骨

教学目标

1能阐明出肉加工的基本要求。

2能运用常见烹饪原料的出肉加工、整料去骨(出肉)的加工步骤,对原料进行加工。3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对业务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模块一 常见水产品的出肉加工

(一)任务内容

1鱼的出肉加工 2虾的出肉加工 3蟹的出肉加工

(二)理论知识

出肉加工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三)实践技能

准确规范地对常见水产品进行出肉加工

模块二 整料去骨

(一)任务内容

1理解整料去骨的概念及要求。

2掌握常用烹饪原料整料去骨的方法。

(二)理论知识

整料去骨的概念及要求

(三)实践技能 1禽的整料去骨。2鱼的整料去骨。

项目六 干货原料的涨发

教学目标

1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概念、方法和要求。2熟悉常见干货原料涨发的步骤。

3运用常见干货原料涨发的方法,对常见干货原料进行涨发。4能解释干货原料涨发的基本原理。

5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养成注重环保、爱护工作环境的好习惯。模块一 干货原料涨发基本原理

(一)任务内容

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概念及意义。

理解干货原料涨发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二)理论知识

1货原料涨发的概念及意义.2干货原料涨发的方法.3干货原料涨发的基本原理。

三)实践技能

模块二 常用植物性干货原料涨实例

(一)任务内容

1了解常用植物涨性干货原料发的方法。2掌握常用植物涨性干货原料发的操作步骤。

(二)理论知识

1常用植物涨性干货原料发的方法.三)实践技能

常用植物涨性干货原料发的操作 模块三 常用动物性干货原料涨发实例

(一)任务内容

1了解常用动物性干货原料涨发的方法。2掌握常用动物性干货原料涨发的操作

(二)理论知识

常用动物性干货原料涨发的方法。

(三)实践技能

掌握常用动物性干货原料涨发的操作

项目七 烹饪原料的初步热处理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的作用和原则。

2能运用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的各种方法。

3能举例说明烹饪原料初步热处理方法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4遵守规程、安全操作、整洁卫生。

模块一 焯水

(一)任务内容

1理解焯水的作用、焯对水的注意事项、焯水烹饪原料的影响。2掌握各种焯水的程序、要领。

(二)理论知识

焯水的作用、焯对水的注意事项、焯水烹饪原料的影响。

(三)实践技能

各种焯水的程序、要领的训练。

模块二 过油

(一)任务内容

1理解过油的概念和作用、过油的注意事项。

2掌握两种过油的操作程序和要领,以及各自的适应原料。

(二)理论知识

过油的概念和作用、过油的注意事项。

(三)实践技能

滑油、走油的操作要领和程序的训练。

模块三 汽蒸

(一)任务内容

1理解汽蒸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2掌握两种汽蒸的操作程序和要领,以及各自适用的原料。

(二)理论知识

汽蒸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三)实践技能

旺火沸水猛汽蒸和中火沸水缓汽蒸的操作训练(注意操作程序和要领)

模块四 走红

一 任务内容

1理解走红的概念、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2掌握两种走红的操作程序和要领及适用范围。二 理论知识

走红的概念、作用以及注意事项。三 实践技能

卤汁走红和过油走红的操作程序及要领的训练。

项目八 热菜的配菜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热菜配菜的重要性。

2能举例说出热菜配菜的基本要求。

3那使用热菜配菜的原则和方法对一般烹饪原料进行组配。4能运用菜肴命名的原则和方法,对菜肴进行命名。5树立厉行节约、质量第一的观念。

模块一 热菜配菜 一 任务内容

1了解热菜配菜的重要性。2理解热菜配菜的基本要求。3掌握热菜配菜的原则和方法。二 理论知识

热菜配菜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三 实践技能

热菜配菜的基本方法的训练。模块二 菜肴命名 一 任务内容

了解菜肴命名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二 理论知识

菜肴命名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三 实践技能

能判断常见典型菜名的命名方法。

项目九 火候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火候的概念。

2能区别不同的传热介质、传热方式对烹饪原料的影响。3能识别油温,掌握油温的变化。

4能解释不同油温对烹饪原料的影响。5培养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模块一 火力与火候

一 任务内容

1了解火力的概念,掌握火力的鉴别。2理解火候的概念、要素及影响火候的因素。3理解掌握火候的方法及一般原则。二 理论知识

1火力、火候的概念及区别联系。2火候的要素及掌握火候的方法。三 实践技能

训练掌握火候的方法技能。

模块二 烹制时的热源和传热方式

一 任务内容

1了解烹制热源的种类。

2了解烹制过程中的传热方式和传热介质。3了解烹制过程中原料的变化。二 理论知识

1烹制热源的种类。

2烹制过程中的传热方式和传热介质.3烹制过程中原料的变化。三 实践技能

项目十 调味

教学目标

1能说明味觉和味的分类。

2能区别调味的方式及味之间的相互作用。3能举例说明调味的原则。

4依据常见传统菜肴味型的要求,运用调料进行味型调配。

模块一 味觉和味

一 任务内容

1了解味觉的概念及分类以及影响味觉的因素。2了解味的概念及其分类。

3知道常用调料在烹调中的作用。二 理论知识

1味、味觉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影响味觉的因素。

3常用调料在烹调中的作用。三 实践技能

认识各种单一味和复合味。

模块二 调味 一 任务内容

1理解调味的作用和原则。2掌握调味的方法和过程。

3了解常见传统菜肴味型与一些自制复合调料的方法 4掌握现代常用复合味型的调制及应用。

二 理论知识

1调味的作用和原则。2调味的方法和过程。

3常见传统菜肴味型与一些自制复合调料的方法.三 实践技能

1自制复合调料的训练。

2代常用复合味型的调制及应用.项目十一 制汤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制汤的意义。

2能概述汤汁的分类及制作步骤。

3能运用一般汤汁的制作方法,解释汤汁形成的过程。模块一 素汤的制作

一 任务内容

1理解制汤的概念、意义及分类。2掌握常见素汤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 理论知识

制汤的概念、意义及分类。三 实践技能

制作常见的素汤 模块二 荤汤的制作

一 任务内容

1掌握荤白汤的制作原料及方法。2掌握荤清汤的制作原料及方法。3理解制作荤汤的要领。4了解荤汤形成原理。

二 理论知识

1荤汤形成原理。2制作荤汤的要领。三实践技能

1荤白汤的制作操作。2荤清汤的制作操作。

项目十二上浆、挂糊、勾芡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并运用上浆、挂糊、勾芡用料。

2能举例说明上浆、挂糊、勾芡在烹调中的作用。

3能区别浆与糊,并应用原料尝试进行浆、糊的调制。4能应用勾芡的方法,把握勾芡的操作要领。

模块一 上浆

(一)任务内容

1能识别上浆的用料及其作用。

2了解浆的种类及调制。3掌握上浆的操作要领。

(二)理论知识 1上浆原料及其作用。2浆的种类及其调制。

(三)实践技能

1掌握各类浆的调制方法。2掌握上浆的操作要领。

模块二 挂糊

(一)任务内容

1了解挂糊的用料及其作用。2了解糊的种类及调制方法。3掌握挂糊的操作要领。

(二)理论知识 1挂糊的用料及其作用。2糊的种类及调制方法。3熟记挂糊的操作要领。

(三)实践技能 1掌握各类糊调制方法。2掌握挂糊的操作要领。

模块三 勾芡

(一)任务内容

1了解勾芡用料及其作用。2理解勾芡的分类及应用。3掌握勾芡的操作要领。

(二)理论知识

1勾芡用料及其作用。2勾芡的分类及应用。3勾芡的操作要领。

(三)实践技能

掌握勾芡的方法和操作要领。

项目十三菜肴的烹调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概述菜肴烹调方法的狗男女及分类方法。2能应用常见烹调方法并领悟操作要领。

模块一烹调方法的分类

(一)任务内容

1了解按传热介质的分类。

2了解按烹和调的运用情况的分类。3了解按凉热菜式的分类方法。

(二)理论知识

按不同分类标准对烹调方法的不同分类。

(三)实践技能

模块二 热菜的烹调方法

(一)任务内容

1掌握油烹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操作要领。2掌握水烹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操作要领。3掌握汽烹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操作要领。4掌握固体烹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操作要领。5掌握电磁波烹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操作要领。

6掌握泥烤制法和竹烤制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操作要领。

(二)理论知识

了解八类烹调方法的制品特点、制法种类。

理解八类烹调方法操作要领。

(三)实践技能

掌握八类烹调方法的操作要领

项目十四 热菜装盘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热菜装盘的要求。

2能列举盛菜器皿的种类和用途。

3能概述盛器与菜肴配合的原则,熟练运用热菜常用的装盘方法。4形成遵守规程、安全操作、整洁卫生的良好习惯。5坚持质量标准,厉行节约。模块一 热菜装盘

一 任务内容

1熟悉热菜装盘的基本要求。

2理解菜肴与盛器的配合的原则。3掌握热菜的装盘方法。

二 理论知识

1热菜装盘的基本要求。

菜肴与盛器的配合的原则。

三 实践技能

各类热菜装盘方法的训练。模块二 热菜的装饰

一 任务内容

1理解热菜装饰的作用和要求。2掌握热菜的装饰方法。二 理论知识

热菜装饰的作用和要求 三 实践技能

各种热菜装饰方法的训练。

项目十五 宴席知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宴席作用和种类。

2能描述宴席菜肴的配置内容及宴席菜单设计的一般原则。

3能举例说明宴席菜肴上菜顺序及宴席菜单设计的基本要求。4热爱烹饪专业,继承、发展、创新祖国的传统烹饪技艺。一 任务内容

1了解宴席的作用和种类。2理解宴席菜肴的配置及其比例。

3理解宴席菜单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4掌握宴席的准备和上菜程序。二 理论知识

1宴席的作用和种类。

2宴席菜肴的配置及其比例。

3宴席菜单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 实践技能

1设计一份生日宴席菜单。2设计一份婚宴菜单

七 教学方法与建议

1教师应以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2教师应按项目的教学目标编写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生预习要求;提出该项目的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3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八 教学条件

红案操作间一个,操作间的设备应齐全。九 评价方法与建议

上一篇:酒驾宣传资料下一篇:小班数学《分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