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2024-04-08

讲讲端午节的来历(共16篇)

篇1: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为什么叫做端午节(一)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为什么叫做端午节(二)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赛龙舟资料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 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阅读更多>>

端午节民风民俗资料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DD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阅读更多>>

端午节为什么要挂艾草

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放假安排端午节是几月几号端午节传说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来历端午节的习......阅读更多>>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一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阅读更多>>

篇2: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一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阅读更多>>

端午节的简介、由来、习俗、祝福短信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DD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节日之......

篇3:端午节挂蛋兜的来历

端午节送蛋、挂蛋兜的习俗已延续两千多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湖北神丹公司是端午节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弘扬者,连续四年独家冠名“湖北省龙舟大赛”,端午期间在武汉东湖组织“编蛋兜、绘彩蛋”等活動,将传统习俗发扬光大,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好评。端午节到了,快给孩子戴上象征平安如意的神丹蛋兜吧!

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

团购热线:027-8729879013607152822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888号

篇4: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篇5:端午节的来历

大家是不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吧!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我过端午节那天,南方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比赛。。。。。。北方则会去踏青。

篇6:端午节的来历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元·吴廷晖:《龙舟夺标》

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篇7:端午节系长命锁的来历

长命锁来源于古时的长命索。长命索,古称“长命缕”,又称“五色缕”,原是一种五色丝绳,由汉代朱索演变而来,为过端午节时的门户饰物。《后汉书·礼仪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后用于缠臂,以示辟邪。民间早有端午节扫五毒(蟾蜍、蜈蚣、蜥蜴、蝎子、蛇)的习俗,人们多于五月初五举行各种辟恶除秽禳凶的仪式活动,期盼不受五毒侵害,不使病魔缠身,向往长命百岁。系“五色缕”显然也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方式,期盼健康長寿。因此,五色缕被称为“长命缕”。

其实,端午节系长命缕的习俗,在东汉时就有。应劭《风俗演义·佚文》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曰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以五丝系臂,名曰辟兵(避病),令人不病瘟。”可见,系长命缕主要是为了避病,当是一种辟邪之物。它最初用五彩丝线制成,在端午节系于手臂;后来,其造型又变成“珠儿”结。《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端午节,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彩线结,或用珠儿结。”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晋·周处《风土记》曰:“荆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系臂,辟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也。”人们根据其形,称之为“百索”,由于祈祷长寿之用,民间称之为“长命索”。

从上述记载我们得知,在南北朝以前,端午节系长命缕的风俗可能仅流行于今江汉地区。但是,由于这一习惯比较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心理,各地百姓竞相效仿,沿袭这一风俗。到了唐代,端午节系长命缕的风俗已在全国各地盛行,唐·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诗记载:“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余。”宋代的宫廷有将长命缕赐百官的习惯,《宋史·礼志》就有“以一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的记载。到了明代,据田艺衡《留青日札》记载,“长命缕”可能仅指婴儿周岁时系在头发上的五色丝绳,而“长命索”已作为专门的儿童颈饰,挂于颈间。而且,“长命索”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佩戴,已成为孩童的常佩颈饰。

篇8: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

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

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

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篇9: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说到端午节,没人知道。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重午节、午日节和夏季节。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如果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

20xx多年前,七国主政中国,燕、秦、楚等。有个诗人叫屈原,生在楚国,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富强,所以制定了利民利己的计划,可是楚王这个昏君,就是听奸臣的话。把他流放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之后他每次都赶去京城给楚王看计划。但是楚王一次次流放屈原。有一天,秦国突然攻打楚国。楚兵败无守,楚民怨声载道。屈原再也受不了了,就捡起一块大石头,从汨罗江上跳了下去。楚国人很难过,就安排了一艘龙舟打捞他的尸体,把粽子扔到水里,喂鱼虾。自然不会吃屈原的尸体。

因此,人们把那天定为“端午节”。你现在知道端午节的原因了吗?

篇10:端午节的来历作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

今天爸爸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者一一屈原。后来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屈原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伟大诗人。但是因为被奸人所害,流放到民间,他认为自己不能报效祖国,不能为国家出力,而跳入汨罗河为国捐躯的。屈原死后那些敬仰他的平民百姓不想他的尸身被河中的鱼类和虾蟹蚕食,就划着小船去打捞,但是没有捞到,他们很失望。后来他们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那时还有一个传说。就是那条江中还有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为祸百姓。后来人们就下决心一定要抓住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抓住了这条恶龙。人们就把它的筋抽出来,因为龙筋太长了,人们就把它的筋剪成一条一条的绑在身上。

从此,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包粽子、划龙舟、绑彩绳。今天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我非常高兴。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我一定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11:讲讲妈咪版的弯路

虫虫是个聪明的小孩,初中时很轻松便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也就随她玩去,所以这孩子平素读书打球做手工,基本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上高中后课业加重,进度又快,虫虫仍以从前的节奏,便有些吃不住了。几次月考下来,看着不理想的成绩,我不免焦虑,可虫虫,俨然一副逆反的样子,对我的话不理不睬。

那个周末上午,虫虫写完作业,笔一扔,耳机便插到耳朵里。我强压火气问,虫虫,作业做完啦?虫虫心不在焉地答,算完了,有几道不会的,放着吧。

查查书本动动脑能累着你?高中了,不下功夫你会后悔的!我忍不住提高声调。

您想让我只有学习没有娱乐?对不起,我办不到。虫虫表情淡淡,却语气坚决地回应我。

我头发梢儿都冒烟儿。在她身边坐下来,我很严肃地劝她:虫虫,妈妈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你知道吗,光有聪明不行,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哪个不是付出努力?你看,古时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现代有鲁迅嚼辣椒驱寒……

虫虫不耐烦地捂住耳朵:又来了,妈您消停下行不?我做不到勤奋刻苦,我甘愿学习不好行不?

我腾地站起来,忍了又忍的火气终于爆发:还不是为你好?世上没有后悔药!

虫虫气嘟嘟地,起身拉了件外套扬长而去,留下我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呆呆发愣。

跟妈妈闲聊,无意间说起虫虫,妈妈感叹:这孩子就像你,长得像,性情也像。我不以为然地问:那么懒,学习不上心儿,也像我?妈妈冲我瞪眼:不像你像谁?你能说你不聪明?可你怎么没考上大学?你像她这么大的时候,那真是我行我素。要我说,你小时候能听进什么话,你就对虫虫说什么话,肯定管用。

我?我小时候能听进什么话,我就对她说什么话?

我认真地端详虫虫。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我仿佛看到我年少时的容颜。是的,她那么像我,长得像,品性,更像。我对虫虫的焦虑和急切,也正是因为我不希望虫虫的明天会与我的今天重叠交合,不希望她像我一样,书到用时方恨少。扪心自问,我也讨厌别人的指手划脚,但话说投机,也不是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那么,我何不试试跟虫虫聊聊我的年少时光,聊聊我的遗憾呢?

那天晚上,我跟老公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我们的学生时代,果然,引起了虫虫的注意。我说我不喜欢文科,因为我懒得背。虫虫大笑,对啊妈妈,我就是懒得背,哪有数学物理来得痛快,道理懂了就好嘛!我又说,我最擅长给各科老师起绰号,因为我想象力特丰富,虫虫拍掌,您可真是我妈,同学都问我的幽默细胞从哪儿来的呢。我说我个性很强,还很叛逆,老师家长说话,我左耳朵听,右耳朵出,做事我行我素。虫虫撒娇地摇着我肩膀,你看,人家就像您吧,以后不许再责怪我!我莞尔一笑,握住她的手:是啊虫虫,妈妈不再怪你,遗传基因强大啊,妈妈常常觉得,你就是很多年前那个我,妈妈的優点你继承,也更容易犯妈妈当年犯过的错误啊。

当虫虫听我说到我跟她一样,因为不努力而一直成绩平平时,兴奋地问,妈,外婆啥反应?不像您没完没了地絮叨吧?

我告诉虫虫,我妈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的脚踩缝纫机前做绣工,每次考差,她都说,怎么又考的这么差?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

虫虫笑了,呀,外婆跟您一样只会叨唠。您怎么回答?

我冲她眨眨眼,妈妈跟你一样不是省油的灯,我表面装作听话,心里说,你日子苦什么呀,天天绣这么漂亮的花,也不用做数学题。什么历史物理化学的,哪里比得上绣一只蝴蝶来的有趣呢。

虫虫噗嗤一声笑了,妈妈您也不大懂事。

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所以,妈妈没考上大学。

虫虫若有所思。她沉默片刻,安慰我:考上大学又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妈妈现在也很好嘛。

是啊,妈妈也算不错。可是,你记得春雨阿姨吗?她跟妈妈一起长大,勤奋好学,现在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妈妈呢,又付出多少年啊,技能培训,恶补英语,自学考试……唉,她真没妈妈聪明啊。说白了,妈妈因为当年的我行我素,导致自己走了一条弯路,之后的很多年,甚至到你出生以后,我还在努力弥补。

说到这里,我神色黯然,起身进了里屋,我要让虫虫一个人消化一下。她应该记得,妈妈忙着充电学习而没时间陪她玩的童年。

让我没想到的是,讲自己的经历竟然起到那么神奇的效果,从那天起,虫虫不再吊儿郎当,本就聪明的她,很快把成绩赶了上去。我悄然不语,偷偷欢喜。

后来,在我发现虫虫屡次深夜接一个男生的电话之后,我又不动声色地,找机会给她“揭秘”我高中时的初恋故事,很奏效,我再给虫虫打电话,发现这妞儿的手机一直关机,问她,她狡黠地眨眼,若无其事地答:没啥,关了机一心一意学习呗。

闲暇,虫虫缠着外婆给她讲我年少的故事。一旁的我打趣嗔怪:不许你们再聊我的糗事!虫虫冲我做个鬼脸,正色道:有啥啊,又不是笑话你。您也知道,我就是这世上的另一个您嘛,听听您栽过的跟头,我拿来当经验和教训好不好?

当然好。我心里暗笑,妈咪版的跟头和弯路,比罗列大道理和千篇一律的名人故事更有说服力,女儿,老妈宁愿如数奉上呢。(责编/诗坤ranbaoma@126.com)

篇12: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以下我为大家介绍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篇13:端午节风俗的来历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了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划龙舟历史悠久,自古流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二、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江死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端午食粽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三、挂香包

端午节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内装用中草药以及香料,它的制作工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四、系五彩绳

端午节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五、悬挂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六、吃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这五毒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着一定的辟邪色彩,从科学的角度看,吃鸭蛋是为了养生祛暑。

七、喝雄黄酒

篇14:端午节习俗的来历作文

自从屈原投江以后,楚国人非常怀念他,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大家都带着饭驾船到汨罗江上,把饭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不料一天晚上,人们忽然梦见屈原来了,大家很高兴,一一上前向他行礼。屈原对大家说:“乡亲们,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大家见屈原仍然很消瘦,就关心的问他说:“三闾大夫,我们送给您的米饭,您都收到了吗?”

“谢谢你们!”屈原感激地说。“可是,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让鱼给吃了。”

大家听了都很生气,说:“那是送给您的,不能给它们吃啊!”

屈原苦笑了一下说:“我也不可以和它们争着吃啊!”

大家就问:“怎么做才不会让米饭被鱼吃掉呢?”

屈原说:“如果你们用淡竹叶包饭,做角黍,鱼见了,以为是菱角,也就不会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人们照着屈原的话做了。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给人们一个梦,说:“谢谢你们送给我的角黍,我吃到了一些,可是还有大部分被鱼吃了。”人们就问他:“那还有什么办法吗?”屈原说:“有。你们在用船送角黍的时候,可以把船装成龙的样子,因为鱼属龙王管,它们看见饭是龙王送的,就一口也不敢吃了。”

从此以后,人们年年照这个样子去做。于是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

篇15:跟我讲讲外面的世界吧

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小吉措的善良和孝顺成为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弥漫着浓浓温情的家。

那年,我们去了甘孜。途经个叫小坝的村子时,我们准备进去看看,据说里头有三个海子。

进村子的路很难走,我们还没有见到第一个海子,已经累得不行了。人一累,精神就有些恍惚了,一不小心我就从山路上滑到了小河沟里,脚给崴了。这时,对面出现了一个骑马的孩子,他看上去十五六岁的样子,脸上漫着深深的两抹“高原红”。他骑马走近时,停了下来,呆呆地望着颓坐在地上的我,没有言语。

于是,我亲切地对他说:“你能骑马带我回村子吗?”

他依然没有讲话,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我贸然地猜他可能想要钱,因为在川藏路上,拉客的马夫几乎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于是我就对他说:“我给你钱,你把我拉回去吧,我的脚不行了。”

他摇头说:“我不要钱,你上来吧。不过,你能跟我讲讲外面的世界吗?”

我哈哈地笑了起来,大声回答说:“没有问题。”

我找了一个高处,跨上了那匹马。我刚上马,他却翻身下马了,他说:“马有崽了,我拉着你走吧。”他就拉着我往回走,我看着他瘦小的脚忽深忽浅地陷进冰凉的雪里,心里异常感动。

我笑了,问他:“你想知道外面的什么?”

他说:“什么都可以!只要是外面的世界!”

听他说完这话时,我忽然有些惆怅。我凝望着四周高耸无垠的雪山,非常感慨地想:这个孩子大概早已经厌倦这蓝天和白雪构建的天地,太想走出这贫瘠而偏僻的大山吧。要不怎么会这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呢?

于是,我便坐在马背上讲起了外面的世界:雪山一般屹立的高楼,羊群一般拥挤的车辆,雄鹰一般飞翔的飞机……他听得很认真,时不时转脸用惊讶的眼神看我,似乎想从我的神情中得到更多更具体的信息。

就这样,我从山里来到了村里。待要下马时,我又忍不住问了他一句:“以前有人跟你讲外面的世界吗?”

他说:“有,听说乡里小学的刘老师会讲,可是……”

我问:“可是什么?”

他低头答道:“可是我的阿婆没钱……”

我的心猛然被一阵难过包裹,忧伤地下了马,看着他翻身上马,骑马远去,脚伤的疼痛和心里的难过涌上心头……

黄昏的时候,我决定去看望一下这个叫吉措的孩子。大家纷纷同意,都说要掏点钱资助他去乡里上学,满足一下他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我们一路问询,终于找到了吉措的家,那是一座用石头堆起来的破房子。来到他家门口的时候,我们看到他正手舞足蹈地跟一个老阿婆讲着什么,阿婆侧着耳朵听着,脸上满是笑容。

吉措发现我们的时候,惊讶得合不拢嘴。这时,阿婆忽然问道:“吉措,是什么贵客来了啊?”

我顿时目瞪口呆了,我知道,吉措的阿婆眼睛失明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搞错了,吉措让我讲外面的世界,只是想回采告诉他那可怜的失明的阿婆而已。仅此而已!

我的心中被巨大的感动包围着,眼眶盈满泪水。我招呼朋友们围坐在阿婆的面前,然后示意每一个朋友都为阿婆讲讲外面的世界。

篇16:端午节的时间 来历 别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

五、重午、重

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

纪念屈原说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端午节的诗词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贺新郎·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1]咏 山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咏 水

上一篇:优团优干评分细则下一篇:参观气象站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