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2024-05-26

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精选8篇)

篇1: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休克病亸有创血压监测及护理

动脉测厃箠的护理

1调整压力伀愗器的高庆奋终放置于心脏同一水平,一般放在腃中线第四肋间。2 压劚袋及内盛肝素盐水应每日更捠1次。压力表值应保持>40kPa,主要起抵制动脉血反流的作用。定时冲洗管道保持通畅,以确保动脉测压的有效性和预防动脉内血栓形成:每隔30-60分钟冲洗一次,每次冲入2ml,避免冲入量过多引起出血,采血后立即冲洗浃压管,防止血液凝固堵塞。4 做好妥善固定,各管道连接紧密,无漏液、漏栔。如有恡染应及时更⍢。传感器的塑料盖(DOME)内要充满液体,无气泡。5 当需用延伸管时,所连接的延伸管要有一定的硬度,以免在压力袋充气时,由于管道的过度扩张,产生误差。取值前应调零,最好每4小时调零一次并仔细观察监护屏幕上的压力波形,波形满意方可取值。如见到监护仪上动脉波形消失,就意味着动脉堵塞,可用注射器抽吸,如无回血,必须立刻将动脉插管拔除,禁用动脉内注射及加压冲洗。

监护仪的观察和护理

动脉内测压可在监护仪屏幕上描记出动脉压力波形、区域和压力上升速率,比袖带测血压更能反映心排出量。因此,密切观察监护仪上ABP的波形变化。1 如何判断波形传输的准确性

方波实验:打开压力记录走纸,使用快速冲洗装置冲洗管道1秒钟以上并迅速复原,走纸上显示一个快速上升的方波,并快速下降低至基线以下(下降支)后再升至基线以上(上升支)。如ABP波形异常,考虑是否有下列因素:①管道是否折叠,管道内有无气泡、血凝块堵塞。②穿刺针位置是否恰当。③是否应用升压药、增强心肌收缩药。④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处理方法:①冲洗或更换管道。②调整穿刺针位置。③重新调零,调零顺序即先关近端后通大气,按Zero键,归零后,先关通气端后开近端。

置管处皮肤护理

动脉穿刺处每天用碘伏消毒并更换透明敷贴,便于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并可防止细菌从导管入口处进入血液而导致逆行感染的发生。

并发症的观察

密切观察局部情况,注意有无出血、感染、血栓形成导致手部缺血性损伤等。桡动脉置管导致手部缺血性损伤后果最为严重[2]。应随时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肢体末端颜色、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同侧手指套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手部的血运情况,使观察更直接,简单易行

篇2: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安冬月 郑海燕

(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浙江温州 325000)

摘 要:为了及时、准确、连续地监测休克病人的血压变化,对50例休克病人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包括动脉测压管护理、监护仪的观察、置管处皮肤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确保了用药的及时性,从而提高了抢救的有效性。

关键词:休克;有创血压;护理

血压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及各种先进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有创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和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BP)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汞柱血压计和听诊器测压法。Campbell等人概述了休克状态NBP可能提供不可靠的、较高的血压值,而ABP却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压状态[1]。其测量原理是:首先将导管通过穿刺,置于被测部位的血管内,导管的外端直接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由于流体具有压力传递作用,血管内的压力将通过导管内的液体传递到外部的压力传感器上,从而可获得血管内实时压力变化的动态波形,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可获得被测部位血管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通常对于各种类型的大出血,血压持续偏低的危重病人,给予持续有创血压的动态监测,以确保用药及药物剂量的随时调整。我院ICU于2005年对50例休克状态的病人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血压均低于正常或以升压药维持于正常。男32例,女18例,年龄3~60岁,平均30.2岁。,疾病种类包括多发伤28例,重型颅脑损伤1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食道癌4例,败血症2例,食道胃底静脉大出血1例。桡动脉置管36例,肱动脉置管14例。

1.2 监测方法 先准备好各种物品,如穿刺针,导管,连接管,小三M胶布,静脉切开包,消毒液,肝素盐水(每毫升含肝素6 U)无菌手套,绷带,三通接头,压力换能装置,麻药等。选用部位为桡动脉或肱动脉。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皮肤和周围动脉麻醉,防止穿刺中动脉痉挛,穿刺成功后将套管针送入动脉内,成功后连接压力换能器并调零点,进行动态监测。2 护 理

2.1 动脉测压管的护理

2.1.1调整压力传感器的高度始终放置于心脏同一水平,一般放在腋中线第四肋间。

2.1.2 压力袋及内盛肝素盐水应每日更换1次。压力表值应保持>40kPa,主要起抵制动脉血反流的作用。

2.1.3 定时冲洗管道保持通畅,以确保动脉测压的有效性和预防动脉内血栓形成:每隔30-60分钟冲洗一次,每次冲入2ml,避免冲入量过多引起出血,采血后立即冲洗测压管,防止血液凝固堵塞。

2.1.4 做好妥善固定,各管道连接紧密,无漏液、漏气。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传感器的塑料盖(DOME)内要充满液体,无气泡。2.1.5 当需用延伸管时,所连接的延伸管要有一定的硬度,以免在压力袋充气时,由于管道的过度扩张,产生误差。2.1.6 取值前应调零,最好每4小时调零一次并仔细观察监护屏幕上的压力波形,波形满意方可取值。如见到监护仪上动脉波形消失,就意味着动脉堵塞,可用注射器抽吸,如无回血,必须立刻将动脉插管拔除,禁用动脉内注射及加压冲洗。2.2 监护仪的观察和护理

动脉内测压可在监护仪屏幕上描记出动脉压力波形、区域和压力上升速率,比袖带测血压更能反映心排出量。因此,密切观察监护仪上ABP的波形变化。2.2.1 如何判断波形传输的准确性

方波实验:打开压力记录走纸,使用快速冲洗装置冲洗管道1秒钟以上并迅速复原,走纸上显示一个快速上升的方波,并快速下降低至基线以下(下降支)后再升至基线以上(上升支)。

2.2.2 如ABP波形异常,考虑是否有下列因素:①管道是否折叠,管道内有无气泡、血凝块堵塞。②穿刺针位置是否恰当。③是否应用升压药、增强心肌收缩药。④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2.2.3 处理方法:①冲洗或更换管道。②调整穿刺针位置。③重新调零,调零顺序即先关近端后通大气,按Zero键,归零后,先关通气端后开近端。2.3 置管处皮肤护理 动脉穿刺处每天用碘伏消毒并更换透明敷贴,便于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并可防止细菌从导管入口处进入血液而导致逆行感染的发生。2.4 并发症的观察 密切观察局部情况,注意有无出血、感染、血栓形成导致手部缺血性损伤等。桡动脉置管导致手部缺血性损伤后果最为严重[2]。应随时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肢体末端颜色、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同侧手指套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手部的血运情况,使观察更直接,简单易行。结 果 一般情况下,穿刺针保留不超过72小时,当血压平稳后,拔除穿刺针用数层无菌纱块按压5-10分钟(若为动脉切开进针应按压10-15分钟),后用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并经常观察有否出血现象及肢端循环情况。本组3例管道内有小气泡;5例管道折叠经调整位置后波形正常;10例管壁附有回血,其中8例经冲洗和重新调零后波形正常,2例血凝块堵塞而拔管;无1例出现并发症。讨 论

患者休克时,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下降。无创血压通常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抢救,但袖带方法测压易受肥胖、肌颤、测压时肢体躁动等外界因素影响,而ABP测压为直接感知血液内的压强,将套管针置于动脉血管内,连接延伸管、传感器及监测仪,传感器将导管内液体压转换为电信号输入监测仪,将其转换成数字和波形,显示于屏幕上。它为持续的动态过程,准确直观,随时都可获取血压值且可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利于医务人员及时、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在危重病人,特别是休克病人应采用有创血压监测。但ABP为侵入性监测手段,不如NBP简单、安全、无痛苦及无并发症,故做好每环节的护理对顺利抢救病人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Campbell B.Arterial Wave-forms.Monitoring changes in configuration.Heart lung,1997,26:204.2 王小文,陈惠德.直接监测挠动脉压40例.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3):182

篇3: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3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心脏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1例, 女32例, 患者年龄最小40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1.2岁;其中62例患者为桡动脉穿刺置管, 11例患者为股动脉穿刺置管;58例患者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12例患者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3例患者为冠状动脉造影术。

1.2 方法

给予患者心脏介入术治疗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置管为首选, 治疗前应进行Allen试验, 若患者Allen试验结果呈阳性, 且伴有严重血管病变及外周动脉炎则应选取股动脉穿刺置管。穿刺前应对皮肤进行消毒, 然后利用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 从而避免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发生动脉痉挛现象。穿刺成功后在动脉内置入导管, 并与无菌测压管相连接, 将管道及针头内的回血冲洗干净, 并再次进行局部消毒, 并利用无菌敷料进行覆盖固定, 然后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转动三通开关, 将压力传感器和大气接通, 待监护仪中压力线位于零时应将再次转动三通开关使其和动脉相同, 所得的数值及波形即为有创血压。此外, 还应给予患者动脉测压管护理、监护仪观察及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

2 结果

本组73例患者的置管时间最短为2 h, 最长为65 h;置管期间仅1例患者发生局部皮肤感染前征象, 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少许渗血、皮下瘀血现象, 3例患者发生测压血管受压、扭曲现象, 其余67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

3 讨论

3.1 动脉测压管护理

①应将压力传感器置于和患者心脏水平相一致的部位, 通常应位于腋中线第四肋间, 从而确保血压的准确性, 同时患者更换体位时应同时对传感器的位置进行调整。②避免管道漏液: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测压管道各接头的连接情况进行观察, 确保各接头紧密连接, 若压力袋出现漏液现象则应及时对其进行更换, 且要确保三通性能良好, 从而保证肝素盐水可正常滴入。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导管固定、测压肢体固定等的重视, 避免导管受压、扭曲现象发生。③避免导管阻塞: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导管冲洗的重视, 及时利用肝素盐水对导管进行冲洗, 确保测压路径通畅, 同时应严格控制压力袋压力及流速, 从而避免因动脉血回流至导管而造成血液凝固, 使得测压管道系统阻塞[1]。

3.2 监护仪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监护仪上压力及波形变化的重视, 取值前需调零, 且应每隔4 h调零1次;若有异常波形出现则应及时检查是否有管道扭曲折叠或管道内气泡、血凝块堵塞等现象发生;若有异常现象发生则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3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①预防血栓及栓塞形成:血管损伤、置管时间过长等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常见因素。所以, 穿刺前护理人员应认真选取穿刺针, 且穿刺时应做到动作轻柔, 以防多次穿刺导致血管壁破损[2]。同时还应确保测压管通畅, 避免因血液凝固堵塞管道而导致血栓形成。同时若测压管内有回血或堵管时禁止用推入, 应及时将其抽出, 从而防止血栓栓塞形成。②预防局部出血及血肿:局部渗血、皮下血肿是穿刺部位出血的常见表现形式, 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的提高穿刺成功率, 以防因反复穿刺而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 从而引发出血及血肿现象。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合理的对测压管及穿刺侧肢体进行固定, 避免因导管脱出而导致出血及血肿现象形成。③预防感染:在给予患者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应将三通、压力传感器等置于无菌治疗巾中, 从而避免污染;同时应定时用碘伏对穿刺皮肤消毒、定时更换无菌敷贴;同时对于敷贴松动及出汗量较多的患者应随时对无菌敷贴进行更换;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时对三通及肝素帽进行更换, 通常为1 d更换1次;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 定时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 一旦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现象应及时查找感染源, 并且要协助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3]。

综上所述, 给予心脏介入术患者持续有创血压检测可及时、准确的对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可为患者及时用药提供保障。此外,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还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术中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3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心脏介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发生局部皮肤感染前征象, 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少许渗血、皮下瘀血现象, 3例患者发生测压血管受压、扭曲现象, 其余67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给予心脏介入术患者持续有创血压检测, 可及时、准确的对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可为患者及时用药提供保障。此外, 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还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继勉.心脏介入术中医护人员环境电离辐射剂量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3, 30 (9) :840.

[2]赵雪芳.心脏介入术后血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7) :1349.

篇4: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

【关键词】有创血压;动脉置管;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67-02

有创血压监测是通过压力监测仪直接测量动脉压的方法,它可及时准确地反映患者动脉血压的动态变化,是临床上指导医生使用血管活性药及调节治疗方案的依据;并可随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避免频繁穿刺给患者带来疼痛或血管壁的损伤等。因此在ICU应用广泛,但因其有创伤性,应用中可能出现动脉穿刺插管的并发症如局部血肿、血栓形成等,故应严密观察并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78例;其中,60岁以下84例,70-90歲42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30例,心肺复苏后20例,心脏手术术后25例,其他57例。患者均因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而行有创血压监测。

1.2 方法 患者入ICU后,立即将动脉导管接三通开关,一端接冲洗装置和压力袋(内有袋装肝素生理盐水),另一端通过测压管接压力感受器连接监护仪。测压时,先调整零点,将压力感受器置于右心房水平,即患者腋中线与第4肋交点处;将测压管和压力感受器内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启动零点校正键,转动三通开关,关闭动脉导管,打开压力传感器的排气孔,使压力感受器与大气相通,当监测仪数字显示0时,提示调试零点成功。调试完毕,转动三通,关闭压力感受器的排气孔,使压力感受器与大气隔绝而与动脉导管相通,显示器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与数值,调试波形振幅。

2 结果 本组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均无感染、血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3 常规监测及护理

3.1 做好健康教育 置管前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创血压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其了解有关有创血压的知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

3.2 动脉测压管护理 保证测压管的各个接头紧密连接,妥善固定穿刺针、延长管及测压肢体,防止穿刺针及测压管脱落、导管受压、扭曲及脱开后出血。在更换体位或翻身时换能器的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并随时校零。

3.3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测压管道系统始终保持无菌状态,所用针头、管道、三通接头均为一次性使用。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待自然晾干或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干,然后覆盖透明无菌膜,防止感染,有血渍时及时更换。

3.4 感染 每天进行动脉置管护理,并更换穿刺处贴膜1次,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7d。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全身感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拔除导管。

3.5 局部出血血肿 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引起局部出血血肿,局部压迫5分钟,用纱布球或宽胶布加压覆盖包扎中心要在血管进针点,嘱患者保持患侧肢体伸直。注意局部观察,以防再出血。

3.6 取标本 抽取血化验时每次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气泡进入。抽取时应先将管道内的液体全部抽血后再抽血,以免血液稀释,而影响检验结果。抽血后应及时冲入肝素液,防止管道阻塞。

4 小结

有创血压监测操作简单快捷,适合ICU急、重、危等特点,既监测了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测得的血压较袖带式测量法准确、可靠、连续,尤其是在患者血压较低,用听诊器听不清楚血压数值时,仍可反映出血压的水平。同时,动脉测压导管还是动脉血标本采集的理想途径,避免了对患者反复穿刺所致的损害和痛苦,节省了人力资源,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周红,文婷亮,张琼. 外科 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 [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25~26.

[2] 姚芳. ICU患者有创血压的监测及护理 [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 2(1):107 .

篇5: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危重病人血压低于正常或以升压药维持于正常, 男25例, 女7例;年龄18岁~61岁, 平均38.2岁;严重多发伤17例, 重型颅脑损伤8例, 食管癌4例, 败血症2例,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大出血1例;桡动脉置管24例, 肱动脉置管8例。

1.2 监测方法

①先准备好各种物品, 如穿刺针、导管、连接管、小3M胶布、静脉切开包、消毒液、肝素盐水 (每毫升含肝素6 IU) 、无菌手套、绷带、三通接头、压力换能装置及麻醉药等;②选用部位为桡动脉或肱动脉;③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皮肤和周围动脉麻醉, 防止穿刺中动脉痉挛, 穿刺成功后将套管针送入动脉内, 成功后连接压力换能器并调零点, 进行动态监测。

2 护理

2.1 动脉测压管的护理

调整压力传感器的高度始终放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一般放在腋中线第4肋间。压力袋及内盛肝素盐水每日更换1次。压力表值保持>40 kPa, 主要起抵抗动脉血反流的作用。定时冲洗管道, 保持通畅, 以确保动脉测压的有效性和预防动脉内血栓形成。30 min~60 min冲洗1次, 每次冲入2 mL, 避免冲入量过多引起出血。采血后立即冲洗测压管, 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做好妥善固定, 各管道连接紧密, 无漏液、漏气。如有污染, 应及时更换。传感器的塑料盖内要充满液体, 无气泡。当需用延伸管时, 所连接的延伸管要有一定的硬度, 以免在压力袋充气时, 由于管道的过度扩张产生误差。取值前应调零, 最好每4 h调零1次, 并仔细观察监护屏幕上的压力波形, 波形满意方可取值。如监护仪上动脉波形消失意味着动脉堵塞, 可用注射器抽吸, 如无回血, 必须立刻将动脉插管拔除, 禁用动脉内注射及加压冲洗。

2.2 监护仪的护理

2.2.1 密切观察监护仪上ABP的波形变化

ABP正常波形:行方波实验, 打开压力记录走纸, 使用快速冲洗装置冲洗管道1 s以上并迅速复原, 走纸上显示一个快速上升的方波, 并快速下降至基线以下 (下降支) 后再升至基线以上 (上升支) 。如ABP波形异常, 应考虑是否有下列因素:管道是否折叠, 管道内有无气泡及血凝块堵塞;穿刺针位置是否恰当;是否应用升压药、增强心肌收缩药物;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

2.2.2 异常情况处理

冲洗或更换管道;调整穿刺针位置;重新调零, 调零顺序即先关近端, 后通大气, 按Zero键, 归零后先关通气端, 后开近端。

2.3 皮肤护理

每天用碘伏消毒动脉穿刺处皮肤, 并更换透明敷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防止细菌从导管入口处进入血液而导致逆行感染发生菌血症及败血症。

2.4 并发症的观察

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感染 (红肿、热痛及炎性渗出物) 及血栓 (肢体末端颜色及温度的变化) 形成。桡动脉置管不当, 能引起手部缺血性损伤而致严重后果, 可用指套式血氧饱和度测定仪动态监测动脉穿刺侧手指的血运情况。此方法观察手指的血运情况简单、易行、直接。

2.5 穿刺针的处理

篇6: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关键词】 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心脏介入术;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3-01

我院为探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在心脏介入术中的护理效果,提高心脏介入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收治的78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护理的心脏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8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护理的心脏介入术患者,男45例,女33例,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4.9岁;其中3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4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置入支架术治疗;穿刺部位:69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9例患者则经股动脉穿刺。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先采用桡动脉穿刺行血压监测,对伴有外周动脉炎或其他血管严重病变的患者则给予其股动脉穿刺置管。对皮肤消毒后,给予患者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局麻处理,从而防止穿刺时患者发生动脉痉挛现象;穿刺后,连接导管及肝素盐水无菌测压管,并对患者回血部位进行冲洗,同时给予患者局部消毒及覆盖处理,并对压力传感器进行连接;对三通开关进行调节,待监护仪压力线为零时,断开开关,从而与空气隔绝,所得数值即患者有床血压值。同时给予患者动脉测压管护理、监视仪护理、并发症护理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2 结 果

本组78例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皮下淤血或少许渗血现象,5例患者发生血管受压扭曲现象,2例患者发生皮肤感染现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3 讨 论

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血压监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无创血压监测,二是有创血压监测。虽然无创血压监测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多种优点,然而其血压监测精度相对降低[1]。因此,临床上通常将有创血压监测作为心脏介入术等重症手術的主要监测方式。有创血压监测主要是通过置入动脉导管,直接测量动脉血压,能有效的避免肥胖、袖带松紧、人工加压等因素对血压监测的影响,其测量精度较高,同时能达到动态持续监测目的[2]。此外,有创血压监测还能及时、准确对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进行反应,从而为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然而由于有创血压监测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若不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极易导引发各种并发症。因此,我院为提高心脏介入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在给予其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同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动脉测压管护理。①护理人员应确保压力传感器位置和患者心脏位于同一水平,从而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保障,若患者需要更换体位,则应在更换体位的同时也要适当调整压力传感器的位置;②护理人员还要确保测压管连接紧密,避免漏液现象发生,一旦患者发生漏液现象应及时更换肝素生理盐水,保持三通通畅,使肝素盐水正常滴入;③护理人员还要合理的对延长、测压肢体、导管等进行固定,避免扭曲、受压现象发生;④护理人员还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活动限制,避免躁动患者破坏导管;⑤护理人员应确保肝素盐水注入的连续性,避免导管堵塞现象发生,并且应将压力袋压力控制在20-30kpa之间,将流速控制在3ml/h,避免由于动脉血回流导致导管阻塞;若患者发生血凝块堵塞导管现象,应及时利用注射器回抽,直至导管通畅。

第二,监视仪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监视仪,并认真对波形及压力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每隔二小时调零一次,为测量的准确性提供保障;若有波形异常现象发生,则应及时检查是否有导管堵塞、气泡、扭曲等现象发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处理后将监视仪重新调零,在波形恢复正常后再次固定导管;此外,护理人员还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的变化情况,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三,并发症护理。①局部出血或血肿护理,由于穿刺部位极易发生局部出血或血肿现象,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局部出血或血肿护理的重视。提高自身的穿刺水平,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防止由于多次穿刺导致患者发生血管损伤现象;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固定好管道及测压肢体,避免导管位移、脱落现象发生,从而引起血肿或出血现象;拔管后护理人员应认真包扎,对于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应加强对其护理的重视,在确保无出血现象发生后给予患者加压包扎;此外,护理人员还要确保测压管密封良好,防止出血现象发生。②预防血栓,穿刺时动作应尽可能的轻柔,同时应选择合理的穿刺针,从而尽可能的降低血管损伤;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确保肝素盐水注入的持续性,避免动脉血回流现象发生;一旦有导管堵塞现象发生应及时进行回抽,必要时可更换导管;另外,护理人员还要确保导管密封良好,防止由于空气进入造成栓塞现象;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尽可能缩短导管置管时间,在患者血液循环恢复稳定后拔出导管,从而降低血栓发生率。

本次研究表明本组78里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皮下淤血或少许渗血现象,5例患者发生血管受压扭曲现象,2例患者发生皮肤感染现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这就说明给予心脏介入术患者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护理,有助于掌握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且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玉霞.心脏介入术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8,6(2):90-92.

篇7: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共建立有创血压监测58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20例, 年龄3岁~70岁, 其中休克患者11例, 心脏术后监护的23例, 急性胰腺炎的10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14例。

1.2 方法

患者入ICU后, 立即将动脉导管接三通开关, 一端接冲洗装置和压力袋 (内有袋装肝素生理盐水) , 另一端通过测压管接压力感受器连接监护仪。测压时, 先调整零点, 将压力感受器置于右心房水平, 即患者腋中线与第4肋交点处, 将测压管和压力感受器内充满气体, 排净空气;启动零点校正键, 转动三通开关, 关闭动脉导管, 打开压力传感器的排气孔, 使压力传感器与大气相通, 当监护仪数字显示“0”时, 提示调试零点成功。调试完毕, 转动三通, 关闭压力传感器的排气孔, 使压力传感器与大气隔绝而与动脉导管相通, 显示器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与数值, 调试波形振幅。

1.3 结果

58例中, 心脏手术后除23例完全康复外, 其中休克患者8例, 急性胰腺炎的6例都脱离了危险, 死亡21例。

2 常规监测

2.1 严密观察监测指标

一般每30min监测1次并做记录, 病情不稳定时, 随时监测记录。测压前与袖带测压进行核对, 避免误差过大;有创血压较无创血压一般高149~196kPa。严密观察监护仪上gansusheng的各波形及压力的变化, 若波形过高、低钝或消失, 压力数值与临床不符, 可能存在动脉导管阻塞、脱出, 换能器位置不当, 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2.2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测压管道系统始终保持无菌状, 纱布轻轻擦干, 然后覆盖透明无菌膜, 防止感染。有血渍时, 及时更换。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 抽取血标本后的肝素帽应立即更换;三通测压连接管每天更换1次, 并将三通及压力感受器用无菌纱布包裹, 无菌纱布每8h更换1次。

2.3 保持压力测压管通畅

保证测压管的各个接头紧密连接, 妥善固定穿刺针、延长管及测压肢体, 防止穿刺针及测压管脱落、导管受压、扭曲及脱开后出血。用持续冲洗装置冲洗, 保持管道通畅, 压力袋压力为20~44kPa, 流速3mL/h, 以防血液凝固;熟悉三通使用方法, 使三通开关保持在正确的方向, 每次测压后应立即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快速冲洗, 防止血液凝固。

2.4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2.4.1 远端肢体缺血:

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表现为远端肢体缺血、坏死, 其形成与置管时间、血管壁损伤、导管粗细和材料等因素有关。一般置管时间小于2h无血栓形成, 20~50h发生率为50%。预防及护理: (1) 术前要确知被插管动脉的侧肢循环情况, 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穿刺。 (2) 尽量减少动脉损伤, 穿刺时要求技术娴熟, 动作轻、柔、稳、准,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 (3) 选择适当的穿刺针, 一般成人为14~20G导管, 儿童为22~24G导管, 切勿太粗及反复使用。 (4) 保持三通良好性能, 以确保肝素生理盐水的滴入;保持管道通畅, 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 应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5) 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抽出, 以防发生动脉栓塞。 (6) 严密观察术侧远端手指及足趾的颜色与温度, 并通过同侧手指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手部的血运情况, 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 应及时拔管, 并进行处理。 (7) 固定置管肢体时, 切勿行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8) 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 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 应及早拔出, 一般不超过7天。

2.4.2 局部出血与血肿:

与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未有效地压迫止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肝素用量不当、术后穿刺侧过于屈曲有关, 尤其是应用抗凝剂的患者。预防及护理: (1) 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 根据不同的进针方法来确定局部压迫时间长短, 如系穿刺进针, 压迫5min;动脉切开进针, 压迫10min。 (2) 局部用纱布球和宽胶布加压覆盖, 加压包扎中心要在血管进针点, 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予以解除。 (3) 术后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 短期内患者如有活动注意局部观察, 以防出血。 (4) 出现血肿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

2.4.3 感染:

常因导管直接与血管腔接通, 破坏了人体机械的防御屏障, 导管放置时间长, 细菌通过不清洁的三通或压力感受器进入体内, 为无菌操作不严所致。早期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 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全身感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预防及护理: (1)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所需用物必须经无菌处理, 置管过程加强无菌技术管理。 (2) 加强监测, 每日监测体温4次, 查血象1次。如患者出现高热、寒战, 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要时, 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 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3) 保持局部干燥, 每天用碘伏消毒局部, 同时用手指稍转动留在皮肤外面的管道, 用碘伏消毒管口周围, 以防细菌滞留, 并更换无菌透明膜。有渗血时, 及时更换。 (4) 置管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一旦发生感染迹象, 应立即拔出导管, 进行感染治疗, 以促进血液循环, 恢复血管弹性, 减轻患者痛苦。

3 护理

动脉压力直接监测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 通过压力监测仪直接测量动脉压力的方法。正常情况下, 动脉导管内测量的血压比通过袖带测量的血压高2~8mmHg, 在危重患者可以高出10~30mmHg, 因此, 在袖带压无法显示的情况下有创血压能提供准确的数据。

3.1 观察动脉血压监测

正常血压的波分为升支、降支、重搏支有规律的出现。当监护仪上压力曲线异常时应查找原因, 如果为管道内有凝血而发生部分堵塞的情况时, 应抽出凝血块加以疏通, 千万不可用力推, 以免造成血栓栓塞。

3.2 防止感染

严格保证动脉测压管无菌, 所用针头、管道、三通接头均为一次性使用, 皮肤穿刺处用无菌膜覆盖, 防止污染, 便于观察。有血渍时, 及时更换。

3.3 严密观察动脉穿刺部位远端皮肤的颜色和温度有无异常。

如果有动脉血运受到影响时, 应立即拔除动脉导管, 并进行处理。

3.4 取标本

动脉穿刺处抽取血标本时, 应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抽出后再抽血, 以免血液稀释, 而影响检验结果。

3.5 化验

抽血化验时, 要求每次抽血前用络合碘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以防气泡进入, 抽血后应及时冲入肝素液, 必要时快速冲洗2~3mL。

4 讨论

采用血流动力学法监测血压 (即有创血压监测) 是监测重症患者生命体征时常用的监测方法, 监测有创血压可根据血压变化并结合心率、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调节补血量、补液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 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尤其是术后低心排、低血容量的患者, 使用袖带式无创血压监测往往监测不到血压或监测不准确, 直接影响病情的观察。对于血压波动明显的危重患者, 经桡动脉置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有效、准确、动态地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它操作简单快捷, 适合急、重、危等特点, 它既监测了动脉血压的变化, 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2]。

参考文献

[1]王建荣, 张黎明.重症监护指南[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5.

篇8:有创血压的监测和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1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资料,其中33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随机分为治疗组,而29例未行有创颅内压监测作为对照组。术后护士根据颅内压监测调节床头高度或医师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调整引流量及应用脱水剂用量乃至手术,随访3个月到9个月,根据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组死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尤其积极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降低死残率及提高疗效。但持续颅内压监测仍然存在不足。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有创颅内压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08-02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量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死亡[1]。重症颅脑外伤的病死率达30%~50%,其中颅高压是导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ICP监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每个瞬间颅内压变化,目前采取ICP监测来指导降颅压治疗成为金标准,并据此帮助诊断、及时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2]。2010年1月~2011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6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行术后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3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2例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男46例,女16例,年龄12~64岁,平均35.2岁。均为GCS8分以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且都为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清除血肿量45~110 ml,平均60 ml。两组间年龄、性别、伤情、手术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前均排除明显心肺肾疾病。

1.2方法

持续颅内压监测方法包括:(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将微型传感器植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如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室或脑实质等)接触而测压;(2)导管法:将颅腔内的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入导管,使传感器与导管连接,经由导管内的CSF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传感器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动势,再通过外设仪器显示并记录ICP数值[3]。

治疗组采用导管法ICP(美国公司生产的Codman单参数监护仪)监护,治疗组患者手术时即行右额前角侧脑室或行Camino脑实质内置管,用无菌纱布包好并固定在头部,置管后持续监测ICP。为了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监测前调整记录仪与传感器零点后,患者保持平卧或抬高床头10°,零点参照点为外耳道水平[4]。监护仪每1~2 h检查监测系统的功能状态,监护时间为3~7 d,根据ICP变化情况,调节床头高度,调整引流管位置、控制引流速度及脱水剂应用。对照组: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每1~2h监测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引流量及脱水剂。

1.3ICP评定标准及疗效评价

1.3.1评定标准(1)正常:ICP 5~15 mmHg;(2)轻度增高:ICP 15~20 mmHg;(3)中度增高:ICP 20~40 mmHg;(4)重度增高:ICP>40 mmHg。

1.3.2疗效评价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哥拉斯预后评分(GOS)对所有患者进行预后评估[5],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评估时间为术后3-9个月。其中良好及轻残为预后较好;而重残、植物状态及死亡为预后不良。

1.4统计学处理数据χ2检验。

2 结果 

治疗组死亡3例,该组8例ICP 26 ~ 45 mmHg,持续5min以上,调节床头高度,应用脱水剂等降ICP治疗无效,复查CT,其中5例示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而3例CT检查提示弥漫性脑肿胀,未行二次手术治疗仅行加强脱水治疗。对照组死亡7例,其中6例术后出现瞳孔回缩后再次散大,意识障碍加深,复查CT,2例示颅内血肿,行二次手术,4例为脑肿胀。治疗组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引流量及脱水剂应用,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死亡率及有效率(%)

3护理

3.1校零监测过程中,为了获得准确的监护数据,每隔1~2 h检查一次监测系统的功能状态,每次监测前均要校准“0”;监护的零点参照点一般位于外耳道水平的位置,如出现ICP持续负值或不稳定,应检查监护仪各接头是否衔接牢固,有无漏气、漏液等。

3.2ICP的监测 持续的ICP的监测为重症颅脑外伤治疗进行了量化,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指导治疗。术后ICP升高的主要原因:开颅减压术后,脑血液循环通路重新建立,脑血管床扩张,脑充血导致颅内压升高;另一方面术后血肿复发,新血肿出现或脑水肿也可导致颅内压增高。两者的处理截然不同,行ICP监测可以及时检查出迟发性血肿、扩展性血肿或复发性血肿,防止一律性应用降颅内压药物,以致于降ICP不理想,延误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ICP升高时,护士必需明确区别是引流管阻塞所致,还是躁动、吸痰等外因所致或真正ICP增高。治疗组中18例轻度增高均是外因所致,及时排除相关外因后,ICP恢复正常;4例患者ICP中、重度增高,ICP平均值35mmHg。由于发现和处理及时,病人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ICP过低时,注意观察是否引流过度,可调节床头高度或在医生允许下适当抬高引流管的高度,防止脑疝发生。

3.3体位护理术后如无特殊禁忌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患者均应取头高30~45°自然体位。以利脑部静脉回流,减少脑组织耗氧量,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术后为预防患者褥疮的发生定时给予翻身拍背,2 h/次翻身时动作应轻柔,应有人扶住头部使头颈部成一直线,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或震动,切勿压着引流管及伤口。

3.4引流管的护理(1)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病人呼吸时引流管内的液面是否有波动;引流量的刻度每隔一定的时间是否有所增多;(2)定时挤捏引流管:方法是双手从近端至远端挤压引流管:(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避免牵拉引流管或使引流管扭曲。

3.5严格无菌操作为防止引流装置的感染,脑室引流装置应始终保持无菌。每天更换伤口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更换前夹闭引流管,以防止脑脊液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

3.6基础护理基础护理在ICP监护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如及时有效地吸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保持床单干燥平整,皮肤清洁无异味等。进行操作时,动作轻柔,以免引起患者烦躁。对烦躁不安的患者,予保护性约束双上肢,加床档保护防坠伤,必要时可应用镇静剂适当镇静。

3.7 持续的ICP的监测的不足

虽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ICP监测能及时准确地反映ICP变化,可以有效指导引流量及脱水量、脱水时间,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起积极作用。但是,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持续颅内压监护的重要保证,其护理过程繁琐,并有时给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基础护理带来不便。而持续腰大池测ICP不失为另一较好的方法[6]。但持续ICP监测提供的是患者一方面的信息,我们必需密切结合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才能较及时准确判断病情的变化和发展,往往急需及时辅于CT检查[7]

参考文献

[1] Stiefel MF, Heuer GG, Smith, MJ, et al. Cerebral Oxygena-ion following 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J].J Neuro surg,2004,101(2):241.

[2] 张效公.胸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16-317

[3] 章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护的临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2):710. 

[4] 李梦樱.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9

[5] 江基尧,朱城,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81

[6] Speck V, Staykov D, Huttner HB,etal. Lumbar catheter for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post-hemorrhagic 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J]. Neurocrit Care. 2011 ;14(2):208-215.

上一篇:关于水的幻想作文下一篇:继续教育培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