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2024-05-31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通用8篇)

篇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

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

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反腐倡廉“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名利前,品自显。情系生,慎用权,戒诱惑,操守严。魏书生,师模范,好公仆,堪垂范。知足者,心自宽,保廉洁,切莫贪。勤学习,勿自满,双师型,记心间。同志间,要互勉,常提醒,共争先。

篇2: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2廉洁教育就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利用公共传媒广泛宣传廉洁的人物事迹和古今名人的廉洁品格,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廉洁,什么是腐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由于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腐败现象及一些消极现象和部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造成直接的侵害,致使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廉政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廉洁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于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尚无经验可循,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搞好规划,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开。搞好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首先,抓好领导。提高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争取领导权和主动权,同时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校起引领作用。其次,抓好教师。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争取发言权。青少年可塑性极强,他们往往把教师的道德标准加以内化,然后把教师的情感方式、行为方式所透露出来、投射出来的对社会道德规范标准的态度都外化在他们的行为情感中。因此,教职员工应作为廉洁教育的重点,教师要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廉洁的意识和观念。第三,抓好学生。要把廉洁教育纳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之中,并与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因材施教,精心设计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使廉洁教育拥有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篇3:周总理小故事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

(总理勤政爱民的故事很多,我们大家也听说过,但是我最佩服的还是总理的外交能力。)

有一次,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篇4:周总理的小故事

革命期间,江苏省射阳县的一群红卫兵到北京上访,周总理接待了他们。红卫兵要求把射阳县名字改掉,理由是“射阳”二字是含沙射影,箭射红太阳。周总理听他们讲明来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不理解总理为什么发笑,几只眼睛盯着总理脸上望。总理说:射阳两个字很好嘛,我看不用改了。你们这些小将看问题,为什么不从用心方面去看,而从消极方面去看呢我说“射阳”两字很好,因为我的看法,不是箭射红太阳,而是红太阳光芒四射。周总理深怕他们听不清楚,又重复地说了一句对射阳的解释,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你们说对不对说罢,又哈哈地大笑起来。红卫兵代表也都笑了,因为他们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心服口服,表示还是叫射阳县好。

——在革命那个特殊背景下,如果周总理从“射阳”的历史渊源和沿革去解释的话,红卫兵未必听得进去。当然也能够用行政命令来压服,但效果也不会好。周总理赋予“射阳”二字新的含义,使红卫兵心悦诚服。我们听故事的人此刻也不得不击节赞叹呀!

篇5:周总理的小故事精选

周总理在外交方面的立场十分坚定,中国外交史上几次重要表态都是他做出的。一次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总理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进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果然,这句话讲完两个礼拜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入朝参战了。

第二次是在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发表声明说:“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不要跟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之后,周总理又指出台湾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国侵占了台湾,就应从台湾海峡撤出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台湾从历史上、法律上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用什么方式来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无权干涉。

第三次表态是在中美建交前夕。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是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实现的。大家可能会以为周总理与他举行会谈必须很友好,其实周总理十分严肃地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当时,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

篇6:周总理的小故事足心

国际社会称周总理是“解决外交难题的能手”,确实是这样。我参加的中法建交谈判就是总理外交艺术的杰出体现。

1963年10月,法总统戴高乐派前总理富尔来谈中法建交,双方一共谈了6次,是总理亲自主持的。谈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法国跟台湾的关系。富尔表示,法国只承认一个中国,但又强调中法在互相承认的问题上不就应提任何先决条件,所以期望中方不要坚持法国务必首先跟台湾断交。于是谈判陷入僵局。

篇7:周总理故事

周总理的故事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

(讲故事:朱倩倩)

飞机遇险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讲故事:赵一凡)

周总理的“特殊要求 ”

“你们不要去那里买东西,那里面有名堂”总理皱起眉头说:“什么内部价格 呀,你们不要占这个便宜,要买什么到街上去买。”

“街上没有。”不知谁小声嘀咕一声。

“有就买,没有就不买,干吗非买不可?”总理指指小卖部,“搞了这种特殊,再讲清廉也是虚假的。人家5元钱买不到的东西,你l元就买走了,你的100元工资就变成500元了么。你再跟群众说你只有100元工资,那算清廉还是算骗人?”

总理的不搞特殊自然使我们受感动,受教育。但对我触动大,感动不已的,还是他搞特殊化的时候。

周恩来夜间常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接见、处理国际事务或国内大事。按当时制度规定,夜里11点以后,可以吃夜餐。夜餐两菜一场,有夜餐补助,每级干部补助多少钱有明确标准,按这个补助标准,夜餐实际上可以不交钱。不到夜餐的钟点,在人大会堂就餐都应交钱,并且定有交钱的标准。高级领导人交8角,我们秘书工资低,交2角5分钱。

可是,总理在人大会堂吃夜餐,坚持照白天的标准,交8角钱。我们不好办,人大会堂也不好办,因为夜餐有补助,明文规定了的,交钱也不好下帐。

我去向总理汇报解释:“总理,夜餐补助是明文规定的,你不要补助坚持交钱我们不好办。你一向反对特殊化,你这么做也是搞特殊呀。”

“是有点特殊化。”总理点头承认,“这是因为我的情况特殊。我一般是白天休息夜里办公,人家是夜餐我是正餐么,怎么能享受夜餐补助?”

“总理,我不能接受你这个道理。”我坚持意见,说:“你睡眠那么少,一天只有三四小时。如果夜餐算正餐,那么白天就餐应该算夜餐了?那以后白天享受夜餐补助。”

“白天怎么冒出来了夜餐?讲不通么。你不要给我搞特殊。”总理挥挥手,“你去吧,就照我说的办。”

“就许你搞特殊,不许我搞特殊„„”我小声嘀咕着退出来。有啥办法呢?只好按总理的要求去付款。在我跟随总理的几十年中,这是总理唯一一次“强词夺理”地闹特殊。

随着年龄的增大,总理工作量不减,饭量不减,但是变化还是在悄悄发生„„

总理喜欢和群众一道吃饭。在田间地头,他与农民一道吃饭;在工厂矿山,他与工人一道吃饭;在招待所、饭店,他喜欢和服务员一道用饭;在水库工地椭肮ひ豢榭形淹废滩恕?

这种故事太多了,公开出来的文章也不少。我这里讲的可能与以上的故事有些不同。

那是“文化大革命”中,总理陪外宾外出参观。那几天他吃饭很费力,吃得慢,吃得少。我认为这是睡眠太少,过于劳累造成的,心里很犯急。

记得是在参观大寨的前后,在一次行动前,我感觉他有什么事要说,但没最后拿定主意。想到他吃饭的费力,我忙问:“总理,你身体不舒服吧?”

“不,我身体很好„„”总理说得肯定。但我太熟悉他了,我能感觉出那种看不见听不出的异常。

“总理,你有什么事吧?”

“嗯,”总理略一沉吟,望住我,用商量的语气说:“这次活动,吃饭要一起吃。你看,能不能设法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些?”

“可以。饭都是盛好了才端上来么。”

“搞特殊了。”总理笑了笑,有些不安和苦涩。他忽然轻轻叹出一口气:“唉,我的牙齿已经全松动了„„”

总理发出这声轻叹时,我看清了他变得灰白了的头发;曾经英气勃勃的脸孔已经血肉耗尽,脸孔和脖颈的皮肤松弛下坠,并且出现了老年斑;他那威武明锐的双眼也深深地凹陷下去„„

我鼻子一酸,眼前模糊了,赶紧把脸转向一边。

“我的牙齿已经全松动了„„把我碗里的饭弄软一些,”这就是总理犹豫再三才说出的“特殊”要求啊!我没有忍住泪,慌忙退出屋。

我哭了,一个人悄悄地哭了„„

篇8:周总理外交故事

1、“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2、马路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3、周总理谈笑吃“纳粹”

50年代初,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然而,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忙向周总理请教。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4、周总理妙语斥对手

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着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

据说,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5、周总理舌战米高扬

有一次,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

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6、对!牛弹琴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在我方义正词严面前,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词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从而既摆脱了困难,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7、巧对印方挑衅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 这显然是荒谬的。“

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相关文章:

1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04-28

周总理廉洁小故事05-22

周总理的故事二则05-31

介绍周总理05-25

学习周总理04-26

怀念周总理05-07

周总理の评论04-23

周总理的人生之路05-09

《周总理,你在哪里》06-07

怀念周总理的诗歌06-29

上一篇:《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读书笔记下一篇:凝聚青春正能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