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散文诗

2024-05-24

教师节散文诗(共15篇)

篇1:教师节散文诗

讲台

使空白与充实的间距缩短

教鞭

使知识的时空伸延

粉笔

把乌黑的鬓发染白

履历

把-生镌刻得刚毅.干练

你,不惜用----

年华之锄

心灵之水

天地之情

在灵魂的荒漠上

躬身默默耕耘

用理想点燃自己的生命

人类播种希望和光明

讲台

使空白与充实的间距缩短

教鞭

使知识的时空伸延

粉笔

把乌黑的鬓发染白

履历

把-生镌刻得刚毅.干练

你,不惜用----

年华之锄

心灵之水

天地之情

在灵魂的荒漠上

躬身默默耕耘

用理想点燃自己的生命

为人类播种希望和光明

是银锄.犁铧

在沃土上辛勤开发

把生命化作知识

与时代一起升华

板 擦

抹去的是陈旧

留下的是记忆

粉尘满面喜在脸

耗尽身躯心里甜

教 鞭

牵动着想象的翅膀

凝聚着追求的渴望

指引开拓着新的路

去探测知识的宝藏

教 案

是血汗培育的明珠

是灯夜寒暑的记录

涓流汇集成浩瀚的海

年华追攀着新的高度

铃 声

是奋进的鼓点

是胜利的凯歌

是青春的乐章

是生命的号手

额 纹

是耕耘的犁沟

是智慧的河流

岁月从这里逝去

人才从这里涌流

篇2:教师节散文诗

【版面主题】:燕啄春泥

【版面配词】:

时光如古木参天,摇曳着无数枚叶片。你的思绪随着那一抹跳动的阳光,在黑板上繁衍着春天与绿叶的童话,繁衍着一群又一群的鸽子,让他们衔着些春天的新泥飞去,于是,草间上的露珠闪烁起太阳,麦芒也飘起幻想的星星。

你习惯性地默默望着远处,看阳光在草地上缓缓抒情,提炼着每一节课的段落大意,总结着每个白天的中心思想。寓言流过,神话流过,诗歌和骈文也那么铿锵地流过,当嫩芽般的手在你眼中呼啦啦举起,你仿佛觉得身后有成片成片桅杆、大楼和五星红旗森林般唰唰地长出来……

篇3:教师节散文诗

1 抓住结构线索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散文取材自由广泛、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形式上貌似很“散”,而实际上,每一篇散文都有其内在线索来作为组织材料的中心,散文凭借线索的作用,把看似“零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找到线索,就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精美的构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一会儿写在小径上漫步,一会儿欣赏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一会儿却突然回忆江南采莲盛事,材料似乎很“散”,但是,只要抓住篇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条感情线索,整篇文章的思路就清晰明朗起来,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精美的构思:为了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我”独自一人漫步荷塘,欣赏荷塘月色,那曲折幽僻的小路、微微的晚风、隐约的清香、薄薄的青雾、稀疏的垂柳、空朦的远山……在月下、荷塘畔,作者似乎陶醉于美景之中,感受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淡淡喜悦,但是,我们从作者“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的内心独白,面对“蝉声”、“蛙鸣”而发出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哀愁……这一切始终贯穿着文首“心里颇不宁静”这条感情线索。

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把握散文的结构线索,从而理解作者写作意旨和写作技巧,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挖掘散文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在散文教学中要根据意境本身的构成特点,挖掘散文的意境,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首先,意境中所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引起人们美感体验的原因。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文中所说的“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表情达意以唤起人的美感。因此,在散文教学时应紧紧抓住那些集中了现实美的精髓,富有诗意的能引起人的美感的生动形象分析散文的意境。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在“月下荷塘”中,作者抓住“月光笼罩”这一特点,描绘荷塘:朦胧的月光下,叶子如“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如“明珠”如“星星”,“袅娜”而“羞涩”地“点缀”其间,微风过处,荷叶颤动如“一道凝碧的波痕”这素雅的荷花以及摇曳多姿的荷叶便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绿叶白花图。而在“塘上月色”中,作者是这样描绘的:月光“如水”,塘上薄雾迷蒙,浮云轻淡,树影斑驳,给人以空灵虚幻的梦境之感。

其次,意境中寄寓了作者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形象成为作者的情感化身,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赏析作品呈给我们的外在形象,更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家在形象中寄寓的内在情感。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作者寄情于景,描绘了一个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空中楼阁。外在的自然山水与作家内在的自然情感相互渗透交融,在一草、一木、一屋、一鸟的描绘中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39页)一个真实的存在,透过这空灵超脱,优雅恬淡的意境更感受到作家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思考。本文不仅使学生从中得到美感享受,还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的体验。

第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抓住最能表现伤秋情怀的意象: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与秋风秋雨,借助这些形象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冷落感,渲染了“清静、悲凉”的意境。充分表现了作家娴熟的表现技巧。文中的形象都是冷色调的:牵牛花是长在“破壁腰中”;“槐树的落蕊”“铺得满地”,秋蝉的鸣声“残”而且“衰弱”,“秋雨”伴着“凉风”而来……寥寥数笔就将故都的秋景勾勒出来,充满诗情画意,将读者带进“清、静、悲凉”的意境中,“物”、“我”之间完美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对于学生,不仅可以陶情悦性,也可学习到作家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四,意境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让我们在有限的文字里感悟无限的时空,极目亿万里,思绪千百年。

李可染曾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艺术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说:意境是散文的灵魂。我们在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游历散文的意境,从更高角度剖析作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集腋成裘,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的目的。

3 揣摩重点词语,培养鉴赏能力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只有细心体悟、揣摩,才能真正理解作家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的苦心,从而提高语言鉴赏的能力。如《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借“泻”字,准确地写出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又绝无声响的幽静。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品语言,既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又能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散文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4 加强诵读训练,培养表达能力

“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本,这也是文学作品音声化的艺术再创造,从本质上讲,它也属于一种阅读方法。朗读需要嘴巴、耳朵、眼睛、大脑等各种器官协调并用,因而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散文语言优美,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是训练学生诵读能力的很好的材料。多读、熟读文质兼备的作品,可以加深作品内容的理解,受到情感和艺术熏陶,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学习各种句式的正确运用,从而提高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重视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齐读、指名朗读等。在训练中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形式,使学生做到正确地、流利地、理解地、有表情地朗读。当然,散文教学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作为语文教师,应紧抓散文的特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性教学,达到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摘要: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着很大的比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散文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其文体的独特优势,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散文的阅读、欣赏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体特征,有效性教学,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寇鹏程.文艺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1.

[2]王光明.散文诗的世界.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7.

篇4:教师的人生如散文

教师的人生真实而不虚假。他们愿意捧出一颗心,献上一份爱,送出一片情。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一支粉笔桃李满天。他们播下真诚的种子,虽然悄无声息,却能长出充满希望的新绿;他们送上真诚的钥匙,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收获深切浓厚的真情;他们献上真诚的感化,虽然默默无语,却能将生命中的搁浅一一托起。

教师的人生平凡而无悬念。每天披着晨曦走出家门,伴着星光离开校园;捧着课本走进教室,抱着作业返回书案。天天如此,月月如斯,从温暖的春季走到凛冽冬天,从健硕青年步入衰弱老年。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生活两点一线,简单而又纯粹,平和而又执着。不幻想跻身灿烂的高处,不谋划置身炫目的焦点。教师像一条船,载着一批又一批学生,驶向辉煌的彼岸,驶向灿烂的明天。太多的人都在哀叹,而教师没有时间哀叹。选择了散文似的生存状态,就要甘于清贫,乐于淡泊,勇于坚守。

太多的人都在奢求大福大贵,而教师喜欢润物无声的温婉,习惯随遇而安的淡然,他們的灵魂纯净而又饱满。

太多的人都在祈求回报,而教师的希翼却与众不同:遇到愚蒙者,竭力使之聪慧;遇到幼弱者,努力使之茁壮;遇到后进者,力求使之骎骎日上。埋下种子,硕壮的枝叶交叠披覆,流光旖旎;浇灌幼苗,含苞的蓓蕾迎风怒放,馨香渐起。

篇5:教师节散文

这个想法一直都在我的心里搁着,一直都没有放下。这些年经历的太多了,生活和工作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总是在疲于奔命,老师到底怎么样,住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但心里总是惦记的,脑子里时不时地出现唐老师的身影和音容笑貌。

8月,同学发小、作家李进明对我说:把咱们高中时共同创作的诗集印成书吧,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保存,那是我们开始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见证啊!我说:可以。我负责电脑录入,把高中时我们共同创作的两部诗集《山青水绿》和《雁岭春早》编辑成一本《青春岁月的歌》。序言和后记由我来撰写,进明负责排版设计。我在那篇《难忘高中那两年》的序言中这样写到:

唐淑芷老师是我们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我们的作文总是得到她的欣赏与鼓励,她是我们文学创作道路上真正的导师,这是我们一生也忘不了的。在我们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给了很多的启蒙,也给了我们文学的梦想与希望。如果不是唐老师,大概我们也不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更不会成为作家。我们的文学人生就无从谈起。

也正是在高中那两年,我们喜欢上了诗歌并开始诗歌创作,在课堂上完成了诗集《山青水绿》和《雁岭春早》的创作,诗集完成后得到了唐朝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也为我们今后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奋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是不能忘记唐老师的,我们是十分感谢唐老师的。她是我们真正的恩师。这样的老师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十分难得,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又怎么能够忘记她呢?

一个人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的老师,幼儿园的、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还有走上社会以后的,老师很多,但真正值得记忆,甚至是终生难忘、永远铭记的老师却很少,而唐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人。

虽然三十多年没有见到唐老师了,但是心里总是挂念着她老人家,会经常想起她。每当我提笔写作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的母亲,也会常常想起唐老师。唐老师是和我的母亲和进明的母亲年岁都差不多的人,属于一代人,她那慈禧和蔼的面容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起唐老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若不是她老人家的鼓舞,我们也不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走到今天,也创作不出那样多的作品。唐老师是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沿着文学创作道路坚定走下去的风帆与旗帜,她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鼓舞,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所以无论说什么,我们都是应该去看看唐老师的,这是三十多年以来一直挂着我心中的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我了不去的心愿。

唐老师毕竟是快九十岁的人了,见了面是否还记得我们?她的精神怎么样?她的脑子是否还清楚?上高中的时候,唐老师平时戴着一个眼镜,上课的时候再加上一个眼镜,一下子戴着两个眼镜,见了面她是否还看得清我们?在我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86年的时候我去看大一姨,那时候大一姨快九十岁了,也是快三十年没有看到我了,当我说起我是家里的老二时,大一姨哭了,我理解大一姨的此时此刻的心情,那不是悲伤的眼泪,那是幸福的眼泪,毕竟在自己的垂暮之年见到了自己的亲侄子。我想唐老师见到她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吧,我想一定会的,一定会的。因为这将是人生最难得,也是最难忘的相见。

篇6:教师节散文

垂眉展卷,回首思望,三尺讲台,舒袖轻展,一支粉笔,开启知识的源泉,流淌着平平仄仄唯美的时光。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把沙滩拾贝的孩子,引领进知识的海洋,教以做人,教以技能,扬起风帆,乘风破浪,驶向黄金彼岸。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恩师日月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爱岗敬业,潜小育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尺讲台示大爱,半米课桌彰奉献,感恩的情怀,在流逝的岁月里,永远的珍藏。

把莘莘学子培养成参天大树,用辛勤的汗水把稚气未脱的学子锻造出雄鹰般的品质;用坚毅的眼神激励着孩子前进的路上,去创造辉煌。

教师的爱,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感恩!一位好的教师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呕心呖血,让懵懵的灵魂成为栋梁,辛勤耕耘,栽培了桃李满天下,特殊的使命,肩负起了祖国未来。甘心奉献,谱写了最美最动人的乐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将愚顽作弃子。常以慈母付爱心。细改作业废寝食,精研备课夜灯明。再多的祝福和问候,改变不了,青丝染白霜。只想说:曾经的话语时刻绕心房,传授的知识,让鹰儿搏击穹苍,展翅翱翔。

感恩的言语无需多讲,内心的话儿无需华章,看看天下的桃李,都在竞相争芳。

篇7:教师节散文

又到了一年的教师节,清晨打开手机,立马被“节日快乐”四个字刷屏,朋友圈里全是祝福老师赞美老师的吉祥话,连我十岁的儿子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嚷嚷着要给他的小学老师送花,想必今天老师们应该被鲜花映红了笑脸吧。微风轻,此时难为情。我也不禁深深想念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凌老师。

这辈子求学十几年,在我成长道路上,很有幸曾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它们各具特点,风格各异,有的倍加严厉,有的富有幽默,有的饱含睿智,有的认真负责,而凌老师却惊人地拥有以上所有的品质。年华如水,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老师的影子都在淡淡褪去,而凌老师的身影却仿佛日益清晰高大,在我心目中,似乎他就是语文老师的代名词。

也许是缘于一个偶然因素,(今天想来是特别幸运)小时候的我突然喜欢上了看小人书连环画,而后不自觉地越来越痴迷于一些课外书,虽然那时没有网络,农村学校里能找到的课外书更是有限,但我还是想方设法在整个初中阶段看完了四大名著以及《七侠五义》、《杨家将》等许多古典书籍,当然还包括许多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时候甚至在课堂上也偷着看,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不可避免的是学习成绩不好且严重偏科,记得初中时考试公布成绩,经常我是语文全班第一,数学全班倒数第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上了高中,遇到了对我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的凌老师。

岁月荏苒,一晃距我上高中到今有整整二十年了,可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见到凌老师的情景。我开学报到后很荣幸分在了他所带班主任的二班,而且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我用充满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位我高中生涯的第一位老师,他高大微胖的身材,宽阔的额头下两道漆黑的浓眉略略上扬,眉宇之间总带着一缕英气和思考,那副不知多少度数的眼镜后面深藏着严厉而又智慧的眼光,最难得也最让我惊奇的是,他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在给我们上课,并且在以后每次上语文课前都抽出五分钟时间,要求我们每个人按序进行一次讲演!这一下子深深吸引了我,从内心深处觉得此老师很厉害很有自己的一套。

后来事实证明,凌老师在教学上确实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解单调枯燥的文言文,用独有的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诵诗歌,动情处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用极其工整的粉笔字教我们一首首古诗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至今日,每当我再次读到此等古诗词时候,眼前就会自然浮现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背影。

在他引领下,全班八十多同学好像没有哪个排斥语文课的。后来同学们闲聊时说,上他的语文课最认真听讲了,因为有时想睡也不敢走神,因为他会悄悄走到你身边猛然提高声音,让你吓一跳再不敢分心了。记得有一次,同学钱上课中实在太困趴在桌上打瞌睡,凌老师突然大声呼道:”钱×同学,抬起你高贵的头颅来!“钱同学浑身一激灵立马精神,其他同学也是哄笑一片,足见他的严格要求和不乏幽默精神。

印象中,凌老师更善于因材施教。对于班上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他总是大加鼓励倍加赞誉,对那些相对薄弱的同学则谆谆教诲不知疲倦。经常把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在班上阅读,尤其是字迹工整的好文章更是当做范文展示,这其中我的作文也常常享此殊荣。开学不久,他很快就发现我对语文尤其是写作的偏好,经常鼓励我要多看课外书,但是必须学会合理利用宝贵的时间。不久学校成立了”金桥“文学社,他又鼓励我多看多写坚持投稿,”千万不可偷懒“,说这话时,他热切的眼里满含着期待和告诫。

是的,不可偷懒,”板凳坐热了就能考上大学。“自此我发愤图强,拼命读书。高中三年是我人生中学习最用功的三年,真可谓是心无旁骛矢志不渝,恨不能头悬梁锥刺股夜不能寐寐也读书!早晨天还没亮就来到教室背书,晚上点蜡烛苦读到午夜才披星戴月回宿舍,大多时候衣服都不脱倒床便睡,第二天再周而复始过典型三点一线生活,几近疯狂,几多辛酸!那时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都在埋头苦读,校园里是一片琅琅书声和一群辛勤的人。据说那时候也是母校最为辉煌的几年。

那时我们学习累,但老师们也没闲着相反更有干劲。记忆中凌老师自始至终就没有闲过,他那时已经担任学校后勤主任一职了,每天早晨起床铃刚打过,当还有些同学留恋床的温度稍稍晚起的时候,只听见一阵阵急切的哨音来到了宿舍,不必说,同学们都知道一定是他!一定是他鼓着腮帮吹着一遍一遍哨子不胜其烦催促你,如果还有同学假装没听见哨声继续蒙头大睡的,他会毫不客气抱走你热气腾腾的被窝,且让你晚上再去他那里检讨。那些同学当时很不理解,甚至气恨,觉得他不近情理,但随着时间推移,多年以后终于明白了凌老师的一片苦心,明白了老师起得比我们更早的辛勤付出,明白了老师严苛背后的大爱!

回忆往事情切切。弹指一挥间,离开高中学校已经十七年了,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事情,可谓人世沧桑,变幻无常。中途我回去过母校几次,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盖了许多高楼,尤其是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楼彻底改变当初住宿条件的简陋;当初深藏功与名的孙立人将军曾经住过的一排木质小瓦房,如今已打造成名传四方的孙立人故居;前些年,学校已升格为省级示范高中,并且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我深知道,这多变化后面都倾注着学校所有老师们的心血,尤其是已成为校长的凌老师更是殚精竭虑,他把整个心都掏出来,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这所学校和广大学子。无限荣光背后,斯人独憔悴!

再后来,时间改变容颜,世事演变无常。谁也不曾想到,正在学校发展蒸蒸日上时候,正在他毕生为之奋斗事业的辉煌时刻,他却突然病倒了,且迫不得已要离开已生活大半辈子的校园。也许是上苍垂怜他吧,不忍看他太辛苦了,所以让他停下来休息休息。最近一次看到他,是在去年夏天,他消瘦得特别厉害,双眼深陷已不复当年的风采,刹那间我无法接受这残酷的改变,内心激烈翻腾忍不住热泪盈眶!纵然他依旧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纵然他依旧心胸辽阔开朗大气,可我还是满心悲伤,“忍看故人瘦骨嶙,长恨人间无长春”!

篇8:档案礼赞 (散文诗)

30年了, 她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迈着坚毅铿锵的步伐, 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服务改革的实践中, 激情满怀地向我们走来。多少个寒来暑往, 多少个日升月落, 我们怎能忘记, 省局领导一次次的莅临指导, 市局领导一夜夜的辛勤劳作, 全局职工一日日的倾情奉献。

几多希望, 几多企盼, 几多辛酸, 几多汗水, 凝聚了档案人的奋斗与拼搏, 成就了档案事业的辉煌赫赫。几十载磨砺坎坷, 几十载披荆斩棘, 我们开辟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深锁的门打开了, 我们迎来了利用档案的普通百姓, 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档案同仁, 还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脚下的路宽了, 我们迈着坚实的步履, 走进了企业厂矿, 走到了城乡村社, 走上了国际舞台。一浪浪的家庭建档, 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一次次的海外办展, 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的工作硕果, 播撒了兰台人的五谷丰香。

而如今, 那气势恢宏的档案馆大厦, 彰显着国家一级馆的气魄;那温暖如春的服务窗口, 涌动着贴近民生的阵阵暖流;那全国家庭档案管理示范和理论研究基地的构筑, 成就着档案新兴领域的辉煌与梦想;那正在行进中的“两个体系”建设, 焕发出档案事业如日中天的蓬勃生机。

此情此景, 没有一种语言能描绘我们的骄傲, 没有一种文字能书写我们的自豪。我们就是光荣的沈阳档案人, 我们就是这样骄傲地走过。我们在收获这累累的硕果, 我们在分享这成功的喜悦, 我们欣慰有一支追求卓越的队伍。

我们爱岗敬业, 在平凡工作中实干奉献;我们朴实善良, 在抗震救灾时踊跃捐款;我们团结协作, 在构建和谐中尽展才能。虽然,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却在平凡中凸显着伟大。默默地耕耘里, 有艰辛、苦涩还有挫折, 更有坚韧、求索和开拓。我们用燃烧的激情, 以勇创一流的气魄, 浇灌着档案事业的成长, 这就是平凡的沈阳档案人。

今天, 国家局“南有广东、北有沈阳”的美誉言犹在耳, 中央领导对家庭档案工作的高度赞赏依稀如昨, 而我们又要扬帆起航———

明天, 我们要高扬科学发展观的旗帜,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探索服务民生的工作领域, 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篇9:例谈散文教学中教师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江南的冬景;散文教学;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78-1

关于《江南的冬景》,笔者听过不少公开课,出于对教材和编者的尊重,很多教师唯版块教学目标实从,把教学的重心放在“鉴赏与表达自然之美”,但是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只抓住这个重点是不够的,很容易将文本教散了、教浅了、教功利了。一言以蔽之,散文教学不能缺少文体意识,不能忘记这个“情”字。

一、把握文体,驾驭文本

“形散神聚”是散文结构的精髓,“形”在散文中往往表现为人事物景,而“神”则是贯穿散文的情感。但“形散神聚”并不是说散文的神是单一、僵死的,它是由文本中丰富的形构建起的多重意义的结合体,这多重意义之间或并列、或递进,由小见大、由浅入深,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

《江南的冬景》的神主要是通过正侧两组材料体现的,正面表现的有“曝背谈天图”(第2段)、“晴空山野图”(第5段)、“微雨寒村图”(第7段)、“江南雪景图”(第8段)和“旱冬闲步图”(第9段)这五幅画面,侧面衬托是“北国的冬天”(第1段)、“北方夏夜”(第3段)和“闽粤的冬天”(第4段)这三个材料。两组材料结合在一起,就凸显出了江南冬景的“明朗的情调”的主题。

但在许多的教学设计中,这五个最要紧的字却被遗忘了,教师把教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引导学生到对文本的画面的细节的研读上,却忘记了去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是为什么而存在的。这是教师把散文教散了,而郁达夫的散文更是有“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解构的难度更大一些,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抓住文本的神的基础上来研读细节,用情感的彩线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才能读出文中的深味。

二、扣住文眼,赏析画面

在《江南的冬景》的教学中,教师们喜欢通过赏析“晴空山野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这三个画面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晴空山野图”选取“芦花”、“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与“绿意”相间的“草色”等带有明丽底色和江南地域特点的景物,注释出了江南冬景的“明朗的情调”首先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在“微雨寒村图”和“江南雪景图”的赏析中,因为画面与“明朗的情调”不符,所以教师大多从意象和意境、从虚实相生的手法的切入,引导学生读出郁达夫散文的文人气质和诗画意境。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没有读透文本的表现,只有读出后两幅画面中的“明朗的情调”才算是真正读懂《江南的冬景》了。

首先来看“微雨寒村图”,虽然缺少明丽的底色,但作者用水墨的笔法营造的朦胧悠远的意境,有远离尘世、忘却时代的意味,这实则是对“明朗的情调”的新注释——心灵上的宁静悠远、忘怀得失、超脱自我。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相由心生,郁达夫描绘的江南冬景更多的是心中的理想境界,是作者对纯粹自然美好生活图景的向往。

江南的冬景传达的是剔除了一切现实烦恼的纯粹的江南文人生活的自在、惬意与娴雅,是郁达夫暂时找到心灵归宿后的一种满足。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这五个场景的教学了。“曝背谈天图”和“旱冬闲步图”一直因为他们在写景上的非典型性而在教学中被轻视。如果从文本立意的角度来反思这两幅画面的价值——那不就是在“明朗的情调”主题下的对江南冬天悠闲惬意生活的言说吗?

三、多元链接,深入剖析

画家刘海粟说:“青年画家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晥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要读懂郁达夫的散文,只见过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是不够的,以一个游客的视角是很难去揣测一个重归故里的赤子的心理的,特别是像郁达夫这样在痛苦现实中挣扎的文人。

在郁达夫笔下,江南冬日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定义:日出曝背谈天、午后郊外闲步、雨天茅屋饮酒、雪夜煮酒问梅。这里有江南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文人雅士的脱离现实的审美追求。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郁达夫描绘江南和江南的生活,为什么要放弃客观地再现,去进行主观地描摹,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郁达夫笔下的江南之美?

有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可以通过文本本身把握,而《江南的冬景》则隐藏太深,所以笔者尝试着用知人论世方法,通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生命体验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郁达夫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中是这样介绍的,“在艺术上,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对表现社会的抗争与激愤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一位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而1933年至1938年对郁达夫来说是人生的一个特别阶段,因为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郁达夫移居杭州,思想处于低潮期的他流连忘返于江湖山林,追求起一种所谓的“名士”的风度,也创作起了他的“遁世文学”,《江南的冬景》就是其中的一篇。

篇10:女教师的随笔散文诗

你并不孤峰突起

有时,你更象

孩子们河滩上一粒美丽的砂石

童年的欢笑飘来飘去

你小心地将他们串起来

就是银铃般美妙的歌

你喜欢漂亮喜欢美丽

可也不愿不停地涂抹

你选择了挽留青春的最好方式

把欢笑植入孩子们的心窝

你的欢笑就是一棵大树

孩子们在你的`树上开花结果

有时你心细如丝

连一根杂草也不放过

有时你又毫不在意

任那些红灿灿的荣耀从目光中流落

你喜欢平静偶尔也让情绪的小船

跳过惊起的**

但长大的孩子说

那**真是一次透人心脾的洗濯

你的鸽群飞来又飞走

你的风景立满了山坡

你永远那么快乐

篇11:小学感恩教师节散文

教师,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他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科学家,文学家,作家,博士……他们这样不求回报地付出,的确是非常令人敬佩.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一丝不苟地工作,使我们茁壮成长……

我最敬佩的老师要数江老师了.刚升到五年级时,江老师被分到我们这个班来教我们语文.江老师是我校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教师,她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课堂上,江老师教我们读书写字;在我们放学后,又给我们批改作业,在每一本作业本上,都留下了她辛勤的汗水.老师,您辛苦了!

我记得,以前,以前我们班很多人胆子小,上课不积极发言,就怕说错了.后来,江老师就鼓励我们说:“别害怕,也别紧张,要是回答错了也没关系的,我会帮你纠正的.只要敢于举手就是好的.”

再告诉你们一件事,江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在上她的语文课时,如果有人讲话,江老师就会看他们一眼,好象在说:“你们俩不要讲话.”他们就会赶紧坐好,认真听老师讲课.有时候,有的同学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很紧张,说话声音很低.江老师就会投来鼓励的眼光,似乎在说:“勇敢点,不要怕!”于是,他们的声音响亮起来了.这时,老师的眼里又流露出赞许的目光……

江老师有时候还会跟我们开开玩笑,讲讲笑话,每当那时,我们的教室里就会笑声不断,笑声一直“飞”出窗外,消失在空中……那时的我们多么想让时间过得慢一些呀!让我们和老师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江老师,是一位出色的灵魂工程师,没有辜负人名的期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她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像春蚕,奉献了自己,装饰了别人;像粉笔,牺牲了自己,留下了知识;像园丁,.不辞劳累,培育了小花.

篇12:庆祝教师节诗歌散文

生长着一片又一片的青稞

它们不需要过多的营养

只需要一把泥土一束阳光

它们就会一个劲儿地向上成长

看到一片又一片的青稞地

在九月十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想到了所有乡村牧区的老师

我们与书本为伍,与粉笔为伴

一个个长长的日子

用乡土的语言铺展文化的长路

秋天,青稞露出金黄的笑脸

我的父老乡亲们收割青稞

一所所校园里,老师们收割

传播文化的快乐,一句节日的问候

九月十日,一句祝福温暖高原大地

如今,乡村牧区的变化天翻地覆

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是不变的风景

就像青稞麦子永远坚守高原大地

金汁流溢的田野里丰收之歌唱响

臂膀和镰刀用写意画的优雅舞蹈

秋天的校园里同样有汗水的馨香

这一天我们给乡村教师送上祝福

篇13:散文诗《雪》教学设计

学生欣赏殷秀梅演唱的歌曲《我爱你, 塞北的雪》。 (大屏幕展示歌词) 引出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一) 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大屏幕展示鲁迅照片、生平、作品) 。

(二) 注音释词: (大屏幕出示生字生词, 让学生完成)

(三) 文体知识简介: (大屏幕展示“散文诗”有关知识) 教师讲解。

三.读文感知

(一) 听读。导语: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 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让学生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 边听边展现画面, 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的特点 (放朗读录音, 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

(二) 感读。导语: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 需视之以目, 感之以心, 动之以情, 发之于口, 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 直面课文, 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 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1、感读一

第一层 (第1段) , 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 (第2-3段) , 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江南的雪: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因为想象中的蜜蜂而充满生机, 激发人对春天的联想。

2、感读二

第一层 (第4段) , 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 (第5-6段) , 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北方的雪的特点:她“永远如粉, 如沙, 决不拈连, 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追求自由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 江南雪的滋润美艳, 朔方雪的蓬勃奋飞, 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 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 优美的语言, 也让我们陶醉。要求学生加强朗诵, 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

五.读文感知

老师:精力专注, 走入散文诗的意境, 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 恰当运用朗读技巧, 用声音加以传达。

1、提示朗读要求:

(1)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2) 进入情境, 读出特点。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3) 女:江南的雪 (优美) ;男:朔方的雪 (壮美)

个别学生自主有感情朗读课文 (全文或某一段落) 师生评价。

2、评价参照:

(1) 发音准确, 节奏合理。

(2) 读出诗意, 感情充沛。

(3) “江南雪”语调要温润, 赞美的, 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3、品味语言 (研讨与练习二, 可根据情况补充)

第1题, “冰冷”“坚硬”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 是最值得赞赏的。

第2题,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 这里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 具有轻柔和缓的特点。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 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 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 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 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六.探究归纳

(一) 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 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倾向, 你认为作者的称赞倾向哪方?

(学生思考发言后老师评价总结)

(二) 主旨 (老师可适当介绍背景材料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主旨:滋润美艳的南方雪, 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 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 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篇14:散文诗还是诗散文

《辞海》中标明:凡区别于韵文、骈文、不押韵的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即散文。法文辞典中也有定论:凡诗体之规之外者即散文。而对散文诗,概念就比较模糊了。辞典中只说是注重语言的节奏、内容富于诗意的为散文诗。法文中也只说:不是诗体形式的诗即散文诗(poème ne revêtantpas la forme versifiée)。这样看来,散文诗与散文之间无论从实质上还是从文体上是很难区分的。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开创了文坛上诗与散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译成中文时,按书名petits po-èmes en prose的字面意义,应该译为散文化了的诗,即散文诗。但是否真妥呢?从内容上看,《巴黎的忧郁》显然不同于其他法国诗人的散文诗,也不同于我们中文通常指的那种散文诗。如果生搬硬套过来,势必混淆了两者,使波氏的开创在中文中失去了新意。作为译者,不能单单凭名称字面上的含意,从外文的概念译到中文的概念(这样做固然省事),还要看作品的本身。在这个集子中,应该说有些是要称之为散文诗的,甚至有的干脆就是把分行句连在一起的诗(我在中译本中为了效果起见,已试着把其中一首改译为分行诗);但是,大多数还是具有叙事、议论等特点的散文(当然是富于诗意的散文),那么书名中的poèmes enprose应该怎样译呢?我不禁想起了作者本人的一句话,他是要写一种“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奏没有韵脚的散文”(une prosepoéique,musi-cale,sans rythme et sans rime)。因此,我认为把《巴黎的忧郁》的文体概称为散文诗是不妥的,而应该是比散文诗更强化了散文特点的诗意散文,含诗散文——诗散文。

篇15:教师节散文:爱而感恩

之后我去散步,一路在想我的教师生涯。1984年,我开始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硕士生上“工业经济学”,1988年正式成为硕士生导师。之后再次成为老师,已经是。那一年,我离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任教于维也纳大学直至。前年起,开始在台湾大学教书。

从20秋季学期至今,12个年头,24个学期。在维也纳大学有一门本科生课,平均是50名学生;一门研究生课,包括旁听生平均20名学生。台湾大学只有一门研究生课,包括旁听生平均30名学生。保守的计算,总计教授的学生大约在千人左右。在维也纳大学,以奥地利学生为主,还有欧盟国家和国际交换生。在台湾大学,以台湾学生为主,也有相当比例的大陆同学。在过去20多个学期中,教学范围是经济学和中国经济,但是,几乎很少有完全重复的课程。也就是说,总计教授过30门以上的不同课程。

在维也纳大学和台湾大学的12个寒暑,我的体会和感受很深:

真正的大学是庄严的。维也纳大学创建于1365年。那时的中国还在蒙古人的元朝。维也纳大学的校训是“自由研究和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Freedom of Research andResearch-Based Education)。维也纳大学的主楼大厅里有一面墙,褐红色的大理石上刻写着自1365年至今的所有校长的姓名和任期;旁边是维也纳大学历史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我所敬仰的熊彼特、维特根斯坦、薛定鄂、弗洛伊德、波普尔都和这所大学有着连接。

台湾大学则承袭了中国自民国以降的科学和民主的传统,第一任校长傅斯年集学养和人品于一身。只要是没到过台大的朋友来看我,我都会领他们去看纪念傅斯年的“傅钟”,还有傅斯年那段崇尚“思考”的语录。不论在维也纳大学还是台湾大学,我会时时面对由历史塑造的大学,由大学记录的历史。在现代社会,大学的作用甚至超过政府、市场和企业。

真正的课堂是神圣的。教师的基本传播单位是课堂,是教室。所谓神圣,就是敬畏,对真理和知识的敬畏。在这两所大学,你不会感到权利和财富傲慢,只有权利和财富的谦卑。课堂所接受的是老师的真才实学,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可,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思想互动。发达国家的历史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证明,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普及之后,大学教育最终决定国民素质和创造力,所以大学应该是知识精英的集结地。自然,优秀的老师吸引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成全优秀的老师。

真正的老师是充满良知的。在这两所大学,教师享受充分的自由和民主,学校不干涉教学。所以,教师的良知就是大学的基础。良知内涵广泛,最重要的崇尚知识,追求正义和维护真理。这也是为人师表的核心所在。1930年代,与维也纳大学不可分割的维也纳学派试图通过系统的科学理性,结束“无意义的形而上学”。无论历史如何评价这个奥地利学派,但是,他们无疑是一个以良知和科学为基础的的团体。不仅维也纳大学,西方知名大学都在不同领域创建过不同的学派。在经济学领域,就有剑桥学派,芝加哥学派,等等。只有大学教师能以科学和学问本身为目的,大学才会成长和发展。如果老师的良知遭到压制和破坏,大学一定会堕落。

我今年65岁,本该彻底退休。但是,还是接受了台湾大学自今年秋季至春季为期两年的客座教授聘书。与此同时,我还担任台湾逢甲大学为期一年的讲座教授。对我来说,这样的决定并非那么容易。因为我从来认为,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对所讲授的课程有激情。为此,我需要讲授新的课题,挑战自己和刺激激情。所以,似乎每周三至四个小时的课程,工作量不大,但是,为提出新的思想、框架,阅读相关文献所花费的时间不会少于从早到晚的三至四个整天。继续教书,是希望还能为这个时代,为台湾和大陆的孩子们的成长有所贡献,如此而已。新学期的台湾大学课程是“货币、资本和空间”,逢甲大学是“互联网金融”。我期望自己能讲好。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最深沉的国力是思想”,提出“教育是终极财富”。说的好。在上个世纪,中国精英提出和实践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其实,教育是基础,没有好的教育,愚昧就会横行,道德就会衰败,就会远离科学,创新就会处于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境地。在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为坚持教育立国,尽管GDP总量有限,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做到国泰民安。这是值得学习的模式。在教育体系中,大学实在重要,即使中小学的教师也来自大学。

在过去的26年间,虽有颠沛流离,但是毕竟有十余年在维也纳大学和台湾大学教书的校园日子。自食其力,心安理得。如果说,奥地利和台湾都是自由的天地,那么,在维也纳大学和台湾大学则是自由的中心。学生是自由的,教师是自由的,读书是自由的,教书是自由的。所以,我是幸运的,充满感恩之心。

上一篇:读了三国演义有感下一篇:教师安全全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