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字的调查报告

2024-05-25

关于用字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用字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用字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9月19日——22日

调查地点:流光岭街上

调查目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正确使用汉字是每个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街头信息牌、广告标语上却有不少不规范字和错别字,这些明显的错字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想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错别字展开调查,正确引导并建议他们改正,在文字使用中体现社会进步和文明,并搜集街上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建议。

调查材料分析:通过几天的调查,看来街头错别字还真不少。

摘要:很多人都是为了一时的方便,而把很多的字简化;或是受文化素质和习惯的影响,对文字的使用不求甚解,造成笑话,产生不良的影响。

我们一共调查了数十家大小不同的商店,有6家出现了错别字如:一家饭店门口招牌上写着“抄”饭;一个家具店把家具的“具”字错写成“惧”字,还有一家水果店门口写着“波”萝

在调查的近百张街头小广告中我们发现有20张,错误出现率达28、8%,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如:将“篮球”的“蓝”字写成了“蓝”字;煮两顿饭写成了煮两“吨”饭。看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除了这些字外,还有许多许多,有的更是千奇百怪,无中生有。

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们收获颇多,体会颇深: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字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或无心之失而写错别字。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写错别字的危害和影响。中国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学习,遇到问题时,勤向谦虚、公正、标准的老师—字典请教,正确使用中国文字。我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感受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经过调查研究,我们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加强了,认识到了使用不规范字的危害和不便,决心从我做起,正确使用规范字,并做好宣传工作,为规范社会用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在调查活动中,学会了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为以后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调查活动中,欢乐多多,阻力重重.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决心为规范社会用字,提高民族素质做贡献。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公共场所不规范用字的现象严重,而这里又恰恰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会给人们办事带来不便.因此,我们觉得政府应该重视,以行政命令来规范公共场所的用字.其次,媒体,商品不规范用字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体来了解信息,因此,整顿规范媒体,商品市场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我们呼吁: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来关注母语的健康。

我们整理出几点错别字的原因:

1、同音字产生混淆。

2、形近字搞混。

3、字义分析错误。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倡议商家制作标准的广告牌。

2、宣传错别字的危害。.

篇2:关于用字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庙西中学全体学生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1日—11月25日 调查路线:东方红,文卫路,西韩路,南新街 调查内容:招牌、广告、海报、张贴品、宣传品、菜单、商店摊点、书店、杂志、报刊、书籍等处的用字情况。调查结果分类:1.错别字频繁出现 调查记录表 错别字 往反 规范字 往返

出现地点 车站牌 杂志 体育场 东方红路

错别字 规范字 出现地点 一代酸奶 一袋酸奶 牛奶店 全套家俱 全套家具 路旁 薄大精深 博大精深 西韩路 连系电话 联系电话 西韩路 免费冶疗 免费治疗 西韩路 望阳兴叹 望洋兴叹 东方路 坚巴

明鑫 千细 男仕 吐炎 饭合 车 盐巴 明星 西韩路 商业街

纷纷杨杨 纷纷扬扬 函冰场 办正 旱冰场 办证

三房出倍 三房出售 东方红路 琳郎满目 琳琅满目 锻练身体 锻炼身体 汽车每容 汽车美容 热水皿 亮仔 未知速 盒同 热水器 靓仔 未知数 合同

东方路 体育场 洗车店 东方红路 某理发店 东方红路 南新街 纤细 东方红路 男士 东方红路 吐痰 西韩路

饭盒 某小炒店 洗车 洗车场

源味牛奶 原味牛奶 某牛奶批发部早 车 早餐 修车 饭馆 修理店

宫延桃酥 宫廷桃酥 糕点铺 电面出租 点面出租 南新街4.淘汰的简化字仍在使用(1)“房屋 租”的“”——出租启事(2)“步行”中的“ ”——路牌(3)“价”中的“ ”——宣传单(4)“油”中的“ “——广告牌 分析报告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已废弃的简体字也屡见不鲜,异体字、繁体字也常出现在不应该使用的地方。另外,在一些小店里会时常见到一些方言词语,有的小吃包装袋上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归结起来,社会用字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大多数的错别字都出自小商贩的宣传品。这些宣传品的草拟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容易把字写错用错,使人们产生误解,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希望这些小商贩抽空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有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采用谐音或方言代替的手法编写广告词,改换一些成语熟语中的字来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这样使用汉字,粗心的人视而不见,没有责任心的人则认为无所谓。但是,如果外宾看见,就不仅是写错别字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声誉问题,同时对学龄儿童也是一种误导。所以即使你想得好,想得妙,也应当忍痛割爱,弃而不用。至于方言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使用方言: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确需使用的;

(二)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的播音用语;

(三)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

(四)出版、教学、研究中确需使用的。

而商务活动不属于以上情形之一,因此,商业用语用词应该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不能使用方言。三、一些中老年人不能正确区分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或不清楚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场合,因此在书写时常出现繁简杂糅的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

(四)题词或招牌的手书字 ;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按照这条规定,一般的广告、宣传单、菜单、杂志等都不应该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现代汉语辞典》这种工具书的封面更不应该使用印刷体繁体字、异体字。我们呼吁:

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使用环境,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应该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用普通话宣讲规范用字。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有的错别字、用得不恰当的字都改正过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对广告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调查感悟 :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深刻认识了汉字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错误使用的地方。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但至今都没有杜绝乱用、误用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汉字的形象,对学龄儿童更是一种误导。因此,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加意识到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我们一定会学好、写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能被误导,我们更不能误导人!指导教师的话:

这次为期近一个月的课外活动是我校语文组本学期的研究课题—指导开展社会用字情况调查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对社会用字的有关规定及对“书法”用字的特殊规定;指导学生制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的人员、对象、范围、时间、地点,设计调查记录表等;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地开展调查活动,重点调查公共场所的招牌、广告、路标、标语、板报、宣传橱窗等存在的错字、别字、不规范字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组织学生交流社会用字调查情况,讲存在的问题、讲好的范例,包括优美的书法、准确生动的广告用语等;然后指导学生对调查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结论,撰写出这份《社会用字情况调查报告》。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这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的学生们经历了一次很好的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体验。在活动中,学生们分工协作,每个同学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调查任务。这项活动使全年级学生增强了关心社会的责任心,强化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锻炼了他们观察社会、调查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也让他们初步认识了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真可谓一举多得。篇二:关于社会用字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用字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调查地点:时代广场里的一些小店铺、市民大道边的广告牌匾

调查目的: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故意写错的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意见或发表建议。调查方法:观察、拍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错别字,有的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更多地出现在一些商业场所牌匾上。有的是不小心写错,也有的是故意为之。为了解上虞商业场所的用字是否规范,我走访了时代广场和市民大道,对一些店铺和广告牌匾进行了观察拍摄。

走进时代广场,观察一家家的店铺,我发现很多店铺名用字错别字现象严重。有一家的店铺名是“衣依布舍”,可能是店主想让顾客对她所售衣服“依依不舍”。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样的情况会不多,可接下去我又发现有很多店铺名故意写错了字,什么“梯酷”、“潮桩”、依慧”、“佐鞋佑穿”啦,都是取其谐音造字,存在滥用汉字现象。回家时,还看见市民大道的广告牌上写着“醉好的来了”,我看了半天,才明白这个“醉”字在这里用作动词而非“最”字,好费劲呀!

街头错别字,这真是个不小的危害呀,因为这会误导小学生。如果现在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看到了那“衣依布舍“这几个字,会以为真是那样写的,就容易把这个错误的成语当作正确的来识记,会导致他习惯写这两个错别字——衣和布,这会对他的教育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人们一直都这样故意写错字,就会使学生不知道某些字正确的写法,误导他们写错别字,就算知道错了,也很难改了。因此,这种改换谐音字的做法是不应该提倡的。写错别字,也有损于我们上虞的形象。如果外地人来了,会让他们觉得上虞广告牌匾的错字居然这么多,会被他们谴责,笑话的。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要向写错别字的店主倡议:为了下一代的用字正确,请规范用字。同时,我们要向有关部门建议,推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教改实验课题及方案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程改革,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结合县教育会议精神和我校实际,今年教改实验课题定为“新课程探索与实验”。

一、总体设想与实施方案如下:

1、提高教师对参与新课题改革的认识。组织教师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了解改革形势,明确改革任务,确定实施方法。让教师有参加改革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2、新课改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引导教师为适应教改的需要而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4、建立督促机制。教师参加学习、研讨等要实行点名制,定期写新课改心得体会。

5、指定班级和教师尝试进行新课改实验。选择有经验、肯钻研的骨干教师参与这项改革活动。

6、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对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效果明显的教师和班级给予奖励,优先评优、评先。

二、各教研组教改实验课题及方案

1、语文教研组 教研课题:

①新课标与常规语文课堂教学 ②新课标与作文教学 ③新课标与课外文学名著 课题组及负责人:

第一课题小组负责人:张~成员: 孟 李第二课题小组负责人:李~成员:王~ 李~ 付~ 马~李~董~ 第三课题小组负责人:冯~成员:李~~~~~~~~~~~~研究方向及目标:

新课标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作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勤观察、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提高作文水平。加强课外十大名著阅读的指导,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措施及方法: 围绕以上课题,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及方法:

①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加强教学研究,把新课标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人人上好一节汇报课,且有单行教案,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质课,进行展示,然后讨论制订下一轮汇报课方案。

②作文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大胆联想、精心构思、写出有创意的好文章。每个教师先准备一节作文示范课,且有作文教案,有下水作文,评后有记录。第一轮过后,共同终结交流,进行下一轮教学方案。

③课外文学名著阅读,教师力求向学生推荐教育部规定的十大名著,且学校购置一套名著样本,每班广泛发动,鼓励学生购买、借阅,以不同形式建立图书角,供学生借阅、阅读大量书籍,涉猎群书学生才能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增长才智,同时发动学生自愿订阅语文学习报,多渠道充实知识,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方案及实施步骤:(1).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况。(2).组织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教学活动。(3).积极增加课堂上的师生 交流。(4).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价。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 “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生: 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学生旁白: xxx问曰。)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篇三:关于社会用字用语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用字用语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科技手段的创新,招牌、广告、标语、宣传橱窗的各种媒体的商家也纷纷玩起花样,想方设法去吸引顾客们的眼球。此虽亦是为社会的人类文化的进步,可与此同时,也应了“有利必有弊”这话——社会用字所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愈发严重。为了调查街头的错别安,推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特此进行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街头广告牌,招牌的用字,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19日,调查方式为走访拍摄。以下是此次调查的详细信息。

一、人员分工简介

我们小组一共有七位,冀盟、张俊雅、卢璐、张琇珺、唐群抒、周玉丽、张焕。组长是冀盟,她带领我们在安康市的东关、东大街和西大街进行了对错别字的观察,唐群抒负责对找到的错别字拍照,张俊雅、卢璐、张琇珺主要负责找错别字,周玉丽、张焕负责对错别字进行统计,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总。

二.调查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用字现象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已废弃的简体字也屡见不鲜,异体字、繁体字也常出现在不应该使用的地方。另外,在一些小店里会时常见到一些方言词语,有的小吃包装袋上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如(1)错别字。把“高楼大厦”错写成“高楼大夏” , “竹溜死人”写成了“溜竹死人”,“馄饨”写成“混沌” 课程表”中“程”写成了同音字“成”。有的商店为了推销,打出了“衣衣不舍”,“鸡不可失”的成语。(2)繁体字。“赵国”写成了繁体字“赵国”;街道边的“石头记、玲珑广告部”等一系列的公司、商店名都用上繁体字。(3)同音字。“欢度国庆”写成“欢渡国庆”?把“的”、“地”、“得”混淆。把“连结”写成“连接”等。

三.社会用字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的错别字都出自小商贩的宣传品。这些宣传品的草拟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容易把字写错用错,使人们产生误解,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有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采用谐音或方言代替的手法编写广告词,改换一些成语熟语中的字来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3、一些中老年人不能正确区分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或不清楚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场合,因此在书写时常出现繁简杂糅的现象。四.不规范用字的影响1.这样使用汉字,粗心的人视而不见,没有责任心的人则认为无所谓。但是,如果外宾看见,就不仅是写错别字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声誉问题。2.这种现象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损害了城市形象,影响了市容市貌,也降低了城市文化品位。

3.街头招牌上的繁体字,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孩子对汉字的认识,街头用字不规范对于学生学习肯定造成误导,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学校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影响。五.如何注意用字与错误避免

1.打好基础。在开始学习生字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清这个字的字音、字义、字形,而且要勤于练习,牢牢掌握。

2.勤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我们身边的“老师”,遇有不会写的字,要勤于查字典,不能懒惰,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错的机会。3.不耻下问。学习中,遇有不会写的字,要敢于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不能不会装会。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改正错误的宝贵机会。4.善于联想。遇有不会写的字,我们先要仔细地想一想,根据要写的字的字音、字形去联想。5.善于归纳。我们可以自己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容易写错得字放到一起,对写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彻底搞清错别字与正确字在字音、字义、字形上的区别。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加深印象。六.总结

篇3:关于用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1) 亲自收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 (2) 把收集到的错别字进行整理、分析。 (3) 有意识地搜集社会上出现的错别字并进行归类, 作为辅助分析的材料。 (4) 进行个别访谈, 找—些经常写错别字的学生谈心, 了解其写错别字的原因。

为了更准确地调查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 笔者以自己执教的高一 (6) 班学生为调查对象。该班共有53位学生, 语文基础欠佳, 几乎每次作业都有人出错。笔者从该班中收集了530篇作文, 有42万字左右;周记954篇, 57万字左右。其中, 发现有1484个错别字, 人均出现28个。这样, 通过收集、整理、归类, 掌握了学生写错别字的第一手材料。下面以高一 (6) 班学生出现的错别字为例进行分析。

二、错别字状况分析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笔画、结构有错误, 不合乎规范的字。如“领袖”的“袖”写成“”, “宝贵”的“宝”写成“”;别字指字本身没有笔画、结构方面的错误, 但意义使用不当, 即该用甲字却写成了乙字。如“成绩”写成“成积”, 虽然有“积”这个字, 但用法不当。无论写错字, 还是写别字, 都与用字的规范化相悖。决定一个字是否规范, 以正字为衡量的依据。

1. 错字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 学生写错字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 因改变笔形而成错字。例如, 许多学生把“练习”中的“练”写成“”。

(2) 因增加笔画而成错字: (1) 增加一横而成错字, 如“考试”的“考”字, 很多学生都写成“”。 (2) 增加一竖而成错字, 如“喉咙”的“喉”字, 写成“”字。 (3) 增加一撇而成错字, 如“武”写成“”。 (4) 多加一点而成错字, 如“步”写成“”。

(3) 因减少笔画而成错字, 如“悠”写成“”;“或”写成“”;“衬”写成“”等。

(4) 因部首安排失当而成错字, 如“默”字写成“”;“荆”写成“”。

(5) 生造字。顾名思义, 是无中生有, 捏造出来的字。如把“酒”写成“”;“餐”写成“”;“停”写成“”;“家”写成“”等。

2. 别字分析。

所谓别字, 是写了与词意不符的另一个字, 例如:把“刻苦”的“刻”写成“克”字, 把“冶炼”的“冶”字写成“治”字。根据对学生别字所进行的分析归类, 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因字形相近而误用别字。这类别字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可能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汉字中形声字最多, 而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 很多汉字形体相近, 因而很容易写别字。如把“宽恕”的“恕”写成“怒”;把“瑞雪”的“瑞”写成“端”。

(2) 因音同或音近而误用别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其字形不能明显反映字音, 每个汉字表示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但有许多字的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学生写此类别字, 就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例如, 把“汇报”的“汇”写成“会”;把“刻苦”的“刻”写成“克”, 这样的例子很多。

(3) 因字义上有某些联系而误写成别字。例如, 把“坚决”写成“坚绝”;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把“首屈一指”写成“手屈一指”;把“沧海一粟”, 写成“沧海一栗”, 等等。

三、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经常写错别字, 究其原因, 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因素。

1. 主观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不重视, 不少学生对消灭错别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没什么关系, 不想去了解汉字的特点规律, 不重视或不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认为写字是小事, 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于是, 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不想去查字典, 写完了也不检查。有的明知写错了, 也不愿加以纠正。其次,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规范汉字, 态度随便、草率, 没有下功夫把字的笔画和字的轮廓辨认清楚, 写起来就难免出错。

2. 客观方面:

(1) 汉字数量庞大, 笔画繁多。作为形音义结合体的不同汉字, 其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如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同形字, 形不同而音同义同的异体字, 形义不同而音同的同音字, 形同义同而音不同的异读字, 以及大量存在的形似字、音近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人们在书写汉字时经常容易出现错误, 再加上汉字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挑、折、钩八种, 而且由这八种笔画交互错杂而成的字多不胜数, 不少字形体或偏旁相似, 容易混淆, 如己、已、巳, 哀、衰、衷, 等等。

(2) 受社会不规范用字环境的影响。学生学汉字的渠道是很广的,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灌输、传授外, 还潜移默化地受社会的影响。现今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人们正确地认字和写字。不规范字在商店橱窗、宣传标语、报刊书籍、电视屏幕中不时出现, 尤以街道上的招牌匾额为多。这种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用字的混乱, 引起学生误解, 并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

四、纠正错别字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地写字,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面谈谈纠正写错别字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1. 要从主观上解决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多渠道宣传写错别字的危害性, 逐步提高人们对错别字的认识。作为教育工作者, 也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明白, 如果经常写错别字, 不仅影响自身形象, 还会影响思想交流, 影响人际交往, 甚至贻误工作, 害处多多, 使其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从而逐渐养成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

2. 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 指导学生针对汉字特点强加辨记。

为使学生重视正确用字, 避免写错别字, 作为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就必须在识字教学上下足功夫, 应把识字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任务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中。对新接触的生字和一些易写错的字应要求学生做到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 以达到巩固的效果。针对汉字本身笔画多变, 结构繁杂, 形音义关系复杂的客观特点, 要指导学生平时学习时应认准字形, 读准字音, 辨别字义, 多查字典, 对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和近义字要认真比较, 严格区别, 坚持不懈地强加辨记, 避免写错。

3. 加大管理力度, 规范社会公众招牌广告用字, 创造良好的社会用字环境。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其第二章第十四条中规定:“公共场所设施用字, 招牌广告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然而, 社会上仍有不少公共场所和店铺的招牌广告与这一要求相悖, 用语用字不符合汉字规范, 出现不少错别字, 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公众招牌广告的受众甚广, 写了错别字就容易造成文字的混乱, 尤其是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 有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 对不符合规定的招牌广告用字, 进行强制拆除或作适当的处理。全社会各单位和店铺也应自觉行动起来, 纠正自身招牌广告的错别字, 这对整个社会的规范用字大有好处。

纠正错别字、消灭错别字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这项工作, 为规范文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以观当今社会, 人们使用错别字、不规范字的情况比较常见。错别字、不规范字在商店、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 在招牌广告、报刊杂志也不时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 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关注这一问题。

关键词:不规范字,错别字调查,原因分析,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概论[M].上海:时代出版社, 1948.

[2]谭正璧.中国文字学新编[M].上海:上海北新书局, 1936.

[3]朱德熙.语法丛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篇4:关于出版物规范用字的两个问题

遵守上述法规,是所有汉语文出版物编辑部门理应享有的权利和无可逃避的义务。对此,汉语文出版物编辑部门及广大编辑人员的认识是统一的。

翻检近年来的汉语文出版物,我们会发现,在“使用规范汉字”方面,有两个问题不仅未能解决。而且已经对编辑工作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困扰。

第一个困扰是某些“异形词”用字和某些词意不易区别之字用字的规范问题。

例如,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字的使用之后,在诸如“想象”“象形”等常用词中,“象”“像”二字的使用便出现了一种游移不定,令人无所适从的态势。

众所周知,词典一向是判断用字是否规范的权威依据。如今,词典收词也模棱两可,让使用者无所适从。

《现代汉语词典》旧版本仅收“想象”一形;1998年修订本则兼收“想象”“想像”二形,且以“想像”为主条:[想像]xiangxiang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Ⅰ~不出。Ⅱ也作想象。

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仍兼收“想象”“想像”二形,但二者的主副关系却发生了颠覆式逆转,“想像”降为副条,而“想象”则上升为主条。

[想象]xiangxiang①(名)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动)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Ⅰ~不出。Ⅱ也作想像。

语文教材也是判断用字是否规范的权威依据,按理说应该有一个统一用字标准。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推广使用的《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二、三册使用“想象”,而第四、五、六册则统统使用“想像”。

“象”“像”二字的意义在字典上虽有明显区隔,但二字在作为构词要素时,其意义有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开。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像生”一词的释语之一为“仿天然产品制成的工艺品”,而根据这一释语,“像生”似乎也可以写作“象生”,因为“象”字即有“仿效”的义项。这种被词典收入的词,用字上还有据可依,而许多未被词典收入的词,到底该用哪个字才合乎规范,便不好讲了。

另外,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要把“象”“像”二字的意义清晰地加以区隔,也同样绝非易事。比如作为“六书”之一的“象形”一词,因被词典收录,所以人们可以肯定该词的规范用字为“象”,而不可写作“像”;但在讲到某个象形字“象……之形”时,究竟该用“象”字还是该用“像”字?若把“象……之形”理解为“摹写……之形”,则规范用字应写作“象”;而若把“象……之形”理解为“比照……制成的形象”,则规范用字应写作“像”。这样一来,就又因“象”“像”二字的意义难以清晰区隔而乱了章法。比如,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字学》一书,使用的是“像”字:第三、第四个字形像人以两手张网奔跑罗鸟之状,……第五个字形像用网捕获野猪;第六、第七两个字像以网捕兔。第八个字中的……像老虎形;第九个字中的……像虎头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汉字文字学》一书则使用“象”字:《说文》将“母”字解析为“从女,象怀子形。一日象乳形。”从释语看,许慎对“母”字的结构应属象形还是属指事,似乎有些拿不准。其实“母”字不必再以“从女”云云解析,径言“象形,象袒露乳房的女形”就是了。

然而,语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汉字学》,竟是“像”“象”二字混用:“人”像侧立的人形;“女”像端坐的女子之形;“子”象初生的幼儿之形;“又”象右手形;……“壶”象酒壶之形;“缶”象盛酒浆的瓦器之形。㈣在这段各句句式、语法关系相同的文字中,其前两处用字为“像……之形”,而后面68处的用字却统统变成了“象……之形”。

类似的困扰,还可以举出一些,如“唯一”和“惟一”这对异形词的使用,多年来也总是反复无定。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只收“惟一”,而2005年第5版却又将“唯一”收为主条,“惟一”降为副条。根据首选主条原则,汉语文出版物应以使用“唯一”为规范,但近年来出版物中该词的用字,实际上却又往往因作者、编辑的习惯不同而各有不同。另外,“其它”和“其他”、“作出(贡献)”和“做出(贡献)”等异形词用字,在近年来的出版物中,也常有二形并见的情况。

第二个困扰是引文中某些已不再使用的“通用字”使用规范问题。

众所周知,凡引号内的引文,其文字乃至标点,均需同原著一致,这是编辑在核对稿件引文时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现在的问题是,当引文中使用的某些“通用字”,与时下的用字规范存在冲突时,究竟该如何处理?比如,下面是鲁迅和聂绀弩作品中的两段文字——

漫骂固然冤屈了许多好人,但含含胡胡的扑灭“漫骂”,却包庇了一切坏种。

毛泽东,我们的旗帜,东方的列宁、史太林,读书人的孔子,农民的及时雨,老太婆的观世音,孤儿的慈母,绝嗣者的爱儿,罪犯的赦书,逃亡者的通行证,教徒们的释迦牟尼、耶稣、漠罕默德,地主、买办、四大家族、洋大人的活无常,旧世界的掘墓人和送葬人,新世界的创造者、领路人!

在引用这些文字时,我们对“含含胡胡”(时下规范用字为“含含糊糊”)、“史太林”(时下规范用字为“斯大林”)、“漠罕默德”(时下规范用字为“穆罕默德”)这样的文字该如何处理?是保持引文用字原貌以恪守引文必须忠实于原作的原则呢,还是修改引文中的过时“通用字”以遵守“使用规范汉字”的法令呢?很长时间以来,这个问题已经成了横亘在编辑面前的一道“两难”式沟坎。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推广使用的《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五册,选用了吴组缃的文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中的两处“想象”,原文发表时即写为“想象”(见《文史知识》1992年第1期),旧教材亦作“想象”,但在“试验修订本”中,该词的用字却被悄悄地改成了“想像”。

这是否意味着在引文中我们应当按时下的“规范”径改引文用字呢?情况似乎又并非如此。一方面,我们找不到任何明确支持这一方式的权威性规定;另一方面,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上,广大编辑工作者的认同还远未形成(曾有人撰文谈到鲁迅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时,将

“记念”径改为“纪念”,文章一发表便招来一片嘘声)。在这种“公理”“婆理”相互对峙的背景下,这一困扰该如何摆脱,就只好任由编辑自己去斟酌了。

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殷周文字声类研究》一书,其注释(17)、注释(20)和注释(96)标注参考文献为“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注释(25)标注参考文献为“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显然,在使用“虚”还是“墟”字的选择上,该书的作者和编辑所坚持的,是引文与原文献名相一致的原则。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的《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一书所附《主要参考文献》,也按此原则,照搬了唐兰的原书名用字“《殷虚文字记》”;”就是唐兰所著的这同一本书,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一书末尾《主要参考书目》中,其书名却被改成了“《殷墟文字记》”。令人进退失据的是,这些出版物在对“虚”“墟”二字的取舍上,两种选择似乎都讲得出一番硬道理,但却似乎又都难以完全摆脱“破坏规矩”之嫌。

针对以上这令人困惑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编辑、教师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在私下和公开的场合,展开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和争辩,但时至今日,人们的看法仍然莫衷一是,难以取得统一的认识。

有关的讨论,当然可以而且应当继续下去、深入下去,但为了维护“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这一法律条文的权威,为了解除“无所适从”给广大编辑带来的工作困扰,我们建议,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尽快制订两种规范用字的暂行规定。

一是制订某些“异形词”和某些词意不易区别之字用字规范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所有可能对编辑工作形成困扰的“异形词”尽量列全,并以构词用字的本义及字义的演变、构词的理据和现实文字使用中的词频统计为据,经缜密科学的综合研究,对哪些“异形词”在哪些地方只能使用其中哪一种,在哪些地方可任意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一一作出明确规定,使编辑人员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有据可依;同时将令多数人感到困惑的某些词意不易区别之字尽量列举出来,并通过详细的说明和实例,对作为某词构词要素或在某特定语境下使用时,某字只能使用哪个字而不能使用哪个字,一一作出明确规定,使编辑人员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有据可依。

篇5:关于社会用字用语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科技手段的创新,招牌、广告、标语、宣传橱窗的各种媒体的商家也纷纷玩起花样,想方设法去吸引顾客们的眼球。此虽亦是为社会的人类文化的进步,可与此同时,也应了“有利必有弊”这话——社会用字所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愈发严重。为了调查街头的错别安,推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特此进行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街头广告牌,招牌的用字,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19日,调查方式为走访拍摄。以下是此次调查的详细信息。

一、人员分工简介

我们小组一共有七位,冀盟、张俊雅、卢璐、张琇珺、唐群抒、周玉丽、张焕。组长是冀盟,她带领我们在安康市的东关、东大街和西大街进行了对错别字的观察,唐群抒负责对找到的错别字拍照,张俊雅、卢璐、张琇珺主要负责找错别字,周玉丽、张焕负责对错别字进行统计,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总。

二.调查中存在的一些社会用字现象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已废弃的简体字也屡见不鲜,异体字、繁体字也常出现在不应该使用的地方。另外,在一些小店里会时常见到一些方言词语,有的小吃包装袋上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如(1)错别字。把“高楼大厦”错写成“高楼大夏” , “竹溜死人”写成了“溜竹死人”,“馄饨”写成“混沌” 课程表”中“程”写成了同音字“成”。有的商店为了推销,打出了“衣衣不舍”,“鸡不可失”的成语。(2)繁体字。“赵国”写成了繁体字“赵国”;街道边的“石头记、玲珑广告部”等一系列的公司、商店名都用上繁体字。(3)同音字。“欢度国庆”写成“欢渡国庆”?把“的”、“地”、“得”混淆。把“连结”写成“连接”等。

三.社会用字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大多数的错别字都出自小商贩的宣传品。这些宣传品的草拟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容易把字写错用错,使人们产生误解,有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有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采用谐音或方言代替的手法编写广告词,改换一些成语熟语中的字来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

3、一些中老年人不能正确区分简化字和繁体字、异体字或不清楚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场合,因此在书写时常出现繁简杂糅的现象。

四.不规范用字的影响

1.这样使用汉字,粗心的人视而不见,没有责任心的人则认为无所谓。但是,如果外宾看见,就不仅是写错别字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声誉问题。

2.这种现象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损害了城市形象,影响了市容市貌,也降低了城市文化品位。

3.街头招牌上的繁体字,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孩子对汉字的认识,街头用字不规范对于学生学习肯定造成误导,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给学校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影响。

五.如何注意用字与错误避免

1.打好基础。在开始学习生字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清这个字的字音、字义、字形,而且要勤于练习,牢牢掌握。

2.勤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我们身边的“老师”,遇有不会写的字,要勤于查字典,不能懒惰,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错的机会。

3.不耻下问。学习中,遇有不会写的字,要敢于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不能不会装会。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改正错误的宝贵机会。

4.善于联想。遇有不会写的字,我们先要仔细地想一想,根据要写的字的字音、字形去联想。

5.善于归纳。我们可以自己准备一个“纠错本”,将容易写错得字放到一起,对写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彻底搞清错别字与正确字在字音、字义、字形上的区别。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加深印象。

六.总结

篇6:27关于不规范用字状况调查报告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文明水平的量尺,是体现地方民众文化修养的最直接的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拟订了“社会不规范用字的调查研究”这一题目作为本次社会调查的课题。

一、调查目的

我们组织县局语言文字办公室、县局中心学校及有关部门做这次调查,其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用字基本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增强使用规范字的自觉性,认识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性;培养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作出贡献。

二、调查工作流程

第一,提出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先向权威部门咨询有关现有法律法规及现行执行标准。查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资料,为调查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做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实地调查,采集实例。这一阶段深入街头,对一些商店招牌,橱窗和沿街标语用字进行抽样凋查,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尽可能多的搜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做准备。

第三,分析研究。这一阶段把采集到的不规范用字的实例进行分类整理,把不规范用字分为错别字、繁简字体混用字、汉英混用字、滥用简化字、滥用成语谐音、及网络语言书面化等六大类,并计算出各类不规范用字所占百分比。

第四,总结交流。在这一阶段分析社会上诸多不规范用字存在的原因,向有关部门或个人提出整改意见,撰写本次研究性活动的体会文章。

三、调查统计结果

调查的总字数为6,620个,其中不规范字903个,占13.6%。在不规范用字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滥用繁体字,共391个,占不规范用字的43%。仅次于滥用繁体字的是乱造简化字.共329个,占不规范用字的36%。

1.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有人为了美观,引起大家的注意,把一些字写成了繁体字。如:把“针”字,写成了“鍼”;把“铁”写成了“鐵”;把“转”写成了“轉”。

2.有一些人,写字时为了简便,把字写成了错别字。如:把“鸡蛋”写成了“鸡旦”;把“豆腐”写成了“豆付”。

3.有的人为了写字省事,把一些字写成了简化字。如:把“步步为赢”写成了“步步为营”。

4.像“掂、罗丝”等到错别字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识字量太少,误用了同音字或者形近字才写成这样的。

经过调查,我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真可谓是随处可见,更是社会的一大弊病。如果再不控制这些不规范用字,不但会使人错误地理解它的意思,而且还能把刚刚学认字的小朋友引入歧途,还跟着传播这些错别字。这既有损我国汉字的形象,又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定要采取措施规范社会用字,改善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

四、分析不规范用字形成的原因 总的看分为故意写错和无意写错两种。

(一)、故意写错有以下几个原因:

1.商家为推销产品,吸引更多顾客,广告商们利用谐音字做广告。如:某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网吧招牌:一“网”情深;服装店招牌:“衣帽”取人,等等。这些字在成年人来说知道是本该怎么写,也能理解商家为何这样用,但对年幼无知识字量尚少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一头雾水,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2.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书写方便,人们用了简化字,例如:某小吃部的招牌上写着××餐厅,其中“餐”字只写了左上角的五笔构成的一个“字”。实际上那是早己被淘汰了的简化字。

3.繁体字则是那些为了崇尚古人,为了书写美观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这些字多见于某某人题写的牌匾上。

4.经常上网聊天人员用惯了网上所谓的通用语言,有意无意的就把网络语言书面话了。

(二)、无意写错的有以下原因:

1.书写者不知道这个字本该怎么写,这些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例如:买菜的小商贩把大白菜的“菜”字错写成草字头底下一个“才”字;修车的师傅把补胎充气中的“充”字错写成“冲”:安装公司把“安装”错写成“按装”,等等。

2.书写者的态度不认真。写完之后没有仔细校对,造成错别字。这种情况多见于出版物,或者影视中出现的字幕上,这些人可都算是“文化人”,如果认真仔细的话应该不会出现错别字。

3.有些字的确容易写错,就是“文化人”有时也是模棱两可。例如: “同仇敌忾”错写成“同仇敌慨”;“相形见绌“错写成“相形见拙”; “销声匿迹”错写成“消声匿迹”等等。这些字需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对待,才能避免出错。

五、关于纠正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努力营造一种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在公共场所出现的语言文字做出硬性的规定,对不规范用字现象予以相应的处理。

其次,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意识,自觉为净化语言环境作贡献。让祖国语言文字得以正确使用并能健康发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对于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来说,更是责无旁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来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识字量不多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因此,整顿规范媒体、出版物的用字,就显得更为重要。新闻工作者和其他文字工作者,应当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再次,商家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来招揽顾客,创造利润,而不应该在广告和店名上做过多的表面文章,广告店名再别出心裁,而商品不被消费者认可,也只能是枉费心计。

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群,应当加强学习。至少常用字字应当会。卖豆腐的不应该把豆腐写成“豆付”,卖鸡蛋的也不应该把鸡蛋写成“鸡旦”,小吃部的老板更不应该把啤酒写成“啤九”。

学校等文化部门也应当大力提倡和带头饯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这一点上应当成为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表率。

总之,汉字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时一人所能解决的大问题,但从净化语言文字并保证其能够健康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还必须解决。它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解决的问

题。我们呼吁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来关注母语的健康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我们社会中的用字情况更加规范,让文字保留它耀人的光彩。

上一篇:诚信企业建设下一篇:韩城市禹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