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2024-05-24

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通用13篇)

篇1: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小学智慧课堂六年级(上)语文导学单

课题:4花之歌

整理人

:**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花儿的形象。3、学习作者运用的第一人称写法,感受花的精神,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知识链接】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导学流程】

1.课前预习。

cāng

qióng

zhuì

luò

yīn

guān

miǎn

()

()

()

()

xiàn

qióng

jiāng

míng

zhuàn

()()()

()

()

suō

yǐng

lián

fāng

shǎng

()

()

()

2.解释下列词语。

祭献:

苍穹:。

旖旎: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孤芳自赏:。

二.精读分析。

1.本文运用_______的写法,把花分别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最后点明了花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写出两句关于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3.古诗词三首

整理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课前掌握】

1、默写

.。。(上

阕)。。(下

阕)

2、解释词语

天外:

别枝:

旧时:

茅店:

二、精读感悟。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话描写了

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这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词的上片,两句从嗅觉和听觉上表现了乡村的景物特征,渲染了清幽、恬静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心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波澜变幻,骤雨将至时“路转”“忽见”的描写,既衬托出词人看到,又表现了词人。

3、《西江月》这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从

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4、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拓展训练】

篇3: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一、做好“导”的准备

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辅助和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地去学习和创新, 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使用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地认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学教学模式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赋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学习, 健全和丰富了学生的人格,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上的改变, 更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因此, 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一切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学生, 这既是对学生负责, 也是对教师自身负责, 更是对整个社会和全国教育事业负责。

二、导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一) 倡导个性化学习

语文的自学是学生自我能力开发、个性化发展的一种行为, 教师的分析、理解、引导只是辅助, 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少数民族也是学生中的一部分,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特感受, 不能限制少数民族学生的想象, 更不能为了考试目的, 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 应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习惯, 从独特的视角挖掘文章的深刻含义, 了解作者的情感意愿, 勇于思想上的创新,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少数民族学生合理范围内的标新立异和独树一帜, 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受到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二) 小组合作的方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进行适当地引导,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学习“算法”概念的过程中, 由于概念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讨论和学习, 先由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这样能够将问题更加深化,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总之, 教师与学生都要开拓思路, 挖掘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 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导学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从事活动积极的意识倾向。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唯有让小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欲望和兴趣后,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去。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技术的发达, 特别是近些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以前更加方便、更加多样化, 影像、声音、图片等方式与阅读相比更加直观, 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但这同时也导致了小学生对书本知识失去兴趣。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增强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首先, 要使小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 很多知识无法从其他方式获取的都能通过书本获得;其次, 教师要积极主动展现语文的魅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 教师要注重自身语文水平的提高,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将学生带入一个优美、深远的情境中去学习语文知识。通过以上方式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结语

语文在学生的生活中以及整个教育体系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扭曲, 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国家为了培养更加具有用的人才, 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导学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事实需要, 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能够真正地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珊.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导学[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春方.浅谈小学语文导学目标的设计与生成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 2011.

篇4:小学“导学单”的设计探索

关键词:导学单;自主学习;引导;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26-01

现在“学讲方式”逐渐被老师们所接受,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自主先学”环节,不顾学情、班情、教学内容和课型,随意把课本内容随意出几道题拼凑成“导学单”,不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给学生设计一份适合的“导学单”,让学生在“导学单”的引导下,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导学单的设计要求

导学单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导学单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新旧知识之间有衔接、问题之间设计有层次,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导学单至少应该有三个部分组成:

1、前提铺垫。它主要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寻找新知的增长点,设计好适当的铺垫。当然,有的教学內容与前面的联系不是太紧密,也可省去这一环节,直奔主题。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增强研究意识。引导学生的预习,不能是作业式,也不能是纯粹问题式。一般用引导性的语言,指导学生看书,进行结构化的预习,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或者框架式。

3、尝试练习。通过积极的理性思考,尝试运用探究出来的结论尝试解决问题。这部分练习不能太难,一般只是或者类似课后的“练一练”。

例如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学单:

活动一:

例2、岭南小学六年级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5/9,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想一想“男运动员占5/9”的含义。(2)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3)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想想可以先求什么?(4)尝试解答。

可以这样做: 还可以这样做:

活动二:

1、练一练(先说说是怎样想的,再解答。)

(1)李琳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2/3,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2)红光印刷厂两天用纸4/5吨,其中3/8是第一天用的,第二天用了多少吨?

活动三:对比“例2”和“练一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导学单”的设计中,重点体现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例如:活动一中提出的想一想5/9的含义、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分数的含义,画线段图,使男、女运动员人数与总人数的关系更加清晰。通过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认识到画线段图是一种很好的解题策略。尝试解答主要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发现两种解题方法。教学时呈现了两种解题方法,对于解题结果也是一种检验,所以在完成做题之后,没有安排检验环节。此外课堂上的“头脑风暴”环节没有安排在“自主学习导学单”上,是因为这个练习是这节课的拓展提升,不是要求所有孩子在这节课结束之前都达到这个水平,另一方面,既然是“头脑风暴”就想让所有孩子从同一起点出发,你提问,我解答,找到成功的信心,防止出现事先放在学习单上,被一些比较快的孩子提前考虑了。

二、导学单的设计原则

1、前置性原则。小学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在家里进行的实践活动,例如“分米和毫米”、“千克和克”、“认识钟表”“认识时间”、“认识面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等。就需要在“导学单”的设计时将教学内容前置到课前。在设计时内容不能太多,学生前面已经学会的东西,要精简题数。可以设计用书面或口头交流,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研究。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可以用表格让学生来发现规律。

(1)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

(2)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剪开,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设计注意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开展独立学习。既有动手操作,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引领性较强,使不同的学生在独立学习后又有不同的收获。

2、适合性原则。导学单的设计必须考虑根据校情、班情、教学内容、课型安排、学生的年龄、能力层次、教学环境等等因素。另外,“导学单”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使用时一定要切忌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到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设计出的导学单,才能有效实用。

3、优化性原则。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只有我们全面了解了学生、深入的研究教材、符合课标要求、体现学科特点、才能设计出优质导学单,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有的教师不能根据班情、学情,把网上的资源照搬过来,使用到自己班级里,是不行的。

篇5:冰心诗四首 导学单

【设计思路】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短小随意,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因此注重多朗读,多感悟,适当提示。【学习目标】

1、品味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学习准备】

1、收集作者资料。

2、给加点字注音。惊羡 血雨 嫩绿 浸透 ....

3、“母爱”是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笔下常出现的主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母爱的诗句呢?

4、成功与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很多诗句和俗语都表现了这种观点,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越多越好.【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母亲》《纸船》

活动一:朗读《母亲》、《纸船》。自读、小组内读、全班交流。

活动二:揣摩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及各自表现手法。

活动三:比较鉴赏

第一,二首诗都是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仔细品味和辨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首的情感侧重于:

第二首的情感侧重于:

活动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教师进行点拨。例,我从不肯乱花一分钱,总是留着留着,在母亲节来临之时,为母亲捎上一支康乃馨,„„(流星、月亮、千纸鹤等)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

活动一:朗读《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自读、小组内读、全班交流。

活动二:品读《成功的花》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请说明理由;

2、这首诗中的“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两句能否调换位置?

3、感悟人生哲理,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举一些名人成功或是你的亲身经历的例子,请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活动三:品读《嫩绿的芽儿》

1、“嫩绿”“淡白”“深红”三个词除形象地描绘出芽、花、果的色彩,这样的色彩分别体现芽、花、果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2、“芽儿”“花儿”“果儿”,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

3、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有意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活动四:合作探究

1、前两首诗和后两首诗在主题表达和创作风格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名著导读】

阅读《繁星》、《春水》。《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篇6:圆锥的导学单123

导学目标:

1、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猜想——验证的学习方式,体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实验过程进行正确归纳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学案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操作验证:拿出你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用倒米或倒沙的方法试试,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圆锥正好倒满()一圆柱 即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或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学案二:“试一试”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测评达标:

1、自选两组条件计算圆锥体积

(1)底面积为28.26平方厘米,高6厘米。

(2)底面半径为3厘米,高6 厘米。

(3)底面周长为18.84厘米,高6厘米。

二、解决问题我最棒。

1、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

(1)这个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这个沙堆的体积是多少?

篇7:老人与海鸥导学单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并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把重点的词语写在下边

2、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3、读完文章,你有何感受?请写在下边。

三、合作探究

1、找一找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

2、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

四、再读课文,感悟提升

1、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2、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

3、学完课文你有何感受?动笔写一篇读后感。

五、巩固迁移

1、看拼音写汉字

sùbǐnɡpǔyìcuòxiējíyínɡ

()料()干()写()扬顿()()息()祥()养

2、下面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②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③海鸥的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④海鸥们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飞成一篇()。

我体会到

②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

我体会到

4、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它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用“”画出描写海鸥动作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三段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六、超级链接---背景介绍: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翠湖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的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1、雕像

2、老人喂海鸥的情景(1)

3、老人喂海鸥的情景(2)

篇8: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一、问题的设计要从易到难, 有梯度

心理学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螺旋式上升的, 因而导学单问题的设计, 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 要从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笔者在上《公司的类型》这一框题的时候, 自编了以下探究材料。

情境一:张三是个敢于拼搏的年轻人, 大学期间依靠兼职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毕业后和两个同学办起了公司, 张三出资6万, 一个同学出设备和房子折价3万, 一个同学出资3万。

问题1:张三想办公司除了钱, 还需做什么准备?

问题2:张三可以办什么类型的公司?

问题3:张三的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么?

情境二:几经周折, 张三的公司终于成立了, 运行一年多了, 效益不是很好。

问题4:公司该怎么样经营下去呢?请你为张三出谋划策。

问题1和问题2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学生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张三成立的是有限责任公司。问题3稍微难一点, 考核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 是否可以公开发行股票, 只有问题2正确, 并且找出二者的区别才可以回答问题3。问题4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思路很开阔。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们就顺势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就这样, 一个个问题的设计, 既切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这样的课堂设问艺术, 学生自然会有“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既增长了知识, 又开启了智力, 甚至有独到的体验。

二、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 有实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是教育的泉源, 教育来源于生活, 并必须服务于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因此, 我们教师在设置导学单问题的时候要取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笔者在上《多变的价格》这一课的时候, 我以当时生活中的消费热点———生姜价格超猪肉作为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劳大夫开药方。”由于生姜主产区种植面积减少、受涝减产, 而且目前正是生姜消费旺季, 需求量增加。“姜你军”在时隔四年之后卷土重来, 到8月28日上午, 生姜批发价格已达每公斤19元, 创下了10年来新高。

问题1:结合课本知识探讨生姜价格上涨的原因?

问题2:如果你是家庭主妇, 面对生姜价格上涨的局面, 你会怎么办?这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问题3:如果你是生姜种植户, 你会怎么做?

学生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了解了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变动的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因为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 人人都有话讲。所以在讨论中, 学生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可见, 问题的取材来源于生活, 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又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三、问题的取材要关注热点, 有热度

认真研究新课程以来的高考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所有的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材料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 都是以重大时事政治事件作为背景。我们教师在上课和编制导学单的时候也要以时政热点为依托, 关注时政热点。

笔者在上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的时候, 我以重大热点问题“苹果6上市”为背景进行问题设计。

探究材料:播放视频《两岸“果粉”跨海抢购》

问题1:“果粉”跨海抢购苹果手机的行为, 体现了消费者怎么样的消费心理?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问题2:如果你是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你想对“果粉”说些什么?

学生一看苹果6上市的视频, 都很激动, 对这一节课充满了期待。接下来的两个问题正好是我们书本的两个知识点, 消费心理和正确的消费观。在讨论中, 学生明白了“果粉”行为的盲目性、夸耀性;在讨论中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 明白了什么是理智的消费。

因此, 笔者建议导学单中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要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 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问题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有广度

每节课都用时政热点为背景设置问题, 是不现实的, 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热点正好和书本吻合。完全用生活中的案例设置问题, 学生感觉每天都进了菜市场一样。次次用书本中的问题去探究,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导学单中设置问题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

具体说来, 从探究问题设置的背景材料来看, 可以用视频、歌曲、故事、笑话、顺口溜、生活中的片段、表演、演讲等多种方式;从问题的解决来看, 可以是个人思考, 可以是分组讨论, 可以是合作探究, 也可以是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从问题的展示来看, 可以是语言展示, 可以是实验操作, 可以是情境表演, 也可以是小报展示等多种平台。

篇9: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关键词】“导学单”;语文;小学教学;应用

实质上,“导学单”主要的构成有主问题以及学习目标这两个部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步骤就是,教师在前一天发给学生导学单具有提示学生独立学习的作用,在行文中应用批注法以及圈画法进行标记,并且重点标注疑问处,在课堂上就方便进行解答。通过应用“导学单”学习方法之后,就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重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加深记忆语文知识点。

一、定目标

1.精准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课程教授之后的普遍感受就是课程教授的目标不明确。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教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所以在选择语文教学目标时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困扰,教师也无法做到教授的语文知识点非常全面。由此可知,只有确立准确简明的语文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文体、主题,侧重教师教学计划的大纲知识点,设定每课时的目标,有效提高每堂语文教学的效果。

2.教学目标随学而动

预设导学稿的实际教学目标,首先学生应该具备思维基础以及认知基础,根据教材的内容,预设语文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真正地将教学的内容落实下去,并且要对学生最有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考虑,之后就可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及方法。在生成课堂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判断以及扑捉课堂的信息,并且适时点拨以及灵活地进行调整。

二、定内容

教師在教授《蟋蟀的住宅》为例进行“导学单”模式演练:①教师定位目标,主要是提高学习学习的兴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②制定先学任务单,根据文章的重点设置教学问题。③学生先学,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将导学单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课堂导学,重点引导学生,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⑤作业反馈,主要是将在作业反馈中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点的情况进行检查,有效地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能力。实质上,导学单主要是通过活动以及任务的驱动来将简单识记的被动代替,其主要的作用不但在课堂增效方面有所体现,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在课堂中运用导学单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定管理

1.学生错位组合下的评价体系

在小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动力就是小组捆绑式评价。在右边的黑板上,价格以小组为单位的记分表张贴出来,“勤学”、“善学”、“好学”的学生上台展示相应的加分主要是3分、2分和1分,这样的加分环节显得更加公开以及即时、量化,更加凸显出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开和公平。虽然这些评价体系的整个操作具有重复性以及简单化,但是却能够让每个学生感觉到教师嘉奖和鼓励学生的每个小进步,组内成员之间不仅仅是互教互助良性成长,还能够形成争相展示自身优势的状况,更加有助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2.导学单模式下的学生错位组合

为了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提高,不仅仅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该对教学进行重点的管理,只有采取科学以及合理的管理,才能够落实良好的教学理念。在排列学生座次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错位”组合。划分黑板以及墙壁的地盘,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内部都进行组内分工、设立学习目标以及确定个性化的组名以及分配好小组成员的基本工作任务,例如:合作组织、默写批改、背诵检查、纪律维持、卫生维护等。由此可知,面对面的“错位” 组合能够营造良好的学生合作交流氛围,通过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各个小组之间也会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只有对学生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安排,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地参与至班级管理中,更能够凸显出学生个体的价值,同时也会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以及改善整个语文学习课堂的学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导学单”有效地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以及查阅资料的独立能力,更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导学单”,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以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莲莲,郭文敏.《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导学单的校本化设计与使用研究》课题调查报告[J].魅力中国,2014,12(22):264-265.

[2]何东.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案”在前置性作业中的有效运用探索[J].都市家教月刊,2016,115(11):102-103.

篇10:垂直与平行导学单教学案

1、垂直与平行导学单教学案

我的班级:

我的小组:

最棒的我: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学习难点】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6-57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

1、小组内讨论,直线有哪些特点?各小组作好记录。

第1组汇报讨论结果,其它组补充。

2、把两支铅笔想象成直线,摆一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关系?各小组作好记录。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后派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看谁最棒哟!

1、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自由举手发言,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同学。

2、自己对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3、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填空,两位组长监督的本组成员。

(1)在()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产生()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时两条直线的教师寄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

()叫垂足。

〖达标检测〗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的习题。老师相信你们是很棒的!相信自己,加油!

3.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垂直。

〖整理学案、知识梳理〗

1、学生整理学案,畅谈收获

2、教师总结归纳

3、布置作业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篇11: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一、回顾旧知

1.脱式计算

5×24÷6100-10×625×(65-54)

2.在一个综合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应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再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

3.机智小游戏

(1)请计算出结果

18÷2×3+6=

(2)还是这道算式,能让得数等于81吗?

18÷2×3+6=81

(3)还是这道算式,能让得数等于1吗?

18÷2×3+6=1你会算吗?请脱式计算。

比较一下,刚刚完成的机智小游戏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课内练习

1、根据前面的混合运算计算,你能完整地总结一下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2、及时练

200÷[(172-162)÷2][900-(250+50)]÷3

3、淘气特别喜欢刚刚学习的中括号,他在自己列的所有的算式里都加上了小括号、中括号。请你好好观察,看看哪些括号是可以去掉不要的,也不影响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小声交流。

[(66+24)÷15]-18

24×[19-(2×6)]

15×[4×(12+22)]

320÷[5×(26-18)]

3、练一练

[196-(96+4)]÷6288-[8×(26-14)]

篇12:例谈导学单对思维的引导作用

思维活动可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由记忆中的事物引起.一般来说,当人需要完成某种任务而又没有现成的手段时,思维活动便被触发并沿着任务所指引的方向进行.换句话说,思维活动是由一定的问题引起的,并指向问题的解决.这种思维活动称作目的指向性思维.它受意识的控制,是人的主导性思维活动.思维突出地表现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方面.

二、导学单承载着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思维的重任

基于上述的思维活动的有关认识,我们认为导学单中问题的设置必须具备对思维的引领作用,但是容易进入“引导思维误作引导知识”的误区.让学生思维目标适当模糊一点,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可不断锻炼思维,通过参与我校及我区的“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课题实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的导学单.谨此截取其中一篇“一次函数(1)”导学单与各位分享.

三、导学单分部赏析

(一)问题导学部分

(因版面原因,部分具体题目未列出,下同)

设置6道列函数关系式的应用问题,由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分别为……

设置引导问题:

(1)观察所列函数关系式的右边的代数式,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函数关系式?(第四个函数关系式的右边是二次的多项式)

(2)其余函数关系式的右边代数式具有什么共同特征?(一次式)

(3)如果由你来命名这类函数,你怎样命名?(一次函数)

设计意图分析:要求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函数让学生注意到等号右边多项式的次数,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现一次式,进而利用次数给函数命名,也感受数学名词的来历.

(4)在以上的一次函数中,你能发现还有什么不同吗?(有一项和二项的)

(5)它们都是一次函数,可不可以给一项的命名新的名称呢?(正比例函数)

设计意图分析:上述问题的设置其实也带有“路标式”痕迹,但是区别是需要由学生自己发现“同与不同”“存在规律”“根据特征联想名词”等,是思维的路标,非知识的路标.

(6)观察一次函数的一次项系数,大家认为它的取值有无限制?(不能取0)

(7)常数项的取值有无限制?(没有)

设计意图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一次函数的系数要求,离最终形成一次函数的概念只有一步之遥,此时老师要求学生归纳,一次函数的概念就自然形成了.

拉长思维过程、放慢思维节奏,静待花开.目标指向明确的问题设置确实可使得课堂教学中目标迅速达成,提高课堂“效率”,但短暂的高效将导致长期的低效.目标过于明确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量及深度不够,结果只能依靠反复的练习巩固强化,以记忆式学习为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习惯将转变成记忆为主,能解决固定模式下的“套题”,而对创新问题缺乏分析转化的能力,造成思维的僵化.相反,目标指向模糊的问题设置可使学生的思维沿着一个大致的方向发展,但思考过程中涉及的分支较多,发现新问题或互相干扰,而正是在不断判断筛选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发展,努力的方向也会逐步清晰,即目的指向性逐步从模糊到清晰,从长远效果看,课堂效率将不断提高.

我们再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分析,经过积极思维得到的知识,将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而短暂思维或靠记忆得到的知识或由教师告知的知识学生们印象不深刻.

(二)问题探究部分

(1)给出5个函数关系式,判别一次函数.

(2)列函数关系式,并判别是否是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

(3)有两个概念应用题:

①已知函数y=(m+1)x+(m2-1),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②已知函数y=(m+1)x|m|+(m2-1),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设计意图分析:通过问题(1)(2)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意义,即是否已获得知识.通过问题(3)的探究,让学生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发展基本技能.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和所学知识进行对照,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判断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各种条件需要列出怎样的方程或不等式求解,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因而学习效率会大幅提高.从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来看,导学环节会较慢,但到探究环节时学习速度会逐步加快,这才是提高效率的真正途径.

(三)问题评价部分

设置了5个问题,前4题主要是概念的简单应用,而第5题设置了一道分段讨论的提高题.

设计意图分析: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提高题渗透分段函数思想.分段函数的思维要求并不高,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解决,本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数值范围中存在不同函数时分范围讨论.

四、导学单整体赏析

本导学单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逐步发现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解决问题.在问题的编制中,着重于思维的引领,明确最终目标但不明确分步目标,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发现探索.

篇13:小学语文导学单设计

【关键词】导学单 核心活动 导学实效

“学为中心,化教为学”,已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要使这种新常态真正具有新效益,精心设计导学单,推进语文的核心活动是根本。笔者拟从学生学习思路的角度来解读部分案例,以促进核心活动构建,让位于学,提升导学实效。

一、螺旋式的主旨探究

学生在预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产生的疑惑、直觉与共鸣,冒出的想法和念头,都是教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学生的真实起点上展开教学,并进行反复敲打,螺旋上升,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学情视角”下综合考量并确立核心活动,导之以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作者要赞赏的是什么呢?在预学检查时发现,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两句话的理解,91℅的学生皆认为德国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品德高尚、先人后己等。这样的主旨理解比较肤浅,说明学生还没有体会到从“独特的风景”到“奇特的风情”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根据学情,笔者确定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在咀嚼语言、语境写话过程中感悟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这一独特的风情和文化。在学生充分感受风景奇丽、德国人爱花真切的基础上,利用导学单进行了螺旋式的探究写话活动。

螺旋式的写话探究练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引导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逐步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从来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境界并没有改变”,从而自主构建从“风景”到“风情”到“文化”的桥梁。

二、剥笋式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环节架构中,设计教学流程,像剥笋一样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易到难,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裹着的情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空,主动与文本对话,经过内化后形成新认知,并在运用中习得学习方法。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份板块式的导学单,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路径,又巧妙渗透了学法,可谓一举多用。

一用,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活动,以“你最欣赏哪一句”体会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单词成句成段等表达方法,相机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好句子。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二用,小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交流: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学生在对比思考中发现了“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做铺垫”这一文本的高招。三用,以“老汉对儿子是有情还是无情”这一轴心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先行感悟故事的后一个特写——老汉推儿子,在朗读中将老汉的父爱尽情渲染。接着聚焦前一个镜头——老汉揪儿子,让学生分组讨论:是无情还是有情?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在互相的诘问中老汉那貌似“无情”的“有情”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整个过程从内容入手,根植文本语言,由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让学于生”。我们的课堂就要为学生设计语言活动的路径,为学生搭建有层次的学习支架,鼓励学生的探究和发现。

三、镜头式的场面聚焦

文体不同,学法有异,因文而异创设有情趣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按顺序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文本表达上具有独特的学习价值:一个是写作顺序,一个是场面描写。尤其是此类文体的场面描写方法——点面结合,更可以学以致用,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一位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导学单,将场面描写的“点”和“面”巧喻为“特写镜头”和“全角镜头”,化难为易、趣味十足。

整个学习活动步步为营,细化过程,侧重表达特点的感知,引导学生发现场面描写的方法——由点及面,由面及点,点面结合的写法秘诀,并尝试运用,进一步深化对表达的认知。

四、线索式的言语交际

一般来说,文本内容所提供的线索能够引导读者获得作者的本意,“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此,教师抓住文本线索设计导学单,并用一定的线索语词凸显联系,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运用的机会,保障不同层面的学生学得充分。线索式交际应该是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或是有争议的,能引出不同见解的话题。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课,在让学生感受了“刷子李奇在何处”之后,充分利用文本内容一波三折的特点以线索式交际活动推进学习的展开。

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很多有思维含量、有价值的火花。学生充分体会了曹小三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感受了小说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顺利完成了从内容理解到文本表达的感悟。整个过程以学生的交际互助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改变了以往师授生学的常态,充分发挥了核心活动的导学实效。

精心设计导学单,创设课堂核心活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导学实效,在教学预设上为“核心活动”留一席之地,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蒋晓飞. “全语言”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5(30).

[2]叶根娟. 把教的目光铆定在学生的“学”上[J].小学语文,2014(9).

上一篇:2011年2月德育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下一篇:erp原理及应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