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024-05-17

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共8篇)

篇1: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整体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学校建立有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了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与计划,并保证了经费开支。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督促和指导,通过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年级组、少先队互相配合,干群合作、师生合力,全面开展相关的教育与活动。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扎实持续的开展,适应现代化学校建设的需要,学校长期致力于两支队伍的建设,即:以班主任、年级组长及艺术教师为骨干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积极、活跃的学生干部骨干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内容、方式、手段、意义的引导,鼓励学生们承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为创建良好、优质、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而努力工作。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按学校的整体规划健康发展。

学校努力培养校园文化个性,形成特色。为此,我们确立了以“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为校训,以 “勤奋严谨、团结文明”为校风,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风,并将它们永久性的张贴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时刻警醒和激励师生。促人成才的良好校园氛围,集聚全体师生们都团结起来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全面开展学校总体工作的同时,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决不因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重、压力大,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作学校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来抓,并且融进了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中。例如,在教学工作中,融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制订了《学校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教师,并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现校园文化建设。这样,师生的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大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工作。

几年来,我们完成了学校学生教室、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的改造工程,提高了上述场所的文化层次、优化了文化环境,目前,这些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有力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层次,为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近年来,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和调整,各班张贴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楼内张贴有党的教育方针,师德规范、科普、历史、名人故事等文化板,与校园的美化融合在一起,激励学生放眼现代化、放眼世界和未来,做一名积极进取的人。严格规范师生的衣着仪表、言行举止,形成了健康向上、整洁优美、和谐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以及高雅的艺术陶冶,真正达到墙壁能说话,草木都有情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还积极培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及管理工作,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实行每天两扫、每周一次大扫除的清洁卫生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如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校运会、各类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示范班评比活动等,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尊师爱校、孝敬父辈、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等,已经蔚然成风。为了使学校发展更有特色,更有品位,学生社团活动了再学校兴起,学生合唱团、舞蹈队、鼓号队、美术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棒球队等都定期开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篇2: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学校本学重抓德育队伍建设,近日有2名班主任被聘为新市区骨干班主任,一名班主任参加市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德育副主任和德育干事都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学校通过德育队伍的建设,通过他们的工作能力入手,为创建良好、优质、文明、健康的教育氛围而不断努力。

学校重视校园的美化净化及管理工作,坚持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实行每天两扫、每周一次大扫除的清洁卫生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开学以来结合当前形势,重抓民族团结教育和形势教育,在每周一10:oo---10:20,集中对全校师生进行民族团结和形势教育宣讲,学校德育处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每人做1-2件好事活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光盘行动倡议和签名活动,结合“3〃8”妇女节,开展“感谢有你”——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教育有奖征文活动,体育系列活动也正在进行当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尊师爱校、孝敬父辈、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等,已经蔚然成风。

篇3: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一、课程体系构建

1.选修课是必修课程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原则。由于课时的限制, 在必修课程中很多有关生活物理、科学物理、技术物理的内容不可能深入太多介绍, 最多一些浮光掠影。选修课的开展, 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教材之外的物理。既然是补充, 就必须是在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可及范围。

2.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新颖性、时代性、现实性、地方性和可参与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地方选修课程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都认为是对高考没有什么帮助, 因此, 这类课程极易成为学生的“休闲课”, 甚至纪律都成了问题。选修课程的内容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让学生能够静心, 然后用心。内容要有更多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可参与性, 地方选修课还要具有地方性, 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真真实实的物理。如有关嫦娥工程, 天宫一号, 神舟飞船等航空航天的成果介绍。巫山地处库区, 桥梁较多, 本地有很多水电站, 介绍水电站的建设和工作过程, 桥梁的修建,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的工作原理介绍等。自己对身边的事物的观察和发现, 可以去解决一些实在的问题, 提高其生活的品质及对自然规律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

我们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学生最关心的各类物理问题, 并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最终确定以“物理与科学、技术、生活”为选修课程题目, 并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物理, 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生活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物理, 从科学与现实的结合上了解生活。不仅仅有助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更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专题开展的先后大体与学生当时知识水平一致。部分专题及内容如下:

(1) 话说航天涉及知识:航天发展史、航天的现状和意义及对生活的影响。

(2) 摄影技术涉及知识:光学成像原理, 镜头选择。

(3) 迷信中的物理涉及知识:迷信认识中的一些声、光、雷电、热现象。

(4) 生活中的辐射涉及知识:手机、电器、建材、核泄漏。

(5) 物理知识与医疗技术涉及知识:生命健康。

(6) 身边的烦恼涉及知识:光污染, 声污染, 如何避免。

(7) 家庭用电常识涉及内容:用电安全, 防火, 防水等

(8) 人类进步的标志涉及内容:物理发展历史。

(9) 物理与新能源涉及内容:新能源。

(10) 物理与交通:涉及内容:交通工具, 道路桥梁。

(11) 厨房里的物理。涉及内容:致冷, 排风等各种厨房电器工作原理。

(12) 与住房相关的物理知识。涉及内容:建筑力学, 保温, 隔音, 隔热等。

(13) 自然界的奇妙现象:涉及内容:光的偏振, 波的干涉衍射等。

(14) 物理研究找到的绝妙方法。

(15) 我们的宇宙。

(16) 与物理紧密相关的专业介绍。

(17) 璀璨的明珠——物理诺贝尔奖回顾。

……

三、实施方案构建

(一) 教师、学生

人的因素是一切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我们该项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全组老师的群策群力该课程是不能顺利的进行的。因此, 通过和全组老师一起学习新课程标准, 积极转变观念, 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主动迎接改革, 并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 收集整理资料, 精心备课, 再交由集体讨论后, 确定具体内容, 然后才进入课堂实施阶段。

学生是我们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对象。没有他们的积极响应, 则我们的改革便是失败。为了让学生对物理地方选修课程有一人全面充分的认识, 我们通过选修课推荐会, 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开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整体上感观认识, 为选修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因此, 课程开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同时, 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应始终遵循平等、参与的原则, 力图打破通常课程中的重讲解、轻讨论;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 积极营造一组宽松的学习氛围, 引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媒体由帮助教师教学的手段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助探索的工具, 将媒体的选择、应用与控制的权利义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利用杂志、报纸、电脑网络等多各信息资源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索。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 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 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则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学生则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可以是观察、实验 (设计实验或实验探究) 、调查、参观、交流、讨论、制作模型、辩论、制作展版、撰写小论文、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为此, 我们设计的专题多是探究性课题, 明确列出了活动的具体形式。如在“照相技术里的秘密”专题中, 我们要求学生亲自摄影, 洗出照片, 并能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在“家庭用电常识”中, 我们让学生分析家庭中的用电知识和注意事项并学习简单的故障排除。实践表明, 这些教学形式积极有效, 学生乐于参与, 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收益。

四、评价体系构建

由于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的特点,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就不能采用通常的测验打分形式, 而应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坚持评价目标多元化, 方式多样化, 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的评价, 力求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

我们设计了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题。如物理与交通, 让学生分析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 优势与不足, 探讨工作原理, 设想发展方向。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和整理的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资料, 如实验方案设计、活动记录、自我评价而形成“学习档案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 参与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如参与表现、合作精神等作出“活动表现评价”;最后综合以上几方面, 作出知识、技能、情感的进步与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给出等级。如:优、良、合格、不合格等。

五、课程实践中的思考

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外界支持。要保证该课程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下去。

首先, 学校要重视, 政策要宽松。只有学校重视, 才能多获得强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才有了课程开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政策的宽松, 允许教师“出错”才能保护教师的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其创造性。

其次, 教师学生要转变观念。仍有部分教师和学生, 认为选修课, 可有可无, 思想保守, 认为在“高考”这一大形式下, 搞这些“客串”是浪费时间, 不愿参与, 甚至予以放弃。再有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实施。

教材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不能将知识随意扩大, 如“电子技术”、“高能物理”“量子物理”等专题就不宜于在高一阶段开展。内容应当始终遵循“选修课程是必修课必要的有益补充”这一原则。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多讨论、多探索、多实践,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实施中的主人,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篇4: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关键词】学校特色 校园文化 创建

谈起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其实早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就明确提出: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从此“特色”的价值在中国的教育界开始受到空前关注。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对办学特色的追求热情大增,涌现出一大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随着学校特色创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运而生。可以说在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依然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办学者若对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这一任务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丰富学校教育质量内涵,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对“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的概念认识

从国内“特色学校”研究成果表明:“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是学校文化个性化的积淀。它包括特色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技能技术、学校文化等。这些元素应该说是对“学校特色”这一概念专业性的定义,它既指出了特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同时也明确地给出了这一概念的外延。

严格地说“特色学校”与“办学特色”是有区别的。

特色学校的建设归纳起来可分为三步推进: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是两个互有区别的概念。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某一方面的独特风格或独特优势。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前者是初级形态,后者是高级形态,两者互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提到学校的特色建设,必然回避不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个坎。2015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在《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中的《评估办法和标准》及《标准的说明》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定义是:学校文化即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价值、规章制度、行为表现、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是传统文化、科学文化、教育文化在学校内部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对这一概念的外延明确指出了包含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上述这些定义,都是肯定性的定义,但任何某种肯定都意味着某种否定,肯定某事物“是什么”等于肯定了它“不是什么”,这就是说定义一个事物,在指出所有属于它的东西,并由此确定所有不属于它的东西。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若干与“学校特色”似是而非的概念的差异辨析,进一步揭示学校特色的意义,以免在创建学校特色实践过程中步入误区。

二、创建学校特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是孤立地突出一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学校急于创建特色,不惜集中力量于一点,甚至放松其他工作,以为这就是创造特色,这就能创造特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学校特色之花既需要肥沃土壤孕育,需要阳光雨露滋润,也需要小草衬托和绿叶扶持。因此,特色创建不能孤立地突出某一点而忽视和放松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而是应该在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相对地集中精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基础雄厚的学校特色。

(二)不是片面地标新立异

不可否认“特色”有“标新立异”的意味,表示与他人不同。学校特色需要发扬创新精神,需要不断地树立新的目标,确定新的立意、新的角度、新的思路,采取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取得新的经验、进入新的境界。然而,新与旧相互参照、相互依存,提倡创新并不是“唯新论”,不等于一味地喜新厌旧,创新并不只是形式上的追求,正如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新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称得上创造。

(三)不是浮华的外在装饰

在创建学校特色时有的学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花大力气“包装”学校,从而忽视了内在质量。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适应内容,为内容服务。因此,学校特色不是浮华的装饰,而是含着深刻意蕴的内在品质的呈现。

(四)不是短暂的时尚

与“特色”相似,时尚也颇有些“人无我有”的味道,能够体现出某种个性与特殊性。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其一,特色的本质是“独特”,即它的优异性在于内在品质,而时尚流于表面形式;为特色而特色,势必要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其二,特色是自觉地日积月累地形成的,时尚则是盲目冲动的爆发式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若把“特色”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只可能是一种时尚而已。其三,特色是对传统的扬弃,有继承有发展,而时尚则是对较早形式的全盘否定与彻底抛弃,它是短暂的片段,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五)不是“特色”越多越好

小学生把字写端正了,是特色吗?小学生会背乘法口诀,是特色吗?学校有“两操体锻大课间”,是特色吗?如果没有这些“特”,它们本来会是什么“色”呢?有学校不做教育部推广的广播体操,改做“武术操”或是“排舞”等,做就做了,值得开个“全市全区的现场会”吗?化学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品,能说是“课改特色”吗?作文课学生“小组讨论,互批互改”能说是“创新”,值得让大家来观摩吗?若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太多了未必是件好事,多了就有可能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

三、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各地教育部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无论是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经费都给予充分的保障。许多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有文化品位和运动品牌的校园文化学校。但是,认真审视这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会发现存在两个关键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学校文化内核的提炼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提炼与提升,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品位。因此,要重视引导学校对办学过程所积淀下来的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进行提炼与提升,挖掘隐含在学校办学后面的深层文化意蕴,并注入到学校的教育办学理念之中,作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精神内核,以此丰富学校内涵。只有当学校把办学理念的精神内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当中,才能让学校在校园文化创建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很多学校存在着重“硬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软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的现象,后两个文化建设是我们目前的软肋。换句话说,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没有做到真正把校园文化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面貌和自觉行为这一层次。如对校歌、校训、校标,大部分学校只是把它停留在学校有这些东西,而很少发挥其对师生的精神激励作用、没有真正使其成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教育渠道;同样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也鲜少有真正得到落实,使之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的。因此,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发挥校训、校歌、校标的精神激励作用,在重要的学校活动上师生要唱校歌、高呼校训,让全体师生热爱自己的学校,为能在自己的学校学习和工作而感到自豪;还有,对于校训不宜随意变更,换一任校长提一个校训的作法不可取,正确的作法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在学校“三风”建设方面,学校要借助“三风”建设,增强学校教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让我们的教师沉下身来、静下心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可通过开展主题生动、有吸引力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行为规范、有自信、有礼貌、有爱心的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总而言之,懂得了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什么和应该重视什么,才能正确指引我们在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5: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建设,逐步构建具有官庄中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创建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促使学校建设成校舍设施全,校园环境美,艺术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并且,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特色校园。

二、推进办法

(一)挖掘潜力,构建校园静态文化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校园传媒环境等静态文化资源,努力构建校园静态文化。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学校以和谐优雅的育人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通过花草树木、班级文化、玻璃橱窗、德育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学生在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思想予以渗透。校园环境(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校园传媒环境)是静态文化成果的主要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主阵地。学校要挖掘潜力,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要在建筑设施、校园绿化、美化、硬化、净化、香化和文化上下功夫,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总之,在校园环境构建上要力求做到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和校园传媒环境的有机统一。

2、重视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特色

除了优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外,还要注意发掘本校潜力,利用本校品牌,充分展现学校文化精品,打造校本文化特色。有乡村少年宫,每天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棋艺、电脑、篮球、乒乓球、经典朗诵少年宫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创新教育思想,激活校园动态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要拓展学生主体性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动态的文化活动。应经常性地运用校内外、课堂内外的一切教学和实践活动,搞活校园的动态文化,用以引导和推进师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作风和行为习惯。

1、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理应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其弘道扬义,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汲取文化养料。

开展“国旗下讲话”、“弘扬传统美德”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古诗文吟诵”,讲中华美德故事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一句格言”征文活动。

2、拓宽课堂渠道,丰富文化内涵

课堂是教学育人的主渠道,其中应汇入校园文化内容。要鼓励教师以现代教学理念为依据,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把影视、多媒体、投影、音乐、美术以及课本剧等形式巧妙地穿插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使之作为载体,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要注重抓好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激发读书兴趣。定期举办阅读节活动,用优秀作品教育人、薰陶人。

3、坚持德育为首,突出育人特色

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主方向,通过主题教育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润”,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这必将对学生的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气质、风度和人格良好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德育工作要有自己的文化活动特点,但如下几点,应作为校园德育文化的共性活动。

4、开展艺术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开展“六一”艺术活动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艺术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要重视和开发艺术活动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

(三)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树立校园精神文化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优化心理环境为突破口,注重学校人际关系的改善,注意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环境因素,改善学校领导与教师,教职工内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师生创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和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使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师生高度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1、完善制度文化,实行人文管理

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要求,逐步完善制度文化模式,把规章制度的有形约束转化为师生的无形自律,促进学校工作有效有序运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与保持,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和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改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校园

开展“献师情,树师德,扬师风,铸师魂”的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活动,如“关爱学生行动”系列活动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活跃校园文化,把校园建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愉快、和谐、健康的教育乐园。

学校要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技能演练活动,积极开展用电安全、交通法规知识竞赛、自护自救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的“珍爱生命”主题教育。要制定安全检查工作预案,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建筑及设施安全管理措施”和“学生活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

(四)树立良好校风,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道德风尚,是全体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纪律、作风以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因此,建设优良的校风对于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四化、培养“四有”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校风建设上要把领导作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领导作风。领导作风是校风的“源头”,学校的校长、领导班子人员是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校风建设中起着主导和表率作用,是形成校风的“风源”。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者,一是思想作风要纯正。二是工作作风要民主。三是管理方法要科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水平。

2、学风。学风是学生群体的风气,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此,学风是校风的核心。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潜心培养群体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只有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学风。

3、教风。教师的教风是学生学风形成的起因,是校风形成的关键。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教风的建设,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一所学校良好的校风的形成,必须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发挥校长和教师的表率作用,以良好班风的形成作为基础,以严明校纪校规作保证,以整洁的校容校貌为标志。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学校精神作为系统工程来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整合各种教育管理资源,统筹考虑,逐步推进。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校长亲自挂帅,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立足校情,认真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平安、和谐校园工作。

(二)建立长效机制,统筹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既担负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校园文化起点要高,要富有激情和创造性,更要富有文化品位,不是学校教育的“额外任务”,而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使然。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短期行为。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经费投入

1、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非艺术学科教师也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文化、美育和艺术,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加强师德、文化和审美修养,以高尚师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的言行影响学生,这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要不断增加对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拟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采取自愿捐款的方式筹措资金,大力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资出力,扩大基金基数;再有就是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四)形成教育常规,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篇6: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金丝峡镇初级中学地处商南县城西约45公里丹江河畔。学校占地总面积18197平方米,绿地面积6823平方米,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528名,教职工6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7人。

多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守“求真务实,协和奋进”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风。逐步形成了以“求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校按照“质量立校,发展特色,创建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工作,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学校品牌效应,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营造文明和谐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学校个性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我校本着“高品味,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尽力搞好校园绿、美、净三化建设,因地制宜地设臵具备文化育人功能的自然景观,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理想的求学育人场所。

1、完善校园规划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近年来,学校投入资金大力完善校园规划,实现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分离。先后修建了教学楼、图书实验楼、师生餐厅及后勤服务楼、师生公寓楼、行政办公楼,修建有200米环形跑道标准运动场,4000平方米文化广场,标准化篮球场2个,学校有园林2个,栽种名贵树木10余种,绿化带10余条,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学校校园整体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珍花异草、奇石怪木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校园及公寓前添臵新型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保证上下午在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每天下午团委利用广播系统准时播报校园新闻、名篇佳作、名人故事等内容营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每周周五放学前五分钟为全体师生进行两分钟的安全提示。

2、精心设计文化墙,增强校园育人功能。

为了增强校园的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交接处设臵十三块共计26个板块的文化墙。包括:学校概况、求真文化主题及校训三风、党风廉政、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养成习惯、前途理想、安全法制、国防科技等文化教育内容。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楼、宿舍、餐厅的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编织、剪纸、绘画、石头工艺等师生作品让楼道和校园影壁墙变成会说话的墙。班级教室的布臵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来体现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目前,我校拥较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多名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建起高标准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30座微机室1个,接通20兆校园网。教师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师办公室各配备电脑一台。在开展教学、教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增进交流,逐步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家庭、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学生教育家校互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了全面提升领导的素质,充分发挥领导带头模范引领作用。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校长以身作则,以校为家,激情工作。学校领导们高涨的工作激情和不懈的目标追求时刻感染着广大的教师的同时,也时刻感动着全体学生,校园里就会正气浩然,朝气蓬勃,锐气昂扬,学校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永葆生机与活力;二是严格按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考核细则》与《党风廉政及反腐倡廉目标要求》及《四好班子创建细则》,要求学校领导做到“四到位”、“五创新”、“七个一”。“四到位”即:工作部署到位、检查指导到位、处理问题到位、分析总结到位;“五创新”即:教育思想有创新、组织管理有创新、教育教学有创新、教育科研有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有创新;坚持“七个一”制度:每人包抓一个教研组、每日签一次教案、每天听一节课、每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每月做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每学期有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获奖或发表。三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每期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笔记均不得少于普通教师的两倍。通过这些措施使我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一支管理是强手教学是能手,既能带领师生团结奋斗、争创佳绩,又能为事业勇挑重担、敢于拼搏的领导团体。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利用教师例会、暑期学习整训会,组织教师学习魏书生、霍懋征、吕清太等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大局意识、争先创优意识奉献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监督和奖励长效机制,把师德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禁教职工从事有偿家教、推荐或销售各种教辅资料、考试舞弊以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继续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继续坚持开展教师互评、教师评价领导、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深入开展向省、市、县推荐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活动和“我最爱戴的老师”的评选活动。

二是扎实开展教师培训。以促进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三字一画一话)为基础,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和校本研训,大面积提高师资水平。严格执行《商南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培养规划(2011-2015)》,扎实开展全员培训,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以参加实施“国培计划”、“阳光师训”为抓手,以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切实加强我校教师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结对帮扶和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系列化考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档案,将培训情况作为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惩和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继续做好“一名三优”、“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

三是加强教职工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考核、岗位设臵聘任、绩效工资考核、评优树模、晋职晋级等考核细则,健全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严格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四是加强骨干教师、名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骨干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制订《名教师培养制度》和《名教师培训计划》。启动“青蓝工程”,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的实际,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多年坚持实施“青蓝工程”,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名教师和青年教师“传、帮、带”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科领导、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业务上勤加指导,相互交流,助其提高,坚持每周互听、互评,实行双向奖励机制。骨干教师的帮助引领使青年教师亲身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反过来又成为骨干教师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同伴互助的活动,促进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升。

3、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理念,进一步强化德育首位意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具有八种品质的人为目标,加强养成教育养成训练,使学生既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形成健全人格,有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构建有序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七年级抓养成教育,八年级抓规范教育,九年级抓理想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使之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每期开展一次班团干部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总结推广德育工作经验。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金丝峡风景区等本地德育教育基地资源和“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主题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先进文化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假期“三讲两实践”活动、爱国影视教育和影评活动。继续定期深入开展艺术特长培养活动,主要是校园广播通讯班、音乐舞蹈队、乒乓球队、书法美术活动小组。继续扎实有序的开展好学生读书活动,丰富班级图书柜,加大学生读书量。以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汇报会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

三、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强化教育教学民主管理

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必定会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拥护。多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了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加彰显出了我校各项制度的人文性,最终顺利转化为全体教职工主动遵守的制度。

1、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人意识。

这是一项最能代表教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新学期我们选举了新一届校工会委员会成员,学校领导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在重大事务上决策无误、行动无误。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能够定期与教职工谈心,倾听广大教职工的心声。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整改,暂时不能整改的也在教师例会上向及时老师们解释清楚。

2、健全完善各种制度,不断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在广大教师充分讨论并征得教师代表举手表决同意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学校管理常规》、《学校教学常规》、《教职工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奖励办法》、《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等等,使各项制度更具有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

3、继续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监督。

长期以来,我校扎实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加大教育体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和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学校依法治理机制。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持续推动法律进学校、进课堂,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巩固和提高我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成果。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制报告至少两次。严格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扎实开展“保学控辍月”活动,强化对各班、各教师履行保学控辍职责的考核。学校把每年3月份和9月份确定为保学控辍活动月,积极开展保学控辍活动,对未报到学生及时做好劝返工作,确保学校辍学率在2%以下。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确保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居100%,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入学率达标。

多年来,金丝峡镇初级中学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质量立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学校按照“发展特色,创建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工作,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以一流的管理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使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图书馆”、“陕西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商洛地区先进教育集体”、“商洛市实施师德形象工程先进集体”、“市文明校园”、“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商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篇7: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工作方案

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根据黔教办体【2015】8号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及足球运动开展的相关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发耳镇的中心小学,坐落于乡政府附近,教学环境优雅,总占地面积23331平方米,2014年塑胶运动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塑胶篮球场5个,200米6跑道塑胶跑道1个,各类体育设施、设备齐全,基本能满足学生各类活动的需要,2011年10月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我校建成,开展了足球、篮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73人,其中女生582人,入学率、巩固率皆达100%;教职工68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音乐专业教师2人、体育专业教师4人,美术专业教师2人,是一支年轻化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了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付 永(校长)

副组长:段开跃(分管体、卫、艺的副校长)

张明永(分管教学副校长)李 俊(分管后勤副校长)

成 员:杨 敏(教务主任)王 勇(政教主任)

尹广能(总务主任)石光东(体育教研组长)

范茂荣(体育专业教师)余祥(体育专业教师)

各班主任

(二)贯彻落国家相关政策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师生的喜好,并将足球运动作为我校特色项目,三至六年级每周的体育课至少开展一节足球教学课,以少年宫活动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抓好足球队的训练。

(三)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将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4年上半年拟写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完善的足球教育管理制度。2014年下半年建立班级足球队,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局面,2015年三至六年级,每年级都有一个足球队。2016年在市、县的比赛中,力争第一,在市的比赛中做到保三争二。

(四)建立和完善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各类制度和方案 每学期期初有足球训练计划方案,期末有总结,并注重足球训练、足球教学图片、记录等过程资料的收集,建立健全足球教学管理、课余训练和竞赛、运动安全防范、足球教练师资培训、检查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和执行,使足球教学和训练落到实处。

三、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学校把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开发列入工作日事议程认真抓好,做好实施的组织、检查、评估工作。充分发挥项目组长的作用,紧紧依靠全体教师做好开发实施工作。

(二)制度保障:制定相关的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实施制度,搞好制度管理。

(三)激励保障:把创建实施的成绩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考核结合起来,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与考核实验成果、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四)经费保障:学校将从整体预算中专门划出部分资金用于足球特色学校创建的实施,确保本课程的顺利进行。

(五)进一步完善足球运动场地,由于我校没有专职的足球运动场,目前无法实施规格的足球竞赛,力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在2015年修建一个足球运动场,并不断添置足球训练相关器材。

四、教育教学

(一)创新教学理念,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学校将足球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开展足球普及教育,实施“足球进课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简单的足球技能,掌握基本的足球知识,了解足球的历史渊源,激发喜欢足球的情感,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拼搏,敢于竞争,团结合作的品质,并把在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力迁移至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学生具备勤奋刻苦,持之以 恒、善于交往合作的学习和做人品质。

(二)科学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

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将足球运动纳入阳光体育一小时运动和大课间活动的重要项目,并安排有专长的老师具体负责,保证活动的实效和效率。

(三)合理开发利用足球课程资源

开发足球文化和足球校本教材。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足球特色学校实践基础,充分考虑本校实际,把足球知识、足球技能,足球历史,足球名人,足球故事编入教材,并形成一套适合于我校学生的足球校本教材。

(四)营造校园足球文化

通过“足球月”开展足球联赛,足球知识竞赛,足球板报评比,足球摄影,足球征文等系列活动锻炼学生健壮的体魄,培养学生拼搏争先的意识,敢于竞争与合作友爱的精神,用足球内在的文化底蕴引领全体师生意志品质,精神世界的提升,服务于师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五、抓好训练与竞赛

(一)抓好余业足球队的训练

以少年宫活动紧密联系,进一步选拔人才,扩充足球训练队的规模,认真挖掘有潜力的新队员,建设好球队,壮大球队,保证球队的持续发展。于每周二、三、四下午3:40---4:30开展好校级足球队训练,必要时,可以聘请校 外足球专业教练参加辅导。

(二)落实活动内容 1.提高队员运控球能力。2.掌握正确的传接球技术。3.学习简单的传切配合技术。

(三)完善训练体系 1.进一步完善足球训练计划

足球训练必须做到有计划进行,足球训练计划的制定要力求科学合理并做到严格执行。

2.建立足球训练监督机制

以教导处为主,定期对足球训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次数。

3.建立运动员成长档案和运动员管理制度

每个运动员的成长都是一个系统训练的过程,建立成长档案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运动员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比较容易冲动,较难管理,所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管理制度非常重要。4.健全训练制度

(1)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到达训练场地,不迟到,不早退。

(2)每次训练都要履行运动员点名制度(3)训练期间不能做与训练无关的事情 5.开展多种形式比赛

(1)每年定期举行以年级、班级为单位的足球比赛不少于 10场。

(2)根据学校的情况,多与兄弟学校开展竞赛与切磋。足球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小学足球教育,为积极高一层学校输送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目标而努力。

水城县发耳镇发耳小学

篇8: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创建

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内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比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一种特色校园文化。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强调专业知识的竞赛,激发学生拼搏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一系列活动。竞赛文化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对建成和谐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勇于竞争的校园氛围

建设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可以一些媒介营造出昂扬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可以通过表彰大会、院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公示栏、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从而也对建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逐步形成全员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良好的技能竞赛氛围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鞭策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职业素养。

1.2 有利于对接企业和满足学生适应职场的需求

在打造技能竞赛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引进一些有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各种活动,让企业与学生互相了解同时,也是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需要,很好地将企业文化融入了校园文化。技能竞赛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尝试,可以使学生提前感受到职场的氛围,在此操作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要领,深刻体会到了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内涵。

2 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核心

2.1 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结合

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真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完成一项技能竞赛,不仅要懂得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有创新思维、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在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不要只关心学生技能成绩,更要充分关注学生技能之外的素质与品质。关注培养学生的团队责任心、归属感,引导学生勇于竞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相互沟通的态度,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2.2 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

和谐校园强调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精彩纷呈的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追求专业知识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创新思维被激活,学习也更加愉快,全校逐渐形成了自主创新、团结合作和勇于实践的良好风气,进而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 建设技能竞赛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与策略

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趣味性、竞赛性和挑战性,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训练过程中还可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有一定指导意义。技能竞赛通过行为启迪师生,是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载体。竞赛队员可以通过班级预选,再进行预赛、决赛等,在学校形成浓烈的技能竞赛氛围,全面的、经常性的技能竞赛还可以为代表学校出征市赛、省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领导重视,制度合理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技能竞赛管理机构,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在学工处、实训中心或教务处,对全院的技能竞赛进行统一管理。技能竞赛必须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下,统一制定保障竞赛运作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保障措施和激励方案。从而规范各级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技能竞赛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是特色校园文化最关键的要素。

以技能竞赛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要求全体师生参与,面向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因此可以把技能竞赛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定期举办,把它成为常态化工作,力争做到覆盖全部专业与师生。

3.2 保障先行,全面激励

搭建一个良好技能锻炼的场所和平台是技能竞赛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因此,学校在软硬件投入、耗材购买、经费的投入和以奖代酬等要有保障政策,如设立技能竞赛专项资助经费;技能竞赛设备采购纳入学校实训预算;做好技能竞赛教学工作量认定;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获奖选手优先考虑升学加分、就业推荐及奖学金评定。

学院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赛积极性,可以把在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优异的师生进行大力宣扬,这也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以及以后的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分层协调,组织有序

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中学生是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决定着竞赛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各项赛事的宣传策划、选拔、赛程制定等都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也就是做好分层次组织与协调,院系统筹安排,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互相配合,充分发动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主动性。

(1)院系有计划地统筹安排赛事相关事项。特别是赛前可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针对技能竞赛知识点或赛事政策解读的讲座,定期发布通报,将相关竞赛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2)专业教研室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单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技能竞赛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的作用。专业教研室设置的竞赛项目与内容更加合理、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为充分结合了专业教学特点和教学进度。教研室的不同的专业教师还可以担任指导教师或评委,这样可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专业教研室还可以按专业成立专业竞赛小组,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准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竞赛活动做好实践准备。

(3)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技能竞赛质量的保证,指导教师应在整个竞赛活动中全程指导和监督。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欠缺,但技能竞赛必须有完整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这就要教师在技能训练中不断更新与加强理论知识,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动态地调整竞赛训练方案,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提升。各院校由于专业设置有所侧重,所以针对优秀学院的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考虑深层次的交流。每年针对省赛专业教师可以进行试题讲评,共同研究技能竞赛项目和标准,这对促进技能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大有帮助。

(4)职业技能竞赛可作为高职学生专业实践的创新形式。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技能竞赛拓展了实践教学形式,也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技能竞赛可以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项目,将参加技能竞赛作为学生必经的实践环节,逐步把竞赛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争取让每人在校学生都能有参赛的机会,形成多种考核方式,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3.4 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校园技能竞赛文化的建设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在赛前、赛中、赛后全方位立体化地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校报、网络、宣传栏、广播站、广告拱门、横幅标语、交流座谈会等媒介,以达到激励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强化团体意识、竞争意识,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对技能竞赛宣传加以日常化。

(1)技能文化节。学院应围绕技能竞赛的内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中“技能文化节”应是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技能文化节可以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学生优秀作品展览等活动。通过技能文化节的开展,会吸引一大批有创意的作品得到广泛关注。

(2)专业技能创新工作室。专业技能创新工作室是用来满足学生技能实践与创新活动以及技能竞赛活动的场所之一,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学院应重视此类实验室建设,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实验室资源。

(3)学术性科技社团。学术性科技社团区别于学生其他社团,它的设立、存在和发展充满了创新性和学术性,高校应重视这类社团在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培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高校应鼓励设立学术性科技社团,加大鼓励和支持,为这类社团的成立和特色发展创造条件。

(4)新型网络阵地。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坚守传统网络宣传形式的同时,也要关注新型网络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及时动态地传达与技能竞赛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开通网络竞赛资源,营造良好的新型技能竞赛网络文化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逐渐在校园里营造出人人争相参加竞赛、争当竞赛先进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现实与网络并举的良好氛围。

3.5 搭建平台,打造品牌

(1)院系品牌竞赛。各院系可立足本专业特点和所属行业,根据自身实际至少组织一项校级以上的竞赛活动,衔接省市甚至是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将课程学习、专业实训融入到技能竞赛活动中,鼓励“创特色、打品牌”,形成富有特色的院系竞赛制。

高职院校可借助举办技能文化节及参加或承办各个层次的技能竞赛,充分发掘学生创意潜力,激发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学校的竞赛成果展示厅呈现精品竞赛活动和品牌特色,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与热爱技能竞赛。

(2)专业协会、学生社团自主竞赛。在各项赛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发成立相应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组织,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讲座及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甚至协助教师从事部分科研开发工作,为技能竞赛充实参赛学生队伍。

学生专业协会可以协助教师设计竞赛项目,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宣传与讲解技能竞赛项目,吸引学生参与,让各专业学生更加了解专业目标和技能要求,了解获得专业技能的途径。借助专业协会的强化训练,可培养优秀的技能骨干。技能骨干可进行赛前强化训练或者协助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指导,为后续的校外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社团也是技能竞赛日常活动单位,通过创建星级社团、社团之星等一大批的精品社团活动,发挥技能竞赛先锋模范作用,宣传社团技术能手,让学生社团真正发挥技能竞赛的前沿阵地作用。

特别是一些专业涉及面广,难以具体结合某一门课程的职业技能必须依托学生专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更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参与竞赛,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培养了综合素质。

(3)校际、校企合作竞赛。高职院校培育技能竞赛文化不应仅局限于本校内,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各院系还可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人才需求,承办各类企业的职工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人才做准备。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让学生零距离学习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感觉企业的职业情境,领悟企业文化,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以技能竞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营造了科学、人文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技能竞赛是特色校园文化的载体,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对未来职业体验,并能够培养团结、竞争等职业素质,即在创建以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全面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洁.依托技能竞赛节创造高职文化新亮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上一篇:潮州市教育局公告下一篇:凝视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