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寓意

2024-06-08

掩耳盗铃寓意(共10篇)

篇1: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篇2: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

春秋末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争夺权势,相互兼并的战争,有一年,赵简子(赵国国君的先人)带兵消灭了卿大夫范吉射,灭了范氏全家。范家从此门庭冷落。可是门前仍挂着一只大钟。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这个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拿不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洪亮的响声。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也同样听不见的。他放下胆了,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

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可笑,说:“此可谓掩耳盗铃也”。此后,根据这个掩耳盗钟的故事,人们引申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篇3:蟾蜍图腾寓意诠释

更为重要的是:蟾蜍具有冬眠的习性。对于人类, 生命只能有一次, 可这满身癞斑的蟾蜍, 却可以生而后死, 死而后生。这实在令先民倾慕不已, 由倾羡而生出了崇拜之心。后来人们又把这种生生死死的“神力”和天边的月亮由盈转缺, 又由亏而盈联系到一起。于是在汉代的画像石和帛画上, 我们看到了并画的日月, 太阳中站着一只鸟, 月亮里伏着一只蟾蜍。有趣的是, 自然界中丑陋无比的蟾蜍, 在中国神话中却能够与美丽绝伦的嫦娥相伴左右。传说嫦娥是帝喾之女、后羿之妻, 在古文献中也称“娥”, 她有非凡的美貌。“嫦娥奔月”的故事出自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所编《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以奔月, 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东汉高诱注道:“娥, 羿妻。……娥盗食之, 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南朝梁刘昭注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之以奔月……娥遂托身于月, 是为蟾蜍。”可见:古人认为嫦娥是月魄之精, 并化身成蟾蜍。类似的记载另见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引东汉张衡《灵宪》文:“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 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 曰:吉。翩翩归妹, 独将西行, 逢天晦芒, 毋惊毋恐, 后且大昌。”

以上传说还可以从文物图像上得到证实, 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彩绘T形帛画里, 其右上角太阳中有一个鸟;左上角画有一轮弯月, 月上站着含着灵芝药草的蟾蜍, 弯月下面是一个飞腾而升的女子, 她便是嫦娥。

月中的蟾蜍, 相传还与人世间的治乱有关。譬如《淮南子·精神训》记载:“日中有乌, 月中有蟾蜍, 日月失其行, 薄蚀无光”。乌即所谓三足乌, 意思是说, 日中有只三足乌, 月中有只蟾蜍, 日月如果不按常规运行, 就会被咬蚀失去光辉。《淮南子·说林训》中又有“月照天下, 蚀于詹诸”之说, “詹诸”也就是蟾蜍, 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认为月蚀是由于月中有蟾蜍在咬蚀的缘故。乌是驮日飞行的太阳神鸟, 蟾蜍则是古人认为月中神灵的象征。在中国考古发掘出来的器皿中很多都带有蛙纹, 在现代的一些年画中也经常能看到一些代表吉祥的蛙纹图形。

蟾蜍符号还是某些少数民族的图腾, 像纳西族古时崇拜青蛙, 东巴经典称它为“黄金大蛙”, 民间传说称“智慧蛙”;壮族的先民曾以青蛙作为图腾, 并有“蟆拐节”和祭祀青蛙的活动。在民间传说中蛙是雷神之子, 是行云布雨的使者, 人们认为祭祀蛙神可求得风调雨顺。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曾发生过特大洪水, 经过了鲧、禹治水才进入了文明时代, 传说蛙纹与远古治水神话有关, 祭蛙求雨是盛行于远古时期的一种祭祀习俗。

蟾蜍钱尊是时下最常见的蟾蜍符号载体。因为蟾蜍没有声囊, 所以不会叫, 故而不会露财, 被商人誉为旺财、守财的福神。这种蟾蜍形态一般为三足、凸眼、大嘴, 皮肤呈自然界蟾蜍的外观肌理、疣状突起, 衔着一枚铜板, 从腮帮左右穿过两串由辟兵缕系着的铜钱。背部刻着北斗七星[2], 脚踏元宝或写有“招财进宝”、“乾隆通宝”、“宣统通宝”等字样的铜钱之聚宝座。蟾蜍嘴上衔着的铜钱有两层意思:一是天天有吃有进, 只赚不赔;二是能够抓牢一切财宝, 不放过任何机会;三是希望投入一枚钱币, 便能增加数倍的财富, 寓意一本万利。而关于蟾蜍的第三只足, 目前蟾蜍钱尊中后爪的朝向不太统一, 若以蟾首为北向, 则有的后爪朝西、有的朝东。有人理解为这第三只足寓意“左右逢源来进帐、左右开弓去赚钱”。蟾蜍钱尊是典型的中国百姓翘首期盼富贵生活的世俗思想的符号载体, 反映了人们渴望幸福快乐的美好心愿。

成语“蟾宫折桂”的意思是到嫦娥和蟾蜍共处的月宫上去折取桂枝, 隐喻和祝愿科举考试及第、仕途有望等。相关记载见元人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胸中书, 富五车, 笔下句, 高千古, 镇朝经暮史, 寐晚兴夙, 拟蟾宫折桂之梯步。”明代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别妻》曰:“吾去不唾手步蟾宫折桂枝, 须奋身金戈铁骑。”另,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中也道:“举人是月宫里管的, 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 肯赐给我们爷, 我们爷就可以中举, 名叫蟾宫折桂。”这“蟾宫折桂”成语一出, 此后蟾蜍多被引申为富贵及仕途有望的一种预兆灵物。唐张读《宣室志·李揆》记载:“唐李揆乾天中为礼部侍郎, 尝一日昼坐于堂之前轩。忽闻堂中有声极震, 若墙圮。揆惊入视之, 见一只虾蟆俯于地, 高数尺, 魅然殊状……即命家童以巨缶盖焉。有解曰:‘夫虾蟆者, 月中之虫, 亦天使也。今天使来公堂, 岂非上帝以密命付公乎?’……后数日, 果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谷水》中说:“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 出闻虾蟆声, 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 侍臣贾允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 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 可给廪。先是有谶云:虾蟆当贵。”从上面两则典故均可看出古人认为蛤蟆是吉祥物, 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官运和富贵。白居易有诗云:“折桂一枝先许我, 穿杨三叶尽惊人。”

“刘海戏蟾”中的刘海系五代十国时人。传说刘海十六岁登科, 官至燕王刘守光的丞相。在正阳祖师钟离权的开悟下, 弃官挂印, 出世成为道人, 改名铉英, 道号“海蟾子”, 人多呼其“刘海蟾”, 后来又称其为“刘海”。他得道成仙后被列为道教全真教派北五祖之一[3]。据元代刘天素、谢西蟾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海蟾子》所载云:“师姓刘名操, 字宗成, 号海蟾子, 燕山人也。年十六, 登辽之甲科, 仕至上相……忽有道人来谒, 师以宾礼延之。问其姓名, 默而不答, 惟索鸡卵十, 金钱一, 以金钱置案上, 垒垒叠十卵不坠。师叹曰:‘危哉。’道人曰:‘公身命俱危, 更甚于此。’师复问曰:‘如何是不危底?’道人乃敛鸡卵、金钱掷之于地, 长笑而去。师于是顿悟……解相印, 易道衣, 佯狂歌舞, 远游秦川。复遇前次道人, 授以丹诀, 方知是正阳子也。”

由于刘操以“海蟾子”为道号, 自然便与蟾蜍相附会。上述钟离权的“危如累卵说”之状貌, 到后世成为了“刘海戏蟾”手中之一串金钱的雏形, 转变为“刘海戏金蟾, 步步钓金钱”的民间说法, 蟾蜍成为能给人间带来钱财禄俸的财神。类似的故事还有清乾隆时期所撰《闽都别记》中所说:“刘海之父为官甚贪财, 凡告案有进金钱者, 无理断作有理。无金钱, 即有理亦变无理。无数冤魂哭诉阎罗王, 王怒, 将刘海之父令变为蟾蜍, 发逐秽海, 不许超生。其子刘海知父死必受罪, 即去黎山老母学法, 救父超度。……刘海于是铸一金钱, 系以长绳, 抛于秽海。其父沉于海底, 辄向抢抱, 遂被刘海超离秽海, 负于肩上。”[4]从中我们可感受到民间对刘海孝子行为的推崇, 同时更加强化了蟾蜍能够疏财化险、时来运转的信念。

刘海戏蟾在传统图像中, 其特征是一个丰满可爱的孩童, 一头蓬松的头发下前额垂着整齐的短发, 两手通过颈项握着一根两头系着几个铜钱的细绳, 逗弄一只三条腿的蟾蜍, 当然还有骑或立在蟾蜍上的等等, 寓意进财、富贵等美好愿望。相关的文献记载见明代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云:“……一为海蟾子, 哆口蓬发, 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 莲花叶, 鲜活如生。”清初褚人获在《坚瓠五集》中说:“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 持三足蟾弄之, 曰此刘海戏蟾图也。直以刘海为名, 世无有知其名者。”可见, 刘海戏蟾的图像特征在明清时期早已家喻户晓了。刘海系全真教派北五祖之一的化身, 家中贴上刘海戏蟾图就能够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刘海戏蟾在民间主要是通过传统年画在世上广为传播的, 明晚期至清初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纹饰上也绘有刘海戏蟾的故事。

传说蟾蜍还能够“辟兵”镇邪。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仙药》:“肉芝者, 谓万岁蟾蜍, 头上有角, 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 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 阴干百日, 以其左足画地, 即为流水。带其左手于身, 辟五兵, 若敌人射已者, 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另在宋罗愿《尔雅翼》中也有:“蟾蜍, 今之蚵, 背上, 好伏墙阴壁下者, 五月五日收之, 谓之辟兵。”这里的“辟兵”除了指辟除有武装的兵士外, 还指去病消灾。如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有:“夏至著五彩, 辟兵, 题曰游光。游光, 厉鬼也, 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 辟五兵也。”同书中另有:“五月五日, 以五彩丝系臂, 名长命缕, 一名续命缕, 一名辟兵缯, 一名五色缕, 一名朱索, 辟兵及鬼, 命人不病瘟。”另见唐代初年房玄龄的《晋书·与服》中有一段记载:“戟韬以黻绣, 上为亚字, 系大蛙蟆幡。”可见当时人们相信蟾蜍是吉祥辟邪之物, 用它作幡饰可辟五兵、镇凶邪的。

古文献曾有记载认为蟾蜍是长寿之物, 食之能够增岁。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曰:“蟾蜍寿三千岁”;北宋李《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千岁蟾蜍, 头生角;得而食之, 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古人还将蟾蜍视为仙药之一, 若食“虾蟆丸”能长生不老。在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将蟾蜍归为五芝之一:“肉芝者, 谓万岁蟾蜍。”晚唐诗人陆龟蒙在其《上云乐》诗句中有:“青丝作笮桂为船, 白兔捣药虾蟆丸”;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九·董逃行五解》亦有:“教敕凡吏受言, 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 服此药可得神仙。”我国传统中药与上述文献中的“虾蟆丸”, 最接近的当是“蟾酥”, 它是在蟾蜍腺体中提取的一种分泌物。《辞海》对它的解释是:“色白, 性温, 味甘辛, 有毒, 功能解毒清肿。……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的兴奋作用。”蟾蜍能够入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虫兽部》又称《神农本草》, 简称《本草经》、《本经》就记有蟾蜍的药理特性:“蛤蟆, 味辛, 寒。主邪气, 破症坚, 血、痈肿、阴创, 服之, 不患热病。”而且, 采集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等处分泌物, 晾干后还可制成著名的传统名贵药材之一“蟾酥”[5]。蟾蜍对癌症的疗效, 在张仲景的《经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华佗的《华佗再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均有记载。

人们最早崇拜蟾蜍是因为它的“多子多福”以及“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把蟾蜍当成了“福娃”以及嫦娥的化身, 是月精;又是王母娘娘的不死神药, 是药神;刘海戏蟾的传说又使得蟾蜍变成了财神;成语“蟾宫折桂”又把蟾蜍与仕途联系起来, 使得蟾蜍成为了官运福神的天使;不仅如此, “辟五兵”之说又使得蟾蜍成了辟兵镇邪的标志。所以, 蟾蜍被古人视为“祛病毒、助长寿、主富贵、呈祥瑞、辟五兵、镇凶邪”的吉祥图腾符号是有理有据的。百姓借助蟾蜍这个符号, 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因为人人都渴望生活富贵、长生不老、逢凶化吉, 因此在艺术创作中, 人们便不自觉地把这种愿望寄托到蟾蜍这个特定的艺术符号中去了, 它体现了人们渴望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2 (3) :7-9页

[4]赵峰.蟾文化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5.5 (2) :12-14页

篇4:“掩耳盗铃”解

倒没仔细想过,因为一向不求甚解。

陶渊明,他的诗,没法学,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学不了,所以,就学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吧。

其实,什么叫“甚解”,我压根儿也不甚解。还是从郭沫若那儿听说,指过分求深之解。

《现代汉语词典》是面向一般读者的,应该没有刻意求深之病了。那上面的解释是:“把耳朵堵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似乎简单得很。

再一想,不对了,偷东西,首先是怕别人发现,不是怕自己发现。偷铃铛,怕铃铛响,也是因为一响就惊动物主了。他知道铃铛会响,要防患于未然,于是自掩其耳,他以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就听不到,所以他的“自己欺骗自己”,目的在于欺骗别人,所谓“自欺欺人”是也。

总之,说的是一个笨贼,还自以为聪明,而终于只能自欺,却不足以欺人。其失手也必然。

不过,我不关心他在哪里被抓,是现场,还是离现场不远。

我在想,如果一只手盗铃,一只手掩耳,则只能掩住自己一只耳朵,铃铛一响,没掩的那只耳朵还不是听得见?

要用两只手掩耳,怎么腾出手来盗铃呢?

可见,掩耳盗铃而不被人抓住,实在很不容易,除非你真有“三只手”!

掩耳盗铃的都是“三只手”!

乃知民间把小偷叫“三只手”,就是考虑到他们要掩耳盗铃的也。

从造词的角度看,这个成语,以虚拟的“三只手”,盗了虚拟的铃,执其一柄,不可坐实,也算是以短语浓缩寓言的手法吧。

2007年2月11日

篇5:掩耳盗铃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动物协会要到猪大哥家里去检查卫生。

猪大哥早早地起了床,打算做大扫除。它看到墙脚有十几堆粪便,闻了下说:“真臭!”可是它很懒,不想打扫了,于是它跑到菜园里,摘了两片菜叶,把自己的鼻孔封了起来。可是这样它就喘不过气来了,所以只能用嘴巴喘气,并且喘得很厉害。

猪大哥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里,使劲闻了闻,高兴地说:“太好了,家里一点也不臭了!”这时卫生检查队到了,大家一进门就说:“猪大哥,你家真臭!”猪大哥听了后很生气,“哪儿臭了?”小狗队长发现猪大哥用两片菜叶把自己的鼻孔封住了,就指着它的鼻子说:“怪不得你说哪儿臭了。”小羊也恍然大悟地说:“你真厉害,骗不了我们倒骗了自己呀!”猪大哥听了,羞愧地低下了头,脸也红了。

篇6:《掩耳盗铃》扩写

这天,那个人在村子里闲逛,忽然看见了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挂着一个精致的铃铛,铃铛的表面镀了一层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光闪闪,就像太阳发出的金色光芒一般,格外耀眼。铃铛上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威风凛凛,有的在互相嬉戏,有的`张着嘴,摆出了一副打架的样子,龙腾虎跃,好不威风!

那个人看见了,忍不住停了下来,心想:要是我有这个铃铛,那该有多威风呀!我要把它偷回家!想着想着,他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双手往上一伸,脚往上一踮,够着铃铛了!可轻轻地一碰,“叮——叮——”铃铛就响了。主人听到声音,拿着扫帚跑过来,喊道:“来者何人?竟敢私闯民宅!滚出去!”那个人被吓得落荒而逃。

回去之后,那个人对铃铛朝思暮想。吃饭时,他把墨汁误当汤喝掉,却丝毫没有感觉;写字时,写着写着就写成了“我要铃铛”;睡觉时,梦见自己正抱着个大铃铛在炫耀,可醒来一看,却是自己的臭袜子、臭鞋子……

一天,他刚刚梦见自己拿着一个铃铛,外面就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弄得他从梦中惊醒,难以入睡。他用手撕了一点棉被里的棉花塞在耳朵里,本想安心入睡,却突然灵机一动:咦?我可以用棉花来堵住自己的耳朵,这样就没人听见啦!

篇7:《掩耳盗铃》扩写

深夜了,天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

这时,马路边的小黑屋的门吱纽一声开了,从里面跳出一个蒙着脸,穿着黑衣服,戴着黑手套的人。他鬼头鬼脑的向四周一望没人,便一会儿小碎步,一会儿跨大步的跑进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这院子静悄悄的,静的让人恐惧。小偷摸了摸院子里的大铃铛,原来小偷是看上了它。看!这铃铛还真够大的,估计可以在里面站一人。呀!小偷开始动手了,他拿出了一把大大的锤子,朝着铃铛使劲砸去,铛铃铛的声音震耳欲聋,满院都回荡着铃铛声,一声比一声弱,最后铃铛终于停止了。怎么办呢?照这样下去,我就拿不走了小偷嘀咕着,想着想着就坐在了铃铛边上,要是听不见铃铛声就好了小偷自言自语着。咦!对了,我可以把耳朵堵上,这样不就听不见铃铛声了吗?我可真聪明。小偷高兴得一拍腿跳了起来,马上用纸把自己的耳朵堵上了,这下真好,我可以拿到很想拥有的大铃铛了,小偷快活地想着,弯下腰准备抱铃铛,不行,这铃铛外面太厚了,不好拿,只好锤子斧子一起上了小偷拿起锤子向大铃铛又一次砸去。铛!铛!铛! 铃铛一声接一声的响着,主人和邻居都被这高分贝的声音吵醒了,而小偷的耳朵里什么也没听到,还在不厌其烦的砸呀咂。嘿!你干什么呢?主人带着一群人已经来到了现场,他们把这个小偷抓了起来。可是小偷怎么也弄不明白自己已经把耳朵堵上了,主人怎么还会听见呢?

我要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做什么事千万不能自作聪明,要先三思而后行噢!

篇8:父子对话的寓意

有一天半夜,突然发大水。村里人都往高处跑,哲学家也跟在村民后面,突然,他发现儿子不见了。等他回来找时,竟发现儿子一个人正往低处跑。哲学家大惊,赶紧将儿子拉了回来。到了安全的高地时,哲学家才惊魂未定地问儿子,都发大水了,别人都往高处跑,你怎么偏偏往低处跑呢?儿子困惑地告诉他,正是听了他的话,什么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嘛。儿子进一步说,看见那么多人往高处跑,心想,他们都是错误的,所以就一个人往低处跑了。哲学家父亲所坚持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还是所谓的真理呢。他以此来教育儿子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让孩子掌握人生要义是重要的。问题就出在,当儿子在现实生活遇到需要用所谓理论来作出判断的时候,在理解父亲话的时候,闹出笑话了。

那么,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就非常清楚了。教,不能教条;学,不能教条。

由此来观照我们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不能只顾一味传授给学生死的知识,而应该教给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当学生遇到“发大水”时才能正确选择逃生的方向。而作为学生来说,如果只死守知识本身,就知道按老师教的去做,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还只按老师说的做,没有独立判断的思想,那么势必就会在“发大水”时跑错方向。

我们当下的教育好象就有点类似于上述父子两人的情形呢。老师、家长甚至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只灌输给学生一点,就是高考中得高分就是成功者。在这一异化了的“真理”面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并深深刻录在脑海中。那你不妨想想,缺乏创造力,没有了个性化,在现实生活中又怎么能有所作为呢?

每年高考后,各地都在热炒“高考状元”,尽管说有许多“不准”,但仍时常看到介绍宣传各级状元的文字。这也没有办法,在高考分数已成为成功“图腾”的社会背景下,一时要改变还相当困难。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因民族成分造假,被北大取消录取资格。近日北大又接到第二例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举报,该考生也是今年被曝光的重庆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之一。有专家就指出,真正害了“何川洋们”的,并不是如今取消录取资格的严格规定,也不仅仅是考生家长的错误行为,还有其背后发生这种现象的制度环境。

前一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4069人(其中“80后”占53.8%,“90后”占20.6%)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2.7%的人肯定高考状元会成为以后的职场佼佼者,34.4%的人持相反态度,62.9%的人表示不好说。而在日前,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我国1977~2008年各地区高考状元的调查也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毕竟现实生活是有许多变数的,而考试得到的知识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就不完全是以分数来说话的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万万不能再迷信考试的分数了。“真理”再好,还需要生活来检验呢。

那么,作为教育者理应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他们学以致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育案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郎朗为自己设想的成名之路就是参加比赛。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少年郎朗对非常看好他的老师格拉夫曼说,自己要努力把所有的成人比赛全部拿下,就像打网球的人拿下大满贯。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说他,只是提醒他,那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最后给他的建议是,好好学习,学尽可能多的新曲目,等待机会,总有一天,就能一炮打响。老师进一步引导郎朗,当真正学有所长时,或许会被大指挥看中,让你在重要的音乐会上压轴;或许会遇上著名的音乐家突然生病,你可以当个超级替补。郎朗觉得有点像天方夜谭。毕竟在1999年,他还只是第六替补,即便是著名音乐家突然生病,也得前五名替补都生病才轮得上自己啊。但他最后还是调整了自己的专业前行的姿态,按老师讲的做了。而事情竟然真的像老师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了,郎朗当了著名音乐家安德烈·瓦兹的替补,进而一举成名。

篇9:掩耳盗铃新编

锤子拿来了,余某开始砸钟,只听“咣”的一声,把他自己吓了一大跳。这时,他慌了:钟声响起不就等于告诉大家我正在偷钟吗?他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他喜不自禁。

“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把身上的腰带解下来,搓成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他又开始动手砸起钟来。正砸着,大门突然开了,范老爷从里面跑出来,一把捉住余某,骂道:“真是狗胆包天!竟然大白天来偷钟,走,到官府去!”

余某惊恐地哀求:“求求您了,千万别把我送官府。我可以到您家做一个月的苦工!唉,我以为捂住耳朵您就听不见了呢!”

“真是个愚蠢的家伙!你捂住的是你自己的耳朵,又不是我的耳朵,我怎能听不见?”范老爷嘲笑道,“真是愚不可及!看来得给你上堂课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介质来传播,不管是固体的铜,还是液体的水都能传播声音。在无风的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40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是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4.4倍。”

“真是想不到啊,声音的传播速度这么快呀!”余某惊奇地喊道。突然他灵机一动,说:“范老爷,如果我能求出声音在水中每秒传多远,您能饶了我吗?反正钟又没被砸坏!”

“你想得倒挺美!如果分别把声音在空气中、水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当成半径,你能求出这两个圆的面积,那我就饶了你,你只要把我的钟挂回原处就好;如果你求不出来,那就到官府去。” 范老爷毫不客气地说道。

“好,没问题。幸好我前段时间刚学过圆面积的计算。”余某顿时高兴极了,开始认真地计算起来。

“因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4.4倍,所以声音在水中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40×4.4=1496(米),那么两个圆的面积分别就是3402×3.14=362984(平方米)和14962×3.14=7027370.24(平方米)。”余某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认真地计算。

余某算了足足有半个时辰,总算把结果算出来了。范老爷没有食言,放了他。

掩耳盗铃

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篇10:掩耳盗铃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掩耳盗铃教案1

一、指导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揭示寓意,扩展

6.,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扩展。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作业布置。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

五、学习效果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习: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掩耳盗铃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习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平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掩耳盗铃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掩耳盗铃教案8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掩()铃()偷()

空()淹()岭()愉()

掩耳盗铃教案9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习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平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六、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13

在上学期,我在六(1)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二是明白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

我的整个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以回顾我们曾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导入,小组四人合作从字面来理解“掩耳盗铃”的意思,然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他偷到了铃吗?他为什么要掩着耳朵去偷铃呢?)要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去读课文。(第一遍朗朗地读,找生字;第二遍默默地读,看看明白了什么,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明白的。)读完课文让大家讨论: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分小组来表演这个故事。

课上完后,我感觉不成功。最后的故事表演没有时间,很遗憾,原因是下午一节课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主要原因在我。通过我的这堂课和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对语文课堂有这样一些教训、体会和感悟。

一、语文课上应该书声朗朗。

课后,我在《新课标解读》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讲风盛行,忽视学生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分析之分盛行,忽视整体感知和把握。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流弊,是违背学习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的,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大人,甚至当成了中文系的学生,把一首小小的,明白如话的诗歌或一个小故事首先拆成句,然后拆成字,在那里分析,甚至追问,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搞的糊里糊涂,而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孩子的读书声。其实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北师大版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朗朗上口的、极富音韵节奏的文章,是很适合孩子们去朗读的。孩子们没有去读,是没有给他们时间,是没有去引导他们,是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读自悟,他们是可以悟的。书声朗朗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我校园书声朗朗是语文老师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二、语文课上应该七嘴八舌。

我们大可不必要只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才让学生和学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交流,只要 是语文课堂,只要是语文学习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与老师据理力争,与自己的同学相互讨论,甚至提出疑问。可我有时不能做到真正放手,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让自己蹲下身子踏着学生的思维线来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生怕学生会提出一个怪怪的问题,打乱了原来的教案上的设计思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开放,要更加灵活,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说、能说、乐说。

三、语文课上应该想入菲菲。

上一篇:空白个人简历.doc下一篇:胡同文化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