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自述

2024-05-18

思想品德自述(共9篇)

篇1:思想品德自述

教师政治思想业务工作总结

王大艳

总结这一年来的思想、工作表现,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第一,通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通过党的先进性和党的纯洁性教育学习活动,从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第二,在工作上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搞好与同事之间关系,我从点点滴滴开始关心同事,倾听同事呼声,帮助同事排忧解难,尽自己所能为同事多干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使同事们能做好各自工作。

第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克己奉公,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正确处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诚心诚意的为单位集体着想,不计较个人得失。

第四,不断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和本学科教学方法的学习,另外还积极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有关书籍,汲取知识,开拓眼界。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认真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尊重科学,勤奋学习,熟练掌握做 1 好教学工作所需的管理知识和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学、思考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的行动。我想作为一个现代青年不应成为空谈者——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行动中却很少动真格,而应成为一个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者。学校的发展需要实践,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实践,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目前教育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新课程教材已使用多年,发展大方向已定,目标也非常明确,最重要的是落实,更新教育观念,使各项措施得到贯彻。

第五,有真抓实干,有全局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克服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之处,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几年来,在学校的关怀与培养下,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政治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提高。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扎实的进行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的学习,用理论创新来推动工作创新,不仅在政治上要更加成熟,在本职工作中我也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工作水平,以争取更大的成绩。

相信自己被评为小学一级教师以后,一定会更加努力、勤奋,为教育事业再立新功。

篇2:思想品德自述

本人本年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各项教育教学措施。谨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平时工作能顾全大局,服从领导安排,勤恳踏实,肯吃苦;与同事们能精诚协作,以诚相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关爱尊重,一视同仁。作为教研组长,我能严以律已,努力致力于学校各项教研计划的实施,组织本组语文教师学习新课程及教师素质提升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在课堂教学上,自己能起到领头雁作用;作为班主任,重视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强调能力的培养,一年来班上未发生一起学生安全责任事故和违法犯罪事件。作为语文教师,我能以传道授业为已任,以不断丰厚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为已职,能较圆满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相关任务,本学期教育教学取得较喜人的成绩:(1)论文案例:县二等奖2篇;县一等奖2篇;市三等奖1篇;省二等奖1篇;(2)文章发表:《今日龙游》1篇;《衢州教育》2篇;(3)课堂教学: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评比一等奖,并送市省参赛;(4)辅导学生:在“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网络习作大赛200602赛季小学组比赛中,荣获优秀辅导奖、组织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的取得只是代表过去,我会在新的学期里继续努力,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一直以来关心、帮助、支持我的领导、朋友、家长。

篇3:思想品德自述

一、在教学中要积极尝试“情”“景”结合的教学方式

品德课具有开放性,有些道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年龄小,距离历史故事遥远,因此教学上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教学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如教学《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预先收集历史图片,查找资料,课上大家互相传阅,讲述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故事。接着教师再辅以课文幻灯片,再现史实,以丰富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努力创设特定情境,再现艰苦、恶劣的环境,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这样学生就如身临其境。他们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使学生深深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从而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要勇于创新,打造开放性的课堂

开放式的课堂,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勇于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上,而是充分掌握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教学的魅力。

我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当火灾发生时》一课时,他把整个一堂课设计成了一节活动课:这其中包括当火灾发生时有哪些自救的办法、怎样报警这样两个板块。上课时他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学生掌握了基本要领的同时,还进行模拟表演,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设计成这样一节活动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行开放性教学,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激发、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三、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品德课教学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应该放手把课文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带着各自的问题学习,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要予以肯定,即使回答有误,也不能求全责备。每个人都会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争论时,学生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道德认识,最后在讨论中来形成集体意见。感悟教材中故事的真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总之,多让学生“活”“动”起来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四、要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走出课堂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专题访问、当小记者等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又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如教学《无情的火灾》一课时,可在上课之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找有关发生火灾的一些录像和数据。他们就会查好多,上课时也会争相报道,这样整个课堂也会“活”了,同时,他们也可能会被搜集到的数字惊呆,这要比干巴巴的讲解更能感染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组织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问题、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有价值的、正确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需要不断拓展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的学习热情,并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要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作用,教学中可以从“情”和“景”的整合,创建开放性的课堂,以及创造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条件,拓展思维的空间等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把握住《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拓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思路。

篇4:一位现代分析哲学家的思想自述

按上述说法,现时代也就是所谓分析的时代了。在当代西方的诸多哲学派别中,分析哲学的确称得上是一大主要流派。所谓分析哲学,是在本世纪初由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创立的。罗素把整个客观世界看作一个无限大的可以进行分析的复合体,然后提出一个类似化学家提的问题:倘若不断地分析下去,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什么?罗素经过分析认为,基本的元素有两大类,精神的和物质的,它们分别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成分。人们通常把罗素的这个理论称作二元论。虽然我们把罗素的这种分析方法比作化学家的方法,但实质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分析哲学家的分析纯粹是从逻辑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也称作逻辑分析的方法。

差不多与罗素同时,另有两位哲学家也强调哲学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他们是英国的摩尔和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这两人也是分析哲学史上著名的人物。尤其是后者,他是罗素的学生,他发表的《逻辑哲学论》一书公认为分析哲学的经典之作。大约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英伦三岛的彼岸也开始兴起了分析哲学的浪潮,它最初是在维也纳大学校园内一个茶话会式的团体中孕育起来的。历史上把这个团体称作维也纳小组。它的成员多是该校的教师,他们因在哲学上趣味相投而聚集在一块,讨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哲学问题。鲁道夫·卡尔纳普便是这个小组的主要成员。维也纳小组深受以上几位分析哲学家的影响,不过,他们的重点是强调意义理论,强调一个句子有否意义取决于能否指出它的证实方法。另外,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震动一时的论点,即认为哲学就是一种分析活动,而不是历史上的那一套套理论、体系和教条。

随着分析哲学的影响的扩大,一些持有相近观点的各国哲学家逐渐形成了鼓吹分析哲学的国际阵线,从而构成了本世纪的分析哲学运动。在这个运动中,鲁道夫·卡尔纳普一直是公认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卡尔纳普一八九一年生于德国,曾在弗赖堡大学和耶拿大学攻读物理学、数学和哲学。毕业后专事研究哲学。一九三三年纳粹统治德国之后,卡尔纳普离德赴美,从此在美国定居,其间曾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等职,一九七○年在美国逝世。

卡尔纳普既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物理学家。他早年曾从事物理学的研究,不过他的兴趣和特长多集中在理论物理学方面。这与他后来转而研究哲学有很大关系。他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写过一篇物理学方面的论文,但物理学教授看后却说,论文写得不错,不过谈的实际上不是物理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并建议他请哲学教授看。可是,看过这篇文章的哲学教授却认为,它应属于物理学范围,建议他请物理学教授看。这件事对卡尔纳普的影响很大,他意识到,今后的研究可能介于这两者之间。而他后来研究的问题也确实都具有科学哲学的特征。

卡尔纳普在哲学上做学问的态度十分严谨。他一生研究过许多问题,他的观点不仅在分析哲学内部,而且在国际哲学界也很有影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看法。正如上面已谈到的,他把哲学看作是一种分析活动,一种科学的逻辑。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的句子、术语、概念和理论进行逻辑的分析。这种分析不针对语句的内容,而是针对它们的结构,看它们是否具备了合理的逻辑结构或符合正确的逻辑句法。他宣布他的分析结果是:一些传统的哲学命题都不具备合理的逻辑结构,因而是些假句子或伪命题。所以,以往的哲学争论都是徒劳的。

卡尔纳普的这个论点在分析哲学中很有代表性,若要研究这门哲学和卡尔纳普的思想,就不能对这种观点等闲视之。逻辑分析的方法理应受到哲学工作者的重视,它无疑是一种哲学研究的新工具,它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运用得当,禾尝没有裨益。但从目前我国情况来看,人们对这个工具还未给予普遍重视,因而在分析批判卡尔纳普等人所持观点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事实上卡尔纳普的观点是有缺陷的,就连他本人也不否认这一点。笔者认为,他的哲学观点的主要缺陷,就在于未能全面地、历史地反映人类认识、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的真正本性上。千百年来人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乃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哲学真理绝不是一场无谓的争论。但倘若缺乏对卡尔纳普思想的深入、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抓不住要点,我们的批判就会缺少足够的力量。

卡尔纳普一生写过许多著作和论文,但大多尚未译成中文,这给有关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近来,笔者因工作之便阅读了不久即将出版的《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一书中译本,感到此书对于了解卡尔纳普其人及其思想来说,值得一读。

《卡尔纳普思想自述》是卡尔纳普本人晚年所作的一部自传体著作。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略谈卡尔纳普个人一生的经历,第二部分详论其本人对许多重要哲学问题的看法。该书的重点不在生活而在思想,故名“思想自述”。

从了解卡尔纳普的哲学思想来说,最合理的途径莫过于阅读他的哲学专著,然而若要了解他的思想形成的原因,它们的历史发展线索,他对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问题的全面看法,他对当代著名哲学家及其学说的评论,以及他对他代表的那个哲学运动的分析和估价,最好是读一读哲学家本人的自传体著作。出于这一考虑,笔者拟将《自述》一书的主要特点,向读书界作一简要介绍。

卡尔纳普所以会对某些哲学问题感兴趣,乃至形成某些哲学观点,其思想原因他本人在《自述》一书中都作了清楚的交待。

卡尔纳普在《自述》中说,他的哲学兴趣植根于如下两方面:逻辑句法和语义学中的意义理论。这全然是深受弗莱格的影响之缘故。这种影响是从他在耶拿大学读书时开始的。当时弗莱格是该校唯一的特邀数学教授,他在耶拿开设了逻辑讲座。起初,卡尔纳普并不了解弗莱格和他的讲座,他只是偶尔听人说起这个讲座很有意思,才出于好奇前去听讲的。但当他听了讲座之后,受到很大震动,发现自己认识了一门真正的逻辑,并感到以往的逻辑课程和著作都已过时了。不过,卡尔纳普说,他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弗莱格创造的符号逻辑会有什么哲学的意义。而且连弗莱格本人也从未谈起过这一点。只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他重新仔细研读弗莱格的著作时,才发现他的思想不仅对数学而且对哲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从弗莱格那里,卡尔纳普学会了分析概念和语句,学会了区分语句和它们表达的意义,并且还接受了如下思想:数学知识一般说来是分析的,它与逻辑知识性质相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逻辑和数学的任务在于提供概念、陈述和推理的形式,它们适用于任一领域,因而也适用于非逻辑的知识领域。卡尔纳普承认,这些观点是导致他自己的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逻辑和语义学方面,弗莱格给卡尔纳普的启发最大,而在一般的哲学思维方面,给卡尔纳普影响最大的是罗素。一九二一年冬天,卡尔纳普读了罗素的《我们关于外界的知识》一书,书中有关哲学目的和方法的论述使他茅塞顿开,尤其是该书结尾的一段话,成了卡尔纳普研究哲学的终身指南。罗素写道:“对逻辑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逻辑为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正如数学为物理学提供了研究方法一样……由此传统体系中一切所谓的知识必须一扫而光,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开端。……我相信,哲学上在不久的将来要取得一种胜过迄今为止的哲学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唯一的必要条件就是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专家。他们不为以往的传统所限制,也不被那些专事抄袭古人但又唯独不继承古人长处的人们的文字把戏所欺骗。”罗素的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卡尔纳普,他在《自述》中写道:“我觉得罗素的这个呼吁好象是针对我个人的。从现在起,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去工作!的确,从此以后,运用这种新的逻辑工具来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就成为我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卡尔纳普写成了他的名作《世界的逻辑结构》。

除了罗素和弗莱格,对卡尔纳普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还有维特根斯坦和塔斯基。前者是在维也纳时期,后者则是在卡尔纳普居住波兰时期。

在《自述》中,卡尔纳普叙述了他本人某些重要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为我们系统地把握这些思想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材料。例如,卡尔纳普在他的《世界的逻辑结构》中曾力主一种现象主义的概念基础,并且认为现象主义的语言是对知识作哲学分析的最合适的语言。在《自述》中他交待了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因为他觉得现象主义的语言是以感觉材料为基础的,而感觉是直接给予的知识,因而是最可靠的,所以现象主义的语言就是最合适的。这些观点形成于他参加维也纳小组之前,后来,当他加入了维也纳小组之后,逐渐地改变了这种观点,开始倾向于采取物理主义的语言。《自述》对这种转变过程作了阐述和评论,并且指出这样做的理由是因为发现物理主义语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优点,即它能沟通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它原则上能使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都能观察到用这种语言描述的事件。

前面已经谈到,卡尔纳普还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即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句法问题。这个论点曾遭到当时以及后来许多人的批评,后来卡尔纳普本人也纠正了这种看法。他在《自述》中谈到了这一转变过程,并且分析了它的历史原因。因为当他写作表述这一论点的著作《语言的逻辑句法》一书时,他和弗莱格、希尔伯特以及波兰的逻辑学家都刚刚开始研究语言的句法,而且句法问题是他们从事的第一个方面的研究,所以不免提出了狭隘的论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认识到,应该说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元理论问题。句法问题只是元理论的一个部分,元理论还应包括语义学和语用学。因而也就得出了哲学应包括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结论。

卡尔纳普还通过《自述》向世人介绍了他在社会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人生等方面的看法。

总的说来,卡尔纳普对宗教和神学采取一概排除的态度,但在理论上他主张要区别对待。他认为,宗教有关世界、人和上帝的教义是与现代科学的成果格格不入的。但它们是历史地形成的东西,在现阶段还不能一下子去除,有人还指望从这些东西中获得精神安慰。然而神学则不同,它是许多学说汇集而成的体系,如果用严格的标准来衡量,它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一样,不是科学,毫无认识的内容。

在伦理道德问题上,分析哲字家给人的印象是他们不关心价值判断问题。可是在《自述》中,卡尔纳普告诉我们,他们虽然否认价值判断有认识内容,否认它们是科学论断,然而他们却非常关心价值陈述的逻辑性质问题。他们在讨论中把绝对的、无条件的价值陈述与相对的、有条件的价值陈述区别开来,认为后者是经验的,而前者则是无认识意义的。不过虽然如此,它却具有情感的、诱导的意义,这类判断在教育、劝导以及政治呼吁等方面所以能够起一定作用,正是根据这方面的意义。不过,卡尔纳普指出,对价值判断的这种看法决不会导致在处理某些实际问题时会作出道德败坏的决定。因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听说了他的这种观点后,认为这必定会给青年人的道德观带来很大危害,造成人的思想混乱。因此他要求当局将卡尔纳普逮捕起来,投入监狱。幸好后来发现这是一场误会。

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卡尔纳普在《自述》中告诉我们,他们主张的是一种“科学的人道主义”的观点。他说,维也纳的同事们并非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对政治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对本国的、欧洲的以及全世界的政治事件有着强烈的兴趣,只是不在小组中正式讨论这些问题罢了。在他看来,他们如下的社会政治观是无须讨论的:人类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保护者和仇敌,因此人类的任务是去做一切可以改善人的生活的工作;人是有能力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的;人类一切深思熟虑的行为都须以知识为前提,而科学是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因此必须把科学看作是改善人的生活的最宝贵工具。

分析哲学家的这种政治观点与当代其他流派的某些哲学家有很大的差别。就拿存在主义来说,基尔凯戈尔是一个极端的保守主义者,雅斯贝斯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海德格尔一度倾向纳粹,而萨特则被认为是一个活跃的共产党同路人。相比之下,分析哲学家的社会政治见解就淡泊得多了。它们没有鲜明的党派特征,没有激烈的政治偏见,没有显著的民族倾向,没有狂热的情感和坚笃的信念。一般说来,这些都是中产阶级的特征。他们的经济地位稳固,受过良好的教育,学术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因而重学术、重科学,不重政治,他们多用清高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政治事务。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同情心,不过大多局限在向往世界大同和对下层人民的怜悯同情以及对战争和暴力的厌恶上。他们鼓吹知识的力量,幻想借此平息人类的纷争而达到世界大同。卡尔纳普自己所概括的政治观正是这样一种典型。卡尔纳普说,他们曾把希望寄予俄国的十月革命,不过后来失望了。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在当今这个阶级和民族冲突异常激烈的世界上,要想以这种抽象的、超阶级的手段来实现那种抽象的理想,实在是一场空想。

《自述》不仅全面反映了卡尔纳普本人的思想情况,而且还反映了他代表的那个哲学运动内部的思想情况。

例如,人们都知道维特根斯坦是对维也纳小组乃至整个分析哲学运动有过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在《自述》中,卡尔纳普对这种影响作了回顾和总结,这是十分有价值的内容。

卡尔纳普介绍说,在维也纳小组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的许多章节都曾被人们大声地朗读过和逐句地讨论过。另有一些章节他们感到很费解,曾经想通过石里克请维特根斯坦本人出席讨论会给予解释,但遭到了拒绝。

卡尔纳普认为,维特根斯坦对维也纳小组尤其对他本人的影响主要是:逻辑陈述的真理性仅仅依据它的逻辑结构和词语本身的意义;逻辑陈述在所有可以想象的情况下都是真实的,因此它的真理性与世界上的偶然事实无关;许多哲学陈述,特别是传统的形而上学陈述都是假陈述。

然而,据卡尔纳普回忆,多年以后他们与维特根斯坦发生了分歧。分歧表现在:首先,维特根斯坦非常轻视数学,而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却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之间对数学知识看法上的分歧。其次,维特根斯坦对使用符号逻辑来澄清和纠正普通语言和哲学用语中存在的混乱作法表示怀疑甚至加以否定(尽管他确曾认为,后一类用语是导致哲学难题和假问题产生的根源),可是卡尔纳普所属的那派哲学家却不以为然。再者就是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反对维特根斯坦的句子的逻辑结构和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不可言说的论点。

《自述》中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内容,即它介绍了一些著名哲学家个人的思想情感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理解他们的观点提供了意外的线索。

作者在《自述》中谈及他与许多当代哲学家的学术交流和个人接触的感受。在对这些人物的评述中,作者以毫无拘束的笔调抒发了自己的内心观感。给人印象最深的描述之一是他对维特根斯坦的印象。在维也纳小组中,最先接触维特根斯坦的是石里克。在石里克数次邀请他参加讨论遭到拒绝后,他答应见一见石里克,魏斯曼和卡尔纳普。在第一次见面之前,石里克反复叮嘱其他两人,提问时须谨慎,因为维特根斯坦这个人很敏感,易被激怒。最好让他多说。经过几次见面,他给卡尔纳普的印象是,除了石里克指出的特点以外,他并不傲慢,而是富于同情心,心地十分善良。他讨论问题的方式与其说象一个科学家,不如说象一个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结论好象是得益于天才的灵感而得出的,这些结论都是通过艰苦的内心斗争,最后象一件艺术品或神圣的启示那样呈现在世人面前。说实话,凡是看过维特根斯坦著作的人见了这样的描述难免大吃一惊,这是与他那严格的、几何学式的周密推论方法和严肃的哲学结论断然不相称的,严格说来是极其矛盾的。卡尔纳普在《自述》中也意识到这种矛盾。他解释说,据他个人的观察,维特根斯坦的内心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这是一种情感生活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尖锐斗争。他有时激烈地批判形而上学的陈述,有时却又为某一位形而上学家(如叔本华)辩护。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猛烈抨击宗教神学时,脸上露出极其痛苦的神情。卡尔纳普认为,维特根维坦在作这类批判时就象批判自己的恋人身上的缺陷一样,感情是很复杂的。相反他自己在从事这类批判时,内心毫无斗争或憾意,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他对这些东西本来就没有好感。

有关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的真实态度问题,国内哲学界近年存在着不同看法,卡尔纳普提供的上述画面,也许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一问题。

篇5:思想品德自述

篇一:高考考生思想品德鉴定评语

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强,忠厚诚实,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勇 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对待学业认真,能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与同 学相处和睦,互相帮助,人际关系融洽,是一个优秀的中学生。该生能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在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待人有礼 貌,讲文明,热心于班集体的事情,爱劳动。学习态度端正,有刻苦钻研精神,上课积极思 考,发言积极,时时有创造性的见解,注

意方法与效率,成绩优异,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待人 有礼貌,爱劳动。上课积极思考,发言积极,认真完成作业,往往有创新的做法。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主动为班集体做好事。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人 踏实、诚恳,正直、真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行为举止文明。学习认真、刻苦,成绩能稳 定于班级的前列。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守 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主动为班级体做好事。有礼貌,爱劳动,讲卫生,发言积极。

学习认真、踏实、刻苦,爱好艺术。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认真、踏实、刻苦,爱好艺术。忍耐力好,毅力较强,因而在学习成绩上能保持稳定并处于 前列,平时遵规守纪,是颇受赞赏的好学生。该生思想上要求进步,率直、聪颖、上进,对自己要求严格,有主见,对事情能够认真分 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人际关系融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勤学上进,刻 苦拼搏,学习成绩优异。担任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强,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忠厚诚实,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 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人生态度积极乐观,对待学业认真,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 相帮助。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真诚,善良,勤奋和聪颖,让你的学习和生活如 此快乐和充实。沉稳,机智,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踏实,充满信心。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认真、刻苦,生活节俭,处世大方。

成绩较稳定,保持前列。热爱劳动,主动维护好班级环 境,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

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性格 开朗、热情大方。做事负责、干练。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能做好组织工作,深得老师的信任。成绩较稳定,保持前列。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 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聪颖好学,积极思考、善于发问。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做事 负责、干练。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能做好组织工作,深得老师的信任和同学的好评。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正直、真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行为举止文 明,学习认真,有充分的自信心,有敏捷的思维,学习上较认真刻苦,能始终围绕自己的目 标而努力,善于把握自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

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做事负责、干练。聪颖好学,积极思考、善于发问。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并能做好 组织工作,深得老师的信任。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正直、真诚,集体荣誉感强,尊敬师长,办 事认真,自尊、好强。团结同学,行为举止文明,学习认真,有充分的自信心,有敏捷的思

维,学习认真刻苦,能始终围绕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善于把握自己。

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人 正直、真诚,集体荣誉感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行为举止文明,学习认真,有充分的自 信心,有敏捷的思维,学习自主能力强,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学生。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思想纯朴,待人随和、诚 恳,处事稳重,同学关系好,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是你的美德。爱好广泛。学习上有钻研精 神,知识面较宽,学习认真,上进心强,成绩优良。该生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性情敦厚,诚实可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行为举止文明,谦虚、诚实,乐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小事做起,默默为班集体争荣誉,学习认真,上进心强,成绩优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该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自觉性遵守《中学

篇6:思想品德自述

驿城区胡庙一中

宋祎

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给学生以自信、让孩子有自尊

教育目标主要体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

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其次培养学生新奇感,让他们有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三学生要自主学习,激发潜能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

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师生多层面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篇7:学习思想品德个人思想总结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重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三)加强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及国情等内容的整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进行了科学设计。据此,教学要注重内容的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主题或专题,把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加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渗透,突出重点,发挥内在整合的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

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具体教材内容在单元和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

(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创造良好的教学软环境,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篇8:思想品德自述

那么, 怎样的课才是符合新课改的好思想品德课呢?我认为要把握好课前、课内和课外三个重要环节。

一、课前:以“明理、激情、导行”为基本教学要求来设计教学

1.“明理”———明确一个道理。

在编写每节课内容上, 简化理论说教的成分, 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表述和充足的材料, 说明一个道理。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 首先要把这一道理提炼出来。一堂课效果怎么样, 关键要看这个道理是否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是否得到学生充分的认同。

2.“激情”———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美好追求。

人是有感情的, 良好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析理过程中, 要不忘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爱党、爱亲人等等这些情感, 引导形成良好的意志、性格、兴趣, 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让学生从小就有调控情绪的心理机制。

3.“导行”———引导正确的行为。

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生活实践, 暴露行为偏差, 教学中结合所教的道理进行纠正;要引入现实生活中有关良好行为的榜样, 示范引导学生, 把“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落脚点。

二、课内:从教学过程来看, 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 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关系。

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 不违背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层次。也就是说, 理论的深刻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理论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2.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堂好课应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教师在备课时, 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学情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 在课堂上, 要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适时地调节教学活动, 关注其生成性, 使预设性与生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预设有四个要求: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二是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礼仪展风采》一课, 我的教学思路就是, 从礼仪的重要性讲到生活中的礼仪习惯, 有因才有果。讲礼仪的重要性时, 从个人到企业集体再到国家, 步步深入, 由小及大;讲生活中的礼仪习惯时, 又从家庭到社会, 再到与少数民族交往、与外国友人交往, 条理极为清晰。三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贯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以生活为基础,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教学情境, 触动学生的心灵, 启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四是落脚点要准确, 情感要提升。

3.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要防止两种片面性, 即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和教师使命的淡化。一节好课应是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教师角色定位是五位一体的: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师生的地位平等, 但二者的水平不同。教师的引导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赞赏学生的见解上, 还要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 选择适当的时机, 做到该点拨的点拨, 该夯实的夯实 (夯实观点、道理) , 该提升的提升 (提升情感、价值取向) , 该纠正的纠正。而这五个角色中, 要特别注意的是后三者, 更重要的是要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 教师应有敏锐性、适应性, 及时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予以肯定和鼓励。并要积极地向学生学习, 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形是相当常见的, 一节好课应是促进师生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而学生的参与应是多方面的, 是知识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 应是思维的互动、情感的碰撞。

三、课外:开发教学空间, 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充分开发教学空间, 发展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 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发教学空间, 包括这些方面:

1. 灵活运用教材, 把教育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

对于教材, 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基本知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应该予以保留, 而教材的背景材料和问题设置则可以根据实际选用。

2. 扩展活动空间, 丰富学生生活。

思品教学要克服课堂化、知识化现象, 把品德教育建立到“课堂 (学校) +社区+自然”的大空间上, 引导学生把目光和思维充分张开, 让学生成为有生活、有个性、有情感的人, 让品德教育更富灵气和活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 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途径。

扩展文本资源, 把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图表等资源与教材有机整合, 使德育信息更加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把电影、电视等各类音响软件进行净化处理, 为丰富教学手段服务;开发人力资源, 让学生、家庭成员及社会人士和思想品德教师一样走上讲坛, 使教学方式更有生命力。

篇9:思想品德自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方法;效率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效率,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满堂灌”加“死记烂背”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夺取“考试高分”的捷径,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思想品德课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从“苦学、厌学”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就教学方法来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会学生学,”这句哲理名言说出了教学方法的真谛:要教会学生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素质。这里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转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方法作初步探究。

一、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想学”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随着教师的提问、讲解而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应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将原理、结论与典型事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这就为课堂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主动进取的精神,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和反思习惯。

比如,本人在课堂预习这一环节上,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些预习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本人在讲解第八课《拥护党的领导》第二框《科学的行动指南》时,在“导学案”就设计下面这样一块预习指导。

课前预习:

1.预习要求

大字部分慢看,小字部分快看,积极思考,围绕思考题看书,并在书上找出思考题的答案,并做好相应的阅读符号,10分钟后检查。

2.预习思考

(1)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科学行动指南(指导思想)有哪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分别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

(4)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只有那些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才能真正切合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会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

现在的学生往往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会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不断生疑、质疑、解疑,这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自己练出来,所以,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训练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在考试中运用自如。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1.善于发现问题

有些探究性试题就是以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素材来设置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如,“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在校园使用手机、学生早恋”等问题,我们都可以当作课题去研究,选择一定的角度去思考。

2.善于分析、解决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热点问题时,不仅要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热点材料,还要在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原则下,从探究性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应对金融危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增加农民收入、自主创新与科技教育发展等问题,都有可能以综合探究性试题形式出现。学生的探究,可根据问题的繁复深浅,采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等形式,通过探究,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比较显著。

三、教会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讨论,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过程蕴涵着知、情、意、信、行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发展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施展各种才能的锻炼机会,也为教师突破重难点找到了捷径。在教学过程中,那些知识浅显、理论色彩不太浓厚,可读性强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可运用小组活动、讨论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上七年级第二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第一框《个人与集体》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男生组和女生组派出六个代表,大家肘部相钩,坐在地上,主持人发令后迅速站起来。看哪个小组站立的最快为胜利。(游戏开始,女生组安排得井然有序,高声齐喊口号一起站立。男生组由于每个人都想自己先站起来,反而摔倒了,耽误了时间。)讨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什么?(大家热烈讨论)。

女生组组长:我们大家喊着口号,劲往一处使,这样就可以获得胜利。

男生组组长:我们都太心急了,都想自己早点站起来,反而耽误了时间。

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它把课堂的部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前面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事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力争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真正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课。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政治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段文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交流,2009(3).

[4]董红.创造型教师基本特征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上一篇:药品上市及市场运作模式策划案下一篇:标准国贸英文求职信